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海事挂职总结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184-01
目前电子商务专业应达到的实践能力大致包括以下几方面:具有电子商务系统规划和建设的管理能力;具有电子商务项目的评价能力;具有电子商务系统运作管理能力;具有电子商务系统安全管理能力;具有网络营销项目的策划、实施和管理能力; 具有运用电子商务系统处理合同交易结算等商务事务的能力; 具有市场营销项目的策划、实施的能力。就如何提升实践能力笔者有以下建议:
一、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
作用在于:1.到与专业相关的企业进行挂职可以实现专业教师与专业岗位的“零距离”接轨,在此基础上深入社会,能直接生产产品或参与管理,熟悉企业和市场实际运作流程,了解行业态势,学到一线的管理经验,强化操作技能,丰富专业信息。2.企业的工作经验对于教师来讲是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通过参与企业一线实践,能亲身经历企业一线发生的故事,拓宽教师的人际交往渠道,教师结合自身的理论知识能够更加融会贯通,使得教师在课堂上不光能结合实践讲理论,也能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以叙事的方式给学生讲故事,能够活跃课堂气氛,丰富教师的教学内容,同时确立实践教学体系,不断探索、总结和推广示范专业教育教学的新模式、新方法,将实践教学、课堂教学结合起来,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实践过程。
要想使挂职达到预期的目的,应该做到如下几点:1.入企实践应带着任务去完成实践,包括:开展行业或专业的社会调查,了解自己所从事专业目前的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以便在教学中及时补充反映当前的新科技;2.带着教学中的一些课题,到企业去向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请教,在他们的帮助下提高嫁接、推广和应用新技术以及进行科研开发的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学校与合作企业的经常性沟通与联系,为“产学”合作教育建立纽带;3.为企业和基层培养一批专业对口,实践技能高超的高素质人才,另外,教学改革、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科研及产业等工作,都要瞄准企业,为他们排忧解难,推动相关产业的更新换代和升级,同时,夯实校企合作的基础,加深校企双方的感情。努力做好“以就业为导向,满足企业需要”, 同时考虑学校与企业共同建立互惠互利的“双赢”机制。
二、积极参与各种实践技能竞赛
就前一段参与的在大连海事大学举办的电子商务网络创新应用能力大赛而言,我的感触很深,从中我看到了无论是从参赛作品的包装、赛前的准备以及竞赛的指导思路都与获奖参赛院校存在很大的差距,认识到:不管是什么样的商务形式,首先要重视的就是营销活动,企业需要能为企业创造利益的人才;商务网站的建设不光要靠技术实现,更应侧重于营销,注重企业的流程改造和网络资源的整合能力;通过参加这样的竞赛对学生和教师的实践技能的提高都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也为教学提供了新思路。另外通过校际交流可以及时了解电子商务专业教学与人才培养的动态,不断调整专业课程体系结构,丰富专业教学内容,并通过交流教学经验和教学思路,不断丰富教学思想。
三、参加专业建设和教学研讨会
作用:1.电子商务专业是一个新的专业,为了切实加强电子商务专业的建设,要更多地参加全国性的专业建设和教学研讨会,及时了解电子商务专业教学与人才培养的动态。2.另外,电子商务专业与计算机技术联系紧密,使得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起来的电子商务专业的知识总量在不断地增加,知识陈旧和淘汰率较高,因此,赶潮流、追踪计算机新技术是电子商务专业的一个突出特点,这样就需要走出校园,积极的参与交流,聆听教学专家和企业专家的精彩讲座,分享他们的教学成果,分析生动有趣的教学案例,以及时地调整教学安排,挖掘探索学校与社会零距离的发展方向。
四、重视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环节
1.建设实训基地:教师入企实践的时间有限,回校后可以利用校内实训基地继续巩固和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通过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教师实践能力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
2.结合自身在企业实践的经历和成果,能更好地安排好实践教学课程,使得实践课程教学有的放矢。
3.充分利用实验室进行实践教学锻炼,补充课堂理论教学。比如说:利用电子商务软件进行实验教学,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选题尽可能地结合实际项目,对企业进行实地调研,分析业务流程,然后在按照软件工程的设计思路进行商务网站的设计与开发,在指导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
五、不断地自学和反思自身的实践能力
教师可以合理调配业余时间,充分利用校内外实习实训条件,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自我探索、自我实践。虚心向实践技能强的专业教师取经。优点是时间机动、方式自由;但由于外界干扰较大,缺乏浓厚的学习氛围,坚持下来需要坚强的意志和持之以恒的品质。专业教师要增加“三性”,明确学习重点,掌握基本技能,增强自学的实用性;将自学与教学尤其是与备课、作好实习前的准备等环节结合起来,增强自学的针对性。
另外,不断反思实践能力,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
重协调:多措并举,营造“大安全”宣传工作氛围
宣传工作是一个系统性工作,站位要高、立意要远、计划性要强。柯继安局长表示:“要营造‘大安全’宣传氛围,就必须跳出‘安全’看‘安全’。要‘点面’结合,服务大局,全面反映安全生产工作的新举措、新经验、新成果;要安全监管监察部门、企业、社会组织和各界的共同参与和支持,尤其是安委会成员单位,才能真正使这项活动收到实效。”
从“面”上来看,市安办充分发挥综合协调的职能,积极构建安全生产宣传工作大格局:一是加强与各级政府和部门的联系沟通。从本辖区实际出发,不断增强大局观念,多次前往各区调研,就加强安全生产监管、加强安全文化建设等工作进行调查研究,切实加强与当地政府部门的联系。在此基础上,注重加强安全生产宣传的重要性,提升政府部门对安全生产宣传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二是加强与新闻媒体的联系合作。逐步树立正确、科学的媒体观,主动与媒体联系,建立快速的应急处理机制,坚持主动引导舆论,做到信息快速准确。同时,积极拓宽渠道,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的宣传阵地作用,建立宣传栏目。各区政府以及安监、交警、消防、海事等部门均在厦门市部分主流媒体开设相应的专版、专栏,或采取集体采访、专题报道、深度报道、网站访谈等方式,加强正面宣传,营造主流舆论。
从“点”上看,厦门市安办对安全宣传工作不仅需要有清晰认识,紧扣重点工作,将计划性与突发性相结合,而且需要相关宣教人员拥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宣教中心还承揽了我局领导文稿写作工作。通过撰写局文稿,会使我们的专职宣传员对厦门市安监工作有更全面、更具体的了解,做到立意高、站位远。”中心工作人员表示。
重谋划:强化引导,扎实推进安全宣传工作
2012年6月29日,“厦门市2012年危险化学品突发环境事故应急救援演练”在海沧区海鸿码头举行。
此次演练是厦门市举行的首次海陆空联动安全生产应急演练,也是我省近年来规模最大的安全生产应急演练。演练通过吸取大连“7·16”(2010年7月16日,大连新港附近一条输油管道发生爆炸起火)事故处置的经验和教训,结合厦门应急救援体制的实际特点,应急救援指挥部采取“多部门细分工、疏散救人为先、控制抑爆并进、多措并举灭火、科学高效处置”的措施,确保能够在最短最快的时间里,处置油罐火灾、人员落水、海域污染3起“事故”。
为全方位报道该演练,6月24日,厦门市安办专门组织召开了演练媒体通气大会。市安监局、厦门海事局、市公安消防支队相关领导从不同角度分别向福建电视台、福建新闻频道、海峡都市报、厦门电视台、厦门日报等多家新闻媒体介绍本次演练情况及亮点,并就如何做好此次演练相关的新闻宣传工作与新闻媒体进行沟通讨论。
“6·29”演练前夕和新闻媒体的事前沟通,是厦门市安监局服务大局,积极开展安全宣传教育活动,引导舆论的一个缩影。
“每次重大活动,我们都会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紧扣主题,提前介入,大力宣传安全生产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安全生产监管监督成就,形成“电视上有影、广播上有声、报纸上有文、网络上有形”的全天候、立体式宣传阵势。”厦门市安监局宣教中心工作人员表示。
如,2012年是党的十召开之年,也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一年,厦门市安监局积极和各安委会成员单位沟通,迅速掀起宣传:交警部门在主流媒体开辟专栏,并辅以短信、微博等方式,加强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消防部门充分利用全市范围内人员密集场所(包括车站、宾馆、商场、医院、银行等)的电子显示屏,将消防宣传公益广告“植入播放”,并加大对重点单位的灭火救援实地演练……
在“安全生产月”活动里,厦门市安监局早谋划、早准备,联合市委宣传部、市公安局、市文广新局、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共同组织开展以“科学发展、安全发展”为主题系列活动。包括“安全生产月”启动仪式暨文艺晚会、安全生产事故警示教育周、安全生产咨询日、安全文化周、安全生产应急预案演练周、危险化学品突发环境污染事故综合应急救援演练、安全知识进校园、文明交通宣传行动、建设系统五项重大竞赛、“安康杯”竞赛、企业安全行等。“据统计,‘安全生产月’期间,全市共开展各类安全讲座、培训177场,开展安全知识竞赛209场,举行各类应急预案演练900余场,制作专题宣传栏、板报813版,发放各类宣传资料29万余份,全市受教育群众达26万余人次。”工作人员介绍,因为工作突出,厦门市安监局被授予“2012年全国安全生产月活动先进单位”,是福建省4家获此殊荣的单位之一。
重效果:求真务实,加强宣教基层基础建设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加强安全宣传教育的基层基础建设工作,是厦门市安监局长期坚持的一项重点工作。
2012年,在原有6名工作人员的基础上,厦门市安监局宣教中心又增配了一名工作人员,同时组建了全市安全监管系统新闻通讯员(信息员)队伍,积极向新闻媒体提供新闻线索和供稿。“加强队伍建设,是我市做好安全宣传工作的突破口。为提高安监系统通讯员能力,我们还邀请了相关专业人士,就安全生产新闻报道、政务网站的新闻采写进行授课。”相关工作人员表示。
记者了解到,为进一步完善安全宣传教育工作的考核办法,厦门市把建立宣教中心和安全生产宣传教育联席会议制度纳入对各区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目标责任制考评,进一步完善了安全宣传工作考核办法,使考核结果起到更好的监督促进作用。同时,市安监局每年至少组织开展2次安全生产宣传联络员例会制度,加强与各级各有关部门的交流。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8C-0056-03
广西人多地少,土地资源比较匮乏,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人均耕地面积不足全国人均水平。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土地资源日益减少,资源与环境承载力日益严峻。丰富的海洋资源和良好的海洋环境,无疑是广西新时期实现经济增长的重要基本生产要素,而成为广西新的经济增长点不可替代的自然物质条件。然而,广西海洋经济发展的另一生产要素海洋人才资源,却十分匮乏,海洋高等教育滞后成为了广西发展海洋经济的“瓶颈”。一直以来,广西没有高校开设海洋学科专业。《广西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在分析广西海洋经济发展总体上落后于其他沿海省市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时,指出的问题之一,就是“海洋科研能力薄弱,高层次海洋科技人才几乎是空白”,从而提出要“发展海洋科学研究与教育”,“大力推进具备条件的广西高等院校开设海洋学科专业”。在此情形下,钦州学院把自身的发展与地方的发展紧密地联系起来,认为开设、发展涉海学科专业“既是广西高等教育适应广西新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服务广西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又是广西高等教育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实现科学发展的现实需要”。因此,在钦州师专的基础上改建钦州学院后,开设涉海学科专业,努力培养海洋资源保护和海洋经济发展所需的专业技术人才。本文试以钦州学院为例,对广西高校开设涉海专业进行研究。具体说来,广西高校开设涉海专业,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一、强化基础建设,保障涉海专业办学条件
涉海专业是高投入的专业,尤其是航海类专业,其专业的特殊性、成本的高额性、行业管理的法规化和国际化,不是随便可以办成的。它不仅要舍得投入,解决实践教学环节多、实践性强,需要具备现代化教学设备设施多的问题,还必须建立与国际接轨、符合我国船员教育和培训质量管理规则规定的质量管理体系。钦州学院虽然具有从事海洋科学研究、开设海洋相关学科专业的区位优势和地理、地缘优势,天时、地利、人和等良好的发展环境,但办学基础薄弱,要服务广西海洋经济发展,开设涉海学科专业培养海洋人才,必须强化涉海专业基础建设,保障办学条件。为此,钦州学院切实加强涉海学科专业办学软硬件的建设,以保障符合国家的要求和满足专业的教育教学和持续发展需要。
一是建设与涉海学科专业发展相适应的师资队伍。学校把涉海学科专业教师团队建设作为首要的任务,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加强人才资源开发,内培外引,实施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积极培养涉海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实行挂职锻炼制度,强化“双师型”教师成长;实行优厚待遇引进涉海学科人才,加强涉海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如市校结合对引进的教授给予合计45万元的安家费和科研费;对引进的船长给予教授的待遇。开设涉海专业以来,共引进涉海类专业的高学历(博士)、高职称的教师14人,甲类船长3人,甲类大副3人,甲类大管轮2人。
二是建设与涉海专业人才培养相适应的实习实训基地。学校对涉海专业实行重点建设,加大经费投入,强化和完善涉海学科专业实验室建设,搭建涉海学科专业的公共教学平台。结合自身的办学定位,为实现打造海洋特色学科专业品牌的目标,融合多学科优势,建成了自治区高校重点实验室――北部湾海洋保护与开发利用实验室和自治区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北部湾人文研究中心。近几年共投入2000多万元,建设涉海学科专业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建成并不断提高轮机实验实训中心、航海实验实训中心和海洋科学等实验室的现代化水平,保障了涉海专业人才培养的硬件建设。
三是建立以保障涉海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制度机制。开设航海类专业后,学校认真建立和严格实施“船员教育和培训质量管理体系”,顺利了通过国家海事局对船员教育和培训资质许可的现场核验和质量体系审核。以建立船员教育体系为契机,采取积极有效的举措,加强涉海学科专业制度建设,建立了一批学科专业设置、调整、改革发展和教学管理的制度。以“船员教育和培训质量管理体系”为主体,形成了涉海学科专业建设发展的教学管理制度保障。
四是建立涉海学科专业发展的科研教学平台。学校根据自身办学定位,为实现打造海洋办学特色的目标,以科研促教学,有效服务涉海学科专业发展,融合多学科资源,建成广西区高校重点实验室――“北部湾海洋保护与开发利用实验室”和广西区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北部湾人文研究中心”;利用意大利政府1000万欧元贷款建设“北部湾海洋研究与教育中心”,购置仪器设备,建立科研和教学的基础实验平台。这些科研教学平台的构建,为涉海学科专业进一步发展夯实了基础。
二、内涵外延建设并举,努力满足海洋经济发展需要
海洋经济是开发利用海洋的各类产业及相关经济活动的总和,仅靠一两个学科专业来培养人才,是无法满足广西发展海洋经济需要的。广西要实施“海洋强区”的发展战略,就必须构建为海洋经济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学科专业群和相配套的研究平台。钦州学院为此不懈努力地探索实践着,强化内涵建设与适当扩大外延并举地发展涉海学科专业。
2010年9月钦州学院正式成立广西首个海洋学院。学校以此加快学科专业调整和优化步伐,检查总结原有涉海学科专业的建设发展情况,及时研究解决办学中的问题,制定完善涉海专业设置、建设的各项管理办法,根据广西海洋经济的发展需求和学校办学实际,在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进行专业调整优化,创造条件开设新的涉海专业,积极稳妥地在条件较好的专业增设涉海专业方向。经过重点建设与积极发展,从2007年到2012年的几年间,学校根据广西海洋经济发展的需要,开设了轮机工程、海洋科学、航海技术、水产养殖学等一批海洋专业,还积极稳妥地增设与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海洋产业发展相关的专业方向,如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增加“海产品储运与加工方向”,在“物流管理”专业增加“港口物流方向”,在“海洋科学”专业增加“海洋化学、海洋生物技术、海洋制药”等方向,在“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增设了“港口机械方向”等等,使开设的涉海专业(专业方向)达到了11个。初步形成了具有办学竞争力和区域特色的“海洋交通运输学科专业群”、“海洋科学学科专业群”。
满足广西海洋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不仅要有相应数量的学科专业,还必须有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钦州学院围绕海洋人才培养目标,加强涉海专业的建设,除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师资队伍、实验室、实习基地、图书资料等方面的建设力度外,实行专业负责人制,定期开展专业建设的中期检查、评估验收工作;同时突出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成立校外实践教学指导委员会,聘请企事业(行业)专家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实施指导工作,通过专业认知教育、专业见习、专业实习实践、社会调查、学科竞赛活动、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等方式,促进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融合,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经过努力建设,一批学科专业被列入自治区教育厅重点建设项目,如“北部湾海洋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学科被确定为广西特色优势重点学科;“海洋科学”被确定为广西紧缺人才专业;“轮机工程”、“物流管理”、“轮机工程”、“港口物流”被确定为广西急需人才专业;“主推进动力装置”、“船舶辅机”、“港口物流”等课程被确定为广西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特色课程;“面向东盟的国际物流创新人才培养基地”被确认为广西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建设项目。
钦州学院还围绕涉海学科专业建设,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以科研促进教学,让科研成果丰富教学内容,努力争取教学质量与海洋科研能力的不断提升。钦州学院开设涉海学科专业以来,与地方相关部门以及企事业单位合作,先后开展了“钦州湾生态环境本底数据调查及其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数学模型及其在钦州湾海洋生态及资源管理的应用”、“大蚝抗癌活性成分分离及其产品的开发”、“海洋星虫活性成分研究”、“北部湾红树林种群生态和保护生物学研究”、“茅尾海近江牡蛎环境效应评价及可持续性发展对策研究”等一批各级涉海类科研项目。据统计,2008年以来,学校的教师和科研人员共承担各级各类涉海科研项目43项,其中省部级项目20项、其他科研项目23项;共获得科研经费777.85万元;承担省级以上教改课题26项,获得研究经费75.8万元。学校还派遣研究人员参加了意大利国际环境监测中心开展“国际海洋鲸类考察培训研讨”项目活动;参加由意大利驻华使馆、意大利外交部合作发展司、2010上海世博会意大利政府代表团举办的“保护区管理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的国际研讨会,承担了广西海洋局委托项目《中国海洋文化・广西卷》的撰写工作;承办了“2010年广西船员论坛会议”、“中国航海技术教学指导分委会暨航海教育研究分会2012年学术年会”和“第七届全国海洋资料同化研究会”。学校服务广西海洋经济发展的能力在不断提高,涉海学科专业与海洋产业发展的融合度在不断增强。
三、校地、校企合作,增强涉海人才培养能力
钦州学院的办学资源尤其是涉海人才培养的资源是很有限的。学校领导在办学实践中,深刻体会到要更好地服务广西海洋经济发展,必须实行校地、校企合作,增强涉海人才培养的能力,形成学校与地方、企业共同发展的机制。为了办好涉海学科专业,培养应用型的海洋专业人才,钦州学院加强与广西海洋经济发展的融合,加强与地方、企业的合作,把海洋类学科专业的发展与广西的海洋产业、海洋经济建设融为一体,建立产学研联盟,共同承担项目,联合进行人才培养。如为培养广西航海人才,钦州学院与广西海事局签署实施“航海教育和船员发展合作协议”, 强化相关涉海专业的建设,共建轮机航海实训中心。钦州学院按照航海学科专业的要求搞好教学硬件建设,组织好教学和船员培训;海事局在航海教育资质许可、建立船员培训质量控制体系等方面为学校提供咨询指导,推荐和提供教学实践基地,为毕业生开展社会实践、实习、毕业设计提供便利。又如,钦州学院与钦州市海洋局共建海洋科学实验室,共同指导学生开展实验实训活动;与钦州港口(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开展产学研合作,共同申报广西科技项目,开展“钦州港口集团物流信息系统开发”等课题研究,共建实践实训基地,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从而建构项目合作和战略合作相结合的长效机制。至今,钦州学院建成了“船员培训中心”,获得了国家颁发的《船员培训许可证》,成为广西首家培养、培训高级船员的机构;通过校地、校企合作,已建立校外涉海学科专业实习实训基地18个,提高了涉海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针对性,增强了服务广西海洋经济发展的能力。
实践证明,校企合作可以有效促进产业、职业、专业、学业、就业和产业的紧密结合, 有利于学校与企业在组织文化、质量标准和组织形态上的整合,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推进教育方式与生产方式融合,建立良好的载体和平台;使学校和企业在统一的教育教学计划下,以分工合作的方式来完成培养目标,较好地帮助学生实现从学习到工作,从学校到社会的平稳过渡。钦州学院下力气与地方、企业合作办学,充分利用涉海企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和实习实践教学条件,不仅增加了教育资源、增强了人才培养能力,而且为实现学校与社会、专业与职业的良好有效对接铺造了道路。
面对新的形势下广西海洋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钦州学院坚持把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正在充分发挥区位、地缘优势和先于其他高校开设涉海学科专业的比较优势,通过专业之间相互交叉、渗透、融合优化学科专业群内的资源配置,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加大涉海学科专业建设发展的力度,不断推进海洋科技与海洋人文的协调发展;以海洋特色创品牌、以服务促发展、以贡献求支持,使海洋高等教育在为海洋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高素质人力资源的同时,获得来自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建立起海洋高等教育与海洋经济之间的良性互动发展机制;努力在涉海人才培养、海洋学科建设、海洋科学研究、服务广西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生态保护等方面有所作为,彰显海洋办学特色,为广西的海洋科教事业作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黄家庆,银建军.新形势下广西沿海高校涉海学科专业群的构建[J].广西社会科学,2011(8)
[2]黄家庆,黄孙庆.服务广西海洋经济发展探索――钦州学院涉海学科专业群构建研究[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2
[3]陈超英.教育支撑滨学海新区开发开放发展战略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0:208
[4]林年冬.在创新中促进海洋高等教育与海洋经济的互动发展[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9(9)
0 引言
电工学课程是各航海院校轮机工程技术和电子电气员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为了提高电工学课程的教育教学水平,同时提高船舶电气科目的考证通过率,以及提高学生以后在工作中的实际应用能力,可以从对教学内容进行丰富、采样多种教学手段、不断提高教师队伍水平等方面入手进行本课程的课程建设。
1 整体规划电工学课程的建设
为了做好电工学课程的建设,就要应对专业特点、岗位群需求等明确电工学课程的建设目标:通过课堂讲授、网络教学、实验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方式建立课程教学体系,注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既能熟悉电工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又能掌握电工学的基本技能,为学生学习和应用船舶电气设备打下坚实基础,使学生具有良好的综合职业素质。针对上述这一目标,我们确定如下电工学课程建设的实施方案:首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船船员适任考试和发证规则》(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令2011年第12号)的要求,结合轮机工程技术和电子电气员专业考证大纲统一讨论修改各专业的教学大纲,做到明确本课程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其次,依据教学大纲的整理进行各专业电子教案的编写,结合电子教案的编写进行多媒体课件的制作,采用分工完成的形式,完成多媒体制作,在整个过程中进行统一组织并实时探讨、修改,最后完成所有课件的制作;再次,结合本校本专业实验室的实际情况以及评估考试的要求,组织相关教师完成课程实验指导书的修改及实验仪器设备的更新,使得实践教学环节得到进一步改进,能够真正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2 电工学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的建设
第一,电工学课程内容比较丰富,主要是使学生获得电路、电子技术及电气控制等领域必要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第二,该课程具有概念多、知识点多、理论性强的特点,加之有些概念、定律又比较抽象,学生难于理解,所以对于高职的学生学习起来自然就感到枯燥乏味,再加上此门课程课时较少(电工学(上下册)只有70多学时)等方面的因素,学生也都普遍反映该课程不好学、不易懂,可想而知我们的教学难度得有多大。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在教学中,始终注重与专业的需要、课程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自身素质等方面的综合情况来寻求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从中摸索并总结出教学心得。
2.1 教材建设
电工学课程的学生教材为高等教育出版社,秦曾煌主编的电工学(上、下册),结合教学及专业的实际情况,轮机工程技术和电子电气员专业的主要讲授内容有所不同。选择此教材的原因是:轮机工程技术和电子电气员专业的学生都要参加海事局海船船员适任证书的考试,本教材内容既可满足学生考证的需要,同时也满足未来工作过程中的需要,部分内容也可做学生自学用。
2.2 课程教案及多媒体课件建设
电工学课程面对轮机工程技术和电子电气员专业进行授课,这两个专业对授课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要求是有所区别的,如电子电气员专业一方面注重考证的相关内容,另一方面也要结合专业实际应用,从工作原理及故障诊断、维修等方面注重船舶电气设备性能及应用的掌握。因此,就需要针对这两个专业进行讲授内容的细化确定,明确这两个专业各自所授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所以首先要结合考证大纲对这两个专业的教学大纲进行修订和完善,最终确定不同专业授课要点。
为了能够高效地把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传授给我们的学生,采用多媒体授课是一种很有效的途径。多媒体教学不仅能够充分利用多种方式(如文字、声音、图片等)对所讲授的内容进行多方面的阐述,而且也可以有效地调动现代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至少达到吸引学生的眼球的目的,综合电工学课程内容和学生的这些特点,使用多媒体授课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2.3 课程的实验教学建设
电工学课程不仅要掌握很多电路、电子器件的性质,还要对电路、电子器件的性能进行测试等,所以说本课程的实践性很强,这就要求学生不仅只是理论知识的掌握,还要强调实践操作的能力,这样才能真正胜任以后船舶上的工作。因此,本课程的实验教学建设在整个的课程建设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航海院校电工学课程的实验教学内容具有这样的特点:一方面是不同专业对实验教学内容的要求也是有所不同的,如轮机工程技术专业的实践学时较少,而电子电气员专业的实践学时则较多。所以,这两个专业的实验教学内容是有很大差异的;另一方面是学生班级多、人数多,特别是轮机工程技术专业,每年大约都在8个班左右,这就对实验指导老师的数量有要求,而现有各航海院校,专职实验指导教师有限,只依靠理论授课教师来完成实验教学内容就比较困难了;第三就是实验教学的内容及相应的仪器设备也在不断更新等。这就要求航海院校结合本校实验教学的实际情况,对考证要求的实验内容的仪器设备进行保障。
3 师资队伍建设
课程建设的操作者是教师,建设成败的关键因素也是教师。电工学课程的任课教师既要求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和职称结构都要很合理,又要有船上工作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也要有青年教师;既要有电子电气员资格的教师,也要有轮机工程技术专业的优秀教师;既要有教授或副教授,也要有讲师、助教,这为该课程的建设提供可靠的基础保障,另外,积极提供各种机会对教师进行国内外培训、挂职锻炼,这也是有效提高师资力量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