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供应链管理实训总结大全11篇

时间:2022-09-21 22:41:02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供应链管理实训总结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供应链管理实训总结

篇(1)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9-6043(2017)03-0174-02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单靠一己之力已经很难生存发展下去,竞争也由企业与企业的竞争转变为供应链与供应链的竞争,从而供应链管理受到企业的广泛关注,如何打造并有效管理供应链以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成为企业管理的重点。在本科院校的经管类专业开设供应链管理的相关课程对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有着重要意义。但是常规课堂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应当进行实训化的教学改革。

一、供应链管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不同于高职院校重视技能技法的培养、研究生教育重视的理论创新,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培养的重点在于理论的理解学习与应用。对于缺乏实践经验的本科生而言,供应链管理的理论比较难理解,不知道知识理论的应用场景,从而在学习中经常迷茫困惑,而失去学习的兴趣。而在授课中也了解到,经管类学生普遍对理论课兴趣较低,碰到定量的问题没有头绪解决不了,眼高手低;学生课程多、个人事情多,很难在课堂外去自学自练。考试周努把力、考试完就把知识全部扔回给老师是常见现象。另据从事相关工作的毕业生的反馈,工作中遇到类似问题需要自己现学现练,课堂上的理论有印象,但是上不了手。

在实践中,很多老师也都在根据课程特点进行相应调整,比如案例教学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一定程度上会激发学生兴趣,提升教学效果,不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并没有得到训练。实际上,在供应链管理课程不仅有竞合博弈等理论,更有工具和方法,如销计划安排、供应链网络设计优化、库存协调优化、运输管理优化等。这些管理工具和方法,既能解决大量实际问题,也能对学生思维方法的系统性锻炼和培养,对于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是真材实料。

二、应用型本科供应链管理课程实训化教学模式

鉴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征,结合供应链管理课程的特点以及数年来供应链管理教学的实践,笔者对应用型本科供应链管理课程实训化教学的模式进行了探讨:对工具和方法进行训练与实践、对理论展开体验式的学习和讨论。

(一)对工具和方法进行训练与实践

在解决供应链问题时,一定要掌握决策的工具和方法,才能落到实处、不眼高手低,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改变学生在填鸭式课堂上的被动状态,更为了授之以渔,且让这个“渔”能用可用,而不是蜻蜓点水、过眼云烟,可将原本在理论课堂上讲授的几个知识点转换教学形式和教学环境。

针对供应链管理中的销计划安排、供应链网络设计优化、库存协调优化、运输管理优化等问题,作者摸索出了一套较成熟的教授方法。这几个问题有个共同的特征是复杂度较高,需要考虑和平衡的因素多,要找出最优方案靠手动计算非常复杂。那就需要依靠计算机和数学模型了。以供应链网络设计优化和产销计划为例,二者皆儆诘湫偷南咝怨婊问题,并且在最常用的Excel软件中有个求解线性规划的工具:规划求解。围绕知识点,作者设计了几节实验课,将这几个知识点的内容放到实验室来边讲边练,严格要求学生必须在课堂结束时提交,并给学生布置课后作业,加深理解、达到应用的目的。并通过课后练习强化训练效果。在课后练习布置时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小组人数控制在6人以内,每个小组布置不同的作业题目。课下完成作业过程中学生会有大量的问题,所以需要额外花费时间对学生进行辅导。

实训课设计设定了三个层次的目标,分别为基本目标、中层目标和高层目标。学生提交的实训感悟(布置该作业时未对字数和内容作任何要求)统计如下。

1.基本目标的实现情况

93%的学生能描述实训内容

20%的学生准确复述出课程具体安排

50%的学生明确表示对相应知识点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50%的学生明确表示体会到了excel解决问题的方便快捷和掌握excel的重要性

2.中层目标的实现情况

30%的学生明确表示对于供应链整体最优的思想有了更形象具体的理解

5%的学生明确表示了对供应链这门课程产生了好感

3.高层目标的实现情况

20%的学生明确表示发现了自己的缺点,如不会合理安排时间、有拖延症,动手能力差,不够细心

2%的学生明确表示实训加课程内容影响了他的思维方式

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到,实训课的授课效果非常不错,不少学生在感受中表达了希望多上实训课的愿望,甚至有学生觉得这个课程影响了他的思维方式,达到了教育的最高层次。

从普及性和实用性的角度出发,利用Office软件、尤其是Excel来解决供应链问题是最优选择,不仅可以加深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能培养学生利用工具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也是一种思维的训练。当然这种课程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把课堂设计好,资料准备好才能取得好的课堂效果。

(二)对理论展开体验式的学习和讨论

全日制大学生缺乏实践导致学习困难的情况在供应链管理课程上的表现尤为突出,因此在讲授理论时如何能让学生有代入感、有体验就特别重要了。

供应链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就是牛鞭效应,这个知识点牵出有一系列的方法和理论,是一个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讲授起来也比较乏味。

著名的啤酒游戏被众多供应链管理的老师用来在课堂上模拟加强学生体验。啤酒游戏让学生对于供应链的运行有直观的感受,熟悉供求满足的总体流程,体验作为一个自负盈亏的经营者的决策过程,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暴露出来。玩好啤酒游戏需要事先做充足的准备,考虑好游戏的各个环节,啤酒游戏是一个很耗费脑力和体力的教学过程。

玩了啤酒游戏后要尽快搜集各条供应链的游戏数据,作者通常是事先设计好excel图表发给学生,让他们把几个关键数据输进去,便可生产数据图表。再把各条供应链的数据汇总起来,并进行数据的对比。玩好游戏很重要,用好游戏数据才是关键。在教学中,主要进行了以下四个方面数据的汇总:

1.游戏数据录入表格,将游戏过程的几组数据录入进去,产生数据曲线图;

2.游戏数据曲线图,游戏数据的图示化,呈现出牛鞭效应,加深感性认识;

3.各条供应链分角色总结 将其在游戏中的体验、感悟记录下来,找准讨论主题;

4.所有供应链成本汇总。按行业排序、按整条供应链成本排序,找出典型企业。

完成游戏及数据汇总后,教师便可将课堂交给学生,自己作为一个主持人的角色。首先找出成本较高的小组和较低的小组分别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再引导学生讨论总结牛鞭效应的定义,以及牛鞭效应的危害和造成牛鞭效应的原因。讨论进行一段时间后,再引导学生抛开游戏本身,探讨牛鞭效应的成因以及有哪些可以消除和避免的策略方法。为了让讨论有成果,可以在学生讨论时在黑板上记录学生的讨论结果,逐一引导分析。基本要三节课的时间才能完成这个环节,虽然耗时较长,但是效果非常好,课本上涉及的内容全部以热烈的讨论形式完成,并且也非常有助于理解后续知识点,如周转库存、安全库存、批量折扣和总量折扣、循环取货、运输优化、供应商管理等,而为降低牛鞭效应的供应链管理方法如CPFR、CPR、VMI等更是迎刃而解。所以笔者非常重视游戏的设计和游戏之后讨论课的引导设计。

将晦涩的理论转变成玩游戏的体验课,并利用学生的游戏体验进行知识点讨论式学习,对学生来说印象深刻、受益匪浅,教师便可轻松提升教学效果,化难为易,实乃双赢之策。

三、结论

供应链管理的授课压力越来越大,教师费尽脑筋、挖空心思去填鸭式的教育已经很难得到好的授课效果,也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上来,去掌握工具、方法、体验、思辨、讨论企业实践、解决实际问题对师生双方来说是双赢的局面。

[参 考 文 献]

篇(2)

现代高职教育需要大量的实践教学,管理类的课程如何设计实践教学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教改研究内容。高职课程体系有许多理论实践课,课程在课时分配上通常采用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各半的方式。教师在授课时最常用的实践教学方法是案例教学法,通过对案例的学习完成实践教学。案例教学法是一种由哈佛大学流传出来的优秀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了解企业在实际操作过程当中的解决方案,引导学生思考和提出问题。对于高职学生而言,案例教学法是不可或缺的教学方法。但是案例是概念的、文字化的学习素材,对于高职学生所拥有的高度实践热情的学习特点是不够有效的,因此引入具有实践性的教学内容将对教学效果产生关键性的效果。本文通过《供应链管理实训》课程近5年的教学改革过程与效果展开研究,提出以“可触摸式的”敏捷型教学方法提高高职物流专业学生的学习成效。

供应链管理是物流管理的高阶形态,它是一种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在课程定位上,本校将其定位为专业核心课程。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物流知识才能开始学习,因为本课程是将学生之前所?W习的分散的物流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它是最物流管理类课程的最高层级课程。管理类课程的教学对于高职物流学生而言不易设计,课程通常包括较多的理论与较少的实践。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教学效果,课程做了大幅的改革,设计了“可触摸式”的授课内容。

由于供应链具有独特性,每一个行业或者企业拥有着独一无二的供应链。因此,本门课程的授课内容按行业划分为不同主题的实践项目。在最大程度上利用校内空间的人/物/事件,结合网络调研,实地调研等方式,实训项目内容围绕高职物流专业学生的接受程度与学习特点进行设计,并将供应链管理所涉及的各种理论、方法融合到每个实训项目中。

主要的实训项目包括:汽车供应链实训,实训场地在校内停车场;出版发行行业的实训场所为校图书馆,校内活动供应链管理的实训场地则利用运动会/篮球赛/晚会等校内活动展开;学校食堂供应链优化的实训场地为校内食堂;电商行业供应链实训是与电商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展开进行。将校内现有设施设备、各项活动融入课程教学设计当中,令实践教学具有敏捷性,令教学内容可触摸,学生可以每一个实训项目中学习到理论知识的同时,动手展开调研、采集数据、上传平台进行数据分析,最终提出具有真实数据支撑的可执行方案。实现最大限度控制实训时间、成本完成教学目标的敏捷型教学方法。

篇(3)

关键词:

供应链管理教学;工作过程;教学改革

引言

供应链管理是物流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在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了解供应链管理的相关理论、思想和方法,使学生掌握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知识,能够结合企业的供应链管理实践,合理有效地组织供应链中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活动,从而培养学生在供应链管理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和物流网络的快速发展,促使物流管理和供应链管理在理论和技术层面出现了质的提升。同时,高校在物流管理的专业建设和供应链管理的课程教学方面也出现了很大变化,为了实现课堂讲授和实践的全面打通,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水平,目前对供应链管理的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已经成为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的热点研究问题。

1、供应链管理课程的教学现状

(1)学生对课程的认知度不足物流管理专业的很多课程涉及的课程实践环节较多,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可以直接掌握具体的物流操作技能,比如仓储管理、运输管理等,很多学生觉得《供应链管理》课程内容很宽泛,不知道所谓的重点。同时课程中的很多内容又已经在其他课程中有所涉及,故而很多学生会简单的认为供应链管理就是对其他各种相关课程的一种累加和综合。进而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降低,造成学习目的大打折扣。

(2)教材及教学模式的弊病目前国内供应链管理教材的编写侧重于理论研究,此种教材更多的适用于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但对于应用实践性较强的供应链管理教学则不那么适用。教学内容以理论和概念为主,与其前段的基础课程比如工商管理、物流管理等有较大程度上的内容重叠。另一方面,供应链管理课程本身管理理论策略模型的抽象性知识偏多,实务型知识偏少,加上教师授课过程中理论教学的偏重,就进一步忽视了该课程实践性的教学特点。从而难以激发学生的课程体验和收获,不利于把学生培养成为应用型的创新人才。

(3)教学方法较为单一电子商务和物流网络的发展,促使我院在供应链管理的课程教学改革中引入了更多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以及案例讨论的模式为主。但是,形式的多样化并未真正引发内容的实质性创新。其中,理论讲授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填鸭式”教学的弊病,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同时,案例教学也往往只停留在纸面教学的层次,有关教学案例的背景资料和教学案例与理论的逻辑关系等内容无法通过案例教学完全呈现给学生。尤其是针对性较强的成功案例偏少,学生很难真正认识到供应链管理知识缺乏造就的困境。基于此,新的教学模式的要求变得迫切和呼之欲出。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改革为进一步优化《供应链管理》教学内容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向。

2、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

基于工作过程框架,《供应链管理》教学将打破原有的偏重理论学习以及以考试结果为评估标准的教学目标,而是转变为按照培养职业素养为目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强调为工作过程为导向,将教学任务组织成项目的形式,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让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将教学内容消化和吸收。同时,在这种工作任务模式中,可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这种对学生战略协作共赢理念的引导,可以达到职业素养的目标。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专业培养模式,能够培养学生从系统的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供应链管理意识与供应链管理的职业素养,同时结合专业课程实训,使学生掌握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备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技能、综合分析和操作能力。同时在教学评估及考核体系方面,将过程性考核和总结性考核相结合,在成绩比例中各占50%。其中,过程性考核强调对学生的全程指导,由出勤(10%),课堂参与(10%),校内实践(20%),以及社会实践报告(10%)组成。而终结性考核则更加侧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在学期末统一完成。这种综合考核测评方式可以有效的考察学生的理论基础和应用知识能力,有利于学生全身心的投入日常学习。同时,该种考评方式与整个教改目标紧密联系,有利于相关教学体系的搭建以及实训效果的产出。

3、课程教学改革的教学体系

在《供应链管理》的课程教学中,要注重与最新物流领域的发展和热点相结合。在课程教材外,更多的引导学生通过网络获取学习资料和热点资讯。特别是电子商务与物流领域的交叉部分,电子商务对物流和供应链的影响,电子商务企业在物流领域的创新和实践,这些最新的教学内容引入,能强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且与学生的生活有相通部分,学生更容易理解,也更容易参与其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和自主研究能力。为了丰富教学手段,在工作过程框架下,我系本课程的教学综合使用课堂授课,案例学习与讨论,软件演示,小组合作,情景模拟等多种方式方法。

(1)课堂授课:讲授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并且已经完成电子教材,多媒体课件、作业习题集、实验指导、辅导资料、模拟试卷、网络在线等材料的建立。同时在课堂讲授过程中,充分采用了项目驱动式,在每章节开讲之初,首先将章节的学习任务具体告知学生。让学生带着项目任务参与到每一部分的学习过程中,从而让学生不仅是被动的教学接收者,更是教学工作的参与者。

(2)案例学习与讨论:结合概念、理论和方法的教学,每一章都安排了1-2个现实鲜活案例,解说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中的实际问题。包括企业战略和战术,管理变革,方式方法,成功与失败等与供应链管理密切相关的议题。案例讨论打破了原有的照本宣科,不仅仅停留在纸面的讨论。在教学过程中,所有的案例教学全部将参与学生分成不同的4到6人小组,让学生以竞争的形式在大家面前呈现案例分析结果,并根据具体呈现结果进行评分。

(3)软件演示:从理论出发,结合供应链中的实际难题,开发了教学辅助软件。如网络优化软件,可以用于课堂上的演示讲解,更形象生动地解释理论知识,同时课件中充分应用PPT的动画和切换等功能,更好地为课堂授课服务。

(4)小组合作:在课程中设置分组合作进行讨论、思考和解决供应链管理中的实际问题。其中运用EXCEL的规划求解功能对供应链管理中的问题进行建模,并找到有效的方案。以及让学生建立起了自主学习的开放式教学平台。

4、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方法

基于工作过程,《供应链管理》教学改革要坚持校内实践与校企联动两条腿走路的指导方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能通过校内实践加深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又能通过校企联动真正走向社会岗位,完成所掌握技能的实际应用。

(1)校内实践在院内建立课堂模拟实验。设计了牛鞭效应的实践游戏——“啤酒游戏”,并编制了实验指导书,配备了一系列实验教具。在实验课中指导学生通过该实验,认识供应链牛鞭效应产生原因。该实验一经引入就迅速受到学生好评,同时工作进程中也发现此种实验手段在结果分析,决策灵活性等方面有待改进。因此,课程改革小组对实验手段进行了改革和创新,开发了一套供应链运作模拟平台,用以模拟牛鞭效应产生的原理。该软件丰富了游戏参与者的决策模式,使得决策过程更加理性化且易于实施,可以在计算机中心的局域网以及互联网上进行。同时,该软件在单纯的牛鞭效应模拟功能上进行了完善,补充了教学实验的事后分析与改进功能。另外,我系现在已建立了ERP信息实验室(金蝶K3)可作为培养学生了解运用相关物流信息技术以及计算机物流系统仿真模拟实训,模拟物流与供应链活动的各业务环节。另外,ERP沙盘演练实验室,可以有效、直观的建立学生的企业物料物流与供应链的基本认识和观念,并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课程技能和系统的思考能力。

(2)校企联动,情景教学,建立社会实践基地。通过与物流企业的密切合作,在课程设计的全过程中,以了解行业形态,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重点,结合企业实际人才需求,共同确定课程的工作任务和项目重点,实现共同课程开发,制定考核标准,共建共享实训基地,共享人才资源等战略目的。从而确保课程设计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真正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不断深化校企联动与融合。在整个《供应链管理》教学实践改革过程中,教改小组先后在成都的双流空港物流园区,新都传化物流基地以及青白江区的银犁冷链等多地进行实地校企联动。让学生实地了解并参与物流与供应链的各环节工作,将课程所学实地运用于工作实践当中,从而真正实现课程实践教学与市场职业能力间的零距离。

5、结语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改革,通过任务驱动模式,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理论课堂实践,在校企联动方面进行实践演练,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种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改革实践和理论创新机制有效地推动了学院的课程改革实践,希望可以以此为契机,为进一步推动我院的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一些有益的尝试和借鉴。

参考文献:

[1]马士华.供应链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程忠国,石丽媛.实现紧密合作校企“双赢”的有效途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1):23-24.

篇(4)

一、供应管理课程的性质

《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中明确指出,供应链管理课程是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本课程不仅包括供应链系统的构建和优化,还涵盖库存管理、生产计划管理、营销管理、物流管理、采购管理、信息系统管理等内容,由于这些知识信息量大,涵盖知识面广,所以比较抽象难懂,这样就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供应链管理课程的教材更新较为缓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教材中的知识点与案例就显得尤为贫瘠。供应链管理还是国家物流师职业资格考证的内容之一,因此,供应链管理课程对于学生的职业素质养成及基于供应链的现代物流经营与管理职业能力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时代意义。

二、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和课程教学大纲不能体现高职教育特色

首先,因部分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计划的课程设置没有做好充分的社会调研与论证,盲目的设置课程,造成学生的知识结构与技能水平不同步,出现了混沌混乱的局面,存在了一些缺陷与不足,参与工作后,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其次,课程设置定位不当导致学生就业的不对口现象,不能为高职教育树立一面特色的旗帜;再次,教学内容的贫乏不能满足教学实践的应用,课程内容浅薄,缺乏教学研讨,存在着课程内容重复或脱节的现象;最后,高职院校师资与实习实训等教学条件的不足与匮乏,使得因人设课、依现有条件设课的现象普遍存在。

2.教学过程重理论轻实践

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一般都是以教师讲解课本内容,学生被动理解为主,这种教学方式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供应链管理课程的特点是知识面宽、实践性强并且学科交叉,是许多观念、理论和技术的综合。但是由于课时限制,教师授课时往往侧重于课本理论知识的讲解,缺乏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学生会觉得该课程抽象难学。因此,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懂物流理论,而缺乏实际动手能力。

3.教材不适用,案例更新速度慢

《供应链管理》教材的编写和选择,最重要的是要区分受用人群,是高职学生还是本科学生。供应链管理的教学在高职和本科的教学侧重点不同。自然而然授予学生的知识点也要做明显的区分,因此教材是体现这一不同点的最好表现形式。供应链管理课程的教材更新较为缓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教材中的知识点与案例就显得尤为贫瘠。大部分供应链管理教材的撰写方式更倾向于本科教学,不管是在知识点的解说还是在案例的论证选择上都欠佳。

4.评价体系较为片面,不能反映教学实际情况

目前教学中,评价考核体系仍然不能全面反映学生学习情况。教师与学生习惯性的把闭卷考试作为评价学习质量的高低,闭卷考试主要包括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简答题、画图题、案例题等,所以被动的接受知识,依赖复习提纲,成为考核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标准。教师虽通常通过小组作业、案例讲演、课堂讨论来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但是,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并不高。

5.教学设备投入不足和校外实训基地模式单一

由于物流管理专业属于管理类专业,在一定程度上就决定了实训基地模式单一性,由于高校资金的缺乏,校内实训基地教学仪器设备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校外实训基地不能满足学生毕业后岗位技能的实地训练。

三、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

1.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良好的教学质量依赖于较好的师资水平。大部分高职院校的物流专业教师侧重于理论的教学,而对于实际操作与实践经验了解甚少,不能做到理论联系实践。因此,教师应该加强对现代物流的现场运作的了解,增强实践经验,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与理论知识水平,主要渠道是通过到国内外优秀院校进修与学习;加强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主要通过参与各种物流培训与物流活动,还可以到企业挂职训练,在教学中逐渐提高教师队伍中教与学的能力,做到理论联系实践。

2.落实以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为主线

物流管理专业隶属工商管理类,依赖于经济学、管理学、运筹学等。同样经济学、管理学、运筹学等也支撑着物流管理专业的应用平台。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应该培养学生所需的工作能力,必须规范在技术领域和岗位群的业务能力要求之内。可以设立一些基本的教学模块,比如:工作目标、实际手段、原理及技能。按照“大平台、小模块”的构思,明确学习目标,需要有较强的针对性,能够满足应用平台的目标要求。

3.改进教学方法,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1)演示教学。这是一种实践性教学形式。例如幻灯片、视频、多媒体教学软件等演示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具有直观性和可理解性,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演示和解说实务操作过程来帮助学生建立对即将所学知识的感性认识。

(2)案例教学。换言之就是举例h明。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围绕某教学案例开展的一系列分析、推理、探讨、交流的实践性教学形式。整个教学过程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在实践中不断运用所学知识与方法,逐步掌握对知识的灵活运用。

(3)校内模拟实习。这是一种用于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的实践教学形式。他的仿真性与完整性能够在整个过程中起到模拟实习的作用,可以让学生在校内实训室进行具有模拟性质的企业采购、仓储、供应链管理等业务流程。让学生在这种实践性教学形式中得到实践能力的提高与教师关键性的指导。

(4)校外生产实习。这是一种综合性的实习。它涉及物流实物工作的各个环节,是教学环节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物流包装、配送、仓储、运输等诸方面的业务,是校外实习基地物流实务工作的实践性教学形式。校外实习可以一次性的锻炼学生的日常语言的表达能力、社会沟通与交往能力,还可以增强团结协作能力等。

四、总结

综上所述,通过对供应链管理课程的教学改革,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学过程理论联系实践,提高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真正转化为他们的实际工作能力,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莫高兴,张尔利.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高教论坛,2006,(05):203-205.

篇(5)

中图分类号:G64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3-0143-01 一、独立学院物流人才培养定位

独立学院培养目标是“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主要为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服务;学校要为本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独立学院在生源质量、师资结构和办学资源等方面既不同于一般的本科院校也不同于高职高专。独立学院的教学工作既要不抹杀学生成才的热情,又要不盲目地拔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要充分实现培养过程与培养目标相一致[1]。

本学院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具有经济学类、工商管理类等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及物流管理专业知识,接受供应链管理与设计、物流系统优化与运营等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供应链优化、物流系统设计、物流运营方面的基本技能和能力。

二、物流实训室建设目标

根据我院的建院背景(我院为天津理工大学和天津中环电子信息集团联合办学的独立学院)将物流管理专业定位为培养面向生产制造型企业的物流管理人才。企业中的物料采购及供应链管理、仓储管理、运输及配送管理、订单管理等部门是最需要物流管理人才的部门。根据以上目标,确立了实训室建设原则:

1.经济性原则:独立学院办学经费属于学院自筹,因此在实训室的投资上需要进行充分调研论证、进行严格的经费预算,在充分利用现有场地设备的情况下,进行整体设计,并以项目整体外包的模式进行建设,节省投资成本。

2.实用性原则:实训室学习要使学生理解物流过程及物流概念又能够通过有组织的物流作业模拟,提高学生掌握物流基本流程、环节与操作的能力,同时使得学生直观了解物流企业的实际流程和单据流转。

3.一体化原则: 实训室软硬件要实现无缝连接, 充分利用空间进行设备布局, 要体现了物流系统的理念,让学生更能直观的了解物流的内涵,认识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的重要性。

4.仿真性原则:考虑到设备的使用周期和维护成本,同时避免采购“玩具型”、“游戏型”设备,本物流实训室硬件设备大部分采用技术指标不低于工业级设备。

5.可创新原则:无论是软件还是硬件,都给师生提供较大的自主创新空间,让他们可以自主设计,完成一些设计性实验、课程设计或毕业设计。

6.多层次原则:教育类型的多层次:能为本科教育、社会培训提供教学保障;使用者的多层次:能为教师、本科生、企业从业人员等提供学习研究场所;物流实训模拟内容的多层次:设计成手工、半自动、全自动三种方式。

三、物流实训室布局及功能介绍

我院现已经建成物流实训室包括硬件实训区(2407)和软件实训区(2409)两个区域。

1.物流实训室平面布置图

图中实训室分为左右两半,其中左边为软件件实训区2409,右边为硬件实训区2407,中间有通道。

2.物流实训室功能介绍

2.1硬件实训区2407功能设置

按照企业物流中心的真实布局和功能,硬件实训区划分为电子标签拣选实训区、自动化立体仓库区、生产加工实训区、搬运实训区、流通加工区、控制中心区六个实训区域。此区域包含立体仓库、重型货架、堆垛设备、自动化分拣线、电子标签系统、可追踪追溯生产线等多种设备。实训室的物流实训主要在此区域进行。主要完成《生产与运作管理》、《仓储管理与库存控制》、《配送中心规划与管理》、《物流系统规划与管理》、《采购与供应链管理》等课程的学习以及第四学期学生对物流设备的认知实习和第七学期的《物流实训》集中实践课程的学习。

2.2软件件实训区2409功能设置

软件实训区分为如下功能模块 :

①媒体教学区: 布置了投影仪、音响等多媒体演示设备可以使学生对物流的宏观概念和整体流程有初步了解,并通过多媒体播放物流演示案例,进行更深入的理论教学。

②教学课题研讨区: 此区域是由小型会议桌搭建的一个小型会议室,主要为学生和教师提供案例分析、课题研究、和集中讨论的场所,有效提高学生进行案例讨论的积极性。

③软件实训区:本区域根据教学需要,安装了供应链管理系统、仓储管理系统、物流仿真软件。根据职能分工,划分为物流中心平台、供应商平台、制造商平台、仓储平台、客户平台五个工作区,主要是按照供应链的理论模拟企业所处的供应链的环境。

同时,为了保证其他相关专业教学,教学区能实现的主要功能:

①可以按照供应链上的不同角色(包括供应商、制造商、客户、物流企业)进行综合演练,全程模拟实际物流流程。在本区域内,可通过网络设置将2407的硬件实训区的数据传输至2409软件实训区,达到软件和硬件进行了紧密的结合,完全实现了无缝连接,整个操作过程均由终端控制操作,保证了学生进行现场演练的真实、直观效果,同时也为进行课题研究、项目分析提供了物质保证。

② 不仅可以辅助完成物流相关课程,包括物流信息系统、运输与配送管理、 供应链管理等。还可以通过模拟环境辅助完成《生产与运作管理》 、《采购与供应链管理》、《仓储管理与库存控制》、《配送中心规划与管理》等课程教学。

3.物流实训室功能总结

实训室在建设时即定位于开放、创新实训室,以保证理论与实训、实践有机结合,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有机结合,并能满足教学、科研、开发的需求。因此实训室实现了如下功能:

3.1实训室各软硬件系统既能够单独运行, 满足完成单项实验项目的需要, 也能根据实训教学要求进行灵活组合, 满足综合实训教学需要。

3.2实训室除了能满足实训教学的基本需要外, 还兼顾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和训练需要, 兼顾教师的科学研究需要。

3.2实训室各主体系统之间, 可以通过有线或无线等方式互联互通, 并能以局域网等方式传递数据; 在系统中所涉及到的供应商、 生产商、 物流商、 零售商等都可同时支持传统商务活动, 也支持电子商务活动。

物流实训室主要开出的实训项目有自动立体仓库订货发货运行模式、自动立体仓库查询/盘点运行、模式供应链运输管理动态监控、人工分拣实验、分拣流程实验、入库管理实验、库存管理实验、出库与送货管理实验、仓库盘点实验、物流配送中心管理模拟实验、立体化仓库订货、发货、查询、盘点设计与运行实验、供应链管理、供应商企业仓库布置设计实验、配送中心平面布置设计实验、物流仓储中心仿真设计性实验、RFID与现代物流管理、条码标签生成打印系统实验、条码的生成与鉴别实验、物资自动识别技术应用实验。

四、结束语

独立学院要根据应用型物流人才的培养目标,按照物流企业实际的工作岗位建立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充分模拟物流企业的内部工作环境,让学生熟悉物流的齐个环节和实际操作方法,才能从使得学生真正在动手能力的提高的同时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

参考文献

[1]赵影.独立学院物流管理课程实践教学探讨.经济研究导刊[J],2011,(22).

[2]梁子姑.应用型本科物流人才实践教学模式研究.中外教育研究[J],2009,(12).

[3]邓恢华.独立学院物流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消费导刊[J],2010,(5).

篇(6)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全球化企业经营的趋势愈来愈明显,市场竞争明显呈现出国际化和一体化的特点。供应链管理日渐成为人们研究和关注的焦点,而懂得供应链管理理论和方法的具有创新和独立思考能力的专业人才成为现今企业急需的人才。供应链管理课程内容来源于企业管理实践,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和实际应用价值,在培养具有创新和独立思考能力的高素质物流类专业人才过程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提出了改革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方法的若干思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当前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偏重理论知识传授,忽视实践教学

供应链管理课程的特点是知识面宽、实践性强,而且是多个学科交叉,是许多观念、理论和技术的综合。由于课时限制,教师授课时往往偏重于理论知识的讲解,而忽视了该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

2.教学方法和手段简单化

课程教学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注重理论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3.案例准备不足

国内教材所列举的一些案例过于简单,很多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对于所举案例的介绍也趋于表面化,对案例的产生背景、展开过程、后续发展没有进行深入的讲解。

4.课程考核方式单一

课程考试常常沿袭传统方式,主要以期末闭卷考试评定学生的成绩,侧重于理论的考核,而缺乏对实践能力的检验。

二、改革内容

改革通过教育理念、管理方式和培养模式的创新,致力于推进综合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以实现学生具有高水平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及丰富的实践经验。根据社会对物流工程专业人才技能的具体要求,参考其他大学供应链管理课程改革与创新的模式,结合我校实际条件等因素,我们总结出供应链管理课程改革与创新的主要内容。

1.偏重案例教学

由于供应链管理课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案例教学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采用两种方式进行案例的分析和讨论。一种方式是教师事先收集和精选供应链案例,交给学生思考和讨论,在案例讨论中,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另一种方式是教师讲授相关理论知识点,并布置思考题作为作业,让学生课后自己查找相关案例进行论证说明,并在下次课堂上进行讨论。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注重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

2.加强实践教学

利用物流仿真实验室的《诺思供应链管理教学软件》,老师通过系统演示进行教学并指导学生进行模拟操作实验,更好地体现出现代物流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过程。开发设计了供应链管理多人综合实验,提出从供应链整体角度去思考问题的要求,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供应链管理”的理论思想和掌握“供应链管理”的方法,使学生的全局性思维得到了锻炼。

3.丰富教学手段

对于某些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老师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条件,将多种教学方法(例如启发式或讨论式教学)进行优化组合,进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运用模拟实训、实地调查、企业供应链调研与策划等方法来提高学生思考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创新的独立性,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把常规教学方法与现代新型教学方法相结合,注重全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可以使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进而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

4.改变考核方式

考核的方式增加课程论文和案例分析,具体包括课程论文、小组案例分析和期末笔试。目前该考试方法已在三个年级的学生中进行。我们通过对2009级物流工程专业毕业生进行追踪调查,并与改革前毕业生的就业反馈进行对比,发现改革后的毕业生在工作中实际能力较强,纷纷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我们提出了各项实践教学改革方法和提高独立思考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措施,利用校内外实践基地,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践教学改革,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更多具有综合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陈松立,冬梅,刘树民.交通运输专业汽车类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04):131-133.

[2]刘宏升,刘晓华,王正,等.精英人才培养模式下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与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10):156-158.

篇(7)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教育部在2000年的课程体系改革课题总结报告中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根据特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为依据,对不同的类型专业人才确定的教育与教学模式、管理制度、评估方式及其实施过程的总和”。也可以说,所谓人才培养模式,就是造就人才的组织结构样式和特殊的运行方式。人才培养没有统一的模式,就大学组织来说,不同的大学,其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不同的特点和运行方式。本文将供应链管理理论引入高校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体系当中,构建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供应链结构,实现高校与市场的无缝对接,从供应链的视角对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以下探索。

1 培养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是我国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迫切要求

目前学术界把本科人才培养划分为四类:研究型(学术型)、工程型(工程应用型)、技术应用型、 技能型(操作型)。其中,研究型本科主要承担培养研究型和工程型人才的任务,侧重理论的学习和客观规律的研究;工程型本科主要承担把客观规律和科学原理转化为图纸、计划、方案等形式,可直接运用于实践的设计、规划、决策的知识教育;应用型本科主要承担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任务,侧重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学习和客观规律的应用,技能型(操作型)主要是培养高技能人才,属于专科教育。

从发达国家工业化、现代化发展的经验看,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最终呈现出“橄榄型”趋势,即学术型的拔尖人才和一般劳动者占少数,大量的是具有一定知识和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包括工程型(工程应用型)和技术应用型人才。目前我国所处的传统工业化向新型工业化转变的阶段,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逐渐向技术密集型生产方式转变,生产方式的转变促使在经济活动和管理活动中企业对应用型人才需求的不断增长。物流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性地位,是一个跨行业、跨部门的复合产业,同时它又是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产业,发展物流产业需要大量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因此,培养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是适应我国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迫切要求的。

2 国外发展应用型本科的经验借鉴

2.1 教育决策要科学。决策决定高等教育类型结构和比例是否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是否满足社会的实际需要。加拿大联邦政府放权到各省的管理模式对因地制宜调动当地办教育的积极性十分有效。科学的高等教育办学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应强调学生综合能力指标(关系到教育目标)是否与办学定位相一致。如果学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没有达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则是失败的。教学效果则应由学生和用人单位去评价,这样有利于澄清一些误区。

2.2 办学定位要准确。定位无所谓高低贵贱,关键要准确。社区学院的领导有责任使定位的目标具体化,扬长避短,应用型本科教育就是要培养社会需要的从事实际工作的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无法与学术基础雄厚的综合大学比学术,但可以和他们比就业率,就业率是社会评价的重要指标。北阿尔伯塔理工学院的实践证明,只要办出特色,人才得到社会的承认,即使是职业教育,一样可以成为世界一流学府。

2.3 教师素质要保证。对培养应用人才的社区学院而言,教师拥有实际工作经验是非常重要的。根据专业对课程的教学要求来决定教师数量,根据学生培养目标确定教师质量。对教师的考核要综合评价,应用型本科院校对教师的考核不应只看科研成果,还要看培养的毕业生能否被社会所承认、接纳,能被社会认可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

3 构建基于供应链管理思想的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供应链是企业从原材料采购、生产、运输、加工、分销至最终送达消费者手中的业务流程,是个环环相扣的链条。供应链内部的合作伙伴共享资源,实现了核心能力的有机集成,其成员之间的合作状况是供应链运作成败的关键。供应链管理是通过供应链的合作与企业业务流程的整合、协调,以缔造企业合作的竞争优势,通过传统企业各功能间的合作策略及跨功能的合作战术甚至在供应链中跨企业的合作,以增进企业与整体供应链的长期绩效为目标。如果把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高等院校看成是一种服务性企业,那么其“原材料”则是由生源地进入高校的学生,其“产品”则是用人单位所需要的合格的毕业生,这样就形成了一条人才供应链,本文借鉴了供应链管理的思想,来探讨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3.1 高等教育人才供应链构成。高等学校的任务主要是培养人才。从入学——接受高等教育——就业整个过程看,颇似一个企业对产品的加工过程。把教育过程和生产过程联系起来,找到教育机构中与一般企业中供应链的相似之处。在一般企业中,产品的生产过程可表示为由个基本节点组成的供应链即供应商——制造商——经销商——客户。高等教育的供应链具有与其相对应的节点,供应链的上游节点则为高中等生源地,而下游节点则为学生毕业之后的流向,如深入学习或者是到用人单位工作。高等教育供应链构成为即具有高等教育需求的群体如家庭、组织、个人等——高等学校的招生、选拔生源(产品采购)——高等学校对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培训(产品的生产)——就业(产品的销售)——用人单位,即接受高等学校的产品。具体如图1所示。

3.2 构建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供应链模型。高等教育的组织机构同任何一个企业一样,从其产生之日起,供需矛盾就已经存在着。一方面,源于高等教育供求系统本身的复杂性:高等教育供求由两对供求关系三大供求主体构成,即由个人(家庭)——学校组成的高等教育机会的供求关系和由学校——企业组成的高等教育产品的供求关系。另一方面,源于高等教育的准公共性质:高等学校的供给行为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政府的制约和调节。由于信息的失真,人才需求波动,高等教育供应链中产生了类似生产企业的牛鞭效应,这种牛鞭效应影响了高等教育的良性发展和运作,造成了高等教育资源的浪费和配置的不合理。

客户关系管理(CRM)是规避牛鞭效应的有效方法。因此,高等院校应该设立类似的机构或组织,专门负责顾客需求信息的收集与处理,起到校企合作的中枢作用。机构既可以以行政机构的形式,也可以以校企合作平台的形式,其作用就是发挥好学校与顾客的衔接作用。

在生产型企业中,部门之间流动的是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而在高等教育模型中,以学生从招生到就业为整个过程,期间发生的知识传授和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应该理解为一种知识流或者信息流。供应链管理因高校战略和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需要,其中节点高校需要动态地更新,并且在高等教育供应链的运作过程中,用人单位的需求拉动是供应链中信息流、服务流、资金流运作的驱动源。学校的校企合作平台通过搜集和分析用人单位信息,向二级教学单位、招生部门、教学部门如实传递,由这些单位具体实施学生的培养方案。

政府制定各种各样的政策,在高等院校和用人单位的供求活动中起着协调和导向作用。高等院校、用人单位、学生(家长)彼此间的合作与协调,同步化和集约化的整体运行方式,可以实现政府、高等院校及用人企业整体优化的目的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本文构建一个高等院校物流人才培养流程模型,如图2。

4 建立基于供应链管理思想的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机制

为保障基于供应链管理思想的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作用,建立包括目标机制、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在内的“三元培养机制”。这一人才培养机制的建立涉及到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育主管部门、高校和教师通力合作。

4.1 基于供应链管理思想的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目标机制。如何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合格的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已经成为摆在高校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将供应链管理理论引入高校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体系当中,从高等教育经济学中的供求关系和其产业属性出发,构建物流管理人才供应链结构,以市场为导向对物流管理人才需求进行合理预测,通过优化整合物流管理人才供应链,提高人才供应效率,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在供应链管理全过程下,改进高校原有供需关系,实现高校与市场的无缝对接,最终达到生源提供方、高校、用人单位和学生群体高度满意的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基于供应链管理思想构建“学生、高校和用人单位三位一体”的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适应我国经济转型的需求,服务于社会。基于供应链管理思想的应用型物流管理本科人才培养的战略目标,如图3。

4.2 基于供应链管理思想的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运行机制。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机制主要包括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方面的设计,这是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机制的主体部分,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也是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落脚点。

4.2.1 教学内容设计。根据本文所提及的物流管理人才供应链的目标,高校应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以决定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的教学体系,充分考虑教学内容的发展趋势,将知识、技能和态度这三大要素融合到教学内容中。具体体现如下:第一,在知识选择上,结合物流用人单位需求,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适当加强基础知识的内容,包括文化基础知识和技术基础知识,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重点,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与用人单位及时沟通信息,调整教学内容,增加实践内容使学生顺利通过从学校到用人单位的过渡,从而实现物流管理人才供应链的无缝集成。第二,在技能的选择上,要体现培养学生的动作技能(即感知动作技能、重复性或自动化的动作)、智力技能(即策略技能或计划技能)方面的内容。融入供应链管理的思想,学校与用人单位结成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学生到生产一线实习,加强实验教学、培养技能等。第三,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对学生态度的培养。教育学生具有坚强的毅力和社会责任感,明确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在我国工业化乃至信息化的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克服职业生涯中的各种挫折,成为一个有价值、有尊严、有成就的人。

4.2.2 课程体系设计。课程体系是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应用型物流管理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应该符合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的技术性和应用性特点,课程体系拓展为由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计划、素质拓展计划、创新能力培养计划,加实践教学体系的“3+1”应用型物流管理本科人才培养计划,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专业教学计划。它由四个模块构成,即分析工具课程、特色选修课程、理论基础课程、核心课程。专业课程要把与专业有关的现代高新技术知识及时充实进去,提高专业技能的要求和针对性。第二,素质拓展计划。它由四个模块构成,即思想适德、文化、业务、身心素质。第三,创新能力培养计划。指在教学之外,开展各种类型的课外活动,如各种形式的校内竞赛等,组织各种学生社团,通过课外活动开展和学生社团的形式,从而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第四,实践教学体系。它由三个模块构成,即基本操作技能、专业基本能力、专业综合能力与创新能力。

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实行第一、二、三课堂结合,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结合,理论教育和实践锻炼相结合,全面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

4.2.3 教学方法设计。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的教学方法改革必须以突出启发性为原则,以有益于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为指导思想。目前,应用型物流管理本科教育大力提倡的教学方法有: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模拟教学法、角色扮演法、诊所教学法、实验实训法等。除上述教学方法设计之外,本文认为教学方法的创新源于对每门课程的设计和开发。比如,按工作过程系统化进行课程开发,以学习情境(主题单元)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

4.3 基于供应链管理思想的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保障体系设计。提高物流管理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体系涉及师资队伍建设、实践实训基地建设等诸多方面,这是构建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条件。

4.3.1 应用型物流管理师资队伍建设。师资是达到培养目标的保证,应建立一支素质、能力达到要求的师资队伍。第一,提倡教学和实践相结合,要求物流管理专业教师逐步具备“双师”素质。培养教学、实践与科研相结合的教师队伍,推动教师参与企业实践,与实践相结合,将物流管理教师队伍造就成既掌握理论又具备实践技能的复合型人才。第二,要求教学和科研相结合,以科研促教学。应用型物流管理教师应多争取来自企业等组织的横向课题,参加为企业服务的咨询项目和活动。第三,整合外部资源,解决复合型师资紧缺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到企业中挂职或任职,将第一手实践资料带回到教学中,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实用性。另外,利用合作伙伴企业和基地企业,聘请企业技术人员作为客座教授或兼职讲师,建立实战型的兼职教师队伍。

4.3.2 实践基地建设。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是以能力为中心,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的,对学生的实践技能要求很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一部分可以由理论知识转化而来,但是更多的还是要通过实践教学来完成。大力推进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改革,着力培养学生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以人才供应链目标为导向,构建符合不同类型的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特点的实践性教学体系,细化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明确各实践环节和活动的具体目标,调整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除了加强校内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还应加强课外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训练,选择不同类型的企业作为学生实习基地,使学生熟悉企业的工作流程及产品特点,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在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应注重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相结合,理论教育和实践锻炼相结合,形成“以校内模拟实验实训中心为依托,校外实习基地为延伸,课内实践教学为主体,课外校园科技文化活动为扩展”的多层次应用型实践教学模式,以提高物流管理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需求。

5 结束语

应用型物流管理的本科教育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是社会急需的人才。相关的高等院校应以一种积极的态度来认识和发展应用型物流管理本科教育,不断地探索实践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的教育途径和模式,才能在竞争日趋激烈的教育体系中找准自己的定位和发展方向。本文把供应链管理理论引入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中,凝炼了基于供应链管理思想的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在供应链管理全过程下,改进高校原有供需关系,实现高校与市场的无缝对接,最终达到生源提供方、高校、用人单位和学生群体高度满意。

参考文献:

[1] 马士华,林勇,陈志祥. 供应链管理[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2] 郝婷. 基于高等教育的专业技术人才供应链模型研究[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9):41—42.

篇(8)

2.供应链视角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目标

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分析是基于供应链视角对物流市场人才需求动向的掌握,结合高校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特色,最终确定的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具体包括素质目标、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具体如下:第一,素质目标,结合物流市场特征,在高校物流管理教学中,以优质物流服务为核心,培养学生良好职业道德(精细、快捷、诚信、守时、安全等);第二,知识目标,基于供应链视角培养学生具有专业能力所需的知识,包括仓储与配送、物流信息技术应用、采购管理、企业物流管理、运输管理、物流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物流技术、供应链物流管理等;第三,能力目标,重点培养学生仓储配送管理能力、车辆调度运输优化管理能力、物料采购管理能力、生产运作管理能力、供应链物流管理能力五项专业核心能力,其中仓储配送管理能力主要包括仓储管理信息化操作、入库作业、检货作业、拣选作业、配送作业、货位管理作业、理货作业、出库作业等能力;车辆调度运输优化管理能力包括现代运输技术使用、运输调度、车队管理、装载等能力;物料采购管理能力包括采购计划、商务谈判、供应商管理、合同管理、供应商选择与评价、采购订单跟催、采购成本管理等能力;生产运作管理能力包括生产预测、生产现场规划布置、生产现场管理、生产计划制订、生产过程控制、延迟制造、模块化生产、产品包装、在制品库存控制、项目管理、产品库存控制、生产绩效管理等能力;供应链物流管理能力包括供应链采购与库存管理、合作伙伴的选择与评价、供应链战略管理、供应链搭建、供应链绩效管理等能力。

3.供应链视角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笔者建议供应链视角下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应结合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和物流管理企业专家共同按照人才培养定位和目标,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以供应链视角下物流市场为切入点,在物流管理教学中融入校内学习和校外实践的理念,以供应链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为突破口,构建基于供应链视角的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结合供应链管理视角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定位和目标的要求,可将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划分为基础知识学习阶段、专业核心课程学习阶段、职业能力拓展课程学习阶段。第一阶段,基础知识学习阶段。在高校第一学期,新生进校时间较短,对新事物认知兴趣大,学校可以安排物流管理见习学习,帮助学生感受物流管理职业环境,直接接触体验物流企业工作流程、工作现场和物流管理,增强学生职业道德,帮助学生立足物流市场需求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第二阶段,专业核心课程学习阶段。供应链视角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包括仓储配送管理能力、车辆调度运输优化管理能力、物料采购管理能力、生产运作管理能力、供应链物流管理能力五大核心能力,在专业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教学指导下,对学生进行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训练,完成基于供应链视角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并结合校外实践平台,相继开展核心能力的实训和岗位实习活动,将专业核心技能融入教学,学生通过五大专业核心课程和技能的学习,做好物流市场核心技能培养准备;第三阶段,职业能力拓展课程学习阶段。该阶段是学生在企业的顶岗实习阶段,也是学生综合技能的轮岗实习学习,即学生结合专业核心课程学习,将其与企业实际工作相结合的实习阶段,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对企业实习中所遇问题进行分析、解决,提高学生综合技能,奠定未来职业发展拓展学习基础。

篇(9)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1-0244-01

1 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中实践性教学设计思想的引入与设计

1.1 供应链管理课程理论、实践教学一体化

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采用理论课和实践课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课堂进行系统的理论讲述,对运输、仓储、配送等基本流程进行视频演示,随堂分析讨论物流企业的供应链流程实际运作案例,启发学生思维;安排指导教师进行供应链各主要环节的实验教学,结合参观实训实习基地,聘请实习单位的相关负责人作为课程教学的兼职教授向学生传授一线实践经验,丰富教学内容,实现供应链管理的理论与操作实践的结合;课后根据供应链管理课程中各章节的特点,进行单元测试、篇章测试和综合测试,采取循序渐进、举一反三的教学过程,有助于促进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有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1.2 实践性教学思想的设计

在供应链管理课程的课堂教学中,选择有代表性的企业物流与供应链管理运作案例进行讲解;注重学生的动手和动脑能力,在课堂上适时的安排一些角色互换,即让学生分担不同的角色,体验在具体操作中应该注意的事项,与理论结合加深记忆,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供应链管理的具体环节,在讲述各个环节的同时,配有相应的实践内容,形式可以采取多样化,有利于充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教学形式方面,改原有课堂教学的板书形式为多媒体、板书、实验设计、参观教学形式相结合,引入幻灯片、电子教案、录像教学和参观观摩形式。

1.3 在实践教学体系中引入沙盘模型

在处理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的关系上,现有的供应链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就很难解答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实践教学的目的等问题,也造成了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的脱节。在实践教学中,由于企业分工和个人兴趣所在,学生往往只会关注供应链管理的某一方面,缺乏系统的认知,这就使实践教学容易与理论教学相分离,而这是不能达到本科物流教学的目的的。沙盘教学是一种很好的模拟时间和深化理论理解的媒介。通过沙盘模拟可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供应链与物流系统的构成,以及供应链与物流系统运行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引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可能存在的问题,从而加强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并加强理论和实际的联系联系,深化学习效果。

2 “啤酒分销游戏”实验设计

2.1 游戏背景

啤酒游戏,是1960 年代,MIT 的 Sloan 管理学院所发展出来的一种类似“大富翁”的策略游戏。Sloan 管理学院的学生们,各种年龄、国籍、行业背景都有,有些人甚至早就经手这类的产/配销系统业务。然而,每次玩这个游戏,相同的危机还是一再发生,得到的悲惨结果也几乎一样:下游零售商、中游批发商、上游制造商,起初都严重缺货,后来却严重积货,然而,消费者的需求变动,却也只有第二周那一次而已!如果成千成万、来自不同背景的人参加游戏,却都产生类似的结果,其中原因必定超乎个人因素之上。这些原因必定藏在游戏本身的结构里面。

2.2 游戏简介

该游戏是用来说明供应链中的信息畸变,也就是出现所谓“牛鞭效应”的游戏,也是供应链管理课程中的重要教学内容。它是通过生产与配销单一品牌啤酒(情人啤酒)的产销模拟系统中进行的。参加游戏的学员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零售商、批发商和制造商。他们只需每周做一个决定,那便是订购多少啤酒,唯一的目标是尽量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使利润最大。三者间的联系知识由卡车司机通过一张纸上的核对数字(订货单、发货单)来沟通信息。

2.3 游戏目的

通过该游戏使学员们认识到以下几点:

(1)时间滞延、信息不充分对产销系统的影响。

(2)信息沟通、人际沟通的必要性。

(3)扩大思考的范围,了解不同角色之间的互动关系,认识到自己若想成功,必须其他人能成功。

(4)突破一定的习惯思维方式,以结构性或系统性的思考才能找到问题并有改善的可能。

(5)避免组织学习的障碍。

2.4 角色设置

全班分为三组,每组33人。每组选出2名同学,担任司机,消费者角色,并负责适时一定的信息。

其余同学按照以下要求分工:零售商由16组学员扮演,每组1人;批发商由4组学员扮演,每组3人;制造商由1组学员扮演,为3人,共31人。

2.5 时间安排

角色分工:3-5分;

发道具:3-5分;

明确角色任务:10-15分;

进行模拟:90-110分;

进行20-30回合(第1-10回合最高时限5分,第11-30回合最高时限3分);

利润统计:15-20分;

分析探讨:小组反思――20-30分;

各组讨论发言――20-30分。

3 实例分析――以情人啤酒的订购和销售为例

3.1 零售商的销售与订货决策

(1)零售商在1~6周的销售与订货决策。

第1周:风平浪静;第2周:多卖了 4 箱。 第3周:还是一样。为了安全起见,零售商会多订了一点,订了 12 箱;第4周:这一周,零售商这一次一口气订了 16 箱;第5周:库存了。因而,零售商决定跟上周一样,订 16 箱。第6周:开始欠货。

(2)零售商在7―9周的销售与订货决策。

第7周:依旧。零售商只好另外订了 16 箱。 第8周:零售商本周订了 24 箱。第9周:先了解一下批发商的情况。

3.2 批发商的销售与订货决策

(1)批发商在1―3周的销售与订货决策。

第1―2周:一如往常。批发商还是向制造商订 4 卡车啤酒。第3周:小波动。批发商订了 6 卡车的情人啤酒。

(2)批发商在4―7周的销售与订货决策。

第4―6周:持续畅销。第7周结束,库存量变负的了。

(3)批发商在第8周的销售与订货决策。

第8周:越来越惨。零售商的订单持续增加,对零售商积欠的数量也一直增加。

(4)批发商在9―15周的销售与订货决策。

第9―13周。持续恶化。第14―15周,进货终于大量增加了,零售商订单也开始减少了。

(5)批发商在16―17周的销售与订货决策。

第16周,零售商订单开始都变成 0 。 第17周,库存显著地大量增加。

3.3 制造商的生产与销售决策

(1)制造商在第6周的生产与销售决策。

第6周:订单急遽上升。

(2)制造商在7―16周的销售与订货决策。

第7―16周:订单不断增加,产量仍然赶不及订购量。

(3)制造商在17―19周的销售与订货决策。

第17周,生产量赶上了,但批发商送来的订单变少了;第18周,批发商的订货量变为0;第19周,订单还是 0,过剩的生产量堆积如山。

4 思考与总结

该故事讲的是啤酒的制造商、批发商和零售商之间的关系。原本三者之间的销售、批发和制造基本维持了一种“平衡状态”。就生产商、批发商和零售商而言,距离终端越远,对市场需求的把握度越弱,由此引起的库存波动也越大,与实际需求量的偏差也越大。信息不畅通,供应链各环节相互分割,仅从自身利益着眼,要么,订单奇大;要么,订单骤减,这样剧烈的动荡,势必使整个系统处于非良性运转中,严重者将使整个供应链系统陷于瘫痪状态。

参考文献

[1]马士华,林勇. 供应链管理(第二版)[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篇(1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12.027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d and discussed ERP Sand Table Simulation . With the example of Shaan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detail of ERP Sand Table Simulation in university was illustrated. Based on capability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some proposals was proposed. The proposals is valuable.

Key words ERP; Sand Table Simulation; capability cultivation

1 ERP沙盘模拟概述

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ERP)是由美国加特纳公司于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来的一种新型管理信息系统。它以制造资源计划为基础,将企业的生产、原材料、质量、销售、财务、人力资源等方面的信息集合起来,实现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价值流和业务流的有机集成,以网络和信息技术为平台,面向供应链管理,强调人、财、物、产、供、销的全面结合与全面控制,追求企业的最低成本和最佳效益。

ERP沙盘模拟主要通过沙盘这种直观的形式来反映企业运营的主要环节和流程。通过ERP沙盘模拟的训练,使学生掌握ERP的主要思想与内容,在团队合作和实际操作中感受企业运营的过程,体会物流和供应链管理的思想在企业经营中的应用,对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开阔视野,大有裨益。

2 陕西科技大学ERP沙盘模拟实训的开展情况

陕西科技大学开展ERP沙盘模拟实训已有近十年年的时间,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教学与实训效果良好。下面对我校开展的ERP沙盘模拟实训,作详细说明。

2.1 ERP沙盘

从整体上来讲,ERP沙盘分为两部分,上半部分用来描述企业的生产过程及物流过程,下半部分主要用来描述企业的资金流过程。在ERP模拟沙盘上,企业的生产物流过程主要包括:下原材料定单、原材料采购及入库、生产加工、产成品入库、产品销售等环节。企业的资金流主要表现在:现金流、银行贷款及利息、应收应付、行政管理费用、设备变更费用及维护费用、营销费用、厂房租金、设备价值及折旧、产品研发费用、市场开拓费用、认证费用、贴现及税金等各个方面。企业的经营场地、固定设备、产品原料、现金流量等实物也展示于沙盘之上,各项指标的运营用移动的“筹码”和特殊道具(模板、卡片等)来表现。由此,每一步决策对企业整体状况的影响将在沙盘上一一展现。

2.2 ERP沙盘模拟实训开展的情况

ERP沙盘模拟实训主要针对陕西科技大学物流工程专业、工业工程专业的学生开展(20个学时,1个学分),每班30人左右,分为六组,分别代表各自经营的企业;每组5人,分别担任企业的各个管理者角色:公司总裁CEO、财务总监、生产总监、营销总监和采购经理。企业运营时间为六年,其初始状态是正在发展的一个企业。学生通过实训指导书对实训过程与主要规则有一定的了解。在企业模拟运营前,老师会带领各个小组进行一个教学年的运营,使各个小组能熟悉运营的流程,可以独立进行运营的模拟工作。模拟经营分为若干经营周期(会计年度),每个周期要经历三个阶段:一是年初准备阶段,主要工作有支付所得税金、召开经营会议制定竞争战略、参加订货会争取订单;二是年中运行阶段,运营时按季度重复进行,按顺序进行,每季度运营的流程如下:广告投放计划,销售订单登记,生产计划制定,采购计划制定,资金预算,资金使用计划运行执行,记录、反馈、总结、分析;三是年末总结阶段,主要工作有更新长期贷款、付利息,支付设备维护费,支付租金/购买建筑,折旧,新市场开发/ISO认证,关账,完成资产负债表,总结经验教训,教师适时点评,解读经营要点。

陕西科技大学物流工程专业、工业工程专业开展ERP沙盘模拟实训积累了丰富的实训经验。近年来,我们把ERP沙盘模拟实训的专业范围扩大了许多,如工业工程、机械制造、材料成型等专业,效果理想。

一方面,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学生总体上对ERP沙盘模拟实训很感兴趣,能够认真地完成企业的模拟运营任务;学生通过ERP沙盘模拟实训,对企业运营的流程有了较直观的认识,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普遍感觉开设ERP沙盘模拟实训非常必要;学生通过2~3天的沙盘模拟实训,丰富了专业知识,锻炼了管理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对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和今后的发展有指导意义。

篇(11)

近几年来,在物流产业迅猛发展的推动下,企业对物流人才产生了大量的需求,物流人才被列为十二类紧缺人才之一。据统计,在物流从业人员中,75%~85%的人员在从事操作岗位的工作。随着信息技术、自动仓储技术、包装技术、装卸搬运技术及先进物流设备在物流活动中的大量应用,物流业的发展需要大量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操作技能的物流管理人才。目前,全国有215所高职院校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但是由于专业设置的时间比较短,师资力量还比较薄弱,在实验实训方面教学手段还比较落后,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比较低,从而影响了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还不能满足物流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因此,高职院校在培养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过程中要建设面向物流产业,操作性较强的物流专业实验室,重点是培养和提高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验室的建设目标

从功能来看,物流专业实验室可以分为纯系统的演示、模拟操作实验室和具有一定物流设施设备和技术工具的实验室。从培养学生的层次来看,物流专业实验室可以分为以培养物流操作人才为导向的实验室(高职层次)、以培养综合物流管理和物流技术人才为导向的实验室(本科层次)、以培养高级供应链管理人才为导向的实验室(硕士研究生以上层次)。

鉴于物流专业环节多、系统性强、科技含量高、理论与实践联系紧密等特点,高职院校的物流教育既要注重物流理论的传授,更需要注重学生实际业务操作能力的培养。笔者认为,高职院校物流实验室的建设应当以培养物流高等技术管理人才为目标,以培养基层操作型物流人才为主要任务。因此,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时务必建立面向市场的、可操作性强的物流实验室,使学生在实践中应用理论。在实践中发展理论,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实验室的建设目标应当是融演示性、操作性、教育性、研究性为一体的物流实验室,以操作性为主,演示性、教育性、研究性为辅,把操作性作为高职物流实验室建设的关键和主要目标。

高职物流实验室的功能首先是为学生实训提供场所,培养实践技能、动手能力;其次可以为物流教师进行科学研究提供便利;再次是为教学服务,教师可以采用项目教学法、模拟教学法在实验室进行教学;最后是为企业进行物流操作人才培养提供培训平台,为企业服务。

物流实验室的具体设计目标是:(1)从宏观角度理解现代物流的内涵,直观地认识现代物流业的构成,认识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义。(2)了解和熟悉国内物流企业、国际物流企业的运作流程,了解和熟悉生产企业物流、流通企业物流的运作流程。(3)通过物流流程的操作训练,掌握基本原理,提高操作能力。(4)通过物流技术和设备的操作使用,锻炼学生的物流技术和对设备的操作使用水平。(5)通过系统流程分析,提高学生的系统分析和设计能力。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原则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关于开展职业院校物流专业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作的通知》的有关精神,物流管理设置物流运输管理、仓储与配送、企业物流、国际物流四个专业方向。因此,笔者认为,本着优化教学资源配置、促进教学资源整合的目的,高职院校可以将四个专业方向的物流实验室合并考虑,共同建设,从而节约资金,提高效率。物流实验室建设应当坚持以下原则:

先进性原则在实验室建设理念上要强调先进性,追踪现代物流技术和实验教学手段的最新发展动态,将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模拟仿真技术、自动识别技术、数码监控技术、信息管理与决策技术等多种新技术手段进行综合运用,保证实验室建设的先进性。

教学性原则物流管理专业设置四个专业方向,每一个专业方向的核心课程约有10门,每一门课程都要加强实训环节,争取实训比重达40%左右。物流实验室建设要满足教学课程实训的需要,把满足教学需要作为实验室建设的目标之一。

系统化原则物流实验室建设要强调系统性,模拟物流作业全过程,其物流系统要根据大型物流项目实施的背景,在此基础上提炼总结出相对标准的作业流程。要以通用的、相对标准的、先进的物流业务流程为核心,结合条码技术、信息采集技术、自动化控制系统等物流技术,让学生在实训场所完成一系列物流操作,从而得到全方位的训练。

开放式原则物流实验室可以面向学生开放,实现教学资源的最大化利用,通过网络教学、实验室开放等措施,建立起开放式的教学环境。

经济性原则物流实验室的配置要量力而行,注重节约,在系统和设备的采购上要考虑性价比高的对象,特别是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一些硬件设备可以通过仿真模拟来实现,以降低费用。

发展性原则从长远的发展来看,现代物流实验室的建设目标应当是面向供应链物流运作的全程监控系统,以模拟教学为主,实现“全真动态”的供应链物流模拟,全过程运作要实现实时数据监控分析,为供应链物流提供实际的物流作业数据,为供应链流程优化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但是,由于目前我国正处于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的发展阶段,无论是实践还是教学都难以达到供应链管理的要求,因此,从实际出发,高职院校物流实验室可以采用分步骤实施建设,采用现有的软件和设备设施,同时要考虑系统的可扩展性,以便于与今后建设的项目实现对接。

物流实验室的场地规划布局

笔者建议物流实验室的场地规划布局分为多媒体教室和物流实训两个场地,两个场地分别设置在不同的教室,场地规划布局根据场地面积、学生实训人数来确定。

多媒体教室主要是向学生提供投影模拟、软件演示以及辅助教学,教学场地可以根据一般多媒体教室的布局来考虑。要配置相应数量的计算机,学生可以在计算机上进行各种运输管理、仓储管理、第三方物流管理、配送管理、MRP、ERP、国际物流、报关及报检、集装箱码头及堆场管理、货运、电子商务等软件的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物流实训场地布局配送是物流的缩影,配送中心管理人员必须具备物流的综合知识与操作技能,如物流各环节的知识和操作技能、财务知识、营销知识与IT技能等,从而了解整个物流流程运作。因此,笔者建议可以建立现代物流仿真模拟实验室,同时模拟配送中心和超市门店两个企业单位,采用模拟全自动立体仓库,通过物流信息系统和物流设施设备的使用,进一步增强学生对物流系统的认识和操作能力。

现代物流仿真模拟实验室的实训区域布局如下图所示。

物流实验室的实训项目内容和软硬件配置

物流实验室建设从长远目标来说应当涵盖物流整个业务流程,从供应链角度来构建系统。系统从接收客户订单开始,涵盖物流中心管理、运输管理、配送管理、结算管理等物流核心环节,形成一套完整的物流业务流程。物流实验室的建设目标应当成为一个集服务器、微机、工作站、网络通信设备、输入输出设备为一体的中等规模局域网络系统,建立物流从订货开始,通过生产、存储、配送、发货直至到货过程的网络环境。

根据物流管理专业设置物流运输管理、仓储与配送、企业物流、国际物流四个专业方向,笔者推荐四个专业方向共享使用的物流实验室实训项目与设备配置如右表所示。

物流实验室为了提升实训效果和减少培训教师的工作负荷,核心系统要具备考核功能,即系统根据实际发生的数据随机出题,并实时判断操作的完整性和试题完成情况,教师可以掌控所有学员的考试记录。

加强物流实验室的管理,尝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物流实验室要建立规范、科学的运行管理机制,健全设备保管、实验守则、安全保密、卫生检查、档案管理、信息管理等制度;要加强财产管理,做到帐、卡、物三者一致;要完善实验教学文件,编制好实验教学大纲、实验指导书、实验任务书、实验卡片,建立名称统一、项目相符的实验教学档案。

物流实验室仅仅是培养学生实践技能、动手能力的物质基础,教师要积极尝试各种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新颖的教学方法。例如仿真教学法,可以模仿一个生产企业的真实环境,模拟采购与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回收与废弃物流、客户服务等环节;也可以模拟一个第三方物流企业,安排学生在运输管理、仓储管理与库存控制、配送、物流信息等各个环节中担任角色,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和操作能力。此外,可以在一定的时间段采用任务驱动法教学,安排学生有组织地完成某个研究性课题,师生共同寻找物流企业面临的实际问题作为课题任务,制定课题任务书,学生组成课题小组,制定课题研究计划,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课题研究,这样可以将理论教学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将封闭式学习转化为开放式学习,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健.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动因、内容和策略[J].职教通讯,2006,(10).

[2]张广敬,邵清东.职业院校物流专业实验室建设的探讨[J].物流技术,20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