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对标学习计划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文章编号:1005--6629(2010)04--0025--05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有效的教学设计是实现优质教学的根本保证和前提条件,而课时教学目标的设计又是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决定着整个课堂教学的进程,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劣和对学生发展的影响。在对课堂教学的评价中,人们通常也把“教学目标符合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的程度,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作为衡量课堂教学最基本的评价要点。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对教学目标的认识和设计却存在一些误区,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1、课时教学目标设计的几个误区
目前教学目标的设计上存在诸多的问题和误区。概括起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认识上的误区――忽视或误读教学目标
首先是,忽视教学目标的设计环节。少数教师错误地认为“以学生为主体”就是一味强调“学生自主”,讲什么学什么一切由学生来定。教师完全跟着学生走。这种做法导致教学的随意性。
其次是,照搬教学参考用书或其他教学设计案例。调查显示有l,3的教师的目标设计几乎照抄教学参考书。
再次是,把课程目标误读为教学目标。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确实存在着相似性和联系,但二者也有着十分明显的差异(见表1)。实际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不顾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实际水平,把原本属于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教条地直接挪作课时教学目标;把课程目标中“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等”当作课时教学目标等,这些都是混淆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的具体表现。
案例1:鲁科版必修1第3章第3节第二课时“实验室里研究不同价态硫元素间的转化”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二氧化硫的主要性质;
2,掌握硫酸的主要性质。
[过程和方法]
3,学会不同价态的硫元素间的转化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4,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和健康意识;
5,培养辩证认识事物两面性的哲学观点。
[评析]上述案例中采用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分项目设计模式”,从形式上看体现了新课程“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基本理念,但实际上是把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照搬到课堂教学目标中,这种人为将三个维度的目标进行割裂的做法,是对课时教学目标错误、片面的理解。新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不是三种目标,三个目标维度只是目标维度的要素,不一定是显性的目标维度,也不等同于每节课的目标维度。又如目标5“培养辩证认识事物两面性的哲学观点”,显然,这样的描述缺少了与知识载体的融合,也不适宜作为化学课堂教学的一个独立目标。
1.2设计上的误区――片面理解教学目标
首先是,过分关注知识体系,忽视学生认知水平。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中还存在着过分注重教学内容的知识体系,而忽视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的现象,甚至直接把《考试大纲》中的认知水平作为教学目标的设计依据,这样的设计势必会导致目标f通常主要是知识1设计过高,不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失去教学目标的激励功能。
其次是。过分关注预设性目标,忽视生成性目标。预设性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确定了教学的主要方向,构成教学活动的“下限”;而生成性目标是教学活动中通过师生交流而激发出来的,它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而且反映了教师高水平的教学素养,体现了教学活动的意义和价值。从这个角度而言,教学目标不是静止的蓝图、僵死的教条。只关注预设性目标的做法是缺乏教学机智的反映,也是对教学目标的片面理解。
其三是,过分关注显性目标,忽视隐性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师通过教学活动对学生身心发展变化的期待,学生的发展变化既包括易于观察和测量的行为变化,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这些显性成分;也包涵与学生行为变化相统一的心理变化,即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些隐性成分。
案例2:人教版必修2第三章第一节“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
1.掌握甲烷的电子式、结构式的写法。初步认识甲烷分子的空间结构。
2.掌握甲烷的重要化学性质。
3.了解烷烃的组成、结构和通式,了解烷烃性质的递变规律。
4.了解同系物、同分异构现象和同分异构体(碳原子数在5以内)。
[评析]上述案例中的四个子目标虽然很具体,几乎涵盖了该节所有的知识内容,但显然只是对教材中显现出来的,能用语言、文字和符号表达的目标进行了设计,而对过程、方法、情感等隐性目标未予以关注,没有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所蕴含的教育价值,也就未能很好地体现新课程的理念。不妨在“甲烷”教学目标中加入“在学习甲烷结构与性质的过程中,体会学习有机物的一般方法。”在“烷烃”的教学目标中加入“通过烷烃碳原子的成键特点感受有机物的多样性和化学世界的丰富多彩”。这样教学目标不仅体现了预设性目标,还渗透了生成性目标:不仅指向明确而直接的教学结果(包括考试成绩),还指向比考试分数更重要的东西,包括主动学习的兴趣、习惯、愿望、态度、方法、经历、体验等能长远影响学生发展的基础。
1.3表述上――错误陈述教学目标
首先是行为主体混乱。很多老师在表述教学目标时仍未能摆脱旧教学目标的束缚,教学目标中出现“培养学生……”、“使学生掌握……”、“帮助学生……”等以教师为教学目标行为主体的现象还较普遍。
案例3:鲁科版必修2第3章第3节第二课时“乙酸”
1.掌握乙酸的酸性和酯化反应,锻炼学生设计实验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自主设计实验探究乙酸的酸性。
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捕述、解释实验现象的能力以及对知识的分析归纳、概括总结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4.通过质疑和亲历科学实验的探究过程,体验科学探究中的困惑、顿悟、喜悦。在质疑、反思中提升内在素养。
[评析]上述案例,虽然较全面地表达了对学生通过乙酸学习所期望达到的知识、技能、方法、过程、情感等方面的目标,甚至为生成性目标留有一定的空间(自主设计实验探究乙酸的酸性),但从目标表述的方式看行为主体较混乱,有的目标主体是学生,有的是教师。如其中目标1“掌握乙酸的酸性和酯化反应”、目标2和4的行为主体是学生,陈述的是学生行为(会不会,如何经历、体验)而目标1中“锻炼学生设计实验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和目标3的主体又变成教师,陈述的是教师行为(做没做,怎么做)。显然用教师的行为表述教学目标是不合理的。
其次是该描述过于笼统。一些教师仍采用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表述方式,所制定的教学目标含糊、笼统,不便于检测学生的学习结果,因而课堂教学中对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教师心中无数。
案例4:人教版化学第二册(理科)“化学平衡”
1.使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
2.使学生理解化学平衡的特征。
3.常识性介绍化学平衡常数。
4.通过平衡的建立及平衡特征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评析]该案例不仅在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上使用错误(只表明了教师的教学意图),而且阐述目标时所使用的语言也较笼统,如“理解化学平衡的特性”是指“能说明化学平衡的特点”、还是“能根据平衡特点判断化学反应达到平衡的标志”?又如,对“常识性化学平衡常数”的要求是定位在“知道平衡常数的表示方法”,还是定位在“能举例说明平衡常数”,或者“认识平衡常数的意义”等?如何知道学生是否“理解”?还有象“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这些表述都模糊不清、难以测量。
2、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的几个策略
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中,首先应了解教育目的和课程目标的总体要求,研究教材和教学内容,建立具体的教学目标;再对目标进行分类整合,并按一定的标准(先后左右顺序或重要程度等)进行排列;最后根据学生和实际教学环境确定目标存在的价值并进行调整。其中,建立目标和再次提炼目标是教学目标设计的关键环节,应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准备。
2.1依据课标和教材,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情
优化的教学目标设计必须首先确定哪些是学生终身学习所必需的知识和学科的核心知识,依据课程标准重新界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要把握好课程所处位置及其与前后内容的关系,重视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起点能力、认知心理特点和学习状态。
首先是,要认真研究课标和教材。化学教师在制定课堂教学目标时,要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把课程标准和教材信息转化为自己的信息,挖掘课程和教材各种能体现三维目标的因素。并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深广度。如在必修2的“乙醇”一节教学目标中出现“从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的角度理解乙醇与钠的反应、取代、催化氧化、消去等方面的化学性质”,这样的设计就不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也不符合教材的编写意图,因为课程标准在必修部分对乙醇的学习只要求“知道其组成和主要性质,认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而上述设计若放在《有机化学基础》选修模块中有关“醇”的教学目标中就较为合理了。
其次是,进行学情调查。根据学生的认知心理和学习水平,控制难易程度。只有难易适度的目标,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积极主动的思考。有人把“学情”全面概括为以下十个方面的内容:现有水平、学习需要、学习环境、学习态度、学习方式、学习习惯、思维特点、生活经验、个性差异和认知规律。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原有认知的缺陷,并结合教师的实践经验和智慧,是形成科学的目标体系的重要条件。
案例5:选修3《物质结构模块》“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状态”教学目标设计
[学情调查]经过必修模块化学2的学习,对于“怎样认识氢原子核外的一个电子的运动状态?”大多数学生认为:氢原子核外有一条明确的轨道,电子在轨道上高速运动:也有少数学生能用电子云来描述氢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特点。对于“有多个电子的原子的核外电子如何运动?若以碳原子为例,怎样认识?”大多数学生认为:碳原子核外的电子在明确的轨道上分层运动,第一电子层上有两个电子,第二电子层上有四个电子高速运动。可见,学生对原子轨道的认识基本停留在卢瑟福模型和玻尔轨道模型之间。少部分学生能用电子云来描述氢原子的运动特点,但不能解释多个电子的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特点。这与学生以往的经验是建立在氢原子的电子云上有关,处于仅是记忆而非理解的水平。由以上对学情的了解可设计以下具体目标:
[教学目标]
1.知道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历程。
2.从氢原子光谱出发。认识卢瑟福原子结构模型的缺陷,学习玻尔原子结构模型的要点,了解电子所处的轨道的能量是量子化的,原子光谱源自核外电子在能量不同的轨道之间的跃迁。
3.从更为复杂的光谱事实出发,认识玻尔原子结构模型的不足,从能级的视角较为本质地认识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和原子轨道。
4.通过以上学习。认识到核外电子的运动不同于宏观物体。不能同时准确测定它的位置和速度,知道“电子云”是对电子在空间内出现概率大小的形象描述。
5.通过了解原子结构、量子力学模型建立的历史,感受科学家在科学创造中的丰功伟绩。
2.2以知识为载体,充分挖掘方法和情感等方面的教育价值
现行高中化学课程中明确规定的学习内容是以化学事实、概念、原理、规律、实验等“知识和技能”为主线,渗透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且知识类结果性目标更具体、易于测量,而过程和情意类体验性学习目标绝大多数是体验性、过程性的,只有借助于知识的载体才有实践意义。因此,在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不能仅仅是对三维目标简单的分类罗列,而应首先确立知识的主线,充分挖掘在知识学习过程中方法目标和可能引起的情感体验,将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等领域的目标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真正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
案例6:人教版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第四章第一节“原电池”
[教学目标]
1.能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认识盐桥的作用。
2.能借助对Cu-Zn原电池原理的认识,书写简单原电池的电极方程式和总反应方程式,激发学习动机。
3.运用氧化还原反应知识解释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在应用中感悟知识的价值。
4.大多数学生能通过探究和推理归纳原电池形成的一般条件,并根据课堂实验条件进行简单原电池实验设计并完成实验,感受探究过程的艰辛与喜悦。
[设计思路]首先根据课标、教材和学生在必修2学习过有关原电池的已有认知水平,确立各知识点及目标要求,再挖掘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可以生成的目标,并确定适宜的要求层次。如“原电池电极反应”知识点的目标设计,可要求在教材提供的Cu-Zn原电池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对其原理的理解,能书写陌生情境中简单原电池的电极方程式和总反应方程式(如已知电池总反应书写电极反应),达到应用层次的较高要求:同时,在分析和书写过程中形成一般的方法(如根据总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确定电极反应的反应物微粒、产物微粒和电子转移关系),从中体验成功的乐趣(也能解决陌生情境的问题),激发学习动机,实现方法目标和情意方面的目标。
2.3规范叙写方式,准确表述目标内容
实际教学中,因受教师主观认识的影响,教学目标的叙写不规范、表述不准确现象常见于教学设计中,甚至在一些优秀教学设计案例中也不乏行为主体不明确或行为动词不具体等问题。如何使教学目标的设计能准确体现在教案中?一是应注意目标结构,即采用“整合模式”,而不是“分项模式”,融合式陈述方式更能表达三维目标的整体特性。因为三维目标不是并列的关系,而是融为一体的整体。三者是在同一过程中同时实现的,正所谓知识、认知和态度相伴相生、相辅相成:知识是认知的目的,认知是知识学习的手段,态度是认知的动力。二是对于结果性目标应关注行为主体(学生)、行为动词(具体)、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即通常所说的ABCD模式,特别是行为动词的选择,既要符合课程标准要求,也要符合学生认知水平,而且是可观察、可测量的(如说出……,判断……,设计……等)。而对于体验性目标(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多数时候是以隐性状态出现,难以直接观察、无形的、不易测量,一般用一些“过程性”动词来表述结果(如体验……,学会欣赏……等),不提出可测量的学习结果,且主要用于陈述长期才能实现的情感、能力方面的目标或无须结果化的目标。
案例7:“脱酸素剂成分的检验”的教学目标设计
1.所有学生能应用铁的还原性、原电池原理等知识解释“脱酸素剂”的作用原理;掌握铁等常见物质的检验方法并能设计方案解决“脱酸素剂”的成分检验问题。
2.正确完成“脱酸素剂”中各成分检验的操作并得出结论,总结检验方案设计的一般原理和方法。
3.体验问题解决的过程,认识食品保鲜的意义;通过对“脱氧素剂”名称的认知形成科学消费观,
参考文献:
[1]索桂芳,冯秀军新课程体系下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天津教,2007,(7)
[2]陈永良提高课时教学目标有效性的研究与实践,化学教学,2009(8):50
[3]邱细荣,刘家访,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辩,教育导刊,2008(7):30-32
[4]余文森“三维目标”就像一个立方体的“长、宽、高”[N]中国教商报,2007,4-20(6)
[5]吴刚平全面关注教学目标的意义,教育科学论坛,2009(2):1
[6]苏仁标,吴江明,新课程背景下化学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化学教育,2008(9):23
[7]孙可平现代教学设计纲要[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176
[8]汤国平三维目标的设计与实施,上海教育科研,2008(9):71
[摘要] 目的 探究血液标本采集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情况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自2013年5月—2014年5月于我院进行治疗180例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采集所有患者的血液标本,两组血液标本做不同处理,使其具有不同的采集部位、送检时间、溶血状态等性质,针对此做分析对比,比较不同血液标本的生化检验结果的不同。结果 采集部位、送检时间以及溶血状态的不同均对生化检验结果有影响,其中于输液同侧上肢采集的血液标本中的血糖(231.10%)、氯(-37.57%)、钠(32.85%)尿酸(159.48%)、肌酐(-20.27%)、钾(-30.69%)等成分均有显著变化;送检时间长的标本准确率低如肌酸激酶同工酶(24.71%)显著升高;溶血标本中的血清浓度较红细胞内物质浓度低,如溶血标本中胆红素变化率高达123.89%,差异均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健脾补肾法联合钙剂和维生素D可有效治疗炎症性肠病性骨质疏松,临床效果显著。选择恰当的采集部位,及时迅速的将血液标本送检以及采取有效的措施以避免溶血现象的发生可以最大程度的保障生化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从而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性和治疗效果。
[
关键词 ] 血液标本采集;生化检验;结果;影响
[中图分类号] R44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10(a)-0166-02
[作者简介] 韩爱国(1973-),男,山东泰安人,本科,主管检验师,研究方向:医学检验。
临床治疗过程中采取生化检验的方法准确判断疾病,从而制定出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生化检查标本的真实性以及检查的准确性显得尤为重要[1]。血液标本作为临床常见的生化检查标本,因具有采集方便,创伤小等特点而得到较大程度的使用。但是血液标本会因采集部位的不同、送检时间的长短而发生变化,并且随放置时间的延长溶血的可能性增加,因此临床上生化检验结果往往受到影响而缺乏准确性,从而影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2]。本文旨在通过探究血液标本采集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情况找到提高生化检验准确性的合理有效的对策,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自2013年5月—2014年5月于我院进行治疗180名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已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将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其中研究组患者中男性患者为53例,女性患者为37例,年龄34~69岁,平均(46.8±3.4)岁;对照组患者中有50例男性患者和40例女性患者,年龄35~70岁,平均(47.2±3.8)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采集所有患者的血液标本,使两组患者的采集部位保持不同,经不同的时间后送检,使两组标本分别为溶血状态和非溶血状态进行生化检查,然后对两组检验结果进行分析,观察生化检验结果。
1.2方法
1.2.1采集标本研究组:采集与输液通路异侧的上肢进行血液标本的采集,并且在采集后迅速送检,样本未发生溶血,为正常标本。
对照组:采集与输液通路同侧的上肢进行血液标本的采集,在标本采集后1 h将标本送检,此时样本发生溶血,为异常标本。
1.2.2生化检验选择由美国生产的贝克曼(Au系列)奥林巴斯AU68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生化检测,观察比较两组不同采集部位、送检时间以及标本状态的标本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3]。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血液标本不同的采集部位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
同、异侧采集血液对检验结果有影响:输液同侧上肢采血所得血液标本较输液异侧上肢采血所得血液标本的多项指标有明显不同,对照组血液标本中血糖、氯、钠三种成分均呈现显著升高,尿酸、肌酐以及钾则呈现显著降低,两组标本成分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情况见表1。
2.2血液标本送检时间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
立即送检的血液标本与放置1 h后的血液标本的生化检验结果有显著不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情况见表2。
2.3血液标本是否溶血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
研究组未溶血标本中钠、钾、氯、尿酸以及胆红素的含量较对照组溶血标本中各成分浓度有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情况见表3。
3讨论
现今,生化检验日益得到了临床的广泛使用,临床医生多根据生化检验结果对疾病做出诊断以及制定出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法,血液标本的生化检验是临床中最常见的检验之一[4]。但是,临床数据显示,血液标本的检验容易出现误差。研究显示误差的主要来源为采集血液的部位、血液标本的送检时间以及血液标本的溶血状态,因此得出结论:选择正确的采集部位、及时送检以及保证血液标本不发生溶血可有效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性。
采集血液标本的部位主要是影响标本中的药物成分的含量。研究调查结果显示临床中采集血液的患者多接受输液治疗,护士为了较大程度的缓解病人的痛苦,往往从在输液的同侧上肢针头处进行血液采集。如此易导致血液中药物成分增加,血液标本被稀释,从而影响检验结果,使其准确性大大降低,如血糖(231.10%)、氯(-37.57%)、钠(32.85%)尿酸(159.48%)、肌酐(-20.27%)、钾(-30.69%)等成分均有显著变化[5]。血液标本的送检时间主要是对血液中的生化成分有较大影响。送检时间越长越容易导致血液生化成分发生改变,容易造成标本细菌性污染,从而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如肌酸激酶同工酶(24.71%)显著升高。血液标本的溶血状态则会影响血液标本中细胞成分的含量。某研究分析异常的检验结果发现过低的红细胞含量稀释了血清的浓度。本研究中溶血的血液标本中多含有较多的细胞成分,造成检验结果显示血清含量显著升高[6],如胆红素变化率高达123.89%。相关研究提出及时弃去已发生溶血的标本,选择再次采集的血液标本进行检查以提高准确程度。
本研究结果显示:输液同侧上肢采集血液导致标本检验结果中血糖、氯、钠含量显著升高,尿酸、肌酐以及钾含量显著降低;采集标本后一小时送检导致检验结果产生了较大差异;溶血状态的标本经生化检验后发现血清检测值显著升高。三种因素均对检验结果产生影响,结果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因此为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性,获得可靠检验结果,减少误诊率,临床进行生化检验时应当注意:对正在接受输液治疗的患者进行血液采集时应当在输液异侧肢体进行采集,标本采集结束后需尽快送检或采取适当的方式保存不能及时送检的标本,运用正确的采集方法采集血液标本从而避免血液标本发生溶血影响试验结果的准确性[7]。
综上所述,为了提高临床生化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实现对患者病情的最真实的呈现,提高临床医生诊断疾病的正确性,最大程度的降低医疗事故的发生率,应当严格保证生化检验标本的质量,即正确采集、及时送检、正规处理,对标本的采集和送检过程给予极高的重视应当在临床实践中进行推广。
[
参考文献]
[1]龚建武.血液标本采集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4):481-482.
[2]蓝丹,肖望贤.血液标本采集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J].河北医药,2012,34(20):3166-3l66.
[3]袁航.临床血液标本采集对检验结果的影响[J]. 健康大视野,2013,21(5):28-29.
[4]税勇.血液标本采集x寸检验结果的影响分析及对策[J].医药前沿,2012 (26):128-129.
[5]罗付连,陈德慧.门诊血液标本采集常见错误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3,17(18):2332.
问题一:课时少,每周一到两节,有时还被其他学科占用,时间跨度大;对硬件要求较高,学生上机实践课时不足,学生对所学知识容易忘记。
问题二:被认为是“副科”,学生对其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学生对必须掌握的系统的、理论的基础知识不感兴趣,不知道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学习和解决问题。
问题三:学生之间信息技术水平差异较大。
问题四:教材内容的局限性。信息技术学科是一个不断飞速发展的学科,教材很难适应学科发展的要求。
问题五:学生的迁移能力差,自学能力差,适应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能力差。
问题六:信息技术还没有形成较为成熟的学科教学方法,教师无章可循,深感困惑与迷茫,且因为是“小学科”,教师的积极性不高,反思不到位。没有根据学科特点和学情特点,创新教学方法。造成课堂教学的低效局面:讲理论知识时,学生不愿听;上机操作时,学生自己玩自己的,不听教师安排。
二、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化策略
1.理念先行,指导实践
教师设计、组织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如何学”为立足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2.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一方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另一方面,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出问题,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最终实现意义建构。情境有目标情境、问题情境、真实情境、模拟情境、虚拟情境、协作情境、任务情境等类型。比如,教师可以创设目标情境,一开始就把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精彩作品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充满好奇,产生对学习该模块知识的憧憬,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任务驱动,寓教于乐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把教学任务巧妙地隐含在“任务”中,学生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探究任务中自主去发现问题,查找资料,解决问题,实现在新、旧知识所产生的认知冲突中建构知识结构。让学生把信息技术作为解决问题时的一种自发的需求,从而培养其信息素养。
4.分层分组,协作交流
面对学生水平的参差不齐,要把学生的个体差异视为资源,让学生在参与合作中互相学习,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协同完成学习任务,促进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性别等特点针对性地实施分层分组教学,鼓励不同意见和创造性思路的迸发,鼓励多样化的问题解决方式和方法。
5.授之以渔,适应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要注意总结和归纳不同软件工具的使用方法,不同问题解决过程的相通之处,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经验,通过合理的探索,发展完成对新工具和新任务的适应;引导学生在具体工具的使用中认识其优点、发现其不足并提出富有创造性的改进建议,养成主动地适应发展变化的习惯。
6.课程整合,学以致用
信息技术教学中,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有利于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样学生的兴趣很高,并且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达到与其他学科双赢的教学效果。
7.关注偏好,个性发展
信息技术有丰富的模块内容,学生有自己的偏好,且不尽相同。有的喜欢PS,有的喜欢Flas,有的喜欢制作网页,有的喜欢编程,等等。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偏好差异,灵活设计与组织教学活动。教师可以设立“兴趣小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加入相应的兴趣小组,学习喜欢的内容,实现个性化发展。
8.恰当评价,快乐学习
临床生化检验工作是经过常规检查、生化检验以及血液培养等方法,将采集回来的血液标本应用在临床疾病诊治过程中[1]。血液检验工作为临床疾病的早期诊断、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提供科学依据。血液采集工作中如果发生采血时间不对、采血方法不正确以及标本容器不达标等问题时,就会对血液标本的生化检验结果产生影响,从而不利于疾病的诊治工作。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组血液标本共有400份,均为2012年2月――2013年5月我院采集回来的血液标本。均是通过真空采血器进行采血,并将血液放置在专用的标本容器中,放置在室温环境下。
1.2方法对400份血液标本进行生化指标检测,分析仪采用奥林巴斯AU400全自动化分析仪,根据不同标本溶血、采血时间、送检时间、采血部位等来分析、总结其对于生化指标检验结果的影响。
1.3数据统计本组研究获得的数据均输入SPSS19.0数据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其中计数数据选用x2方法检验,计量数据选用t检验,以P
2结果
2.1标本送检时间不同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通过分析血液标本的不同送检时间对于血液生化检验的影响,发现随着血液标本送检时间的推迟,更容易是生化检验结果产生误差,从而对检验结果的正确性产生不良影响。这可能和血液标本中的PH值改变、化学成分变化、酶活性下降以及细菌污染等其他因素有着一定的联系。
2.2比较正常标本和溶血标结果溶血标本与正常标本比较,其中正常标本中检测得出r-转肽酶为231.03U/L,尿酸为214.63④mol/L,钾离子为3.85mol/L,磷酸肌酸激酶为326.72U/L,氯为102.57mol/L,钠为139.28mol/L。而溶血标本检测结果显示:r-转肽酶22.35U/L,尿酸为105.22④mol/L,钾离子是9.14mol/L,磷酸肌酸激酶162.24U/L,氯为110.41mol/L,钠为108.03mol/L。通过对比发现两者检测所得结果存在较大差异,这可能和血液血清中存在的一些浓度远低于红细胞浓度的物质有着一定的关系。
2.3采集部位不同对生化检验的影响输液同一侧进行血液采集对尿酸、尿素氮、钠、氯以及血糖等的检查结果产生影响。其中正常值:尿酸为212.04、尿素氮为4.35、钠为143.08、氯为97.06、葡萄糖正常值为10.24。而通过输液同一侧进行采血,所得检查结果为:尿酸为296.54、尿素氮为2.65、钠为155.58、氯为169.37、葡萄糖正常值为25.10。可以发现钠、血糖以及氯的检测值较高于正常值,而尿酸、尿素氮、钾的检测结果稍微低于正常值。
3讨论
3.1分析溶血标本对生化检验结果产生的影响作用在临床生化检验工作中影响其检测结果的一个比较多见的干扰因素就是标本溶血。其中溶血只对一部分检验项目产生影响作用,溶血之后检测结果偏高的有ALB(白蛋白)、AST(天冬氨酸转氨酶)、TBIL(总胆红素)、TP(总蛋白)。溶血之后检验结果偏低的有:GLU(葡萄糖)、CrEA(肌酐)等。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是溶血之后存在红细胞中的AST酶等被释放在血液血清中,对血清中的部分酶活性产生影响。
3.2分析采血对检验结果的影响临床生化检验中采血会对检验结果产生很大影响,因为改变后会造成一些生理变化,其中也包括了机体血液成分的变化。从原先的卧位变换为直立位,可使采血样本中的测定值出现升高。这是因为直立状态下,静脉压上升,有一部分水分进入到间质中,相对于卧位情况血浆总量减少了大约12%,而血液中直径>4nm的成分无法进入到间质中,从而使血浆中这一部分成分浓度增加,其可增加约6%-16%,进而导致血浆浓度上升[2]。
3.3采血时间对检验结果的影响临床中若针对一个患者进行多次检验,尽可能确保每一次采血都控制在同一个时间,方便比较检验结果,避免机体内血液中各检验指标因昼夜时间不同而发生改变。临床研究发现,血液标本最佳采集时间为早上7:00-8:00,并使患者最后一次饮食、饮水时间控制在前一天下午6:00-7:00。防止因进餐后机体吸收的营养物质影响生化检验指标,也应注意人体在处于饥饿时采血,检测结果中发现部分检验值偏低。若需要测定血肌酐,尤其是检测内生肌酐清除率时,患者应禁止使用肉类食物3天,禁止引用茶、咖啡等。如果是检测尿羟类固醇时,患者在进行采血前3d停止服用有色药物、激素药物,若是检测尿儿茶酚胺,在采血前3d患者不仅需要禁止使用巧克力、咖啡以及相交等,还应停止口服香草扁桃酸药。
4结语
总之,采血过程中标本溶血、采血、采血时间等因素的差异都会对生化检验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在采血过程中应使患者采取正确的,并在最佳采血时间进行采血。血液标本采集好后应及时进行送检,防止放置时间过长对血液标本中的一些成分产生影响,从而影响生化检验指标的正确性。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英语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语言学习者的不同特点和个体差异。”这是英语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也是素质教育的出发点。但由于各种原因,学生进入初中后,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对英语学习不感兴趣,学习态度不端正,成绩越来越差;而另有少数学生则学习兴趣浓厚,学习轻松且成绩优良,两极分化不断加大。如何处理解决好这一问题,是学生以后能否继续学好英语的关键。
一、两极分化的形成原因
两极分化的现象在七年级的上学期就已经出现了,造成学生学习英语积极性不高,出现两极分化的主要原因大致有以下四种:
1.教材的变化
初一新教材与老教材相比跨度大,语言覆盖面广,词汇量大,练习里常出现许多生词,一些学生在小学基础不好,要想跟上就更难了。
2.学生的学习方法
(1)学习不得法。例如:学生音标不认得,念单词用汉字注音,有些学生仍然是和汉语连在一起,记生词靠死记硬背,学语法死搬硬套,练习句型生吞活剥,写句子逐词对译,始终摆不脱汉语习惯。
(2)缺乏足够的毅力、恒心。很多学生学习英语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他们学英语只是新鲜一阵,觉得这门课好像很有意思,一遇困难挫折就丧失信心和兴趣,逐渐就不学了。
3.教师的教学方法
教师授课时不重视教学内容和形式的设计,采取“满堂灌”的方法,侧重教授学生知识,忽视指导学生掌握学习策略。长期如此,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在课堂上由于信心不足而不敢开口说英语,往往又被教师忽视,导致恶性循环。
二、避免两极分化的几点对策
(一)、学生方面
1.培养学习兴趣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缺乏兴趣,学生只能被迫去学,根本谈不上创造学习。要把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就需要教师持续不断地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教师要注意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让学生扮演各角色,相互对话,讲故事,表演短剧节目。教师还要善于利用实物、卡片、图表、图片、身势语言,创设生动形象化的情景;播放英语歌、做游戏、猜谜、搞竞赛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时间一久,这些兴趣就会转化为强大内部学习动机。使学生进行自觉、自主、有创造思维的学习。
(2)多为学生创造学习成就感。教师通过各种方式,激励学生的成就感和进取精神,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着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敢回答,对后进生不能回答时应耐心鼓励说“Try again”、“Don’t worry, Take it easy.”、“I think you can do it will next time.”,使不同学生都能体验成功喜悦和自身价值,对学生消极情绪,思想顾虑和精神负担要给予耐心指导帮助。
2.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1)要养成预复习的习惯。在预复习的过程中,学生要敢于发现问题,并自己努力想办法解决问题。预习新知使学生获得所学知识的心理准备,而复习旧知则能加深学生对重难点的认识,对学生长期的英语学有裨益。
(2)循序渐进,一点一滴积累。在学习过程中不急躁不贪心,掌握一点是一点。
(3)多读,多听,多讲,多写,找内容有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的英语资料。
(二)、教师方面
1.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1)改进备课方法。教师的备课应该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从学生的实际学情出发,确定符合他们认知特点的教学目标,既包括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目标,也包括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目标;准确地理解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选准课堂教学的切入点。
(2)改进课堂结构。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地、灵活地安排课堂教学的环节,即对各个教学环节及其课堂所用时间进行合理的调整,使课堂结构更合理、更科学。
(3)创造英语语言环境。尽量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课外开展“英语角”等兴趣小组,加强听、说、读、写四种技能的全面训练,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从而增强学好英语的信心和勇气。
2.提高教师本身的综合素养
(1)跨文化交际知识与文化修养。教英语离不开英语文化。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学习者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单靠语音、词汇、语法、句子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学习了解语言形式之外的更丰富的文化内容。英语教师不仅应该具备跨文化意识,并且在教学中时时向学生渗透这种意识。
(2)人格魅力与师德修养。第一、健康的身心,积极的人生态度。由于多方面因素,农村中学教师都有各种心理问题,这一方面需要全社会对教师和教育事业更多的支持和关注,另一方面也需要教师学习和锻炼,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和精神境界。第二、永恒的爱心。关爱每个学生是对教师的起码要求。教师对学生应有“赏识教育”和“爱心教育”。第三、开放的心态与创新的意识。知识和信息时代要求教师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总之,在英语教学中避免两极分化的这项工作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系统工程。教师应该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学习信心,使其成绩稳步上升,并最终达到消除两极分化的目的。
前言
智能化学仪表在我国的应用非常普遍,广泛的应用于化工、工程技术、冶金、水处理等领域,本文主要针对DCS控制系统工程师站对智能化学仪表的控制进行简要分析、阐述和说明。DCS控制系统旨在无人操作的情况下,实现自动化控制仪表设备体系,通过该系统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可以极大程度上缩短人工操作时间,从而提高工作效率。最重要的是DCS控制系统的实现免除了工人现场操作监测的生产安全,很大程度上降低意外发生指数。
1 DCS控制系统主要内容
1.1 DCS控制系统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生产力的不断增强,在我国的许多生产领域上,自动化仪器的应用已经逐渐替代了工业生产过程中人工操作部分。DCS控制系统工程师站的设计方向重点是在于过程控制化学仪表的数据,及时反馈到计算机,在第一时间可以自动调控监督到诸如水质的PH值、电导率、浊度、磷酸根、硅酸根等数值。在很久以前,我国的许多生产厂就已经采用了智能化学控制仪表,而DCS控制系统正是将化学控制仪表进行升级,使其更加的智能化、自动化。智能化学控制仪表的使用对于人们来说极其重要,随着人们对物质材料需求的增长,化工厂、污水处理厂、水厂、水质监督站等也应运而生,随之而来的各种排泄物、污染物也在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安全。对于工业三废的检测就成为了重中之重要解决的问题,一旦排泄物超标,人们的安全便受到威胁,这就需要有精密的仪表来进行检测控制,以保证人们的生活安全不受侵犯。故而DCS控制系统的设计方向中最重要的就是对于智能化学分析仪表的自动化的设计。
1.2 DCS控制系统的组成部分
DCS系统工程师站是用于组态工程控制软件,用于诊断、监视过程控制站的运行情况。简言之,DCS系统控制工程师站就是供DCS工程师开发测试的计算机。为了减少人力物力的消耗,该控制系统采用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将控制管理等操作融为一体,极大程度上简化了工程师操作的繁杂。它主要包括数据通信模块、数据上传和模块、数据分析处理这三个模块。这三个板块的功能各有不同,但其宗旨都是实现自动化控制,从而对化学分析仪表进行智能化控制,极大程度上缩小生产过程中人力资源的投入,提高仪器控制分析的精密度。通过对现场进行保护,将数据通过局域网上传,可以解决许多意外事故的发生。一旦有突发事故发生,DCS系统可以通过人机界面对生产过程进行浏览,能在意外发生的第一时间内解决问题,避免更严重的后果产生。
1.3 DCS控制系统的应用发展
在化工生产的实际过程中,要综合考虑温度、气压、湿度等环境的影响,因其可能会对生产过程中的某个环节产生影响,工程师需要对其进行严格的控制管理,以保证在正常的温度压力范围下进行化工生产任务。DCS控制系统可以很好的应用在智能分析仪表上,通过对数据进行实时观察记录保证生产操作流程的顺利进行不受干扰,从而实现测量值向工程值的转换。在将DCS监控系统应用到化工系统中一定要满足安全可靠、便于使用、易于安装、便于维护以及人机界面友好的特点。在设计应用的过程中一旦有任意一点不满足条件都可能会在未来的生产过程中带来严重后果。
2 DCS系统对智能化学分析仪表的控制内容
2.1 实时监测数据
在大多数化工厂、污水处理厂及水厂的实际生产中,由于生产任务量大、运行机器多,操作环境复杂,需要对这些机器进行密切的监视和管理。但是由于缺少足够的人员监控,这给工程师造成很大困扰,因此DCS系统便派上了用场。该控制系统的设计一方面解决了人员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极大程度上保证了工厂在生产运行过程中的安全。将热DCS控制系统运用在智能化学仪表的设计中,既保证了设备运行的自动化性从而缓解人工操作的压力,又能够精确地控制仪器的运行,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在数字化机器的运行中,DCS系统可以做到对其进行实施监控,以保证机器在正常的运行轨道上运行。一旦有问题产生,及时修正和制止也成为了DCS系统要解决的主要任务,系统的人机界面设计可以很好的解决以上的问题,从而提高工厂在运行时的安全系数,减轻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
2.2 对数据进行分析整理
对于传统的化学生产体系来说,在生产过程中会获得大量数据,而在我国以往的化工厂中,由于智能化学分析其仪表没有普及,导致对数据库的分析整理十分困难,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由于在实际反映过程中常常伴随副产物的生成,导致生产过程中的理论值与真实值不符,在实际生产中得到的大量数据也就成为了主要分析对象,这给工作人员带来了巨大的工作量。DCS系统的应用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它可以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合分析。除此以外,DCS系统还支持SOE事件记录、历史数据查询,历史趋势等的应用,极大程度上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高了便利。
2.3 DCS系统在应用时的注意事项
DCS系统虽然能够为智能化学仪表分析仪表进行实时监控但是也要注意它的使用条件。在实际生产应用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保证生产安全,避免意外事件的发生概率,在实际应用之前要先对DCS系统进行调试,对化学仪表进行检查,防止硫酸等腐蚀性化学药剂流出,确保可以正常工作,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由于实验条件复杂,伴随着酸碱盐等化学物质的投入,因而要做好对于DCS控制系统的保护措施,防止其被化学物质等腐蚀毁坏从而影响其控制系统的发挥,进而影响智能化学控制仪表的分析不准确,带来生产事故。
结束语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04-0033-03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04.013
一、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变他律为自律,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
新课程理念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再成为主角,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主体地位被放在第一位。学生应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教材、教学手段都应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并充当教学活动的主角,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参与者、合作者、指导者。而不是把教学看成“教师灌、学生装”,把学生看成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对象。教师要把以“教”为重心逐渐转移到以“学”为重心,把以“研究教法”为重心逐渐转移到以“研究学法”为重心,并做好教与学的最佳结合。
二、高三化学复习课上学生主体地位缺失的现状及成因
1. 高三化学复习课现状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盲目追求升学率,导致许多学校和老师在高三化学总复习时只注重分数,不注重课堂,陷于该“怪圈”十几年不能自拔。新课标下尽管许多教师在理性上承认: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总是有意无意地被忽视,使得学生在主动性上,缺乏主动参与、大胆竞争、勇于表现的意识和能力;在创造性上,不善于独立思考,缺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复习课效率低下,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品质与创新素质,甚至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有人认为:高三复习强调的是效率,不必像新授课那样创设问题情景,没有必要进行化学科学实验探究,于是“教师详细知识归纳+大量习题训练”成为高三复习常见模式。很多学生也认为复习课就是知识的重复,听课兴趣不高。确实,高三复习课(习题课)本身的课型特点及所讲题目难度的提高和知识点的广度和深度的加大、加深,使教学手段显得单调,教学模式呆板,更多的是老师讲学生听,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如此模式若长期恶性循环,只能导致学生厌倦课堂,对知识点掌握甚少,解题技能无法提升。其实如何进行有效的“重复”,如何在“重复”中巩固基础知识,构建知识网络,优化思维品质,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摆在高三化学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也有老师认为:自己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很好、学生情绪很高、回答问题很积极等。但深思一下就会发现,大多的活跃气氛只是体现在简单的问题和学生所处年龄段的一种本能的活泼好动上,根本不能够将学生潜能发掘出来。
2. 成因
(1)高三复习课特点
高三复习课(习题课)本身的课型特点及所讲题目难度的提高和知识点的广度和深度的加大、加深,使教学手段显得单调,教学模式呆板,使得师生之间较难进行互动,无法以学生为中心,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教师角度
①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赶教学进度,采用较单一的教学手段、方式、方法,上课时尽量避开学生,没有时间和机会让学生来“表演”,主要还是以老师讲,学生听为主。学生的思考、交流、反思时间少之又少,使得学生上课被动,积极性不高,有时甚至想放弃学习。
②教师的误区:总以为老师多讲,学生就会多懂,从而明白解题原理,掌握解题步骤。
其实这纯粹是一种“拔苗助长”的想法,完全忽略了事物发展的规律,忽略了学生接受、理解、掌握、应用知识、技能是循序渐进的过程。这种只注重结果的做法导致学生学习知识一知半解,似懂非懂,使学生出现严重“消化不良”,加重了学生学习负担。
(3)学生角度
由于学习过程中大量难题、新题的出现,且对旧知识的遗忘和混淆,及备考过程中的紧张心理,使得学生上课时很被动,学习主动性、积极性都不高,于是课堂上出现了三类人:一类是有心无力型,二类是有力无心型,三类是无心无力型,这样的学生很难融入课堂,主体地位很难被体现。学生的松懈也导致了教师的消极,影响了课堂的质量,从而教学质量很难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也被挑战。
2. 以学生为主体的有效复习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高三化学复习课中应使学生真正成为获取知识、解决问题、掌握技能的主人,以学生为主体,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良好健康的主体人格,充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因此,我们的教学不应再是教师单纯地采用“满堂灌”、“一言堂”、“填鸭式”等等的不良教法模式去传授知识,而应是实施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机会,教给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主动进取的意识,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培养激发创新潜能,以适应高三化学复习课要求的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在高考时立于不败之地。
在整个复习过程中,学生知识经验的获得,还是智力和能力的发展;无论是情感的培养,还是思想品德的提高和体质的增强,都必须通过学生的积极思考和实践行动来实现。教师既无法代替学生读书,也无法代替学生分析思考;教师既不能把知识生硬地灌输到学生的头脑里,也不能把思想观点移植到学生的头脑中。总之,只有承认学生在教学认识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只有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才能实现知识、能力和思想观点的转化,促进人的成长和进步。通过学生“自主活动”与“合作探究”,从而提高复习课的效率和质量。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 高三化学复习课上学生主体地位缺失的对策
1. 从教师角度,应做到“三转变”
(1)转变观念
我们许多老师总认为:复习课上,教师多讲,学生就会多懂。其实不然,多讲不一定多懂,多接受。我们应该精讲、精练,多授之以渔,不能因为赶上了教学进度,而落下了学生能力水平,这是得不偿失的。教师要通过精选习题来提高练习的效率。学生通过练习,知识得以巩固掌握,解题思路、程序得以消化,进而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比如讲题时:要注意变式的训练,既要多题一解,也要一题多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有思维的灵活性,避免定式思维,既掌握一定的程序又不固守某一种程序,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根本改变重教法而轻学法的状况,使学生真正做到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教师不仅要授之于“鱼”,更应该授之于“渔”,把本来应该让学生分析、总结、归纳、解决的问题由学生自己来解决。
(2)转变方式
主要指备课、上课及课后的教学方式、方法。
课前有准备,精心设计课堂提问,设计一些教学情景。例如:讲实验题时可展示些实验仪器,让学生有一个具体的认识,这样学生就不自觉的融入于课堂之中,发挥了主体作用。教师也必须根据教材与学生的实际,对课堂教学进行设计。课堂设计更多地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而不是仅从教材和教参的要求出发。只有立足于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学生根据原有的知识经验进行知识建构才成为可能。
授课时,积极应对,多发问、多引导、多鼓励,少独唱、少主宰、少埋怨。在着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前提下,注重课堂提问的艺术、质量和效果。在讲题时应讲方法、讲原理、讲技巧、讲关键、讲思路、讲规律,做到举一反三、画龙点睛。
课后,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多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鼓励他们主动参与化学学习活动,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解题,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对出现的问题要帮助他们分析产生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学习化学的信心和兴趣。对于学有余力并对化学有兴趣的学生,教师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些有价值的材料,指导他们阅读,发展他们的化学才能,让他们有所作为,构建主体性教学的学习方式。
(3)转变角色
古语说:“亲其师而信其道。”中学生学习化学的好坏跟任课老师有很大关系。他们喜欢上一位化学教师,也往往会喜欢上他的化学课,并能主动接受这位老师所传授的化学知识,因此在课内外真诚和蔼地对待每一名学生,把微笑带进课堂,将欢乐带给学生,努力吸收多方面的知识,做学生的良师益友,经常找学生谈心,帮助学生们解决学习上的困难,对学生们的每一点进步都及时表扬。并精心设计学生们的作业,认真批阅,及时为后进生补缺。一切为学生着想,使学生们主动地去学。
教师也不应把自己放在高处俯视学生,一味的命令、服从、威胁与惩罚,这样的师生关系压制了学生学习化学的欲望,阻碍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及创新思维的发挥。大教育家赞可夫说:“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孩子和教师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因此,要建立民主平等的、情感交融的、协力合作的开放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树立自尊、自信的观念,以教师正确的教学理念促进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我们应当放下教师的架子,转变角色,与学生平等相处,并努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保持学生兴致勃勃的情绪,使化学课堂气氛浓郁,生动活跃,从而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潜能,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其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
2. 从学生角度,应做到“四会”
(1)让学生会想
这里的“想”即“思考”。著名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确实,学习必须学会思考,离不开思考。化学课堂教学中概念的提出与抽象,公式的提出与概括,题目解答的思路与方法的寻找,问题的辨析,知识的联系与结构,都需要学生多思考,多想。老师要鼓励学生多思考问题,尽可能地把教学活动变成师生的共同参与,变成思想交锋的过程,激发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不仅掌握知识,又能灵活地变化和融通知识,还能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育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激情和想像力,激发学生的活动能力和创造力。通过教师的“引思”和学生的“发思”,使得师生关系尽现于课堂之中,也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2)让学生会记
“记”即“做笔记”。课堂善于记笔记,有助于集中注意力,专心听讲,加强了对知识的接受与理解;有助于培养动脑动手的能力;有助于增强鉴别力与思维的敏捷性,有助于课后复习,收到消化巩固之效。当然课堂上教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做笔记,既保证写得完,又促使学生在写的同时能够去思维,去理解,避免学生只顾写不动脑思考。可以相信,学生重视做笔记了,善于做笔记了,他们的学习自觉性与主动性必然会增强,他们的知识水平与学习能力必然会有提高。学生养成了做课堂笔记的习惯,形成了做课堂笔记的能力,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学生学会了学习。
(3)让学生会说
有这种现象:当学生集体回答时都很会说,但个别提问时就哑巴了。分析原因发现:第一,是生怕说错了,受到老师批评,受到同学笑话。第二,就是不知道说什么,不知道从何说起,那么他就干脆不说了。我们应鼓励学生说,想到什么就说什么。首先让学生敢说,老师首先是一个忠实的听众,不管学生说的对不对,都给予表扬,同时让其他同学认真听,都参与进去。对发言的同学不取笑,说错了也要给予鼓励,告诉他们,你如果发言了,其他同学也会给你表扬鼓励的。让学生从心理上去除怕说的阴影。让他们知道其实老师很喜欢听他们的发言,同学也很喜欢听他的发言。另外,在其他同学回答完后,老师可以继续追问,促使学生想,积极动脑发言。在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判断后,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概括出解题思路、方法,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这样做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教师能及时获得反馈信息,考查学生理解的程度,以便在学生叙述中纠正他用语的错误,加深其对知识的理解。通过教师的问和学生的说,让学生主动融入到课堂中,享受参与的乐趣。学生在组织语言的过程中,思维的条理性,准确性也得到了操练。
(4)让学生会做
这里的“做”即课堂上的即兴解题和板书。高三复习课离不开大量的习题,这些习题有的可以要求学生课前或课后完成,但有的(典型的代表题)必须要求学生当堂解决(或让学生板书)。这样做的目的: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解题,培养了一种能力也使之体会到解题的艰辛和乐趣,使其放松的状态一下子紧张起来,发散的心思收敛于课堂之中。通过学生“自主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认知规律和运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科学的思维方法。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享受解题的快乐的同时,学习主动性得到加强,其主体作用被体现,主体地位被巩固。
可见,课堂教学必须倡导鲜明的主体意识,让教师充分认识到: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场所,而不仅仅是自己施展才华的舞台;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和获取知识的能力的培养。不能满足于自己讲得舒服,讲得痛快,而要关注在40分钟里学生的变化和发展。老师的声音少了,学生的声音多了;老师的机械灌输少了,学生的合作探究活动多了。学生不再仅仅是听众、记录者,另外还要承担起更多的角色。可以说,这样的课堂才是鲜活的、生动的、洋溢生命光辉的课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课堂成为学生的舞台。学生必将更加会听、会说、会读、会写,并且还要听好、说好、读好、写好!
总之,在高三化学复习课中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营造出开放的、适合主体发展需要的教学氛围,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能力的理念渗透在和谐、宽松、民主而又活跃的教学情景之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理念、意识、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使得高三化学备考复习成为真正高效的复习。
【关键词】 化痰安神熄风法;高血压病;C反应蛋白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therapeutic method of eliminating phlegm, tranquilizing and calming wind on essential hypertension (EH) with accumulation of phlegm-wetness and influence on biochemical parameters. Methods One hundred cases of EH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pided into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50 cases for each group). The two groups were given the same western treatment. The therapeutic method of eliminating phlegm, tranquilizing and calming wind (with recipe of eliminating phlegm, tranquilizing and calming wind) was given to the treatment group additionally. The course of treatment was 60 days. Grade of phlegm-wetness syndrome, blood pressure (BP), rhythm of the heart (HR), blood lipid, uric acid (UA), blood-glucose, fasting insulin and C-reactive protein of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were observed and compared. Results BP in the two groups were improved after treatment, and BP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improved more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SBP P=0.000, DBP P=0.049). HR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improved notably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00). After treatment, the blood-glucose, fasting insulin and C-reactive protein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ere improved notably compared with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former P=0.001, the latter two P=0.000). UA, TC, LDL-C and HDL-C in the treatment group after treatment were improved in comparison with those before treatment (P=0.000). Conclusion On the basis of western treatment, the therapeutic method of eliminating phlegm, tranquilizing and calming wind can improve BP, HR and C-reactive protein in the patients of EH with accumulation of phlegm-wetness, and it can probably improve the blood lipid and UA to some extent.
Key words:therapeutic method of eliminating phlegm, tranquilizing and calming wind;essential hypertension;C-reactive protein
高血压及其相关疾病不仅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给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而且由此带来的医疗费用更是惊人。如何有效控制和治疗高血压已成为当今医学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于2005年6月-2008年6月采用化痰安神熄风法对10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本院门诊及住院高血压病患者进行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1.1.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年)的规定[1]。
1.1.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中药新药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的痰湿壅盛证诊断标准[2]。
1.1.3 纳入病例标准 ①符合高血压病西医诊断标准及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年龄在18~75岁之间。②以高血压病2级以下为主要观察对象,以及虽是3级高血压病患者,但目前血压未达到3级者。③未用药,或用高血压药但停药2周后。
1.1.4 排除病例标准(包括不适应症或剔除标准) ①年龄在18岁以下或75岁以上。②继发性高血压。③合并心、脑、肝、肾或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疾病、精神病患者。④过敏体质或对多种药物过敏者。⑤孕妇或哺乳期妇女。⑥不符合纳入标准,或资料不全等影响判断者。
1.2 一般资料
治疗组50例,男23例,女27例;年龄30~75岁,平均年龄(62.09±12.11)岁;病程新发~38年;血压分级1级5例,
2级25例,3级20例;伴随症中伴高血压性心脏损害13例,高血压性肾损害2例,糖代谢异常7例,血脂异常11例,高尿酸血症15例,陈旧脑梗死8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4例。
对照组50例,男26例,女24例;年龄41~75岁,平均年龄(66.25±8.96)岁;病程新发~35年;血压分级1级7例,2级23例,3级20例;伴随症中伴高血压性心脏损害12例,高血压性肾损害3例,糖代谢异常6例,血脂异常15例,高尿酸血症17例,陈旧脑梗死5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7例。
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高血压分级、伴随症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福辛普利10 mg,每日1次,视血压情况加服双氢克尿噻 12.5 mg,每日1次,及非洛地平5 mg,每日1次。疗程共60 d。
1.3.2 治疗组 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服用化痰安神熄风方(取《医学心悟》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法半夏10~15 g,炒白术10~15 g,天麻10~15 g,钩藤15 g,枳实10~15 g,竹茹10~15 g,石菖蒲10 g,泽泻20~30 g,夜交藤20~30 g,丹参20~30 g,葛根20~30 g,琥珀10 g,黄连8~10 g。由本院中药房配制,医院煎药室统一煎煮。每次200 mL,每日1次。 1.4 观察指标
1.4.1 疗效指标 主要相关症状:眩晕、头痛、首如裹、腰酸膝软、心悸、气短、失眠、健忘、口淡食少、呕吐痰涎、胸闷等。每周观察其变化。主要相关体征:血压、舌、脉、体温、脉搏、呼吸。生化指标: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尿酸、C反应蛋白。
1.4.2 安全性指标 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
1.4.3 指标检测方法 症状按轻、中、重分级判定为1、3、5分。血压测量采用标准化方法,测前1 h停止较强体力活动,30 min前停止吸烟和饮咖啡,安静坐位休息5 min,使用汞柱台式血压计坐位测量右肱动脉压,分别取Korotkoff第一音与第五音为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每个受检者连续测量3次,每次间隔2 min,取3次测量均值为血压值。于清晨空腹采静脉血5 mL并分离血清,2~8 ℃储藏备检。空腹血糖、TC、TG以氧化酶法测定,LDL-C、HDL-C直接法测定,C反应蛋白散射浊度法测定。
以上指标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各检测1次。
1.5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中药新药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
1.6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组间计量资料用两样本均数的t检验,同组前后对照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等级资料用秩和检验。
2 结果
2.1 中医证候疗效比较(见表1、表2)表1 2组高血压病患者治疗前后痰湿壅盛证积分比较(表2 2组高血压病患者痰湿壅盛证疗效比较(例)注:2组比较,P=0.000
治疗组与对照组痰湿壅盛证积分治疗前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32),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治疗后痰湿壅盛证疗效评定,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00)。
2.2 2组生化指标治疗前后比较(见表3、表4)表3 2组高血压病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C反应蛋白等指标比注: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01,*P=0.000;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00表4 2组高血压病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比较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00;与治疗组治疗前比较,P=0.049
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C反应蛋白治疗前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907、0.302、0.072),治疗后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1、0.000、0.000)。TC、LDL-C、HDL-C、尿酸治疗前与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73、0.059、0.076、0.061),但治疗组自身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由于TG治疗前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49),故无可比性。
2.3 2组血压、心率治疗前后比较(见表5)表5 2组高血压病患者治疗前后血压、心率比较(x±s)注: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00,*P=0.049,P=0.000
SBP、DBP和心率治疗前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857、0.199、0.559),治疗后三者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0、0.049、0.000)。
3 讨论
痰湿壅盛是高血压病临床常见证型之一。蔡氏等[3]对1 038例高血压病患者做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在高血压病诸证候构成比中,痰浊中阻为第二,这与朱丹溪《丹溪心法·头眩》“无痰不作眩”理论是相吻合的。《医学从众录》云:“厥阴气逆,于是风生火动……风生必夹木势而克土,土病则聚液而成痰,故仲景以痰饮立论,丹溪以痰火立论也。”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饮食易营养过剩,又喜食肥甘厚腻精细之品,少于劳作,故多肥胖之人,而肥人多痰;加之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思虑劳倦太过,易导致精神紧张、睡眠不足,一方面“思伤脾”而加重痰湿形成,湿盛则浊阴壅遏,清阳不达,致木郁生风;另一方面肝失条达疏泄,木郁阳浮,内风挟痰上扰清窍。故现代人高血压病的发病病机以痰湿阻滞和肝郁为主。
精神紧张可致大脑皮层兴奋抑制功能失调,影响皮层下血管舒缩中枢,引起持续血管运动神经的冲动占优势,从而使全身小动脉收缩,外周阻力增高而发病[4]。王氏等[5]研究表明,高血压病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情绪障碍,单纯降压治疗而不调节情绪,往往降压效果不佳,联合应用调节情绪药物后,降压效果明显提高。心者,神明之舍也。《杂病源流犀烛》云:“故太上贵养神,其次才养形,凡欲神之存乎舍也,而百疾不作也。”《素问·汤液醪醴论》亦曰:“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因此,采用养心安神法对高血压病患者的血压下降是有所禅益的,而动物实验研究亦表明,养心安神治疗可拮抗大鼠在应激状态下的血压升高[6]。针对痰湿壅盛型高血压病患者,若在常规化痰熄风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使用安神法,可能更有助于控制血压及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高血压病常伴有血糖、血脂、尿酸等的代谢失衡,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亦在高血压病的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近年流行病学研究证实,高血压病患者存在血管壁炎症反应,炎症反应参与了高血压的发生发展,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浓度与高血压病相关[7]。
本研究采用化痰安神熄风法,旨在观察其对痰湿壅盛型高血压病痰湿壅盛证积分、疗效及生化指标的影响。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悟》)为治疗痰湿壅盛型眩晕的代表方,因此,笔者在该方的基础上加用夜交藤、琥珀等安神药,以作为化痰安神熄风法的代表方药。研究结果表明,化痰安神熄风法可改善痰湿壅盛型高血压病患者的痰湿壅盛证积分及疗效,对血压和心率均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有学者对高血压辨证分型和血液动力流变学的关系作了探讨,发现痰浊壅盛型高血压血液粘度较其他各型增高[3]。本研究通过化痰,可能改善了微循环障碍及血液“浓、粘、聚、凝”状态,使外周阻力减少,血流动力平衡恢复正常而导致血压下降。故考虑“改善血液流变性和微循环”是可能的作用机理之一。
研究发现,痰湿壅盛型高血压病患者存在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主要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其机制为通过释放神经递质引起心脏的变力变时效应,从而参与了高血压病的病理进程[8]。因此本研究通过采用安神法,可能降低了患者的交感神经兴奋性,从而使心率减慢、血压降低。故考虑“调节自主神经功能”是可能的作用机理之二。
另外,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本研究中部分化痰利湿中药具有利尿降压的作用,如白术补脾燥湿和中,有明显而持久的利尿作用,不仅增加水的排泄,也促进钠的排出,并且钠的排泄胜于水的排泄;泽泻利水渗湿泻热,有利尿、降压作用。血压下降可能与上述药物的协同作用有关。故考虑“利尿剂样效应”是可能的作用机理之三。
治疗组血清C反应蛋白浓度治疗后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提示化痰安神熄风法配合西医基础治疗较单用西医基础治疗能更好改善痰湿壅盛型高血压病患者的血清C反应蛋白,从而为该治法治疗痰湿壅盛型高血压病的疗效提供客观依据。C反应蛋白在正常血清中含量极微,在炎症、损伤、感染、恶性肿瘤、风湿热等患者血清中其含量可成倍增加,它与心血管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疾病乃至心肌梗死的发展和预后有密切关系,是心血管病的危险因子,其与高血压病之间的关系已逐渐被人们所重视[9]。吴氏等[10]认为,血清C反应蛋白是高血压病的一个独立预测因子。因此,观察C反应蛋白和其他炎症标记物在高血压病的诊断、治疗中的作用将有助于阐明高血压病的发病机制,并可能为高血压病的一级及二级预防提供新的思路。
高血压病常伴有胰岛素抵抗,流行病学调查表明,高血压病患者中胰岛素抵抗发生率为58.0%,胰岛素抵抗作为一种独立的危险因素与高血压病的发生、发展、预后和治疗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11]。刘氏等[12]对52例高血压病痰湿证患者研究发现,胰岛素抵抗增强是高血压病痰湿证重要的病理基础之一。治疗2月后治疗组的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值分别为0.001和0.000)。本研究结果提示,化痰安神熄风法对高血压病患者的胰岛素敏感性可能有改善作用,这从另一角度解释了化痰安神熄风法改善痰湿壅盛型高血压病患者血压的可能机制。
在对其他生化指标的研究中,治疗组治疗后尿酸、血脂有所改善,虽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但自身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0)。高血压病患者常伴有脂质代谢异常、高尿酸血症,胰岛素抵抗是它们发生的共同病理机制。本研究发现,化痰安神熄风法可能有助于改善高血压病患者的胰岛素敏感性,因此考虑在胰岛素抵抗改善后,多种慢性代谢相关性疾病,如血脂异常、高尿酸血症亦得到改善,但由于观察时间尚短,其改善程度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由于纳入研究的样本数量不够大,TG治疗前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故无可比性。提示我们下一步为深入研究化痰安神熄风法对血脂、尿酸的影响,宜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及适当延长观察时间。
参考文献
[1]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J].中国卒中杂志,2006,(8):581.
[2]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73-77.
[3] 蔡光先,朱克俭.高血压常见证候临床流行病学观察[J].中医杂志, 1999,40(8):492-493.
[4] 陈利国,尤 可.中西医结合内科治疗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9.95-104.
[5] 王 健,盛 净,杨菊贤.帕罗西汀对原发性高血压伴心理障碍患者降压疗效的影响[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0,9(4):273-274.
[6] 王 慧,周华珠,李弘磊.养心1号抗心理应激作用的实验研究[J].徐州医学院学报,1996,16(4):417-419.
[7] 莫雪妮,杨益宝,黄绍湘.C反应蛋白与高血压病的关系[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14(19):2612-2613.
[8] 李运伦.高血压病与痰证[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24(6):412-414.
[9] 吕 萍,李自成,孙 蓓,等.C反应蛋白与高血压病关系探讨[J].广东医学,2003,24(3):256.
clinical efficacy of therapeutic method of eliminating phlegm, tranquilizing and calming wind on essential hypertension and influence on biochemical parameters liao wei-qian, he pan, zheng yue-wen, et al (luohu tcm hospital of shenzhen, shenzhen 518000,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therapeutic method of eliminating phlegm, tranquilizing and calming wind on essential hypertension (eh) with accumulation of phlegm-wetness and influence on biochemical parameters. methods one hundred cases of eh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50 cases for each group). the two groups were given the same western treatment. the therapeutic method of eliminating phlegm, tranquilizing and calming wind (with recipe of eliminating phlegm, tranquilizing and calming wind) was given to the treatment group additionally. the course of treatment was 60 days. grade of phlegm-wetness syndrome, blood pressure (bp), rhythm of the heart (hr), blood lipid, uric acid (ua), blood-glucose, fasting insulin and c-reactive protein of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were observed and compared. results bp in the two groups were improved after treatment, and bp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improved more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sbp p=0.000, dbp p=0.049). hr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improved notably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00). after treatment, the blood-glucose, fasting insulin and c-reactive protein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ere improved notably compared with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former p=0.001, the latter two p=0.000). ua, tc, ldl-c and hdl-c in the treatment group after treatment were improved in comparison with those before treatment (p=0.000). conclusion on the basis of western treatment, the therapeutic method of eliminating phlegm, tranquilizing and calming wind can improve bp, hr and c-reactive protein in the patients of eh with accumulation of phlegm-wetness, and it can probably improve the blood lipid and ua to some extent.
key words:therapeutic method of eliminating phlegm, tranquilizing and calming wind;essential hypertension;c-reactive protein
高血压及其相关疾病不仅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给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而且由此带来的医疗费用更是惊人。如何有效控制和治疗高血压已成为当今医学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于2005年6月-2008年6月采用化痰安神熄风法对10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本院门诊及住院高血压病患者进行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1.1.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年)的规定[1]。
1.1.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中药新药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的痰湿壅盛证诊断标准[2]。
1.1.3 纳入病例标准 ①符合高血压病西医诊断标准及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年龄在18~75岁之间。②以高血压病2级以下为主要观察对象,以及虽是3级高血压病患者,但目前血压未达到3级者。③未用药,或用高血压药但停药2周后。
1.1.4 排除病例标准(包括不适应症或剔除标准) ①年龄在18岁以下或75岁以上。②继发性高血压。③合并心、脑、肝、肾或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疾病、精神病患者。④过敏体质或对多种药物过敏者。⑤孕妇或哺乳期妇女。⑥不符合纳入标准,或资料不全等影响判断者。
1.2 一般资料
治疗组50例,男23例,女27例;年龄30~75岁,平均年龄(62.09±12.11)岁;病程新发~38年;血压分级1级5例,
2级25例,3级20例;伴随症中伴高血压性心脏损害13例,高血压性肾损害2例,糖代谢异常7例,血脂异常11例,高尿酸血症15例,陈旧脑梗死8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4例。
对照组50例,男26例,女24例;年龄41~75岁,平均年龄(66.25±8.96)岁;病程新发~35年;血压分级1级7例,2级23例,3级20例;伴随症中伴高血压性心脏损害12例,高血压性肾损害3例,糖代谢异常6例,血脂异常15例,高尿酸血症17例,陈旧脑梗死5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7例。
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高血压分级、伴随症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福辛普利10 mg,每日1次,视血压情况加服双氢克尿噻 12.5 mg,每日1次,及非洛地平5 mg,每日1次。疗程共60 d。
1.3.2 治疗组 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服用化痰安神熄风方(取《医学心悟》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法半夏10~15 g,炒白术10~15 g,天麻10~15 g,钩藤15 g,枳实10~15 g,竹茹10~15 g,石菖蒲10 g,泽泻20~30 g,夜交藤20~30 g,丹参20~30 g,葛根20~30 g,琥珀10 g,黄连8~10 g。由本院中药房配制,医院煎药室统一煎煮。每次200 ml,每日1次。 1.4 观察指标
1.4.1 疗效指标 主要相关症状:眩晕、头痛、首如裹、腰酸膝软、心悸、气短、失眠、健忘、口淡食少、呕吐痰涎、胸闷等。每周观察其变化。主要相关体征:血压、舌、脉、体温、脉搏、呼吸。生化指标: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尿酸、c反应蛋白。
1.4.2 安全性指标 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
1.4.3 指标检测方法 症状按轻、中、重分级判定为1、3、5分。血压测量采用标准化方法,测前1 h停止较强体力活动,30 min前停止吸烟和饮咖啡,安静坐位休息5 min,使用汞柱台式血压计坐位测量右肱动脉压,分别取korotkoff第一音与第五音为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每个受检者连续测量3次,每次间隔2 min,取3次测量均值为血压值。于清晨空腹采静脉血5 ml并分离血清,2~8 ℃储藏备检。空腹血糖、tc、tg以氧化酶法测定,ldl-c、hdl-c直接法测定,c反应蛋白散射浊度法测定。
以上指标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各检测1次。
1.5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中药新药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70%。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不足30%。
1.6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组间计量资料用两样本均数的t检验,同组前后对照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等级资料用秩和检验。
2 结果
2.1 中医证候疗效比较(见表1、表2)表1 2组高血压病患者治疗前后痰湿壅盛证积分比较(表2 2组高血压病患者痰湿壅盛证疗效比较(例)注:2组比较,p=0.000
治疗组与对照组痰湿壅盛证积分治疗前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32),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治疗后痰湿壅盛证疗效评定,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00)。
2.2 2组生化指标治疗前后比较(见表3、表4)表3 2组高血压病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c反应蛋白等指标比注: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01,*p=0.000;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00表4 2组高血压病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比较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00;与治疗组治疗前比较,p=0.049
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c反应蛋白治疗前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907、0.302、0.072),治疗后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1、0.000、0.000)。tc、ldl-c、hdl-c、尿酸治疗前与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73、0.059、0.076、0.061),但治疗组自身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由于tg治疗前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49),故无可比性。
2.3 2组血压、心率治疗前后比较(见表5)表5 2组高血压病患者治疗前后血压、心率比较(x±s)注: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00,*p=0.049,p=0.000
sbp、dbp和心率治疗前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857、0.199、0.559),治疗后三者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0、0.049、0.000)。
3 讨论
痰湿壅盛是高血压病临床常见证型之一。蔡氏等[3]对1 038例高血压病患者做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在高血压病诸证候构成比中,痰浊中阻为第二,这与朱丹溪《丹溪心法·头眩》“无痰不作眩”理论是相吻合的。《医学从众录》云:“厥阴气逆,于是风生火动……风生必夹木势而克土,土病则聚液而成痰,故仲景以痰饮立论,丹溪以痰火立论也。”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饮食易营养过剩,又喜食肥甘厚腻精细之品,少于劳作,故多肥胖之人,而肥人多痰;加之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思虑劳倦太过,易导致精神紧张、睡眠不足,一方面“思伤脾”而加重痰湿形成,湿盛则浊阴壅遏,清阳不达,致木郁生风;另一方面肝失条达疏泄,木郁阳浮,内风挟痰上扰清窍。故现代人高血压病的发病病机以痰湿阻滞和肝郁为主。
精神紧张可致大脑皮层兴奋抑制功能失调,影响皮层下血管舒缩中枢,引起持续血管运动神经的冲动占优势,从而使全身小动脉收缩,外周阻力增高而发病[4]。王氏等[5]研究表明,高血压病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情绪障碍,单纯降压治疗而不调节情绪,往往降压效果不佳,联合应用调节情绪药物后,降压效果明显提高。心者,神明之舍也。《杂病源流犀烛》云:“故太上贵养神,其次才养形,凡欲神之存乎舍也,而百疾不作也。”《素问·汤液醪醴论》亦曰:“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因此,采用养心安神法对高血压病患者的血压下降是有所禅益的,而动物实验研究亦表明,养心安神治疗可拮抗大鼠在应激状态下的血压升高[6]。针对痰湿壅盛型高血压病患者,若在常规化痰熄风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使用安神法,可能更有助于控制血压及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高血压病常伴有血糖、血脂、尿酸等的代谢失衡,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亦在高血压病的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近年流行病学研究证实,高血压病患者存在血管壁炎症反应,炎症反应参与了高血压的发生发展,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浓度与高血压病相关[7]。
本研究采用化痰安神熄风法,旨在观察其对痰湿壅盛型高血压病痰湿壅盛证积分、疗效及生化指标的影响。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悟》)为治疗痰湿壅盛型眩晕的代表方,因此,笔者在该方的基础上加用夜交藤、琥珀等安神药,以作为化痰安神熄风法的代表方药。研究结果表明,化痰安神熄风法可改善痰湿壅盛型高血压病患者的痰湿壅盛证积分及疗效,对血压和心率均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有学者对高血压辨证分型和血液动力流变学的关系作了探讨,发现痰浊壅盛型高血压血液粘度较其他各型增高[3]。本研究通过化痰,可能改善了微循环障碍及血液“浓、粘、聚、凝”状态,使外周阻力减少,血流动力平衡恢复正常而导致血压下降。故考虑“改善血液流变性和微循环”是可能的作用机理之一。
研究发现,痰湿壅盛型高血压病患者存在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主要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其机制为通过释放神经递质引起心脏的变力变时效应,从而参与了高血压病的病理进程[8]。因此本研究通过采用安神法,可能降低了患者的交感神经兴奋性,从而使心率减慢、血压降低。故考虑“调节自主神经功能”是可能的作用机理之二。
另外,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本研究中部分化痰利湿中药具有利尿降压的作用,如白术补脾燥湿和中,有明显而持久的利尿作用,不仅增加水的排泄,也促进钠的排出,并且钠的排泄胜于水的排泄;泽泻利水渗湿泻热,有利尿、降压作用。血压下降可能与上述药物的协同作用有关。故考虑“利尿剂样效应”是可能的作用机理之三。
治疗组血清c反应蛋白浓度治疗后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提示化痰安神熄风法配合西医基础治疗较单用西医基础治疗能更好改善痰湿壅盛型高血压病患者的血清c反应蛋白,从而为该治法治疗痰湿壅盛型高血压病的疗效提供客观依据。c反应蛋白在正常血清中含量极微,在炎症、损伤、感染、恶性肿瘤、风湿热等患者血清中其含量可成倍增加,它与心血管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疾病乃至心肌梗死的发展和预后有密切关系,是心血管病的危险因子,其与高血压病之间的关系已逐渐被人们所重视[9]。吴氏等[10]认为,血清c反应蛋白是高血压病的一个独立预测因子。因此,观察c反应蛋白和其他炎症标记物在高血压病的诊断、治疗中的作用将有助于阐明高血压病的发病机制,并可能为高血压病的一级及二级预防提供新的思路。
高血压病常伴有胰岛素抵抗,流行病学调查表明,高血压病患者中胰岛素抵抗发生率为58.0%,胰岛素抵抗作为一种独立的危险因素与高血压病的发生、发展、预后和治疗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11]。刘氏等[12]对52例高血压病痰湿证患者研究发现,胰岛素抵抗增强是高血压病痰湿证重要的病理基础之一。治疗2月后治疗组的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值分别为0.001和0.000)。本研究结果提示,化痰安神熄风法对高血压病患者的胰岛素敏感性可能有改善作用,这从另一角度解释了化痰安神熄风法改善痰湿壅盛型高血压病患者血压的可能机制。
在对其他生化指标的研究中,治疗组治疗后尿酸、血脂有所改善,虽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但自身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0)。高血压病患者常伴有脂质代谢异常、高尿酸血症,胰岛素抵抗是它们发生的共同病理机制。本研究发现,化痰安神熄风法可能有助于改善高血压病患者的胰岛素敏感性,因此考虑在胰岛素抵抗改善后,多种慢性代谢相关性疾病,如血脂异常、高尿酸血症亦得到改善,但由于观察时间尚短,其改善程度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由于纳入研究的样本数量不够大,tg治疗前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故无可比性。提示我们下一步为深入研究化痰安神熄风法对血脂、尿酸的影响,宜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及适当延长观察时间。
【参考文献】
[1]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j].中国卒中杂志,2006,(8):581.
[2]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73-77.
[3] 蔡光先,朱克俭.高血压常见证候临床流行病学观察[j].中医杂志, 1999,40(8):492-493.
[4] 陈利国,尤 可.中西医结合内科治疗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9.95-104.
[5] 王 健,盛 净,杨菊贤.帕罗西汀对原发性高血压伴心理障碍患者降压疗效的影响[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0,9(4):273-274.
[6] 王 慧,周华珠,李弘磊.养心1号抗心理应激作用的实验研究[j].徐州医学院学报,1996,16(4):417-419.
[7] 莫雪妮,杨益宝,黄绍湘.c反应蛋白与高血压病的关系[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14(19):2612-2613.
[8] 李运伦.高血压病与痰证[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24(6):412-414.
[9] 吕 萍,李自成,孙 蓓,等.c反应蛋白与高血压病关系探讨[j].广东医学,2003,24(3):256.
DOI:10.14163/ki.11-5547/r.2016.11.019
血液检测标本溶血是在采集、运输及储存过程中红细胞破裂, 血红蛋白释放至血清/血浆中而导致的溶血现象。在临床诊疗过程中, 血液标本的检查结果对于患者疾病诊断、动态监测、预后评定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 因而实验室检测指标能否及时、有效及准确反映患者机体状况对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旨在探讨溶血标本对实验室部分生化检测项目的影响, 为提高检验结果的可靠性、准确性提供依据,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3~6月于本院健康体检者110例为研究对象, 年龄21~40岁, 男57例, 女53例。检测方案均经患者知情同意并自愿配合完成。
1. 2 方法 分别抽取研究对象空腹静脉血5 ml于2支试管, 1支行人工溶血处理(溶血组), 另一支离心后取血清进行检测(未溶血组)。采用日立708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两组ALT、TP、LDH、CK、AST、GLU、Cr、UA、BUN、TG、K+等指标, 均严格按试剂盒说明书操作, 试剂均在有效期内使用。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P
2 结果
溶血组血清ALT、TP、LDH、CK、AST、K+水平高于未溶血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实验室检测标本溶血是生化检验过程中常见影响结果的干扰因素。检测标本的质量直接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临床因标本不合格而导致的误诊时有发生。标本溶血常发生在血液的采集、转运、保存及分离等环节。引起标本溶血的主要原因为:①血液采集中因真空管压力过大, 使红细胞破裂, 或采血人员剧烈震荡混匀血样导致红细胞破裂;②采血用试管质量欠佳, 试管内壁粗糙, 易引起红细胞破裂;③因血样采集后自然凝固所需时间较长, 为缩短凝固时间添加的促凝剂使红细胞破裂加速;④标本处理过程中离心力过大也易引起红细胞破裂;⑤血液采集中止血带扎的太紧或扎的时间过长、重复进针及采血时空气进入标本并产生气泡等可引起红细胞破裂[2]。
标本溶血对生化检测指标的影响主要包括:血红素的红色可干扰比色分析;在血清总蛋白测定中, 血红蛋白可对蛋白质分析产生正干扰;红细胞破裂后, 其内高浓度ALT、AST、LDH、K+等物质释放入血清, 使相应检测指标浓度升高;红细胞内较高浓度的非糖还原物质、有机磷酸酯等, 随红细胞溶血使血清浓度升高[3]。本文研究结果显示, 溶血组血清ALT、TP、LDH、CK、AST、K+水平高于未溶血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为预防标本溶血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作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①采血时止血带松紧应适度, 避免过紧致标本缺氧而发生溶血;②采血时应使血液缓慢注入试管内, 避免快速注入致红细胞破裂而发生溶血;③标本采集后应及时分离血清/血浆, 离心时应控制好离心机转速, 避免离心力过大导致红细胞破裂而致溶血;④血液标本应避免与消毒液、化学试剂接触;⑤在发现标本溶血后, 应及时重新留取, 如不能再次采集, 可通过设置样本空白等措施加以纠正。
综上所述, 标本溶血可对部分生化指标的检测结果产生影响, 规范血液采集、检测各环节的标准操作规程并严格执行, 对减少溶血发生, 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及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可靠的检测数据具有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白洁, 张全华.生化检验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4, 11(2):253-255.
近年来,我国在石油开采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在成就的背后,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以采油的同时出现大量水为例。我国的第一大油田—大庆油田,其每升油的平均含水量约为89.5%,这就意味着每100升油当中有89.5升水,这也是我国为什么产油量低的原因所在,后期处理的成本又相对较高,因此,如何在源头上解决这一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在保证油田稳产的前提下,进一步实现增产的目标。目前所采用的控水方法主要有两种:第一种,采用物理方法。众所周知,油和水是不相融的,此外,油的密度比水小,因此会漂浮在油的上方。如果在水层和油层之间出现了明显的分层现象,此时,我们可以选择水泥、树脂和有机凝胶等在分层处设置一个非渗透性的屏障,从而把油和水有效的分割开来;第二种,采用化学方法。当油层和水层位于同一层面,依靠单纯的物理方法无法将二者分开的时候,我们可以选择使用化学选堵剂对油水进行封堵,从而有效的达到油水分离的作用。
1 实验内容
1.1 原材料和实验仪器的准备
原材料:油基凝胶:由羟基硬脂酸和原油共同组成;水基凝胶:即化学选堵剂,由酚醛树脂交联剂和阳离子聚丙烯酰胺以及木质素磺酸盐合成。
仪器设备:旋转粘度计;可调电动搅拌机;岩心流动实验装置;电子控温水浴锅以及填砂模型管等。
1.2 填砂模型管的制作方法
填砂管要求直径25mm,长度400mm,填充物为石英砂,直径大约在30μm~40μm。1)首先要把石英砂放在乙醇溶液中浸泡大约24个小时,接着在温度为105℃的条件下烘干,然后用浓度为10%的盐酸冲洗10min,再用蒸馏水冲洗,最后仍然在温度为105℃的条件下将其烘干;2)经过硅油处理后的成分为10%的石英砂,表面形成了一层轻微的亲油薄膜;3)经过硅油处理后的成分为30%的石英砂,表面形成了一层适中的亲油薄膜;4)经过硅油处理过的成分为70%的石英砂,表面则是形成了较高亲油性质的薄膜;5)将经过处理的石英砂作为油润湿体系;6)将聚四氟乙烯干粉作为填充物,以此充当有润湿特征体系。
1.3 如何测定突破压力、堵塞率以及残余阻力系数
残余阻力系数测定方法:1)我们选择饱和岩心用来实验;2)在氯化钾溶液中以每分钟0.5mL的速度倒入饱和岩心,直到岩心的出口端不再出油为止,保证注入压力不变,测出岩心封堵之前油相的渗透率;3)在相同状态下,测出岩心封堵之前油相渗透率;4)倒入化学选堵剂,控制温度在40℃,让其充分养护48小时,直到它变成胶为止;5)然后,再将浓度为2%的氯化钾溶液以每分钟0.1mL的速度注入,调整压力,使其从零开始,以一定的速度持续升压至出口端滴下第一滴液体为止,此时,记下进口端压力表的示数,这就是化学选堵剂的突破压力,然后接着用浓度为2%的氯化钾溶液注入,直到示数显示基本稳定;6)紧接着向里面倒入油,记下油和水的残余阻力系数以及选堵剂的堵塞率。
2 实验结果以及实验分析
2.1 岩心表面润湿性对化学选堵剂封堵能力的影响
通过比较上述不同的填砂管可知,填砂管表面越湿润,化学选堵剂对水的封堵能力就越强。我们把A和F对比之后不难发现,仅仅凭借吸附作用就可以达到23.5%的岩心堵塞率。由此可见,从A到E的水渗透率之所以降低,都是吸附和滞留的共同作用所引起的,其中凝胶滞留是主要原因,但是增加吸附量对封堵水更加有利,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化学封堵剂的冲刷的特点。
2.2 如何测定残余阻力系数
我们选用了水润湿性体系的A填砂管,选用的水基凝胶是由羟基硬脂酸和原油共同组成的油基凝胶和化学选堵剂所组成的,经过试验,我们测定出了残余阻力系数。我们选用的油基凝胶在经过油驱后的系数大于水驱后的系数。然而,经过水基凝胶处理后的结果却大相径庭,水基凝胶使得油相渗透率的降低要比水相渗透率的降低少。这是因为在多孔的介质中存在着油水通道的分离,油层经过水淹之后,大多的水道通过水通道流入生产井内,而油就只能被留在孔隙里面,这时,我们可以通过调整水相的系数和流动时的阻力,来促使油流动,以此实现选择性的堵水。
2.3 化学选堵剂的封堵性能的测定
我们以前面一系列的实验为基础,采用纯天然的岩心,其中保留一部分不做任何处理;另一部分对其表面进行抽提,让它形成水润湿的表面。而后,我们在进行突破压力和化学选堵剂的封堵能力测试时,要选用不同渗透率的岩心进行。通过分析实验数据,我们可以知道,经过表面润湿性处理的岩心,其堵塞率和突破压力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因为岩心表面的亲油性趋向于亲水性了,所以堵塞率的上升是必然的。所以,岩心表面润湿性对化学选堵剂的封堵能力有相当大的影响。从实验数据中,我们不难看出,对于水润湿指数为1的水润湿表面的岩心,化学选堵剂表现出了较强的选择性。
3 实验结论
1)岩心表面越润湿,化学选堵剂的堵水能力就越强,其中,亲水的表面和亲油的表面,化学选堵剂所表现出来的堵水率不同;2)在选用油基凝胶的情况下,具有水润湿特性体系的填砂管经过水驱之后的残余阻力系数小于油驱之后的残余阻力系数;在选用水基凝胶的情况下,经过油驱之后的残余阻力系数小于水驱之后的系数;3)对于水润湿指数为1的水润湿表面的岩心,化学选堵剂表现出了较强的选择性。
4 结论
在探究岩心表面润湿性与化学选堵剂对油水封堵能力的过程中,我们选用了具体的实验,把实验结果作为证据,以此达到了探究的最终目标,得出了正确的结论。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实事求是的重要意义,通过对该问题的探究,不但使我们受益匪浅,而且也为我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了便利。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