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建筑设备工程实训总结大全11篇

时间:2022-09-08 06:09:47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建筑设备工程实训总结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建筑设备工程实训总结

篇(1)

1.国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研究。由于在经济、教育水平上的差异,各国的校企合作有各自的特点,并有不同的侧重点和作用,从而使校企合作教育呈现出大致不同的模式。如:德国的双元制模式,它坚持以企业培训为主、学校教学为辅的原则,企业在具体的职业培训中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学校要从企业际需要出发,开设为本企业所需的专业技能和学习课程;美国的合作教育计划,坚持突出以学校计划组织为基础的特征,以劳动和教学相结合、工读交替为原则;加拿大CBE模式,它以职业综合能力为基础,以胜任岗位要求为出发点的教学体系;以及英国的工读交替式培训,日本的产学合作,新加坡教学工厂,等等。我国的校企合作,很大程度上是学习了德国的双元制模式的经验。但德国的双元制具有深厚的社会背景,一方面是政府对于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有着实质性的鼓励政策,另一方面德国社会贫富差距较小,社会分工没有很大的高低层次之分,即使是技术工人也能够有较高的收入和体面的生活。这两个方面的特点,我国目前都还不具备。国外的这些培养模式,主要还是以培养技术工人为目的,而国内高职毕业生愿意进入技术工人岗位的十分少见,一般都从事于生产第一线的管理工作或技术员工作。因此,国外的经验不能照搬,要有原则性吸收。

2.国内校企合作模式研究。我国的高职教育起步较晚。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及其他相关职业教育观念和方法的引进,我国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的探索逐渐从产学研合作、产教结合深入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目前,我国校企合作模式,总体上来说还属于以学校为主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主要有:

(1)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企业主动参与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来,与校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共同组织教学。学生毕业后优先到企业就业。订单式模式强调学校为企业量身打造所需人才,满足企业的个性化需求,同时意味着一旦学生成为订单培养的对象,毕业后即可优先成为企业的员工。

(2)2+1模式。学生前两年在校内学习与生产实习,后一年到企业完成顶岗实习和岗位综合实训。通过两个阶段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较高的素质和职业技能,实现与就业岗位零距离接轨。2+1教育模式由于客观条件所限,学校与企业往往难以紧密合作,造成相互之间意见和信息交换不够及时与通畅,容易导致两个阶段脱节,难以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3)学工交替模式。即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在企业的生产实践与在校学习交替进行,学做结合。这种校企合作形式简单,但实施起来比价困难,适用于劳动密集型专业。

二、校企合作的必要性分析校企合作是一种与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相适应,与高职教育改革相协调的一种新型办学模式。要做好校企合作,首先应明确校企合作高职教育改革的必要性是什么。

1.市场的需求。近几年,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较快。随着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深入,大量外来劳动力人口从东部回迁中西部。另一方面,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不断明显,每年的劳动力增量在下降。因此,建筑行业对于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尤其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极为迫切。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统计数据表明:我国的劳动技能指数仅居世界第59位。我国技师和高级技师只占技术工人的1.5%,其中高级工只占3.5%,中级工占35%,初级工占到了60%。新的人才需求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职院校只有加强与行业企业的沟通合作,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形成校企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合作教学模式,才能使学生具备满足企业要求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和较好职业道德的综合职业素质。

2.人才培养的要求。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因此,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有明显的职业性特征,理论够用,实践为主的理念已经得到了公认。高职院校通过与企业合作,能够更好地确定教学与实践内容,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践环境。因此,校企合作对于高职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更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

3.整合教学内容,明确专业定位的需要。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至今,仍有一些院校存在专业设置不够合理、教学内容与企业人才需求不配套甚至人才定位不准确等问题,这些都与校企之间缺少紧密的联系和沟通有关。通过校企合作,使高职院校能够根据市场需求和企业的设置岗位来制定人才培养目标,调整教学计划、专业设置与课程内容,培养适合企业需要的人才。

4.高职院校、企业发展的需求。在校企合作中,高职院校可利用师资力量为提供企业员工进行培训、技术咨询以及科研项目联合开发等各种服务,不仅为企业准备了大量应用型、技术型人才,还增强了企业内部的研究能力,企业获益很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可通过校企教师的双向流动,即企业定期选派有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为学生授课,学校教师可定期参加企业举办的培训,或到企业挂职锻炼。这不仅可以提高年轻教师的实践经验,更主要的是通过让教师深入到生产第一线,了解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和新设备在工程中的应用,促使教师的更新专业知识,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三、我院建筑设备专业校企合作成功案例

上述国内外校企合作分析中,中国知网论文可以看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如何培养符合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如何改革,提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校企结合是当今职业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解决的具体的方法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建立各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平台,而不是简单的订单班或2+1等独立模式,真正将教、学、做融为一体。因此要求高职院校应在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实训基地建设和就业等方面实行校企全方位结合,培养适销对路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以下以我院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校企合作为例进行说明。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是建筑类中的小专业,近几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建筑在安全、舒适、高效、便利性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作为国家新的发展战略而大力推广的绿色建筑、节能建筑,都离不开建筑设备专业的支撑。对于建筑设备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这也对建筑设备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1.校企联盟,共育企业特色人才。我院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校、企业的各自优势和积极性,相互补充,走出了独具特色、富有成效的共同培养之路。根据企业用人需求,我院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以特色订单形式组建企业冠名班实施教育和培训。目前已与甬港现代工程有限公司和浙江五洲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甬港安装特色订单班和五洲安装特色订单班。所谓特色订单班,是以合作企业人才需求为特色,以行业人才需求为基础,将企业个性人才需求与行业共性人才需求合理结合,形成了以综合素质+职业能力+特色岗位技能为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在与企业合作过程中,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密切合作,根据企业岗位对知识和能力的需求、行业社会普遍性需求等诸多因素确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标准,共同选择专业教学内容、共同编写教材。这样设置的课程即符合企业的需要,也能够适应本专业社会的普遍人才要求;根据企业工程特点,开发出具有企业特色的实训课程。企业奖学金是校企双方深入合作办学的标志项目之一。中国期刊特色订单班均由企业出资奖励那些各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和资助品学兼优的学生完成学业。对企业来说,这部分资金既能够在学生中营造对企业实力的一种信任,产生归属感,有利优秀学生留在企业工作,同时也能够通过合作办学冠名奖学金的形式扩大企业知名度。总之,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特色订单班人才培养方案的特色有三点:①专业方向特色。订单班对学生的主要培养方向做了修正,强化了建筑设备施工管理和造价方向,削弱了原专业中的设计方向。②地域经济特色。针对企业性质,订单班对学生的课程体系做了改革,强化了建筑给排水安装、建筑电气安装,通风工程安装、削弱了供暖工程和集中式空调工程安装。③企业文化特色。订单班对学生的企业实践环节做了改革,将实习环节设计成生产实习+综合实训+顶岗实习三阶段。从企业的管理出发,要求学生从基层做起,认识企业、了解专业,然后进入技术管理。高校毕业生与企业都有着双向选择的权利,订单班并不意味着全部学生都在合作企业就业,因此我们这种特色订单班,避免了普通订单班仅面向合作企业、就业面偏窄的问题,在企业利益和学生利益之间找到了最大公约数,也最大限度地保护了企业和学生的利益。

2.校企携手,共建校内实训。根据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岗位需求、前后课程的衔接,课程实训必须坚持以岗位要求和工作过程的分析为基础,内容必须强调工学结合,突出技能培养,能体现技术领域或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这就要求应当参照相关的企业用人标准和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选取实训内容;这些工学结合的教学内容,不仅仅是在教室、校外实训基地,而更多的是在实验室、实训室等真实或仿真的实践性教学场所完成。因此,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是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多元投资、引企入校、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的新途径,也是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另一模式。例如2005年我院与上海吉博力房屋卫生设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吉博力)共同建设的给排水实训室,由吉博力成本价提供设备,并培训学院教师。此实训室至今已为我院培训相关专业学生上千名。又如我院正与浙江伟星新型建材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即将要建的辐射地板供热实训室和地源热泵系统展示台,由我院提供适合需求的相关场地及空间、水电等基础条件,伟星集团负责对展示装置的技术设计、材料配置及安装工作。本实训室将展示给排水、暖通、管道安装等专业领域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不仅针对在校生培训,更针对企业员工、社会人员培训,真正发挥我院服务社会、服务经济、服务行业的积极作用。

篇(2)

中图分类号:TP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3-0112-02

“建筑设备自动化”(BAS)是郑州轻工业学院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建筑环境等专业的专业课程,课程涵盖建筑安装工程的水、电、暖通空调、消防安防、照明控制、智能化系统等大部分专业设备的检测、控制、连锁保护等自动化监控技术和方法。课程内容范围广,信息量大,设备种类多、控制方式复杂。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掌握上述系统的基本概念与自动化监测、控制及安装施工方法,熟悉建筑设备的智能化控制技术和控制策略,了解或熟悉BAS系统中传感器的选型、设备安装技术与安装方法、控制器的组成和智能控制技术的应用、控制策略和调节方法,执行机构的类型、作用和控制原理,为学生从事建筑安装工程控制系统的研究、设计、安装施工及监理打下基础。笔者从事多年该课程教学和科研工作,下面对该课程建设进行探讨。

一、教学体系建设

1.抓好与前序课程的衔接

“建筑设备自动化”中讲述的主要内容是对建筑内安装的各种设备进行监测控制,课程涉及传感器技术、控制理论与控制技术、电子技术、暖通空调技术、热力学、现场总线技术、DDC(直接数字控制)、PLC(可编程控制)和单片机控制技术、工程安装工程施工技术以及金属材料、机械加工知识。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前序课程知识会贯穿到教学始终,因此,学生学好前序课程十分重要。比如:传感器技术要学好传感器的种类、测量范围和安装方法;控制技术要使用PID等调节控制技术、串级控制方法等;电气系统的监测控制就要具有供配电系统的继电保护及各电量的测量、控制、保护知识,暖通空调和给排水系统的监控要用到热力学、流体力学等。此外,电子技术、总线技术、建筑设备安装施工技术(含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等)、编程技术等专业知识也是课程中要涉及应用的。因此,在学生进行入校专业介绍时,要对学生灌输相关的知识信息,使学生重视课程体系的连续性。

2.与学生就业的衔接

本课程讲解了水电暖通和各类智能化(弱电)系统的监测、控制、连锁及控制系统的组成、控制策略及施工组织与技术,实验室购买和自制了相应的实验设备,学生的认识实习和专业见习,也参观观摩了实际设备的运行和监控情况,使学生对建筑设备控制系统的设计、编程、施工、运行管理不再陌生,对建筑设备节能、智能控制方法及相关实际控制模块和组态软件有一定了解。在以后工作中,不论采用何种控制技术厂家的控制模块,其课程中学习的基本控制思想、控制方法都可以应用到其系统中去,从而很快地融入实质性工作,对学生毕业后得到社会的认可有很大帮助。

3.与先进控制技术的衔接

暖通空调、电气控制、弱电控制与组网技术等都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发展,特别是控制技术、控制策略和控制设备,发展速度更是居于各学科的发展前沿,有很多新技术和设备可以应用到控制系统中去,如现场总线技术、网络技术、视频技术、无线传感和控制技术、模块化控制单元、组态软件、直接数字控制技术等,在建筑设备控制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课程通过对这些技术在建筑设备中的应用情况的介绍和部分技术在实际实验过程中的应用,使学生熟悉了解较为前沿的应用技术。

二、教学方法实施

1.实物、图纸(片)、参观、演示相结合

“建筑设备自动化”课程实践性强,涉及的大型设备种类多、系统复杂,比如HVAC系统的冷热源(制冷机组和锅炉、换热器等)、冷冻水、冷却水及其补水、新风机组、全空气空调系统的末端装置;电力系统的设备工作状态、开关的状态、电流电压值、功率因数及照明的时间控制方法;消防的检测与联动、安防设备监视系统;电梯工作状态监测,以及其他弱电系统监控。对小型设备的测量控制可以购买或自制实验装置;对于大型设备,由于教学条件和实际实验室条件的限制,一般难以建立与实际相符合的大型实验中心来容纳大量的系统设备。因此,对系统整体上的理解就必须通过参观实际现场并在课件中加入图纸、图片、动画或者通过设备的实物展示进行演示与观摩。在教学组织过程中,需要查阅各种设备资料,在多媒体教学课件中引用大量图纸、图片说明设备的外形、型号、规格、使用情况,以及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并通过案例说明其系统组成和测试、使用方法。

郑州轻工业学院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设立以来购置了多台套HVAC系统监控系统、电力设备与照明监测控制系统、消防、安防系统的监测等实验实训设备,通过这些系统的模拟运行使学生对实际的BAS控制设备有比较深入的了解,配合校外实际场地中的认识实习,使得BAS讲述的知识和实际设备建立认识上的联系,并且通过观摩设备及控制系统的运行情况深入了解和剖析现场控制系统的实际运行情况及各控制系统存在的优缺点。

比如:在课件中加入了各专业的实际施工图纸,对系统的设备布局、管道配置、线路走向、线路选型与智能化控制方法、施工方法、工程预算进行实物讲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感性上充分了解实际系统的组成和图纸中设备、设施的设计方法。

2.对典型的BAS总线系统和典型的控制厂商的控制模块及组态软件进行介绍

建筑设备自动化与现场总线技术结合紧密,目前主要的建筑方面的现场总线技术包括BACNET、Lonworks等,实验设备中采用了部分总线技术,也应用了一些厂家如力控的组态软件。

BAS的控制设备可以是DDC控制、PLC控制或单片机控制。在BAS中一般以DDC控制为主进行介绍,但是,在一般实际控制场合,PLC和单片机系统应用却更加广泛。因此,在讲授课程和进行实验实训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复习前序的PLC控制,以及在实验实训过程中对常用的DDC和PLC器件进行适度介绍,并购置单独的DDC实验装置进行模拟试验,以便和实际控制系统接轨。

几本比较典型的教材中对设备的程序控制涉及较少,而这又是对设备自动化有深入理解的关键,因此,需要加入一些程序设计方面的知识介绍。

三、实验体系建设

1.HVAC(暖通空调)系统实验设备的设置

暖通空调系统的实验设备比较多,国内很多厂商都推出了自己的实验设备,比如杭州、北京、华中、东北等一些学校和企业。这些实验设备通过对暖通空调系统的模拟,让学生对暖通空调的控制方法有一定了解。但是,实验设备规格型号较小,不能模拟实际空调的实际运行情况,实际工程中的一些设备不能安装,比如大多数的设备安装有模拟蝶阀(新风、回风、排风用)、过滤器、盘管(冷冻水)、风机等,但这些模拟设备与实际设备差别很大,运行效果和实际设备基本不吻合,只能给学生提供概念上的感性认识。其他空调常用设备,如静压箱、消音器、实际的弯头、三通、四通等无法在系统中体现出来,验证不了空调系统的实际运行效果,达不到空调系统对气流组织、温度场分布等要求的技术效果,控制系统也显得简陋。因此,如果利用实验室的场地条件安装比较成套的实际空调系统,对学生了解实际工程情况、开展建筑节能技术研究和验证是很有用处的。

我专业已经将在实验室安装实际空调系统提出方案并进行了预算。将相邻的几个实验室组成一个小型空调系统,安装实际工程使用的空调设备,组成和工程实际相符合的实际通风、供冷供热冷热水系统(模拟两管制、三管制、四管制系统),安装与工程实际一样的检测控制设备,让学生通过检测实际的空调运行参数,根据参数选择监控方式,以期锻炼学生处理实际工程能力,为其就业打下基础。

我们在现有的电力配电、弱电(消防、安防、综合布线)、暖通空调实验室之间安装小型空调系统,在三个实验室分别布置风机盘管、空调机组、VAV变风量末端系统,通过风道、水管连接形成比较符合实际的空调系统。冷源采用小型冷水机组,热源采用热水器和小型板换,通过转换开关构成两管制系统。冷冻水、冷却水系统也有相关的小型设备,既可以让学生对系统有直观了解,也可以结合课程讲授的内容进行控制策略的验证,还可以为教师和学生的科研提供实际的系统支持。

2.水循环模拟系统的设置及验证

我们将消防给水系统和生活给水系统结合起来,模拟实际的高位水箱给水系统、压力给水系统和二级泵给水系统。通过测量流量、压力、温度等参数,让学生利用实际控制模块制定控制策略模拟系统的运行,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效果。

四、智能化算法与技术的应用研究

本专业名称为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智能化是重要的教学环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和课后学生自习时,让其阅读相关课外知识,以期提高其就业竞争力。

篇(3)

《安装工程施工》是一门研究如何按设计图纸要求,将设计选定的安装材料(如管材、构件、配件、附件等),用适合的联结材料(如法兰、各种胶液、不同形式的铰链等)和联结技术(螺纹、热熔、粘贴等),通过科学有序的操作过程及操作方法,将安装材料固定在基层上来完成使用功能的专业课,是强调“职业能力、应用能力”高等职业院校建筑设备专业、工程造价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安装工程施工》课堂教学效果不佳,学生接受知识困难、掌握知识少,课堂上学习积极性差,教师上课困难的状况。为了响应学校积极开展课改的号召,结合多年的教学与实践经验,拟对《安装工程施工》课程进行探索、尝试性课堂教学改革。

一、 教学方法

改革《安装工程施工》现行教学方法,以实际安装工程项目为任务,实行按图施工为教学内容,采取在校内外实训基地先操作、后讲解,边操作、边指导的课堂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

学生的职业能力、应用能力,需在实践教学中才能得来。现行教学计划中规定“在一学期内,先在教室内讲授《安装工程施工》理论知识,再到实训室讲授其实践知识,后集中1周时间在实训室进行《工种实习》实践教学”。这种课程教学法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毕业生的反馈信息和在校生实践后的反映表明:集中的1周实践教学学到了知识,却感觉知识点的凌乱,是局部施工,且与施工现场的施工内容脱节;而前16周的课堂教学等于浪费时间。针对这种情况将现有的“先教室由专业教师讲授理论知识,再在实训室讲授实践知识,后集中1周实践操作”课程教学方法,改为将教室安排在校内外实训基地,按“在一学期内,以完成一个实际安装工程项目为教学任务,按图施工并结合教材知识为教学内容;先实际操作、后讲解,学生边操作,专业教师与实践指导教师边指导,各工种中、高级工协助专业教师共同完成该实际工程”的课堂教学方法。即专业教师选择一个一学期能完成的安装工程项目,在施工现场按设计图纸要求,先有针对性的进行施工示范,紧接着将学生按实际工作量分组后轮流施工,在他们施工过程中进行施工指导。在完成一道工序后及时集中并总结、讲解系统理论知识后,用同样方法再进行下一道工序。并按“水电工布线、排管正常的施工工艺逻辑顺序,进行教学直至完成该项施工任务。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限定工期,实行劳动竞赛,奖励优秀来激发学生们的积极性。

这种教学方法可使学生了解完成一项任务,各工种之间的搭接与协作的重要性,施工的连贯性等;让学生直观地学习到如何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将材料施工到基层上,将平面转化为立体;安装后实际效果的好坏又能很直观地启示学生。选择合适的材料是体现设计思维的最主要的环节,而施工工艺的精湛更会为精美的设计锦上添花,让学生真正理解“设计、材料与施工”的有机统一,而且可以实现“技术型、应用型、具有大专层次的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为学生更快适用社会做好理论、实践的能力准备,真正实现一体化教学。

二、 教学计划

调整现行教学计划,结合建筑行业工艺逻辑,整体安排各专业实践教学的先后顺序,是《安装工程施工》课堂教学改革的依据。

校内实训基地面积已经很大,设备也已很齐全,但仍然会出现场地不够、设备不够,不同专业大量学生聚在实训基地,或很长时间内实训基地比较空的现象。究其原因,是教学计划的安排出现了多个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安排在同一学期造成的。为避免这样的情形发生,按建筑行业的“先土建、再安装、后装修”的工艺逻辑,结合本院所有专业的特性,调整全院实践教学计划,尝试将不同专业的实践教学安排在不同学期。如先“建工专业”的实践教学进行房屋施工,再“建筑设备专业”配合实施布线排管,“建筑监理专业”进行施工监理,并于该学期内将房屋施工好;紧接着下学期 “建筑装饰专业”的室内外装饰施工实践教学,“建筑设备专业”配合完成水电布线实习;同时“园林绿化专业”在室外进行美化实践教学施工,“建筑设备专业”配合完成水电布线实习,学期最后再进行水电安装;并于该学期内将室内外装修好、室外绿化好;再下学期 “园林绿化专业”配合植物绿地的养护,“建筑装饰专业” 配合施工维修。这样整体、有序地安排不同专业的实践教学,避免同届多个不相干专业(如建工专业、建筑装饰专业等)同时聚在实习工场,这样既有利于安排教学,又不会造成诸如各工种实习师资短缺,或工种实习教师工作量的加大而造成教学效果的不佳。

调整建筑设备专业现行教学计划,把计划中第四学期的每周4学时的《安装工程施工》理论课与每周4学时的实践课、整周实训合并,集中在第四、五学期分段安排完成一个具体的安装工程项目,以次完成《安装工程施工》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整周实训的教学任务。

三、 教学实施

提供足够的教学空间、合理配备师资力量、合适处理实训成果,是《安装工程施工》课堂教学改革的具体内容。

计划实施要求有足够空间,以高职建筑设备专业12届为例,需要提供3套两室两厅一厨一卫的商品毛坯房。足够空间需要有足够场地,因每套毛坯房至少需长10米、宽8米的场地,三套估计需宽24米、10米。考虑连续三届的实践教学,如工民建专业12届学生施工完1套毛坯房,同时建筑设备专业完成水电布线排管;下学期装饰专业12届、园林专业12届学生分别同时美化室内、外环境的同时,建工专业13届的学生在旁边进行毛坯房的施工,重复12届的学习任务;再下学期装饰专业13届、园林专业13届学生在美化,建工专业14届学生在兴建第三套。故需要学校提供至少长24米、宽10米的区域场地。

教师要求:每个两室两厅实习工地上,除专业主讲师外,另需实习工地配备不同工种指导教师1―2名。目前,师资力量已具备,工种指导教师配合专业教师的安排,完成等分工作量及界面;完成用工分组;完成操作示范、讲解并指导学生进行施工准备、实施施工、进行验收直至完成每个任务。

施工成果处理:施工后的成果,实为教师与学生一学期辛劳所得,应该存留两年。一来可以给学生以成就感,二来可以给来检查及参观学习者以实物展示,三来可以供下届学生学习。直至第四年即15届即可敲拆12届房屋,重新利用原有建筑场地并进行新的一轮实践教学。

通过上述对《安装工程施工》课程教学改革,使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有一定的实际工作能力,实现高职《安装工程施工》课程的培养目标。

篇(4)

中图分类号:G712?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7-0190-02

随着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影响力逐渐扩大,人们对近几年实行的“以赛促教、全面培优”的赛前培优班的学生表示高度的认可。因此,在结合我校其他项目培优班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分析建筑设备安装与调控(给排水)赛项的各项考核指标,结合我校建筑设备安装专业多年来的教学成果,探索提出“建筑设备安装与调控(给排水)”赛项培优班的教学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及领导机构

一个赛项是否取得好的成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规范化的制定方案和落实具体实施工作。我校在组织上首先确定指导思想,具体领导机构由主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领导培优班全面开展工作,土木科科长作为副组长负责培优班、集训队各项工作安排与协调,抽调具有实际工作经验和多年教学经验的专业教师成员负责技能培训指导,启用心理教师负责学生心理辅导等工作,安排体育教师负责学生的体能训练工作,做到全方位、立体式地培训学生成为技术过硬、素质优秀的高技能型人才。

二、培训方案

1.资格审核。动员在校建筑相关专业学生报名参加培训班。结合专业课教师、班主任对学生的平时表现,对学生进行资格审核,择优选择具有良好的心理和身体素质,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谦虚、谨慎、细心、活泼,严于律己、善于观察、服从指挥的学生。

2.第一阶段基本知识及绘图培优。此阶段主要培训学生以建筑设备安装与调控(给排水)技能比赛对建筑给排水和电气控制施工图的考核要求进行制定,先对学生的专业知识进行培训,再对建筑给排水和控制电气施工图识读和绘制进行培训,实施时段为周一至周五下午第七、第八节课以及晚上,时间约四周。(1)给排水基本知识及识图训练。培训内容: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基础知识培训。建筑给排水平面图、系统图、大样图的识图与绘制,建筑水电材料工程量表和材料清单编制基础。考核方式:根据平面图结合提供的给排水设备,利用绘图工具快速、正确绘制建筑给排水施工图。(2)电气基本知识及识图训练。培训内容:建筑电气工程基础知识培训。建筑电气平面图、原理图的识图与绘制。考核方式:根据平面图结合提供的电气设备,利用绘图工具快速、正确绘制建筑电气施工图。(3)阶段考核。综合考核前四周所学知识点,重点测试学生给水排水、建筑电气识图能力,遴选出10~20人进入下一阶段培训。考试要求:试卷答题,独立完成图纸绘制。

3.第二阶段水电基本操作培优。此阶段主要培训学生对建筑给排水和电气控制施工考核要求进行制定,先对学生进行“管工”实操训练,再对学生进行“电工”基本操作训练,实施时段为周一至周五下午第七、第八节课以及晚上,时间约五周。(1)各种管材的加工与连接训练。培训内容:不锈钢复合管、镀锌钢管、PPR管、UPVC管下料、切割和连接。管材的螺纹连接、法兰连接、沟槽连接、卡压连接、热熔连接、粘结。考核方式:利用学校现有工具和设备完成管道的下料、切割和连接。(2)管道配件、附件的安装以及施工验收训练。培训内容:水泵、压力变送器、水表、信号蝶阀、湿式报警阀、水流指示器、闭式喷头、末端试水装置、水龙头、淋浴器、洗脸盆等水暖器材。管道水压试验、水冲洗、排水管道的通水试验、通球试验。考核方式:利用学校现有工具和设备完成简单器件的安装和连接,管道试验。(3)电气安装与接线训练。培训内容:信号蝶阀、压力开关、水流指示器、压力变送器、水表、液位传感器到控制箱端子排之间的连接;水泵到控制箱端子排的连接。考核方式:利用学校现有工具和设备完成简单自动喷淋系统安装和连接。(4)阶段考核。综合考核学生前五周所学知识点,以手动启动生活给水系统和喷淋系统为重点。考核完毕后,结合心理测试、体能测试、知识水平和动手能力,培优小组老师指定学生两两组合,力求达到一名水工和一名电工相配对。

4.第三阶段自动化操作培优。此阶段主要培训学生以建筑设备安装与调控(给排水)技能比赛对自动化仪器设置、调试考核要求进行制定,对学生进行PLC、变频器和接触器等器件的安装和连接,实施时段为周一至周五下午第七、第八节课以及晚上,时间约二周。(1)系统控制与调试训练。培训内容:电气控制柜PLC、变频器、接触器等器件的安装和连接,变频控制程序设计与调试,抄表计费程序设计与调试,喷淋灭火控制程序设计与调试,给排水监控程序设计与调试,组态监控系统设计与调试。考核方式:利用学校现有工具和设备完成简单自动化控制程序设计以及组态设计。(2)阶段考核。综合考核学生手动仪器控制和自动化设计、调试技能,以PLC自动启动生活给水系统和排水系统重点。

5.培优强化集训阶段。此阶段主要培训学生以建筑设备安装与调控(给排水)技能比赛要求对前述考核过关学生两两配对进行综合集训,实施时段为周一至周五下午第七、第八节课以及晚上,时间约一个月。阶段考核: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测验,根据实际情况可调整配对。重点考核绘图准确性,材料表编制,水电系统安装快速,手动启动顺利,自动化程序编写快速,纠错查错准确,文明施工程序,队员配合默契程度,以及体能和心理素质。

6.体能训练及文明施工要求。以上训练计划需适当安排体能训练,如长跑训练体能,铃训练上肢力量,由专业体育老师具体制定体能计划。培训全过程贯穿安全文明施工重要性,训练过程做到佩戴安全帽、手套,材料、工具摆放,工作区卫生清洁,废料处理得当。

三、所需要设备设施条件

第一阶段需要40~60人多媒体教室一间,第二、三阶段需要10~20人建筑设备安装实训室,需要THPWSD-1型给排水设备安装与控制实训装置4套、PC电脑4台、配套管材、线材、电气元器件一批。

四、总结

全国技能大赛培优方案的制定是一个系统教学任务,随着越来越多的学校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大赛呈现越来越强的竞争态势。上述是我校在交流总结各省队指导教师的经验基础上,积极探索实践的培训方法与手段,以此保证培训的连续性与整体性,努力提高培训效果。同时,指导老师亦应结合学生技能水平、态度、素质等各方面进行科学系统全面的评价,加强培优班学员的心理辅导,增强选手的抗压能力及实际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GB/T50001-2010[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0.

篇(5)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五大支柱产业之一,是关系到民生民计的重点行业。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信息技术与现代建筑的融合,使我国楼宇智能化技术迅速普及,智能建筑不断涌现,为建筑电气工程技术的应用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建筑电气已经逐渐成为一种工作特点鲜明、技术内涵丰富的新行业,同时,也就促进了社会对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

一、 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发展前景

笔者通过对广东、黑龙江、辽宁、浙江、四川等省市建筑设计单位、建筑施工企业、监理公司、房地产开发及物业公司等78家企业的调查,结果显示:对建筑电气类本科生、专科生、中专生的用人比例为1:6:3。由此可见,高职院校毕业生仍是建筑电气行业的需求主流。被调查单位认为高职高专类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符合他们的要求,因而更倾向于使用高职高专类人才。

广东省高职高专院校共有71所,目前只有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和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两所院校开设了本专业,年招生人数仅三百多人。即使纵观全国高职高专院校,建筑电气工程技术这个专业也是非常稀少,因此,该专业的学生就业前景非常广阔,开设此专业将极大的有利于推动广东乃至全国的现代化智能型建筑的发展。

二、专业建设目标

1. 专业建设基础。

紧密依托建筑设备专业群中的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广东省省级示范专业)和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广东省重点培育专业),在师资队伍、实践条件、教学成果和教学资源上实现最大程度的共享,保障本专业的教育要求。

2. 专业建设目标。

依托建筑行业,形成突出职业岗位核心能力,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成一个集教学、培训、技术开发、技术服务一体的技术中心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深化校企合作,建立工学结合的有效运行机制;建立一支特色鲜明、专业结构合理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努力通过三年的努力,将本专业建设成为院级示范专业。

3. 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面向建筑电气施工、设计、管理第一线,从事建筑供配电系统、建筑照明系统及建筑电气控制系统的施工、设计、调试、运行、管理与维护等工作,具备建筑电气系统施工能力;建筑电气设计能力、建筑电气施工组织与管理能力;建筑电气系统调试与运行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注重培养学生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本专业的主要就业岗位是建筑电气施工管理岗位、建筑电气设计岗位;拓展就业岗位是建筑电气系统调试运行、建筑电气造价、建筑电气设备销售、物业管理维护、楼宇智能化设施安装等岗位。

三、专业建设的思路和设想

在专业建设过程中,注意与本专业所在专业群相关专业核心就业岗位的交叉平行关系,并兼顾专业群教学资源的共享。

在专业建设过程中,本专业始终将与行业、企业、用人单位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放在首位,定期进行人才需求、产业发展以及学生就业情况的调研,主动适应区域经济需求、主动适应行业企业人才需求,根据调研反馈结果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和内容,主动适应产业的发展。

通过企业调研,最主要的是为以后的专业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取得了一些建设思路和专业建设设想。

(1)从用人单位方面的需求来看,在校期间要加强学生对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打好基本功。对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而言,尤其要加强设计能力。公司对毕业生的要求不仅仅是学生的成绩或者学生掌握了什么样的技术,更看重的是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学生的责任心、可塑性。尤其需要学生有良好的沟通能力以及吃苦耐劳的精神。

(2)专业定位一定要依托行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不能只定位于施工管理岗位,还应看到行业对建筑电气专业设计人才有很大需求,同时要注意与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在定位上的区别。

(3)从专业建设方面来看,通过企业调研,课程设置上要不断优化,教学手段不断改进。通过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和使用,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尤其是实践教学的水平。

(4)通过企业调研明确企业用人要求,以课程体系改革为着力点,不断调整专业教学内容,以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为动力,不断提高专业教学效果。

(5)课程改革要有自己的思路和特点,不能照搬别人或者单纯去学习某一种模式,传统的但是很好的教学和培养模式甚至可以保留。如:建筑电气专业可以适当保留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

(6)健全制度,促进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落实制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下企业锻炼教师实践能力。鼓励教师在不影响教学的条件下,利用业余时间参与工程设计、施工、验收及咨询,这样不但可以为社会服务,也大大提高教师本身的专业素质和水平。

(7)积极贯彻素质教育,重视职业指导与学风建设。通过深化常规管理、狠抓考试纪律等途径深化班风、考风、学风建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四、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解决措施和建议

1. 师资队伍方面。

高职院校建筑电气工程技术的教学改革,主体是学生,关键在教师。当前绝大部分教师学历高、专业精,从学校到学校,参与工程实践的机会少。教师参加科研和生产工作的机会很少。为此需要想尽各种办法,采取各种措施提升教师全面的工程素养:通过校内校外导师指导、赴设计施工单位锻炼等措施,解决青年教师特别是课程设计、实训、实践指导教师工程素养提升的问题,还可以通过引进具有丰富的设计和施工经验、具有较大行业影响的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来完善师资队伍。

另外,尽管专业课教师基本上都是“双师型”,但是“双师”并非意味教师的技能就很强。应该鼓励专业课教师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允许专业课教师到中小企业做兼职锻炼,必要的时候可以脱产,支持教师参加建筑电气执业资格证书专项培训,这样既有利于专业课教师积累实践经验,提高实训课的教学水平。同时也能够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学生实习创造条件。专业课教师应该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成为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

2. 实践教学方面。

随着本专业和建筑设备专业群招生规模的扩大,客观上造成了个别实训场地、工位的紧张,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可以采用课后增加实训课时的方法和添置移动式实训操作板的方式给予有效解决,相信随着专业建设的进一步深入,以上问题和矛盾会迎刃而解。

3. 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方面。

鉴于目前校内实践条件及师资队伍有限,目前本专业实行“2+1”人才培养模式。尽管顶岗实习有相应的管理机制,但由于顶岗实习学生比较分散,部分学生顶岗的岗位离学校的距离很远,有的甚至在外省,还是给管理和考核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在这方面还要花大力气进行研究和探索,总结出一套更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

同时,顶岗实习对毕业设计造成极大冲击。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加强培养的是侧重于施工方面的能力,学生设计能力还有待提高,才能更好地和主要就业岗位中的建筑电气设计岗位相吻合。为此,随着校内实践条件的改善和师资队伍的不断完善,可考虑将“2+1”培养模式改成“2.5+0.5”培养模式,在校内增加一学期的毕业设计加强设计能力;或者开展学生结合实习完成毕业设计的尝试,如学生结合实习项目完成施工组织设计、监理方案和细则等作为毕业设计,可能也是目前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本文为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课题“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与课程标准研究”(课题编号2012-17)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郭显林,李忠岘.对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探析[J].高教研究,2012,(3).

篇(6)

二、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共性问题

经过对全国各个职业院校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调研与探究,可得出以下共性问题:

(一)专业理论性知识讲授比重多大,技能训练与理论知识讲授未能达到紧密结合。

(二)由于本专业实践操作性强,但很多院校的实训室条件又很差,其中包括设备工位不足,设备落后等,且达不到建筑行业对该专业的要求。

(三)该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未能充分体现行业属性、创新性人才培养目标。

三、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方向

(一)建筑电气专业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

1.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目标修改如下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具备电工电子技术、建筑电气控制技术和理论、建筑配电与照明技术等一定范围的工程技术基础和一定的专业知识,面向建筑电气设备行业,从事建筑电气设备的安装、调试、运行与维修工作;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有较强岗位能力,适应现代化建筑小区电气系统安装、检修、运行维护、智能化管理等领域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2.岗位适应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要求本专业毕业生面向建筑工程公司、建筑消防工程公司、建筑安装公司、建筑设计公司、物业管理公司等企事业部门,从事电气工程一线的施工员、质量员、安全员、标准员、材料员、机械员、监理员等岗位群。

(二)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课程设置思路

通过教师进现场学习,教师进课堂互听,教师进企业锻炼等多种手段,扩展思路,积极思索,研究出了一条适合高职院校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的创新型课程发展道路。在与企业的深入学习锻炼中,针对建筑电气专业的职业岗位,并对其进行具体分析,总结提炼岗位的任务及要求,分析职业岗位的核心能力,确定出一套创新型教学思路。即:“专业基础功专业核心功职业综合功创新创业功”。再在职业素质培养要求的基础上,提炼出公共基础课与素质能力拓展课。课程目标体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并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根据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发展规律,以现场的真实工作任务要求,实际工作情景和工作过程来确定课堂教学内容,将内容分成若干个教学项目来教授。在课程设置过程中,还应充分考虑每个教学项目的可实施性、可操作性以及岗位能力的循序渐进,争取做到与工作过程相吻合,零距离接轨,切实达到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

(三)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模式建议

篇(7)

建筑工程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虽然近几年来各高职院校都在对其课程体系进行探索改革,但从企业反馈的信息来看,毕业生在短期内还是很难满足企业的要求。为此,我院建筑工程系在制订2004年教学计划的同时,成立了建筑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课题研究小组。为使研究结合实际,符合社会的需求,我们聘请当地建筑业界有名的专家(21人),成立了专业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对研究小组进行阶段性的指导。笔者就我院建筑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实践,谈几点高职课程体系改革的认识。

一、以市场为导向,确立专业培养目标

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培养高素质的高技能应用性专门人才”。这就要求高职教育必须面向社会,突出与市场的结合,根据社会需求确立专业设置和培养目标,根据岗位能力要求构建课程体系。由此,我们的工作思路确定为:调研职业岗位分析职业能力与素质分析知识结构分析编写专业教育标准确定课程体系编写专业培养方案专家论证制定主干课程教学大纲专家论证定案。

首先,我们从建筑工程从业人员现状、岗位职责、工作内容、工作标准、专业知识、能力结构等几个方面,对所在郑州、南阳两地的部分大中型建筑企业进行调研。通过调研,使我们对现场的工程技术人员工作内容、专业能力等有了全面了解,掌握了一些基础资料,了解到企业的急需和我们培养目标之间的差距。调研也使我们了解到企业对学生基本素质的要求,他们更愿意接受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能吃苦、具有一定的社交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技术人才。下表为调研情况的大致分布:

需要说明许多企业的老技术员、老质检员经验非常丰富,但没有学历(综合归为建筑工程中职毕业),另外,由于高职是近几年才出现,许多技术人员的第一学历都是中专,建设监理专业出现得也较晚,监理员大部分也是建筑工程专业毕业的学生。

根据调研情况,建筑工程专业最直接的就业岗位应是现场技术员,扩展的岗位群是质检员、材料员、资料员、预算员和监理员。根据岗位的工作职责、工作内容等,其职业能力结构可分为两大部分:综合能力和专业能力,(岗位能力结构分析可见下图。)由此,建筑工程专业培养的目标确定为:具有一定的综合职业能力,具备建筑工程专业必需的文化基础与专业理论,具有一定的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二、以能力为依据,加强课程体系改革职业教育是一种技术教育,是以突出技术能力培养为特色的一类教育,其课程设置就要紧紧围绕专业能力培养目标进行,不能单纯追求学科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按学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整合课程,设计课程体系新晨

按照岗位能力的要求,我们对其进行了知识结构分析(见下表),把教学体系分为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专业能力的要求和“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我们把理论课程体系分为基础理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理论和专业扩展知识四个模块。压缩了传统课程的教学课时,对一些相关连的课程进行了整合,例如,在《建筑结构》中减少了理论性较强的论证和计算;在《建筑设备》中增加了建筑电气的一些基本知识,删减了《建筑电气》这门课程。同时,为扩大学生就业面和现代前沿知识,在专业扩展知识这个模块中增加一些课程,如《建设监理概论》《工程项目管理》《工程建设法规》等。

“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是我们制订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指导思想,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三个模块、四个层次来构建实践性教学体系。三个模块是指知识技能实训、操作技能实训和技能证书实训。知识技能实训是指学生通过实训熟悉或掌握基本理论的一种实训或实验,如:各种实验、课程设计、大型作业等;操作技能实训是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一种实训,如:建筑施工各工种基本操作技能;技能证书实训主要是学生通过考核取得各种证书的实训,如:CAD证、预算员证。四个层次主要是指基本技能实训(建筑识图制图实训、计算机应用实训等)、专业基本技能实训(房屋构造实训、建筑材料实验等)、专门技能实训(建筑测量放线实训、工程预决算实训、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等)和综合技能实训(毕业设计、模拟建筑工程招标投标等)。

三、改革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实践能力培养

篇(8)

摘 要 学徒制是我国传统早期的专业技能传授方式,有着其特殊的传承模式。传统重知识传授的中职教学模式无法适应社会的需求,如何促进并提升中职人才质量,培养理论实践并重的人才成为中职教育者的一道难题。笔者以技能大赛为例,在技能大赛训练过程中,创新现代学徒制,为广大中职教育者提供借鉴。

关键词 现代学徒制 技能大赛 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7.02.022

Abstract Apprenticeship is a traditional way to teach professional skills in our country. The traditional knowledge of the teaching mode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can not adapt to the needs of society, how to promote and enhance the quality of vocational talents, cultivating talents both theory and practice has become a difficult problem for the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skills competition for example, skill competition in the training process, the innovation of modern apprenticeship,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majority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Keywords modern apprenticeship system; skill competition; innovation

1 “现代学徒制”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学徒制是一种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以言传身教为主要形式的技能传授方式。学校在实施“现代学徒制”过程中存在着以下问题困扰着学校。

(1)管理缺,实施难。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学生以学徒身份及相关问题没有明确的法律界定。职业教育法、劳动法等并没有为学生做为学徒的待遇、工资、劳动保障做出明确规定,严重影响校企双方推行现代学徒制的积极性。

(2)学校热,企业冷。“现代学徒制”实施过程中普遍存在学校积极性高、企业相对冷淡的冷热不均的困惑。企业以生产为中心、学校以教学为中心的矛盾,如何使双方产生双赢的效果,成为校企合作深度开展的基础之一。

(3)开头易,结束难。在学校邀请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实施中,企业开始还是较热情,但在实施过程较长时间,企业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的,一般说企业重用工,轻培训;另外学生由于各种原因,离开企业,企业对学生没有相应的约束机制,也影响企业积极性。

2 赛教融合,引入“现代学徒制”

2.1 赛教融合,引入“现代学徒制”的必要性

建筑设备安装与调控(给排水)项目以中职学校“建设设备”、“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等专业为基础,参赛选手应具备有给排水绘图能力,给水排水安装维护专业技能、掌握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知识、电气绘图知识、自动化控制知识等,还应具备团队协作能力,吃苦耐劳品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这项赛事是综合考察参赛选手全面的专业素养,着力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为企业、社会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给排水设备安装和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应用方面的人才。

技能大赛对选手的高标准,侧重技能型,同时关注选手的职业素养要求;而且所有的项目均贴近岗位需求,与生产实践一致,而多数学校教师基本毕业本科学校再到学校任职,缺少企业锻炼和实践的经历。特别是建筑设备安装和调试须具有极强的实践操作和工程实践经验的项目,为训练聘请工程实践经验丰富的一线工程师到学校担任实际操作指导教师,担任参赛选手的师傅,为技能大赛引入“现代学徒制”创造了坚实的条件和基础。

2.2 赛教融合,创新“现代学徒制”

在技能大赛训练中进行创新“现代学徒制”没有现成的模式,在以建筑设备安装与调试(给排水)项目中实行“现代学徒制”,学校与业务关系密切的福建省工业设备安装公司和福大土木建筑设计院的技师陈妆透吖ち酌骷案=ㄊ∧匙远邢薰准峒际踝芗辔稳∈值淖ㄖ笆Ω担葱隆跋执街啤蹦J剑雌笠岛褪┕は殖∈导室螅约寄芫喝盗菲教ㄗ魑缘恪跋执执街啤钡慕萄С〉兀岢觥埃ㄑВ┬F螅ㄒ担┮惶寤⒗恚郏┦担┮惶寤⒔蹋ㄊΓ┦Γǜ担┮惶寤⒀Вㄉ┰保üぃ┮惶寤薄?

3 赛教融合,实践“现代学徒制”

3.1 “学徒”身份的确认

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就是响应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倡工匠精神的产物,它是对参赛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一种检阅,也是对参赛选手专业近乎苛刻的考核,对选手的素质要求非常高,选手要耐得住寂寞,能够潜心研究,把专业做得精细。专业指导教师对选手进行专业知识测试和面试,通过后方可确定为“现代学徒制”的培养对象。培养对象应具备专业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协调性好,生理心理素质高等各方面指标,通过层层挑选,最终确定30名学生成为竞赛特训班暨“技能学徒班”。“技能学徒班”引入优秀的企业专家,技能选手进行校企合作辅导训练,每周一次模拟竞赛,按企业标准并评判实行末位淘汰,最后确定10名综合能力最优秀的选手组成技能学徒参赛队伍。

3.2 赛教融合、组建“学徒”教学团队

技能比赛项目是学科专业知识体系的综合,选手不仅要具有宽基础,多专业知识,更要考核选手的实践动手能力。因此项目的指导工作就需要组建教学团队,从而在指导训练过程中形成教学团队的建设。所以学校在项目开始即组建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技能学徒班”就通过联合企业配齐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设备安装公司的技师1名,建筑给排水工程设计师1名,电气自动化技师1名组成企业一线实践指导团队,同时学校配置了双师型主导教师1名,实训指导教师1名。教学团队中以主导教师为骨干,各自分工,同时发挥各专业特点形成合力共同对学生(学徒)进行各自学科的知识传授和实践技能培养。主导教师根据项目考校要求,同企业一线指导专家研讨,结合学生(学徒)具体情况,制定训练计划。并在训练过程中,不断修改,从而提高技能学徒班的教学效果。在以技能训练为平台,赛教融合创新“学徒制”中,不仅学生“学徒”得到成长,笔者在专业方面也得到了来自生产实践一线的技师专家指导和帮助而得到很大的提升,这也是创新“学徒制”过程中带来的成效。

3.3 赛教融合、设置“现代学徒制”训练场所

为最大化现学校企业一体化的真实环境,改变传统意义上教学环境,学校根据施工实践真实环境,专门组建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专门向企业购买设备,按生产环境布置教学场所,从而实现学校环境企业化同时安排企业专家技师按照企业规范和要求指导学生,使学生“入校即入厂”。

3.4 赛教融合、重构“现代学徒制”教学内涵

现代学徒制教学团队的组建形成学校教师与企业专家技师共同授课,从而创新现代学徒制中教学授课体系。企业专家技师根据教学计划,每周二次到学校对学徒班学员进行理论和各专业的实践培训授课,学徒班学员每月有一周实践根据教学安排到安装企业进项目跟着师傅进行学徒工作,学习和感受企业文化和管理制度,真实实现“入校即入厂”;也成为学徒班学员日后与企业更深入的融合创造了条件。

3.5 赛教融合、创新“现代学徒制”考核方式

现代学徒制试点改变原来传统的“一考定乾坤”的短处,采用企业安装项目中安装规范,注重过程的考核。考核是多方面的,完全按照施工规范考核:一是学徒施工安装成果的技术指标评价;同时根据安装工艺进行过程评价;二是职业素养评价,对学生(学徒)的职业道德(工具使用:材料节约、场地卫生清理等)、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企业规范、敬业精神等各方面进行评价;三是能力评价。指对职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适应社会能力等各方面的评价。具体说来,就是评价学生(学徒)是否具备企业生产所必需的能力,是否适合成为企业的一名员工。

4 创新“现代学徒制”,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4.1 分步训练,精益求精

认真研究大赛的要求,将建筑设备安装与调控项目的比赛任务分解为消防管道安装、不锈钢复合管生活给水管道安装、PPR热水系统管道安装、排水系统管道安装、PLC控制、电气安装、组态软件的设计等几个相对独立的工程小项目,技能“现代学徒制”由学生(学徒)与企业技师专家共同参与,每个分解操作的动作熟练后再次按流程进行综合训练。操作训练时先让选手分步练习(如拿管钳、缠生料带、套螺纹丝等),待每个动作操作熟练后再按操作流程进行整体练习。练习过程中由2 名辅导教师巡查,发现错误及时纠正,力求每个动作准确、规范、完美。

4.2 实践训练、提升质量

技能“现代学徒制”的实行,使学生能很快掌握了项目相关专业学科的基础知识,但这些知识要扎实有效地给予熟练应用,达到更高层次,学徒们的技能还要经过艰苦、高效、高强度的“练习”,才能将知识内化于心。为此笔者和企业技师专家根据比赛规程和要求,制定了以天为单位,以周为考检,制定了日训练计划,周目标小结。在学徒时间过程总结出“学习―实践―测试―讨论―反思”的实践程序。以工程安装分项为单位进行训练学习,一天一训,两天一测,三天一反思,四天一总结,笔者和企业技师专家与学生(学徒)一起学习工作共同分析测试,共同讨论改进,研判,不断在实践中检验,反思提高,故在学徒制授课过程中,指导教师要松紧结合,紧张活泼。指导教师不仅要严要求还要暖人心,训练中严要求,训练后多交流多交心,对学生要善于引导,不断根据学生的情况及时进行调整,从而达到最好训练效果。

福建建筑职业中专学校在技能竞赛训练过程融合“现代学徒制”的创新模式,并参加了国家级和省级2011-2016年技能大赛建筑设备安装与调控(给排水)项目技能大赛,均取得了优异成绩。在职业教育中实施“现代学徒制”已是主流,如何完善、丰富“现代学徒制”,成为职业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问题。

[课题项目]: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课题“建筑院校现代学徒制理论与实践探索”(立项批准号:FJJK15-597),主持人:赵崇晖

参考文献

篇(9)

高职教育培养的核心是如何使学生具备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需的实际能力。根据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和专业技术发展水平要求,确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适用性,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职业岗位的接轨。

根据高职教育教学特点以及分析专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表明,建筑设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教学改革的第一步,更是体现高职教育本质特征的重要方面。其中,对于高职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格就是确定其胜任职业岗位(群)要求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并在确定高职人才现有的技术岗位的基础上,通过职业分析,列出职业所需的知识点、技能点以及对工作态度的要求。根据对近年来我校建筑设计技术毕业生情况进行的调查分析显示,建筑设计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去向有三类:一是设计单位,二是装饰公司,三是施工单位。其中,从事设计或现场管理工作,归纳就业岗位对学生对知识、能力的要求是:具备一定的建筑方案表现技能,掌握制图、材料、构造、力学等必须的专业基础知识;掌握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初步掌握建筑结构及建筑设备体系与建筑的安全、经济、适用、美观等关系;具备建筑室内外工程施工图设计、中小型建筑方案设计、建筑室内外环境设计以及一定的现场施工管理等能力。根据以上的调查分析并参照《建设行业技术人员从业资格专业目录》和现行执业注册制度,我们明确了建筑设计技术专业人才的就业岗位,为此确定建筑设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从事建筑设计、建筑装饰等工程的施工图设计及相关工程的施工管理工作的技能型人才,在设计单位从事规划、建筑设计、建筑装饰、建筑景观等工程的施工图设计及相关工程的施工管理工作。并根据设计师助理职业岗位群对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要求,将专业核心技能定位于中小型建筑方案设计能力、建筑施工图设计能力、室内外装饰工程设计能力以及建筑景观设计及建筑工程现场管理能力。

二、构建突出应用能力模块化的教学体系

根据高职高专学生特点,要在建筑室内外工程的设计及管理等都有所长,显然在短短的三年时间内是不现实的。教学改革的宗旨就是要使学生在具有基本专业知识、掌握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能在上述某一方面具有较强的职业岗位能力。因此,从2004级开始我们尝试毕业设计环节分建筑方案设计、室内设计两个模块方向,到如今的整个贯穿三年的分模块教学体系,充分遵从了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教学理念,构建了以建筑设计为基本平台,建筑、室内、景观三个模块并行的模块化课程及实践教学体系。

模块教学首先是从设计课入手,以建筑设计专业基础知识为平台,采用“模块化”分模块、分阶段教学,充分遵从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同时,将建筑设计、室内设计、景观设计三个模块方向由共同的一条主线建筑设计基本原理和方法串接起来,在实践运用中不断改进、不断完善,形成了科学合理的建筑设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此外,根据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群的特点,以设计课为主线,将专业分为建筑、室内、景观三大模块,并为建筑方案及场地设计、建筑施工图设计、装饰设计、建筑与装饰工程以及建筑景观设计等五个模块方向。整个模块课程教学环节从第二学期开始贯穿各个阶段理论及实践教学直至毕业环节。在强调建筑设计技术专业这一主体的基础上,模块之间相互交叉又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模块的选择由粗到精,学生在大一下学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就业需要自由选择建筑、室内及景观中的其中一个模块进行学习,在大二时还可以作适当调整,在完成以上模块课程及实训的基础上,最后完成毕业综合实训。

三、确定符合岗位能力要求的课程内容和实践环节

以能力为主线优化课程内容,教学内容确定的知识技能是以职业岗位所必需的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为依据的。教学突出实践,通过大量的训练,强化技能的提高。采用分模块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建筑设计基本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各有所专、更有所长。围绕这一目标,制定了新的教学计划,对教学大纲重新进行修订。梳理开发建筑设计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确定符合岗位能力要求的课程内容和实践内容。在课程的设置上,强调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核心技能,在模块选修课的安排上则主要体现各专业模块的特色,有着一定侧重。“建筑模块”安排了建筑测量、城市规划与设计、场地与景观设计等模块必修课;“室内模块”安排了家具设计、室内设计Ⅰ、室内设计Ⅱ等模块必修课;“景观模块”安排了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原理、建筑景观设计等模块必修课。而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其人才培养规格不同于一般的岗位操作工培训,其对技术应用与创新能力有更高的要求。为此我校安排了一定数量的专业任选课,以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如构成与模型制作、阴影与透视、建筑物理、建筑设备、建筑施工、工程造价管理、程序设计语言、摄影基础、计算机效果图等相关课程(见图1)。在教学内容编排上从建筑设计初步的基本理论到建筑设计Ⅰ至Ⅲ将若干个项目由浅入深贯穿起来,室内设计Ⅰ、Ⅱ也同样,同时通过建筑工程制图、建筑设计初步、建筑表现图技法、构成与模型制作、建筑效果图制作等强化设计技能的训练;通过建筑与装饰材料、建筑与装饰构造、建筑与装饰施工技术、建筑与装饰施工组织设计等加强了工程技能的训练;由建筑测量、城市规划与设计、建筑景观设计、家具设计、建筑物理、工程造价管理等课程体现出不同模块教学的侧重点。在教学内容设置上以任务为驱动,以项目课题为导向,重点突出能力的培养,各项目课题之间从易到难,相互穿插,循序渐进。课题组经常进行教学研讨,对每一阶段的教学情况进行总结,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每一模块的各实践环节课题由浅入深,由单一到综合,环环相扣、内容连贯,同时各模块之间又互有穿插。将设计原理的学习与设计表现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竞赛指导相结合,充分体现了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理念,符合高职学生学习特点,使得各个教学环节之间环环相扣,避免改革前各自为政,课程内容重复或者脱节的现象。理论教学以保持连贯性为原则,不再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全面性,而注重其与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如建筑设计初步重点解决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采用“学中做”的方法,用三个小的课题来实现对设计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的掌握,而到了建筑设计Ⅰ至Ⅲ以及室内设计Ⅰ至Ⅱ则是重点解决怎么做的问题,每一阶段通过2~4个课题的完成,强化训练基本技能,掌握专业知识,最后的毕业环节学生进一步在某一方向进行深化,达到掌握职业技能的目标。

实践教学在高职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对专业各模块岗位能力的分析,形成校内基础专项技能实训、模块技能训练、以工程项目为载体的模拟仿真毕业综合实训和校外的毕业顶岗实训循序渐进的实践教学体系(见图2),确定毕业生实践能力要素。同时,实践环节与理论教学始终穿行,以项目为导向,循序渐进,强化技能训练。结合专业模块课,将实训与课程紧密结合,集中分散穿行。

构建理论与实践课程以强化应用为重点,强调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以社会的职业需求为出发点,完善行业内相关的各职业岗位(如CAD绘图员、施工员、材料员、安全员、质检员等)的职业资格考证制度;同时,瞻顾到日后注册建筑师、注册建造师的考试,适当予以引导;构建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利用社会资源,发挥校外兼职教师的作用,“双元制”的顶岗实习指导模式,实现毕业生“零距离”上岗。

四、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提高学习效率

从大一下学期开始引导学生进行选课,将学生带入建筑设计领域中更为具体的领域,然后在大二通过模块课程的学习及实训环节的训练,使学生能够学到更实用、在某一方面更具体的知识;在大三的毕业设计综合环节的学习中,更进一步细化教学内容,突出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实现课题与职业岗位相结合,从而掌握某一领域的基本技能,提高在行业的竞争能力。模块课程的选择为建筑设计专业学生提供了较为个性化的教学方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老师的指导下,选择适合自己的模块方向。在模块化教学中,科学的教学体系是前提,合理的教学内容是核心,有效的教学手段是保障。在教学中强调学做结合,边学边做,将理论与实训、课程与实验相结合,将课堂教学与工地现场教学相结合,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课堂的信息量;利用现场教学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工程实践动手能力;利用校内实训基地提高学生的模型制作、设计表现能力,并通过这些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以社会的职业需求为出发点利用社会资源,组织学生参与(如CAD绘图员、施工员等)的职业岗位技能考试;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设计竞赛及行业技能竞赛,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搭建作品展示平台,结合各教学环节,适时举办学生写生作品展、建筑效果图展、建筑模型展、毕业设计展等,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另外聘用企业行家参与教学是高职教学的一大特点。多年来我们一直坚持聘请来自建设单位一线的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各项教学实践环节,并在新生始业教育、毕业实训等环节中开设讲座,增强学生对专业的了解,提高专业素养;在毕业实训环节中,通过毕业顶岗实训,让学生直接参与工程实践,教师定期检查,将这项工作落到实处,以实现教学与岗位的“零距离”接口。

五、教学改革成果及今后的发展和思考

篇(10)

中图分类号:U664文献标识码: A

随着工程招投标的实行,安装工程预算在工程造价中的地位也越不容轻视,招标单位需对其进行招标控制,投标单位需进行投标报价及其工程造价控制。但是专业所涉及内容非常广泛,如给排水工程、采暖通风工程、热水工程、建筑强电工程及弱电工程等。如果想做好安装工程预算则需要对每一个专业都非常熟悉,以便做出更准确的工程造价,为招投标单位都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多数高等职业院校的工程造价专业都开设了建筑安装工程预算课程,并且将其作为专业主干课程,该课程专业涉及广泛、综合性强、技术性强和内容多,所以在目前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

1、建筑安装工程预算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

1.1授课教师的影响,该门课程授课大部分教师为非本专业教师,他们对安装工程预算可能只掌握某一专业知识,而其他专业只是大致熟悉,这样的问题可能对同学们学习非常不利。

1.2支撑课程,在课程设置上不济建筑工程预算,建筑工程预算的支撑课程非常多,而安装工程预算课程设置的支撑基础课程非常少,基本上很多院校在前期只开设《建筑设备安装工艺与识图》且课时数少,接着进行本课程的学习,所以直接影响学生的识图能力,导致安装工程预算课程学习效果也将降低。

1.3学生的学习兴趣,该课程内容涉及专业设备在日常生活中少见,学生对课程了解不够深入,学习兴趣不高,专业课程比较注重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们对于建筑安装工程预算了解比较少,在没有进行工程实践情况下进行学习,对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了解不深入,所以学生们学习过程中感觉比较抽象,很难提高学习兴趣。

1.4教学课时受限,本课程设置过程中受到教学计划影响,教学总课时少,因涉及多方面专业知识内容较多,教学过程中理论授课不能缺少,课堂用于实训课的时间也减少,有些院校甚至没有开设实训课或实习课,这样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完成所有内容,且还要使学生能独立编制安装工程造价经济文件能力,还具有一定困难。虽然预算的基础知识在建筑工程预算中已学,在这里所费时间不多,但是在安装工程工程量算量讲解中,需要将工程量计算规则配合相应施工图才能让学生学懂算量。

1.5教学资源更新慢,按照我国定额特性要求,且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建筑安装工程预算所用的安装工程预算定额需要三至五年进行更新,新技术、新规范、新标准更新速度快,而书本教材更新速度较慢,所以本课程教学过程中,一般还另补充新定额上知识点,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第一手资料,但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懒惰性,不愿去掌握更多的第一手资料,只记教材上知识。

1.6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差,实践能力弱,学生对于建筑安装工程预算不够重视,造成了学习态度不够积极,只听课堂上所教内容,实际上没有主动掌握安装工程造价的真正内容,所以他们无法独立完成整个各安装工程工程造价文件。

为培养学生们的综合素质,提高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我在安装工程预算课程采取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

2、建筑安装工程预算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方法

2.1传统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听,整个教学过程单一,感觉枯燥无味,造成课堂上学生懒惰,无法认真学习,有些学生甚至一学期结束后,课本上无一笔记,上课时浮躁、玩手机,部分同学到学校根本就是混日子,到学校能拿一个毕业证就行了,反正毕业后家里能安排工程,所以在学校来就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后来,高职教育提出“理论-实践一体化”后,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在讲授本课程时,先调动学生的学习感觉,为学生准备了不同的工程实例施工图纸,让他们必须要先完成识图任务,平面图和系统图中的每一个图例和字母分别代表的意思,只有这样看懂施工图,他们才能进入安装工程预算课程学习。

2.2在教学过程中拿出部分时间采用讲授法,学生先了解每个专业的分部分项工程内容组成;分部分项工程工程量计算规则。大致了解在招投标过程中需要编制的项目内容,然后每讲一条规则,举例讲解本规则的运用。大部分同学在学习后反映老师所讲规则运用时非常简单,但自己在练习时却感觉比较难。那么难在何处,这时老师就开始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为后期练习打下基础。

2.3以现场为中心,以现场实物为对象,以学生活动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本课程现场教学在校内外实训基地均可以进行,但是我们学院的教学条件有限,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尽量让学生观察我们生活周围,比如给排水工程组成内容,这是非常直观的,清楚管道系统及设备管件等,然后结合工程量计算规则进行讲解,这样学生在学习上也积极了许多。

2.4以问题为载体贯穿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设问和释问的过程中萌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欲望,进而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自主学习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比如,安装工程造价的计价程序与建筑工程预算造价计价程序相比,安装工程材料费分为计价材料费和未计价材料费,而建筑工程预算材料费不再进行细分;两者的计算基础就四川省而言也是不同的。

2.5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任务驱动法,教师给学生布置任务,学生查阅资料,对知识体系进行整理,然后老师将施工图纸发给每位学生,先根据施工图内容进行讲解,比如给水管道长度按照计算规则按以管道中心线(包括管件等所占长度)以延长米进行计算,那么老师就根据图纸上某一编号管道进行黑板板书讲解,然后剩余内容让学生根据施工图内容进行工程量的计算,在进行算量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不同问题,这时老师会逐一解答每位同学的提问,如果多数学生都提到统一问题,则老师则要将该问题再次进行重点讲解,以加深其影像,最后环节就是老师根据本次算量过程中学生们所遇见问题进行总结。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们所谓无聊的课堂也不存在了,这样即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培养学生独立探索和合作精神。

2.6在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板书和图纸进行综合运用,因为本课程需要大量图纸,在有限时间内将节约大量的时间,进行灵活使用,特别是通过多媒体教学进行展示图纸内容,调动了大部分同学的积极性,有效的提高了他们的施工图识图能力。

结语:

通过实践表明,建筑安装工程预算采用以上教学方法,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兴趣增加,充分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有助于顺利完成学业。

参考文献:

[1]张居高.浅谈如何实现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j].科教文汇.2013.(5)

篇(11)

2课程培养目标的设定

2.1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楼宇智能化行业是一个集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等技术于一体的行业,涉及的知识领域十分宽泛,它要求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必须是复合型的技能人才,楼宇智能化行业的过程涉及的环节很多,岗位很多,需要打交道的人、机构、事、仪器、设备也很多,它的专业性、技术性、综合性、还有灵活性都很强,概括起来,一个合格的楼宇智能化人才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良好的专业技能,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良好的职业操守。它要求人才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都必须要高。资料显示,我国建筑智能化技能型专业人才极其匮乏,尤其缺乏各个层次的智能建筑设计施工建设、运行管理的专业化人才,目前全国此方面的人才缺口达40万,特别是楼宇智能化系统设备运行维护人才、楼宇智能化工程设计、管理、安装与调试人才等各层次人才严重不足。在楼宇智能化高速发展的今天,这个缺口有可能会进一步扩大。因此,培养出合格的、优秀的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人员是高职教育刻不容缓的任务。

2.2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职业岗位分析

通过对智能建筑市场人才需求分析以及往届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可知毕业生的就业范围与主要就业岗位。毕业生的就业范围主要有以下几个范围:一是智能化系统集成公司,各类建筑施工企业房地产公司、物业管理企业、企事业单位的基建部门、政府机关后勤管理部门。主要从事楼宇智能化系统招投标;规划设计;现场施工、安装、调试;后期检测、维护等技术与管理工作。二是各类设计、施工单位的制图、读图和设计研发的辅助工作。三是从事微电子、电工及自动化等专业相关产品研发和辅助设计工作。毕业生的主要工作岗位有:助理自动化系统(智能建筑)工程师(ASEA)、电气工长、技术员、概预算员、售后服务工程师、项目经理助理、物业管理员、助理物业管理师等。经过几年的工作实践之后,大部分毕业生将成为企业、公司的中坚力量,承担起弱电项目经理、造价工程师、自动化系统(智能建筑)工程师、建造师、物业管理师等技术或管理岗位责任。

2.3课程培养目标

课程培养目标概括为:具有楼宇自动化技术领域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相关楼宇设备监控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维护维修能力,适应相关智能楼宇技术应用、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等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

3课程设计

3.1课程设计———整体设计

楼宇智能化技术着重讲解构建智能楼宇的各种技术知识,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楼宇智能化技术的内在关系和设计原理,了解楼宇智能化工程的行业规范和标准,具备应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工程意识。课程整体设计包括七个项目:智能建筑概论、楼宇自动化控制技术基础、计算机网络系统、综合布线系统、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安全防范系统和消防报警系统。每个项目包含若干个任务。通过七个项目的学习来实现本门课程的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

3.2课程设计———学习情境设计

根据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思路,针对工作岗位对知识、能力、素质要求,选取供配电及照明系统、变频恒压供水系统、消防报警系统、安防监控系统、综合布线系统五个学习情境作为本课程的训练项目内容。对每个学习情境应制定其学习目标、教学实施方案、所需设备对象与使用工具、教学重点、考核与评价标准等内容,采用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六步教学法进行课程教学。每个学习情境中工作过程由若干工作任务构成,如“视频监控系统设备安装与调试”工作过程由参观视频监控系统应用场所、视频监控系统设备选型及配置到视频监控系统检查和评价共7个工作任务构成,学生完成这7个工作任务,即经历了一次视频监控系统设备选型、安装与调试工作过程。

3.3课程设计———学习情境教学实施

采用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六步教学法进行课程教学。具体实施以视频监控设备安装与调试教学实施过程为例来说明。

①资讯:教师介绍系统组成、功能原理、设备分类与选型依据,各种传输方式,系统类型。布置任务,学生分组;教师提出资讯建议,提供获取资讯的方法和途径信息。

②决策:听取学生的决策意见,提出可行性方面质疑,帮助纠正不可行的决策结论。指导学生根据选型依据进行前端设备、传输设备和管理控制显示设备选型。

③计划:听取学生的计划报告,审定实施计划,关注计划中的预期成果及未来的自查项目,关注工作进度及重要节点,制定重要节点的进度检查计划。

④实施:组织学生领取视频设备、线材,指导学生在智能楼宇综合实训台上进行设备的安装、接线与调试操作。对学生联合调试中出现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并给予指导。同时对学生进行相关职业素质方面的教育。

⑤检查:对学生安装的视频监控系统功能进行检查与规范验收。考查学生安装调试视频监控系统的能力,做好相应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