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高中地理课程总结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创新改革的进行对于我国学校教学模式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学校课程教学实行创新型发展成为的必然。高中地理教学在今后学生步入大学乃至社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时展推动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高中地理教学应顺应时代需求,结合当下社会发展实际培育高中人才,更为高效地进行课程教育。
一、现阶段高中地理课程教学模式
现阶段我国地理课程教学已有明显成效,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学习积累已有很大程度的进步。但面临社会进步教育发展,地理教学也在日渐发生变化。学生在经过初中地理的学习后,在基础知识的掌握上已具备初级能力,能够做到一定程度上的知识应用;进入高中后,面临更大的学习压力,地理学科被作为副科进行学习,学习态度的不端正造成对于地理学科日渐忽视,兴趣的逐渐减少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地理课堂教学的效果。面临更大的高中学习压力,地理课程教学遇到了发展的瓶颈。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问题分析
面对高考,学生不得不加大对于考试科目的学习力度,加上高中地理课堂存在着固有的缺陷,造成地理课程在高中教育中的地位逐渐降低。
1.教学内容枯燥
现阶段高中地理教学中,缺少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只注重对于相关知识点的传授,忽略了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理解和接受,生硬的教学模式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课堂的教学效率。师生间关系的淡漠,使得学生无法唤起自身对于地理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师生交流的缺乏无法使教师认清当前的教学实际,也造成了师生间的隔阂,进一步阻碍了地理教学的发展。
2.地理教学空间存在一定局限性
高中地理教育中,多数教师关注课堂上有限的教学时间,而相比考试课程,学生对于地理课程的关注少之又少。教师不注重课堂时间的充分利用,无法从本质上提升地理课程的教学效率,教师课下时间利用的缺失使得地理课堂无法形成系统的教学模式。
三、地理课堂教学模式创新措施
面临当下高中地理教学发展模式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改变地理教学方式,创新高中地理教育,是改进教学质量的根本方法。
1.现代信息与地理教学的有机结合
社会的进步带动着信息化发展,学校教学应做到一定程度上对于社会发展潮流的顺应。开展信息化教学,通过现代信息技术,让学生了解到广阔的地理知识,信息化的引入不仅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课堂内容的丰富性,还能够通过现代化教学技术的利用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2.课堂与日常生活的有机结合
教师在学生对于课堂知识的实际应用方面,应做好实际生活中知识运用的正确引导。教师应注重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总结,通过地理知识的总结进行对于生活中知识的阐述,把生活中的实践体验教予学生,加深学生对于课堂知识的理解及运用。
3.课堂气氛的充分调动
课堂学习气氛的调动在师生间知识的交流过程中能够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教师注重课堂教学氛围的维持,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致,保持对于地理学习的高度关注,在气氛的营造过程中,不仅增加了师生间的教学互动,也大大促进了学生对于地理学习的主动性。
四、结束语
当下高中的地理教学过程中,仍存在着诸多问题,但通过地理教学模式的创新改进,能够保证我国高中地理教学的发展与提高。高中地理教育仍存在着一定的发展空间,新课标对于地理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完成高中地理教学改革不仅要靠教师,学生也要贡献自己的力量,相信随着创新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高中地理教育改革会逐步深入,教学质量会有显著提高。
高峰论坛的开幕式由中国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音乐教育基础理论教研室副主任任恺博士主持,中国音乐学院院长赵塔里木教授,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顾问、教育部体卫艺司原副司长杨瑞敏等为会议开幕式致辞。赵塔里木院长在致辞中说道:“音乐心理学要与教育联系起来,多关注一些跨文化的音乐心理的研究。在音乐教育学、音乐心理学方面,美国已发展形成了独特的体系,在发展趋势和前沿研究方面具有较高的借鉴价值。因此,通过此次的对话会对我国音乐教育学和音乐心理学的研究水平、教学质量、开阔研究视野、扩大国际影响等方面带来重要的意义。”
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顾问杨瑞敏女士在致辞中回忆了1986年第一届中山音乐会议和1990年4月国民音乐教育改革研讨会等两届音乐教育大会,赞扬其对于中国音乐教育发展的重要意义。同时她还对现代的音乐教育研究者提出希望:“高师音乐教育在接地气方面要加强,培养能快速适应教学能力的合格教师,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会议主题发言
在会议主题发言当中,有三十多位该领域的专家、教师做了主题演讲,涉及四个主要主题:音乐教育哲学、中小学音乐课程建设、高师音乐人才培养和脑成像研究对音乐教育的影响。
1.音乐教育哲学
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音乐学院音乐教育教授、音乐研究所主任霍杰斯博士以《西方音乐教育哲学的历史、现状与未来》为题做了主题发言。他表示,在音乐教育哲学方面要提出一种新的哲学理念,这种理念并不是要抛弃雷默和艾略特两位音乐教育哲学家的有关看法,而是要在其基础上,为人们提供一种多元化的哲学视角,形成一种统一的思想―音乐是帮助人类回归并实现人性的媒介。在这一思想指导下进行的音乐教学和学习,对帮助人们运用多种方式表达情感具有重要的意义。
南京艺术学院管建华教授在《音乐教育实践哲学的文明归复》中对中国当今音乐教育的评价标准提出了质疑。他认为:当今中国对音乐的评价方式更多的是受到来自西方实验哲学思想的指导,忽视了中国传统的心性哲学思想对其产生的影响。他引用布迪厄的一句话说:“用西方的研究方法来研究东方的音乐,再把研究结果强加给东方。”他认为这样是行不通的,他呼吁音乐教育哲学回归到中国文化中来,对当今的音乐教育进行指导,使中国的音乐得以更好地发展。
浙江音乐学院(筹)田耀农教授在做《两个美国学者对中国音乐教育影响之后的思考》的演讲时,指出了雷默音乐教育哲学中有目的无方法的影响和艾略特的有方法无目的的影响。他认为现今中国音乐教育出现的问题就在于研究者对音乐教育本质和音乐教育目的认识不清,而这就根源于音乐教育哲学的贫困化和音乐教育目的论研究的缺失。因此,他倡导构建中国音乐教育哲学体系及教学法体系。
华中师范大学林能杰教授以《基于道法自然的音乐教育哲学理念》为题给在座所有的专家、教师和学生做了一场生动的演讲。他认为,音乐是生命的律动,是人类最自然的情感表达方式,而人类身体更是表达个人情感的第一媒介。因此,在音乐教育中要重视人最本能的东西和最自然的学习方式,当能达到天人合一、心意相通的时候,音乐本身及其内涵就会内化在学生的学习之中。
首都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的孟繁佳老师以《雷默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研究》为题做了演讲。国内目前对于雷默音乐教育思想的研究大多数集中在雷默音乐教育哲学思想上,而孟老师对雷默进行了全面且细致的研究,其中不仅包括雷默的哲学思想,还涉及?他的课程理论、教材建设、对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的发展、应用以及音乐教师教育的论述等研究。其中有关雷默提倡的音乐体验、审美能力的发展等内容能够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什么是“以审美为核心”的教学理念等重要内容。
2.中小学音乐课程建设
与会专家中有多位音乐教育学方面的专家学者都对中小学音乐课程建设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中国音乐学院的谢嘉幸教授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当代中国学校音乐教育》的发言中阐述了民族音乐传承的重要意义以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人格养成的作用,提出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当代中国学校音乐教育相融合,会对学生的身心产生极大的影响和重要意义。
东北师范大学尹爱青教授在做《中国学校课堂教育思考及对策》演讲时对“学生喜欢音乐却不喜欢音乐课”这一长久以来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她认为现在学校音乐教育存在几个误区:以课堂为中心,教材唯一;以传授为中心,教师为主;以制度化教育为中心,学校课程为本;只关注主流文化,却忽略多元共生。为此她提出了两个对策:(1)开放音乐教学―形式开放多样、走出教室、走向生活;(2)在文化沉浸中学习―注重文化语境、习惯渗透、非正规学习以及音乐的多样性。
首都师范大学周世斌教授在做以《从音乐心理学角度审视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 中的有关问题》为主题的演讲时,对两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进行了对比,指出了课堂中音乐实践长期无法落实的问题。他提出了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的理念创新,即在操作中学习,在表现中体验,在实践中审美。同时他呼吁高师音乐人才培养要面向基础音乐教育,以能力培养为核心,艺术实践能力与教学实践能力并重,实现艺术实践能力向教学实践能力的转化。
北京师范大学的杨立梅教授以《学校音乐教育中加强音乐分析,提高学生的认知和创造性能力》为题做了演讲,她提出,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感觉、感受固然是重要的,但不能仅仅停留于此,只有深入的分析、理解才能提高对音乐和作品的欣赏水平。因此要懂得音乐内容、结构,探索音乐作品的构思。同时她还倡导一种“综合性的课程”,即将音乐与文化中的方方面面结合起来。如将十二生肖、书法、篆刻、古诗词等引入到音乐歌曲的教学中,使学生在音乐学习中获得全方位的文化感受。
中国音乐学院刘沛教授在《美国国家核心艺术标准(2014)及学校艺术课程改革简介》中介绍了最新的美国国家核心艺术标准。他关注到了一个全世界所有学生都存在的问题―对知识持久理解(Enduring Understanding)的问题。而最新的美国国家标准就从一中心问题出发,提出了以“大概念”(Big Idea)、“核心问题”(Essential Question)作为设计理念,形成“理解为先的教学设计模式”(Understanding by Design,UbD),来解决困扰所有教师和学生长久以来的问题。他提出引用这种全新的课程设计理念,对我国的音乐教育课程进行改革。
3.高师音乐人才培养
在会议主题演讲中各位专家学者均对高师人才培养、高校音乐课程建设等问题提出了很多建议。其中中国艺术研究院薛艺兵教授以《中国音乐学院民族音乐教育目的反思》作为题目进行演讲。他认为长期以来人们对“民族音乐”这一概念的认识都比较模糊,只有明确这一概念才能确定教学内容、清晰人才培养目标。因此他提出应该用“中国音乐”取代“民族音乐”,即 “中国各民族传统音乐+民族新音乐体系”来作为中国音乐学院教学内容体系。他强调,承认已经有着百年发展历史的中西结合的“民族新音乐”才是中国人应该传承的音乐新传统。
上海音乐学院余丹红教授以《心理学科建设对于音乐教育专业的意义》为主题进行了演讲。她提出了在音乐教育专业中设置心理学课程的重要性和所面对的困难,呼吁对心理学在音乐及音乐教育上的价值进行评估,对未来音乐教育研究发展方向进行判断,同时强调未来音乐教育的走向应该更具有科学化。
华东师范大学郑艳博士在《美国哈佛大学音乐系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的启示》的演讲中向我们介绍了哈佛大学音乐系的情况:在课程设置方面,不同学科联袂建设课程、基础理论课程与多元化专题课程相互补充;在教学模式上,教授主讲、助教协助,注重理论与实践的互动等,给在座的专家和教师提供了新的信息,对我国高校音乐教育课程建设具有很大的借鉴性意义。
西北师范大学朱东升教授在《西北音乐教育回顾与发展―以西北师范大学音乐教育学科发展为例》的演讲中提出,西北地区教育环境相对落后,师资力量薄弱。因此在西北师范类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中,最紧迫的是要培养学生综合性的实践能力和音乐表演专业学生的表演能力。
4.脑成像研究对音乐教育的影响
本次会议的另一个重要议题关注的是脑成像研究对音乐教育的影响。霍杰斯博士在《音乐与大脑》的主题演讲中讲道: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他一直与同事合作实施了一系列探索音乐大脑的脑成像研究,其目标就是研究音乐行为中不同要素的神经机制。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研究了演奏巴赫作品的钢琴家、即兴演唱的歌唱家,以及在演出中发现错误和处理多重感官信息的指挥家。在最近的一项研究中,我们观察了音乐专业和非音乐专业两组被试听到喜欢和不喜欢两种音乐时大脑的不同反应。尽管未来仍有许多未知亟待探究,但就目前的研究成果而言,一幅音乐大脑的图景已初具雏形,这将帮助我们理解音乐为何以及如何具有触动人心的力量。
中国音乐学院任恺博士以《音乐短时记忆的组块研究》为题做了演讲。他认为音乐短时记忆,一方面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如认知背景、认知策略等;另一方面还受到客观因素,是否容易被认知和在认知的基础上是否会产生更多的音乐偏好的影响。由此他认为短时记忆效果的好坏是音乐偏好产生的前提,或者说,越容易被捕获的音乐,越容易产生偏好。这一结论对我国中小学音乐课中被普遍讨论的“学生喜欢音乐,不喜欢音乐课”这一长久以来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如选择一些容易被学生认知的音乐,他们对音乐的偏好程度就会增加,对音乐课的喜好程度也会随之增加等问题。
中国音乐学院吴珍博士在《音乐意义形成的脑机制》演讲中,通过认知神经科学理论的研究方法去尝试探索一个经典的音乐问题―音乐的意义。她通过对大脑的研究:证实了音乐可以激活语义概念并且能够产生对音乐意义的阐释,认为以往所说的音乐是非语义性的观点过于绝对,同时证实了后天的音乐学习对于音乐感知能力是有巨大帮助的。通过这样的研究对于音乐教育也有很多启示,如音乐教育者如何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音乐文化环境;怎样通过有组织化的音乐学习,让人们系统化地理解音乐;在音乐欣赏与学习之中要尊重对音乐感受的个体差异;呼吁现代音乐教育者要关注用心去体会和聆听音乐。
乐山师范学院的王昕博士在《音乐诱绪的神经机制探索》的研究中发现,人们在聆听音乐时是能够明显地感受到音乐当中所表达的情绪和情感的,音乐对于情感的教育是音乐教育的核心价值之一。她的研究对于教授情感体验时的方式、方法以及音乐治疗上都具有借鉴意义。
北京矿业学院附属中学谢倩倩老师在《语言与民歌音乐风格感知的比较研究》中,通过对语言与民歌音乐风格进行了跨学科的研究,得出语言对民歌风格的感知具有导向作用。她认为,这一结论对于当今的音乐教育和教学的改进有一定启示作用。在民歌的教学实践中,音乐教师可以尝试运用认知科学的理论去逐渐强化学生学习民歌的意愿,去引导和培养学生对民歌音乐风格的感知能力。
美国得克萨斯大学阿兰博士在《最佳表演状态的心智技能:课堂教学与舞台实践》的演讲当中,为我们展示了一系列控制表演的心智技能的方法,在这些方法的帮助之下,能够使学生更好地享受音乐和创造音乐的过程,帮助他们在教学环节和舞台实践中达到上佳的表演状态。她将这种控制分为六层―第一层:基因(DNA);第二层:健康(HEALTH);第三层:学习(LEARING);第四层:具体的技能(SPECIFIC SKILS);第五层:经验(EXPERIENCE);第六层:心理技能(MENTAL SKILLS)。阿兰博士讲到第一层和第二层是天生的,最难以控制,而最后一层心理技能则需要通过训练达到控制的目的,学生通过训练,很好地掌握了这些技巧以后,才会真正对各种条件下的表演都起到帮助作用。
在大会中,与会专家纷纷就主题发言中的内容展开了热烈讨论。李妲娜教授提出,雷默的核心思想中到底有没有“以审美为核心”这个提法,究竟是“审美”还是“美育”的问题。管建华教授认为,美学进展是一种跨文化的对话,是翻译的问题。美学脱离不了哲学,所以叫音乐哲学。审美哲学是主观对客观的判断,审美有它的价值,但也有其局限性,这是价值的问题、合理性的问题,总之他认为“美”最终是要培养人的。刘沛教授认为用字的时候有很多含义,此美非彼美,音乐教育即美育,具有实用的意义。周世斌教授认为需要对中国音乐教育采取一种旁观的视角,将学术观点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如何有具体的操作性,用宽容的眼光看待各种文化,理解真正的多元;避免科学代替哲学,哲学代替科学。李妲娜教授认为中国需要真正的多元,需要有把西方的东西介绍给中国的学者,高师教育应注重应用和操作,需要将理论进行实践,并且有很好的操作训练,中国的音乐教育才有希望。杨瑞敏女士认为关于审美的问题尽可以作进一步深入的研究,但不主张讨论美育的问题。
闭 幕 式
教案是教师在课程教学之前,对教材内容的一种有效的整合和归纳,是对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的一次重要审视和选择,可以说,教案质量的高低对于课程教学内容的展开和教学目标的实现等,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教师应该注重教案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占据的重要地位,及时对自身的高中地理教案设计进行反思和检验,更新自身的教案设计理念,提升高中地理课程教案设计的质量和品质。
在高中地理教案设计中主要包含的要素课题、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其中课题名称是指一节课的标题;教学目标是课程教学所要实现的教学目的,是课程教学的指向和标杆;教学重点和难点是教师在对教学内容进行研读和评估之后,结合高中学生的地理课程学习能力和实际学习水平,对教学内容中对于学生有一定学习难度和理解障碍的内容,进行的一种预判,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攻坚部分,需要教师和学生花费更多的教学时间和学习精力,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挖掘;教学方法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接受习惯等,选择恰当的知识传达方法;教学过程则是教师对于整体教学时间和知识点讲解的一种合理的规划和安排,是课程教学程序的具体体现,在高中地理课程教学中占据核心地位;板书设计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教材书面知识的一种呈现方式,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和布置,体现出教材知识和教师讲解之间的沟通和互动,使学生能够更加迅速正确的捕捉到教学内容的全部内容和重点、难点,体现出地理课程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和整体性;教学反思是教学内容结束之后,教师对自身教学内容的设置、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过程的展示、板书内容的呈现以及学生的课程学习状态和学习状况,进行的一次总结性的审视和总结,在教学反思中教师既要从课程教学的角度出发,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亮点,也要总结教学过程中的缺点和不足,同时还应该从学生的角度进行审视和思考,捕捉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状态,并且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反观自身的教学过程,进行有针对性的改善和调整,进一步完善教学问题,提升教学质量。
高中地理课程想要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改进教学问题,就必须要从教案设计出发,完善教案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改进教案设计的质量,但是在现阶段的高中地理课程教案设计环节中,教师由于受到传统地理课程教案设计的影响和制约,往往习惯于采取陈旧、落后的教案设计理念,不利于高中地理教案设计质量的提升以及教学质量的改进。那么教师应该如何改进高中地理教案设计的质量和品质,下面我将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谈谈我对这个问题的几点意见。
首先,教师在进行高中地理课程的教案设计时,应该注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尊重学生的课程学习状况和学习水平,将学生的“学”放在最为重要的位置上,提升教案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教案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将教材内容系统化和整体化,方便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之下进行知识点的分析和消化,可以说,高中地理课程的教案设计是为学生的课程学习而存在的,只有使教案设计的内容符合学生的课程学习水平和学习需求,才能使教案设计上安排的教学内容被学生所接纳和掌握,也才能完成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任务,实现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目标。但是在现阶段的高中地理课程教案设计中,很多教师在进行教案设计时往往习惯于以自身的地理课程教学习惯和教学理念为先导,完全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对教案进行设计,而不顾及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接受能力,使得教案设计的内容和学生的地理课程学习需求出现了严重脱节的现象,影响教案设计教学作用的发挥和教学质量的提升。
针对这种教案设计问题,教师在进行地理教案设计时应该及时的转变和调整自身的教案设计理念和设计思路,将学生的地理课程学习能力和学习需求放在最为重要的位置上,适当的隐藏教师个人化的教案设计理念,使教案设计的方法和策略等更加符合学生的课程学习习惯,从而拉近学生和教案设计内容之间的距离,使学生能够真正的被教师的教案设计所吸引和感染,能够更加有效的根据教案设计的内容,进行地理知识点的学习和分析,从而提升教案设计的有效性和合理性,提升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效率。
其次,教师在进行地理课程的教案设计时,应该从地理课程本身所具有的学科特性出发,突出地理课程教案设计的实用性和简洁性,突出教学重点,简化不必要的环节和内容,提升教案设计的质量。地理作为高中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在课程性质方面除了具有很强的学科性和理论性之外,还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实践性,但是在现阶段的高中地理教案设计中,教师往往将教案设计的重点放在对于地理理论知识的讲解和分析上,很少关注地理知识本身所具有的实用性性质和价值,从而使得地理课程的教学设计存在着极大的不合理、不全面之处,影响了教案设计质量的完善和提升。
自教育部于2003年3月颁布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各学科课程标准以来,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就拉开了帷幕。作为一名高中地理教师,如何顺应新课改,探究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新模式呢?
一、积极学习高中地理新课改理论,不断更新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观
教学观念是教师教学行为的灵魂,不同的教学观念直接左右教师不同的教学行为。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改革的启动与实施,首先要求从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人手。从2010年开始,我们在市、区教育主管部门的组织下,先后学习了《走进高中新课程》、《新地理课程标准》等理论书籍,自己也阅读了许多有关新课程理念方面的论文。通过学习和实地观摩,我进一步理解了高中地理新课程理念为: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等观点。也深刻地意识到要不断更新自己地理课堂教学观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也逐步树立了新的地理课堂教学观念。
总之,我们只要能不断地更新地理课堂的教学观念,就会为新课改的课堂教学创造前提条件,扫清思想障碍,就会积极投入到新课改的浪潮中去。
二、借鉴已有的成功的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探究符合本校校情的地理课堂教学新模式
教学方式的优劣是课堂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环节,改变教学方式就是要彻底改变“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方式。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努力创设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大力实施启发式和讨论式等符合课改精神与要求的教学方式。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要面向全体学生,了解和研究每一个学生的需要及其发展的可能性,注重个别指导,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要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方式的设计要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创造良好的条件。
近年来,许多已实施新课改省份的中学地理教师,认真学习素质了教育的基本理论,并在教学实践中大胆实验,尤其在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构建了多种成功的以学生为主体、真正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值得我们在今后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借鉴。如:
模式一、启发式教学模式:启发学生感知地理事物的分布、地理景观等感性知识,理解地理的基本原理和规律等理性知识,跨越时空的限制,将地理知识浓缩在有限的课堂中的体验式教学模式。
模式二、实践式教学模式:将地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从实践中获得知识、培养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将知识、技能、能力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应用于实践。
模式三、体验式教学模式:通过地理观察、观测、地理制作、地理调查、地理实验来验证一些地理规律和地理原理的模式。
模式四、山东杜郎口的“三三六”有效课堂模式:课堂自主学习三特点,即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自主学习三模块:预习、展示、反馈;课堂展示六环节: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示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验的课堂教学模式。
模式五、山东昌乐二中的“271”高效课堂模式:把课堂45分钟分别按照2:7:1比例,划分为“10+30+5”。要求教师讲课时间不大于20%,学生自主学习占70%,剩余的10%用于每堂课的成果测评。
总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改革,只有在不断地借鉴他人已有的成功做法的基础上,再结合本校校情,不改变旧的、落后的、低效的教学方式,不断探究符合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新课改就会尽快取得有效的成绩。
三、发展学生能力是高中地理课堂改革的核心
高中地理新课程目标把发展学生能力摆在核心地位。这就要求高中地理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加强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而且要注重发展学生的各种地理能力。发展学生的感知、记忆和想象能力,努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重视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及其方法的掌握,培养学生的创造人格,发展创造性个性品质,开拓创新精神,激发创造兴趣,锻炼意志和毅力。通过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对地理环境和地理图像的观察能力,通过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对地理图像和地理事物加以认识、理解和想象,提高他们运用地理科学思想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开展野外地理考察和社区地理调查的能力等。
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采取有效的方式、方法培育和发展学生的能力,紧紧抓住发展学生能力这一核心要求,以实现高中地理新课改的新任务。
四、重视学法指导和信息技术的应运会增强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长期以来,课堂教学活动重视的是教师如何教,而对学生如何学、教师如何指导学生等研究少。新课改要求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学生如何去学地理比给学生灌输地理知识更为重要。教学的意义首先是教学习,即教学习方法,让学生知道该怎么样学习,学会学习,进而善于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主动学习,积极学习,创造学习,不但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更能获得好的效果,从中得到学习的成功和快乐。
综上所述,高中地理新课改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而地理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又是新课改的关键。上述的四项建议措施就是探究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教学模式最基本的思路和要求,我们每个地理教师都应在教学与改革的实践中结合本校实情,不断总结和提炼出更多更有效的地理课堂教学新模式,为高中地理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一、前言
随着新课程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我国高中地理课程的整体教学水平也出现了突飞猛进的提升,教育者所采用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也有了明显的改进。然而,由于或多或少地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在高中地理课堂中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与不足之处,为了能够紧跟时代的发展脚步,尽快打造出科学高效的地理课堂,仍然需要对现有的教学方案做出有针对性的调整。
二、高中地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在现有的高中地理教师队伍中,有很多教育者并不是毕业于地理教育专业,可能是因为他们之前所学习的专业和接触的工作与地理有关,因此就选择成为了一名地理教师。在此种情况下,地理教师所设置的教学目标就会同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标准存在着一定的出入,所应用的教学方法也表现得过于传统和守旧,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过于重视教材中的理论知识,没有为学生提供应有的实践机会等等。其次,由于受到了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我国的大多数高中都比较重视三大主科的教学,校方对于地理课程的教学改革并没有过多关注,久而久之就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新课改中构建高中地理高效课堂的措施
(一)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打造自主学习课堂
对于学生来说,兴趣才是他们最好的老师,因此如果想要顺利构建高中地理高效课堂,首先需要完成的一项任务就是将学生对于地理课程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唯有让他们主动地参与到由教育者所设计的各类教学活动当中,才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1.合理化应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在高中阶段的地理课程中包含了很多比较抽象的地理知识,如果仅凭教育者的口头讲述是无法让学生较好理解的。基于此,教育者应当根据教学内容来合理化应用多媒体教学技术,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来让地理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绘声绘色。例如在教授中国地质地貌的相关课程时,教育者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向学生展示几组地形单元图片,同时配合视频解说来让学生直观、多面地看到不同地形的地貌形态,进而将他们的爱国情感激发出来。2.采用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地理课堂中包含了很多真实的教学案例,教育者应当充分把握好这些教学案例来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例如在教授《城市空间结构》这一课程时,教育者就可以从学生所熟知的生活城市空间着手,向学生展示出一幅“你所生活城市的空间结构图”,让学生从中找到住宅区、商业区以及工业区等等,同时结合教材内容来让学生了解到不同功能分区的所处条件,掌握功能分区的合理性。
(二)积极优化原有的教学理念
通过上文中的介绍可知,在传统的高中地理课程中,教育者一直处于课堂主导地位,学生只能够被动地接受由教育者的所灌输给自己的地理知识,很少有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长此以往,这种缺少互动的教学方法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影响地理课程的教学效率。为此,在日后的高中地理课程中,教育者要进一步优化原有的教学理念,将更多地课堂时间交还给学生,全方位地满足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要求。例如在教授《常见的天气系统》这一课程时,教育者就可以为学生构建出一个开放式的地理课堂。由于天气变化是每位学生都非常熟知的一种现象,因此教育者可以将学生分成多个学习小组,让他们联系自己以往的生活经验,根据所在城市的天气变化特点来自行理解教材中的地理知识,而后再委派一名小组代表来对自己组内的研究观点在班级中表达出来,通过此种方式来强化所学知识在学生脑海中的印象。
(三)创设教学情境,启发学生的地理感知
地理课程的所学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联性,因此教育者可以在课堂中多多引进一些学生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例子,通过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式来加深地理知识在学生脑海中的印象,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标准。例如在教授有关降雨成因的相关课程时,教育者可以引导学生联想一下,当在家里用水壶烧热水时,当我们将水壶盖子拿起来以后会看到何种现象呢?当学生回想一下自己烧热水的情境后,就能够直观地理解:当水被烧开后会形成水蒸气,水蒸气上升遇到冷空气后会凝结成为水滴,当水滴汇聚到一起并降落下来就成为了降雨。
四、总结
正所谓教育即生活,地理课程中的知识学习同样也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中地理教育者要充分发挥出自身的引导者作用,帮助学生运用在课堂中所学习到的地理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难题,通过此种方式来打消学生对地理课程的畏难情绪,积极投入到地理课程的学习中,并取得好的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高中地理课堂是对学生进行地理知识、地理素质及其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促进他们德智体的协调发展与综合素质全面提高的重要平台和载体。在实施地理新课程的实践中,改变传统地理课堂偏重于对概念、理论或知识的的单纯灌输的地理课堂教学方式,着力构建高中地理教学有效课堂,是高中地理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新课题。
一、明确地理课堂的教学目标
地理课程是关于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知识体系,具有多学科、跨领域、门类复杂的综合性的特点。它容括着浩瀚广博的地理知识,多元呈现的地理智能,以图释疑解谜的地理技能和思想道德与审美情趣教育的地理德育功能。当前,日益严峻的人口、资源、环境、自然灾害等全球性问题也要求加强对高中学生的地理课程教育。但是,有种思想认为,教学就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就是教书,教书就是教要考的内容。地理课堂形成了偏重于对概念、理论或知识的单纯灌输的机械死板的教学方式。因此,地理课堂应不仅要使学生获得一定的地理知识和理论,而且还应能增强学生综合分析地理环境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了解如何合理地利用、保护和改造环境,初步建立科学的资源观、环境观和生态观;乃至认识宇宙、地球和世界各国,使他们既有世界眼光,又有爱国主义的情怀,从而达到高中地理教育教学的目标。
二、选择恰当合适的课堂类型
课堂类型的恰当和合适与否是能否实现地理有效课堂构建目标的关键。由于人口、资源、环境、自然灾害等全球性问题日益严峻,许多国家,都大力提升了地理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积极推行地理课程改革。在这个大背景下,地理教育工作者应该及时变革传统的“知识本位”与“学科中心”的地理教学模式,着力搭建贴近现实生活,切合学生实际,注重人文关怀的地理有效课堂教学模式。高中地理有效课堂类型主要介绍以下几种模式:首先,研究型课堂。高中地理课程中有很多知识和理论都非常适合开展研究型课堂教学活动。具体研究学习的问题,一方面可以根据教材中的某些概念、理论或知识点,结合高中学生的心理和知识结构等特点,设计研究的课题,并在课堂进行自主研究或合作研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获得结论;另一方面也可以从现实生活中选择和地理课堂相关的问题作为研究的课题。学生们解决问题的过程其实就是查找资料、动手实验和进行社会调查的过程。同时也是他们增强自身获取信息,并试图根据自己的知识积累来解决相关问题能力和获得相关知识的过程。其次,发现型课堂。地理知识和理论都是来源于实践,都是源自于人类对地理知识及其规律的发现和总结。因此,地理课堂适合进行发现型课堂教学。在发现型课堂上,通过创设课题、制定设想、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和总结等环节,引导学生在自主或合作的探索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理论和技能,养成地理思维习惯等。第三,合作型课堂。在地理课堂上实施合作学习模式是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重要途径。为了顺利地进行课堂地理合作学习,教师可以课前预设相应的主题,并要求学生围绕主题通过看电视、听收音机、看报纸、上网等途径,搜集相关资料做好相应准备,以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学生相互协作能力及参与课堂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达到构建有效地理课堂的目的。
三、优化地理课堂的环节与过程
构建有效地理课堂的环节与过程必须根据根据学生的年龄、生理、心理等特点作具体设计,但离不开以下几个基本环节:
(一)确立地理课堂的目标及主题。在设计教案前,教师需要十分明确课堂的教学目标,并能结合学生和文本的型类及特点,确立本次地理课的教学主题和具体明确的目标。目标和主题要鲜明、活泼,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关注和共鸣。而且,目标越具体细致,就越利于实施,地理课堂的目标也就越容易实现。设计课堂环节和过程时,不能使目标定得高大空,这样不利于师生在课堂上的互动,也会增加把握地理课堂的难度和操作的困难,甚至容易使生地理课堂的环节与过程失控,从而不利于地理课堂的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地理课堂教育需要根据文本内容和课堂教学的目标来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并能因地制宜地使用一种或多种教学方法交互运用。主要的方法主要包括情境创设法、角色演示法、讨论交流法和心理暗示法等。
(三)清晰列出地理课堂的主要步骤及其内容。在准备进行地理课堂教学时,教师应该在教学设计中明确地将地理课堂的材料准备、内容与活动顺序,注意事项、必要提示等内容清晰地列在生地理课的教案里,以利于地理课堂教学能够顺利进行。
(四)准备好相关的辅助材料。进行地理课堂可能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知识,仅靠地理教材文本素材往往很难较好地达到地理课堂的预期目标。地理教师应该在课前进行相关的准备,即查找各种和教材文本素材相关的理论或资料,必要时还要把相关的理论或资料提示或某些具体参考列出,以备地理课堂教学使用。
四、以多元化的课堂评价方式促进有效课堂目标的实现
课堂教学,也包括地理课堂教学的目标应该是多维的和多层次的,而要达到多维和多层次性的课堂教学目标就离不开课堂评价方式的多元性。因为注重评价的多层次、多方面和多角度,其实质就是注重学生的个体性差异,注重个体各种层次的创造性的发挥,从而促进有效课堂多维目标的实现。这就要求教师在充分认识到人的心理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统一整体,知、情、意、行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和评价目标的设置应该由以往单纯追求知识掌握的目标转向关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一体的全面发展目标等的基础上,树立起由过去过分关注学习成绩转向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多维的和多层次的课堂评价观,从而实现地理有效课堂的构建目标。
参考文献:
高中生处于人生学习的重要时期,高中学校学习环境压力偏大,往往影响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兴趣。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不仅要从教学流程方面进行优化调整,还要根据高中生具体的学习状态、学习兴趣,及时调整传统课堂教学方式。近年来,项目教学法凭借其良好的教学应用效果,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得到普及应用,为课堂教学活动建立了更加广阔的平台。
一、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现状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课程,涉及到的地理知识面十分广阔,学好地理知识需要师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高中是学生参与知识学习的关键时期,高中课程学习对学生未来知识水平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为了改变高中课程教学落后的局面,教育部门多次提出切实可行的指导方案,营造更加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1]。另一方面,由于地理知识体系层次复杂多变,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与学生无法保持一致,知识授课讲解面临着诸多问题;另一方面,学生对地理知识缺乏足够的兴趣,影响了其在课堂教学中的状态;这些都是高中地理教学普遍面临的问题。
二、项目教学法应用特点
教学方法是课程教学活动的决定性因素,选择先进的课堂教学方案,能够改变地理课堂传统的教学模式,为高中生创造和谐的知识学习平台。最近几年,高中课程教学体系均倡导采用项目教学法,以某个项目为准展开教学活动,从中也体现出了项目教学法的利用价值。
1、创新性。“项目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被动的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这些都突破了早期地理课堂教学体系[2]。传统地理教学模式对教学方法缺少创新力,直接限制了课堂教学方案的执行成效,高中生对地理知识学习缺少足够的兴趣,这也说明了地理教学方法的滞后性。
2、自主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处理一个项目的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习掌握教学计划内的教学内容。项目教学法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关注高中生在课堂学习中的需要,实时调整原有的教学方式。学生全部或部分独立组织、安排学习行为,解决在处理项目中遇到的困难,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自然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因此“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三、基于项目教学法地理课堂建设对策
结合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项目教学法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特点,当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必须改变落后的教学模式。笔者认为,教师要深入学习项目教学法的应用技巧,根据地理课程知识体系提出可靠的教学方案,努力建设更加高效、实用、稳定的课堂教学环境,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
1、素养方面。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这是社会人必须具备的文化知识条件,对培养高中生地理知识兴趣是很有帮助的。在项目教学法中,教师要设计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
2、需求方面。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按照高中生兴趣拟定项目教学方案,从而保证课堂教学活动取得预定的效果。基于项目教学法引导下,教师要努力建立富有多样性、选择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满足学生探索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掌握现代地理科学技术方法等不同学习需要[3]。例如,对大自然气候变化等问题,教师可安排学生进行知识普查,收集相关资料与知识点。
3、技术方面。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为学生建立信息化地理课堂平台,充分利用现有的多媒体展开教学。例如,教师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的影响,营造有利于学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识和能力的教学环境,通过地理影像展示、动态模拟等技术,向高中生展现更加逼真的地理环境,为项目教学法奠定了良好的学习基础。此外,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4、评价方面。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这是考验项目教学法实际应用成效的关键,可从客观方面体现出项目教学是否符合地理课堂要求[4]。因此,教师要重视反映学生发展状况的过程性评价,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强调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反思性评价与鼓励性评价相结合。
结论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是一项复杂性过程,教师必须结合地理书本教材内容,逐渐完善原有的课堂教学方案,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项目教学法改变了早期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把地理知识转变为不同的项目,引导师生共同参与课堂学习活动,激发了每一位高中生的地理兴趣,这些都能减小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授课难度。
参考文献:
[1]杨林仙.浅谈高中地理教材的知识结构及应用[J].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综合版).1995(01)
[2]雷俊义.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内容安排的特点分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04)
关键词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
前言
目前,随着教学改革的全面深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以及课外学习的有效性越来越受到广大教育者的重视。在地理课堂中,有效性教学不仅能快速的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还能增加课堂的活力和生机,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提取传统教学中的有用之处,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更新教学理念,进行有效性教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1.认真分析教材
在新课标下,高中地理教材的最大特点是样式新颖,形式多样,对学生的吸引力比较强,如在教材中,部分章节和当今社会的热门话题比较贴切,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有的问题比较复杂,容易引学生走弯路,同时有的例子和学生生活联系不太紧密,学生不太容易深入了解这些问题,这就需要教师深入研究课标,认真分析教材,将抽象的知识转变为形象生动的材料,优化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高中地理教材内容,从而有效地提高高中地理课堂的教学有效性。
2.合理的利用地理实验
地理学科的趣味性比较强,有很多地理知识是可以通过实验形象生动的展示在学生面前的,并且很多地理现象也可以通过地理实验进行模拟,因此,在进行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合理的利用地理实验,让学生通过多方面感受,更加灵活的掌握地理知识和地理现象。地理实验是一种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它能通过实验手段,将人们发现、认识地理知识的过程形象的展示在学生面前,这样学生就能更深层次的了解地理事物的分布、变化、发展规律。同时采用地理实验方法还能培养学生设计实验、操作实验、观察实验、分析研究等各种能力,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生在进行实验设计时,需要对各种现象进行预测,这就能培养学生的地理想象能力;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需要认真的观察实验的每一个细节,这就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学生需要对实验现象、结果进行分析、比较、推断,这就能培养学生的地理逻辑思维能力。通过直观的地理实验,能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能力。
3.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
3.1合理的创设教学情境
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否创建一个有效地教学情境,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教师在进行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时,要创建一个合理的教学情境,从而成功的导入教学内容。教师将教学内容引进教学情境时,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合理的设计导入方式,而设计导入方式的前提是地理教师要具有丰富的知识,敏锐的观察能力,并且能熟练的掌握多媒体技术,这样才能为学生创建一个和学生实际生活贴切的教学情境,才能恰当的将教学内容引入教学过程中,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2突出重点
在传统的地理课堂教学中,对于重点、难点的地理知识,教师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为学生讲解,但由于部分知识过于抽象,即便教师再怎么努力讲解,学生也不能有很深的理解,容易让学生产生疲劳感。采用多媒体技术,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这些重点知识。多媒体技术具有图形并茂、动静结合、形象具体等特点,将其应用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能将复杂的地理知识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达到突出重点、突出难点的目的。
例如教师在讲解“地球公转”的相关内容时,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会感到很困难,因为学生无法从模型、挂图、教材的插图等中积极的进行空间想象,这些图形中缺乏立体感,无法让学生进行完整的认识。而采用多媒体技术,能形象的将地球绕日公转过程、太阳直射点、昼夜周期变化等展示出来,这样学生能在思考地球公转的过程中,对太阳直射点、昼夜周期变化规律等进行分析,并且能在脑中构建地球公转的动态三维立体图,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学生生活中的实例引入课堂中,如根据地面影子的变化分析季节变化等,这样能为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让学生全面的掌握地球公转的知识。
又如教师在讲解“人类对宇宙的认识”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技术将航天技术的发展情况为学生展示出来,让学生在感受科技发展的同时,感受宇宙的神奇,同时教师还可以将人类探索月球、火星等的相关视频播放出来,将人类认识宇宙过程形象的播放出来,让学生身临其境,从而有效地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4.培养学生地理图像判读能力
判读地图对高中地理学习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地图是地理知识的基本载体,也是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信息来源,通过地图能将散乱的地理事物归纳总结在一起,清晰的将地理知识的规律展示出来,而地图判读能力对学生学习地理知识有直接的影响,因此,教师在进行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地图判读能力。通过培养学生判断地理图像能力,能有效地提高学生观察能力、综合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在新环境下,高中地理教学对学生读图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只有不断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才能有效地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5.总结
高中地理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合理的措施,积极的采用多媒体技术,不断的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而有效地提高地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邓绯鸿.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3,(04):125-126.
[2]潇飞.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动画世界·教育技术研究,2012,(02):141-142.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微课教育资源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微课具有现代性,符合当代学生的审美特点。将微课资源引入到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活动中,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高效高中地理课堂的构建。
一、高中地理微课资源特点
“微课”这种新型的教学资源建设和应用模式可以说是传统教学视频在作为一种新兴的学习方式,“微课”的研究还在进行中,到目前为止,国内仍然没有发现对“微课”做出的准确定义,主流定义为:“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结合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表现形式,记录教师在课堂教学各个环节中就某个知识点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 “微课”核心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微课”的资源构成可用“6+1”来概括,即:“1”是指“微课”的核心资源微型教学视频片段,“6”是指与所相配套的教学设计(微教案〕、素材课件(微课件)、教学反思(微反思)、学习反馈(微反馈),练习测试〔微练习)、师生评论(微点评),等辅教与学内容。微课资源具有时间短与内容少的特点,微课视频的信息容量较少,但交互性较强,方便师生利用。这些特点是微课资源的普遍特点,高中地理微课资源还有极个性化特征。
(一)生活化特点
有教育价值的高中地理微课资源,应当与新课程标准中的要求相符。教师利用地理微课资源,将地理课堂教学内容与高中学生的生活结合在一起,母咧醒生的生活中获取教育素材与案例,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问题。像在讲解有关于交通的知识时,教师可以搜集本市近些年来交通条件变化图以及新闻资料,用微课形式呈现给学生。用生活化的微课资源实施教学,往往能够推动地理教学改革创新。
(二)趣味化特点
微课资源与多媒体技术密切相关,在微课视频中,大量的信息通过文字、图片、音频与视频的方式呈现出来。微课资源可以在最大限度上调动学生的多个感官,刺激学生的神经,让高中学生认识到地理学习的趣味性。微课的存在,不仅让地理知识变得立体化,更让地理课堂变得轻松、愉快。
(三)综合化特点
教师在选择与制作微课资源时,不仅要考虑地理学科本身的内容与特点,还要考虑其它学科的内容与特点。从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出发,将多个学科的知识融合在小小的微课中,需要一定的技巧。微课资源具有综合化特点,在于其是多学科知识的集合,更具有明确的主题与科学的内容,有利于高中地理教学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实现情感教育目标。
二、微课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方式
(一)利用微课,优化新课导入
课堂导入,对于课堂教学的整体质量有直接影响。在讲解新的地理知识时,教师可以利用与新授课内容相关的视频、图片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后续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教师要重视课堂导入环节的作用,利用现代化的微课导入方法,在课堂开始的前几分钟,抓住学生的兴趣点,促进学生成为地理课堂的积极参与者。
比如在讲解有关于河流地貌的发育知识时,教师可以利用微课向学生展示河谷形成的动画以及冲积平原形成的动画,让学生通过微课更好地理解课本中的陈述性文字以及图片。这样的课堂导入符合高中学生的思维特点,在导入环节让学生对河流地貌发育的过程有所了解,会让之后的学习更加轻松,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利用微课,优化知识讲解
知识点的讲解,是地理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初中地理知识相比,高中地理知识更加丰富,难度更大,理解起来存在困难。面对这样的变化,教师要利用微课降低高中地理知识的学习难度,让地理学习变得零负担学习。巧妙利用微课,去解决容易混淆的地理知识点,促进学生地理学习思维的清晰化,才能保障教学质量。
比如在学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相关知识时,学生要学习区域自然资源在农业、工业以及城市化过程中的作用,了解我国不同区域的自然资源特点。多个零散知识点的集体出现,会让高中学生猝不及防,学习起来找不到头绪。这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微课去整理知识点,将看似混乱的知识点分好类,在三五分钟时长的微课引导下,打消学生的负面学习情绪。让微课成为高中学生地理学习中的一个灯塔,能够促进地理课堂吸引力的提高。
(三)利用微课,鼓励学生探究
地理学科知识的抽象性强,许多地理概念具有专业性。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利用微课对抽象的地理知识点进行转化,让学生找到自主探究的动力。一直以来,教师过于重视地量知识点的传授,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开发。在微课出现之后,教师要借微课之力,让学生通过观看形象的微课,做地理知识的提取者。
比如在讲解有关于天气系统的知识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锋面系统、锋面气旋以及气压系统等知识,让学生了解每一个天气系统的形成过程与特点。教师用微课向学生展示各个天气系统的形成过程,让学生用文字去描述每一个天气系统,有利于学生地理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提取成果与课本陈述相对比,发现问题进行探究,是提升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高效手段。
(四)利用微课,创设教学情境
地理学科知识的涉及面较广,在学习地理知识时,学生不仅在学习自然知识,还会接触到许多人文知识。在自然地理知识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从时间、空间等多个角度去思考、去想象,才能理解地理知识。对于离高中学生生活较远的教学内容,教师要多多利用微课去创设情境。
比如在讲解有关于地球运动的知识时,这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看不到的地理现象,学习起来难度较大。教师利用微课向学生展示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情境,让学生通过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地球自转的方向,有利于学生掌握相关地理知识点。
(五)利用微课,优化课堂总结
总结,是高中地理课堂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在总结环节,学生与教师一起回顾本节课所讲内容,加强记忆。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微课帮助学生再次提起精神,积极动脑去回顾本节课的所用知识点,并找到高效记忆的线索。作为新型的教学资源建设和应用模式,“微课”目前是教学研究的重点和热点。而目前,有关地理“微课”方面很少。本文从新课导入、地理知识详解、地理知识探究学习、场景模拟、知识点总结、课程练习制作方面探讨了如何在中学地理教学中运用“微课”。并指出,在运用“微课”时应该注意“微课”的适用性,必须满足微课表现鲜活性、微课目的要明确、微课“生活性”原则等问题。像在讲解有关于海岸与海底地形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利用微课展示二者对比的图片与文字,让学生在对比中回顾与之相关的知识点。鼓励学生根据微课资源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分享自己的总结成果,能够让课堂在结束阶段变得热闹起来。在民主的总结氛围中,地理教学成果会得以升华。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虽然微课资源的应用在我国教育领域处于起步阶段,但却给教学活动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动力。高中地理教师应当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利用更加科学的思想去调整教学活动,促进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用微课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才能让高中学生建立全面的地理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一、前言
自从我国积极开展新课程改革活动之后,便开始要求高中地理教师尽快地树立起科学化的教学理念,探索出富有针对性的教学引导模式,避免和时展需求产生任何冲突的状况。所以说,预先规划出可靠的现代地理优化教学方案,明显是势在必行的,理当引起有关教学人员的深切关注。
二、新课程改革环境下高中地理的特征和知识结构形式
(一)高中地理的全新特征
和以往传统形式的课程相比,如今我国高中地理明显更加专注于理论与实际交互式融合的过程,即主张在传授学生知识点梳理和校验分析技能的前提下,确保他们灵活性地探索不同类型的地理过程、成因,以及发展规律。客观角度观察认证,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地理,主要凭借人地关系作为设计的核心线索,之后要求教师在课堂讲解环节中,引导学生深刻关注到当前人类遭遇的各式各样的问题,包括人口压力沉重、资源储备量过少、环境破坏现象严重等,进一步为这类群体合理性把握可持续发展理念奠定基础。与此同时,这类课程本身还保留着十分鲜明的基础和时代特性,特别是经过内容逐步完善、选修模块人性化设计之后,有助于引导学生更加深入的关注各类生产生活领域和地理的关系,明白地理学科独特的应用价值,至此自觉产生对该类课程愈加深入的研究欲望,为日后视野范畴开拓,以及科学和人文素养同步培养提供保障。归结来讲,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地理,更加倾向于锻炼学生个体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意识,以及培养他们出众的地理思维技能。
(二)高中地理的知识结构
为了更加严密性地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令高中地理课程教学变得更加高效,作为高中地理指导教师,务必要同时具备本体性、现代教育理论、地理教学实践等完善性的知识结构。本体性知识方面可以细化出理论和实践两类结构单元,教师教学过程中须适当偏重于实践部分;理论知识方面则包含学生合作等不同学习能力的培养,令个体能够随时填补自身专业知识体系的缺陷;教学实践知识,则顾名思义,要求教师结合丰富的生活经验进行生动情境创设,方便学生及时结合个人独特的表达方式解答相关问题。
三、高中地理课程进行优化教学需要注意的要点
(一)教学理念方面
在我国新课程改革步伐骤然加快的同时,高中地理教学也开始逐渐挣脱了传统应试理念的约束效应,开始主张在全新的地理课堂教学环境中,引导学生朝向全面化方向发展。因此,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在尊重个体主体适应性地位的同时,透过不同途径调动他们的自主学习欲望。长期坚持下去,高中生才能真正学会融合考点和课本内容的重要性,并在勇敢实践过程中及时锁定和改正自身遗留的缺陷问题,保证日后可以更加有效地累积重要的知识。具体处理方式则是预先为学生创造足够自由的学习交流空间,确保他们激发自主学习欲望之后,在课后收集整理更多且鲜活的学习资源,方便日后能够在参与相关实践活动的同时,大胆表达个人的想法。由此可见,优化教育理念,的确是改善高中地理教学水平的前提条件。
(二)教学指导形式方面
如今计算机信息技术已然融入到民众的日常学习、生活和工作领域之中,基于此,我们要充分地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高中地理课程教学指导,使得原本枯燥乏味的课题内容能够和实际生活紧密地融合在一起,激发学生研究欲望和吸引他们注意力的同时,方便加快教学步伐和提升教学质量。特别是PPT课件、投影仪等设备投入之后,可以令课题内容得以直观、动态化地呈现,保证课堂教学内容至此不断丰富起来,教学外延效果自然愈加理想。(3)教学内容方面教师在正式组织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活动前期,需要保证全方位考虑到学生个体实际状况的基础上,筛选和引入他们通常较为熟悉的生活化案例,这样他们就会在小组探究和独立分析中发现一些全新的问题,保证令原本有限的课题内容得以补充完善。想要达成这类要求,就必须要求教师灵活和富有针对性地锁定地理知识、现实生活的契合点,保证在现实生活中积极捕捉有关实例,借助网络加以完整化的记录与整合,经历过边学边做、总结经验、优化教学等重要的工序流程之后,进一步优化自身的教学方案。
四、优化高中地理课程教学方案的有效策略
(一)积极提升指导教师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须知在新课程标准下,学生始终是学习活动参与的主体,特别是其学习理念的树立,往往需要教师予以协调性的辅助引导。所以说,作为一名合格的高中地理教师,理当不断丰富个人的专业知识体系,确保日后能够灵活性地增加课堂教学的丰富多元和趣味效果,方便学生可以及时加深对这部分知识的记忆和应用实效。另外,课堂氛围对于学生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须知教师的综合素养,除了借助其知识积累和提升途径加以表现之外,还需要借助愉快的课堂氛围加以映射,这便需要教师在课堂上传授学生合理数量的地理知识之外,适当将时间精力投射在国际环境内的地理环境研究上,力求在多元化教学模式覆盖之后,引发学生内心无限的爱国主义思想,保证他们日后细致化研究和学习地理知识的激情态度。
(二)竭尽全力做好高中地理课堂生活化改造的工作
客观角度观察认证,地理环境对于民众平常衣食住行等活动,都会产生较为深刻的影响作用,因此,自从我国制定和实施新课程标准之后,便要求高中生长期学到对实际生活有帮助的地理知识。基于此,教师便有必要在课堂上想尽一切办法促成理论知识和现实生活的结合,令学生切实体验到地理知识对现实生活的影响作用之后,调动他们内心强烈的地理学习欲望。如教师可以借助学校时刻变动的作息时间,进行昼夜长短变化、太阳直射点移动等必要性的地理知识讲解;抑或是通过学生较为熟悉的气候和四季变化规律,进行地球公转和自转等运动隐藏的地理意义分析;再就是结合南水北调、西气东输等时代热点话题来引发学生对地理课程的深入研究兴趣,令他们明白地理知识原本就是无所不在的,保证他们自觉稳固地理基础之后,切实达到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优化的目的。
(三)确保深入性解读教材内容的同时开发引入多元化的教学辅助资源
具体来说,就是针对全新课程标准加以细致性分析认证。须知新课程标准时刻彰显出形式新颖、有助于吸纳学生注意力等特征,因此,教师应该保证在课堂中实时性地引入一些热点话题,确保学生集中化关注某类知识点之后,引导他们参与到实际地理问题研究活动之中。而在此之前,教师须深入性地挖掘现实中隐藏的不同类型案例,并结合尽量简易的表现方式来加快学生理解进度;同时还应实时性地挖掘当中任何的弊端,保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应对,最终成功换取教学内容优化和课堂教学丰富的改革成就。再就是有机凸显学生在高中地理课堂的主导地位。须知在新课程标准之下,学生才是学习活动的参与主体,教师要做的,就是尽量克制以往不合理的教学指导理念和方式前提下,完成引导角色的转化任务,即确保及时应对每个学生产生的质疑问题,令他们在独立探索和合作分析中调动起深层次的学习欲望、活跃个人的思维。也就是说,至此之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主动权就顺利地交到学生手中,教师主要负责加以引导,令学生个体可以更加积极深入地发现、分析、解决问题,为日后更加灿烂的创造灵感迸发和教学过程全面性优化,做足准备工作。
五、结语
综上所述,新课程标准下,作为一名现代专业化的高中地理教师,其必须时刻将课堂教学质量优化作为首要目标,至此竭尽全力地开发出全新的教学指导方式,确保加快理论和实际的融合进程,赋予全体学生更加理想化的课堂体验。相信长期下去,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水平会提升至更高的等级层次,避免和时展要求产生任何不必要的冲突迹象。
参考文献:
[1]刘涛.新课标背景下如何激发学生学习高中地理课的兴趣[J].新课程(教研),2010,15(07):122-130.
[2]杜了了.新课标理念下对高中地理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6(24):79-88.
地理是高级中学的一门必修课程,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指出:“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因此,新课标和现代教育理念下,对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进行有益探索已成为高中地理课程教研的主要研究课题。
一、对现阶段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反思
在新课标和现代教育理念下对现阶段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反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符合学生生活习惯,贴近学生生活环境。教师在设计教案、课件时,应参照学生生活的地域和已有的知识背景。
二是注重高效课堂活动的开展。教学任务和探究性问题的设计不能太难,也不能太简单,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共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及时对学生进行提示和鼓励,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并适时地做出评价。
三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程标准中强调了师生互动的重要性,注重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适时地改变自己主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合作探究活动中,并以朋友、伙伴、指导者的身份及时对学生进行引导,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二、高中地理高效课堂教学的新探索
在对现阶段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进行反思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将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教学法(问题式教学法)引入高中地理课堂,对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进行有益的探索。以洋流讲解为例,具体如下:
1.合理运用提问,创设教学情境
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教师应该设置一些探究性问题,精心创设教学情境。例如,在教授洋流时,以《泰坦尼克号》中大船沉没片段为例进行提问:泰坦尼克号为什么会沉没?通过影视视频片段播放,创设情境,很自然地导入对洋流的学习,调动学生的情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达到良好的课堂学习效果。
2.引导学生阅读课本,自主探究式学习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先让学生初步了解“盛行风是洋流形成的主要动力”这一概念,再具体讲解洋流是怎样形成的,并把全球洋流运动简图呈现给学生,鼓励学生找出洋流运动的规律。最后,教师布置任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记忆,用不同颜色的笔标出寒流和暖流,并尝试自己完成全球洋流运动简图。
3.引入小组合作开展地理课堂教学
教师可以将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小组成员之间交换自己的结论,并提出各自在答题过程中产生的疑问,互相探讨,找出原由。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交换学习成果,找到自己和别人的差异,发现自身的不足,学习别人的长处。
同时,还可以通过辩论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对新知识的应用能力,学会全方位、多角度地思考问题,不断提高其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由每个小组选出代表,在黑板上画出简图,全体师生共同批改。教师还可以通过知识竞答的形式,鼓励学生进行抢答。这样的设计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4.教师及时点拨,综合评价教学内容
教师作为学生课堂学习的引导者,及时的点拨和讲解对学生系统地掌握新知有着很大的帮助。经过自学和小组探讨,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教师只要根据学生得出的结论对本课的重点进行总结,再重点讲解学生没有解决的问题,由浅入深,让学生真正掌握本课的重难点,最后,再一起解决课堂开头提出的有关洋流的问题。
通过全球洋流分布图可以看出,影片泰坦尼克号中沉船的位置处于拉布拉多寒流和大西洋暖流交汇处,经常出现海雾,而南下的拉布拉多寒流由于维度较高,也经常会携带冰山,这些因素增加了泰坦尼克号行驶的难度,且存在人为因素,最终造成了泰坦尼克号沉没的悲剧。这样的课堂教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环环相扣,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地去探讨学习知识,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在新课标和现代教育理念下有必要对现阶段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对高中地理高效课堂教学进行新的探索。在未来的工作实践中,应不断吸收新的、正确的教育理念,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