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大数据培训心得体会大全11篇

时间:2022-06-05 00:22:39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大数据培训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大数据培训心得体会

篇(1)

支行行长参加金融科技专题培训班后的心得体会

几天的学习,触动很大,有种“井底之蛙”和“被OUT”的危机感,更有“不跑步改变就是退步”的紧迫感。本次学习培训内容广泛,设置了《互联网金融风险与监管》、《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对银行业务模式的重塑》、《人工智能与精神创新》、《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与系统性金融风险》等一系列金融科技关联课程,请来高校教授、学者及金融专家为我们授课。从宏观经济新常态到互联网金融、科技创新与“万物互联”创新思维到无边界的“以人为本”、科技时代下的银行转型与战略思路到营销管理智慧、人工智能数据驱动的消费金融创新到大数据时代银行情报获取与金融风险防控等方面进行了详尽的讲解。自我感觉在理念思维上得到新的拓展和站位,对科技金融的认识、理解、与岗位工作的结合都有明显的触动。

通过此次培训我认识到科技金融和金融科技对抢占先机,拓宽公私客户拓展渠道的重要意义。农业银行要积极拥抱互联网和大数据,把握好互联网时代客户连接的本质,以金融科技为主线,加强同客户的平台化连接,优化客户体验,提升获客、活客和留客能力;要用好微信、公众号等营销新手段,通过粉丝经济效应,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客户基础。

随着科技发展,银行由手工记账,到电脑记账,由单机版到数据二级分行集中,一级分行集中,总行集中的历程,到了如今的大数据平台,云计算。银行的客户群也由60、70、和80后到如今的90和00后的年轻一代,客户的服务也由单一服务到多品种多元化服务,因客户需求,应客户所需而定制各种产品,由单一的储蓄存款,到如今的各种理财、保险、基金、黄金等一系列升值的产品,不同的回报。也由柜台服务到自助服务,再到如今的互联网金融服务。一部手机便可以处理银行柜面90%的业务,这样翻天覆地的变革,就是如今的大数据时代,带给银行人和客户服务体验的转变和颠覆!

新常态与新科技已经对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发出了时代之问,各个支行与网点应该是最敏感的单位,如何可持续?答案就是适应新常态、拥抱新技术、正确看待互联网金融趋势,创新改革传统金融方式,顺势而为,主动寻求传统金融体系发展“解药”,与互联网金融合作发展,创新金融管理模式、更新金融管理理念,以现有资源为基础,努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客户的期望值已从对产品的追求向体验至上转变,银行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重点,也将从简单和标准化,转变为创造个性化的体验,作为银行人未来的分支机构的重要性将逐年下降,而电子渠道,尤其是移动渠道才是王道,就经营最前沿的一级支行而言,作为农业银行基层管理者,我要做的就是服从和执行新的发展理念,提高我行服务水平,而不是畏难和质疑。互联网金融的便捷性与大众性特点使得客户享受到了全新的体验,商业银行面临了大量的客户流失,因此我们应做到高度重视客户体验,优化客户体验,提升获客、活客和留客能力,打造出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模式。只有服务客户,抓住客户,拓展客户,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客户基础,才能使农业银行“根本固而枝叶茂,源泉壮而流派长”。因此我们只能通过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改变自我,才能顺应未来的变革,未来的银行金融服务也才能赶上移动化浪潮,我们才能不被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而淘汰出局!

篇(2)

新时期高校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创新,需要充分发挥新媒体的组织宣传优势,利用新媒体平台,做好志愿服务策划和组织宣传工作。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志愿服务活动需重视前期策划,做好周密调查,了解被服务对象的需求,做好必要的沟通交流。双方都满意的项目必然是科学、理性、人性化、符合实际的项目,也更有生命力和活力。新媒体技术在志愿服务网络体系建设和组织传播方面功能强大,要善加利用。高校可通过树立典型的方式强化正面宣传,在校园网、微信、微博、校报、校园橱窗等大力宣传志愿服务精神和优秀志愿者事迹,传播志愿服务正能量,分享志愿服务成果,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学习模范,提高觉悟,把握志愿服务精神的时代内涵、时代意义和时代价值,把志愿服务作为一种价值引领传承发扬,形成富有特色的校园志愿服务文化。

二、建立基于大数据的动态监督管理机制

大数据改变时代,其强大的数据分析和甄别能力为各行各业带来了新的革命,志愿服务行业也不例外。在高校,志愿服务的组织管理比较传统,多是采取自上而下层层推进的方式,这有好的方面,能得到广大学生志愿者的信任和拥护。但这有人走茶凉之弊,且不利于志愿资源的科学分配。互联网时代的大数据,给志愿服务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平台,要充分利用科学的力量,减少人治的影响。互联网+大数据,建立志愿服务项目和志愿者服务情况动态数据库,通过互联网来选拔和管理志愿者,并对其进行监督管理,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高校志愿服务项目组织者可以通过官方网站、公众空间、微信群等公开信息数据,联络沟通志愿者,做好项目策划,必要时,还可以对参加的志愿者进行培训教育等。而大学生可以个人注册关注此类网站、论坛、微媒等,随时查阅动态数据库,观看公开的信息数据,了解相关情况,比如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渠道、志愿人员等。组织者和志愿者还可以通过新媒体,志愿心得体会和感悟文章,分享经历和心路历程,传播志愿服务文化,达到更好的交流和沟通。总之,通过互联网+大数据,经科学的评估与甄别,高校志愿服务管理者和决策者在很大程度上能为大学生志愿者选择最适合学生身心发展、最符合社会需求、最能展现志愿服务效果的项目类型,实现高校、社会和个人三方共赢的局面,从而为志愿服务项目的长效发展提供保障。

篇(3)

2020年11月,本人有幸报名参加来宾市财政局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的“十百千”拔尖会计人才选拔,很幸运选拔上了,接着于12月6日至11日,到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商学院参加为期五天的集中培训,现就此次参加培训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本人于2013年通过中级会计职称考试并获得职称证书,又于2019年一次通过高级会计师考试,于本年度顺利通过高级会计职称评审,且因多年担任教育系统财务负责人一职,在所在的金秀小县城,算得上是小有名气,在没有参加选拔和培训之前,一直也自以为在会计方面无论是理论还是专业素养上,都处于较高层次,已显自满姿态。

我很庆幸自己参加了这次选拔,也很感恩被选拔上了,从而非常幸运地获得了参加这次集中培训的机会,自此方知学无止境,贵在坚持。

在举行开班典礼之前,学员在商学院前合影留念,一次合影,一张合照,一下就把来自各地互不相识的学员的心聚到一起,大家都很开心,笑容灿烂,犹如冬日暖阳一般温暖。接着在开班典礼上,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商学院党委书记龚义作了简短的发言,简单介绍了商学院培训中心的一些情况以及近年来所取得的成就,之后来宾市财政局副局长覃锦平也作了发言,并对学员提出殷切期望,寄语学员“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希望所有学员通过此次培训学有所获,并用所学到的知识指导以后的工作,为会计事业添砖加瓦。

之后的几天时间里,有幸聆听了各位大神级别的老师们为我们带来的一堂堂精彩绝伦的课程,令我大开眼界,收获满满。此次培训课程设计,包含《国有资产管理专题》、《全面预算及绩效管理》、《行政事业财务管理专题》、《培养人文素养 提升人生智慧》、《智能财务发展趋势专题》、《财务共享基本架构及沙盘推演专题》,另外安排了党风廉政现场教学以及学习心得分享、讨论,学员们学习热情高涨,讨论热烈,乐于分享,真的感觉五天的培训过得太快。

通过这次培训,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在互联网大数据、AI时代,作为一名在职的会计人,如果不努力学习,就会被时代的浪潮抛弃,就会很快被淘汰。

来自商学院的朱霞老师,是一名正高级会计师,时任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财务总监,她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讲述了与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相关一些文件、国家出台的管理办法等,阐明了国有资产的特点以及配置、使用、处置的要求,对单位接受捐赠、通过举债方式取得的资产是否属于国有资产进行释义,从而让我们更明了国有资产的定义及范畴,并指出目前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让我深刻认识到我自己所在单位以及整个教育系统在国有资产管理上存在的问题,迫使我去思考怎样解决这些难题,也迫使我下决心去整治一些管理上的漏洞,提高了对国有资产管理的认识,朱霞老师的这堂课,令我受益匪浅。

张秀兰老师的全面预算及绩效管理课,让我对预算绩效管理有了全新的认识,虽然过几年国家已经实施全面预算绩效管理,我们每年也都会在做预算时进行部门整体预算绩效申报以及预算项目绩效申报,每年也都会进行预算绩效评价,通过自评或者接受第三方评价,但实际上许多单位的财务人员并不能够真正理解实行全面预算绩效管理的意义,申报或者评价大多流于形式,应付式、被动进行,因此效果大打折扣。听了张秀兰老师的课,我才真正理解预算绩效管理的意义所在,正如张老师所说的绩效测量的意义在于:如果你看不到成功,你就无法进行奖赏;如果你不能测量结果,你就无法区分成功和失败;如果你不奖赏成功,你可能在纵容失败;如果你意识不到失败,你就无法进行纠正;如果你看不到成功,你就不能从中学到东西;如果你展示成效,你就能赢得公众的支持。我理解为,只有通过绩效测量,才可能掌握预算的科学性、合理性,才知道谁真正做了事,谁真正做好了事,才明白该鼓励谁该奖赏谁,才能够让预算真正发挥作用,才能真正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我想以后我再做预算绩效目标申报和预算绩效评价,就不会再觉得烦,就不会敷衍了事。

谢海娟老师讲授的行政事业财务管理专题课程,也是我最希望能听到的课程了。因为我本人担任我们县教育系统财务主管多年,深知单位财务管理的复杂性和难度,如人员配置问题难解决,业务人员素质不高,领导不重视等,造成工作中很多困惑,一度曾经很迷茫,不知方向在哪里。谢老师在课上全面阐明了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要点和基本原则以及要求,从预算管理、定员定额管理、收入管理、支出管理、结余结转管理、资产管理、负债管理、财务分析、财务监督等几个方面论述了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内容,并指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应遵循的原则和要求,最后还谈到了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与财务管理的联系,指导我们如何建立单位层面内部控制的框架。于我本人而言,谢老师的这堂课很有实用性,对我以后的工作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接着我们有幸聆听到广西师范大学曾云莺教授生动有趣又极富哲理的《培养人文素养提升人生智慧》课程,曾老师以道德论人性善恶开课,首先让学员大声朗读《资治通鉴》中司马光所言:德者,才之帅也,才者,德之资也,论才则必以德为本,故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用名言道德常常能弥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说明了要做一个好人,首先要有道德。阐述了中国道德标准,希望大家珍爱生命,敬养父母,承志立身,无违诤谏,慎终追远,乐于布施,常存感恩心,常存敬畏心。这节课,自始至终都是笑声不断,曾老师的睿智达观和幽默风趣深深让我折服了,我自小就喜欢看儒家、道家、佛家书籍以及哲学类书籍,听起来尤其入心,感到十分亲切。这真是听君一席话,可解万千愁呐!

12月9日上午安排了党风廉政现场教学,我们去到了桂林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学习,感受到革命先辈的崇高爱国主义情怀,深受教育。下午进行学习心得分享、讨论,大家分小组交流讨论,气氛热烈。之后学员还进行了自我介绍,大家都十分感恩十分珍惜这一次的相遇。

篇(4)

大数据技术的战略意义不在于掌握庞大的数据信息,而在于对这些含有意义的数据进行专业化处理。换言之,如果把大数据比作一种产业,那么这种产业实现盈利的关键,在于提高对数据的“加工能力”,通过“加工”实现数据的“增值”。大数据需要特殊的技术,以有效地处理大量的容忍经过时间内的数据。适用于大数据的技术,包括大规模并行处理(MPP)数据库、数据挖掘电网、分布式文件系统、分布式数据库、云计算平台、互联网和可扩展的存储系统。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除了在大数据的概念上的研究外,重点放在技术研究。美国政府六个部门启动的大数据研究计划中,绝大多数研究项目都是应对大数据带来的技术挑战,重视的是数据工程而不是数据科学,主要考虑大数据分析算法和系统的效率。

国内在大数据研究领域的重点在大数据与云计算、数据挖掘,并行计算和分布式处理,应用式主要集中在地理信息系统。但目前国内高校很少有开设大数据方向的相关专业,业内先驱当属北航软件学院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专业。此专业是北航软件学院、北航计算机学院与慧科教育(工信部移动云计算教育培训中心)联合打造的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专业,于2012年开始招收工程硕士。另外,2013年,华东师范大学成立了数据科学与工程研究院;2014年,华南理工大学设立了云计算与大数据专业;同年,清华大学成立“清华―青岛数据科学研究院”,设立大数据的硕士博士学位项目。另外,开设大数据相关本科专业的院校有贵州师范学院、贵州大学和北京城市学院。而2014年9月开始,西安欧亚学院也开始对外招收网络工程专业(大数据方向)。

三、民办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

西安欧亚学院作为一所民办三本院校,本着创新型教育理念,一直致力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从2012年开始筹备至今年正式招生,共两年时间。无论从企业需求,还是学术要求,我们都进行了充分的调研及论证。

1.前期准备

(1)资料准备

在与北京大学教授合作的项目中,受到启发。继而开始搜集大数据方面的各种文献资料,对目前国内各大高校的专业开设情况进行考察,借鉴他人的宝贵经验。最终形成了一个初步的课程规划清单。

(2)企业调研

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我们知道,学生将来是否能顺利的找到工作,与其在学校接受的教育是息息相关的。很多时候,我们只是从一个教师的角度考虑,应该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可是,我们并不了解,目前,就某一个行业领域,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无论从专业能力方面,还是从个人基本素质方面。

鉴于此,我们对一些相关企业做了调查问卷,结果得出,企业需要的大数据人才,从个人素质方面,需要以下能力:

良好的数据敏感度,能从海量数据提炼核心结果。

对统计、数学建模有强烈的兴趣和钻研精神。

良好的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分析能力。

擅长与商业伙伴的交流沟通,具有优秀的报告讲解能力及沟通能力。

工作高效,有条理,细致,态度积极,责任心强,能够承受较强工作压力。

在专业技能方面,需要以下能力:

熟悉数理统计、数据分析、数据挖掘等基础知识,熟知常用算法。

熟练使用SAS、SPSS、R、Excel等统计分析软件。

精通至少一门编程语言(C、Java、Python、shell)。

了解数据结构和算法设计。

熟悉Linux 操作系统开发环境。

(3)师资培养

学生所学知识的源头均来自于老师。我校教师大多从学校毕业后直接任教,缺乏实际工作经验。虽然基本的理论知识都能掌握,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缺乏。为此,我们将教师分批派往不同合作公司进行挂职锻炼,为期一个月至半年不等。这样,教师不但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业务专长,将理论联系于实际;同时,在企业中,能经历到不一样的工作状态和企业氛围。将来回归课堂,能给学生传递的不仅仅是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书中没有的工作经验和阅历。

另外,在大数据方面,有很多不同方向的讲座、论坛、会议。其间,各领域的业内高手都会云集,畅谈自己的编程经验或心得体会。我们会及时派出相关老师外出参会,听取高手经验、开拓视野的同时,更希望能和高手有交流甚至合作的机会。

(4)专家论证

经过我们的调查问卷和深入企业实习的见闻体会,我们更加明确了大数据人才培养的方向,进一步完善了培养计划。为了更有力的支持我们的方案,专业开发团队先后多次请来名校教授进行座谈论证,经过5次不断的“推翻―重做―修改”,最终形成2014级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

2.方案阐述

我校在网络工程专业开设了一个大数据方向的实验班,本科四年制,培养阶段划分为通识教育、专业培养和多元化培养三个培养阶段。

第一阶段:通识教育培养阶段。

按照工程人才培养的共性要求而设置,并为全面素质教育奠定基础。包括综合基础和基本技能两个模块。在综合基础模块中,设置了由“政治思想理论课、高等数学、大学物理、体育”等系列课程构成的必修课程,和由人文科学与艺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系列课程构成的选修课程。重点满足对学生逻辑思维、思想品德、身心健康、人文科学与艺术、社会活动能力等各方面素质培养的要求。在基本技能模块中,主要设置有计算机类、英语类和人文类等课程。重点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良好的中外文沟通、表达与写作能力,基本工程与科研素养以及良好的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能力。

第二阶段:专业培养阶段。

培养大数据分析人才必备基础理论知识和技术能力。包括专业基础能力和学历提升两个模块。学历提升模块开设计算机类考研必备的高等数学、英语、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基础、数据挖掘等基础性课程,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学科基础理论;专业基础模块开设统计学基础、多元统计分析、时间序列分析、Hadoop并行计算、数据可视化技术和分布式云计算等专业技术基础课程,让学生掌握大数据在数据管理、系统开发、数据分析与数据挖掘等方面的核心技能,培养工程人才在计算机学科网络大数据专业领域中必要的、最基础的知识和能力。

第三阶段:多元化培养阶段。

篇(5)

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大型组织从架构上看,普遍存在所属分支机构或业务指导部门甚至直接管理单位众多、人员队伍庞大等情况,以国网和国税系统为例,从中央、省、市、县到乡镇各个层级都有设置机构、配置人员。故而一些重大专题内容的学习就需要全局统一部署,包括“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政府部门重要的法律条令、行业管理的重大政策措施如营改增等重大专题。都是基于机构众多、人员队伍庞大的特征,这是一个长期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

推M缓慢 重大专题学习往往都涉及到政府、央企、大专院校等大型组织。内容均为重要会议精神、重大政策执行、紧急事项落实等。应是需要政府部门或者企业人员第一时间了解、掌握并即刻实行的,宣贯学习有很强的时效性要求。但是,传统的开会、发文、培训等学习形式都是慢节奏的,而且还需要有关机构宣教人员拟定方案、联系培训、聘请专家,从中央省市县到乡镇各层级步步推进,旷日费时,进度缓慢,显然不符合对时效性的要求。

流于形式 传统学习方法一般都比较单一、保守、成旧,往往都是读读报纸、学学文件,组织一下讨论,枯燥乏味,难以引起大家学习兴趣,缺少吸引力,流于形式。

缺乏抓手 传统学习模式虽然有统一的组织部署,明确的学习内容,层层传达学习的过程,但关键环节在哪里?监督检查有没有机制保证?如何确保学习的效果?等等,都缺乏抓手。

收效甚微 由于传统学习模式的覆盖率低,员工参与度不高,没有直接客观的统计和评价模式,纸质的学习资料难以统计,无法实时准确记录学习进程,无法做到定性与定量分析,无法对学习情况进行实时、动态、精确的管理,学习效果自然难有保障。

“互联网+宣贯式学习”新模式为学习提速增效

针对国企等大型组织传统学习模式的困境,知微科技立足于互联网和移动科技,采取互联网+的模式,开发宣贯式学习产品,形成能够为组织带来知识融合与协同创新的全新学习方法:

完善学习机制 建立健全组织体系,实现跨区域、跨场地重大专题内容在线学习,破解学习推进缓慢难点。

创新学习方式 以互联网为载体,建立“不受时空限制、及时、互动、共享”的互联网传播模式创新学习方式,破解学习流于形式难点。

充实学习资料 通过在线学习交流,创建重大专题学习内容资料库,延展学习的开放性、主动性,为各基层组织学习树立学习楷模,提高学习热情,破解学习缺乏抓手难点。

记录学习进程 借助大数据分析统计工具,实时准确记录学习进程,做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通过对学习情况进行实时、动态、精确的管理,实现学习管理由“粗放型”向“精准性”转变,确保学习“落实到人”,破解学习收效甚微难点。

宣贯式学习模式注重于解决重大专题学习活动的学习效率和效果问题,其目标是组织所有人,在同一时间段进行学习,并相互交流学习心得,从而为组织带来知识融合与协同创新。

宣贯式学习产品介绍

宣贯式学习场景

知微科技运用移动互联网技术,支持智能手机的微信和APP双入口模式进行宣贯式学习。

场景一:最高领导全掌控

主管部门在手机端上学习。党组书记董事长以身作则,在网络上对于重大专题学习内容的领导评论和指示信息。

这些指示信息瞬间到达企业内部各级组织领导以及员工的学习界面中,领导班子发表心得体会,立标杆,引领各部门和各级单位的跟随学习,以此层层推进,从而保障学习的层层传达和落实。

党组书记、董事长可以随时打开工具,查看部门以及直接下属的学习情况,以及自己心得被哪些人阅读和点赞的情况。

平台可以实现统一化学习,防止信息在逐级传递中产生偏差;信息瞬间传达,保障效率;逐级学习分解,确保学习覆盖率和质量,是学习管理好抓手。

场景二:部门领导被督促

部门领导收到学习任务,对领导的指示和心得进行消化,并且基于自己部门特点撰写学习心得和本部门的学习指示信息。

这些指示和消息后,可以瞬间被下属部门以及部门所属员工看见,并且提示到董事长,自己已经完成学习,并发表了心得。

部门领导也可随时查看兄弟部门中,自己所分管部门的排名。同时,作为董事长的直接下属,自己的学习情况,的评论内容,也会随时被董事长方便地查看到。

该平台可以通过各级部门领导的督促,在全公司尽早展开学习,尽快完成深度的学习任务。

场景三:员工体验很有趣

员工接到学习任务,在学习过程中,随时看到各级领导以及身边同事们所发的学习心得,深入理解,消化学习内容。同时,自己所的学习心得可以随时被其他领导或同事点赞评论。员工也可以随时看见自己在所属部门和公司的整体学习排名。

该平台可以加深员工对于学习材料的理解,相互之间赶学比超,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大量二次内容,群体化学习,有利于增进学习乐趣。

“宣贯式学习”的产品特征

时效性 内容布置,即时到达全员;

便捷性 手机阅读,学习方便快捷;

时代性 多个插件,方法灵活时尚;

信息化 清晰呈现,掌控全局情况;(可随时查看学习状态,积分,数据,排名等)

推进式 层层推进,逐级检查落实;(领导示范,相互促进,效果分析,全程控制)

互动性 上下互动,质量持续提升。(点赞,示范,心得,评论,启发,交流,体验,分享等)

“宣贯式学习”产品带来的价值

改善学习状态 整合上级和中央企业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各种资讯,是工作信息及时、快速传播的平台,使组织学习状态得到根本改善。

营造学习环境 实现网上报名、签到、共享资料等,使组织开展各类会议、培训和活动的产品为载体,积极学习环境得到有效营造。

提升学习质量 开展问卷调查、在线投票、知识竞赛、教育培训等工作,是高效、低成本的应用平台,学习质量和效果得到明显提升。

分享学习效果 展示国资央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兴趣、爱好、特长和相关成果,是员工相互交流互动的沟通平台。使学习由被动向主动,从单项灌输到全员分享发展。

“宣贯式学习”产品运营成效

“幸福南网”微平台经过近两年的全面推广和深度下沉,已取得许多积极的运营成效。目前已覆盖全网23.5万员工,各级单位员工关注绑定率达到96.7%,已成功在平台上举办了1 735场活动,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其中,在2016年5月至6月期间,为庆祝建党95周年,南方电网公司以宣扬企业价值观举行了一场面对全网员工的“宣贯式学习”,以“大家唱,大家评”的方式,举办全网型的“唱响我们的价值观”歌唱大赛。在短短一半月中,活动的访问量高达340万人次,共产出6 506首

参赛歌曲,10.5万遍布于五大省各级单位的员工给喜爱的歌曲送上鲜花以表支持,送出的献花总数达241万朵,发表互动评论33.6万次。此次活动将党的生日祝福与企业文化价值观宣贯工作落到实处,让员工深刻感受党的风采,并以企业文化为引领,提升团队的文化凝聚力,从而提高团队的核心竞争力。

“幸福南网”微平台的建设运营实践成效表明,中央企业“互联网+宣传”成功实现了从传统媒体向新媒体、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以下五个转变:从“面向部分”转向“全员覆盖”,从“组织布置”转向“主动参与”,从“撒网宣传”转向“精准传播”,从“单向灌输”转向“全员互动”,从“时空限制”转向“移动互联”。

知微科技――建真实可信互联网

社区,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

篇(6)

在接触过的从事图书馆事业的采访对象中,很多人都是在进入这个行业之前对图书馆没有深刻的了解和认知,庞恩旭也不例外。1981年上大学后,“三点一线”的生活方式让庞恩旭和大多数大学生一样,既感到辛苦,又觉得十分满足。辛苦的是,由于图书馆的空间有限,需要经常去占座。满足的是,在图书馆里能广泛地学习和涉猎人文、社科等各方面的知识,为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较好的基础。虽然那时的图书馆提供的服务还不是十分丰富,主要是借书、阅读期刊杂志和自习等基本的业务,但是庞恩旭已感到很满足。

虽然学生生活离不开图书馆,但可以说从大学毕业到开始从事图书馆工作之前,庞恩旭对图书馆的认识还是比较肤浅的。那时候,他认为图书馆只是借书和看书的地方,不过是图书和杂志较多而已,并没有把图书馆看成是学校教学科研的重要支柱。由于当时计算机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有限,图书馆大多数业务也基本上是纯手工操作,如借书要查卡片目录、填写索书单和卡片等,没什么科技含量,让他觉得图书馆员和食堂炊事员没什么太大区别,谁都能干。直到1988年自己真正从事图书馆工作以后,庞恩旭才开始感到图书馆工作原来也是一门学问,而且有的高校专门设有图书馆学专业。在图书馆的采编部、流通部、参考咨询部等业务部门工作了一段时间后,他更加明白,要是没有受过专门知识的培训,想干好图书馆工作真是不容易,有些工作甚至干不了,随后他便开始了图书馆主干课程的学习培训。庞恩旭说,现在的图书馆和以前相比变化很大。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图书馆自动化和数字化得到了空前发展,图书馆的数字资源日益丰富,提供的服务也更加多元化和专业化。昔日的纸质卡片式目录早已被电子版的联合目录所取代。现在,图书馆可以通过图书借阅,图书馆主页,各种数据库及其他电子资源,馆际互借、文献传递、代查代检等,为学术研究提供相当大的保障。

七大特色服务

庞恩旭介绍说,天津商业大学图书馆有自己的七大特色服务。一是为解决校园网外教师不能访问图书馆电子资源的难题,2006年6月,他们在天津地区率先开通了VPN(虚拟专用网)远程服务。二是为加大数据库等电子资源的宣传利用,设置了专门的数据库宣传推广与利用岗位。三是加强具有本校学科特点的特色资源建设,包括自建的专业特色数据库。四是加强了对大学生文献信息检索技能与素养的教育,成立了图书馆文献检索课教研室,开展教学活动。五是在图书馆内设置书店与咖啡厅和个人研究室等,为师生营造温馨、舒适的学习研究环境。六是加强绿化与文化气息的营造,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良好的氛围。七是加强与国内外图书情报服务机构的合作,进一步丰富馆藏资源。

他认为,营造良好的环境吸引更多的读者到图书馆阅读除开展特色服务外,还要有能够满足使用要求的馆舍、软硬件等办馆的基本物质条件及先进的管理手段和水平;要建设高质量的馆藏资源,包括实体馆藏和虚拟馆藏;要积极打造各种信息服务平台,主动开展高水平的、具有个性化信息服务和知识需求解决方案;要全面提高馆员的综合素质,努力建设学习型组织;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兼顾,发扬团队精神,苦练内功,实现图书馆又好又快发展;要以人为本,营造舒适、方便、相互尊重、平等自由、催人向上、贴近自然和人性化的学习阅览环境和氛围。

心得体会不可少

在担任副馆长期间,庞恩旭配合主要领导做了很多工作:对图书馆的各种管理规章制度进行了修订和完善;立足于主动为省部级的重点学科建设服务,打破部门界限,积极搭建多元信息平台,实现从书刊借阅文献服务向满足知识信息需求或知识开发与管理的转变;在主动服务中壮大自我,通过努力为二级学院服务,既锻炼了队伍,又解决了图书馆的硬件建设资金不足的难题;将休闲、娱乐类期刊杂志加工后以图书方式提供外借服务;与核心出版社联系,在图书馆图书借阅室设立专门的教材展架,方便教师选用和确定教材;根据艺术类图书的特点,为艺术系师生设立专门的艺术图书借阅室;根据学校考研学生的实际需求,在图书馆设立专门的考研自修室。

庞恩旭很谦虚,说自己担任图书馆副馆长还不足两年,不敢谈经验,但多少有些心得体会。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权利观、大局观、利益观和政绩观。

其次,要热爱图书馆事业,并有一定的图书馆工作基础。因为高校图书馆是学术机构,没有图书馆学基础,就不懂图书馆的发展规律,很难实现图书馆的科学发展。

再次,要积极协助图书馆领导做好工作,特别是自己分管的工作。要作风民主,善于听取各种意见,更要坚持原则,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

最后,要知人善任,学会用人,一视同仁,坚持公正,不分远近。要抓好骨干,带动一般,形成凝聚力。要关心人,培养人,给人以施展才华的舞台。

此外,庞恩旭认为大学图书馆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里应该是向着复合图书馆的方向发展,图书馆的新馆建设要更加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搞好传统图书馆建设的同时,要大力加强数字图书馆的建设。积极搭建各种信息服务平台,把图书馆建成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知识集散地和学生自主学习的中心。要积极研究和应对来自网络、出版商和其他信息服务机构给图书馆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加强与本地区科研、公共等系统图书馆的团结协作,进一步开展资源共建与共享。并且要加大图书馆对社会和地方经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的服务力度,尽可能地对社会开放,进一步发挥社会信息化基地的作用。11953

名馆展示

天津商业大学图书馆始建于1982年,当时的馆舍面积仅为2060平方米。1986年在北院区又建成了7337平方米的图书馆。随着学校的发展壮大,2006年10月在北院新区新建的图书馆投入使用,馆舍面积33621平方米,拥有阅览座位3478个(其中阅览室2796个,电子阅览座位682个),信息点1008个,可容纳中外文藏书近200万册,是目前华北地区已建成、在用的最大单体图书馆。

新图书馆采用借、阅、藏合一的管理模式,阅览室均为大开间的建筑设计,各楼层功能设置更加人性化,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天津商业大学图书馆现有藏书179万册,其中中外文图书171万册,中外文期刊合订本7.54万册。馆藏文献以管理、经济、旅游、食品、制冷等学科最为丰富。近年来,图书馆在电子资源建设方面力度加大,先后自采、与天津市高校数字化图书馆联合采购了清华同方CNKI、万方、维普中文科技期刊、中经网、国研网、超星数字图书馆、读秀学术搜索、Elsevier Science、OCLC之First Search、EBSCO、Springer Link等大型中外文数据库30余个,极大地丰富了馆藏资源,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提供了强有力的文献信息保障。

篇(7)

一、教材的变化

修订后的教材清晰地体现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的教育教学新理念和新要求,设计出有效的、可操作的路径或方式,确实使学生获得"四基",形成"四能";也更加细致地反映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过程,突出关键点和启发性,体现学生学习、能力发展、思维发展等规律。新教材无论是外观还是内容呈现、结构安排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概括地讲,有以下几方面:

(一)调整教材结构,使内容的编排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主要变化有:

数与代数部分:在二年级增加"混合运算"单元;将"有余数的除法"迁移至"万以内数的认识"之前;……

图形与几何部分:在直观认识平面图形时认识了平行四边形;在三年级安排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性的认识;在初步认识角的概念后,让学生直观认识了直角、锐角、钝角;观察物体的内容安排了三个层次;……

统计与概率部分:第一学段调整教学内容,降低教学要求,只分别在一年级下册、二年级下册、三年级下册安排统计的教学。第二学段才开始系统教学统计图表知识,使学生逐步形成数据整理和分析能力,学习如何利用数据分析、判断、预测去解决问题。"可能性"后移至五年级教学。

综合与实践部分:调整或重新设计了主题活动。中低年级每册一般只编排一个主题活动,提高了活动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加强了对探索解决问题方法的引导,渗透数学思想方法;高年级每册一般编排两个主题活动,重在体现解决非常规问题的完整过程。其中,新设计了"量一量、比一比""探索图形"等主题活动;将"数字编码"从"数学广角"的内容改编为"综合与实践"的主题活动。

(二)系统设计"解决问题"教学编排,为实现"问题解决"的课程目标提供教学思路、发展线索和可操作的案例

1. 结合各部分知识安排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内容

在第一学段各册教材的主要教学单元,都安排了教学"解决问题"的例题;第二学段各册教材的大多数教学单元,也安排了教学"解决问题"的例题。这些丰富多样的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案例,不仅为培养学生"四能"提供了必要的资源,也有助于学生积累探索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有效策略的经验。

2. 循序渐进地提供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教材从一年级开始逐步地让学生学习并体会到解决一个数学问题所要经历的步骤:理解现实的问题情境,发现要解决的数学问题—分析问题从而找到解决方案并加以解决—对解答的结果和解决的方法进行检验和回顾反思。在教材中的体现方式是:低年级教材一般用"知道了什么?""怎么解答?""解答正确吗?"提示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从三年级开始采用"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提示。在解决一些需要动手操作的问题时,会采用更有针对性的提示语,如"分析与操作"或"分析与画图"等。

3. 提供丰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体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为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问题解决"的课程目标,修订教材大大丰富了解决问题方法的教学内容。新教材采取的主要措施,一是让学生通过解决不同的问题,学会根据不同的问题现实,自主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

4.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编排,注意题材广泛、联系实际

解决问题的内容结合各部分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数的运算部分仍保留传统应用题内容中合理的部分,但又注意突破传统应用题教学内容的束缚。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思维水平,选择学生将会面对且结合所学知识能够解决的问题作为例题。

5. 为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提供丰富的素材与情境

怎样使小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世界,发现与数学有关的问题并能提出数学问题?此次教材修订进行了一定的尝试,从低年级开始就在许多题目中提出"你发现了什么?""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并安排了专门的题目,让学生利用情境图中的信息尝试提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

(三)加大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力度,为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提供更多的机会

本次教材修订注重落实课程标准提出的"四基"课程目标,关于"获得数学的基本思想",本套教材采取的措施有两个方面。一是在各个内容领域结合各部分知识的教学渗透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二是在二至六年级的每册教材中单独设置"数学广角"单元,利用操作直观等手段渗透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修订后的教材在各个内容领域的教学中加强对基本思想方法的训练,让学生逐步获得数学的基本思想。

在使学生"获得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方面,除了以前教材中设置的探究学习活动(如探究三角形的内角和、圆的周长、面积计算公式等)外,还设计了更为丰富的教学活动,希望以此提示教师在课堂上多组织探究性学习活动,并尽量让学生参与其中,通过动手操作、探究活动等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四)对估算的教学内容和编排进行了调整,体现学习估算的意义和估算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1. 对估算教学的内容进行了调整

首先,估算教学的起点后移。正式的估算教学从原来的"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后移至"万以内数的认识"之后。第二,改变了估算教学的主要载体。由主要结合四则运算教学估算,改为结合运用计算解决问题进行教学,从而将估算当作解决问题的一个有效策略。第三,在计算以外的教学单元,仍注意结合教学内容编排估算的应用。例如,"测量"单元中安排了估计距离的例题等。

2. 重视估算方法多样化和估算策略的教学

估算即"近似计算",一般将算式中的数据看成整十、整百或整千的近似数,通过口算得到结果。近似数的选取通常是用"四舍五入"法,有时也会用"进一"法和"去尾"法,具体的方法需要根据数据的特点和问题的情境灵活选择。修订后的教材注意呈现估算在解决问题中策略的多样性,并让学生体会估算策略中蕴含的不等式的性质。

(五)设置过程性评价板块,为学生提供自我反思与评价的机会

修订后的教材在每单元学习结束时,为学生提供了反思与自我评价的板块——"成长小档案"."成长小档案"中的案例提示学生说一说自己对本单元学习的感想,一是回顾本单元的学习收获,感受自己知识和能力的成长;二是说一说在学习过程中有哪些有趣的或印象深刻的事,回味学习的乐趣。这样的安排,给学生提供了进行反思、归纳、整理体验的机会,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二、教材特色介绍

1.借助画直观图帮助学生分析数量关系,体会"化繁为简",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2、将计算和解决问题有机结合。

3. 以寻找算式在生活中的原型为例,增进学生的数学理解。

4、大数目的加减混合运算,很容易出错,教科书突破了这一难点。

5. 教科书非常重视图表表示问题, 读懂图表等基本素养的培养。

6. 乘除法中增加了点子图等直观模型,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7、从"回顾"入手展开学习活动,调动已有认知基础,建立起已有生活经验和所学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8、用常见的、直观的、应用广泛的现实模型开展新知的认识。

9、利用相关内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篇(8)

【基金项目】本文系全国社会科学基金“十三五”规划2016年立项课题“基于核心素养的书院制育人模式的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BHA16014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07-0065-02

托马斯・弗里德曼在《世界是平的》一书中指出,数字化世界的出现转变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动力,同时也改变了教育的发展需求和运行方式。美国新媒体联盟的地平线报告显示,越来越多的新技术被应用到教育教学领域。人们在不知不觉中适应着新技术带来的变革,作为学习者,对于知识智能的获取方式,也因为数字化网络的融合而悄然发生着显著的转变。当传统书院制育人模式遇上数字化时代的科技光影,必将形成现代书院制数字云学习的个性化价值取向。

一、数字化可订制课程班,让学习内容个性化

书院制作为中国教育史上与官学和私学平行交叉发展的一种教育制度,萌芽于唐末,鼎盛于宋元,普及于明清,改制于清末,是集教育、学术、藏书为一体的文化教育机构。宋明的书院,更多承袭了私学各有所本、自由讲学之风习,以传播学术思想为职志,学习内容不同于官学固定、单一的朝廷核定教材,而是取决于书院学术主流及山长、教师所长,较为灵活而宽泛。这种兼具私学自由灵活和官学规制精致的独具特色的教育组织形式,本身即带有鲜明的个性化特征。

融合数字化网络优势的“现代书院制”,更加注重运用数字网络整合课程内容与学习资源,通过灵活多样的育人渠道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精英人才。拥有千年府学渊源、百年新学传统的苏州中学,就在原有紫阳学院的基础上增建了道山书院、春雨书院、碧霞书院,积极探索数字化时代的“现代书院制”学习课程。

匡亚明实验班,与南京大学的“三三制”本科教学改革有机对接,采用“辅导员+双导师制”,实施ABC三类课程,建立“双城记”网上指导系统,注重兴趣、思想、创新的价值观取向,致力于观念革命、课程革命、学习革命、评价革命,通过南大讲堂和纳米、机器人、设计控制与航模、电子、量子等多元自主课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个性化创新意识。

卓越课程班,引进美国维克森林大学的卓越课程,依托量子馆开发量子科技课程,邀约南加州学院、爱特精英和新东方三家社会培训机构网络加盟,借助“工程坊”将青少年科技教育体系化,包括3D打印、机器制造、纺织工程、汽车工程、木工金工、航模等八项课程,均以选修课的形式向全校推出,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尽最大可能彰显“现代书院制”下学生课程规划与学习内容的数字化与个性化。

二、数字化多元交互平台,让学习渠道个性化

在中国古代书院制度下,学生学习的主要渠道有二,一是聆听书院山长或讲学大师的“升堂讲说”和“学术会讲”;二是借助书院丰富的藏书自由读书和独立钻研。据说“书院之所以称名者,盖实为藏书之所”,藏书的目的正是为了自修读书,即便是明代后期的书院会讲十分重视不同学术观点的论辩交流,自修研究和质疑问难仍是学生的主要学习渠道。

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为现代学习者提供了更为丰富多元的学习渠道。为探索“现代书院制”下的数字云学习渠道,苏州中学基于学生个性成长与终身发展需求,精心打造“未来教室”数字化交互学习平台。

“极课大数据”学情分析系统,通过“图像识别”“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等前沿技术,对学生作业错题和考试数据实现常态化采集、专业化分析、智能化管理,方便学生快速整理个性化错题,让学生随时随地把学习任务做得更有意义。互联在线的极课教师平台与家长平台,方便了学生快捷沟通与共生发展。

StarC云端一体化学习平台,让学生依托StarC教育云基础环境,集成海量优质学习资源构建、智能学科辅助工具、在线学习社区以及第三方服务等,自主开展个性化学习,必要时还可与教师、家长、同学在线沟通、释疑解难,实现了学习过程的网络化融合,学习渠道更多元,学习过程更有趣,学习方法更个性,学习效果更显著。

目前在苏州中学“现代书院制”的育人模式下,越来越多的学生习惯于借助微博、微信、QQ、慕课、智叟、知网以及校内图书电子平台等,来完成自己个性化的学习任务。数字化时代的学习范式,也正在向包括在线学习、混合学习和协作学习的融合型多元平台转型,并日益彰显学生个性化学习的价值取向。

三、数字化自主学习策略,让学习方法个性化

古代书院作为知识分子求知问学的精神家园,在学术会讲实`中多会形成各具特色的学习指导策略,例如宋代朱熹就曾创造“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著紧用力、居敬持志”的“读书六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尽管如此,受时代与条件所限,书院学子除通过书院藏书、聆听会讲和实践体悟等自修方法之外,并无太多个性化的学习方法,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近现代媒体的变更与纷呈。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学习方法个性化的诉求越来越鲜明。苏州中学基于“现代书院制”的平台,积极为学生提供个性化自主学习策略。例如允许学生携带自己的移动设备参与学习,可随时随地通过网络与老师、同学开展信息沟通或小组学习。数字化媒体设备丰富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方法:设计个人选题探究学习方案,整理个性化课程学习笔记,记录薄弱学科典型错题集,分享课外阅读心得体会,编辑个人优秀作文电子书,制作唐诗宋词音乐课本剧,发表课外小发明成果演示,分析个人学业发展数据信息,开展数字化渗透选修学习研究等。

比如在《数字技术中的化学》选修课上,就有学生通过加载智能化的传感器、数据采集器和实验分析软件包,实现了理科实验的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有的学生借助数字技术认识了非电解质与强、弱电解质,有的学生则运用数字技术来理解离子反应的实质,从某种程度上弥补现有实验器材的不足,有效促进了学习中对知识的深度掌握,且提升了学习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思维。

数字化学习环境具有传统课堂所不及的优势,学生具备更强的数字化学习技能,会获得更广泛参与协作学习的机会。如今在苏州中学,基于“现代书院制”的管理理念,数据开放、资源共享、学习自主、课程自选、网络沟通、成果分享等,正在成为一种新的学习价值观取向。

四、数字化国际互联成果,让学习评价个性化

数字化时代的个性化学习,对传统学习评价提出了新的挑战。长期以来,无论是传统书院制,还是现代班级制,学习评价均显得单一而有弊端。伴随数字化应运而生的新课改实施以来,评价机制逐渐走向生本化、多元化、个性化和过程化。既着眼于工具理性角度,又看重价值理性的表现;既重视静态分析,又看重动态评定;既关注量化评价指标,也重视质性的评价认定。

苏州中学基于“现代书院制”的评价机制,正是着力让评价运行多维度、多领域、多层级、多样化,让学习成果的呈现与评价更趋个性化,让每一名学生都有获得感与成功感。针对学生个人学业,学校依托数字化思维导图分析,制定了《学生学业水平自我评价手册》,引导学生科学确定人生的目标、定期测评成长的轨迹,及时调整学习的方法,追求更优的学习形态。针ρ生学习共同体,学校运行数字化团队评价机制,让学生在团队中积累集体精神与成功体验。

篇(9)

一、中小学教师分层分类培训的理论依据

在实施中小学教师分层分类培训的过程中,通过对培训对象的特点进行分析,笔者认为,中小学教师分层分类培训的理论依据是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培训需求和教育实践经验的差异。分层分类培训的落脚点应当是教师的专业发展。1.基于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为教师指明专业发展的阶段和路径,帮助教师明确自己在提升专业发展水平的道路上要经历的过程和步骤。以国内外关于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的理论研究作为基础,结合对从教年龄不同的教师所具备的不同专业发展需求和教学行为特征的分析,根据长春市中小学业发展的实际状况,将教师的专业发展阶段从整体上划分为入职适应期、职后探索期、专业成熟期和专业引领期。按照教师专业发展阶段对教师进行分类,不同专业发展阶段的教师有着不同的培训需求和教学行为特征,对培训机构而言,应当根据不同专业发展阶段教师的职业特点制定培训目标,设置培训课程,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2.基于多样化的教师培训需求。一致性的培训目标、内容和方式必然导致忽略教师真实培训需求,处于不同专业发展阶段的教师、处于同一发展阶段的不同年龄、不同经历的教师,他们的培训需求都是有差异的。3.基于教师教育实践经验的差异。处于不同专业发展阶段的教师,教育实践经验必然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学科教学知识的储备量、教学实践水平的高低以及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能力。在分层分类培训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教师的教育实践经验差异,有针对性地强化培训内容,激发教师学习的内在动力,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学习的积极性。

二、中小学教师分层分类培训存在的问题

由于机制落后、认识不充分以及资源有限等各种因素,在分层分类培训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影响了培训效果,不利于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提升。1.培训课程方面。第一,课程设计自我中心倾向严重,与教师培训需求不吻合,培训课程缺乏科学的培训目标引领。第二,课程设计缺乏逻辑一致性,有很多东拼西凑的拼盘式课程。第三,课程内容泛化,理论性过强,学用脱节。因此,对教师培训课程设计的培训势在必行。2.培训方式方面。教师培训的方式包括培训形式和方法。“教学观摩、小组实践活动等培训形式也未能贴近教师的教学实际并产生有机的联系,培训成果难以在实际工作中运用”。现有的教师培训方式比较单一,主要以集中培训为主,还有小组研讨、实地观摩等等,这些方式不能充分发挥参训教师作为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忽视参训教师的个性化需求和体验,参训教师缺少思考的时间,不利于培训效果的持续。3.培训质量评价方面。评估机制不健全,缺乏科学性和连续性,培训评估方式大多以问卷调查、考勤签到、心得体会等静态评估为主,缺少综合的考核与监督,缺少训后的动态式跟进培训和考察。

三、解决策略

有效的教师培训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因此教师培训的全过程必须遵循和体现教师的专业成长规律,必须满足教师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一)科学设置培训内容,使培训课程系统化

1.重视训前培训需求调研,根据调研结果设计课程内容。课程是教师培训的核心要素。按需培训的前提就是要进行专业的培训需求调研,以此设计出有针对性的培训课程,从而达到持续提升教师专业能力与整体素质的目的。调研时,既要关注学员的信息、个体需求、组织需求和已有的专业知识,还要制定课程需求表,对课程理念、学习目标、教学内容、授课形式、学习时间和教师队伍等方面进行数据收集,作为设计课程内容的重要依据。2.培训主题鲜明,要有明确的多维课程目标。2018年初,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义务教育语文、数学、化学学科教学)》,要求科学诊断教师培训需求,分类、分科、分层设计递进式培训课程,开展主题鲜明的培训。在培训课程的设计上,课程目标与课程设置之间要体现一致性,课程本身的科学性要建立在课程目标的合理性之上。课程目标要体现在知识、技能和情感等不同维度上。3.精心设计课程内容,关注实践性教师培训课程开发。根据课程目标与定位,科学设置课程模块,突显实践性课程。实践性教师培训课程以实践性知识为核心,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引导学员体验和反思。实践性知识包括在工作实践中实际使用和(或)表现出来的知识和对理论性知识的理解、解释和运用原则。因此,丰富的实践性课程能够强化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充分满足学员的个性化需求。

(二)创新培训模式,使培训形式实用化

篇(10)

接农村地气

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发展

“农村互联网发展,要对接农业生产、农产品流通、农民日常生活和农村社会管理,服务农业农村发展。要适应农业特点,接好农村地气,遵循市场和产业发展规律,探索可持续的商业运行模式。要加快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搭建多层次服务平台,完善物流网络体系。要充分发挥企业和农民主体作用,发挥供销社等在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中的特殊作用。政府要加强规划引导、政策支持、标准规范、市场监管等,努力创造“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的有利环境。鼓励基层和各类市场主体创新探索,重视总结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将‘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的盆景转化为风景。”强调,人才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要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强对农民的信息技术、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能力,鼓励和引导各类科技人员、大中专毕业生、返乡农民工、退役士兵等到农村创业创新,不断壮大新农民队伍。

部委之声

深化互联网思维 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时至今日,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农产品在“触电”的道路上仍需探索,还存在一些问题,通过一根网线,怎样才能实现农业新发展?

自1969年互联网诞生以来,以其强大的生命力不断发展壮大,对人类社会产生日益深刻的影响,进而把我们带进了信息革命的新时代。“互联网+”现代农业不能仅仅理解为加农业生产、加电子商务,而应当包括农业、农村、农民在内的“三农”,充分发挥互联网引领创新和驱动转型的先导作用;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应当着力构建现代农业的产业、生产、经营“三大体系”,充分利用互联网重构农业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使农业生产全过程实现精准化、智能化,让农业经营有规模、有效益,提升网络化水平,让农业产业有面子、有竞争力、可持续;当前,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农业生产效益不高,农业竞争力不强,出现了国内外价格倒挂和需求外溢的现象,这些问题都需要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解决。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就应当瞄准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这三大目标。农业部副部长屈冬玉强调。

“我国农村网民目前已经达到1.95亿,预计到2020年将超过3亿,作为重要的网络资源,农村网络的潜在价值巨大,有待释放。”屈冬玉表示,统筹推进线下线上现代农业,要在四个“新”字上做文章。一是大力挖掘建设现代农业的新要素;二是大力培育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动力;三是大力打造农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平台;四是大力拓展农业农村新经济的新空间。

目前,农民外出务工的单向流动方式正在逐步打破,已有480万农民工和1%的大学毕业生返乡创业,创办领办小微企业23.7万家、农产品加工企业45.5万家、休闲农业各类经营主体180万家、农民合作社147.9万家,农民创业创新呈现良好发展态势。这其中有一大批都是既懂互联网又比较了解农业农村特点的新农民。

大数据剖析“互联网+”现代农业

既然是现代农业与“互联网+”的有机结合,作为基础的互联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庞大的农村网民市场、强大的电商平台、创新的电商模式组成了当下快速发展的农村电商。

近年来,以宽带中国、无线城市、下一代互联网、宽带村通等模式为基础,农村基础通信设施移动宽带、广电有线网逐步提升。2015年农村互联网发展状况报告显示,2015年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0%,比2014年提升了2.8个百分点。2015年12月中国农村网民规模达到1.95亿,同比增长9.5%,农村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用户已经达到1.7亿,同比增长16.3%,占农村网民的17%。互联网助力农业经营水平提升,“互联网+”现代农业实现的是互联网为农业全产业链条的提升创新。中央网信办副主任庄荣文在全国“互联网+”现代农业暨农民创业创新论坛上强调。

庄荣文在会上列举了一系列数据,从这些数据不难看出“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发展前景。

截止2015年底,全国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网点数量多达25个,覆盖1000多个县城,阿里巴巴、京东、苏宁等企业纷纷推出各自的农村电子商务战略。2015年阿里巴巴建立了63个县级农村电商点,县城的服务站超过20多个,截止2016年上半年农村淘宝项目已经覆盖全国29个省,300多个县。京东乡村推广已经达到了27万人,京东县级服务中心达到1500多家。京东地方特产店已经达到了1000多家,京东的农村电商、涉农企业已经达到200多家,京东乡村白条推广员累计授权人数达到7000多人。

庄荣文表示,2015年中国供销社系统开展合作的企业1530多家,省级电商平台14个,县级电商平台13个,在线交易总额达到了3960亿,同比增长292.5%。农村电商模式不断创新,农村的经济、社会、文化、习俗等条件都有差异化,发展电商的模式也有各种各样,目前看到的有中国服务商+网商+传统产业模式,有电商服务中心+电商模式,有生产方+电商模式,有专业市场+电商模式,有集散地+电商模式等等,呈现出百花齐放、各地特色的发展特点,都在结合各自的条件探索适宜的电商发展道路。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与普及,网购已经走向寻常百姓家。不论是上网的消费者,还是各种电商平台,都在一步步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发展。

因地制宜 加强基础

“农村淘宝”逐渐成为一个新的名词,一个含有特定意义的词,是农村与互联网相连的一条纽带。其实不仅仅是“农村淘宝”,各大电商平台“接地气”的举措不胜枚举。从发展的角度来看,“互联网+”农业则是难得的发展契机。

那么如何以合理的价格和适当的质量来保证,我们从今天的生产状态走向机械化、智能化?我们如何使用一种合理的方法来真正保证18亿亩耕地的红线,不仅不能突破还能有所增加?

从宏观的角度看,我们必须直面关键问题,为关键问题给出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解决方法。工业和信息化部原副部长杨学山表示,种养植业门类繁多,比如太湖的大闸蟹、吴中的杨梅、碧螺春、水稻等特产,不管是种养的过程,还是我们产品和用户结合的模式,各不相同。所以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结合;信息技术,信息和农业技术、工业科技的结合一定要具体化。

目前,我国的农业基础依然不够,没有基础的话,物联网加不上,信息化也加不上。那么,推动农业发展的基础具体是什么?

杨学山表示,第一是农田现代基础设施,“互联网+”现代农业、农业现代基础设施是关键性的。第二是农业机械,要实现种养殖的智能化、自动化,没有好的工具的匹配是做不到的。第三是基础的平台,也就是整个中国网络的水平、接入的带宽、覆盖的范围,城市和农村之间依然存在着巨大的差距。第四个基础是数据、是信息。这里面既有微观的,比如说已经对很多的土地进行了很精细的测量,它是什么性质的、适合种什么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已经有了,但是覆盖程度不够。最后一个是人的基础。因为整个环节,尤其是种养植,人在里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学术之声

科技为质量把关

当下,农产品与互联网结合也好,冷链物流建设也罢,根本问题在源头,农产品质量才是“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的根本。这需要依靠科研机构、高校的先进技术和设备进行把关。

中国农业科学院信息所研究员许世卫在主旨演讲中提到,监测预警是对生产、流通、市场、消费等进行全产业链的数据采集、信息分析、预测预警与信息的过程,应该说监测预警是现代农业管理一个高端的工具,现代化、信息化一定要有监测预警。

现代化管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伴随着与监测相关的工程。现代农业的发展时刻都在监测上,监测好了,农业现代化就完成了。现代农业的管理正在从采前向采后转化,决策要的是可靠、准确、及时。农业风险的防范过程就是不断预警的过程。现在农业发展中,最难的是难以真正快速地了解市场。我们很多情况下不了解现在发生了什么,更不知道未来会怎么样。现在农业的管理规避风险的需求更加强。在现代农业的管理中有三个方面的难题。首先要数字化发现问题,其次是模型化分析问题,再次是系统方面的预警。

在大数据时代需要有新的处理模式,才能够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来适应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数据资源数量与价值。

物联网是数据来源

中国农业大学李道亮教授表示,我国是世界第一大水产生产国,占世界产量的65%。近些年发展非常迅速,平均涨了将近10倍。物联网最核心的中心思想就是让物体连接网络,用到水产养殖里面,就是让我们的装备有身份、有连接方式,让我们的装备能够精准、智能地工作。同时通过装备之间的连接,实现每个方面的定义化。大数据核心就是从众多的数据中获取有价值的东西,什么时候投料、投多长时间,这些都变成精准化的东西。物联网给大数据提供数据的来源,包括环境的全面感知、个体行为的实时监测、现场作业的自动化操作以及可追溯的质量管理。

创业之声

打破传统模式

向科技要财富 向网络要效益

“为什么像我这样的一个漂亮的女生要到一个山旮旯里去创业呢?其实很简单,就四个字,因为爱情。为什么一个大学毕业生要到山旮旯里去创业呢?也是四个字,因为梦想。”在提到创业之初的心理活动时,江苏军曼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鲁曼如此说道。

鲁曼说,创业一开始首先遇到的阻力,就是来自于家庭,刚开始的那一段时间,尝遍了四处问人借钱,但是却怎么也借不到的辛酸滋味。以我们当时的实力,根本没有能力建立各种渠道,也没有实力去做推销。还好网络销售在这个时代初见端倪,我们就想到能否在网上开辟空间,打开销路。于是我们就建立了网页把火鸡放到网上销售。效果随之而来,不断有人打电话过来咨询,还有客户上门,再后来到我们这里的陌生人越来越多。作为新时期的创业者,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经验与知识的叠加,才会使创业之路越走越远。我们传统的养殖模式加上互联网运作无疑是“互联网+”中最接地气的一种做法。农业创业要想成功一定要打破传统生产经营模式,要用我们的知识和智慧向科技要财富、向网络要效益。

新农人谈新农业

“我是一个新农人,我没有想到种地原来是这么一件大事,对很多人会有那么大影响力,所以也是特别的荣幸。”北京阿卡控股有限公司总裁江宇虹谈作新农人体会时这样说,中国十几亿的人口,产品的定位和人群的细分特别重要。农产品在过去是没有被细分的,始终是初级产品。其实它不是的,我们完成了一件事,就是农产品的商品化和品牌化的过程。除了走品牌化的道路,接下来就是卖给谁,如何把产品卖出去。中国不缺种地的能手,但是缺少研究如何把产品卖出去的人,所以农产品的销售其实是最主要,也是最核心的。东西如果卖出去我找谁来卖?找超市吗?超市要收至少30%以上的进场费、标签费,我们付不起。那有没有更短的价值链的出现?能不能更好的找到扁平化的、缩短价值链的这样的合作伙伴出现?于是我们做了一件事情,也是我们最早在2011年、2012年做的事,就是把土地的所有权、使用权和经营权进行分离。土地是农民集体的,它有所有权,阿卡有经营权,消费者拿到的是使用权。解决了供应链和需求端的问题,就一个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解决不了,为什么?建冷库,一个冷库一个亿,这不是一家民营企业或者是一家小的生产者能够实现的。但我们去整合了市场的资源。市场上面有像顺丰优选、京东冷链,这些非常优秀做生鲜冷链的公司。我们的做法是把订单和社会化物流进行了系统集成,做了一个第三方的系统平台,把实时的数据跑在了上面,所以冷链物流是最后的一个问题。

从养猪看农业电商发展

“创业难、做企业家难、做农业企业更难。”新希望集团总裁刘永好表示,拿我们养猪来讲,以前说养十头猪是多的了,现在你养一百头猪也没用,为什么?一头猪平均赚一百多块钱,一百头猪才赚一万多块钱。而进城务工四万、五万一年是常态,而且有星期天节假日,也有体面和尊严。在这种格局下,大批的青壮年进城去了,这就带来了机会,什么机会呢?有了规模化的机会。

刘永好表示,从事规模化、现代化的农业,至少需要满足四个要素:第一是人。今天要规模化的种植业、养殖业,必须是一批有知识或者有组织、有服务体系的现代农业企业。

第二是钱。家庭农场组织起来是组织化的体系。要做家庭农场、要种几百亩地、要养一千头猪,钱从哪来?养一千头猪一年养两批,一批五百头,至少养五百头猪那要多少钱呢?少说四十万。农民外出务工干了十年、二十年可能有十万了,离四十万还差得多怎么办?要金融的服务。现在农民朋友存的钱是相当多的,但是这些钱拿到什么地方去了呢?拿到城里去了。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实实在在的支持我们的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农业大户和“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农业企业,这是一个最大的挑战。

篇(11)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7.02.017

〔中图分类号〕G25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7)02-0089-04

〔Abstract〕Under the internet plus environment,library must seize the opportunity of open data to make use of micro-channel,micro blogging and other micro tools provide interactive,personalized and innovative services,the article reviewed the current research progress and difficulties of subject service,“longitudinal through horizontal collaboration,within and outreach,multi-stakeholder”of the subject service collaboration system was built,based on this,subject servic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activities are discussed.

〔Key words〕internet plus;library;subject service;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互联网+”环境的变化正在重新定义着图书馆的地位和作用,早在1931年阮冈纳赞在《图书馆学五定律》就指出“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1]。创新是图书馆永恒的话题,也是每个图书馆人需要直面的课题,在“互联网+”协同、开放、创新理念下,图书馆必须抓住“驱动创新,跨界融合”这一重要特征,利用微信、微博等工具为用户提供可互动的个性化创新服务,拓展新的生存空间,实现图书馆的转型,才能适应和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快速发展。

学科化服务是以用户为中心,以嵌入用户信息环境为手段,依托国家文献资源服务平台,面向一线学科的主动参与服务模式[2],最早出现于国外欧美大学图书馆,自清华大学1998年引入学科馆员制度以来,我国高校图书^在学科化服务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尝试。学科化服务,是当代图书馆人敢于面对忧患,从忧患中寻求变革,在变革中追寻新服务的理性思考,随着学科化服务的深入开展,仅靠单馆经验所表现出动力不足、流于形式的缺陷日益突出,迫切需要图书馆开展学科化服务协同创新,以此满足用户需求,“互联网+”的出现为学科化服务的创新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思路和方向。

1学科化服务研究进展

11国外学科化服务与科研、课堂协同频繁

“学科化服务”这一提法在国外较少出现,但对学科馆员的研究较为深刻。①理论方面,目前国外研究多集中于融入用户科研、教学和学习活动环境提供知识服务,美国研究图书馆协会(ARL)曾专门讨论学科馆员角色定位的特刊A Special Issue on Liaison Librarian Roles[3],要求学科馆员开发学术延伸服务,融入学术研究的整个过程,如:Antell,Karen认为学科馆员应与院系教师合作开展案例教学[4]。②实践方面,自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1981年率先推出“Track Service”跟踪服务之后,美国其他学院图书馆也相继推出了“Network Librarian and Free Guide”馆员免费导读服务,并受到了读者和用户的极大欢迎。随后众多欧洲发达国家如英国、德国等的研究型学院图书馆也纷纷支持和推广这种嵌入科研、融入教学的服务模式。

12国内学科化服务合作初步发展但缺乏整体协同

我国学科化服务最早应始于学者杜定友先生在1957年提出的“专科研究员”[5],不过其思想的进步意义并未被当代主流思想所提及。当前研究主要包括:①嵌入式服务:初景利教授发表多篇文献阐释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的嵌入式学科化服务[6-8];范爱红以康奈尔大学为例,介绍了清华大学图书馆学科化服务团队建设[9];郭晶馆长分享了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近年来学科化服务的系列创新服务[10]。②协同服务:杨志萍等阐述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的院所协同模式[11];宋海艳等探讨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与科研团队的协同模式[12];邵敏介绍清华大学图书馆与院系和学生社团的互动合作模式[13];万文娟探讨基于学科馆员与其他层面协同的5种学科服务模式[14];黄欣从区域联盟、信息共享空间视觉探讨学科协同服务[15]。

现有研究的学科化服务协同多为图书馆内部的嵌入合作,缺乏对于学科理念下的学科资源、人才、服务和管理的整体协同研究;缺乏图书馆在大数据网状结构中位置的协同研究。学科化服务不仅仅是图书馆员的单方面嵌入,而是学科信息全球共享潮流下的全方位协同,更重要的是,当前学科化服务供需矛盾日益凸显,单纯依靠馆长个人智慧和单馆服务经验的模式已举步维艰,引入“互联网+”的协同创新理论势在必行。基于此,本文拟从“互联网+”入手,构建“纵向贯通,横向协同、内合外联、多方参与”的学科化服务协同创新体系。

2“互联网+”对学科化服务的价值和影响

21推进学科化服务,重塑学科馆员制度

通过有效协同国家、高校、群众等图书馆外部力量,并集图书馆内部之力,形成学科化服务发展的凝聚合力,解决当前单靠馆长智慧的学科化服务困境;同时,利用“走出去,请进来”的馆员协同方式,学习其他图书馆服务经验,形成学科化服务团队优势,可最大地激活馆员的创造潜能,重振学科馆员的社会自信力,并使其以一种更为专业、主动而深入的精神,在诸如分析、整理、推送、融入等服务步骤中,树立一种富有创造力和生命力的崭新社会形象。

22激发用户需求,助力学科建设

学科化服务从存在之初从未独立于用户的需求之外,如果说学科化服务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缩小与用户间距离的过程,协同创新就是力图将这种距离尽可能缩小为零,从用户需求出发,调动协同服务中的学科人力、物力、财力,并动态、交互地延伸到一切有用户存在的地方,最大程度地满足并激发用户的学科需求;同时,用户不仅是学科化服务的使用者,也是学科化服务的建设者,通过做好用户的协同服务工作,用区域和国际协同视野,吸纳用户智慧,引导用户共享共建学科成果,助推高校的学科建设。

23促进公益服务,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图书馆和图书馆学的公共性转向,已成为图书馆事业发展和图书馆学研究的迫切问题之一。高校图书馆一直以来比较缺乏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思想,没有将文献资源和服务设施向全社会开放,学科化服务协同创新,将能集聚强大的学科力量不仅可以更好地服务于高校师生,而且有足够的能力寻求更多意义上的社会担当,并作为消除高校图书馆社会理想和现实反差的有效途径,确立起一种凸显社会公益事业本色的价值导向,促使学科化服务从当前的“融入课堂、嵌入实验室、介入课题组”,发展为“走入企业、嵌入民生、介入千家万户”,这对于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也是极大的促进。

3“互联网+”背景下学科化服务协同创新体系

31纵向贯通

1)国家推进:学科化服务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国家在政策管理、资金投入和战略宣传将会极大地决定着学科化服务未来发展的深度和广度[16]。

2)高校认同:图书馆学科化服务需要高校学科建设部门的响应和互动。①高校领导策划,成立由校长带队、各院系领导兼任的学科化行组织,为学科化服栈袢「多的支持;②学科机构配合,凝聚高校校办、工会、学生处、学科办、教务处、研究生院、科研处等学科机构各部门力量,确保学科化服务顺利开展;③学科资源整合,让图书馆的学科化服务积极嵌入实验室、资料室、研究中心等学科资源,较为全面地汇聚、整合学科化服务的各类资源。

3)学(协)会支持,利用图书馆学会的理论推动力量,做好学科化服务的宣传和推广。

32横向协同

借鉴国外OCLC及国内NSTL、CALIS、CASHL组织的合作经验,积极集聚学科化服务的创新力量和人才资源。

1)学科管理协同:利用“(教育部+科技部+文化部)+高校院系+图书馆”的协同模式,成立全国学科化服务协同管理中心。

2)学科资源协同:利用“校内(图书馆+院系实验室+院系资料室+研究中心)+校外(搜索引擎等数据库商+书商+出版商)+国外学科资源”的协同模式,构建全国学科资源协同平台。

3)学科人才协同:利用“校内(学科馆员+院士+学科带头人+博硕群体)+校外(专家)+国外学科人才”的协同模式,建立全国学科专家智慧库。

33内合外联

利用图书馆学科馆员内部协同机制,汇聚内部之力,打造特色服务品牌,挖掘馆员内在潜力,培养明星馆员,学者型馆员。联合学生社团和学科机构,走入教师科研教学,开展学术增值服务,并集图书馆外部各类学科力量,积极参与、开发学科化服务的国际合作项目。提高学科化服务的学术辐射力、影响力和吸引力。

34多方参与

学科化服务绝不仅是图书馆学科馆员的事情,更不能局限于图书馆,而应有更多的科学界、教育界、学术界、企业界人士和普通公众的大力参与,因此,图书馆界应该积极发动各界人士参与管理、社会参与筹资、公众参与监督,变图书馆的小行动为全社会的大运动。

4“互联网+”背景下学科化服务协同创新路径

41学科化服务+大数据

在大数据驱动学术的时代,面对“科学数据正在快速丢失,20年后80%的数据将不能获取和使用”[17]。如何通过数据挖掘,发挥图书馆主导作用,完成科学数据的采集、保存、管理和共享,是未来学科馆员努力的重点。初景利教授曾说过:“图书馆必须具有高度的敏感性,敢于冒险,敢为天下先,将业务的触角延伸到无人涉足的领域或其他机构正在觊觎的领域”[18]。协同创新下的学科馆员,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创新思维,不仅要甘为人梯,而且要敢为人先,大胆利用自身的科研数据服务优势。主动抢占高校科研数据阵地,与科研处、国资处、研究生院以及各学科实验室合作,构筑为读者提供深度数据服务的独特市场。深化数据利用功能,对数据进行提炼、分析,用于学科发展和学科人才评价。开展科学数据素养教育,提高科研人员的数据意识和数据管理能力,为科研人员提供科研数据存档和获取方面的支持。

42学科化服务+游戏

游戏服务作为一种新兴的特色服务,近年来国外图书馆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国内图书馆也已把它列为图书馆的创新服务积极推行使用,如台湾大学图书馆的“MTV宣传片”游戏、清华大学的“爱上图书馆视频及排架游戏”[19],均受到了师生的极大欢迎。学科馆员充分利用用数字游戏的娱乐性、游戏性、碎片性等明显特征,将图书馆的学科信资源作为元素,以游戏为媒介,拓展和延伸图书馆服务,开展游戏化的读者活动:如书籍寻宝、书架制作、文献查找、数据库培训等教育型游戏。还可以将经典阅读装入IPAD程序供图书馆读者免费使用,使学科化服务与游戏相结合,教游相长,寓教于乐。以游戏化数字策略助推信息素养的形成,使学科化服务无处不在。

当然,学科馆员作为高校图书馆游戏服务提供者,其自身的游戏服务素养至关重要。首先要熟悉游戏资源,如馆藏游戏资源的分类、借阅和导读服务,还要熟悉图书馆的游戏类图书、期刊杂志的集藏架位,掌握每个游戏软件和道具的秘籍攻略说明,以及PAD等游戏设备工具和游戏空间安排,更要了解来自众多玩家的游戏评价及心得体会。随时利用自身的游戏素养及时对初玩者提供游戏帮助。

43学科化服务+学术研究

多年来图书馆进行学科化服务往往只是实践层面、工作层面的事情,学科馆员大都凭的是个人理解和工作经验,少有系统的总结交流,鲜有深入的提炼思考,更少有“形而上”的理论研究,这点从学科化服务的发表文献就不难发现,研究太过于偏向实践,且具有很深的边界烙印:学科馆员仅仅研究研究学科化服务,这就极大制约了图书馆学科化服务的深入开展。学术,是“学”与“术”的共同体,学科化服务要摈弃只有“术”、没有“学”的观点。

专业文献阅读:①阅读高引文献,论文被引频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文献的学术影响力。当前CNKI图情文献单篇被引频次最多的是张晓林的《走向知识服务:寻找新世纪图书情报工作的生长点》[20],被引高达1 125次,这些被反复引用的经典之作,值得反复诵读和仔细斟酌;②学习高产作者,目前CNKI发文量最多的图情高产学者是武汉大学的邱均平教授(625篇),是学科馆员学习的榜样。③关注国际高影响力刊物,阅读并研究国际SCI/SSCI高影响力刊物文献,密切关注国际图书馆界的动态,发现和引进国外优秀的前沿成果,熟悉图情国际领域内的知名学者,拓展研究的国际视野,积极争取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和显示度。

44学科化服务+阅读推广

阅读推广是围绕阅读而开展的推广活动,正逐渐从自发、补充式的零星服务发展成为自觉、与图书馆使命最为贴切的一项主流活动[21]。图书馆的阅读推广和学科化服务,均是通过文献资源、技术手段和服务方法,利用馆员的专业知识能力,以用户为导向、主动出击的知识服务,这两种服务本质上的共性,促使两者可以互融共生,相互补充[19]。

441学科化服务需要借鉴阅读推广的优势经验

①创意化:阅读推广活动的创意化设计,如武汉大学的智能聊天机器人小布、北京大学的阅读美女名画“书读花间人博雅”等,开阔了读者的阅读视野,塑造了图书馆的品牌形象。②节日化:利用富有象征意义的传统节假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等),以及新生入学季、毕业季、及世界读书日,读书周和空子诞辰日等,将富有诗意的古代诗词以游戏趣味的方式呈献给读者。③赛事化:阅读推广赛事如图书知识竞赛,征文比赛、辩论赛等,经常融入活泼生动的音乐、舞蹈等欢笑情境,向读者多角度地宣传了图书馆的服务资源,扩大了图书馆的影响力。

442学科化服务的“科学”与阅读推广的“人文”相互补

当前高校科研中“自然科学化”现象非常明@,使服务于师生教学、科研的高校图书馆,也在资源推介、数据库培训方面,多是围绕着学校的理工重点学科,学科化服务的“重理轻文”,则恰好可通过阅读推广活动来实现无缝弥补,因为当前阅读推广书目大多数是人文社科类,阅读推广活动对象也多以人文社科类学科的学生居多,这两者的完美结合就使学科化服务在着力于自然科学的同时,也能够兼顾人文和社会科学,从而平等、均衡服务于各个学科,既提高了读者的人文素养,也促进了读者对科学的探索精神。

图书馆,不仅是“图书之馆”,资源,不再局限于“馆藏”,服务,不再局限于“馆舍”。“互联网+”视角下的学科化服务协同创新,将集聚强大的各方学科力量,为学科化服务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及时扭转学科化服务“摸着石头过河”的自发、无序状态,并在更好满足高校用户的同时,有足够的能力寻求更多意义上的社会担当。

参考文献

[1]阮冈纳赞.图书馆学五定律[M].夏云,等译.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

[2]初景利,孔青青,栾冠楠.嵌入式学科服务研究进展[J].图书情报工作,2013,(22):11-17.

[3]ARL publishes special report on liaison librarian roles[EB/OL].http:∥/news/pr/rli265pr.shtml,2015-11-12.

[4]Antell,Karen.The Citation Landscape of Scholarly Literature in LGBT Studies[J].A Snapshot for Subject Librarians.College & Research Libraries,2014,(6 ):600-604.

[5]杜定友.图书馆怎样更好地为科学研究服务[J].图书馆学通讯,1957,(2):49-51.

[6]初景利.试论新一代学科馆员的角色定位[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7,(3):1-3.

[7]初景利,张冬荣.第二代学科馆员与学科化服务[J].图书情报工作,2008,(2):6-10,68.

[8]初景利.学科馆员对嵌入式学科化服务的认知与解析[J].图书情报研究,2012,(3):1-8,33.

[9]范爱红,Deborah JSchmidle.学科化服务发展趋势与学科馆员新角色:康奈尔范例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2,(4):15-20.

[10]郭晶.图书馆学科化服务研究与进展[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

[11]杨志萍,钟永恒,吴鸣,等.院所协同的学科化服务发展模式[J].图书情报工作,2012,(5):10-14,55.

[12]宋海艳,郭晶.与科研团队协同的学科服务组织与管理研究[J].图书馆杂志,2012,(12):45-49.

[13]邵敏.清华大学图书馆学科化服务架构与学科馆员队伍建设[J].图书情报工作,2008,(2):11-14.

[14]万文娟.“985工程”大学图书馆学科服务实践及不足分析[J].图书馆学研究,2012,(3):82-87.

[15]黄欣.基于信息共享空间的学科馆员教师协同知识服务模式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1,(5):86-88.

[16]杨俊丽.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顶层设计研究[J].现代情报,2016,(4):48-51.

[17]Jeonghyun Kim.Data sharing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academic libraries[J].New Library World,2013,114(11/12):494-506.

[18]转载.把握现实 赢得未来――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初景利教授访谈录[J].图书馆学刊,2013,(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