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考试体育总结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二、具体实施情况:
1. 2011年绍兴市区体育中考本着“确保安全、公正公平、恪尽职守”的工作原则,制订了详细、周密的考评方案和实施细则。5月13日,在绍兴市教育局会议室召开了考评工作会议,普教处徐炳校处长主持会议,罗立新同志介绍了本次体育中考的基本情况,并技能测试工作作了部署的具体和安排。体育教研员杨铁钢老师作了各项目的技术分析和测试工作的具体操作要求,统一标准和尺度,确保体育中考的顺利进行。两考点(绍兴市高级中学和绍兴一中分校)副校长对如何做好中考期间的安全、卫生工作和后勤保障服务工作作了表态性发言。
会议上绍兴市教育局陈纪钢副局长作了重要讲话。他指出今年体育中考的工作目标是“无差错、无投诉”,要取得体育中考圆满成功,必须做到三点:一是确保安全,二是公正公平,三是恪尽职守。要求各初中学校做好三个一:开展一次学生的教育,联系一次学生家长,落实一项安全措施。要求考点学校做好三项检查:检查场地,检查设施器材,检查食品卫生。要求全体考评工作人员做到三个一致:前后宽严一致,校际宽严一致,男女宽严一致。准时、守职,关心爱护学生,确保本次中考顺利进行。徐炳校处长作了会议小结,要求认识再提高,操作再仔细,纪律再严明。
三、考试情况汇总及数据分析
1. 2011年市区初中毕业生9564人,实际参加体育中考6191人。
2. 各项目报名情况汇总如下:
表一 项目报名汇总表
项目 1000m/800m 游泳&n
bsp; 篮球 排球 乒乓球羽毛球 跳绳 毽子 引仰 立跳实心球
人数 5389 696 68 39 479332 175 9 91 785 17
从报名人数上来看,学生选择的项目仍然过于集中,游泳项目按照比率在的基础上略有上升,占11.3%,乒乓球项目人数与去年持平,仍然达到77.4%,武术、艺术体操、健美操、足球等项目无人选择,篮球、排球、羽毛球、跳绳、毽子、引体向上等项目人数分布也很少,说明我们设置的项目和标准不够合理,有待进一步的调整和完善。
3.测试结果的总体情况:
表二 第一次测试总体情况表
总人数 满分 % 未满分 % 免考 %
4.根据中考方案的相关要求,学生对考试成绩不满意的可以提出补考,结果,根据学生自愿的原则,统计情况如下:
表三 补考、缓考人数统计表
未满分 补、缓考(长跑 游泳 篮球 排球 羽毛球 乒乓球 跳绳 立跳 仰卧毽子实心球)
以上数据表明,未达到满分852人,占总考生的12.8%,其中有446考生提出了补考申请
,占未达到满分人数的52.3%,说明要求考生学生数量明显减少,与相比减少百分之四十。
从表三和表一比较可知,各项目补考人数的比例基本接近,以次证实评分标准的制定是合理和可行的,但是各项目人数比例有显著差异。
四、存在问题和原因分析
1. 从对学生平时成绩的评定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成绩的认定督查情况来看,基本达到市教育局的考评要求。
详见表四:
表四 2011体育中考平时成绩督查情况表
毕业生 参加 平时成绩 抽测 总 合格 合格
总数 中考数 满分 % 最低分 平均分 班级数 人数 人数 率
人数 9564 6191 770380.54 5 14. 19 760 734 96.6
从上面的数据可知,参加体育中考学生的体育平时成绩基本上达到15分,大部分学校中考学生的平时成绩全部达到15分。今年平时成绩的最低分数为5分。各学校资料积累基本齐全,平时成绩的考核办法也作了一些调整,考核的标准各学校之间有一定的差异,有待更进一步的完善。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抽测过程中,中长跑成绩比较理想,坐位体前屈抽测时部分学生尚未掌握正确的测试方法,动作不到位,影响测试成绩。
2. 部分考生水平发挥失常:主要表现在篮球、跳绳、乒乓球、羽毛球等技术性较强的项目上,由于技术不稳定、心理素质差、易紧张、不自信、过于急躁等原因,造成部分学生测试成绩不够理想。
3. 今年体育中考学生选择项目仍然过于集中,主要是乒乓球项目共有5389名学生;武术、艺术体操、健美操、足球等项目无人选择;100米
游泳698人,从绝对数量来看比去年增加230人左右,占体育中考人数的11.3%。篮球、排球、羽毛球、实心球、毽子、引体向上等项目参加人数相对比较少。
五、意见和建议
1. 各学校对学生平时成绩考核和记载尚欠详实,考核办法应作更加合理的调整,并把相关信息及时反馈给学生。
2. 建议体育教师要认真钻研《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相关内容的测试方法,正确传授基本运动技能,提高项目测试的有效性。
3. 学生的心理问题应引起体育教师的足够重视,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训练和自信心的培养。考前,学校应加强对学生安全、心理教育和运动技能的辅导。针对个别项目的特殊性,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使每位学生的真实水平得到发挥。
阅读能力一般指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两个方面。阅读速度是阅读最基本的能力。考生必须在十分有限的时间内运用略读、扫读、跳读等技巧快速阅读,搜寻关键词、主题句,捕捉时空、顺序、情节、人物、观点,并且理清文章脉络,把握语篇实质。
抓主题句是快速掌握文章大意的主要方法。主题句一般出现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主题句往往对全文起提示、启迪、概括、归纳之作用,主旨大意题,归纳概括题,中心思想题往往直接可从主题句中找到答案。
二、看题干,带着问题读文章
首先要掌握问题的类型,客观信息题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找到答案;而主观判断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的感情基调等,这类题必须经过对作者的态度、意图以及对整篇文章进行深一层的推理等。其次,了解试题的题干以及各个选项所包含的信息,然后有针对性地对文章进行扫读,对有关信息进行快速定位。此法加强了阅读的针对性,提高了做题的准确率。
三、逻辑推理,做好深层理解题
在实际阅读中,有时作者并未把意图说出来,阅读者要根据字面意思,通过语篇逻辑关系,研究细节的暗示,推敲作者的态度,理解文章的寓义。要求读者对文字的表面信息进行分析、挖掘和逻辑推理,不能就事论事,以偏概全。推理题在提问中常用的词有:infer, imply, suggest, indicate等。
四、猜词悟义,扫除阅读拦路虎
猜词是应用英语的重要能力。它不但需要准确无误地理解上下文,而且要有较大的泛读量,掌握或认识较多的课外词汇。我们要学会“顺藤摸瓜”,通过构词,语法,定义,同位,对比,因果,常识,上下文等线索确定词义。
五、养成良好阅读习惯,潜移默化结硕果
1.养成默读习惯,使注意力集中在文字符号上,纠正唇读,心读,喉读等做法,以免分散精力,影响阅读速度。
2.克服指读、回视、重读等不良习惯,因为这样容易使理解只停留在某个词或句子上,使获得的信息支离破碎。要善于抓住句子中的核心词,从一个句子快速地扫视到另一个句子,进行连贯性理解。
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的复杂过程,要养成每天阅读英语的习惯,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精泛结合,广泛猎取。在潜移默化中你会感觉到你的阅读能力又有了长足的提高。
完型填空也是很多同学的弱项,这一阶段大家训练完型填空要与应试时的一些技巧结合起来复习。下面就为大家详细讲一讲完型填空中一些应试技巧,按照这些技巧来复习,考试时就会得心应手许多。
精读第一句
完型填空的第一句话通常是没有空白的完整句子,而且第一句往往是文章的主题句,或是含有主题词的句子。阅读理解的有些段落也是如此。所以,考生往往可以根据第一句话来把握文章或者段落的中心思想,为下面的答题奠定基础。
边读边预测
英语预感较好的人做完型填空,往往会极其主动地去预测。有时候他们的语感甚至会到这样一个水平:他们不需要去看选项就知道某个地方应该填什么词,一般的人达不到这种水平。但无论如何,主动去预测一下。在平时做练习题的时候比如读了上一句,预测出下一句。看选项之前,先预测这个地方可能应该填一个什么样的词,对于提高解答完型填空题目是非常必要的。
注意前后照应
完型填空所选的文章都是具有逻辑关系、意义相连的语篇,而词语的重复出现、同义词和反义词的使用是重要的连句成篇的词汇组带。因此,在行文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词语的复现、前后同义词、反义词相互照应等现象。这就要求我们在做题的过程中,学会瞻前顾后。
把握文章脉络
一、范式的引入
在引入范式的定义之前,我们先来讲解一下判定的含义:以有限次步骤来决定命题公式是否为永真式、永假式还是可满足式,或者判定两个命题公式是否定价等这一类问题统称为判定问题。
在命题逻辑中,讲解了两个命题A和B等价(A<=>B)的充要条件是A<->B为永真式。具体判断的方法可以归纳为三种:第一种是真值表法,即对于等价号两边的命题变元给予相同的真值指派,看结果是否相同,相同的话A<->B即为永真式,此时A<=>B。第二种是命题演算的方法,即化简命题A<->B至最简式,看是否为T,然后判断。第三种就是我们要介绍的范式判定的方法,将命题公式A和B分别化成主析取范式(或主合取范式)。如果化成后的主范式相同,则可以判定两个公式等价。把命题公式化归为一种规范标准的形式,称此标准形式为范式。
二、析(合)取范式
许多教材对析取和合取范式有着不同类型的定义。这里我们先引入两个词的定义:基本积和基本和。命题的析取式称为“和”,命题的合取式称为“积”。基本积是指命题公式的变元和变元的否定之积。同理,基本和是指命题公式的变元和变元的否定之和。若“基本积”和“基本和”中有子公式,则称为基本积(和)的因子。基本积和永假式有着密切的关系,一个基本积是永假式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它至少包含一对因子,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否定。该判定很容易理解,因为一旦包含这样的因子,那么其中必然含有F,由于基本积是合取,那么整个命题的值为F,即为永假命题。同理,一个“基本和”必定为永真式的充分必要条件是该公式至少包含一对因子,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否定。析取范式的定义可以简称为“积之和”,即与命题公式等价的一个公式,如果是由基本积之和组成,则称它为命题的析取范式。并记为:PP1∨P2∨…∨Pn(n∈I+)。其中P1,P2…Pn均为基本积。合取范式和析取范式相反,可以简称为“和之积”,具体定义在此就不再赘述。
从上面的定义可以看出,一个命题公式的析(合)取范式并不是唯一的,但是同一命题公式的析(合)取范式之间一定是等价的。可以说,一个命题公式的析(合)取范式有无数多个,因此单纯讨论析(合)取范式意义不大。我们更希望能够找到一种标准的形式,使得一个命题公式仅仅对应一个等价的析(合)取范式,这样就引入了主析(合)取范式。
三、主析(合)取范式
限于篇幅,这里我们以主析取范式为例。讲解之前,先要给出极小项的定义,而极小项又和前面讲的基本积息息相关。在n个变元的基本积中,若每个变元及其否定并不同时存在,且二者之一出现一次且仅出现一次,则称此基本积为极小项。对于两个命题变元来说,极小项有2的2次方4个,即P∧Q、?P∧Q、P∧?Q、?P∧?Q。对于只有一个变元的命题,极小项有2个,即P、?P。依次类推,对于三个命题变元来说,极小项有8个,即P∧Q∧R、P∧Q∧?R、P∧?Q∧R、?P∧Q∧R、?P∧Q∧?R、?P∧?Q∧R、P∧?Q∧?R、?P∧?Q∧?R。推广到一般,n个命题变元构成的不同极小项有2的n次方个。而使得每个极小项为真的赋值仅有一个。
有了极小项的定义,就可以定义主析取范式了,对于给定的命题公式来讲,仅含有极小项的析取的等价式称为给定命题公式的主析取范式。在真值表中,一个公式真值为T的指派所对应的极小项的析取,即为此公式的主析取范式。对于该定义,要注意一下几点:第一,只要命题公式不是永假式,则一定可以根据该命题公式的真值表直接写出其主析取范式,其方法是找出该公式为“T”的行,对应写出极小项的析取式,且该公式一定是唯一的。第二,若命题公式是含有n个变元的永真式,则它的主析取范式一定含有2的n次方个极小项。第三,若两个命题公式对应的主析取范式相同,则此两个命题公式一定是定价的。第四,命题公式的主析取范式中极小项的个数一定等于对应真值表中真值为“T”的个数。
四、求主析取范式的方法
本人担任基础学科部体育专任教师,在工作中,我本着尊重、理解、热情期望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重视自身的人格修养,注重身教,为学生树立榜样。通过在上课中与学生的交流和指导,以多种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基本掌握足球的基础。从而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和技巧的灌输,达到了很好的课堂效果。
自3月起,本人也担任了北海职业学院学生足球队的教练员,在训练中能积极认真,结合学生的相关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训练,提高学生本身的能力,在不足的地方能加强针对性练习,在训练中能得到领导和学生的好评。经过一个学期的训练,在2018年7月举行的第一届广西高校五人制足球锦标赛中,本人作为教练组的教练员,带领学生获得了男子高职高专组的的第二名。这次的比赛,体现了学校学生足球水平的一个飞跃的进步,在同等高职院校中属于拔尖水平,在以后的工作中,本人一定加强自身的水平,在足球教学中不断摸索加以提高,在足球队训练中也去学习更好的训练手段,从而更好的发展足球这项运动在学校的影响。在上课和训练中,我以育人为先的方法,进行教学和训练,先育人后成才的方法,也得到了领导老师、学生的一致认可。
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我将更努力的提高和表现,希望取得更好的成绩。
天气预报;
策划;
思考
1 内容定位
电视天气预报节目的功能就是在气象台的具体预报的基础上,用最简练、最通俗的语言传达未来天气信息,以指导人们的生活与工作,让人们更科学地安排衣食住行,提高生活品质。因此要求节目具有准确性、时效性、大众性和指导性等特点。
2 节目策划
从现在地方台的电视天气预报节目来讲,形式比较单调,除了一套较为全面的全市预报以外,就是市内几个旅游景点和几项生活指数预报。节目主要局限于天气状况、气温的预报,与各行各业的关系融合度低,缺乏趣味性、实用性。
就日常天气预报而言,从大方向看,要进行季节性的总体策划,一年当中有四个季节,每个季节都有自己的气候特点,针对某个季节出现的天气现象以及它给各行各业带来的影响,在具有科学性的基础上,制作出通俗易懂的天气预报节目。比如:生活版块可以根据天气情况一些关于道路交通、体感温度、紫外线、空气污染等预报;旅游版块可以拍摄各个景点不同季节的景色,提示游客到某一景点游玩时应注意的问题等;春秋两季增加一些为农服务内容,告诉农民朋友什么时候适合播种,什么时候下雨,赶在雨前收麦子;科普版块可以通过动画、图表、画面,用适当的生活载体以及生动活泼,形象贴切的视听语言来阐述严谨抽象的科学道理,力求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观众。
3 制作形式设计
3.1 片头
首先,片头画面设计要有一条明确的创作主线,内容太多会导致喧宾夺主,素材杂乱罗列会缺乏整体性,因此片头画面应具有引导性、色彩统一性、画面简洁性、耐看性等特点。
其次,片头画面要突出片名,片名的突出取决于字体、颜色、特效。天气预报是一个具有鲜明特点的节目,应该尝试使用综艺体、大黑、魏碑等份量感重的字体。字体颜色和特效充分考虑与背景的关系,既突出又协调;就整个画面而言,要强调色彩的整体性,从第一帧到最后一帧做到首尾呼应,符合时代特色。
同样,主体音乐作为片头的一部分,应充分考虑与画面协调一致,它是画面的诠释和升华,针对节目的个性给观众一个持久的印象,让观众即使不看画面,也知道是天气预报节目。
3.2 画面
作为视听产品,画面具有重要意义。画面的第一要素是构图,构图讲究和谐、优雅、主体突出,如“密不透风,疏可跑马”,就是强调画面的节奏;S形构图表达了一种悠扬舒畅的效果;三角形构图代表稳重的气氛,凡此种种,均适用于电视的构图。
让人的感官舒适是电视色彩学的发展方向,在色彩的运用上,应根据节目的诉求,强调人性化和更多的人文关怀,运用不同的色彩影调、画面形式来表现人在不同季节时的心理感受。
在画面与画面衔接时,根据天气预报节目的事实性和科普性的特点,建议少用花哨的特技切换,制作时最好用硬切、淡入淡出等基本特技,特别是当素材很成组的情况下,硬切是较高水平的象征。
3.3 语言
居高临下式的预报天气已经不被接受。连最严肃的新闻都由说新闻代替播新闻了,更何况是和人们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天气预报节目。语言方式的变化代表了观念的变化,注重幽默、注重亲和、注重和观众有好朋友之间的交流已成为共识。在气象工作者的眼里,天气的变化是槽来脊去的结果,而对于老百姓来说,简直不能理解风雨的突变、不能原谅预报与实况的偏差。气象专业术语对普通观众来说是陌生的,如果这些术语在节目中出现就会无形中拉开了与观众交流的距离,采用老百姓熟之能详的语言,或“口头禅”“大白话”来解释大气活动和天气的变化,会大大缩短观众与节目的心理距离,对天气人性化的描述,可以让解说更生动吸引人,通俗的气候分析、浅显的天气释疑,对提高观众的科学意识也会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3.4 主持风格
(一)试题的设计体现了相关学科的相互联系,即财务成本管理要求有良好的会计基础。侧重考查考生应具备的财务成本管理的基本知识,同时也重视对财务会计知识的分析、应用、评价和综合能力的测试。如2003年计算分析题分配联产品加工成本要求采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分配;2004年综合题要求计算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及其项目构成和筹资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及其项目构成;2007年计算分析题涉及净经营资产利润率、税后利息率、净财务杠杆、杠杆贡献率和权益净利率的计算和分析,2007年综合题涉及编制价值评估所需的预计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等,要求考生对新会计准则下的会计报表项目和经济含义熟悉。对于以上问题,如果没有良好的会计基础将很难作答。这一方面体现了今后注册会计师执业方向(除法定业务外的管理咨询);另一方面对非专业人士群体进入注册会计师行业设置了准入门槛,为注册会计师队伍输送、选拔具有良好专业素养的合格人才。
(二)覆盖面广、重点突出。试题主要突出了财务成本管理的重点,如投资决策、筹资决策、财务分析、流动资金管理、财务预测、企业价值评估、期权估价和成本计算等。
(三)试题设计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复杂性,体现在试题的设计跨章节,知识的融合上具有一定的广泛度,这对非会计专业考生有较大难度。如2005年综合题第1题有关各类成本费用的归集和分配、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成本与月末在产品成本之间的分配和产品成本计算的方法等融合在一起;2007年综合题第1题把第三章预计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的编制,第二章会计报表的改进,第十章企业价值评估中实体现金流量、股权现金流量和经济利润的计算,实体现金流量法、股权现金流量法和经济利润法下的股权价值的计算等结合在一起出题。
(四)试题在考核基础理论的同时,注重测试考核实务操作能力,减少了对记忆和理解能力的测试,重视应用、分析、综合与评价能力的测试。在财务成本管理以及其他的注册会计师考试科目中,试卷上已经出现越来越多根本平时在教材上见不到的陌生题目,表明注册会计师考试的方向已经越来越贴近考查一种真正的能力,一种从书本提升到实际处理和应用的能力,而不是以往靠背书的能力。
(五)注重考查教材的新增和新变化内容。从财务成本管理考试以往命题的规律来看,凡是新增加的内容,历来是考试出题的重点内容。所以考生应加强对教材新增加和变化部分的理解和运用,这对考生能否顺利通过考试有很大的影响。如2003年教材第4章新增的关于相关系数的计算和值的计算作为当年的考试重点考了两个计算分析题;2004年教材第10章新增企业价值评估一章中,考了3个计算分析题和3个客观题共计22.5分;2007年教材第2章新增改进的综合财务分析体系,考了1个计算分析题;2007年教材新增第11章期权估价考了2个判断题和1个综合题共计19分。
(六)试题总体难度降低,但主观题题量增加。2007年主观题题量(计算分析题由2006年的4个题增加到2007年的5个题)增加,题量增加要求考生对相关内容的熟悉程度进一步提高,没有非常熟练的答题速度根本做不完。
(七)题目的条件更具有隐蔽性并充满陷阱。近几年的财务成本管理考试,试题中给出的条件,越来越侧重变形,主要是运用一种考生平时未见过的表达方法,将某一考点表示出来,所以大家要跟上出题者的思路,不能学死。这种出题思路,在2003年的考题中能非常充分的体现出来。例如多项选择题中的可持续增长率公式的变形;判断题中的赎回条款的考查;计算分析题第1题的“平均在15天后付款”,这是一个非常模糊的概念,我们假设存货是均匀购入,款项也是均匀支付,所以,当期购货只需付现50%,下月付现50%。这些都是对原来解题思维模式的一种变化,如果学的不灵活就很难适应。大家要充分注意,其关键点还是要基础扎实,各章节内容联系起来学习。
二、学习方法
在我平时的教学中,经常有朋友问如何学好财务成本管理,我的经验就是要把书本学透,把知识学活,达到一个较高的认知和思考水平。通过考试有3个要素很重要:毅力、方法、智慧。毅力就是强调坚持不懈、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积累基础知识,打下扎实的基础,知识的积累和沉淀靠日积月累,不可一蹴而就,尤其是大家戏称的“注会魔鬼考试”,你一脚迈进魔鬼大门,就要准备打持久战,就要摸着黑一路勇敢坚毅地走下去;方法是强调学习方法要得当,如果方法得当会事半功倍,当然好的方法没有定论,因人而异;智慧是指是否具备注会考试应有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结构,或者说你是否适合这种考试,不是说人定可以胜天,你花了8年的时间考过去又有何意义呢?我们考过注会一方面是为了体现自身价值,但考虑更多的是希望把所学知识转化成生产力,以改变我们的生活现状。所以,我的观点是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走适合自己的路,这是一个方向问题,否则会耽误宝贵的时间和青春。
财务成本管理的学习,重要的是把它学活,要从教材中的知识点和做过的习题中,概括总结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形成自己的见解,能够独立解决财务问题。要从被动的学习状态进入到有自己认知的主动状态。不能永远停留在只会做你见过的试题,而要能够举一反三,灵活应对。要想获得上述活学活用、应对考卷的能力,最根本最有效的就是刻苦学习。一些合理巧妙并且适合自己的方法与经验可以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但绝不可以本末倒置,所有考生都在苦苦追寻一条最通畅、最快捷、最有效的捷径,但最捷径的路还是脚踏实地地看书、做题和思考。就具体的学习来说,下面的几个环节很关键。
(一)熟知教材内容,排除疑难问题阶段
认真阅读教材内容,首先从头到尾一字不漏地把教材看一遍,不用太记忆,只是把书中内容都看到,不一定都看懂。通过第一遍看书主要是对教材内容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做到心中有数,知道教材中讲了哪些内容,哪些内容估计对自己有难度,如果自学而不参加培训是否能够啃下来。这一阶段需要做的主要工作有:
1.对章节知识的整体把握。在对教材内容有了基本了解的基础上,还要结合手头的辅导用书了解本章历年考试情况,对考试重点和相应分值进行把握,将本章在全书中所占的分量做到心中有数,全章内容框架、逻辑架构、总体脉络有个更感性的认识,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有的放矢的学习。
2.划分层次,以点带面。教材内容中有重点和非重点的区别,但绝没有考和不考的区别,针对教材中不同的考点采取不同的策略,针对重点采取集中时间彻底攻破,就是在短时间内速战速决;针对难点采取迂回曲折中循序渐进,一次不行就再来一次;针对热点采取反复阅读中慢慢掌握,每次反复中不断加强;在突出重点、把握难点、强化热点的过程中,对于承前启后的基础点已经渐渐渗透,以点带面地将全书的内容串连起来,对全书进行回顾的时候,就会发现整体知识基本尽收眼底,重点难点层次清晰。
学会做题,众所周知,CPA考试以其题量大、难度高、通过率极低而著称,为更好地适应这一考试现状,平常一定强度的训练必不可少。选择一些质量高、具有一定难度的习题进行反复演练是顺利通过考试的一个重要前提。但在不同阶段要分别进行不同层面的训练,这一阶段的训练主要是章节同步训练。在复习当中,看书是基础,但要想将本章考点深刻掌握,并在考场上灵活应用,必须做一些习题。看完一章后配合着做一些章节同步习题,在做题中掌握和记忆有关的内容,攻克有关难点,不要成为下一步学习的拦路虎。完成本章节习题后还要有针对性再看一遍书,通过这样的反复,把看书过程中许多似是而非、似懂非懂的考点具体化。做题既检验了本章节内容的掌握程度,又避免了因看书不细造成的漏洞。
练习题到底做多少为宜,这是好多朋友关心的问题,我的观点是因人而异。对于那些基础较好、领悟能力较强、而又报考科目较多没有太多时间的朋友,那只能有选择地做一些综合性和难度较大的题目,以达到以点带面、融会贯通,便于归纳出规律和方法的目的。但在教学中发现至少80%以上的朋友是非会计专业或在职学习的,因此要尽快把握财务成本管理的精髓,必须要保证相当数量的练习,通过强化练习可以增强对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把原来没有理解的内容理解了;增加知识点,把原来不了解的内容了解了;增强记忆力,把一些过去没有记忆下来的重点内容通过练习强化记忆;增强归纳总结能力,强化练习有利于系统地归纳和总结题型或专项问题,大部分总结都需要习题来验证;增加熟练性,平时的强化练习临场才会解题迅速,争取时间,适应变化。
通过两遍看书和做题或者通过参加培训以后,将教材中的疑难问题解决了,重点问题明确了,但这仅仅还是一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状态。这是学习的第1阶段。
(二)总结提高,融会贯通阶段
在扎实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要学得灵活、擅于变化,要前后各章节联系起来,刻舟求剑肯定是行不通的。对书中内容与基本习题有了基础学习之后,就要从整体上把握这门课程。先看每一章都讲了什么内容,可以总结为几个大的知识点,每个知识点又涉及哪几个公式、哪几种方法、有几大块理论等等。每一块的核心内容又是什么,自己是否已熟知。如果尚有欠缺,就要重新认真阅读此章,直到清楚了解为止,如第4章财务估价涉及投资组合标准差的分析中有这样一句话:“如果A、B完全负相关,组合的风险被完全抵消,如果A、B完全正相关,组合的风险不减少也不扩大”,实际上这句话是有前提的,即A、B标准差相同,投资比例相同,如果放在一般情况下,这层意思应这样表述:完全负相关(r=-1)的两只股票构成的投资组合,风险并不是全部抵消,风险(标准差)等于两种证券标准差加权之差的绝对值;完全正相关(r=1)没有任何抵消作用,风险不减少也不扩大,注意这个不减少也不扩大是相对于加权平均标准差来说的(r=1时组合标准差等于加权平均标准差),相对于A、B来讲,并不是不减少也不扩大,而是比低者高,比高者低,这层意思要注意理解。到了这一程度,解题应开始逐步建立自己的逻辑思维,应该是对基本知识已有比较熟练的掌握,可以从整体上有自己的处理主张的阶段。这一阶段要从机械地学习书上的知识点转到可以有自己的熟练思考、分析、判断和运用。当然开始很吃力,但慢慢就会好很多,慢慢就能在不断完善之中建立起广阔的思考模式,能够融会贯通。这一阶段的训练主要是跨章节习题训练,通过做跨章节综合性大题,将大章化为小节,将一本书当做一章来重新贯穿一下,不断刷新改进自己的知识体系。达到从整本书以自己灵活的思路来把握每一道题,而不只是以见过的题型往上套。这是学习的第2阶段。
(三)进行模拟测试,考证历年试题阶段
经过前两个阶段的学习以后,第3阶段就需要进行模拟测试,考证历年试题,然后对专项问题、重点题型进行归纳和总结。这阶段应在把教材内容学透、学扎实、前后融会贯通的基础功底牢固之后,系统而快速地提高学习效率。
1.考前模拟测试。经过前两个阶段的学习之后,对全书整体内容有了较好的理解并具备了一定的解题技巧,此时进行考前模拟测试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在进行模拟测试时要注意:一是闭卷,不借助教材,不翻阅参考答案,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二是计时,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在卷首做记录;三是完全模拟考试状态,在可能的情况下将每一个题目做完;四是记录成绩,通过核对答案和解析对测试进行评分并记录,以便做横向比较;五是测试总结,着重是分析错误找出差距,进行有针对性的拾遗补缺。
自从实行初中毕业生体育测试时的分数计入中考成绩规定之后,中考体育牵动着千家万户,每年的4月到5月这段时间,尤其考试那几天更是吸引了无数有考生家庭或学校期盼关注的目光。
因为中考体育关系着广大学生的升学问题,对每一个初中学生来说是一件大事,是初中体育教学成效是一次检阅,对每一个体育工作者来说,也是一次检验自己教育教学能力的一次考核。
那么如何实现既让学生达到进行体育锻炼的目的,又能轻松将这10分收入囊中,笔者集合几年来的毕业班教学实践,对初中阶段体育教学,特别是初三体育的教学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研究方法】:分析与总结
【研究结果与分析】:
初中阶段的体育课可以分成二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初一、初二,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学会一些教材规定的运动技术、技能,从而达到增强体质之功效。第二阶段为初三,最主要就是体育中考项目的训练。无论你说多么喜欢体育,无论你跑得多快跳得多远,中考体育你不拿满分,你就是一个需要体育补差的对象。毫不夸张地说,初三的体育课就是为体育中考而设,没有体育中考很多学校将会人为地砍掉每周二个课时的体育课。
体育中考是对学生身体素质的检测,也就是对学生的速度能力、弹跳能力、臂力、腰腹肌能力的衡量。具体考试的内容为男、女同学的50米,男、女同学的立定跳远,男同学的俯卧撑,女同学的仰卧起坐等项目(去年的项目有所改变,俯卧撑和仰卧起坐被坐位体前屈代替)。考试的总分为10分,其中50米4分,另外两个项目各3分。
体育是学校中较特殊的一门学科,一方面它没有象其它学科那样在固定的教室进行,其教室为室外;另一方面它的教学任务又是在动中完成,因此就加大了上好这门课的难度,体育老师在备课时不但要备教材,备对象,备教法,还要备场地、器械和天气。
【结论与建议】:
因此要想在体育中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 学校、班主任方面
1.1 学校领导要重视关心。 ①在安排初中体育课的课时,特别是初三体育课时,一节课中不能超过三个班同时上课,最多只能安排三个班,否则上课将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人多、场地小、干扰大,课的效果就自然而然(以我们学校为例,学校只有四个篮球场,有一个60多米的直道,田径场总长220米)。
②初三下学期体育课除了每班的两节课外,每班最少应增加一节课的练习时间。因为下学期初三体育课最多只有两个月(即三、四月)的课上,过了“五一”节就要进行考试,时间太少了,如果遇雨天课就更难上,大雨就无法上,我们又没有室内场地,因此应增加训练时间。
1.2 班主任老师要配合上好体育课。体育课是室外为主的学科,体育老师一个人确实难以掌握,遇上纪律稍差的班级站队都要10多分钟,殷切希望班主任老师的支持,做好以下几件事:
①除在班上强调上好体育课外,应在班上宣布(指定)班长、体育委员分别检查男、女生的出勤情况。假如班主任老师有时间的话,上体育课时来操场上看看,那是最大的支持。
②希望班主任在开家长会时,要求家长在家里督促学生完成一项考试内容的练习,即男生俯卧撑,女生的仰卧起坐,每天都要练(2-3)组,有的家长还要帮助完成,并督促完成的次数
2. 体育教师、学生家长和学生方面
2.1 体育教师在上课时应做到抓重点难点带动其它项目。中考体育内容男、女分别三大类,这三类项目中最难提高成绩的是速度能力,即50米,而男生的俯卧撑,女生的仰卧起坐只要坚持天天练,成绩较容易提高,是较好拿分的项目。立定跳远主要靠腿部力量和腹力,如果50米成绩好的同学,其立定跳远成绩就不会太差。所以体育课应着重抓速度练习。
2.2 刻苦训练,认真备战。从初三的第一个学期开始,体育老师、家长和学生就应该在全面发展身体素质的同时有所侧重中考体育测试项目,利用课外活动等课余时间加紧备战,认真训练,尤其要抓住“冬训”这段时间,学生每天要保证半小时的体育活动。
可以安排的项目是①、3-5分钟跑步;②一分钟跳绳;③连续蛙跳;④团身抱膝跳;⑤单、双脚跳台阶;⑥俯卧撑;⑦一分钟仰卧起坐等。
2.3 保持一颗平常心和自信心。 无论是体育教师、学生家长、学校和学生自己都要把体育考试作为在初中阶段最后一次检验自己身体素质和运动水平的机会,以平常心对待考试,不要过分紧张和怯场。事实证明,谁自信心足,临场不怵,谁就可能充分发挥水平,取得较好成绩,考试成功的先决条件是心理稳定。在策略上不要过多期待考试的结果,要认真仔细的对考试过程加以考虑。
考试前,既要有争取优良成绩的信心,又要有面临发挥不佳的心理准备。当然,轻率对待考试,放弃拚搏,是缺乏进取精神的表现,切不该有。
2.4 考试前期的准备。 在考试前的数天至半月,学校要组织1-2次模拟测验,这既是一次训练,又能获得参考的经验,学生不能放过而要认真对待。这一阶段,要进行有一定负荷和质量的练习,锻炼的项目,仍应广泛一些,不要仅仅局限于考试的三项。
2.5 考试阶段的准备。 学生要对体育考试的安排和通知要仔细弄清,尤其是时间、地点及关键事项。有可能的话,提前察看考试场所,熟悉考试场所。同时准备好考试的服装、运动鞋及考试准考证。
考试时要合理安排体力,充分利用考试换项间隙抓紧休息。要根据自己的水平,按照预先制定的计划参加考试,如在优势项目一、二次试跳取得最优成绩时,为节省体力准备下一项考试,可以要求免掉后一、二次试跳。
一、总体情况
本次调查显示,1996年,此项工作已在全国27个省、直辖市、自治区试行。其中,全面实施的有17个省、市,占67%。在全面实施和部分地区实施的省、市中,最早的开始于1979年,至1996年平均实施年限为6、7年。实施考试第一年学生人数每省平均数为11.73万人,覆盖面为34.1%;至1996年,参加考试体育的学生人数每省平均数为40.0万人,覆盖面为84.6%;至1996年,累计参加考试体育的学生人数约1870.4万人,占初中毕业参加升学考试学生总人数的73.3%。
调查显示,凡是能全面实施的地区,都具备以下三个条件:(1)各级、各部门领导重视、支持,思想比较统一。(2)具备一定的师资、场地、器材条件,交通较为便利。(3)组织管理工作得力,考务工作规范,各业务部门相互协作,团结一致。
二、关于考试体育的作用和社会影响
经过多年努力,考试体育已逐步成为各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精神、执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加快基础教育改革、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重要举措。
1.全面提高了学生身体素质和机能,增强了学生体质。
有关省、市(60%)对高一级学校新生身体素质和机能的调查表明,考试体育实施后,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有明显改善,为高一级学校人才培养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2.考试体育已成为一项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有效手段。
作为一种考试制度,考试体育实施后,其积极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引起社会、学校、家长及学生本人对体育的高度重视,促进了党的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考试体育日益成为一项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有效手段,凡是实行考试体育的地区和学校,即使在紧张的复习考试期间,也不会擅自停止体育课,学生也会抽出一定时间进行体育锻炼,有些地区甚至出现体育用品脱销的情况。
3.考试体育越来越被社会认可和接受,同时取得了良好社会效应。
在21世纪中国社会发展前景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关注的大环境中,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也倍受注目,这就形成了社会、家庭、学校都来关心学生健康、增强学生体质的良好气氛。考试体育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逐步被社会理解、认可和接受。1993年广东省的一项社会调查表明,97%的各界人士赞成考试体育。
4.改善了学校体育条件。
考试体育使体育教师的社会地位有一定提高,调动了工作积极性;体育教学时间得到充分保证;对学校体育的投入大大增加,场地、器材等教学条件得到普遍改善。1992年浙江省湖州市用于改善体育器材的经费达21.5万元。
三、关于考试体育的管理工作
为了保证考试体育的顺利进行,各省、市分别采取了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一整套符合各省、市实际,易于操作,可量化,且较为科学严密的考试体育办法已基本建立,考试体育已初步达到制度化、规范化程度,基本做到了公平、公正、公开。
1.凡实施考试体育的省、市在当地行政领导的重视和具体指导下,教育系统内部有关业务部门共同参与,建立了系统的考试体育实施、管理和监督办法。各地在考试体育的实施过程中均有体卫、基教、职教、招办、纪检、监察乃至公安武警等部门参与。
2.为保证考试体育充分体现公平竞争的原则,客观、准确地反映学生成绩,提高考试的信度,各地均在考前进行了严格的业务培训和考点规范化、标准化建设。
3.在项目选择方面,各地遵循的原则是:(1)体育教学大纲中规定的项目。(2)可量化、易于操作的项目。(3)针对当前学生体质健康薄弱环节,如耐力素质差、心血管机能弱等特点。这大大增强了考试体育的适应性、针对性和规范化程度。
4.对于有残疾和有病的学生,各地根据实际情况都制定了相当的免考、缓考及补考办法。对于免考学生分别给予40~50%的补偿分。5.为保证考试体育的权威性、严肃性,各地严密考场制度,严肃考场纪律,严格监督检查,基本杜绝了考场作弊事件的发生。同时,正是考场制度的完善,在发生个别作弊事件时都能及时发现,迅速处理,不留后患。
6.针对考试体育初期个别地区存在的安全、运动损伤问题,各地采取了加强安全教育,强化保健指导,严密体检制度,严格把关等措施,消除了隐患。
总的来看,考试体育的考务工作是严肃的,认真的,是具有权威性的,可信度较高。在组织管理方面,尤其是考场监督方面各地都采用了联合监督管理,对发现的问题能够及时处理,各地没有出现大的问题。
四、关于考试体育的科学化
为了进一步巩固考试体育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度,并使之不断完善,各地教育部门进行了大量的科研工作,提高了考试体育科学化程度,使可行性与科学性紧密结合。
1.各项考试项目标准的制定以《体育教学大纲》、《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为依据,结合各地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制定,使考试标准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针对性。
2.仅仅把考试作为一种杠杆,以推动学校对体育工作的重视,保证学生全面发展。如遵循“不追求考试本身的测试作用,而重视因考试带来的学校体育工作得到加强,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得以提高的‘滞后效应’”的原则,各地将考试标准定在“只要学生认真上好体育课,积极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就能得到较高分”这一基点,用统计控制方法,保证大多数学生能够获得好成绩。调查表明,就整体而言,得考试体育总分59%以下的仅占学生总数的6.3%,得总分60~70%的占29.9%,得总分75~89%的占37.6%,得总分90~100%的占28.2%。学生成绩优良率达65.8%。
3.各地对“考试体育会不会影响文化成绩”这一专题进行了调查,调查表明,答案是否定的,理由是:(1)考试是公平的,评分标准是恰当的,且相对较低。(2)学生在紧张学习之余适当参加体育活动有利于大脑积极休息,对文化学习有促进作用,同时,锻炼对于身体素质和机能提高相对容易,因此,考试体育是一项一举两得的举措。
4.由于严格控制考试体育总分比例,并用统计方法进行有效控制,调查显示,在总体上不会对文化尖子产生影响。内蒙古、湖南的调查表明,文化尖子在总体上比其他学生的平均体育成绩要高,加上考试项目难度小,分值低,其对升学的影响微乎其微;山东省的一项调查表明,略受影响的文化尖子比例在0.4%以下。5.在考虑项目的确定方面,各地考试到目前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特点,经过研究,各地都设有可供选择的项目,使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发挥优势。同时,针对男、女学生考试项目不同的特点,各地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处理,调整评分尺度和给分比值,使男、女生得分相对平衡。
6.调查显示,体育考试总分平均为37.3分。总体来说,各地对于目前总分水平都表示满意,总分的确定结合了各地的实际情况。调查表明,如果分数太低(低于30分),不足以体现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贯彻执行,不利于学校体育工作的加强,不足以引起学生、家长、社会对体育的重视,不利于考试体育工作的开展;如果总分太高(高于60分),作为一种新的考试制度,除个别地区外,不利于社会认同,易造成欲速则不达的局面,同时,由于考试体育具有组织工作复杂、难度大、易受场地、气候等条件的制约等特点,分数定得太高,一些非人为因素的影响程度较高,致使考试不尽公平。
一些地方提出可以在目前总分水平的基础上适当提高(46.1分),其主要出发点在于加大考试力度,进一步全面落实教育方针,提高各地对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视程度,这个意见值得考虑,但必须通过实验尝试。
7.针对考试体育工作中部分地区出现“应试现象——考什么练什么,干扰正常体育教学”的倾向,一些地区(24%)采取了建立题库,考前(1—3月)随机抽题的办法,此办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此次调查显示,这个做法得到了近一半(47%)省、市的认同。
8.为最大限度保证考试体育的可信度,避免人力测量可能带来的误差,一些地区自行开发了许多测量器具用于考试。如沈阳市的考试工作,采用光电仪器测速、电脑计次的方法进行耐力、仰卧起坐项目的测试,给考试体育工作带来了便利,同时,消除了一部分人对此项工作的疑虑。
五、关于考试体育目前面临的困难
1.目前对于考试体育工作在认识上不尽一致,特别是一部分地区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对此项工作不够重视,不予支持,挫伤了广大学校体育工作者的积极性。
2.考试系统内部业务部门不能协调一致,在实施考试体育工作的一些地方(23.5%),学生体育成绩不能全部纳入各类招生学校录取总分,造成全面发展教育方针在落实中不能保证对学生要求的一致性,造成学生可以择校而轻视体育。
3.由于场地、器材条件的限制,制约了考试体育工作在一些地区的推广。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受气候、地理的影响,如南方地区的每年考试时间正值梅雨季节,加之考生分散,给组织工作带来一定难度。4.国家教委对考试体育工作领导有待进一步加强,要在目前全国试行的基础上向前推进一步,统一基本要求,以免部分地区观望、等待。
六、建议
1.对一项日趋完善,在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等方面均已达到一定水平,且在实践中卓有成效的考试制度,国家教委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加以推进,国家教委应在近期出台更有力度的实施措施和管理办法,以便在政策上引导考试体育工作向健康方向发展,同时,消除一些地区工作中的消极等待现象。
2.调查反映,1995年1月柳斌同志关于考试体育工作应“停止考还是不考的争论,把工作重点放在完善考试制度的方法上,加大管理和监督力度”的意见在一些地区、某些部门工作中没有得到贯彻执行,因此,国家教委要加强宣传力度。同时,国家教委,要及时总结各地经验,利用多种媒介、各种机会大力宣传考试体育的作用,营造良好的社会气氛,以取得社会、家庭、学校各界人士的理解。
一、总体情况
本次调查显示,1996年,此项工作已在全国27个省、直辖市、自治区试行。其中,全面实施的有17个省、市,占67%。在全面实施和部分地区实施的省、市中,最早的开始于1979年,至1996年平均实施年限为6、7年。实施考试第一年学生人数每省平均数为11.73万人,覆盖面为34.1%;至1996年,参加考试体育的学生人数每省平均数为40.0万人,覆盖面为84.6%;至1996年,累计参加考试体育的学生人数约1870.4万人,占初中毕业参加升学考试学生总人数的73.3%。
调查显示,凡是能全面实施的地区,都具备以下三个条件:(1)各级、各部门领导重视、支持,思想比较统一。(2)具备一定的师资、场地、器材条件,交通较为便利。(3)组织管理工作得力,考务工作规范,各业务部门相互协作,团结一致。
二、关于考试体育的作用和社会影响
经过多年努力,考试体育已逐步成为各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精神、执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加快基础教育改革、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重要举措。
1.全面提高了学生身体素质和机能,增强了学生体质。
有关省、市(60%)对高一级学校新生身体素质和机能的调查表明,考试体育实施后,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有明显改善,为高一级学校人才培养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2.考试体育已成为一项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有效手段。
作为一种考试制度,考试体育实施后,其积极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引起社会、学校、家长及学生本人对体育的高度重视,促进了党的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考试体育日益成为一项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有效手段,凡是实行考试体育的地区和学校,即使在紧张的复习考试期间,也不会擅自停止体育课,学生也会抽出一定时间进行体育锻炼,有些地区甚至出现体育用品脱销的情况。
3.考试体育越来越被社会认可和接受,同时取得了良好社会效应。
在21世纪中国社会发展前景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关注的大环境中,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也倍受注目,这就形成了社会、家庭、学校都来关心学生健康、增强学生体质的良好气氛。考试体育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逐步被社会理解、认可和接受。1993年广东省的一项社会调查表明,97%的各界人士赞成考试体育。
4.改善了学校体育条件。
考试体育使体育教师的社会地位有一定提高,调动了工作积极性;体育教学时间得到充分保证;对学校体育的投入大大增加,场地、器材等教学条件得到普遍改善。1992年浙江省湖州市用于改善体育器材的经费达21.5万元。
三、关于考试体育的管理工作
为了保证考试体育的顺利进行,各省、市分别采取了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一整套符合各省、市实际,易于操作,可量化,且较为科学严密的考试体育办法已基本建立,考试体育已初步达到制度化、规范化程度,基本做到了公平、公正、公开。
1.凡实施考试体育的省、市在当地行政领导的重视和具体指导下,教育系统内部有关业务部门共同参与,建立了系统的考试体育实施、管理和监督办法。各地在考试体育的实施过程中均有体卫、基教、职教、招办、纪检、监察乃至公安武警等部门参与。
2.为保证考试体育充分体现公平竞争的原则,客观、准确地反映学生成绩,提高考试的信度,各地均在考前进行了严格的业务培训和考点规范化、标准化建设。
3.在项目选择方面,各地遵循的原则是:(1)体育教学大纲中规定的项目。(2)可量化、易于操作的项目。(3)针对当前学生体质健康薄弱环节,如耐力素质差、心血管机能弱等特点。这大大增强了考试体育的适应性、针对性和规范化程度。
4.对于有残疾和有病的学生,各地根据实际情况都制定了相当的免考、缓考及补考办法。对于免考学生分别给予40~50%的补偿分。
5.为保证考试体育的权威性、严肃性,各地严密考场制度,严肃考场纪律,严格监督检查,基本杜绝了考场作弊事件的发生。同时,正是考场制度的完善,在发生个别作弊事件时都能及时发现,迅速处理,不留后患。
6.针对考试体育初期个别地区存在的安全、运动损伤问题,各地采取了加强安全教育,强化保健指导,严密体检制度,严格把关等措施,消除了隐患。
总的来看,考试体育的考务工作是严肃的,认真的,是具有权威性的,可信度较高。在组织管理方面,尤其是考场监督方面各地都采用了联合监督管理,对发现的问题能够及时处理,各地没有出现大的问题。
四、关于考试体育的科学化
为了进一步巩固考试体育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度,并使之不断完善,各地教育部门进行了大量的科研工作,提高了考试体育科学化程度,使可行性与科学性紧密结合。
1.各项考试项目标准的制定以《体育教学大纲》、《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为依据,结合各地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制定,使考试标准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针对性。
2.仅仅把考试作为一种杠杆,以推动学校对体育工作的重视,保证学生全面发展。如遵循“不追求考试本身的测试作用,而重视因考试带来的学校体育工作得到加强,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得以提高的‘滞后效应’”的原则,各地将考试标准定在“只要学生认真上好体育课,积极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就能得到较高分”这一基点,用统计控制方法,保证大多数学生能够获得好成绩。调查表明,就整体而言,得考试体育总分59%以下的仅占学生总数的6.3%,得总分60~70%的占29.9%,得总分75~89%的占37.6%,得总分90~100%的占28.2%。学生成绩优良率达65.8%。
3.各地对“考试体育会不会影响文化成绩”这一专题进行了调查,调查表明,答案是否定的,理由是:(1)考试是公平的,评分标准是恰当的,且相对较低。(2)学生在紧张学习之余适当参加体育活动有利于大脑积极休息,对文化学习有促进作用,同时,锻炼对于身体素质和机能提高相对容易,因此,考试体育是一项一举两得的举措。
4.由于严格控制考试体育总分比例,并用统计方法进行有效控制,调查显示,在总体上不会对文化尖子产生影响。内蒙古、湖南的调查表明,文化尖子在总体上比其他学生的平均体育成绩要高,加上考试项目难度小,分值低,其对升学的影响微乎其微;山东省的一项调查表明,略受影响的文化尖子比例在0.4%以下。
5.在考虑项目的确定方面,各地考试到目前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特点,经过研究,各地都设有可供选择的项目,使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发挥优势。同时,针对男、女学生考试项目不同的特点,各地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处理,调整评分尺度和给分比值,使男、女生得分相对平衡。
6.调查显示,体育考试总分平均为37.3分。总体来说,各地对于目前总分水平都表示满意,总分的确定结合了各地的实际情况。调查表明,如果分数太低(低于30分),不足以体现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贯彻执行,不利于学校体育工作的加强,不足以引起学生、家长、社会对体育的重视,不利于考试体育工作的开展;如果总分太高(高于60分),作为一种新的考试制度,除个别地区外,不利于社会认同,易造成欲速则不达的局面,同时,由于考试体育具有组织工作复杂、难度大、易受场地、气候等条件的制约等特点,分数定得太高,一些非人为因素的影响程度较高,致使考试不尽公平。
一些地方提出可以在目前总分水平的基础上适当提高(46.1分),其主要出发点在于加大考试力度,进一步全面落实教育方针,提高各地对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视程度,这个意见值得考虑,但必须通过实验尝试。
7.针对考试体育工作中部分地区出现“应试现象——考什么练什么,干扰正常体育教学”的倾向,一些地区(24%)采取了建立题库,考前(1—3月)随机抽题的办法,此办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此次调查显示,这个做法得到了近一半(47%)省、市的认同。
8.为最大限度保证考试体育的可信度,避免人力测量可能带来的误差,一些地区自行开发了许多测量器具用于考试。如沈阳市的考试工作,采用光电仪器测速、电脑计次的方法进行耐力、仰卧起坐项目的测试,给考试体育工作带来了便利,同时,消除了一部分人对此项工作的疑虑。
五、关于考试体育目前面临的困难
1.目前对于考试体育工作在认识上不尽一致,特别是一部分地区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对此项工作不够重视,不予支持,挫伤了广大学校体育工作者的积极性。
2.考试系统内部业务部门不能协调一致,在实施考试体育工作的一些地方(23.5%),学生体育成绩不能全部纳入各类招生学校录取总分,造成全面发展教育方针在落实中不能保证对学生要求的一致性,造成学生可以择校而轻视体育。
3.由于场地、器材条件的限制,制约了考试体育工作在一些地区的推广。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受气候、地理的影响,如南方地区的每年考试时间正值梅雨季节,加之考生分散,给组织工作带来一定难度。
4.国家教委对考试体育工作领导有待进一步加强,要在目前全国试行的基础上向前推进一步,统一基本要求,以免部分地区观望、等待。
六、建议
1.对一项日趋完善,在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等方面均已达到一定水平,且在实践中卓有成效的考试制度,国家教委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加以推进,国家教委应在近期出台更有力度的实施措施和管理办法,以便在政策上引导考试体育工作向健康方向发展,同时,消除一些地区工作中的消极等待现象。
2.调查反映,1995年1月柳斌同志关于考试体育工作应“停止考还是不考的争论,把工作重点放在完善考试制度的方法上,加大管理和监督力度”的意见在一些地区、某些部门工作中没有得到贯彻执行,因此,国家教委要加强宣传力度。同时,国家教委,要及时总结各地经验,利用多种媒介、各种机会大力宣传考试体育的作用,营造良好的社会气氛,以取得社会、家庭、学校各界人士的理解。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为使模拟测试达到较好的预期效果,笔者认为,在组织模拟测试时应注意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要营造浓厚的体育高考术科测试氛围
首先在测试现场的醒目处,悬挂条幅,上写诸如:2011年××省高考体育术科模拟测试等字样,然后张贴测试的时间和项目、考生须知、测试场地平面示意图、随机编排的测试分组、就医处、违反考试纪律的相关处理规定等,继而认真准备好模拟测试的场地、器械,并尽量达到高考体育术科测试的要求与标准。
二、要严格执行相关测试项目的程序及规则
测试前须由校主管体育的领导组织召开考务会,由考务组长对全体组考人员进行业务分工与培训,并强调每位裁判员必须熟悉相应测试项目的测试程序及规则,并熟练掌握各项技术操作,在测试中裁判员一定要本着严肃、认真、公正、准确的工作纪律,认真履行其岗位职责,且必须严格按照体育高考术科考试的测试程序及规则进行测试,对每一名测试学生,裁判员除必要的帮助与提醒外,绝不允许从技术层面上对其进行指导与点拨,真正做到判罚尺度一致、评分标准一致、所有考生一致,从而使每一位学生真正能达到“全真”模拟的预期目的。
三、要人为地选择与创设一定的困难条件
春季天气多变,加之高考体育术科考试大都在露天田径场地上进行,所以偶遇大风、降温、降雨的天气是较难避免的,如学生的高考体育术科测试时间恰逢赶在这样的天气下测试,一部分学生就会因为不适应不利的天气而致使他(她)们发挥失常,最终影响到他们继后的升学,因此,在高考体育术科测试前不但要人为地安排学生在天气状况不良的环境下进行模拟测试,而且还要故意让学生在逆风的状况下进行跑、跳、投,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在不良天气状况下进行测试时的应变与调解能力,继而保障学生在接下来的体育高考术科测试中发挥出相对的最佳水平。
四、要预防学生运动损伤
关键词 高考体育 训练方法
近几年,我校经过对高考体育训练的摸索,逐渐形成初具规模的具有我校特色的训练方法。现将我校这种训练管理方法作一次简单归纳总结,与同行共享,共同探讨更好的体育训练方法。
一、首先要强调学生端正思想,明确体育训练目标
我们知道好的体育苗子,他们本身具有一定的身体素质,那么训练起来就比较轻松些。但是,现在大多数的学生都是在高二的第二学期,有的甚至是高三才开始参加训练,身体机能的承受能力还不适应高强度的训练,在吃苦耐劳方面比较差,在训练过程中坚持不了或训练达不到一定强度,从而影响了训练的效果。在这方面,我校在集训前,首先召开一次动员会,向学生分析当前的体育高考情况,包括文化课要求,专业课训练的要求等。让学生了解并认识到只有通过刻苦的训练才能取得好的成绩。这样,学生端正了思想,明确了训练目标,在训练过程中就能自觉积极主动的参与训练,保质保量地完成训练任务,从而达到了预期的训练目的。
二、体育组教师业务素质过硬
我校师资队伍稳定,体育教师所学专业涵盖的范围广,能够适应学生的选项要求,而且所有老师都能胜任高中循环教学。教务处每年在安排各年级任课教师时都考虑到高考指导体育训练的人选。体育教研组布置工作时实行分工责任制,哪些人负责素质训练,哪些人负责专业训练。
三、选好参加体育训练人选,组织两到三年系统训练
本人从2010级起就着手准备新一轮的训练工作。高一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前,通过与年级讨论制订两至三年的总体计划,平时通过课堂教学中观察学生、谈天了解情况,结合学生入学成绩,已经有十来个学生要求报名参加高考体育训练。训练的总体方案是全面发展身体素质,初步掌握参加体育训练的基本技术与适应体育训练的体能,培养对体育的爱好。
高二时,也是参照高一的训练方案每周三课时,但训练目标有所提高。给每位考生制订阶段训练目标,两个月测验一次,促使考生有成就感:“我进步了”。高二的暑假安排20天的下午4:00-5:30的训练。高二年级总训练课也达到120节。经过这120节课时的训练学生的体育素质大有提高,已经基本掌握体育各方面的运动技能。为后面的专业训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进入高三学年后,把体育考生集中到一个班,每周训练课时加一节,共四节训练课,照样不影响文化课学习。高三上学期总体训练方案是全面加强各项身体素质,每月测验一次,紧扣高考要求。陕西省高考体育考试时间是定在四月中旬,高三下学期开学后距考试时间只有2个月,因此必须加强冬训。考前一个月,每周训练六课时,安排周一至周六下午4:00-5:40训练,风雨无阻。考前两周应调整训练计划,安排星期日为临场适应训练与测验,提高考场的心理适应能力。考试前十天开始体能调整,考试前十二天最后一次中等力量训练,考前六至七天应安排到考场进行与高考考试等同的考试强度测验。剩下的三四天为状态调整。考前两天进考场熟悉场地,做到心中有数。
每周三节的训练课结构为:周二训练速度、跳跃类,周四训练速耐、技术类,周六训练力量类。每周六节的训练课结构为:周一训练速度类、周二训练跳跃类、周三训练速耐类、周四训练技术类、周五训练力量类、周六训练有氧运动与铅球,周日休息。
运动量及运动强度安排:每周应有中、大、小运动量的三次强度;专项素质与技术训练应交替进行;应有学期训练计划与周计划;应有每节训练课计划。针对考生的个体差异性安排不同的训练运动量。
四、把握考场节奏,有条不紊的指导考生进行准备活动时间是决胜的关键
掌握考生参加考试项目时间,估算考生进行开始做准备的开始时间。这个时间掌握不好,若提早、延迟对考生的最佳体能发挥都有影响,常带队的教练员都有这经验。准备活动安排大致提前35-40分钟。检录前20分钟左右应完成一般性准备活动,进入考场再进行专门性练习,考前5分钟停止练习。教练员在场外要镇静自若,指挥若定,考生会更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