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中原文化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2-08-02 18:50:58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中原文化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原文化论文

篇(1)

二、中西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作品英汉翻译的影响

不同的文化传统孕育不同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观念。东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影响着人们鉴赏和翻译优秀西方文学作品。翻译既是语言的转换,也是文化信息的传递。翻译的表层是语言的转换,翻译的实质是文化信息的传递。翻译是一种跨文化、跨语言的交际活动,和语言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密切相关。我国当代翻译理论家中,王佐良先生提倡翻译与文化研究相结合,指出“翻译理论的研究,包含语言和文化两个方面”,在翻译中要同时重视语言和文化,认为“真正的对等应该是在各自文化中的含义、作用、范围、感彩、影响等等都是相当的”。将翻译置于广阔的文化背景下研究,翻译最大的困难就是两种文化的差异,不了解语言中的社会文化背景,就不能真正掌握语言。翻译在很大程度上受文化本身的影响。文学是最高的语言艺术形式,文学作品翻译是对社会历史文化的研究。对西方文学作品的翻译就必须了解西方文化,真正领悟西方文学作品的思想蕴涵。

三、英美文学作品英汉译策略

1、翻译最常用的策略是归化与异化。

归化与异化概念,是一九九五年美国学者率先提出的,他的思想是受德国哲学家和古典语言学家的观点影响“,翻译只有两种方法,不是译者不打扰作者,尽可能让读者靠拢作者,就是译者尽量不打扰读者,让作者靠拢读者”“看一个翻译是归化翻译还是异化翻译,完全取决于文化形态的重构,翻译在这一形态中得到生产和销售;什么是归化或异化只有在考虑到改变译入语文化的价值关系时才能得到界定。”葛校琴指出:“当前在对‘归化’问题的认识上,译界同仁应该区分归化法的两种前提:一是忠实原则下的归化;二是非忠实前提下的归化。前者总体上是规定性的,后者则是描述性的;前者是原语中心论的,后者则是译语和译语文化取向的。”归化和异化不是对立得的,绝对的归化和绝对的异化是不存在的。归化和异化是相对的,无论归化或异化,翻译方法都会出现相互的覆盖,归化和异化只是两种方向,他们的具体程度随着翻译方法不同所占的比重也不同,策略倾向不同。归化的手法是省译、替换、解释等,异化的手法是音译、直译和注释等。归化和异化不是对立的,他们相互补充,为不同的翻译目的服务。例如,张谷若先生对《德伯家的苔丝》的翻译,为了增进译文读者对原文的理解,用直译的方法,又用脚注介绍了英国的风俗习惯,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作的历史文化背景。很多学者采用归化异化互补的多元译法,异化与归化在文化翻译过程中要适度。适度的归化增强译文的可读性,适度的异化增加读者对源语文化的了解,加强文化交流,文学翻译的关键是多元互补。

2、译文应当把读者反应放在第—位。

翻译要突出原文与译文在文化上的区别。在异化与归化问题上,区别对待语言和文化的翻译,在句式和语法上,英汉语言存在很大的差异,英文文学作品的翻译,应避免词汇和句式的生硬,而尽可能地向读者介绍英美文化所蕴含的文化因素,语言和文化有着密切联系,英国翻译家有个形象生动的比喻,文化是一个有机体,而语言是这个有机体的心脏,强调了文化和语言的不可分割,语言内容的翻译要采取归化手段,避免欧化,茅盾先生指出:“好的翻译者一方面阅读外国文字,一方面却以本国语言进行思索和想象;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译文摆脱原文语法和语汇的特殊性的拘束,使译文既是纯粹的祖国语言,而又忠实地传达了原作的内容和风格。”译者“以本国语言思索和想象”来理解原文,翻译遇到障碍时,尽可能摆脱原文结构的束缚,在保持原作内容的前提下,把英美文学作品翻译成祖国语言。英汉翻译时,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使英美文学作品的翻译符合汉语习惯。

篇(2)

1.营造校园文化环境氛围

一草一木都含情,一墙一壁能说话。走进城东中学校园的每一处,就如在享受一道精神大餐。“春风化雨乐育栋梁拔地起,学海敢为鲲鹏展翅飞”、“增自尊苦练学习本领,树雄心掌握一技之长”、“祖国园丁心胸容天地,城中教师智慧运乾坤”、……学校教学楼、实验楼、食堂、宿舍等场所,挂满励志类书法对联。教学楼墙壁上,随处可见“985大学”、“211大学”的图片和简介。走进教室,窗明净几,桌椅整齐,板报、壁报、读书角一应俱全。各个班级有自己的特色文化。全校48个教学班都有自己特色的班级口号、奋斗目标。每一句标语,都体现着学校的办学理念,彰显着人文关怀。“寄语教师,寄语学生,寄语家长,寄语学校”,每一句话都激励着师生上进;名人画像,名人名言,美术书法摄影作品,设计精美的手抄报,每一处都透着浓浓的文化气息。墙上挂着“名人名言”,学习园地贴满学生作品,营造出浓厚的学习氛围。

2.组建学生社团

助推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仅有氛围还不能形成真正的校园文化,还要有实实在在的活动,让全体师生在活动中感受到校园文化。立足发展,着眼未来。活动促成长就是城东中学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抓手。“为了学生终身可持续地发展,在开好日常课程、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我们也大力开发文明礼仪、书法、绘画等校本课程,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从中找准定位,健康成长。”王校长表示,要立足发展,着眼未来,让每一个学生学有所得。走向城东,迈向成功。近年来,围绕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效性,城东中学学生社团活动开展得蓬蓬勃勃,先后成立了启航书法社、鸿帆舞蹈社、欢乐合唱团、美韵器乐社、育才美术社、天涯草文学社、红叶记者社、劲旅篮球社、艺轩棋社等22个学生社团,涵盖文艺、体育、文学和科技诸方面。学生自愿申报参加社团,活动实行走班制,打破了原有的行政班建制,材,每周开展一至两次活动,或学习培训,或成果展示,充分挖掘学生兴趣与潜能。学校拥有完善的教学设施,每间教室配有多媒体、电子白板及监控设备、网络,建有书法室、音乐室、美术室、舞蹈厅、篮球场、足球场、羽毛球场、排球场、乒乓球场……为学生社团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春风化雨润无声,风正帆扬一路歌。办学以来,城东中学从校园文化建设入手,不断提升办学水平,努力打造办学特色,中考成绩年年稳居全市第一,曾先后获“三明市民办教育先进单位”、“第二届福建省民办学校先进单位”、“福建省写字教育实验学校”、“福建省优秀少先队集体”、“福建省防震减灾科普示范校”、“中国书法教育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

二、推陈出新,发展好校园文化建设

任何事务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校园文化建设也不例外。校园文化具有发展性、动态性等特点,所以要与时俱进,坚持弘扬时代主旋律,体现发展主题,培育时代精神。同时要主动变革,积极迎接挑战,促进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互动,在互动中重建,在互动中生成、发展好校园文化。宁化城东中学的社团文化建设坚持“学以致用”的原则,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为学生搭建起才艺展示及提高的平台:每学期举办一次学生社团才艺展示活动,邀请专家及学生家长到场观摩指导,现场评选出优秀学员进行表彰。在第六届体育艺术节期间,该校曾与县老年书法协会共同举办“百人书法现场展示活动”。宁化城东中学的校园文化建设取得了一些有实效的成绩,但校园文化的建设不是一朝一日的事情,要实现校园文化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还要多学习、多尝试、多总结,才能把城东中学建成为“校园环境优美、艺术氛围活跃、文化底蕴深厚、管理制度完善、人际关系和谐”的新校园。

篇(3)

2.制度的不完善成为落实的绊脚石。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上的不健全,同样会给校园文化的建设设置诸多障碍。比如,职责划分、方案计划、效果评价等等通过“制度”必须要加以细化、加以实施,否则,在实际的运行上可能就会产生诸多困难和问题,成为落实校园文化建设的绊脚石。

3.与品牌、特色学校的创建分开对待。把校园文化建设与品牌中职卫校、特色中职卫校的创建分开对待,没有意识到只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凸显“品牌”,只有有别于其他学校的文化基础才能凸显“特色”。

二、如何加强中职卫校校园文化建设

篇(4)

在新课程改革深入推进中,高中生物教学评价模式逐渐有所改变,任课教师坚持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未来发展需要出发,想办法帮助学生逐渐培养良好的生物素质。在多元化教学评价下,部分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能力有很大提高,实际应用水平也得到提升。同时,学生在生物学习过程中也增长了才干、拓宽了视野、锻炼了思维。因此,多元化教学评价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素质。

(二)有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和专业素质的铸造。

多元化教学评价能够促使教师发现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和亮点,能够帮助教师找到弥补不足的办法和发挥优点的途径,在多元化教学评价过程中,教师教学水平可以得到逐渐提升,有利于专业素质的铸造。要使用好多元化教学评价,教师需要从其他教师的教学中学习好的办法,在对比中发现自身在生物教学存在的问题,从而,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优化自己的教学策略,加快自身水平的提升。

(三)有利于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优化。

每一种教学评价都有自己的侧重的角度和侧重点,不同的教学评价对于高中生物教学来说指导意义也是不尽相同的。可以说,不同的教学评价方法组成了生物教学的多元化教学评价,促使生物教学不断优化创新。

二、生物教学过程中多元化评价的应用

(一)学生自评。

高中生相对来说,心智逐渐走向成熟,他们自身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有明确的认识,有能力进行有效的自我评价。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发现自己的不足,以此寻找到更好的办法学习,获得更大的提高。例如在教师完成一些展示实验后,可以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演示进行展示实验。试验结束后,教师指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反思实验中使用的方法、评价实验中产生的现象效果。总结成功的经验,查找失败的原因。在学生自我评价的过程中,在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和组织,通过学生自我评价,能让学生形成一种学习上的反思,可以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良好发展。而学生的自我评价实际也是信息分析、整理、比较的综合素质能力的训练。

(二)学生间互评。

学生间的互评可以让学生取长补短,互帮互学,有利于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当然,在学生间互评的过程中,老师要积极引导,提示学生互相评价时要注意对方的优点,同时能够看到不足,学会与他人交流沟通,给同学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等等。例如在生物教学中,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教学方法。首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然后布置任务,通过知识传授和实验观察,最后让学生分组汇报学习内容和观察过程,并由其他学生给予评价。在学生间互评过程中,无形中提高了自身多项思维能力、判断能力、鉴赏能力。具体到互评的形式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灵活性地开展,穿行。

(三)教师评价。

多元化教学评价中,要降低教师评价在的比重。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主要工作是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进行针对性的评价,这样学生也能够在教师的评价中找到改进的办法。在评价中,教师的要用好延时评价。就是说,学生回答问题之后,教师不要急于给学生的回答给予评价,而是留一段时间给其他学生进行思考,然后再给出合理评价,这种延时评价方法,为学生讨论分析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发现和探究。同时,我们很有必要进行师生之间的互相点评。高中生物教学需要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沟通,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在生物教学中,师生之间的点评,能有效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学生能够逐渐发现师生交流和合作学习的乐趣,有利于师生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篇(5)

目前中职教育中不重视中职化学教学的现象十分普遍,认为化学教学无需特别形式,不需要进行很多投资,致使很多学校在化学教学上迟迟找不到好的教学方法。对于必备的化学实验仪器没有采购,很多化学实验在中职教育中没法完成。这使得中职化学教育没有得到实质性进展的根本原因,同时也与校方以及上级部门不够重视有密切的关系。很多中职院校过分重视学生数量,而忽略教育质量问题,特别是在化学教育上不能加大投资力度,实验材料缺乏等问题,制约了化学课程改革的进行,留下了很多的教学难题。

(二)化学教学课堂气氛死板

中职教育一直没有进展的另一层原因,在于化学教师的课堂教学。很多中职化学教师对化学课堂讲解仅停留在老师讲理论,学生记笔记时代,没有实践创新性的课堂是不能吸引学生的。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要求过于死板,课堂气氛不活跃,很难取得良好学习效果。中职化学教师对于新形势下课堂改革没有很好的理解和总结,教学内容过于陈旧,其最重要的根源在于我国对中职化学教材没有深入的研究,教师在教材选择上没有选择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职化学教师课堂教学活动。

(三)有关部门对中职化学教育改革缺乏有效支持

中职院校对教学缺乏一定创新,其主要原因是国家对于中职教育缺乏足够重视度,把相应的注意力集中在高等教育上。长期以来,中职教育发展缓慢,一直没有找到一个很好课程改革形式,致使中职化学教学一直没有实质性的提高。同时,应该看到在中职教育上存在着很大的发展空间。

二、中职化学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内容

(一)建立化学实验基地

中职教学课程的改革最主要是从形式上的改变,从之前注重理论到现在实践培养的转变。新形势下的课程改革需要进行多方面的改革变化,最重要的就是需要建立中职教育的实验室,让化学教学真正走向实践。实践是化学最好的表现形式,很多化学结果在实验中才能得到更深刻的记忆,中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起到督促的作用,使得很多学生在实验中发现学习乐趣。

(二)培养学生的积极性

对于中职教学来说,教学内容不是简单的改革,而是需要提高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自觉领悟能力。培养学生课堂的积极性有效的增加教学的乐趣,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化学教学的改革。对于学生而言,需要自觉培养学习兴趣,并把学习兴趣带入到化学学习中来。

(三)编制新的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的改革是课程改革的主要形式。中职教育化学教学的知识体系过于陈旧,不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时俱进跟上新教学模式。国家应该加强对中职化学教材的研究和出版,编制化学教材也要与时俱进,以供中职教育化学教学上的使用。很多中职教材过于陈旧,导致学生知识体系与社会脱节,不利于在经济快速发展形势下教学实践的形成。

(四)培养中职教师的专业素质

对于中职教育不仅需要进行课程改革,更重要是对化学教师的教学能力培养。根据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要注重教师观念和知识构造的更新,以及教学能力的提高,鼓励化学教师在课改的前提下丰富自己的专业素养,创新教学方式和内容。学校在培养教师专业素质的同时注重加强职业道德素养的建设。

篇(6)

1.楚文化的概念

楚文化作为我国春秋时期文化的重要代表,起源于古老的华夏文明,也成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延续。楚文化吸收借鉴了华夏文明和南蛮文明的优秀成果,在春秋战国时期发挥着中华文明传承的重要作用。通过不断的发展和借鉴,楚文化自身的风格更加突出,文化艺术成就显著。楚文化的文化性质源于中国劳动人民的伟大劳动创造。楚文化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的长期发展已经十分成熟并独具风格。楚文化作为一整套文化系统,包括历史、文学、经济、科技、文艺、人文等重要方面。楚文化的发展和成熟是古代中国人民发挥丰富的想象创造的结果,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古代中国人民审美意识的发展。因此楚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文明的象征符号之一。

2.楚文化的内涵

楚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代表,内涵十分丰富。最杰出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楚文化是一种神秘想象力的象征。

楚文化作为中国农耕文明的代表,其中包含着中国人民最原始的崇拜。楚文化的神秘性正体现在古老的图腾艺术中,古代中国人民发挥想象力,将耕种和祖先的崇拜结合起来,创造了属于各个氏族的图腾文化。主要有凤凰、公鸡等图腾符号。通过图腾艺术传达人们祈福、祭祀等最原始的意识。楚文化丰富的想象空间还体现在人们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和追求,春秋时期我国的青铜器冶炼达到了顶峰,人们将丰富的想象力表现在纸质、青铜、陶器和漆器上,从而成就楚文化中绘画、青铜器、陶器和漆器的繁荣。

2.2科学技术的进步。

楚文化时期不仅人文艺术繁荣,相应的科学技术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科学技术的进步不仅表现在数学和天文知识的新探索和新发现上,也表现在建筑和农业的发展上。春秋时期的建筑集中反映在都城的建设上,楚文化建筑地址的选择和建筑的布局设计已经逐渐成熟,楚文化的建筑都城已经集群化发展,不仅有了护城墙,也开始建造护城河,兼顾建筑美观、居住舒适和国家防御的功能。举世闻名的章华台就建筑在这个时期。楚文化时期的农业发展十分迅速。楚文化我国的南方和北方相互学习和借鉴,楚国融合了南北农业文明的优势,开始修筑水利工程来解决农田旱涝的问题,孙叔敖修筑的期思陂就是我国第一个水利工程。

2.3文化艺术的发展和创新。

文化艺术不仅是楚人智慧集中体现,也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审美意识的进步。青铜器是春秋时期出现,并在战国时期走向成熟,因此青铜器是楚文化艺术的集中代表,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冶炼和青铜铸造技术已经逐渐成熟。楚国人民能够博采众长,结合焊接和铸造技术冶炼青铜器。同时还将自身的审美情趣和传统的装饰纹样结合起来,通过圆雕、浮雕和透雕的技法让我国的青铜器走向成熟。除此之外的制陶业、漆器、丝织刺绣、文学、音乐、绘画也彰显了楚文化的特色。

(二)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楚文化艺术的应用现状及发展

1.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楚文化艺术的应用现状

富含楚文化艺术精髓内质的湖北高校校园文化系统是中国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应用楚文化的代表。但是总体来说我国的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楚文化的应用现状还不容乐观。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是指校园的精神文明、物质文明、行为文明和制度文明的共同和谐发展。其中物质文明和制度文明都是静态的,而精神文明和行为文明却是动态变化的,因此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动静结合,在古代文化和现代文化碰撞的基础上,促进传统文明和现代文明的融合。但是楚文化在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应用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理想,实际上楚文化在我国的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应用现状不容乐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1楚文化在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应用范围不广

我国的高等院校的数量在逐年壮大,每个学校也有每个学校的校园文化,但是我国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地域性比较强,北方学校十分注重儒家传统文化的吸收和应用,南方特别是湖北的部分高等院校会结合地域文化适当的吸收和借鉴楚文化。因此总体而言楚文化在我国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应用范围还很小,甚至大部分的高等院校对楚文化并不熟悉。

1.2楚文化在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应用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楚文化在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应用是为了起到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和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但是实际应用中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在为数不多的楚文化应用高等院校中,楚文化有的单单作为符号,被摆放在学校当中,学生缺乏对相关校园景观的了解,楚文化在校园中的文化认同度并不高。因此楚文化的传承作用完全不能得到发挥,另一方面学生也没有从楚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中受到教育。以武汉大学为例,武汉大学的建筑应用了楚文化的建筑风格,学生只知校园美,却不懂得将这种楚文化的美传承。

2.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楚文化艺术的发展

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楚文化艺术的应用现状不容乐观,但是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楚文化艺术的发展前景很广阔。

2.1楚文化和高等院校的精神文明的融合。

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精神文明主要是指学校的办学理念、文化传统、人文环境、校训等潜移默化的软件。这些都可以和楚文化结合。利用楚文化中中国传统文化的理念,古代楚国人民勤劳智慧和开拓创新的精神来教育影响高等院校的学生,让他们形成勤劳、创造、智慧的观念,将楚文化融合到高等院校的学校文化中,形成高等院校独具特色的文化软实力。

2.2楚文化和高等院校的物质文明的融合。

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物质文明是指学校中的建筑、雕塑、教学设备、科研设备和基础设施。楚文化可以充分的和高等院校的物质文明融合,楚文化中的青铜器和漆器等手工艺作品可以作为学校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增加学校的文化氛围和文化底蕴,利用楚文化中的绘画、文字、音乐符号来装饰学校的基础设施和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利用楚文化中的建筑成就来设计学校的教学楼,让楼宇更加具有文化气息,从而提升学校的整体硬件条件。

二、国内外高校在导入民族地方艺术特色方面的应用研究成果综述

(一)国内外高校导入地方文化艺术特色的应用现状目前国内外高校在导入地方文化特色方面各有千秋,本文选取国内高校和国外高校的典型代表进行研究。

1.中国高校在导入地方文化艺术特色方面的应用差距很大

有的高校能够将民族地方艺术特色完美的和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做到相互融合。以江苏省的苏州大学为例,苏州大学校园不仅自然景观优美,民族文化气息浓厚,学生置身校园自然而然的感受到民族文化的魅力。但是部分中国高校在校园的建设方面过分的追求现代化,而忽视了民族文化和地方文艺的教育渲染作用,整个学校的文化建设缺乏根基。不仅让民族地方文化艺术渐渐被学子淡忘,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也岌岌可危。

2.我国的高等院校在导入民族地方文化艺术应用方面存在着地方上的差别。

以山东高等院校为例,山东是孔孟之乡,因此山东文化中一直具有浓厚的儒家氛围,山东的高等院校在导入民族地方文化艺术应用方面多重视儒家思想的再现,在山东高等院校的校园中孔子雕像在校园中很常见,孔夫子在时时刻刻教育学子勤奋努力。但是在我国的南方地区,高等院校的校园中多注重地方文化的发扬,还是以苏州为例,苏州校园中处处流露出古代吴国的文化气息,东吴文化盛行,学子在漫步校园的时候也仿佛回到古代和圣人对话。

3.国外高等院校在导入民族地方文化艺术应用上要略胜一筹。

国外的高等院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不仅吸收了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也将地域文化融合到学校的文化建设中,经过长久的发展和融合,已经实现了民族地方文化和学校文化的和谐相处,形成了独具特色和富含魅力的校园文化。以哈佛大学为例,哈佛大学的校园文化中不仅有美国的传统建筑等硬实力,也有美国传统文化等软实力,因此哈佛大学的校风一部分的贡献来自于美国的民族地方文化艺术的应用。

(二)湖北省高等院校建设楚文化艺术内涵的校园文化的迫切性及必要性

湖北省作为楚文化的发源地,理所当然的应该承担起传播楚文化和发扬楚文化的责任,高校作为地区文化集中地,更加应该将民族文化和校园文化有机的融合。湖北省高等院校建设楚文化艺术内涵校园文化十分的迫切和必要。

1.湖北省高等院校校园建设中存在很大程度的文化失根现象

校园文化缺乏民族文化的渲染,而民族文化在重塑校园文化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民族文化也容易引起学子的共鸣。因此解决湖北省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失根现象,需要借鉴楚文化的优势,将楚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应用于校园,渲染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将楚文化的理念传播给学子,引起学子的共鸣。

2.楚文化的传承本身遭遇危机

楚文化发源于湖北省,但是人们目前对楚文化的认同感并不高,只是简单的知道楚国的青铜器和漆器等文物,对楚文化的内质并不清楚,湖北省的高等院校作为文化传播的主阵地,有义务将楚文化艺术内涵和学校的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做到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既让楚文化得以发扬,有让校园文化得以鲜活。

3.湖北省高校建设楚文化艺术内涵的校园文化是创新发展的需要

湖北省高校的学校建设需要创新,楚文化要想在时代的潮流中继续发展,同样需要创新发展、与时俱进。因此湖北省高校建设楚文化艺术内涵的校园十分必要。

篇(7)

2中国传统文化绘画元素在鞋靴设计中的应用

中国传统文化绘画元素在鞋靴设计中的应用,不能只是将中国画的图形、墨色和线条等图样纹饰简单地照搬复制,而应当是从“形而上”层面,研究中国绘画背后的创作思想,启迪当代设计者将其背后的设计思想进行“设计方法论”的转化,将传统绘画元素所蕴含的文化理念进行实践运用,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鞋靴产品的发展。

2.1在形式构成层面上的运用

当代鞋靴设计题材大多选自山水画和花鸟画中的元素,学会对传统绘画的程式布局中整体性、变化感、和谐统一性的把握,学会对笔墨技法中的皴、擦、点、染加以借鉴,将中国绘画中的图案、墨色和线条直接作用于鞋靴产品的设计中,便能够让消费者从视觉上直观地找到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文化气息的鞋靴产品,并了解和体味产品背后所诠释的民族情结。2012年,由红蜻蜓设计师江南和设计选送的作品《中国节》(如图1)在“真皮标志·新濠畔杯”中国鞋类设计大赛决赛中获得女鞋专业组金奖,鞋款以中国画中的墨竹为灵感来源,选材羊绒皮和环保皮,采用经典的黑白色搭配,设计出水墨画效果,以“四君子”中的竹子为语言符号,诠释出中国人正直挺拔、坚韧不拔的精神气质。

2.2在文化理念层面上的运用

文献显示,古代鞋履文化已经成为非物质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传统鞋靴虽然在每一时期的造型、色彩和制作上不尽相同,但其中都富含了浓厚的中国特色,体现了我国历代人们的审美观念。我们应当在东方传统文化元素高度融合的基础上,将传统绘画元素的图形、符号和文化思想应用到鞋靴设计中,这样既能启迪当代设计师拓宽创作民族产业的思维理念,有利于开发出具有中国特色和民族气息的鞋靴产品,同时设计出来的物质产品反过来又能更好地推动当代鞋履文化的发展。这是对中国当代鞋靴产品从制造转变为创造的一次有意义的尝试,更是改变当代鞋靴设计发展中尴尬境地的有效途径。2010年,由温州大学选送的作品《琴棋书画》(如图2)在由浙江省皮革行业协会主办的”金鑫杯“鞋靴设计大奖赛中获得实物类金奖,鞋款将代表琴棋书画的符号加以升华和转化,赋予创作出的产品更多的文化内涵。

2.3在操作技术层面上的运用

将传统绘画元素从“形而下”层面应用到鞋靴产品中是基本的步骤,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做相应的论述:(1)刺绣。刺绣是古老中国流传下来的传统工艺,设计者选取皮革或帆布等面料,将传统绘画元素的纹样用针绣于鞋头、鞋面两侧或者鞋筒等部位,起伏的针线会增强产品的立体感,同时达到古老工艺与传统纹样的完美结合。(2)印染。印染是对纹饰图案进行设计排版后,将染料印刷在布艺材料上的工艺。印染颜料的选择和纹饰图案的设计中可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绘画元素。例如,将传统国画中常见的如梅、兰、竹、菊等图形,或者是国画面中笔墨晕染的技法效果体现在染印中,都能很容易地体现民族特色。(3)熨烫。熨烫是结合当代新技术而产生的制作技法,它能将设计好的传统绘画元素进行大规模的制模、加工、投入生产,同时可以对小的局部进行灵活处理,在鞋靴布料前期和后期加工中都可以应用。

篇(8)

一、民族文化的定义

民族文化,指的是在民族发展历史过程中形成的思想、风俗、传统、代表人物,及由这个民族进行的一切活动。民族文化可以体现在思想文化中,而思想文化对动画艺术有着深远的影响,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佛教文化对于中国动画的发展尤为重要。

二、中国动画中的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是一种入世哲学,它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把艺术家的审美与社会功利结合起来,提倡“文以载道”,这既是中华民族传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美学观的指导思想。这种根深蒂固的民族文化,促成了中国动画形成具有中国特点的独特美学风格。儒家思想不仅渗透在中国五千年的文化传统之中,也深深地植根于中国动画艺术的创作之中。

儒家文化以春秋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和人的自身修养,提倡“文以载道”,这些对于中国动画的创作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儒家文化中的“中庸”

“中庸”是儒家的一种主张,待人接物采取不偏不倚、调和折中的态度。调和与折中、均衡,无论在人类社会,还是在自然界,都是事物发展的一种状态。孔子“温而厉,威而猛,恭而安”更是中庸准则的典范。体现在动画艺术创作中,就是讲究动画内容与形式的和谐,讲究“文以载道”,一切以“和”为美,这一点正是动画创作中非常重要的,它代表着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又代表着中国风格。

2.儒家文化中的“忠恕”

儒家之道是人们必须遵循,并且须臾不可分离的社会准则与规范,其最高境界是“至诚”。“诚”指真实无妄。从道德意义而言,人的本性诚实就会与人、物、天三者之性相互通融、互相影响。“忠恕”作为儒家文化的重要思想,对我国动画的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如《中华传统美德故事》等优秀动画作品,都是教人从善,通过人的“诚”感动天地而打动观众。

3.儒家思想的精髓是“仁义”

孔子以“仁义”作为理解分析美与艺术的根本。儒家美学的主导思想是:肯定个体需求的必要性、合理性;强调把这种需求的满足导向伦理规范。美学的合理性在于能导向伦理,个体需求必须与社会的伦理规范达到统一,这样,和谐发展才有真正的意义。中国动画艺术家们不断地将这一儒家精髓运用到动画创作中,使作品中蕴含发人深省的内涵,它最终表现为动画作品中生动的教化作用,让各阶层的观众从中获得教益。

三、中国动画中的道家文化

道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道家文化的最本质特点是“无为”,也是老子的主要思想;“无为”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是“无为而无不为”,美的奥妙就在其中。“无为”要求人与道合一,与天地自然合一,与宇宙万物的发展规律合一。这种“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对中国动画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水墨动画片的代表作《山水情》中,通过对人与山水间的依恋关系的刻画渲染师生之情,“天人合一”的高远境界通过水墨淋漓的画面和优雅的音乐体现出来。

1.道家文化“虚无”的宇宙观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家文化中的虚无空灵、含蓄之美,是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特点。它的形成来源于道家的“虚无”宇宙观。老子的这种“虚无”宇宙观对中国动画崇尚空灵美影响极大。空灵美的特点一在空,二在灵,因空而灵,这恰恰是中国动画艺术创作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少中见多,小中见大,虚中见实,意味深远,亲和人性。

2.道家文化的基本思想:无为

无为而治的“无为”,不是一无所为,而是以有为而为之。但所为之为,都应是出自事物之自然,无为之为发自自然,顺乎自然,是自然而为,而不是人为而为。“无为”并不是什么都没有,这种无为实指一种趣味,我们可以用“恬淡”来解释。恬淡既是“道”的重要特征,也是后世的文人艺术家崇尚淡泊的思想境界。中国动画恰恰可以体现出这种代表中国民族文化的特征,例如中国早期的水墨动画,正因为具有独树一帜的中国风格而被认可。

3.道家文化的核心思想:道法自然

道家文化把人与自然的关系解释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这对当今社会化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维护生态平衡有独特的价值。“道法自然”的思想观点是从纯粹哲学意义上来讲,但对于美学也有重大的意义,它对后世提出了一种审美理想,即美是天人合一、自然天成、未经雕琢的。天人同源、道法自然的生态智慧不失为中国动画发展的指路灯。

四、中国动画中的佛教文化

黑格尔说,“最接近艺术而比艺术高一级的领域是宗教。”自古以来,宗教与艺术的发展都是相互渗透的。佛教自传入中国后,对中国民族文化及中国艺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国绘画、陶瓷、建筑、文学无不受到佛教文化的浸润。一向被视为动画创作颈瓶的意境、神韵的表达,可以用禅宗精神影响下的诗风画意来解决。佛教文化的“空灵、余韵”和动画的虚拟性、假想性的特征不谋而合,中国动画从中汲取精华,如《大闹天宫》就是代表作。它取材于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在神话故事基础上结合了动画自身的特点,又保持了原著的浪漫主义风格;既来源于生活,又对生活进行了精炼和美化。中国动画崇尚以形写神,讲究气韵生动。《大闹天宫》着重韵律和意境,无论是从影片画面还是内容设计上,都追求意境和美的神韵,这是对中国佛教文化做过深入研究才有的深刻体会。

结语

综上可见,中国民族文化应在中国动画的创作中占有很大比重,尤其极具代表性的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佛教文化,它们自成特点,将长期影响着中国动画的创作方向和风格,这样,中国动画才能独具自己的特点,在世界动画艺术之林中占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苏国荣.戏曲美学[M].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

[2]李泽厚,刘纲纪.中华美学史[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第1卷.

[3]李泽厚.美学三书[M].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4]陈望衡.龙腾凤霭[M].浙江大学出版社,1994.

篇(9)

[DOI]1013939/jcnkizgsc201619259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动画产业逐渐实现了全球化发展。动画一直以来都对人们生活文化和价值观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影响。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中国动画在设计师和相关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主要得益于中国动画独具特色的民族性。因此,为了能够进一步促进中国动画产业的进步发展,继承和发扬我国的民族文化,必须加强重视动画设计中对民族文化元素的吸收,从而形成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动画风格。

1中国动画对民间故事的借鉴

11寓言

寓言是以韵诗和散文的形式,通过拟人手法讲述一些具有讽刺意味的故事。寓言来自于民间,并且广泛流传,人们习惯于使用这种形式对现实生活进行嘲讽,希望以此告诫世人,起到一种良好的教化作用。并且大多数寓言故事中充满哲理,激发人们思考其中的深刻含义。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寓言故事已经有了上千年的历史,所涉猎的范围十分广泛,很多文学作家都喜欢用寓言进行创作,从而使得寓言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珍贵财富。寓言经历了口头创作、文人创作,实现了代代相传,却仍旧发挥着巨大的劝诫作用,尤其是在儿童文化作品中。因此,很多动画产品也喜欢使用寓言题材进行创作,大多是以动物作为主人公,进行人物比喻,通过讲述动物发生的故事,启示人们,达到惩恶扬善、劝慰世人的目的,进而宣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12神话

所谓的神话是与神仙和英雄相关的故事,讲述的大多都是人神万物的根源。而传说是从神话演变的历史故事,主要就是通过口头相传的形式进行叙说。中国动画中的《大闹天宫》和《哪吒闹海》等都是具有典型代表性的神话传说题材的动画片。其中《大闹天宫》中的孙悟空的形象主要采用的是京剧中的脸谱图案,极具人性特征,而在动作形态上,还带有庙宇塑像的影子,十分生动灵活,色彩上主要体现了民间的年画的风格,浓烈却又不失明亮,带有鲜明的装饰味道。动画片在造型设计和场景设计方面,实现了中国古典文化和传统表演艺术的有机融合,使得孙悟空成为了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大闹天宫》的导演十分重视利用民族文化元素,他在动画创作中,吸收了大量的民族文化元素,所以在动画片中随处可见独具民族特色的事物。在动画中所创设的意境,进一步加强了神话的神秘性和多彩性,吸引了很多观众,同时还引入了特殊的摄影手法,营造出了一种扑朔迷离的感觉和境界。在《大闹天宫》中的人物造型十分独特,充满了神奇感,这些造型是从古典的绘画作品中提炼出来的,能够给人一种超脱世俗的美妙感觉。在动画片中,吸收了大量的历史文化和民间艺术,并实现了创新发展,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创作手法。而且《大闹天宫》具有非常强烈的民族风格,动画片从语言到音乐,从故事到内涵,都体现出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特色,完美地表达了中国传统的民族艺术风格。

2中国动画对民间工艺美术的运用

1木偶

提线木偶就是用木偶表演的一种戏剧,所以木偶戏的演员具有一定的双重性,木偶不仅是人雕刻绘制而成,还是被人操控的戏具。中国的木偶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因此,中国动画为了获得更好地发展,借助木偶戏开辟了十分广阔的前景。我国的第一部木偶动画片是《皇帝梦》,使用了木偶拍摄,采用了夸张的手法,却收获了非常好的效果。还有,《神笔》是我国的一部美术动画片,在国际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意义。这部动画片主要体现的是劳动人民追求惩处恶势力,发扬善举的愿望,是一部神话木偶动画片,讲述了神笔马良为百姓画画,与官府作斗争的故事,体现了善恶的对立局面。这部动画片的人物形象生动活泼,主人公善良可爱,很容易激发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恶势力的痛恨厌恶。并且,动画片的画面十分生动优美,木偶的造型十分逼真,充满了人情味,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

2剪纸片

剪纸是中国民间的古老艺术,在民间广泛流传,就是使用剪刀将纸剪成各种样式的图案,人们喜欢用剪纸艺术表达内心的美好愿望和理想。中国的动画艺术家积极研制了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和风格的剪纸片,并且运用到了中国动画中去。《猪八戒吃西瓜》就是我国的第一部剪纸动画片,为中国动画艺术增加了一种全新的、独具民族特色的形式。这部动画片是从《西游记》中取材的,讲述了唐僧师徒去西天取经,途中唐僧派孙悟空去找食物,结果看到猪八戒在偷偷吃西瓜,想要教训一下猪八戒,于是就使用了法术变成西瓜跟随猪八戒,导致猪八戒中途摔倒好多次,八戒无奈之下就向师父承认了错误。这部动画片的造型十分独特,而且风格也是诙谐幽默,却又不失艺术感染力和影响力。

3中国动画与传统绘画艺术的融合

1年画

不同的地方对年画的称呼各不相同,不过已经逐渐统一成了年画。人们对于未来的向往就是通过年画这种民间艺术形式传达出来的,在年画中寄托着人们对幸福的追求和期盼。年画艺术开创了我国民间艺术的先河,切实反映了我国社会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年画不仅能够创造出一种丰富多彩的节日气氛,还能够传播优秀的传统文化,所以说年画也是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渔童》是我国一部极具年画风味的动画片,主要讲述了之后,帝国主义占领中国的港口,禁止渔民打鱼,从而对渔民的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一个渔夫为了生计,半夜偷偷出海打鱼,可是最终一条鱼都没有打到,却收获了一只画有渔童的鱼盆。老渔夫失望而归,但是鱼盆中突然跳出一个渔童,正在钓鱼,然后就看到一颗颗珍珠从盆内出来。渔夫睡觉醒来之后,看到眼前的一切,非常震惊。第二天就将珍珠卖出去,不料却被一个洋教士得知此事,想要霸占这只鱼盆,于是与官府勾结,还坚称这只鱼盆是他的,官府就命令渔夫将鱼盆还给洋教士。渔夫想着不能让鱼盆落入洋教士和官府手中,就将鱼盆摔了个粉碎。这时奇迹出现了,渔童从鱼盆中跳出来,大闹公堂,将洋教士和县官扔进了海里。这部动画片中所刻画的渔童十分精美绚丽,造型活泼可爱,整个鱼盆的造型也十分独特,具有吉祥如意的深刻意义,非常符合我国人民的审美观念。

2壁画

壁画是一种墙壁艺术,也就是将画直接画在墙上,主要是为了装饰和美化墙壁。中国动画《九色鹿》就是一部采用了敦煌壁画的动画片,主要是根据敦煌莫高窟中壁画的故事所编制而成的,讲述了人类为了一己私欲而忘恩负义的启发性故事。九色鹿有恩于人类,可是人类忘恩负义,背信弃义,这一故事的描述更加反映出了动物的美好心灵。九色鹿鹿王在江河边拯救了一个人,被救之后,这个人说要为鹿王服务一生,但是被拒绝了,只希望他能够保守曾经见过鹿王的秘密。但是后来一个国家的王后,因为梦到过九色鹿,所以想要得到一只九色鹿,国王为此悬赏捉拿九色鹿,那个曾被九色鹿鹿王拯救过的人,为了得到悬赏,就向国王提供了情报,结果导致鹿王被捕。但是鹿王向国王讲述了救人的过程,国王深受感动,放了鹿王,王后也因此心碎而死,而被救的人也得到了报应。这部动画片不仅展现了精美绝伦的敦煌壁画,还充分展现了中国古代佛教的绘画风格,所展现出的画面令人震撼,因此备受欢迎。

3水墨画

水墨画是中国国画的典型代表,也是传统的绘画。水墨画画质通常使用的是水和墨,颜色比较单一,只用黑色和白色,但是进阶的水墨画会用到很多颜色,画面色彩十分丰富。所以进阶的水墨画也被称为彩墨画。水墨画主要就是将墨作为主要材料,加适当清水,进行调节,配制成各种不同的颜色,从而才能画出不同的程度的颜色,这就是所谓的墨韵,这种水墨画的形式是中国所特有的。《小蝌蚪找妈妈》是我国的第一部水墨动画,其中在造型形象和笔墨意境等方面,将水墨画的绘画的精神传承了下来,以此提升了中国动画的美术水平。《小蝌蚪找妈妈》可以说是我国动画民族风格创新的典型代表,不仅突破了传统动画片的单线平涂的模式,还实现了水墨画承载所有镜头的目标。

4中国动画对传统戏曲艺术的运用

戏曲是我国的传统艺术,是由文学、美术和音乐等全面汇集而成的。中国戏曲中的人物形象各具特色,其中脸谱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独属于中国戏曲。在我国的《骄傲的将军》和《大闹天宫》等动画片中,都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脸谱艺术,并充分展现了人物的个性特征。《骄傲的将军》这部动画片的民族特色十分鲜明,主人公将军的面容就是一张非常经典的京剧脸谱,借鉴了剧中的人物造型。而且在这部动画片中,动作设计也极具京剧味道,使用了非常经典的京剧戏曲动作,就连背景音乐也是动画片中的点睛之笔,根据动画片的不同氛围,民族音乐的使用也独具特色。其中主人公将军在战争中失败后,响起了琵琶音乐,给人一种身陷囹圄的感觉,实现了音乐盒画面的完美结合,将主人公的内心情绪感受体现得十分透彻,这不仅给观众带来了美妙的视觉和听觉享受,还对中国动画的民族化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总之,中国动画想要在国际市场上占据有利地位,必须加强对动画的民族特色的重视,动画设计师和工作人员应该充分发挥想象力,拓展设计思维,不断地进行创新挖掘,实现中国动画对民族文化元素的充分应用。在此基础上,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积极发展独具中国民族特色的动画事业,形成中国动画特有的民族风格,加强民族文化的艺术影响力,从而推动我国动画产业的全面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雅楠浅析中国动画的民族化和个性化[J].美术教育研究,2016(3).

篇(10)

二、多元文化与阅读材料的有机融合

多元文化主要涉及到多民族文化,多种族文化,多地区文化等,为了方便将多元文化的内容与阅读材料有机的融合起来,既要考虑到文章的中心与主题,也要考虑到学生能够理解的深度。在国别文化中,传统的教材多通过课外扩展阅读安排外国文学阅读,或者通过文体介绍内容融入西方诗文或剧本,体现国别文化和自然知识的较多,涉及人文方面的较少。不难发现,要想正确理解多元文化差异,少不了这些内容的普及。而且涉及多元文化的文章一直处于不被重视的位置,阅读训练仍然是以传统的文章为主,多元文化理论的传播效果不十分明显。实际上多元文化理论的融合,也可以从最原始层面开始,也就是以国内地区文化差异和民族文化差异作为阅读材料的核心。语文教材中,常以主题划分独立的章节,通过不同作者对于同一主题的描述,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实际上,安排中外文学作品对比阅读,不仅能够达到培养能力的目的,在开阔视野的同时,也能部分的向学生传达中外文化的差异。朱自清的抒情散文《春》,十分鲜明的描写对象,让学生很容易在脑海中呈现出一副春景。与之相对比的有英国作家威廉布莱克的散文《春》,全文节奏明快,朗朗上口,虽然只是简单的将春天所见的人和事物素描下来,也不难看出作者对于春天的热爱和喜悦之情。通过这两篇文章的对比阅读,学生很容易感受中外散文的差异,中国更注重写意,国外则更注重写实,这也从侧面体现出中外文化的差异。

从思想上来看,中国人更加注重思想上的享受,国外则更加注重实际生活的物质性。所以说对比阅读的过程,就是学生自我思考的过程,通过合理的文章安排,学生很容易感悟到文化的差异和思想的差异,通过适量的多元文化融合对比,很容易将文化差异的理论传递给学生,学生也能通过自我思考建立起个人观点。另外,中外文学融合对比,对于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有很明显的提升作用,对比阅读产生的个人观点更加多样化,理解的层次也更加深入,能够很好的培养学生的自主思维和创新意识,可见多元文化与传统内容的有机融合对于教育来说有诸多好处。不过,多元文化在融入初中阅读材料的过程中,要注意引导与内容控制,过多的文化引入很可能影响学生个人思想的完善,甚至出现弱化传统文化的问题。所以在多元文化引入初中阅读材料的过程中,要强调“有机”融合。所谓有机,就是合理安排多元文化所占有的比例,加强学生自我能力的培养,教师注重核心内容的指导,只有在这些条件具备的情况下,阅读教育水平才能得到提升。多元文化理论不仅是为了培养学生正确对待文化差异,更是为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文化意识,重视历史传统,以发展的眼光吸收和接纳外来文化,理解“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发展思想。多元文化与初中阅读的有机融合,不仅是为了文化理论的传播,更是为了突破传统的阅读界限,更加全面的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让阅读教学起到更大更深远的作用。

篇(11)

动画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产物。动画艺术的衍生发展是一个与文化融合、吸收、创新及提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受到各种形式文化的吹拂浸染、滋养润泽,源源不断地从文化中汲取营养,逐步形成自己的独特艺术样式。从另一个角度看,动画片已经成为文化的“使者”,因为它能跨越语言障碍,直达人心,可谓“影像动人心,文字出思想”,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交流与互动。正如Martin Brande所说:“动画片是文化交流的有效渠道。”①这个渠道可以给观众文化的享乐,从而推动文化的交流与发展。随着文化的大众化和观众的文化水平的提高,促使人们不再只是简单地掏钱去“养养眼”罢了,而是更多地去享受一顿丰富的“文化盛宴”,从而“养养心”,他们更多是去关注影片的文化内涵。那么文化与动画片的融合方式成为摆在动画片创作者面前的问题,文化和动画片究竟如何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呢?其实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选取传统文化题材进行直接表现的;有把文化内涵改编成故事进行表现的;有把文化元素融合故事进行表现的,等等。在融合方式中有一种将文化原型直接渗入动画片叙事中进行表现传输,就好比我们在写文章中引经据典时的直引方式。动画片也能把文化及其元素“原汁原味”式地纳入到动画片的故事题材、叙事机制、表意系统等叙事系统中,从而进行文化的传播。从已有的动画片作品看,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文化事象直接参与动画剧情

文化事象是人们对文化现象的感受上升到理性概括的认识产物。是在文化发展过程中带有反映某种特殊文化的典型和具有标志性的事件或元素,是群众在共同需求、共同理解基础上所形成的以及不断给予陶冶的结果,是经过时间洗涤之后沉淀下来的精华。它往往是思想观念及其物化形式的综合,不但具有外在的特征,还含有观念的特色。文化事象及其元素在动画片中的原型植入现象是比较普遍的,动画片通过其特有的语言方式对文化事象及元素以影像的方式进行还原,然后凭借电子高科技赋予的记录优势与传播优势,为人们提供了展示和了解文化原型的直观方式。

(一)外延式参与

这种方式就是让文化事象充当故事层面上的情节“桥梁”,“自然”连接起叙事段落之间的空隙以顺利完成故事情节的建构。外延式参与主要是凝取文化事象的外延原植语境,用以烘托故事气氛,设定动画片基调,铺设故事情节的发展坦途,从而进行顺利叙事。动画这一具有高度假定性的四维艺术形式,特别适合用来表现夸张和虚幻的文化事象。在动画片的题材中,童话、神话、民间故事等文化事象占有了很大的比例,就是因为这些题材都是带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具有鲜明的寓意、假定与象征的因素,它们的艺术规律与动画有许多共同之处。神奇虚幻的故事借助动画的假定性,不仅可以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而且动画艺术的特性也能够得以充分的发挥。二者相辅相成,大有用武之地,从而成为一种人们充满幻想而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形式。

(二)内涵式参与

与外延式参与利用文化事象的表层文化不一样的是,内涵式参与是充分利用文化事象的内涵,直通动画片的深层思考,从而传达出作者的情思、意感以及理性思考。它好比通向动画片深层的一个“通道”,通向动画片要表现的文化及哲思层面。在这个“通向”过程中,导演充分利用人们对该文化事象的“前理解”进行思想贯通,从而更好地让观众理解动画片,又能丰富动画片故事的视听层面。这样的文化事象生于民间,长于民间,人们易于理解、体会,运用于动画片,雅俗共赏。作为文化事象及其元素,既有历史的积淀,又有现实的根基,选择蕴含丰富的细枝末节与故事深层哲思相链接,能产生惊人的艺术效果。这些文化事象及元素,不仅给人们带来了视听“盛宴”,养了观众的“眼”,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养了观众的“心”,从而让文化“活”在人们心中。

二、文化内核渗入动画故事情节

文化是由“内核”文化与“外缘”文化构成的。“内核”文化是指一种文化长期以来形成的本质的东西,是文化的精髓所在,是文化的核心。而外缘文化是新形成的文化,或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包容,它是年轻的、非纯种的,发育尚不完全,也非自生根的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特殊类型,动画片也是一样的,它也具有内核与外缘之分。其中的内核文化具有强大的持续传延能力,当我们超越动画片的表象内容去追寻隐匿在其背后的文化渊源时,就会发现其本质的东西、精髓的东西是永恒的。文化内核与动画片的结合方式主要有直接与间接渗入两种方式。

(一)直接渗入

这种方式即是将文化内核直接渗入到剧情之中,与动画片故事情节一道交相呼应,完成动画片叙事功能。这种方式也是设置悬念的好方法,对于没有如此相关文化学说的观众来说,给人一种神秘莫测的感觉,因为文化内核对于实实在在的影像来说,是看不见的、“虚”的,剧情中的故事是“实”的,所以文化内核在影片的故事情节中是看不见的,但是在叙事过程中又是实在的,这就形成了虚实相生。从创作主体层面看,动画片《狮子王》的编导建构叙事机制就是把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文化内核与故事联系起来,而这种方式并非把文化内核放到故事以下的哲思层面,而是将其浮在面上与故事并行交叠,导演将故事层面的某一个情节故意断开,用文化内核在逻辑层面上予以连接。比如《狮子王》影片的文化内核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强调成年人在现实社会中的心理结构的底蕴或者说潜意识,童年经历占有了其中决定性的比例。反过来说,一个人的童年时代的经历会决定其成年的性格和人格类型。一旦成年人在社会中出现某种心理障碍,只需引导其竭力回忆童年时代的对于他心理创伤而形成的某种心理病灶的某件事由。然后让心理情结得以宣泄,现实心理障碍便消失了,从此便成为正常人的心理。由此看出,文化内核参与剧情的叙事,关键是文化内核与动画片的故事题材要相关,如此才能将故事情节建构得天衣无缝。

(二)映射渗入

映射渗入方式就是把文化内核观照到故事层面之下哲思层面,其面上的故事层面是完整的,情节是连贯的,不会影响观众的理解。用文化内核把故事和情节映照一下,让故事层面和文化内核在两个层面平行并走,但以故事情节为主,文化映射为辅。这样可以让不同层面的观众得到不同层次的满足。在很多影片中,这种文化观照是局部的,甚或细节。如影片《沉默的羔羊》中,利汉布博士入狱后被迁往另一城市监狱的囚服编号是“B5160-8”②,这个赋予了一层基督教文化的编号在两名看守给利汉布博士送晚餐时显得格外醒目,它提示观众将要发生什么,如果观众具有西方基督教文化的背景的话,这时会知道后面的情节发展。随后的情节是利汉布博士杀死了两名看守人员,将其中一个人的尸体悬挂在牢笼上,摆出耶稣受难的造型。他随后换上看守衣服,剥下看守脸皮覆盖于自己脸上,蒙混过关并成功逃出监狱,并在救护车上完成了“复活”。可见,文化在内,故事在外,两相辉映,共同推进剧情的发展,使影片既有了文化,又有了较强的视觉观赏性。

三、文化语境迁入动画故事情景

(一)文化生存语境的迁入

这是指文化内核所辐射的现实语境,就是人们在理解和使用某种文化时形成的特有语境。动画影片创作者在创作动画片时基于某种文化的大众化语境,直接将这种语境通过台词或音效等手段直接迁入动画片中,完成动画片叙事,从而增强影片的艺术性。在动画片中,一般是创作者根据剧情需要创建一个具有“新逻辑”的动画叙事语境,以展开故事的情节,情节建构要以“新逻辑”为序。为了阐释“新逻辑”,参照“一般现实逻辑”③这个范畴。所谓一般现实逻辑,就是在一定的社会发展过程中,一定的社会阶层或民族群体中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占主导地位的审美判断。简而言之,一般现实逻辑是一个动态的范畴,一种审美价值的判断标准。在动画创作中的“新逻辑”即是在动画片中设置的“一定的社会发展阶段”,也就是动画片中故事发生的“社会发展阶段”,也蕴含了社会审美价值判断标准。“新逻辑”一旦建立,就与“一般现实逻辑”一样具备相对的社会性、历史性和可识性。审美作为人类的识别活动,人类的认识世界的方式之一,能服从建立的“新逻辑”的审美规律,也能服从于人类认识活动的“一般现实逻辑”。

(二)文化现实语境的迁入

这是指在影视作品中对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经过广泛认同的现实文化语境的直接引用。从审美认同角度上讲,人们对熟悉的现实文化已经有了深刻的认知,将心目中形成的审美认同,在影片中直接运用,有利于受众对影片的理解。比如宫崎骏在其动画长片《千与千寻》中为了叙事方便而构建了一个特殊的“社会空间”,这个“社会空间”就是“油汤屋秩序”。这个特殊的“秩序”中迁入了当今社会现实文化语境。在这个“社会空间”中,汤婆婆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诸如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统治者;在这个特殊的“社会空间”里宫崎骏还设置有一条基本的“生存法则”来统治“油汤屋”里的所有人,这条“生存法则”是只有努力工作才能生存下来,不然就要被汤婆婆变成猪,或者变成煤灰,在工作中自生自灭。获得工作权利的“油汤屋”员工不能拥有真实的名字,员工原来的真实名字被汤婆婆无偿地拿走。如此,油汤屋里的员工因此会忘记自己的名字而永无休止地、无偿地为统治者――汤婆婆工作。这个文化语境一旦建立,就为观众理解故事情节厘清了思路。千寻和她的父母从人类现实空间误闯到这个“社会空间”,也要“遵循”这个“社会”的基本法则,所发生的一切事情固然在情理之中。影片把故事展开的主要部分,安排在一个日本古时期的供各路神仙洗浴的澡堂,具有双重用意:一方面可以借这个场景和环境体现日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让日本本土观众由此得到文化回归;另一方面,就场景本身寓意,澡堂本是洗身子用的一个空间,但是在这里是洗礼人的灵魂的地方。千寻在这个澡堂里得到了成长与洗礼,这个过程也就成了这部动画片的一条叙事主线。

由此可以看出,文化内核语境的迁移和植入,首先要考虑文化语境的大众化,这样才能使观众得到共同理解,引起观众的广泛共鸣。其次就是要选取与故事题材相应和相联系的语境予以植入,才能与动画片剧情相得益彰,虚实相生。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