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历史八下总结大全11篇

时间:2022-03-24 02:42:53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历史八下总结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历史八下总结

篇(1)

1 激情教学法教学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1.1 激情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新课要创设情境,还要不断变化、不断创新,让学生对课堂内容产生好奇和探索的欲望。比如利用图片、故事、歌曲、社会热点导入等。使学生带着问题,怀着好奇渐入佳境。例如:第1课《》,我用了一张漂亮的罂粟花图片。先出示图片,以静带动,用静态的图片激活学生的大脑兴奋点。然后提出问题以此导入。

1.2 激情引导自主学习

历史知识的系统性比较强,历史事件有一个发生发展的经过,有什么因就有什么果。因此,在学生预习自学时,引导学生自己构建知识体系,可以系统地把握知识的脉络,清晰知识结构,有利于知识的整体把握,整体理解,并发现历史规律。如学习近代史上的战争时,我引导学生思考,师生一场战争应该从哪些方面学习?学生回答后,共同构建自学知识体系,从战争爆发的原因、战争的经过、结果、影响、性质、胜负原因分析等几个方面学习,然后再引导学生自学。最后基础知识学完后,画出知识体系结构图或表格,形成整体网络,学生就掌握了学习战争的基本规律,再学习战争时,不用教师指导,学生就能自己学习了,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1.3 激情互动

1.3.1组内互动:对于组内互动,一般是教师是针对这节课需要挖掘的问题而提出的问题,多是关于原因、背景、结果、影响等。提出问题要难易适度,既需要学生思考,又要学生能通过组内的讨论得出结论。这就看教师设计问题的能力。是否能认识到初中学生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这个度不好把握,是需在实践中不断的总结。例如:学习《伟大的历史转折》一课时,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伟大的历史转折是指什么?为什么说是伟大的历史转折?主要解决的就是召开的重心的转移和历史意义。讲这儿时应提一下特色的意思。

1.3.2组间互动:针对探讨问题说出自己组内的意见,看别的组同学是否认同。同时对于自己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可以提出供大家一起探讨。(提出问题要给小组加分的,所以学生找问题特认真。)例如:学习八下第1课时,学生提出为什么说第一届政协会议是一次全国人民大团结的空前盛会?学习八下第3课时学生提出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有何含义?学习八下第1课时学生提出国务院总理与政务院总理有何不同?

1.3.3师生互动:老师的导向作用是无论在什么课堂上都不可改变的。能否灵活驾驭课堂,最基本的一点应做到让学生不偏主题。教师及时做好归纳和总结,并做到解决问题的理论高度,教师的作用就是引导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既要完成双基目标,又要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要求。在课堂上我除了解决学生通过互动也解决不了的问题外,更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明确事件间的内在联系,起穿针引线的作用。历史课上的互动可是说是评估这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所以也是我们有中国特色教师钻研的重要环节。在教学中要不失时机的用好多媒体等多种辅助教学的工具。达到让课堂活而不乱,目标达成的效果。

1.4 魅力精讲

精讲是一堂课必不可少的环节,这有助于学生从总体上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历史会更容易减轻学生的负担。在这方面我特别注重,一般在单元初有个总结,我都会在学习这一单元开始时让学生先读一下,然后我粗略的解读一下。这一单元学习完后,我们重温一下单元综述,学生就会理解了。例如:学习八下第二单元第4课时我会先让学生看第二单元的总述,先知道这一单元所讲得是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让学生明确探索就说明前面没有现成的路,并且是在建设领域进行探索,探索过程中难免出现失误,第6课讲的是经济领域中出现的失误,第7课主要讲政治领域中的失误,是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在曲折中前进。学习历史不仅仅是知道相关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以致用,还要应对考试。特别是现在的出题方式灵活多样,让一些学生不知所措,面对新的提法无所适从。

1.5 巧妙的学法指导

历史的学习,学习方法至关重要,我在教学中,指导并引导学生采用巧妙地方法学习历史。比如在学习《》一课时,我引导学生编制顺口溜掌握《》的内容,即“割让辽台澎,赔款2亿两,增开沙重苏杭,允许日办工厂”,学生很喜欢,一会就掌握了。

1.6 拓展延伸

历史课的拓展延伸,是联系性、探究性的、开放性的、研究性的题目,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拓展视野。应对考试中相关问题是有联系的,需要老师引导学生进行前后,中外知识的联系。例如:在学习,就把前面、时期关于农村进行的改造和和化运动联系在一起,以表格的形式呈现。

2 激情教学法教学应用效果

2.1 激情教学法,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历史教学中,我创设的问题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和课程标准,符合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思维水平,形象生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在积极地思考过程中思维活跃,又迸发出创造性的火花,发现提出新的问题,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主动、独立的学习过程。

2.2 激情教学法使学生获得情感体验

创设的问题积极健康,趣味性强,学生处于一种愉快的情绪下学习,学习效率高,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获得了情感、态度、价值观和道德理念的熏陶,人格得到升华。

2.3 激情教学法能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

篇(2)

1.高中历史教学第一课,学生对课程、老师不熟悉。大多数学生反映,坐在教室里等待老师来上高中历史课程第一课,心里总是七上八下,既期待又害怕。担心老师太凶、沟通困难;担心高中课程太难,跟不上节奏。这种担心使他们在课堂上过于拘谨,从而影响了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2.没有形成历史学科的学习方法和历史思维能力。学生刚刚开始接触高中学习,对历史学习方法不熟悉,导致其预习效果不好,上课的时候总是心神不宁,把握不住老师的课堂思路和教学过程。

二、基于自主学习理论的导入过程

基于以上反思,借鉴自主学习相关理论研究,本人在12级新生的课堂上对导入部分做了一些尝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首先,在自我介绍完之后我对学生们说:“在学校通知我今年要教咱们高一(6)班之后,我就迫不及待地想认识和了解咱们班的同学,我在看你们班同学名册的时候,居然发现咱们班有一位女生还是位尊贵公主嘞!”学生先是惊呼,接着纷纷在底下窃窃私语起来,并左顾右盼地找所谓的“公主”。这时,我略带调侃地对着一位女生说道:“鄢雪薇同学,请你和大家打个招呼吧。”面对同学们的集体注目,那位同学扭捏地站起来小声说道:“我又不是公主。”我继续讲到:“我说鄢雪薇同学是公主,那可是有根据的:早在西周初年,周王分封诸侯,其中就有一个鄢国,春秋时鄢国被郑国所灭,鄢君子孙以国名为姓氏。所以,鄢雪薇同学可是鄢君之后,地道的公主喔!”学生们都开怀大笑,并且快速地翻书,寻找关于分封制的相关内容。稍等片刻后,我话锋一转:“西周初年,周王为何分封诸侯?鄢国最后的灭亡又说明了什么?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我想此刻鄢雪薇同学肯定十分想知道自己家族的由来及发展吧?今天我们大家都来帮助她达成这个心愿吧”!

三、自主学习理论在课堂导入中的运用

篇(3)

数字产生于人类漫长的历史进程之中,是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知和总结。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数字文化,由于受民族心理、宗教信仰等文化差异的影响,数字被赋予各种神秘的贬褒吉凶和象征意义。数字“七”是俄罗斯人偏爱的,俄语中许多成语、谚语、固定词组中均有七;中国汉语中七的成语也不少。从具有代表性的数字七入手,探讨其在俄汉习语中所体现出的不同文化意蕴和民族文化心理及文化差异的根源,对于在跨文化交际中掌握俄汉的数字文化涵义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数字“七”在不同的文化背景的意义

(1)“七”这个数字在世界各主要民族、主要语言、主要宗教中显示出非常奇特的共性:伊斯兰教圣书《古兰经》说“天有七重”,并称《古兰经》本身就是安拉的使者从七重天上带回来的;基督教、天主教和犹太教信奉的《圣经》上说,上帝用了七天时间创造了世界万物和人类,并在第七日安息,所以称第七日为“圣日”;佛教有“七佛至尊”之说,尊称第七佛释迦牟尼为“圣人”;古埃及、古巴比伦、古罗马人都曾实行过的纪日法谓之“七曜历”;我国古代“五经”之一的《易经·复卦》称一周的第七日为“阳气由剥尽而来复”,故第七日为“来复日”;印欧语系中最主要的语言,如英语、法语、德语、俄语等用“七”和“天空”组成成语来表示“非常愉快”、“非常幸福”。英语:in the seventh heaven;俄语:на седьмом небе。

(2)汉语是中华民族最主要的语言,不仅词藻丰富,而且极具表现力。就以“七”这个数字为中心构成的词组、成语为例,它们在运用中既准确地表示了“七”的内涵、本义,又通过外延、引伸、转义、比喻等起到言简意赅且含有褒贬意义的突出作用。如:

1)以数字“七”为首构成的词组,“七”加名词。如:“七艺”,“七德”,“七情”,“七音”,“七声”,“七方”等。

2)含有数字“七”与“八”搭配的成语。如:“七手八脚”(表示人多杂乱、动作不一);“七嘴八舌”(表示人多语杂,众说纷纭)等。此外还有“七零八落”、“七上八下”、“七拼八凑”、“七拉八扯”等。

(3)在俄罗斯的语言运用中,用“七”这个数字构成的词组、成语同样不胜枚举。俄罗斯人把“七”看成是完美、吉祥、幸福的数字,所以人们每逢节庆之时都喜欢送上七枝鲜花,以表达衷心祝福之情。俄国作家马克西姆曾说,如果把“七”赋予神秘意义的情况作个全面的统计,可能是无穷无尽的。俄语中的“家庭”[семья]一词就由七个“我”,即“семь”加“я”构成。

俄语中含有数字“七”的词组、成语大致有如下两种。

1)数词“七”加名词构成词组。这种词组往往“原义”和“转义”并用。

①емимильными шагами

原义: 七英里的步伐;转义: 一日千里,飞速的发展(前进)

②семивёрстные (семимильные) сапоги

原义:七里靴(童话故事中可以一步迈七里远的靴子);转义:大步流星,日行千里

③семицветная радуга

原义:七色彩虹;转义:幸福的预兆,快乐的希望

2)含有数词“七”的固定词组,这种固定词组往往用“转义”而少用“原义”。

①семь раз примерь,один раз отрежь.

原义:量七次,剪一次;转义:三思而行

Тут больше,чем в каком угодно вопросе, надо действ по правилу:《семь раз примерь, один раз отрежь》…

这个问题比任何问题都需要按照“三思而后行”的原则来办。

②семь шкур спустить

原义:扒下七层皮;转义:痛打,狠抽

Учись же,каналья,а станешь лениться,семь шкур спущу.

鬼东西,你要学习,如果偷懒,我就狠狠地抽你。

③семь бед,один ответ

原义:七次灾祸一个责任,多犯少犯都有责任;转义:一不做二不休

Семь бед,один ответ,нам нечего бояться,поэтому убьём тебя。

我们一不作二不休,揍死你也不怕啥。

此外还有一些,如: cемь вёрст до небес(走七俄里就到天国了;【转】天花乱坠,白话连篇);за семь вёрст киселя хлебать(跑七里路去喝一口粥;【转】劳而无功,徒劳;за семью замками(上七把锁;【转】保密,守口如瓶)等。

2 中俄翻译技巧

语言的翻译不仅是语符表层指称意义的转换,更是两种不同文化的相互沟通和移植。数字的翻译更不是简单的字面对等就能使人理解的。从上文分析可见,虽然“七”在中西文化中都受到推崇,但它们的根源是不同的,特别是在中国文化中“七”具有模糊性,这就给翻译增加了难度,所以在翻译时就得采取不同的手段,灵活处理。

2.1 直译

张培基曾指出,“所谓直译,就是在语言条件许可时,在译文中既保持原文的内容,又保持原文的形式——特别指保持原文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等。数字的计数功能在中西文化中都是有相同之处,因此汉俄翻译中大多数带“七”的缩略语可采用直译,或用解释性译法。如:七点纸牌(семёрка);七边形(семиугольник);七律(семисловное восьмистишие);七巧板(детская игрушка набор из семи дощечек)等。

2.2 意译

有时为了避免文化差异造成的障碍,解释也是个不错的方法。英国翻译理论家Peter Newmark认为,作为最后一招,解释就是翻译。词组一般可以直译,成语一般常可意译。

2.2.1 成语的俄译:一般均根据上下文的需要进行意译,但应与原文相照应,该文则文,该白则白,并尽可能用俄语相应成语表达。例如:

(1)вверхдном,乱七八糟,原义底朝天;

Приехав домой,он увидел,что всё в комнате было вверхдном, ведь вор входил в его квартиру.

当他回到家后,看到所有的东西都被小偷翻得乱七八糟。

(2)Разбить в пухипрах,七零八落,原义为击得粉碎;

Наша армия разбила пративника в пухипрах.

我军把敌军打得七零八落。

(3)сердце не на месте,七上八下,原义为心不在原处

Он идёт по улице в полной растерянности,сердце было в смятении.

他六神无主地在街上走着,心里七上八下的。

2.2.2 俄译汉

俄语里含有数字“七”的词组、成语汉译时的原则和方法完全同汉译俄的要求。只不过要使用的成语尽可能以“四字式”表达为宜,以显简洁明畅, 整齐雅丽。例子已在第三部分中列举,现仅再赘叙一例以见一斑。

Когда мы через весь город везли их в детдом,я чувствовала себя прямо так и на седьмом небе от счастья.

当我穿过市区把他们送到保育院时,我真是陶陶然,心花怒放了。

3 结语

每种语言都拥有其固定的习语,它们能言简意赅的表达出各种思想和概念,表现了多种多样的社会关系和生活习俗。为此在文化交流过程中,对数字的翻译对译者的要求也比较高。既要了解中俄文化之异同,又要深入领悟中俄语言表达之精邃。

参考文献

篇(4)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0-292-01

生命起源是一个亘古未解之谜?生命从哪里来?最早的生命形式是什么?这个问题相信从人类诞生以后就有人不断的问过自己。那么生命到底是怎样发生和发展的呢?这是北师大版生物八年级下册教学的第一个章节中所提到的问题;这也是八年级学生非常感兴趣,也很有疑惑的一个初始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不仅为八下的生物教学开一个好头,同时也为即将到来的生物毕业会考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做为一名普通的生物老师,我也对这一个课题感到十分的感兴趣,也很好奇生命是怎么样发生和发展的?通过为教材和教参的研读,以及查阅相关的资料,关于“生命的起源与进化”这个课题,我有了自己小小的观点和总结。

首先,根据时间的先后对前人们关于生命起源的各个观点做一个简单的归纳和总结。

一、神创论:

通过查阅各种文献资料,从中选取了东、西方关于生命起源的两个代表观点。

中国人信奉“开天劈地”,古书上说“气化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目、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狱,血液为江河,静脉为地里,肌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朱玉,汗流为雨泽,声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蠡。”再配以简单的解说,给学生营造一个遥远而古老的意境。

西方人信奉《圣经》:《旧约全书---创世纪》中提到上帝称光为昼,称暗为夜,有晚上有早晨这是头一日。上帝创造出空气,将空气以下的水和空气以上的水分开,上帝称空气为天,是第二日。上帝使水聚于一处,露出旱地,旱地上长草、水果、菜蔬为第三日。上帝创造了两个发光体,大的管昼,小的管夜,又创造了众星为第四日。上帝创造了天上的飞鸟和海里的鱼为第五日。上帝创造了各类活物----牲畜、昆虫、野兽以及照着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为第六日。到第七日,上帝造物的工作以及完毕,就在第七日歇了他一切的工作,安息了。

通过讲解这两个关于起源的传说,总结其中的特点都是认为生命来源于超越自然的神灵,这是生命起源的最早观点。

二、自然发生论

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提出了“自然发生论”。这种理论认为: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质随时自发地发生的。简单解释是认为生命随时自发地发生,可以在短期内完成。代表观点有:“腐肉生蛆”“腐草化萤”;埃及人认为尼罗河的青蛙和鳝鱼是阳光照射淤泥的结果;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认为植物是由彗星的尾巴形成的。听到这些观点,学生自然就认为这些理论是非常荒谬而不可信的。随着历史的发展,科学的进步,新的科学家不断的站出来这种观点,于是诞生了第三种理论----生生论。

三、生生论

提到第三种理论,不得不说到两为非常杰出的科学家雷迪和巴斯德。先简单描述或者重现雷迪的“腐肉生蛆”实验。

材料:苍蝇数只、纱布若干、鲜肉两块、瓶子两个

提出问题:腐肉是否能生蛆

作出假设:腐肉不能生蛆

制定实验方案:1、将一块鲜肉放入瓶内,并盖上纱布,标记为A;

2、另一块鲜肉放入瓶内,瓶口敞开,标记为B

3、放出苍蝇

结论:蛆是由苍蝇的卵孵化形成的

这个实验的结论就了“腐肉生蛆”的这种观点。但是后人认为微生物可以自然产生,于是巴斯德又做了一个更有名的“鹅颈烧瓶”实验。将通过高温灭菌的肉汤放入进过处理的“鹅颈烧瓶”里储存了四年,肉汤依然新鲜如初。而瓶口敞开的肉汤很快就腐败变质了。因而提出了“生生论”---生命只能来源于生物,但是他们并没有回答关于生命起源的问题,最早的生命又从哪里来呢?人们又在继续寻找答案。

后来,在1953年美国科学家米勒在其导师尤利的指导下设计了一个模拟原始地球条件,证明了在类似于原始地球下,无机小分子可以生成有机小分子。

但是也有人对此提出过质疑,比如米勒实验提供持续的电能,原始地球的条件可能达不到;还有人推测形成的有机小分子氨基酸很可能是宇宙流星和彗星在撞击地球的时候带出的,因为当时这种现象十分普通,科学证实氨基酸可以在宇宙的恶劣环境中存在。之所以要把这些问题抛出来,就是要让学生认识到任何结论或者科学结果的诞生都是一个需要反复论证和质疑的过程。后来在地质学、太空学、古生物学等提供的证据影响下,科学家们推测生命起源共经历三个过程:第一个是从无机物到有机小分子,从氢气、氨气、甲烷、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到氨基酸、嘌呤、嘧啶等;第二个是从有机小分子到有机大分子形式,就是氨基酸、嘌呤、嘧啶等到有机大分子像蛋白质、多糖、核酸;第三个生物的大分子演化到原始单细胞的生命形成一个原始的单细胞,能进行新陈代谢的交换这个过程大约经历了4亿年。(参考文献3)

总之,跟着历史的脚步,老师和同学一起经历了关于生命起源的几种不同理论,从最早的“神创论”到现在更让人信服的“化学进化论”,这也从侧面向学生灌输了一种学说或一个理论的诞生,必然要经历一个漫长而缓慢的过程,需要无数人花费无数时间,耗费无数精力才能完成,这就是自然的魅力,科学的魅力。

参考文献:

篇(5)

引言

历史与社会是一门综合的课程,通过课堂教学的改革,以小见大,有助于探索真正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道路,但是这需要教师精心的准备和策划。但由于在现阶段的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当中,教师经常会出现学习目标与教学目标相混、将小组讨论直接等同于合作学习,甚至对学生进行全程“放手”管理,认为此举能够有效提升教学的民主性等众多教学误区,因此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以及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基于此,本文将围绕基于核心素养的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进行简要分析研究。

一、核心素养的内涵与特征

核心素养是对一个社会性的人最全面的概括,是指一个人未来能独自面对生活拥有的解决问题的所有能力。主要包括学科素养和人文情怀,自主发展和自我约束,社会关注度与社会实践三大方面。

(一)学科素养和人文情怀。学科素养自然是指语文数学英语等各门学科的掌握程度,是知识普及最重要的环节,也是教育界最为关注的环节,深化教育改革,必须使学生真正的从自然科学的学习中领悟到格物致知的理性思维和严谨踏实的学术精神,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在探究中获得自主学习的能力。人文情怀是我国教育现状最薄弱的一面,包括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的继承与发展,学生个人的道德素质和家庭教养以及学生的审美态度与情趣。

(二)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现阶段教育中出现的最头疼的问题就是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欲望,在知识授予中处于被动状态。加上独生子女的社会环境,来自家庭对于学生的管束相对较少,自制力的培养应当从小事做起,教师必须负起责任。同时,学生的认知、经历有限,难以形成对事物完整准确的认识,对自身的定位也会欠妥当,容易出现眼高手低,懒惰自私,很难对自己的人生尽心规划,细心筹谋,需要他人从旁引导。

(三)社会关注度与社会实践。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此观点脱离了人与社会的密切联系,被现代社会淘汰掉的观点,但现实中还大量的存在。学生应当“家事、国事、事事关心”,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在从实践中汲取经验与教训,培养社会责任感与成就感。

二、培养核心素养的关键

培养核心素养的关键是对初中生的世界观,历史观,价值观的形成有效的塑造。具体有以下两个方面的策略:

(一)课程的调整与合并。一方面,简略课本中一些单调乏味、空洞的教条化内容,开发一些与生活实际联系密切,引例鲜活生动的课题,赋予课本崭新的生命力。以兴趣为引导,使学生用单纯的信念去学习知识,而不是简单偏颇于学生的成绩。另一方面,加强优秀的传统文化的教育,从国学中汲取仁义礼智信等美好的品德与修养。

(二)教师和家长的协调与沟通。初中的孩子正处于叛逆期,心理敏感脆弱,需要来自各方面的关怀和疏导,尤其是家长和教师,必须做好协调工作,相互配合,与学生积极交流,关注其情感变化,理解宽容其过失,教师要尊重学生,以平等的心态沟通,如此才能达到切实的教育效果。

(三)社会各界的人文关怀。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全社会要重视人才的个人修养和品德,加大对道德败坏,屡教不改的青少年的处罚力度。

三、现阶段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存在的误区和问题

(一)教学与学习目标相混。学习目标与教学目标本身并不相同,在历史与社会教学当中,教师容易误将二者等同对待,直接从教学大纲或是教辅书中照搬其设置的课堂教学目标,导致预设目标往往与学生的实际情况不相符,虽然制定出了具w明确的教学目标,但这仅仅是建立在其想要达到良好教学效果基础之上制定而成的目标,并非真正立足于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学习需要,因此在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行为并未发生明显变化,其依旧未能够通过学习历史与社会形成较好的核心素养。

(二)视小组讨论为合作学习。为了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在当前的历史与社会教学当中,教师通常会选择使用小组讨论等方式,但小组讨论并不等同于合作学习。教师在如何对学生进行分组、对学生小组讨论管理等方面均明显表现不足,许多教师为了能够方便对学生进行统一管理,往往直接让学生与其前后左右的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而小组内学生的学习水平与认知能力则常常千差万别,同时教师并未重视对学生在小组内的角色划分,因此经常导致只有学习能力较好的学生才会主动参与小组讨论的情况,而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只是在小学讨论当中全程充当倾听者的角色,并未能够真正参与到小组讨论当中,因此也很难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合作与自主学习能力。

(三)过度重视课堂活跃度。在核心素养当中要求学生需要具备活跃的思维和良好的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因此在实际的历史与社会教学当中,为了能够培养学生在该方面的能力,教师常常会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用于活跃课堂气氛,比如说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按照顺序依次发言,在看其活跃了课堂气氛之下,学生并未对讨论内容有着明确的认知,很多情况下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只是各说各话,并不懂得如何在讨论过程中吸收他人的论点论据;而教师对于讨论时间也未能进行合理把控,学生未能有充足的时间进行问题的深化讨论,此种低质量的课堂氛围并不能够有效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出其创新能力。

(四)教学内容受教材局限。历史与社会想要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核心素养,并具备相对较高的知识技能水平,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优化整合,并有意识地丰富和创新教学内容,在将其与学生实际生活进行紧密联系的基础之上,使得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但事实上,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是老老实实完全按照教材内容进行讲解教学,就是过于重视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结构体系,因此常常会在教学中加入大量的单科课程知识,在无形中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尤其是受到升学考试等影响,在历史与社会教学当中,教师则更加倾向于将重点教学内容放置在帮助学生尽可能掌握最多的知识技、能方面,对于其创新意识、发散思维、合作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则稍显欠缺。

四、基于核心素养的历史与社会教学策略

(一)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如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倾听他人意见,尊重他人研究成果的习惯,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良好的工作作风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合作探究学习可以改善学生的人际关系,使他们在与人交流中得到智慧和启发。以搜集相关学习资料为例,譬如说在八下《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基业》的教学之前,教师可以通过要求学生借助互联网或是图书文献等搜集有关秦始皇建立大秦帝国方面的文字、图片、影音视频等各项相关资料。但为了避免学生只是简单地搜集资料,而未能对其进行细致浏览和深入分析,教师需要按照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与认知水平等将学生分为若干学习小组,并要求每一个学习小组就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基业的某一方面,如政治方面、经济方面、文化方面、军事方面等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并进行筛选、分类,鼓励学生在小组之内进行任务分工,选出组长、记录员等,总结出秦始皇为何要统一的原因、具体的统一过程以及统一表现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看法与观点,在经过小组内部的整合之后再在教学课堂上与教师和其他学生进行分享,由此可以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一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其能够基本掌握相关教学知识,另一方面也能够让学生在小组讨论当中形成良好的合作能力。而学生在积极提出自己看法与见解的同时也是激发其创造思维与创新能力的过程。

(二)知行合一。基于历史与社会这门课程综合性强,联系广泛的特点,开展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使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性,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比如,学校组织游携手、徒步毅行的活动,教师随行可以讲解的时间、原因、艰难不易及在历史上发挥的重要作用的,学生经过此次行走,一定获益匪浅。实践活动的增多不是徒劳的,会使知行合一的思想扎根在学生的脑海中,使得他们拥有坚毅的性格和良好的行动力。

(三)重视活跃学生的思维。教师需要在有意识地活跃课堂教学氛围的同时重视活跃学生的思维,帮助其形成良好的发散型思维,进而有效培养学生形成核心素养。以综合复习《八下历史人物》为例,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通过设计评选“全球十大人物”的方式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让学生推选本小组的“十大人物”,并在纸上写出推选人物的具体成就,在全班进行分享。在分享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会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并鼓励学生在小组当中对人物做出的贡献与成就、发挥出的作用等进行简要概况。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杰出人物身上具有哪些高贵品格,对你又有何启示,学生自己应当通过何种方式向优秀人物学习靠拢,在层层的深入和反思之下,使得学生能够不断激发和活跃自身思维,在建立一种家国情怀之下运用自身的创新思维完成课程内容学习。

(四)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历史与社会的课堂教学一定要重视创新和互动,令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讲故事,辩论赛等多种形式教学,学生通过各种方式获得收集资料,整合资料的能力。比如教师可鼓励学生进行实地探访活动,与战争中幸存的老人交流,最终以书面形式上交感想,体会战争带给人民的影响,从而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平。

古今中外,历史不是孤立的,都有相通之处。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从时间和空间两个层面推演历史,将历史,地理与社会问题结合起来,互相贯通。例如从古代的历史中得到的经验和教训如何指导当今社会的发展,古代各国文化的交流发展与当今中西思想的交融,传统文化的批判和继承对如今网络文化的影响。

学生的知识面往往有限,教师要鼓励学生阅读经典名著,开阔眼界,锻炼文笔,进行课前演讲,使学生摒弃懦弱无为的思想,敢说,敢质疑,敢于承担。教师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使其未来更好地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中去。

结束语

基于核心素养的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重点是在教学中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成为多方位人才,更好的适应社会和国家发展的需要。个人的力量是单薄,汇聚的力量是强大的,它一定能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幅度提高,教学效果显著改善,成为教育改革中的一大助力。

篇(6)

一提到“翻转课堂”,人们马上会想到“短视频+课堂互动”的标配,诚然,这是一个颠覆传统课堂的形式再建,但解构“翻转课堂”我们可以看到,它不仅是教学环节的重构,更包含教学观念的更新,那就是将“以生为本”的理念推向深入。翻转课堂十分贴合人的认识规律,特别是初中生,他们正处于自我意识快速发展而独立性不足以支撑这种速度的阶段,课堂翻转以后就能推动学生自主能力的协调进步。因此,虽然翻转课堂的创始人认为,因传授知识的短视频放于课前,所以课堂时间得以提升,学生能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这是该模式最重要的意义①,但我认为翻转课堂在初中历史课堂上推广,从其置身于我国课改的大背景而言,更重要的意义是更深入地实现了课程理念:能“充分体现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能着实“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还能切实“提高正确认识现实的能力”②。换言之,就是以生为本,将学生尽可能地推上学习一线。

一、课前准备,注重翻转特点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不同于传统模式,课前的准备,要注重对已改变的教与学的状态,作一个整体的规划,明确教学目标是什么,对此,制作短视频的切入点和重点落在哪里,什么内容宜放在短视频中学生比较容易接受,什么内容宜放在课堂协作中易于拓开,预设学生会对短视频产生哪方面的疑惑,如何将视频与课堂作有机的衔接,预测学生能够达到哪一层面,教师需要搜集什么详细资料,以怎样的方式输送给学生等等,考虑得越周到,教学的整体性就越强。

八下第三课《》,通过研读教材,我确定了教学的目标之一,是通过搜集、查阅资料,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因此在备这一课时,我想到了一个能够增强学生情感和价值观的方法,就是用一个贴近学生的课外调查(因为我们学校地处农村,又有比较多的外地务工随迁子弟,所以认为这个调查贴近学生),请同学们通过请教身边老人、查阅互联网、阅读乡土资料等方式回访过去,了解带给农民的巨大变化,以此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

二、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当评价提升到体系的层面时,它就呈现出了多元的评价角度:课堂上,有调控教学活动的鼓励性评价,有明确学生学习方向的诊断性评价,也有点拨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性评价;在课后,有比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作出的总结性评价,也有比较同学的学习状态、结果作出的相对性评价。此外还有教师针对学生的多年整体情况构建的档案袋评价,该评价通常包含了教师自对学生进行教学以来的、事无巨细的评价整理,如练习、测验和考试情况,课堂的交流、探究情况,资料的搜集整理情况等,其中还可能有教师、小组和学生的评价记录,详细而周密。

我在教学时,会根据不同的情境,采用不同的评价模式。上七上的活动课《秦始皇功过的辩论》,虽然学生既没有很强的逻辑思维,也没能产生有一定思辨性的观点,即使在经过了三天的准备后,仍基本上停留在简单的因果―理由构成,而且选手在辩论时还经常指出这个观点错误,说着说着就成了论证与之关系不大的另一个观点的正确,但我绝没有半点生气,因为七年级第一学期的初次尝试,有错是应该的,何况自己没有《奇葩说》中马东的水平,又怎能要求学生里会出现马薇薇呢?因此,我每发现一个亮点,就会给予高度的评价,并且将这句话、这种表述拆开分析,一方面是鼓励辩手“大胆说,只有好,没有错”,另一方面?是给后面的辩论指明方向。而在上九上《中古欧洲社会》时,如果学生在看完我在课前视频有分散的表述之后,结合教材,还未能对进阶作业中的“西欧城市兴起的主要原因”、“西欧城市兴起的历史影响”梳理出结果,那么我就不再会热情洋溢地寻找他们的亮点,而是带着鼓励的表情,拉着他一起寻找原因和解决途径,因为他们已经是九年级学生,经过了两年的翻转课堂适应学习,应该有能力完成这一难度的作业。

学生间的差异是普遍存在的,与其在课堂上实施分层教学,真的不如在课前用软约束(进阶作业)的方式让他们进行有趣的自学,当然如果简单的对照课本展开自学,则有强行要求的嫌疑,学生不一定都感兴趣,在强调寓教于乐的今天,翻转课堂的前半部分――短视频(或音频),无疑是一个打破枯燥、促成学生终身学习的利器。同时,课堂教学部分也不再象学案导学一样,遵从“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成果展示”的流程,或只如“大单元教学”一样,由“预习展示―提升展示―巩固展示”环节构成,又或者其他“10+35”、“271”等,以比较单一的模式,制约了老师的个性发挥。在翻转后的课堂上,至今已经出现了杰姬・格斯丁的环形四阶段模式、曾贞的“反转”教学模式和钟晓流的太极环式翻转模式等多种对基本模式的变形,充分给予了教师张扬个性的可能。

【注释】

篇(7)

《广雅》,三国魏张揖撰。他学通古今,通晓经史百家,文字训诂之学尤为擅长。除《广雅》外,还著有《埤仓》、《古今字诂》、《三苍训诂》等。《广雅》是仿《尔雅》而成的一部综合性百科词典,在中国“雅学”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训诂学价值是多方面的,本文仅就其释义方法予以探讨。

所谓释义方法,是指探求词语意义的方法。由于汉字是形、音、义的统一体,因此在长期发展中,逐渐形成了形训、声训、义训三种基本方法,《广雅》释义主要采用了声训和义训两种方法。

一、声训

声训,也叫“音训”,就是因声求义,即通过语音探求语义,主要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解释词义。这是前代训诂学家常用的一种训诂方法。《广雅》由于是先秦汉魏名物训诂的纂辑,张揖在整理前贤训诂成果基础上,保留和运用了声训这种释义方法来解释词义。《广雅》的声训主要有两种类型:

(一)同音相训

所谓同音相训,是指释词与被释词的上古音具有双声叠韵关系。例如:

(1)《释诂》卷一上:“憋,敬也。”“敬”与“憋”上古音同为见母双声,耕部叠韵字,二者古音相同。

(2)《释诂》卷四下:“申,伸也。”“申”与“伸”上古音同为书母双声,真部叠韵字,二者古音相同。

(3)《释言》卷五下:“贡,功也。”“贡”与“功”上古同为见母双声,东部叠韵字,二者古音相同,

(4)《释亲》卷六下:“妹,未也,”“妹”与“未”上古音同为明母双声,物部叠韵字,二者古音相同。

(5)《释亲》卷六下:“背谓之骶。背,北也,”“背”与“北”上古音同为帮母双声,职部叠韵字,二者古音相同。

(二)音近相训

所谓音近相训,是指释词与被释词上古读音相近。又可细分为三类。

1.用双声韵转字进行训释,即释词与被释词上古声母相同,韵部发生了转化。例如:

(1)《释诂》卷三上:“圜,圆也。”“圜”上古音为匣母元部字,“圆”上古音为匣母文部字。二者古音相近,声同韵转;匣母双声,韵部元文旁转。

(2)《释训》卷六上:“风,放也。”“风”上古音为帮母冬部字,“放”上古音为帮母阳部字。二者古音相近,声同韵转:帮母双声,韵部冬阳旁转。

(3)《释言》卷五上:“徇,巡也,”“徇”上古音为邪母真部字,“巡”上古音为邪母文部字。二者古音相近,声同韵转:邪母双声,韵部真文旁转。

(4)《释亲》卷六下:“妇,服也。”“妇”上古音为並母之部字,“服”上古音为並母职部字。二者古音相近,声同韵转:並母双声,韵部之职对转。

(5)《释宫》卷七上:“闾,里也。”“里”上古音为来母之部字,“间”上古音为来母鱼部字。二者古音相近,声同韵转:来母双声,韵部之鱼旁转。

2.用韵同声转字进行训释,即释词与被释词上古韵部相同,声母发生了转化。例如:

(1)《释诂》卷一上:“伤,创也。”“伤”上古音为书母阳部字,“创”上古音为初母阳部字。二者古音相近,韵同声转:阳部叠韵,声母书初邻纽。

(2)《释诂》卷四下:“冬,终也。”“冬”上古音为端母冬部字,“终”上古音为章母冬部字。二者古音相近,韵同声转:冬部叠韵,声母端章准双声。

(3)《释言》卷五上:“礼,体也。”“礼”上古音为来母脂部字,“体”上古音为透母脂部字。二者古音相近,韵同声转:脂部叠韵,声母来透旁纽。

(4)《释亲》卷六下:“肠,详也。”“肠”上古音为定母阳部字,“详”上古音为邪母阳部字。二者古音相近韵同声转:阳部叠韵,声母定邪邻纽。

(5)《释山》卷九下:“冢,肿也。”“冢”上古音为端母东部字,“肿”上古音为章母东部字。二者古音相近,韵同声转:东部叠韵,声母端章准双声。

3.用声转韵转字相训,即释词与被释词上古声母和韵部都同时发生了转化。例如:

(1)《释言》卷五上:“贳,赊也。”“贳”上古音为船母月部字,赊”上古音为书母鱼部字。二者古音相近,声转韵转:船书旁纽,鱼月通转。

(2)《释诂》卷一上:“判,分也。”“分”上古音为帮母文部字,“判”上古音为滂母元部字。二者古音相近,声转韵转:帮滂旁纽,文元旁转。

(3)《释器》卷八上:“赭,赤也。”“赭”上古音为章母鱼部字,“赤”上古音为昌母铎部字,二者古音相近,声转韵转:章昌旁纽,鱼铎对转。

此外,在《广雅》同音相训和音近相训里面,都有不少释词与被释词的声符相同。例如:

(1)《释言》卷五上:“经,径也,”“经”、“径”上古音同为见母耕部字,二者同音相训:释词与被释词声母韵部都相同。“经”、“径”都为形声字,声符同为“里”。

(2)《释言》卷五上:“卦,挂也。”“卦”、“挂”上古音同为见母支部字,二者同音相训:释词与被释词声母韵部都相同。“卦”、“挂”都为形声字,声符同为“圭”。

(3)《释亲》卷六下:“姑,故也。…‘姑”、“故”上古音同为见母鱼部字,二者同音相训:释词与被释词声母韵部都相同。“姑”、“故”二者都为形声字,声符同为“古”。

(4)《释亲》卷六下:“脾,裨也。”“脾”、“裨”上古同为並母支部字,二者同音相训:释词与被释词声母韵部都相同。“脾”、“裨”二者都为形声字,声符同为“卑”。

(5)《释言》卷五下:“调,啁也。”“调”上古音为定母幽部字,“啁”上古音为端母幽部字,二者音近相训:幽部叠韵,声母定端旁纽。“调”与“啁”二者都为形声字,声符同为“周”。

以上孳生词与孳生词具有相同形声字声符。

(6)《释言》卷五上:“害,割也,”“害”上古音为匣母月部字,“割”上古音为见母月部字,二者月部叠韵,声母匣见旁纽。二者音近相训:释词与被释词韵部相同,声母发生了转化。“割”的声符为“害”,

(7)《释言》卷五下:“春,蠢也,…‘春”、“蠢”上古同为昌母文部字,二者同音相训:释词与被释词声母韵部都相同。“蠢”的声符为“春”。

(8)《释言》卷五下:“丑,纽也。”“丑”上古音为透母幽部字,“纽”上古音为泥母幽部字。二者幽部叠韵,声母透泥旁纽。二者音近相训:释词与被释词韵部相同,声母发生了转化。

(9)《释亲》卷六下:“夫,扶也。…‘夫”上古音为並母鱼部字,“扶”为帮母鱼部字,二者鱼部叠韵,声母並帮旁纽,二者音近相训:释词与被释词韵部相同,声母发生了流转。

(10)《释亲》卷六下:“妾,接也。”“妾”上古音为清母叶部字,“接”上古音为精母叶部字。二者叶部叠韵,声母清精旁纽,二者音近相训:释词与被释词韵部相同,声母发生了流转。

以上是根词与孳生词的声符相同。

这类声符相同的声训,不但揭示了汉语词汇孳乳繁衍的历史,即由某一根词及其孳生词、或孳生词与孳生词构成的一组同源词,而且更重要的是探求了事物的命名之由。因此,我们通过对《广雅》声训进行考察、分析、研究,就可以总结已有的关于汉魏声训的研究成果,从纷繁复杂的语音现象和词义现象中归纳出声训的语音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声训规律以及声训的音义结合规律,为声训研究的理论建设和科学的汉语词源学的建立提供经过论证的语料。

二、义训

义训是一种直陈语义的训释方法,即用通俗的话解释古代词语或方言词。广义地说,形训、声训以外所有的释义方式都属于义训的范畴。义训这种释义方法直陈语义而不借助于音和形。《广雅》释义,除声训外,基本上都是义训,从解释词和被释词的关系看,《广雅》义训可分如下几种类型:

(一)同义相训

《广雅》的绝大多数训释都属于这一类。

1.单训

用一个词去解释另一个同义词。《广雅》这一类主要体现在《释言》等篇里。例如:

(1)《释言》卷五上:“质,地也。”

(2)《释言》卷五下:“贵,尊也。”

(3)《释训》卷六上:“怵惕,恐惧也。”

(4)《释宫》卷七上:“象魏,阙也。”

(5)《释地》卷九下:“畠,细也。”

2.同训

用一个词去解释两个以上的同义词。《广雅》里这类最多,主要体现在《释诂》、《释训》等篇里面。又分为两种情况:

一是把几个甚至几十个同义词放在一起,再用一个常用词去进行解释。《广雅》这类最多。例如:

(1)《释诂》卷一上:“乾、官、元、首、主、上、伯、子、男、卿、大夫、令、长、龙、嫡、郎、将、日、正,君也,”

(2)《释训》卷六上:“洞洞、属属、切切、恂恂、訚阍、翼翼、济济、畏畏、祗祗,敬也。”

(3)《释亲》卷六下:“翁、公、叟、爸、爹、筧、父也。”

(4)《释器》卷八上:“骸、骼、骹、颠,骨也。”

(5)《释水》卷九下:“舟、枋、榜,船也。”

二是同一个词分别在不同的地方解释其他的词。例如:

(1)《释诂》卷一上:“何、般、能,任也。”

《释言》卷五上:“南、王,任也。”

《释亲》卷六下:“男,任也。”

《释亲分卷六下:“心,任也。”

(2)《释诂》卷五下:“龙、利、芬、忍、调、庸,和也。”

《释诂》卷五下:“伽,和也。”

《释训》卷六上:“翼翼、衍衍、愉愉,和也。”

3.互训

用同义词互相训释。例如:

(1)《释诂》卷一上:“佳,善也。”《释言》卷五上:“善,佳也。”

(2)《释诂》卷四下:“邦,国也。”《释言》卷五上:“国,邦也。”

(3)《释诂》卷四上:“幕,夜也。”《释言》卷五上:“夜,暮也。”

(4)《释诂》卷四上:“氓,民也。”《释言》卷五上“民,氓也。”

(5)《释言》卷五下:“调,啁也,”《释诂》卷四上“啁,调也。”

4.递训

几个词辗转相训。就是以乙训甲,又以丙训乙,以丁训丙,层递而下,例如:

(1)《释诂》卷四上:“品,式也。”《释诂》卷一上:“式,法也。”

(2)《释诂》卷四上:“放,置也,”《释诂》卷四下:“置,驿也。”

(3)《释言》卷五上:“况,滋也。”又“滋,今也。”

(4)《释诂》卷五上:“字,乳也。”又“乳,生也。”

(5)《释言》卷五下:“狄,辟也。”又“辟,法也。”

5.今语释古语

即用魏代的语言去解释魏以前的语言。《广雅》释词一般都是采用以今语释古语的训释方法。例如:

(1)《释宫》卷七上:“徛,步桥也。”《尔雅·释宫》:“石杠谓之徛。”郭注:“聚石水中的为步渡,徇也,或曰今石桥。”释文云:“今关西呼椅,江东呼杓。”钱大昭《广雅疏义》:“桥可以通徒行,故谓之步桥,”古代的“徛”,魏代叫“步桥”,晋代叫“石桥”。

(2)《释兽》卷十下:“特、羝、豭,雄也。”此释兽之雌雄。《说文,隹部》:“雄,鸟父也。”又“雌,鸟母也。”《说文·牛部》:“牡,畜父也”又“牝,畜母也。”《急就篇》:“此雌雄牝牡相随。”颜师古注:“飞曰雌雄,走曰牝牡。”“雌雄”本指飞禽,“牝牡”本指走兽。后来统言之,“雌雄”也可指走兽。《说文·牛部》:“特,朴特,牛父也,”《说文·羊部》:“羝,牡羊也。”《说文·豕部》“豭,牡豕也”,“特”、“羝”、“豭”古代分别指公牛、公羊、公猪、张揖用今语“雄”释之。

(3)《释诂》卷四上:“黔首、氓,民也。”《说文,黑部》:“黔,黎也。……秦谓民为黔首,谓黑色也。周谓之黎民。”《史记·秦始皇本纪》:“更名曰黔首。”王念孙《广雅疏证》:“诸书皆在六国未来之前,盖旧有此称,而至秦遂以为定名,非始创为之也,”“黔首”是秦代以及秦以前对“民”的称呼。

(4)《释宫》卷七上:“京、庾、廪、……困,仓也。”《说文·仓部》:“仓,谷藏也,”蔡邕《月令章句》云:“谷藏曰仓,米藏曰廪。”《说文·广部》:“庾,水漕仓也。……一日仓无屋者。”古代“仓”的种类和形制不同,名称也不同,如藏谷的叫仓,藏米的叫廪,水漕仓叫瘐,张揖在《广雅》里用“仓”通称之,

6.雅言释方言

即用魏代规范语言解释古今方言词。例如:

(1)《释言》卷五下:“崽,子也,”《方言》卷十:“崽者,子也。湘沅之会,凡言是子者谓之崽,若东齐言子矣。”“崽”为湘沅之交会地方的方言词,“子”为雅言。

(2)《释亲》卷六下:“翁、公、叟,父也。”《方言》卷六:“傻、艾、长,老也。东齐鲁卫之间,凡尊老谓之傻,或谓之艾。周晋秦陇谓之公,或谓之翁,南楚谓之父,或谓之父老。”“傁”与“叟”同,“翁”、“公”、“叟”为方言词,“父”为雅言。

(3)《释亲》卷六下:“姐,母也。”《说文,女部》:“蜀人谓母曰姐。”“姐”为古四川方言词,”“母”为魏代雅言。

(4)《释诂》卷一上:“逞,疾也。”《方言》卷二:“逞,疾也。楚曰逞。”《说文·辵部》:“楚谓疾行曰逞。”“疾行”,雅言叫“疾”,楚方言叫“逞”。

(S)《释诂》卷一上:“眉、棃,老也。”《方言》卷一:“眉、梨,老也。东齐曰眉,燕代之北鄙曰黎。”“老”为雅言,“眉”、“黎”为方言词。

7.常用语释常用语

即用常用词解释常用词,例如:

(1)《释诂》卷一上:“同、侪、等,辈也。”

(2)《释言》卷五上:“吐,泻也。”

(3)《释训》卷六上:“拳拳、区区、款款,爱也。”

(4)《释亲》卷六下:“男子谓之丈夫,女子谓之妇人。”

(5)《释器》卷八上:“赤铜谓之锡。”

(二)反义为训

用反义词相互训释。这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词义训释现象。例如:

(1)《释诂》卷四上:“废,置也。”钱大昭《广雅疏义》:“《说文》:‘置,赦也。……以废为置,犹乱为治,徂为存,故为舍。”

(2)《释言》卷五下:“毓,长也。”“毓,稚也。”

(3)《释言》卷五下:“曩,久也。”“曩,乡也。”

(4)《释言》卷五下:“陶,喜也。”“陶,忧也。”

(5)《释言》卷五下:“泞,清也。”“泞,泥也。”

(三)广义释狭义

以外延大的词语解释外延小的词语,这是由《广雅》作为辞书的性质所决定的,

(1)《释诂》卷一上:“艾,耆,老也。”《说文,老部》:“老,考也。七十曰老。”《礼记·曲礼》:“五十曰艾,六十曰耆。…‘老”为泛称,指年龄大,“艾”:五十岁。耆:六十岁。《广雅》不管“五十”、“六十”、“七十”、“百年”,通称为“老”,外延大。

(2)《释诂》卷一上:“刵,……绝,……刖,……刈,断也。”《说文,斤部》:“断,截也。”《释名,释言语》:“断,段也。分为异段也。”《说文·刀部》:“刑,断耳也。”“刵”为耳之断。《说文·糸部》:“绝,断丝也,”“绝”为丝之断,《说文·刀部》:“刖,绝也。”《玉篇》:“刖,断足也。”“刖”为足之断。《说文·刀部》:“刈,芟革也。”“刈”为草之断。《说文·刀部》:“劓,刑鼻也。或作劓”。“劓”为鼻之断,无论“断耳”、“断丝”、“断足”、“断草”、“断鼻”,《广雅》统称为“断”。

(3)《释诂》卷一上:“腆……涯、裂、智、貼、恋、霜、皇、……党、贲,美也。”《说文,肉部》:“腆,设膳腆腆多也。”又“腆”为膳之美。《玉篇》:“涯,美也。”“涯”为酒之美也。《玉篇》:“娶,美也。”“姴”为女之美。《玉篇》:“智,初减切,脸智,羹也。”“貼,大羹也。”“恋,煮鱼肉。”“霜,食味美也。”“智”、“胋”、“恋”、“霜”,皆为味之美。《楚辞·离骚》:“朕皇考曰伯庸。”王逸注:“皇,美也。”“皇”为大之美。“党”为言之美。《说文·贝部》:“贲。饰也。”“贲”为饰之美。不管膳之美、酒之美、女之美、味之美、大之美,言之美还是饰之美,《广雅》统称为“美”。

(4)《释诂》卷二下:“淅、……溞、澡、沐、浴、……沫,洒也。”

《说文·水部》:“洒,涤也。”“洒”义为洗涤。

《说文·水部》:“浙,汰米也。”《玉篇》:“淅,洗也。”“淅”为米之洒。

《说文·水部》:“澡,洒手也。”“澡”为手之洒。

《说文·水部》:“沐,濯发也。”“沐”为头之洒。

《说文·水部》:“浴,洒身也。”“浴”为身之洒。

《说文·水部》:“沫,洒面也。”“沫”为面之洒。

不管是米之洒(洗)、手之洒(洗)、头之洒(洗)、身之洒(洗)。还是面之洒(洗),《广雅》统称“洒”(洗)。

《广雅》以广义释狭义,体现了辞书的释义特点:注重概括意义,忽略具体意义。这是通释语义专著与随文释义传疏的最大区别。

(四)共名释别名

即指出某一事物所属的种类。例如:

(1)《释草》卷十上:“掎、子,菜也。”

(2)《释草》卷十上:“苏、優、芥、莽、蘆、毛,草也,”

(3)《释草》卷十上:“龙蹄、虎掌、羊骰、兔头、桂支、蜜笛、瘴畴、狸头、白痺、无餘、缣,瓜属。”

(4)《释鸟》卷十下:“椿晚、鹜鸟、鸾鸟、鹔鷂、鸑族、鸹笛、駿鹱、广昌、鹪明,凤皇属也。”

(5)《释鸟》卷十下:“跳离、延居、颈雀,怪鸟属也。”

(五)界说

也叫“义界”。就是用下定义的方式解释词语,例如:

(1)《释天》卷九上:“一谷不升曰歉,二谷不升曰饥,三谷不升曰馑,四谷不升曰罩,五谷不升曰大侵。”

(2)《释天》卷九上:“山神谓之离。”

(3)《释丘》卷九下:“邱上有木为柲丘。”

(4)《释畜》卷十下:“白马朱鬣,馼。”

(5)《释兽》卷十下:“兽一岁为縱,二岁曰耙,三岁为肩,四岁为特。”

(六)描写形象

对词所标志的事物形状、性能作描写。例如:

(1)《释鸟》卷十下:“凤皇,鸡头燕颔,祟颈鸿身,鱼尾駢翼,五色以文。首文曰德,翼文曰顺,背文曰义,腹文曰信,膺文曰仁。雄鸣曰即即,雌鸣曰足足。昏鸣曰固常,晨鸣曰发明,昼鸣曰保长,举鸣曰上翔,集鸣曰归昌。”

(2)《释兽》卷十下:“俸(鱗),狼题肉角,含仁怀义,音中钟吕,行步中规,折还中榘,游必择土,翔必后处,不履生虫,不折生草,不群居,不旅行,不入陷井,不罗罘握,文章彬彬。”

(3)《释乐》卷八下:“笙,以瓠为之,十三管,宫管在左方。”

(4)《释乐》卷八下:“篪,以竹为之,长尽四寸,有八孔。”

篇(8)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1-0135-02

一 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重要性

新课标对现代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不能单纯地进行就语言而语言的教学,只有对西方文化背景知识具有一定的了解,学生才能对英语的语言本质和思想内涵有一定的把握,才能更准确地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而近几年高考试题也逐渐走向多样化、交际化和生活化,重视英语国家文化的渗透,着重考查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而不是语言知识。所以高中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教学,培养和提高跨文化意识能力十分重要。

二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进行跨文化意识教育

1.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文化信息,在阅读教学中传授文化背景知识

高中英语教材材料真实、广泛,蕴含着丰富的英语国家文化知识。教师可以结合教材,介绍英美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民族、宗教、饮食、习惯等文化背景知识。如在学习fork一词时,可设置以下问题让学生讨论:Why is weather the main topic among the English people? What do the English people use to put food into their mouth while having their meals? And how about we Chinese people? 学生会积极讨论,这时老师讲授两种语言文化上的差异以及两国民族风俗习惯不同,这样学生了解了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拓展了知识,还学习了另一个词chopsticks。

2.从社交礼节及习俗方面着手,帮助学生了解文化差异,逐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首先,教师要让学生掌握西方礼貌用语和互尊互让、平等待人的文化心理。英语中当表示感谢、请求时,经常会用到Thank you、Please这类礼貌用语。表示拒绝时,要说:I’m afraid、Sorry。教师需要求学生牢牢把握“礼貌”原则,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掌握与西方人士交谈的规则。其次,涉及年龄、收入、财产、婚姻、家庭等话题涉及他们的隐私。所以在交际的时候,最好以天气、旅游、体育活动、新闻、影视等话题为引入方式。最后,“身势语”使语言表达更生动形象,增加交际表现力。如西方人在问候和道别时,除了握手之外,还有拥抱、亲面颊和接吻等方式,而中国人在公共场合很少有亲吻和拥抱动作。教学高二英语第三单元Body language时,教师可就不同的常用“身势语”,如握手、点头、亲吻、挥手等,及他们在不同国家表示的意思列一个表格或进行系统的总结。这样,相同身势语在不同国家的意思就能一目了然。

3.充分理解词汇的文化内涵,在教授词汇过程中渗透文化

英语中的很多词汇来自于神话、典故、寓言、传说等,教师在课堂上适当地介绍与其相关的文化知识,一定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如学动物名词时,在西方狗是忠诚、可靠、英勇聪明的象征,“a top dog”意为“聪明的小孩”。而在中国狗则含有贬义。在教学part-time 这个词时,可以结合“part-time students”介绍美国人的价值观。半工半读是英美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用自己挣的钱付部分或全部学费,这在英美大学生中十分普遍。这就可以让学生以“College students should or shouldn’t take part-time jobs”展开辩论,不仅提高了他们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又可以使他们深刻体会自立自强的含义。

4.在英语语法结构中了解文化

语法规则虽然是一些程式化、约定俗成的东西,但也含有文化的成分。英语和汉语的语法是有差别的,这种差别可以从英语国家的历史、民族性格、生活方式等诸方面加以解释,以帮助学生理解这些语法规则,也能为学习英语增添一些情趣。如附加疑问句“Lovely day,isn’t it?”实际上是无疑而问,只是英美人引起话题的一种常见的方式罢了。

5.充分理解习语的文化内涵,在教授习语过程中渗透文化

习语是语言发展的结晶,具有强烈的文化特征。英汉两种语言中丰富的习语都体现了不同的文化特征。如汉语中常常用“小菜一碟”来形容某事很容易做,而英语中的同义习语是“a piece of cake”。汉语中形容一个人“心里七上八下、忐忑不安”的状态,在英语中则说成“have butterflies in one’s stomach”。教师除了在课堂上为学生讲授外,还可指导学生在课后搜集一些素材,并进行比较分析。

6.与课外实践活动有机结合

文化的学习不应只限于课内,课外的文化教学也是一个很好的延续和补充。具体方法有:(1)举办英语角、英语沙龙等活动。这些活动能为学生提供用英语直接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娱乐中体会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从而有意识地培养和提高其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2)搜集反映中西文化差异的材料。如英国英语与美国英语的区别;中西餐桌礼仪对比;中西禁忌语之异同等。(3)观看录像、电影、VCD、DVD、听英文歌曲、演讲等。大部分电影和录像片的内容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某个侧面的缩影,英文歌曲也是英美文化的精粹,教师可多收集一些学生喜欢的英语流行歌曲,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快乐地学习语言,同时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听力水平。(4)利用课外阅读渗透文化意识。在课堂之外,要将好的外国文学作品介绍给学生。通过拓展阅读,让学生了解到英语国家的风俗习惯、、重要的节假日等。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多阅读英文报纸。报纸的真实性、时效性、新颖性让学生们可以时刻感受到世界最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动态,为学生们开辟了一个了解各国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和风土人情的窗口。

篇(9)

学生个体之间有很大的差异,要想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有所得,课前老师一定要认真钻研教材,在充分研究学生情况的基础上,确定最优的教学设计,做到有的放矢。①确定哪些是重、难点,用什么方法浓墨重彩;哪些是非重点,课堂上做淡化处理,合理分配时间,突出教学重点。②学生是学习意义上的主体,教师在讲授教学设计时,一定要以学生为中心,把教材中既定的物理知识转化为具有梯度的分化问题;设计活动时,要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所能接受的活动方式出发,精心设计活动程序,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和参与感,逐步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③在确定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科学的教学设计过程中,一定要突出知识重点和中心环节,有解决重点和难点的有效措施;要精心设计具有一定梯度和启发性的思考题或讨论题,做到有代表性,难易适中,保证学生在充分的考虑和讨论的基础上都有所收获。例如八下《摩擦力》一节,采用以学生“自主科学探究”为主的教学设计,教师适时引导,让学生充分体验科学探究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课堂巩固题主要有两类:一类是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摩擦问题,另一类是会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有针对性地巩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避免题海战术,提高教学效率。

二、优化组合,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教无定法,但教有法,妙在变化,重在得法。新课标下,教师要全面考虑,选择恰当的教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不管采用什么方法,都应立足于“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实施寓教于法,寓教于乐。如在传授理论知识时,可举典型事例、历史故事,寓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于一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讲杠杆的作用时,可以谈谈阿基米德的豪言壮语;讲浮力知识时,可由学生叙述曹冲称象的故事;讲解日食时,可谈民间传说天狗吞日。又如某些演示实验,仅靠传统的方法不能使现象更清晰,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声画并茂、直观形象的特点,提高实验课堂教学效率。例如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在传统教学中,我们是在实验室运用光具座完成实验的。由于实验本身的局限性,学生对成像大小的演变过程、成像的分界点分辨不清(尤其是像何时是等大的),因此就无法准确地描述自己所见到的一切,更谈不上从中发现规律。如果我们利用多媒体进行动画演示,则能加强直观性,使演变过程清晰、准确,学生只需认真看,就能深刻地理解物距、像距及像的大小演变规律。

三、加强学法指导,启发创新思维

科学的方法是行动的指南。“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变学生“学会”为“会学”,是教师教学理念的一种根本转变。教学的根本任务并非单纯地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和思维的方法,并有所创新。

1.倡导自主学习。自主学习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地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实现学习目标。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部分学生会因为紧张、畏惧、害羞等原因而不参加实践活动――只看不做。随着知识的加深,部分学生发现学习物理非常困难,感到无从下手,接着开始厌学,最终丧失自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因此,老师要将课堂转变为学生展示自我、体验成功和增强信心的舞台。例如在“探究影响动能大小因素”的活动中,可让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研究,课上充分展示自学成果,增强自主学习的信心。

2.加强合作与交流。在现代社会生活和科学工作中,个人之间、团体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是十分重要的。在课堂上设置开放性问题,运用小组交流,各组汇总,全班总结,既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又可让更多的人分享成功,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探究电流与电压和电阻关系的实验,需要组内合作、组间交流,综合大量实验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得到普遍性的规律。当学生重温欧姆当初的实验,并得出正确的结论时,可以让每个学生亲历成功的过程,感受成功的喜悦,进而树立必胜的信心。

篇(10)

现行学习语文过程中存在这样的误区:首先,语文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习成效不能很快显现,因此引不起家长、学生乃至全社会的重视,存在重双基而轻实践的问题;其次,当前的新课程改革虽然轰轰烈烈,但许多人对新课程改革实质性内容知之甚少,学生没有养成课前认真预习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导致课堂热热闹闹、课下懵懵懂懂,学习浅尝辄止、浮在表面,难以打下扎实的语文功底,更不用说注重语文的人文性了;最后,考试方向性的引导使语文改革举步维艰,语文考试的成绩无法体现明显的级差,使学生感觉学不学语文一个样,语文学习没有成为一种真正的需要。

二、为什么说学习语文是一种需要

心理学中把“需要”称为是个体对内外环境需求在人脑中的反映,并能互相调节保持与外界的平衡。当知识匮乏时,势必导致阅历、谈吐、交际、气质等方面的平衡受到破坏,引起对知识的渴求。当摄取知识后,各种状态就会趋于平衡。

在经济腾飞、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万物皆日新月异,新鲜事物层出不穷,作为母语的语文更显示出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人处世、待人接物、求职就业、办文办会无不显示出语文的强大功能。当前,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凸显,汉语已被许多国家列为必修课,她正以空前的优势走向全世界,成为全世界人民沟通交流的需要。中国加入WTO,与国际接轨,今后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需要借助汉语深入了解中国灿烂的历史文化,了解中国改革开放创造的奇迹。作为中国人,学习语文更应当成为我们时不我待的需要。

三、怎样才能让学习语文成为一种需要

(一)让预习成为学习语文的一种需要

预习课文时要重视生字词的“音、形、义”及作者作品的简介。叶圣陶说过:学生认识生字词,往往有模糊笼统的毛病,用句成语来说,就是“不求甚解”。因此,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对生字词的“音、形、义”的教学。我认为这样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我清楚地记得我初中时的一位老师,他的课之所以生动取决于对作者的介绍不止于“简”,而是如数家珍,他对作者的奇闻逸事、性格特征等都能娓娓道来。如介绍李白,不止简单地记述“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浪漫主义诗人,作品有……”,而是介绍李白的放浪形骸,曾让“杨贵妃磨墨,高力士脱靴”,后被赐金放还;他斗酒十千才能赋诗,后据说醉酒坠河而死。并能背诵“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诗句,告诉我们浪漫在“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在“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奇伟。在渴求的目光中,学生摄取了知识,心理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成就了学习的原动力,激发了极大的兴趣。因此,我们在介绍作者时千万不要止于“简”上,让学生在互联网上广泛涉猎,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让出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展示。如蒲松龄为了写《聊斋》,在路旁摆席,备茶、烟侍候,仅为了听一个故事。讲述陶渊明“不为五斗米而折腰”、朱熹“怒斩鲤鱼精”等故事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体验到自主学习的喜悦,把语文预习当做一种需要。

(二)让课堂展示成为学习语文的一种需要

语文具有工具性,体现在它的实用上。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一切更讲求实用,然而不懂写申请书、请假条、书信此类的大有人在。为此,我建议应该重新在课文中加入应用文的学习,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应用文的习得。如建立小银行,后知填写汇款单、存款单;如QQ邮箱的申请,模拟法庭等。让学生在模拟中展示、演练、纠正,在合作学习中与生活接轨,不至于刚步入社会就到处碰壁。

新课标更注重人文性。古代诗歌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对偶,后知上下联,是平出还是仄出。这样不至于在贴春联时闹出贴错的笑话。根据房子的坐向,以及男左女右的规矩,我们不会在座位排位上出纰漏。从《台阶》中,我们明白台阶的高低、阶数有尊卑之讲究。比如绝对没有八阶之说,大部分是七阶,因为有七上八下的说法;学习《苏州园林》,明白中国建筑讲求对称性;《安塞腰鼓》让学生体会到了北方人民的粗犷、南方人的柔美。然后让学生对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作简要分析,讨论诠释生活中碰到的一些不解之事。总之,让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更加贴近生活实际,富有生活味,让课堂探究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需要。

让口语交际成为学习语文的需要。《语文课程标准》对“口语交际”有明确的能力要求:首先,说话要看对象,要看场合。看对象包括对方的性别、年龄、身份。可以设置成问对方年龄(如您高寿),向进城的老太太介绍饭菜,向领导汇报工作,等等。场合有正式场合与非正式场合之分。我们耳熟能详的总理智对美国记者的派克钢笔的故事,吴仪怒骂美国为强盗的故事,无不维护了中国的尊严。其次,说话有婉言与直言之分。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两个儿时伙伴一个一席委婉语当总管,另一个一番揭底话丢性命的例子就是佐证等。近年来语文中考口语交际试题占了一定的比重。我们在课堂上一定要注意创设情境,让学生适应不同场合,正确运用语文知识,尤其是大学毕业后步入社会求职,口语交际便会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篇(11)

现代科学研究证实,音乐能够刺激大脑皮层的活动,并对边缘系统和脑干网状结构产生直接影响,可调节大脑功能,促进大脑和感觉器官的发育,提高儿童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增强和恢复记忆力,促进智力的发展和提高。

一、音乐对促进儿童智力发展的作用

根据“人文进化学”的研究,人类的进化,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单纯的生物进化,而是人类生物进化、人类社会进化、人类文明进化之共济耦合的反馈协同进化。在此“人文进化”过程中,人之行为能力的发育、成熟、增长,并非单纯受先天遗传之生命基因的控制,而是与其生存的社会群体关系网络中在其体外相对独立存在的历史文明密切相关。人出生时,尚未完全发育成熟。人类的孩子是在某一时代的某一家庭这样的一个社会文化的环境中度过相当于其它动物在胎内发展的时期。在此,子宫外的生长期,人类智力的形成是儿童正在成熟的神经结构、正在发育的智力结构和他们周围的言语、行为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在此过程中,“体外文明”的信息刺激,不仅仅只是作用于儿童的心理发育,还将作用于儿童的生理发育,并在“实体长入”的意义上“内化”于儿童的生理结构之中。

我们发现,所谓“音乐神童”的出现,并没有什么莫名的玄妙。换言之,所谓 “音乐神童”,乃是处在一定文明时空、一定社会关系、一定家庭环境中具有“某种特殊天赋”的儿童,接受包括“胎教”在内的“早期音乐教育”的成功结果。其“少成若天性”、“中道若性”的音乐才能,并不仅仅是由先天赋予,而是在其童年时期,人类人文进化之“内化”与“外化”往复循环反馈机制作用的结果。生理学家和医学家们认为,节奏有序、柔和优美的音乐可以引起循环系统和呼吸的谐和律动,调节人体内的生物节律,从而影响孩童的成长发育和身体健康。音乐还可以帮助大脑左右半球的平衡发展。音乐活动能使大脑的左右半球互相沟通、互相联系,协调发展。国外有人做过调查,发现音乐课成绩优秀的学生,往往数学课的成绩也非常好。音乐还能非常有效地提高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爱因斯坦从小就深受音乐的陶冶,且终身与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爱因斯坦曾经说过:“音乐世界赋予我的直觉,对我的新发现运动物体的光学原理有着极大的帮助。”

二、使用音乐促进儿童智力发展的训练

1.音感训练

目的:刺激孩子的听觉器官,训练孩子音乐听觉的灵敏性。

参考方法:(1)家里要常常放名曲、儿歌给孩子欣赏,同一首乐曲要反复多听。(2)引导孩子倾听生活中的各种声音,并注意比较它们的音高、长短、强弱(大小)、音色的异同,如:公鸡的叫声与老黄牛的叫声(一个声音高,一个声音低);小孩说话的声音与老人说话的声音;小锣与大鼓等。(3)家长可以选择几首儿歌,在孩子日常活动时固定播放,如:起床时、吃饭时、睡觉前等,让孩子一听到音乐就知道该干什么。(4)让孩子认识各种常见乐器,听听它们发出的声音或演奏的乐曲,使孩子能区别多种音色。(5)在我们生活周围找一些可以发声的,能当乐器的物品,让孩子自己动手,可以敲敲打打、摇摇、晃晃,听听好不好听。

注意事项:音感训练要越早越好,家长一定要注意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通过各种游戏的方式培养孩子音乐听觉的灵敏性。

2.节奏律动训练

目的:让幼儿感受音乐,并用身体来表现音乐。

参考方法:(1)孩子听音乐时,家长和孩子一起随着音乐的节拍做拍拍手、踏踏脚或摇动身体等动作。(2)家长有规律地打拍子,让孩子合着节拍边听边走、跳或做别的动作,还可以变换打不同长度的节拍,如打四下停、打八下停、打十六下停,训练孩子对节奏的反应能力。(3)放几首音乐性质不同的乐曲,如:进行曲、摇篮曲、舞曲等,让孩子用身体律动来表现,看他能否感受到音乐的快慢、节奏的特点。(4)让孩子跟着音乐的旋律、节奏模仿他们熟悉的动物、人物或事物,如小鸟飞、兔子跳、大象走、走路、开枪等,也可以照着歌词的意思,边唱边表演动作。

注意事项:对音乐的感受应该发自内心,家长引导孩子用身体语言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即兴地做律动创作,哪怕是十分简单的动作,只要是孩子发自内心所表现出来的,我们就一定要给予赞美与鼓励。

3.唱歌训练

目的:让孩子喜欢唱歌,会用好听的声音唱歌。

参考方法:(1)父母可以亲自教孩子唱,也可以让孩子跟录音带或CD 唱片学,变换多种形式激发孩子唱歌的兴趣,并鼓励孩子多唱。如家庭成员每人轮流唱,每人唱一句,以接唱的方式完成全曲,要接唱的紧凑,完整;让孩子每唱完一句歌,就想一个动作来表现;边唱歌边用拍手、弹指、拍腿或踏脚来和着节拍伴奏等。(2)家长要给孩子讲解歌词内容、大意,引导孩子唱出歌曲的感情、风格等。(3)唱歌时,还可利用代换歌词的方法来训练孩子的反应能力及创作能力。例如,幼儿歌曲《小朋友想一想》原来的歌词是:小朋友想一想,什么动物鼻子长?鼻子长是大象,大象鼻子最最长。家长可以请孩子将歌词中的“鼻子长”换成多种多样的问题来唱,如“小朋友想一想,什么动物汪汪叫?汪汪叫是小狗,小狗最爱汪汪叫。”

注意事项:选择孩子唱的歌,音域不可太宽,音调不可太高,要适合孩子的嗓音;节奏要简单;歌词能为孩子所理解;曲子不要太长。唱歌在孩子的音乐启蒙教育中具有独特的作用。唱歌是最自然的音乐表现,它是人生的一大享受。每个人天生就有歌唱的本能和欲望,从小就给孩子创造较多的唱歌机会,并进行适当地引导,让孩子体验歌唱的乐趣,提高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对他们的音乐能力与素养都有很大的好处。

三、总结

在音乐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只有坚持了音乐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和特殊本质,也就是说,只有当音乐教育真正是作为教育而不是作为智育来实施的时候,它才能够使学生的右脑兴奋起来,并使左右脑保持协调发展;它才能够有力地促进学生的感性成长,从而也才可能促进学生的理性成长,并使学生的感性成长和理性成长保持相对平衡。如果我们以为就像科学知识教学那样,在音乐教育中并不需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之中,只是让学生接触、掌握了解音乐的知识和技能技巧,学生的智力就一定会提高,从而把音乐教育完全纳入到智育的轨道,把音乐仅仅是作为一门智育范畴里的知识而教给学生,并且照搬科学知识教学的方法来教授音乐,我们很可能除了增加学生在智育上的学习负担外,再难有其它正面的收获。可能使得音乐教育既达不到审美育人的目的,也达不到发挥智育功能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