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中等职业技术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2-09-09 14:21:34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中等职业技术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等职业技术论文

篇(1)

二、以胜任力为本位开展课程建设

胜任力本位课程,可理解为“基于胜任力的教育”或“以胜任力为导向的教育”。其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是一种以核心胜任力为基础,融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培养情操与提高胜任力为一体的整体化课程理念和模式。胜任力课程目标是培养有知识、有技能、有情操、有工作胜任力的职业技术人才。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将这一目标贯穿于教学始终。

(一)加强胜任力课程编排,提高教学有效性

教师既要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更要综合运用适合于胜任力培养的教学方法。如互动学习、合作教学、案例教学、实践—反思教学、情景模拟教学、角色扮演、任务驱动、体验式教学、问题—讨论—指导式教学、讲解—演示—指导—评价四步教学法、项目驱动教学等教学方法。

(二)创建胜任力本位课程学习环境

创造一个实践的、人文的、工作现场学习的环境,该环境能够支持专业群的学习共同体;有开放的学习工具,技术、资源可供访问;能为小组和个人学习提供胜任力本位课程框架和内部计划;能够支持学习范围扩展及更多团体的国际化,包括面对面的和在线的方式。

(三)胜任力课程的改革要和专业改革相结合

以胜任力要求为依据,通过研究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群的建设,优化通用胜任力、系列专业胜任力和专业与岗位胜任力“三圈层”课程体系。明确本课程哪部分是培养通用胜任力的,哪部分是培养系列专业胜任力的,哪部分是培养专业与岗位胜任力的。

三、做好课程的总体规划

(一)加强学生对模拟电子技术的认知

教师在讲第一堂课时,通过对模拟电子技术的发展及应用、模拟电子技术的主要研究内容、模拟电子技术的性质和任务、学习模拟电子技术的主要方法及模拟电子技术相关职业的全面介绍,加强学生对模拟电子技术的认知程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主要采用项目教学模式

把模拟电子技术主要内容分解成几大模块,每一模块的知识都通过完成一个项目来学习,每个项目又根据需要分解成若干个任务。在进行每个项目之前,教师要事先制定出项目要求,包括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要求,并把每个项目涉及到的基本知识做简单介绍和讲解;之后学生按照项目要求逐一完成每个任务,教师在项目完成过程中进行巡回指导和答疑;最后教师对项目完成过程中所遇到的难点问题做进一步讲解,学生完成项目报告并提交作品。通过完成项目的整个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以及大胆设计、寻求突破的创新能力,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三)重视课程设计

指导教师应在设计开始前编好课程设计任务书,并准备好必要的文献资料。教师要认真分析学生学习情况,做好选题、分题工作;题目要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并要不断优化设计题目。教师要根据题目性质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研究指导方法和重点。课程设计以学生独立工作为主,教师采用启发方式,对难点和关键性问题给予必要的指导,指导学生阅读参考资料,逐步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综合设计能力。

(四)搞好实习、实训

通过参观实习与顶岗实习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教师应根据实习要求,选好实习场所。实习前由指导教师制订出实习计划书并加强对学生的劳动纪律教育。实习中对学生严格要求和管理,学生要遵守劳动纪律和安全、保密制度。学生要按时完成实习日记和实习报告,教师要做好成绩评定工作。

(五)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充分发挥学生会的作用,建立“模拟电子技术”课外活动小组,经常举办一些和模拟电子技术有关的知识竞赛和模拟电子线路设计比赛,使对本课程感兴趣的学生能够进一步发展爱好、提升水平、增强能力。组织学生参加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举办的职业技能考试,使他们在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同时提高职业能力,增强就业信心。挑选一些能力极强的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大赛,使这些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提升。

四、注重教学改革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对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职业教育目标更注重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此应不断革新教学理念、革新教学模式、革新教学方法、革新教材、革新教学手段、革新考核制度,切实推进教学改革。

(一)及时更新教学理念

通过到企业调研及对毕业生的追踪调查,进一步明确知识体系的重点和难点,明确学生学习本课程的核心能力。理论教学采用行动导向、任务驱动的项目教学模式。实验教学采用基础实验、综合实验和创新实验三阶段台阶式教学方式,教学目的明确,层次分明,循序渐进。

(二)教学过程注重定性分析

从工程思维观念出发,不过分追求理论分析的严谨。注重培养系统的观念、工程的观念、科技进步的观念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的思维方法,对于难度较大的内容,采取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各个击破的方法。采用讨论式、讲练结合式、启发式、演示式、理论与实践穿行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总结一些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的窍门,加强师生互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三)做好教材选择工作

每学期都要提前做好教材选择工作,不能长年使用一本教材,应及时更新教材,编写适合高等职业教育的创新型规划教材。应及时调整教学内容,追踪新技术,增加新知识。

(四)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

采用多媒体课件、黑板授课、网络教学及实验仿真和实际操作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将肢体语言与声光电有机的结合起来,全方位对学生实施情景教学,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五)改革考核评估体系

篇(2)

论文关键词:职业教育 机遇 危机 发展

一、 当前职业教育所面临的发展机遇

1、社会需求成为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源动力

我国的经济目前正处于特殊发展时期,需要尽快完成工业化目标,第三产业必将迅速发展起来,这一切都需要大量的经过中等职业教育专门培训的新型劳动者。同时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政策的变化,我国将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大力培养技能型人才问题迫在眉睫。

2、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目前我国高中阶段教育的毛入学率是59.8%,也就是还有40%的15到18岁这样一个年龄段的青少年未接受高中阶段教育。中等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而不是以升学为导向,发展空间很大,大量的人可能要通过职业教育来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所以,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需要大的发展是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最现实、最直接、最通畅的一个途径。

3、 国家财政的扶持,为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我国已把职业教育发展作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将拿出100亿元用于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的建设;每年中央和地方财政还将拿出近180亿元建立健全中职校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等,这些都为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政策的支持和宽松的发展环境,为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二、目前职业教育面临的挑战

1、 没有真正从“战略”的角度认识职业技能教育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实际地位偏低,我国社会普遍存在重视普通教育轻视职业教育的倾向。职业教育有低人一等之嫌,处于次要和弱势地位,政府和学校也没有对家长和学生进行正确的宣传和引导。这就是很多学生即使上不了高中也不愿上职业技术学校的重要原因。

2、办学定位不准

当前中等职业教育大都沿袭计划经济时代重知识传授轻实践技能和创新教育的培养模式,使得中职毕业生和大学毕业生、高职毕业生在理论水平上存在着差距,而自身的应用能力又没有达到用人单位的期望值,从而处于知识群体的劣势地位,进而导致就业困难,制约了中职教育的发展。

3、专业设置不合理

目前出现中职生就业普遍困难的现象。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等职业教育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很多受职业教育培训的人所具备的技能并不是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技能。不少学校在设置新专业时没有考虑自身的条件,缺乏对市场需求进行详细调查、分析和预测,而是盲目跟风,结果导致对自己原有优势专业的弱化。

4、 “双师型”教师队伍依然短缺

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直接影响教学环节的成败。职业院校的教师主要来源是普通院校的教师,他们有的虽然学历很高,但大多没进过工厂、公司,从书本到书本,缺乏实际工作技能和经验,无法向学生传授真正的技能知识,从而制约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5、 学生学风较差

随着高校的扩招,高等教育进人了大众化的阶段,导致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的整体素质呈逐渐下滑的趋势。另外,由于中职学校在生源上不合理的竞争,许多中职学校将学生当成“上帝”,管理上有所放松,致使部分学生在学习中处于麻木状态或者是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缺乏主动性,不利于学生自身整体素质的提高。

三、对目前职业教育发展的建议

1、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政府需要加强正面宣传,改变国人的教育观念。总理在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会上讲话别强调,在整个教育结构和教育布局当中,必须把职业教育摆到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大力宣传中等职业教育的先进典型和先进人物,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2、要把准市场脉搏,根据经济结构调整专业,并以特色为招牌,创建品牌

中等职业学校应加强和优化其的品牌专业,在市场竞争中确立自己的优势地位;对已经没有市场需求或需求较少的专业要进行及时的调整和撤销。积极开发面向社会的新兴产业、高新科技产业、现代生态农业、现代服务业和装备业等一批适销对路的新专业,改造和优化一些传统专业,加强省级以上示范性专业建设,打造骨干专业品牌。

3、 结合学校专业实际需要,提高教师的职业技术能力和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

学校可根据现有专业的实际需要,在不影响正常教学工作的前提下,分期分批有计划地选派部分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到相关院校和企业进行专业理论和技能的培训,培养真正的“双师型”的教师。

应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要改变传统教学观念,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学方法由理论性、封闭性、单一性向实践性、开放性、系统性模式转变,才能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学生的实训兴趣和实际操作能力,为走向工作岗位增强了适应能力。

4、 强化学生管理,加强学风建设

学校在学生入学后就应该及时从思想上将学生从普通教育引导到职业教育上来,转变学习观念;其次应让学生在思想上明确将来的就业方向,并树立他们终身学习的意识;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其就业的竞争力,必要时可以给学生一定的危机教育,对他们施以一定的压力,有压力才会有动力,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求学。

5、 做好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

一方面加强校企合作,让职业教育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校企双方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另一方面学校应努力拓宽就业渠道,进行大胆尝试,学校设置专门的机构主动地为学生联系各个企业,把学生推荐给企业,以拓宽学生的就业面。

分析得之,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只要我们认真研究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改革职业教育存在的弊端,抓住机遇,利用优势,坚持协调发展,培养出实用型、适用型的人才,必将迎来我国职业教育的春天。

篇(3)

二、职业中学基本情况的调查统计和分析

数值 项目 职业高中 普通高中 职普在 职高生% 职校数

省区 校数 在校生数 校数 在校生数 校生比

数值 项目 其中职初 职校在 职校专 职中师 职中教 教工学

省区 校生数 业教师 生之比 职工数 生之比

四川 3 18903 1064 1:17.8 1675 1:11.3

表2 四省区职业中学教职工状况

省区 陕西 青海

项目 数目 占总数% 数目 占总数%

领导、管理人员 34314.8 18 14.5

样本 526

省区 四川内蒙古

数值 教职工总数2882教职工总数3609

项目 数目 占总数% 数目 占总数%

领导、管理人员 33211.559316.4

一般职工 80327.963917.7

样本 58 104

表3 四省区职业中学教师学历、知识技术类型和来源状况

省区 陕西 青海

项目 数值 数目 占总数%数目 占总数%

大学 21416.5 8 10.3

大专 46335.7 30 38.5

学历 中技 9 0.7 12 15.4

不详 23117.8 00

理论型 72355.7 42 53.9

来源于师范院校7145556 71.8

样本 52 6

省区 四川内蒙古

项目 数值 数目 占总数%数目 占总数%

大学 60034.3 57924.4

大专 64336.8 106544.8

学历 中技 101 5.80 0

理论型 96656.421.3389.7

教师 技艺型 27115.5 95 4.0

样本 58 104

表4 四省区职业中学领导、管理人员的学历和来源

5 27.8管 中技 6 1.7 00理 不详

篇(4)

本刊特稿:国内外职教领域重大活动的深度报道、国家及各地区职教发展状况专题研究、相关法律法规政策解析、专家访谈等。

理论与应用研究:职业教育与培训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研究、职教发展宏观问题研究、相关研究课题成果、其他重要选题研究综述等。

高职专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专题研究、其他有关高职的选题研究等。

中职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育教学专题研究、其他有关中职的选题研究等。

师资培养:职教教师队伍建设理论及实际问题研究、职教教师成长问题研究、教师教学能力问题研究、其他有关职教教师培养培训方面的选题研究等。

职教管理:中、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教学管理理论及实际问题研究(包括行政管理、教学管理、科研管理、学生管理、学校经营等)、管理理念与管理策略研究、管理方式方法研究、管理队伍建设研究、其他有关管理问题的探讨研究等。

职业咨询:职业分析与职业指导、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与创业指导、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其他相关热点焦点问题的专家透视等。

基础教学研究:中、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基础课程教材、教法研究。

专业教学研究:中、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专业课程教材、教法研究。

问题探讨:职业教育与培训及相关领域微观问题研究、问题争鸣与讨论及个人主张。

经验交流:具体经验做法介绍与体会交流。

实验实训:中、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实验课程、实习课程等实践性教学环节中的训练方法研究与探讨。

教育技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职业教育与培训领域的应用研究与实践探讨。

海外职业教育:国外及港、澳、台地区目前职业教育与培训领域的管理体系、政策法规、措施方法、特点特色、发展趋势、相关案例等内容的研究与评介。

职业教育史料:中外职业教育发展史上思想、思潮、人物、事件等相关内容的研究与评介。

二、稿件要求

内容字数:来稿要求论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严谨、数据准确、文字精练,具有创新性和较高的学术价值;篇幅一般不超过6000字。

论文题目:论文题目应简明、具体、确切,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

作者署名:来稿请注明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全称、单位所在地和邮政编码。(格式请参照本刊已发论文)

论文摘要:要用第三人称概括全文主旨,主要包括目的、方法、结果、结论等,不加评论,也不使用“本人”、“作者”、“我们”等作为文摘陈述的主语,字数在100字左右。

关键词:论文应有3~6个反映文章最主要内容的术语作为关键词。关键词应简练、准确。

章节体例:文内章节层次标题应简练、明确。一级标题不编号,黑体居中,题末不加标点符号;二级标题分别以汉语数字外加圆括号顺次编号,题末不加标点符号;三级标题不编号,用楷体放在相应的文字段首,题末不加标点符号,正文空两字格接排;四级标题分别用阿拉伯数字外加圆括号顺次编号,标题及正文接排不分段。如果文章层次较少,标题可跳级使用。

专用符号:来稿必须采用法定计量单位,专业名词、术语、数字、单位、符号等,必须符合国家标准;外文人名、地名和术语需译成中文,并符合国家标准;容易混淆的外文字母、符号必须书写清楚,要分清大小写;上下角标的字母、数码、符号位置必须明显准确。

图表格式:文中插图与表格放在相应正文之后,分别按出现次序顺次编号。插图的序号、标题及注释居中放置在图的下方;表格的序号及标题置于表格上方,表注置于表格下方。全文只有一个图或表时,图题或表题只标注“图”或“表”而不标序号。(格式请参照本刊已发论文)

正文注释:采用尾注形式置于正文之后、参考文献之前,正文内顺次编号,并将注释号①、②、③等标在相应正文之后的右上角。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置于全文正文之后,分别用阿拉伯数字外加方括号顺次编号。(格式请参照本刊已发论文)

作者简介:内容包括作者出生年、性别、籍贯、职务、职称、学位和主要研究方向,少数民族作者须注明民族。

基金项目:属于基金项目或立项课题的来稿,请注明项目或课题全称和编号,名称和编号必须真实准确。

篇(5)

中等职业教育主要是指在高中教育阶段进行的职业教育,也包括一部分高中后职业培训,其定位就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数以亿计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尤其是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完善既是重点又是难点,不仅中央财政拨出专款大力支持,而且也引起了各界专家学者的关注和讨论。然而笔者认为,单纯发展以九年义务教育后为指向的中等职业教育并不完全符合我国国情。当前,在我国农村初级中学中大力开展中等职业教育不仅十分必要,而且非常紧迫。

一、在我国农村初级中学开展中等职业教育的必要性

1.有利于降低农村初中辍学率,增加农村教育吸引力。

辍学是中国农村教育的一个痼疾,已严重影响义务教育的普及水平和农村教育的发展,也势必影响新一代农民素质的提高,阻碍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2004年,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对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南、山东、湖北6省14县的17所农村初级中学进行的一份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农村初中生实际辍学率远高于国家控制的3%的标准,学生平均辍学率超过40%。新华网记者随机对河北省一个“普九达标县”进行的调查发现:该县每年初一入学学生保持在1万多人,在初三中考时只剩下4000来人,三年内学生流失率高达60%,其中辍学的学生主要集中在乡镇中学。

引起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的原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现行农村初中学校课程与农村学生生活经验相疏远,偏重书本知识,忽视实践和技能操作,普通教育的内容与职业教育内容未能沟通与相互渗透,引不起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而导致学生“厌学”,而家长也失去送孩子上学的积极性,认为“读书无用”。“农村教育的实质是农村职业教育”,有必要在农村初级中学开展职业教育,增强农村初中普教内容与职业教育内容的相互渗透性,这也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之一。要把普通文化课程的教学与学生未来职业联系起来,使学生有更多机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适当开展职业技术教育,使学生能在心理和技能上适应就业的要求,从而增加学校和教育对农村学生和家长的吸引力,降低农村初中学生的辍学率。

2.有利于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和就业观念。

长期以来支配人们头脑的“学而优则仕”、“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儒家传统思想根深蒂固,我国农民供子女读书的最大心愿仍是希望自己的儿女能够考上大学,“跳出农门”,从而“光宗耀祖”,而职业教育学校似乎只是“差生”的“收容所”。所以,大部分家长不去考虑让子女接受职业教育,中途辍学以及毕业没升入普通高中的农村学生大多是直接进入社会谋求就业。另外,学校及教育行政部门在导向上也存在误区,普通中学更受青睐,地方行政部门给予的各种政策支持也更多。所以造成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一方面,劳动力市场对职业教育存在巨大的需求;另一方面,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却“等米下锅”,农村职业教育严重不足。因此,有必要在初中阶段纳入职业教育内容,使学生及早受到职业生涯的指导和教育,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职业发展观,从而改变人们传统的教育观和就业观,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和教育向着良性、健康的状态发展。

3.有利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对于大多数辍学或初中毕业即中断学业的农村孩子来说出路无非有两条:一是在家务农;二是进城打工。而进城打工是他们最理想的选择,但文化与技能的缺失,使他们只能从事一些诸如运输、建筑等体力活儿,他们始终是游走于城市边缘的人群。尽管在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八条中就规定“国家实行劳动者在就业前或者上岗前接受必要的职业教育的制度。”可现实的政策落实情况并不理想,现在的外出打工者大多持有初中毕业证书,极少一部分经过职业技术培训,绝大部分还处于盲目和自发状态,如亲属介绍、老乡推荐等方式实现进城务工。

与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农业劳动者参加职业培训比例差距很大。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现有4.8亿农村劳动力,占全国劳动力总量的70%,其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者有4.2亿,占87.8%。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职业培训的占20%,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培训或教育的占3.4%,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占0.13%,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13.6%,而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竟高达76.4%。而美国、加拿大、荷兰、德国、日本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都在70%以上。1997~1999年“回流”民工23%的“回流”原因是素质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80%以上的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出现生存危机。根据目前我国农村教育现状,要想从根源上解决现存的矛盾单靠大力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后的农村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是不够的,解决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之前的环节——农村初级中学职业教育缺失的问题亦十分必要。

二、农村初级中学职业教育发展策略研究

1.转变农村初级中学的教育观念和农村职业教育的观念。

尽管初级中学仍属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其根本指导思想是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双基”训练。但是鉴于目前我国农村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必须要转变原有的初中单纯实施普通教育的思想,树立起职业教育的观念。另外,要摆脱以农为“笼”的思想束缚,针对农村学生的职业教育要大胆跳出“农门”,不再局限于传授种植、养殖技能。2001年,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到第二产业的比例为49.9%,转移到第三产业的比例为44.6%,转移到外地仍然从事农业的仅占5.5%。可见,劳动力迫切需要的是第二、第三产业的专业技能,农村的职业教育应该适应这种需要。在全面贯彻党和国家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等有关精神的前提下,应把农业技术、进城务工、经营、管理等内容纳入到农村初级中学的教育内容中,从而形成农村职业教育的新型模式。

2.在农村初级中学尝试采取不同的形式,纳入中等职业教育内容。

从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实际和当地经济建设与农民致富的需要出发,结合各地经济结构和产业调整,在“学生自愿、家长同意”原则的基础上,在农村初级中学尝试采取不同的形式,纳入中等职业教育的内容。例如我国新疆地区2007年开始实行的“职业教育分流班”制度。

初中职业教育分流班仍属于义务教育和基础教育性质,其课程坚持按基础文化课和职业技术课并重的要求设置。分流班的学生与其他学生一样同等享受义务教育的各项优惠政策。具体的模式有“3+1”和“3+2”式。“3+1”式即在初中二年级进入初中三年级时,在学生自愿和家长同意的基础上,组织一部分学生,单独编班举办职业技术教育班,调整普通文化课的学习要求,纳入为期一年的部分职业教育课程,初三毕业后再完全接受一年的职业教育、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或者二、三产业的相关技能培训。“3+2”式是针对初中毕业不能继续升学的学生开展两年职业技术教育。通过以上三种形式,使学生毕业后对自己今后的职业发展具有初步的认识和规划,树立起自信心,做到“升学有基础、务农有技术、进城有本领”。需要注意的是,要切实抓好职业技术教育班的学生教育教学工作,防止 “隐性辍学”现象。

3.课程设置坚持基础文化课与职业技术课并重的原则。

初级中学职业教育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有关职业生涯和职业发展理念的教育,可以作为课余或课外知识教给学生,也可以专门提供技能学习和实践机会。但是,基础文化知识学习仍是他们不可或缺的重要任务。在设置课程时应重视文化基础课的比重,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削减或调整课程门类和课时,利用节余时间对学生进行一定的职业生涯、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教育。选择以职业教育为主的学生的基础文化课缩减幅度可稍微大一点,但要保证其职业发展所需基础知识的学习,专业课程科目应多于基础文化课程科目,突出其“职业教育”性。

4.经费、师资和设备保障。

在农村初级中学开展中等职业教育,应当由当地教育部门介入并指导此项工作的开展,尤其是在经费、师资和设备的保障方面。由于发展职业教育所需经费相对较多,各地教育管理部门在分配基础教育经费的时候应建立农村初级中学职业教育专项拨款机制,以提供资金保障。还可从中等职业教育经费中抽出一部分用以资助农村初级中学开展中等职业教育。基础文化课教学借助现有普通初中的文化课师资,专业课教师可以借助各县级职业教育中心和职业教育学校,也可将当地富有实践经验的农艺师、技师、能工巧匠或者个体户、企业家引进校园。对于职业教育的设备问题,除了可以根据各地和各校开设课程及专业所需购买一些设备外,也可与当地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学校开展合作,共享设备,节约资金。

5.实行“双资格”制,建立初级中学职业教育同其他类别教育的沟通和联系的机制和平台。

建立“双资格”认定制度,给主要接受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初中学生颁发两种毕业证书:一是普通初中毕业证,表明学生已经接受完九年义务教育,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文化知识和技能;二是职业教育资格证书,根据学生所学专业和掌握的职业技能程度颁发职业教育资格证书。“双资格”制,有利于为学生提供升学或就业双重选择机会。根据学生的意愿,既可以申请参加普通高级中学的入学考试,也可以申请参加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入学考试,而且还可以凭借职业教育资格证书或职业技术资格证书到社会谋求就业。“双重身份”、多重选择,不但可以实现农村学生个体发展的有效分流,还会大大缓解学生们的求学压力,增强初级中学的吸引力,有利于缓解辍学问题,促进教育普及。

参考文献

[1] 17所农村初中调查显示 初二学生辍学率超过40%[EB/OL].

[2] 农村初中学生辍学问题研究课题组.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 调查:河北初中生辍学率近9成[EB/OL].

[4] 李水山.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发展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4,(21).

篇(6)

一般认为,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都属于职业教育的范畴,二者生源的入学文化程度也相同,即都是从参加当年中考的初中毕业生中录取新生,所以二者的语文课没什么区别。

不管高等、中等,在它们的课程体系中都开设了语文课程。江苏省在试点的基础上,从21世纪起开始大规模兴办五年制高职

教育,使其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教育实践中出现了把二者融合的新情况,比如,江苏省自2011年秋季开始取消二者的区别,把五年制高职(如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与中职的语文课程合二为一,使用同一种教材。这引发了教育者的深思:五年制高职语文课与中职语文课究竟是否一样?如果不一样,又有何不同呢?

一、两种教育的培养目标、层次定位和任务要求都不同

要回答五年制高职语文课与中职语文课是否一样,就要弄清楚五年制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有何不同。关于二者的差别,我国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近年出台了权威性意见给予辨明。

1.高职教育和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教育部在2011年11月22日《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对五年制高职教育

培养目标做了清楚的阐述:“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

教育部同日《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

2012年)》,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也做了明确的说明:中等职业教育要“加快培养数以亿计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必要文化知识、熟练职业技能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大的智力支持、技能支撑和人才贡献。”

2.对中职和高职两种教育的层次定位及其任务要求

“中等职业教育要以保证规模、加强建设和提高质量作为工

作重点,拓展办学思路,整合办学资源,深化专业与课程的改革,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高等职业教育要以提高质量、创新体制和办出特色为重点,优化结构,强化内涵,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高等职业教育。”(教职成〔2011〕9号文,2011年8月30日)这是官方首次明确对中职、高职两种教育提出不同的任务要求。

3.江苏省对于五年制高职教育的特殊要求

2011年9月20日,江苏省举办全省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人

才培养模式创新研讨会,教育厅杨湘宁副厅长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当前五年制高职的发展要进一步分析自身的特点,进一步发掘自身的优势,进一步明确自身发展的定位。他强调:五年制高职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种类型,一定要立足初中毕业生的生源基础,定位于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目标、学生培养质量、学生就业水平等方面,明显区别于中等职业教育,达到高等职业教育应有的要求和水平。

上述教育部文件和有关负责人都把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严格区分,视为两种不同定位的教育,并提出不同的任务要求。我们以此为指导思想就不难得出以下结论:从服从于各自的培养目标出发,五年制高职语文课与中职语文课本应该有所不同。

二、五年制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的学习主体——学生存在差异

再从五年制高职语文课与中职语文课的教学对象——学生来看,二者实际上也存在显著差异。

这两种教育的学生虽然都来自于初中毕业生,但细细分析,

实际上也有差别。例如,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江苏省五年制高职教育的主要举办者)招生时实行严格的录取资格线政策,规定本院新生录取最低分数线,不得低于当地中考成绩总分的60%。低于这个红线的,一律不得录取。如,全省13个地区,假定中考成绩总分满分为800分,那么低于480分的考生就不得被录取进入该院就读。这个政策为保证生源质量设置了门槛,从而为江苏省的五年制高职教育的整体教育质量提供了保障。

但中职教育的招生就没有中考分数上的限制,各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机构在录取新生时都是大门敞开,来者不拒,直到完成本校的招生计划为止。有的学校新生招不足,不可能有中考分数上的要求;更有甚者,连新生是否参加了中考都不管了,只要愿意来就行了。试想,假如没有学生来就读,学校就要面临生存问题,这类学校就不可能讲究生源的质量。尤其是2005年中等职业教育扩大招生规模以后,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但与此同时,生源的文化素质呈现出整体下降的趋势,相当部分学生整体文化素质没有达到义务教育的要求。所以,中职教育的生源质量是无法保证的。

三、二者语文课程的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不一样

事实上,五年制高职学校执行的是2000年的《江苏省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语文教学大纲》,自2010年开始执行新的《江苏省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09年12月);而中职学校的语文课一直执行的是全国通用的教学大纲,最新的是2009年教育部的修订版《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仔细研读,作为课程教学的纲领性文件,二者有许多的不同。

但在语文课程的内容结构上,目前高职与中职基本相同:都由三部分组成,即基础模块、职业(专业)模块、拓展(提高)模块,但是它们在内容标准上并不完全相同。

下面,我们对全国中职语文课教学大纲与江苏省五年制高职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与欣赏、写作两方面的要求,进行一番比对解读。

1.基础模块

基础模块占中职和高职语文课程的50%,首先比较、对照它们可发现二者有哪些异同。

(1)在阅读与欣赏方面

对现代常用文,中职只要求“能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中心意思和写作特点。能辨识常见的修辞手法,体会文章中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可以说,这是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应该完成的目标。但高职语文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熟练掌握各类文体在表达方式、结构安排、主旨与材料的关系等方面的特点和规律,并能运用这些知识阅读、深入分析和理解文章”;还对叙事类文章、说明类文章、议论类文章、应用类文章分别提出了具体的阅读能力的要求。这就体现了高职的要求更严格、更细致,也更利于检测。

对于文言文,中职和高职二者的差别不大。

(2)在写作方面

中职的要求比较具体、细致,共有6条。除了写作的常规要求以外,对于写作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日常应用文都分别提出了比较明确、具体的要求,明显有利于课堂写作教学的指导与目标达成。相比较而言,高职的要求则显得简洁一点,只有4条;另外,还提出了平时积累、写作习惯等态度方面的要求:“通过对生活的观察、感受与思考,积累写作素材,激发写作兴趣”。这是中职没有的。

中职在应用文方面,提出了写作“便条、单据、书信、启事、通知、计划”等日常应用文的文种要求,有利于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落实到位;而高职则语焉不详,只有“文种恰当,格式规范”。

(3)结论

在基础模块中,总体而言,中职与高职有着显著的差异,后者比前者的难度大得多。尤其表现在文学作品教学方面,高职更接近于高中语文课,有的甚至是大学文学专业的要求。因此,语文学科性的色彩更强。

2.职业(专业)模块

职业(专业)模块的分量占中职和高职语文课程的25%左右,这一模块最能体现语文课程的职教性。认真比对二者,可知它们在职教特色上有何异同。

(1)在阅读与欣赏方面

为体现职教特色,二者都在阅读的对象上提出明确指向:要

阅读与专业相关的文章或作品。但阅读的目标有所不同:中职是“培养健康的职业情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领会作品中体现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进一步了解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对高素质劳动者的全面要求,增强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高职的阅读目标是“要感受专业领域内的人文气息和文化传承,增进对社会、职业的了解,培养职业意识、职业情感,树立职业理想,提高专业素养,塑造良好的职业人格”,而且还要求“学习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培养考察问题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领会作品体现的科学精神,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甚至要“关注当今人类最先进的科技水平和最新的科研成果,了解本专业科技发展的进程以及对社会生活的作用和影响”,这样的阅读目标就

高深多了,有的似乎已经远远超出了语文课程的范畴。

(2)在写作方面

相比较而言,中职的写作要求具体、细致:“掌握调查报告、说明书、广告词、策划书、求职信、应聘书等应用文的写法”,只要求“做到格式规范,语言简明、得体,内容符合要求”就行,最难的就是掌握调查报告的写法。而高职的要求则是“会写日常应用文、一般的职业岗位专业文书和一般的科技文。能恰当地运用图表、图片、统计数据等材料,做到内容具体,重点突出,条理清晰,格式规范,语言平实、准确,文风端正”。这样的要求就高难多了,比如,一个“重点突出”,一个“文风端正”,相信大多数学生是不容易做

到的。

更难的是,高职还要求“能有步骤地从各种渠道获取信息、组织信息,表述具体项目的研究成果。能根据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或论文,要有引用、脚注、尾注、参考文献等,格式规范”,这其实就是写科学论文(即学术论文)的要求。这不仅使学生生畏,语文老师也无不感到难度很大。

(3)结论

在职业(专业)模块中,总体而言,高职与中职有着更显著的差别,前者比后者难度大得多,特别是高职提出了“能根据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或论文”的要求。试想,原本是初中毕业生,刚进入职校二年不到,专业基础课才刚接触,专业论文可能也没读过几篇,要求他们能写研究报告或学术论文,无疑是太难了。

3.拓展(提高)模块

拓展(提高)模块也占中职和高职语文课程的25%左右,高职比中职的就更高了,主要表现在文学作品阅读与欣赏方面。因该模块是选修内容,许多学校并不实施教学,这里就不必赘言了。

四、五年制高职语文课与中职语文课的不同之处

既然培养目标有层次上的区别,生源的语文整体水平存在显著差异,语文课的课时也有差别,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在内容标准上高职的要求都比中职高深,因此,五年制高职与中职的语文课确实不同。笔者以为,二者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基础模块

阅读与欣赏方面,第一,现代常用文教学,除了阅读的一般能力以外,高职要有这样两个任务:帮助学生掌握各类文体在主旨与材料的关系、层次结构安排、表达方式、语言风格等方面的特点;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正确理解现代常用文的能力。这样的要求显然是中职不能够达到的目标。第二,文学作品教学,不仅是四种文学样式上各自特点的认知,高职还有学习中国文学发展简史的任务,还有培养文学欣赏方法、提高欣赏能力的任务以及某些文学鉴赏层次的要求。

写作教学方面,高职有积累写作素材、养成写作习惯的要求。

2.职业(专业)模块

阅读与欣赏方面,第一,对于阅读的目标,高职的要求不仅更宽、更广,而且更深。第二,对于阅读的能力,高职的要求更高。为完成这一任务,高职的语文教材在阅读与欣赏的系列中必须有总结、调查报告、综述文、科学论文的独立单元。

写作教学方面,除了常见的应用文,高职一定要有总结、调查报告的写作要求;还要有依据报刊上的综述文和科学论文能写出其“内容提要”的任务。

笔者以为,唯有具有了以上的课程内容,五年制高职的语文课与中职的语文课就区别开来了。但如果不加区别,高职与中职都使用同一种教材,在教学实践中,就容易出现这种现象:中职的师生会感到高、深、难,“消化不良”,力不从心,进而丧失信心;高职的师生又会遭遇“吃不饱”“营养不良”,而不能达到“高端”的标准,无法体现高等教育的层次定位。这无疑是五年制高职文化基础课程改革的歧途。

语文课是五年制高职教育中的一门重要的文化基础课。其课程功能在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与意义。理清其课程内容与中职的不同点,防止二者的同质化,避免高职教育的“降格”,是当前五年制高职语文课程亟须解决的理论难题。本文抛砖引玉,期待大方之家的指教。

篇(7)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3-160-001

会计是一门与实践有着密切联系的专业学科,在培养会计专业人才教育体系中,“双师型”教师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笔者通过对十多家职业学校会计专业“双师型”教师激励机制建设情况的调查研究,发现职业学校在会计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激励机制建设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引起重视,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一、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双师型”教师激励机制的现状

1.“双师型”教师队伍管理上无完善体制,导致无法实施针对性的激励

据调查显示,目前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缺乏一套“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管理体制,包括任职资格、管理条例、考核办法、评审体系等等各个方面,目前部分中职学校并没有制订和实施适合会计专业“双师型”教师工作特点和要求的管理措施,存在对“双师型”教师实践及应用能力管理上的盲点,因此不能有效地进行“双师型”教师的专业培训和职业发展,不能准确衡量他们对教学、实践和科研成果应用的贡献,当然就无法对“双师型”教师实施针对性的激励。

2.“双师型”教师职称评定上无特殊政策,导致职称评定激励无法实现

众所周知,职称评定是最有效的激励手段之一,然而当前中职会计专业“双师型”教师的职称评定尚无特殊政策,依然重论文轻教学,重研究轻应用。在现行中职教师专业技术职称评审的“指挥棒”下,“双师型”教师们只能在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的同时,将大量精力放在完成论文、著作等硬指标上,而无暇顾及专业实践和科研成果推广与应用,从而导致我国会计专业“双师型”教师普遍存在“能讲不能做”现象。

3.“双师型”教师福利待遇上无独特之处,导致无法调动工作积极性

据调查显示,大多数职业学校尤其是中等职业学校起步时间短、底子薄,资金几乎全部投入到基本建设上,从而使得教师福利待遇始终停留在一个低水平,这不能不视为人才难留的一个客观原因,据笔者所知,大多数中等职业学校的会计专业教师,并没有在待遇上体现出“双师型”教师的独特之处。只有在提高福利待遇的基础上,才可能留住人才,进而吸引更多的高级人才,否则,劳燕分飞,很难保证培养出独具特色的合格人才。

二、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双师型”教师激励机制建设的对策和措施

1.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管理体制,施行针对性的激励

在德国,政府要求职业教育师资报考人员要有一年以上工作经历或在地方院校毕业后取得教育部高级技术员证书,修完大学四年学业后通过国家第一次考试,然后到职业学校实习一年半至二年,再参加国家第二次考试,通过者方可取得职业教师资格证书。我国目前可参照国外对“双师型”教师的认定办法执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尽快建立“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制度,这是“双师型”教师队伍管理的核心所在,同时利用认证制度,可以调动企、事业单位中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来学院做兼职教师的积极性,以便建立一支稳定的具有“双师型”的兼职教师队伍,他们在和学校教师共同进行教学活动中,可以促进学校教师向“双师型”转化。

2.建立科学的职称评定标准,提高“双师型”教师的积极性

在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的教师中,基础理论课教师可参考普通中学教师的职称评定标准,专业理论课教师要兼顾对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核,职业实践课教师可按技术等级职称评定,也要适当考核其教师基本功。对于教学科研成绩突出、有潜力的中青年教师,特别是对近年引进的硕土、博士等高学历的青年教师,要采取措施积极鼓励他们参加“双职称”的评定。实行两种评定交替进行,基础理论课和专业理论课教师以偏重于教师职称系列为主,职业实践课教师以偏重于技术职称系列为主,在外部条件尚未成熟的情况下,学校可先考虑实行内部政策。

3.提供优厚待遇,稳定“双师型”教师队伍

在中职教师中,取得专业技术等级证书的可以优先聘任,两年内还未取得专业技术等级证书的可以不予聘任。在职称晋升、骨干培养等方面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双师型”教师,当年度未参与实践教学的不予评先评优,另外对于一些具有潜力的中青年优秀教师将有计划地安排外出培训,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双师型”素质。在市级以上技能竞赛中获取较高名次的,学校应予以重奖。

4.以政策制度为导向,促使“双师型”教师获得实现自我价值满足感

政策和制度是“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根基,只有建立了良好的制度和实施正确的政策,才能充分调动会计专业“双师型”教师的积极性,为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打下基础。以我校为例,在所有会计专业教师中,仅仅有会计证的教师比例占12%,初级会计师占61%,中级会计师占27%,所有会计专业教师都具有了一定的专业素养。有鉴于此,学校应将“双师型”教师分为初级“双师型”教师、中级“双师型”教师和高级“双师型”教师,以鼓励专业教师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以此体现“双师型”教师的价值。

民族振兴,教育为本;教育振兴,教师为本,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随着我国中职管理体制的深化改革,设计一套科学、公平合理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现有中职教师的潜能、积极性和创造性,已成为中职人力资源管理的首要任务。只有把物质激励、精神激励等多种激励有机进行结合,才能更好的去激励教师,发挥教师更大的潜质,更好的为学生服务。

本文是参与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15―2016年度职业教育研究课题《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以南通市职业学校为例》成果,课题编号为:XHZZ2015051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培养方案

中等职业学校是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基地。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成为了热门专业。要提高专业培养能力,就要注重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让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上既符合旅游职业的需求,也有助于学生在未来的职业道路上更好地发展。根据目前的旅游企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就需要中等职业学校注重人才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以提高旅游人才质量,对中国旅游企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一、中等职业学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性

(一)中等职业学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有助于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

旅游行业对人才的素质有基本的要求,即要求所引进的人才要具有良好的品质、健康的体制、在工作中有任劳任怨的精神。由于刚刚进入到职业领域的学生工作经验优先,对知识的运用能力有限,因此,需要人才要谦虚、待人接物都要有礼貌。旅游人才还需要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和文字叙述能力。

(二)中等职业学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有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中等职业学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中,主要的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这就需要学生具备专业技术知识和职业素养。

学生具备专业技术知识,要掌握扎实的专业扎实,能够运用专业扎实进行技术操作。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所培养的人才主要的就业方向是餐饮、酒店、客房、导游等。这些职业都需要具备良好的专业技术知识才能够在职业领域中获得发展。

学生具备职业素养,不仅要求学生要具有一定的技术能力,还要具有较高的知识理解力,还要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职业应变能力,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且职业道德素养良好。企业对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的评价是重要的人才质量衡量标准。目前的旅游企业对人才的评价已经不再局限于学历,而更多的是从企业发展的角度出发选择人才,这就需要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具有较强的职业能力,而且还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才能够被企业所欢迎。面对目前学生职业素质差这一事实,中等职业学校就需要注重对学生的职业能力进行培养,使学生成为技能型人才。面对目前学生职业素质差的问题,就需要针对教学方法进行研究,制定出符合学生职业发展的教学方案。围绕着培养目标对教学结构进一步完善,保持教育体制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工作中,以确保培养出公安质量的旅游专业人才。

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建设人才的培养方案

(一)在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采用实训课教学模式

中国正处于旅游文化大发展时期,旅游企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是,由于旅游人才不按照职业道德规范开展工作,严重影响了旅游业的社会。旅游业具有本土性特点,往往以、民族元素吸引游客,因此在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要注重对学生政治素质的培养,以在为游客提供服务的同时,能够向游客传输正能量。旅游是体现中国文化软实力中一项重要内容,中等职业学校在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就要摒除原有的单一化的教学模式,从地方文化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的文化获取能力,使学生能够挖掘地方文化,并根据职业需要对所获得的文化进行整合。职业学校在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要根据学生的知识需求出发制定课程教学方案,以扩宽学生的视野。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中要提高教学质量,采用实训教学的方法是非常必要的。实训教学的目的让学生具有较高的职业操作能力,将旅游行业中一些与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相符合的工作实例引入到实训教学中,根据教学需要布设情境,有助于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使学生进入到职业岗位中后,专业能力得以充分发挥。

(二)在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将复合型人才培养基地构建起来

构建复合型人才培养基的目的在于为旅游业培养复合型旅游人才。中等职业学校在在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要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理论知识融入到职业领域的及空间。期间,学生必然会面临各种问题亟待解决,这就需要旅游人才具有较高综合素质,能够很好地应对各种问题。中等职业学校可以与旅游业合作办学,将校外实训基地构建起来,学生在实训基地学习,旅游专家为指导教师,要求所有的学生都需要遵守企业的各项规范,按照旅游企业对旅游人才的要求完善自己。旅游企业也可以参与在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以使所培养的人才满足复合型人才培养要求。比如,中等职业学校可以聘请旅游要求的专家到传播旅游景区文化,让学生参与旅游开发项目,有助于培养学生旅游创新能力。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等职业学校在旅游人才培养上,更为注重专业素质高、技术能力强的人才培养,以使学生进入到专业岗位中就能够胜任工作。现代的中等职业学校普遍采用的职业教育模式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教育充分结合,使学生能够对专业知识灵活运用,由此而提高职业技术能力。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中,从学生职业的角度出发,不仅要做到教育与用人单位的人才质量相符合,还要提高血神的创新能力,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有助于实现人才培养的预期目标。

参考文献:

[1]黎国玉.贵州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职业教育,2014(36):154-155.

篇(9)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12-0025-02

在课题调查中,笔者发现:中职输配电专业毕业生与企业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企业需求与中职学生培养目标存在错位。本课题首先对中等职业教育输配电专业技能型人才的职业特质进行研究,然后设计出适合于电力企业技能型人才职业特质和职业能力形成的教学整体解决方案,并通过教学整体解决方案的实施,探讨中等职业教育输配电专业的教学理论。

问题的提出

我国电力行业的快速发展,对中等职业教育输配电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在对山东地区多家不同类型的电源、热电和供电企业的调查中发现,中职毕业生手拿着各种国家承认的学历证书却难以适应企业需求,企业不得不将新员工再次送入培训中心或相应企业“回炉”。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需求脱节,是职业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这是企业无法在短时间内解决的。

研究的方法

调查 对中等职业教育输配电专业技能型人才的职业活动进行调查,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中等职业教育输配电专业技能型人才职业活动的特点,提出中等职业教育输配电专业技能型人才职业特质的基本内涵。

查文献 查阅有关论文、研究成果,以及企业的职业岗位、岗位工作任务、岗位标准、职业要求等相关资料,掌握企业需求现状,研究现状,确定典型工作任务、能力要求和职业标准。

研讨 对中等职业教育输配电专业的教学和电力行业的培训进行研究和总结,邀请企业管理者、专家、一线生产人员共同研究设计适合于中等职业教育输配电专业技能型人才职业特质形成的教学整体解决方案。

实验 通过中等职业教育输配电专业技能型人才职业特质形成的教学整体解决方案的实施,对建立在中等职业教育输配电专业技能型人才特质基础之上的中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方案进行验证,探讨中等职业教育输配电专业的教学理论及方法。

输配电专业技能型人才职业特质研究

职业特质是指从事不同职业的人所特有的职业素质,是能将工作中成就卓越与成就一般的人区别开来的深层特征,可以通过分析职业活动,研究获得职业活动卓越成效的人所具备的职业素质。

输配电专业比应职业活动调查 笔者通过对我校近五年600名毕业生就业岗位的调查发现,输配电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类型多达37个,职业生涯发展也有5大领域。

职业活动的分析 为了客观掌握中等职业教育输配电专业毕业生的职业活动,本课题邀请了山东省电力学校、山东电力集团超高压公司、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江西职业技术学院、内蒙古电力学校、广东电力工业职业技术学校、山西临汾电力高级技工学校、西安电力高等专科学校等企业、院校的14位专家,应用现代职业分析方法,对中等职业教育输配电专业技能型人才的职业活动进行分析,提出了中等职业教育输配电专业技能型人才职业活动表,具体如表1所示。

输配电专业职业活动特点分析 通过分析输配电专业技能型人才的职业活动发现,输配电专业技能型人才职业活动都是严格按照生产过程或操作规程、顺序展开的。从表2中可以看出,输配电专业人才职业活动的特点是由过程顺序所支配的,即输配电专业技能型人才职业活动具有典型的过程导向特点。

输配电专业技能型人才职业特质内涵 输配电专业人才特质的职业特质定义为:具备依据任务严格执行工作表、作业指导书和安全工作规程,用严格的工作程序、工作规范和操作标准保证操作结果质量要求的意识与素质。

中职教育输配电专业教学整体解决方案设计

职业特质的形成取决于专业教学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为了发挥教学系统整体突现原理的作用,本研究的子课题对中等职业教育输配电专业教学进行了整体解决方案设计。

专业的职业面向分析 依据对毕业生就业和企业需求的调查,中等职业教育输配电专业主要对应输变电企业、发电企业、热电企业、供电企业等方向。毕业生职业生涯发展的主要方向,一是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等生产技能发展,二是进入管理岗位,三是成为企业或培训中心的培训师。专业职业方向的划分如表3所示。

就业证书需求的分析 依据国家持证上岗和就业准入的相关政策,并进行企业调查后发现,中等职业学校输配电专业学生就业一般要求具备计算机等级证书、焊工、钳工、电工证书和相应岗位的职业资格证书。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优势和职业生涯发展方向,除考取上述职业资格证外,还可选择英语等级证书。

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 依据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对中等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类型的定位、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以及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趋势对输配电专业技能型人才的要求,确定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面向送变电工程公司、供电公司、电气安装工程公司或其他电力企业,培养从事架空送电运行与检修、配电线路运行与检修、电力电缆运行与检修及送电线路架设等工作,适应现代工业化建设的发展,具有公民基本素质和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中等应用型技能人才。

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门化方向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并着力打造职业教育四级平台教学模式。第一级平台为公共基础学科平台,或称工具平台。所开设的课程按照培养“社会人”的要求,体现“必需,够用”的原则,加强外语、计算机和人文课程教学。第二级平台为专业核心课程平台。该平台“以人为本”,保证学生可持续发展,按照培养“职业人”的要求开设专业理论课程,突出“夯实”的原则,为学生打下比较坚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基础。第三级平台为专门化方向培养平台。该平台“以就业为导向”开设课程,致力于学生知识的“拓宽”和“外延”,突出“以职业岗位为标准”的原则,为学生就业奠定基石。第四级平台为专业技能平台,所开设的课程按照培养“能工巧匠”的要求,突出“实用”和“娴熟”原则,运用高科技手段和科学的训练方法进行。课程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为了保证中等职业教育输配电专业技能型人才职业特质和职业能力的形成,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的类型以职业活动型课程为主,辅以知识型课程和技术型课程。依据由企业提出的输配电专业职业活动和国家颁布的相关职业资格标准,确定了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门化方向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输配电专业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

专业教学策略的研究 在进行输配电专业过程导向教学策略设计时,专业各课程教学团队要根据职业能力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对项目(或任务)中的关键节点进行剖析,进行课程的总体设计和单元教学设计,并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方法,如咨询、计划、决策、实施、检测、评价等方法,并借助现代教育技术与配置的教学资源营造学习情境,让学生在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中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动手动脑。综合实训项目开发要提炼专业面向的典型工作任务,设计层次递进的综合实训项目,构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真正形成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

教学实施

山东省电力学校通过中等职业教育输配电专业三年(2008~2010)的教学实践,取得了丰硕成果。学生、教师、企业一致反映在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过程中,学校注意到贴近企业真实环境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能够完成企业的项目和任务,能培养出适应企业需求的人才,学生就业后工作上手快,具备独立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受到企业欢迎。

结论

技能型人才职业特质的提出是职业教育发展、实现个性化服务理念的必然要求。中等职业教育输配电专业教学要把技能型人才职业特质和职业能力的形成作为教学过程的中心。中等职业教育输配电专业技能型人才的职业特质形成需要采取工作过程导向和任务导向的行动教学策略。行动教学策略的实施需要工作过程导向的一体化技能教室和工作过程导向结构设计的教材的配合。

参考文献:

[1]周济.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快速健康发展[J].职教论坛,2005(7).

[2]邓泽民.职业教育教学设计[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

[3]邓泽民.职业分析手册[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99.

[4]卢洁莹.“就业导向”职业教育内涵的拓展[J].职教论坛,2008(17).

[5]石伟平,陈霞.职教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国际比较[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1(19).

[6]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技术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7]黄克孝.当前职教课程改革中值得关注的倾向[J].职教论坛,2004(10).

篇(10)

1、改变社会观念。注重技能型人才培养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是目前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劳动力大军,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艰巨任务。但是,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扑面而来的知识经济,人们追求管理型、学术型人才的意识逐渐强化,认为只有成为某方面的专家、学者才是真正的人才。再者,社会的分配制度不健全,不合理,使得技能型人才没有相应的社会地位,使得社会对职业教育失去了信心,只有在考不上重点高中或大学时,才不得已选择职业教育。这种观念是非常片面的,人才的概念应涵盖面更广。因为在某一领域取得突出成绩,对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人毕竟是少数。只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岗位上作出一定成绩的人都应该成为人才。我国的经济发展不仅需要培养一大批高层次知识和技术方面的人才,更需要职业教育培养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技能型人才。社会发展的实践证明,职业教育的水平在很多程度上决定着劳动力大军的素质水平,而劳动力大军的素质水平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民经济生产和服务的总体水平,决定着科学技术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综合竞争力,劳动力结构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民经济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和产品结构。因此,职业技术教育的人才培养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和进步的一个重要问题。

2、了解自身特点。树立成才信心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生源大多数是初中毕业生,在普通中学因为文化成绩较差而最终选择了职业教育。这部分学生有没有可塑性?可不可以培养成才呢?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人类的智能是多元的,个体身上独立存在着与特定认知领域或知识范畴相联系的七种智能。它包括逻辑、数理智能,言语、语言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动觉智能,交流、交往智能,自知、自省智能。每一个体由此组成的智能结构和因此呈现的智力类型是不同的,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抽象思维型,一类是形象思维型。主要能倾为抽象思维者可以成为研究型、学术型、设计型人才,而主要能倾为形象思维者可以成为技术型、技能型、技艺型人才。普通中学的教育比较适合于抽象思维的学生,这部分学生成了普通教育中的佼佼者。而形象思维较差的学生在学习上则感到力不从心,他们中的大部分学生成了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生源。从现代教育理论的分析可以看出,文化成绩不好并不代表智力落后,因为其智力类型和智能结构的优势领域不在于此。文化成绩不好并不代表技能学不好,职业学校的学生完全不必悲观失望,只要认清自身特点,扬长避短,就一定能成为技术型、技能型、技艺型人才。

3、注重综合能力.塑造创新人才

传统的职业教育仍是从简单的从业角度来确立职业教育的原则,让接受教育者掌握一门技术,毕业后能找到一份工作就行了。这种教育思想没有看到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物质生产领域出现了许多新工艺、新技术。还涌现了大批新的经济部门和生产领域。美国在过去的十几年中淘汰了8000多种职业,同时诞生了6000多种新职业。知识的更新速度也在加快,每年的淘汰率达20%,技术的周期寿命只有5年。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结构的调整期,落后的产业技术必定要被淘汰。要适应新时代的变化,在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中,不但要加强技能训练,更要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那些知识面狭窄,适应能力不强的人,必将被时代所淘汰。

人的职业能力可分为基本职业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两个层次。基本职业能力是劳动者从事某一项职业所必备的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专业能力是劳动者胜任本职工作,赖以生存的核心本能,强调合理的知识结构,强调专业的应用性和针对性。方法能力是劳动者在职业生活中不断获得新的技能和知识,掌握新的方法的手段,强调方法的逻辑性和合理性。社会能力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行为能力,包括人际交往、公共关系、职业道德和环境意识等。强调对社会的适应性,行为的规范性。综合职业能力是指具体的专业能力以外的能力,它是接受创新性知识和创新能力的支撑潜力。因此,在职业技术教育中,我们不但要注重专业能力的培养,更要重视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能力的培养应从理论教学、技能实习、课外活动和课外作业等几方面进行。

1.优化课程设计

职业技术教育的工种繁多,如机械专业就达到30多种。下面以机械专业为例,谈谈课程的设计。

可以将教学内容分成五大模块,包括①文化基础课;②专业基础课;③专业课;④技能实习课;⑤选修课。文化基础课不要设置太多,“本着低重心,宽基础。”的原则,围绕专业而教,不同专业侧重点不同。专业基础课要大胆打破学科界限,本着“够用再延伸。”的原则,适当删减繁杂深奥的内容。加强学科间的横向交叉,相互渗透。专业课应强化专业知识的学习,并与实践紧密结合,和技能实习同步开展,课堂教学与实际操作相互结合起来。有许多具体的操作技能,理论上是无法解释清楚的,必须强化技能实习,加大技能实习的课时,还应落到实处。选修课可以开设相关专业的课程,还可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校园礼仪,卫生环保等。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应及时引入新知识、新工艺、新技术。如ug、pro/e和mastcam等。

2.优化教学环节

学生能力的培养,不但体现在教学内容上,还体现在教学环节上。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不能照搬普通教育的模式,应提倡边实践边理论的模式。尽量将书本教学改为课堂实践教学,老师将实际中的问题或零部件放到课堂上,结合理论知识讲解,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边观察边实践,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如制图课的教学,在训练学生读图、画图的能力时,可以结合学生实习中加工的零件和图纸,进行测绘和读图训练。安排一定的时间,要求学生完成零件的模具、夹具和装配图的测绘。学生在进行这些课题研究时,分工协作,查阅相关资料,对书本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技能得到拓展,更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团队。在教学手段上,应将课堂教学与多媒体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取长补短,充分提高教学效果。值得一提的是,计算机教学中,教师在传授基本知识的同时,应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工具和处理信息的方法,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综合职业能力。

   职业技术教育是培养技能型人才,构筑稳定的实习基地,建立和完善技术手段先进的训练系统,如实验室、模拟教室和机床设备等,是必不可少的硬件条件。

3.改革考核办法

普通中学由于升学压力,仍以分数作为考核学生的主要标准。而职业教育就没有这个约束,学生注重的是技能学习,毕业后面对的是择业,不是升学。完全可以以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为前提对学生进行考核。目前,理论课采用试卷进行闭卷考试的方法与普通教育差异不大,学校又对及格率,优秀率提出过高要求,很容易将学生引入应试教育的误区,严重束缚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可以将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比值设为5:5,平时成绩可以从学习态度、课堂表现、课外作业、课题研究等几个方面去考核。充分调动学生平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对一些技能性较强的专业学科,可采用过程式考试和作业设计相结合的方法,将所学内容分成几个阶段,学习完相应的过程,再完成必要的过程作业即为合格。另外,还可以将学科分成几个部分,要熟记硬背的部分采用闭卷考核的方法,拓展性知识部分采用开卷考核的方法;体现动手能力的部分尽量进行实践操作的考核;与实践紧密联系的部分,采用课题研究等方式进行考核。然后根据每一部分内容在学科中所占比重,按相应的比例计算出综合值。总之,不论用何种考核方法,都要以职业能力的评价为中心,客观公正全面的进行考核。尽量使那些在应试教育中耽误的学生在应用教育中脱颖而出。

4.加强道德教育

这里所说的德育,涵盖了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多个方面。德育也是职业能力培养不可缺少的一环。

篇(11)

1、改变社会观念。注重技能型人才培养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是目前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劳动力大军,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艰巨任务。但是,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扑面而来的知识经济,人们追求管理型、学术型人才的意识逐渐强化,认为只有成为某方面的专家、学者才是真正的人才。再者,社会的分配制度不健全,不合理,使得技能型人才没有相应的社会地位,使得社会对职业教育失去了信心,只有在考不上重点高中或大学时,才不得已选择职业教育。这种观念是非常片面的,人才的概念应涵盖面更广。因为在某一领域取得突出成绩,对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人毕竟是少数。只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岗位上作出一定成绩的人都应该成为人才。我国的经济发展不仅需要培养一大批高层次知识和技术方面的人才,更需要职业教育培养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技能型人才。社会发展的实践证明,职业教育的水平在很多程度上决定着劳动力大军的素质水平,而劳动力大军的素质水平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民经济生产和服务的总体水平,决定着科学技术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综合竞争力,劳动力结构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民经济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和产品结构。因此,职业技术教育的人才培养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和进步的一个重要问题。

2、了解自身特点。树立成才信心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生源大多数是初中毕业生,在普通中学因为文化成绩较差而最终选择了职业教育。这部分学生有没有可塑性?可不可以培养成才呢?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人类的智能是多元的,个体身上独立存在着与特定认知领域或知识范畴相联系的七种智能。它包括逻辑、数理智能,言语、语言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动觉智能,交流、交往智能,自知、自省智能。每一个体由此组成的智能结构和因此呈现的智力类型是不同的,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抽象思维型,一类是形象思维型。主要能倾为抽象思维者可以成为研究型、学术型、设计型人才,而主要能倾为形象思维者可以成为技术型、技能型、技艺型人才。普通中学的教育比较适合于抽象思维的学生,这部分学生成了普通教育中的佼佼者。而形象思维较差的学生在学习上则感到力不从心,他们中的大部分学生成了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生源。从现代教育理论的分析可以看出,文化成绩不好并不代表智力落后,因为其智力类型和智能结构的优势领域不在于此。文化成绩不好并不代表技能学不好,职业学校的学生完全不必悲观失望,只要认清自身特点,扬长避短,就一定能成为技术型、技能型、技艺型人才。

3、注重综合能力.塑造创新人才

传统的职业教育仍是从简单的从业角度来确立职业教育的原则,让接受教育者掌握一门技术,毕业后能找到一份工作就行了。这种教育思想没有看到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物质生产领域出现了许多新工艺、新技术。还涌现了大批新的经济部门和生产领域。美国在过去的十几年中淘汰了8000多种职业,同时诞生了6000多种新职业。知识的更新速度也在加快,每年的淘汰率达20%,技术的周期寿命只有5年。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结构的调整期,落后的产业技术必定要被淘汰。要适应新时代的变化,在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中,不但要加强技能训练,更要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那些知识面狭窄,适应能力不强的人,必将被时代所淘汰。

人的职业能力可分为基本职业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两个层次。基本职业能力是劳动者从事某一项职业所必备的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专业能力是劳动者胜任本职工作,赖以生存的核心本能,强调合理的知识结构,强调专业的应用性和针对性。方法能力是劳动者在职业生活中不断获得新的技能和知识,掌握新的方法的手段,强调方法的逻辑性和合理性。社会能力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行为能力,包括人际交往、公共关系、职业道德和环境意识等。强调对社会的适应性,行为的规范性。综合职业能力是指具体的专业能力以外的能力,它是接受创新性知识和创新能力的支撑潜力。因此,在职业技术教育中,我们不但要注重专业能力的培养,更要重视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能力的培养应从理论教学、技能实习、课外活动和课外作业等几方面进行。

1.优化课程设计

职业技术教育的工种繁多,如机械专业就达到30多种。下面以机械专业为例,谈谈课程的设计。

可以将教学内容分成五大模块,包括①文化基础课;②专业基础课;③专业课;④技能实习课;⑤选修课。文化基础课不要设置太多,“本着低重心,宽基础。”的原则,围绕专业而教,不同专业侧重点不同。专业基础课要大胆打破学科界限,本着“够用再延伸。”的原则,适当删减繁杂深奥的内容。加强学科间的横向交叉,相互渗透。专业课应强化专业知识的学习,并与实践紧密结合,和技能实习同步开展,课堂教学与实际操作相互结合起来。有许多具体的操作技能,理论上是无法解释清楚的,必须强化技能实习,加大技能实习的课时,还应落到实处。选修课可以开设相关专业的课程,还可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校园礼仪,卫生环保等。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应及时引入新知识、新工艺、新技术。如UG、Pro/E和MASTCAM等。

2.优化教学环节

学生能力的培养,不但体现在教学内容上,还体现在教学环节上。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不能照搬普通教育的模式,应提倡边实践边理论的模式。尽量将书本教学改为课堂实践教学,老师将实际中的问题或零部件放到课堂上,结合理论知识讲解,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边观察边实践,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如制图课的教学,在训练学生读图、画图的能力时,可以结合学生实习中加工的零件和图纸,进行测绘和读图训练。安排一定的时间,要求学生完成零件的模具、夹具和装配图的测绘。学生在进行这些课题研究时,分工协作,查阅相关资料,对书本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技能得到拓展,更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团队。在教学手段上,应将课堂教学与多媒体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取长补短,充分提高教学效果。值得一提的是,计算机教学中,教师在传授基本知识的同时,应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工具和处理信息的方法,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综合职业能力。业技术教育是培养技能型人才,构筑稳定的实习基地,建立和完善技术手段先进的训练系统,如实验室、模拟教室和机床设备等,是必不可少的硬件条件。

3.改革考核办法

普通中学由于升学压力,仍以分数作为考核学生的主要标准。而职业教育就没有这个约束,学生注重的是技能学习,毕业后面对的是择业,不是升学。完全可以以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为前提对学生进行考核。目前,理论课采用试卷进行闭卷考试的方法与普通教育差异不大,学校又对及格率,优秀率提出过高要求,很容易将学生引入应试教育的误区,严重束缚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可以将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比值设为5:5,平时成绩可以从学习态度、课堂表现、课外作业、课题研究等几个方面去考核。充分调动学生平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对一些技能性较强的专业学科,可采用过程式考试和作业设计相结合的方法,将所学内容分成几个阶段,学习完相应的过程,再完成必要的过程作业即为合格。另外,还可以将学科分成几个部分,要熟记硬背的部分采用闭卷考核的方法,拓展性知识部分采用开卷考核的方法;体现动手能力的部分尽量进行实践操作的考核;与实践紧密联系的部分,采用课题研究等方式进行考核。然后根据每一部分内容在学科中所占比重,按相应的比例计算出综合值。总之,不论用何种考核方法,都要以职业能力的评价为中心,客观公正全面的进行考核。尽量使那些在应试教育中耽误的学生在应用教育中脱颖而出。超级秘书网

4.加强道德教育

这里所说的德育,涵盖了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多个方面。德育也是职业能力培养不可缺少的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