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产学研合作调研报告大全11篇

时间:2022-07-16 15:40:09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产学研合作调研报告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产学研合作调研报告

篇(1)

DOI:10.16640/ki.37-1222/t.2016.22.225

0 引言

济南科创中心根据《国家技术转移促进行动实施方案》积极开展技术转移转化工作,加大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重点在服务产业集群、服务工研院建设、推动重大关键技术研发、实现重大科技成果项目转化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示范带动效果。

1 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工作落实情况

1.1 深入交流,加强合作

为更有效地做好产学研合作服务工作,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结合,中心先后到浙大山东技术转移中心、中科院山东技术转移中心、山东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调研和交流,征集到技术成果600余项,技术需求197项,23次邀请专家到企业诊断技术难题。积极牵线搭桥,推动“齐鲁工业大学青年学者服务济南企业行动”,促成21家企业与青年学者的合作,10家企业与青年学者签定了技术协议合同;先后协助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基地(平台)4个,以这些基地和平台为载体,助推校企、院企深入合作,实现重大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的新突破。

1.2 扎实开展科技服务新农村,推进科技园区建设

为继续落实好科技部服务新农村建设工作,组织省农科院、省林科院等涉农院所“服务济南”工作,根据园区及农户提出的技术需求,中心及时邀请有关专家到历城、章丘、济阳、长清等县区进行了服务指导,帮助园区进行了规划设计、指导农户根据季节变化及时预防病虫害防冶等技术问题。得到农户的一致欢迎。

2 技术转移服务模式探索

中心依托大专院校及科研院所的科技与人才智力优势,围绕地方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不断探索创新新型产学研合作模式,通过开展建立研究生实践基地、产学研合作基地等多种形式,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服务。

(1)公益服务模式促进技术有效流动。由于中心的非商业性运营模式,有很强的公信力,由此搭建的平台对于产学研合作各方来说有很强的保障作用,容易形成互信的共同取向。

(2)“双结合”的运营模式。网上推介和现场对接相结合,捕捉产学研合作的契机,促进技术交易量;大型技术成果网上展会和针对性强、专业程度高、规模小的技术项目对接会相结合,保证不同需求的产学研合作群体,提高了成功率。

(3)标准化的经营服务模式。产学研合作服务的标准化使所有客户都可以享受到规范、优质有效的服务,服务质量有保障;一体化、一站式的全程跟踪服务使产学研合作各方的利益有保障。 济南市产学研协作管理服务中心早在2010年就被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确定为山东省服务标准化试点单位,并且承担着山东省科技服务标准制定的项目,这就保障了所有客户都可以享受到标准化的服务。

3 成果转化服务业绩

(1)大力推动产学研基地建设,促进地区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先后协助企业建立了山东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与济阳县企业--山东白马永诚数控机床股份有限公司产学研合作基地、齐鲁工业大学―山东蓝创集团产学研合作基地、齐鲁工业大学创业学院―蓝创分院等基地和平台。以这些基地和平台的建立为契机,促进校企合作、院企合作,在实现重大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方面实现了突破。

(2)积极参与组织产学研对接活动,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积极参与长清区产学研融合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各项工作,4次邀请山东大学、齐鲁工大、省科学院、省农科院专家学者在长清召开了企业技术对接会,参会企业达百余家,特别是11月3日召开的“山东大学服务长清企业技术对接会”取得了良好的对接效果,参会的22家企业有11家与山东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等4个学院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3)围绕“服务长清企业、振兴长清经济”,进一步推动齐鲁工业大学服务济南企业行动。中心与各县(市)区中心、行业中心和所属企业进行了联系沟通,并分别到槐荫、章丘、历城、济阳等县(市)区针对合作企业进行了现场调研交流,通过活动的开展,有21家企业与青年学者达成了合作协议,10家企业与青年学者签定了技术合同,青年学者为企业解决了一系列技术创新方面遇到的瓶颈问题。

(4)积极开展清华大学博士生来济进行服务企业活动。中心非常重视“引智引才”工作,与清华大学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为济南企业架起了产学研合作桥梁,校企真诚合作,硕果累累。17年来(除了2003年因非典、2015年因单位合并机构调整)外,共接纳清华大学研究生院选派的298名硕士、博士研究生来济南71家企业开展实践活动,为企业解决312项技术难题,受到济南企业的广泛好评。博士们来济后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开展技术培训,同时还帮助企业翻译资料撰写调研报告等,在完成既定课题的情况下参与了企业其它技术方面的技术改造,提出了一些前瞻性的思路,解决了一些困扰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赢得了承担实践企业的高度评价。

篇(2)

产学研合作教育 实践能力 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2)12-017-02

一、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目标定位是应用型本科专业建设中最为关键的核心问题之一。笔者认为,应用型本科教育应立足于为地方经济、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面向基层, 按发展的需要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应用型本科专业的目标市场应是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和基层企事业“小单位”。目前全国范围内已有500多所高校开设财务管理专业, 其中相当一部分为新设的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基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的总体目标定位, 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立足于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面向基层, 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金融以及理财等方面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中小型企业培养财务经理或财务主管。因此,其实践教学模式的培养目标可以定位为:采取有效的实践教学方法与手段,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较高专业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种专业实践能力表现为财务管理专业人才能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又可以分解为:组织协调能力、职业判断能力、管理领导能力、预测分析能力、会计处理能力、税务筹划能力、资金管理能力等。

二、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实行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意义

钟秉林(2000)指出,产学研合作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为重点,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的教育形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提出: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产学研合作教育要求财务管理专业教育改革要改变传统的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观念,注重知行统一。

1、通过产学研合作教育,制定更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教育必须主动适应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的需要,把握企业脉搏,掌握企业需求,主动实现人才供需平衡。通过产学研合作教育,把企事业单位中新的财务处理、会计流程、会计核算技术、财务行为规范等及时补充到教材中去,充分吸收各方的优势,制定更科学的培养方案。

2、有利于加大实训力度,共建校外实践基地。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教育在教学环节上更突出实践性,实训、实习所占比例较大。实践教学任务仅在校内是无法完成的,必须走出校门,去企业(公司)财务部门、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通过产学研合作建立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充分利用企业技术、设备资源,完成实践、实训教学任务。

3、通过产学研结合,可以促进老师实践技能的提高。教师在合作教育中不自觉地提高自身实践教学能力,学校可以选择更合适的兼职老师,同时可以聘请企业相关的人员在校内兼职上课,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与企事业单位联合育人,增进双方了解,共同发展,促进毕业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同时也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率。

4、有利于提升教师的科研创新能力,促进科研的发展。高校的科研项目更多是对企事业单位的技术服务,为企事业单位提供各类财务咨询、业务培训服务,离开了与企事业单位的结合,脱离了一线生产,就很难找到合适的课题。企事业单位通过参与应用型本科教育,与高校形成互惠互利的合作机制。

三、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财务管理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探索

学院紧紧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这两个基本问题,构建三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第一层次,目标体系,主要指培养目标及规格;第二层次,内容方式体系主要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培养途径等;第三层次,保障体系,主要指教学队伍、实践基地、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等。在多年的实践过程中,学院在教学环节运行过程中有效地实行产学研合作教育,总结出了以下一些经验。

(一)通过产学研合作教育,不断修订人才培养计划

1、通过产学研积极合作,财务管理专业教学计划在教学内容上实现了基础知识与现代科学知识的有机结合。学院财务管理专业构建了“双平台+三模块”的理论教学体系,为学生提供适应社会需求的学科和专业基础以及“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和“专业财务管理”三个方向的专业模块知识。即:“专业基础课平台+学科基础课平台”两个平台;财务管理方向、管理会计方向、专业财务管理方向(如税务管理、项目投资管理、全面预算管理、商业银行管理)三个模块。为了校内模拟实践教学,先后建立会计手工模拟实验室、ERP 沙盘模拟实验室,财务软件和财务模拟实验软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财务管理专业学生进行校外实践的压力,也缩短了到企事业单位实践的时间。

2、通过产学研积极合作,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在教学安排上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在教学安排上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的最终目的就是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学院接受企事业单位的建议,加大了实践教学的力度。学院构建了多主体多平台多目标多形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多主体即企业、银行、证券、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学校、学生;多平台即校外实习基地、校内实训中心、社会实践场所、财务与会计竞赛、会计考证、教学课堂;多目标即社会实践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的提高;多形式即感知实践、工商实训、文献检索、调研实训、专业实习、毕业论文。另外,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财务管理专业在教学计划的修订中,充分考虑企业的建议,将专业课由第七学期提前到第六学期,第七学期仅设置两三门选修课,这样从第七学期开始,指导教师就可以将毕业实践、毕业论文任务提前布置给学生,从而可以有效地保证毕业论文质量。

3、通过产学研合作教育,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在课程设置上实现了专业特点与企业实际需要的有机结合。在课程设置上注重专业特点与企事业单位实际需要相结合当代大学教育的主要特点是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例如,许多企业都提出,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不仅需要具备预测分析、会计处理、税务筹划、资金管理等知识,还需要具备将来从事本行业所必需的组织协调、职业判断、管理领导等知识。为此,学院考虑企业的实际需要,在专业选修课中增加了《组织行为学》、《运筹学》、《财经应用文写作》和《领导艺术》等课程。

(二)通过产学研合作,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教育已不再是精英教育,而转变为一种大众教育。为此,学院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重新定位,着力培养“厚基础、重应用、强技能”的高级应用型本科人才。为了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学院与企事业单位进行了积极的合作。

1、依托企事业单位,实现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结合。为了实现与企事业单位进行长期稳定的合作,学院相继与沃尔玛(芜湖)公司、鑫龙电器、奇瑞徽银金融有限公司、扬子银行、恒企会计培训公司、广发会计师事务所等签订了建立实践教学基地的协议。我院教师依托实践教学基地或个人创造条件进行沟通,在教学环节中注重同时培养学生的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通过产学研积极合作,我院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了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的有机结合。另外,以学院大学生创业实践中心财务部为基础,筹建了以记账为主要业务的财务实训模拟公司,它是财务管理专业重要的校内实践基地。

2、依托企事业单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毕业实习对于任何一个专业来说都是最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毕业实习,学生能够将本专业课程体系内所有相关的知识融会贯通,解决实际问题。学院在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了财务分析课程设计、财务管理课程设计、财务与会计信息系统等实践课程,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近几年,每年都选派一批优秀毕业班学生到企事业单位进行毕业实习,开阔了学生视野。学院要求学生所进行的毕业论文撰写要联系企事业单位实际案例,以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

3、建立实时动态的实践教学效果评价与激励制度。建立实时动态的教学评价与激励制度,提高学生应用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最终使学生受益,提升他们的就业质量。主要从实践记录、平时表现、实践报告、实践答辩四个方面进行实践评价。实践结束后,企业导师要对学生工作表现和效果做出评价;校内导师根据学生撰写的实践报告和企业导师的评价意见、学生实践的整体效果总结实践教学经验。这种校企联合实践教学模式的考核评价体系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目的,实现从单纯为了考试到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培养和提高的转变。

(三)通过产学研合作,加速高校教育科研成果转化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加速高校教育科研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作为一种教育模式,产学研合作教育与其他模式有所不同,它可以促进高校教育科研的转化,提高社会服务水平,同时高校可以充分利用企事业单位的实践基地等教育资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双方合作、双向受益、共同发展。在近几年的社会实践中,我院一些学生的实践表现得到企事业单位的充分认可,学生寒暑假的开展的社会实践和调研报告,陆续被一些企事业单位采纳。10级财务管理专业学生朱蕴通过对奇瑞徽银金融有限公司的营运资金管理进行了调研后,提交的实践报告得到该公司经理褒奖,获得2000元奖学金。通过产学研合作教育,加速了我院教育成果的转化,满足了企业或地方的实际需要,也提高了学院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形成合作各方共同受益的综合效益。

四、结语

在产学研合作中,只要参与各方都有为社会经济发展、为国家培养有竞争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崇高理念, 积累合作教育经验,加强学校与企事业单位的磨合力度, 就能够使产学研合作教育成为人才成长的核心驱动力。通过近几年的实践,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财务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在产学研合作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经验,下一步还需要加强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深度和广度,丰富合作教育模式和完善发展机制。

参考文献:

[1]张惠忠.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设计构想[J].会计之友,2007,(11).

[2]钟秉林.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0,(21).

[3]李心合.财务管理学的困境与出路[J].会计研究,2006,(7).

[4]田祥宇.本科财务管理专业校企联合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5]刘群志.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创新与优化机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1).

Research on Applied undergraduate financial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cooperative education

GAO Zhi-lin

篇(3)

Finance and Economics Professional

WANG Jiancong

(Accounting School of Eastern Liaoning University, Dandong, Liaoning 118000)

Abstract Cooperative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way to cultivate talents universities, research and service to the community, is the inevitable trend of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Characteristics of paper from the start of research cooperation, demonstration technology Universities inevitability financial professional conduct cooperative education, and with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status of contradictions faced cooperative education, put forward solutions based 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mselves.

Key words finance and economics professional; cooperation; problem

产学研合作教育通常是指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三者,采取多种方式联合起来培养人才的一种教育模式,它是高校提高教育质量,强化学生综合素质,推动教育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的一种重要途径。现代意义上的产学研合作一般主推20世纪50年代美国以斯坦福大学为代表的“特曼式大学”,当时被称作斯坦福科学园,它是由斯坦福大学副校长特曼倡导而建立起来的,这是最早的产学研基地。我国的产学研合作起步相对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经历了一个由点到面、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目前看,产学研合作有力地推动了学用转化,对国家经济建设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从实践看,理工类高校、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与企业的合作成果显著、效益丰厚。特别是技术应用类高校以培养面向社会的应用型人才为主,更加需要从合作中找准培养方向、汲取教育素材,打造动手能力强、适应社会需要的新型人才。

1 财经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必然性

当今世界已经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效率前所未有,因此,作为探索新知识、发展新技术、培养新型人才的高校,已逐渐从经济社会的边缘走向中心,甚至成为整个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动力源。可见,产学研合作是时代需要,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1)经济增长需要。经济是国力增长的重要前提,虽然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进程深入,在全世界多数国家都处于经济增长的形势下,我国经济市场面临外部竞争压力不断加剧,如何保持经济稳步发展是我国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要务,必须有科技创新和高素质人才的支撑才能确保自身经济发展立于不败之地,作为保障和直接参与资本运作的财经行业显然不能置身事外。如果高校过分注重科研技术,忽视对金融、会计等财经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经济体系将缺少重要的组成部分,市场经济显然无法良好运行。因此,社会经济市场需要有较强操作能力的财经人才推动向前发展。

(2)高校发展需要。在知识经济时代,高校之间因为争夺发展空间也存在竞争。特别是支持一所现代大学耗资巨大,靠政府拨款仅能维持基本建设和运转,想要从根本上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学校竞争力需要大量的资金,这种资金需求缺口在短期内难以依靠拨款弥补,各大高校便迫于形势必须寻求外部支持。据统计,高校科技经费中的10%来自中央财政,30%来自地方财政,60%来自企业和社会。由此可见,培养社会、企业认可的财经专业人才是财经类高校或是财经专业存在的根本意义。如何培养这样的人才?主要就是三个途径:一是开办进修班,在培训企业人员的同时获取企业需求,进而校正教学方向;二是与企业合作,共同发展,收益共享,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三是以自身为主体加入市场,获取发展所需。这三条也是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主要模式,因此,实行产学研合作成为财经高校的必然选择。

(3)企业生存需要。一个企业能够保持市场占有率,最显著的优势就是始终与市场需求保持同步、在技术上保持领先,它的核心就是创新力。同时,在具备创新力的基础上,企业还必须拥有高素质的管理团队,能够准确把握市场、科学决策、有力执行,而财经人才是管理团队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纵观世界各大知名企业,无不高度重视这两个方面的发展。以往企业创新和培养人才基本依靠自身经营,存在周期长、投入与产出比较低等问题,产学研合作模式较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首先,在科研创新领域,高校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企业与高校合作进行科研攻关事半功倍;其次,在合作过程中,企业为高校在校生提供理论付诸实践的平台,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自身运行成本,提高了收益;再次,培养一名合格的财经专业人才需要丰富的实践,产学研合作给企业选人用人提供了先机,无疑会成为企业的最佳选择。

2 财经专业产学研合作面临的问题

(1)教职人员的观念有待转变。我国财经专业多以本科教育为主,很多高校为申请硕士、博士授权点,热衷于科研成果产出,并且以基础性研究为主,在与现实对接思考不够,将成果转化为可行操作方法的下篇文章没有做好。同时,财经专业教师大多把心思放在教学和评职称、应付考核上,与社会联系少,没有瞄准社会行业存在的突出问题搞研究,以致培养的人才和研究的成果不能迅速投入生产活动,造成了教育资源浪费。

(2)教育模式还有一定的滞后。一些在产学研合作领域走在前列的国家,经过长期的研究与实践,给出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定义是:以实践认知和体验性理论学习为基础,利用学校、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科技园等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培养具有应用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综合型人才。据了解,世界著名商学院的教育模式都有一个共同点――“以需定产”,即根据当前市场对人才的需要,培养具备全面管理意识、专业的财经管理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管理人才。而我国与此还有一定的差距,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尤其是财经类专业的教育模式基本采用的是本科期间将全部基础理论灌输给学生,然后通过毕业招聘会或校企互动活动将优秀的毕业生推荐出去,即便个别高校组织假期实习科目,也多以学生上交调研报告完结,形式大于过程。这样“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人才往往不是企业聘来就能用的,所以企业和社会称这种模式培养出的是中“看”(成绩单)不中“用”(实践)的人才。

(3)企业、高校存在文化冲突。由于企业和高校立足点不同,使得二者文化不同。企业文化的内涵是追求利润;高校文化内涵是探索真理、追求理论优化,具体要求是遵守理论、细心研究、敢于思考,不必过分强调利益。纵然社会广泛认识到高校文化是推动科技进步的原动力,但在高校与企业合作过程中,两种文化不可避免发生冲突,加之沟通不畅,使得合作难以持久,严重制约了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发展。

(4)合作利益分配不尽合理。上文论述中提到,高校不仅要教书育人,还要面对发展的问题,需要获取社会和企业的支持,这里就牵涉到利益分配。根据调查,影响合作关系的主要原因中,权益分配不当占49%,人际关系不协调占19%,其它因素占25%,可见利益分配对产学研合作能否持久起重要作用。正常情况下,各主体间具有法律地位平等性,在利益分配上应按照价值规律要求实行等价交换,但现实操作中,因为高校是以知识虚拟资本加入合作,企业提供实际物力支持,二者在利益分配的权重上没有衡量的标准,合作双方因分配意见不统一而产生矛盾的情形时有发生,影响了合作的持久性。

另外,关于产学研合作相关制度,政府和高校也是在不断摸索中逐步完善,配套的实施细则、运行方法、评价体系等还存在一定不足。

3 财经专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对策建议

(1)加强对教职人员的思想观念引导。要引导教职人员认识到学校提供的理论知识、学习环境不可能完全满足人才的成长需要,将课本上的知识转化为课堂教育只是完成了最初级的高等教育,必须要“走出去”,深入社会了解财经行业当前的形势、急需的专业知识,尔后结合自身所学转化为生动的教学素材,如此才能提高学生积极性和领会知识的效率。

篇(4)

技术更新换代进程的不断加速促使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日愈受到重视,国内外针对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在协同创新内涵、协同创新利益相关主体、协同创新模式等方面进行大量的研究并取得显著的成果。近年来我国十分关注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深化研究,并推出一系列政策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进一步发展: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出对产学研合作教育给予优惠政策;2011年教育部提出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但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仍存在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企业缺乏内在动力,学研机构协同创新机制不完善等诸多问题。因此结合新形势下市场需求状况,推进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行机制的完善,促进产业方、学研方、相关政府之间信息资源的有效流动变得迫切。

一、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研究

(一)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主体职能分析

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是指在政府政策支持引导下,高校、科研院所、社会企业以创新资源共享及创新优势互补为基础,以合作研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为原则,对技术、人才、信息和管理等资源进行有效整合而促使各方达到利益最大化。因此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主体包括政府、科研院所和高校、社会企业。在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过程中,政府通过相关政策法规积极支持引导产学研各利益相关主体之间的信息资源朝合理的方向流动;以本科高等院校为主的学研方则是作为科研成果输出方为企业提供研发设计等智力支持;产业方作为科研成果接受方,其职能是将科研成果转化成适应市场需求,满足客户服务的终端产品。

(二)各利益相关主体交互作用分析

学研方和产业方之间的交互作用是学研方承接产业方的横向课题、输送毕业生和提供培训等服务,以换取经费投入以维持高校生存与发展,而产业方则通过将学研方科研成果转化,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学研方和政府之间的交互作用则是政府是学研方的政策支持者、管理者和监督者,学研方则是在政府为达到其社会效应的过程中扮演政策执行者和服务提供者的角色;在政府和产业方的交互作用中,政府通过政策实施、宣传推广、完善公共基础设施等方式为产业方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而产业方则是积极响应政府制定的政策,在政策这个大框架下制定科学合理的企业战略,在提升自身经济实力的同时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

(三)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运行分析

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运行宏观上存在三类模式,即政府主导模式、学研方主导模式、产业方主导模式。随着市场竞争日益多元化、复杂化,为更好的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应该重点选择产业方主导模式。产业方是最接近产品服务消费者的主体,通过分析产业方的市场调研报告,可以有效保证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成果的效度达到最大化。在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运行过程中,政府作为支持引导机构,通过政策支持、平台构建等方式促进产业方和学研方沟通交流;学研方根据产业方的需求定向进行设计研发,之后产业方将原始科研成果根据市场需求转化为满足其客户所需的终端服务产品。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运行应把握一个原则:在合理分配利益的前提下实现政府的社会效益,提升高校的社会影响力,强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制约我国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的因素分析

(一)相关政府部门政策支持体系有待完善

政府针对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联合培养基地资金划拨管理过于细化,高校等学研机构在项目申报、资产购买等方面受到严格的限制,严重束缚研究的进行;对于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诸如鼓励机制、利益分配机制、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等引导性政策还需要进一步加强;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推进缺乏中介机构的支持,随着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市场需求瞬息万变,因此需要相应的中介机构扮演桥梁作用,政府应该积极引导相关行业协会或者自身成立中介机构以促进学研方和产业方之间的沟通。

(二)学研方产学研协同创新激励制度不健全

学研机构对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重视程度不足,本科院校高等教育通常没有像高职院那样设立对口的实训基地,而仅仅是通过简单的理论教学为学生灌输一个大概的理论框架,导致学生真正上岗时远低于社会对高等教育本科人才的要求,这些都与学校对专业的认知与重视程度紧密相关。此外学研机构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行机制不健全也是制约因素之一,科研成果的评价指标和考核制度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对高校教师参与横向课题的主体身份的不认同,从而降低教师承接横向课题的积极性。

(三)产业方协同创新内在动力不足

产业方以自身经济利益为导向,而学研方希望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合作时间长,有足够的资金流以保证其科研项目的顺利进行。由于知识技术的输出方追求的是长期效益,而输入方期望的是短期效益,双方目的不协调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一道壁垒。此外,对于产学研协同创新三大主体政府、学研方、产业方而言,由于产业方是科研成果转化的中介,同时也是科研转化为产品的直接受益方,应该由产业方提供主要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转资金。但是产业方往往只是提供能够满足其生产需求的这一部分知识产权的研究经费。

三、我国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实现路径

(一)政府强化自身支持引导功能

1.建立完善的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支持引导政策政府应该加大财政税收支持政策,目前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运行中主要是由产业方提供科研经费,然而企业的实力毕竟有限,为鼓励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长期运行,政府可以在固定资产购买折旧、营改增税收等方面减少企业经费压力。政府机构完善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分配机制。政府可以借助行业协会的力量明确各利益相关主体的诉求并参考行业协会、企业团体、学研机构的意见后制定符合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政府亟需健全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在利益驱动之下各利益相关主体为保证自身利益最大化,会引发相应的知识产权纠纷从而阻碍协同创新的深入发展,因此政府应该明确知识产权归属的相关条例,减少产权纠纷事件发生。2.发展专业化产学研中介服务组织政府可推行“科技经纪人”制度,即政府联合各利益相关主体共同商讨确定中介人员的资格认证标准,规范其运作,使之形成专业化的服务体系,发挥中介机构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的媒介作用。中介服务机构的任务是构建学研方和产业方之间的高效的信息沟通网络,促进学研方和产业方之间的无缝对接,定向化提高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效率与效度。当中介服务机构发展到一定程度情况下,中介服务结构可以将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系统性联接起来,朝横向拓展和纵向延伸方向同步发展,加速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利益相关主体信息资源流动,构建全方位多角度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

(二)学研方构建科研成果效度产出制度

1.健全高等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行机制建立产学研联合培养体系。基于产学研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需要,实践环节必须纳入大学生培养过程中,高校应该和企业合作建立联合培养基地,将实践环节放到大学生的考核机制里,促使大学生重视自身实力的提升。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强化高校教师企业挂职锻炼制度,并且将教师参与企业挂职锻炼的时长作为教师职称晋升的考核指标之一。完善高校教师科研立项经费管理制度,在监督管控的前提下保证教师能够便捷使用科研经费,从而提高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2.建立灵活的人才交流政策对于教师而言,学研方在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的同时,也要积极引进社会精英人士、企业一线工程师作为客座教授到学校任职,进而改变本科高校纯理论教学模式,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于学生而言,学研方应该积极推行“走出去,引进来”战略,学研方利用自身资源,在国内外上广泛寻求高等院校作为合作伙伴,定期输送本校学生到其他高校进行交换学习,强化学生自身素质。同时高校通过文化交流等方式与国内外其他高校学生加强交流,提升学生多角度、宽思维处理事情的能力。

篇(5)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9-0167-03

保健(功能)食品是指具有调节人体生理功能,适宜特定人群食用,又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的一类食品。这类食品强调的是食品的第三种功能即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功能,在我国也称保健功能。功能性食品(functional food)一词最早出现在日本文部省《食品功能的系统性解释与展开》书中。功能性食品主要经历了营养强化、初级和高级功能性食品三个阶段。经过长时间的调整和规范,目前,功能食品科学已经发展成为食品科学、营养学、预防医学、生理学、工程学及药理学等学科的交叉渗透学科,赋予了更高的内涵。

“十一五”期间,我国功能食品产业呈现出了蒸蒸日上的良好势头,无论是在产品种类和成分方面,还是在功能食品相关科学技术研究方面都有了长足发展。尤其是在科技部首次把功能食品作为重点项目纳入了“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以后,大力促进了功能食品关键技术的研究与产业化示范项目建设,这对增强我国功能食品的原始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提升功能食品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规范功能食品行业的发展,提高人民身体素质和营养健康水平,均表现出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一、功能食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现状

与功能食品产业的蓬勃发展相比,我国功能食品教育体系严重滞后。由于我国在本科层次人才培养上,均是以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所列出的专业中,截止2012年的最新版本还没有把功能食品作为本科培养专业。因此,大多数从事功能食品研究的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在本科层次人才培养上,均以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专业下设置了相关功能食品课程。据不完全统计有235所高校设立了食品类本科层次人才培养专业,有100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能够培养功能食品相关硕士研究生,只有20余所高等院校能够培养功能食品方向的硕士研究生,不足10所院校招收功能食品博士研究生。然而,国内的“食品科学”专业大都设置在轻工和农业院校,研究的重点是食品加工过程中科学问题,很少涉及研究“食品与人体健康的关系”,也很少涉及食品的功能问题。而医药院校的科研领域的主要精力在研究“天然药物”,对“功能食品”涉足不多。各类食品研究机构很少涉足开展一些基础性研究。截止2012年,国内明确提出招收功能食品研究方向的高校仅有5所,分别为江苏大学、江南大学、天津科技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吉林农业大学,但其研究方向仅涉及功能食品的某一环节,尚未形成系统的功能食品研究体系。

我国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食品相关专业人才匮乏,无论是食品营养还是食品安全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人才缺口。因此,我国功能食品科技发展的战略措施中的第一条就是建立和完善开放性的研发和人才培养体系,第二条就是加强基础性和前瞻性研究。缺乏功能食品基础研究和功能食品高层次人才培养成为制约我国功能食品发展的瓶颈。

二、我校功能食品本科层次人才培养定位

北京联合大学是以本科教育为主,研究生教育、高职教育和继续教育协调发展的完备人才培养体系,多年来形成了“办学为民,应用为本”的办学理念。确以“发展应用性教育,培养应用性人才,建设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宗旨。在本科层次人才培养方面,尽管我们专业经历了生物化学、生物技g到现在食品质量与安全等名称的变更,但始终以“食品营养与人体健康”为研究方向。自1983年开始,就从事“功能食品及其功能因子”的研究与开发,是国内最早从事功能食品系统研究的单位之一。经过过多年的凝练,形成了生物活性物质制备、分离、检测和功能评价、安全性评价以及功能食品发展战略等研究方向。涵盖了功能因子的制备、功效检测及安全等各主要方面,从而构成了一个有机的、完整的研究体系。在学科建设方面,1992年“食品科学与营养”学科就被原北京市高教局批准为重点建设学科,1996年,北京联合大学保健食品功能检测中心被卫生部认定为国家级保健食品功能检测机构。经历了长时间的专业凝练,成为我校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11年升格为一级学科。

本专业曾主持完成了2006―2007年、2008―2009年、2010―2011年《食品科学技术学科发展报告》中的专题报告《功能食品学科的现状与发展》;完成了《2012年中国食品工业与科技发展报告》中的专题报告《我国功能食品的现状与发展》。这些足以证明我校功能食品学科在国内功能食品行业内有着明显优势,结合我校的办学定位,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完全可以办成侧重功能食品检测方向,充分发挥国家级的保健食品功能检测中心和功能食品与生物活性物质(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以及北京联合大学(校级)功能食品科学技术研究院在本科教学中的作用。这样既能加大实践教学比重,丰富实践教学内容,改进实践教学方法,也促进了产学研的有机结合,能激励学生创业实践,增强创业教育教学的开放性、互动性和实效性。

三、我校功能食品产学研实践教学的模式设想

产学研的内涵十分丰富,主要涉及三大主体,即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因此,产学研是动高校、社会发展,以及提升高校科研水平的重要举措。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开放性研究平台是推动和发展我国功能食品产业创新与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按照唐小恒对产学研的解释,产学研结合有两层内涵:一是高校产学合作科研,基本特征是科研与企业相结合,核心是经济,主体是科技人员,目的是科技成果产业化;二是高校产学合作教育,基本特征是教学与企业相结合,核心是教学,主体是学生,目的主要是提高学生对社会与生产的适应能力。

1.以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为主体,促进高校产学合作科研。功能食品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代功能食品仅根据食物中的营养成分或强化的营养素来推知该类食品的功能,未经严格的实验证明或严格的科学论证。第二代功能食品,须经过动物或人体实验,证明其宣称的功能。第三代的新型功能食品,不仅其声称的功能需经动物或人体实验验证,还需明确具备该项功能的功效成分的化学结构及其含量、作用机制和在产品中的稳定性。目前,国际上主要以第三代功能食品为主,然而,由中国卫生部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功能食品中90%为第二代产品,例如直接添加某种或几种中药或中药提取物。且近4000多个功能食品其功能主要集中在免疫调解、抗疲劳和调节血脂上,约占60%。因此,发展第三代功能食品,还需查清该项功能的功效成分的化学结构及其含量、作用机制和在食品中的稳定性。这不仅需要懂得生人体生理、代谢等专业的医学知识,还要具备生物活性物质的分离、提取和制备等技术的药理知识和化学知识,还要懂得功能成分的安全毒理学知识,以及功能食品相关法律法规等管理学知识人才。这显然不是本科教育能完成的任务,必须培养博士层次的综合型人才。对于我校而言,则可以以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为主体,促进高校产学合作科研,开发第三代功能食品的开发。

2.本科生教育为主体,以功能食品检测为切入点,进行“高校产学合作教育”。功能食品大多是多种成分的混合物,分离纯化其有效成分,进行功能因子检测和理化检测,以及进行安全性评价、功能性评价和卫生学评价,这些技术是功能食品发展的关键,也是功能食品研究开发的核心,是功能食品开发、生产、监督管理等各环节必不可少的手段,需要大量的技术人才。我校在功能食品检测与评价方面,有着20多年的检测经验和办学经验,目前形成了食品理化检测、食品安全性毒理学检测、食品卫生学检测和食品功能学评价等综合教学体系和对外服务能力。具有国家级检测资质的保健食品功能学评价18项、毒理学评价11项、功效成分或标志性成分检测53项、卫生学、稳定性理化与微生物检测88项,共计170项/219个参数的检测能力。在学生生产实习、集中实践教学均在完全仿真环境进行,这种教学模式也被称为“嵌入式”实践教学模式。因此,在本科层次人才培养上可以突出功能食品检测与评价理论和技能实践。

3.发挥“双师型教师”作用,加强学生实践技能培养。我校定位为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于2009年就认定了一批“双师型”教师,并颁发了证书。这些教师多在食品安全性评价、食品功能评价、食品理化检测和实验室认证等领域有着被社会承认的资质和经历。本专业至少有7名老师具有双师资格。而产学研是专业教师与生产结合、理论知识联系生产实际的有效途径。专业教师深入食品企业进行调研,了解功能食品行业的需求,使科研项目与企业生产需求紧密结合。在产学研是互动过程中,双师型教师可以有效理论联系实际,既了解生产实践,增强了工程意识,又能解决工程生产实际问题,提高自身的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

4.整合校内资源,发挥校内实践教学优势。目前为止,我校食品科学学科下设两个本科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和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食品营养)专业;三个硕士招生方向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硕士点;校级的功能食品科学技术研究、市级的功能食品与生物活性物质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级对外服务机构――保健食品检测中心。共有教师及检测人员近百人,如果能够有效的整合这些校内资源,可以建设一个涵盖功能食品理化检测、安全性毒理学检测、卫生学检测和功能学评价等方面的高级别的产学研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这样既可以避免企业因实习时间短、学生人身安全、生产线要求高等不愿接受本科生生产实习困难,避免学生生产实习只能在企业参观,不能真正参与困境,加强了我校W生功能食品检测技能,同时突出了我校学生的功能食品检测技能优势,形成了紧密型产学研合作模式,也成为本科生就业中成为亮点。

四、结束语

综合我校功能食品检测的优势和特点,建立一个高级别的产学研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模式,不仅发挥我校人才培养定位,适合不同层次人才培养特点,促进学生就业。这不仅符合第三代功能食品发展需要和北京联合大学人才培养定位,也能突出我校功能食品的资源优势,形成可持续的人才培养机制。实质上是一种比较紧密型产学研联盟,有着突出的功能食品研究优势,与教学过程互相补充、形成了一个长期、持续、稳定的共赢合作模式。

参考文献:

[1]金宗濂.功能食品教程[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2]金宗濂,米生权,陈文.我国功能食品的现状与发展,2012中国食品工业与科技发展报告[R].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

[3]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等文件的通知.教高[2012]9号.

[4]黄丽芸,刘,杨景峰.功能性食品科技创新体系现状及对策[J].广东农业科学,2009,(3):168-170.

[5]李金宝,胡瑞君,闫波.我国食品专业技术人才市场需求调研报告[J].广西轻工业,2008,(3):17-19.

Discussion on the Teaching Mode of Industry,Academic Studies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Integration in Functional Food

MI Sheng-quan,GAO Li-ping,WEI Tao,ZHAO Zhuo

篇(6)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3-0003-02

海洋类专业主要是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和正确海洋观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实践教学环节至关重要,其中本科毕业论文是学生实现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消化和综合运用的必备过程,是深化和提高学习、动手、实践和写作等各项能力的关键环节,是对学生大学期间所学知识综合运用的一次全面、系统的检测[1-2],能直接反映学校教学质量的整体水平。如何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的教学质量,已经成为高等院校亟待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目前工科专业在学生培养过程中,比较注重“产学研”结合[3-5],但理科专业在“产学研”方面做得相对差一些。本文针对海洋类理科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以海洋技术专业为例,论述了“产学研”结合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期望提高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加强学生的动手实践和研究能力。

一、海洋类理科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

(一)选题脱离社会现实需要

海洋类专业理科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一般在第七个学期期末进行,所在教研室通常会拟定选题范围及题目名称供学生参考,这样的选题经常会脱离社会实际需要,针对性较差,通常会存在“从理论到理论”现象,致使学生所接触的内容限于课本知识和简单应用,与社会实际脱节,不了解本专业在社会的发展状况,从而为就业带来障碍。

(二)缺乏实践能力训练

毕业论文进行过程中,一般是先查阅文献。查阅文献资料是进行毕业论文的前提和基础,为论文的深入研究提供有力支撑[6-7]。然后需要进行论文的研究和撰写,整个环节过程中缺乏动手实践能力的训练,导致理科类本科生在后来的工作中只会“纸上谈兵”,实践能力比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还要差一些。没有实践操作,不能对所得的结果进行验证,经常会影响本科毕业论文研究内容和结论的科学性。

(三)内容缺乏技术研究

论文内容方面问题较多,主要为:(1)内容空泛,缺乏技术研究。理科本科论文偏重于理论的描述和简单应用,对于本科生来说研究内容不深入,由于缺乏动手实践,对于具体技术论述不够深入,对于论文的研究目的、论文的主要方法、结果和结论没有叙述清楚。(2)论文结构层次较差,堆砌了大量文献资料,看不出论文的研究思路、解决方案和结论。

二、海洋类理科本科毕业论文的改革与实践

海洋类专业的高等教育是中国进入海洋世纪的智力支撑[8]。天津科技大学的海洋类理科本科专业包括海洋科学、海洋技术和环境科学。下面以海洋技术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为例,论述“产学研”结合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一)海洋技术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产学研”结合模式探索

天津科技大学海洋技术专业是2002年秋季开始招生的本科专业,隶属于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海洋技术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海洋科学和信息处理技术的基础知识,掌握遥感与信息处理的基本理论和技能,接受遥感与信息处理分析的基本训练,具备从事海洋研究和图像、遥感信息处理等工作的基本能力。培养方案中一直坚持采用厚基础、宽专业和多模块选择的人才培养,是海洋科学、电子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主干学科的综合。毕业论文作为本科教学工作的最后一个环节,其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从毕业论文的选题,毕业论文的进度计划安排,开题报告、实习/调研报告的撰写,外文资料翻译,期中教学检查和毕业论文的撰写和答辩等环节都对学生提出具体要求并进行严格的训练,通过对毕业论文实施方案的不断改革和探索,逐渐采用了“产学研”结合的模式,“产学研”结合是一种把高等教育与生产实践、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有机地融合于大学生培养过程中的开放式教学模式[9]。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二)本科毕业论文“产学研”模式的实施策略

在毕业论文选题过程中,本科生结合企业工作实际和教师科研课题进行选题,“产学研”结合的毕业论文题目都是来自于实际企业工作和科研课题,使学生可以直接参与科研工作,一方面可以解决企业或课题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锻炼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操作的实践能力和研究能力。

1.毕业论文与企业的实际工作相结合。依据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指导教师联系遥感图像及数据处理、海洋观测仪器开发和使用、数据管理和系统开发的企业,结合企业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毕业论文指导,让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并完成毕业论文工作。结合毕业论文和企业的实际工作,增加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对专业对口企业的认识,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也为学生的社会实践提供了机会。

2.毕业论文与教师的科研课题相结合。近年来海洋技术专业的教师主持和参与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和市局级项目,学生依据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阅读相关文献资料,了解所学专业相关社会经济发展问题,根据自己的兴趣、知识积累和其他相关条件与指导教师一起商定论文选题。毕业论文题目依据实际科研问题命题,教师可根据科研实际为学生把握好方向,给予学生必要的启示,使学生在毕业论文的过程中科研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另外还有多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主要包括实际应用类、科技活动开放类和实验项目研究类三种,这是依托学校实验室,为了提高实验室设备的利用率,促进实验资源共享,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科技创新活动而开展的。

3.部分考研学生进入研究院所,将毕业论文与科学研究密切联系。海洋技术专业的学生考研情况较好,每年有多名学生考取中国科学院、国家海洋局、国家重点院校的研究生,部分被研究院所录取的学生,毕业论文与研究院所的科学研究密切联系,研究所科研人员对实验的进度、操作与实验结果的可靠性等均有较严格要求;学生也把完成好论文看作是证明自己能力和价值的一次机会,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比较高,为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三)“产学研”模式的过程管理

本科生毕业论文进行过程中,针对“产学研”结合模式的特色,采取校内专职教师和校外教师联合指导的方式,严格过程管理,提高毕业论文质量。

1.论文及相关材料的管理。教研室按照学校毕业论文工作手册,制定本专业具体的毕业论文手册,对毕业论文每一个环节给出具体的要求,对每一个要求上交的文档给出模板。毕业论文上交装订的资料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毕业论文册,包括任务书、学士学位论文、外文翻译资料;另一部分管理档案册,包括选题申请表、实习报告、开题报告、中期检查表、计划进度表、毕业答辩记录和成绩表。各种文件的扉页格式、正文格式及内容的字体、字号、行间距都给出明确的要求,便于学生查询和修改。

2.研究进程的管理。毕业论文的题目确定之后,指导教师需向学生布置毕业论文任务书,学生按照任务书的具体要求来制定详细的计划进度表,在阅读文献的基础上完成开题报告,与指导教师探讨实验的可行性,征得指导教师和教研室同意后才能正式开题,进入毕业论文阶段。在毕业论文进行过程中,在校内结合教师科研项目的学生需要随时参加课题组的小组讨论;在企业和研究所进行毕业论文的学生,指导教师和学生每周至少进行一次讨论。指导教师通过和学生的互动,不断完善毕业论文的研究内容、思路和方案,随时解决学生在毕业论文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检查学生的论文进展情况。

3.通过论文培育推出优秀论文。在毕业论文的开始阶段,结合学生的选题,依据论文在企业、课题和研究项目中的实际意义,进行优秀论文的培育。一般会有多名学生申报,然后通过指导教师推荐,进行优秀毕业论文的培育。这样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努力学习,提高基本技术技能水平,另一方面体现因材施教,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长和课题性质做出合理搭配,着力培养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新的意识,鼓励他们提出新问题、新方法和新思路,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培育可以推出优秀的本科生毕业论文,通过展板形式展出,为下一届学生做毕业论文时提供参考和借鉴。

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质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学生、指导教师和学校的共同努力,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才能有望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通过开展“产学研”结合对理科本科生毕业论文进行改革,可以使学生了解与专业相关的科研进展情况,了解所学专业知识在相关企事业单位的应用,为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提供实践平台,达到“产学研”结合,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

工作的通知.教高厅[2004]14号.

[2]武卫莉.提高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学质量研究

[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

[3]刘峥,李建平.产学研互动,提高化工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设计)质量的探索[J].高教论坛,2012,(4).

[4]彭忠利,金真,梁浩等.化学化工本科毕业论文产学研教

学模式的实践[J].广州化工,2010,(3).

[5]石海信,王晓丽,周文红等.基于产学研结合的新建本科

院校化工类毕业论文改革[J].广东化工,2011,(4).

[6]张自广,孔亚平.如何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J].合作

经济与科技,2012,(5).

[7]隋秀芝,李跃珍,李炜.加强毕业论文环节文献检索课教

学的思考[J].情报探索,2012,(1).

[8]申天恩,邓长辉,韩延波等.海洋类高等院校学科建设思

篇(7)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1997年第十五次会议上审议通过了《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在我国开始设置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目前工程硕士已经成为我国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一条重要途径。

我国的工程硕士培养单位在在职工程硕士培养的培养方案的制定方面普遍存在照搬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方案的现象,存在只重视论文的学术水平而忽视工程应用的不足,对于一个教育体系来讲,在职工程硕士的培养模式在很多方面还有待成熟和完善。

一 机械工程领域在职研究生创新及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培养模式构建的思路

目前国内对于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所做的专门研究主要集中在研究生教育现状、存在问题、教学课程设置、教育方法改革及教学模式创新等方面,有些研究者目前对于在职工程硕士的培养提出了产学研相结合的培养理念,但是还只是局限在培养平台的建立上,没有具体实施的实例。而我国的工程硕士培养单位在培养方案的制定上往往与工学硕士相近,只重视论文的学术水平而忽视工程应用,不能满足企业和社会的需求。

鉴于目前在职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现状,为了提高机械工程领域产品开发类培养方向的在职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创新及创业能力,建立全新的培养模式,在学生论文选题之初就应该重视培养学生对于产品开发和市场的调研能力的培养以及和公司运作相关的有关知识的了解,使学生们学会对于机械产品的市场调研方法,选择市场急需的产品来开发研究,结合论文工作开发出产品的生产工艺,并将产品推向市场。采用该种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仅是局限于对某个机械产品所需生产技术的开发工作,而是从市场开发、公司运作等多个方面来考虑问题,使培养的学生在毕业后具备创新和创业两种能力,不仅能够胜任专业技术岗位、管理岗位而且还可以成为自主创业的能手,成为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提高研究生的就业适应性和创业能动性。

(二)课题的市场调研是本研究生培养模式构建的前提和基础

考虑到在职工程硕士研究生一般都有职业背景,且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操作能力以及职业素养,其中不乏生产单位的技术骨干对于机械产品的生产工艺甚至市场状况都有一定的了解的特点,采用的培养模式应该由导师在自己的成果或是自己熟知的研究领域内,为学生筛选出与学科前沿发展紧密相关的、可持续发展的工程实际课题,为每一个研究生因人而异地设计好理论研究方向。在研究方向的设计上要以每个学生的研究方向为主,对研究生实施个性化管理,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每位学生在拿到导师提供的工程实际课题以后,首先需要对于课题进行深入的市场调研,了解产品的生产工艺、市场推广情况,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对产品和技术的市场调研能力,由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课题,所以在构建该种培养模式时,应该在研究生对于某种机械产品的市场调研、生产工艺创新研究、市场推广等充分凋研的基础上来进行。

(三)培养方案的修订是研究生培养模式构建的关键

在研究生课程设置方面采取个性化培养方案,导师除了给学生选择本领域所需的必须掌握的课程以外,还可聘请与学生选择课题相关的交叉学科的老师作为导师组参与课程设置的工作。对于开发产品类的学生可适量加入对公司(或企业)运作相关的有关知识(比如公司的注册、税务登记、银行开户以及财务管理等方面),这些知识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创业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可以开拓学生的思路,使学生站在更高的平台上去思考问题,使学生不仅仅是局限于对某个机械产品的技术开发工作,而是从市场开发、公司运作等多个方面来考虑问题。对于这部分知识点,在现有的培养方案中可以采取让学生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撰写市场调研报告或是采取听取讲座并撰写专题报告的方式进行培养。

二 机械工程领域在职研究生创新及创业能力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

保障体系的建立是保证在职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基本保证,该保障体系主要包含研究生培养的硬件建设、导师队伍的建设以及质量考核体系建设三个组成部分。

(一)研究生培养的硬件建设

对于研究生培养的硬件方面,由于在构建的培养模式下需要多学科的教学资源作为研究生的跨学科培养的硬件保障,所以作为导师应该加强与相关学科的老师的交流与合作,为多学科培养研究生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在职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要打破封闭式的培养模式,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与自己的研究领域相关的企业产品市场调研及技术开发工作,并把相关的企业确定为在职研究生的培养基地,建立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以产学研创新联盟、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创新平台以及高校重点学科为依托的产学研结合新模式,为在职研究生的培养构建出扎实的培养平台,为在职研究生的培养提供硬件保障。

(二)导师队伍的建设 由于国内大部分的高校在在职研究生的培养方面还是多采用研究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所以导致了现有的导师普遍缺乏实践经验,本培养模式对导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鼓励导师们积极开展与相关企业的合作,有可能的话还可以去企业挂职锻炼,参加企业的产品开发、设计及技术改造,甚至参与企业的经济运行、营销和管理。另外要选择相关企业的技术人才作为在职研究生培养的副导师,鼓励导师们与副导师加强交流与合作,为在职工程硕士的培养提供高水平的导师队伍,以确保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另外,由于本培养模式下还需要学生掌握产品市场调研以及公司运作相关的知识点,这些工作可通过导师与企业副导师以及与学校工程实训中心技术人员和商学院老师组成导师组的方式解决。

(三)质量考核体系建设

首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的理论学习和专业实践能力的考核体系方面,将学生的学习态度、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作为主要的考核标准,采取百分制,导师考核及同学评价及综合测评等多种方式衡量学生的综合素质,适当提高结合工程实际的考察课程科目的比例。对于市场调研及公司运作等知识点的考核采取在导师组指导下撰写市场调研报告或是专题报告的方式进行。

其次在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实习实践考核及综合能力的考核体系方面,应根据学生的企业实践工作量、综合表现及企业实践单位的反馈意见等方面来考核评定成绩,整体评价研究生的实践能力。

再次在研究生培养过程的论文质量考核体系方面,评价论文是否合格的主要标准应该是看论文的应用价值或经济效益,重点考察学生是否具备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论文的实用性、经济性和社会性。

三 具体培养过程的实施和验证

本文第一作者结合本课题的研究,将自己的研究思路用于自己的机械工程领域,在职培养的工程硕士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本文作者的一个学生是2011年入校的在职工程硕士,进校时是一个民营企业的技术骨干,擅长数控机床编程操作等工作。作者给学生列出了3个工程实际课题,学生经过3个月的市场调研后选择了“基于快速成型的树脂铸造模具的制造”课题,他认为这个课题的技术水平和市场前景广阔,这个项目引起了他的学习兴趣。本文作者聘请了我们学校工程实训中心、商学院以及研究生处的老师作为导师组给学生制定了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培养方案中除了机械工程领域必须掌握的一些课程以外,包含了产品开发所需的知识点,包括了市场调研方法、公司注册、税务登记、银行以及财务管理等知识点,并分别由相关的老师进行个别辅导。该学生经过3年的培养,不仅完成了硕士论文,而且还从原单位辞职,自己购买数控加工设备,创办了自己的模具公司,走上了自主创业的道路。可以说该学生的表现证明本文构建的机械工程硕士创新及创业能力培养模式是合理的,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四 结语

本文构建的培养模式及质量保障体系,在培养方案的制定上既重视了论文的学术水平也重视了论文的工程应用,满足了社会对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质量的需求;在选题方面强调了课题的市场调研是培养模式构建的前提和基础,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学生对产品和技术的市场调研能力;在研究生课程设置方面根据学生课题研究的需要,采取了个性化的培养方案,避免了由于机械工程研究生属于理工科类招生范畴,课程设置只重视专业课的教育,而对于学科前沿和相关交叉学科课程的设置明显不足的弊端。

本文构建的培养模式及质量保障体系丰富了机械工程领域在职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研究生培养的硬件建设、导师队伍的建设以及质量考核体系建设的研究内容,确保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本培养模式及质量保障体系经过了作者实际培养过程的检验,取得了满意的结果。

参考文献

[1]倪敬,孙琚.面向企业需求的机械工程硕士创新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 (16).

[2]黄东兆,胡忠举.机械工程硕士的培养现状及发展前景[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2).

[3]章雁.创新教育视域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成要素及保障体系[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版),2013(7).

篇(8)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成功典范

――关于义乌发展经验的调查报告

(省委办公厅 舒国增等)

2、关于在我省开展政策性农村住房保险的调研报告

(省发改委 姚作汀等)

3、公共财政与和谐社会建设

(省委政法委课题组)

4、杭州市青年农民工城市融入现状实证分析

(杭州团市委 董 悦)

5、“浙中城市群”建设与发展若干问题的调查研究

(省委党校 陆立军)

二等奖(10篇)

6 关于我省流动人口若干问题的调研报告

(省政府办公厅 潘捷军)

7 农村土地制度市场化改革的障碍与对策研究

(衢州市委政研室 徐延山)

8 浙江省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与对策研究

(省国土资源厅 王松林等)

9 具有浙江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研究

(省科技厅 蒋泰维等)

10 浙江生态省建设中的水资源补偿机制研究

(省物价局柳萍等)

11 关于创新浙江民营经济发展模式的对策研究

(省政府研究室 陈广胜)

12 关于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的调研报告

(省人事厅 陈仲方等)

13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民俗文化传承

(省委宣传部 童芍素等)

14 从“民主恳谈”到“参与式预算”

――基层民主的温岭模式调查

(温岭市委宣传部 曹 鸿等)

15 关于有效控制海洋捕捞强度、继续做好渔民转产转业的调研报告

(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工作委员会 蔡洪法等)

三等奖(20篇)

16 关于我省淘汰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落后生产能力的调研报告

(省政协提案委员会 叶子挺等)

17 浙江省异地商会党建工作调查及思考

(省委组织部课题组)

18 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努力构建新型农业服务体系

(衢州市委 厉志海)

19 关于“八郑规程”的调查与思考

(绍兴市纪委 史济锡等)

20 关于浙江省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情况调查及对策建议

(省社科院 杨建华等)

21 宁波市改革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研究

(宁波市委政研室课题组)

22 浙江省块状经济发展报告

(省经贸委 丁耀民等)

23 关于我省城镇养老服务业发展存在问题与对策的调研报告

(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 韩春根等)

24 实施旅游国际化战略,加快旅游目的地建设研究报告

(省旅游局 纪根立等)

25 以群体性突发事件处置为抓手,全面提高我省领导干部应急管理的能力

(省委党校 吴锦良)

26 对浙江省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省委办公厅 王文滋)

27 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政策研究(省卫生厅 李兰娟等)

28 “庆元模式”对服务型政府建设和乡镇体制改革的启示

(省委党校 何显明等)

29 发挥公共财政作用,推进科技自主创新

(省财政厅课题组)

30 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责任、地位和作用

(省委统战部课题组)

31 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

(省政府办公厅 施清宏)

32 关于全省法院努力实践“三项承诺”的调研报告

(省法院 包祥水等)

33 关于浙江省征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有关情况的调研报告

(省法制办 周小平等)

34 从我省地方立法民主实践探索推进地方立法民主化的对策

(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 李步星等)

35 《浙江省殡葬管理条例》立法质量评估报告

(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 丁祖年等)

优秀奖(30篇)

36 浙江省涉外知识产权保护状况调查

(省知识产权局 陈小英)

37 2006年浙江城镇低收入群体生活状况研究

(国家统计局浙江调查总队 施幼薇等)

38 台州政府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研究

(台州市委 张鸿铭)

39 浙江省民营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研究――以台州为例

(台州市委政研室 郑楚森等)

40 浙江省政府外债负担问题研究

(省财政厅课题组)

41 关于乡村宣传文化阵地建设的现状与思考

(省委宣传部 沈立江等)

42 提升合作经济水平,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省农办 邵 峰)

43 生态功能区划与主体功能区划关系研究

(省发展规划研究院 刘 亭等)

44 浙江省产业结构调整与金融支持研究

(人行杭州中心支行课题组)

45 浙江省慈善事业发展调研报告

(省民政厅 吴桂英等)

46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发展趋势与浙江城市化战略调整

(嘉兴市委办 张才方)

47 缓解我省小企业融资难的几点思考

(省中小企业局 吴家曦等)

48 浙江省软件产业发展前景及对策建议

(省信息产业厅 高鹰忠等)

49 浙江省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调研报告

(省工商联课题组)

50 关于推进欠发达地区人口和产业集聚、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调研报告

(省农办 王良仟)

51 实施生态移民工程,扎实推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丽水市委政研室 李 华)

52 关于外来流动人员信教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省委统战部课题组)

53 全省国有林场改革与发展调研报告

(省林业厅 陈铁雄等)

54 推动全民创业,实现富民强市

(绍兴市委政研室、市府办谢卫星等)

55 完善村级治理机制研究

(绍兴市委组织部 方建平等)

56 对浙江工业产业竞争力的调查与分析

(省经贸委 陈卫东等)

57 构筑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联盟、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建议

(省政府参事室调研组)

58 打造浙江省文化创意中心区的调研与建议

(省发展规划研究院 朱李鸣等)

59 浙江经济增长与三大需求关系的初步分析

(省发改委 钱建鑫等)

60 现代化进程中温州农民的社会分化问题分析

(温州市农办 谢小荣)

61 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社区工作问题研究

(省委组织部课题组)

62 金华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模式创新调研报告

(金华市委政研室 胡新民)

63 吴兴区关于构建新型困难群众救助体系的调查报告

(吴兴区政府 施根宝)

64 关于推进“海上法治”的调研报告

篇(9)

专业建设是高校教学工作的中心任务之一,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论证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与社会需求的符合程度,专业教学条件与专业培养目标的符合程度,专业实际培养效果与原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符合程度,判断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水平,揭示学校办学指导思想和专业办学特色,客观反映学校办学资源、条件与利用水平以及专业建设、教学改革、教学管理、人才培养水平。简而言之,专业剖析着重从“三个符合度”的角度,分析评价专业建设现代,总结成功的经验,指出存在的不足,进一步理清思路,优化方案,进而形成特色,建成精品专业。为此,高校应该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专业建设档案资料的收集工作。

一、专业设置与专业培养目标方面的资料的收集

专业设置与专业培养目标方面的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专业概况(含专业沿变、专业背景、人才培养情况等);(2)专业目录;(3)新增专业、精品专业申报材料;(4)相关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现状分析及未来需调研报告等原始材料;(5)专业设置论证报告与培养目标调研报告;(6)专业培养目标(含知识、能力、素质要求);(7)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8)专业建设年度计划、中长期建设规划、年度总结;(9)用人单位对专业毕业生的反馈信息。

二、课程体系与结构方面资料的收集

课程体系与结构方面的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制订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2)教学计划修订的有关规定;(3)专业培养方案与实施性教学计划;(4)专业建设与各项教学改革的思路与措施;(5)专业教学计划执行情况(含各学期进程表、教学任务书、课程表);(6)课程体系与结构改革情况。

三、教学环节方面资料的收集

教学环节方面的资料收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学校关于教学大纲制定与实施的有关规定;(2)学校关于授课计划制定与实施的有关规定;(3)每学期授课计划、教学进程表教学日志;(4)每门课程教案及备课笔记;(5)每学期学生考勤表;(6)每学期每门课程教学总结;(7)每学期每门课程期末试卷及试卷分析报告;(8)实验、实训、实习报告及总结;(9)教研室教学研究计划、教研活动记录和工作总结;(10)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目录、选题要求、评分标准、答辩工作安排及记录、成绩分析表;(11)教学检查记录、学生座谈会记录、听课评课记录、专业教师学生测评表等。

四、专业素质教育方面资料的收集

专业素质教育的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工作的整体方案;(2)科技文化活动的原始资料(含计划、内容、小结);(3)社会实践活动的原始资料(含计划、过程、内容、总结);(4)学生社团活动的原始资料;(5)学生心理咨询工作的原始资料;(6)向学生开设的各类学术报告、讲座讲稿及图片等原始资料;(7)学生参加各类知识竞赛活动,文化活动的通知、获奖情况及证书复印件。

五、教学环境方面资料的收集

教学环境方面的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专业实践教学管理规章制度(2)专业可利用教学资料情况(含图书资料、电子图书资料、校园网建设及运行情况、机房、实验室、实训基地、教学仪器设备等);(3)专业实验室、实训基地建设规划;(4)专业实训基地利用率、实验开出率情况(实验室使用情况登记表、实验情况登记表、实习实训情况记录簿、教学仪器设备使用记录、开放实验室情况记录表);(5)校外实习基地协议书或校企合作协议;(6)教学经费预算及教学经费投入。

六、产学研合作方面资料的收集

产学研合作方面的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院系产学研合作领导小组及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名单;(2)专业指导委员会工作会议纪要;(3)校企合作协议书、合同书;(4)从企业或行业聘请的兼职教学人员名单及证书,聘书复印件;(5)专业教师企业实践锻炼的相关资料;(6)院系教师为企业、行业开展技术培训的通知、计划、讲稿、图片等资料;(7)教师承担或参与企业科研课题研究及有关技术协作、项目推广的协议书、合同书;(8)为解决技术难题、开发新产品方面新创造出经济效益的证明材料、技术报告、科研任务书(结题报告)、成果鉴定证书等;(9)校企人员互兼互聘协议书、聘书及工作情况;(10)校内外实训基地共建协议书及资料共享方面的材料;(11)专业教师与企业(或行业)有关人员合作、论著等材料。

七、教学改革与建设方面资料的收集

教学改革与建设方面的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专业教学模式与课程改革方案,实施过程、工作总结等方面的原始资料;(2)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等方面的原始资料;(3)院系教学工作,教学管理文献;(4)学生学分制实施细则;(5)学生学籍异动情况;(6)教学改革方案、实施过程、阶段小结及原始资料。

八、师资队伍方面资料的收集

师资队伍方面的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师资队伍基本状况(含学历、职称、年龄、学缘情况);(2)教师科研、教研活动情况(含参加各类科研、教研学术会议、科研教研课程立项项目及结题报告、、出版专著、主编参编教材、获奖情况);(3)教学效果测评情况;(4)师资队伍建设规划;(5)教师培训进修情况;(6)教学管理队伍和学生管理队伍情况(含培训进修内容、效果和经费投入等);(7)人才引进情况;(8)教学管理队伍和学生管理队伍情况(含管理人员、业绩);(9)省级、校级专业带头人申报材料及批复;(10)优秀教师申报、评审及批复;(11)教学、科研骨干基本情况。

九、学生素质方面资料的收集

学生素质方面的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学生毕业论文(设计);(2)学生参加计算机、英语等级考试情况及证书复印件;(3)学生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计划、过程和总结(含文字材料、图片资料);(4)学生社团活动情况。

十、学生就业方面资料的收集

学生就业方面的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学生就业机构及人员情况;(2)就业工作的政策文件;(3)开展就业指导与服务情况及原始资料;(4)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统计表和学生就业单位一览表;(5)毕业生跟踪调查报告及原始资料。

十一、专业特色方面资料收集的主要内容

专业特色方面的资料除上述各项资料外,还要特别注意收集以下资料:(1)能体现专业办学观念、办学思路方面的资料;(2)能体现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资料(如教学内容、培养方式途径等);(3)能体现教学特色方面的资料(如课件体系、教学方法、实践环节等方面成功的经验);(4)能体现教学管理方面的特色(如科学先进的教学管理制度、运行机制等)。(作者单位:唐山广播电视大学)

篇(10)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8381(2013)02-0048-05

高等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之路[1]。在《湖南省建设教育强省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指出要“实现校企良性互动和共同发展”,“推动职业教育产学研有机结合”。《湖南省示范性(骨干)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基本要求(修订稿)》也要求学校所有专业实行校企合作,依托优势专业兴办或与企业合作开办相关生产性实训企业;学校自主或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技术研究、产品开发、技术推广与咨询。

“产学研”结合的途径可以多种多样,比如高职学院和企业联合开办订单班,联合进行科技攻关,进行职工技能培训,学生和教师到企业顶岗等。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时,就需要以一种载体的形式来体现,这个载体的体现形式多种多样,比如成立以一所职业院校为核心的职业教育集团这样的松散联盟体、独立法人性质的公司,以科技研发为主的科技研发中心等。这些载体和承担人才培养任务的系部整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组合模式,如“系部+公司+研究所”的组合模式,研究和实践这种组合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一、 国内外研究现状

从国内外的总体研究情况来看,“产学研”结合运营有公司或研究所的情况在科研氛围较为浓厚的学校较为常见,尚未见有“系部+公司+研究所”的产学研模式理论的提出,并且尚无专门针对这一模式做出实践研究,但已经有较为相似的运作方式。

(一) 国外研究现状

德国的“双元制”、英国“三明治”教学、美国的合作教育及日本的产学研合作教育等,都展示了学校和行业、企业共同开发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课程的运行模式。日本采取教育与企业界携手合作的方式,产学结合,培养高级职业人才。企业界为高职教育募集资金,提供必要的财政资助,供学校进行科研项目的研究,并为学生提供实习场所。而学校则根据企业发展的要求,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对口人才,配讲师进行巡回指导,并接受企业界的科研委托项目,双方在科学研究和技术革新方面进行双向交流。

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证明,产学研结合之路是职业教育发展的一条成功之路。产学研结合有利于企业、高职院校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资源共享。就高等职业院校而言,产学研结合的主要任务之一是以应用技术开发与转化为重点,发展校办产业,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具有开办企业的独特优势,因此,应该鼓励高职院校在经营模式上走产业化道路,大力发展校办企业。校办企业的发展为高职院校的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供了平台,也为学校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二) 国内研究现状

湖南娄底职业技术学院为对接娄底3大产业——煤炭、农机制造、农业,学院搭建了华南娄职煤炭安全服务有限公司、湖南湘丰娄职农业装备有限公司、生猪产业湘中丘陵区区域试验站、现代油茶林繁殖基地等产学研平台,组织科研服务小分队进企业、进农村,现场开展科技服务。该学院与华南煤矿机械有限公司共同出资200万元组建华南娄职煤矿安全服务有限公司,从事煤机研发生产、安全技术服务和技术人员培训,年产值达到300万元;与湖南湘丰农业装备有限公司共同出资500万元组建湖南湘丰娄职农业装备有限公司,生产联合收割机,年产值达到了1 000万元,为学院资源类和制造类专业学生开展顶岗实习和就业,教师开展技术研发实践锻炼提供了便利。该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形成了“厂系所合一”(现代制造技术中心、机电工程系、机械研究所)的专业建设模式和运行机制。会计专业组建了娄底弘智商务咨询有限公司,计算机网络专业组建了天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按“专业+公司+师生员工”模式组建的产学研实体,正在成长为技能型人才培养和应用技术研究与推广的主要基地。

常州信息技术职业学院、弘扬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和津通集团合作成立了第一家产学研合作资本运作模式的公司——江苏津通弘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整合各自的资源,联手共建一座融招商、研发、生产、教学、实训和服务为一体的信息产业园区——常州信息产业园。常州信息技术职业学院资产经营公司投资参股股权比例高于企业,公司董事长由学校委派,学校具有企业发展经营管理的决策权。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与浙江省宁海县政府共建宁海产学研基地,校园内有标准化厂房,其中模具数控实训基地是中央财政支持的“示范性模具数控技术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双方与宁海县重点扶持的创新型模具企业——宁波华宝塑料模具有限公司采用股份制合作方式共建教育公司。其教育公司管理层成立教学改革指导委员会,下设联合研发中心、课程开发中心和教学指导中心。

从国内现有的企业形式的产学研载体运作模式情况来看,大多是从校企联合开展应用技术研究开始的,在技术研究的过程中由于技术产品需要以企业形式进行应用推广和技术服务而校企联合出资成立公司运营[2];如果高职学院需要全面进行对接则以产业园的形式居多。

二、 理论的提出

在企业与学校之间需要有以公司形式存在的实体,以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这个公司的主要任务就是为产学研服务,可以以股份制的形式,吸引企业、学院以及教师、企业员工参股。公司的业务定位可以有如下的内容:培训认证教育、应用技术推广、生产实习实训承接与管理等[3]。笔者认为公司的目标是要为专业建设中的产学研服务,建成“百年老店”,形成稳定的合作机制与模式,在谋求基本生存利润的情况下服务于专业建设大局。研究所的业务定位是要从事应用技术的研发,相当于公司业务内容中应用技术推广的前期研究与实验工作内容,并可与校外的科研机构进行对接,从事与专业相关联的高等职业教育研究工作[3]。

“系部+公司+研究所”的专业建设产学研模式如图1所示。

系部建设团队的核心成员既是学院的教师,又是公司的员工,也是研究所的工作人员(如图2所示),这必须是一支素质较高、富有创新力的队伍,而且对组成人员有较高的要求——“上得讲台,进得生产线,钻得实验室”,也就是说在学校能教学,下到企业能上生产线工作或带领学生顶岗,到了研究所又能从事科研课题的研究。

三、 实证研究

我们以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物流信息系为例,对“系部+公司+研究所”的产学研模式进行实证分析和研究。

(一) 内外环境分析

这里以2010年初这个时间点来分析内外部环境。此期间,物流业和物流职业教育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物流业被列为十大振兴产业之一参见国务院《关于印发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通知》(国发[2009]8号)。 ,在《湖南省物流业振兴实施规划(2009—2011年)》中也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进现代物流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物流高级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员”。

从学院的总体内部形势来看,一是物流信息系的专业与产学研建设布局要适应学院的整体“大物流”办学与发展格局。学院从现代物流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出发设有物流管理系、物流工程系、物流信息系、物流经贸系和公共管理系,设有物流管理、物流工程技术、物流信息技术、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管理等16个专业,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现代物流专业群。物流信息系设有物流信息教研室、计算机应用教研室、计算机网络教研室、电子商务教研室,其中计算机应用专业、计算机网络专业招生情况不太理想,正面临被边缘化的危险。二是产学研硬件条件还比较薄弱,校办企业还没有,有待在产学研过程中进行孵化。三是物流信息系具备了良好的产学研基础,主要体现在订单培养已经开始,与本地知名企业湖南天骄物流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开办了一期天骄班;科研工作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在物流信息技术领域已呈积聚态势,教职工开展科研工作已逐步转向物流与信息技术结合的复合领域研究;有的课题已取得重大进展,如湖南省“十一五”重点科技计划科技攻关课题“基于SOA-BPM组合架构的智能敏捷的第三方物流管理信息技术研究”,该项目成果即将进入本土大型物流企业的生产线,成果也将成为湖南省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研发基础。四是形成了一支素质优良、能打硬仗的科研团队。以专业带头人、教研室主任为骨干的科研团队通过科研课题的研发,积聚人心,团结协作,构成了科研工作核心团队。

但也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主要体现在:专业与产学研建设布局与学院“大物流”建设格局还不相称;企业合作数量相对较少,可以整合的外部资源不多;外向型师资还不足,部分教师甚至管理岗位人员投身产学研建设的积极性不高。

(二) 产学研布局

经过分析,设计出专业与产学研建设的布局方案,专业建设的布局如图3所示[4]。

对应学院的“大物流”格局,努力构建“大物信”格局,在专业建设中将系部的专业群融四流合一,以信息流为主。物流信息技术专业以订单班为龙头,首期与本土知名物流企业一力股份有限公司、天骄物流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培养人才,针对订单班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专门成立物流信息技术教研室负责建设工作;将计算机网络教研室更名为物流软件开发教研室,负责物流信息技术(软件开发方向)和计算机网络专业建设,整体偏向于网络软件开发和物流软件开发人才的培养;将计算机应用教研室更名为物流信息管理教研室,负责物流管理(信息管理方向)和计算机应用专业建设,整体偏向于物流信息管理和计算机信息管理人才的培养;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体现了现代物流四流合一的特色,积极培养复合型人才。

产学研建设的布局采用“系部+公司+研究所”的模式,如图4所示。

(三) 运营成效

1. 产学研模式情况。采取“系部+公司+研究所”的模式,先后孵化出了1个研究所和2家公司。2010年初创办了物流信息技术研究所,接着学院牵头与湖南省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湖南星沙物流投资有限公司、湖南省易普蓝科技有限公司等5个股东单位共同出资1 000万元注册成立了湖南省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有限公司,作为湖南省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运营载体,技术部分由学院师生负责,主要是为专业教师提供丰富的研究课题,为物流信息技术专业的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场景,完成真实的工作任务,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目前,湖南省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已有门户网站、“物流E通”综合配载系统、GPSOne定位系统、“物流E通”手机、短消息平台、SOA集成平台等9个子系统开通运行,用户已达2万多户,并实现了与一些其他省市平台的对接。2010年10月,联合多家企业共同注册承办了一个企业实体——湖南湘物联物流咨询有限公司,至今已完成40多个物流咨询项目。孵化出的研究所和公司为学生的实习实训提供了良好的场所,为应用技术研究和推广提供了空间,使物流信息系在湖南省树立起了领先地位,与省内的许多大型物流企业初步形成了共生共长的合作关系,而且通过经济和事业双重激励,专业教师也有了动力。

2. 科研成果。近3年来,物流信息技术教学团队共承担了“十二五”省级重大科技专项1项(超高频RFID芯片研制与产业化,项目参与单位),“十一五”重点科技计划项目1项(基于SOA-BPM组合架构的智能敏捷的第三方物流管理信息技术研究),“十一五”和“十二五”省级科技计划项目10项,中国物流学会课题2项,工信部信息产业教指委教学研究项目1项,院级课题8项,企业横向课题8项,项目总经费达260万元,其中10%用于实习实训或培训。“中国电信物流信息技术研发与创新湖南基地”和“国家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云服务平台(湖南物流分中心)”就落户在学院,已研发出了诸多产品并付诸市场应用,比如物流E通手机。湖南省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所有技术项目由学院总负责承建,已完成8个系统的研发任务。

在2010至2011年里,物流信息技术专业教学团队与国防科技大学、湖南大学以及湖南国科广电公司合作,参与了省级科技计划重大专项“超高频电子标签芯片研制与应用示范”课题的研究,学院主要负责应用示范研究。物流信息技术专业教学团队承担省级科技重大专项,在湖南省高职院校中首开先河,这也标志着物流信息技术专业在科研上的强势地位。

2010年3月至2011年12月与湖南省标准化研究院开展了“湖南信息技术标准研究与应用”项目,制定了“基于XML的仓单质押与代购业务的信息交换指南”,并在一力物流股份有限公司实现了生产性应用,为物流信息标准化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2009至2010年成功组织参与省经信委物流信息化培训班,专业教学团队中文振华教授、黄友森教授、肖智清教授、邓子云副教授分别在培训班上为省物流信息化工作者进行了培训,培训质量高,培训效果好,得到了国家工信部和省经信委领导的高度评价。此外还承接了数期社会各类物流信息化人才的培训,为企业培训物流信息化高级人才1 500多名。

先后为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湖南一力股份有限公司、国药控股湖南有限公司、星沙物流、金霞粮食物流、全洲药业集团有限公司、湾田集团等省内知名物流企业提供物流信息化咨询,为提高湖南省物流信息化水平做出了积极贡献。

2010年专业团队老师参与编写的《国家级新型工业化基地——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物流信息化建设调研报告》,受到国家工信部、省经信委和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领导的高度评价。

3. 发现的问题。实施过程中也发现一些问题,比如对专业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部分专业教师跟不上发展的节奏;部分专业教师生产、教学、科研三肩挑,负担非常重;学校是公办院校的体制,在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存在一些机制障碍,比如投资的问题。这些问题还有待在探索中得出解决的办法。

总之,“系部+公司+研究所”的产学研模式,对系部、公司、研究所的职责都做出了界定,在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物流信息系取得了良好的实证研究成效,但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值得继续改进和完善。这种产学研模式成果的总结和应用对高校的产学研运作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推广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锁荣.对高职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若干思考[J].教育探索,2010(7):100101.

[2] 张鹏飞,俞位增.政校企合作共建“教育公司”初探[J].职教通讯,2010(10):117118.

[3] 邓子云,米志强,翦象慧.高职专业建设产学研模式之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0(5):6163.

[4] 邓子云,谢英辉,米志强,翦象慧.解决系部专业与产学研布局问题的“三步法”及其案例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1(1):6566.

The Innovative Practice ofthe Industry-School-Institute Mode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DENG Zi-yun, MI Zhi-qiang, YANG Xiao-feng, JIAN Xiang-hui

篇(11)

(一)驻区高校科技资源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潜力巨大。

据调查,目前我区驻有包括在内的各类大专院校近20所,这些高校在人才、科研、技术等方面具有助推科技创新及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与优势。科技人才云集。大学城目前入驻的13所高校,专职教师超过7000人,拥有高级职称的3200多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31名,中国工程院院士4名,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250多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客座教授64名。大学城现有在校学生超过12万人,每年毕业生有3万多人。从专家教授到青年才俊,各类人才汇聚。科研成果丰硕。驻区高校每年都有大量的科研成果问世,其中不乏具有很强应用价值和市场前景的前沿创造。据统计,2007年,大学城高校共承担各类科研课题1000余项。2007年至今,大学已获国家自然科学奖9项,国家科技进步奖10项;邮电大学获国家、省(部)科研成果奖10项,获得专利10项。科研平台强大。驻区高校有“材料物理与化学”、“生物学”、“信号与信息处理”、“中药学”等国家重点学科42个。拥有“国家‘863’计划新材料MO源研究开发中心”、“医药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多个国家重点实验室,9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5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这些都可以为开展自主科技创新提供强大支撑。

(二)驻区高校科技资源对地区经济建设贡献不足。

近年来,我区对高校科技资源越来越重视,合作交流越来越频繁,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总体来看,驻区高校对经济建设的实际贡献与其科技资源禀赋不匹配,恰似“近水楼台不得月”。主要表现为:

1、专业人才培养没有与我区人才储备接轨。地区每年大学毕业生近30000人,但毕业后留在就业的仅200人左右,约占7%,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高尖人才则更少,人才优势对发展的贡献度不够。

2、驻区高校科技成果区内转化率不高。驻区高校每年都有一些科技成果在得以转化应用,产生良好经济效益。如由大学与电气(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共同研发的“特高压直流电系统用钢化玻璃绝缘子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实施期内累计可实现销售收入5.37亿元,缴税总额1.63亿元,净利润7381万元,创汇3000万美元。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更促进了产业升级和先进制造业发展。但总的来看,驻区高校汗牛充栋的科研成果,与区外企业合作“红红火火”,在就地转化屈指可数,可谓“墙内开花墙外香”。

3、高校科技创新对地方经济的带动作用偏弱。一个优势学科、重点研发项目可以为地区新兴产业的培育奠定基础。如大学、中医药大学拥有生物医药方面优势,可以促进生物医药产业的勃兴;师范大学、应天职业技术学院开设的艺术设计类学科,可以为创意设计产业奠定基础。但总体看,驻区高校科技资源对经济的推动作用还停留在对企业的技术服务层面上,而由高校优势学科与相关企业组成的长期稳定的产学研联盟尚未形成,合作开发核心产品,共建研发机构、合作培养人才等深度合作尚未展开,对地区产业的支撑和动力作用还不够。

二、制约高校科技资源优势促进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1、政策支持力度还不到位。区委、区政府提出“三业”的发展战略,充分说明了对高校科技教育资源的高度重视,但如何与驻区高校长期紧密合作,把这种资源优势转化为促进发展的强大动力,还没有从体制机制上形成框架协议,具体操作还处于一种无序状态。

2、校企合作深度广度尚不理想。近两年来,驻区企业与高校合作的产学研项目仅有10余项,企业作为产学研结合主体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许多企业对新技术和新成果不甚敏感,眼睛只盯着比较成熟的现有技术上,不愿为成果的转化承担过程性风险,甚至不少企业提不出引领自身发展的技术需求和进行更新换代的产品方向。此外,企业与高校之间的信息沟通平台也不够顺畅高效,项目合作没有得到系统的引导,技术、资本、人才等要素相结合的校企合作机制尚未形成。

3、科技成果转化平台还不健全。不少驻区高校都处于科技创新的前沿,跟踪国际科技先进水平,不断调整其研究方向、手段,在催生民营企业、转化科技成果、发展科技产业、探索创新机制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但由于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的机制和平台不够健全,影响了政府层面与高校之间的沟通联系,制约了企业层面与高校之间的交流合作,导致无法促成能够对优化产业结构产生重大影响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4、产业园区承接科技人才、技术能力较弱。近年来,我区相继建设了科技创业中心科技园、生命科技创新园、创意产业园、文化产业园等十大发展平台,为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由于建成时间较短,在吸纳驻区高校创新型人才扎根、创业,带动经济转型、产业升级方面,还没有形成一套成熟完善的机制和办法,导致不少高端科技人才舍近求远,跑到苏锡常、甚至苏北地区创业。

三、高校科技资源应成为“三个发展”的强大动力

驻区高校所具有的科技资源是我区实现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的独特优势,为把驻区高校科技资源转化为地区核心竞争优势,增强科学发展后劲,创造了良好的机遇。为此建议:

1、强化政策扶持,引导驻区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目前,国内许多省市区为促进高校科技与地方经济互动发展制定了很多优惠政策,如技术需求对接活动,联合承担重大项目、实行合作攻关,设立财政专项资金支持产学研合作项目等。为此,我区应主动研究、分析驻区高校的实际情况和发展状况,从政策和机制上引导支持驻区高校立足本地,进行科研课题选择、学科建设,做到高校科技与地方经济互相促进,相得益彰,实现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