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地理野外考察报告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自新课标改革以来,降低了对具体地理知识内容的要求,基于案例为载体的地理课程编排,突出对地理科学素养和能力的培养。《课程标准》提出的设计思路:要求学生既要学会整理、分析地理事实,又要学会运用地理基本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等。以人教版为代表的地理教材,在每章节之后都有相应的地理实践或实验活动。实践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的实际操作为主,使其获得感性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综合素质的实践性教学活动。[1]所以结合自然或人文问题,进行探究性实践活动,可达到学以致用,提高学生地理素养的目的。实践性是地理学科最显著的特征,但现实的情况是各校真正落实开展的地理活动次数不足,更谈不上说保证活动课的质量和提高学生的素质和实践能力。高中地理还是受到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地理课程还是以应试知识和能力为主导,课程计划中的地理活动受到课时、教师能力水平、活动地、安全等各种因素影响,导致学校真正开展的地理活动寥寥可数。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发或设计安全性高、耗时少、实效强的地理调查和考察活动,成为大势所趋。开展地理实践活动,是落实“生活的地理”“有用的地理”“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的新课程理念的重要途径。[2]所以自2011年以来,笔者在这一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发挥乡镇学校优势,争取社会资源的支持,保证每学期活动和实验不少于3次。地理实践活动的开展,既改变了传统教育模式低效率的地理知识的传承,也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还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创新能力的提高产生积极的影响。现就高中地理实践活动开展做些阐述。
一、地理调查与考察的基本步骤
(一)根据区域特点,指导教师预先踏勘
地理调查与考察要成为地理教学的重要一环,指导教师必须对调查与考察的区域进行预查、分析,选择适宜的调查线路和观测点,一个好的观测点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特别是那些具有代表性的自然、人文地理要素的观测点蕴藏丰富的地理知识和原理,通过这个观测点,既能够验证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又能够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做出探究评价。
(二)根据课程标准,选定调查与考察课题
根据地理课程标准活动建议,考虑学生兴趣和学情,并结合地理调查考察的要素特征,必须事先精心选定调查课题。没有主题,便没有探索的目标和方向,也就无从进行考察。因此,学生的地理考察活动,是以学生确定主题为重要前提的。[3]选定调查课题应与地理教科书上的内容有密切的联系,结合学生的健康状况、知识水平、社会热点。由于受到调查时间和操作的可行性限制,建议调查的课题应该小而具体,这样有利于操作,有利于考察目的的实现。
(三)预先了解区域概况,确定调查与考察方案
由于地理调查与考察的场所主要在室外,因此在开展地理调查与考察活动前要事先制定调查与考察的计划方案、安全预案,利用GoogleEarth,向学生介绍调查与考察地区的地形地貌、地理环境、主要观测点,主要的实习内容和注意事项。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调查考察并随时作好记录(可以利用观察、描述、草图、摄影摄像等记录地理对象的形态、分布、性质、变化过程等)。活动方案可以参考学生意见(如活动时间、小组分工、项目设置)来制订,这样有利于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凸显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性。
(四)发掘乡土资源,切合调查和考察要求
乡土地理资源就是学生生活的地域,调查考察便利,贴近生产生活实际。学生对此有一定的了解,对相关的问题有一些思考体会。另一个方面,“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亲自到野外去观察、去研究,在野外考察过程中,学生可以找到自然地理概念的原型,使抽象的地理概念更加具体化、形象化、直观化。学生通过对地理必修一、必修二相关内容的学习,对大气、水体、地表形态及人文地理的特征有了一定的认识。只有将课堂理论认识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提高了地理实践能力,培养了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
(五)资料整理与图件清绘,撰写调查与考察报告
在学生调查与考察活动结束后,要对记录和搜集到的文字资料加以整理,对观察、调查的各项数据进行分析,把在实习中取得的各项资料系统化和条理化,为撰写调查与考察的报告提供佐证。调查与考察报告是地理实践活动的具体成果之一,撰写地理报告一方面巩固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使学生明确野外实习的收获和存在的问题。在地理调查与考察工作结束后,以小论文、讨论会、成果PPT展示会等形式汇报。撰写的调查与考察报告需论点前后一致,论证充分。调查报告也不应该只是文字描述说明,如果能附加各种图表、照片,可以使论述及结论更简明、清楚和富有感染力与说服力。
二、地理调查与考察活动组织指导的基本要求
(一)保证安全性
教师要熟悉调查和考察地点,详细勘探区域地形地貌,尤其对有潜在危险的地段要做到心中有数,在一些危险的地段要做好提醒,安放警示标志,同时要了解附近的医疗急救机构,每个学生购买当天的旅游保险。考察前进行安全教育,要让学生牢记安全规则,这是确保调查和考察活动安全重要一环。
(二)强调全程性
一、社会实践在乡土地理教学中的地位
乡土地理的内容,与世界地理、中国地理的知识是一脉相承的。如地理位置、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工农业生产等地理基础知识的学习,以及绘制地图、野外考察、社会调查等活动的开展,在方法上几近相同。同时,又由于乡土是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地方,家乡的山山水水和环境变化,家乡的风土民情和人文景观,学生有着深刻的体验,因此,开展社会实践,可操作性很强。再者,通过选择家乡地理环境某几个要素开展针对性的综合或专题研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在实践中,通过合作共事、考察调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共事的合作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爱我家乡的社会责任感。
二、乡土地理实践活动的途径
1、熟识教材内容。乡土教材是获取乡土地理知识的重要来源。要学好乡土地理,首先要熟悉教材的知识框架,从总体上把握乡土地理的基本内容,以及重点探究性的课题。乡土教育是在传授地理知识和培养能力的过程中实现的,对乡土情感和观点的表达,都是建立在一定知识的基础之上。把握教材内容,既需要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内容和插图,通过提问、思考、讨论、多媒体演示等方法,将信息传授给学生;同时,还要让学生结合亲身经历和体会,阐述自己的观点,把教与学结合起来,形成准确的、较全面的乡土观念。
以《潍坊地理与环境》为例。在学习潍坊的地形时时,首先思考我国的三级地势阶梯和主要地形区的分布状况,了解潍坊所处的哪地势阶梯和地形区。通过全国和地方的比较,可使学生较好地把握潍坊的地形概况,然后结合潍坊本地的特点进一步学习。再如,学习潍坊的水资源时,首先回顾一下我国水资源的分布特点和解决措施,再结合教材探究学习潍坊的水资源,然后进行讨论,这样就非常容易掌握。
2、进行野外考察。百闻不如一见。学生通过实地考察和调查所获取的对地理事象的认识,比单纯的书本阅读更具体、更生动,从而对地理事物的成因、规律以及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认识得更加深刻和牢固,对课堂所学内容,起到深化和活化的作用。
在本地开展野外考察,既能使学生取得乡土地理的第一手资料,又加深了对乡土自然环境的认识。野外考察和探索因地区和课题的不同,其复杂性和艰巨性也不一样。比如在潍坊地区,有沿海的平原,也有内地的山区,还有丘陵和盆地地形,情况不一。这对地理教师和学生的要求是很高的,既要具有扎实的地理知识基础和观察乡土地理事物的能力,还得具备一定的体能和偶发事件的处理能力。一方面要求地理教师要不断学习,丰富自身知识结构,提高地理野外考察能力;另一方面,对参加地理兴趣小组的学生,也要求具备丰富的地理知识,具备良好的地理素质,才可能在实践考察中创造性地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
野外考察的题目设计要便于操作实施。如在学习潍坊“流量不稳定的河流”时,对诸如白浪河、潍河等河流进行考察,先制定详细的计划,还得确定好考察路线和考察时间,探究在不同的季节,这几条河流的流量有何变化;在此基础上,探究其变化的原因,并完成考察报告或小论文。
现今,初中地理课程改革旨在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给予学生必要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和技能,为培养学生成为国家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在学习中引导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和方法,使他们正确面对人生和社会发展中的各种问题,不断完善自我,努力成为国家的合格公民。
一、地理课程中实践活动的重要性
1.地理课程中的实践活动是由地理学本身的性质决定的。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它本身就有很强的实践性。
2.地理课程中实践活动是《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所要求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在知识方面,特别强调在区域发展中,尤其是在学生居住地中,结合身边的生活事例具体认识和理解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要求学生既关注自己周围局部的环境问题,又能够认识到环境问题的全球性,从而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培养开放的世界意识。
二、地理课程中实践活动的实施手段
1.关注身边的地理问题,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学习的兴趣。如七年级第一堂课“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活动1:你对哪些地理问题疑惑不解?请写出两个。学生举例,如汉惠渠的污染,堰河的污染等。我讲解这是由于乱倒垃圾和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及化工厂污水的排放是导致河流污染日益严重的原因,进一步说明地球环境问题其实就是你我身边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与地理有关的事例,让学生在思想上真正认识到掌握地理知识对于他们将来生活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动力。
2.实物教学,动手操作,让地理知识转化为学生的技能。讲授“经纬网”知识时,在讲台上摆一台汽车上的导航定位仪,将教材内容转化为实物进行教学。
提出问题:一辆汽车若在野外(如沙漠地区)遇到困难,如何向110或有关部门报告自己所在位置?并在一个球体表面标出假想遇到困难汽车的位置。
理解问题:让学生边观察边议论,然后引导学生认识,这实际上是“如何在地球表面确定一个点的位置”的问题。
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确定“座位”的方法,概括为利用“行”“列”定点的方法。
把已找到的方法运用到“问题”解决的实际情境中,使学生联想到可在空白球面上通过“困难汽车”这一点画两条十字交叉线,然后,引出经纬线、经纬度和经纬网的知识。
“问题”的解决:提供汽车上的导航定位仪,讲解用法,并由学生上讲台操作,教师指导,定出学校的位置(经纬度)。
本节课学生活动反应良好,学习效果很好。整个教学设计过程符合“学习对生活有用的知识”这一基本理念,内容安排上充分考虑学生现实生活的体验,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对问题的兴趣。
3.关注时事,充分利用电脑,让地理活动的资料具有先进性,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比如讲授“板块构造学说”时,提供2011年3月11日下午2时,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里氏9.0级特大地震,引发巨大海啸的材料和播放新闻录像。
布置活动:上网收集有关地震发生原因的资料,介绍地震前常有哪些异常现象,当地震发生时应如何进行自我保护。
利用课余时间,学生在网络上分别查找和整理资料。将查找到的资料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做成PPT展示作品。学生轮流演示、讲解自己的作品,教师分别进行点评。这一活动重视地理教学与计算机的整合,以及信息资源和教学媒体的充分利用。
4.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利用地理野外考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参与对象为八年级学生,时间为一个月。结合乡土教材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成功,产生成就感。从而巩固并提高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让学生走出课堂,步入自然和社会,进行乡情国情教育和爱家乡爱祖国的教育。
(1)课题:家乡水资源状况和分布;认识家乡植物种类及山地植被的垂直分布规律。(2)学生自由选择课题准备资料。在实地考察前,(教师提供帮助)学生搜集并整理地图、统计资料、调查报告、历史记录等资料,并制成分布图和图表,形成对考察课题的初步印象。(3)野外观察与访问。(4)指导学生撰写考察报告,内容包括:题目及确定题目的理由,考察的目的及设想;考察方法和程序,考察的内容及已有资料同野外考察的关系,主要结论及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开展地理实践活动,特别是野外考察,能够使学生亲身体验地理知识产生的过程,增强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在整个过程中,教师既是组织者,更是参与者。
关键词:
高中地理;创新;人才
在新课程改革氛围之下,高中地理教学呈现出全新的姿态,它在传授高中地理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改变了教学主体传统观念,与现代信息技术时代相结合,将高中地理知识与现代社会技术环境相整合,创新教学新模式和新方法。
一、创设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氛围
高中地理的传统讲课方式,通常是教师讲授式、学生“坐听”式的模式,然而,由于学生的地理基础知识较为薄弱,对于课堂讲授式的教学方法感觉颇为吃力,对于困惑不解的地理问题也无从问答,无法培养出积极、主动的高中地理学习习惯。在新教育理念下,要创设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有问有答氛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为学生解疑破难。如,在《大气的水平运动———风》一课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试验,让学生挤压“吸耳”球使小纸条飘动,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纸条会飘动?风力的大小和方向如何解释?”等,学生在主动思考的前提下,积极参与实验,并回答问题。
二、实践带动地理教学的创新方法
文本的课堂学习是单一的学习,而融合社会实践的学习方式,则体现出其丰富多变、灵动复杂的特点,这就需要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完成对文本知识的架构。
三、注重作业布设融入日常教学的创新方法
在高中地理的知识传授过程中,学生会发现一些疑难问题,教师要布设相关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挖掘自身潜能,增强自信。如,学校组织学生进行野外地质地貌考察活动,学生在大自然的景象中书写自己的考察报告,在自然界中与书本之中的知识契合。还有,在组织进行天文观测的教学中,学生对观察到的木星和土星进行辨识和特征描述,学生在组织观察的过程中,感受与书本图册之间的差别,进行行星表面光环、条纹的综合分析和思考。
总而言之,高中地理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要根据高中地理教材特点,采用创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结合文本教材内容和社会实践、实验等手段,整合课程资源,在学生自主思考和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进行高中地理疑难问题的解答,提升高中地理学习素养。
地理学科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综合性学科。其中的自然科学部分,如大气运动、水循环、地质作用等内容都具有时空尺度大,地理演化过程漫长,地理运动规律抽象等特点,超出了学生感知的范围,学习难度很大。地理实验能模拟展现地理过程,使这些不易想象、无法观察的宏观世界的自然现象和过程具体化、形象化、动态化,使学生获得生动而直观的感性认识,加深对学习对象的印象,把书本上的理论和实际事物联系起来,从而形成正确、深刻的概念。
案例一:演示水循环现象变化过程(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地球上的水”)
[步骤一] 如下图在一个平底盆中加适量的水,直至水盖满盆底。把一个装满沙子的小瓶放入盆中。
[步骤二] 用透明的塑料纸盖住盆,用橡皮筋扎住盆口,并把一块小石头放在塑料纸上,压住塑料纸;小石头要放在装沙小瓶正上方。
[步骤三] 将盆放在阳光下直晒,过足够长的时间后观察。
[观测结果] 首先是塑料纸上有水珠凝结,然后水珠沿着小石块下压的方向聚集,水珠往装沙的小瓶下滴,最后小瓶的沙由干变湿。
二、地理实验辅助转变学习方式
有一个古老的教育谚语说:“告诉我,我忘记了;演示给我看,我记住了;让我参与,我理解了”。实验教学强调演示与参与,尤其是学生亲自进行操作的实验。从设计实验、操作实验到分析实验结果的过程中,学生真正成为了主体,不仅学习地理的兴趣被激发,自主学习的意识被唤醒,还在实验过程中培养了其想象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案例二:探讨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的运动”)
结合教材“活动”材料和实验步骤,课堂采用小组合作方式,提出相关问题进行启发式教学,利用相关教具做玻璃缸内冷热不均产生烟雾漂动的实验,使学生直观认识热力环流的成因。
在一个长、宽、高分别是2米、1米和1米且六面都封闭的透明玻璃柜内,底面两侧分别放置一个电炉(有导线连到柜外)和一大盆冰块。在玻璃柜顶面中部的内壁贴一张下垂的纸片A,在玻璃柜底面中部的内壁贴一张竖立的纸片B(如下图所示)。在电炉通电一段时间之后,根据纸片A、B的偏动情况,可以模拟验证某一地理原理。
(1)以上实验要验证的是____地理原理。
(2)在电炉通电一段时间之后,纸片A向__偏,纸片B向__偏。(填左或右)
(3)试根据纸片A、B的偏动情况,解析这一现象。
通过实验使学生在轻松、有趣、生动的实验中获得了直接经验,体验到合作、探究学习的喜悦。
三、地理实验辅助培养科学精神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终生有用的地理。而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地理知识,大多十分抽象,只有到野外亲自观察,与实践联系起来,才能使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和理论得到印证,真正使课本上的地理知识变成终生有用的地理知识。课外地理实验与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调查等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这样既可以提高地理学习对学生的吸引力,还能帮助学生形成主动运用知识进行实际操作的能力和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学生得到某些“发现”真理、验证规律的训练。
案例三:当地地理位置的确定
设计课外活动实验:如何利用“日影观测法”使用竹竿、卷尺、手表等工具粗略计算学校所在地经纬度?指导学生课外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确定实验设计方案,参与实验操作,计算实验结果。
活动过程:①在春分日前一天,在平坦的地面垂直竖立标杆,并测量日标杆在地上部分的长度;②以标杆所插点(图1中O点)为圆心,于上午9时在地面上画一个半径略短于当时杆影长的半圆;③当上午标杆的影端落在圆周上时,标记为A点,下午标杆的影端又落在圆周上时,再标记为B点,将A、B两点连成直线,取其中点C,将中点与圆心连成直线OC;④第二天,当日标杆的影子与直线OC重合的时刻,记下此时刻的北京时间为12时44分,并测量此时标竿影长等于竿长。
根据上述活动中测得的数据,完成下列各题。
(1)请写出完成这一测定任务的主要工具:___ ;(2)根据测量,春分日这一天学校的正午太阳高度是___;(3)研究小组测定学校所在地的经纬度是___;(4)请在图上标出该地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现代教育媒体主要包括幻灯、投影、录音、录象、电影、计算机、激光视盘等。具有形声性、再现性和先进性的特点。它主要以图象和声音的形式传递信息,可使学生真正做到眼耳并用、视听并用,使知识传递、接受、记忆变得比较容易,也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运用计算机教学,可根据教学需要将要表现的对象由小变大、化远为近,可使反应过程由快变慢或由慢变快,可将事物的本质要素突出地展现于学生面前。例如我将大陆漂移假说和海底扩张学说的软盘装上计算机,然后模拟两亿年前直到现在的大陆漂移过程,再演示板块运移过程,这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媒体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助为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提供了物质基础。
二、培养自学能力----设疑推进法
所谓设疑推进法就是将某章节设计成若干个循序渐进的问题,这样可促进学生看书、思考。通过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加以解决,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早日养成自己学习掌握知识的习惯和本领,而且还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也有很大帮助。
整节课的内容可以转化成若干个小问题,学生通过看书、思考完成。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在讨论中完成。为促进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可采用多变灵活的启发诱导方法。这样做比教师单纯讲解效果要好得多,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培养创造能力----动手操作法
让学生动手操作比教师讲解的效果要好得多,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会遇到一系列的实际问题,这会促进其思考、探索,在不断失败中求得成功。经常让学生动手操作,不仅可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以提高,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甚至会迸发出创造发明的火花。
教师跟学生讲解地轴、两极、经纬度、经纬网等有关知识点时,有些学生纵弄不清楚。经试验,改用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办法,让学生在课后用乒乓球做一个小地球仪,然后评比,看谁做得最好。经过动手操作,学生不仅顺利顺利地掌握了有关的知识点,还向教师提出了不少在制作地球仪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多采用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对培养创造性人才很有帮助。
四、到实际中去学与用----野外观察法
以往地理教学只重视书本知识,不重视实践能力,理论脱离实际。素质教育提倡在实际中运用。重视和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教育,是当前深化教育改革、搞好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因此,到野外观察是学习地理所必须的,也是搞好地理课堂教学所必须的。
兴趣是学习的老师,学生只有具备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提高学习效率,虽然在传统教学模式中也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在实际讲授过程中,学生的兴趣不能被调动。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就是教师将学生作为知识接受的容器,进行填鸭式教学,学生不能提前得知教学过程,在课堂上没有质疑的时间和机会,所以学生的兴趣不易被激发。在当前的教学情境中,教师应重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最为重要的问题就是为学生创造参与学习的机会,让学生主动去探索知识。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特点,创造不同的学习情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敢于大胆创新,给学生在课堂上发言的机会,这种教学模式就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会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自主探究学习活动中获得更多的收获。
2、做好师生互动
课堂互动效果对教学效率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目前在课堂中主要应用的形式是提问,在提问前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积极开展教学互动活动,发展学生的思维水平,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勇于表现自己的想法。在设计问题过程中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依据不同层次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鼓励学生解决问题研究问题。利用提问有利于教师及时掌握教学情况,还可以实现知识迁移进一步研究更为复杂的问题,鼓励学生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教师设计的问题应该有利于激发学生思考,要经过教师的精心设计,要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设计问题时要紧密联系生活生产实际情况,课堂教学内容要与学生日常观察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利用自己掌握的地理知识去研究生活生产中遇到的各种地理现象,如温室大棚,要求学生平时要养成观察和思考的习惯,多关注社会生产与生活中的实际现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
3、运用多媒体技术
地理教学媒体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属于传递地理信息的有力工具,因为不同的媒体介质,因此地理教学媒体在表现力、传播面和参与性、受控性等方面都表现不同的特点。所以教师要依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地理教学媒体,全面发挥地理教学媒体的作用,实现多种教学媒体的整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可以解决如地理事实、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技能等问题,可以使这些教学内容变得直观形象,可以加深学生对此类知识的印象,有利于学生掌握和记忆,也可以促进教学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依据地理教学实践可以得到,应用计算机媒体可以揭示地理过程、解释地理现象、解决地理问题、掌握地理技能,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地理课堂教学效果。
4、加强社会实践
地理课堂教学应该走出教室,全面结合知识传授和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掌握地理知识,丰富地理课堂教学形式。地理学科本身和人们的生产生活具有非常紧密的关系。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但要求学生应用已经掌握的地理知识解决日常生活生产遇到的各种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让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的重要性,而且让学生到野外去也是地理学习过程中所需的,是提高地理课堂效率的必要手段和方法,这是因为大自然是学生最好的课堂。如在学习“地理地形”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观察当地地形特点和类别,学习“环境保护”一课时,可以组织学生到废品收购站去参观和讲解,学生返回学校后要完成考察报告。让学生回归大自然深入社会,可以帮助学生认识社会和自然,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培养情感注重引导
国际最新研究成果表明。情商大于智商。高尚的情感具有巨大的诱发力和无形的钳制力,它能牵动人的情丝,拨动心弦。产生出一种感化人心的奇妙力量。有道是,“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只有注重情感教育。讲究方式方法。才能使师生关系和谐融洽、亲密无间。为此,教师一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以,,心交心,诚心待人。其次是培养学生地理学习兴趣提高教育水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人们探索知识和从事某种活动的精神力量。能力高超的教师,应该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先导,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取得学生的喜爱和信任。当学生对你坚信无疑时,你的主导地位也就确立了起来。
二、巧用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以案例为研究对象,以问曩为导向,以探究为基础的课堂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所具有的特征有助于学生增加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三、利用设疑推进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所谓设疑推进法就是将某章节设计成若干个循序渐进的问题,这样可促进学生看书、思考。通过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加以解决,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早日养成自己学习掌握知识的习惯和本领,而且还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也有很大帮助。为促进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可采用多变灵活的启发诱导方法。这样做比教师单纯讲解效果要好得多。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培训学生动手能力
让学生动手操作比教师讲解的效果要好得多,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会遇到一系列的实际问题,这会促进其思考、探索,在不断失败中求得成功。经常让学生动手操作,不仅可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以提高,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甚至会迸发出创造发明的火花。比如教师跟学生讲解地轴、两极、经纬度、经纬网等有关知识点时,有些学生弄不清楚。经试验,改用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办法,让学生在课后自做一个小地球仪。经过动手操作,学生不仅比较顺利地掌握了有关的知识点,还向教师提出了不少在制作地球仪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多采用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对培养创造性人才很有帮助。
五、结合室外观察,联系乡土地理
以往地理教学只重视书本知识。不重视实践能力。理论脱离实际。素质教育提倡在实际巾运用。重视和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教育。是当前深化教育改革、搞好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因此,到野外观察是学习地理所必须的,也是搞好地理课堂教学所必须的。
例如,讲到陆地地形时,我就组织学生考察本地地形的种类和特征;讲到环境保护时。我就组织学生到废品回收站和垃圾处理站参观。然后要求学生回校写考察报告;讲到岩石时,可带领学生到野外采集各种石头带回教室由教师逐一讲解等。让学生走出校门。有利于学生了解自然、了解社会。有利于增强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的能力及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六着重活动在教学中的应用
地理新课标中强调课外活动的重要性,给地理教学增加了实践环节,不仅有利于拓宽学生的地理知识视野,而且对于学生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很有好处。地理课外活动中,教师要依据地理学科的特点,围绕课标要求有序组织学生开展地理课外话动。
一、高度重视地理课外活动
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快速发育阶段,适当组织地理课外活动,不仅有利于他们长身体,也可以增加他们的知识面,使身心得到正常发育。地理课外活动中,要依据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一改课堂教学中理论灌输为主的模式,以感性认识为主,让学生自己去认识自然,认识世界,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用自己的双手去触摸。在活动中实现知识能力并重,开放式教学,师生多向交流,注重个性发展,开发学生的潜能等多重功能。因此,在地理课外活动中,要因材施教,学生年龄不同、智力不同、文化修养不同,就不能用一把尺子来衡量。活动方式、活动类型和活动内容,要事先备好课,现场有效的组织实施,给每一位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起点,都能找到快速发展的喜悦,最终促进每一位学生全方位发展。
二、地理课外活动组织原则
1.教师引导,学生自觉自愿
年龄偏小、知识与能力有限、经验不足、心理胆怯等因素,使得学生不能独立、自发地开展地理课外活动。教师要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组织,尊重学生意愿,适当分组,做到好差搭配,优劣组合,让生生之间自己动手,互相配合,从而调动弱势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保证地理课外活动的正常进行,获得最佳效果。
2.学生为主,鼓励至上
同样,学生也是地理课外活动的主体。只有让主体在活动中大胆地动手动脑,大胆地探索创造,才能让主体在实践中增长才智,不断进取。活动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只是启发指导。评价时,以表扬和鼓励为主,批评和责怪为辅,积极引导学生解决难题,适时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校内外兼顾,形式多样
地理课外活动的形式要多样化,依据现有条件,选择开展校内兴趣活动和校外野地考察。其中校内兴趣活动可以进行天文气象观测、地理课外阅读、地理墙报编排、地理竞赛组织、地理教具制作、地理游戏等;校外野地考察可以进行乡土地理情报调查、绘制地形图、山水旅行参观,采集动植物标本等。
我校10多年来,坚持开展地理课外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结合南京本地实际,校内气象小组坚持天气测报,水文小组坚持长江水文测报,地理教具制作小组坚持自己制作地理教具,野外考察队爬遍了南京市的各个山头、湿地,收集乡土地理情报,撰写出不少优秀的考察报告。
4.体力与智力并重,劳逸结合
地理课外活动的开展,吸引了所有学生参加。不少学生长期坚持天气预报、水文测报、制作教具、收集乡土情报,在体力付出同时,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是,地理课外活动也容易消耗学生体力和心力。实际活动中,老师要做好表率的同时,也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在鼓励学生全心投入,树立勇于克服困难的信心的同时,教育学生做到劳逸结合,生理心理一同发展。
三、地理课外活动实施步骤
1.排列计划,做好准备
要做到地理课外活动有序进行,就要有计划。每学期有全校或全班的地理课外活动计划表,每项活动有完整的活动计划。按照教师布置任务―提出要求―学生准备材料―开展活动―活动总结―分析成败原因的模式,搞好每一次地理课外活动。活动计划是活动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
2.合理分工,合理定量
教师要加强地理课外活动的组织,发动学生自愿报名,教师商量确定,活动量不能太大,每周1―2课时为宜。参加小型活动,10―20人为宜,参加大型活动,可以整班进行,但要合理分工,确定小组,选出组长,以组为单位开展活动,在一定活动量的前提下,进行活动比赛。师生共同配合有利活动开展。
3.加强督促,指导有方
合理分工是地理课外活动的保证,但是教师不能放任学生自流。在活动中,要想达到活动目的,就要指导学生采取一定的手段和途径。如调查南京市化工园区污染状况时,就要教育学生强调数据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参观紫金山天文台时,要教育学生做好笔记,要提出自己的疑问等。只要地理课外活动准备充分,开展得当,教师督促有力,指导有方,活动质量与效果就很好,学生地能力在活动中就会得到锻炼,得到提升。
4.成果收集与消化
所谓素质教育,是指利用遗传、环境和教育的积极影响,在对学生的已有发展水平上有所发展,并在其可能发展的范围内充分发展,从而促进社会意识向学生个体心理品质的内化。也即素质教育使得每一个学生的每一方面都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当今世界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其实质是知识总量、人才素质和科技实力的竞争。为了迎接21世纪的竞争和挑战,我国的基础教育正在进行着“素质教育”的战略决策。中学地理教育在基础教育中占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它担负着教育下一代认识地理环境,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任务。
一、当前农村初中地理教育存在的问题
1.知识教育等同于素质教育
在落实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方面来说,中学地理教学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认为知识教育就等于素质教育,忽视了对学生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教学大纲规定的“知识教育、能力培养、思想教育”这三方面的任务未得到全面落实,素质教育要求地理课强调知识、能力、态度三方面综合发展,尤其突出能力的培养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
2.在教学内容上将感性地理知识等同于地理知识
在中学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往往忽略每一章节内容在地理知识系统中的地位,只注重传授感性地理知识,而轻视理性地理知识。将感性地理知识教育等同于地理知识的教育,影响了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的地理知识系统不能有效形成。
3.在教学方式上重灌入轻启发
从师生双边关系来看,主要是存在重灌输轻启发,重内容传授轻学习方法的指导等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将自己置于核心地位,形成一讲到底“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积极性受到严重制约,学生独立思考、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的潜能得不到充分发挥,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二、素质教育形式下的农村初中地理教法探究
素质教育效率的大小,效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方法是否得当。方法对头,事半功倍,反之事倍功半。
1.巧施情感教育注重引导方法
国际最新研究成果表明,情商大于智商。高尚的情感具有巨大的诱发力和无形的钳制力,它能牵动人的情丝,拨动心弦,产生出一种感化人心的奇妙力量。有道是,“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只有注重情感教育,讲究方式方法,才能使师生关系和谐融洽、亲密无间。为此,教师一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以心交心,诚心待人。其次是培养学生地理学习兴趣,提高教育水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人们探索知识和从事某种活动的精神力量。笔者在给学生讲课时,先设置几个问题,让学生边看书边思考,再在黑板上画上相关的图形,把学生的兴趣激发起来了,他们都踊跃发言。能力高超的教师,应该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先导,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取得学生的喜爱和信任。当学生对你坚信无疑时,你的主导地位也就确立了起来。
比如利用现代媒体教学法培养学生地理兴趣,而非流于形式,现代教育媒体主要包括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电影、计算机、激光视盘等。具有视听性、再现性和先进性的特点。它主要以图像和声音的形式传递信息,可使学生真正做到眼耳并用、视听并用,使知识传递、接受、记忆变得比较容易,也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计算机教学,可根据教学需要将要表现的对象由小变大、化远为近,可使反应过程由快变慢或由慢变快,可将事物的本质要素突出地展现于学生面前。例如我将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的软件装上计算机,然后模拟两亿年前直到现在的大陆漂移过程,再演示板块运动过程,这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媒体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提供了物质基础。
2.利用设疑推进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所谓设疑推进法就是将某章节设计成若干个循序渐进的问题,这样可促进学生看书、思考。通过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加以解决,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早日养成自己学习掌握知识的习惯和本领,而且还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也有很大帮助。为促进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可采用多变灵活的启发诱导方法。这样做比教师单纯讲解效果要好得多,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结合地理教学实际可用野外观察法
以往地理教学只重视书本知识,不重视实践能力,理论脱离实际。素质教育提倡在实际中运用。重视和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教育,是当前深化教育改革、搞好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因此,到野外观察是学习地理所必须的,也是搞好地理课堂教学所必须的。
例如,讲到陆地地形时,我就组织学生考察本地地形的种类和特征;讲到环境保护时,我就组织学生到废品回收站和垃圾处理站参观,然后要求学生回校写考察报告;讲到岩石时,可带领学生到野外采集各种石头带回教室由教师逐一讲解等。让学生走出校门,有利于学生了解自然、了解社会,有利于增强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的能力及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推陈出新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地理新课程的改革要求我们在教学活动中要改变以往“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观念,要将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引入到学生学习地理课程的过程中去。随着新课程的推进,新教学模式和新教学手段的不断出现。问题情境教学已被广大地理教师认同,在各级各类公开教学中,基本都采用这一方式引入新课。但事实上,大部分课堂的引入还仅仅局限于“新课”情景,多的是音乐、图片等,“问题”的教学意义发挥不大。“复习和巩固”环节与“引入新课”环节整合有利真正发挥“问题情景”的问题优势,通过情境创设,在唤醒旧知中引入新课。如,中国水资源分布和水资源问题的教学中,可以运用中国南北、东西不同区域植被、农业生产等的景观图片,通过复习中国气候分布知识引入。运用景观引入,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既复习了中国气候分布方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通过降水和水资源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出中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的新知识,给学生以真正的“知识发生过程”的学习经历。
运用这种教学模式的最大优点在于能够让学生在研究模式的环境下学习地理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与积极性,掌握现代教学理念关于课堂教学结构的新理论、新技术,还要克服盲目性、片面性和形式主义,增强科学性、全面性和时效性。
5.积极引进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提出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在其课程目标中提出让学生“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这就要求老师要积极的以实践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地理知识的学习,注重培养学生实践知识。一方面,教师可以运用现有条件组织模拟教学,借助于教学仪器模拟一些日常地理现象让学生能够有一个较为深刻的影像。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参观、访问、查阅资料等方式组织一些简单的地理调查活动,可以组织学生到就近的博物馆理解当地地理环境、人类活动的变迁,也可以组织学生对于当地城市环境污染以及繁华商业网点进行调查,对于学生发现其中的地理知识,有效激发学习地理知识的激情具有良好的效果。再者,配合地理课堂教学和满足课堂实验的需要,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地理教具、模型、简单仪器、课件等力所能及的制作活动。例如地貌模型、地质构造模型、校园地图和立体模型、自流井盆地模型等。
三、素质教育下农村初中地理教学方法运用的注意事项 教学方法虽多,但并不是都适合地理教学的每一章节,所以不管运用什么教学方法都应与实际教学内容相结合,这就需要教师找到教学方法与各章节的结合点。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基于教学大纲的基础上,深入
1.营造宽松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影响学生成长非常重要的因素。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育需要给学生创造更多机会体验主动学习的过程,和谐、民主的地理课堂可以帮助学生形成主动探究的意识和能力。新型的师生关系倡导能者为师,提倡教师与学生在不同时段内互为引导者,即时扮演,随时更替,这也正符合了青少年好强、好胜、好奇的心理特征。
2.开发多样化的地理课堂。地理课堂教学可以不拘于教室,以让课堂知识传授和实践活动相结合,让学生在应用中学习知识,从而使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发展。就地理学科本身的特点而言,它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联系非常紧密。因此,到野外观察是学习地理所必须的,也是搞好地理课堂教学所必须的。有时候教室以外是我们最好的课堂。例如,讲到陆地地形时,可以组织学生考察本地地形的种类和特征;讲到环境保护时,可以组织学生到废品回收站和垃圾处理站参观,然后要求学生回校写考察报告。让学生走出校门,有利于学生了解自然、了解社会。
二、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培养学生自主创新意识
1.让影视在地理教育中发挥独特的素质教育功能。影视教育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它优化了课堂教学的过程,成为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和喜爱。充分利用丰富的地理影视资源,拓展了影视教育的功能,使影视与课堂教材改革相结合。影视教育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供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的途径。影视教育的确使学生加深了对地理教材内容的理解,又获得了情感的陶冶。影视教育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挂钩,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成为塑造学生“自强、自立、自主、自信”人格的一种良好形式,也强化了地理教学活动的趣味性、知识性、科学性,提高了地理教学质量。
2.运用多媒体地理教学网络的优势。多媒体教学可以做到师生之间的谈话能够及时反馈和情感多向交流。因此,多媒体教学网络在反馈地理信息、调控和学习交流方面,较其他电教手段更具有明显优势。多媒体网络应用到地理课堂教学中,通过共享多媒体信息,增强了地理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地理图像可以放大、缩小,在直观性上发挥了独特的优势,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开发学生的情商,扫除创新思维的障碍
1.科学家发现人类除了智商(IQ)之外,还存在着情商(EQ)的生命科学参照因素。这个因素决定着每个人的性格基调,影响着人生的发展和事业的成就。情商是指人的人格素质,是个体最重要的一种生存能力,它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等各个层面,教师在指导各种地理教学活动中,一定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心理状态,如学习的信心、恒心、毅力、乐观、忍耐、直觉、抗挫折能力等一系列与个人素质有关的反应程度。凡是情商低的学生,主要表现出缺乏理性认识,意志不坚强,常常容易冲动、悲观、孤僻,导致学习成绩不好等。对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自我激励,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创造精神,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