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小学意识形态工作计划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一)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精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关于“防灾减灾救灾”的重要论述作为重要政治任务。
(二)强化干部职工意识形态工作,进一步加强对干部职工
意识形态工作的教育培训,教育引导全局干部职工牢固树立“震情第一”意识,时刻自己是地震人和身负百姓地震安全的使命。
(三)讲政治,听指挥,主动融入县委县政府各年度工作部署;筹资出力,完成所包乡村“两联一进”群众工作、“三域一居”环境整治和脱贫攻坚联乡包村各年度工作任务;协助省地震局工作组,完成地震灾害风险调研工作;配合州政府工作组,完成县建设工程地震安全监管专项督查工作。
二、常态化推进地震监测预报及震情跟踪工作
(一)加强震情值班制度,提高地震预报水平。加强震情值班制度,制定年度工作计划,落实专人负责,加强重要宏观异常前兆观测点的保护工作,定时与地震台及周边县地震系,做好地震信息交流,积极捕捉宏微观信息。及时上报震情信息,认真填写周、月、季、半年、年度地震分析预报表。
(二)加强震情跟踪工作。一是调整宏观异常观测点;二是加强震情值班制度,与地震台保持业务联系,利用他们的监测手段来加强震情监视和震情跟踪工作;三是加强对防震减灾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平台的运用和管理,依靠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实行资源共享;四是保护地震监测设施设备,切实做好我县境内强震台、地震烈度仪、多分量(AETA)实验站监测系统的运维管理。
三、夯实地震灾害预防基础工作
(一)积极推进“三网一员”建设工作。为建立建全地震宏观监测、灾情速报和科普宣传网,完善乡镇防震减灾助理员的配置,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群测群防网络,充分发挥“三网一员”在防震减灾工作中的作用,动员群众积极参与防震减灾事业,为我县地震预测预警提供及时可靠的前兆信息。
(二)以开展“防灾减灾日”活动周专题科普宣传为契机,做实防震减灾科普宣传。联合县应急管理局等多部门,在城关小学(全县人口最密集的学校)组织开展以“提升基层应急能力,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的地震应急避险、消防救援、洪灾避险疏散多科目应急演练。面向乡镇、学校、卫生院发放《地震知识100问》、《民居抗震设防知识读本》、《防震减灾宣传挂历》等,五年累计达18127本(份、套),每年都在古城内十字路口联合县应急管理局等部门开展防震减灾社会宣传活动,保障防震减灾科普宣传“七进”活动常态化开展。
(三)狠抓工程抗震设防管理及农居抗震设防指导工作。加强抗震设防的管理工作,定期检查落实抗震设防工作落实情况,将抗震设防要求管理纳入基本建设管理程序,加强对重大建设项目和重点工程监控管理力度,全面了解全县工程项目的建设情况,督促工程业主加强抗震设防审批工作,五年共办理工程建设项目抗震设防备案审查37件。《县城乡居民住宅地震保险方案》出台,在全县逐步推开。
(四)防震减灾项目建设快速推进。防震减灾“十三.五”规划全面实施。1:1万城市活断层普查、勘查项目完成2019年度、2020年度目标任务;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子项目基准台建设,完成上八寨地震台、岷江地震台、川主寺牧场地震台建设任务;县防震减灾综合能力提升项目建设挂网招标;毛尔盖克藏村二组、三组断层气二氧化碳观测点建成运营;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信息服务终端完成中学、城关小学、白羊小河九年一贯制学校和县防震减灾局局部布设安装;黄龙乡三舍驿GNSS监测站建设竣工;多分量(AETA)地震前兆观测实验站落户我县岷江乡、地震台和九黄机场。
四、集思广益,励精图治,工作成绩斐然
五年里,我们集思广益,克服人员少,经费短缺,缺乏专业技术人才等困难,除开展常规的防震减灾三大体系工作外,期间还接受了行政机构改革,部分行政权力得以有序转递,开展了行政权力清理,保留了行政许可1项,行政处罚4项,行政强制2项,行政检查3项,行政奖励1项,其他行权3项。我们励精图治,紧盯目标任务不放松,统筹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竭力做实国家局、省、州局交办的相关工作。2017年,“8.8”九寨沟7.0级地震应急处置得到国家局专家领导和省局专家领导的高度认可,被州局评为地震应急处置先进单位,并被通知到九寨沟省抗震救灾指挥部接受副指挥长的口头表杨,还得到省地震局雷建成副局长的实物(应急救援装备)奖励。五年来的工作,在全州防震减灾年度综合考核中获得二等奖,单项考核抗震设防管理、地震科普宣传、法治机关创建、地震应急演练、地震烈度速
报与预警工程项目推进、地震应急处置等获先进单位7次,获优秀奖6次。
五、2021年工作计划
2021年,将认真贯彻落实关于防灾减灾工作重要论述和工作部署,坚持“以预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工作方针,全面提升综合防灾能力,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供坚实的地震安全保障,重点要做实以下工作。
(一)继续深入贯彻落实省、州防震减灾局长会议精神,努力实现县委、县政府提出的保证目标任务。
(二)积极稳妥推进防震减灾“十四五”规划实施;
(三)做实做细防震减灾科普宣传;
(四)严格地震监测预报、震情跟踪和信息报送;
(一)固本强基促发展,加强党的基层建设
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牢固树立抓党建的主责主业意识;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严肃党内制度,严格执行党规党纪,结合组织生活会,教育引导广大党员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落实“两学一做”常态化;依托水川镇“大党委”,定期召开理论中心组学习会、支部会,及时安排部署“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和志愿者服务活动;充分运用“学习强国”“党建”等网络平台,提高党员学习能力和整治素养,加强自身建设。
(二)田园综合体项目建设完成情况
1.300亩花海提升项目。凤园花海于5月1日预开园,展出盆栽郁金香5万株,矮牵牛、羽衣甘蓝、孔雀草、万寿菊等盆栽花卉10万盆;改造花海种植结构,调整主打花卉种植面积,从3月份开始进行花海土地的平整、施肥、翻耕、浇灌等工作,育苗工作和苗木定植工作均于5月中旬完成;网红桥相关设施已全面改造提升,气垫加宽2米,并增加安全围网;配套花海观光小火车1辆、大型恐龙模型小品6座也已建设完成并投入运营,整个花海景观得到大幅提升。花海已于6月6日正式开园,开园当日客流量2000余人,旅游收入3万余元。
2.花海面山生态绿化项目。花海西侧400亩荒山荒坡和横梁山生态绿化已于5月底前全部完成,累计种植樟子松1000余株,小云杉2000余株,侧柏11200株,进一步提升了花海周边的景观效果,目前已进入正常管护阶段。
3.高原夏菜人才基地项目。引进10大类30种600多个优质高原夏菜新品种,开展高原夏菜新品种试验示范,建设30亩高原夏菜人才教育基地,现已完成全部苗木定植工作,正在进行苗木养护和病虫害防治工作。
4.左落沟蔬菜新品种试验示范项目。现已完成左落沟530亩土地平整工作,总计定植马铃薯170亩,螺丝菜100亩,油葵260亩,持续做好新品种试验示范田的养护和病虫害防治工作。
5.蔬菜、花卉苗木繁育基地设施完善和育苗项目。为两座三连栋温室安装苗床面积2800平米、移动喷灌设施2套,铺装生产道路700平米;5月已完成150万株花卉苗木的育苗分苗工作,目前已培育蔬菜苗木20万株。
6.文洛式玻璃温室及新型日光温室建设项目。投资500万元新建3072平米双层覆盖联栋温室1座,新型全钢架日光温室6座,新型可移动柔性日光温室6座,配套降温、保温设施,水肥一体化控制系统和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项目已于5月20日正式开工,目前土建工程正在进行中。
(三)疫情防控工作完成情况
通过佩戴口罩、严守入口,切断外来人员进入、设置监测点、对园区管辖区域进行全面消毒、单独设置收集点,对废弃口罩等特殊有害垃圾进行集中统一收集、尽量减少开会次数,缩短开会时间、暂停园区干部职工食堂等方式减少人员聚集,降低感染风险;对园区全体干部职工进行摸排筛查,并建立健康档案,对每日上班的干部职工进行体温监测并填写监测表;通过悬挂条幅、印刷宣传资料、小喇叭播放、网络等多样有效的形式,开展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提高职工防范意识、了解防治知识,引导工作人员理性认识疫情,不信谣、不传谣,科学做好防护;成立由主要负责人牵头的“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管理委员会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联防联控工作领导小组”,制定方案、明确责任,切实做好园区的疫情防控监管以及群众的思想工作。
(四)“四抓四促”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完成情况
园区组建了多支保洁队伍,做到了及时清理清运生产生活垃圾,共计清理卫生死角260处、规整日光温室室内外杂物、草帘、秸秆、农事废料等115处、清除主干道、景区道路杂物垃圾3.8公里、拆除废弃电线杆8根、拆除陈旧破损、不规范广告牌30处、清运生产生活垃圾34处、在园区合理增设垃圾箱5个。截止3月底,园区所有日光温室、道路、办公区域、凤园花海和横梁山周边环境整治工作已达到标准,通过此次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彻底改变了园区脏乱差的局面。
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项目规划区域不符合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田园综合体项目实施区域内没有建设用地,餐饮住宿项目土地手续难办理,影响田园综合体项目规划的具体实施和整体效果,已完工的项目占地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需抓紧办理相关土地手续。
(二)今年园区管辖范围增大,工作任务量增多,事业单位招考相关事宜一直没有得到落实,花海运营管理方面人手紧张,任务繁重。
三、下半年工作计划
(一)持续加强党支部建设,坚持和完善“”、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谈心谈话、民主评议党员等8项组织生活制度,以组织生活的制度化推动党支部规范化建设。
(二)下一步,田园综合体将紧扣“田园特色、综合关键、产业基础、文化灵魂”的建设思路,以政府投资为引导,大力引进社会资本,继续发展现代农业、循环农业、休闲农业和康养产业,全面打造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同步",一二三产业“三产融合”,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实现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的发展目标,让成为兰白都市圈田园生活的目的地。
(三)做好花海运营和宣传工作,通过开展各类主题活动,如近期举办的“樱为感动•懿德芬芳”铜城援鄂英雄风光行活动、“五一自驾游·乡村快乐行”活动、“同心奔小康·奋进新时代”2020年区广场舞展演大赛等活动,吸引更多省内外游客;努力在细节上下功夫,完善并增加各类娱乐设施,使花海更贴近自然,更好的满足广大游客的需求。
(一)注重党建引领,狠抓队伍建设
上半年,我局认真学习贯彻党的精神和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增强党员干部“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努力为司法行政工作水平再上新台阶提供政治保障。一是认真开展基层党务工作人员培训,进一步提高基层党支部党务人员的政策理论水平和素质能力。二是制定了党组中心组学习计划,严格执行学习考勤制度,上半年党组中心组进行了3次集中学习,召开党组专题会议3次,开展干部谈心谈话3人次。三是持续开展系统职工“日学ー小时、月读一本书”活动。四是开展“能力作风提升年”活动推进会及集中学习会10场次,努力实现司法行政系统“树形象、提能力、强作风”工作目标。
(二)强化“基础”意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1.开展社会面防控及虫草驻点工作。在2020年春节、藏历新年、三月敏感期、两会等重要维稳阶段,投入警力48人。并按照4月县委虫草工作要求,派6名干部深入萨玛沟开展虫草驻点工作,确保社会稳定,治安秩序良好。
2.加大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力度。上半年,联合各乡镇党委、乡镇司法所共排查矛盾纠纷50件,其中:婚姻家庭纠纷20起、邻里纠纷12起、村务管理6起、道路交通事故纠纷2起、消费纠纷6起,虫草纠纷4起,调解成功率为100%。
3.全力做好两类人员接收及日常监管工作。上半年社区矫正对象解除矫正3人,居住地变更(迁入)1人,目前在册人员14人(属被判处缓刑、被裁定假释人员),个别教育100人次,微信在线教育10次;接收刑满释放人员18人,根据其服刑期间及社会危害的评估,将18人纳入一般帮教对象。同时因疫情特殊时段对其身体,行踪轨迹进行了解并建立相关台账,并对刑满释放人员开展宣传教育和入户走访工作100场次;持续推进“家门口探监”,上半年安排视频探监97人次。
(三)强化法治意识,多渠道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工作
1.深入开展“疫情防控·法治同行”专项法治宣传行动。制作县双语病毒肺炎防控及法律知识宣传手册4000册,3700余份发放到农牧民群众手中,确保疫情防控宣传家喻户晓;通过"话说","法治"微信公众平台和微信群疫情防控及法律知识共计56条,受教干部群众达21000余人。在"融媒"微信公众平台设置法律小知识专栏,疫情相关法律法规知识39期;出动高音喇叭法治宣传车1辆,深入县城12个行政村及7个乡镇开展巡回宣传相关知识。
2.以“法律七进”为载体,全面落实普法各项任务。一是深入各大虫草产区开展法治宣传及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活动,受教群众达3000余人;二是深入长青春科尔寺、更桑寺、门久寺、拿呷寺开展入寺宣传活动,推进“一寺一策”落实落地,受教僧侣达2030余人,发放普法宣传资料2115余份;三是深入县城6所中小学及奔戈乡中心小开展了“防范打击侵害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关爱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专项行动工作,受教师生达5300余人;四是开展《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法治宣传4场次,发放宣传资料1300余份,宣传面达1500余人次,覆盖农民工人次180余人;五是开展“迎州庆、护稳定”、“缉枪治爆”等系列专项整治法治宣传活动16场次,受教群众达4500人,发放各类宣传资料4800余份。
(四)强化服务意识,着力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工作
1.服务民生,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与省法律援助中心、律师事务所、明炬律师事务所签订《法律援助结对帮扶三方协议》,强力推进法律援助帮扶落实落地;办理各类法律援助案件(包括诉讼、仲裁、代书各类法律文书、代为调解、调查取证等)26件,办理其他法律援助事项(包括法律咨询等)33件,涉案金额共计1670000余元,办理公证40件;采取“5+2”式上门服务的工作模式,共为57名农民工提供代书、咨询、调查取证、参与调处等法律援助服务10件,涉案金额共计77余万元;联合人社、住建、工会对我县辖区内23家企业和项目工地开展农民工劳动合同普查与体检工作,共计检查劳动合同326份;与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联合下发《关于成立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律援助窗口的通知》,成立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律援助窗口,建立工作联系和联席会议制度,优化办事程序,为农民工维权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法律援助绿色通道。
2.扎实开展脱贫攻坚工作。深入奔戈乡联系村扎吉贡巴村和萨戈村开展走访慰问,发放挂历、清油、大米等物资价值1.5万余元;下派三分之一力量开展为期60余天脱贫攻坚"再回头,再排查"工作、贫困户信息核查、挂牌督战和入户排查宣传等工作。
(五)有序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工作
一、构建高师小学教育专业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内容体系的依据
(一)小学教育的特殊性
小学教育的特殊性对小学教师的职业技能提出了不同于中学教师、大学教师的特殊要求,因此,高师院校在构建小学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内容体系时必须针对小学教育的特殊性。
1.小学教育的基础性、启蒙性、全面性等特点对小学教师的职业技能提出了全面要求。小学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基础,是人口素质形成的奠基工程。虽然小学教育在知识传授上是最基本的,但却是培养学生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的关键阶段。与此同时,小学阶段还是学生身体迅速发展、形成基本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人格的重要时期。因此,小学教育的重点难点不在于要传授多么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而是要奠定学生今后全面发展的基础,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道德行为习惯等让其一生受益的好习惯。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小学教师的职业技能必须全面,即既要有较强的教师基本功技能、艺体活动技能,又要有较强的教师智力技能,以便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课程研发、教育反思和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以及各种良好的个性品质。
2.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对小学教师的职业技能提出了专门要求。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在系统教育的影响下有了较大的发展:感知觉已逐渐完善,观察的精确性、目的性、顺序性、概括力等随受教育的影响逐渐提升;从以机械识记为主逐渐发展到以意义识记为主,从以具体形象识记为主发展到抽象记忆能力增长;小学生己经能够比较熟练地掌握和运用口头言语,在教师的影响下,学会了写字、阅读和写作。小学生的思维发展趋势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渐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小学生这些独有的认知特点要求小学教师要具备观察及了解儿童的技能、善于与儿童沟通进行个别教育的技能、针对儿童的认知特点进行教学设计的技能、艺体活动技能等。
此外,小学生正处于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在与教师和同学的相处中,小学生逐渐学习到与人相处、合作及竞争的一些基本技能技巧。同时,其自我概念开始形成,如果小学生长期得不到教师及同伴的肯定,将会产生自卑情绪。因此,小学教师不仅要具备善于协调及组织管理学生、进行集体教育的技能,还要具备着眼于小学生的成长正确运用发展性评价的技能、初步心理咨询技能等。正因为小学生独特的心理特点,所以小学教师的职业技能具有不同于中学教师、大学教师的专门要求。
(二)社会发展和基拙教育课程改革的实际
1.社会的快速发展变革对小学教师的职业技能提出了现实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经济发展速度惊人、物质生活得到极大的满足和提高,而月_人们的思维模式、价值观念等意识形态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人文精神的构建一与审视、终身学习成为必然、小学生个性发展得到高度重视等,这些成为我们不得不认真思考的问题。与此同时,由于我国社会的快速变革,近年来在小学生中相继出现了留守儿童、社会不利家庭儿童、单亲家庭儿童、城市独生子女等值得我们关注的特殊群体,这一切要求我们在构建小学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内容体系时,必须要重视教育反思、教育研究、与家长沟通并帮助家长实施家庭教育、对小学生实施心理辅导等教师智力技能,以满足时代对小学教师职业技能提出的现实要求。
2.教师专业发展对小学教师的职业技能提出了迫切要求。进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兴起了“教师专业化运动”,希望藉此提高教师整体素质,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从国际教师教育的发展趋势来看,教师的专业化程度将会越来越高。但遗憾的是,我国目前基础教育阶段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还很低,其中尤以小学教师为甚。不少人认为小学教师不需要很高的学术水平、研究能力,只要有一定学科知识都可以成为小学教师。其实,这种误解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出我国小学教师专业化程度低,小学教育专业性不强。小学教师的职业技能是衡量小学教师专业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小学教师终身专业发展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在构建小学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内容体系时,必须要重视小学教师职业技能不同于中学教师、大学教师及其他专业人才的独特性,增强小学教师的不可替代性,为小学教师的终身专业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以满足教师专业发展对小学教师职业技能提出的迫切要求。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小学教师的职业技能提出了直接要求。目前我国正在实施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课程理念、课程标准、课程结构、课程评价等方面都与以前有很大的不同,这对小学教师的职业技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改变了过于注重知识传授,而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改变了过于注重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而重视综合课程的设置;改变了课程内容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而重视课程内容与小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改变了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现状,而重视小学生主动参与和探究能力的培养;改变了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而重视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改变了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而重视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的建设等。这些对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运用、课程研发、教育反思、教育研究等技能提出了直接要求。
小学教育是一个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因此,构建小学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内容体系时,必须认识到该体系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综合体,因而,要加强自身各种技能之间的融会贯通,全面提高小学教师的职业技能水平。
二、高师小学教育专业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内容体系
(一)听说技能
这是小学教师的基本功技能,是小学教师形成沟通协调能力的基础。听的技能主要指善于倾听小学生说话,引导其说话要逐渐增强逻辑性、条理性、突出主要观点的听力思维技能。说的技能主要包括:会讲标准、清晰、流利的普通话;用词准确、层次清楚,重点突出;音量、语速、声调等方面要符合语境和表达内容的要求,讲究抑扬顿挫;说话要生动形象、有感染力,同时注意结合语境恰当地应用体态语言。
(二)文字与图形表达技能
“写一手好字”“画一手漂亮的简笔画”都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的效果和教师职业威信的树立,这主要包括常用规范汉字掌握水平、“三笔字”书写水平、常用文体(如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各类信函等)写作和简笔画技能等四个方面的内容。
(三)教学工作技能
教师的教学工作技能是教师职业技能的核心,主要包括:第一,教学的设计技能,主要表现在根据课程标准对教材的分析、针对学生实际对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和制作、教案编写等方面;第二,课堂教学的组织技能,主要表现在导人、讲解、提问、课堂组织、交往互动、创设情境、板书、结束等方面;第三,作业的设计与批改技能,主要表现在针对学生实际设计个性化、开放性的课外作业并认真批改;第四,教学结果的考核技能,主要表现在能根据考核目的编制不同难度、区分度的试题以及采用不同的测试方式,以获得学生真实学习情况的技能。
(四)班主任工作技能
班主任工作技能是教师职业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班主任工作技能是成为合格小学教师的必备条件。主要包括:第一,组建班集体的技能,主要表现在制订班级工作计划、确立班级奋斗目标、培养和使用学生干部、班风建设等方面;第二,个体教育技能,主要表现在观察学生、与学生谈话、建立学生个人档案、初步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辅导、对小学生实施发展性评价等;第只,班队活动设计与组织技能,主要表现在根据班级特点和学校要求设计出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主题活动方案,组织班队主题活动;第四,与学生、学生家长、任课教师沟通的技能,主要表现在善于和学生交往、帮助家长实施家庭教育,组织家访和家长会、帮助学生和任课教师之间的相互了解,帮助任课教师解决问题等;第五,教育实践中偶发事件的处理技能。
(五)以艺体活动为主体的美育技能
这是小学儿童的特点对小学教师职业技能提出的要求。小学儿童处于2-12岁这一艺术潜能发展的黄金时期,同时,儿童知觉过程的整体性、直觉性、记忆的具体形象性、思维想象的独特性、情感的易感染性和弥散性等心理特点都使得他们特别喜欢艺术活动。对小学儿童实施艺术教育有利于儿童完整人格的养成、全脑功能的开发。主要包括:音乐、美术、文学等艺术的表现技能、鉴赏技能等,鼓励儿童表现美、创造美,进而引导儿童健康、和谐发展的技能。
(六)现代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应用技能
这是现代科技发展和小学儿童的特点对小学教师职业技能提出的不容忽视的要求。小学教师必须能够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主要包括:PPT,Flash等软件的使用及制作、音像采辑、信息搜索及网上资源的下载、多媒体综合运用等技能。
(七)课程研发技能
这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小学教师职业技能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小学教师体现其专业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传统的课外活动深化为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劳动技术、信息技术教育五个方面内容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它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往感以及各种良好个性品质的培养。另外,还要求开设能够满足学生兴趣和需要的、结合学校传统和优势的、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校本课程。这两类课程的开设需要小学教师具有开发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选择课程内容、制定课程方案、组织课程实施、评价和总结的技能。
(八)教育反思技能
良好的教育反思技能是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源泉,是促进教师终身学习的动力,能有效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主要包括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两方面的反思,具体指:教育设计、课堂教学过程、教学效果、学生群体行为、教育现象、教育改革的反思等。
(九)教育研究技能
教育研究能力是现代教师职业技能的必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小学开展教育科研的积极性明显增强,一些有条件的小学纷纷设立教育研究室,专门开展教育科研。能够结合小学教育实践开展教育研究是体现小学教师专业化水平的重要表现。其主要包括: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的选择、研究计划的制订、研究方法的运用、研究资料的统计和分析、研究论文的撰写等。
中图分类号:N2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3-0117-03
一、研究背景与目的
自闭症(Autism),又称孤独症,儿童自闭症属于广泛性发展障碍(Pervasive development disorder,PDD)的亚类型,其病因尚未明确,临床主要表现为认知障碍、社会交往障碍、沟通模式异常、兴趣与活动内容的刻板与重复等,包括以下类型:典型自闭症(autistic)、艾斯伯格(Asperger)综合症、雷特(rett)综合症及童年瓦解性(disintegrative)障碍(APA,1994)。国内外多用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autistic spectrum disorders,ASD)来代表广泛性发展障碍中的自闭症及艾斯伯格综合症等儿童(APA,2000)。[1]目前自闭症儿童教育主要在民办机构中进行,而资金匮乏、办学场地有限、设备不完善、师资力量差、康复训练效果差等制约着机构的发展,基于这一背景,笔者提出对民办自闭症机构生存现状进行调查,目的在于为这类机构的教育提供策略性建议。
二、研究理论基础
当前研究成果围绕着场地、资金、师资等方向,本文在吸收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从机构的属性、资金、师资力量、政府支持、高校人才培养计划等展开调查,对机构的内外部进行调查研究,分析机构的生存现状。
三、研究工具设计
1.工具。本次调查以问卷调查和网络问卷为主,主要调查以下方面:(1)民办自闭症机构在师资队伍建设、资金、办学场地不同角度的现状。(2)高校人才培养现状。(3)政府支持。本研究结合机构内外部调查,立体式的得出民办自闭症机构目前的生存现状。
2.参与者。参与者面向福建省内的教师、学生和机构工作者。
四、调查结果与分析
1.民办自闭症机构的属性。民间组织指民间设立的、从事社会公益和互益活动的非盈利组织,具有民间性、组织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和志愿性。[2]“手拉手”特教中心是2008年宁德当地群众自发组织而建立的民间组织,具有民间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和志愿性。
2.民办自闭症机构发展的内部问题。民办机构的内部问题包括资金、面积、师资等,本文将探讨这类结构发展的内部问题。①资金匮乏制约机构发展。民办自闭症教育具有公益性质,经济形势严峻。机构的经费主要来自于家长募捐、训练课程收费。勉强支付所需运行费用,支出包括地租、工资、水电费、管理费。事实上,多家民办自闭症机构资金的匮乏始终制约着其发展。②办学场地束缚民办自闭症机构。校舍面积制约着办学规模和水平。公办学校规模大,而民办类机构校园面积规模小。以下选取宁德市的附属小学和实验小学的面积作为比较,进一步分析民办自闭症机构办学场地有限的尴尬局面。上页图表显示,“手拉手”特教中心面积远低于实验小学和附属小学,主要原因:地租水平高、无城市规划建设用地,这些对机构的招生规模和康复训练效果是不利的。③师资力量薄弱。我国自闭症领域的专业人才少,而需求量大,由于培养的人才少。以福建省为例,只有泉州师范学院作为福建省特殊的教育基地。因此,这类学校或机构都难以获得专业化的人才。在调查中发现,“手拉手”特教中心的教师体系,主要是由30岁左右的女性组成,专业和学历层次不齐,教学科研曾现空白状态。教师队伍鱼龙混杂集中体现了民办自闭症机构师资力量薄弱的现状。
3.民办自闭症机构发展的外部问题。由外部环境引起的困难制约机构发展。探索其外部问题,寻找有效途径,对民办自闭症机构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意义。①政府的支持体系尚未形成。自闭症儿童教育的社会支持系统必须与政府紧密联系,才能稳定发展。我国政府对自闭症儿童教育的支持滞后,早期立法中未明确规定自闭症是一类残疾,造成地方残联意识形态的模糊,无法将自闭症患者纳入残疾体系。把自闭症正式列入残疾人目录的条例直到2005年底。2006年6月,在国务院同意并批准的《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2006―2010年)》中,把自闭症儿童的康复纳入了工作计划之中。2007年1月,中国残联康复部又召开了“十一五”自闭症儿童康复工作研讨会,会议围绕“十一五”期间自闭症儿童康复工作如何开展,提出了很多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3]自闭症患者的保障权益被正式纳入法律中,但是实施效果不尽人意。以下是笔者随机访问6个人,了解了关于政府落实自闭症患者政策的情况,如下表:
3人认为政府做得马马虎虎的所占比例为50%,1人表示不满意,约占比例为16.6%,2人对此类政策没关注,不清楚,这个比例占到了33.3%,这个随机访问结果说明,政策落实情况令人担忧,患者并未享受到福利。这主要是政府关于自闭症患者的支持体系并未形成,疏于管理和监督。②高校人才培养呈现脱轨现象。高等教育在我国蓬勃发展,已经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然而,我国目前已开设了特殊教育专业的师范类院偏少,特殊教育类专业课程集中在聋、哑、智障等传统残疾类型。以福建省为例,截止到2012年8月份,只有泉州师范学院作为福建省唯一的高等特殊师范教育基地。③大众意识淡薄。国外对自闭症患者的研究比我国早了将近一个世纪。据数据显示,中国目前大约有180万名自闭症患者,且呈增长的趋势,这庞大的弱势群体至今难以引起大众的关注,民众对自闭症缺乏基本的了解。
五、建议
1.给民办自闭症机构管理者的建议。①加强学习交流,提升机构管理水平和服务效率。管理者充分意识到学习和交流的重要性。加强专业培训,学习不同学科知识,关注最前沿的教育方法;主动与教育机构、医院建立联系,展开交流,对于提高机构的管理水平具有深远的影响意义。②重视对外联系,寻求多元化的物质支持。因为自闭症教育具有公益性色彩,所以资金匮乏导致机构先天发展不足。所以,要重视对外联系,与当地企业、社区组织、教育局建立良好关系,互相帮助,获得多元化的物质支持。③重视亲职教育,构建“儿童―家长”的亲子教育模式。亲职教育就是为家长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称职的家长而提供的专门化教育。亲职教育在自闭症儿童的康复训练中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民办自闭症教育是自闭症患者家庭动员非正式资源系统以组织资源的产物,代表了自闭症患者家庭网络寻求组织正式化的过程。[4]因此,亲职教育成为了自闭症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者与家长沟通交流,能够对自闭症儿童康复情况的保持动态了解;能够减缓家长的焦虑情绪;能够形成良好互动。通过知识普及和技能培训,提升家长的专业化素养,构建“儿童+家长”的亲子教育模式,不断满足家长关于自闭症知识的需求,提供更科学的方法等。
2.给民办自闭症机构教师的建议。国外自闭谱系障碍儿童的干预团队中都会有言语治疗师(ST)、作业治疗师(OT)、运动治疗师(PT)。[5]国外已经为自闭症教育配备了比较完善的师资团队,我国特殊教育教师的师资团队先天发展不足,许多教师对自闭症教育存在误区。因此,加强相关知识的培训成为必然。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提升自我素质是保证教学有序进行的基础,扎实基本功,培养兴趣,从而适应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也要“五心”,即爱心、耐心、恒心、细心、信心,重视对理论的学习和实践经验的总结。
3.给政府的建议。①完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自闭症患者的支持体系。政府的正式社会支持是自闭症机构发展的重要保障。国外对自闭症福利度较成熟,我国对自闭症的福利政策处于空白阶段,因此,政府有责任去为自闭症患者提供政策扶持。联合残联、教育部、卫生部等部门,形成以政府为主导,部门各司其职的支持网络。协助制定法律法规,健全管理制度,以立法的形式保障自闭症儿童的教育权益。提供专项资金为设备、专家团队等进行支持。组织企业和单位,为大龄自闭症患者提供就业机会,建立自闭症保障体系。②加强监督和管理,规范民办自闭症机构的办学。目前,民办教育类市场亟需整治和规范。政府要加强对民办自闭症机构的监督,整治不良的教育风气,使我国的自闭症教育朝着科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4.给企业和个人的建议。①企业联合组织多种形式的公益活动,扩大自闭症的社会影响。企业支持对于自闭症机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依托自身的社会优势,整合社会资源、联动社会支持,推动多方社会团体或组织以开展公益活动、媒体宣传、物质支持、企业与机构一对一帮扶等形式,改善自闭症机构的物质条件,推动民办自闭症机构的发展。②个人从我做起,给自闭症儿童提供帮助等。个人利用书籍、报刊、多媒体、网络获得对自闭症的认识,消除歧视和冷漠,主动接纳自闭症儿童和自闭症家庭,力所能及地帮助自闭症儿童在生活或学习上遇到的困难。
参考文献:
[1]林云强.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威胁知觉的实验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1.
[2]徐梦迪.民办特殊教育机构自闭症儿童体育活动的社会支持研究――基于西安市“手拉手”特殊教育中心的实践[D].北京:首都体育学院,2013:10.
[3]杜元可.自闭症儿童照顾者的社会支出网络研究――以江浙地区10个自闭症儿童照顾者为例[D].北京: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2:1.
[4]魏爱棠.群体需求与环境资源的失衡――关于民办自闭症教育生存状况的个案调查分析[J].中国特殊教育,2004,(6):65.
为了切实提高教职工师德修养,特制定如下学习计划:
一、充分认识师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1、师德建设是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教师既是人才的培养者,也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示范者。随着我国的文化服务性行业将逐步开放,西方文化、价值观将随西方的影视、音像、书刊进入我国,这既为我们吸收和借鉴西方有益的科学文化成果提供了方便,也必然会使教师的价值观念受到西方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有可能使教师在理想、信念和追求上产生动摇、困惑、彷徨,引起思想与行为上的失衡,造成思想观念的剧烈冲突。师德建设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因此,加强师德建设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
2、师德建设是建立高水平教师队伍的需要。
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不仅表现在高学历和高职称,也表现在高尚的道德素养。近年来,虽然也很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正逐步趋向合理。但随着形势的变化,受社会上一些不良思潮的影响,少数教师的职业道德出现了下滑趋势。如:职业理想和信念动摇,职业情感淡漠,不能正确处理“个人发展”和“工作利益的关系”,“精力投入”与“利益回报”的关系,“教书”与“育人”的关系,出现了所谓“人生理想趋向实际、价值标准注重实用、行为选择偏重实惠”的倾向。有的对教学缺乏热情,对学生不负责任,有的重科研,轻教学;也有的只顾业务,不问政治。尽管这些情况只是在少数教师中存在,但严重影响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3、师德建设是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改革的需要。
教师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主力军,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实施者,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仅需要教师转变思想和观念,更新知识,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更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教师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导师,他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一定要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全面以身作则,自觉率先垂范,这样才能真正为人师表。有了高尚的师德,教师才能热心于教育教学改革,不断研究教学内容,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崇高的思想境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二、加强思想政治学习,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为进一步提高教职工的思想政治素质,重点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小学教师行为十不准》以及下发的关于师德师风建设方面的文件。在坚持两周一次集中学习的基础上,加强平时个人学习,学习有关政治理论、法律法规等知识,结合自己的实际端正态度,积极投入,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切实提高自身师德修养。
三、规范自己的言行,做学生的表率
学识只能满足学生一时的求知愿望,真正打动学生内心的,是人格和道德的力量。这力量才是长久的,它将影响学生的一生,是学生未来的立身之本。因此,就对学生一生的影响来讲,学识、权力、外表等加在一起,也远不如道德重要。一个教师当已失去对学生构成影响的所有因素,其在学生心目中的真实情感才会真实地显露出来,对其师德师风的评价才最可信。就这一点而言,在三百六十行中,只有教师职业才可以用“蜡烛”来加以形容,道理就在于此。这也正是这个职业的崇高之处。俗话说,言传不如身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必须在自己的道德、情操、品行、作风等方面给学生做出好的榜样,否则,在学生面前是没有力量的。特别是在当前社会上存在着不正之风的情况下,教师更应该把遵纪守法、廉洁奉公作为自觉的行动,用执著追求真理,敢于抵制歪风邪气的实际行动来教育、感染学生,成为学生的楷模。
好的师德师风的一个具体表现,就是师生之间保持一种人格上的平等。相互学习、相互尊重。“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是告诫教师:一是即使只当了一天的教师,对学生也要负责任。既然为“父”,就要遵循“子不教,父之过”的古训。二是当学生有了成绩或成了气候,不要借“父”名抬高自己或去借学生的“光”。三是当学生犯了错,应主动承担起“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之责任。做到了这三条,才是理解了“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真正的含义,也才算具有师德。
四、坚定信念,全身心投入教育教学工作
各行各业的职业道德各有其自身的特殊要求,但也有很多共性的方面。其中一个共性的要求就是,无论从事何种职业的人在单位里、家庭中或是社会上碰到什么不顺心的事,都不能把这种事所造成的不良情绪转移到你服务的对象上。你的钱包在上班的路上被人偷了,你昨晚同家人吵架了,或者你的职称职务没有顺利提升,由此产生了气愤、懊恼、悲伤和烦躁,这是人之常情。但是当教师站在讲台上,面对学生时,你的角色就要转移到教师这里来,而不能停留在马路、家庭和领导者那里。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这应是师德和职业道德中比较高的要求,是一种境界。达到了这一境界,其师德二字之后才配得上加“高尚”二字。
初中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学习心得二:
指导思想:自古以来就有“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之说。面向21世纪,我将以教育法律、法规为准绳,以安全稳定为基础,以塑造教师良好形象为方向,以教书育人为己任,以关心学生健康成长为目标,在不断充实、完善自我的同时,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具体措施:
一、不断学习,提升自我
1.加强政治思想的学习。认真学习党的xx大精神,树立科学发展观,不断创新,不断开拓,明确目标,增强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加强德育教育的学习。认真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法》、东宝区十条禁令、《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并以法律法规来规范自己,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质量观和人才观。
3.注重廉洁从教的学习与教育,以法律法规为依据,以教师职业道德和师德规范作为标准,“不搞有偿补习”等活动。树立提高抵制唯心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的自觉性。
4.不断充实和完善自我。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不断学习专业知识和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丰厚自己的积淀,使自己在业务上、思想上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能够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做创新型、科研型教师。
二、教书育人,恪尽职守
1.工作中,尽职尽责,忠于职守,不迟到,不早退,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认真完成学校交给我的各项工作。
2.关爱学生,不歧视学生,不讽刺挖苦学生,对后进生更应该特别关心爱护,积极主动与家长取得联系,尊重家长,做到和气、平等友善,形成和谐共进的教育网,达到教育的目的
3.团结协作,为人师表。注意自己形象,衣着、举止、行为都做到为人师表,与同事和睦相处,互相帮助,有事与大家商量体现团结协作精神。
4.积极进行自我反思。一个师德高尚的教师必定是一个常常进行自我反思的人。师德建设要求教师在实践中注重自我学习、自我修炼、自我约束、自我调控,做到老,学到老。
总之,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会不断地提升自身业务水平,不断地提高自身师德修养,不断创新和开拓,扎实开展工作,以谱写师德师风新篇章。
初中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学习心得三:
一、指导思想
以《教师法》和《义务教育法》为指导,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标准,立足于“学高为师、品正为范”的总体要求,以学校工作的总体规划为依据,坚持德育教育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践相结合,本着“以德修己,以德育人”的原则,以达到铸师魂、修师德、树师表、练师能的目的,塑造自己为拥有学识魅力和人格魅力的教师。
二、学习内容
《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三、学习目标
加强师德师风学习,坚持把师德教育摆在学习和工作的突出位置。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和师德规范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质量观、人才观,增强为人师表、以身立教的使命感。培养师德典型,树立“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光辉形象。坚决遏制以教谋私、有偿家教现象。
四、学习措施
1、充分认识师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2、加强思想政治学习,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为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重点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普定县中小学教师行为“六禁五不准”》以及下发的关于师德师风建设方面的文件。在坚持两周一次集中学习的基础上,加强平时个人学习,学习有关政治理论、法律法规等知识,结合自己的实际端正态度,积极投入,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切实提高自身师德修养。
3、规范自己的言行,做学生的表率
学识只能满足学生一时的求知愿望,真正打动学生内心的,是人格和道德的力量。这力量才是长久的,它将影响学生的一生,是学生未来的立身之本。因此,就对学生一生的影响来讲,学识、权力、外表等加在一起,也远不如道德重要。一个教师当已失去对学生构成影响的所有因素,其在学生心目中的真实情感才会真实地显露出来,对其师德师风的评价才最可信。就这一点而言,在三百六十行中,只有教师职业才可以用“蜡烛”来加以形容,道理就在于此。这也正是这个职业的崇高之处。
4、坚定信念,全身心投入教育教学工作
中图分类号:G40
引言
有学者指出,在过去的二十年多中,当代学术研究正在经历一场实践转向[1]。反映在教育学研究中就是近年来回归实践、回归生活世界等思潮的兴起,不过从实际情形来看,这些实践、生活世界的词汇表达更多还是抽象化的理论概念,与真正活生生的中小学学校生活相去甚远,说的比做的多、走近比走进的多。但是,毕竟大势所趋,当前一部分高校教育理论研究者正在努力主动深度介入到中小学教育实践中去,“在教育之中研究教育”、“在研究之中变革教育”已渐成形[2]。这种介入不满足于解释、描述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更通过与实践者的深度合作共同开展教育实践变革与研究,将对研究实践与变革实践合而为一,促进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双向建构式的转型[3]。本文并不探究这种深度介入“为何”[4]、“何为”与“如何”[5],而是思考在高校教育理论专业人员与众多中小学开展协作研究过程中[6]形成的协作关系形态。当然,在国外已有对于院校协作模式的许多阐述。如图什纳(Naida C. Tushnet)在对三十几个不同的院校协作项目比较后根据两类组织间的关系水平区分出初级伙伴/有限关系(primary partner/limited partnership)、协作伙伴(coalition partnership)、合作伙伴(collaborative partnerships)[7];巴内特(Bruce G. Barnett)也曾提出类似的划分:交易模式(vendor model)、合作模式(collaborative model)、共生模式(symbiotic partnership model)、“副产品”模式(spin-off model)[8];拉维(Ruth Ravid)及哈德勒(Marianne G. Handler)则提出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模式(the PDS model)、商谈模式(the consultation model)、一对一模式(one-to-one collaboration model)、伞形模式(the umbrella model)[9]等等。在中国,香港、台湾、大陆、澳门两岸四地近年来院校协作也有进展,形成了多样化的关系形态,如“U-A-S”(University-Administration-School)、“U-D-S”(University-District-School)、“U-A-T-S(University-Administration-Teaching and research institution-School)”、“U-N-S(University-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chool)”等等[10]。还有学者曾探讨区域层面推进学校变革的大学与地方院校之间的项目合作、大学与中小学之间的协议合作和中小学校之间行政导向与科研导向的合作三种类型[11]等等。总体上看,上述关系形态在合作内容与方式、时间与效果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共性则在于都是一所高校与一所中学或小学间的单数型一对一关系。与此不同,“新基础教育”研究在理论者与众多中小学多年合作的过程中,形成高校与不同区域不同层次中小学间的多种形式的复数型校际合作关系。对这一经验的探讨相信会丰富当前的院校协作认识。
一、以理论者的深度介入为纽带开展的校际合作
古得莱德(John I. Goodlad)先生曾指出,由于中小学在组织性质与结构上的同质性,不管相互间在规模、生源、资源上存在多大差异,彼此间的交流都不可能打破共有的惰性[12]。而根据我们的经验,这种状况将会因为理论者这一异质因素的深度介入而发生根本转变。
“新基础教育”研究中理论者除了有计划地深度介入每所学校促进其努力实现整体转型性变革并在变革中创造新经验和形成个性外,还十分注重搭建平台促进校际间的交流,以使相关经验、创造得以在不同学校扩展,并对一些共同问题共同寻找解决策略。所以,合作的诸多学校“体”虽不同,但其“魂”却是共同的,即都体现出“新基础教育”的理念、理论、研究精神及文化。这种状态由市场和市场驱动的校际合作的差异是明显的[13]。大致而言,由高校理论者搭建的校际合作平台有以下几种:
第一,积极促进学校不同层次领导、骨干教师间的校际经验交流。如定期初召开由各校校长及相关领导共同参加的工作策划会、不定期召开的座谈会、沙龙等。以工作策划会为例,会上一般先由理论者详细阐述推进变革的基本思想、策略、方案及要求等,并征求大家意见。然后,各校分别介绍自己学校开展变革积累的相关经验、进一步推进的思路及存在的问题与困惑等。这种策划会的特点是:其一,不断强化学校领导作为变革的第一责任人意识;其二,不断增强各校推进研究的策划与策略意识;其三,不断凝聚不同学校的共同体意识,形成共同体运作的核心价值与理念。其四,是极大地促进由个别学校创生的优质经验和“变革文化”[14]在共同体中的扩散。
第二,由理论者策划开展整体性的校际经验交流活动。如合作的中期评估、普查、精品课等[15]。这些活动在一定期限内(一般是1年左右)由参与学校轮流承担,在开展时共同体其他学校领导、各领域第一责任人及核心骨干教师须全程参与。由于每次活动一般都是向其他学校展示自己学校整体在不同领域开展研究的基本状态,从而使得共同体学校可以全面相互了解彼此的优势、弱势、独特、经验与创造,并将所了解的经验、创造、优势等在自己校内转化并有可能生成新的经验、创造和独特,促进自己学校的发展。
第三,由理论者在日常分领域(如不同学科、管理、学生工作等)开展的由不同学校承担的具有一定频度的专题研究活动。一般由负责不同领域的理论者在与共同体学校相关领域第一责任人共同商定的基础上,提出日常专题研究的“选择菜单”,供各校根据自己的状况――教师数量与水平、研究积累、发展需求等认领或申报。活动按计划开展时,共同体其他学校相关领域第一责任人及核心骨干教师都会齐聚到承担学校开展研讨。每次专题研讨前,由于事先各校都提前知道活动内容,他们一般都会提前在自己学校开展相关研究活动(即每次活动的“前移”),到活动时各校参加者都是有备而来――带着自己的经验、创造、困惑、问题与需要等。在活动中,通过不同学校不同人员间及他们与理论者之间的交流与碰撞会生成新的重建建议、措施,回校后再进行进一步的重建工作(即每次活动的“后续”)。
第四,理论者为中介桥梁形成的或整体或局部的校际合作。如学校之间的“结对子”,即在某个领域或某个方面较弱的学校与在相应领域或方面较强的学校合作,学习转化外部资源促进本校发展;某两个或两个以上学校共同开展某一或某些领域的专题研究等等。
二、培育本土兼职研究员在理论者指导下开展的校际合作
在众多院校合作中,基本都存在这样的问题:教师可能更需要或更愿意接受作为同行的专家型教师而非理论者的指导;由于合作学校众多或需要指导的教师太多,理论者经常感到人手不够或精力不济。对此,不同的高校理论者都会倾向借助合作对象――一些优秀的专家型教师的力量。较典型的如,香港中文大学在其推进的协作中聘请了一批“学校发展主任”(涵盖香港中小学教育各环节的专家型教师)[16],经由培训后他们能按照理论者的意图并结合自己的经验频繁进入中小学开展指导,当然也向理论者反映学校及教师的状态。不过他们一经聘任就不再担任中小学的教学或管理工作,成为了专职的“中间人”。
“新基础教育”研究在推进过程中,则非常注意在一定区域里的布点,即先重点培育一所或几所基地学校,在学校不同领域培养出相对“成型”的“新基础”意义上的核心骨干,在其不脱离本校工作岗位的情形下聘请其为兼职研究员,使其成为一定区域内能对其他学校相应领域变革进行指导的本土专业力量,从而为这一区域其他学校将来自主开展变革和研究奠定基础。这些本土兼职研究员具有以下特点:其一,他们依然是中小学教师,并不在大学开展研究工作,也没有大学理论者身份,而是在学习并转化教育理论后具有了一定理论素养的实践研究者,依然全日制地执行所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安排。其二,他们一般都经历过理论者几乎一对一、手把手的长期培育过程,熟悉合作研究的基本理念、价值取向、研究精神,自身经历过变革理论与其观念、实践行为间的转化过程,并积累了在具体领域开展实践研究的基本经验和能力。其三,他们的指导工作离不开理论者的指导和培养,起初的角色是理论者的辅助人员,是为了落实理论者深度介入时的工作计划(如相关专题研究的落实、日常研究的推进等);随着他们自身的成熟逐渐成为这一区域指导合作学校开展研究主动策划者、实施者、监控者和推进者,这种策划、推进还会受理来自理论者的评估。其四,他们的指导工作并不是单向的,而是也将其他学校的经验、创造、优势吸收并转化到自己的工作和研究中去,促进自己和学校的发展与变革。其五,兼职研究员身份、工作任务及其方式与教育行政部门主管的地方研究机构中教研员具有明显差异,当然两者间可以开展合作。
具体而言,本土兼职研究员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推进校际合作的工作:
第一,和理论者一道作为指导力量参加由理论者策划并组织实施的研究活动,如作为评估组成员和理论者一起分领域参加对学校不同领域开展研究状况的评估活动。
第二,以工作室或工作坊的形式定期组织合作学校不同领域骨干教师开展专题研究、交流等活动,承担培养各校骨干教师的责任。
第三,直接介入合作学校,指导开展专题研究、日常研究以及理论与实践学习。
第四,及时了解不同学校开展相关研究的进展状况,与理论者一起策划区域共同体学校整体的或不同领域不同专题的相关研究活动。
第五,来自不同学校的兼职研究员之间专门或日常的交流与合作。
三、以合作基地学校为核心开展的校际合作
在一定区域层面内推进拥有优势资源的学校与其他相对弱势学校合作来促进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的校际合作在各地都有尝试[17]。在核心理念上它们与“新基础教育”研究推进的以合作基地学校为核心开展的校际合作有共同点,其差异则在于由于“新基础教育”研究团队的持续深度介入,使校际合作呈现出“萝卜炒肉”的新味道而非同一层面上的“萝卜炒萝卜”,且由于高校理论者的整体策划、督促实施和评估调整,使校际合作的频度、力度、深度和效度产生根本差异。在一定意义上,这是在区域层面上更好和更有效发挥高校理论者介入的新方式。这种校际合作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地方教育行政机构支持下理论者以深度介入方式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5年左右)重点培育基地学校,使其在整体上呈现出新型学校之“型”、各个领域具备核心骨干教师、学校新型文化与研究精神等价值意识形态牢固树立,并积累了丰富的、多元多层的教育变革和实践研究的经验、创造和案例等资源。
第二,依照“自愿报名、双向选择”原则扩展规模,组建校际共同体。如,可以将新加入的学校根据地理范围划片(“面上”学校),每片确定“组长”学校一所(一般是基础较好的学校),并另外确定一所基地学校引领这一“片”学校的变革和发展,形成“基地学校引领、组长学校紧跟、面上学校尝试”的基本格局。运作时,基地学校重点辐射和支援各组长学校,各组长学校在获得基地学校各种研究资源及专业支持后积极转化为自身的发展并负责辐射所辖“片”内的其他合作学校。
第三,激活基地学校与组长学校引领校际合作的积极性。一方面地方教育行政机构出台相关政策,如明确基地学校与组长学校的职责、“片”内面上学校的职责、组长校开展“片”内校际研讨的频度与要求等,规范校际合作。同时,要注意建立组长学校之间学期工作交流例会制度,相互交流自引领校际合作的思路、成效、经验、问题、对策、突破点与独特性、改进建议等,强化组长学校引领“片”内学校开展学校变革的“第一责任人”意识,提升组长学校自主策划、实施校际研究的能力。仍以上海闵行区为例,这里的学校创造了许多校际合作的鲜活经验[18]:一类是“自助共研”,如平南小学通过七校联手,集聚各校优秀骨干教师,组建“自助”式学科共研小组,形成一支学科门类齐全、力量相对较强的学科指导群,化校际差异为校际发展资源;一类是龙头带动,如七宝二中充分发挥组长学校学科优势,由组长学校承担研讨课和专家指导后的重建课任务,成员校上移植课,共享专家资源;还有一类是“引进优质”资源,如田园一小通过与基地学校华坪小学结对,引进基地校这一优质资源,带领成员校围绕某一学科聘请理论者进行深度介入式指导,开展相关专题研究。
第四,地方教育行政机构成立专门机构(如上海市闵行区教育局成立“新基础教育”研究所)直接负责策划并组织实施整个区域内校际共同体的日常运作。一方面这一机构积极利用理论者的研究资源、基地学校的资源对新加入学校教师进行各种专项研修,加强理论与实践学习,促进这些学校接触、学习、实践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同时还专门成立督导室组成专项检查组对这些学校开展合作研究和变革的情况进行专项督导,强力推进。此外,定期策划组织大型区域研讨活动,共同体学校参与观摩学习。另外,还组织开展对各共同体学校的诊断调研与中期评比活动。每当一所学校接受这样的活动任务都会主动邀请理论者、共同体内其他学校领导与骨干教师一起参加。
具体来说,这种区域校际共同体运作在运作上有以下几个特点:其一,理论者的深度介入与地方教育行政机构的推进相结合,特别是地方教育行政机构从行政干预、政策规范、成立专门机构组织实施等方面与理论者开展合作,共同促进区域共同体的发展。其二,根据区域内学校差异构建校际合作的层次梯队,利用梯队的差异促进共同体的整体持续发展,在合作中竞争,形成区域内不同层次学校开展校际合作的整体格局。其三,突出研究活动的开放与互动。区域共同体学校开展的各种活动呈现向外和向内两个向度的开放:首先,基地学校研究活动不仅“向外”围绕理论者和其他基地学校开放,形成了与理论者及基地学校校际间的有效互动;而且还“向内”自主开展各种研究活动,形成校内不同领域、不同层面的有效互动。其次,组长学校不仅“向外”围绕专门机构组织的各类活动及基地学校的研讨活动进行开放,汲取养分;而且还“向内”组织开展“片”内校际研讨和校内研讨,辐射经验,促进自身并带动共同体学校共同发展。再次,各“片”内学校不仅“向外”围绕理论者、基地学校、组长学校开展的各类研讨活动进行开放,向其他先行、先进学校学习,同时在组长学校带领下在校内尝试实践,努力追求跨越式发展。这些不同层面学校的向外、向内的全面开放、多元互动,形成了区域共同体学校在研究意义上的多元、多层的过程互动。其四,关注区域本土力量的培育与指导,强化区域共同体校际合作运作内生力量的培养,逐步实现区域共同体“自组织”式的运作。
四、与其他高校教育理论者合作共同开展的校际合作
高校理论者之间合作开展科研课题研究经常发生,但通过合作对一定区域内学校变革共同深度介入则并不多见。随着“新基础教育”17年的发展,在国内理论界与实践界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一些地方高校主动寻求与团队在所在地区开展合作,由此生发出新的院校协作形式。
第一,其他高校理论者组成一支专门的介入团队。这一团队日常要加强对相应变革理论的系统学习,认同、内化其核心精神、基本理念;同时定期参加共同体的研究和研修活动,在参与中学习、内化一定的介入方式、沟通与指导的策略与技巧等,以不断提升自身的介入水平。
第二,运作上,一般由其他高校理论者在相应地方区域内策划校际共同体层面的专题研究活动和各校日常研究活动。专题研究活动邀请“新基础教育”研究团队深度介入,各校不同领域第一责任人及重点培养的骨干教师须全程参与。日常研究活动则主要是在专题研究活动开展前及开展后由其他高校理论者深度介入(如每两周到一所学校一天)。具体来说,日常研究的介入要为专题研究活动做好“前移后续”工作,即之前做好研究的准备(“初建”工作),之后则和学校一起消化、吸收、转化专题研究活动中的建议(“重建”工作)。
第三,其他高校理论者还可以分领域开展其他促进教师发展的系列活动。如,策划由共同体学校不同领域核心骨干教师(一般是第一责任人1名、核心骨干教师1-2名)参加的定期举行的工作坊,搭建平台加强校际研究核心力量的日常交流。这些系列活动,一般都需要事先策划(如不同领域的教师梯队建设及其发展、学期学习与研究方案的制定与落实、专题研究与日常研究的开展、教学变革中某一具体问题的解决等等),实施过程则是为了促使共同体核心研究力量达成共识发现问题及其对策、交流各校经验与创造等等。
总的来看,这种校际合作模式具有以下特点:其一,在组成方式上形成了多元主体,特别是由不同高校教育理论者团队共同介入地方学校的实践变革。通过合作,后加入的高校借助院校合作平台锻炼了自己介入地方教育实践变革的理论者队伍;同时,后加入高校可以凭借其以地方相应区域教育生态的熟悉使合作迅速在地方打开局面。其二,两支理论者队伍在介入学校变革时各有侧重,在频度与效度上相互补充。
结语
尽管“新基础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校际合作模式,但总的来看这些不同的校际合作模式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共同点:
第一,在中国这一特殊时空背景下,地方教育行政力量对学校变革的影响是巨大的[19],因此校际合作必须争取地方教育行政力量的支持,并要善于根据支持的程度采取不同的合作策划。
第二,校际合作的核心追求是形成教师实践共同体,创建各种促进教师开展“合法性边缘参与学习”[20]的平台与机会。过程中,由于始终坚持共同的变革理论的系统学习、核心理念的领会和研究精神的日常渗透,使校际合作呈现出典型的“精神共同体”[21]气质特征。
第三,校际合作过程中理论者自始至终都坚持面对面的深度介入和全面策划与调控[22]。
第四,注重培育不同区域的本土专业力量和核心学校,并通过与理论者的有效互动促进区域共同体开展自组织式的校际合作。
第五,始终关注校际核心力量(如校长、不同领域第一责任人及核心骨干教师等)的深度交流、沟通与合作,使其成为提升合作质量的决定性因素。
第六,坚持开展有频度与深度保障的不同类型、不同领域、不同主题、不同层次的精心策划的校际研讨活动,利用校际间的差异,放大新质、滚动发展,使个别学校在某些领域积累的变革经验、资源转化为共同体所有学校发展的经验和资源,并积极促进新型经验与资源的创生、交流与放大,形成规模效应。
参考文献
[1]夏兹金,J.;塞蒂纳,F.当论的实践转向[M].柯文,石诚,译.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0:3(序言).
[2]李政涛.论教育理论主体与教育实践主体的交往与转化[J].高等教育研究,2007(2):45-50.
[3]李政涛.教育实践的研究路径[J].教育科学研究,2008(4):1-6.
[4]孙元涛.教育学者介入实践的合理性论证[J].教育学报,2009(1):10-17.
[5]伍红林.论“深度介入”式的教育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9(3):68-73.
[6]叶澜.大学专业人员在协作开展学校研究中的作用[J].中国教育学刊,2009(9):1-7.
[7]Tushnet, N. C. A guide to developing educational partnerships[M].Washington, DC: Office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Improvement. 1993: 34-45.
[8]Barnett, B. G., et al. A Typology of Partnerships for Promoting Innovation[J].Journal of School Leadership, 1999 (9): 484-510.
[9]Ravid, R. & Handler, M. G. The Many Faces of School-University Collabor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uccessful Partnerships[M].New York: Teacher Ideas Press, 2001:12-45.
[10]王嘉毅.“U-S”合作及其多元化模式构建兼述第五届两岸四地“学校改进与伙伴协作”学术研讨会[J].教育发展研究,2011(2):39-43.
[11]杨小微.我国学校变革区域推进中合作的三种类型[J].中国教育学刊,2009(7):5-9.
[12]Sirotnik, K.A. & Goodlad, J. I. School-university partnerships in action: Concepts, cases, and concerns[M].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1988: 14.
[13]薛海平,孟繁华.中小学校际合作伙伴关系模式研究[J].教育研究,2011(6):36-40.
[14]孙元涛.中小学变革文化的培育[J].教育发展研究,2009(8):48-51.
[15]叶澜,等.学校转型性变革中的评价改革―――基于“新基础教育”成型性研究中期评估的探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7(4):2-10.
[16]卢乃桂.能动者的思索:香港学校改进协作模式的再造与更新[J].教育发展研究,2007(12):1-9.
[17]闻待.校际合作共同体的典型实践及特征[J].教育发展研究,2008(24):21-25.
[18]上海市闵行区“新基础教育”研究课题组.转型与创生:基础教育内涵发展的区域性实践与探索――上海市闵行区整体推进“新基础教育”成型性研究报告[R]//叶澜.“新基础教育”成型性研究报告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29-230.
[19]李春玲.关于政府主导学校变革教师问卷调查与分析[J].教师教育研究,2007(2):50-53.
[20]莱夫,J.情景学习:合法的边缘性参与[M].王文静,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8.
[21]滕尼斯,F.共同体与社会纯粹社会学的基本概念[M].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52-53.
[22]伍红林.主动深度介入:转型期教育实践研究的新方式[J].现代大学教育,2010(6):48-53.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大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重大项目“基础教育改革中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的中国特色研究”;课题批准号:11JJD880016。
收稿日期:2012-01-01
作者简介:伍红林(1976- ),男,湖南永州人,教育学博士,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新基础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从事教育基本理论与当代学校变革研究;淮安,223300。
A Research on the Interschool Collaboration Designed by the Theorists of University
Wu-Honglin
1、注重领导班子思想作风建设。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大、*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用最新科学理论成果武装思想,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工作全局,切实增强乘势而上、加快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牢固树立质量立校、质量兴校、质量强校意识,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良好发展势头,进一步坚定发展的信心和勇气,以更大的决心,带领全校教职工推进学校的建设与发展,不断缩小在普通高中教育领域与兄弟学校之间的差距;要加强现代教育理论学习,带头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用现代教育思想、现代教育理念引领学校的发展,影响师生的文化追求和价值取向;要积极探索教育规律,不断丰富现代教育管理知识,努力提高领导班子驾驭全局、科学管理的水平。
加强中层干部队伍建设,通过中心组学习、行政例会、外出学习培训、中层干部考核等途径,切实增强角色意识、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业务水平和管理能力,不断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做到个体合格、群体合拍、整体优化。
学校中层以上领导要不断改进工作作风,廉洁勤政,求真务实,锐意改革,与时俱进,自觉抛弃一切不适应学校发展的陈旧观念,认真落实“精细化管理”的各项措施和办法,切实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进一步严格要求自己,心系学校,服务师生,团结协作,积极进取,大胆实践,勇于创新,在思想、学习、工作等方面发挥表率作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教职工做出榜样。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将管理重心下移,零距离面对师生、面对自己的工作领域,坚持真抓实干,反对坐而论道,努力提高工作实效。
2、抓好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坚持各种学习制度,组织教职工认真学习党的最新理论成果,用科学理论和先进教育思想武装教职工的头脑,努力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质,切实增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要坚持利用寒暑假对教职工进行职业道德集中学习整训,积极开展廉洁教育和廉政文化进校园活动,广泛宣传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大力弘扬“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职业道德,不断提高广大教职工的职业道德水平。学校党﹑政﹑工﹑团各部门领导要主动做好教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坚持以人为本、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尊重教职工的合理需求和发展需要,努力营造相互尊重、和谐共事、团结进取的工作氛围。要高度重视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关注教职工的思想动态,紧密联系实际,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有针对性地做好教育引导工作,认真解决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消除疑虑,化解矛盾,理顺情绪,凝聚人心,激发教职工工作热情,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
二、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切实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认真落实“全员德育计划”。贯彻教育先于教学的思想,着力构建“学校教务处教研组全体教师全体学生的教书育人体系”、“学校政教处年级组班主任全体学生的管理育人体系”、“学校团委、学生会团支部、班委会全体学生的自我教育体系”和“学校行政、后勤各处室行政、后勤职工全体学生的服务育人体系”,明确德育目标,拓展德育途径,优化德育环境,创新德育方法,视每项工作为德育工作,每处环境为德育阵地,每位教职工为德育工作者,每位学生为德育工作的主体,以“规范行为,学会做人,刻苦学习,励志成才”为主线,全面落实德育工作计划,努力营造让社会和家长放心的教育环境,形成时时处处有人抓,事事时时有人管的德育工作机制,努力开创着眼全体、关注全面,既严又爱、既管又导的德育工作新局面。
2、建立层次递进的德育实施目标。要围绕德育中心目标,根据不同年级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确定各年级的德育目标侧重点及德育评价体系。高一年级要以“遵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校纪校规为重点,通过狠抓常规教育、养成教育和自我教育,形成优良校风、学风,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和健康的心理品质;高二年级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为重点,通过狠抓学风、严肃考风,使学生养成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的良好风气,学会自律自重,养成自觉的行为习惯和严格的组织、纪律性;高三年级要以树立远大理想和走向成功为重点,教育学生确立目标,扎实学好基本知识和必备技能,勇敢接受祖国的挑选,用自己的成功回报父母,回报社会。师范各年级要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为重点,加强基本道德养成教育,塑造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扎实的专业基本功。
3、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班主任是贯彻落实学校各项工作任务的基础,是沟通学校与学生、家长的桥梁和纽带,必须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依靠班主任抓好学生教育管理的思想,制定《班主任推荐选聘制度》,拓展班主任的选拔空间,实行年级和教师双向选择,选拔师德高尚、热爱学生、具有强烈责任心的教师担任班主任工作,形成以班主任为中心的教育管理模式;提高班主任工作待遇,推行在同等条件下评优树模、职称评聘、同级专业技术职务内部等级晋升等方面向班主任倾斜的政策,激发班主任的工作热情;建立班主任培养机制,制定《班主任培训方案》,加速对班主任后备力量的培养;今后,凡新进实验中学和没有担任过班主任的教师,原则上必须担任见习班主任,形成以老带新的班主任梯队;修订完善班主任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度,强化对班主任工作的监督考核力度;完善班主任奖励机制,设立优秀班主任奖,制定标准和条件,每年评选一次优秀班主任,形成班主任工作的良性循环,不断提高班主任工作的水平。
4、严格常规管理。强化封闭式管理,净化校园小环境,努力切断外界对学生的一切不良影响。强化教师值周制度,严格执行学生请假由家长告知老师的制度、学生公寓管理制度、周六就寝考勤制度、出入校门持证制度、违纪学生处理制度等,有效掌控学生的学习生活,从起床到就寝,从纪律到卫生,从课内到课外,从文明礼貌到仪表仪容等,所有环节一律纳入管理视野,给学生播种优良行为,让学生收获健康文明的习惯。要延伸管理的触角,减少教育的盲点,把制度规范和行为约束有效结合起来,及时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教育——养成——习惯”的良性循环。
5、坚持正面引导。发挥学科教学的德育主渠道作用,认真落实课程“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的三维目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把德育渗透到传授知识的全过程;发挥班、团会的德育主阵地作用,以诚信做人、遵纪守法、刻苦学习、文明礼仪、健康心理、人际交往等为基本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以系列教育活动为载体,寓有意的“明示教育”于无意的“暗示教育”之中,发挥活动育人功能;要精心策划教育活动,坚持开展“军训”、“入学教育”、“学风教育”、“法制教育”、“文明离校教育”、“国防教育”、“环境保护及节能减排教育”等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系列活动,增强活动的主题教育意义;充分发挥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作用,积极开展校内外德育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日常生活的德育实践中体验道德与人格的魅力。
6、关注学生身心发展。在日常教育管理中,要尊重学生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方式,尊重学生的心灵感受和心理体验,把“理解、尊重、真诚”作为师生沟通的原则,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真心诚意地与每一位学生交流和交心;要关注学生的闪光点,讲究教育的层次性,让学生在关爱中切实感受到教师的真挚、真心和真爱,努力使学生获得适合自身特点的教育,并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在学习生活中,要突出网络道德教育,努力消除网络虚拟文化对学生身心的危害,提高学生的抗扰能力;加强学生心理、生理健康教育,开设心理健康课,坚持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和心理、生理健康知识讲座,消除学生心理压力,正确、有效地引导学生健康发展。要特别关心困难家庭、单亲家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帮助其战胜困难,树立学习、生活的自信心;要加强家校联系,及时与家长交流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共同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
7、突出德育的针对性。要在如何实施德育,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上下功夫,政教处﹑班主任要深入了解学生,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坚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将教与管、疏与导有机结合起来,由事入理、对症下药,着力解决部分学生中存在的厌学、早恋、铺张浪费、语言粗俗、迷恋网络、损坏公物等突出问题,力求取得实效。要加强学生宿舍管理,坚决克服管理不力、教育滞后的被动局面,切实增强德育的针对性。
8、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开展适合学生特点的校园文化活动,努力提高校园文化品位。要注重净化、美化校园,加强阅览室、宣传栏等校园文化阵地建设,恢复、重建学生社团,通过开展读书竞赛、体育竞赛、文艺表演、才艺展示、诗歌征文创作、书法美展、校园影视等各种健康有益的校园文化活动,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促进学校环境与人的和谐发展。
三、深化“精细化”管理,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强化质量立校、质量兴校、质量强校意识。质量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既是普通高中教育发展到新阶段的内在要求,也是办好一所学校的必然选择。在现阶段,没有稳步提高的教育质量,没有连续增长的高考升学率,就谈不上学校的发展,因此,全校上下要牢固树立竞争意识﹑质量意识,教学部门要聚精会神抓管理,向管理要质量;全体教师要精心施教,向课堂教学要质量,以形成学校领导、中层干部、全体教职工团结一心,齐抓共管教育质量的局面。
2、全面落实质量管理责任制。教学管理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教学部门要自觉肩负起质量管理的责任,研究实施教学质量管理的对策,认真组织实施教学活动,既要规范管理,又要超前引导。要深入教学第一线,积极开展教学调研,建立和推行适应时展要求、符合教育规律、切合学校实际、有利于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教学管理制度,努力健全上下协调、职责明确、责权利相统一的质量管理机制。要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责任制”和“奖励办法”,从主管领导、挂靠主任、年级主任到班主任、教研组长、备课组长、任课教师层层明确目标,明确优秀生培养和转化后进生措施,做到领导到位、措施到位、责任到位。设立“教学进步奖”,对学科教学成绩突出的教师和班级学习成绩提高较快的班主任进行奖励。建立领导推门听课制度,校领导和教学部门领导每周听课不少于2节,及时了解掌握、反馈调控课堂教学,坚定地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3、认真实施精细化管理。要严格教学常规管理,加强教学常规检查,将各项常规要求落实到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切实增强教师的工作责任心,维护教学工作的严肃性。要强化过程管理,突出一个“实”字,加强制度管理,落实一个“细”字,通过精细化管理,在教师中树立起“精心就是态度,精细就是过程,精品就是成果”的工作观念和品牌意识。要加强关键环节的管理,明确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考试检测等教学细节的基本要求,向管理过程要质量。要突出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的定量化评价,坚持集体备课﹑听课、说课、评课及学生评教等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启动普通高中综合督导自评工作,通过制定科学的目标体系和评价指标,进一步完善质量监控体系,形成以工作业绩为导向的评价激励机制,努力优化教学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4、创新课堂教学,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效益和效果。全体教师要着力转变不适应和不符合高中教育教学的思想和观念,认真落实教学创新课堂,重点关口前移的思想,将精力和工夫下在备课、研究教法、学法上,科学调控教学各环节,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加强实验教学,确保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开出率达到90%以上。坚定不移地推进“5+2模式化”备课规程,各科教学要贯彻“精讲多练、分类指导、关注细节、提倡反思”的教学指导思想,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努力做到学习内容“堂堂清、天天清、周周清、月月清”,追求课堂教学“效率最高化、效益最大化、效果最优化”。
5、加强学风建设。要认真落实《学风建设实施纲要》,以“律己、好学”为目标,着力培养刻苦学习、立志成才的优良学风。学科教学要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着力解决学习目标不明确、动力不足、成绩不稳的问题。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加强学生学法指导,引导学生自我反思、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努力提高学习效益。建立学习成绩优异奖、学习进步奖,在学生中树立刻苦学习、追求进步的榜样,及时肯定学生的进步,交流学习体会,增强学习的信心,从而营造刻苦学习的良好氛围。
6、突出艺术教育特色。健全艺术教育管理体系,制定、修改、完善各项教育教学规章制度,注重发挥师资优势,充分挖掘艺术教育的潜力,拓展艺术教育的空间和方式,强化以课堂教学为中心,注重学科教学和课外活动相结合,美育和德育相渗透的原则,不断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综合素质。加强钢琴、声乐、舞蹈、美术等课程辅导,进一步凝炼办学特色,着力提高艺术类学生的高考入学率。
7、加强学校体育卫生工作。要贯彻落实《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意见》,认真执行国家课程标准,坚持科学规范的作息制度,积极开展大课间活动,广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大力开展学生课余体育竞赛,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激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培养学生健康的体魄。健全卫生管理制度,加强卫生设施建设,做好学生健康监测和校园传染病、多发病的防治工作,重视学生心理保健,积极开展青春期生理、人口国情、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和预防艾滋病的宣传教育,提高学生自我保健能力和体质健康水平,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率达到95%以上。
8、切实抓好普通高考工作。普通高考关乎学生的未来发展和前途命运,关系到学校的社会声誉。为此,必须高度重视高考工作,教育教学部门要通力配合,制定一系列有效的应对措施,从班级管理、课堂教学、日常测试、考前准备等各个环节,找准突破口,加强薄弱点,形成有效的备考措施,科学应对,狠抓落实,力争今年高考成绩有较大幅度提高,使普通高考上线率有新的增长。
9、加强师范教育教学管理。要认真执行各科教学计划,加强教学常规管理,落实课外活动和技能训练计划,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坚持要求不降低、管理不放松、质量不下降,认真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及管理工作,保证各项教学活动正常开展,力争转段考试取得优异成绩,使最后一届“3+2”学生顺利完成中师阶段的学习任务。要认真作好师范生助学工作,确保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和困难学生补助按时足额发放。
10、继续推进“教育科研工程”。要进一步浓厚教育科研氛围,引导教师立足自身教育生活和教育经验,把自己的班级、学生作为自然的研究场所和研究对象,针对教育教学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开展研究探讨,不断总结、反思,实现教育教学目标、内容、方法、过程、手段和效果的最优化。要完善教育科研规划、实施、评价的管理制度,建立定期检查制度、课题负责人汇报制度,强化对教育科研工作的监督检查;年内再立项一批校内课题,形成省级——市级——校级三级课题网络体系;设立教育科研成果奖,重奖取得教研成果的教师,推广特色教学方法,年内完成到期课题的鉴定工作,争取教师在市级以上刊物30篇以上。加强校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主动邀请兄弟学校的专家、名师来校作学术报告和示范教学,组织教师外出听课、学习、交流和参加教学研讨活动;定期开展教学设计、经验总结、优质课评选等系列教研活动,增强教育科研的针对性。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继续推进“名师工程”
1、进一步强化师德建设。以“尽责、博学”为基点,大力加强师德建设,强化教师事业心、责任心、关爱心,通过理论学习、思想教育、目标激励、监督考核等措施,进一步坚定教师职业理想,从严规范教师行为,着力塑造“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潜心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淡泊名利、志存高远”的良好形象。以师德集中整训、师德师风评议和“师德标兵”评选等活动为载体,着力构建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坚决禁止以教谋私、有偿家教、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将师德考核结果与教师职称评聘、评优树模、年终考核挂钩,促进教师加强自律,提高道德素养,激励教师用高尚的师德情操、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崇高的人格魅力,教育、熏陶、影响广大学生。
2﹑坚持政治业务学习两手抓。加强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不断更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做到理论学习与课改教研相结合、与课堂教学实践相结合;强化业务学习,定期开展业务考试、岗位练兵活动,引导教师更新知识结构,不断超越自我。要大力倡导认真学习、善于借鉴、勇于实践、大胆探索、及时总结、独树一帜的良好学风,激励教师锤炼内功,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全体教师要潜心钻研业务,自觉研究高中教材,从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等方面完成自身角色转换。要注重发挥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榜样、引领和示范作用,积极支持中青年教师在职进修,提高学历、学位层次,逐步形成以“名师”为龙头,学科带头人、优秀骨干教师为中坚,中青年合格教师为主体的优秀教师梯队。
3、推进青年教师培养工程。完善激励机制,落实导师制,以“敬业精神、工作责任心”为重点,通过目标引领、榜样示范、结对共进等方式,培育其良好的工作作风。落实听课﹑说课和汇报课制度,对青年教师实行跟踪培养。青年教师要虚心拜师学艺,用心锤炼自己的教学基本功,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要积极创设青年教师创业、进步的环境和氛围,重实绩,树典型,奖骨干,使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勇挑重担,施展才华。
4、着力打造名师和学科拔尖人才。搭建名师成长平台,积极创造优秀教师交流、培训、赛课、著述等脱颖而出的机遇;建立专项基金,推举和重奖各层次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改先进和各类科研成果;健全名师履职培养档案,完善组织保障制度,吸引富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把关教师到学校任教;宣传推广典型经验和学术成果,增强名师辐射带动作用,着力培养学有专长、教有特色、研有专向,在全市有较大影响的名教师和学科拔尖人才,以名师效应提升学校的知名度。
5、推进教师继续教育。完善校本培训计划,构建以校本培训为主体、教师全员参与、开放灵活的继续教育体系,切实加强师资培养、培训和培优工作,努力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要创造条件组织教师外出学习、交流,参加各种形式的专业培训,启动高中新课改培训,使教师拥有新理念、熟悉新课程、掌握新技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教师创新能力。
五、继续做好教师培训工作,争取建成区域性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中心
1、做好普通话培训测试工作。继续做好全市公务员普通话培训测试工作,科学实施,合理安排,积极参与二类城市语言文字达标创建活动,拓展培训范围,争取将普通话培训测试扩大到媒体和窗口服务单位,同时,要认真做好普通话示范学校的创建工作。
2、做好全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在认真完成中英普九项目小学教师培训任务的基础上,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为核心内容,积极承担全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年内举办各类短期培训班5期,培训300人以上。同时积极推进区域性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中心建设,力争年内挂牌。
六﹑加强招生工作,积极争取良好的生源质量
良好的生源质量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优化校风学风,提高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要及早掌握今年生源的分布状况,明确招生工作的重点区域,找准招生的突破口,科学安排,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招生工作方案,加大宣传力度,力争完成650人以上招生计划,其中高一新生450人,补习班100人,幼儿艺术教育专业100人。
七、积极争取项目资金,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
积极申报立项,加大向上争取资金的力度,力争向上争取专项资金100万元以上;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装配标准化理科实验室2个,增加实验设备和艺体设施,推进教育装备达标工作,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完成综合教学楼工程决算审计及竣工验收工作,协调政府、驻军部队拆除新教学楼外人行道小平房,确保学生食堂全面投入使用;积极筹集资金,完成校园整体改造二期工程,积极偿还学校转型过程中形成的债务,今年力争偿还200万元;协调政府有关部门及早办理操场土地使用证,启动操场整体改造计划,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
八、加强行政后勤服务体系建设,提高服务水平
1、推进依法治校,实行校务公开。落实“五·五”普法规划,充分发挥职代会在学校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中的作用,紧紧依靠教职工办学,重大决策要广泛征求教职工的意见,重大事项向职代会或教职工大会通报。依法完善规章制度,创新管理机制,提高管理水平,促进学校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2、强化服务意识,提高行政工作效率。行政部门要围绕学校中心工作,认真履行协调服务、承办落实及督促检查等职能,坚持工作制度、严格工作纪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确保学校行政工作指挥畅通,高效运转。要进一步深化学校人事制度、分配制度改革,认真研究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办法﹑绩效工资分配等问题,按照市委、市政府制定的程序和工作时限完成本校三类人员首次岗位设置工作。
3、加强财务、财产管理,提高后勤服务水平。总务部门要加强职工教育管理,完善职工岗位职责,切实增强服务意识。要严肃财务管理制度,加强资金收支监管,坚持收支两条线和政府采购制度,严格执行教育收费公示制度及先报批计划后开支的管理规定和相应的审批权限,做到收支合理、管理规范,防止违规违纪现象发生。要加强校产管理,坚持勤俭办一切事情的原则,厉行节约,杜绝浪费,做到物尽其用,财尽其效,努力降低学校的运行成本。要加强平时的检查维修,充分发挥职工的技术特长,突出及时、优质服务,为教育教学提供有力保障。
4、加强食堂管理,提高服务质量。生活服务中心要进一步完善食堂承包经营管理办法,强化行政监督手段,加强对食堂从业人员的教育管理,严格执行食品准入、食品留验制度,规范食品加工、销售环节,落实餐前检查制度,确保食品及饮水安全。要处理好承包人和学生之间的利益关系,充分利用市场杠杆调节食品价格,防止谋取暴利,维护学生的正当利益,努力改善服务态度,提高饭菜质量。
5、抓好勤工俭学,提高经济效益。勤工俭学处要加强对出租门点的经营管理,稳定承租户,提高出租率,引导承租户合法经营。要抓好农场的经营管理,同时及时收集掌握市场信息,重点做好新教学楼门点的销售工作,力争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九、强化学校安全管理,推进平安和谐校园建设
一、什么是学校核心价值体系
学校文化管理首先是对学校核心价值观的管理。学校核心价值体系是以学校核心价值观為核心构建的精神文化体系,也是学校的办学理念体系,它包括核心价值观、办学目标、育人目标、校训和校歌、学校标识等基本要素。
1 学校核心价值观
价值观是关于对价值的信念、倾向、主张和态度的系统观点,它决定了人们对事物的判断、选择和取舍,从而影响和决定人的行為。它能够形成一种组织文化氛围,对人产生内在的规范性约束,是培养认同感的关键,也能够把个体目标与组织目标结合起来。
学校核心价值观即学校的教育哲学,也称為办学宗旨,它是回答学校為什么办教育的问题,也是学校文化的灵魂。学校核心价值观是从多样的学校价值观中抽取的带有基础性的或能够為不同价值主体共同选择的价值目标;它是学校整个信念体系的简化,可以用短语或句子以口号的形式表达出来。如北京市海淀区第四小学的核心价值观是“每个人都是重要的,每个人都能发挥作用,每个人都能带来变化”。在追求这个核心价值观的实现过程中,形成了中关村四小研究、自主、首创的学校精神。北京丰台区第一小学的核心价值观是“以组织变革促进教师发展,以教师发展促进学生发展,以师生互动共同发展促进学校发展”。在这一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中,学校形成了唯实、尚和、同济的文化精神。学校围绕这一核心价值观确定培养目标、发展目标以及校训、校歌、标识等。或者说,这些元素都是学校核心价值观的表达和载体。
2 学校两个目标
两个目标是指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发展目标:培养目标就是学校的育人目标,发展目标就是学校的办学目标。如北京十一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具有世界眼光、中国魂和多元文化理解力的社会栋梁和民族脊梁”;办学目标是“北京一流,全国示范,中国名校”。北京朝阳区樱花园实验学校的发展定位是:建设一所开发学生潜能的研究性实验学校,并把这种学校的发展定位逐步细化并形成被绝大多数教职工认可的使命和责任。也就是“坚持‘造就教育’,不求学生个个全优,但求学生人人进步。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完善与发展,让每一位家长感受到孩子的进步,使樱花园实验学校成為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成长的摇篮”。这一定位及其理念已被全校员工和学生家长认同和拥护。
3 校训和校歌
校训是指学校确定的对师生具有指向和激励意义的高度凝练的词语或名言,是综合体现学校办学宗旨的训词,是师生员工的座右铭。它虽然不能面面俱到,但要有明显的文化个性。在整个学校精神文化体系中,校训是最精彩、最富个性的,传播频率也是最高的。透过校训,能直接感受到一所学校的教育哲学、历史传统、办学特色,以及校长的办学风格和品位。如广东揭阳华侨中学“日新其德,日勤其业”的校训,解释為“日新其德,源于《易经?大畜?彖》,意思是天天增新美德,包括求新和修德两个含义,即不停地改过求新就是增进美德”。以此為校训,所代表的主要含义是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即效法宇宙运动不歇,不断完善和超越自我,进取向上,奋发有為;追求理想人格的道德精神,即不断地洗礼自己的精神,不断地修养品德、陶冶性情、历练品格、完善和超越自我;以“日日新”為“大德”的创新精神,即革故鼎新,善于反思和改过,以及不进即退的辩证观点。
校歌是学校精神文化的重要表达形式之一,它可以表现学校的历史传统和地理风貌,可以表达学校的育人目标和办学目标,可以述说师生共同的理想和追求。无论如何,万变不离其宗,即校歌必须表达学校的核心价值观。
4 学校标识
学校标识是学校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表达形式,也是学校形象视觉识别系统的基础要素之一。每所学校都应该有自己的标识,它代表学校实体,表达独特含义,突出个性特征,被视為学校精神文化的第一具体表达。标识的设计可分為具象类和抽象类:具象形式是假物托志,用于表达一种精神与文化的内涵;抽象形式是通过使用抽象的图形或符号,使人产生联想后,诠释所要表达的核心价值理念。
学校如果没有标识的话,可以着手进行设计,它可以与学校重点活动结合起来,发动全校师生进行设计,也可以请专业公司进行设计。无论设计主体是谁,都需要形成多个备选方案,必须经过全校师生的充分研讨、论证和认可,然后再选择一个最合适的方案。一旦学校标识确定后,就可以把它应用在学校办公系统和宣传系统中。如PPT模版、杯子、纸张、笔、台历、校车、校旗等。除了标识设计,还有许多基础要素需要精心选择,如学校的标准色、标准字体等。还有校名、学校核心价值观、校训等的书写可尽量争取名人来题词,如北京师范大学的校名就是题写的。
二、学校核心价值观的功能
对学校文化管理而言,处于学校核心价值体系首位的核心价值观具有凝练、凝聚和凝结的功能。
一是凝练功能。学校核心价值观是学校文化的龙头,是学校持久而稳固发展的定校之本,是主导学校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和物质文化的灵魂和核心,是学校文化的凝练表达形式——能够把学校所求所想、所作所為、所言所传简明扼要地勾勒和呈现出来。无论怎么样,学校自始至终就是在干一件事情,即凝练、认同、落实和实现学校核心价值观。
二是凝聚功能。学校核心价值观具有凝聚学校人际文化的功能。以学校制度文化和行為文化為基础的健康的学校人际文化,是对学校核心价值观的共同认同、遵守和实践的结果。它把价值要求通过制度规定和指引落实到人的所有行為中,使认同同一价值观的人群形成团结、和睦并具有很高战斗力的团队。
三是凝结功能。学校核心价值观具有凝结学校任务文化的功能。任务文化是以行為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為基础的交叉型文化,它标志着一所学校的执行力水平。任务文化是通过从价值观到使命,从目标到任务的分解而实现的。所有的任务都是沿着学校核心价值观的路线顺势展开的,也是為实现核心价值观而设置的。学校核心价值观是学校任务的凝结点,在这个点上,学校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在做文化。没有这个凝结点,学校做的每件事情只是在做事情而已。
三、学校核心价值体系的凝练
如何组合上述这些要素和功能,进一步凝练学校的核心价值体系呢?我认為,有以下几种可行的办法。
1 要明了学校文化的发展阶段
参考组织文化的变革阶段和研究者对学校文化发展阶段的研究,可以把学校文化发展以一个周期為单位划分為四个阶段,而且每个阶段,校长对其领导和管理的行為都不同。
初创阶段是指学校初创时期或者学校进行文化变革初期,这一阶段至少需要1~2年的时间。初创阶段学校文化发展的特点凸显在三个方面。一是校长谨慎主导。校长对于学校文化建设起着核心作用。如果一个校长刚到一所学校,或者在原来的学校进行文化变革,就需要谨慎发挥这种主导作用,要以充分调研為基础,以科学诊断為基础。二是校长要在调研和诊断的基础上,汇集学校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初步总结、反复修正或提出学校核心价值观,并将其努力传达给学校领导班子,让他们积极向教师和学生传播。三是围绕学校核心价值观初步进行规章制度的整理和制定。这一时期,学校成员还不熟悉新校长或校长进行文化变革与组织变革的新想法,大多数人处于观望阶段,这使学校文化创建很像是校长一个人的战斗。因此,校长要围绕学校核心价值观初步进行规章制度的整理和制定,使其他人知道你的想法。
成长阶段,即学校经历了创建初期后,很快进入一个飞速成长和发展的时期。这一阶段至少需要几年时间。成长期的学校文化发展的特点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校长领导。校长已经熟悉学校各项工作和所有成员,初步奠定了领导权威,可以把工作做得更具体一些,如指挥、帮助、指导其追随者。二是学校文化建设团队初步形成。这个时期,以校长為中心的领导队伍初步稳固,目标一致。在此阶段可考虑制定学校未来3~5年的发展规划,明确学校的发展目标和培养目标。以发展规划的制定為抓手,降低决策重心,让所有教职员工广泛参与其中,就学校发展规划和各部门工作计划发表意见和建议,并不断地宣传、修正和推广其核心价值观。三是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完善学校规章制度,使其更加合理,為人的发展和学校发展服务。这一阶段,对人的激励和制度建设是重心,各种规范也开始稳步运行。学校全体成员在校长的激情领导下,各得其所,全部投入自己的工作当中,而校长也成了一个充满激情的“旗手”和“教练”。
成熟阶段,即学校文化发展在经过了规范阶段后,就进入正常发展的阶段。这一阶段至少需要两年的时间,其学校文化发展的特点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校长沉着推进。在这一阶段,学校全体成员的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了,而校长的主观影响应退居次席,转入幕后,主要任务是掌握方向,提供资源和条件,重新系统地思考学校文化。这时,长期沉淀下来的文化内核将牵引学校发展。二是围绕学校核心价值观和发展规划的落实,人际文化、心理文化和行為文化建设成為重点。这一时期,发展规划和部门计划已被分解落实在每个岗位上,责任也被牢固锁定在每个教职员工的身上。校长领导团队行為和中层管理队伍行為,使教师行為和学生行為不仅有自己的规范,更重要的是有本校个性和特色。围绕行為建设,活动和项目设计需要精益求精,体现学校个性和特色,找出学校与众不同之处,打造卓越个性。可以充分挖掘和培育经典仪式或活动、重点项目、学校自身蕴涵的习惯礼俗,并在已有的制度体系和行為中渗透学校文化元素,充分展示学校观念、心理和行為特色,最终形成真正的制度文化。三是学校的英雄人物已经产生,即教师、学生、领导、教辅人员的榜样和典型已树立起来,他们对内诠释学校的价值观,对外代表学校的文化标准。先进的东西凝聚在榜样和英雄的身上,可以推进奖惩制度注入人性因素。四是学校开始进行物质文化建设。在核心价值观和办学思路明确的基础上,学校可着手进行视觉识别系统、听觉识别系统的设计,以载体的方式表达学校丰满的精神与文化。在成熟阶段,学校文化就有充分的层次感,即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到行為和物质文化体系已经形成。学校文化形成后,需要学校全体成员共同浇灌、培植,并不断吸纳新成分,形成开放型、发展型的文化体系。
凝练阶段,即学校文化形成稳定特征后,可以进一步对其凝练和提升。在凝练阶段,学校文化发展有三个特征。一是校长权变领导。这一时期,校长会根据情境变化选择领导方式,可以是走动的管理,也可以是沉静的思考,更可能是激情的推进和有效的指导。二是学校文化体系化。在成熟阶段,学校文化建设需要有意识地体系化和逻辑化,提炼和总结出学校文化的逻辑体系。这可以采用叙事研究的方式进行。在经历了数年的发展和沉积之后,校长要带领全校人员共同思考:我们都做了什么?在学校发展史中,关键人物是哪些?明星教师和学生是哪些?学校经历了哪些关键事件?它们是如何得到解决的?学校前任校长、以前的教师和学生是什么样子的?学校建筑要传达什么样的信息?学校流传的故事和仪式是什么?这些东西和学校的核心价值观是何关系?同时,校长要鼓励大家畅所欲言地讲故事,找出重复率最高的故事,将之加工成為一个完整的学校故事。在此基础上,可以精练概括出学校精神。三是学校文化的差异化。提炼出学校文化的精髓之后,还要重新思考学校文化中与众不同的个性特点或特色项目。这可以是制度,也可以是仪式,还可以是活动,要让它们放出光芒,成為学校文化的标志,作為传诵和营销学校文化的载体。
以上学校文化发展的四个阶段构成了一个文化周期,这个周期一般会经历数年时间。当一个周期完成后,学校文化发展就进入下一个周期,就这样周而复始。几个周期下来就会构成一所学校文化发展的时代谱系,这种时代特色是社会结构及其意识形态在学校中的清晰反映。
2 在事实中寻找和提炼学校的教育哲学
学校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文化凝练也是一个并不轻松的过程,需要时间和集体的智慧。提炼者可以是学校成员,也可以邀请教育专家与学校共同努力。提炼者必须尊重学校文化事实,利用历史叙事方法,挖掘原有经验和传统。同时,要让学校成员都参与这一过程,让他们陈述学校现有的所有理念,讲述过去和现在的故事和传奇;运用调研方式让干部、教师、学生写出能够表达学校精神的关键词;开展头脑风暴让大家七嘴八舌贡献灵感。大家共同凝练和明晰出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合适的时候可以修正和完善这一价值观,用一个或几个短语或句子把核心价值观朗朗上口地表述出来。
3 把学校精神文化体系逻辑化
找到学校教育哲学这个核心线索之后,就可以围绕其组织学校的精神文化体系或价值系统,使两个目标和校训的表述与标识的设计达到顺畅、合理和一致。以往许多研究仅仅从精神文明的角度思考精神文化,将其局限于单纯的社会道德建设的视野之中,排除了对精神文化的本体论研究。精神文化观的价值转变,使学校文化理论能够建立在生命哲学的基础之上,让文化真正回到学生自己的精神生活之中。
4 提炼学校精神
在全面了解学校文化发展状态的基础上,要高度概括出与学校教育哲学一致并符合学校文化事实的学校精神。可以用一个或几个准确的词语或句子表达,要尊重经验但又要跳出经验。如丰台区第一小学的六小公民教育体系非常成熟有特色,它孕育了“唯实、尚和、同济”的学校精神。唯实即务本求实,是丰台一小的核心价值观;尚和即崇尚和谐的人际文化;同济即谋求合作的任务文化。
5 获得合适的概念
学校文化是活的事实文化,在时机成熟的时候可以考虑一个能够表达学校文化的概念。如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在自身文化积淀的基础上将学校文化概括為童心教育:创享求索乐园,共建真爱学苑,点燃童心人生。同心呵护童心,同心哺育童心,同心发展童心。丰台五小对幸福教育的诠释為:激扬自我,共建关爱,创造精彩,积淀幸福。口号是:我精彩,我幸福!幸福是人生的终极追求,也是学校对学生的最大关照;幸福是个人的体验,也是个人创造的结果。因此,幸福教育首先要激励学生创造幸福的愿望。一是要共建关爱,二是要创造精彩,三是要积淀幸福。幸福是学生创造的结果,也是学生一点点积淀的结果,幸福教育的一切努力都应围绕积淀幸福而进行。
6 以标识传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