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任务引领教学法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2-04-22 07:31:31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任务引领教学法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任务引领教学法论文

篇(1)

从一名售货员成为一名幼园教师,说起芦德芹,很多人说她是个传奇人物。她出生于1960年,中学高级教师,朝阳区劲松第一幼园保教主任,从事幼教工作29年。近年来先后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北京市人民教师、北京市学科带头人,2008年荣获北京市人民教师称号、2009年获北京市特级教师称号,2012年获朝阳区人民教师奖。

痴心教学做幼喜欢的“游戏大王”

究竟是什么力量使一名普通的教师成长为北京市,乃至全国幼教界的楷模,这其中有许多值得人深思的问题。用芦德芹自己的话来说,根源就是因为爱,因为有爱才有痴迷,才有智慧,才会成功。

从教20余载,芦德芹深知,游戏的真正价值是促进幼主体性发展。因此,她把教学重点放在对游戏教学的探索上,积极探索生活游戏、教学游戏、童话故事等游戏教学特色的“妙招”,为幼教育事业打开了一片新视野。游戏教学既有效地促进了孩子们的发展,又锤炼了芦德芹的教学智慧。她被老师们称为“游戏大王”,先后在《学前教育》等全国刊物中发表教学游戏、童话故事等50多篇,出版个人专著《游戏的魅力》。多年来,由她创编的游戏和故事在教师和孩子们中广为流传,深受大家喜欢。

日常生活中,为了培养幼良好的生活习惯,芦德芹创编了许多生活游戏、教学游戏及童话故事,芦德芹用智慧的游戏铺出了独具魅力的教学之路。她善于摸索、善于学习、善于反思,准确把握幼教育的教学原则,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色,即“在教学中贯穿游戏,在游戏中学会生活,让幼成为游戏的主人”。她创作的第一个故事《虾皮兄弟与紫菜姐姐》,是为了解决孩子们不爱吃虾皮的问题。“第一次把这个故事讲给孩子们听,我真的没想到会有这样惊人的效果。他们不仅缠着我连讲了4遍,餐后还会得意地告诉我今天喝了三碗半虾汤。”芦德芹回忆说。

这些故事和游戏的创作,使芦德芹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游戏大王”。2007年,北京市教委学前处和朝阳区教委举办了“芦德芹游戏教学特色研讨会”,来自北京市各区县的430名园长、教师分享了芦德芹“释放游戏魅力,促进幼快乐发展”特色游戏教学法。

怀揣“真实”做教师可信赖的人

2011年,芦德芹接受了朝阳教委、人事科对特级教师给予的任务,走进了垡头幼园。从那天起她就暗下决心,一定要协助办好这所幼园。还是那句话,“既然承担就要尽职”。工作中,芦德芹认真思考幼园需求,在业务指导方面突出“真实”二字,做教师可信赖的人。

所谓真,就是面对垡头幼园尚缺乏教学经验的教师队伍、年轻的管理团队和他们工作中的困惑与需求,芦德芹采取确实可行、脚踏实地的解决策略,为教师提供不同的帮助,做到真诚、真心,真正地为幼园保教质量及教师发展服务。

所谓实,就是在保教工作中从深入园所的骨干教师、不同层次教师的实际出发,深入教学、教研工作中引领教师解决切身问题,有针对性地指导幼园制定帮带方案,并将自己总结的数学活动的“七个回头看”给骨干和青年教师,让教师们学会备课、说课与评课。

教师们深有感触地说:“芦老师总结的数学活动设计原则,让我们在备课、说课、评课中做到心中有清晰的思路,知道怎样备一节数学课和检验评议这节数学课,这也是怎样上一节幼喜爱的数学活动的根源。”

在深入垡头幼园工作的时期,芦德芹对每一位参与互动的教师都是采取鼓励、真诚、热情的态度与她们互动,用自己的成长经历理解他们的成长过程,用真诚的热爱之情带动教师对事业的热爱。芦德芹始终坚持深入一线,与教师和管理人员面对面接触,得到了广大老师的喜爱与敬佩。她对待老师就像亲人一般和蔼亲切,让老师们真正感受到一名特级教师对大家的关爱与重视。她的执著精神和敬业态度在影响着每一位老师。

坚守“责任”让教学管理人员信服

在深入园所中,有目的地培养垡头幼园教学管理者,也是芦德芹工作的任务之一。近年来,垡头幼园先后提升了3名骨干做教学管理者,新的岗位对一所新教师聚集的幼园同样是挑战。针对幼园在教师队伍建设、教科研管理等困惑,芦德芹认真思考并进行指导。

她首先了解垡头幼园教师队伍情况,通过座谈了解幼园教学管理者的需求,为指导做好充分的准备,有针对性地指导保教管理工作。接下来,她开展教学管理者座谈交流,头脑风暴、案例分析、撰写教学反思等活动,指导管理者在保教工作的提升。特别是开展案例分享活动,对3位教学管理者启发较大,使她们学会对本岗工作的观察、思考与分析。

在指导的过程中,她用自己的反思实例,向管理干部们介绍“反思”对提高工作能力的作用。每次活动后,芦老师都要求管理干部写感受、写反思,并利用周末休息时间对每一位管理人员的案例进行细致认真的批阅,调动了教学管理干部努力学习研究的积极性。这一目的在于通过他们的撰写,来观察每位教学管理者在保教工作中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对待每位教学管理者的反思,芦德芹都会认真观看与思考,并认真为她们写评语。

2012年2月,芦德芹腰椎盘突出需要卧床在家休息。那段时间正值放假,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她坚持去垡头幼园工作,由于不能久坐,她就站着与3位教学管理人员进行交流,共同讨论教学问题、教研开展及班级家长工作栏目等,将自己所有经验与其分享,并细心、耐心回答着每位教学管理者的问题。

在这一学年中,通过芦德芹的指导,垡头幼园的管理干部也在不成长。芦德芹对管理干部常说的一句话是:“要让自己成为一个有职业自信的人,就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实践、总结来提升自己。”

投身科研引领教师不断走向卓越

1996年担任保教主任后,芦德芹把工作的着眼点转到了带动教师团队在游戏化特色教学的共同研究上。在园长于渊莘的大力支持下,她借助参加北京市游戏课题的机会,带领教师开始了园本教研研究,开展了角色游戏、主题游戏等活动的研究。不断探索幼教改革,在幼园素质教育改革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2008年,芦德芹申报的北京市学前教育“十一五”课题《借助废旧材料进行游戏,促进幼主动性发展》,还成为朝阳名师课题研究资助项目。她力争通过区名师课题,探索出有效的培养骨干教师的经验和策略。

首先,她借助课题研究探索出系列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策略,如体验式的研究策略。在组织幼游戏之前,先让教师通过“体验游戏、感悟游戏”使教师明确游戏的目的。体验式的研究策略调动了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让他们感受到研究的愉悦。除此之外,幼评课式与核心小组式教研、特级教师工作室引领等教研策略,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研究能力、教学能力及反思能力。在园长的支持下,在芦德芹和老师们的共同努力下,该课题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09年,课题组被评为“朝阳区先进教研组”。课题组两名教师成长为“朝阳区教科研先进管理干部”,两名教师成长为“教科研先进个人”,两名教师成长为“朝阳区学科带头人”,3名教师成长为“朝阳区骨干教师”,6名教师成长为“朝阳区优青教师”。该课题组成员先后应邀为全国、市区骨干班做经验介绍20余场。2010年4月,该园4名骨干教师分别为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做幼园游戏活动系列讲座,他们所撰写的《有趣的报纸系列游戏》等文章在市级刊物发表。芦德芹撰写的论文《释放游戏的教学魅力,促进童快乐发展》获2009年北京市教育学会优秀论文一等奖,《借助名师课题培养骨干教师有效策略》论文被评为北京市学前教育研究会优秀论文一等奖。

篇(2)

这样的蝶变,源自何处?

或许,从该校教师屡获“广东省中小学教育创新成果”奖这一显著的细节中,我们可以窥见根源:

郭铭辉老师的“散合式语文教学法”课题,荣获2001年广东省中小学教育创新成果二等奖;

华跃进老师的“生物科技活动的创新实践”项目,荣获2005年广东省中小学教育创新成果一等奖;

江华波副校长的“珠海市历史地方课程构建的探索与实践”研究,荣获2009年广东省中小学教育创新成果二等奖;

郭铭辉老师主持的课题“古诗共鸣教学法”实验报告,荣获2010年广东省中小学教育创新成果三等奖;

杨俊校长的“散合式教学法拓展研究”课题,荣获2012年广东省中小学教育创新成果二等奖;

……

无疑,正是教育创新,让学校由普通到不普通,甚至成为了区域性名校。这既得益于教师教育理念的创新,比如郭铭辉“散合式语文教学法”的创生与创新,更得益于校长治校理念的创新――“让每一位老师都成功,让每一位学生都精彩”是该校校长杨俊提出的办学理念,正是在这一理念指导下,学校大力鼓励教育创新,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了学校师生的共同成长。

散合式教学法:学校教育科研品牌创新的生成性写照

教师的工作态度,决定学校的发展命运。在“让每一位老师都成功”的理念引领下,学校鼓励教师走教科研发展之路,促进专业成长,助推学校跨越。“散合式教学法”的创生以及发展为学校教科研的核心品牌,就是学校给力教师创新、推动教师成功的有力写照。

自2008年9月开始,该校课堂上“一言堂”的局面转变为“百家争鸣”的氛围,教师穿梭在团坐着的学生间听取发言。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知识的初始权是学生的,疑难问题的发现权也是学生的,在教室的每个地方,都是学生表现自我、展现自我的舞台,教师一提出问题,学生们便踊跃发言。而带来这一切改变的就是由学校全面推行的“散合式教学法”。

“散合式教学法”是由该校特级教师郭铭辉的教育科研项目――“散合式语文教学法”衍生而来的。“散”就是发散思维,“合”便是辐合思维。“散合式教学法”在课堂实施中一般分为两阶段六步骤,即第一阶段为发散思维阶段:预习―讨论―质疑;第二阶段为辐合思维阶段:解疑―总结―检测。

发散思维课,这是思维全面开放的课,教师课前对教材不作任何评价、暗示和导向,也不定任何目标,只是要求学生对教材进行全方位的预习。学生充分预习之后,在课堂上进行生生之间及师生之间自由广泛的交流。只要是与课文相关的内容,都可以大胆地交流,并且提倡越散越好,特别鼓励学生发表有创见性的看法。课堂上教师除了要激励、点评学生的发言以外,还要给学生的发言评分,科代表做好登记评分,下课前做好总结。辐合思维课,它则主要是根据学科课程标准要求、单元教学要求及应试要求完成该课应完成的教学任务。教师根据发散思维课中,学生对课文的掌握情况、学生讨论的问题等进行梳理分析和总结,及时发现学生理解掌握的知识与教学任务的偏差和遗漏,给予修正和补充。

在郭老师研究的基础上,学校把课题由原来的语文单一学科逐步推广到各个学科,还设立专门的课题小组,由校长亲任组长。自此,“散合式教学法”课题2009年被确定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2012年9月经教育部评审顺利结题。为了推广课题,学校大力支持教师参加各种培训,组织教师开展课题组学习、教研组学习、年级组学习、小组讨论等,认真组织优秀教师上观摩课、示范课,加强教师之间的讨论、交流,同时学校还组织教师到杜郎口中学、东庐中学等学校进行参观学习和交流。杨俊校长也一直坚持在自己的物理课上实践“散合式教学法”,亲自上全区、全校示范课。在杨俊校长积极推动下,学校逐步规范课题管理,开展散合式教学法的拓展研究实验,以课题引领教师专业发展,强化学校的科研特色,促进教师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行为。

所有这些,都让置身课改的教师们感受到了参与教学改革的益处,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上课时学生的参与度更高了,教学质量也相应提高了。课堂,真正成为了师生幸福的课堂、生态的课堂。

猪笼草科考课:学校教育实践品牌创新的标志性写照

实践出真知,实践育人才。“让每一位学生都精彩”,就要针对学生实际搭建精彩舞台,让学生尽情地展示自己的风采,放飞青春的梦想。该校通过开设选修活动课,让学生都自觉参与到各项实践活动中,既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又达到了输送人才的目的。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实践活动项目是“食虫植物猪笼草科学考察活动”。

篇(3)

纵观古今中外,都非常重视教材的编写。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词典》对教材的界定为: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教学的主要媒体,通常按照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的规定,分学科门类和年级顺序编辑。包括文字教材和视听教材。

现代教学论认为,要实现教学最优化,就必须实现教学目标最优化和教学过程最优化。教材的分析和教法的研究,正是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重要内容和手段。教材分析是教师备课中一项重要的工作,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编写教案、制订教学计划的基础;是备好课、上好课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的前提和关键,对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教材与课程及与课程资源的区别

1.教材与课程区别

课程是“教什么”的问题,教材是“用什么教”的问题。其实课程的核心问題,是“何种内容最有价值?”“如何有效传递这些内容?”整个课程发展就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而教材是“教什么”“如何教得更好”的依据。

我们的教材要精选理论知识,降低理论难度,在讲清概念的基础上,发定性分析为主,尽量删除繁琐的理论推导及部分过时及用处不大的理论知识,辅以必要的定量计算。以《电子技术课程》为例:放大电路的图解分析法,可以让我们合理选择静态工作点,正确选择电路参数,直观、全面地了解放大器的工作情况。但是图解分析法比较麻烦、费事,在生产实践中几乎用不上。因此可考虑把图解分析法删去。再如数字电路中各种触发器电路的内部结构及原理,也可考虑删除。因为在生产实践中,各类触发器忆都有相应的集成电路,我们只需熟悉各类触发器的逻辑功能触发条件及集成电路外引脚的使用即可应用。因此,教材的教学内容应以必需、够用为尺度。

2.教材与课程资源的区别

所谓课程资源是指富有教育价值的、能够转化为学校课程或服务于学校课程的各种条件的总称。一是校内的课程资源,如实验室、图书馆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二是校外的课程资源,包括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企业、农村、部队等广泛的社会资源及丰富的自然资源;三是信息化课程资源,如校内信息技术的开发利用、网络资源等。而教材是由一定育人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方式分门别类组成的可供学生阅读、视听和借以操作的材料,既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基本材料,又是学生认识世界的媒体。离开了教师的“教和辅”,由学生凭自己兴趣学习的材料,只能叫学习材料;同样,教师为丰富知识,解除困惑而参阅的材料,学生并未参与其中,也不能叫教材。

三、开发项目化教材的意义

教材在项目化教学模式的课程改革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课程改革缺少优质的教材,那么项目化教学法的课程理念就很难在现实教学中得到落实,课程改革会举步维艰。因此,我们在课程改革时要重视对教材的研究与开发。当前,与项目化课程理念相符的项目化教材是缺乏的,并且人们对如何编写设计项目化教材的研究也较少。而开展对项目化的教材编写的研究是非常有价值的。它不仅能提高项目化教材设计的规范性和科学性、提高教材质量,更重要的是还能帮助落实项目化课程理念、顺利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鉴于现实的需要和研究价值,本论文认为有必要对项目化教材编写进行深入研究。

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开发电子类专业《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项目化教材刻不容缓。我院师资力量薄弱,尤其是有相当一部分老师即缺乏教学经验又缺乏实践经验,对项目化教学法只是了解一些皮毛,在项目化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有些束手无策。如果编写配套的教材,把项目的选取、如何营造学习情境、教学设备使用、学生教师如何配合的方式、项目的评价、学时分配、教学方法等内容都包含于教材中,那么,这种教材能起到以下作用:一是能够引领教师按项目化教学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导航);二是能够更好的规范教师的项目化教学法的教学行为(标准化);三是能够更好地帮助学院检查和监督项目化教学法教学质量(检查的依据);四是能够作为教师备课的良师益友,尤其是新教师的入门师傅;五是能够作为学生与教师沟通的媒介。所以,开发项目化教材的研究对加快我院发展速度,积极推进项目化教学法,深入教学改革,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四、目前,我国高职有关项目化电子类专业基础课教材的情况

现存的电子技术教材内容基本上是参照本科专业的《电子技术课程》,在学科体系上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理论过深,容量过大,把知识的灌输放在首位,而忽视职业学校学生的培养目标及实际情况。电子技术的教学应改变传统的传授知识为本位的教学思想,突出应用的特点,把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

由于电子技术理论性强,不少教师感觉难以进行启发式教学,虽然教师也想进行某些改革,但学生往往是启而不发,最后不了了之,又回到了老路上;而学生则因为理论枯燥乏味,学习没有积极性。离开理论指导的实验实习又往往依葫芦画瓢,教师作示范,学生照搬,久而久之,形成了恶性循环。

目前,我国高职有关项目化教材的情况大致如下:

1.主要是理论方面的,多为论文,且数量不多。

2.已公开出版的教材也不多,据2010年8月12日江苏省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统计公开出版项目化教材共29本。特别是电子类专业基础课教材更不多见,大约2本。2011年、2012年未做统计。

3.已公开出版的教材优点是:

(1)项目选取合理,要求明确,实施步骤简练实用,理论知识精简够用;

(2)突出技能与技巧、项目小结等内容。

缺点是:

(1)结构不够完整,缺少情境设计、项目评价、教学方法、师生互动等内容;

(2)实训器材较落后。

五、教材编写的一些思路

电子技术是高等职业专业学校电子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它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成为高素质劳动者和中级专门人才必须掌握电子技术基本知识的基本技能,为增强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和继续学习的能力打下一定的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原用的传统教学模式编写进行改革,使之适应社会对新世纪素质教育的教学要求。

在新教材中着重开发教学方法、教学情境设计、项目评价、师生互动等内容。

1.教学方法

电子技术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较强的课程。教学应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学生在实践中对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应多加一些实用知识的介绍,通过实验、课程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不仅能加深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例如,在学习半波整流、桥式整流滤波与电容滤波电路时,可以通过实验很清楚地观察波形的变化情况。教师可引导学生对比波形的不同之处,引导学生推导出正确的结论;还可以在介绍了整流滤波电路之后,带领学生为自己的小家电做一个直流电源,使学生进一步熟悉电路,掌握电子制作的一般方法和技巧,从而既巩固了理论知识,又提高了学习兴趣。

2.教学情境设计、师生互动

教师可精心设计,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分析并最终解决问题。比如在讲授负反馈放大电路自激振荡的产生及消除时,教师可通过设计一些教学情境来说明,例如,教师在上课时经常使用的扩音机(小蜜蜂),为什么当麦克风与喇叭一起时会发出刺耳的啸叫声?或是在唱卡拉OK时,如果话筒与音箱的位置不当,大家也会听到刺耳的啸叫声?然后与学生互动并引导分析原因。

3.项目的评价

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更注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往往采用期末考试一考完成绩的应试教育方式。这样一来学生只是为了考试机时学习,或者是“临时抱佛脚”。一个好的教学评价体系应当鼓励学生去真正掌握知识和技能,应当重视对日常学习的评定,其目的在于改进学习,而并不十分重视期中考试或期末考试。而是重点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考查,全面的考查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例如:

(1)电子技术理论知识的考查。

篇(4)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7-00-01

一、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数控专业教学的现状

现阶段的中等职业学校一般仍旧沿袭普通中学常用的以教师讲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强调理论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严密性。而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普遍存在着严重的厌学情绪,使得老师抱怨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了,学生抱怨老师讲的理论知识枯燥乏味,什么都没听懂。现在,精密机械制造业广泛采用先进的数控技术,劳动力市场出现数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严重短缺的局面。中职学校作为“蓝领”——生产第一线技术工人的培养基地,应针对传统教学模式不能适应教学需要的事实,及时合理地调整教学模式,快速高效地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高质量技术工人。

二、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逐步引入“一体化,模块式”教学模式

一体化模块式教学就是在教学中,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打破传统的课程体系,遵循“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根据培养目标的职业标准要求,以技能训练为核心,确定该项技能所需要的知识内容,按照技能的特点和分类,建立若干个教学功能模块,将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数控加工技术教学的目标是使学生全部达到中级操作工技能水平,使部分优秀学生达到高级工技能水平。围绕这一总目标,根据工作过程导向,将工作项目与工作任务进行整合,然后将任务层层分解,按其包含的基本技能,将数控加工技术教学划分为五个模块:制图技能模块、机加工操作实训模块、CAD/CAM软件应用模块、数控设备操作实训模块、数控设备的维护与保养实训模块。

1、制图技能模块

制图技能模块主要包括机械制图、公差与测量、机械设计基础、Auto CAD等相关知识。机械制图是机械工程人员的语言,是从事机械工程非常重要的一项基本技能。数控专业是非常典型的机械专业,从事该专业的人员将长期与机械制图接触。因此制图模块的技能培养要在中职数控专业重视起来,并成为中职学校学生的内在基本职业素质。制图技能模块对数控专业学生的培养重点应放在看图、识图及测量的技能上。为了能使制图技能模块的培养目标充分实现,该模块应在整个知识内容讲授后,设计一个制图模块综合实训项目,以提高学生对该技能的掌握水平。

2、机加工操作实训模块

机加工操作实训模块主要包括钳工实训模块、普通车工实训模块、普通铣工实训模块及刨工和磨工实训模块等相应机加工技能操作实训。现代制造技术是在传统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是自动化的数控机床却离不开传统的车、铣、刨、磨等加工技术。因此,传统的金属加工理论与实践技能,是学习先进制造技术的基础。为此,从数控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构建以金工实习为重点,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等课程相结合的机加工操作技术训练模块,通过机加工操作技术训练模块的训练,使学生初步具有识图、绘图、工件测量与精度检验、普通机床操作、工艺分析、切削用量选择等机械加工工艺能力。

3、CAD/CAM软件应用模块

CAD/CAM软件应用模块主要包括Auto CAD、CAXA及数控仿真等几个方面实训。CAD/CAM是数控技术发展的方向,对学生进行CAD/CAM的教学及技能培训是数控技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通过CAD/CAM教学软件,学生能够在计算机上进行机械制图和零件工艺分析,在计算机上通过仿真软件模拟实际,掌握数控车、铣、加工中心的基本编程和基本操作,初步掌握数控加工工艺,培养学生对数控机床的感性认识。目前可用于CAD/CAM设计的软件有CAXA、Master CAM、Pro-Engineer、UG等,学校可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选择其中的两种软件。

4、数控设备操作实训模块

经过前面几个模块的训练后,学生具备了机械绘图、识图和工量具的使用和读数能力,并掌握了一定的机械设计、制造工艺的知识和数控技术应用的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构建以数控中级工认证强化训练为重点,数控机床、数控加工编程与操作等课程相结合的数控设备操作实训模块:以数控车床为主体,具有数控铣床、电火花、线切割等数控实训;通过数控机床基本操作,数控车削加工,数控铣削加工,数控电火花、线切割机床等项目的学习与训练,能熟练掌握数控机床的面板操作、零件程序的编辑和对零件的自动加工,能读懂绘制中等复杂零件图与装配图;能制定数控加工工艺;能正确选择和安装刀具,并确定切削参数;通过对各种典型零件的加工,达到数控中级工认证的能力要求。

5、数控设备的维护与保养实训模块

数控设备的维护与保养实训模块主要包括有机械部件的维护、液压气压系统维护、数控系统的维护等相关知识。目前企业对员工的要求不仅是只会操作数控设备,还要求员工们具备一定的数控设备维护与保养的能力,而数控设备是一种自动化程度较高,结构较复杂的先进加工设备,是企业的重点、关键设备。做好日常维护保养,可使设备保守良好的技术状态,延缓劣化进程,及时发现和消灭故障隐患,从而保证安全运行。因此,在实训课教学中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互交叉的一体化教学,同时引入企业对设备的维护与保养等相关内容,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的环境下掌握数控设备的维护与保养的相关知识,能解决日常使用中出现的一般故障。

三、引入一体化,模块式实践教学体系的初步成效

数控专业教学中一体化模块式教学法的引入,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满堂灌,先理论,后技能”的教学模式,积极开展“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将理论课的课堂搬到车间,实现“车间”即“课堂”,采用现场教学法,边教边学边做,边听边看边练,有针对性地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同时有效激发学生对操作技能课的兴趣,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学习更主动、更用功,使教学质量有很大幅度的提升。可使学生就业后能迅速适应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充分体现职业教育为学生、为企业服务的宗旨。实训中模块式教学法的引入,可加强相关科目教师的协调配合,从根本上避免重复教学;教学模块选择目的性强,可强化教学针对性,要求教师必须根据教学模块要求开展教研、教改,使教学更贴近企业和学生需求。

参考文献

[1]王增杰:《构建职校数控专业“模块化”实践教学体系》。《机械职业教育》2007年第12期。

[2]李海欧,刘军华:《浅谈焊接专业实训教学中的模块化教学》。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3]《“任务引领教学法”在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中的应用》。论文先生网。

篇(5)

1.1 研究具体问题

本文立足于高职数学必修课的教育教学,借鉴国内外数学教育模式和数学教育方法的新进展,采用综合研究与实践的方式,运用“素质教育”为根本指导思想,“多重教法有机融合”的设计思路与内容安排,“实践与应用相结合”的措施与手段,将数学知识和实际问题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数学的归纳性和演绎性,加强学生的理性思维训练,提高学生驾驭数学知识的能力,研究一种切实可行的融入数学的常规教学、科研、数学建模及数学实验于一体的数学建模必修课的教育模式。

1.2 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数学教育目的是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但是由于数学教学存在一定的缺点,除此之外,学生自身对高等数学建模重要性的认识度不够,学习热情不足等因素也是制约数学建模教学难以实现的关键因素。为了确保教学质量,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旧教学模式、加快教学改革尤为重要。

2 体系构建思想

近十年来,高职教育中融入数学建模发展势头的确很快。但在高职教育蓬勃发展的同时,高职数学教学在课程内容教授过程中存在着注重理论讲解、分析推导、运算技巧而轻视数学思想方法应用等方面的问题,而且各部分内容自成体系,过分强调各自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缺乏应用性和相互联系,不利于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

本文研究的是高职高专院校中,把常规教学、科研、竞赛指导、数学建模及数学实验于一体的数学必修课教育模式,本课题教育模式包括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本文研究的是高职高专的数学必修课的教学,而不是高等院校数学教育教学模式;二是本文研究的是一个综合体系,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单一教改。

2.1 数学建模

对所需研究的问题作明确的分析,舍去无关因素和次要因素,保留其主要的数学关系,以形成某种数学结构。利用数学的方法、技术来解释实际问题,用数学模型来模拟实际问题。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讲数学建模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技术、一种方法、一种观念。

2.2 推迟判断

延缓结果出现的时间,实质是教师不要把“结果”抛给学生,而是要把数学概念、定理、解题结果作为一个过程来进行,并且教师在聆听学生回答问题特别是回答不符合教师预定的思路时,应该有耐心,不马上下错误判断,注重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发散学生思维,真正唤起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

3 体系构建的具体措施

3.1 构建“数学课程内并入法”,采用“问题驱动”“任务引领”等教学模式

本教学方案分三部分完成:第一部分简单介绍数学模型和数学建模;第二部分把该学期数学建模要用的数学理论知识教给学生;第三部分讲解两个数学建模的问题,具体动手操作整个建模及求解过程。具体做法是一个问题首先被呈现,随后与这问题有关的数学内容被探索和发展,直至问题被解决。

“数学课程内并入法”具体实施过程是:第一周简单介绍数学模型和数学建模,第二周至第十四周把数学理论知识教给学生,分为初等函数模块(包括分段函数,复合函数,函数的极限与连续性等重要的数学知识),导数与微分模块(包括函数的导数与微分,函数的单调性、极值与最值,函数的凹凸性,利用函数的性质作函数的图像),常微分方程模块(包括可分离变量的微分方程的解法,一阶线性齐次和非齐次微分方程的解法,二阶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的解法),最后一周讲解两个从数学建模的题库选取数学建模的问题,教会学生怎样建立数学模型,并通过对数学问题的分析,求解数学模型,最后进行模型的分析和评价。

问题驱动教学法的具体做法可表示为:“问题情境的呈现―数学内容的学习―问题情境的解决―新的问题情境的呈现―新的数学内容的学习―新的问题情境的解决”……

任务引领教学法的具体做法可表示为:“待解决的问题―分析简化―建立数学模型―模型求解―结果检验―推广”。

3.2 考核方式中加入学生自行命题相关专业的数学建模论文评分

在数学教学内容应当根据实际的需求进行调整,并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首先,根据各个学生的特长把学生分为5人一组,由学生自行通过本学期所学的知识,把学生专业课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模型的建立、求解、验证及论文的写作。并由指导教师讲解和评价学生的工作成果。同时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接受能力基础之上。教师应调动一切可行的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和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为学习和实践提供有效的知识基础和良好的思维素质。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还有助于学生对数学建模产生认识,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意识。(见表1)

3.3 组建优秀数学建模竞赛团队

大力开发数学建模课程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融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体现“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念。同时我校已经开设两年数学建模选修课,建成数学建模室三年,挑选对数学感兴趣并有较高学习潜力的同学,开展以数学在专业技能中的应用为目标的数学建模活动,,并以此为基础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确定团队内部每位指导教师的主攻方向,实现优势互补,剔除团队中其专业背景确实不适合的队员,而对于团队建设急需的研究方向或技术力量,则通过内部物色、主动参与、积极动员等方式加入到竞赛创新团队。

3.4 有计划地加强团队科研能力的培养

提高科研能力有助于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数学建模竞赛水平的提高,所以有计划地加强团队科研能力建设,申报各种课题,提升科研水平,打造教学、科研、竞赛指导三位一体的创新团队。

3.5 开拓一系列以数学建模为背景的创新实践活动

结合各专业背景,发动学生运用数学、计算机及相关背景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与专业问题,例如讲授函数时学生自行找出大跨度建筑物的悬索结构问题,即贴近专业又结合教学内容,从而全面推动两个课堂即理论教学和动手实践有机结合,提升实践活动比例。

4 本体系的研究内容综述和创新与突破之处

4.1 研究内容

大学教育,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是他们各项单科知识得以融会贯通,综合素质积淀最快、最关键的时期。在高等职业数学教学中,通过数学建模的有机融入,可以打破传统的注重理论学习、忽视数学知识应用的教学模式,为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机会,从而推动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数学教学的改革。

篇(6)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7)08-0065-03

在对小学六年级Scratch程序设计教学的视导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系列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不少教师只根据教材内容按部就班地用讲应用软件的方法上程序设计课,学生在课上缺少习得方法、感悟思想、积累经验的过程体验,程序设计教学的思想和方法精髓没有得到体现,偏离了开设Scratch课程的初衷。据了解,这一问题在其他区县也广泛存在。因此,如何引领授课教师正确有效地开展Scratch程序设计教学,就成为一个普遍性的、需要及时加以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要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从爱上、能上、上好、提升四个方面,逐步引领教师有效开展Scratch程序设计教学。

递进培训,激发教师爱上Scratch

笔者在调查、调研中了解到,怀柔区信息技术教师40%以上非计算机专业毕业,这部分教师没有学习编程的经历,对担任Scratch程序设计教学普遍缺乏信心。如果无法突破心中的惶恐,如何能开展Scratch教学呢?因此,让教师喜欢上Scratch成为了培训的首要任务。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循序渐进的原则,笔者将培训活动分成以下四个专题进行。

专题一:小学阶段开设Scratch程序设计课程的思考。聘请信息技术特级教师,以专题讲座的形式解析小学阶段Scratch程序设计课程的定位、内容框架、地位和作用等,以有效帮助教师理解Scratch程序设计课程。

专题二:学习编写Scratch程序。聘请从事多年Scratch程序设计教学的市级骨干教师进行专题面授,分层指导。

专题三:Scratch程序设计教学模式分析。聘请市教育学院的专家,就程序设计的教学模式进行案例解析。

专题四:Scratch程序设计教学实践指导培训。聘请市基教研中心、市教育学院的专家,分层对教师进行面对面的实践指导培训。

通过以上四个专题的培训,90%以上的教师爱上了设计Scratch程序,也爱上了Scratch程序设计教学。

精设流程,帮助教师能上Scratch

在前期的教学实践中,为了帮助教师尽快掌握程序设计教学的整体框架,领悟程序设计教学的基本特点和方法,笔者设计了以下“范例教W流程”帮助教师开展Scratch教学。

环节一:精设范例,巧引课题。设计一个好的、有说服力的范例引入课题,吸引学生进入一个充满问题、充满思考、充满研究的世界,能对教学的顺利展开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环节二:体验范例,有效思考。学生在体验感知典型范例的流程、规则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思考、对话等方式,能很快进入研究学习的情境中。

环节三:分析范例,理清流程。有序引导学生分析范例,帮助学生厘清动画的全过程及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促使学生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观察、分析、思考问题。

环节四:模仿范例,感悟方法。模仿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有意识的模仿能促进学生在不断实践、调试、修改、完善程序的过程中领悟新知、感悟方法。

环节五:创改范例,迁移活用。通过设计问题、呈现刺激材料、改变角色动作、增加任务难度、优化脚本内容等多种方式,引发学生举一反三、迁移活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充实资源,保障教师上好Scratch

构建丰富的教学资源是教师上好课的重要保障。为了保障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有足够可参考的教学资源,笔者结合怀柔区现有的资源,进行了整合、调整、完善,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是根据学生的基础,重组教材。课题组骨干教师归纳总结了现用教材中较偏、难、杂的章节内容,并根据学生的基础,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增、删、改。

二是联系学生的生活,补充资源。课题组骨干教师联系学生的生活,设计制作了大量的教学范例、教学课件、练习素材等补充进教学实践中。

三是分类筛选资源,搭建资源库。在研究实践活动中,教师们分享了大量的教学设计、微课视频、学生练习素材、教学范例、教学课件等教学资源,课题组教师对这些资源进行了系统的筛选、优化、分类,整合集成了“Scratch程序设计教学参考”资源库,为教师开展Scratch教学提供了重要参考。

主题研究,促进教师提升Scratch

为了促进教师深入研究,提高Scratch程序设计教学实效,可以以系列“同课异构主题研究”活动为载体,促进教师在学习中实践,在交流中碰撞,在研究中反思提升。笔者以“范例的有效设计与应用”同课异构主题研究活动为例,谈谈具体的实施流程。

流程一:确定主题,独立备课。“同课异构”最重要的基础就是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根据学生的基础、教学经验、知识背景、情感体验等的不同,构想出不同的教学预案。两位执教教师就“改善动画效果”教学内容,以“随机模块的应用”知识点为主线,以“范例的有效设计与应用”为研究主题,进行独立备课。

流程二:分组审议,修改预案。为了保证两位执教教师的教学预案在研究活动中不偏离主题,课题组分组举行了教学预案审议交流活动。审议的重点包括教学目标的定位、教学重难点的突破策略、教学范例设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等。分组审议过程中,让每一位参与活动的教师带题思考、带题交流、分享资源、互助互学、亲历预案的反馈矫正,力求把个人的力量转化为团队的力量,把单一封闭的个人研究转向多维互动的群体研究。执教教师在听取组员的建议之后,再反思自己教学预案中的得与失,并再次修改完善教学预案。

流程三:带题上课,看课议课。“同课异构”研讨交流活动搭建了一个同中有异的比较平台,同一教学内容由两位教师现场授课,教学设计思路、教学策略、教学效果等诸多方面的不同成为研修教师关注的焦点。在互动议课过程中,教师们围绕问题进行不带有褒贬色彩的“讨论”和“对话”,以开放的心态分享了经验、交流了困惑、提出了质疑……

流程四:聚焦问题,凝练策略。Scratch程序设计教学活动,主要以情境化的编程任务带动程序设计知识的学习,范例的设计和应用在教学中是至关重要的。聚焦主题,此次研究活动重点关注的问题有三个:一是如何设计好范例,二是应用范例是否需要设计,三是如何应用好范例。教师们把两节现场课作为案例,针对这三个问题展开了研讨交流,并分享了自己在处理这三个问题时的经验策略。

流程五:任务驱动,参与行动。活动中教师们有启发、有碰撞、有促动,但如果仅仅是参与而不付诸行动、不去改变,活动就失去了意义。因此,在关注活动内容和形式的同时,也关注了活动后追踪任务的设计,力求让每一位参与活动的教师通过任务促行动。

通过系列主题研究活动,引领教师经历了主题研究的全过程,促进了教师对Scratch程序设计教学单元的再思考,为有效开展Scratch程序设计教学打下了基础。

通过搭建各层、各类的显性平台,促进实践教师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提升,既增强了其讲授Scratch程序设计教学的信心,又提高了其讲好Scratch程序设计课程的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其综合素质,不失为一种有效引领教师开展此类教学的良好策略。

参考文献:

[1]祝智庭,李文昊.新信息技术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赵春声.新课程理念下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3]James Bellanca(美),等.多元智能与多元评价――运用评价促进学生发展[M].夏惠贤,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4]王荣良,高淑印.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案例发展点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篇(7)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9-0198-03

精品资源共享课是以高校教师和大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学习者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等各类网络共享课程。网络课程是传统课程在网络信息环境下的重新建设,其物理环境发生了改变,教育信息的传播方式也发生了改变,由此带来了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等一系列变革。2012年5月,国家教育部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的通知》(教高厅[2012]2号),正式启动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英语听说I》作为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一年级学生的必修课,被推荐为建设项目之一,且经过两年的建设于2015年3月顺利通过学院验收。

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是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项目的组成部分,旨在促进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引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推动高等学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共建共享,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

一、课程定位

英语是国际交流的重要工具。我国各企、事业单位对员工的英语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要求。随着涉外交流机会的增多,企业对英语口语的要求越来越高。《英语听说I》是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五年制高职学生第一学期的基础课,学生在二、三、四学期将继续进行听说和读写学习,三年级将学习专业英语。英语听说课以听说技能训练为主要教学内容,力争培养符合各行业通识要求的、具有简单涉外口语交流能力的人才,并为学生的后续英语学习奠定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还可以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团队合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等通用能力。

二、课程建设目标

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开发教学视频、试题库等一系列网络课程资源,形成结构规范、操作方便、资源丰富的网络课程平台。运用信息化手段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成为具有示范作用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三、课程建设指导思想

《英语听说I》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始终遵循以下指导思想。

(一)校企合作、四方共建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教育部鼓励高等学校采取学校与社会联合等方式,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实现课程共建共享。英语是高职院校的基础课程,一方面为学生进入专业英语学习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则为企业培养具有一定英语水平的劳动者服务。因此,其课程建设应充分与企业合作。

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构建力量可分为四个维度,分别是学校、教师、学生和企业。学校提供软硬件平台的建设和管理,促使网络平台不断完善和成熟。教师是课程建设的主导力量,是整体建设的策划者,依据网络平台模块精心设计课程内容,提供学科信息和学习资料,为课程的效用负责。学生不仅是精品课程的使用者,同时也是主体性建设力量,是学习成果、作业和论坛等互动性版块的主要建设者。聘请企业专家全程参与课程建设,不仅为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提供建议,还参与对学生的考核评价。四方共建力量形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

(二)以学生为中心

“以学生为中心”(Student Centered Learning)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一种教育理念,它将教学的关注点从教师转化为学生,赋予学生权利,让其更充分地参与,更好地被激发,对自己的学习更负责任。基于SCL理念,以及九零后“网络一代”的特点,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内容充分考虑学生的使用习惯和需要,本着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目的进行整体设计,以充分调动学生使用网络平台学习的积极性。

(三)关注有效性

课程建设应紧紧围绕课程定位,把握“有效性”原则,研究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方法、教学环境等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提高使用精品课程教学和学习的有效性,使建设资源能够切实运用到实践中,提高教学质量。

(四)服务于信息化教学

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要充分考虑到教育信息的传播方式发生了改变,课程资源的建设应符合信息化教学的特点,适合网络使用。

四、课程建设内容

本着促进教育教学观念转变,引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创建优质网络共享课程的目的,《英语听说I》精品资源共享课对以下内容进行了精心建设。

(一)师资队伍建设

教学质量直接关系着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而教师是培养人才的主体。因此,师资队伍建设是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是实现课程建设目标的重要保证。精品资源共享课应由学术造诣深厚、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特色鲜明的一线教师主持建设。师资队伍应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合理,且包括专业教师、教育技术骨干以及企业兼职教师。课程建设团队应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切磋教学方法,互相听课观摩,提高教学能力;利用寒暑假组织教师培训,增强教师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的意识,提高信息化教学能力;加强双师队伍建设,鼓励教师取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结合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积极开展教育科学研究,科研可包括课程建设内容研究、混合教学模式研究、英语教学法的研究、微课设计研究、网络互动模式研究、网络优质教学路径研究等等。拓宽教师思路,将课程建设与科学研究紧密结合在一起。

目前,《英语听说I》师资队伍包括9名教师,全部为中青年教师,其中4人为学院骨干教师,1人为企业兼职教师;副教授2人,高级工程师1人,讲师6人;建设期内进行各类培训24人次;承担相关科研课题4项,主编教材3册,发表相关论文10篇。通过两年的努力,已建设成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精湛、科研能力强、具有现代信息化教学意识与能力的优质师资队伍。

(二)课程内容建设

《英语听说I》在建设初期即深入企业调研,充分听取企业建议,并邀请了一位具有较高英语水平的企业专家全程参与精品课的各项建设。根据企业对员工英语能力的通识要求,以2010年6月教育部高职高专英语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下发的《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为基础,并参考了2009年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英语教学新大纲》,制定了课程内容。

《英语听说I》的课程内容包括日常生活和简单涉外工作所必需的8项语言功能和话题内容,通过完成“展开对话与相互介绍”、“请求帮助与提供帮助”等8项学习任务来实现。每项学习任务细化为3个子任务,共24个子任务。这些任务的目标以训练英语听说技能为主,学习语言知识和培养综合素质为辅。该内容安排突出显示了课程建设重视能力提高的特点,且有利于任务教学法的实施,具有基础性、系统性、针对性等特征,遵守了国家法律规定,适合网上公开使用。

(三)教学资源建设

教学资源建设应结合实际教学需要,以服务课程教与学为重点,以课程资源的系统、完整为基本要求,以资源丰富、充分开放共享为基本目标,注重课程资源的适用性和易用性。教学资源包括基本资源和拓展资源。

1.基本资源。基本资源指能反映课程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核心资源,包括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案或演示文稿、重点难点指导、作业、参考资料目录和课程全程教学录像等反映教学活动必需的资源。

《英语听说I》根据课程特点,建设了整门课程的基本资源,包括课程介绍、课程标准、课程设计方案、ppt演示文稿、教学视频、教学日历等。在上传至网络平台时,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对个别文件进行了修改,将基本资源分解为简短易懂、使用方便的九项内容:课程介绍、教学团队介绍、课程标准、课程设计方案、ppt演示文稿、教学微视频、教学日历、教学环境及考核评价。

其中,教学视频最具特色。根据教学内容的设置,全学期共应完成24个子任务,因此教学视频覆盖了24个子任务的全部内容。由于教学视频的建设目的是为了学生网络学习和教师信息化教学时选择使用的便利,因此,连续两个小时的全程教学实录没有意义。所以,《英语听说I》的教学视频采用微课的形式呈现。“微课”是指按照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英语听说I》根据任务型语言教学法的主张,将每个子任务分解为“导入、语言支撑、任务完成、语言点聚焦和小结”五个环节,分别录制成5~15分钟的微课教学视频。每个环节既是一个教学步骤,又有其独自的教学内容。在“任务完成”环节,由于需组织学生活动,因此,教师必须出镜;而在其他环节,录制时可由教师根据自己的风格考虑是否出镜。“任务完成”环节需在录播教室录制,其他环节可由教师使用录屏软件、摄像机、录播教室或三者结合来完成录制。

在传统课堂教学时,语音和语法知识的学习融合在每次课当中。《英语听说I》为了师生使用方便,将该两项内容的视频单独录制,每个知识点自成一微课。

通过网络平台的设置,在微课播放过程中实时插入相关问题,学生答对后才可继续观看视频,既方便了教师管理,又辅助了学生自学。

2.拓展资源。拓展资源指反映课程特点,应用于各教学与学习环节,支持课程教学和学习过程,较为成熟的多样性、交互性辅助资源。例如:案例库、素材资源库,学科专业知识检索系统、试题库系统、在线自测系统,课程教学、学习和交流工具及综合应用多媒体技术建设的网络课程等。《英语听说I》根据需要,开发了视频素材库、试题库、作业系统、在线自测系统和交流论坛。

(四)教学环境建设

《英语听说I》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教学环境包括传统教室、语音实验室、学生活动室、网络教学平台以及计算机房。语音实验室可提高听力训练效果,学生活动教室里桌椅可自由摆放,利于小组活动和对话表演。

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目的之一是促进信息化教学改革,而落实信息化教学改革、推进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离不开信息化教学硬件环境和软件保障。学生通过网络平台观看视频、进行自测、完成作业、递交成果、开展讨论等等都需要网络平台的软件支持。因此,学校应完善网络平台、开放无线网络使用权限,建设足够的计算机房并增加开放时间,为教师和学生创造良好的信息化教学和学习条件。

(五)教学模式改革

引领教学方法的改革是精品资源共享课的主要建设目的之一。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资源以及教学环境的建设为教学模式改革奠定了基础。混合式教学是有效将多媒体、在线学习与传统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教师组织和分配所有可以得到的设备、工具、技术、媒体和教材,以达到教学目标。混合式教学发挥了教师引导、启发、监控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是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提倡的一种教学方式。

《英语听说I》主要采用任务教学法,实施混合教学模式。它以完成24个口语任务为主要目标,实行课堂教学与在线学习相结合。在此种模式下,微课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任务的准备阶段,学生可利用网络平台“导入”环节的微课了解本次课的目标、任务和学习内容,引起学习兴趣;利用“语言支撑”环节的微课,在教师的辅助下学习任务所需的单词和句型;“任务完成”环节是学生运用所学的相关语言,在互相扶助与教师指导下完成口语任务,通常是情景对话,该环节的视频可为教师备课和学生预习、复习提供参考;任务完成后需对重要语言点进一步学习,提高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该环节的微课“语言点聚焦”即为此服务,学生可在线自学;最后一个环节“小结”的微课用于教师和学生参考使用。除微课外,学生还可充分利用PPT、论坛等开展自学和辅助学习。

实施混合式教学时,任课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可利用的教学环境以及学生特点,合理安排学生课上传统学习、课上及课下在线学习的内容和时间,充分利用课件、视频等资源,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果。

(六)评价体系建设

学生成绩的评价是职教课程教学改革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在课程体系中起着激励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精品资源共享课由于网络平台的使用、教学模式的变革引起相应的评价体系改革。学生作为教学质量的载体,最终要接受企业的考核。而且随着校企合作内容的深化以及层次的提升,企业有能力也有必要参与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评价活动。因此,《英语听说I》由传统的教师单一评价方式向多元化评价方式转变。教师、学生本人、同学以及用人单位都发挥各自的评价作用,按一定比例对学生的英语知识、英语技能、团队合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等进行多维度考查,形成多维度聚合评价体系。该体系更加全面、客观地评价了学生,充分发挥了对学生的激励作用。

五、特色与展望

1.《英语听说I》精品资源共享课经过两年的建设,已成为一门资源丰富、实用性强的网络课程,它具有以下特色:

(1)校企合作建设保证了课程定位的准确性与课程内容的实用性。

(2)建设了包括基本资源和拓展资源的一系列完整教学资源,尤其是以教学环节为单位录制的微课,以其完整性、适用性和易用性极大地方便了学生和教师的使用。

(3)应用混合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传统课堂学习与网络学习的优势,提高教学效果。

(4)实行多元化评价方式,采用多维度聚合评价体系,更加全面、客观地评价教学质量。

2.《英语听说I》作为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建设的第一批精品资源共享课,为深化信息化教学改革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今后可在以下几个方面深入进行教改研究:

(1)探究基于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微课设计,以知识点和技能点为单位,与技术人员合作,制作更加有趣的微课。

(2)研究混合教学模式实施的有效方式,探索课上教学、课上在线学习与课下在线学习的时间和内容分配,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3)探索多元化评价中各方的评价方式,以及多维度评价体系中各考核点所占的比例,并且将这二者有效结合。

总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程,需要不断积累经验、沉淀精华,需要广大教师对在信息化教学条件下进行课程资源建设、改革教学模式以及实现优质课程的共建共享进行更多的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1]国家精品课程资源中心.精品开放课程简介[EB/OL].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2014-02-28).

[2]教育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Z].教高厅[2012]2号,2012-5-21.

[3]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Z].国发[2005]35号,2005-10-28.

[4]张爱丹.基于学校网络教学平台的网络课程建设[J].纺织服装教育,2014,29(5):431-433.

篇(8)

小学校本教研总结范文1为使自己不断提高教育理论和学术水平,增强知识更新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从各方面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不断适应新时期教师培训和教研的需要。特制定了个人研修计划,内容如下:

一、研修目标

在教学中不断学习,认真思考,反复实践,提高业务能力,锤炼专业精神,丰富教学智慧,形成教学风格。积极开展校本教研,真正成为农村教学的业务能手。

二、研修计划

1、勤于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坚持不懈地学,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多渠道地学。要做学习的有心人,在书本中学习,学习政治思想理论、教育教学理论和各种专业知识,增强自己的理论积淀;也要在“无字处”学习,学习他人高尚的师德修养,丰富的教学经验,以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广泛地阅读各类有益的书籍,学习各种领域的知识、技能,特别要学习现代信息科技,不断构建、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

2、立足课堂,善于思考,在实践中探求、感悟。

教学工作中进行教学反思。反思自己教学理念,反思教学的实际成效。探求成功的教学模式,思考教育教学的现实问题,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问题。

3、提升业务,乐于动笔,

扬长补短。加强基本功的训练。每天坚持动笔,正人先正己,育人先育己。不断丰富自己的。转化为教学的动力之源。

小学校本教研总结范文2本学期,围绕学校提出的“聚焦课堂,关注质量;张扬个性,凸显特色;规范管理,促进发展”教学工作重点,以校本教研为载体,以教研组特色建设为抓手,以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为核心,以促进教师群体专业化水平的提高为目标,深入教学一线,为教师和学生服务。圆满地完成了本学期的教务任务,为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力争以后取得更好成绩,现将学校教务工作总结如下:

一、主要工作与成绩:

1、规范课程设置,深化课程改革。

严格执行课程方案,坚持按规定开齐开足课程。在专职教师紧缺的现实条件限制下,本学期坚持按课程标准开足了课程。有能力的老师跨学科教学,同一学科由多位老师兼任。要求全体教师必须自觉遵守,坚决杜绝随意更换课程,不随意增减课时;坚持按课程标准要求教学,不随意提高或降低教学难度;坚持按教学计划把握进度,不随意提前结束课程和搞突击教学;坚持按规定的要求考试,不准随意增加考试次数。

2、完善管理制度,强化教学管理。

落实常规检查工作。在以往教学常规检查的基础上,结合市“教学四项规范达标”要求,教导处在开学初制定了《教学常规检查方案》,就计划与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质量测评以及教研活动等五方面作了明确规定,以量分形式在全体教师中进一步加强教学“五认真”检查,并把它作为我校规范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质量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各科以优化课堂教学,规范作业的布置与批改为着力点,精心备课,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设计自主的学习方式,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注重个性教学设计形成。每次检查都认真组织,详细布置,并按要求填写相关的书面检查情况表,以供教师有针对性地改正,作为今后“五认真”努力的方向。本学期经过三次检查,评选出语文组2位、数学组2位教学优秀教师,其他老师也在检查中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继续加强教研组建设。各教研组能认真制订学期教研计划,明确研究重点任务,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一如既往地利用每周一次固定的时间(周二下午语文,周三下午数学)开展集体备课、研讨课、理论学习等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在活动中切磋教法学法,上好课改示范课,新教师展示课,积极开展评课交流,不断总结提高。活动做到有主题,有内容。同时,引导教师自觉学习教育刊物教改经验,指导课堂教学,关心新教师成长,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增强争先创优意识。

3.立足教学实践,提升教学水平

搭建平台,展现教学风采。本学期我校与桥下一小学结对帮扶活动在本校举行,给年轻教师搭建一个学习教学新理念的平台,受到了老师们一致好评。5月份在市、县随班就读指导中心组织下,我校与温州__小学、县岭头小学举行随班就读“课堂有效教学”联谊教学活动,陈__、柯__俩位教师积极展示我校课堂教学风采。青年教师在一次次上课、反思、研讨过程中逐渐走向成熟,教学业务能力大大得到了提高。

积极参赛,凸现教学实效。本学期我校新教师柯__积极参加新苗评比,她在此次活动中脱颖而出,3人次参加优秀论文评比,全获县级一、二等奖。

4.推崇务实求真,提升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是学校赖以生存的生命线。本学期我们努力在提高教学质量上下功夫,全面提高核心学科的书面测试成绩,提升我校在社会上的声誉和在家长心目中的地位,全面促进学生的素质发展。

开学初,结合本校教学规范管理相关要求,我要求每个班级建设后进生档案,针对后20%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后进生帮扶计划,并在教学过程中做好帮扶记录。学期中,教导处在对所有班级进行调研,及时汇总相关数据,肯定了一些进步的班级和学生,同时也指出了不足。

二、存在问题与不足

1、本人工作千头万绪,再加上我兼任两门主课,工作有时无法兼顾,一些工作不能及时完成,某种程度上影响学校工作的开展。

2、教研活动形式几年来一成不变,没有创新,又缺少专家的引领,活动效果不明显。

3、随着教师的“老龄化”,教师参加教研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4、综合实践活动已有开展,但落实不够到位。

总之,本学期,在校长的悉心领导下,在同事的支持帮助下,我们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a href='//xuexila.com/aihao/zhongzhi/' target='_blank'>种植蛔恪N医ν急涓铮角逃乱底鞒龉毕?

小学校本教研总结范文3一学期以来,我校在乡中心校的直接领导下,紧紧遵循教育主管部门的部署,以课改实验为契机,深入发动全体教师广泛参与,积极参与教科研工作,以教科带动教研,扎扎实实地开展教研活动,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现作出以下总结

一、以教科带动教研,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

本学期,我校紧紧围绕“中小学课堂教学衔接”和“小学生素质教育发展评价研究”两上课题展开教育科研工作,以这两个课题为切入点,引领教师广泛参与,每位教师有自己的研究专题,写出研究方案,定期组织教师理论学习,以理论指导实践、采用案例分析、课题中期小结、教学反思、论文撰写等多种形式开展广泛的研究,让教师从理论上得到充实,从理念上得到更新,并通过各种形式的外出培训学习、外出听课、外出研讨,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开拓教师的视野,促进广大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定期进行集中教研,为教师创设研究平台

为了把教研工作落到实处,我校每周定期组织集中教研活动、分学科、分时间、分地点举行。教研活动形式多样,集中理论学习,了解教研动态;观看优秀教学录相,并进行讨论评析,取人之长,补已之短;开设教学研讨课,集中评课,探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推进教学经验。由于有了这些平台,教师可以展示处人风采,也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有价值的经验得以推广、研究,不完善的地方得以改进,学校教研气氛较浓。本学期我校共开设语文教研课15节,数学教研课13节,英语教研课5节。促进了教学研讨的实效性。

三、抓教学常规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在教学管理中,我们力求向管理要质量。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制度。定期检查教师教案及作业批改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并进行跟踪检查,期末对教案进行归纳整理,按学科、年级分类,存入学校教案资源库,并评选出优秀教学设计,给予奖励。

规范日常巡课制度,定时巡课与不定时巡课相结合,及时了解教师教学前沿动态。建立推门听课的制度。不定时下班听课,与执教教师共同切磋存在的问题,加强对教学工作的管理,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落实年段日常互听课制度。要求以年段教研组为单位,教研组长负责督促,每位教师最少听6节本学科教师的常态课,增强互动交流,达到互相取长补短的目的。

四、抓特长生培养,推进教研成效

学生的特长方面的发展,是展示教研成果的一个重要渠道。我校紧抓特长生培养,开设了“文学社”“书法兴趣小组”“数学思维兴趣小组”等第二课堂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浓厚了学校的教研气氛,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本学期,我校学生任壮、王珂在县作文大赛中获一等奖,五年级学生王珂所写作文在现代家长杂志发表。特长生的培养,浓厚了学校的学习氛围,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推进了学校的教研成效。

五、开设教师论坛,促进经验交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为了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广大教师参与教研,广泛提高全校教师教研水平,我校为骨干教师创设平台、定期开设教师论坛,让优秀青年的先进教育教学成果(教后反思、案例分析、教学随笔、教育感悟)在论坛上进行交流,让先进经验得以推广,以点事面,促进共同提高,同时,评选出最佳经验给予奖励,充分调动教师们的积极性,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以上是我校一学期以来的教研工作回顾,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发扬长处,改进不足,以教研为先导,继续努力让教育教学工作更上一个新台阶。

小学校本教研总结范文4这学期,在学校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在校本教研实施方案的指引下,本人积极地参与到学校校本教研的活动中来。在这一学期的校本教研工作中,本人成长了不少,不论是实际的教学工作,还是理论上的提升都有进一步的提高。这学期来,通过全体教师的不懈努力,我们进行了理论的学习,进行课堂教学问题的交流,进行专题问题的诊断,进行了专题材料的筛选活动,制定专题教学策略,进行课例的验证。较圆满的完成了校本教研阶段性的工作,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学习理论知识

新的课题研究,必须有理论的支撑,在学期初,我们在教务处的组织下进行各科课程标准的学习,阅读有关教育教学的杂志和刊物,结合青阳教育办的校本教研理论或校本教研经验进行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丰富自已的理论知识,学习了新的教学方法,拓展了自已的知识面,有效地提高了自已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为自已更好的进行教学教研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认真做好问题单的记录与交流

学习校本实施方案和学科组教研专题方案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实验,首先运用新的课程理念,在认真备好课的基础上,认真上好每一堂课,积极的关注课堂,及课堂教学法效率,及时的进行教学反思,梳理课堂教学中的得失,捕捉教学中的有价值的问题 ,进行教学问题记录,利用教研时间或课余时间和老师进行及时探讨,分析原因,找出对策,并及时的将教学困惑上传至QQ上与老师分享,为学校教研专题提供较好的题材。

三、指导新教师的课堂公开教学

为了使新教师能更快、更好的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学期初跟新教师进行教材的学习,教案的设计,并进行跟班听班,结合课堂上出现的难点、重点问题与新教师进行探讨,给新教师的教育教学提供意见与建议。

四、积极撰写教学反思,及时把握课堂教学方向

在本学期的教学中,本人积极的分阶段地实践校本教研中的专题策略,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目标,更加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有问题让学生自已提,学生能回答的问题让学生自已的答。

课后积极的进行教学反思,及时总结经验,为后续的课堂教学提供更好的教学方法。

小学校本教研总结范文5校本教研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而课堂教学研究是校本教研的主要形式之一。重新审视校本教研的现状,存在诸多不足,首先,教研活动问题意识缺位,没有形成专题研究。校本教研没有捕捉教学中的问题,形成一个个专题。缺失 “研究什么”这一前提。其次,教研活动呈平推式,缺失磨炼提升过程。我们常常发现,某些教研活动研究课上了,大家也认真评了课,执教者也很认同评课者的意见,并做了反思。活动经历了上课、说课、评课、教后反思一条龙,搞得有声有色。大家各自为政,你打你的锣,我敲我的鼓,教研没有深度,达不到共同提高的目的,缺少教师的专业成长要经历“实践——反思——再实践”循环往复的过程。为了进一步健全校本教研制度,提高校本教研的有效性,学校实践和探究“一二三”校本教研活动模式,即确定一个主题,推行一课二上,实行三个结合。

一、确定一个主题

为了进一步提高校本教研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避免校本教研的笼统化和盲目性,我校采取教研专题化。首先征集每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再根据问题的价值性(具有现实价值,通过专题研讨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共性(大多教师或学生遇到的问题)及可操作性(所选问题通过校本教研能得到解决或局部解决),最后确定教研专题。如课堂问题的有效性,低年级写字教学指导,朗读有效方法,等语文组的“一年级语文开放式识字研究”、“倡导综合性学习,拓展自主式教学”,数学组的“如何创设有效教学情境”、“如何提高小组合作的有效性”,英语组的“小学低段英语趣味性教学”等等。各学科组或几个学科组一起围绕自己的教研专题,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使校本教研由模糊变清晰,真正使校本教研成为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途径。

二、推行一课二上”

课堂教学是落实课改理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主阵地,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训练所。教师的专业成长从课堂实践层面上说。一是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反思和调整;二是通过同伴互助和专家引领,取其所长,补已所短,促进进步。所以校本教研的重点应落在课堂教学的研究上。使教师经历“实践——反思——再实践”整个过程,采取“一课二上”策略,我们称之为“初磨课”和“再磨课”,不断提高校本教研的有效性。

初磨课:初磨课一般在学科组进行,经过“理论学习——集体备课——执教初磨课”三个阶段。

理论学习阶段。围绕校本教研主题学习理论,既为执教教师和备课提供问题解决的策略,也为观察、研究、分析课例的老师提供理论知识和分析问题的根据。理论学习采取分散学习和集中学习相结合,一方面各位老师各自去收集和学习与主题相关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理论学习的负责人根据校本教研的主题查阅书籍或上网查询相关的理论文章,筛选一些对教研活动有帮助的材料,印发给执教老师或全组教师,供大家参考学习,并组织交流讨论。共同学习,形成共识。

集体备课阶段。教学设计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教材分析、学生分析、设计理念、教学目标及教学流程是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此阶段主要开展“三研”活动,即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和研究学法的过程。研究教材,要求读懂教材的编排意图、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等。采取三种的方式进行,即问题导读法、合作交流法、自我解读法。研究学生要求教师必须在充分研究学生的基础上来设计学案,研究学习起点,针对个别差异和不同学情组织教学。研究学法,要求教师树立“以学定教,教为学服务”的理念,根据班级学生具体实际,鼓励指导教师采取不同的学法指导,如布障设疑学习法的模式(布障设疑——激发兴趣——探索学法)和提出要求学习法的模式(提出要求——自学探索——渗透学法)。不断提高学法指导的有效性。其流程是:独立备课——导师指导——集体讨论,充分发挥大家的智慧,努力提高备课质量。

执教“初磨课”阶段:学科组任教教师根据确定的主题和备课过程,初次进行上课,组内其他老师进行听课。课后进行说课和评课,然后调整学案,准备上“再磨课”。

再磨课。听课者主要是针对学科大组成员,年级组成员均有分工任务,要求大组全体教师参与互动,主要开展“三讲”活动。组内一人讲磨课过程,一人讲观点报告,大家讲课后感想。

1.讲磨课过程。

可讲在备课前的学习准备,讲对教材的理解,讲磨课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的策略,讲如何对学法的指导,讲磨课的学案的前后调整等等。

2.讲观点报告。

年级组内一位老师要针对组内的主题,结合组内磨课过程与经历,做一个观点报告。

3.讲课后感想。

组织全体听课进行讨论,听课老师根据课堂展示和观点报告,发表自己的看法。可邀请专家名师加以指导,集中大家的智慧,发挥专家引领作用。

三、实行三个结合

为了使校本教研向纵深发展,不断提高校本教研的科研水准,克服校本教研活动的随意性和一次性消费的弊端,使校本教研不断拓展和延伸,活动实行三个结合。

1.课内和课外结合。

信息技术的发展,拓展了教师的发展空间,拓展教师交流反思的时空,克服校本教研受时空的限制,实现了思想互动。我们通过QQ群,教师博客等形式,让教师撰写随笔、反思等进行继续交流,使“再磨课”后的个人反思、同伴互动和专家引领进一步深化。

2.教学和科研结合。

教师根据滚动式的教研活动,针对执教老师的课例及自己的亲身体会,拟写案例或论文,开展基于课例的课题研究,把教研和科研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清晰教学实效,提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思考与对策,使其成为下一轮主题研究的起点,并使校本教研上升到一定的理论水准,同时也提高了教师拟写案例论文和课题研究的水平。

3.校内和校外结合。

我们以汇报课的形式进行校际交流,主要采取教学观摩会、送教下乡、帮扶结对等形式,由上课的老师来展示,这既产生辐射的作用,又为教师再提供一个再实践提高的过程和机会。

我们邀请名师专家来校讲座、听课,努力促进教师转变课堂教学观念,积极探索“以生为本”的教学方法、手段,认真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努力提高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效果。

语文学科4月份邀请了著名特级教师关键刚做课《陶校长的演讲》,并做了《指向写作的阅读》讲座,5月份又邀请浙派名师陈传敏来上课《牧场之国》,独特的课堂模式给了老师很大的启发。邀请名师走进我们的课堂,聆听名师的声音,检验学生的水平,启迪老师的思维,思考自己的教学,构建语用性以生为本教学课堂。

语文学科为了初小,邀请了城西中学的教坛中坚金亦珍老师做了《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指导新视野》、《生活化作文序列的构建与实践》两个讲座,并与老师面对面交流。老师们畅所欲言,向金老师提出了很多困惑的问题,金老师一一做了解答。在互动中,我们了解了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要求学生回答问题的思路与方法,金老师也从老师们的提问与交流中明白小学语文教学部分目标要求。

为了幼小衔接,承接了县幼小衔接的教学研讨会任务,一年级的胡志莲老师和金玉燕上了同机关二幼的老师一起上课研讨,课后教研员、上课老师和听课老师共同讨论如何进行幼小衔接的话题。

篇(9)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关于大力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推进一体化教学改革,积极创新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逐步建立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一体化教学课程体系,实现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融通合一,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合一,实习实训与顶岗工作学做合一。”

一体化教学现已不是最初的工艺课和实习课简单融合的教学模式,而是更突出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理念,更趋向于探索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的改革,推行模块化、“培训菜单”等教学方式。一体化教学符合市场需求和人才培养规律,是职业院校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一体化教学改革实施的前提是建立一套完善的、符合目前大多数职业学校的教学现状,便于实施的课程体系。

数控专业课程体系现状

目前,中职数控专业课程大多秉承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三段论教学模式,不少职业学校仍沿用“以课堂知识传授为主、技能实训为辅”的传统教育方式。此种教学体系存在着教学内容陈旧,不适应生产实际的要求,理论性内容偏难、偏多,与实践脱节,实用性、针对性不强等问题,难以满足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深化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切实改变以学科为主线的课程模式,加快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适应学生职业生涯和终身发展的需要,是目前需要探究的主要问题。

现代职业教育正逐渐淡化学科课程的界限,普遍采用模块化、项目化的教学模式。此种模式打破了传统的以学科知识为基础的教学体系,使职业教育更加贴近生产、贴近实际,缩短了教育与职业之间的距离,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方法,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完成学习活动,有利于教学与社会生产实践接轨,培养出了大量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数控专业培养目标和能力要求

(一)专业培养目标

数控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牢固掌握必要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数控机床加工技术方面的专业知识,有较强实践能力,具有爱岗敬业、踏实肯干、勇于创新、与人合作的良好品德,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实用型高级人才。毕业生须具有数控机床加工的工艺工装设计和编程能力,能熟练地操作数控机床进行产品加工,能够进行数控机床的安装、调试、维护与维修,也可以从事车间生产与技术管理工作。

(二)职业能力要求

基本素质与能力了解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具有爱国敬业,踏实肯干,勇于创新和与人合作的良好的品德,身体素质好,能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工程计算问题,能阅读专业英文文献。

计算机应用能力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方法和常用软件的使用方法。

机械设计与制造能力能够阅读和绘制零件图、产品装配图;掌握常用机械机构和通用零件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能查阅有关技术资料,设计简单的机械装置能力;能根据零件图选择合理的加工方法;掌握金属切削原理与数控机床常用刀具的相关知识。

工艺工装的设计能力能编制中等复杂零件的数控加工工艺,能设计常用的夹具。

数控加工与编程能力掌握数控编程指令并能手工或用计算机熟练地编制加工程序,掌握数控车、铣床的操作,能熟练地加工产品。

数控机床的调试、维修的能力了解数控机床的工作原理、数控机床的机械结构、数控系统的构成;掌握数控机床维修常用的方法、工具;会排除常见的故障。

数控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数控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

一体化课程的开发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的,旨在构建一套区别于传统学科课程体系的、具有先进职教理念与思想的一体化课程体系。一体化课程体系包括专业课程和核心能力课程。综合职业能力包涵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即职业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经营管理、社会交往和不断学习的能力。具体而言,一体化课程开发步骤有:(1)从职业分析入手,对职业岗位进行能力分解,明确一般专业能力和核心专业能力,并围绕核心能力的培养构建课程体系。(2)整个课程设置淡化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突出实用性、应用性,按照“实用、适度、够用”的原则来进行。(3)在课程内容上,采取“精简、压缩、增加、综合”的方法,精简重复交叉的内容,压缩不必要的内容,文化基础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知识则根据职业岗位群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设置专门化教学模块,按照知识点和技能点加以筛选综合,形成新课程。(4)在教学方法上,以项目教学为主,通过一个个具体项目,将理论和实践加以整合,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来组织课程内容和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知识,获得综合职业能力。

(二)一体化课程体系实施方案

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实施应以项目实践为主线,贯穿必需的专业理论知识;以任务引领为主要方式,落实相关的技能要点;以完成产品、工件为载体,培养现代工人所应具备的良好素质。通过完成一个个产品,使学生在生产实践中获得劳动的成就感,同时掌握各种生产加工技能,提高分析和解决具体实践问题的能力,把专项操作技能转化为实际生产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工作作风、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在课程内容方面,以数控编程及数控原理为核心,以CAD/CAM为主线,以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目标为基本出发点,建立相应的核心能力模块、理论教学体系模块、技能教学体系模块,并使三者相互渗透,密切结合成为统一的课程教学体系,贯穿于整个课程改革的全过程。 转贴于

核心能力模块核心能力课程为专业课程服务,为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服务,重点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信息处理、语言文字表达和合作协调能力。核心能力模块涉及的课程包括政治、语文、实用数学、专业英语、计算机基础、体育、德育等。有关调研发现,企业更看中毕业生的工作态度、诚实守信、吃苦耐劳、艰苦奋斗、严谨有耐心等素养,所以核心能力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人文素养,为终身教育服务。在文化基础课程方面突出“实用,够用”的原则。数学、英语课程要更贴近数控专业内容需求,相应教材内容要简化、专业化,进行必要的整合。语文、体育课程应增加通用职业素质训练内容,重点增强学生与人沟通、与人合作能力的拓展训练等。德育课程方面要注重学校德育,包括纪律、行为习惯、爱国、爱校、爱家的思想品德的养成等。在教学过程中,应合理设计工作任务,从培养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和增强身体素质方面来定位。可设计体验义工、观察工作现场、分析成功者工作投入、探讨工作的价值、反思工作价值观、专业工作模拟实践等学习任务,让学生感知工作,通过体验、观察、分析,感悟到做好工作需要奉献、严谨、耐心、吃苦等精神。

理论教学体系模块在一体化教学体系改革过程中,目前推行的多是通过工作任务把专业基础课融入教学体系,不再单独开设专业基础课。这种教学体系在职业院校的实施过程中存在设备、师资等多方面因素的阻碍,而且目前没有出台相应的考核标准,这种模式与职业技能鉴定资格证书的考核方式有一定差异,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其推广。一体化教学体系在原有学科制教学体系的基础上,把数控专业课程项目中涉及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经过选择、提炼,有机地整合为综合基础课程。它以任务的形式设计课程内容,分析任务的图样表达、技术要求、相关工艺等,从而将机械制图、公差与技术测量、金属材料与热处理、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机械设计基础、计算机绘图等融入到理论教学基础模块中,既体现了任务引领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动力、手段和目标,让学生在做中学的教学特点,又保留了专业基础课程的系统性,易于实施和推广。

技能教学体系模块建立以基本技能实训、专业技能实训、综合技能实训三大模块为主线的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职业能力要求主要为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工作技能,重点强调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操作中的能力,所以技能教学体系模块应主要采用项目教学法。首先要确定人才的培养方案及课程方案,即确定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根据不同的职业发展阶段确定10~20个典型工作任务。典型工作任务应通过召开实践专家访谈会等渠道获得,再把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领域,每个学习领域有若干学习任务。对低年级设计数量较多的引导性较强的学习任务,对高年级设计数量较少但综合性和开放性较强的学习任务。明确典型工作任务后,要确定相应的教学实施方案及教学设计与考核评价方式。在学习目标的设计上要能体现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隐性能力)的培养一般须通过专业能力(显性学习任务)的培养过程来实现。

教学方法与教学评价的改革

篇(10)

1.创新办学思想,奠定特色办学的坚实基础。从2007年起,在李庆玉校长的引领下,学校着眼未来考虑,提出“德学兼修、立人致远”的办学理念,突出了“德”和“学”,把师德水平提升、学生思想进步、团队精神打造、教师业务能力增强、学生特长形成等作为特色办学的中心工作,使大家形成自主教育的共识。

2.引领教师自主发展,增强特色办学的内驱力。积极开展自主培训:首先是领导引路——进行“长春市第153中学自主发展主要工作体系”辅导,明确思路鼓动人;其次是师德典型交流——以细微的点滴感动人;第三是骨干教师带动——集体备课担任主讲,现场展示培养人。

大力推动校本研修:教研组、课题组、专题组形成互助组织,共同研修提高。

多途径促进自主提升:开展教师专业技能竞赛及教研课题竞赛,使得学校教师的专业水平不断提升。

3.培养学生自主成长,明确特色办学宗旨。班级实施自主管理。即班级自主管理——小组自治管理——个人自我管理。班级自主管理过程为打造班级精神,建立自主管理制度,争创优秀班集体;小组自治管理过程为划分小组,设立组长,根据日常学习生活内容制定项目,运作管理班级机制,实施多元评价;个人自我管理具体过程为自定成长目标,自定日常行为守则,争做星级学生。这种自主管理方式的运作,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学校活动自主参与。我校成立球类、合唱、书法、演讲、绘画、科技、计算机、器乐等多个社团,学生自主选择、自主提升;通过“校园小舞台”,自我展示,增强自我提升的动力;另外采取九个具体专项精细化教育,使学生对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传统教育、前途理想教育、责任教育、环保教育、时事形势教育等都能自觉接受,提高思想境界。

二、探索自主学习模式,加速课程改革步伐

自主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尊重学生,把自最大限度地还给学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乐于参与,使其个性得以充分彰显,才能促进学生良好的个性发展。我校在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中实施“自主乐学六步导学法”,挖掘学生潜能、展示学生才华、培养学生能力。

“自主乐学六步教学法”课堂教学基本模式的操作流程为:“激趣导入——下放学案——自主探究——成果展现——应用共享——反思升华”。

1.激趣导入。此环节关键字是“趣”,导入内容要紧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和兴奋点,重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2.下放学案。结合课标、教材明确教学目标,根据学情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学案,学案内容包括自主学习的知识点、要完成的学习目标等内容,以电脑大屏或印刷的文本方式发放给学生,使其明确本节的学习任务和目标。

3.自主探究。学生结合学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学习,遇到疑难问题同伴互助;学生之间能释疑的,由学生释疑;教师深入到学生中,随机处理共性或生成性问题。

4.成果展现。学生通过小组汇报和个体汇报,展现自主探究后的学习成果。教师根据学生课堂的表现与互动,灵活地做调整。展示过程中,对学生存在的一些不足,教师给予及时、准确的点拨,并适当地延伸和拓展。

5.应用共享。根据学习目标和内容,设置相关的分层练习,因材施教,夯实基础,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做到学以致用,知行统一,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成就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6.反思升华。反思包括从总结中反思,从回顾中反思,从成败中反思,等等;升华包括从基础知识到综合知识的升华,从知识到能力的升华,从课堂感悟到思想境界的升华,等等。反思升华的主体不仅仅是学生,还有教师。

“自主乐学六步导学法”课堂教学模式中,“自主”是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六步”是教学互动的流程,而“乐学”则是创设学生学习时的情感要求,使学生达到愉快学习的境界,“导学”则是对教师角色的要求。事实上,当学生做到了“自主”和“乐学”时,也是教师实现了新课程理念下的又一次华丽转身。

三、构建自主校园文化,营造和谐育人环境

根据“实施自主教育,激活成长内力”这个特色办学的主题,学校提出了“校训主导,文化熏陶,班级凝聚”的总体校园文化建设体系。

学生进入教学楼大厅,就能有一种被激励的感觉,迎面一幅大型玻璃钢塑像,体现德、智、体、美、劳全面育人的思想内涵,凸显出我们“德学兼修,立人致远”的校训。我们把我校优秀毕业生的照片和简介展示到教学楼一楼大厅东侧,把我校历届毕业生中的中考状元的照片及简介展示到大厅的西侧,叫“英才苑”及“状元榜”,校内各方面特别优秀的学生建立“校园之星”专栏进行展示。

围绕自主办学特色,我校每个楼层都确定了不同的文化主题,一楼主题:品读国学经典,陶冶自主向上情操。二楼主题:预览国际、国内名校,激发自主奋进热情。三楼主题:体味名人成才历程,坚定自主成功信心。四楼主题:仰慕诺贝尔大师,焕发自主创造动力。五楼主题:感悟世界重大发明,建构自主创造梦想。同时,一到五楼走廊都张裱了学校师生共同完成的书法、绘画作品。这些文化内容图文并茂,激励性强,唤起着学生们积极向上的斗志。

为打造班级自主向上精神,每个班在全班同学之中征集班名、班徽、班训,展示班级亮点、班级才艺之星,集体照班级“全家福”,各班学生积极参与,产生的创造力、聚合力令人惊喜,团队自主向上意识明显增强。

通过这些校园文化建设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学校的文化内涵,铸造了学生个体和学生群体的精神,切实发挥了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四、加强家校沟通交流,打造自主成长平台

学校把家校联合育人与学校内涵式发展特色办学主题紧密结合起来,将“实施自主教育,激活成长内力”这一主题活动延伸到校外,全力打造学校、家长、社会全方位育人的平台,为学生的自主成长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是自觉联系。教师与家长互动,召开家长座谈会,相互交流思想、沟通情感,相互探索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互提建议意见。学校通过校长信箱、家校通、领导随访、教师家访、家校QQ群、家校微博等方式全力打造家校交流的平台,促进了家长对老师、对学校的情感,为全面推进学校发展增进活力。

二是自觉沟通。学生与家长互动,班主任作为学生与家长互动的纽带与桥梁,通过让学生写“个人成长足迹” “我的一份家书” “我为爸爸妈妈献歌”等情感沟通,这样做家长与孩子之间没有约束感、距离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就像知心的朋友在交流,更容易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根据自己孩子的表现及进步,所具有的不足、缺点,给孩子指明方向,温暖孩子心灵,孩子在信中也给家长提意见、建议,交流非常融洽、和谐。如每逢节假日,相互交流一些有纪念意义的语言,教会孩子感恩。

三是自觉培养。学校与家长互动。学校定期为家长下发信件,如假期如何教育孩子安全知识、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校为家长举办大型感恩教育活动,法制教育活动等,学校成立的家长委员会也定期开展活动,代表广大家长向学校反映心声,提出建议,更好地促进学校工作。

四是自信成长。学校把学生的自主教育与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结合起来,利用每周一的升旗仪式、黑白报纸、班级画廊、楼梯文化窗等途径利用名人的事迹、感动中国人物等素材陶冶学生的价值观,引导学生以他们为榜样,引领学生自主成长的方向。学校还把学生的自主教育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结合起来,鼓励学生利用节假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学生们走出校园,走近社区,走近自然,在生活中自信成长。

家校联合育人行动是为教育孩子更好成长功在千秋的工作,需要学校、家长相互协作、相互交流,共同激活学生内力有效措施,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

篇(11)

前言:

教学内容、模式是教育最基本的两大控制点,然而与其他教学项目,初中作文教学在这两方面的控制与管理上存在明显弊病,导致诸多“无序现象”,致使初中作文教学效果、质量下降,受到社会各界的质疑和非议。

一、初中作文教学发展现状

教育教学是围绕一个固定“目标”而发展、创建的,但在作文教学中,很难找到一个权威、固定、科学的总体目标,来维系、处理各个教学任务,使其能够相互配合,达到良好指导效果。由此可见,现阶段,教学目标无序依然成为初中作文教育最大的发展问题。一方面,全国各省市在作文教育上的诉求、愿景、发展模式不同,南辕北辙、大相径庭的思想观念,让作文教育失去统筹能力,无法与其他教育项目形成“整体教育策略”,完成宏达的战略目标。各初中院校在设置作文训练主题上也呈现多元变化,不同年级、学期、单元的阶段学习,没有统一、固定的主题来诠释、维系,如此,很难保证作文学习、训练知识具有承接性、针对性。同时,教师在设定教学要求时,往往会“就事论事”,对“遇到”的问题展开教学讨论,向学生传授写作技巧,长此以往,学生会对浩如烟海的“写作知识”望洋兴叹,因为不成体系的教学知识和技巧根本不能帮助他们有效学习、系统学习。[1]

二、初中作文教学“无序”模式向“有序”模式转变的对策分析

通过上文对作文教学现状进行简要分析可知,要想成功将作文教学从“无序”转变为“有序”,必须从教学目标、训练主题、教学要求等三方面入手,进行“有序”改革,将作文教学归引到正路上来,具体步骤如下:

首先,从全局考虑,围绕作文教学内容和思想,划分初中作文教学不同阶段、每个学期、各个单元的教学目标,做到深入教学大纲,推敲全国育思想、挖掘作文教学价值。同时,将零散的教学内容整合到一个“规范”的主题框架内,在优化教学资源的基础上,设计有序、有层级、可操作的阶段性教学任务,带领教师工作。

其次,突出作文训练的重要性,提高训练项目在教育教学中的分配比,并在课程、训练项目编排上注重“先后有序”。比如说:能够锻炼学生写作观察力、描写能力的叙事、叙物的作文主题应放在训练初期,以培养学生扎实的写作功底,能够训练学生思维与思考能力、写作技巧的“议论式”作文,可以放在训练后期,以便学生在充分掌握写作技巧之后,才开始写作。这一训练模式,有利于学生积累写作“习惯”、培养写作“能力”、训练写作“技巧”,体现写作教学积累-指导-评价体系的完整性价值。笔者结合多年工作经验,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四学段(7-9年级)写作教学的目标和评价标准,对初中写作教学的训练项目做了如下安排。七年级,掌握写作基础,包括作文格式、叙事方式、叙物技巧等基础性写作能力,八年级,综合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统筹规划训练课题、主题,积极鼓励学生在写作中擅用“创意思维”,以独特视角,解读社会问题;九年级,总体拔高,以议论文、说明文训练为主,培养学生“写作激情”,让学生能够在写作中体验生活。[2]

最后,规范教学要求,详细分析教育机构、学术研究机构等权威机构的作文教学模式、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新型教学体系,从而做到规范作文常规教学法、让教育与课程目标同步。如:明确规定记叙文的记叙人称(第一、二、三人称),规范记叙布局;突出作文主题,合理安排调配作文资料,做到段落层次分明,具有逻辑价值;后续写作应承接前文,保持一致性语调、思想;给予学生充分的写作空间,让其尝试并掌握多种写作类型的文章格式(小说、散文、寓言故事、诗歌等)。如此这般,教学要求会在“有序”的实践教学中发挥其存在价值,一步一步引领老师和学生开展教育、学习工作。将教学规范和制度划分为若干各点,以点带面,通过实施具体教学方案,来控制、管理整体作文教学,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结论:综上所述,初中作文教学从“无序”走向“有序”仍存在诸多困难,需要走很长一段发展、变革道路,但为了作文教学的发展与有效应用,这种改变是必要的、必须的。为迎合现代化教育发展,初中作文教师应承担起这一历史使命,凭借自身职业经验,积极响应教学改革,主动为学生“谋福利”,如此,作文教学的“有序”发展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成果。[3]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