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经贸合作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2012年7月26日,第七届两岸产业共同市场论坛在台北市圆山饭店举行。该次论坛由台湾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广西桂台经济科技文化交流协会和广西社会科学院共同主办。
第七届两岸产业共同市场论坛有以下特点:
一是主题明确,紧扣两岸关系和经贸文化合作发展趋势。第七届两岸产业共同市场论坛的主题是:“共同推进ECFA实施 深化两岸产业合作”,重点研讨在两岸和平发展新形势下,桂台利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建成和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签定机遇,创新合作机制,务实推进双方合作。论坛设立3个主要议题:推动ECFA落实,促进两岸交流合作;两岸产业合作的路径与制度创新;利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建成和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签定机遇促进桂台产业合作。二是由于论坛主题和议题是台湾业界关注的重点,引发岛内企业界、学术界人士的积极响应参与。由于再次当选,两岸关系继续朝着良性互动方向发展,推动ECFA落实成为两岸互动最重要的议题之一,也是台湾业界关注的重点。在只有1个月准备时间,又值台湾学校放假的情况下,仍然邀请到台北经营管理研究院院长、中国台商投资经营协会理事长、海基会、亚洲台湾商会联合总会顾问陈明璋博士,淡江大学中国大陆所张五岳所长,中华经济研究院刘大年研究员,台湾大学国发所杜震华教授等台湾著名学者参会演讲,台湾企业界人士20多人参会。广西壮族自治区副主席蓝天立出席论坛并致辞,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董事长詹火生主持会议并致辞,广西社会科学院院长吕余生主持会议并做主题发言。广西社科分团全体专家学者以及广西钦州保税港区管委会、广西投资集团、广西旅游投资集团等单位的嘉宾参会,参会的桂台嘉宾共50多人。三是就利用两岸关系不断向前发展,ECFA进一步落实的机遇,广西有条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通过加强与台湾的经贸文化合作,共同促进资源整合,合作开拓包括东盟在内的国际市场达成广泛共识。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的签署和实施,为两岸产业合作奠定制度基础。特别是2011年1月1日ECFA贸易、服务贸易早期收获全面实施后,到现在已经开始第二阶段降税,超过早期收获产品总数94%的货物均已实现零关税,两岸货物贸易规模持续扩大,服务贸易自由化进程不断加快,充分发挥了两岸产业优势,为进一步深化两岸产业合作打下了良好基础。桂台两地资源互补,产业合作基础良好,在ECFA背景下,双方加强和深化产业合作正逢其时。广西邻近东盟,具有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合作前沿的独特优势,北部湾经济区有条件成为ECFA特殊补充与关税减让、市场开放、产业合作的主要试验区,南宁、钦州、北海、防城港等中心城市将在桂台合作中发挥重要作用。在产业合作方面,桂台双方可以加大电子、石化、汽车、能源、钢铁、生物制药、精细化工、轻工食品等制造业领域合作;继续深化农业合作;全面拓展金融、港口物流、文化、旅游、教育等服务业领域合作,促进产业全面升级,共同开发国际品牌,开拓包括东盟在内的国际市场。四是反响良好。广西电视台和中国新闻社等新闻媒体对论坛进行了全程跟踪采访,香港文汇报、台湾和国内新闻媒体也对论坛进行采访报道。
二、与台湾学术界开展广泛交流
广西社科分团发挥自身特点,与台湾学术界开展了广泛交流,达成了加强合作、共同建设学术交流平台的共识。
[2] 上海财经大学自由贸易区研究院. 赢在自贸区[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3] 林晓伟,李非. 福建自贸区建设现状及战略思考[J]. 国际贸易,2015(1):16-21.
[4] 王勇. _湾“自由经济示范区”规划建设及对两岸区域经济合作的影响[J]. 台湾研究集刊,2014(6):53-56.
[5] 苏美祥. 闽台物流业合作的基础与推进策略[J]. 两岸经贸,2012(4):43-47.
[6] 魏澄荣,进,黄继炜. 闽台物流合作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 亚太经济,2013(4):138-141.
[7] 陈冰芳,林强,叶玉娟,等. 闽台物流合作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 台湾农业探索,2015(1):26-28.
[8] 朱勇进. 闽台合作升级对福建物流业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J]. 物流科技,2012(9):50-52.
[9] Stephen Hoadle, Yangjian. China's Cross-Regional FTA Initiatives: Towards Comprehensive National Power[J]. Pacific Affairs, 2007(2):327-348.
[10] 孙璞. 青岛港与日照港的竞合研究[D]. 青岛:中国海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一、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分析
(一)ECFA主要内容
ECFA是在2010年6月29日签署文本及5项附件协议,是目前两岸签署规模最大的经贸合作协议,主要涉及早期收获项目(以下简称早收项目)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开放等问题;主要内容包括:一是针对政策方面,逐步减少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和放宽对涉及行业比较广的服务贸易的限制;二是针对争端处理方面,建立适当的争端解决程序和投资保护机制,完善各种协议,包括货物、服务等,这些内容争取在不迟于协议生效后六个月内完成协定,并且在ECFA实施后组建“两岸经济合作委员会”为解决实际发生的争端相关事宜;三是针对协议生效后的事物处理,主要为三步对早收项目建立零关税政策。
(二)ECFA可能性争端
ECFA可能性争端主要表现在企业层面上三个方面:
一准入性:投资门槛降低,主要针对保护当地企业的投资政策的宽松使得外地企业大量进入本地,加大了本地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引发了投资者与地方政府之间的投资纠纷,甚至有可能给一些投机取巧的投资者机会进入危险性行业。
二运营性:劳动力供不应求,近年来国家一直出现民工荒现象,薪资待遇和劳动力的付出无法形成一个正常的比例,薪资的制度很大程度上不能激起劳工的工作热情,随着投资加大,单位用工需求量增加,可是地区无法满足这样的需求,影响了企业的正常运行;
三发展性:投资战略选择的差异,不同的行业和领域有着其特定的战略,企业目标不同的时候战略的选择也是不一样的,企业为避免地区差异歧视,实现本土化的战略,一般选择合资的方式,但是合资存在决策高层领导的思想理念差异性,战略决策自然会不一致,造成企业人员缺乏长期运营的信心,这为后续工作的潜在不确定性纠纷提供了土壤。
二、两岸贸易关系分析
(一)技术研究投入相对强度比较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一把双刃剑,提高生产力是经济社会全力的追求。正确的技术引进是经济长期增长的关键因素,然而技术进步的引进和突破都是随机产生的,但大部分是针对市场存在的缺陷所做出的决策产物,其目的就是利用技术的改善提高劳动力生产率,而技术的增长与我们人力资本和投入的资源是成一定比例的,受市场的刺激而产生。我们从资本投入和人力资本投入两个方面分析技术研究: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台湾在技术研究支出方面远远多于内陆,不论是资本投入还是人力资本投入,但是明显可以看出,内陆在技术研究方面的投入也是一年高于一年,逐步增长的一个过程,表明我国提高了对第一生产力的重视度。加大技术研究的投入是增强经济发展的必然步骤,只有发展生产力改善生产关系,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产业结构比较分析
产业结构一是指产业的构成比例二是指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产业结构的替演、转换是经济、政治等方面整体作用的结果。两岸经贸合作是互补的,在追求最大利润基础下使生产要素得到最优化的配置,然而生产要素的配置影响着产业结构,20世纪80年代台湾产业转型,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趋势截然相反,此消彼长:
图2-1:大陆和台湾各产业占GDP比重
数据来源:1996-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
C1:大陆第一产业C2:大陆第二产业C3:大陆第三产业
T1:台湾第一产业T2:台湾第二产业T3:台湾第三产业
从图中可以看出台湾的第三产业对于大陆的第三产业具有比较优势,然而大陆的第一、第二产业相对应于台湾的一、二产业具有比较优势。产生这种比较优势主要是因为两岸产业结构的比例分布不一致造成的,然而决定产业结构的因素为需求供给、产业效益、经济发展、产业政策等,台湾人稠地少,第三产业相对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来说不需要过多的土地,根据投入产出的效益的原则,注重第三产业的发展对台湾而言是最佳的选择,ECFA的签订有效地改变了产业政策,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两岸产业间的贸易。
三、ECFA框架下争端解决的建议
(一)海峡两岸制定优惠的政策
根据ECFA协议内容,大陆各省应根据自身的产业结构和自然资源优势,结合自身经济目标,制定与台湾贸易的优惠政策引导,与台湾建立新的经贸合作机遇。针对无害或低害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能源、服务业等产业加大政策扶植,减少税收壁垒,并且按照两岸协议中约定,在三年内实现早收清单的商品实施零关税,在ECFA争端解决机制应具备的协商优先、制度多元、提高效率、有效执行的四大原则下提出两岸经贸合作的优惠政策,只有全面有效地执行才能将合作效益提高。
(二)海峡两岸应针对投资的具体事项和计划加速展开磋商
ECFA的签订降低了投资的不确定风险,在以资本合理流动为导向的投资机制可以使资源整合达到最大生产率的目的,所以两岸应尽快建立完善的投资保障机制,提高相关投资政策的透明度和执行度,逐步减少双方因政策紧张关系的投资限制,最终实现相互投资的自主便利化。实践证明,两岸跨地区的投资是通过建立收购或者并购对方的公司来进行的,跨国公司能够使得两地地区的资源得到最优化的配置,从而降低了两国公司的生产成本,同时使得公司得到规模经济的发展,但其相对于市场而言,其使得产品多样化,加大了市场的竞争力度。为加大两岸投资度,我们应该针对两岸投资存在的风险给予政策保护,以及投资的硬件环境和其他具体事项展开详细的计划和磋商。
(三)两岸尽快成立经济合作委员会,加快推动两岸经济合作的进程
ECFA应赋予经济合作委员会处理贸易争端的权力,充当一个仲裁机构,若当事方通过协商无法达到最终满意结果,这时候可以交给经济委员会去仲裁。同时,经济委员会应以强化对两岸企业的知识产权、金融、海关和电子商务等合作相关法律知识的宣传,从而加强两岸合作的紧密度。经济委员会必须做好几项工作,首先是针对争端双方成立工作组,根据ECFA及相关协议的原则进行充分的磋商,并根据磋商结果制定出相应的惩罚措施,但是要注意到时间的限制,不能无限期的拖延,而对于委员会的成员必须有严格的规定,这是一个两岸联合仲裁模式,他们的裁定结果必须得到保障执行。
参考文献:
[1]白 艳,姜泽华.海峡两岸经贸关系的演变历程与前瞻[J].经济纵横,2010.12.
[2]陈 雷,李坤望.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增长收敛性:实证分析[J].南开经济研究,2005.2.
[3]邓 敏,王敏娟.两岸履行与完善ECFA的博弈分析[J].国际经贸探索,2011.5.
[4]樊 莹.中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战略利益与特点[J].国际经济合作,2005.3.
[5]胡 勇.海峡两岸产业合作与发展转型研究[D].南京大学硕士论文,2011.
[6]华晓红,赵旭梅.对祖国大陆与台湾地区经济依存关系的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5.4.
[7]姜 雪.两岸经贸关系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
[8]李瑞林,骆华松.区域经济一体化:内涵、效应与实现途径[J].经济问题探索,2007.1.
[9]梁双陆,程小军.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综述[J].经济问题探索,2007.1.
[10]林毅夫,易秋霖.海峡两岸经济发展与经贸合作趋势[J].国际贸易问题,2006.2.
[11]刘 亮,李卢霞,蒋静洁.论ECFA对两岸经贸关系的影响---基于双边自由贸易理论的分析[J].亚太经济,2011.1.
[12]刘旭峰.海峡两岸贸易争端解决机制之构建[D].中国政法大学,2007.
[13]路宇立.APEC合作的理论基础:新区域主义视角的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1.4.
[14]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285页.
[15]潘泽山.海峡两岸经贸合作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论文,2004.
[16]苏美祥.从内生动力看ECFA时代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J].亚太经济,2011.4.
[17]孙兆慧.ECFA 签署对两岸经贸的影响[J].国际经济合作,2010.9.
[18]王微微.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经济增长效应及模式选择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博士论文,2007.
一、福建与东盟国家经贸合作发展的现状
(一)投资方面
东盟是福建利用外资的主要来源地区之一。随着中国“走出去”战略的实施,福建对东盟国家的投资业逐渐展开,东盟已经成为福建首选的对外投资地区,东盟国家来闽投资主要集中在东盟的五个老成员国,这五个国家占东盟在闽投资总额的90.24%。截止2008年底,东盟在福建省累计投资3426项,合同外资金额83.83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44.07亿美元;福建省核准在东盟设立境外企业86家,累计投资金额2.8亿美元,项目涉及贸易、铁矿开发、木材加工、农业开发等方面。我国与东盟之间实现“零关税”贸易,借此机会,福建企业进一步扩大了在东盟的投资。
(二)机电产品贸易方面
福建从东盟进口的机电产品从2002年的9.04亿美元上升到2009年12.41亿美元,其中95%以上为戴尔、松下电子等外资企业以加工贸易形式进口的电子元器件,东盟成为福建重要的电子元器件供应地。福建的机电产品对东盟的出口额从2002年的5.72亿美元增长到2009年的23.00亿美元,每年均提供40%的出口增量。机电产品出口种类不断丰富,发电机、船舶、液晶显示器、汽配等多种产品对东盟年出口额突破亿美元。
(三)民营企业与东盟的贸易方面
福建积极鼓励省内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开展对东盟国家的投资,扶持福建省具有相对比较优势的电子、机械、轻工、纺织、建材、医药、家用电器行业的对外发展;充分利用华人、华侨的特殊桥梁作用,扩大福建省机电、轻纺等产品对东盟的出口。2010年前7月,福建私营企业对东盟进出口29亿美元,增长69.9%,占同期福建对东盟贸易总额的41.1%;福建省民营企业出口持续高速增长,规模日益壮大,在双方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是福建省对东盟进出口的主导。
(四)对外工程和劳务输出方面
目前东盟已经成为福建省第一大对外工程承包市场和第一大劳务输出市场,目前已近30家企业在东盟从事劳务、海产品加工、电机制造等行业。2006年福建省对东盟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合同总金额3320万美元,完成营业额7041万美元,劳务输出2961人。福建省正在进一步加大对东盟市场的开拓力度,为实现中国与东盟提出的“2010年双边年贸易额突破2000亿美元”的目标作出积极贡献。
(五)旅游合作方面
改革开放以来,来闽旅游人数不断上升,2006年,东盟国家有25万人来福建观光,2009年1-10月份来闽旅游的外国游客达到139.17万人次,其中接待东南亚五国游客12.35万人次,占到了8.8%。东盟游客主要来自菲律宾、新加坡、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的华人华侨。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福建人均收入迅速提高,居民出境旅游快速增长。由于地缘、亲缘的关系,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已成为福建出境游者的首选之地。
二、福建与东盟国家经贸合作发展的契机
(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的刺激效应
中国-东盟自贸区不仅在政治上有利于促进和巩固中国与东盟的睦邻互信伙伴关系,有利于改善双方的地缘政治环境,保障区域安全,而且也为福建与东盟的经贸合作提供了发展机遇。首先,其有利于降低贸易和投资壁垒,促进福建与东盟国家经济合作的增长。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后,各成员国关税将大幅降低,这为福建企业降低交易成本、扩大对东盟出口提供机遇。同时CAFTA贸易便利化进程,将涉及各国之间通关、检验检疫、产品技术标准、市场准入门槛、人员流动便利等诸多环节的衔接和相互承认,非关税壁垒将逐步消除,区内贸易、相互投资将大大方便;其次,其有利于优势互补及合理分工,进一步深化贸易互补性。东盟各国资源丰富,以盛产橡胶、矿产品、石油、塑料原料和树木等原材料闻名,而福建对原材料和能源的需求不断增长。与东盟产品相比,福建的服装、鞋类、食品加工、车辆零配件、小型机械等产品也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福建与东盟存在不同产业间的贸易互补性,可以说在双方之间一种新型的产业分工和产业循环机制已初现端倪;最后,其为福建企业提供了更加广阔便利的区域性市场。目前东盟自由贸易区已经启动,福建企业投资于区域内可以享受到区域内国家相互开放市场和提供优惠的好处,这些都将极大地促进福建对东盟的投资。
(二)2010年东盟六国的零关税效应
从2010年1月1日起,我国对进口东盟的7000种产品实行零关税,东盟方面也将作类似安排,这将为福建省机电产品、农产品、建材、鞋服等行业对接东盟市场带来新的机遇。在建材行业方面,目前东盟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用住宅建设出现新一轮热潮,其建材产品大多数依赖进口,每年建材的进口需求额已经超过了100亿美元,这不仅为福建民营资本创造了投资机会,同样也为建材供应商带来巨大的商机;在机电产品方面,东盟已成为福建主要的机电中间产品来源地,机电产品一直是福建出口东盟的最大宗商品,其中外资企业占对东盟机电产品出口的55%,如捷联电子的液晶监视器、冠捷电子的CRT监视器、友达广电的液晶显示板、厦门建松电器的电动机;在纺织鞋服方面,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则为中国制造提供了一个新的潜力市场。零关税必然会带来低成本,因此福建企业可将规模效应应用于东盟报价上,有益于提高成交量。目前,我省与东盟之间呈现的主要是一种规避贸易壁垒的区域性合作关系,企业利用关税优惠,将线纱、布料、鞋材等中间产品出口到东盟,再加工成鞋服成品后在当地销售,或使用东盟的配额出口到欧美地区。
(三)以海西建设为依据开展投资合作
海峡两岸的经济融合,无疑为东盟十国加速发展创造更多机会。东盟是台湾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和第二大出口市场,福建省可以结合国家“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战略,积极寻求与尚未被纳入自贸区的中国台湾地区分享自贸区的优惠政策,台商可以通过在福建建立合作基地来拓展东盟市场。目前在福建从事加工贸易的台资企业,销往东盟地区的产品占很大比重。海西建设可以加强台商在福建投资,从地缘、人缘还是从合作的基础等方面得到很多的便利。利用在福建已设立或者进一步设立的投资合作平台,台资企业出口东盟各国的产品将同样有机会享受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各项优惠政策,这对于促进福建与东盟发展带来了巨大的促进。 转贴于
三、福建与东盟国家经贸合作发展的对策
(一)加大对东盟自由贸易区国家的直接投资
首先,要积极引导福建民间资本投向东盟。调查数据显示福建民间融资金额仅次于浙江,但是由于大量的民间资本找不到合适的投资机会而处于闲置的状态,去东盟投资一方面可以为这些富余的民间资本找到出路,另一方面,对于福建民间资本来说,进一步扩大东盟合作的机遇已经到来;其次,加大对东盟各国“边际产业”转移力度。新加坡和文莱在人均收入水平上居东盟国家的第一层次;马来西亚和泰国属于第二层次;印尼和菲律宾属于第三层次;越南、缅甸、老挝和柬埔寨是第四层次。东盟这种多层次的经济水平与产业结构,使得福建企业在东盟中下游国家进行投资有着独特的优势,可以成为福建转移“边际产业”(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重要场所。东盟中下游国家劳动力价格低廉,并且实施了许多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这些国家的经济与福建有很强的互补性,同时文化背景方面的类似性构成了东盟国家的区位比较优势,可以减少福建投资的进入障碍;再次,引导台商以与大陆商家合资方式投资东盟。
(二)利用产业结构互补,进一步扩大双方经贸合作
东盟各国与福建贸易互补,特点各异。工业方面,福建产业基础完备、产品性价比高,建材、船舶、汽配、纺织服装、鞋类等产品出口优势明显,东盟为其提供6亿人口的大市场,同时也是福建资源型、原料型产品、高科技零部件的重要来源地;农业方面,相对于东盟优质水稻、棕榈油、橡胶和热带水果等,福建深加工的水产品、蔬菜以及柑橘等具有互补优势;服务业方面,福建在建筑、海运服务等方面竞争力较强,而东盟则在航空运输、金融、酒店、会展、旅游服务方面独具特色。根据比较优势原理,结构互补性就是进一步扩大经贸合作的直接驱动力。因此,双方应充分利用这种贸易互补性,加强合作交流。
(三)改善民营企业的管理机制,加大开拓东盟市场的力度
福建省民营企业应着力发展优势资源和特色产品产业群,通过产业集群的方式,在东盟国家打造强有力的、具有保税功能的特色产业区,鼓励并带动相关企业进行投资,以现有优势产业的多元化战略来拓展区域产业集群的宽度,延长产业链条,提高区域产业的附加价值,构建福建—东盟国家中小企业合作的平台。
(四)加强企业跨国经营人才的队伍建设
高素质的从业人员队伍是适应市场竞争的基石,也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的现实和长远需要。因而,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吸收优秀的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将是企业壮大自身规模、开拓东盟市场的紧迫任务。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全面地分析人力资源方面所面临的问题和机遇,从制度上建立起完整的人才体系,有针对性地招揽人才;其次,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积极创造条件,重视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留住高素质人才。
(五)政府要构建投资促进体系与服务体系
中亚五国与中国毗邻,地域辽阔,土地资源丰富,属于典型的大陆气候,具有得天独厚的农业生产条件,农业生产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中亚五国在以土地密集型为主的农产品生产上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如哈萨克斯坦的小麦,乌兹别克斯坦的棉花等。然而,在以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为主的农产品生产上还比较欠缺国际贸易论文,尤其是反季节水果、蔬菜以及加工农产品等。我国是农业生产大国,农业生产的优势不在于农业生产资源而在于农业生产水平高,因此,我国与中亚五国在农业合作领域,尤其是农产品贸易方面存在着十分广阔的合作前景。随着上海合作组织自由贸易区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和中亚五国农产品贸易会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布娲鹣·阿布拉2008)。总的来说,积极开展与中亚五国的农产品贸易,加强农业区域经济合作,对于我国农业“走出去”战略和农产品贸易市场多元化战略的实施,对于提高我国粮食安全和资源性短缺农产品的供给程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期刊网。
一、中国与中亚五国农产品贸易现状
(一)农产品贸易总量与趋势
中国与中亚五国的经贸合作由来已久,闻名与世的古丝绸之路就是双方经济贸易与文化往来的有力见证。在经贸交往的过程中,中国与中亚五国在农产品贸易领域形成了较好的历史基础。自2000年以来,中国与中亚五国农产品贸易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时期。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给双边农产品贸易合作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合作平台。2003年《上海合作组织多边经贸合作纲要》规定把农业等领域作为经济合作的优先方向,并制定出了相应的实施措施和计划。2006年上合组织部长级会议也再次强调,要把农产品贸易和农业合作作为重大的合作领域。在近十年中,中国与中亚五国农产品贸易得到的高速的发展。
2000年中国与中亚五国农产品贸易总额仅为10102万美元,其中出口2941万美元,进口7161万美元。到2009年国际贸易论文,双边农产品贸易总额已经上升到52386万美元,其中出口27335万美元,进口25051万美元。不考虑物价与汇率的情况下,总贸易额增加了4.2倍,年均增长17.89%,其中出口增加了8.3倍,进口增加了2.5倍。从贸易趋势来看,在过去的十年中,除2002年和2009年外,中国从中亚进口农产品要大于出口农产品,双边贸易一直呈逆差。从贸易总量来看,中国与中亚五国农产品贸易规模还较小,农产品贸易额占中国农产品贸易的比重不到1%。
表1中国与中亚五国的农产品贸易额单位:百万美元、%
年份
进出口额
哈萨克
斯坦
吉尔吉
斯斯坦
塔吉克
斯坦
土库曼
斯坦
乌兹别
克斯坦
中亚五
国合计
占中国农产品进口、出口及总额比重
2000年
出口额
13.49
2.97
0.27
2.09
10.59
29.41
0.18
进口额
47.30
7.16
3.43
3.71
10.01
71.61
0.37
进出口总额
60.79
10.13
3.70
5.80
20.60
101.02
0.28
2001年
出口额
16.55
3.50
0.51
2.47
11.68
34.71
0.21
进口额
49.22
13.10
2.12
1.12
2.99
68.56
0.03
进出口总额
65.77
16.60
2.63
3.59
14.67
103.27
0.05
2002年
出口额
29.28
5.60
1.14
2.42
11.77
50.21
0.27
进口额
17.32
3.04
0.77
0.42
24.66
46.22
0.21
进出口总额
46.60
8.64
1.91
2.84
36.43
96.43
0.24
2003年
出口额
34.81
7.90
4.12
1.49
10.17
58.48
0.26
进口额
48.05
6.74
13.60
3.50
162.84
234.72
0.77
进出口总额
82.86
14.64
17.72
4.99
173.01
293.20
0.56
2004年
出口额
30.14
7.80
2.27
1.66
15.46
57.33
0.24
进口额
51.90
13.56
3.36
9.91
339.40
418.13
0.99
进出口总额
82.04
21.36
5.63
11.57
354.86
475.46
0.72
2005年
出口额
53.83
21.90
2.38
3.07
15.38
96.57
0.35
进口额
42.90
17.74
5.49
16.90
389.98
473.00
1.05
进出口总额
96.73
39.64
7.87
19.97
405.36
569.57
0.78
2006年
出口额
54.12
60.05
3.78
1.80
15.92
135.67
0.42
进口额
61.45
28.86
7.42
9.40
512.28
619.41
1.20
进出口总额
115.57
88.91
11.20
11.20
528.20
755.08
0.90
2007年
出口额
85.19
74.79
6.68
2.59
24.81
194.07
0.50
进口额
35.22
34.17
1.45
21.48
320.15
412.47
0.63
进出口总额
120.41
108.97
8.13
24.07
344.96
606.54
0.58
2008年
出口额
123.62
90.67
9.23
6.71
39.57
269.79
0.81
进口额
26.72
42.76
3.82
24.73
291.60
389.64
0.45
进出口总额
150.34
133.43
13.05
31.44
331.17
659.43
0.55
2009年
出口额
127.16
94.01
12.12
6.31
33.75
273.35
0.67
进口额
19.19
10.50
3.28
27.65
189.88
250.51
0.33
进出口总额
146.35
104.51
15.40
33.96
前言
现代物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吸纳就业人员、促进生产、拉动消费、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服务和支撑其他产业的调整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广西和台湾经济贸易高速增长、投资迅速增加、产业交流合作不断深化、文化交流合作日趋频繁。从2005年起,广西与台湾携手,已经连续成功举办了八届桂台经贸文化交流会。从2009年起连续5年由广西壮族自治区主要负责人率团到台湾举办经贸文化合作论坛,足迹遍及台湾南北。截止2012年底,台商在广西累计投资1491项,合同金额70.07亿美元。当前桂台合作交流进入新阶段,双方在金融、旅游、农业、林业、文化、物流交通等众多领域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在台湾对大陆投资排位中,广西已经荣升至第七位。
随着桂台经济贸易的快速发展,资源和生产要素在两岸的流动更加频繁,这就对两地的物流运输的规模和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桂台物流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不仅能提高两地的其他产业的合作效率,而且能够利用物流中心的聚集效应和扩散效应,带动整个北部湾经济区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增强经济的开放度,更能够密切广西、台湾、东盟三者之间的经贸往来。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启动和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落实对桂台全面的经贸合作提供了重要契机,然而日益频繁的桂台经贸投资往来与物流产业发展并不相匹配。目前,广西的物流产业还不足以给全面的经贸合作提供强有力的物流支撑。
一、 广西物流业现状
广西物流业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沿海,沿江,沿边三位一体。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央就把广西定位为“西南出海大通道”。目前广西的三个最优良港口防城港、北海、钦州早已直通高速公路,向东盟国家最便捷的陆路通道-南宁至凭祥友谊关高速公路也已通车。广西正在积极建设高速铁路,提升西江内河航运能力和北部湾延安海运能力,加强物流通道建设。一个畅通的物流体系,可以大大降低企业的运输成本,它实际上比给予企业优惠政策,要受企业欢迎得多。
近年来,广西物流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一批仓储型物流企业如广西物资集团等加速发展,综合型物流企业初见规模。然而广西的物流业发展还存在很多障碍。一方面,虽然广西的交通运输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区内的基础设施特别是港口的基础设施依旧比较薄弱。另一方面物流企业缺乏规模效益,技术含量较低,经营管理不够完善,还没有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物流体系,物流业的专业化、合理化、现代化、信息化方面与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还存在较大差距。此外物流企业的服务功能单一,物流组织和布局不甚合理,专业人才特别是管理人才单一,企业从业人员对物流现代化和信息化的运作认识程度不够。
二、 桂台物流合作现状
广西物流企业起步晚、发展慢,仍处于雏形阶段,正因为如此,广西与台湾商贸物流方面有着广阔的合作空间。台湾企业在广西投资,能够充分利用好中国和东盟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将得到低风险、高回报的种种好处。
桂台产业合作论坛举办的如火如荼之际,两岸的的物流业界业也同样展开了密切合作。在两岸产业合作论坛上,台湾港口物流业界就已经与广西共同签署了5分备忘录,旨在就人才培养、资讯交流、电子物流等项目展开合作。广西与台湾签署协议商定,决心将北部湾港口建设成亿吨级现代化组合港,促进广西远洋航运的快速发展。
目前台湾来广西洽谈投资港口、仓储、物流合作企业已经超过70家,签订合作项目意向的有37家。其中,台资企业钦州伯璇港务公司将投资数千万美元与广西有关港口物流企业公司合作,拟在钦州港建设一个能够辐射中国西南省区和东盟市场的大型港口仓储物流中心。
台湾最大的物流协会DD台湾全球运筹发展协会6日与广西壮族自治区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帮助台商开拓东盟市场。该项合作协议规定桂台双方物流协会共建交流平台,联合两岸物流企业,为两岸经贸合作服务,带动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
目前在桂台经贸投资合作领域中,两岸的物流业和合作才刚刚起步,还需要两地政府和企业进一步的支持和合作。
三、深化桂台物流合作的建议
(一)促进物流园区的发展。在园区,围绕物流服务的供应和需求,产生了一个庞大的产业群和支持体系,它包括作为物流需求方的形形的制造企业、分销/批发企业、配送中心、零售企业,作为物流供应方的第三方物流、第四方物流、物流咨询机构、物流基础设施供应商、物流软件公司、物流硬件设备公司、物流通讯器材公司,作为物流运作监管方的政府机构和行业协会,以及作为物流支持体系的科研院所和教育培训机构。
(二)加强物流信息化和标准化建设。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物联网和现代信息技术,实现物流信息采集智能化,提升物流信息采集的速度、效率和准确率,加快桂台物流信息整合,推进物流大数据应用;另一方面,要以物流信息标准、服务标准和管理标准为重点。信息流的处理和利用水平直接决定了整个物流业的运作水平,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基础上的现代物流才能得到长久快速的发展壮大。桂台物流企业要利用信息化网络整合物流资源,建立并完善桂台物流服务体系和基于桂台媒体和科技合作条件下的信息交流平台,以实现桂台运输、仓储、商品交易等信息资源的传输和共享。
(二)鼓励台湾多元化投资主体进入物流领域。物流业要充分吸引更多台湾资本投资,市场准入的范围也逐步由基础设施建设向商业贸易、交通运输、仓储等服务领域拓展。广西应积极引进台湾知名物流企业来桂,设立商品采购中心、物流配送中心,以建立国际性物流网络体系。
(三)政府部门要制定好物流规划及相应的物流发展战略。没有统一的物流规划很容易造成重复建设等问题,这就要求广西区政府协调好广西的各个地级市,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以达到最优化利用各个地区的资源和优势。此外更要加强管理,严格规范市场秩序,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物流信息技术的更新换代,举办物流专业推介活动,将台湾先进的冷链技术、冷链设施等带到广西,降低其因冷链使用不足致产品变质带来的损失。由政府来牵头,桂台企业为主体建设物流群,构建集物资、运输、仓储、加工和配送为一体的现代物流体系,并积极参与国内外经贸合作,发展第三方物流,码头对接、直航。
(四)加强基础设施和港口建设。物流业的合作快速发展离不开基础设施的强力支持。广西要加强和台湾和东盟的经贸合作,就必须加快其基础设施特别是沿海的港口建设。要充分利用广西沿海港口海岸线曲折,港湾条件较好的有利条件,扩大港口总量,提高港口吞吐能力,打造港口物流基地。此外充分发挥广西沿海、沿江、沿边的地理优势,建立海陆空江为一体的交通网络,营造开放、畅通、统一、有序的水陆空运输环境。
(五)加强物流人才队伍建设。桂台物流业的合作,对物流人才特别是物流业的高层次规划和管理人才的需求也急剧增长。广要高校要依托院校丰富的教学资源,以先进的物流模拟系统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还可以和物流企业加强交流合作,和台湾的大学进行联合办学,培养一批具有扎实物流理论基础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此外,要加强桂台物流管理层面的合作,桂台两地的物流企业可以通过联合将举办培训班、研讨会、对口考察等方式加强交流互动,鼓励两地物流行业人员经常交流。
结论
目前东南亚经济呈现强劲攀升,广西背靠中国大陆,面向东南亚。广西北部湾港口既是连接东南亚市场的桥梁,又是西南地区向南出海的最近通道,其物流业的发展前景具有相当大的诱惑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将成为连接泛珠省区、西南省市和东盟国家的水陆国际交通大枢纽和物流中心。
广西的物流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在地理位置和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成本、人工成本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对于物流技术和物流管理的需求非常迫切。
广西作为中国大陆与东盟交往的平台,物流业发展前景甚好,发展潜力巨大,台湾在物流业特别是国际航运物流方面有着丰富的管理经验和成熟的技术和运营模式,恰好能为广西物流产业升级提供重要的管理、技术、资金等支持。广西与台湾物流业的合作对广西物流产业升级起着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同时台湾的物流企业也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壮大。台湾大型物流企业直接投资或注资参股广西物流企业的升级,将实现两地物流产业的共生共荣。(作者单位:广西外国语学院)
备注:本论文系“2014年度广西高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桂台商务与投资合作促进研究(项目编号:YB2014448)”系列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 陈海. 台湾海峡两岸物流合作发展研究(D), 昆明: 云南财经大学, 2009.
[2] 杜文宏. 给予知识管理的公共物流信息平台构建的理论和方法(D), 成都:西南交通大学, 2011.
[3] 林荣清, 曾文琦. 闽台两岸合作交流先行专题研究[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2).
[4] 李艳梅, 宗刚. 台湾两岸物流合作方式研究[J].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06).
[5] 王永富, 杨振科. 广西-东盟物流合作研究(J), 市场论坛, 2010,(12).
[6] 吴文征. 物流园去网络协同研究(D), 北京: 北京交通大学, 2012.
[7] 邢虎松. 区域物流合作理论及应用研究(D), 北京: 北京交通大学, 2014.
近年来中美贸易摩擦层出不穷,对两国经贸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中美贸易摩擦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中美之间存在的巨大贸易差额问题是导致中美贸易摩擦的直接原因
根据美国商务部统计,2007年,美中货物贸易3867.5亿美元,较2006年增长12.8%。其中美对华出口652.4亿美元,增长18.2%;进口3215.1亿美元,增长11.7%。与此同时,2007年美对华贸易逆差达2562.7亿美元,增长10.2%,占同期美货物逆差总额的31.4%,逆差金额和占比均创 历史 新高。国经济学家斯蒂格里茨认为,两国间经常项目收支的逆差,超过国民生产总值的1.5%,会发生激烈摩擦;超过2%,就会引发报复行动;如国对国的贸易顺差超过该国贸易额的25%-30%,那就是 政治 问题。美对华贸易的巨大逆差给美国贸易保护主义者提供了借口,美国贸易保护势力不断借题发挥。
(二)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与市场拓展之间的矛盾
一个国家的兴衰与拥有市场份额的多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当代,各国经济发展对市场,特别是对国外市场的依赖性越来越大,市场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稀缺资源。可以预见,在今后的一段较长时期内,寻求和占领新的市场仍将是各种经济力量争夺的焦点。就中美贸易关系来讲,美国要求在资本、能源、通信、航空等领域进一步打开
中美两国 经济 在相互依存关系中的不对等性,决定了中美贸易摩擦必然会成为一种常态,在短期内不会消失。我国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消除引发中美贸易摩擦因素,维护两国贸易的健康 发展 ,努力把中美贸易摩擦发生的频率和危害性降到最低。
(一)积极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
(二)加强两国政府间的协商。
中图分类号:F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11-081-02
一、中欧非三边对话的理论背景――多边主义的发展
冷战以来,世界上的各个国家和地区都被卷入全球化的浪潮中,相互依赖日益增强,这致使各个行为体间的利益共同点增多的同时竞争和分歧也日益凸显。在国际无政府状态下,如何使相互依赖的国际行为体在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的同时有效地处理彼此间的竞争和分歧,成为国际实践中经常要面对的问题。与此同时,多极化的世界格局使得任何单个力量都不能只按照自我的意志来安排国际事务,多边主义成为人类解决复杂多变的国际问题的一种有效途径。多边主义的概念最早出自基欧汉的论文,认为“多边主义是指三个及以上国家组成集团通过特别安排或制度手段协调各国政策的一种实践。”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背景下,国家不再是唯一的国际行为体,还可以是跨国公司、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等。由此多边主义随着国际环境的发展不断完善,新多边主义是指国家或非国家行为体在多边环境中形成的互动结构,就是为了解决国家或非国家行为体只应用自身力量无法独自应对或通过互动才能够有效解决的全球性问题和争端。正如鲁杰所认为“二战后多边主义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多边主义已经在全球政治环境中成为世界政治运作的模式之一。”国内外的学者普遍认为,在当代国际环境下各个行为体势必要参与直至融入多边主义进程,多边主义不是唯一的现实决择而是必然途径。
多边主义的实践最早出自欧洲大陆,欧洲一体化的过程更被看作多边主义实践的典范,欧盟有着悠久的多边主义历史和丰富的理论。冷战结束后的欧盟将有效多边主义提升到欧盟的战略层次,想运用功能多边主义战略来打造更符合自身利益的国际环境。在中欧关系中,欧盟积极建立中欧伙伴关系。在处理与非洲各国的外交实践中,鼓励非洲联盟的发展并和其进行各领域的交流及合作。欧盟的多边主义外交理念同第三世界国家倡导的在国际社会中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建立尊重各方自主性和差异性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相通之处,这成为中欧非三边对话的的重要战略基础。
二、中欧非三边对话的进程
(一)中欧非三边对话的动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F06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3-000-01
中韩自贸区的建成,不仅促进了中韩两国经济贸易的发展,更是东北亚地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中韩是东亚最大的经济体,而黑龙江省是东北亚经济地带的核心和腹地,黑龙江省与韩国在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方面具有较强的互补性,韩国现在已成为黑龙江省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和第四大投资来源国。黑龙江省及时抓住相关的契机,2015年3月30日,由省长陆昊带队,黑龙江省在韩国首尔举行“2015黑龙江一韩国经贸合作推介会暨黑龙江省重点产业项目对接洽谈会”,向韩国企业宣传黑龙江省的产业投资机会与发展潜力。黑龙江省与韩国在物流业、信息产业、旅游业等领域都有更深更广的合作空间,促进中韩贸易的发展,而贸易的发展离不开物流的发展,如何提升物流的发展,促进物流园区的建设、满足是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拟构建航空物流核心产业园区
哈尔滨作为黑龙江省的省会,利用其独特的地理位置、经济发展优势,在龙运物流园区、哈东华南城商贸物流园区等园区的基础上,拟在哈尔滨市道里区太平镇建立临空开放经济综合试验区,具置位于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东南侧区域,总规划用地约43平方公里,拟建设航空物流区、航空保税区、航空教育培训基地、核心产业园区等。飞机拆解基地与跨境电商物流两个项目,作为先期启动区,规划用地约4.9平方公里,紧邻机场跑道。这样便于开展高的服务平台,同时也是国际航空物流门户的枢纽,更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和提升带来了新鲜的血液。
1.硬件基础设施设备的完善
运输是物流的两大功能支柱之一,运输的设施和设备是保证物流高效、准确、快捷的先决条件,所以作为不同运输方式的公路、铁路、航空、水路都应该加强建设和构建,并且使不同的运输方式能够有效的衔接,达到现代化要求的现代交通体系。
在公路建设中,要进一步加强向偏远的乡、村级公路的拓展,同时也要延伸高速公路的抵达范围,建设以哈尔滨为中心的宾县、五常等高速公路环线,加大沿边公路的建设,继续加强国道建设,形成一圈多线的公路网,促进客货市场的良性发展。
在铁路建设中,继续扩大哈牡、哈佳为代表的东环线的建设和“哈大齐北绥哈”铁路西环线的完善,同时进行沿边铁路的建设,形成四通八达的铁路运输网络系统。
在航空运输建设中,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哈尔滨太机场的扩建,同时建设一批民用和通用的机场,并对佳木斯等现有机场进行扩建等相关建设。依托机场及陆空联运,大力发展航空物流业;依托哈尔滨现有航空制造产业基础,通过存量优化和增量布局,积极发展航空制造业;通过龙头企业和大项目带动,引进和培育发展临空型电子信息制造业;依托机场客流及便捷交通优势,加快发展商务、商贸、金融、旅游、总部经济等高端服务业。
继续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实施重大水利工程,加快全省水利设施现代化进程。
2.物流园区建设的原则
(1)位于城市中心区的边缘地区,一般在城市道路网的外环线附近;在众多交通运输通道中,公路仍然是主要的货运方式
(2)位于城市物流的节点附近,现有物流资源基础较好,一般有较大物流量产生,如工业园区,大型卖场等企业集聚区,有可利用和整合的物流资源;从而能更好地节约物流成本;
(3)有利于整个地区物流网络的优化和信息资源利用。最理想的物流园区,应该是铁路网络、公路网络、航空、水空网络的联节点和交汇地
(4)坚持高起点,现代化的原则物流园区在建设过程中,一定结合世界最先进的园区建设经验,把目标定位在世界级的水平上,重视物流信息系统平台的建设,并且以当前的市场经济运行为出发点。
(5)物流园区在建设过程中要积极引进先进人才。在高科技的背景下,一定需要高技能、高学历、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所以要组建一支具有丰富经验、锐意进取、各个层次都有的阶级型队伍,便于物流园区的长远发展规划。
二、围绕“商贸物流”构筑“四个中心”
随着“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和黑龙江省沿边开发开放战略的深入推进,紧紧围绕“引进培育现代商贸物流产业”的中心战略,重点构建“四个中心”。
园区站在打造21世纪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对俄沿边开放窗口和对俄、韩、日、蒙等东北亚国家开发开放桥头堡的战略高度,按照承载国家一级物流园区布局城市功能的现代商贸物流产业示范园区标准,在商业贸易、仓储物流、电子商务、绿色食品、总部经济、休闲旅游等方面开展务实合作。启动“物流+互联网+金融服务”的智能公路港建设,将全国公路物流网络和新亚欧大陆桥货运通道有效联通。毗邻哈尔滨综合保税区和联通全国铁路货运网络的哈尔滨铁路集装箱中心站,正在建设的哈佳、哈牡高铁将贯通园区,154条铁路专用线辐射东北地区和俄罗斯远东地区。依托众多地理和交通优势,道外产业园区正逐步构建辐射东北亚的“商贸展示交易中心”、“陆港仓储物流全智能服务中心”、“对俄经贸合作交易中心”及“综合物流示范中心”。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 一专业教学论文,欢迎光临dYLW.neT]
1 前 言
从2001年提出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至今,我国与东盟国家的经贸合作、文化交流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广西是中国与东盟开放合作的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在与东盟国家全方位的开放与合作中,图书馆做好东盟文献的搜集整理与开发利用工作具有深远的意义。
东盟文献信息是指有关研究东盟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社会发展以及民俗风情和自然资源等方面的文献信息资料,包括书籍、报纸、期刊、网络资源等。图书馆应做好东盟文献信息的建设工作,将各种获取到的文献资源进行整合加工,让用户更好地同步获取经济文化发展的信息,从而达到发挥南方省(自治区)图书馆尤其是广西图书馆界在其区域信息中心的作用。
2 东盟文献信息资源的现状及问题
这些年来,福建、广东、广西、云南等省区的地方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及其他科研部门均重视对东盟文献的收藏,各自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东盟文献资源收藏体系。一些图书馆还成立了专门的东盟文献资料室或资料中心,所藏也相当丰富。
2.1 各类图书馆的东盟信息资料库已初具规模
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早在多年前就建立了东盟文献专题阅览室,收藏有与东盟国家相关的图书文献1 000多种,共2 000多册。近年来,该馆搜集了大量与中国—东盟博览会相关的各类宣传资料,包括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出版社、社会科学院东南亚研究所等单位的宣传资料,如博览会标志、会刊、光盘、招商书等,建立了《东南亚风情资源库》《东南亚研究论文库》《中国—东盟博览会》三个东南亚数据库。这些资料具有专指性和连贯性,记载了历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程的历史,具有很大的社会政治和经济价值[1],在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和文化交流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广西民族大学图书馆东盟文献信息中心于2008年成立,拥有国内较为完整的东盟文献资料体系,东盟语言原版图书1.4万余册、报刊80余种,支撑亚非语言文学教学、科研的中外文图书24.3万册。其中,越、泰文资料的收藏规模在全国同类高校中首屈一指。依托这些资料,该校东盟课题研究蔚然成风。据统计,近10年来该校获得厅部级以上涉及东南亚研究科研项目的就有117项,为该校获得亚非语言文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和民族学博士点建设资格创造了条件,对该校东盟学科群教学科研的建设及“民族性、地方性、国际性”的办学定位起到强有力的支撑作用。
厦门大学的东南亚研究中心保持了东南亚资料搜集方面在国内的领先地位。目前,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拥有国内高校中面积最大、东南亚研究领域图书种类最齐全、资料最丰富的独立资料室。经过47年的发展和积累,中心现有馆藏图书4.2万册,其中英文版本书籍1万册;报刊1 630种,英文报刊880种;近1万份专题研究论文。该资料室已成为国内公认最好的东南亚研究资料中心之一。
此外,深圳、云南等地的图书馆也都相继建立了与东盟研究相关的信息中心。
2.2 搜集、整理和开发工作中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目前,各图书馆的东盟信息资料中心在搜集、整理和开发利用的实际工作中,距离理想的建设目标仍存在一定差距。主要问题如下:
一是文献信息资料种类不全,文献资料结构不太合理。图书资料多,而期刊、科技报告、产品信息、档案、电子出版物等资料少;有关语言学习和各国旅游方面的资料多,能直接服务于中国—东盟的经济建设和技术合作、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参考资料相对少;原版文献方面,越南、泰国的较多,其他国家的很少。
二是现已有的东盟文献资料没能得到很好的开发与利用,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自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以来,课题研究人员、留学人员、出国公办人员以及商务人士等对相关的文献信息的需求度很高,但由于各方面原因,比如图书馆相关的开发宣传工作不到位、文献使用不方便或因为读者本身检索意识不强等,使得整理出来的文献资料利用率较低。
3 东盟文献信息搜集整理和开发利用的策略及方法
东盟文献信息资料要服务于国家战略,服务于地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就必须根据中国—东盟经贸合作建设的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东盟文献信息资源的建设,既要考虑全局,又要有侧重点,以购买为主、交流为辅。要考虑原版图书与中文版图书相结合、印刷型文献与电子文献相结合,尽可能系统地采集有关东盟国家的主要文献信息资料,同时还应该注重开发与宣传,提高东盟文献信息资源的利用价值。
3.1 有计划地搜集与整理
3.1.1 东盟纸质文献的采集。无论是传统图书馆还是复合型图书馆,在进行文献资源建设中,图书、期刊、报纸的采集都是首选的工作,而原版东盟文献的搜集难度较大,可以通过以下渠道采集:一是通过相关机构(如图书进出口公司、外文出版社等)订购有关东盟文献资料;二是请相关专家指导并推荐书目,派专人出国采购东盟文献,采购东盟各国政治、经济、贸易、法律、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图书及报刊资料、音像制品等,尤其要搜集目前文献信息资源较少的老挝、柬埔寨、缅甸、印尼等国家的图书和音像资料;[2]三是通过中国—东盟图书展采集东盟文献。该书展是中国与东盟国家开展文化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更是采集东盟文献的好时机。如“2009中国—东盟图书展”汇集了中国及柬埔寨、越南、泰国、马来西亚等东盟国家200多家出版机构的2 000多个品种、6 000余册图书和音像制品,内容涵盖经济、法律、历史、文化、旅游、地理、医药卫生及语言文学等诸多方面;四是与东盟各国图书馆建立交流关系,通过出版物交换、互赠等方式获取相关文献。由于期刊、报纸等资料更具时效性,因而对它们的采集也不容忽视,除了及时与报刊发行局联系做好当年的征订工作外,还应根据需要补购一些有价值的历年刊物和报纸。
3.1.2 东盟电子文献的采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文献信息的载体形态在变化,印刷型出版物迅速地数字化,网络和信息技术发展使文献信息的利用空前便利。事实上,对当今用户来说,电子文献更方便检索和利用,而且价格相对便宜,这对东盟资料的采集更为有利。因此在东盟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中,我们应该加大对电子文献采集的比例,如超星电子图书,方正电子图书,中国知网收录的电子期刊、会议文献、学位论文等大型数据库以及相关东盟信息的影音视频资料,都应该列为重点采集范围。
3.1.3 网络信息资源的采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行各业都在积极建立与互联网连接的计算机网络,反映东盟各国历史现状和发展的网络文献信息资源不断涌现。网络信息的最大特点是及时、迅速,图书馆应加大力度搜集这些独具特色的信息源。为了保证搜索到的资料具有真实性、准确性和及时性,网络资料的搜集应该以官方网站为主。目前,各地区各部门已相继建立了与东盟相关的信息资源官方网站,这类网站应该成为中国—东盟信息文献网络资源搜集的首选途径。
中国—东盟博览会官方网(caexpo.org/gb/home/index.html),能够最及时全面的提供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官方专题报道以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动态。其东盟政策法规栏目和商机信息栏目,了各国的贸易政策以及机械、农业、建材、服装等各行各业的商机信息,能够给从事东盟商贸活动的相关人士提供快速便捷的信息。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网站(cafta.org.cn/),是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主办的官网,着重介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市场动态、东盟各国近期的商务活动等,在该网站可查询到最新最独到的专家分析。
除此之外,各地各机构建立的相关网站也不少,值得推荐的还有中国—东盟农资商会主办的中国—东盟农资网、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专栏、东盟10+3网站、南博网、中国东盟科技经济合作网、中国东南亚研究网、东盟秘书处、中思网东盟研究、东盟峰会等。
3.2 主动的开发与利用
要发挥东盟文献信息的社会作用,服务于中国—东盟经济合作文化交流,就必须把资源建设工作设计得更人性化、合理化,对东盟文献信息资源进行主动开发,有针对性地对文献进行深加工,在增强信息产品实用性的基础上提高信息产品的价值。
3.2.1对采集到的文献信息进行加工。为提高文献信息的利用价值,图书馆应重视对资源的深度加工和整合,提炼出检索条件并进行合理分类,方便读者查询和获取。如广西民族大学图书馆正在建设的特色数据库中就设有东盟文献信息数据库,其重点工作就是尽快把馆藏的东盟国家原版文献资源数字化,利用数字资源平台将数字化的特色文献资源以及搜集筛选出的电子图书、电子期刊、纸质文献数字化产品、影音视频资料等资源进行整合,根据检索条件对元数据进行加工(如提取题名、责任者、出版者、主题关键词、摘要、来源、中图分类号、目录,对影音视频等多媒体资源提供下载等),读者可以在数字资源平台上便捷地获取理想的文献信息,这样既可以很好地保存珍贵的特色文献资料, 又能使经过整合加工的特色资源成为整个信息网络中的共享资源,提高文献资源的利用价值。
3.2.2通过提高服务品质以扩大东盟文献信息的利用效果。根据读者的个性需求做好有针对性的文献信息资源服务。目前,使用东盟文献信息的主要是科研人员、经贸工作人员、旅游人士、教师学生等,他们对信息产品的要求不尽相同,既有专业性的,也有多元化的。因此,必须针对不同读者用户的需求,将获取的原始文献信息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研究、深入挖掘,科学地筛选、整合出更符合需求的信息,开发加工成可以直接使用的二次文献、三次文献,如向科研人员提供原始材料和数据,向经贸工作人员、教师学生提供可以直接采用的信息(如综述、专题述评、学科总结、进展报告、数据手册等),使得读者用户更方便快捷地获取所需。同时,图书馆可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相应计划,如开展为读者提供代查、代检索、代整理、代翻译或影音视频资料的下载、截取、加工,等等,从原来等待用户上门的被动服务转为主动服务,做到思想主动,服务设计周到。
3.3 有效地揭示和宣传
丰富的东盟文献信息资源加上良好的信息服务体系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经贸合作、文化交流的最好支持。图书馆对东盟信息的加工整理工作,既要开发出优秀的信息产品,也要形成优秀的服务品牌,更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用户的信息检索利用能力,使开发出来的东盟文献信息产品实现价值最大化。
3.3.1 加大宣传力度。图书馆可定期举行最新的东盟文献信息(包含科技、经济、学科、专业发展、方针政策等各方面的情报信息)会,结合本馆或本领域专家的教学、科研重点向读者用户提供经过专家们整理归纳、分析研究并且筛选出来的有效原始文献信息,或经过深加工的综述、专题述评、学科总结、进展报告、数据手册等。还可将会上的讲稿定期编印,供读者用户索取。[3]同时,可以主动与社会各界联系,借助各金融机构、科研机构、教育机构(包括商会、网站、研究所、高校专题研究中心等信息需求大户)的力量,通过电视、电台、报纸、网络等媒体对加工好的资源库进行宣传,使东盟文献信息产品被更多的用户所认识、了解和接受。
3.3.2 提高读者获取文献信息的能力。在东盟文献信息数据利用过程中,读者用户的检索使用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文献信息的利用效果。因此图书馆有必要以定期或不定期的方式对读者用户举办“获取有效文献信息方法”讲座,为读者讲解信息检索的规则和原理以及挑选有效文献信息的方法,使读者熟悉图书馆信息系统的检索技术,避免时间和资源的浪费,加快学习和研究工作的进程。
[参考文献]
电子商务就是基于互联网的商务活动。1997年在巴黎召开的国际商会的权威定义为:电子商务是指实现整个贸易过程中各阶段贸易活动的电子化。简言之就是网上做生意。目前,国际网络商业交易额正以几何级数增长,西方经济学家认为电子商务的兴起是全球经济的一次革命。
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建立,使世界市场变得进一步融合,促进了世界商品和服务的发展,扩大了世界贸易。中国“入世”,可以从根本上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经贸合作,有利于引进外资和扩大进出口,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中国“入世”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而经济发展又促使我们必须加紧发展电子商务。加入WTO后的中国,在经济发展与技术进步方面都会发生不小的变化,对刚刚起步的中国电子商务,既带来发展的机遇,又面临世界同行的挑战,但从世界领域来看,电子商务的大发展是必然的趋势论文。
中国加入WTO将打开国外直接在INTERNET方面投资的大门。根据中美双边WTO协议,国外服务提供者将能够涉及到INTERNET服务的所有方面。在经过同意的情况下,外方可以在合资企业中保持30%的股份,一年以后可达49%二年后达50%。中国同意按照竞争管理原则承担WTO文件中规定的所有义务。其次WTO将会使中国的法律制度增加透明度。服务贸易总协议(GATS)要求政府出版所有相关的法律和法规,并迅速或至少按年度地将新法律法规或方针告知服务贸易理事会。第三,中国将与WTO成员国进行更加广泛的交流与合作,能与全球贸易伙伴互相影响,以便对电子商务形成一种统一的方法。
从1993年起,欧共体的贸易方式已正式大量使用EDI方式;1999年,欧洲15国又开通了国际电子商务网。在北美、西欧等发达国家的国际、国内贸易中,EDI电子数据交换已成为贸易信息传输的主要方式。1997年3月亚太经合组织40国在日内瓦签署了《信息技术协议》。1997年7月美国政府批准了《全球电子商务框架》。1999年1月1日美国政府采购全部采用电子商务方式。
外经贸部刘山在副部长在1999年初全国外贸工作会议上指出:“2000年,世界电子商务方式交易额可达3000亿美元,电子商务将成为未来世界各国经济实力较量的重头戏。如果我们不认识这个大趋势,不能及时调整对策,我们将被开除国际贸易的球籍。”
外贸行业远领先于其他领域的企业,原因可能是因为出口企业在与国际接轨方面一直走在前列,对国际贸易中电子商务趋势的感受和认同相对来说是靠前的。调查也显示出口企业计算机的普及率、触网率都较高,对互联网的认识较有深度,对互联网的使用较为广泛,对互联网信息的需求很强烈。
从目前国际贸易电子商务的现状来看,国内出口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的主要途径有两种渠道:一是大型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因其有着良好的商誉,加之本身强大的经济和技术实力,使之能够较容易地把其原有的整个供应链移植到互联网上,并向其他公司包括中小企业开放它的这一渠道;二是新兴的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平台,为中小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开拓国际市场提供了一个较为便捷的选择。对中国来说,因为我们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大型跨国企业,所以国际贸易方面的电子商务平台更多是将是新创的电子商务网站。事实上,这些新兴网站在目前和今后对外贸易电子商务方面已经和将要承担起十分重要的角色。经过有关媒体调查表明,42.6%的企业目前已是相关电子商务网站的会员,27.3%的企业正考虑在有关网站注册,另外有30.1%的企业目前还无此打算。在所注册的网站中,40.2%的企业是在中国国际电子商务网注册,29.8%的企业是亚洲资源的会员,23.6%的企业在中国出口商品网注册,21.5%的企业选择美商网注册,15.4%的企业在阿里巴巴注册。
国内对外贸易电子商务要走上健康发展之路,必须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1、国际经验与中国国情有效结合起来。在中国开展对外贸易电子商务学习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模式、技术和经验是非常必要的,也是不可缺少的。但仅仅学习和借鉴是不够的,盲目照搬就更会走入岐途。
2、在企业战略上要把市场运作与传统资源有效结合起来。中国目前的出口体制基本还是处于一种管制状态下,电子商务网站必须有效利用好传统体制资源,并且在市场运作上要不断创新。
3、在网站建设上把商务与内容有效结合起来。国内对外贸易电子商务网站一定要在完善电子贸易功能的同时,下大力气推进网站信息内容建设,这样才能增强网站的吸引力,从而拓展商机。
4、注意把技术与经营有效结合起来。电子商务企业不能忽略作为自己经营基础的技术研发与进步。真正成功的网站必须至少在初期阶段把相当大的一部分资源向网络技术创新方面倾斜。
5、注意把人才的使用与培养有效结合起来。互联网企业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如何有效地发现、使用和培养人才决定了企业现实和长远的竞争能力。关键是要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抓紧培养既懂外贸又了解网络的复合型人才。
机遇与挑战并存,外经贸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好处很多,简单地概括为四个字——“两增三减”,即“增加贸易机会,增强客户服务,减少库存,减少产品周转时期,减少经营管理费用。”外经贸企业将是国内最先进的开展企业与企业方式电子商务的企业,主要因为:
1、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正逐步普及电子商务,如不能利用电子商务,就可能失去贸易机会。具了解,上海、广州等地部分优秀的外经贸企业已迫切地需要利用电子商务增加贸易机会,减少成本,提高产品售后服务质量,加强企业管理,提高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