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民族音乐欣赏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一 、民族音乐历史与继承
中国音乐的历史源远流长,极其丰富的民族音乐,包括各民族各地区的民族器乐、民间歌舞、二三百种的戏曲及说唱五大类等。我们的祖先在远古时期就开始了音乐活动和音乐实践,乐器(河南舞阳贾湖骨笛)的出土距今已有八九千年,它号称是中国最早的乐器,有极大的音乐考古价值。后来中国湖北随县境内出土了距今2400年的曾侯乙编钟,这一发现也被国外学者赞誉为“世界第奇迹”。曾侯乙编钟出现以后,音乐学术界纷纷对先秦音乐史彻底重新编写,中国音乐史也被大家重新认识。但是自20世纪以来,随着西方音乐的大量传入,中国民族音乐渐为国人所冷落。一方面,思想领域内的“欧洲中心论”使人们认为西方音乐先进、中国音乐落后。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对本民族音乐文化的深层认识,人们在谈论中国音乐时常常割断与自身文化传统的联系而难以了解其真谛。其实,我国的音乐有其独特的民族风格、表现手法和审美趣味,正如一位音乐家所说:“中国音乐,尤其是传统的音乐,就仿如中国的茶,它的味道、意境是那样的幽玄,与西方音乐完全不同,前者平淡中而具有真挚,后者则充满感情的澎湃流露。它们是感性和理性不同的空问。
中国音乐对于完善学生知识结构体系、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音乐专业教育的蓬勃发展,大多高校都有了艺术学院,民族音乐教育事业趋向繁荣,民族音乐的教育性、文化性与艺术性受到非艺术专业学生的厚爱。
二、民族音乐欣赏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 对音乐的感受与鉴赏违背了“以音乐为本”的指导思想,导致了教学的“非音乐化”倾向
音乐是音响的艺术,因为音响在时间中展开, 因此音乐也是时间的艺术。音乐艺术的这两个特征决定了音乐欣赏教学应以听赏为主,教学中必须把一定的时间留给学生听音乐;同时也要留有学生想像的空间。但是,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惯于以自己的语言来解释音乐,极其有限的教学时间在教师的语言表述中消失,留给学生的只是与音乐完全不同的记忆。音乐艺术与语言艺术都是艺术,语言也是一种音响,但是,语言仍然不能替代音乐。因此,教师需要的是适当的引导或提示, 而不是以长篇大论口头语言来替代音乐,导致了教学的“非音乐化”倾向。
(二) 教学形式单一,学生的情感参与和审美体验被动、机械
在音乐的感受与鉴赏中,教师准备了许多民族音乐音响资料,整堂课让学生欣赏音乐作品。这种教学形式单一的课型不符合普通教育的音乐教学原则。教学形式单一的民族音乐欣赏课不利于学生的音乐素质全面发展,使学生在教学进行过程中处于一种被动的听觉参与和思维参与的地位,而长时间的被动状态会使学生对音乐课失去兴趣。学生们常说的“我们喜欢音乐,但不喜欢音乐课。”根椐调查,教学形式单一的欣赏课,也是学生们不喜欢音乐课的原因之一,它会造成学生心理疲劳和兴趣抑制。在教学中必须注意到教学对像的审美心理、审美态度、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并留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为学生主动学习创造条件,让学生走近民族音乐、体验民族音乐、理解民族音乐、表现音乐,甚至创造音乐。
(三) 过于依赖电教多媒体技术,忽视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
在音乐的感受与鉴赏过程中,过多地依赖电教多媒体设备和技术,教师就成为播放这些音像资料的机器。师生之间的交流少了,互动少了,丧失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和在学生心目当中的地位,对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创设融洽的课堂氛围是极其不利的;同时,严重违背了音乐的审美教育价值。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心灵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影响力,从而对学生的情感培养、道德升华、学业发展产生深远的示范和激励作用。正如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在教育工作中,一切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得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人格的作用。”新世纪教师不仅在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更要教学生如何做人;不仅要做学者,更要做教育家, 以自己人格的力量感染和教育学生。
(四) 音乐教师个人的音乐素养及综合文化素质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提高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主要实施者,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一个合格的音乐教师除了具有教强的音乐素养外,还要具备综合文化素质,事实证明,民族音乐的欣赏关系到文学、历史等多个学科多个领域,音乐教育价值当中的“文化传承价值”,对音乐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民族音乐欣赏教学是素质教育的切实体现
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担任了一个很重要的角色。素质教育思想的提出,使民族音乐欣赏教学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提高自己学业的同时,很希望自己是全面发展的、有一定欣赏品位和艺术修养的人。普通高校的音乐欣赏教学只能以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音乐欣赏本身也是一种审美再创造活动,要求欣赏主体必须具有一定的音乐修养和艺术审美能力。美国《国家艺术教育标准》认为:“音乐教育能够培养完整的人。在发展个体直觉、推理、想象、技巧及表达和交流能力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音乐艺术是人类文化的浓缩与人类文明的结晶,音乐艺术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注入激情,没有音乐艺术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音乐艺术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经济力量。”音乐教育只有发挥好审美育人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在德育、智育、体育等方面的潜在功能。这些功能的实现方式是隐性的、潜移默化地,而非显性的、立竿见影的。由此可见,如果音乐教育刻意甚至片面追求自己在德、智、体等方面的作用,那么不仅音乐教育的审美育人功能不能实现,而且它在其它方面所具有的功能也不可能实现。
音乐教育作为一门基础学科,首先是一种基本素质教育,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素质教育思想,它通过教授音乐这门听觉艺术来反映人们的思想、情感以及社会生活,使学生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爱好,具有对音乐美的感受、表现能力和初步的鉴赏、创造能力。教会学生如何认识生活、感受生活并在一定意义上创造生活,从而促进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其目的是培养人,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在这一点上,音乐教育和素质教育根本目的是一致的。
民族音乐欣赏教学作为音乐教育的一部分,首先,有助于学生记忆力的提高。在音乐教学中,教师通过歌曲演唱、乐器演奏和随歌随舞等活动丰富了各种各样的教学形式,在提高兴趣和注意力的同时,促进了学生记忆力的发展。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爱好,可以帮助他们有效地调节自己的情感,使自己的身心向着健康方向发展。其次,民族音乐欣赏教学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力。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欣赏《二泉映月》、《渔舟唱晚》等优秀民乐作品,借音乐形象来唤起学生对相关视觉形象、听觉形象及有关事物的联想,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发挥。
四、结语
在我们国家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为了使学生更好的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欣赏和体验我们民族的精神和情感,是我们教师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而音乐欣赏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主要途径之一,对于培养创造型人才,以及学生的个性发展和高尚人格的塑造及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将继续探索,认真研究音乐欣赏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努力做好音乐育人工作。
参考文献
[1]普通高校民族音乐欣赏教学探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6).
[2]浅谈民族音乐欣赏的教学[J].科学咨询.2011(15).
一、适宜性原则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出:“经常让幼儿接触适宜的、各种形式的音乐作品,丰富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和体验。”中国民族音乐有着自己独特的结构形式和结构方法,一般都比较复杂,难以被幼儿理解,音乐欣赏作品选择恰当与否,是幼儿感受、表现和创造的前提,因此选择音乐作品时应当考虑到适宜性。同时“指南”也指出“根据幼儿的生活经验,与幼儿共同确定艺术表达表现的主题……”这就要求我们选择民族音乐作品时,可以根据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水平和音乐的参与性,选择与幼儿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相符的作品,既要考虑幼儿的直接经验,也要考虑音乐对幼儿的可接纳性。
(1)形式有特色。这就要求我们在为幼儿寻找音乐作品时必须具有较强的思想性、艺术性,具有鲜明的风格特征,注意其代表性,这样音乐所表达的内容、形象、情感因其“特别”就会被幼儿所喜爱、理解、接受,并能唤起他们的兴趣。
(2)节奏需鲜明。中国民族音乐的曲风很多,有节奏多变、旋律复杂的,也有深沉缓和的,更有高亢急促的,也就是说,中国民族音乐的节拍、力度、速度各有不同。笔者经过实践发现,幼儿更喜欢节奏鲜明、富有力度、节拍明显的音乐,这也符合幼儿活泼好动的个性特点。如《采茶舞曲》《紫竹调》《喜洋洋》等,都是深受幼儿喜爱的乐曲。当然,随着幼儿欣赏水平的提高,也可以让幼儿欣赏节奏多变的音乐,让幼儿感受音乐带给他们的奇妙的感觉,并通过音乐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
(3)结构要工整。这里的结构工整,并不单指西方音乐结构分析中的宏观曲式,即并置结构:ABC、再现结构:ABA、循环结构:ABACA等。这里的结构工整,指的是中国特有的曲式结构:呼应、正反合、起承转合、变奏、循环等。虽有时为了便于记忆而对曲式进行改编、删减等,将作品简单划分为AB、ABA、ABAB等,也需融入民族特色曲式结构的分析。如由彭修文根据刘铁山、茅沅的同名管弦乐器改变的《瑶族舞曲》的原有结构是:A(ab)B(cd)A(ab),在为4岁~5岁的儿童选材时就缩编为aba。再如许卓雅老师主编的大班音乐欣赏活动《金蛇狂舞》,它原本的结构是“引子―A―B―A―B―A”,经过教师的思考和节选,将作品压缩成了一个“引子―A―B―A”的单纯的三部曲的结构,这样既尊重了作品本身,又符合了教育要求。
二、趣味性原则
民族音乐来源于生活,与幼儿的生活密切相关。为了满足儿童的需要,在选择民族音乐资源时要遵循趣味性原则,这就要求选择的音乐作品表达的艺术形象要鲜明、生动,所描写的内容应是幼儿生活中比较熟悉和感兴趣的事物,这样更能唤起幼儿的情感共鸣,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唤起他们欣赏的兴趣,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
(1)作品本身充满趣味。如秦腔《拾黄金》讲述的是叫花子胡来梦见城隍庙老爷送金子、拾金子、梦碎的滑稽戏;仡佬族歌曲《长大了》表现了孩子们斗鸡、爬山等快乐游戏的场景。将这样的充满童趣、贴近幼儿生活的民族音乐素材应用于幼儿园教育活动中,不仅能够让幼儿获得愉悦的身心体验及美的享受,还能让他们沐浴于充满游戏气氛的环境中,加深对音乐的感受,进而增加其学习兴趣,增进其学习效果。
(2)过程游戏充满趣味。如《赶海人》,音乐讲述的是一群赶海的小孩抓鱼、捕鱼的过程。旨在让幼儿初步接触“非‘方正结构’”乐曲,了解其特点并尝试运用动作、声音与之节奏匹配,就是跟着音乐做合拍的动作。但让幼小的孩子在集体情况下多次集中注意力倾听或做相同的动作,是很容易导致他们的疲劳和厌烦的。因此,教师应经常设法利用各种有趣的活动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注意各种游戏情况下的听觉输入和动作练习,如增加了“老猫偷鱼”的游戏环节,在幼儿做相同动作时,还能利用注意力的分配,让他们尝试根据动作、图示及语言提示用各种肢体动作创造性地表现故事情节,形成良好的听觉表象的作用。
三、教育性原则
童年期的美育对儿童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民族音乐中往往蕴含着各民族人民好客、热情、谦逊等优秀品格,并真实地表现其喜、怒、哀、乐等情感,所以运用民族音乐来引导幼儿求真、向善、爱美,是对幼儿进行美育启蒙的重要途径。所谓坚持教育性原则,即是要求选择这些有积极引导意义的民族音乐作品。如壮族歌曲《包粽粑》表现了壮族小娃崽们用白花花的糯米包粽子,然后送给解放军的过程,体现了军民一家亲的浓浓鱼水情;回族歌曲《羊肉串》表现了回族小朋友用羊肉串招待好朋友的温馨情谊。这些蕴含美好情感的民族音乐有助于陶冶幼儿的情操、美化幼儿的心灵。
四、统一性原则
以往课程内容的选择上,经典的作品在幼儿的成长发展过程中确实起到了怡情养趣的审美功效。但时代在变迁,民族音乐欣赏作品选择时也需注重经典性与时代性相统一的原则:学习经典音乐的同时,还要学习接受更多的富有时代气息、焕发生机活力的各种民族音乐作品,开阔幼儿的音乐视野,从而激发其求知欲和学习热情。例如既悦耳动听、又贴近幼儿生活的中国风音乐作品――《小看戏》《快乐的火把节》《大中国》《草原小牧民》等;贴近幼儿生活、富有童趣的创作歌曲――《拉拉勾》《羞答答》等;相比深奥的京剧更符合现代幼儿欣赏的京歌――《龟兔赛跑》《我是中国人》等。
二、从钢琴音乐的表现看民族音乐的审美艺术
《阳关三叠》和《平湖秋月》突出表现了我国民族音乐的“中和之美”。《阳关三叠》展现的是一种平和、深沉、适度、层次感强的意境,将古人惜别的依依不舍之情进行了深入刻画。《平湖秋月》表现的是静、虚、淡、远,将宁静、飘逸、淡雅的美表现的淋漓尽致。《梅花三弄》《百鸟朝凤》等,利用古琴、唢呐的意境开拓了钢琴音乐表现的新领域。还有黎英海的《夕阳箫鼓》,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山水美景,让人得到淡雅、宁静的艺术感染,尽显了“天人合一”的审美艺术。
三、从钢琴音乐的元素看民族音乐的的独特艺术风格
(一)各种钢琴的演奏技巧,展现音乐的不同情境
赵晓生的《钢琴演奏之道》归纳的钢琴演奏技巧有:耳、心、指、化、身、气、神、腕、臂9种。钢琴音乐的和弦、八度、连奏、断奏、装饰音等是必备演奏技能。“技术”是钢琴演奏的重要的基础手段。“闻其声,解其意”是演奏技术成熟的最高标准,能够深刻表现作品的艺术形象。钢琴作品的演奏还必须把握其取材的广泛性,演奏者必须丰富自己的各方面知识。任何一个艺术形象都必须依赖深厚的民族文化以及扎实的演奏技术,才能展现民族音乐的艺术。
(二)民族特点的和声创作,展现
民族音乐的个性风格和声的主要创作手法是五声调式,相比三度叠置的和弦,个性化的民族音乐风格尽显。一方面,和声的四、五度叠置。相比西方的和声的功能性特点,我国的和声却带有韵味和旋律。如《夕阳箫鼓》主要采用和声的二度、四度叠置,使人感觉寂静、萧瑟。瞿维的《花鼓》,运用了三度、五度撞击声,展现敲锣打鼓的热烈氛围。另一方面,和声的二度不协和音的叠置。如《百鸟朝凤》中音颤音和小二度叠置变化,展现了群鸟争鸣的热闹情境;《庆翻身》这首儿童钢琴曲的引子部分,表现了锣鼓齐鸣的欢乐氛围。以上作品音乐的和声色彩突出,区别于西方的和声特色,应该深刻领悟我国民族音乐的个性。
(三)从钢琴音乐创作的来源赏析
钢琴音乐艺术的多样化演奏钢琴作品的基础工作是了解作品的创作来源,我国钢琴音乐主要有三方面来源。改编器乐曲。如:陈培勋先生以广东名曲改编的粤调曲《双飞蝴蝶主题变奏曲》《旱天雷》《平湖秋月》等;刘庄的《三六》,以江南丝竹名曲改编;《百鸟朝凤》《阳关三叠》《十面埋伏》等,是将唢呐、古琴、琵琶等器乐曲改编而成。改编声乐曲。借用歌词优美的语言,旋律的唱腔明显。此类作品的特点是歌词内容的地方风格鲜明,形式上常加入语气词。如《内蒙古民歌主题小曲七首》《蓝花花》等,分别选用内蒙古、陕北信天游的民歌曲调。还有《青年钢琴协奏曲》中,将陕北民歌《打南沟岔》融入第一主题,将具有山西民歌风格的《一道道水来一道道山》融入第二部分主题。本土作曲家创作。本土作家在借鉴吸收保留民族音乐精华的同时,又增强了钢琴音乐的表现力。如丁善德先生的儿童组曲《快乐的节日》、贺绿汀的《晚会》等,融合五声调式音阶,利用多声部织体创而成。
民歌是劳动人民在劳动过程中创作的,并在人们的传唱中得到不断的加工、完善和发展的。民歌的特点源于劳动生活,短小精悍、易于传唱、便于记忆。具有反映了不同民族的性格特征和民族文化。如蒙古族长凋民歌《牧歌》,音乐中的语言非常单纯朴实,音乐风格也非常清新自然。充分展现出大自然的美和蒙古族劳动人民的生活特点,渗透着浓郁的民族风格。学生通过欣赏理解也很容易接受,同时还能够激起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产生自己的兴趣和爱好。
1.2戏曲音乐:特色、精致和时代美
戏曲音乐主要是与地方传统戏剧结合在一起的艺术形式,戏曲音乐根据剧情来塑造剧本的人物形象,与舞台上的动作和形象密切配合在一起;戏曲音乐根据剧种特点不同,同时反映了不同的地方特色。根据剧种声腔的不同,其方言也具有地方特点。戏曲音乐根据剧情的需要运用独特的艺术手法,通过对剧中人物的雕刻和情节发展让学生感觉身临其境,让学生对戏曲音乐产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从而产生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民族管弦乐曲:和谐、创新和优雅美民族管弦乐曲也是在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之下,得到不断发展和其乐曲的配器也得到不断创新,反映了一种高雅的文化。主要特点:高雅、真切、深厚、动人。随着人们欣赏水平的提高,民族管弦乐曲越来越深受人们所喜爱。如《春江花月夜》,音乐主要表现为情趣和幽雅的美感,在加上巧妙的和声、复调和配器,在民族管弦乐队中表现出作品形象更加鲜明生动、色彩更加丰富多彩、感情更加热烈奔放,显示出独特的美学价值。
2民族民间音乐的艺术•眭、欣赏性和教育性
民族民问音乐根据不同的时代和地域性特点,具有很高的艺术性、欣赏性和教育性。但是,在教学中学生如果对民族民间音乐作品不喜欢欣赏也不愿意去理解,就是音乐表现得美、艺术性再高,这对于我们的音乐欣赏教学而言,也没有任何意义。因此.我们要不断努力和探索,创建出适合社会发展和学生需要的民族民问音乐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认识和兴趣。通过民族民间音乐具有的独特创作功能,在我们的课堂中得以展现,进一步来培养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兴趣和爱好。
2.1教学中要具备广博的综合知识和合理的教学方法
【Abstract】The music culture of world is the total of each race music culture in the world, if there is no each of each race music of special features, the music culture of world become have no source of water;Whereas, there is no the ground that the music culture of this race special features be having a foothold in the world.
【Key words】The medium job living;Race music
记得有人说过一句话:“越是民族的,也就越是世界的”。世界的音乐文化就是世界上各民族音乐文化的总和,如果没有各民族各具特色的音乐,世界的音乐文化就成为无源之水;反之,没有本民族特色的音乐文化在世界上就没有立足之地。
然而,当今很多青少年对民歌、民乐不感兴趣,要实施教学有很大的难度。在中职学校的音乐课堂上,我总是有意识加强学生对民族音乐的认识和教育,让他们从接触民族音乐,到喜欢民族音乐,让他们真正理解这句:“越是民族的,也就越是世界的!”
1.激发学习兴趣
1.1 寻找突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实施民族音乐教学的首要目标就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单纯的灌输只能使人感觉到听觉疲劳,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流行歌曲受到绝大多数学生喜爱,因此在民歌中寻找流行的因素,是让学生接受民族音乐的一个突破口。近年来,很多音乐工作者将一些民族的器乐曲,通过加入不同的配曲、配器以及演唱方式,让很多学生无形之中接受了民歌。
例如凤凰传奇的《月亮之上》,这首歌曲采用了中国内蒙民歌《敖包相会》的素材。几乎每个会唱《月亮之上》的学生都会唱几句《敖包相会》。在赏析课上,我介绍了有关这首歌侵权案件的背景和相关资料,然后让学生赏析对比,学生分组兴致勃勃地讨论了两首歌曲的异同,随后进行了激烈的辩论。
学生因为流行歌曲《月亮之上》而唱起了《敖包相会》,接触了他们过去从为曾接触过的民歌,在学生在一听一辩的课堂教学中,完成了教师的教学目的。
1.2 视听结合的赏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多媒体的便利条件,从视听觉上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证明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传统的教学只是听赏教学,在学生的艺术修养和赏析能力有限的情况下,要学生集中精力听老师讲叙背景、特点后再进行听赏,是有一定难度的。听课率不高,而且记忆也比较模糊。
现代多媒体的运用对于成功实施教学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由于学生知识面窄,不容易理解作品的内涵,他们的思维带有形象性,而单纯的听觉赏析缺乏丰富的想象力,视觉感官比听觉感官更具有加深印象的作用,所以通过视觉的联想,可促进他们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视听两者结合才是音乐赏析教学的一个完美形式。
赏析在民歌《茉莉花》的教学中,我就采用了边讲习作品的背景、特点,边播放雅典奥运会闭幕式中一个中国女孩高歌《茉莉花》的表演音像资料。在视觉效果上形成冲击,在听觉效果上不断理解和加深印象。这种视觉和听觉双重的融合的方法让学生听课率明显提升,学习兴趣普遍提高。
2.民族音乐赏析教学的几种教学方法
2.1 保龄球教学方法。
2.1.1 保龄球教学的第一步:击中第一个保龄球——集中注意力!在教学的过程中,怎样才是最有效的教学效果?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寻找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在民族乐器琵琶、二胡、古筝赏析课中,先播放一段女子十二乐坊乐在日本的演出视频,这种做法主要的目的是提升注意力,十二乐坊激情四射的演出中,学生感受了民族器乐的震撼力,并大声讲出自己所认识的乐器。只有保证课堂较高程度的注意力,这样才能拥有好的教学效果。
2.1.2 保龄球教学第二步:教师在课堂占据主导地位。让教师在音乐赏析课堂中占据主导地位,只有在老师的有序引导才能有“撞到”其他保龄球的可能。因此教师的主导地位也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
在音乐赏析课中有相当一部分音乐是没有具体的文字可寻,学生理解起来不那么容易,要将学生带入一个他们未知的世界,必须循序渐进,逐步引导。例如:赏析琵琶独奏曲时,我的教学的步骤是:乐器背景介绍——外表特征——指法介绍——琵琶的现场观摩——乐曲演奏视频。在老师有序的引导下,学生经历了对新知认识有了一个由浅至深的过程,老师运用自己的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把握好整个课堂教学的实施和教学节奏,学生的水平虽然参差不齐,通过教师清晰的教学思路才能保证课堂教学有序地进行下去。使教学效果得以有序地进行。
2.1.3 保龄球教学的第三步——“一个一个”撞到的渐进原则。保龄球的教学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通过激发兴趣,一个一个撞到,通过渐进的方式,获得各个学习内容的良好教学效果。
学生提升自己了自己的学习兴趣,在得到老师的有序引导之后,找到良好学习的方法,才有对音乐这一学科有深入学习的可能,而学习在此刻才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不再是学某一个内容来兴趣,学习某一个内容又精神涣散。
要遵循这个原则就的一个前提条件是:各个内容的相互之间有联系,能够通过相通的渠道传递知识。这也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认真选择好教学内容,不能单纯地依靠课本的案例,而应适当补充一些对自己教学有益的曲目。
2.2 参与式的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是一种提问式的教学法:老师自己提问自己回答或学生回答;鼓励学生提问,由老师回答或由同学回答。所以这种教学法也是学生自己的事情。老师提出问题,而学生回答不出来,这让学生多难为情呀!于是我一再反复强调,回答问题答错了比那种不去思考问题、不回答问题不知要强多少倍,这是毋容置疑的。
然而传统的思维方式束缚了学生,使他们不喜欢回答问题。我先采取的是集体提问分组讨论,就让学生慢慢融入和参与。经过一段时间,同学们就不再害怕提问题了,教学效果也取得了明显的进展。让同学们自己思维,而不是简单地被动地听课。所以教学法不仅是老师的事,而且也事关同学们自己的学习方法的问题。我建议同学们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比如在课堂上多提问题,多讨论,要敢于提问题,善于提问题。
比如,在赏析四川民歌《太阳出来》时,我让学生边听音乐边画一幅画,标题是《早晨》。学生中有的画一个太阳,有的画自己睡懒觉……这就是没有标准答案的题目,不能说谁对谁错,同学们各抒己见,通过参与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然后学生才能产生创新的成果;创新成果的产生反过来又增强了创新意识,培养了创新能力。
我想,只要有了创新的意识,参与实践,有了自己的主见,有了写评论的能力,这种创新意识才会逐步得到培养。没有创新能力,哪来创新的成果?
2.3 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的教学方法。有人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而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艺术是相通的,音乐与美术的的联系更能让学生理解乐曲的风格和调性。大调如美术中具有明朗的性质和光辉的色彩,小调具有柔和的性质和暗淡的色彩。每一首歌似是一副画,每一副画又似是一首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音乐的语言赋予一首乐曲生命,就像文学语言赋予一片文章生命一样。文学的语言构建了词汇、句、段、章等层次,而音乐语言中的层次有就乐汇、乐句、乐段、乐章,它们是相通的。文学是通过语句表达情感,字里行间流露真挚的情感。而音乐就是用音符谱写文章,每一个音符中都流淌着优美的诗篇。学生欣赏音乐就如就象读文章一样解读整首乐曲,接受起来就更容易了。
1、认识马头琴,分别欣赏马头琴独奏《嘎达梅林》和歌曲独唱《嘎达梅林》,感受歌曲悲壮的情绪,并且随乐跟唱歌曲。
2、通过欣赏歌曲《打起手鼓唱起歌》感受新疆风格的音乐。
3、了解感受少数民族音乐,让学生对我国的少数民族音乐有更多了解,对民族音乐文化有更深刻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
聆听不同版本的音乐,感受歌曲表达的情绪,了解民族音乐文化。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长调音乐背景下欣赏草原风光。
师:今天我们要进行一场盛大的音乐之旅,现在我们要准备出发去往第一站,辽阔的内蒙古大草原。
二、认识蒙古族乐器“马头琴”
1、马头琴的故事
师:一看见内蒙古大草原,我就不禁想起了马头琴悠扬的声音,关于马头琴这件乐器还有一个传说呢,我们来了解一下。
2、聆听马头琴独奏《嘎达梅林》
说了那么多,我都等不及要听听马头琴的声音了,今天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感受来自大草原的优美音乐
(说一说音乐表达的情绪)
三、聆听歌曲
1、介绍“嘎达梅林”
这首乐曲叫做《嘎达梅林》,讲述了一个蒙古族民族英雄“嘎达”的故事,“梅林”是他担任的一个职务。嘎达勇于和封建势力做斗争,最后为了民族英勇牺牲。于是人们将这首《嘎达梅林》广为传唱,纪念这位壮烈牺牲的民族英雄。
2、聆听男低音独唱《嘎达梅林》
我们一起再来完整的听一遍男低音独唱版的《嘎达梅林》
3、师出示乐谱,请生随乐跟唱
4、视唱乐谱
5、请生配合音乐表演舞蹈片段
四、认识新疆
1、请生说一说你知道的新疆
2、聆听女中音独唱《打起手鼓唱起歌》
新疆物产丰富,又是一年大丰收,新疆人都高兴的唱起歌了。
3、简介歌曲打起手鼓唱起歌
4、请生表演新疆舞蹈
5、聆听合唱《打起手鼓唱起歌》
五、拓展认识
学生介绍少数民族音乐
1引导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活动
教学活动是双边活动,应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来进行活动,因此,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参与音乐欣赏活动,这是关键的一点。音乐欣赏课上的主要任务是要让学生学会听,从听中获取知识,激起兴趣。那怎样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去倾听音乐呢?我认为可以采用讲故事和提问法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比如在欣赏冬不拉弹唱《美丽的姑娘》这首曲子时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哈萨克族的冬不拉的传说版本之一,是哈萨克族学生都比较熟悉的,听之前教师可先让学生回忆关于冬不拉乐器由来的传说,让一两个同学简单地把传说讲一下,以加深印象。然后告诉同学们,今天我们要欣赏的这一课就是用冬不拉乐器弹唱形式讲出来,它和我们以前学习过的钢琴弹唱又有什么不同呢?在听的时侯学生就会集中精力认真地去听。
2从民族角度教学认识音乐的民族性
音乐具有民族性,所以,在音乐教学,特别是音乐欣赏教学时,也要注意从民族性上对作品进行挖掘。有句话说,没有个性便没有艺术,是的,音乐发展的源泉的民族文化,这也是音乐创作的基础,音乐作品中个性的挖掘也要起源于民族文化。比如说《玛依拉》,这支曲子就有很强的哈萨克民族性特点,它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新疆哈萨克民歌。在传说中,此曲是哈萨克姑娘玛依拉作的。后经作曲家王洛宾同志改编而传遍大江南北。改编后的《玛依拉》歌词朴实无华;曲调舒展、奔放;节奏活泼、简约。歌曲中的抒情主人公明朗活泼,惹人喜爱,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哈萨克姑娘天真活泼的性格以及以“玛拉依”为代表的哈萨克人民对幸福生活充满自信,充满激情的乐观生活态度。在教学中,为使学生能很容易地欣赏到这些具有民族特点的流行音乐,我经常选择古今中外具有特定意义的作品比较与选择,或者把某一作曲家的作品集中搜集起来,特别是中国的作品是笔者的首选,让学生了解我们祖国的优秀文化,了解我们本民族的特点,通过与国外的作品进行比较,感受到我们伟大民族的优秀文化,感受有民族特征的中国音乐的美,接受中国民族音乐的感染熏陶,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及本民族的情感。
3引导学生想象提高美感
想象教学法是老师们经常采用的,同样,在音乐欣赏课中,我也常用想象教学法让学生创造性地进行音乐欣赏。想象是一种创造,是一种心理活动,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意识,让学生在听音乐之时,对音乐中的旋律展开丰富的想象力。想象教学法在音乐欣赏课中非常重要。若没想象力,那学生听完一支曲子是不会有太多收获的。要想增强学生创造性的想象力,要选择适合高中学生年龄特点与心理特点的作品,这一环节很关键。描绘性的音乐本质上是情景交融的,例如曲目《牧歌》、《百鸟朝凤》、《天鹅》等,这些曲子都伴随着很多的场所,我们要通过想象去感受在那样的场景中,应该有的欢快与轻松。若学生没有想象,不用心去体会其中的情感,那学生听到的音乐曲子对他们而言也便没有了味道。再比如,抒情性的音乐这一类型也很容易引起听者的想象。有些作品其实上代表了作者的心情,作者就是把自己的心情创作成音乐,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抒发自己的感情。这样的曲子就要让学生凭借音响的感知,大胆地展开想象,感受其中的情感,比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痛苦的姑娘》等等。启发学生想象的方法有多种。整体感受法:通过音乐的高低、快慢、节奏、力度、强弱等要素,去思考有几个主题音调、音乐的总体布局、各段之间的关系等等,感受到作品感伤凄哀的美。进入角色法:把听者与作者的思想情感相统一,把自己融入到作品的主题中,去体验作者所要表现的人物和情境。听画结合法:让学生将欣赏的作品在脑中勾画出缤纷的画面,融音乐与画面为一体。自由想象法:让学生自由想象。由于音乐是一种形式,而想象是无形的。为了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自觉地进行思维,把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认识融进作品中,不受作品的解释和分析所影响,所以,应该鼓励学生进行自由想象,引导他们进行想象的交流,提高他们的欣赏能力,使他们获得审美享受。
中国民族乐器在我们开设的音乐欣赏课程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而且作为我们本土的音乐,学习中应该更加注重弘扬我们的中国音乐文化。中国民族乐器按照我国传统习惯,将这些乐器依照形制、演奏方式、性能和色彩等,分为吹管乐器、拉弦乐器、弹拨乐器和打击乐器。我国的民族乐器是“吹、拉、弹、打“四类乐器齐备。在学习这个部分时,我们按照乐器分类依次展开,比如说吹管乐器中,首先让大家了解吹管乐器总体的特性,声音响亮、色彩鲜明,常用来演奏主旋律,也常用于独奏,不论是少数民族吹管乐器还是汉族吹管乐器都可以按其构造的不同,大体分为三类:无簧哨的吹管乐器、带哨的吹管乐器、簧管乐器。在实际接触到具体乐器作和品学习是,首先要让学生了解掌握这件乐器的形制、特点、发音原理、音色、简单的演奏方法以及通常多表现那一方面的作品,或擅长表现什么作品。
我们最常见的吹管乐器竹笛,在讲解时通常简单为学生们介绍常见的种类有梆笛、曲笛,它们在形制上稍有区别,可能仅此而已,那么为了让学生们对竹笛更快更准确更全面的了解掌握。首先是对竹笛进行简单介绍,让学生有一个初步了解,第二为学生提供有关于乐器的图片资料,从中对两种笛子在外形上有一个认识,最终让学生们深刻地认识这件乐器,更好的方法是为学生提供真实地乐器实物让他们去直观的观察、了解,对比梆笛与曲笛之间的异同,会发现梆笛的形体相对于曲笛较短小一些,笛子本身所采用的竹子也稍细一些。而曲笛呢则在形体上较长一些,也稍粗一些。那么后来又通过对笛子的音孔、吹孔、笛膜孔的分析辨识,对笛子又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在对“真实”乐器最后的了解过程中,让学生们去吹奏不同种类的笛子,听到它们独特的声音,对比它们之间音色上的差异,梆笛音色较高亢明亮,曲笛音色则圆润浑厚柔和。在这些基础上将同学们引入欣赏课的最终目的,就是对作品的欣赏。
对于拉弦乐器,像有二胡、高胡、板胡、京胡、四胡、革胡等等,它们的音色较为柔和优美,擅长于演奏歌唱性的旋律,技巧复杂细腻,表现力很强,适应性广。在众多拉弦乐器中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中,学生最熟悉的莫过于二胡。在引导学生了解欣赏二胡这个乐器及作品时,通常只是简单介绍二胡的结构,比如二根琴弦,是用琴弓拉响的等等。那么在引导学生去了解二胡欣赏二胡作品时,首先简单用语言介绍一下二胡这件乐器的来历,在此基础上,给学生展示多种拉弦乐器的图片,让学生们看到他们之间的区别,特别是在看到二胡图片时,同时将二胡这件乐器的实物展示给学生,结合图片与实物让学生直观的认识这个乐器,并分别给学生讲述二胡每个部位的名称、作用、材质等,比如琴筒、琴杆、琴皮、弦轴、琴弦、弓杆、千斤、琴码和弓毛等。让他们真正知道二胡这件乐器,包括它的发音原理。在前面对于二胡这件乐器有一定的了解后,下面学生们对作品的欣赏就比较容易了,在作品欣赏方面侧重于选择两个方面,第一是学生耳熟能详的的作品,比如说《赛马》、《二泉映月》,另外一种是具有特殊代表意义的,比如说具有对二胡演奏技巧进行改革的作品《光明行》等。在欣赏作品前通过对作者的一些生平的介绍传递给学生创作作品的背景、用意等,为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打下基础。比如说在欣赏《二泉映月》时,在对二胡、阿炳了解后,对于作品的认识起来就容易了很多,学生很快就能体会到作品所反映的是作者坎坷、凄切悲惨一生的真实生活写照,在以景托情的意境中,流露出作者对黑暗社会的愤懑不平,表达了作者对无情的现实生活的沉思和感叹。
在学习欣赏弹拨乐器时,因为乐器的种类比较多,像有古琴、古筝、琵琶、阮、柳琴、三弦、扬琴等等,所以学生们仅仅认识了解这些乐器都会由一定的难度,更不要说对于作品的准确把握了。对于这样的情况,在学习这个方面内容时,主要采用对比的方法,让学生们通过对比快速认识并印象深刻的记住每个乐器。关于弹拨乐器通常我们按照不同的乐器形制和演奏姿势分为三类,有抱弹的弹拨乐器、平置的弹拨乐器和打弦乐器。像在学习抱弹乐器时,就可以把琵琶、柳琴、阮的图片它们放在一起进行对比,从外形上,柳琴最小,其次是琵琶最大是阮;从基本演奏方法看,柳琴和阮是用拨片演奏的,而琵琶呢则是在手指外侧带假指甲来演奏的。这样,很容易就可以将这三种乐器区别开来。在对乐器有了初步的了解后,进一步引导学生对乐器的代表作品进行赏析。在欣赏作品时为学生提供视频资料,做到声情并茂。
一、民族音乐欣赏对幼儿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音乐是没有国界的人类文化活动,也是反映一个国家人类文明的手段和途径。而音乐欣赏是从小教育中就不可或缺的方式,尤其是在幼儿教育时期,音乐欣赏则是幼儿教育的重中之重,是幼儿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我国是一个历史大国,民族音乐则是我国传统音乐中的关键分支。早在商代,我国的民族音乐就发展起来了,而在西周音乐欣赏教育就已经纳入了学生教育的体系中。但是在20世纪,西方音乐就随着国家交流传入了我国境内,由于国人缺乏对于传统民族音乐的保护,使得我国民族音乐逐渐受到了不该有的冷落,适合幼儿音乐欣赏的民族音乐就更是少之又少。因此,在中西方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我们的幼儿音乐教育不仅要借鉴西方音乐欣赏,更是要逐渐的重视起来对于我国传统民族音乐的传承。不论是从培养我国幼儿的民族爱国意识的角度,还是从加强幼儿的民族审美观念的角度来说,幼儿的民族音乐欣赏都是幼儿教育中关键的组成部分。
二、古诗结合的幼儿民族音乐教育意义
我国现如今执行的幼儿园教育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必要组成部分,也是学前教育的开始阶段。艺术是实施文化教育的关键方式,幼儿园教师要重视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以此促进幼儿的人格良性发展。民族音乐是我国重要的传统文化形式,而民族音乐欣赏则能够进一步促进和培养幼儿的民族爱国意识和民族情感,也奠定了幼儿今后情感教育的基础和前提条件。我国传统的民族音乐一般而言都会与我们国家民族的信仰紧紧结合,除此之外民族音乐还会和文化思想、民族习俗、民族价值观等有直接的密切联系。通过对学前的幼儿进行民族音乐欣赏教育活动的开展,可以加强幼儿的民族爱国精神和民族意识,进一步传承民族文化美学,另外通过幼儿民族音乐欣赏活动,能够使得幼儿深刻的认识到我国悠久的民族历史以及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意识到我国人类文明,逐渐培养出幼儿的理解、尊重和平等的价值观念。
我们国家的古诗拥有者非常悠久的历史,在古代诗人就经常用古诗来诠释自己的情感。古诗也是音乐的姐妹艺术,古诗与音乐之间不是绝对的独立关系,它们是相互联系并且水融的。我们将幼儿的音乐欣赏与古诗相互结合起来,不仅能够开展幼儿的想象,发散幼儿的头脑思维,还能够进一步通过古诗令幼儿更好的理解音乐所要表达的内容,反过来音乐使得幼儿更好的体会古诗中的意境。音诗的完美结合不仅开拓了幼儿的思维方式和具备的知识,又能够提升幼儿对于音乐的欣赏能力。
三、幼儿民族音乐欣赏的活动开展方式
经过多年的教学经验,本人认为学前幼儿的最佳民族音乐欣赏方式就在于将特定情境的古诗与民族音乐结合起来,并且通过情境设计的途径令幼儿更好的欣赏我国传统的民族音乐。
所谓的情境设计,就是将情绪与环境相互结合起来,用环境来反映古诗和民族音乐中作者所想要表达的情感,使得内外因素交融起来形成一个适合幼儿的民族音乐欣赏方式。音乐实际上就是一种情感宣泄的表达方式,是一种通过音符来塑造音乐形象的情绪和文化艺术。在对于幼儿的民族音乐欣赏中,幼儿园的教师应当适当的结合与音乐时代背景紧密相连的古诗,创造出一种全面触动幼儿视听感觉的音乐环境和情绪世界。而另外一方面,由于幼儿自身的年龄特点也决定了学前民族音乐的欣赏程度也必须在教师所创造出的独特教学环境中进行,在古诗结合的情境下提升。
四、创造音乐情境的途径
(一)通过语言来创造情境。
语言是人类不可或缺的交流方式,从表面上来看语言极为普通和普遍,但是在幼儿的学前教育中却是最为重要和关键的一种教学途径。一旦幼儿园的教师能够掌握到语言使用的巧妙性时,语言就会在幼儿的学前教育中体现出一种显著的教育力量。
古诗《春晓》是音诗结合的民族音乐欣赏中较为成功的典范。《春晓》这首小诗,在初读的时候会有一点平淡的感觉,但是如果反复的多读几遍就会发现,在诗句中会暗藏着另外一番景象。这首古诗之所以能够如此著名,不仅是因为它具备了在诗词修辞手法上的独特魅力和极具特点的艺术表达手段,更是在于这首古诗整体表现出来的韵味。《春晓》的风格犹如行云流水一般如此的自然而又不乏浪漫情怀,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又充满了悠久深厚的历史情境。除此之外,这首古诗在语言的押韵和行文方面又显得非常规律,诗人在表达自己热爱春天的美好情感之时也留给了读者无限的遐想。因而教师在向幼儿们进行《春晓》的民族音乐欣赏时要注意多向幼儿诵读诗句,并通过生动活泼的语言向孩子们表达春天如此美好的情感。
(二)通过光线来创造情境。
在民族音乐欣赏的活动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在合理的时间和地点使用光线增加音乐的明暗效果和创造独特的教学情境,这样一来不仅能够使得教学气氛进一步变得深厚,更重要的是还能够使幼儿们得到非常明显的置身其中的感觉,从而更加准确的体验到古诗和音乐的情怀。
(三)通过音效来创造情境。
音效是指在幼儿的民族音乐欣赏教学中,为了达到提高幼儿兴趣的目的而采用生活中的自然音响素材。比如:利用废旧矿泉水瓶装上豆子、沙子、小石头等发出的不同的声音,利用揉搓报纸模拟的风雨声、敲击盆桶发出的雷电声等等。在民族音乐欣赏的学前教育中,教师若能够很好的使用自然音响制造音效,便能够创造出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出幼儿的能动性和主动性。
一、民族音乐是幼儿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音乐教育在幼儿教育中是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幼儿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在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教育是其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商代,我国的音乐教育已初具规模,西周时期,出现了较为严格的学校网络,统治者把乐教视为“国教”,把乐教提到非常高的地位。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都十分推崇音乐教育。孔子认为音乐教育可以把人培养成一个完美的人,是人的思想全面形成最后一个重要环节。然而,20世纪以来,随着西方音乐的大量传入,加上思想领域内的“欧洲中心论”以及国人缺乏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深层认识,使得中国民族音乐渐受冷落。民族音乐的教材很难找,适合幼儿的教材就更难找,民族音乐虽然有很多精品,制成幼儿作品的却很少。据统计,除了香港雨果公司和台湾风潮公司做传统音乐音像资料外,目前国内还没有看到一本相对集中介绍和适合对幼儿进行民族音乐或民间音乐教学的教材。因此,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随着中西文化交流发展更加密切与广阔,我们在学习、借鉴外来音乐的同时,传承本民族宝贵的音乐遗产,培养幼儿的民族审美观,加强幼儿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学习和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民族音乐教育应成为幼儿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民族音乐对幼儿素质教育的意义及作用
音乐是思维强用力的源泉。没有音乐教育,就没有儿童完全合乎要求的智力和思想情感等发展。音乐教育是儿童全面发展的有力手段,是实施素质教育中不可分割部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艺术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应充分发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要立足于我国民族民间艺术的学习,尤其要充分利用各地的艺术文化资源。同时,初步接触不同地区、民族的艺术文化,拓展艺术视野。首先,音乐能陶冶人的情操,好的音乐,可以振奋精神,起到鼓舞人的作用,有利于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其次,音乐教育不仅只是社会精神文明的需要,而且和我们如何更快更好的学习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有着密切的关系。另外,音乐还可以喧泄感情,有益于身体健康,使生命和谐。好的音乐能感动人,是精神的源泉。
三、要加强民族文化传承的教育和研究
幼儿园加强民族音乐的传承教育和研究是一件具有根基意义的工作,幼儿教师对根基的教育应该有一种责任意识。没有能力可以培养能力,没有兴趣可以培养兴趣,没有基础可以奠定基础。我们可以通过幼儿的生活和教育,从朗诵童谣、学习民歌小曲、表演地方戏剧开始,特别是通过一些比较贴近幼儿生活的、幼儿比较喜爱的、经典的、有特性的民族音乐的学习活动、表演活动和民族乐器介绍等活动,让幼儿从小接受民族音乐的熏陶。在培养幼儿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和兴趣的同时.也能提高教师对民族音乐的审美和热爱情趣。
四、要加强民族音乐的宣传、推广和普及力度
通过媒体和文体活动传播民族音乐是一个非常好的渠道,政府、社区和学校(幼儿园)都可以开展。前不久,深圳市教育学会艺术教育专业委员会和社会团体联合举办了“深圳首届校园民族艺术巡礼活动”,有1000多所中小学幼儿园参与了民族舞蹈、民歌演唱、民族器乐、中国戏剧、民间美术摄影等项目的展示活动。
我园近年来在开展音乐教学研究活动中,倡导在教材选用上尽量多选用民族音乐和有地域特色的音乐;在音乐教学活动组织方法上,倡导将现代音乐教学法与传统音乐教学法结合使用;在校园广播和音乐欣赏上,注意多给幼儿欣赏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介绍有民族特色的乐器等,尽量多给孩子们接触民族音乐的机会和营造接受民族音乐熏陶的环境氛围。
五、要加强民族音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首先,要有抢救民族音乐”的意识。要重视收集整理民族音乐,特别是即将流失的或已经漉失的民族音乐、地方民间音乐。这个工作不单是由政府和音乐专业人士来做,也可以发动有志于传承民族音乐和热爱民族音乐的人士来做。幼儿园热爱音乐的老师和有责任意识的老师可以做收集民间音乐和歌谣这项工作,还可以发动家长一起做这项工作。上学期,我园利用暑假,给教师布置了一个收集和推荐民间童谣、民间音乐,特别是广东闽南地区的童谣和音乐的任务,然后将老师们收集的民间童谣、民间音乐编印成册,供老师们教学参考使用,为教师开展民族音乐教学活动提供了方便:
其次,要面对不同人群的需要,大力开发多种类型的民族音乐的音像制品和教材教具。我国的音像制品和教材编印商应采取积极的措施,编制和出版符合幼儿身心特点的民族音乐的音像制品和教材,大力弘扬中国民族音乐,为民族音乐传承教育提供帮助和支持。
高校音乐欣赏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审美观与情感层次的教育,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精神档次、综合素质以及人文素养。高校音乐欣赏教学内容的更新改进思考,是以高校音乐欣赏的教学内容构建探究作为切入点的,并且对高校音乐欣赏教学内容的更新改进提出科学的设想,有助于进一步解放教师的教学思路,有助于进行相应的教学内容改革,有助于大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针对性的音乐欣赏学习,有助于高校音乐欣赏教学取得更大的进步。
一、当前,我国高校音乐欣赏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
一是中西音乐欣赏内容的比重失衡。我国高校的音乐欣赏教学内容,从整体以及单门的欣赏课程看,欧洲音乐为基础的西方音乐占据了其中的较大比例。
二是缺乏课堂外的实践内容。音乐欣赏教学内容以课堂为媒介进行传递,倘若没有开展与音乐欣赏教学内
容相关联的实践活动,教学将呈直线形状的发展。可在实际上,音乐教学最佳模式并非为直线形状的过程,而是呈发散性的形状存在。课堂实践的补充学习将弥补音乐课堂教学中的缺陷,使得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接触和理解音乐知识。
三是音乐欣赏教学的内容因教师而选定。高校教师多为专业音乐学院毕业,他们有的专注钢琴演奏、有的擅长于音乐历史知识、有的则偏好声乐的表演,等等。由于教师的自身特长,导致其在课堂的设置多是根据本身的情况而定。但是,音乐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最终目的应当是学生的音乐素养的发展,因师而定的音乐教材忽略了学生这个最主要的主体,无法起到促进教学质量发展的作用。
四是音乐教学内容存在滞后性。高校音乐欣赏教材内容已经有着三十多年的历史,可基本内容的框架一直没有实质性的突破,仍旧是中国音乐和西方音乐两部分,而且多为至今延续几千年、几百年的音乐知识。
二、高校音乐欣赏教学内容的更新改进
1.注重中国文化,加强民族特色的高校音乐欣赏教学内容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孕育了光辉灿烂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民间音乐,成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同时也是东方古老音乐的主要代表之一。我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由于其文化、语言、历史以及风俗等不同,导致各个民族的音乐具有各自的异彩。目前,我国高校的音乐欣赏教学仍然受到西方音乐教育的较大影响。因此,开辟有中国文化特征的高校音乐欣赏教学之路,构建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欣赏教学内容显得极其重要。
2.编写科学、合适的,具有民族特色的高校音乐欣赏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基础,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有力保证,是教师实施有效教学的根据,是学生获取理论知识和使用技能的途径。构建具有中国文化和民族特色的音乐欣赏教学内容,就应当编写出一整套内容具有整体性、科学性与结构性等特点的高校音乐欣赏教材,它是音乐欣赏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是发展和完善高校音乐欣赏教学的基础。编写适用于高校具有中国文化、民族特色的音乐欣赏教材,应当具备以下几点特征:
(1)音乐欣赏内容具有时代性。我国是一个拥有数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拥有辉煌、多样化的音乐戏剧文化与民间音乐文化,高校音乐教育应当对其进行珍惜并且善加利用。但是,对于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戏曲与乐器的介绍、赏析和传播时,应当更加注重音乐教学教材的时代性,注重融入当代的流行和时尚,更加密切结合现实的生活经历。高校音乐欣赏内容的选择与编写应当处理好传统和现代两者之间的关系,既要弘扬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又必须渗透入现代流行、经典的音乐作品,从而开拓学生的眼界与思路;
(2)音乐欣赏内容具有开放性。高校音乐欣赏具有民族特色的内容,决定了编写应当具备一定的开放性。因为教材编写的时间因素,使其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因此,它只能是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需加以延伸的课程资源,不应按部就班地利用教材进行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应当超越教材,依据实际情况的差异,对教材进行适当的更改、添加,才能够收到卓越的教学效果。因此,应当根据各个地区情况与要求的不同,在教材编写过程当中保留一定的余地,允许、鼓励教师在教材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研究情况进行调整和改善;
(3)音乐欣赏内容的载体具有多样性。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教材已经不再拘泥于单纯的纸张形式,教材应拥有更多的变现载体。高校编写具有中国文化和民族特色的音乐教材时,也应当对现代化的载体进行充分的利用,发展多样化的教材变现形式。把文字教材(教科书、参考书、以及学生的指导书和补充书本等)、音像教材(幻灯片、录像磁带和音像光盘、电影片等)、视听教材(教材影片、投影片等)以及计算机信息教材(音乐图像资料以及电子书籍等)有机结合起来。
3.加强高校音乐欣赏教材当中的隐形内容传播
在构建具有中国文化、民族音乐特色的教学内容时,除了确立以民族音乐为核心之外,还应当加强音乐欣赏教材中的隐形内容传播。
(1)培养学生注重民族音乐的价值。我国民族音乐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地更新、发展。逐渐在音乐创作、表演、体裁、形式以及理论知识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民族特征,这些特征均是我国民族的心理素质审美观和文化传统的反映。高校音乐教学不但药传授给学生一定的音乐知识,还应当成为音乐文化的传播渠道;
(2)纠正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错误思想。在长期的音乐教学过程中,由于多以西方音乐为主,导致在学生的认识往往以西方音乐为主流,从而忽略了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甚至有可能导致我国民族音乐的衰退、灭亡。因此,在高校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当以传播我国民族音乐文化为己任,在学生的心中树立以本土音乐为主体的意向。
三、总结
高校音乐欣赏教学是教育活动中的门类之一,也有自身的规律。本文对我国当前高校音乐教学内容中的缺陷进行了阐述与研究,并且提出有针对性的音乐教学内容的更新改进思考。从加强中国文化元素、民族音乐特色的教学内容;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音乐教学内容应当具备时代性、开放性和传播载体的多样性特征,以及注重音乐教学中的隐形传播等方面,进行内容的更新改进。使得我国的高校音乐教材内容更加合理、科学,使得学生学有所得,同时充实将继承、传播和发展我国优秀音乐融为一体的、更加符合时代要求的音乐教材内容。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