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传承红色文化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乡风文明不仅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x特色文明乡风是我省农村精神风貌的总体体现,是x乡村振兴的灵魂所在。要通过加大乡村文化保护力度、加强优秀文化宣传、增加乡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等,积极培育x特色文明乡风。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没有乡村文化的繁荣发展,就难以实现乡村振兴的伟大使命。x特色文明乡风是我省农村精神风貌的总体体现,凝聚着x大地的乡土之美、人文之美,是x乡村振兴的灵魂所在。培育x特色文明乡风,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我省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培育x特色文明乡风的重要价值
培育x特色文明乡风可以为农村“生态宜居”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文明乡风与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是互促共进的孪生体。农村的生态宜居既需要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也离不开良好的人文生态环境。乡风文明蕴含着尊老爱幼、守望相助、勤劳朴实、诚实守信、邻里和睦等优秀传统,是乡村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乡村“生态宜居”的重要保障,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强大动力。
培育x特色文明乡风可以为农村“治理有效”创造有利条件。乡风文明在农村治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且积极的引领作用,乡村治理的全过程是乡风文明建设的全景式呈现。如村民通过村规民约、家风家训等,实现邻里互助、尊老爱幼、孝敬父母,不仅彰显了乡风文明,还为农村“治理有效”提供有力支撑。
培育x特色文明乡风可以为农民“生活富裕”提供更加丰富的内涵。培育x特色文明乡风能够赋予农产品更多的文化价值,从而有效提升农产品文化品牌效应,提高农业和农产品品质及附加值,实现文化禀赋和生态资源的深度有机融合,有效促进农民增收。x特色文明乡风的培育还会进一步提高农民的思想素质,转变农民的生活方式,丰富农民的精神世界,达到“既富口袋,又富脑袋”的效果。
培育x特色文明乡风的路径选择
加大乡村文化保护力度。一是开展x乡村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明确牵头单位,并会同专家学者、民间艺人等对全省乡村文化遗产的种类、数量、分布情况和现状进行登记造册。二是立足全省,制定保护和传承规划,研究制定分类保护、分级管理方案和相关政策,同时对各职能部门的权责进行相应划定,构建高效的联动机制。三是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参与乡村文化保护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宣传教育、资金支持、荣誉奖励、建立乡村博物馆等形式,让村民认识到文化保护与传承是一项“惠及当代,造福子孙”的工作,增强人们对乡村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和保护意识。
加强x优秀文化宣传。一是在农村地区大力弘扬主旋律,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深入挖掘x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引导农民群众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二是创新宣传方式,丰富宣传载体。利用各种新媒体工具,把乡风文明宣传融入农民生活。积极组织开展体现x特色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形成鲜明的舆论导向。三是发挥先进典型示范激励作用。引导农民群众对标先进,反思错误或落后的思想观念,形成学先进、赶先进、做先进的浓厚氛围。
二、红色旅游人力资源的基本概述
1.红色旅游人力资源的概念。
笔者对各个研究学家所给出的红色旅游人力资源概念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其基本概念可以概括为红色旅游资源人力资源就是指对红色旅游起到一定的促进和推动作用,能够对红色文化进行传播的,并能够提供红色旅游发展所需要的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人类的总和。相关的研究学者将红色旅游人力资源分为三类:核心人员,科研教育人员和人力资源。人力资源开发不同于我们平常提到的人力资源管理,二者之间具有本质的区别,当前所涉及到的红色旅游人力资源开发是一门具有综合性特征的边缘学科,主要是在宏观上对现有的和潜在的人力资源通过培训与开发、职业生涯规划、组织发展等途径和培训、教育、就业与使用、学习、规划与配置等手段,对其所具有的潜能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开发,比如说对人力资源的智力、体力、应急能力以及其他综合素质进行开发,来实现人力资源各方面素质的提升,并达到对人力资源进行发掘和利用的目的。与人力资源管理相比,人力资源的开发更倾向于长线回报的投资。除此之外,对红色旅游人力资源的开发应该按照红色旅游行业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来进行,以实现红色旅游行业获得更广阔的发展前景。红色旅游行业在传统旅游行业的基础上,又添加了政治性、文化性等特征,比普通的旅游行业具有更强的广泛性和包容性,为了更全面的体现红色旅游的这些特点,更好的促进红色旅游人力资源的开发,参考旅游行业的基本构成要素可以将红色旅游人力资源划分为现实和潜在两大类,具体划分的化可以分为五种:核心型人力资源、支撑型人力资源、依托型人力资源、支持型人力资源以及后备型人力资源。
2.红色旅游人力资源的特征。红色旅游行业的人力资源不仅应该具备普通旅游行业人力资源的各种特征,还应该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2.1群众性。
红色年代离我们并不遥远,红色旅游资源就在我们身边,革命与建设正在进行中。红色地区仍然存在一些建在的革命前辈以及一些革命的参与者和见证人。国家对红色文化的倡导以及红色文化的教育和熏陶为红色旅游文化的开展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为红色旅游人力资源的发展和培养提供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和一定的开发条件,为红色旅游人力资源开发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和群众基础。
2.2政治性。
红色旅游是红色工程的一部分,属于政治工程、文化工程和富民工程的一部分,是为了响应国家弘扬和传承红色文化的策略而开展的,具有一定的政治性色彩。在这一工程开展的过程中,红色旅游人力资源不仅承担了推动者、组织者、建设者和维护者的作用,还起到了红色文化传播载体的作用。红色旅游人力资源所具有的政治特征要求在对红色旅游人力资源进行开发的过程中,应该首先对人力资源以及其他相关人员进行一定的具有政治性质的思想教育,建立与之匹配的道德情怀。
2.3较强的知识性。
红色旅游人力资源不仅要具有普通旅游行业人力资源所具有的管理、营销等知识和技能,还应该熟练的掌握红色地区的革命历史、建设历程、革命事迹等,并对革命精神具有一定高度的领悟。实际环境中,应该将这些知识点作为基础,运用一定的手段使其丰富化,并具有一定的渲染色彩,来感染参观红色文化的人们,促进其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和对革命精神的领悟。红色旅游人力资源与其他行业的人力资源相比,需要强的知识性和技术性才能够完成任务。
2.4高度的兼容性。
中国在长达数十年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培养了不同专业,拥有不同技术的具有多样性的人才队伍。在政府对弘扬和传承红色文化的倡导下,以及红色旅游文化对其他行业的促进下,这些具有高技能、高学历的人才能够在对其本行业进行服务的同时,也能够在红色旅游行业中发挥其聪明才智,为红色旅游行业的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红色旅游人力资源多具有的高度兼容性不仅能够促进红色旅游行业的发展,还促进了红色文化的弘扬和传承。
2.5创新性。
红色旅游行业与普通的旅游行业相同,都是将游客作为其重点服务的对象,按照旅游经济发展的规律,针对游客对具有新、奇、特、异等特点事物的追求,在正确政治方向的引导下,向游客提供具有新、奇、特、异等特点的倡议和功能产品,以达到增加红色旅游吸引力和感染力的目的。想要实现这一目的,就应该要求红色旅游人力资源以及其他的相关人员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
三、目前我国红色旅游人力资源开发现状与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红色旅游人力资源开发现状。
文章提到过,红色旅游人力资源具体可以划分为五部分,我们主要这几个层面的角度出发对红色旅游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进行研究。
1.1从核心层、支撑层的角度出发
红色旅游人力资源的培训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在红色旅游行业实际的发展过程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红色旅游作为文化旅游中一个特殊的组成部分,通过对其调查研究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全国承接红色旅游的旅行社已经超过两万家,星级饭店大约10000家。红色景区当地也设立了接近200万家,红色旅游的相关就业人员大约在8000万人左右。这些数据表明了红色旅游行业的发展速度好使比较快的,为红色旅游的继续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而且还为红色旅游人力资源支撑层中培育核心型人力资源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人力条件。红色旅游人力资源在培训工作中主要呈现了范围广、参与人数多、培训形式多样化、培训涉及的知识面广、参与培训层次高、激励性强等特点。
1.2站在支持层角度上看
关于红色旅游的研究社团、文化艺术团体的活动也比较的频繁,为红色旅游行业的发展营造出比较和谐的环境,为红色旅游人力资源的开发提供了大量的人才。从08年至今,各种以红色旅游和弘扬红色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社团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出现,为红色旅游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目前,我国存在各种形式的红色文化研究会,红色文化国际交流会,红色社区等团体,这些团体不断的走向专业化,这些团体通过方式比如说举办学术研讨会等形式吸引了大量的红色文化爱好者和崇拜者,向其传输了大量的红色知识,为红色旅游提高了大量的专业人才。
1.3如果站在后备层的角度
全国范围内各大旅游院校对红色旅游人力资源的培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每年各大院校都为红色旅游人力资源输送了大量的人才,正在源源不断的为红色旅游的发展培养更多的后备型人力资源。尤其是近年来学校、各个学院以红色文化为主题开展的各种形式的活动都为红色旅游储备了一定的后备人才。比如说每年吉林师范大学都会开展为其一个月的红色文化节,以征稿或者主题晚会的形式面向全校的师生进行了红色文化的宣传。或者部分重点大学也通过硕博论文的选题等形式培育了高级红色旅游研究和开发、管理的后备型人才,比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红色旅游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缺乏统一的开发规划。
相关人员缺少对红色旅游人力资源信息进行分析,因而缺少对人力资源进行开发的统一的规划,又由于在人才招聘过程中,在人才的选择、培训、开发过程中都缺少一套完善的管理办法,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人力资源开发,也影响了红色旅游的发展。
2.2缺少合理的培训系统。
由于红色旅游文化发展的比较快,没有对红色旅游专业进行明确的定位。导致在实际开发过程中,出现了重培训轻开发;重视技能提升,忽略道德教育;重视实践培训,忽视理论培训等现象。这些问题大大抑制了红色旅游人力资源的开发,导致人力资源结构上不合理,管理、技术、服务等人员在人数、年龄等比例上都存在一定的不合理,尤其缺少高学历,国际化人才。
四、如何促进红色旅游人力资源的开发
1.优化红色旅游人力资源的构成结构。
首先应该制定一个全国范围内的统一的红色旅游人力资源开发规划。在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之后,对全国红区的实际需要进行分析总结,制定合理科学的人才开发规划;其次,逐步对规划进行完善。合理的规划出人才开发的轻重点,实现技能与德育的双向发展,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仅应该重视短期培训,还应该对其进行长期的开发。同时加强对开发过程各个环节的管理;再其次,建设红色旅游人力资源数据可和信息平台,对红区进行细致、深入的研究,包括红区的革命事迹、红色文化等,会同当地的教育部门等其他部门,建立人才数据库和信息平台,促进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现代化。
2.提高红色旅游人力资源的培训质量。
首先,促进人力资源培训的规范化,坚持以人为本,参考市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培训的中心,不断对人资开发过程进行改革,培养更多优质的人才;其次,要将思想政治教育放在培训的首要地位。红色旅游具有一定的政治性,这就要求人资应该具有合格的职业道德,政治思想等;再其次,在培训过程中,不断对培训的内容和方法进行适当的创新,使之符合红色旅游的发展要求,对培训内容进行实时更新,着重培养人才的创新能力以及应急能力,培训手段应该区域多样化,促进人才对培训内容的掌握;建立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考核制度,将培训情况也作为考核的一部分,提高培训的质量。
3.建立专业化的人资培训基地,加大对国际型旅游人才的培养力度。
设立专门的旅游教育机构,定期开展国际性的学术交流活动,为培养国际性旅游人才提供平台。
音乐表演专业的发展主要是从课程设置、实习基地建设、毕业音乐会、教师教学观摩音乐会和教师音乐会、学生专业比赛等几个方面进行改革建设的。
一、课程设置
围绕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按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结合调研结果以及本专业岗位的社会市场需求,以实践式课堂与舞台相结合为主要教学模式,从2015级开始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
在课程设置方面减少部分不适应发展的理论课程,调整部分实践课,新开设部分实践课,探索新的教学途径,不断提高教学的实用性和科学性,促进对技能型、实用型人才培养。根据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指导意见、调研反馈结果以及岗位能力的要求,对2015级音乐表演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做出了以下调整:
精简课程,删掉或者整合部分理论课,减少学时学分。如删复调课,整合曲式与作品分析课和歌曲写作课为曲式分析与歌曲写作课,将舞蹈方向的乐理和视唱练耳课整合成乐理视唱课等。
优化课程,增加特色课程,总体课程结构更加合理。将原有的舞台表演艺术课升级,并更名为作品排演课。夯实理论基础,增加少量课程,如声乐作品赏析、器乐作品赏析、音乐论文写作等。
技能性课程比重增大,实践性学分比重明显增加。
通过开设的课程或者在课程内容中体现,如民族特色课程有原生态艺术表演,作品排演,壮、苗族舞蹈,瑶、彝族舞蹈等,红色课程有红色歌谣赏析等。
通过毕业演出检验学习成果,演出内容部分体现出民族性的特色和革命性的特色。
二、完善基地建设
为加快音乐与舞蹈学院转型发展,提高音乐表演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丰富舞台表演和演唱能力,熟悉舞台表演的流程,了解舞台设备的使用等,2014年百色学院与百色市民族文化传承中心签订了合作协议,在原有共建教学实践基地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合作。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双赢、共同发展的原则,甲乙双方建立长期紧密的合作,分别从合作办学,共同育人,合作就业,共同发展提升合作水平。其中,合作办学作为继续深化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聘请相关业务骨干为客座教授或者实践指导老师,对比赛、演出等进行指导,共同参与音乐表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共同育人作为选拔一定的优秀学生可以参加艺术实践活动,同时,根据实践经验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尝试新的教学改革,逐步丰富与合作单位的合作内容,提高合作水平,不断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成果;合作就业作为录用我院优秀本科毕业生,实现双方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可以举办专场音乐会、舞蹈专场、特色文艺演出等,还可以进行各种类型、各个层次的演出、作品创作,同时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等方面开展合作,为服务地方和发扬民族文化做出贡献。
通过近年与百色市民族文化传承中心的合作以及大量的舞台艺术实践,使得音乐与舞蹈学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音乐表演专业学生的艺术视野更加宽广,艺术审美和舞台演出层次得以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较以往有较大提升。由于学习歌舞团的不少原创节目或经歌舞团教师指导过的参赛节目,在各类比赛中都获得了较好的成绩,学生们的舞台实践能力也有了较大提高。总结的经验告诉我们,今后必须继续保持互利共赢的合作思想和指导原则,继续发挥各自优势,实现互补和资源共享,继续加强双方人员往来和沟通,建立形成一套更加牢固顺畅的合作机制,把课堂教学与艺术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挖掘优秀的民族资源,培养更多优秀的艺术人才。
三、改变毕业论文的形式
将毕业论文以论文答辩和写作的模式,改成论文写作和音乐会并存。音乐表演专业的毕业论文(设计)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教学水平、学生毕业与进行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音乐表演专业的毕业论文(设计)有其专业特殊性和特殊要求,为更好地体现这一专业特色,促进学生业务学习,在经过前期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决定音乐表演毕业论文(设计)以毕业音乐会(舞蹈专场)形式为主,论文撰写(理论研究)形式为辅的方式进行。音乐表演的毕业论文(设计)采用举办毕业音乐会(舞蹈专场)或撰写毕业论文(理论研究)的形式进行。
毕业音乐会(或毕业舞蹈专场)具有专业学术性质,是学生表演水平及组织排演能力的重要体现。在完成过程中,要充分体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既要遵循科学研究的一般规律,又要符合本科教学的基本要求,体现思想性、创造性、学术性、专业性与艺术性的特点,注意突出红色、民族和边疆的独特资源优势和应用型人才办学特色的要求。围绕选定曲目(剧目)、指导、中期检查、评分、答辩等环节,制定明确的规范和标准,指导教师要了解与检查筹备毕业音乐会(或毕业舞蹈专场)工作的实施情况,组织质量检查活动,做好毕业音乐会(或毕业舞蹈专场)工作的总结等。并要符合如下要求:
(一)应设置一定的准入条件
根据专业主修学生第五、第六学期专业课的平均成绩划线,后15%的学生不具备开音乐会(舞蹈专场)的资格,只能以论文撰写(理论研究)的方式作为毕业和取得学位的重要条件。
(二)学生自主原则
学生举办毕业音乐会(舞蹈专场),要综合运用所掌握基本知识和表演技能,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自主地策划、组织、统筹、排演一场具有专业性质的毕业音乐会(或舞蹈专场)。整个过程中,指导教师给予必要指导,但主要以学生为主。
四、建立教学观摩音乐会制度和教师音乐会制度
在各项改革的内容中,教师教学观摩音乐会是属于从教师的层面自己进行改革,提倡教师每年举办一次教师教学观摩会,形成长效机制,以此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提高教风、学风,形成学术氛围浓郁的良好教学环境。观摩音乐主要是提高教师对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对自己近段教学集中的展示和检验,是能较客观的体现出教和学的成果,同时也是一次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学习交流的良好机会。具体改革内容如下:
(一)规范音乐会的内容和形式
对于音乐会的曲目要求、演唱水平、海报节目单制作、服装装扮等各个方面,教师要严格把关,精心设计。
(二)实行奖励性政策
鼓励教师举办教学观摩音乐会、教师音乐会等形式的音乐会。对于超过每年举办一次的教师,每次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三)音樂会后总结
音乐会后教研室对音乐会中间出现的问题和值得大家学习的方面都要及时进行总结,不断在改进中提高音乐会的水平。
通过改革观摩音乐会、教师音乐会,教师和学生都收获了知识,也发现了问题,同时达到了教学相长的教学目的,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专业水平,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丰富了学生的舞台经验。
五、设置专业比赛项目
百色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目前的能够参加的唯一声乐或者舞蹈比赛项目就只有学校一年一次的校园文化艺术节中的歌手比赛或者舞蹈比赛。但这两个比赛形式都是在全院的范围内进行的业余比赛,就是说对于学习歌唱和舞蹈专业的同学要同其他学院的业余选手进行比赛,这样跟其他学院的同学就没有可比性。基于这样的考虑,建议二级学院在院内举办专业性较强的比赛项目。
具体比赛规则如下:
(一)每年举办一届声乐类和舞蹈类专业比赛
争取由学院团委举办,提高比赛规格,扩大比赛影响,将比赛与红色合唱团一起打造成学院的精品项目、特色项目,为百色学院实施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示范基地添砖加瓦。
(二)由各教研室制定科学严谨的比赛规则
声乐和舞蹈教研室进行充分的论证和讨论之后决定改变以往比赛不够严谨和规范的行为,制定出具有专业性和科学性的比赛规则。
一、继承无私奉献精神,加强师德建设
学校是传承烈士精神的主阵地,教师更是主力军。振堂中学充分挖掘红色革命优势,将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融入到教师队伍建设当中,着力开展教师内在素质提高工程。
进入振堂中学的教师首先要精读《董振堂将军列传》一书,全面了解将军传奇而光荣的一生,学习董振堂一心为国为民、一生无私无畏的革命精神,树立献身祖国教育、造福千家万户的远大理想,塑造爱岗敬业、人品端正、学识渊博、教艺精湛的自身形象。为鼓励先进、弘扬正气,学校在全体学生中开展了“我最喜爱的教师”评选活动、“五个一”感恩行动,让优秀教师得到了应得的尊重与荣誉;学校雷打不动的周四学习日让所有教师开阔了眼界,紧跟教育新形势,及时调整自己,适应学生,更好的教育学生:利用“妇女节”、“劳动节”、“教师节”、“国庆节”、元旦等特殊时间组织了节日慰问、教职工联欢会、趣味体育竞赛等活动,活跃了校园气氛,放松了教师心情,提升了教师幸福指数。
振堂中学的教师个个充满激情,时时朝气蓬勃,忙而不乱,累而不怨,感人事迹不断涌现:“无名”教师默默资助贫困生的生活费;宋会君老师替本班学生交学费;生病的孩子被班主任领回了家:毕业班的一位女生抱着宿舍管理员喊妈妈……
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的振堂中学生根、发芽、开花!
二、弘扬开拓创新精神。完善制度管理
制度是行动的保障,但有时也是改革、创新的桎梏,成功的改革、探索必须有制度的突破与创新做后盾,才有底气、才有动力。振堂中学领导班子与时俱进、实事求是,靠制度创新消解发展中的矛盾与障碍。
敢于打破“以分数论英雄”的单一教师评价制度,制定颁布了《振堂中学教师量化考核办法》。把教师的日常出勤、教学态度、师生亲和程度、普通话使用情况等多项内容都量化到教师积分系列。改变过去仅凭领导说了算的评价方式,实行教师自评加教师互评、学生及家长共同参与的多元化评价方式。上学期在全校范围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学生推选“我最喜爱的老师”活动。规模之大、效果之高,前所未有,使一批表现突出的教师脱颖而出,获得了应得的荣誉。
率先实行绩效工资制。早在国家相关政策出台前,振堂中学就实施津贴活用办法,把本人津贴的一部分拿出来,按实际的工作量、教学成绩、工作态度、积分变化等进行二次分配,大大激励了全校教师的积极性。
在评优评模评职称方面,打破过去的论资排辈儿现象,大力向一线教师、优秀教师倾斜,并且用制度规范下来凡是学期末积分排名后十名的教师、年轻力壮但不在教学一线的教师均取消评优评模评职称资格。
制定过程民主化。每学期开始时,学校领导都要征求各位老师对学校各种制度的意见和建议,发扬民主精神,集中进行讨论分析,对原有的规章制度进行修订,使其更加规范、公平和完善。
三、发扬大无畏精神,勇于教改探索
教学是学校的生命线。随着新一轮课改的深入发展,学校全体教职员工在学校领导班子的带动下,发扬勇于探索、敢于实践的无私无畏精神,努力寻找一条与时俱进、而又适合自身发展方向的教改之路。
在此过程中,校领导班子始终坚持以“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理念为指导,注重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倡导开放式办学理念,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把“走出去学,请进来教,交流提高”作为教改的主要措施,今年上半年,学校先后组织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和教师代表200余人次,分赴邢台、石家庄、衡水、山东等地参观学习,广大教师进一步开阔了眼界,并将更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带回了学校。“以亮点教研促教学,以特点教法促成绩”的教育教学改革在各学科同时开展:语文突出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数学突出题库建设和层次竞赛教学;英语突出口语教学和兴趣教学;文综突出情感教学和课堂效益教学:理综突出实验教学:音体美突出特色、特点教学:周四全体教师集体培训学习时间成为了学科专题e-N的主阵地。12名教师获市说课、优秀课例、教育成果等教研教学奖项,30多位教师先后在《中国教育报》、教育在线等专业期刊、网站发表60余篇教育论文。为此,县教文体局教改专刊,在全县予以推广宣传。同时,在振堂中学设立开放教育交流基地,县域内各学校均可随机入校,学习交流。
四、光大人文精神,丰富校园文化
时期,国难当头。江安中学——这座干部的熔炉,奔涌出多少抗战铁流,他们以赤诚之爱,浇铸出中华民族精神的丰碑。
时期,风雨如晦。江安中学——这个人才的摇篮,养育了多少热血志士,他们以忠诚之心,追寻着华夏大地新生的曙光。
和平崛起时期,百舸争流。江安中学——这块老区的花圃,绽放了多少芬芳桃李,他们以笃诚之志,构筑了神州大地靓丽的风景。
红色孕育了赤诚。72年来,江中人秉承红色的理想,把红色的印记渗透到每一代师生的心灵深处,转化为一种品性,一种气度。
二、赤诚孕育真诚
“做真人,行诚笃。”在改革开放风起云涌的今天,江中人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以“真诚”呵护着这方净土。学校坚持“以质强校为第一方略,创新管理为第一要事,校风建设为第一抓手,环境打造为第一载体,幸福校园为第一追求”的“五一”举措,倾力打造“五精”型文化校园:精致的教师形象、精细的工作态度、精心的育人课堂,精品的萃英氛围,精彩的教育质量。全校师生“做事讲认真,相处贵真诚”,真诚做人、真诚管理、真诚服务。
学校始终秉持“以人为本,文化关怀”的办学理念,着力建构现代学校管理制度,做到制度健全、依法办学、尊重知识、爱惜人才。除在学校显要位置设立校务公开栏、开展“我为学校献一计”及四个意见箱等“传统规定动作”外,还将党员干部联系师生谈心谈话制度常态化和长效化,要求所有党员干部利用生活会、座谈会、个别谈话等多种形式开展“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面对面”谈心活动。每个行政人员都有若干由学校统一制作的“谈心记录单”,将谈话对象的基本情况、谈话原因、谈话内容、谈话形式、谈话反馈等情况进行及时、如实地记录,每周交行政办公会汇总交流。
学校不定时、不定地、不定人召开“小型教代会”,大家就学校发展中的一个或几个话题,献计献策,群策群力。小型教代会”成了一个平等交流的平台、一个智慧碰撞的平台、一个求真务实平台、一个民主管理的平台。教师们惊喜地发现:破旧办公桌椅及时更换了,办公环境整洁舒适了,食堂饭菜品种丰富了,生活用热水不用费心了,学习培训更有针对性和实效了……诸多快事不一而足。教职工们工作生活更舒心、安心、称心、顺心了。
学校精心实施五大工程。一是师德师表工程。要求教师在师德上行为示范、爱生如子,在业务上严谨治学、授人以渔,在工作上合作互助、真诚奉献。二是青蓝提升工程。坚持“以老带新,以新促老”,资源共享,携手共进,激发教师队伍的活力。三是研教协进工程。创新自主研修、同伴互助、学术沙龙、校际联动等研教方式,打造优秀学术团队。四是筑台助推工程。评选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坛新秀,举行“真诚杯”教学比武,为全体教师创造机会,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五是人文关怀工程。积极打造安心乐教的温馨校园,让教师时时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处处体验到真诚的尊重与关怀。
以人为本,铸魂强师的举措搭建了教师成长的“立交桥”,多元、多维、多向的培养机制助推着教师群体的腾飞,也逐渐铸就了一支颇具老区风采的“五特”型教工团队: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特别能合作,特别能攻关,特别能进取。近几年,由江中教师独立主持或参与研究的国家级、省市级课题达24个,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据不完全统计,有495篇论文在各级各类刊物上发表,282篇论文获市级以上等级奖。学校先后涌现出数十名全国模范教师、特级教师、江苏省科普工作先进个人、南通市学科带头人、南通市骨干教师、南通市先进教育工作者、南通市优秀班主任等。十多位教师参加省市学科优秀课评比、教师基本功大赛,均取得优异成绩,获一二等奖。
在历史的传承和现代教育理念的融通中,学校持之以恒地对学生开展“六真诚”系列教育活动:对自己真诚,做一名求真向善的人;对父母真诚,做一名孝敬父母的人;对他人真诚,做一名乐善好施的人;对集体真诚,做一名热爱集体的人;对社会真诚,做一名奉献于社会的人;对祖国真诚,做一名立志报国的人。全员、全程、全面育人的德育模式,务实、求新、浓郁的真诚教育,催开一树繁花。于是,就有了贫困的学子感受温暖的笑容,有了给亲人的真诚表白信,有了抢救落水儿童的英雄壮举,有了上百次拾金不昧的记录,有了社区敬老院老人的夸奖,有了20多家单位给学校送来的锦旗和表扬信……
让每一个精灵都自由翱翔,让每一个学生都幸福成长,这是江中人的执着追求。学校开发的体艺“2+1”项目活动课程、科技活动课程、学科类活动课程、社会实践课程等,有宽度、有跨度、有力度、有厚度,让学生真诚地感动于课程文化所彰显的魅力。
在第八届如皋市中小学独唱、独奏、独舞比赛中,石涵宇同学获得十佳歌唱选手荣誉称号,祝苏君、卢心雨等同学获得十佳民乐选手荣誉称号。在如皋市第六届校园文化艺术节上,学校荣获优秀展演组织奖、优秀节目组织奖、曲艺小品节目创作和表演一等奖。在全市阳光体育运动会上,学校剑术表演赢得满堂喝彩。学生参加“如皋之韵”美术、书法和摄影作品比赛、全国网络读书竞赛、全国“金钥匙”小发明创造暨科普知识竞赛、“世纪杯”作文大赛等,纷纷斩获大奖,可谓捷报频传、好戏连台。
从2006年至今,学校连续八年荣获如皋市高中教育教学综合评估一等奖。曾荣获“全国青少年科普创新示范学校”“江苏省实施素质教育先进学校”“江苏省德育先进学校”“江苏省健康促进学校”“江苏省平安校园”等数十项荣誉。近年来,全国各地教育界有上千人次来校考察学习和挂职锻炼。
三、真诚根植江中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每一所大学都有自己的发展历史,大学校园景观设计应与城市景观设计有所区别,良好的校园景观能够给师生奋斗的感染力。校园景观需要担负起承载学校历史、传统、文化等责任。校园景观设计应努力体现学校的精神和文化,将设计理念与景观融合,并将之物化,通过具象的形态来传递文化内涵。
1地域性校园景观概念界定
1.1地域性景观
地域性景观是指在某一个地域范围内,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等所表现出的地域特征。这是长期的人类活动所形成的特有的地域文化,体现在气候特点、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动植物资源等自然景观资源以及人类作用于自然所形成的人文景观等方面。在相对明确的地理边界区域内存在,并区别于周边地域的景观。
1.2校园景观
关于校园景观的定义目前没有一个确定的说法,各位学者的理解也各有不同。笔者认为校园景观是一种集合了多种物质要素的综合体,由于校园在功能上的特殊性,校园内的建筑物、道路以及户外空间的规划需要满足瞬时性的高密度人流要求。校园景观的独特之处在于要重点考虑环境的教育功能和景观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1.3地域性校园景观
笔者认为地域性校园景观是校园景观中所包含的所在地区的自然景观与校园自身的历史文化内涵的结合。这其中包含场地的地形地貌、气候特征、植物品种以及当地的民族特色和历史文化等。
2地域性校园景观的设计方法
2.1地域性校园景观的设计需求
2.1.1体现场地特性
地域性校园景观设计要以尊重场地的地形地貌、气候特色为前提,挖掘具有传统风格,地方特色的典型符号元素。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并吸收这些代表性元素,并将之加以改造和利用,打造适合当地风土人情的景观。校园中的建筑风格受场地的气候因素影响很大,北方的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冬季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因此建筑在设计时由于考虑到冬季的保温避风等因素多采用厚重的材质和较为平缓的屋顶,建筑整体呈现出厚重的感觉,北方高校的校风也具有敦厚淳朴之感。而南方气候多以湿润为主,需要考虑遮阴、防雨等因素,建筑整体的风格呈现出轻盈通透的特点。
2.1.2积淀历史文化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对地域文化和历史文脉的传承越来越关注。“文化是历史的积淀,存留在景观内,融汇在生活中,对城市营造和市民的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城市和建筑的灵魂。”每所校园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文化,这是学校的历史积淀也是学校的灵魂所在。在进行景观设计时,要保留学校的历史和文化,将校园的历史文脉与景观相融合,让师生能在景观中感受到学校的文化气息。
2.1.3满足心理需求
良好的校园景观给师生奋斗的感染力。校园景观设计应努力体现学校的精神和文化,将设计理念与景观融合,并将之物化,通过具象的形态来传递文化内涵。我们通过道路、构筑物、植物的合理规划创造一个良好、和谐的校园环境,让身处此环境中的人产生良好的视觉效果和心理联想,对校园景观的使用者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令身在其中的人体会到内心的平静。
2.2地域性校园景观的设计表达
2.2.1提取文化符号
在地域性景观设计中常提取地方典型的“视觉元素”作为象征符号,将这些元素符号进行整合处理,应用于现代景观之中。这样既不影响整体的设计形式,又能使传统景观与现代景观互相融合。
进入斯坦福大学,映入眼帘的首先是土黄色石墙和在拱廊相接的红屋顶建筑,学校校园空间庄重典雅。校园中随处可见的学者雕像,给在古典与现代气氛的交映中的校园增添了浓郁的文化和学术气息。斯坦福大学广场内的情景雕塑,描绘出一幅辩论的场景,展现斯坦福悠久的历史文化与学术精神。良好的校园景观文化底蕴对于美国高校是非常重要的,构建具有浓郁文化氛围的校园景观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图1)
2.2.2抽象景观场所
景观设计是对空间的塑造。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地域性的生活模式、风俗习惯、历史文脉、等对地域性空间类型的形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多种形式的空间展现出不同的空间环境,给人以不同形式的体验。在地域性景观设计中,主要通过利用不同景观要素来组织塑造出符合人们需求的,能够反映地域特色的空间和场所。
例如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建筑的整体布局很大程度的受到客家方楼的风格影响。整个建筑布局模仿闽南传统民居,以天井为中心,高度对称的矩形平民布局,厚墙体围合成的内向型聚集空间。天井是南方常见的房屋结构,天井庭院从属于建筑单体,常常通过漏窗的形式同外界相联系,是室内空间和室外空间互相渗透的灰色空间。在象山校园的设计中,天井庭院继承了传统庭院的通风采光的功能特点,同时,还作为楼梯、通廊的联络枢纽。这种形式保留了不同建筑空间的私密性,又为使用群体提供了共同活动的开放空间。 (图2)
2.2.3使用地域材料
使用地域材料是选择与地方自然条件相适合的技术,与当地的自然资源和传统设计手法相结合,这种方式在降低景观造价的同时又赋予景观强烈的地域特色。主要体现在利用地方性材料、改进传统构筑方式以及运用现代技术诠释地域文化等几方面。
仍以象山校区为例,象山校区所用的材料,没有使用用新造的材料而都保留了材料本身的形态。设计师抛弃了现代工艺中常用的玻璃、钢材等现代材料而有些刻意的追求带有岁月痕迹和历史厚重感的材料,这体现了设计师亲土恋土的材料美学观念,也暗含建筑师对时间对历史的尊敬。这些材料带着历史的厚重感在象山校园中重新焕发出生命的光芒。象山校区建筑立面用的砖和屋顶用的青瓦都是从浙江各地拆迁回收运送回来的残片,这些粗糙斑驳的砖瓦带有50年甚至100年的时间,这些带着本土历史和故事的砖瓦使建筑一建造起来就有了时间感。设计师选择了江南地区常见的杉木和竹子打造建筑立面,杉木原本的明黄色和山色彼此交融,使得建筑活跃起来。竹条主要用在室外走廊上,竹条的暗黄色和白色的墙体形成了鲜明的色彩对比,成为了视觉焦点。杉木和竹子并不是经久耐用的材料,它们会在夏日的暴晒和雨水的冲刷下逐渐变脏褪色,而这些痕迹恰恰给建筑留下了一种真实自然的时光印记,从而使建筑变得鲜活起来,使建筑真正的植根于这片土地。(图3)
3基于地域特征的校园景观规划设计实践——山西医科大学校园景观设计
3.1项目概况
山西医科大学新校区位于晋中市,规划占地总面积1138.06亩,总建筑面积约为40万平方米。山西医科大学新校区正处于大学城东部正南面,校园大门向南面开放,属于门户地带。基地整体呈方形,原始规划两条主轴十字形贯穿校区。在轴线空间中,为校园的历史文化和德育文化提供了载体。而这种典雅书院式的传统校园规划形态,在理性中透射出校园百年沉淀的同时,也为校园空间留出了多处完整的绿地系统和院落空间,为景观提供了良好的框架结构。山西医科大学的校园景观需要具备高等院校景观的功能和特点,同时又要成为承载医学院校园文化,展现校园文化精神的宣传名片。因此,其校园景观要求体现医学院特点与山西的地域性特征。(图4)
3.2设计目标
3.2.1实现以人为本的开放式校园景观
本方案重点规划校园的复合功能和绿色交通体系,体现以人为本、人行优先的景观特征。总体采用人车分行的交通体系。为提高交通效率,在步行系统方面,沿正对出入口的几条道路设置广场和景观草坪,并使之向各个建筑组群和道路之中延伸,与布置在自然绿地中的小路共同形成覆盖整个校园的步行网络。步行系统设计以“小尺度、亲切宜人”为主要原则。
3.2.2实现历史文脉与地域特色在场地中的传承与发展
本方案设计中强调地域特色文化的体现。在纵向中轴处重点突显山西医科大学百年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以及其独有的地域特色文化。在横向中轴设置医学史上著名人物雕塑,突出对医学本质的探究。同时在景观细部上充分利用材质、色彩、景观形态等来体现晋中市的地域特色。
3.2.3实现校园绿化氛围与地域特色文化的衔接
为了营造步移景异、三季有花、四季有绿的丰富的校园景观以及独特的地域植物特色,本方案在植被材料选择上重点选择山西省乡土树种,常绿落叶混搭,水生植被多样化,形成形态多样、层次丰富的空间环境,除自然山林群落外,需要营造的主要有密林空间,疏林草地,草坪空间,轴线景观,郊野生态空间和林荫广场等多种植物空间形式。特别强调利用植物与节点、建筑有机组合,围合出富有地域特色的小院落。
3.3体现地域性文化特征的设计表达
3.3.1提取文化符号
景观的内在灵魂和文脉根源是地域文化的人文环境层面来打造的。从场地的文化内涵中汲取灵感,并将之提炼,在细节之处体现场地的历史传统文化、民族特色,彰显地域性格。
以本方案中位于礼仪形象轴两端的“德能广场”和“医理大道”为例。
德能广场——长达760米的礼仪形象轴起始于校园南门,地势由行政楼开始缓慢下沉,至德能广场的镜面池结束。寓意着求学之路应当静心,沉稳方能有所成就。粼光微浮的镜面池两侧分列银杏树阵,并沿德能广场向行政楼延续,引领视线望向远方。广场两侧布置花台,高低错落,使空间富于变化。(图5)
医理大道——道路中央,利用整形林带和两侧的几何形草坡烘托肃穆庄重的气氛。将和著名校友的事迹镌刻于地雕之中,与铺装相结合,分置于斜坡之上,打造一条具有人文细节的成功之路。礼仪形象轴,以医德为起源,以医理为承载,在医理大道处逐渐收尾。(图6)
3.3.2使用地域材料
(1)材料与肌理
材料是景观存在的语言表达,景观的内在精神与内涵依附于材料表现出来。地域性景观的材料选用注重的是新型材料和新技术与传统地域材料的融合。在山西医科大学景观设计中,合理的选择和利用材料,通过材料表现地域性文化的细节,是设计中需要注重的问题。
本方案的材质选择以简洁、大方为原则,材料以木材、金属、石材为主,并选择与建筑材料相融合的材质,使景观具有整体性、统一性。
(2)色彩与表达
法国色彩学家 Jean-Philippe Lenclos的“色彩地理学”充分证明了色彩具有地域性。生活在不同地区的人,由于受不同民族文化、信仰差异以及气候背景等的影响,对于色彩的感受也有所不同。在山西医科大学校园景观设计中,景观材质的色彩也是营造地域性氛围,体现地域特征的重要载体。
本方案中材质色彩以黑色、灰色、红色和原木色为主,深沉厚重的颜色寓意山西医科大学历时百年的历史积淀。
4结语
本文以山西医科大学校区景观设计实践为依托,结合理论研究,探讨了地域性文化在校园景观设计中的体现。基于地域特征的校园景观设计是从场地实际情况出发,通过提取地域符号、抽象景观场所以及融合现代技术等设计手法打造为场地的使用者带来归属感和认同感的校园景观设计。
参考文献
[1]季蕾.根植于地域文化的景观设计[硕士论文].南京:东南大学,2004.
[2]王云才.传统地域文化景观之图式语言及其传承[J].中国园林,2009(10):73-76.
[3]理查德·P多贝尔.《校园景观——功能·形式·实例》.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
[4]王澍.造园与造人.[J].建筑师.2007年4月
[5]林箐,王向荣.地域特征和景观形式[J].中国园林,2005(06)
[6]朱建宁.立足自我、因地制宜,营造地域性园林景观〔J.风景园林,2004(05);
一、概论
彝族服饰图案种类繁多、文化内涵丰富,大多数服饰图案主要来源于对自然的模仿和图腾崇拜。彝族服饰图案及其由此所构成的独特民族服饰风貌,是彝族民族性格、审美情趣以及文化习俗的重要表征。随着彝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开放与发展,彝族服饰受到较大冲击,在沿袭旧制的基础上,同时也受到周边民族和汉族服饰文化的影响。一些具有原始特色的服饰图案已经遗失或正在遗失,研究彝族服饰图案并进行创新,使其发扬光大已迫在眉睫。
峨边彝族自治区和金口河区是隶属于四川乐山的两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县,其地处小凉山,位置偏远。较为封闭的空间环境和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使这两个地方在过去的日子里和外来文化交流较少。也正因如此,这里的彝族服饰文化也较为完整地保留了下来。但在经济全球化以及对外社会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背景下,该地区彝族的彝族服饰文化也在经历着变迁。本文以金口河、峨边为代表,对彝族服饰图案进行分类研究,并阐述它的艺术特征,尝试运用于现代的图案设计以及当地的旅游业中,力求提升其文化产业价值,为凉山彝族图案所蕴涵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对于沿袭和发展民族服饰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小凉山彝族服饰图案的分类
(一)按图案的来源来分
小凉山彝族服饰图案来源于自然和生活两方面。由于该地区位于高海拔山区,高山、峡谷与河流遍布,因而在其服饰图案中保存了许多描绘自然风光的图案,如山、河、波浪纹、云彩纹。另一类图案则与生活息息相关,分为简单图案和复杂图案:简单的图纹以几何图案为主,图纹简单,颜色统一,具有生活化的特点,如涡旋纹、台阶纹、指甲纹等;复杂的图纹则与彝族的习俗传统、生活观念密切相关,如火焰纹、葫芦纹。
(二)按题材类型划分
动物、植物以及抽象几何图案等是小凉山彝族服饰图案的题材。以这些题材为基础,小凉山彝族服饰图案大致可以两类:一种是具象图案,这一类又可以细致地分为动物图案(以动物的某些特征或者部位为主,如羊角纹、鸡冠纹等)和植物图案(将生活中的一些植物通过变化变为一些具有浅显的象征意义的图案,如菩提图案、花纹、太阳花图案等)两小类;另一种是抽象几何图案,这一类图案是以寓意较为复杂的几何纹饰为主,如八角纹、山纹。
(三)按性别和年龄划分
小凉山彝族服饰图案在男女服饰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男装通常用样式简单的图案来装饰。着色方面,图案色种较少,色彩对比度不高。小凉山彝族女性服饰的图案较为复杂。在颜色运用上,一般选用较为鲜艳的颜色,强调色彩的反差。此外,在不同年龄群体服饰中所采用的图案也略有不同。小凉山彝族老年服饰图案样式多以线条为主,纹饰简单。儿童的图案展现的是活泼可爱的风格,色彩是以红黄以及相近的颜色为主调。而中青年服饰图案的样式和颜色是最为丰富的。就其寓意而言,儿童服饰图案寓意偏重茁壮成长之意,在中年服饰中则是倾向于对美好婚姻生活的向往,而在老年服饰图案里注重表现健康祥和之意。
三、小凉山彝族服饰图案的艺术特征
(一)图案的分布位置
小凉山彝族服饰在衣襟、袖口、领口、围腰、帽子、挎包等位置都绣有图案,且每个地方的图案结构、搭配均有所不同。就小凉山彝族服饰中最重要的围腰部分而言,大图案一般位于围腰的中间位置,是整件上衣的突出点,如篝火纹。此外,一些小图案点缀在围腰周围,起装饰作用(见图1)。衣袖图案的走向是根据衣服的裁剪曲线缝制的,这些图案具有小而精的特点,以纯色为主。袖口和领口的图案,排列紧凑整齐,颜色种类偏多,图案以线条为主。小凉山彝族的帽子类型丰富,图案简单,有帕帽、荷叶帽以及儿童帽(见图2)。荷叶帽上的图案多数由线条组合而成,样式单一,但色彩丰富。儿童帽的图案大多数是经过简化的抽象图案,题材一般是花卉纹、羊角纹等,在大多数小凉山彝族的挎包上也有此类图案(见图3)。
(二)图案的艺术美
小凉山彝族服饰图案的艺术美主要表现在图案的颜色和样式组合上。首先从色彩上来讲,图案颜色明快,给人比较强烈的视觉冲击感。其次,在色彩的运用上,小凉山彝族服饰图案在大图案和小图案上有着明显的区别。在大图案中,一般以黑色或红色为底色,黄色为边框色,展现的是一种色彩张力美(见图4)。在小图案中,往往是单色调的,绿、蓝、紫这三种颜色最为常见,体现的是静态美与精细美的融合。此外,就其颜色搭配而言,不论是单独的图案还是整体图案,对比感十分明显。同时,在图案组合方面,从整体和局部两个视角来欣赏,小凉山彝族服饰的图案都呈现出不同的美感。整体上,小凉山彝族服饰每一个地方的图案排列整齐有力,呈现出一种阳刚之美,留白的空间与图案分布和谐。局部上,其所展现的是精致美与对称美。图案简约却细腻,大多数图案是以中间为对称轴,形成左右或者上下的对称感。颜色是黄色和黑色的组合,色彩对比强,线条具有曲线美。小凉山彝族结婚时所穿的上衣整体展现的是一种简约,大气又不失韵味(见图5)。
四、小凉山彝族服饰图案的文化内涵
(一)图案色彩的文化内涵
小凉山彝族是一个崇尚“三色文化”的民族,三色是指红色、黄色、黑色。在小凉山彝族服饰图案中,以红色、黄色、黑色为主调色,兼有绿色、蓝色、白色和紫色。每一种颜色都承载着一定的彝族文化内涵。彝族自古是一个尚黑的民族,黑色寓意尊贵。同时黑色是土地的象征,表达彝族人民对自然的由衷敬畏与感恩。绿色和蓝色在彝语里称为“纳”,也是黑色的意思,表明这两种颜色与黑色有着同样的文化内涵。红色则与生活息息相关。小凉山彝族聚居于高寒山区,火在彝族人民的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而红色正是火的最直接的表现。它是驱除妖魔鬼怪的吉祥色,是能带给彝族人民温暖的色彩。此外,红色还代表着彝族英雄的血,象征着正义、勇敢、热情的民族性格。而黄色代表的是美丽、大方、光明、富裕、健康、安宁,寄托着彝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二)图案的民俗内涵
小凉山彝族服饰图案大多是神话传说、信仰的浓缩,展现彝族人民的生命观。图6为蕨芨纹,在彝语里被称为“鸳头鸡”。蕨芨来源于蕨芨草,是一种生命力顽强的植物。无论生存环境多坏,它都可以存活下来,且根系发达,长得十分茂盛。一方面,这个图案是小凉山彝族人民对生命意识本能的一种信仰。另一方面,它与小凉山彝族的生育观念有关。在小凉山彝族地区,他们有多子多福的生活观念,而蕨芨草的枝叶繁茂正与此观念相通。
(三)图案的宗教内涵
毕摩是彝族社会中专门替人礼赞、祈祷、祭祀的祭师。毕摩既掌管通神之权,又通晓和掌握本民族文化。既司通神鬼,又指导人、事。在彝族人民心目中,毕摩是神的化身。毕摩服饰中的图案具有特定的含义。例如,毕摩在祭祀场上专用的法帽,是一种形状像斗笠的帽子,它的材质有竹子、铜、羊绒。竹法帽编出的圆形图案有九个或者七个,数量的不同代表持有这种法帽的毕摩等级,也区分了大毕摩与小毕摩参与祭祀活动规格的差异。同时,小凉山彝族地区的毕摩服饰图案的颜色和纹饰也有特定的含义。颜色以黑色为主调,蓝色和青色为辅,这三种颜色的叠加正是毕摩崇高地位的体现。毕摩服饰图案基本上都是线条构成的,样式较为简单,体现出人们对毕摩的崇敬。另外,在小凉山彝族地区,毕摩所用的一些法器会被彝族人民作为服饰图案,如虎牙这一种法器用于驱邪,而彝族服饰图案采用虎纹,寄托着彝族民众趋吉避凶的愿望。
五、彝族服饰图案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一)彝族服饰不同类型图案在现代服装中的不同应用
彝族服饰图案样式丰富,造型多样,不同类型的服饰图案体现出不同的美学形式和文化意蕴。
1.人物图案的运用
彝族服饰中人物图案,虽是用刺绣工艺完成,但造型逼真,神态生动,看起来栩栩如生。如图7中的图案,圆的外层是以纯黑或纯红来塑造人物,较为抽象,但是人物造型、动作等较为清晰。红色和黑色相互交叉,协调搭配,看起来简单大气,在现代服装运用中大多用于点缀衣摆、衣领或袖口。圆中心的人物则非常生动,头发颜色及其穿着都一目了然:左边女子两只手高高举起,形成一种优美的弧度;右边女子左手撑地,抬头凝望前方。两名女子曲线非常优美。女子中间有熊熊燃烧的一团火焰,周围还零散分布着一些小火苗,这与大圆和小圆外的火焰纹相呼应,给人一种生活红红火火的感觉,在现代服装设计中可以作为衣服的主要图案元素。
2.动物图案的运用
彝族服饰上的动物图案多种多样,有飞禽,有猛兽。在彝族服饰动物图案的设计中,遵循“形神合一”的原则。图8是五彩斑斓的蝴蝶,看起砀挥猩机与活力,蝴蝶身边点缀着花朵,好似蝴蝶在花朵上翩翩起舞,象征着生命力的勃发。各个年龄段衣服都可加入该元素,但不适用于太过花哨的衣服,可用于整体风格较简单的衣服,绣入一两只作为点缀即可。
3.植物花卉图案的应用
彝族服饰中的植物花卉图案,可用于局部点缀,也可以大面积使用。图9绣的是花,花以深红和浅红为主,由波浪纹和回旋纹构成;花的周围散布着大小不一的绿叶;花的底部绣着蓝色的茎和红色的根,象征着富贵吉祥。该图案适用于中老年服饰,不过其中根茎叶和花可以分散点缀,提取其中某种元素,并与其他元素结合重组,形成新图案,也是不错的选择。图10中的服装以红色为基调,衣领、衣摆和衣袖用小花作点缀,小花点缀着一圈绿叶;衣服中间的花大小不一且有绿叶相称,花朵与绿叶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图案色彩与服装整体色调保持协调一致,看起来富贵大气。
4.几何形图案的应用
彝族服饰中的几何形图案,主要包括三角纹、菱形纹、锯齿纹、水波纹、回形纹、火焰纹等。在衣服设计中,可以用典型的几何图案组合,如菱形纹、直线条纹、方形纹、三角纹等,每一层样式都不尽相同,独特新颖。虽然图案组合较多,但是并不觉得花哨,反而极具层次感。色彩搭配上深浅交叉,协调统一,是当今年轻女孩比较喜欢的民族风格。
(二)彝族服饰图案元素在现代服装中的运用及优势
在现代服装设计中,运用彝族服饰图案的大多以女装为主,多运用彝族服饰图案中的波浪纹、直线条纹,以及螺旋纹。图11的半截裙是间接运用,设计师借鉴了彝族服饰图案的颜色以及几何图案中的直线条纹。半截裙中直线线条较为平滑,疏密相间,简洁而不简单,大气而重细节。并且以不同深浅的红为底色,色彩艳丽,中间再穿插一些过渡色,具有一种色彩流动的美感。上衣整体以白色打底,再绣上花卉图案,左右对称。其花卉是由彝族服饰图案中的花卉图案变形而来,在色彩上颜色更丰富,在形状上也不再是简单几何形的组合,更复杂,线条也更平滑。彝族服饰图案形态各异,为现代服装的设计提供了大量素材,也成为了设计师的灵感来源。在文化交流与融合的进程中,民族服饰元素日益流行,大多数人希望返璞归真,追求原始的民族文化。彝族服饰图案造型独特,色彩艳丽,运用到现代服装中能增加一种独特的美。彝族服饰图案在运用到现代服装中时,有的设计师采用直接运用,将彝族服饰上的图案整个运用到现代服装中,而有的设计师则是间接运用,采用解构重组或者变形等方法为其服装设计服务,使现代服装独具特色。
六、彝族服饰图案在其他方面的应用
(一)彝族服饰图案在宣传海报中的应用
在平面设计中应用得较多的服饰图案为几何图案,究其原因几何图案适用范围广,且造型多变,用于点缀和装饰是非常不错的选择。海报是以图形、文字、色彩等诸多表现手段来传递信息的一种重要媒介,它具有直观的特点。如图12中的海报,带有鲜明的彝族特色。海报左边是以三角纹样式作垂直延伸,右边是一个姑娘的半边脸,我们可以清晰地看见其帽子上的纹样。该海报主要表现的是彝族的刺绣。彝族刺绣种类繁多、丰富多彩、制作精美、异彩纷呈,不管是花鞋、飘带、围腰,还是钱包、枕头、各类饰品,都能绣得精致独特,是彝族传统文化的一种体现。彝绣是彝族服饰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海报中间“彝绣”两字用的是服饰图案有的几何造型,加以变形组合在一起,看起来独特且突出刺绣的主题。总体来说,海报色彩鲜艳,线条平直中不失柔和,融合了彝族服饰图案的几何造型,极具民族风情。
(二)彝族服饰图案在产品包装中的应用
产品包装与一般的广告设计有区别,产品包装具有立体性,强调结构的整体性和色彩的协调性。想要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提高产品的销量,产品包装在设计上需要花点心思。如色彩的搭配、图案的点缀等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图13中有关彝家漆器的包装盒极具彝族风情,顶部和底部分别以条纹形几何图案点缀,再加上回旋纹和圆形图案,使其看起来富于流动感,不呆板。顶部与底部相得益彰。产品中部以大红色为底色,正中在金黄背景中呈现漆器图片,大气、醒目,且代表着一种红火吉祥之意。 “彝家漆器”四字与左边用彝语写的相呼应,不失为送礼的佳品。
(三)彝族服饰图案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在彝族传统民居建筑装饰中,彝族工匠运用自古相传的木雕、漆绘艺术等来表现彝族的民俗风情和审美观。在现代城市建设中,设计师们往往借鉴彝族服饰的图案对建筑进行装饰和包装,体现了彝族特有的地域特色,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和很高的公众评价。在现代建筑中,有的大面积使用彝族服饰图案,而有的则用于点缀和装饰。图14中的墙个性鲜明,顶部以黑色为背景,上下两部分红色的变形回旋纹向左右两边延伸,回旋纹中点缀着黄色的花卉图案。整面墙最突出的便是正中的图案,以黄色为背景,人物图案与动物图案有机结合在一起,好似一个女子骑在牛上。将人与自然统一起来,体现生命的本真。图15是一个牌坊,其设计古色古香,红色漆木点缀着星星点点的金黄,喜气洋洋,寓意极好。
(四)彝族服饰图案在家具及家纺布艺中的应用
家具及家纺布艺日益成为一种文化,一种观念,设计师在设计家居布艺时可以说是创意不断。如今民族风已经成为一种潮流时尚,追求真善美、追求古朴自然的生活已经成为大多数人的诉求。彝族刺绣的色彩搭配艳丽多彩,对比强烈,用色泼辣大胆。在家具及家纺布艺中,或多或少加入彝族元素,会使风格有很大突破和改变,也会让人眼前一亮。图16的椅子极具彝家风格,椅子整体为黑色,四条直线将金黄色羊角图案相连接,中间一个火红的大圆,其中左右两边的牛角相对称。牛羊皆彝族人民崇拜和热爱的动物,通过这个图案彝族人民对其热爱程度溢于言表。椅背以红色为底色,顶端和底端为金色回旋纹,中间一只静静矗立的鸟,给人吉祥富贵之感。图17是当地一种特色布艺,俗称背单,也叫背篼。其用处是将孩子背在背上,可以空出双手做其他事情。这个背篼独具特色,将黑色和红色两种颜色搭配起来,以火焰纹和牛角为主,看起来红红火火,富有生气。
(五)彝族服饰在促进彝族旅游商品开发中的优势及应注意的问题
利用中国传统造型元素设计时尚服装,符合当前的市场需求,竞争力强。如果大力发展以彝族服饰图案文化为主的旅游商品,经济来源有保证。并且把彝族服饰图案应用于更广阔的领域,可扩大其影响力。如图18、图19中的碗、壶都能加入彝族服饰图案,其图案十分讲究装饰的对称性和变形的抽象性,点、线、面的运用简洁得体。漆器的色彩浓烈而明快,感染力极强,对色彩的\用寓意民族审美意识和精神气质。用黑、红、黄三色,色彩协调且大气,黑色为天地之本色,寓意庄重与威严,红色代表热情豪放而勇敢。碗和壶都以回形纹为主,且富于变化,使造型更加丰富独特,集民族性、实用性、艺术性于一身,深得游客青睐。图20是小凉山的彝族新寨将彝族服饰图案运用其中,别具一格。
彝族服饰图案发展旅游商品的优势首先是彝族服饰传统文化保留完好,彝族聚居地众多,为第六大少数民族,人口众多,为彝族服饰图案在旅游商品开发中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奠定了深厚的群众基础。其次是政府的重视及大力支持,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保护和开发彝族服饰图案,对彝族服饰图案在旅游商品开发中有保障和促进的作用。最后,我国旅游消费现状反映了我国旅游商品缺乏特色,而彝族服装和饰物样式繁多,其服饰上的图案应用途径广。
在旅游商品开发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容小觑。首先,如今国家大力倡导创新,同样的颜色和样式看多了总会产生视觉疲劳和审美疲劳。彝族服饰图案样式多,我们可以在其原有基础上进行创新,将不同的图案利用解构和重构的原则使其形成新的图案。其次,彝族刺绣虽精美但效率较低,可在传统的刺绣、珠绣、扎染等基础上,运用丝印、激光雕花、数码印花等新型制作方式,从而提高生产效率。最后,要树立服务意识,政府可大力培养该方面专业知识人才,对来访游客进行详细地解说,大力打造彝族特色产品,着力于彝族特色住房。
七、总结
小凉山彝族服饰图案承载着彝族的审美文化内涵。但由于峨边地区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较大,其生产方式大都以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制作。这样,彝族服饰就自然处于劣势,导致手工艺人为谋活路而放弃制作。并为追求利益一味迎合市场和顾客的喜好,文化因素也逐渐荡然无存。怎么去保护和发展凉山彝族服饰就成了现今最为重要和迫切的问题。
基于对小凉山彝族服饰图案的文化内涵和现实作用的分析上,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服饰图案与历史文化的关系,从而树立彝族特有的文化理念。只有明确了服饰图案所包含的历史因素和现实意义,才能更好地开发和利用彝族服饰图案。为此,小凉山彝族传统服饰亟须我们采取有效措施去保护和抢救。具体措施如下:政府应大力扶持传统服饰,各县市、乡镇、村队逐级开展服饰普查,并尽全力恢复和再制作,使服饰和制作工艺不会丢失民族特色。峨边地区较大凉山经济较为发达,旅游业逐步发展,应创立属于小凉山彝族特有的品牌,并以图纹、色彩和做花工艺为基础开发多种旅游纪念品。打造民族特色文化,形成有规模且规范有序的产业化道路。
项目来源:四川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四川省峨边县彝族服饰图案研究》,项目编号:201610649013
参考文献:
[1]刘茜,李纶.浅析彝族服饰图案仿生艺术语言[J].文艺探索,2009(01).
[2]陈晓莉.凉山自然地理环境对彝族服文化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
[3]陈煜鑫,郝云华.现代服装设计中民族服饰元素的应用[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2).
[4]邓军文.彝族服饰图案元素在现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上海:东华大学.硕士论文.2008:109-109.
[5]马晓华.四川凉山彝族服饰文化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硕士论文.2006.
[6]何宗云.浅析彝族服饰色彩在家居布艺上的运用[J].金田(励志),2012(08).
[7]赵浩.凉山彝族图案在平面广告设计中的运用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13,6,6.
[8]冯燕.凉山彝族服饰图案的审美内涵与现代服装设计[J].当代艺术,2009(1):57-58.
何思敏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以沙滩三贤为核心的湘川书院,崇尚读书、倡导广泛阅读。而现在的现状是没有阅读的习惯,温总理曾说:一个不爱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我们在传承这一优秀历史的基础上,结合新时代的教育特点,将尚读教育作为我们的特色文化,提出了“阅读天下、丰乐人生”的办学理念,试图通过阅读,为学生奠定一个丰富、快乐的人生基础。阅读天下包括阅读天下的经典书籍和阅读天下的人物事理:丰乐人生,是阅读天下要实现的目标。通过阅读天下,不仅充实学生的知识使学生拥有丰富多彩的人生,还要使过上学生快乐幸福的人生。与此同时,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阅读,享受阅读的快乐,快乐的充实自己的人生.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为校训,以“现代书苑、读书乐园”为办学目标。
二、打造书苑环境文化,营造阅读氛围
书苑文化是指在继承湘川书院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将现在的学校打造成一个书香学苑,以“书”育人,让学生浸润书香,彼此交流,使其成为一个学术、文化荟萃之地。近年来,学校投入大量经费用于校园环境的改造,欲打造书香氛围浓郁的“书苑”学校:一进校门,抬头便可见文化墙上有崔峦先生题写的“阅读天下,丰乐人生”的办学理念;拾阶而上,操场边上有“尚读”文化花池,文化石上刚劲有力的字迹由著名的沙滩文化研究学者黄万机先生题写;操场左侧的贵州文化墙述说着贵州文化的辉煌历史;古色古香的沙滩文化墙向人们讲述着“湘川书院”的悠久历史;沙滩文化墙旁边的开放式读书厅,为孩子们提供了自由阅读的空间;装饰一新的学生阅览室,为学生创设了温馨的阅读场所;漫步走廊间,新楼可看到以充满童趣的连环画形式的有关沙滩三贤的故事的版画,旧楼可看到古人刻苦求学故事的版画;步入每一间教室,老师们在班级文化中更是有创意地渗透着“尚读”的文化理念,各班都设立了温馨的班级“图书角”。
三、快乐阅读,享受阅读之快乐
1.立足常规课堂,开设阅读指导课。为了探索有效的课内外阅读形式,学校通过“4+2”群文阅读和课外阅读指导课,指导学生阅读方法,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学生阅读效率,欲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尚读”教育课堂形式。
2.校本课程,充实阅读内容。我校整合德育方面已经初显成效的“文明行为储蓄活动”,组织编写校本教材《储蓄文明 传承美德 养成好习惯》。该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编写,分为低段、中段、高段三套,内容包括:爱国篇、诚信篇、礼仪篇、勤学篇、健体篇、劳动篇、安全文明篇。各班教师在实践中也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创造性地使用校本教材:各班制定出详细的《争星细则》,对做得好的同学及时在班级“争星榜”上进行鼓励;期末各班根据学生争星情况进行评比,评出“爱国星”“诚信星”“礼仪星”“勤学星”“健体星”“劳动星”“安全文明星”各一名,树立典型并在全校范围内进行表彰,这些活动的开展使校本教材的内容更加被儿童接受,达到知行统一的目的。
3.利用午休课进行课外阅读导读。为了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学校自2011年起还将午餐后的时间利用起来上课外阅读指导课。每天午间,在舒缓的音乐声陪伴下,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阅读课外书籍,成为了丰乐校园一道独特的风景。有些班级的老师更是别出心裁:在布置语文家庭作业、假期作业时采用了读书、读报、读刊的方式,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普遍好评。今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这天,遵义市电视台《太阳花》栏目播出了我校学生读书交流会的特别专题节目。体现学校文化特色的大型节目《尚读》和情景剧节目《乐读》分别获遵义市第四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红花岗区第四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
4.趣味大课间,营造乐读氛围。学校充分利用常规的大课间活动,对其进行重新编排,将“尚读教育”理念渗透到大课间活动之中。现在的大课间活动内容丰富,趣味性强,有常规的课间操、班级好书推荐、学堂乐歌律动、千人大诵读、绳操等。不仅达到学生锻炼身体的目的,还能让学生在优美旋律中、朗朗读书声中感受读书乐趣。
5.开展读书活动,感悟书香魅力。学校紧紧围绕“尚读教育”理念,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如,世界读书日所属一周,全校举行隆重的阅读周活动;学生以阅读材料为蓝本自编、自导、自演课本剧;学校、班级定期开展“丰乐讲坛”读书交流活动;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开展漂书活动等。
6.展示阅读成果,激发阅读自信。一是班级每月要评比“阅读之星”,公布在书香才艺榜中。学校在期末评选“湘川书香班级”“湘川阅读之星”,并颁发奖状。二是通过校刊《尚读教育》《学生优秀作文集》《学生好书推荐稿》等展示学生阅读成果。
四、落实教师耕读文化,建设书香团队
我校的教师文化是耕读文化:勤耕耘,广收获。在实践中,以“湘川讲坛”为载体,以语文教师为主力军,逐步带动其它教师参与阅读、反思、交流活动,促使老师们不断开阔眼界、提高自我,一支独具魅力的书香团队正在逐渐形成。
1.举办教师读书交流论坛。根据学校制定的教师必读、选读书目,每位教师每年都征订自己所需的报刊、书籍等。老师们每月至少读一本书,读后撰写心得体会。为了促进教师多读、多思、多交流,学校每学期要举办两次教师读书交流论坛活动。
2.举办教师反思交流论坛。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也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坚持写三年教学反思可能成为名师。”为了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学校要求老师们每课进行反思,并在此基础上做到每两个月进行一次教学反思交流论坛。论坛根据学科特点分为语文、数学、综合三大教研组进行,论坛上,老师们畅所欲言。为了调动老师们的积极性,反思论坛中发言的老师,在绩效成绩中均有奖励。
通过上述种种活动,老师们的综合素养和能力逐渐提高,一大批青年教师脱颖而出,逐渐成为教育教学工作的主力军。我校现有省级骨干教师2名、市级骨干教师4名、区级骨干教师3名;唐昌琴老师、王晓艳老师、詹永老师在今年4月贵州省级阅读课题开题会上分别执教阅读指导研讨课;詹永老师获遵义市第四届语文优质课评选一等奖,白先进老师获遵义市数学优质课评选二等奖、区级数学优质课评选一等奖,孙金燕老师获区级“珠心算”优质课评选一等奖,沐兴萍老师获区级小学科学教师技能竞赛一等奖……2012年度省级论文评选我校7位老师的论文获一等奖,区级“教育叙事”征文活动我校三位老师获一等奖。还值得一提的是2013年元月,我校9位老师承担了铜仁市石阡县小学语文、数学教师的培训工作。
五、重视科研课题研究,助推特色建设
为了更好地推动学校文化建设,我校积极探索课内与课外阅读的整合模式。“课内悟方法,课外求发展”是阅读教学的规律,是学生素养形成的必然途径。教师在努力提高课堂阅读教学效率的同时,还要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学校现结合“红色遵义 多彩校园”特色学校建设专项课题《课内外结合小学生阅读兴趣与习惯的探索》,积极探索课内(教师)和课外(社区、家长)共同参与的方法,促使更多的力量参与到引导学生阅读的行列中。相信学校文化建设与教育科研的有效结合,必将会促使学校“尚读”文化建设取得新的突破。
六、特色学校建设,推动学校走上发展新台阶
2011年至今,学校不断实践“阅读天下,丰乐人生”的办学理念,探索“尚读教育”特色建设,在区域范围内走在了前列,取得了初步成效。
1.2012年11月2日红花岗区教培教研中心在丰乐小学举行了“阅读习惯养成教育现场会”,得到了参会领导和教师的高度评价。
2.党建工作如何服务学校中心工作我们做了有益的探索,2013年1月红花岗区三届一次党代会70余名代表参观考察学校特色建设开展情况。
3.2013年4月11―12日,贵州省教科院立项课题《培养小学生阅读习惯与兴趣的实践研究》 开题会在我校举行,全省148间实验学校校长、老师参加。
4.2013年5月,遵义市第二批校长提高暨特色学校建设培训班来到我校考察、交流、培训。同月,遵义市“红色遵义 多彩校园”特色学校建设专项课题开题暨工程推进会在我校举行。
5.《基础教育参考》《贵州教育》《学语文之友》《遵义晚报》《遵义电视台》等均报道了我校的“尚读教育”活动。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4-0081-02
东坡文化是以坡一生的成就而形成的融哲学、历史学、军事学、文学、艺术学、养生学、烹饪学、农田水利学、医学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现象,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黄冈的东坡文化则是以坡被谪居黄州4年2个月,以东坡的游踪为基,历代专家学者对此展开研究的文化现象。由于国家重视传统文化的发展,提倡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可加强中国文化软实力。继而,全国各地掀起了一股传统文化发展热潮,近年来,在黄冈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黄冈东坡文化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下面笔者简要论述下东坡文化发展的现状、意义与设想。
一、东坡文化的发展现状
(一)东坡文化国际论坛,成为黄冈文化走向世界的名片
2010年10月26日,“2010中国・黄冈东坡文化国际论坛”在湖北黄冈隆重举行,这是我国首次举办关于“东坡文化”的专题国际论坛,来自世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百名专家学者参会,世界各地118位专家、学者为论坛提交了106篇论文。与会苏学专家学者提交的论文从“东坡文化”内涵及发源地、苏轼谪居黄州时期思想及艺术等方面均做了深入研究,这对于今后的苏学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从这次论坛来看,东坡文化研究首次进入了中国在职领导干部队伍中,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东坡文化研究已进入了经济建设与发展的主战场,成为当地经济,特别是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各种岗位、不同年龄层次的专家、学者参与其中,苏轼研究队伍新的格局和架构基本形成。此次论坛成功实现了地方文化与国际文化有效的对轨。
东坡文化研究遍及东南亚各国和地区,并逐步发展到了欧美国家。这次东坡文化国际论坛的举办,英国、俄罗斯、日本等国家和台湾、香港地区的20位专家学者踊跃参会,说明东坡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是巨大和深远的。
(二)围绕东坡文化及其旅游的会议、讲学等活动日益活跃
2001年,黄冈市在国庆期间举办了首届“中国・东坡赤壁文化”旅游节,此后历届“东坡赤壁文化”旅游节成为黄冈的重要文化节日,成为黄冈对外宣传的重要文化名片。
古城黄州的旅游文化资源丰富,但开发较晚、力度不够,为开发东坡文化,促进黄冈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近年来,本市举办了一系列的讲座、讲学等活动。首先是“走近东坡赤壁”摄影文学研讨会的召开。2006年11月19日,来自北京、广东、山东、武汉、黄石、黄冈等地的100多名专家、学者、作家、摄影家,齐聚黄州参加了“走近东坡赤壁”摄影文学研讨会。会议期间,摄影家开展了游园创作活动,苏轼研究专家王琳祥作了《苏轼与东坡赤壁》专题讲座。其次是著名文化、学者的讲学活动频繁。2009年9月17日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教授在黄冈宾馆,谈到增加黄冈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文化涵养时说,应做好坡这篇大文章。在《坡突围》中写道:“坡成全了黄州,黄州也成全了坡。”为了弘扬东坡文化,陶冶学员情操,2011年11月3日中国苏轼研究学会副会长、黄冈市东坡文化研究会会长涂普生宣讲《坡与黄州》。12月15日,涂普生教授又为黄冈电子信息学校全体教职工进行了一次东坡文化传统教育。再次是学术讲座活动较多。黄冈师范学院则常年开设名为“东坡大讲堂”的专题学术讲座活动,已有数名专家、教授、学者以东坡文化为主线展开了讲座,校图书馆还建立了坡黄州诗词数据库。
(三)政府的果断决策,学术社团的兴起,充分反映黄冈东坡文化旅游潜在巨大的发展空间
2011年12月14日,在黄冈第四次党代会上,市委书记刘善桥提出,全力打造中国名人之都,借“东坡文化”的东风,将黄州打造成坡的瞻仰地、赤壁文化的缅怀地。
在黄冈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领导下,一条围绕着黄州东坡遗址的城区一日游公交线路已开赴使用;2011年7月5日晚,在国家大剧院内湖北省黄梅戏剧院倾情演出了大型黄梅戏《东坡》,再现了坡被贬黄州的生活历程,为首都观众奉献了精美的文化大餐。
关于东坡文化的研究,较早的有1980年9月在眉山成立的中国苏轼研究学会,该会自成立以来召开全国性苏轼学术研讨会议16届,举行全国性纪念活动或学术研讨会议7次,学术研究成果丰硕,30余年来在东坡文化研究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
黄冈的东坡文化研究起步则稍晚,经湖北省有关主管部门批准,黄冈地区第一个社会科学研究机构――“黄冈东坡研究所”于1985年1月12日在我校成立。该研究所为东坡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做出了贡献。与后黄冈的专家、学者们对东坡文化与旅游方面的研究一直都在努力,尤其是近几年著作、文论颇丰。
2009年12月1日,黄冈市东坡文化研究会成立,大力开展市内东坡文化研讨和传播活动,成绩斐然。该会联合有关单位举办了“坡来黄930周年纪念大会”,“全市首届苏学研讨会”,还组织专家学者编辑了《东坡黄州五年间》,填补了我国苏学研究的一项空白。研究会还编辑了《东坡说东坡》一书,这是我市第一次集中反映国内外专家学者有关东坡文化研究成果的著作。依托《东坡赤壁诗词》杂志刊号,创办了《东坡文化研究》,促进了对外交流。
(四)关于黄冈东坡文化与旅游的学术专著、文论研究成果日益丰富
近年来,本市关于东坡文化与旅游的学术研究成果颇丰。
2001年饶晓明“自然与人文辉映、文化与经贸联姻――从黄冈首届东坡赤壁文化旅游节说开去”一文发表于《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该文以黄冈首届东坡赤壁文化旅游节为楔子,从东坡文化与黄冈多元文化的关系切入,具体而深入地阐述了黄冈自然资源、人文思想,有力地证实了人文资源、自然资源、科技资源非常深厚的黄冈旅游业开发和经济繁荣前景十分可观。
2010年,由张龙飞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东坡赤壁文化丛书》共5部,210万字。次年举办了《东坡赤壁文化丛书》出版暨学术座谈会,来自中国苏轼研究会和我省、市有关专家、学者聚集古城,纵论东坡文化,为黄冈东坡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建言献策。
此外,郭杏芳、饶学刚、刘亚锋等专家学者近年来也发表了黄冈东坡文化方面的论文,为实现东坡文化旅游产业的跨越式发展献计献策。
二、挖掘东坡文化的意义
(一)有利于挖掘东坡文化精神价值
名人文化是激起人们旅游欲的重要动力,崇拜追忆名人及进行文化审美是旅游者的高层次文化需求。黄冈东坡文化旅游资源丰富而且品位较高,具有较大的旅游价值,目前虽处于开发之中,但开发、整合程度偏低,本选题有利于挖掘东坡文化精神价值,再现东坡文化风采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二)有利于深度开发东坡文化旅游价值,促进本地旅游产业优化升级
在目前分布于黄冈各地坡文化旅游景点中,有选择地对若干精品景区进行建设和升级。如对遗爱湖风景区、东坡赤壁风景区进行深度开发、重点建设,实施精品战略,可拉长产业链,促进东坡名人文化旅游产业优化升级。
(三)有利于优化、整合资源,带动地方就业,加快区域经济发展
近年来黄冈旅游发展已初具规模。2010年接待国内外游客819万人次,创旅游综合收入44亿元,旅游正逐步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开发中的黄冈东坡旅游有望成为这一经济增长点中的重点,建设好东坡赤壁风景区和遗爱湖风景区对拉动黄冈旅游业意义重大。现今的东坡文化旅游开发较晚,价值利用较低、有巨大潜力可挖。
东坡文化发展的几点构想如下。
1.追寻坡当年游踪,选择性地开发旅游景点,丰富旅游资源。旅游业是最有发展前途的产业之一,其投资效益好、容纳就业宽、关联面广,带动作用大,而我市旅游业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初步形成的东坡赤壁风景区由于地域所限,发展缓慢,正在建设的遗爱湖公园之“遗爱”也是来源于坡的作品中安国寺中的“遗爱亭”。然而定慧院、竹楼、临皋亭、朝天门等苏轼笔下古城黄州的亭台楼阁早已失去了踪影,积极筹集资金,修复若干有历史文化依据的东坡在黄州时期的个人生活场所、署衙、寺观等,对传播东坡文化,扩大黄州的影响,丰富旅游资源,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关于苗族服饰文化的研究意义
我们国家拥有五十五个少数民族,她们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服饰,而最有魅力的就属苗族的服饰了。首先,苗族这个少数民族本身就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但是他们是靠着口口相传的文学和所有服饰上的图案艺术来记载这种历史文化的。由于苗族服饰款式非常之多,样式也非常之奇特,所以是所有文化当中最具民族特色代表性的物品。在我们着力研究苗族服饰文化的情况下,必然是能够挖掘出更多有关于该民族服饰文化,使其形式和内涵得到更好的解说,我们可以通过分解和重组这些设计元素把它们运用到我们当代的各类设计当中使得我们的设计更具我国的民族特色,并使我国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得到更大的发扬。
苗族服饰的特点
在我国众多的少数民族中,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苗族也不为例外,它有着丰厚的民族特色文化,他们主要聚居于贵州省,其他分布在长江以南的湘、滇、桂等地区。经考察证明,苗族是有自己独特的语言,称之为苗语,却没有自己独特的文字,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他们的服饰图案来了解他们的历史文化。苗族的历史文化很多都被蕴含在这些苗族的服饰当中,于是苗族的服饰又被誉为“无字史书”。这部“无字史书”记载了各个角度的民俗生活,而苗族的艺术观就是保留从古至今的服饰特征。苗族分布在全国各地,不同地区的苗族,其服饰也不一样,大致可分为花苗、白苗和汉苗。这种分类方法也是苗族服饰的特点之一。
苗族服饰中造型的设计美
苗族服饰种类繁多,工艺精湛。苗族服饰的款式造型艺术之所以值得研究,是苗族服饰的款式造型和所用的服饰材料、面料以及制作工艺技术等,各支系均不同程度的保留了中国远古服饰文化的演化系列。早在《后汉书》 《晋记》等书中,就有关于五溪苗族“好五色衣裳”的记载。诗人杜甫也有“五溪衣裳共云天”的诗句。盛赞苗族服饰足与天上彩云媲美。
1.自然形象的模仿:苗族服饰中造型的形象主要是来自对于自然形象的一种模仿,苗族的一部分文化是伴随着它的迁徙而发展的。自从他们迁徙到贵州、湖南湘西等地,他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是由田野山川等的环境,他们希望把对自己生活环境的怀念和对祖国大自然的热爱汇集到自己的服饰当中来,所以形成了服饰中固定的内容、形式和风格。例如苗族的妇女把迁徙中遇到的极大难关——长江、黄河、毒虫冲、风雨头、雾罩山制成了大小不同的五道平行线刺绣在了长裙上,不准随意的改变。
2.象征与自然形体的结合:苗服上的刺绣即苗绣。苗绣中最突出的特征就是抽象的与具体的、真实的与幻想的相结合的,他们把现实世界的元素打散后再重新组成新的艺术自然形象的元素,其中局部的表现的自然形象又是实在的,而新组成的艺术自然形象又是各个元素的综合体,使其超越了各个形体原本的自然属性。其中象形纹用形态和象征来指代和表达意思。例如花苗中的星辰纹,五个方块或直线分别代表了中西南北中五方,象征着满天星斗。这样物体就是由一个抽象的物体形象来构成的,具有主观上表达的意思而产生的形式美。
3. 历史形象和臆造:一些宗教性的传说、历史性的人物和一些虚构出来的人物在种族中被人们所接受后就会不断的传承下去称为了苗族服饰造型的新的视觉形象。例如半人半兽;多动物合体;动物人物与植物合体等。
4. 配饰的应用——银饰:在苗族当中流传着“无花无银不成姑娘”的俗语。花是指花衣,银就是指的银饰。她们都细化把漂亮的服装与华丽的银饰统一起来。银饰佩戴的部位大致有三个:头部、胸颈部还有手部。头部的银饰是因地而异的;胸和颈部佩戴的银饰都是非常具有特色的但也是非常的复杂的;手部的银饰主要有银手镯和银戒指。她们还喜欢挂这种不同的银蝴蝶在衣角的下摆,银角和银牌上刻蝴蝶花纹,这寓意着苗族人民对其祖先蝴蝶妈妈的崇拜,具有深刻的民俗文化内涵。
苗族服饰中色彩的设计美
由于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民俗习惯不一样,所以他们在服饰上的用色也不一样。但从整体上看他们都互相影响和传播。每个民族的服饰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配色,而这些独特的色系能为我们国家整个民族服饰的发展给予了优越的条件。在色系的设计当中非常注重民族的特色,将具有民族特色和民俗审美的情趣形式、元素或者是文化的符号运用到服饰的创作形式当中,使其两者能够很好的融合起来达到传统与现代的审美结合。而苗族也赢得了“多彩的民族”的美誉。
1.苗族服饰的色彩:苗族服饰的色彩运用既体现了鲜明的民族特权,有体现除了民族天性的执着与纯朴,所以使得苗族服饰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在众多民族当中。
2.色彩的运用特征:首先,她们使用的色种非常的少,但色彩的纯度高,颜色之间的对比也是相当的大。他们最喜欢用的就是红色,认为红色是最美丽、最圣洁、最具有生命力的颜色。其次,有着明显的色彩偏向。他们喜欢用红色却忌用黄色,而这跟历史因素有着一定的关联。在古代黄色是被定为皇帝御用的服色,而一般的百姓只能穿白色黑色和青色的衣服,以前的苗族百姓在服饰上就不能使用黄色。这就形成了苗族人民的色彩偏向,而这种色彩偏向却体现了他们强烈的民族凝聚力和鲜明的色彩个性。
苗族服饰中图案的设计美
在苗族服饰当中,无论是她的制作工艺还是她的风格都很受人们的喜欢。苗族服饰当中的图案蕴含着非常丰厚的内在意义,所以有学者对于苗族服饰存在的解释是:它是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的传承。
每个民族都有每个民族的语言,汉族有汉语,有汉字;而苗族也不例外,她们有自己的苗语,却没有自己特定的文字。所以她们把服饰上面的图案当作是自己独特的文字。这就是为什么说苗族服饰是“穿在身上的史书”,归根结底就是因为苗族服饰文化中的图案艺术,也堪称为“无字史书”。这同时也使得我们该怎么去了解苗族文化。
1.苗族服饰图案的形成:苗族人民非常的勤劳,他们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在平日的劳作中创作出了各式各样美丽的图案。他们经历过很多次的家园变迁,但是他们所居住过的地方的自然地理风物却都深深的印刻在他们的记忆当中了。他们把每次居住的地方都当做是上天给他们的恩赐,所以他们也非常的爱大自然。当然,他们也把这些美丽的图案运用到了日常用品和服饰当中来,这样一来就能显现出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
2.苗族服饰图案的种类:苗族服饰中的图案造型非常的独特而且千变万化,大体可以分为几何纹、动物纹以及植物纹。
① 几何纹:几何纹是人类最古老的纹饰之一。苗族服饰图案中几何纹是有十字纹、云雷纹、水波纹和一些几何自然纹象。这种几何纹的工艺完成主要靠的是挑花、织绵、贴花等。苗族人民认为几何纹是织布中的经线跟纬线交织形成的最基本的单位之一,也是他们民族图案纹饰当中最基本的结构。在这些几何纹当中,较常见的是二方连续模式和线条的放射状模式,每一件绣品都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图案相互拼凑组合而成的。图案参差交错,粗看繁杂紊乱,其实它们的组合很有规律。
② 动物纹:这种纹样是苗族人民对大自然的观察之后再加上自己独特的想象力,对其轮廓的变形。似像非像,带有神灵化的超自然的形象,几乎完全承袭了远古时期中的艺术题材和风俗,也再现了原始人类生活的自然风貌。再加上苗服独特的工艺制作手法,把这些动物纹饰做的更加的夸张,使得原本已经非常有吸引力的苗服更加一筹。其动物纹多以牛纹、龙纹、蝴蝶纹、鸟纹和鱼纹为主。
③ 植物纹:在植物纹当中,大多数都是把花卉亦或是植物作为题材,又可分为抽象型和非抽象型两类。虽然被分为两类但是都是以表达某种意义为目的的形象,这既是因为他们都居住在山区、他们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也与他们热爱自然的景观和他们民族整体的迁徙历史有关联。这种植物纹多半以生活中常见的向日葵、野、蕨类植物以及一些山中叫不出名字的野山草为主。而在刺绣过程中也不会单单的只绘制植物花样,还会跟动物纹一起构成。例如以织花龙图或刺绣的动物为中心,周围再配以花卉纹。
苗族服饰中的图案特征:苗族服饰的图案特征可以从这些图案所形成的过程和它所代表的内容中得出:首先,这些图案的形成和设计都起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其次,这些图案都具有深厚的内涵。
结论
苗族服饰从原始时期的蔽体御寒的简陋研发制现在多姿多彩的服饰艺术,伴随着苗族人民从古至今数千年的生存史。苗族服饰蕴藏着大自然的生态之美和历史生态的内涵。它是以一种艺术的形式来沟通着他们与大自然的关系,同时也反映了人与大自然的生态审美关系。它就好比是一部“无字史书”记载着苗族人民的历史境遇,用图案代替了文字,表达着他们对于大自然的热爱与感恩之情。如今,传统的苗族服饰尤其是盛装也像许多民间艺术一样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而这些服饰也越来越趋于商业化,逐渐失落了原本的文化与审美内涵,苗族的造型、色彩、图案等的象征在当代的文化当中还能否被继续研究和传承下去,应该引起足够的关注。
地域文化是指一个地域的地理、历史、经济、社会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体现地方特点的文化。齐齐哈尔市建城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文化底蕴厚重,在历史长河里形成了多元的地域文化、丰富的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催生了独具特色的旅游文化,已经成为全国有名的绿色食品之都、装备工业基地、生态旅游之乡和历史文化名城,赢得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魅力城市等称号。当前,如何充分发挥我市地域文化优势,打造齐齐哈尔旅游文化品牌,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地域文化内涵是塑造旅游文化的灵魂
在本地文化资源中,选择那些能吸引人的眼球的要素,开发出有说头、有听头、有看头、有玩头的旅游产品,提供有独特体验、有新鲜感受、有无尽回味的旅游服务,已经成为当今旅游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齐齐哈尔的地形地貌、人文历史独特,构成了古朴、原始、神奇的地域文化资源优势。
一是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我市拥有世界闻名的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是世界最大的芦苇湿地。扎龙湿地是首批被国家列入“世界重要湿地名录”的,也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每年接待数以百万的游客。河流漫溢,苇草丛生,湖泊星罗棋布,是鸟类栖息繁衍的天然乐园。据统计,扎龙自然保护区有各种禽鸟296种。其中尤以鹤类居多而文明于世,世界上现有鹤类15种,在扎龙就可见14种鹤。我国有野生鹤9种,扎龙就有野生鹤6种。世界最珍贵的丹顶鹤不足2000只,扎龙就有400多只。因此,齐齐哈尔成为驰名中外的“鹤乡”。鹤文化已经成为我市的特色品牌,写鹤、画鹤、吟鹤、摄鹤蔚成风气,观鹤成为著名旅游品牌。一曲感人至深的《一个真实的故事》就是歌颂为寻找走失的丹顶鹤而献身的我市姑娘徐秀娟。扎龙驯养的丹顶鹤曾在澳门、黄鹤楼放飞表演,独特、鲜明的鹤文化正在提升我市知名度和竞争力。此外,齐齐哈尔四季分明,沃野千里,空气清新,全年空气质量二级以上达到326天。境内的“一江九河”未受污染,绿色农业旅游资源丰富。全市有14个中国特产之乡,获得绿色食品标识120个,绿色食品产业快速发展,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特色鲜明。首批国家级梅里斯绿色观光农业园等就是生态休闲旅游的代表。风光旖旎的明月岛、集自然与人文景观为一体的东北最大的城市公园龙沙公园、穿城而过宛若晶莹剔透的城市项链劳动湖等构成了鹤城旅游文化的精彩华章。区位上,齐齐哈尔是我省西部与内蒙古东北部旅游的中心城市,有区域旅游合作的基础。观鹤节,鹤翔人舞,共同体验人与自然的和谐。齐齐哈尔的大湿地与大庆的大油田、五大连池的大火山、黑河的大界江、呼伦贝尔的大草原共同构成了生态旅游精品线路,成为中国十大完美旅游线路之首。
二是工业文化旅游资源气势恢宏。齐齐哈尔是重要的装备工业基地,为我国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象马恒昌小组那样的产业工人在创造物质财富同时,也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这里有被总理誉为“国宝”的中国一重集团、“掌上明珠”的北满特钢集团。有亲自选址,为国防建设做出重要贡献的华安兵器工业集团公司以及和平厂、建华厂等三大军工企业。有亚洲最大的铁路货车生产企业齐车集团,有全国机床行业“十八罗汉”的第一和第二机床厂,已有三家企业已经成为国家级工业旅游示范点。
三是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凝重厚远。齐齐哈尔城始建于1125年,1954年前曾作为黑龙江省省城达255年之久,是我省历史文化名城。有曾被写入历史教科书的昂昂溪文化和被学者称之为“北方半坡”的滕家岗文化遗址、有一千多年历史的辽金塔子城遗址、有中国最北的“金长城”遗址、金代蒲峪路遗址等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有建于1695年的黑龙江将军府旧址,曾居住过萨布素和寿山等68位将军。有民国黑龙江省最早的行政机构黑龙江督军署旧址,有吕氏旧居等流人故居。有马占山将军打响全国武装抗日第一枪的江桥抗战遗址。可以说,完全可以打造成一条北疆历史文化游的精品线路。
四是民族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异彩纷呈。齐齐哈尔有达斡尔族、鄂温克族、蒙古族等35个少数民族,蕴藏着各具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多宗教构成了丰富的宗教文化旅游资源。有我国大陆唯一的五教道德院,有建于1939年东北著名的佛教圣地大乘寺,有建于1684年的全国重要文物保护单位、我省最大规模的卜奎清真寺,有哥特式建筑风格的圣弥勒尔教堂等。这些建筑流光溢彩,无论是在设计、彩绘、建筑、造型和布局等都极具体现其科学、历史、文化等多方面的艺术价值。
五是关东文化旅游资源独具特色。我市已经连续举办了六届的中国齐齐哈尔关东文化旅游节,紧紧围绕冰雪文化、雪鹤文化、民俗文化等开展旅游文化活动,是东北地区重要的旅游节庆活动之一。挖掘和弘扬生生不息、艰苦创业、开拓进取、敢为人先的“闯关东”精神的内涵,为重振齐齐哈尔老工业基地雄风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持,赋予了新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我市至今尚有山东村、山东屯的文化遗存,全市有七成以上人口是关内移民的后裔,生活和生产方式仍有关内习俗。电视剧《闯关东》就多次提及齐齐哈尔。全国闻名的甘南兴十四村就是典型的山东移民村,它已经成为我省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和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村。我市历史悠久的冰雪游园开全国的先河,自1963年首届开办,至今已经连续举办了二十八届。冰浇艺术在全国更是堪称一绝,冰雕玲珑、雪雕奇伟、冰灯璀璨已成为旅游亮点,深受中外游客的欢迎。
地域文化的优势决定旅游文化的特色,旅游文化的灵魂存于地域文化的内涵。因此,齐齐哈尔要依托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资源,开掘其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建设具有传承性、独特性、创新性的旅游文化,全面打造文化鹤城,让文化发展与旅游发展真正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策动力。
二、依托地域文化生产力提升旅游文化竞争力
地域文化资源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域文化的优势决定旅游竞争力的强弱,我们要依托地域文化优势提升旅游文化的竞争力。
一是结合地域文化品位定位旅游文化特色。根据我市地域文化的特点和景观分布及自然资源现状,可以开发建设昂昂溪文化旅游、辽金文化旅游、红色文化旅游、民族风情文化旅游、历史建筑文化旅游、工业文化旅游、生态文化旅游、农业观光文化旅游、都市观光旅游九大系列旅游产品。鹤文化研究也要进一步挖掘内涵,以鹤文化与关东文化的表现形式,逐步形成齐齐哈尔的文化品牌。
二是提炼地域文化精髓包装旅游文化形象。要根据齐齐哈尔地域资源特点,挖掘、开发并创造出自己的个性化产品,力求与众不同。目前,我市已经形成夏秋有绿博会、观鹤节、小交会、和平节,冬春有关东文化旅游节、冰雪节等,构成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旅游文化格局。同时,还要充分利用齐齐哈尔文化艺术品广场等作为展示和推介艺术作品和旅游产品的平台。
三是突出地域文化特点塑造旅游文化精品。当前,齐齐哈尔市的旅游业对文化的继承、传播和交流作用还未得到充分发挥。必须在认真研究、深入探讨的基础上,确立目标、塑造形象,加强旅游文化建设,提升旅游文化内涵,注意研究旅游与文化的有机结合,体现旅游景区、旅游管理、旅游商品、旅游服务和旅游促销的文化性。
三、以地域文化优势推动旅游文化产业的开发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加快,文化的交流和相融趋势明显。保持和发展民族文化特性,并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转化为适应现代经济需求的旅游文化产品,对于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文化凝聚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要促进旅游文化与地域文化的有机结合,大力解决人文资源开发滞后于旅游资源开发的问题。旅游业是一项经济、文化兼承的产业,随着经济文化的互动和广泛交流得到快速的发展,加强我市地域文化与旅游资源的整合与开发,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含量和品位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要深入挖掘我市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按照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世界大湿地、中国鹤家乡”的定位,突出生态特色,要大力实施地域文化发展战略,打造我市独特的旅游文化品牌。文化产业的发展要和自然、人文、社会环境相适应,开发与本地实际相结合的新兴旅游文化产业,以特色创名牌,以优势争市场,把特有的地域文化融于旅游产品、旅游管理、旅游服务、旅游营销之中。要依托我市多姿多彩的文化资源,深度开发和挖掘其人文价值、美学价值,加快建设民族文化旅游。同时要注重把发展文化产业和调整产业结构结合起来,把文化产业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