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政治现代化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一、现代生活与传统文化的内在关系
关于现代生活与传统文化的内在关系,借用美国文化社会学家E·希尔斯的话很能说明问题。他说:“即使我们承认,每一代人都要修改前辈传递下来的信仰和行为范例,我们还必然会发现,大量的信仰过去被拥护,现在仍然被拥护,许多行为范例过去被奉行,现在仍然被奉行,而且,这些信仰和模式与近期出现的范型相互并存。”[1]这短短的一句话包含了四层意思:一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已发生“错位”,传统文化已不能完全适应现代生活;二是传统文化有很大的稳定性,因而现代生活中仍存在着传统文化的某些因素;三是尽管现代生活仍继承着传统文化的某些内容,但这种继承不是一成不变的拷贝,而是有所修改的被接受并发展;四是现代生活在创造着新的文化。这或许可以用错位——继承——发展——丰富来表述现代生活与传统文化的辩证关系。
(一)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错位
现代生活是不同于传统生活的生存模式。适应传统生活而产生的传统文化,作为一个完整的文化体系,已不能完全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这是由于传统文化本身以及时代都处于不断的发展之中。从其本身来说,传统文化都有两重性,既有积极进步的一面,又有落后、腐朽的一面;从其发展的不同时代因素来说,由于现代反差,传统文化既有适应现代生活的一面,又有不适应甚至阻滞现代生活的一面。由此导致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发生了错位。
(二)现代生活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中国传统文化虽历经挫折、甚至像五·四和“”那样的摧残而薪火不灭。这里面有着深刻的原因。从传统文化的本质属性上看,传统文化有其时代性,依赖于一定的历史条件,但除去其含有的时代性因素,还包含着普遍意义的内容。这部分内容可以为现代社会所继承。例如人与人之间的互爱互助、重视家庭、诚实信用、正义勇敢和爱国等等文化特质仍是现代人的生活信念。其次,对一个民族来讲,传统文化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它是现代生活的文化基点和历史条件。任何一个民族的现代生活都不能建立在虚无基础之上,而必须建立在一个被批判过的传统之上。马克思深刻地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2]
(三)现代生活对传统文化的发展
现代生活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并不是原封不动、一成不变地传给下一代的,而是有选择、有创造、有意识的文化发展过程。有选择,是指现代人在对传统文化进行科学、细致的分析之后,选择其有现代价值的精华部分继承下来,抛弃其不适应现代生活的糟粕。有创造,是指通过对传统文化精华部分的重新阐释,赋予其新的内涵和形式,使其更适应现代生活。有意识,是指现代人作为文化创造和选择的主体,要有主体意识、自主意识、文化意识和反思意识等等,积极能动地、独立自主地接受和吸收传统文化并使之为自己所有。这样,经过现代人继承的传统就有了某种不同于它从前的特点,具有了新的表现形式和规定性,成为以现代生活方式呈现着的文化传统,成为融入了现代生活并流传下去的传统文化。
(四)现代生活对传统文化的丰富
现代生活也在创造着新的传统文化。现代人的生活决不是简单复制已有的传统,相反,它是指向未来的一种创造。在现代生活中,根据变化了情况,创造出我们传统中所没有的、崭新的东西,它们中具有遗传活性的就会流传下去成为新的传统,从而丰富了传统内容。
由此可见,传统文化与现化生活毕竟是不同的概念,因而存在着历史反差。现代生活是传统生活的延续,内在地包含有传统文化的某些因子。这些因子经过转化而成为以现代生活方式展现的传统文化,成为现代人的一部分,并且通过现代人的生活实践而不断丰富着内涵。总之,现代生活是传统文化的现代方式的呈现、历史继承、现实创造与丰富发展,传统文化是现代生活的历史条件、文化基点与现实影响因素。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
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中,传统文化对人们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简略说来,它作为社会整合的精神遗产、经济增长的潜在动力、道德建构的再生资源和生活观念的导向因素,对现代的社会政治生活、经济生活、道德文化生活和贯穿三者之中的生活观念有着极大的价值。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社会思想文化的整合价值
对一个国家或民族来说,社会成员之间的结合和凝聚是其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前提,借以凝聚的力量,既有经济利益的聚合力,又有种族血缘的亲和力,还有政治政权的控制力,但最根本的还是传统文化所产生的文化整合力。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整合力量对现代生活具有重大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巨大的思想统摄性,传统文化可以超越地域、阶级、党派、种族、时间的界限,以文化为纽带,以思想为桥梁,产生巨大的而又无形的文化整合力量。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文化中国”、“大一统”、“兼容天下”、“爱国主义”等观念,构成了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主要内容。正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形成和发展,增强了中国人的共识,形成了民族文化认同感,传统文化成为人们共同意识和自觉奉行的原则,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规范,由此出发产生出思维、行为的趋同性、和谐性和一致性。传统文化这种整合力,增强了中国人的本根意识,激发了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的和自豪感。传统文化正是通过人们心理上的认同、感情上的拥戴、行为上的遵守,如同一只无形之手将人们联系起来,形成“同心同德”的社会整合力量,将整个民族的感情、意志凝聚成为一个牢固的整体。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民族文化的发展。
(二)传统文化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在动力
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现代经济之树成长的土壤,蕴含着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在因素与动力。古有“洪范五福先言富,大学十章半理财”之说,甚至有人把传统作为调节社会资源的第三种手段。总结起来,这些潜在的动力因素包括:
(l)由“忠”引申出来的爱国精神,社会成员愿意为国家牺牲个人的利益,有利于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实施宏观的经济政策;有助于理顺中央与地方关系,体现全局性、利益统一性,减少外在经济现象,促进国民经济整体发展。
(2)以“孝”为核心的家庭关系,家庭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起着凝聚和传承作用,家庭注重对子女的教育、保持高储蓄率,家庭成员勤劳、互爱互助。这些为经济增长准备了必要的资金、人才和劳动力等要素。
(3)在忠孝的基础上,集体主义成为伦理道德的基本准则,从而有利于形成具有目标同一性的团队意识和企业精神。
(4)强调刚健自强。《象传》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种自立意识和自强不息的精神有利于激励和鼓舞社会成员发展经济、脱贫致富、自我奋斗、积极进取,不断开拓改革开放的新局面。
(5)强调“厚德载物”。《周易大传》云:“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种宽厚为怀、虚怀若谷、宽容大量的气度休现在今天,就是一方面善于竞争,另一方面善于联合,广纳博采、放眼世界、关心大局、以大局为重。
中国传统文化不仅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一种精神上的推动力,而且提供某种“制动力”,使中国经济不致脱离常轨,保证社会各方面协调运转。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发育不健全,市场游戏规则没有完全建立,导致经济生活中的种种负面现象,如某些企业唯利是图,某些个人为谋利不择手段,影响市场经济正常运行。而中国传统文化对这些行为有种“纠偏矫正”功能,它的一些经济道德资源让参与经济活动的土体有了主观的自主的软约束,警戒人们不致失去控制,从而保证市场经济健康、稳定、有序地运行。
(三)中国传统文化是塑造公民现代人格的精神资源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典型的“德性文化”,其最有继承价值的部分就是传统道德。传统道德中的精华为社会主义新道德体系的建构提供资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重要的原料和营养。
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阐发之道”值得我们借鉴。传统道德从最切近的孝锑之道引发出处理不同社会关系的伦理道德,由近及远富有感召力;还以人类普遍感受性为基础,坚持“推己及人”(《论语·卫灵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由己及人,容易引起人的共鸣;由小及大,由家及国及天下,层层推进。古人曰:百善孝为先,从古至今,孝道一直是中国社会最重要的伦理规范,是一切伦理原则的起点和核心,“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论语·泰伯》),以孝为开端加以推广放大,阐发出孝敬父母、赡养老人、夫妻之间互敬互爱忠贞专一、长幼之间友爱恭让、邻里之间互帮互助和睦相处、重视家庭、工作认真上进、遵纪守法、爱国等等优良传统。我们今天开展公民道德建设,要想使各项道德规范深入人心,取得实效,就要效法中国传统道德的“阐发之道”。
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是一种大伦理观,其“天人合一”思想为建立现代的生态伦理、协调人与自然关系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料。“天人合一”的思想是建立在深厚的伦理道德基础之上的。它的内容包括:把“仁爱”之心扩展到自然万物,对自然友善,尊崇自然,泛爱众生;认为人与自然万物同类,“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张载《西铭》);节俭而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做到不违时,“伐一木,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礼记。祭文》),“山林泽梁,以时禁发”(《礼记》),这样才能得到自然的赐予和恩惠,达到天人协调,“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孟子·梁惠王上》)这些思想与生态伦理学原则息息相通,对协调人与自然关系、树立环保意识、政府确立经济及社会发展战略有一定参考价值。正是由于传统道德中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一致的思想,75位诺贝尔获得者才齐集巴黎发表声明: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总之,我们要建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配套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要建设与现代经济生活、物质生活相适应的现代精神生活,就要汲取统道德文化的资源,补充现代人的精神养料。
(四)传统文化对现代生活观念的引导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经过两千多年的考验,己深深融入中国人的生活之中。现代中国人要走向现代生活,心须具备现代健康文明的生活观念。中国传统文化至少有三点对树立健康文明的现代生活观念有借鉴价值:一是积极的入世精神;二是务实的实用理性精神;三是乐感文化精神。
所谓“入世精神”,就是关心社会现实的人生态度。积极的入世精神,是以儒道法三家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共同特点,它有利于树立积极的生活观念。
所谓实用理性精神,是一种普遍现实的生活观念。中国传统文化从产生开始就是一种以伦理思想为核心的实用理性文化。传统文化主干的儒学就是适应中国社会现实需要的、使用兼具、内外无二、本末一贯的“实学”。孔子“不语乱、力、乱、神”((论语·述而)))、“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论语·述而))),其所学、所思、所论、所教都与社会实际生活有紧密联系。后儒们秉承着这一精神,无论是在行为方式或者是思想观念上,都体现出强烈的实践理性特质,“经世致用”的实践理性或实用理性一直是儒学固有的内在品质。正是在有着这种内在精神的儒学的熏陶下,数千年来,中国人形成了勤劳实干、践履笃实、不尚空谈、朴实坦诚、反对虚妄的务实主义的生活态度,才能“在一切实际事务中……远胜过其他东方民族。”[3]
所谓“乐感文化精神”是指一种乐观的生活心态。积极的入世态度和务实精神都是为了追求和保持今世的幸福与快乐。中国传统文化中“贵和持中”的思想运用到现代生活中就是一门高深的生活艺术,或说生活技巧,有利于树立一种辩证、开朗、乐观、健康的生活心态。“贵和持中”的思想是最具有东方色彩和充满生活智慧的理论。它运用在日常生活中的人际关系上,“和”就成为了一种调和社会矛盾使之达到中和状态的深刻哲理。“和”不是没有矛盾,而是对立基础上的统一,多样性基础上的同一性,故有“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之言。如何才能达到“和”?中庸方能。中庸就是不走极端,而是“凡事叩其两端取其中”,无过亦无不及,这是圣人才能达到的境界。所以中庸不是折衷主义,不是简单的静态的承受,而是一种理想状态和在动态过程中对程度分寸的把握和选择,充满了辩证法的光芒。在复杂矛盾的现代生活中,在时间、空间与心态的交汇中要保持健康良好的心态,凡事不强求,讲求适度,力求理性自觉、主体意识去缓解人们因价值观念剧烈变革而产生的不适感和焦躁不安的情绪;以知足常乐、恬静自然去化解人们的迷失感、疲于奔命和不满足感;以传统的深沉感情去抚平人们的逆反心理、怀旧情绪。乐感文化是人们精神的“制衡器”和“减压阀’,,给现代生活以一定的启示意义。
另外,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蕴涵着其他对树立现代生活观念有借鉴价值的因素:如传统的俭朴、未雨绸缪、居安思危、量入为出等思想对现代消费观具有一定意义,其它如中国人独特的艺术审美观、重意境美与自然美、重精神享受等意识对树立现代闲暇观有可取之处。
参考文献:
1.李中华、张文定编:《论中国传统文化》,三联书店,1988年版。
2.吕希晨:《中国现代文化哲学》,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3.姜汝真主编:《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阐释与现代价值》,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4.司马云杰:《文化价值哲学》,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5.钱逊:《推陈出新:传统文化在现代的发展》,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于混奇、花菊香主编:《现代生活方式与传统文化》,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角注:
一、现代化的内涵
现代(Modern),通常作为一段时间的概念来定义。主要指当今这个时代,可以涵盖“当代”和“近代”两个时期,古今对于“现代”一次释解各异。我国著名的现代化理论研究专家北京大学教授罗荣渠就曾对“现代”一词做过这样的解释:“Modern是文艺复兴时代的人文主义者最先使用的,是相对于Medieval即中世纪而言的,即把文艺复兴看作一个与中世纪相对立的新时代。”今普遍的看法是:现代不是一个绝对时间概念,而是一个相对于传统而言的词语。
“现代化”一词来源于现代,主要是用以概括人类社会近期发展急速转变的一个过程。因此,“现代化”一词是表示一个动态的,不断进步的过程,而非固定的、静止的状态。
1.国外学者对现代化的释解
国外对于现代化的研究可追溯到二战以后,但较集中的研究还是50年代末60年代初自美国兴起。当时的研究中心主要是传统社会如何向现代社会过渡;发展中国家如何向现代化国家过渡,研究认为不发达国家落后的主要根源是社会内部的传统性矛盾。对于现代化的研究学者们的研究方面各有侧重。部分学者从历史发展纵的方面对现代化进行说明,如学者戴维·波普诺说:“现代化指的是发生在一个传统的前工业社会的向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中发生的主要的内部变革。”部分学者却认为现代化是一个整体,是整个社会的全面变化。
从上述国外学者的研究可以看出,普遍的共识是从十六世纪以来,伴随着工业化所发生的一系列深刻的、全面的、总体性的社会变革包括着社会的各个方面。然而由于各学者关注的焦点及所站的立场不同,故强调的方面也不尽相同。
二、人的现代性
对于人的现代性目前缺少统一、标准的定义的。从人的现代化角度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观点:(1)人的现代化是人自身生产、综合素质以及实践活动能够适应并推进社会进步的要求,也是传统人像现代人全面转化的过程:(2)人的现代化也就是人的文化素质的现代化;(3)人的现代化主要指的是人的社会关系和人的价值观的现代化;(4)人的现代化是人的观念、素质、能力、活动、交往等各方面表现出的同现代化社会相适应的普遍而深刻的变化;(5)人的现代化是指与现代化科技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人的素质的普遍提高和全面发展。从以上的观点可以看出,学术界对人的现代化、现代性的理解存在着的角度是多样的。
一般来讲,人的现代性的内涵主要是相对于传统的人的品质而言的,表现为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现代人所具有的一系列的品质和属性;人的这种现代性的外延包括多种不同内容和形式,如人的社会意识的现代性、观念形态的现代性、心理状况的现代性以及行为方式的现代性等等。
三、现代化与人的现代性的关系
现代化的社会是一种经济系统、政治系统、文化系统充分发展、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社会形式。现代化社会的基础就是现代文明建设的核心,即人的现代性。马克思所言:“社会产生人”,“人产生社会”。一方面,“社会产生人”。因为人的活动时时、处处受到社会制约,人们的活动形式上是个人的而实质上却是社会的。
(一)提升人的现代性是加快现代化进程的内在要求
首先,现代化进程中经济体系的健康快速发展要求人的发展。市场经济把追求最大利润作为目标,经济活动就是为了满足需求从而调动一些因素去追求最大的经济价值。生产是追求价值的过程,生产过程中人的体力和智力以及整体素质的提高是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直接影响着产出、利润以及经济的增长。
其次,快速发展的经济体系要求配备发达的政治体系。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现代化的政治体系的支持和协调,具有现代性的高素质的人才对于现化化的政治体系的建构同样是不可缺少的。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公益性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市场经济的不足,而充分就业、稳定的货币购买力,稳定的经济增长等问题又对政治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现代化政治体系这种高要求必须需要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人去建构。
(二)提升人的现代性是加快现代化进程的迫切需要
现代化进程中对人的现代性也提出了要求,21世纪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是人的竞争、国民素质的竞争。提高国民素质实现人的现代性已成为我国现代文化建设的迫切要求。
首先,人的全面提高要求国民具有伦理道德素质,这是市场经济体制得以顺利运行的前提。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法治精神的基础是人的自律能力。而市场经济也需要人们必须有高度的自觉性,只有自觉地遵守社会中的各种规则,市场经济才能实现高效、有序的运行。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更是伦理道德经济,伦理道德经济指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社会关系的行为准则,规范以及相应的意识、信念和行为活动。我国经济社会中大到假冒、劣质产品,小到乱丢垃圾等现象都是非常严重的。因此,道德规范的建设和价值观的建构都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迫切需要。
其次,人的全面提高更要求人们具有人文素质。人文素质是具有现代性的现代人文明程度的综合体现,是人文科学、人文教育在教育身上所体现的成果,较全面的文化知识素养、较高品位的艺术鉴赏能力是构素质的基础。在生活中,我们总是批评大众文化的低俗、缺乏艺术感,但我们往往忘记了大众文化来自于国民文化素质的反映。随着国民文化素质的提高,人们的对文化品位以及鉴赏力将得到提高。
综上所述,一个国家的现代化,直接表现为综合国力的强大,一个拥有强大的综合国力的现代化国家同时也是稳定发展的社会,它里面综合了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换句话说,他拥有强大的经济力量,拥有民主政治体系下的社会稳定,高度发展的社会文化体系,不仅经济的发展要求国民素质的提高,而高度发展的社会文化体系和稳定的政治体系,较高的艺术鉴赏力都需要人去建构。因此,现代化与人的现代性是一个内在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人的现代性是现代化进程的内在要求和迫切需要。两者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整体。
参考文献:
一、现代化的内涵
现代(Modern),通常作为一段时间的概念来定义。主要指当今这个时代,可以涵盖“当代”和“近代”两个时期,古今对于“现代”一次释解各异。我国著名的现代化理论研究专家北京大学教授罗荣渠就曾对“现代”一词做过这样的解释:“Modern是文艺复兴时代的人文主义者最先使用的,是相对于Medieval即中世纪而言的,即把文艺复兴看作一个与中世纪相对立的新时代。”今普遍的看法是:现代不是一个绝对时间概念,而是一个相对于传统而言的词语。
“现代化”一词来源于现代,主要是用以概括人类社会近期发展急速转变的一个过程。因此,“现代化”一词是表示一个动态的,不断进步的过程,而非固定的、静止的状态。
1.国外学者对现代化的释解
国外对于现代化的研究可追溯到二战以后,但较集中的研究还是50年代末60年代初自美国兴起。当时的研究中心主要是传统社会如何向现代社会过渡;发展中国家如何向现代化国家过渡,研究认为不发达国家落后的主要根源是社会内部的传统性矛盾。对于现代化的研究学者们的研究方面各有侧重。部分学者从历史发展纵的方面对现代化进行说明,如学者戴维·波普诺说:“现代化指的是发生在一个传统的前工业社会的向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中发生的主要的内部变革。”部分学者却认为现代化是一个整体,是整个社会的全面变化。
从上述国外学者的研究可以看出,普遍的共识是从十六世纪以来,伴随着工业化所发生的一系列深刻的、全面的、总体性的社会变革包括着社会的各个方面。然而由于各学者关注的焦点及所站的立场不同,故强调的方面也不尽相同。
二、人的现代性
对于人的现代性目前缺少统一、标准的定义的。从人的现代化角度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观点:(1)人的现代化是人自身生产、综合素质以及实践活动能够适应并推进社会进步的要求,也是传统人像现代人全面转化的过程:(2)人的现代化也就是人的文化素质的现代化;(3)人的现代化主要指的是人的社会关系和人的价值观的现代化;(4)人的现代化是人的观念、素质、能力、活动、交往等各方面表现出的同现代化社会相适应的普遍而深刻的变化;(5)人的现代化是指与现代化科技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人的素质的普遍提高和全面发展。从以上的观点可以看出,学术界对人的现代化、现代性的理解存在着的角度是多样的。
一般来讲,人的现代性的内涵主要是相对于传统的人的品质而言的,表现为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现代人所具有的一系列的品质和属性;人的这种现代性的外延包括多种不同内容和形式,如人的社会意识的现代性、观念形态的现代性、心理状况的现代性以及行为方式的现代性等等。
三、现代化与人的现代性的关系
现代化的社会是一种经济系统、政治系统、文化系统充分发展、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社会形式。现代化社会的基础就是现代文明建设的核心,即人的现代性。马克思所言:“社会产生人”,“人产生社会”。一方面,“社会产生人”。因为人的活动时时、处处受到社会制约,人们的活动形式上是个人的而实质上却是社会的。
(一)提升人的现代性是加快现代化进程的内在要求
首先,现代化进程中经济体系的健康快速发展要求人的发展。市场经济把追求最大利润作为目标,经济活动就是为了满足需求从而调动一些因素去追求最大的经济价值。生产是追求价值的过程,生产过程中人的体力和智力以及整体素质的提高是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直接影响着产出、利润以及经济的增长。
其次,快速发展的经济体系要求配备发达的政治体系。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现代化的政治体系的支持和协调,具有现代性的高素质的人才对于现化化的政治体系的建构同样是不可缺少的。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公益性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市场经济的不足,而充分就业、稳定的货币购买力,稳定的经济增长等问题又对政治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现代化政治体系这种高要求必须需要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人去建构。
(二)提升人的现代性是加快现代化进程的迫切需要
现代化进程中对人的现代性也提出了要求,21世纪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是人的竞争、国民素质的竞争。提高国民素质实现人的现代性已成为我国现代文化建设的迫切要求。
首先,人的全面提高要求国民具有伦理道德素质,这是市场经济体制得以顺利运行的前提。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法治精神的基础是人的自律能力。而市场经济也需要人们必须有高度的自觉性,只有自觉地遵守社会中的各种规则,市场经济才能实现高效、有序的运行。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更是伦理道德经济,伦理道德经济指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社会关系的行为准则,规范以及相应的意识、信念和行为活动。我国经济社会中大到假冒、劣质产品,小到乱丢垃圾等现象都是非常严重的。因此,道德规范的建设和价值观的建构都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迫切需要。
其次,人的全面提高更要求人们具有人文素质。人文素质是具有现代性的现代人文明程度的综合体现,是人文科学、人文教育在教育身上所体现的成果,较全面的文化知识素养、较高品位的艺术鉴赏能力是构素质的基础。在生活中,我们总是批评大众文化的低俗、缺乏艺术感,但我们往往忘记了大众文化来自于国民文化素质的反映。随着国民文化素质的提高,人们的对文化品位以及鉴赏力将得到提高。
综上所述,一个国家的现代化,直接表现为综合国力的强大,一个拥有强大的综合国力的现代化国家同时也是稳定发展的社会,它里面综合了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换句话说,他拥有强大的经济力量,拥有民主政治体系下的社会稳定,高度发展的社会文化体系,不仅经济的发展要求国民素质的提高,而高度发展的社会文化体系和稳定的政治体系,较高的艺术鉴赏力都需要人去建构。因此,现代化与人的现代性是一个内在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人的现代性是现代化进程的内在要求和迫切需要。两者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整体。
参考文献:
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动力。在新时期,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需要实现
论文摘要:新形势下,转换观念,更新设施,培养新型的档案人才,加强企业档案利用,让档案为企业创造更大的利润,是实现企业档案管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经济体制的转轨、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使我们见证了一个经济、技术、政治等全面发展与改革的时代。从历史看,变革不仅会引发社会生产方式、管理方式的转型,同时也会引起政府治理方式的变化,在一种新的市场环境与政治环境中,深化企业档案工作改革,探索企业档案工作现代化发展之路显得尤为重要。
一、当前企业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档案工作管理体制尚未完全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随着中央和地方专业主管机关的撤并与改组,很多企业不再具有对应的专业主管机关,这必然会使部分企业档案工作的管理出现某种真空地带。其次,由于企业正逐步走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在企业档案工作管理中也遇到不少问题。一方面,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疲于进行业务监督指导及一些具体的业务工作,无法集中力量进行有关业务标准、规范、法律、法规等的制定;另一方面,企业,尤其是非国有企业,可能会反感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对其具体档案业务的干预,不予积极配合等等。
2.部分企业重利润轻投入,造成企业档案管理的滞后。当前形势下,企业档案作为企业资产,它的管理工作的优劣完全由企业自身重视程度决定。现代企业制度更要求企业能最大限度地节约成本,提高效益,企业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需要投入人力、物力与财力等成本的工作,企业必然要求其档案工作适应生产、经营的需要,必须符合效益原则。当企业档案工作不能为企业带来相当于或者大于其成本的效益时,其日益萎缩将成为不可避免的事实。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
撇开外部因素,仅从档案工作自身来看,笔者认为造成企业档案工作遭受冷遇的原因有三:首先,现行企业档案工作微观管理方式植根于计划经济体制,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高成本、低效益始终影响着目前的企业档案工作,并与现代企业制度的效益原则产生摩擦。这是导致企业档案工作处于劣势最根本的原因。其次,企业档案工作自身在很大程度上仍沿袭了原有的工作思维与方式,未能跟上企业改革步伐,积极服务于企业。这是造成企业档案工作现状最直接的原因。再次,企业档案本身所能产生的效益的隐蔽性使其计量化难度较大,这是造成企业管理层忽略档案工作的间接原因。为保障企业档案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深化企业档案工作改革,实现企业档案管理现代化已成为企业档案工作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
三、实现企业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几点意见
第一,更新观念,增强企业档案管理现代化意识。要实现企业档案管理现代化,首先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认真贯彻执行各级文件精神,不断强化档案管理现代化意识,大胆探索符合档案工作自身特点的规律,能够有效为当代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建设服务的档案工作理论与方法,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的档案管理现代化体系,坚持一切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从企业的实际出发,制订档案工作目标、任务、方针、政策,创造性地开展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要拓宽服务领域,提高质量,增强企业档案工作的生机与活力。
第二,更新设备,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随着社会的发展,工作的深入,各行各业的档案数量逐步增加,依靠人工手段进行档案管理已远远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所以采取现代化手段进行档案管理工作势在必行。计算机、多媒体计算机、特别是超媒体的出现,为解决这一矛盾展示了光明的前景。这就需要企业领导及档案管理人员,从思想观念上对新技术给予足够的重视,用新的观念看待事物,引进使用现代化技术设备,以促进档案管理工作的健康发展。使用计算机系统管理,可对档案资料进行复制、扫描、取样,实现企业档案数字化。通过人机结合的方式,检索者只要在屏幕上指出自己所需要的计算机管理程序,就可以将所需的档案目录摘要等显示出来,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0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民开始关注中国。作为阐释国家政策方针等重要内容的政论文,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国防等多个领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口吻严肃,语气坚定,行文简洁,旨在解析思想,阐发观点,达到政治宣传的目的,具有准确性、政治性、时效性、单义性、客观性、完整性等特点[1],因此政论文翻译也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王弄笙指出,政论文政治性、政策性极强,稍有差错就可能影响到国家的利益甚至国际关系,因此对译文的要求极高[2]。
1970年代功能派目的论在德国兴起,它强调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以译文的预期功能为出发点,根据各种语境因素,选择最佳处理方法,即译者的翻译策略必须由译文的预期目的或功能决定。在注重译文功能的同时,目的论强调译文在译语环境中的可读性以及译文与原文之间的语际连贯,即连贯、忠实原则,但连贯、忠实都必须服从于目的原则。[3]功能目的论强调对文本的分析,认为对文本分析有助于发现翻译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与此同时,随着人们对翻译的深入研究以及“文化转向”的提出,译者的主体性地位也得到了广泛认可。译者主体性是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性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因此译者主体性贯穿于翻译活动的全过程。本文将从词汇、句法、篇章、修辞四个层面分析译者主体性在政论文汉英翻译中的体现,以期改进翻译技巧,做出更好的译文。
1 政论文汉英翻译策略
1.1 词汇
1.1.1 选用正式词汇
作为阐释、解析国家政策、方针、指导思想等重要内容的文件,政论文和法规文件一样也是正式文体,所用词汇语句严肃、正式,尽管某些场合下政论文中有较口语化的表达。在英译时应选用正式的词汇与结构,才能更好表达原文的意义和语气。此时,译者主体性就得以发挥。
例:谁要改变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老百姓不答应,谁就会被打倒。
译文:Anyone who attempted to change the line, principles and policies adopted since 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Eleventh Central Committee would not be countenanced by the people; he would be toppled.
原句中“老百姓不答应”和“被打倒”有一定口语特点,但翻译时没有用表面对应的词汇来处理。所用的“countenance”和“topple”都是比较正式的词,更好地表现了原文严肃认真的态度。
1.1.2 词义准确
由于汉语词汇语义较宽,也较模糊,而英语词义范围相对较窄,在汉英翻译时需根据语境仔细推敲。若只据字面意思翻译成表面对应的词汇就可能造成误译,甚至影响国家政治事务。因此政论文翻译中,译者必须发挥主体性。
例:香港特别行政区将保持自由港和独立关税地区的地位。[4]
译文1: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will keep the status of a free port and an independent customs territory.
译文2: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will retain the status of a free port and a separate customs territory.
可以看出两种译文主要区别在于“independent”和“separate”,前者与原文“独立”表面对应,但仔细考虑就能体味出“independent”有某种政治上独立的意思。“separate”虽不是“独立”的直接对应却能准确表达原文意义,即香港特别行政区单独定税,而非独立于中国。
由此可见,政论文翻译要求译者不仅有纯熟的翻译技巧还要有敏锐的政治观察力,充分了解国家政策、方针、思想,这些都是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1.1.3 词语搭配
由于汉英两种语言自身特点及文化内涵差异,它们在词汇搭配上大有不同。汉语词汇语义较宽泛,搭配灵活,而英语词汇语义具体,搭配严格。政论文汉英翻译时译者要根据语境选择符合英语行文特点的搭配,以更准确地表达原文。
例:质量问题虽然经常提,但现在只是一般地提不行,要突出地提,切实地抓。
译文: We’ve always stressed the importance of quality, but only in general terms. That’s not enough: we have to give it priority and take practical steps to ensure it.
汉语中“突出地提”和“切实地抓”都是可行的搭配,而英语中名词占优势,若使用对应的副词和动词翻译不仅搭配不合理也显得突兀。因此译者需改用名词结构,这样语义清晰也更符合英语行文特点。
1.2 句法
1.2.1 定语的处理
汉语是竹式结构,英语是树式结构,汉语趋向左延伸而英语则是趋向右延伸[5]。汉语政论文语言严密,前置定语较多。而英语中前置定语较少,趋向于使用后置定语及定语从句,符合英语右向延伸的特点。汉英翻译时若使用前置定语要注意用词简洁,使译文简练,也要根据行文需要调整汉语前置定语的位置,符合英语“短-短-长”结构特点。
例:社会主义思想文化更加繁荣昌盛的新局面就一定会出现。
译文: A new situation will emerge in which socialist ideology and culture will flourish.
“新局面”的前置定语是“社会主义思想文化更加繁荣昌盛”,由于找不到一个简练的能完整表达原文的前置定语,若硬译译文就会生涩难懂,因此译者使用定语从句使译文结构更清晰、表意更清晰。
1.2.2 并列结构的处理
英语每个句子只有一个谓语动词,通过词的形态变化表达意义。而汉语词类划分不明显,动词使用频繁,汉语又追求语言形式美、节奏美,常常使用多字字短语或叠词,因此汉语语篇中多并列结构。这在政论文中尤为常见,译者在处理并列结构时既可根据需要改变其结构使其符合英语特点,也可保留并列结构保持原文平衡。
例:我们还要积累新经验,还会遇到新问题,然后提出新办法。
译文: We shall accumulate new experience and try new solutions as new problems arise.
汉语用“积累”、“遇到”和“提出”三个动词构成一个并列结构,英译时改变了并列结构形成主从句。
1.2.3 汉语无主语句的处理
英语是形合性语言,每个句子都有完整的主谓结构。而汉语是意合性语言,主要靠语义实现连贯和衔接,主语可有可无。汉语政论文中无主句很多,英译时必须合理处理,补充主语或改变句子结构使译文符合英语行文特点。
例: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
译文: The basic line should be adhered to for 100 years, with no vacillation.
汉语原句隐含主语是“我们”,此处译者用被动语态来处理,译文更简洁,更符合英语特点。
1.3 篇章
Halliday(1985年)指出,语篇衔接手段包括指代照应、省略、替代和词汇衔接。汉语是意合性语言,语篇的衔接主要靠语义连贯实现,连接词使用较少。而英语是形合性语言,语篇衔接和连贯主要靠词的形态变化和衔接手段实现。[6]翻译时要尤其注意语篇的衔接与连贯,根据汉英语言的不同特点灵活处理。
例:改变现在的政策,国家要受损失,人民要受损失,人民不会赞成,首先是八亿农民不会赞成。
译文: If the current policies were changed, the country and the people would suffer. So the people, primarily the 800 million peasants, would never agree to their being changed.
汉语原文缺乏衔接词,主要靠语义连贯实现,而英译时添加“if”、 “so”连接词实现语篇衔接,更清晰地表现语义层次。
1.4 修辞
1.4.1 比喻的处理
刘宓庆(2006年)指出,“汉语重实,重形象,多具体的表现法” [5]。不难发现,虽然政论文是一种严肃的文体,但也借助大量比喻,使语言更形象生动。而英语中的比喻较少,且与汉语又很少完全对应,翻译时要考虑文化差异,灵活处理以免造成误解,如可改换喻体或利用英语文化中相近的又符合语境的形象来替换原文形象。
例:物价改革是个很大的难关,但这个关非过不可。
译文: Price reform will be the hardest nut to crack, but we have to crack it.
本例中原句把改革比喻成“难关”,英语中没有对应的比喻,为保持语言的生动性译文改变喻体用“hardest nut”,达到了与原文相近的效果。
1.4.2 拟人的处理
拟人在汉语中很普遍,而现代英语中除诗歌外已很少使用。“一些非人物的机构、地域等名称常被拟人化,被视为发出动作的主题。”[4]这一现象在政论文中尤其多见,译者应根据汉英拟人手法运用的不同对译文进行灵活处理,避免其僵化。
例:国防和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译文: Great progress was made in the modernization of national defense and the army.
汉语的主语由非人物性的“国防和现代化建设”充当,英译时不能机械地将其作为主语。译者使用被动语态将拟人化的主语转为非主语,避免了不合英语语法的结构。
1.4.3 重复的处理
重复是汉语的一大特点,汉语倾向于重复词汇或句式以求表述准确或增强说服力。汉语政论文中常出现重复,使表达准确、读者听者深刻领会。而英语词汇形态变化丰富,忌重复。单其昌(1990年)指出“英译文中不要总是用一个词汇或短语,若用得太多,会使读者感到厌烦,因此用词要多样化”[7]。在政论文翻译时译者要灵活处理重复的词汇或句式,使译文符合英文特点,更易于读者理解。
例:世界要和平,人民要合作,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是时代的潮流。
译文: The world needs peace. The people want cooperation. Nations aspire for development. Society seeks progress. This is the trend of our times.
汉语重复使用“要”,译文却使用“need”,“want”,“aspire for”,和 “seek”四个近义词来处理,避免单调重复,符合英语词形变化的特点。
2 结语
不言而喻,在全球化高度发展的今天,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升,越来越多国家、人民关注中国、关注我们的治国方针、路线和政策。政论文汉英翻译涉及政治,今后这方面的研究必将不断升温。目的论为其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政论文翻译工作者应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在准确理解原文、忠实原文基础上,充分发挥译者主体性,准确把握目标读者的期望和文化, 才能实现译文的预期目的和交际功能[3],获得更贴切的译文,为中外政治文化交流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小萍.政治文献英译的疑难及其解决办法[J].山东外语教学,2006(5):109-112.
[2]王弄笙.十六大报告汉英翻译的几点思考[J].中国翻译,2004(1):56-59.
[3]李红霞.目的论视域下的政论文英译策略研究[J].外国语文,2010(5):85-88.
[4]王大伟,魏清光.汉英翻译技巧教学与研究[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随着我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由计划向市场的转型期的完成,每一个大学生部面临多种观念的冲击.形色兼备的网络世界、人们的道德意识的淡薄、社会拜金意识增长,如不及时进行正确的引导和纠正,会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否成功,更关系到能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大学生是我国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力量之一,根据社会、家庭、学校对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现状,笔者探求史适合高职高专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方式、方法.愿与同行们共同探讨。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涵义
我们现在所谈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总的来说,是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立足于高校实际,整合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构建和完善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体系,培养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
二、目前高职高专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从当前形势来看,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和新挑战,情况不容乐观,还存在很多薄弱环节:
1.缺乏敏锐性政治论文,不能积极应对大学生的热点问题。
一个时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着眼点比较多地放在了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工作上,不敢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忽视理论研究和前瞻性探讨。这主要表现在对社会环境影响的敏锐度不够,不能对大学生指出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层次研究。
2.大学生自主、平等意识的增强,导致传统的社会调控系统的失灵。
网上交往的虚拟性使人与人的交往变得自由、平等,虚拟条件下网民交往的角色是虚拟的,不存在上下级、长晚辈、地位尊卑的垂直型关系,但由此也带来了各种问题——导致主导价值观念、社会公共权威以及教育者权威的削弱,使得传统社会训控的功能在逐渐丧失。我曾在网上下载到这样一份《电子空间的独立宣言》:“我们没有一个选举出来的政府,我们也不愿意要这样的一个政府。我宣布,我们正和建设一个全球性的社会空间,它与你们试图强加给我们的各种专制体制完全不同。”“我们正在制造的世界,是任何一个人都可以进入的世界,它没有特权,没有因为种族、经济权利、军事力量或出身而形成的偏见,在这个世界中,任何人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可以表达他的信仰” 。“但愿它比你们以前的政府建立的世界更人道、更公正。”这样的宣言对大学生的影响是相当大的,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而临的困境是信息系统不再被教育者全部掌控,不能对大学生的思想言行进行干预,更多地要靠大学生的自我判断、自我选择。
3.教育者人格魅力的下降,导致感召力、吸引力减弱。
08年笔者对北华大学师范分院学前系300名学生就“你喜欢什么样的教师?不喜欢什么样的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
喜欢什么样的老师
不喜欢什么样的老师
细心、有耐心、平易近人97.5%
脾气差、没耐心95.2%
义务强、水平高80%
业务水平低、能力差83.4%
教学方法灵活多样57.5%
摘要:对2013年1月出版的《中草药》《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中成药》《中药材》《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时珍国医国
>> 我国中医药系统生物学研究文献计量学分析 我国16种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文献计量指标分析 基于文献计量学分析的我国酸枣研究现状 我国档案服务体系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我国电子文件元数据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我国风险分析方法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现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我国学习倦怠研究现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中医体质文献计量学分析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我国化学学科半衰期分析 基于CNKI的中医治疗肥胖文献计量学分析 对国内“压力”主题体育类论文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我国学校武术研究文献计量学分析 2003年~2012年我国档案学对电子政务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我国近十年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天津中医药》作者群的信息计量学分析 我国苹果品种网络科技文献的计量学分析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我国心理学学科半衰期分析 中文甲型H1N1流感图书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基于CBM的中医药治疗高血压文献计量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政治 > 我国8种中医药类中文核心期刊引文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我国8种中医药类中文核心期刊引文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范建华")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对2013年1月出版的《中草药》《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中成药》《中药材》《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时珍国医国药》《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中国中药杂志》8种中医药类期刊(半月刊取第一期)论文的参考文献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和评价,探讨和剖析中药学论文的学术水平和期刊编辑质量,为进一步提高我国中医药学的期刊质量和学科发展提供参考。关键词:中医药期刊;引文;引文分析;文献计量学doi: 10.3969/j.issn.2095-5707.2014.02.006Bibliometric Analysis of Citations in 8 Chinese Core Periodicals abou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Fan Jianhua(Library of Guangxi Institute of Chinese Medicine & Pharmaceutical Science, Nanning Guangxi 530022, China)Abstract: This article bibliometrically analysed and evaluated 8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 periodicals published in January 2013 (chosen the first issues of semimonthly periodicals), including Chinese Herbal Medicines, China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Traditional Medical Formulae, Chinese Traditional Patent Medicine,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Moderniz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Materia Medica-Worl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iShiZhen Medicine and Materia Medica Research, Traditional Chinese Drug Research &Clinical Pharmacology, and Journal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The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is to explore and analyze academic level of TCM papers and journal quality, an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further improvement of journal quality and academic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edicine.Key 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eriodicals; citation; citation analysis; bibliometrics 众所周知,科研工作者在进行课题研究时,必须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著述相关论文时通常将那些对自己课题研究有重大帮助和启迪的著作,以题录形式附在最后。引文分析能反映出论文著者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掌握情况和利用能力,同时也反映著者的阅读倾向,是评价专业期刊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为了了解我国中药学领域科研人员对文献的需求,以及对情报信息的吸收与利用状况,笔者抽取8种中医药学中文核心期刊[1],对每篇文章的参考文献进行统计分析与比较,探讨和剖析我国中药学的研究方法、重点刊物和论文的学术水平,以便为他人从事研究提供参考。1 对象和方法1.1 调查对象以《中草药》《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中成药》基金项目:广西医疗卫生重点科研课题(重2010112)作者简介:范建华,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中医药信息。E-mail: 《中药材》《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时珍国医国药》《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中国中药杂志》等8种中医药类中文核心期刊2013年1月出版的第1期(含半月刊、月刊)为对象,抽取每篇文章后引用的参考文献。1.2 方法将作者、文献题名和被引文献题名、引文数量、文种、文献类型、普赖斯指数、期刊自引和作者自引数据导入Microsoft Office Excel,对引文率、期刊引文量、期刊自引和作者自引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数据分析采用SPSS11.0软件。2 结果2.1 被引中文期刊分析8种中医药专业期刊2013年第1期刊载论文总数415篇,引文总数5 115条。其中中文期刊引文3 135条,占引文总数61.29%;英文期刊引文1 382条,占引文总数27.02%。对3 135条中文引文按所载期刊进行统计,结果显示,3 135条引文分别刊载于756种期刊,引文1次的期刊有411种,占引文期刊的54.37%(411/756),并形成以《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中国中药杂志》《中草药》《时珍国医国药》《中成药》《中药材》等为代表的中文期刊核心研究群,引文量排前18位的期刊见表1。表1 2013年第1期8种中医药类期刊中文引文量排名前18位期刊期刊名称 引文量(条) 占总中文引文量百分比(%)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85 9.09中国中药杂志 145 4.63中草药 133 4.24时珍国医国药 120 3.83中成药 104 3.32中药材 91 2.90药学学报 43 1.37中国药学杂志 42 1.34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37 1.18药物分析杂志 33 1.05中华中医药杂志 31 0.99中国药房 31 0.99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30 0.96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8 0.89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6 0.83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6 0.83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6 0.83中国药理学通报 24 0.772.2 论文总数与引文率引文率是指期刊文后附有引文的论文占全部论文的比率。引文数据是评估、选择期刊的一个重要因素[2]。2013年第1期8种中医药类期刊415篇,有引文的论文414篇,占99.76%。2013年第1期8种中医药类期刊刊发论文数量与引文率见表2。2.3 引文总数和篇均引文数引文量是指来源期刊论文所引用的全部参考文献数,是衡量该期刊科学交流程度和吸收外部信息能力的一个指标[3]。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著者对文献信息的吸收利用程度、对科技信息的依从程度及科研人员利用信息的能力[4]。2013年第1期8种中医药类期刊刊载的415篇论文的引文数量共5 115条,篇均引文12.33条。各刊的引文总数与篇均引文数见表3。2.4 引文文种统计引文文种是指引文发表时所用的文种。对引文文种进行分析,可以了解论文研究内容的国际性,以及作者阅读文献的广泛性。2013年第1期8种中医药类期刊引文文种主要为中文和英文,结果见表4。 表2 2013年第1期8种中医药类期刊刊发论文数量与引文率期刊名称 论文总数(篇) 有引文篇数(篇) 百分比(%)中草药 21 21 100中成药 55 55 100中药材 46 46 100时珍国医国药 117 117 100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91 91 100中国中药杂志 27 26 96.3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28 28 100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30 30 100合计 415 414 99.76表3 2013年第1期8种中医药类期刊引文总数与篇均引文数期刊名称 论文总数(篇) 引文总数(条) 篇均引文数(条)中草药 21 410 19.52中成药 55 778 14.15中药材 46 417 9.07时珍国医国药 117 1 125 9.62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91 1 083 11.90中国中药杂志 27 524 19.41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28 299 10.68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30 479 15.97合计 415 5 115 12.332.5 引文类型对引文类型进行统计分析,可以掌握本领域中科研人员的阅读范围和科研工作的主要情报源。2013年第1期8种中医药类期刊的引文类型大致分为期刊论文、图书和其他(包括学位论文、会议论文、标准、专利等)三大类。引文类型统计结果见表5。2.6 期刊自引与作者自引自引一般分期刊自引和作者自引。期刊自引是指某一期刊引用本刊先前发表的论文。作者自引是指作者引用了自己以前发表的论文。2013年第1期8种中医药类期刊自引及作者自引统计结果见表6。2.7 普赖斯指数普赖斯指数是评价科技期刊所载论文新颖性的一个重要指标,是衡量某一学科文献老化的计量指标,即出版年限不超过5年的引文数量与引文总量之比,用以量度文献的老化速度与程度[5]。自然,普赖斯指数越大,文献更替速度越快。普赖斯把受引的文献分成两个部分:其一是“有现时作用的文献”;其二是“档案性”文献。前者是在其出版5年内被引用的文献,后者则是出版5年后仍被引用的文献。这里表明文献的被引用行为有一个变化,出版5年后仍被引用,说明“有现时作用”的文献已转变成“档案性”文献了。档案性文献数量多寡,是受学科自身性质决定的。P(普赖斯指数)=被引文献数量(小于或等于5年)/被引文献总量×100%。2013年第1期8种中医药类期刊的引文量及普赖斯指数见表7。 表4 2013年第1期8种中医药类期刊的引文文种期刊名称 中文引文数量(条) 占本期全部引文百分比(%) 英文引文数量(条) 占本期全部引文百分比(%)中草药 202 49.27 208 50.73中成药 657 84.45 121 15.55中药材 293 70.26 124 29.74时珍国医国药 881 78.31 244 21.69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902 83.29 181 16.71中国中药杂志 265 50.57 259 49.43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177 59.20 122 40.80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353 73.70 126 26.30合计 3 730 72.92 1 385 27.08表5 2013年第1期8种中医药类期刊的引文类型期刊名称 期刊 占本期全部引文百分比(%) 图书 占本期全部引文百分比(%) 其他 占本期全部引文百分比(%)中草药 386 94.15 13 3.17 11 2.68中成药 648 83.29 90 11.57 40 5.14中药材 349 83.69 41 9.83 27 6.47时珍国医国药 955 84.89 121 10.76 49 4.35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975 90.03 59 5.45 49 4.52中国中药杂志 495 94.47 10 1.91 19 3.62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269 89.97 18 6.02 12 4.01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440 91.86 14 2.92 25 5.22合计 4 517 88.31 366 7.16 232 4.53表6 2013年第1期8种中医药类期刊自引及作者自引期刊名称 引文总数(条) 期刊自引数(条) 占本期全部引文百分比(%) 作者自引数(条) 占本期全部引文百分比(%)中草药 410 33 8.05 6 1.46中成药 778 46 5.91 15 1.93中药材 417 23 5.52 3 0.72时珍国医国药 1 125 51 4.53 17 1.51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1 083 238 21.98 11 1.02中国中药杂志 524 36 6.87 5 0.95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299 7 2.34 12 4.01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479 21 4.38 10 2.09合计 5 115 455 8.90 79 1.54 表7 2013年第1期8种中医药类期刊的引文量及普赖斯指数期刊名称 引文总数(条) 近五年引文数(条) 普赖斯指数(%)中草药 410 268 65.37中成药 778 406 52.19中药材 417 228 54.68时珍国医国药 1 125 532 47.29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1 083 707 65.28中国中药杂志 524 352 67.18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299 170 56.87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479 269 56.16合计 5 115 2 932 57.323 分析与评价3.1 被引中文期刊结果分析3 135条中文引文分别刊载于756种期刊,引文1次的期刊有411种,占引文期刊的54.37%(411/756),离散性较大,但仍有一个相对集中的核心区,这个核心区的期刊可作为我国研究中药领域的核心期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被引92次,表明其作为标准,非常受到中药科研人员的重视。3.2 引文率在8种中医药类期刊中,除《中国中药杂志》的引文率为96.3%外,其余7种期刊的引文率均为100%,均引文率为99.76%,与2009年11种中医药类期刊引文分析[6]的平均引文率97.95%相比有所提高,高于《中华儿科杂志》1994-2009年均引文率95.91%[7]和《中华手外科杂志》2005-2009年均引文率87.37%[8]。3.3 期刊引文量一种专业期刊被引用的次数越多,说明它在本学科领域的影响和作用越大。从表3可以看出,2013年第1期8种中医药类期刊篇均引文数量12.33条,篇均引文量最低的《中药材》也有9.07条,8种中医药类期刊的篇均引文量均高于我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的篇均引文量(8.81条)[9]。与文献[6]相比,篇均引文量增加5条及以上的期刊有《中草药》增加8条,《中国中药杂志》增加8条,《中成药》增加6条,《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增加5条。与国际上科技论文的篇均引文量(15条)相比,《中药材》《时珍国医国药》《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等4种中医药类专业期刊编辑部还需采取措施,帮助作者提高引用参考文献的意识,增加论文的引用量,缩小与国际的差距。单篇引文最大值为《中国中药杂志》的77条,单篇引文最小值为《中药材》的1条。 3.4 引文文种从表4可以看出,2013年第1期8种中医药类期刊的引文文种主要是中文文献,占72.92%,英文文献占27.08%。没有其他语种文献,这可能与各国大多采用英文发表科技文献有关[10];或者是作者仅关注中文、英文文献。除《中草药》《中国中药杂志》两种期刊的英文文献比例达到或接近50%外,其余6种期刊的英文文献比例较低,与文献[6]相比,期刊的英文文献比例显著提高的有《中草药》《中国中药杂志》《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而期刊的英文文献比例降低的有《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中成药》。8种中医药类期刊的英文引文文献比例低于《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5-2006年英文引文率(54.01%)[11]。因此,中医药类期刊作者群还需提高对英文文献的利用和借鉴能力,提高英文文献和其他语种文献的引用率。3.5 引文类型表5显示,8种中医药类期刊的引文类型主要为期刊文献,共4 517篇,占88.31%;其次为图书,共366篇,占7.16%;其他各类文献,共232篇,占4.53%。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网络文献信息已成为科研人员获取最新信息、了解学科发展动态的重要途径。因此,科研人员应积极利用网络文献,使自己的科研走在世界前列,多出快出成果。3.6 期刊自引和作者自引自引率是反映期刊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期刊的正常自引率高表明期刊有自身的稳定性、连续性及与其他期刊交流的适度性,也可反映期刊学术领域的宽度和论文的学术水平。从表6显示,2013年第1期8种中医药类期刊的自引率为8.9%,与64种药学期刊8.0%自引率基本相符[12],自引率较高的《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1.98%),也没有超过期刊过度自引23.8%的界定线[12]。期刊自引率明显偏低的《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34%)、《时珍国医国药》(4.53%)、《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4.38%)三种期刊编辑部应引导作者适当提高自引率,扩大相对稳定和高水平的作者群,激励核心作者多,以保证和提高刊物水平。3.7 普赖斯指数普赖斯指数越高,说明论文内容越新颖。一般情况下,新兴学科的普赖斯指数高于成熟学科,各学科的普赖斯指数平均值大约为50%[13]。表7显示,2013年第1期8种中医药类期刊的普赖斯指数57.32%,与文献[6]的40.35%相比有大幅提高,且高于《中华神经科杂志》的56.6%[14]。说明我国8种中医药类期刊的引文时效性高、新颖性强,作者对学科前沿有良好的把握。参考文献[1]朱强,蔡蓉华,何峻.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年
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2]尤金•加菲尔德.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是怎样选用刊物 的?[J].武夷山,译.中国科技期刊研究,1992,3(2):36-39.[3]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07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8.[4]杜云祥.《中华医学图书馆杂志》被引分析研究[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03,12(1):52-55.[5]邱均平.科学文献普赖斯指数的计算与分析[J].情报业务研究,1989,6(3):170-172,169.[6]屈清慧,张晓峰,张馨洋,等.11种中药学期刊引文分
析[J].中国药房,2012,23(3):193-196.[7]冷婧,胡燕平,李林平.《中华儿科杂志》1950至2009年发文及引文计量学分析[J].中华儿科杂志,2011,49(1): 41-48.[8]肖宁.《中华手外科杂志》2005-2009年引文分析[J].中华手外科杂志,2010,26(3):167-169.[9]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04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10]丁云秋,李锦,游苏宁.《中华内科杂志》近5年部分栏目引文分析[J].中华内科杂志,2003,42(4):251-254.[11]郭秀婷,宁桦,吴蓉,等.《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5-2006年论著引文分析[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5, 15(17):1348-1350.[12]刘雪立,周志新,方红玲,等.2005-2007年我国医学期刊自引率与过度自引的界定[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9, 20(4):624-626.[13]靳纯桥.《医学杂志》1996~2000年引文统计分 析[J].医学杂志,2001,26(12):935-937.[14]滕洪松.《中华神经科杂志》2002-2004年载文中引文的计量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6(9):79-80.(收稿日期:2013-12-16,编辑:魏民)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9—181—02
21世纪是经济发展飞速发展的时代,作为知识宝库和信息枢纽的高校图书馆,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对社会服好务对图书馆员提出了新的要求。与以往图书馆相比,网络环境下要面临越来越多的网络读者,图书馆员必须具有网络知识,才能更好的为读者服务。工作内容也发生了变化,由文献采编、编目、流通、阅览、咨询等为主,转变到以信息的数字化、网络化为主。由于网络环境下,用户对信息需求表现出数字化、高校化,这对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图书馆只有树立新的服务理念,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不断提高服务质量。那么我们应怎样适应社会变化和发展,加强图书馆员的队伍建设,现就这一问题讨论一下。
1 当前图书馆员队伍建设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们图书馆员的整体素质偏低,计算机和外语水平都普遍偏低,现代的图书馆是信息化、网络化的图书馆,而目前的馆员的素质难以适应现代化图书馆的工作需要,主要表现在:
(1)馆员的素质低满足不了现代化管理的要求。在一些院校图书馆的人员中,由于受多方面的因素的影响,一些非专业人员都进入了图书馆工作,这样就使图书馆人员的专业知识薄弱,计算机知识贫乏。造成图书馆的技术人才很少,图书馆内的知识结构不合理,适应不了现代图书馆管理的需要。
(2)馆员的职业能力差满足不了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职业能力差主要表现在两方面:1)信息传递差。不能及时的分析和传递社会需求的变化。2)竞争能力差。现代图书馆要求图书馆员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掌握先进的信息检索理论和应用技术及现代信息处理技术,主动服务于社会。但是现代图书馆的馆员素质低,竞争力很差。
(3)馆员的情报信息薄弱,不能及时准确地提供信息情报。由于图书馆员没有深厚的学科知识,没有熟练的掌握信息检索技术,不能主动服务于读者,不能准确及时的反映情报信息。
2 新时期图书馆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按照中国图书馆学会通过的《中国图书馆员职业道德准则》的要求,图书馆员必须以马列主义、思想、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要忠诚图书馆的事业,热爱本职工作,有敬业开拓、拼搏进取的精神,有读者至上、服务第一的工作态度,有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有弘扬文明的远大的志向。总之,图书馆员要有坚定的政治方向、高度的政治觉悟和崇高的政治品质。
(2)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素质。图书馆的工作人员要按照《中国图书馆员职业道德准则》严格要求自己,使自己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素质。1)加强馆员的职业道德建设,树立良好的馆风,对馆员职业道德的培养和教育做到经常性和持久性,建设起一支热爱图书馆事业、忠于职守、勤勤恳恳、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的队伍。2)图书馆是一种服务性机构,由于工作性质所决定,一般馆员都要具有:“服务第一、读者至上”的理念。现代图书馆员要热爱图书馆的事业,热爱本职工作,乐于奉献,拼搏进取。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执着的事业心;对文献信息资料要尽力开发利用,对文献信息用户要满腔热忱,想读者所想,急用户所急,热情周到的做好服务。
(3)要求具有对本职的事业心、责任感和进取协作精神。作为一名图书馆工作人员必须热爱本职工作。图书馆的各项工作比较枯燥,而且辛苦繁忙。图书馆的每一项工作无不渗透着社会对我们的要求,每一项工作的完成无不体现着我们为社会尽职尽责的崇高品质。开拓进取是图书馆人不可缺少的精神风貌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质量,利用丰富的馆藏资源进行深层次的加工开发,编制二次文献、三次文献,并利用现代高新技术,为经济建设和科学研究服务,最大限度地吸引读者利用图书馆。图书馆员只有热爱图书馆事业,才能主动热情周到地为读者服务,工作中兢兢业业,在事业上团结协作。
(4)树立“一切为了读者”的服务宗旨。图书馆“藏书”是手段,“利用”是目的。图书馆的社会职能是图书馆基本职能的延伸,传递科学情报、进行社会教育、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保存文化遗产是图书馆的社会职能。因此,我们要把读者工作放到整个图书馆工作的核心位置,以读者为中心,“读者至上,服务第一”、“一切为了读者”的理念要体现在馆员的具体行动之中。热爱读者和体贴读者是馆员必备的职业道德。馆员尽可能的使文献、知识和信息与读者有序地相结合,尽量满足读者的需求,这就是图书馆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服务模式有四种:开放型服务、主动型服务、个性化服务、多样型服务。
(5)图书馆员要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馆员必须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21世纪是一个现代化、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要求图书馆员必须具有较高的科学素质,才能做好图书馆的工作。传统的图书馆正在被网络化、数字化图书馆所代替,一系列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网络化技术被应用到高校图书馆中,图书馆人员除了要具备图书馆学、目录学、情报学、信息学等基本的理论知识外,还应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了解和掌握现代先进的信息检索理论和应用技术及现代信息处理技术。图书馆员必须拥有雄厚的学科知识和广博的专业知识,成为读者的信息导航员,以便更好的和用户进行交流和探讨。
3 加强图书馆员队伍建设的途径
(1)要求掌握外语及较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网络因为使用现代化检索工具本身就需要娴熟的外语。掌握了外语就能及时地把国外的先进技术,新的学科知识介绍给国内读者。此外,图书馆要最大限度的满足读者需求,馆际协作是最佳途径,通过国际间的馆际协作,将本国的优秀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国,还将世界各国的文化引进国内,国际间相互协作需要掌握熟练的外语知识。另外,互联网上的信息大多是用英文写的,馆员只有精通英语知识,才能收集、整理出有用的知识,满足读者的需要。同时,还应不断提高文字表达能力。信息的表达以语言文字为主,图书馆工作要处理大量的语言文字信息,要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清晰、简明地撰写各类报告、综述、工作总结、以至较高水准的研究论文。
(2)熟练掌握使用计算机的技能。随着计算机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的进一步深入发展,作为一名现代图书馆工作者,在这一社会信息化、信息社会化急剧变革时期,要想适应时代的要求,必需学习和掌握最新现代化信息技术。主要包括计算机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光盘技术、多媒体技术等自动化系统高新技能。与此同时,还应学习和掌握文献缩微技术,以进一步提高图书馆的社会信息服务。
(3)具有创新服务理念。个性化服务理念:是针对不同读者采用不同服务策略和方式提供不同信息内容的服务。数字化服务理念:高校图书馆在不断利用现代技术改善其传统服务项目的同时,要开展信息化信息服务,以适应现代读者的需求,使图书馆的信息服务走向现代化。人性化服务理念:读者是图书馆的真正主人,要急读者之所急,想读者之所想,更好地为读者服务。
(4)要求具有一定的公关能力。良好的公共关系是实现服务社会化的必要条件。在服务过程中:1)加强与政府文化部门的交流和合作,通过交流,找到着力点,并得到政府的支持和指导。此外通过参与公益性的活动,提升高校图书馆的社会形象。2)加强与其他图书馆的交流和合作。图书馆的服务对象就是读者,要处理和协调好和读者之间的关系,消除图书馆和公众的误解和摩擦,树立良好的形象。
(5)在职学习。指的是不脱离工作岗位的学习,如报考在职研究生、电大、函大、自学考试等。一般需要时间较长,是系统学习和提高某一门专业知识的有效途径。
(6)引进专业人才。通过招聘的方式引进专业人才,这样的人员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熟练掌握图书情报知识,有一定的外语水平,在某一学科领域有一定的造诣。
(7)专题培训或讲座。目前,图书馆要引进大量的高科技人才和高层次学科专业才是不现实的,因此,要提高图书馆人才队伍的素质,适应数字化图书馆工作的需要,就必须对现有的人员进行培训,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数据库的管理,文献信息搜集和处理、网络信息的应用、专业外语等。针对某一方面的问题,请专家为大家上课,如图书分类、Internet培训班和数据库建设培训班等,帮助读者尽快学会使用现代技术设备检索查询文献信息。这种方式,有利于利于图书馆发挥和使用人才,对全体图书馆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将大有裨益。
(8)参观访问。即组织人员有目的地到国内外参观访问,到一些高校图书馆参观学习或作短期工作,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自己的工作中,不但充实了自己还有利于本学校图书馆的建设。
(9)撰写学术论文,参加学术会议。图书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图书馆人员要撰写学术论文,进行命题性的学术交流,参加学术论文研讨会,借鉴权威人士的经验,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研究问题的能力,还也有利于本学科的发展。
现代图书馆的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发生了变化,从借阅到远程,从阵地到网络,从单一到多样,服务是图书馆的核心价值。知识服务是当前信息服务业发展的新趋势,知识服务在创新和探索中不断完善,这就要求图书馆必须具有适合网络环境的专业人才,改善群体知识结构,培养一批新型的信息服务人才。通过图书馆的知识服务,满足社会的信息需求,促进社会成员的素质的提高和全社会成员的和谐发展,努力实现图书馆的服务价值。
参考文献:
[1] 邹荫生,沈媛芬.对现代图书馆员进行素质教育的思考[J].图书馆论坛,1997(6).
一、教学教研工作
1、勤勉教学,成绩突出。作为一名教师,我始终把“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作为己任,把成为学者型的教师作为自己的目标,孜孜追求。任现职以来,我要求自己不断增强业务素养,深入钻研教材,认真进行教学研究,坚持系统式、启发性、研究性的教学方法。教学中,我坚决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始终把学生的"学"放在教学的核心位置上,把学生的个性体验贯穿于课堂教学实际。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兴趣、特长和实际情况,其理解、分析、体验、感悟的能力也不同。在教学内容和目标的实施上,不强求"齐头并进",而是正视事实,追求"差异发展"。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上,我突出落实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每一节课都要设计学生参与的问题,来激发、引导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和热情。
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前三分钟政治演讲活动”,如“成语故事辨析”、“哲理诗赏析”、“时事评述”等,这些活动的开展,极大地刺激了学生的表现欲,在轻松之中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为适应新世纪的教学要求,近两年积极投身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改革中去,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任现职期间,我所任班的政治成绩均排在年级前列,毕业会考成绩均超过本市平均水平,大大超过自治区平均水平,其中届、届参加毕业会考学生的会考合格率达到100%,优秀率也超过自治区平均水平。-学年、-学年、-学年连续三年所任教班的高考政治成绩均获得学校一等奖,上自治区大专线均保持在50%-60%之间,超过了自治区平均水平,在同类学校中成绩突出;届的刘洋和届的马林林两位同学分别获得了当年高考全市政治最高分。为X市一中的崛起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2、深入钻研,大胆创新。任现职以来,我始终把教研放在重要的位置,把成为一个学者型的教师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不断鞭策自己,勤奋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把握政治学科最新的改革趋势,理解国家基础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积极参加科组、备课组活动,与同科组老师一起钻研教材、教法与学法,共同开发教学研究专题。任现职7年来主要研究课堂教学,研究的专题有:“如何激活政治课堂教学”、“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激发政治学习兴趣”、“运用电教手段优化课堂教学”“研究性学习与高三复习”;深入钻研高考,高考的研究专题有:“政治常识归类记忆法”、“哲理诗归类教学”、“主要经济现象分析”、“经济常识专题训练”、“生活中的哲学专题”、“如何看待评价国际关系专题”、“高考政治答题方法与技巧”、“高考考点研究”、“主观性试题的审题技巧与方法”等。通过对这些专题的探讨大大地提高了自己的教学水平,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年被评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
3、重视实践,总结提高。在大胆开展教学研究进行优化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我及时总结自己的得失,坚持撰写教学教育论文。任教期间先后撰写了《思想政治课的预习程式》、《政府工作报告原理浅析》、《理论联系实际――思想政治课的永恒主题》、《浅论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的重要途径――课前预习》、《情感教学在思想政治课中的运用》等论文。其中《思想政治课的预习程式》入选于内蒙古文化出版社出版的《教师论文集》(书号:ISBN7-80506-626-4/Z·95)一书中,并被评为优秀论文;《理论联系实际――思想政治课的永恒主题》一文发表于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社会科学战线》;《政府工作报告原理浅析》一文,在03年中国教育学会和《思想政治课教学》杂志社举办的思想政治教师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中荣获二等奖;《浅论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的重要途径――课前预习》被教育科学研究学术委员会评为2003年优秀论文二等奖;《情感教学在思想政治课中的运用》因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年被收入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育科学研究与探索》(书号:ISBN7-5041-2190-8)一书中,属国家级优秀论文。正因为勤于思考、总结,从而使自己的教学不断得到提高,在年全市教学能手评选活动中,被评为优秀教学能手。
4、信息革新,多元发展。我深深懂得适应时代的发展,努力运用现代化手段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性。现代化教育要求教育手段要多元化,为此我努力学习电脑方面的有关知识,收集电脑课件素材,力求在课堂教学上有新的突破。经过努力,我在电教方面取得了理想的成绩。年12月参加了X林郭勒市计算机全员培训并取得了初级资格,年通过了教师电脑高级考试;现在,可以熟练地运用PowerPoint、Flash和Authorware等应用软件制作多媒体课件,为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兴趣打下良好的基础。
[NextPage]5、扶持后辈,共同进步。“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作为一级教师、教研组长,我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我还十分重视教研组建设的问题,认真组织备课组活动,积极承担培训青年教师的工作。任现职期间,为了能让青年教师尽快成为学校教学的主力,我主动承担培训青年教师的任务,在教学“结对子”、“一帮一”活动中,积极扶持青年教师成长,几年来先后培养了我校李桂霞、王连蒂、白艳玲、丁旭涛等青年政治教师,为我校政治学科教学的健康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二、德育教育工作
我深刻认识到,教育的过程是创造性很强,又极富挑战性的过程。只懂教书不会育人,不是一个合格的教师。我谨记陶行知先生的一句话:“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参加工作后,我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对待学生坦诚而不鲁莽、关心而不骄纵、信任而不包庇,因而在学生当中树立了良好的师长形象,使学生“敬而亲之”。长期的班主任工作,使我在德育管理方面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方法,管理水平也不断提高,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连续多年被评为学校的优秀班主任。“勤奋努力,奉献爱心”是我当班主任的信条。担任班主任期间,我能够坚持正面教育,大胆从心理素质方面探索德育教育的触发点,关心学生,爱护学生,言传身教。在此期间,我几乎每晚都下班辅导,与学生谈心。对一些思想上不够成熟、自律性较差、孤僻自卑或自大狂妄等缺点的同学,我进行了细致的了解工作,从各方面关心他们,使学生觉得老师既是一个值得尊敬的师长,又是一个可以与他们谈心的朋友。然后再介绍一些有针对性的书籍给他们看,教会他们如何交友和处理好人际关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正确的思维方法,鼓励他们发挥特长,向他们分析知识素养与成才的关系,引导他们关心集体,确立他们在集体中的进步作用等等,仔细地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外,我都一直奉行一个准则,就是在鼓励优秀生的同时更多地偏爱后进生,给他们以各种捕捉成功与欢乐的机会。因此,在转化差生、扭转班级学风上我做出了突出的成绩,德育工作受到学校领导的肯定。1998学年我所带的高一(9)班是一个很特殊的班,这个班是我校转制后招收择校生较多的一个班,整体素质普遍较差,学风懒散、成绩偏低、纪律涣散。接到这样的班,我并没有灰心,而是深入了解学生个性,发掘同学的优点,充分调动班干部的积极性,狠抓学风班风,经过大家共同努力,这一班学生脱胎换骨,学风有了质的改变,被评为学校的优秀班集体、市红旗团支部。尽管基础很差,但同学们学习都非常刻苦,在自治区会考中最终成为学校合格率达到100%的班集体之一,会考优秀率也超自治区平均水平。三年后,这一班的同学在年全国普通高考中有了很大的突破,上自治区大专以上线有22人,成为全校上线率最高的班,为学校的腾飞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在教学实践中,我总结出一条经验:当好一名老师,仅仅靠“嘴”和“手”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用“心”去思考,用“心”去工作。也正是这样,我才能真正体会到工作的高尚和育人的欢乐。我还及时总结德育工作的经验,撰写了《别忘了寂寞的一群--谈中等生的教育辅导》、《与后进生心连心》等文章,在班主任经验交流会上作了介绍。在过去的七年,正是自己的勤奋努力,不断进取,我的工作也得到了领导和老师们的充分肯定,-年度考核中多次被评为优秀。
以上是我任现职以来在教学、教育等方面的一些做法与成绩,但还存在工作不大胆,教学工作深度不够等不足的地方,那将是我今后要不断完善的方向。晋升后我将一如既往地在以下几方面继续努力:
1、深入进行研究性学习专题的研究,在教学中进行政治研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改革,争取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取得突破。
2、努力钻研现代教学理论,了解现代教学信息,掌握现代教学手段,实施电脑多媒体教学,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新模式,在信息化大潮中争当弄潮儿。
论文关键词:档案管理现代化;管理体制;多媒体;档案数字化
经济体制的转轨、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使我们见证了一个经济、技术、政治等全面发展与改革的时代。从历史看,变革不仅会引发社会生产方式、管理方式的转型,同时也会引起政府治理方式的变化,在一种新的市场环境与政治环境中,深化企业档案工作改革,探索企业档案工作现代化发展之路显得尤为重要。
一、当前企业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档案工作管理体制尚未完全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随着中央和地方专业主管机关的撤并与改组,很多企业不再具有对应的专业主管机关,这必然会使部分企业档案工作的管理出现某种真空地带。其次,由于企业正逐步走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在企业档案工作管理中也遇到不少问题。一方面,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疲于进行业务监督指导及一些具体的业务工作,无法集中力量进行有关业务标准、规范、法律、法规等的制定;另一方面,企业,尤其是非国有企业,可能会反感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对其具体档案业务的干预,不予积极配合等等。
2.部分企业重利润轻投入,造成企业档案管理的滞后。当前形势下,企业档案作为企业资产,它的管理工作的优劣完全由企业自身重视程度决定。现代企业制度更要求企业能最大限度地节约成本,提高效益,企业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需要投入人力、物力与财力等成本的工作,企业必然要求其档案工作适应生产、经营的需要,必须符合效益原则。当企业档案工作不能为企业带来相当于或者大于其成本的效益时,其日益萎缩将成为不可避免的事实。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
撇开外部因素,仅从档案工作自身来看,笔者认为造成企业档案工作遭受冷遇的原因有三:首先,现行企业档案工作微观管理方式植根于计划经济体制,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高成本、低效益始终影响着目前的企业档案工作,并与现代企业制度的效益原则产生摩擦。这是导致企业档案工作处于劣势最根本的原因。其次,企业档案工作自身在很大程度上仍沿袭了原有的工作思维与方式,未能跟上企业改革步伐,积极服务于企业。这是造成企业档案工作现状最直接的原因。再次,企业档案本身所能产生的效益的隐蔽性使其计量化难度较大,这是造成企业管理层忽略档案工作的间接原因。为保障企业档案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深化企业档案工作改革,实现企业档案管理现代化已成为企业档案工作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
三、实现企业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几点意见
第一,更新观念,增强企业档案管理现代化意识。要实现企业档案管理现代化,首先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认真贯彻执行各级文件精神,不断强化档案管理现代化意识,大胆探索符合档案工作自身特点的规律,能够有效为当代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建设服务的档案工作理论与方法,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的档案管理现代化体系,坚持一切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从企业的实际出发,制订档案工作目标、任务、方针、政策,创造性地开展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要拓宽服务领域,提高质量,增强企业档案工作的生机与活力。
第二,更新设备,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随着社会的发展,工作的深入,各行各业的档案数量逐步增加,依靠人工手段进行档案管理已远远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所以采取现代化手段进行档案管理工作势在必行。计算机、多媒体计算机、特别是超媒体的出现,为解决这一矛盾展示了光明的前景。这就需要企业领导及档案管理人员,从思想观念上对新技术给予足够的重视,用新的观念看待事物,引进使用现代化技术设备,以促进档案管理工作的健康发展。使用计算机系统管理,可对档案资料进行复制、扫描、取样,实现企业档案数字化。通过人机结合的方式,检索者只要在屏幕上指出自己所需要的计算机管理程序,就可以将所需的档案目录摘要等显示出来,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