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校本课程建设大全11篇

时间:2022-03-03 04:35:25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校本课程建设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校本课程建设

篇(1)

前不久得知,英国将在中学开设一门叫快乐的课程,内心有所触动,不由地想到当前我国各地各校校本课程建设的现状。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我们可以看到相当多的学校有了校本课程,再仔细瞧瞧,大家又会发现这里的相当多学校,都是城市的,而且是达标校,或是正在评估,准备达标的学校。观其校本,内容也可谓丰富多彩。有演讲、辩论、文学创作、二外选修、影视制作、采访主持、现代企业参观、主题旅游、到社区开展有意义的活动等等。然而,关于农业、农村、农民,我们却难以在其中发现踪影,或者也只是浮光掠影。

有关校本课程建设一直存在着一个认识误区,即认为:相对城市尤其是大城市而言,农村校搞校本课程开设条件尚不成熟。不可否认,当前我国农村中学,尤其是农村初中办学条件普遍较差,许多学校不具备计算机、多媒体教室、校园网络等现代化教学设备。农村孩子也不像城市孩子那样有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社区资源。但是因此就认为农村学校搞校本研究条件不成熟,不做、也不愿意做,这是不客观的,也是悲观的。其根本还在于没有正确理解校本课程建设的内涵意义。

校本课程是由学校自主管理、开发和实施的课程,作为基础教育阶段课程系统中三类课程之一,是最能体现学校特色和个性的,对促进学生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校本课程建设与管理,是课程改革的一大创新,它赋予了学校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上极大的责任和一定的自主权。

其核心是教育理念,教育理念是指导教育行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所以课程改革、校本建设关键在于精神追求和观念转变,而不是物质条件。就此而言,城市学校、条件好的达标校能进行校本研究与建设,农村校、物质条件差的初级校也一样可以进行。在这里人是决定因素。人的观念的改变与否决定了农村校校本课程建设的成功与否。

一、转变观念,树立自信

目前农村教育培养目标在传统的思想观念的支配下,很多学校还是定位在升学、“跳农门”,停留在“学而优则仕”的应试进城教育上,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和掌握,课程教材缺乏适应性和实用性,教材内容与农村学生生活环境的相关性差,远离学生生活,学习的知识难以服务于当地经济的发展。

农村校应该根据农村地域特点,看到农村所拥有的自身资源优势,开设并建设符合实际,有利于发展的校本课程。笔者所在的正是一所农村初级中学,但老师们并没有因为学校无先进的教学设备而放弃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由于学校地处山村,有着淳朴的民风,许多在城里早不见踪影的民俗在这里仍延续着。老师们便开设了民俗探究课,与学生在追溯民风习俗的嬗变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思考继承与发展的内在联系;学校还根据山村地理与经济特点,开设了水土与果树栽培课程,这些虽都只是山村教师的改革尝试,却也证明了农村初级中学一样能有校本,一样有开发与建设校本课程的自身优势。这些都是农村校本课程得天独厚的资源,因此必须转变观念,正确理解校本课程建设的内涵和意义,树立其校本研究的信心,并身体力行。

二、建立多元的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综合性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式

制约农村初级中学校本课程建设进程的因素,还在于由落后的观念导致的落后和不合理的教育评价。

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评价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尝试,但现行的评价与当前实施素质教育,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还存在一定的距离,甚至于形成阻力。主要问题是:

1.对教师的评价

现行的教师评价制度基本上是为确定教师升迁或惩罚服务的。其基本手段的运用是“高利害”的奖惩,基本方式是考核教师任教学生的考试分数。其不足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

(1)评价目标片面,只重视教育的短期外部需要;(2)评价途径偏窄,只通过教育过程的终结状态去评价;(3)评价指标单一,只看学生的考试成绩;(4)评价体系不完善,缺少诊断和矫正机制;(5)评价主体单一,教师参与评价的成分低。

在这样的制度下,名利的分配成为评价的直接目的,在为平衡利益服务的基调下,功利主义和局部效应的需要难免会使教师评价产生巨大的副作用,以至于影响教师群体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干扰教师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阻碍教学改革的进行,阻碍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2.对学生的评价

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评价指标单一,基本以书本知识为中心,忽视对实际能力,学习态度的综合考查:评价方法多采用纸笔方式,过于注重量化,学生基本处于被动地位,评价技术落后;过分关注对结果的评价,忽视对过程的评价等。在当前的教育和实践中,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教育教学围着考试转的现象,反映在学生评价的内容上,出现了将评价内容进行主次分配,对考试涉及的内容优先考虑,重点保证;而对考试不涉及的内容则较少关注。

具体表现为重分数,忽视学生实际能力;重态度,忽视学生情绪情感;重结果,忽视学生学习过程;重升学,忽视学生个体差异;重书本,忽视社会影响力。重管理,忽视学生合法权益。

为此必须建立多元的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综合性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式,以确保农村校校本课程开发与建设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

教师评价运用评价的激励、调控、导向和诊断等功能去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把教师群体的自我认识,自我诊断、自我调控的内在需要作为第一需要,摆脱功利主义对人性的扭曲,要让涉及评价的全体成员真正站立在共同的价值平台上,去对所面临的教育现象进行由衷的价值判断。在这种以自由、自觉、自主为基础的评价活动中,教师的参与才是真实、真诚和彻底的,依靠教师共同完成的评价才能达成共识而且具有多赢效应。

来自于教育内部需要的,同时注重教育过程和结果的多元的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综合性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式,才具有最大限度的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的力量,成为促进教师发展的有效活动,才能保证农村教师课改的积极性、持久性,才能有助于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符合学生的长远利益。

让我们再将思考点回到本篇开头的英国将开设快乐课程这一消息上来,笔者以为,转变了观念,有了正确合理的教育评价,那么农村校的校本课程建设不仅成为可能,不仅也会如城市校、达标校那样如火如荼;并且,在开设怎样的校本课程上,无论是农村初级校,还是城市达标校都将会有更深层的思考。

参考文献:

篇(2)

一、“故事英语”校本课程的重要意义

1.发展学生

“故事英语”以故事为载体,锻炼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进一步加强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2.发展老师

“故事英语”校本课程的研究和实践,激发了老师的对这个教学领域的探索需求,也促进了老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3.发展学校

通过“故事英语”校本课程的研发与实践,使学校的英语教学能适应学校环境的条件与特色、家长对子女教育的期望以及社区的特色和资源,改进学校课程的品质。

二、“故事英语”校本课程建设基本程序

1.课前阅读内容收集与改编

目前,丰富多彩、琳琅满目的英语课外读物铺天盖地,面对如此众多的读物,如何进行选择?语言学家克拉申指出,理想的语言材料应该具备可理解性、既有趣又相关。满足以上条件的语言输入材料,学习者学习时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习得语言。因此我校组织每个年级的英语老师进行分级选择阅读材料,从各种渠道广泛收集英语故事相关资料,比如国外引进的优秀英语故事绘本《典范英语》、国外原版英语故事学习网站()、内口语平台“一起作业网”阅读绘本板块、苏州园区生态学习网“故事类微课”等等资源中进行选择适合学生阅读的必读篇目和选读篇目,逐步建设起系统的“故事英语”课程资源体系。在选择英语故事时我们遵循以下几点原则:(1)富有趣味性,能激起学生阅读英语的强烈欲望和兴趣。(2)具有关联性,切合教材内容的书目,实现课内向课外的延伸。(3)符合理解力,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书目。

收集好的资料还需要老师根据教学的需要进行针对性的处理,使之成为符合阅读教学的材料。如把对话形式的材料改变成描述性的篇章阅读材料,或者对于选择的绘本内容进行添加或删减,或者通过电脑多媒体,使文字阅读材料变成有声阅读材料等等。将故事材料制作成图、文、声兼备的多媒体课件,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帮助他们提高阅读能力,从而习得更多的英语知识。

2.课内运用阅读策略教学

通过课例研究,笔者学校探索出传统英语阅读教学模式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两种模式进行故事英语的教学。

(1)传统英语阅读教学模式。故事阅读课可以巧用英语阅读教学的三个环节:Pre-reading、While-reading和Post-reading来开展教学。在这些环节中,教师可以创设教材所呈现的各种有意义的情境,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游戏、教学竞赛等引导学生学习词汇和句型,突破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并在学习阅读材料的同时,归纳相关的语法知识,学习各种阅读技巧。

(2)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型的教与学的模式,在全国各地掀起了一股翻转旋风。翻转课堂的核心在于通过技术手段促进学生的差异化学习和个性化学习,营造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通常运用“四步法”来进行教学,在学生在家按照自己的步骤学习的基础上,把课堂教学活动规划为课堂检测、进阶作业、协作探究、展示质疑等四个环环相扣的环节。

翻转课堂改变着教与学,但这种教学模式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很大的挑战。教师必须更深入了解学生学情,从学生角度设计教学,并能及时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出现的问题。学生必须具备高度的学习自觉性和良好的自学能力,并能够与同学合作探究。不管是传统的故事阅读模式还是新兴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我们都要发掘背后的教育规律,顺应时展的要求,踏出坚实的教育之路。

3.课外阅读活动

除了课内阅读策略教学,还应配以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全体学生动起来,可以开展使用口袋本、制作阅读推荐卡、组织故事会、开展剧本表演等活动。

(1)使用口袋本。建议学生将故事阅读中所看到或学习到的新词汇、新句型抄写在口袋本上,口袋本形小,便于携带,方便学生时时进行复习巩固所学新知。

(2)制作阅读推荐卡。建议学生在阅读到好书时,用彩色的便签介绍书名、作者、内容、情节等,并贴在“阅读推荐卡”上,经过学生的卡卡相传,掀起了班级的阅读热潮。

(3)组织故事会。事先给学生指定相同的课外读物,让他们以各种形式进行阅读竞赛,包括阅读速度竞赛、阅读准确率竞赛、阅读难度竞赛等,使学生了解自己的阅读优势、不足,互相取长补短。

(4)开展剧本表演。可以组织一年一度的校课本剧大赛,从剧本的编排到服装道具的选择,学生一定都是精心准备、兴致高昂。

总之,校本课程的开展应基于让儿童过有趣的、有意义的学校生活,基于核心素养的培育。校本课程像一个跑道,可以让学生跑得更远;校本课程像一个跳板,可以让学生跳得更高;校本课程像一扇窗,可以让学生走向校园外更大的世界。希望我们的孩子能在“故事英语”校本课程这片沃土上,跑得更远、跳得更高,走向校园外更大的世界。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篇(3)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2)07-0033-03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由此看来,学校是课程的实施者,同时也是课程的建设者;既有实施、完成国家及地方课程的责任和义务,也有校本课程开发、落实的责任和义务。学校是新课程建设和实施中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一环。少了“校本”这一环节,课程体系就不能称之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这个规定已经提出十多年,但在基层的实践中,还是有一些错误乃至荒谬的看法和认识。

一、课程开发是专家的事

基层教育工作者甚至管理者,对新课程理念学习理解不到位,认为课程建设是专家学者的事。课程三级管理仅仅是专家们在象牙塔里想象出来的一个概念。学校既是新课程的实践者,也是新课程的建设者。尤其是校本课程,如果没有基层教师根据学校、学生和个人的特点而积极参与建设,那“校本”从何谈起?

几年前,笔者在与一位二星级高中校长交流时谈到,如果他们学校在校本课程建设方面有什么需要,我可以帮助他们联系一些学校,让他们先去看一看。答曰:“我们这样的学校,能够让学生升学就不错了。课程什么的根本做不起来。”三年后,这所高中被停止招生,划并给了一所初中校。

国家组织一大批富有经验和水平的专家开发课程,主要是必修和必选课程,体现了国家意志和基本要求。地方教育主管部门根据各自然、人文的资源和因素,开发地方课程,体现地方要求和特色。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每一所学校的生源、师资、传统、管理等也是不一样的。没有一位专家能了解所有学校的特点,没有人再比这所学校的校长和老师更了解这所学校了,这是学校进行校本课程建设最大的优势所在。每一所学校都有条件根据“我”的特点开发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还是学校教师培训的有效途径。有的学校或校长认为,我校师资水平不高,最需要的是培训和提高。无论是公办学校,还是民办学校,都存在办学成本和人员编制的问题,有哪所学校能把教师一批批地送出去脱产培训呢?又有哪个专家、学者能长时间待在一所学校搞培训呢?在专家的指导下,教师参与到校本课程的建设和实施中去,是教师提高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二、校本课程是上面要求我们搞的

课程改革不是“面子”,更不是“幌子”,而是“里子”,是“核心”。课程建设事关学校特色建设、优质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校本课程的开设,有些学校把丰富的课程作为一种摆设。他们虽然构建了丰富多彩的课程“超市”,选修课数量达到一两百门,但减少了选修课时间,例如每周选修课只有2课时甚至1课时,占总课时数的二十分之一或四十分之一,这么少的时间,怎么让学生通过课程选择、发现自己兴趣爱好和能力倾向?怎么鉴别个性以适应个性呢?更有甚者,上面来检查了,或者外面有人来参观,就临时开几门校本课程来点缀一下“门面”。

我们应该看到,不同的学校之间有着各种各样的差异(生源、师资、办学历史、环境等),甚至问题和困难也各有各的不同。把这些差异看成是发展的包袱和累赘,还是看成办学资源和潜在的办学特色?是唉声叹气、摇尾乞怜“等、靠、要”,还是把自己的学校看成是比所谓名校更具有发展潜力的学校?是“我就这一堆了”、“死猪不怕开水烫”,还是“只要不停步,就会有进步”?不同的办学观念既决定了学校的办学现状,更关系到学校的未来。

“野百合也有春天”,每一所学校都具备成为一所有特色的学校的可能。特色主要来自于这个学校独特的校本课程设置。校本课程是学校的产品,是学校最重要的竞争力。

因此,校本课程建设,应该是学校自觉自愿的意识和行为,是学校发展的“核动力”,是“里子”,而不是“面子”,更不应该成为“幌子”。校本课程建设,不应是上面“要”,而是为了学校发展“我要干”。

三、开设校本课程会挤压必修课,必修课课时不够,会影响教学质量

几乎在每个年级都会听到有人谈论“课时不够”的话题,这里的课时,说的都是必修课。课时不够,这首先是教师的问题。要么是教师的教学水平低下,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的任务;要么是对教学要求和学生需求把握不准,企图把中、高考要求一步到位。况且“够”与“不够”是相对的,是因人而异的。增加课时往往意味着增大学习难度或不断地“炒冷饭”,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得不到应有的关注,有些学生就会变得焦虑、失望、灰心、厌倦。殊不知,兴趣的丧失才是对所谓的“教学质量”最致命的打击。

增加考试科目的课时,首先遭殃的往往是体育课或者体育活动的时间。那么,现在的情形又怎样呢?而从2000年开始的连续多年的国民体质监测数据表明,青少年整体身体素质多项重要指标呈下降趋势。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体育大学校长杨桦甚至称,如果眼下中国的这一代青少年再不加强锻炼,他们将可能成为新的“东亚病夫”。所谓“阳光运动一小时”,在大多数学校都不能真正落实。南师附中江宁分校所有年级体育课和体育活动实行“4+1”或“3+2”,真正保证每天有一节体育课或体育活动。从2006年有第一届毕业生开始,每年至少有两名同学考取飞行学员,2011届,更有九名同学飞行员体检合格,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数字。

为了增加考试科目的课时,艺术课也容易成为“压缩”的对象。这是一个让人非常痛心的现象。一是抹煞了少部分视觉空间智能与音乐旋律智能比较强烈学生向艺术专业发展的机会;再是影响了大部分学生艺术修养的培养,使他们对艺术作品中那些诗情画意和人生哲理的理解不够深刻,当然也很难学会艺术上大跨度的宏观形象思维,而这些东西对启迪一个人的创新思维是非常重要的,正如钱学森先生指出的“科学上的创新光靠严密的逻辑思维不行,创新的思想往往开始于形象思维,从大跨度的联想中得到启迪,然后再用严密的逻辑加以验证”。所以砍掉的不是一两节艺术课,说不定就是扼杀了一个中国未来的“乔布斯”。

为了增加考试科目的课时,实施的必然是以过多占用活动及休息时间为特点的死“楸”战术,在追求进度快、难度高、知识点多的同时,不得不省略或舍弃那些妨碍这些追求,其实有着自身独特价值的课程或活动,例如实验、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等,最终导致了学生人文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整体性薄弱。

没有丰富多彩、适应学生个性需求的课程才是真正的影响教育质量,是对教育规律和常识的背叛和离弃,是对创新和民族未来“杀人不见血”式的无形摧毁。

四、校本课程质量不高,会对学校的教学秩序产生负面影响。

篇(4)

在现代化的教育理念中,初中语文课程建设必须做到全方位、立体化,校本课程建设可以让教学内容走向开放化,有效提高语文课程质量。为全面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学校和教师需要加强校本课程的建设工作,不断拓宽语文课程的深度和广度,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优质阅读文本,增强阅读理解能力,提高阅读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扩展阅读教学的空间。初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建设能够有效推动语文教学内容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让语文阅读教学走向开放化、专题化。

一.基于提升阅读能力的初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建设价值

1.有助于改革教学内容

语文校本课程能够对传统课程起到补充作用,有助于初中语文教学内容改革,改善课堂教学方法,让语文教学内容更加开放,给予学生更加广阔的阅读平台。在以往的教学中,阅读教学内容是干瘪的、单一的,所以课堂教学以语文知识教学和技能教学为主,语文知识主要包括名著阅读、古诗词默写、词语、课内外阅读理解、文言文翻译等,语文技能包括阅读能力、总结梳理能力、书面表达能力等,教师重视这些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没有关注学生的阅读思维,忽略了阅读中的思考、合作、探索,学生缺乏创新能力。通过建设语文校本课程,课堂教学能够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单一走向多样,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引入更多的新方法,融入视频、图片等教学资料,引导学生通过合作等方法解决问题。比如七年级上册有《世说新语》二则、《论语》等内容,这些都和国学知识有关,阅读校本课程可以融入国学的经典阅读内容,教师可以对国学经典知识进行加工,引导学生诵读、品味,丰富教学方法,让语文阅读教学得到由内而外的改变。

2.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

初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建设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针对初中语文学科而言,教师需要在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念等方面培养学生,明确语文教学内容的目标指向。通过建设阅读校本课程,学生可以将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整合起来,构建阅读和写作的联系,提高语文学习能力,通过阅读增强自身的情感态度,开拓自身的视野,增强语文核心素养。在校本课程的建设中,教师可以设计专题阅读,让阅读教学成为一个整体,充分发挥校本课程的价值,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比如七年级下册有《邓稼先》《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回忆鲁迅先生》等课文,这些课文与人物相关,教师可以在校本课程中进一步丰富人物资料,搜集与这些人物有关的文章,让学生全面了解人物,开展专题阅读,提高阅读效果。

3.有助于辅助国家课程

校本课程是对国家课程的补充,针对初中语文课程而言,校本课程的开发能够凸显出学校在语文教学方面的特色,提高语文课程的内涵。基于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目标,初中语文校本课程需要在课程内容上满足学生的阅读兴趣,充分凸显出阅读内容的个性化特征,用丰富的课程内容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校本课程的价值。在国家课程中,课程内容主要关注大部分学生的学习需求,所以课程内容是一般性的、普遍性的,具有较强的共性特征,但校本课程则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需求,能够对国家课程进行延伸和拓展,保证学生的语文知识总量和阅读总量达标,发展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在校本课程的建设中,教师需要关注课程的弹性,整合与现实生活相关的内容,让学生耳目一新,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小组交流等方式,不断增强个性化的学习能力,促进个人综合素养的发展。

二.基于提升阅读能力的初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建设路径

1.引经据典,激发名著阅读兴趣

文学名著不但是文化的集中体现,更是历史的结晶,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名著阅读是重要的教学内容,校本课程的建设也要高度重视名著阅读,对名著阅读资源进行充分挖掘,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初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建设需要引经据典,当前初中阶段的语文教材中包含了大量的经典阅读内容,比如《朝花夕拾》《西游记》《骆驼祥子》《傅雷家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这些内容都属于名著阅读,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融入名著的相关资料,加强学生对名著的赏析,提高学生对名著的评价能力。传统语文教学容易忽略名著阅读部分,学生阅读量较少,主要采取自主阅读的方式,难以适应新课程标准对学生文学素养发展的要求,教学过程存在盲目性。在语文教材中,很多与名著相关的内容都以片段的形式存在,这是由于教材本身篇幅有限,只能呈现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教师可以做好名著导读、名著赏析等教学,这样学生就能提高对整本书的阅读兴趣,从而在课后阅读名著,学习与名著相关的知识,开拓自身的视野。除了名著阅读之外,初中语文教材中还有很多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外国短篇小说、古诗文赏析等内容,这些都可以成为校本教材开发的重点,教师可以开辟出专题教学内容,引经据典,让学生深入思考作品的主旨和思想,全面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从古诗文、文学名著中吸收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粹,增加学生的阅历,帮助学生开阔心境。

2.贴近生活,增加学生生活感悟

阅读是学生与阅读文本实现精神交流的过程,只有学生充分理解阅读文本中的内容,联系现实生活产生联想和想象,在阅读中增长见识,深化思想,才能实现原有的阅读学习目标。语文学习源于现实生活,校本教材的开发也要选择贴近生活的内容,这样才能让学生在阅读中增强对生活的感悟,提高生活情感,引导学生运用生活经验,不断增强阅读积累,发挥阅读教学的作用。比如七年级有《秋天的怀念》《荷叶·母亲》等内容,这些内容都和母亲有关,教师可以在校本课程中增加与母亲有关的阅读文本,让学生从阅读中感受伟大的母爱,体验母亲对孩子的感情,认识到母亲的辛勤付出,通过阅读与作者产生共鸣,增强学生的生活感悟。在这一阅读主题下,教师需要开展孝心教育,让学生认识到孝心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思考孝道的文化内涵,从而增强自身的文化素养,提高个人品质。八年级教材中有《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等内容,这些与中国传统建筑有关,教师可以搜集传统园林建筑相关的资料,为学生提供视频、图片等学习资源,进一步丰富阅读文本,让学生拓宽阅读视野,增强学生对园林建筑的鉴赏能力,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在实践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注重学生的知识和文化输入,还要让学生通过语言表达、写作等增强文化输出,大胆表达思想,提高阅读学习效果,发挥校本课程的价值。生活化的阅读内容能够有效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在阅读中提高自我认知,通过阅读来增强创作能力,提高写作水平,丰富写作技巧。

3.引导实践,开展主题阅读活动

腹有诗书气自华,书籍是学生的精神食粮,也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在初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建设中,教师需要结合课内外的阅读文本,开展主题阅读实践活动,让学生在阅读中增长见识,在活动中深化认知,不断增强自身的知识储备量,提高自身的阅读素养。例如七年级教材中有《邓稼先》《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回忆鲁迅先生》等关于人物的内容,教师可以结合这些内容创设校本教材,在校本课程中引入人物的相关知识,丰富学生的阅读内容,增强学生对人物的理解,引导学生学习人物身上具有的精神。邓稼先对中国国防科研技术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是一位无名英雄,多次在关键时刻力挽狂澜,不顾个人生命安危,在最危险的岗位上无私奉献,甘为无名英雄,在核武器的研制方面贡献巨大。鲁迅先生在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文学创作、文学批评等领域具有十分卓越的贡献,在之后,鲁迅先生的思想对整个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他一直同黑暗和落后的传统作斗争,取得了卓越贡献。闻一多先生在一生当中刻苦奋发、上下求索,曾经在西南联大担任教授,1944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是一位积极的民主斗士,不屈不挠,昂首挺胸,留下了许许多多爱国诗篇。在校本课程的创建中,教师可以引入人物的传记,结合历史知识,帮助学生拓展阅读内容,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范围,促进学生文学素养的发展。在主题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开展“永远的英雄,永远的榜样”阅读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对爱国英雄进行歌颂,学习这些英雄人物的爱国精神,广泛搜集课内外的阅读资料,通过演讲、诗歌朗诵、阅读品评等方法提高活动效果。

三.基于提升阅读能力的初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建设途径

1.提高阅读教学的针对性

基于提升阅读能力的初中语文校本课程需要把全部目光集中到学生阅读能力上,教师首先应该明确校本课程的开发思路,通过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全面应用阅读素材,设计出专题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校本课程需要和原本的语文课程紧密结合,一方面要丰富阅读教学素材,增强学生的阅读学习内容,另一方面要凸显出阅读教学的方法指导,对阅读文本进行分析,着眼于阅读教学目标,优化学生的自主阅读流程,鼓励学生对重点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比如在学习《背影》时,教师可以按照“设疑———析疑———释疑”的方法,开发学生的阅读思维,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增强对问题的探索,感受文章的主题和内在情感,把握好文章的精髓。教师可以提问学生:“铁道买橘子”的经典片段有什么特点?哪部分词句最富有表现力?”通过这种疑问来引发学生的联想和思考,让学生分析阅读文本中对父亲的服装描写、动作描写,增强学生的阅读感悟。通过提出疑问、解析疑问,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能够被充分激发出来,学习热情也能被快速点燃,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法解决疑问,也可以引导学生主动提出疑问,全面活跃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更加主动。总而言之,校本课程可以将重点的阅读段落提炼出来,帮助学生提出问题,抓住阅读文本的精髓和重点内容,强化阅读教学的针对性。

2.体现阅读教学的综合性

初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应用通常要以活动的形式呈现,教师需要彰显出阅读教学的综合性,通过多种手段呈现课本内容,利用校本课程扩展学生的阅读范围,让阅读文本在类型上保持多样化,明确不同专题的阅读任务。校本课程的建设需要考虑学生语文学习的全面性和综合性,阅读教学和其他方面的语文学习活动是分不开的,教师一方面要关注学生阅读的范围,不断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另一方面还要注重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关系,开发出多种阅读教学方法,不断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初中阶段的语文教材中有科普类文章、名人传记、小说、散文、神话等,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文章类型选取校本课程的阅读素材,将校本课程编撰为阅读范本,让学生的阅读活动有明确的方向。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文本解析、背景介绍、名著导读、写作练习、知识拓展、小组合作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延伸阅读内容,增强学生对知识的选择和运用,不断提高阅读教学的综合性。在文本解析方面,教师需要鼓励学生自主解析文本内容,通过多种渠道获取背景资料,结合课内资料和网络资料,深入解读文本。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的一体两面,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根据阅读文本开展小作文写作,用较短篇幅阐明观点,整理为阅读笔记,引导学生不断积累阅读知识,通过小组开展阅读合作学习,提高阅读学习效果。阅读是一项综合的能力,阅读教学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还能加强学科之间的相互作用,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根据阅读文本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基于阅读主题开展写作练习,实现综合能力的提升。校本课程可以将不同的阅读文本综合起来,也可以通过多元化的阅读问题、练习方式,将阅读教学融合,让学生拥有更多的选择,全面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

3.彰显阅读教学的活动性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必须具有一定的活动性,阅读活动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感,让学生深入了解阅读主题、阅读思想、阅读情感,使阅读活动更加鲜活有趣。针对校本课程的开发,教师需要设定阅读教学活动的方案,记录活动开展过程,充分发挥校本课程的价值,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阅读活动的创设中,教师必须明确阅读活动的开展形式,确定活动的主题、内容、学生任务等,让阅读成为一项交互性的学习过程,完善阅读交流,提高阅读学习效果。比如八年级下册有名著导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分教学内容主要培养学生的摘抄能力和做笔记的能力,教师可以开展“读书笔记交流会”,为学生提供交流探讨的平台,引导学生互相沟通读书笔记的写作方法,分享阅读中的感悟,增强阅读学习效果,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按时做读书笔记,记录自己在阅读方面的成长,通过阅读笔记锻炼写作能力,拓展阅读的深度,增强阅读学习效果。阅读是一项自由的活动,学生会在阅读中融入较强的主观情感,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渠道与作家开展交流讨论,引导学生在读书论坛中抒感,撰写评论,吸收他人的思想,增强自己的阅读见解。通过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融合多种多样的阅读活动,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开发阅读空间,搭建出良好的阅读平台,让阅读延伸到课外,这样才能促进阅读教学目标的达成。校本课程的开发能够丰富阅读教学效果,为学生开辟出新的阅读空间和阅读内容,让阅读教学以专题的形式展开,使阅读方法更加先进,促进学生个人发展,发挥阅读的价值。阅读是学生吸收语文知识、增长见识的重要途径,良好的阅读教学可以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改变学生对世界的观点和看法,与他人交流价值观念、审美观念,在阅读中探索语文学科的独特魅力,产生强烈的民族情感。在实践教学中,教师需要加强对经典阅读内容的挖掘,联系现实生活元素,增强阅读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活动性,深入钻研新课改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要求,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林立琼.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优化措施[J].语文建设,2021(15):79-80.

[2]曹刚.学科核心素养视野下的初中语文单元教学设计[J].中学语文教学,2021(06):23-27.

[3]赵来坤,赵红彬.初中语文教学点选择的四个要素[J].语文建设,2020(15):75-77.

[4]李传训.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不同文体审美特质的呈现[J].教学与管理,2020(07):55-58.

篇(5)

“扬长德育”其内涵所弹奏的是一部师生和谐共进的交响乐。“尊重、发掘、延伸和拓展师生的长处”是它的主旋律。“扬人人所长,越扬越长”,它提倡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我展示的空间,让学生在体验成功中快乐成长、个性发展。

――“扬人人所长,育火红童心”中的“长”、“红”两字,体现了辩证关系,一个人认识到自己有长处,心才能火红,而心又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发展内因,心红才能自信,充满希望。我校位于白云区农村,这一理念又能增强师生及家长的长红乡土情感。

――以“有教无类”的思想为核心,体现教育公平,只有差异,没有差生,致力于让每个学生在“长红”奠定一生做人、学习和发展的基础。全面落实“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和幸福奠定基础”这一基础教育目标与任务,既注重小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又关注小学生精神的成长。

――承认、尊重、发掘、延伸和拓展每一个师生的长处,让每个师生个性得以张扬,让每个师生在校园里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从一个成功走向另一个成功。

扬长德育是指教育者通过发掘学生身上积极因素进行鼓励、培养,使之产生学习兴趣和自信心,通过长期的良性积累,形成稳定的个性心理品质;通过发展个性特长促进学生整体素质提高,使学生真正成为“合格+特长”的有用人才。这里的“长”包括特长,更多的也可能是学生身上的某些闪光点或优点(长处)。

扬长德育从“扬人之长,越扬越长”这一教育原理出发,发现并挖掘学生身上的积极因素和独特优势,通过“期待、激励、训练”,使隐藏在学生身上的潜能得到发挥,并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良好心态逐渐迁移到其他方向,即扬长补短、扬长促全。

二、扬长德育校本课程开发

所谓“校本课程”,是指与国家课程相对应的一种课程形态,主要由校长和学校教师根据学生的需求而在具体教育情境中开发的课程。

要设计学校的校本课程,就要诊断学校需求,找出发展特色;了解学生、研究学生现状;组建课程开发小组,分工合作;形成课程方案。校本课程实施的基本形式,一是实践活动类的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多体现为活动方案的设计,实施方式灵活,可以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二是学科教学类的校本课程:校本课程以书面文本为主,多为某门学科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也可采取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的方式实施。

要实施校本课程,就要做好校本课程开发,应该基于研究:学校文化――办学理念――育人目标――主题选择――课程方案的编写――课程内容的研制与提炼――实施课程――评价课程。校本课程开发应该基于设计:形成系统化、规范化、相互关联、螺旋上升的课程。基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包括家长。基于学习与合作:团队合作而非因人设课。校本课程开发需要重建教师的课程角色:教师是推行课程变革的关键人物,是课程意义的诠释者与建构者,是课程的开发者,是课程的研究者。

三、扬长德育校本课程开发与特色课程建设

我校在前期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构建起结构化的“扬人所长礼艺见长”扬长教育特色课程体系。

(一)我校构建起了“扬礼之长”、“扬智之长”、“扬艺之长”的校本特色课程

我校扬长教育特色以扬礼之长为基础,以扬智之长为核心,以扬艺之长拓展,智情结合、传统与时代结合、人文与自然结合,以礼促长、以智带长、以艺显长,让每一个孩子学有特长,人人有长。

“扬礼之长”校本课程每个年级七课,以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为依据,以小学生身边熟悉的学习生活场景为基础,每课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礼仪广角镜”作为引入部分,向学生呈现场景或现象,引发学生思考与探究。第二部分“礼仪训练营”为每课的主体部分,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评一评、演一演的过程中经历心灵与情感的体验,激发学生雅言雅行、成为雅人的动机,让学生了解掌握基本的礼仪知识和技巧。第三部分“礼仪伴我行”为每课的拓展延伸部分,注重行动实践,运用礼仪知识与规范,与生活相联系,突出童真童趣,生动活泼,是一套具有系统性、逻辑性、渐进性、特色性的教材。

“扬艺之长”校本课程以农村群众喜爱的醒狮和中国象棋为特色内容,培养学生对醒狮和中国象棋这两种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以狮舞见长,以思维见长,培养学生的才艺。

(二)以校本特色活动为平台,以动扬长

开展学生“扬我所长”系列活动,以各种活动为载体,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让学生的品行得到锤炼,潜移默化、坚持不懈地培养。

篇(6)

校本课程建设是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的热点话题,但在实践中出现了不可忽视的认识误区和行为偏差。

一是认识偏差。有的教师把校本课程开发理解为编一套教材,纳入课堂教学就可以了;有的学校存在教育目标异化现象,把第二课堂活动摇身一变为校本课程;有的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理解不到位,将其定位为知识传递与技能培养,把校本课程变成为应试教育的抓手。

二是特性混淆。有的教师对兴趣活动、第二课堂、综合实践、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等课程界限认识不清。如不能恰当区分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在实践中把二者混淆甚至等同起来。其实,作为两种课程体系,前者属于国家课程,是学校必须开设、达到国家规定教育目标的必修课程,强调学生基本学习能力的培养;后者是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追求学生个性发展,学生有选修权利,侧重学生兴趣类、学校特色类和乡土类课程,通常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

三是内容单一。多数学校停留于行政指挥操作,没有建立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没有学生需求调查,没有考虑教师状况与培训措施,缺乏教师力量整合。有的忽视学校特色的形成,只是为开发而开发、利用而利用,校本课程停留于浅层利用上,无关学校与学生的深度发展。如此校本课程,从教育哲学与学生需求看,是很不成熟的课程;从课程的角度来说,是不符合要求和规范的课程。

二、校本课程的本质坚守

校本课程的认识误区与行为偏差,深层根源是脱离了教育价值的本质坚守。只有坚守以学生需要为主要指向、教师自主为操作手段、学校特色发展为个性平台的课程本质,才能建设好立足学校发展、学生需求、教师可行的校本课程。

(一)融入育人理念和办学特色

实践中,校本课程开设的随意性较大,依托教师个人兴趣爱好,教师某方面有特长的,学校就开发这类课程,校本课程常常由师资决定,没有融入办学理念和学校特色,并非由学生需求决定。校本课程应当是基于学生兴趣、教师特长、学校育人理念和办学特色有机结合的课程。

(二)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校本课程因学生需要而开发,为了学生发展而存在。我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就是以满足学生合理需要为前提,学生可以根据兴趣爱好选择,教学组织也有充分的灵活性,通过校本课程设置的多元化、个性化、弹性化,为学生全面而个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学习时空。

(三)资源整合促使学校持续发展

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离不开资源整合,既有素材性资源整合,又是学习方式的整合。素材性资源整合强调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学习方式整合注重知识、经验、情感的整合。两种整合的有机融合,将为校本课程实施提供开放性的学习环境,不仅专注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特长,更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

三、走出误区的破解策略

(一)建立凸显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

学校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态势,结合本校传统与优势、学生兴趣与需要,从知识拓展、学科综合、实践应用、技术创新、文化传承等方面开发校本课程,逐步建立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凸显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与内容安排上,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兼顾差异,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可供选择的课程,以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

2007年以来,我校校本课程经历了启动、初步实施、践行反思三个阶段,既有困惑,也有大胆实践与创新。我们开设了机器人设计及操作、航模制作、科学DV等科技校本课程,开设了既开发智力又锻炼动手动脑能力、增强创新意识的国际数棋校本课程,还开设了既彰显中华语言与文化魅力,又弘扬优秀文化的诗文诵读校本课程。在校本课程本质坚守和路径优化的过程中,取得了丰硕成果:在陶艺校本课程中,孩子们制作的“巴山棒棒军”泥塑系列作品,入选人教版美术教材;机器人校本课程两次获“机器人大赛”金奖;国际数棋校本课程两次获全国金奖和全国唯一的“最佳智囊团奖”。

(二)整合资源开发校本课程

一是结合部分学科相关内容,以情景化、活动化手法二度开发改编,使单一的学科技能学习改编成综合的注重体验和实践的活动课程。我校将艺术与语文教学结合,形成古诗词吟唱、课本剧表演等课程;把陶艺教学和美术教学中的手工、泥塑、面塑、雕塑、儿童画等教学相整合,开发了陶艺校本课程;开展“音乐联想绘画”教学试验课程,引导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用画笔来描绘音乐,用音乐来解读画面。

二是注重学生实际需求兴趣。作为课程创编的资源,需从学生实际需求和兴趣出发,通过教师、学生、课程资源的互动产生活动主题,使学生需要与社会资源成为校本课程的创编基础。在《科学DV—社会实践活动》中,我校教师将科学DV主题确定、资料收集、DV拍摄、后期制作、综合展评等整合在一个课程体系中,构成一个完整的主题活动,创编出适合学生需求的校本课程。

三是综合实践探究生成。以问题为源头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在综合实践中滚动生成课程资源。如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对一些看似简单的加减乘除运算经常出错,我们引导学生将有“不用纸笔的四则运算”美誉的“国际数棋”纳入校本课程,孩子们参加“国际数棋”活动,既激发了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又开发了智力,增强了创新意识,丰富了课余生活。

(三)三方兼顾促进校本课程开发

一是妥善处理校本课程与国家、地方课程的关系。在国家、地方课程许可范围内,考虑地方、学校、学生差异,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拓展、延伸,促进学生个性化与社会化和谐发展。

二是既对学校已有经验进行集聚、提炼,又关注未来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对学生发展的要求,发挥自身特有的灵活性并加以革新。加强对学科经验、学生经验、教师经验的提炼与总结,形成校本课程亮点,不断吸收新的知识、经验,形成充满活力和具有时代性的课程内容,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三是妥善解决好队伍问题。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一线教师、学生及教育专家等力量结合体,必须充分发挥作为课程开发者、实施者和评价者的一线教师自主开发课程的作用。

(四)引导学生助力校本课程开发。

在中小学实施校本课程,目的之一是改变学生的固有思维模式,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但在教学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如身处家长固有观念包围下以分数为唯一评判标准的环境中,学生还是会把掌握学科知识作为重要的评价标准,忽视学习活动中实践体验的重要性。因此,教师要促进学生转型学习方式,促进和关心学生个体的自由、健康发展,是新课程的主要立足点和着眼点,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应注意开发学生个体的创新潜能。

(五)排除校本课程建设的干扰因素。

篇(7)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建设,根据学校自身特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目标,进行课程的编制、实施和评价,形成具有个性特色的课程结构,并在学校中加以实施。其实质是学校办学理念、学校文化的一种直接体现和实施。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原先强调的遵从和统一的课程指导原则被删除,取而代之的是多元主义和多样性原则,因此,校本课程开发建设要充分考虑当地的风土人情、传统习俗,以具体学校和具体学生的独特性与差异性为出发点和归宿,根据不同的社区环境与课程资源、不同的办学模式和办学条件等构成校本课程建设不同的基础和出发点。学校开发建设校本课程要因地制宜,要体现独特性和个性化,形成符合本区域实际情况、师生欢迎的课程成果并应用于教育教学之中。反过来,通过开发实施独特的课程,又可以促进办学特色的形成,这是校本课程开发应然的选择与追求,既能够保证国家对基础教育的基本要求,又可以体现学校教育的独特性、针对性和多样性。

二、校本课程建设要围绕教育资源人本化这一中心

校本课程建设,从形式上看是“以校为本”,而隐藏背后的哲学理念却是“以人为本”。校本课程建设的立足点,是关注“人”的生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新课程标准对生活所蕴涵的教育价值和学生生活经验予以了相当的重视和关注,生活化的校本课程,是一种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它弥补了学科课程的不足(例如教学环境狭窄、脱离社会生活、忽视学生兴趣爱好等),使学生兴趣得到满足,特长得到发展。可以说,校本课程突出教育资源生活化,对于改革说教多于体验、灌输多于理解的教育现状,改变目前教学中脱离生活的状况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所以,校本课程的实施要突破“学校―教室―课本”三位一体的封闭状态,融入了社区、家庭等外在因素。处理好学校、社会和家庭三者之间的整体性协调,要积极倡导社会各界和家长的参与,学校要善于吸纳各界的多才多艺的人,让他们多为校本课程的开发献计献策。

三、校本课程建设要实现师生共成长这一目标

篇(8)

评价内容

第一部分:整体评价

一、校本课程开发意义

1、落实素质教育目标;

2、体现二个“有利于”。即满足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有利于个性和特长的充分发展;体现学校的办学哲学,有利于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

1、前期准备工作充分性。主要包括学校情况分析、学生需求调查及民主决策等等;

2、校本课程开发过程完备性。主要环节:情境分析、目标设置、组织与实施、评价与改进。

3、开发主体的多元化。主体是教师,同时可以吸收专家、家长、学生等参与。

三、校本课程基本构成要素齐全。主要包括《课程纲要》或《课程实施指南》,教学材料及教辅材料等。

四、课程目标的评价

1、课程目标的科学性。选择的目标必须是正确的,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和学生的成长规律。

2、课程目标的个性性。关注学生个性和特长目标,重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目标。

3、课程目标的现实性。重视学生需求,同时考虑到目标达到的可能性。

4、课程目标的完备性。在个性目标明确的基础上,全面落实国家基础教育总目标;形成目标系统。

第二部分:组织与实施的评价

一、课程构成要素的开发。

1、合理选择和确定校本课程的构成要素。根据课程目标和教学需要,合理选择和确定课程纲要、教科书、教师用书、练习册、实验基地、辅助材料等课程构成要素,使之配合协调。

2、积极开发确定的各课程构成要素,并且达到教学活动需求。

二、课程内容的组织

1、课程内容具有科学性,符合青少身心发展特点。

2、课程内容符合已确定的课程目标。落实素质教育,具有载体性。

3、课程内容安排科学合理,建立在心理学和教育学基础之上。

4、根据需要向师生提供教学活动有关资源。

三、合理选择课程的呈现形式。呈现的形式和内容相统一,有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有利于教与学活动的开展。一般应采用活动课程、综合课程、核心课程、综合实践课程、隐性课程、选修课程等形式。

四、课程实施

1、广泛宣传。充分向学生、学生家长和学校有关教师介绍课程实施的要求和步骤,力求取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

2、努力实现学与教方法的变革。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与实践。

3、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重视创办学校特色。

4、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实施教学活动。

5、教学时间安排合理。

6、形成同课程教学相配套的评价办法,并积极施行。

第三部分:课程的评价与完善工作的评价

一、课程的评价

1、教学实施中重视信息的收集、分析、反馈,渠道畅通。

2、制订并实施合理的课程评价方法。

3、有专人负责进行评价工作。

二、课程的完善

1、定期组织力量进行修订或重建,不断完善校本课程。

2、有专人负责进行修订或重建工作。

第四部分:课程建设的保障体系

一、学校高度重视校本课程建设,明确校长是主要责任人,指定某处室进行日常管理工作。

篇(9)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3-024-1

在实施学校课程主题思想的过程中,我校将充分整合大学城的资源,从大学、大学生、家长和社区入手,了解学生需要,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同时充分展现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特长。我校开发学校课程的最终目的是通过系列活动,使学生知家乡,爱家乡,培养学生特长和综合素质。同时在设计课程内容时,我校将以中央国务院《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为指导,将课程改革的“最终目标是改变传统主义的教育观念,改变传统主义学校生活结构与学习方式,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教育环境”落在实处。

一、基于个性的校本课程建设思路与方法

1.坚持原则

(1)发展性原则。我们认为发展性原则是学校课程开发的首要原则。首先学校课程开发是为了促进学生、教师、学校的发展成长。对学生而言,拓宽视野,增长知识,张扬个性,发展能力,培养特长,为他们的发展奠定基础;对教师而言,增强理论知识素养,提高教学水平,教育科研以及课程开发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对学校来说,通过学校课程开发,凸显学校特色,推进学校的整体发展。其次,促进学校课程的发展,以开发学校课程弥补国家课程的不足,丰富和完善学校课程体系,更有利于促进和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

(2)地方性原则。我们认为地方性原则是开发学校课程的重要原则。首先学校课程开发必须考虑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要立足于当地社会的特点,充分考虑当地的风土人情、传统习俗,国家课程中又没有涉及到的内容,要尽量做到及时补充。其次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从学校已有的师资队伍、教师专业素质来考虑开课设节,从学校的教育教学设备、教学活动场地来考虑开发实施课程。第三,更重要的是考虑学生的实际,开发学校课程要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要依据学生的实际需要,依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来决定学校课程的开发方向。

(3)实践性原则。教育部有关文件指出,学校课程“主要作用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扩大视野,增长知识,动手动脑,培养能力,发展个性特长,增进身心健康,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全面和谐发展。”

2.课程资源的开发

课程资源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和教学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与教学的直接因素来源。本事所要探讨的是广义的课程资源,即校本课程实施所需要的资源。目前已经出现多种对课程资源进行划分的方式。

一种是校内资源,分为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包括教材、教具、仪器设备等有形的物质资源,还包括各功能室、操场、绿化、景点等空间资源;人力资源则是指学校教师个体的专业素质对于课程的有效支撑,还包括学生目前已经具备的兴趣能力。

一种是校外资源,主要指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家长、校外学科专家、大学设施、研究机构、工厂、农村、商场等广泛的社会资源及丰富的自然资源。

学校建立起自身对课程资源比较合理和科学的观念,有助于课程资源得到合理的拓展和整合,从而对课程实施产生实效。

3.校本课程的开发路径

以学生参与意愿为基本方式。暑期之前下发征求意见表,广泛争取学生和家长的意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合理性,然后再决定开发哪些课程。

以学校特色文化为背景来开发。学校文化是以国风雅韵为主题的传统特色文化,可以根据这一特色文化,开发国学、民乐、剪纸、书法、绘画等课程项目。

以学科分类来开发。通过采用选择和改编的方式,充分利用现有成熟的课程资源,开设经典诵读、书法、趣味教学等校本课程,将其作为学科类课程的拓展和延伸。

以活动项目来开发。活动类校本课程可以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情趣,发挥学生的特长,让学生通过参与和体验,感受成功,收获自信,让校园不仅成为学生学习的学园,也成为他们成长的乐园。

以社会资源来开发。地处仙林大学城,大学林立,资源丰富。很多家长都有学科和一技之长,他们就是宝贵的课程资源。有的家长研究特长是通信,那我们就可以利用家长这一资源,开发通信类课程。大学里的图书馆、实验室、实验基地也是我们课程开发的一部分。

二、仙小校本课程建设的问题与思考

1.课程观念亟需更新

由于绝大多数教师原来所学的教育学是没有课程论的教育学,加上“校本课程”这一概念在我国正式使用的时间并不长,因此,教师对校本课程的认识难免存在一些偏差。另外,学校、教师和学生过分依赖和迷信统编的教科书。这种传统的思想上的习惯势力与校本课程的现实需求之间存在的强大的反差和深刻矛盾,将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带来观念、制度层面上的阻力。如何尽快改变这种状况?这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2.教师的知识和技能准备有待进一步加强

篇(10)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02-0040-03

近年来,我们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学生的特点出发,开发了礼育的校本课程。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过程中,有了信息化特色的融入,礼育课程的时代性、针对性、实效性充分显现出来,取得了快捷、高效的效果。

一、信息技术引领校本课程的教材开发

1.电子书让儿童快乐知礼

我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的美称,《诗经・{风・相鼠》曰:“人而无礼,胡不遄死!”古代学者颜之说:“国尚礼则昌,家尚礼则大,身有礼则修,心有礼则泰。”孔子也曾强调过:“不学礼,无以立。”

为此,我们要让儿童明白新时代的小学生应该有哪些礼?《中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过于理性化地强调规则,同时,礼育工作习惯于条条框框的说教,通过“我说你听”,“我压你服”,强制学生接受,反复灌输,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自我意识,极易引起学生内心的抵触,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道德观念。

面对以上的问题,我们不断思考着:如何让儿童快乐地知礼?应该用什么样的教材?我校组织在班集体建设中富有经验的老师编写了《东关小学“礼育”活动操作手册》,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礼育活动实施细则。学校还凝聚集体的智慧,从易于操作的角度出发,编写了琅琅上口的《礼育三字歌》。

由于儿童思维更偏向于直观形象,在施教时,老师们发现儿童在学习《礼育三字歌》时,依然感到枯燥无聊。因此,我校信息部创编了《礼育三字歌》的多媒体电子书。电子书具有阅读与传播方便、界面美观等优点,是纸张书籍在网络世界流通的最佳替代品。利用WebCompiler软件制作的exe格式电子书,易于儿童在电脑上阅读、查找、方便标记,将原本静止的礼育教材内容生动地呈现在儿童面前。

为了让儿童更清楚地理解《礼育三字歌》的内容,这套电子教材还将枯燥的“礼育”规范融进一个个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小故事、小儿歌中,通俗易懂、贴近学生生活,并利用校园网进行共享传播。学生不需要其他辅助阅读器,可直接双击打开浏览。生动的故事、美妙的声乐、活泼的动画视频形成了强烈的冲击力,深深地吸引了儿童,激发了儿童学习礼育的兴趣。

儿童除了在礼育课堂上,还可以在电子阅览室、家庭、校外等网络覆盖的地方主动下载观看。由此,我们将对学生的礼育教育延伸至课外、延伸至家庭,充分体现了陶行知的教育理论精髓――生活即教育。

2.辅助课件让学生清楚明礼

在激发儿童快乐知礼的过程中,我校除了使用电子教材外,还根据授课内容制作相应的辅助课件,为授课提供详尽生动的资料与有形化的操作示范。如:入队前的队课辅助课件设计了星星火炬的立体场景,通过点击画面动态地引导队员学习“六知、四会”的少先队知识。

在教唱队歌时,将歌词与mp3音乐同时播放,使得队歌更深入人心;在教授红领巾系法时,Flas中的慢镜头动作示范、关键点的定格配上相应的系法要点说明,使学生看得更清晰,根据需要还能反复“示范”……形象化的队课吸引了队员,使其入队礼的知识掌握得更为牢固,教育效果也更显著。

二、信息技术增强校本课程的实效性

1.开展多形式的教师培训活动,提高教师的信息化应用水平

无论是对国家课程来说,还是对校本课程来说,教师始终是校内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和利用的程度以及发挥效益的水平。[1] 所以,我校在校本课程资源建设过程中,一直把教师队伍建设放在首位。

一是由信息技术组教师对全校教师的信息技术操作层面进行培训,包括网络应用、办公软件及计算机中级培训、电子白板的使用等,为了使培训落到实处,还对培训内容进行了考核,根据考核结果进行奖励。

二是组织骨干教师到外地先进学校参加有关信息技术或校本课程的培训、学习与参观,使教师在技术层面与理论层面得以提高。我校95%以上的教师获得中级培训证,所有教师都能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技术进行课堂教学。

2.以课堂教学为抓手,促进信息技术在校本课程课堂的深度应用

我校以“构建生本课堂,呈现高效教学”为目标,十分重视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的道德价值要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结合,因为只有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变“他律”为“自律”的时候,学生内部活动才能被启动,其思想道德素质才能真正提高。

我校教师在现代教育理念牵引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对校本课程的课堂进行深层次的改革:制作多媒体课件,实现电子教案、图片、文字资料网上共享等。其中,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最明显的效果。交互式电子白板可以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地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激起学生各种感官的参与,调动他们强烈的学习欲望,激发其学习动机和兴趣。

3.课题牵引,信息化推动校本课程的教师科研走向深广

以课题为载体,营造信息技术与校本课程整合的软件环境氛围。[2] 我校先后承担了国家课题《人本思想在学校管理中的运用研究》和“十二五”省规划课题《人本精神引领下校本课程建设研究》。通过对课题的研究,结合校本课程,让教师确立“做一名快乐的班主任”的思想,极大地促进了教师的研究热情,使得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走向“微型化”的科研之路。

在学校网站的视频直播平台上,我校每月都举办“东关讲堂”活动,教师们面对电脑就能观看视频直播实况。“东关讲坛”是由我校组织有经验的教师担任主讲,主题是从一件小事入手而引申出的一个道德主题,形成了“礼育”序列化。

为了进一步提升礼育校本课程的教学质量,2012-2013年,我校组织教师先后执教了五节德育微型课,电教手段的使用,使得课堂生动有活力,感染了在场的每个师生。

同时,在校园网的“德育教育”栏目下,我们针对每次礼育课程的活动主题,开辟了“东关论坛”的研讨沙龙平台,让班主任结合工作实践,畅所欲言,共同分享礼育经验。以课题为牵引,我校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方面,实现了与信息技术的有效结合。

由于我校担任校本课程的教师基本上都是班主任,为了让礼育课程研究走向深入,我校重视班主任在网络时代德育工作的作用,尊重班主任独特的工作风格。要求班主任建立自己的班级主页。在班级主页空间,班主任根据需要,尽情挥洒、彰显自己班级的特色,打造个性化的班级平台。

4.信息化让主题教育成效显著

在学校主题教育活动当中,我们也充分发挥了信息化的作用。如:在开展“儿童友好――关爱生命月”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中,我们在校园网上宣传交通、消防、消费、自护知识;以视频资料向儿童演练应用于实际的自我防范能力和危险情况下的自助自救能力;将低年级学生动手描绘的宣传画拍成图片上传网站,扩大宣传范围;在五年级组织开展的“儿童友好关爱生命”知识竞赛中,借助具有强大交互性的Authorware软件开发的竞赛试题,通过投影仪呈现,摆脱了纸质试卷对学生的束缚;引导六年级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Word软件制作电子报刊,将优秀作品利用专题网站等进行展示,在全校宣传安全教育。

为了促进每个儿童切身参与礼育的专题教育活动,对于每一次的专题活动,我们都会在校园网站上开辟论坛,儿童无需实名注册,就可以畅谈自己的感想,将儿童的礼育思想引向深入,拓宽了学生礼育教育的渠道。

5.制作视频,推进礼育课程融入学生生活

在实施礼育的校本课程中,如果教师不重视激发学生的情感,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把道德教育等同于知识及科学教育,把道德像传授科学知识一样传授给学生,往往会收效甚微。因为一味地强化学生对礼的思想认识,学生会觉得一言一行处处都要讲礼,谨小慎微,会有压力,甚至会觉得礼仪模范生自己做不到,出现知而不行的现象,学校礼育陷入“空泛化”、“表面化”的误区。

给儿童定出方圆了,如何让儿童养成规矩呢?学校号召每个教师寻找儿童点滴的闪光点,将镜头对准儿童,搜集儿童规范有礼的行为习惯,拍摄整理成专题视频,借助土豆、优酷、56等主流视频平台上传,让学生在线观看。儿童在观看时会欣喜地发现,原来自己做个礼仪模范生并不难。网络视频的使用,巧妙地引导了儿童如何行礼,避免了老师喋喋不休缺乏直观性的说教,将学生所认为的礼仪标杆悄然转化为可感、可行、可触摸的直观形象。

在儿童的家庭礼仪、社会礼仪两方面,学校号召家长拿起镜头,拍下儿童的闪光点,家长们还在视频中录入自己对儿童的赞赏和鼓励。这些都给了儿童很大的信心和力量,极大地触动儿童发自内心地行礼如仪。在老师和家长们的诱导下,儿童也情不自禁地端起镜头,拍下了他们眼中的文明画面。

6.网络评选,扩大了礼育课程的影响力

为了弘扬文明礼仪的精神内涵,进一步深化学生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树立学生身边的榜样,引导学生学先进、赶先进,我校在相关节点开展了“十佳少年”的评选活动。

各班在班级评比的基础上推荐候选人到学校参评,学校通过网络投票系统充分宣传候选人的事迹,让更多的学生和家长对于候选人有了鲜明而形象的了解,最后由全体师生登录网络投票系统进行投票。最终依托系统评选出“十佳少年”并进行表彰。

网络投票评优活动是我校扩大礼育课程影响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有益尝试,是进行无纸化办公的探索,将进一步指导学校信息技术工作的发展。

三、校本课程评价离不开信息技术

1.网络问卷提高礼育课程评价的时效性

教育工作实施得是否有效?用什么样的方式进行全面、快捷的检测?我校定期制作了可以在线填写的有关礼育的网络问卷。这种问卷针对礼育调查主题,设置各种题型,增强儿童答题的趣味性。问卷题型不仅仅是文字的选答,还可以是漫画的呈现,甚至可以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设置公开级别。然后通过校园网、家校通平台、微博等方式将问卷链接,联合家庭、社会之力,通过家长问卷、学生问卷、教师问卷调查,形成学生评、教师评、家长评、社会评的多元评价体系。

网络问卷会自动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将系统生成的结果统计到Word文档或Excel文档,便于学校管理人员随时查看或下载问卷结果,浏览每一份答卷的详情。这样的网络问卷让我校切实做到了有问题及时报,有缺点及时改。

2.家校连线BBS调动家长评价

礼育课程实施的是否有效,家长们是最有发言权的。为了全面深刻地反映问题,校园网站的 “家校连线” BBS上,让家长们汇聚,围绕一个话题互相交流,共同出谋划策。如:我的孩子爱在雪白的墙壁上随意涂画,怎么办?孩子犯了错,为什么总是不以为然?一个又一个的话题令人目不暇接。正如一位家长所言:留言板已成为家长聚会、探讨的教育沙龙。我校的礼育论坛很快成为家长、儿童钟情的一种交流方式。所以目前网上论坛十分热闹,人气很旺。

信息化应用技术为校本课程带来了活力,为校本课程插上了有力的翅膀,同时,校本课程的实施与推广也提高了我校信息化应用水平。

四、反思现代信息技术与校本课程的融合

在礼育校本课程实践中,我们也不可忽视信息技术带给我们的新问题。

问题一:网站的界面和内容是吸引人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内容的不断更新则是网站生命延续的关键。为了使网站内容时刻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需要老师及时对页面进行更新。这也就给老师们提出了要求――拿出时间来进行网站的完善和不断更新。

问题二:我们在享受网络带来的种种好处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网络的不良冲击。上网成瘾、虚幻代替现实、黑客横行、病毒泛滥、信息混乱等种种负面效应,不仅对尚不具备判断力和自制力的青少年在身心的健康发育和成长方面可能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而且对学校的传统德育工作也是一种严峻的考验和挑战。校本课程的教材内容需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需不断创新,才能使校本课程走得更远。

问题三:信息技术只是服务教育工作的辅助手段。在使用时,如果忽略教学目标,过多过量,就会使我们的校本课程“繁花渐欲迷人眼”,花哨而低效。

面对问题,思考问题,我校的教育信息化才会在问题的追问下走向深入、走向广阔。

篇(11)

社团活动是开发、积累、完善课程的有效途径。开展社团活动要坚持以人为本――一要在充分调查了解学生兴趣和需要的基础上组织社团活动,因为学生的需要就是社团存在的理由。二要了解教师的专长、家庭和社区的资源,这是解决社团活动师资问题的好办法。为此,我校首先成立社团领导实施小组,广泛征询学生的意愿,统计整理形成课程菜单,确定社团项目。学校采用项目管理的形式完善社团活动,促进社团发展。学生自由选择1~2个项目参加,最大化满足孩子的发展需要,帮助孩子在丰富的社团活动中了解自我、发现自我。学校从时间、空间、经费上给予保障,促使学生人人都有特长,人人都能成才。

二、凸显校本特色,优化课程

校本特色是历史的积淀,凝聚着历届师生的精神和智慧。课程改革引领各校将这些校本特色进一步发展成特色课程,很多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涌现了优秀的成果。所以,学校要以这些课程为示范,引导教师做课程的实践者,优化课程。

京剧进人我校已经有22个春秋。期间,学校先后成立了“小杜鹃京剧艺术团”,开辟了传统文化氛围浓郁的“京剧苑”,编印了《创造与享受艺术化的人生》校本教材,申报了教育部重点课题《在中小学开发利用京剧资源的研究》作为引领。因此,京剧在我校不论是普及教育还是专业培养、不论是表演活动还是课程教育都呈现出多姿多彩的课程形态,成为学校的一道亮丽风景,为各社团活动的开展与发展提供了很好的范式,有力地促进了社团发展。

目前,我校从文学、科学、艺术、体育、社会五个方面开出了30个课程供学生选择,并逐步形成低、中、高三个年段特点。例如文学方面中有一个课程,低年段叫“故事与表演”,中年段叫“演讲与口才”,高年段叫“创作与赏析”,这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深受孩子的喜爱。

三、加强综合实践活动,创造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