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数学教育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对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情感教育作了详细的论述,得出了在情感教育与数学教育在数学过
程中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关键词:数学教育;情感教育;师生关系
数学教学不仅要研究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还
要注重学生认知过程中情感问题的培养。学习态度
是否端正、对学习的认识是否深刻,不仅说明了学生
在学习方面的情感状况,而且明示了情感教育是影
响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积极丰富的情感能促
学生的认过程和意志培养过程,并且能使个性品质
得到全面发展。
一、数学教学中的情感问题
传统教学主要强调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
对学生传授知识、解决疑难,使学生少动少想,不能
作为学习的主体参与教学,导致他们的情感得不到
体验,形成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二、情感教育在教学中的作用
情感教育在数学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这不仅说明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融进情感教育是我们
教育者的责任和义务,而且更重要的是体现了育人
在教书当中的中心地位。所以情感教育在数学教学
中的作用主要是加强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老师在
给学生倾注了自己的情、自己的爱同时,也使得学生
充满了学习的活力,并且能积极主动进行学习。
三、进行情感教育的方法
(一)教师通过自身的情感来激发学生
我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深知教师必须通过自身
对所教学科的情感来激发和影响学生学习所教学科
的情感,才能提高学生学习所教学科的热情,完成教
书育人的目标。为此,我本着严谨的负责的教学态
度和发自内心对数学的热爱,采取多沟通多交流的
方式,增进我和学生之间的情感认识。
(二)建立情感融洽的师生关系
老师情感生活的核心是热爱学生。正如我国教
育家曾说过:“教育没有情感就象池塘里没有水,那就
没有了生机,所以没有爱就没有教育。”[1]这段话正是
说明情感和爱在教育中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关爱
学生和严格要求学生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两方面,
一方面要求老师热爱学生,深入了解学生,高度信任
学生,理解而又要尊重学生;另一方面又要求老师必
须严格要求学生坚定不移地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前
进,久而久之,学生也能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爱。
(三)理论联系实际进行情感教育
我在数学教学中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原则,
实行教与学的双向互动活动,增强学生自发、自觉、
自主的学习能力,实现了学生主动的认知过程。并
且在这个主动的认知过程中,我意识到:学生是教学
(下转第59页)
收稿日期:2008-08-10
作者简介:曹桂梅(1976-),女,山西石楼人,石楼职业中学数学教师,中教二级。
57
来定义电势等等。
在物理教学中,新课题往往与学生熟知的旧课
题具有某种内在的联系。但是,新旧课题所处的具
体情境不同。由于学生不善于辨认各种情境的相似
性,不能分析、概括出它们的共同本质,因而学习会
感到困难。通过练习,为学生提供辨认多种情境的
相似性的机会,并指导他们逐步形成运用类比推理
寻找相似性的思维方法,从而达到在传授知识的同
时,发展学生智力和培养能力的目的。例如:在学习
静电场时,我们常常用重力场进行类比。首先它们
都是不同与我们一般认识的由原子,分子所形成的
物质的另一种独立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的物
质。我们对它们的认识首先是从它们的力的性质来
认识的———重力场对其中的重物有重力的作用;电
场对其中的带电体有电场力的作用。其次,电场力
和重力做功都与路径无关,把一个质量为m1的物
体放在高度为h的地方,它具有重力势能m1gh,把
质量为m2、m3⋯⋯的物体放在高度为h的地方,它
们分别具有重力势能m2gh、m3gh⋯⋯,其势能值各
不相同,但m1gh/m1=m2gh/m2=m3gh/m3⋯⋯=gh
是一个恒量,我们可以把gh叫做重力势。其值只决
定于重力场中的位置和零点的选择,与放入重力场
中的物体的质量无关。同样在电场中把带电量q不
同的点电荷放在距参考面一定距离的位置,它们具
有的电势能值各不相同,但电势能与电荷电量的比
值是一个恒量,我们把这个恒量叫做电势用U表
示。由于学生对重力场知识了解较多,对重力势容
易接受,用类比法引入电势的概念。分析它的性质
和区别于重力场的特点,这就化“抽象”为“具体”,
使学生对新知识有似曾相识的亲近感,深化了教学
内容。再者,重力场中,重力势能的变化总是等于重
力对物体所做的功。与此相似,在静电场中,电势能
的变化总是等于电场力对电荷所做的功。这样的类
比很自然,也很容易被学生接受。既加深了对新内
容的理解,又是对已有知识的巩固。培养学生运用
类比推理的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对
物理知识理解得越透彻,就越能起到举一反三的作
用。如此反复练习,学生通过联想,类比推理,思维变
得更活跃,思路更广阔,学习的灵活性也不断提高。
类比是人类认识自然的重要方法,它是利用已
有的知识,去学习新知识的一种可行方法,在物理学
习中经常使用。无论是概念的建立、规律的形成,还
是知识的运用,对培养学生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解
题能力大有裨益。
(上接第57页)
的主体,不仅能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与技能,而且能
主动自觉地探索未知的知识和应用已学的技能。因
此,我们作为老师不仅要充分认识这种学生在教学
过程中的主体性,而且要尊重学生对各种问题的不
同理解和认识,让学生在融洽详和、积极进取的学习
气氛中学好知识与技能,并掌握做人的原则,从而培
养了学生对教学的情感。所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联系生活情景,渗透情感教育变得尤为重要,只有让
学生真切地体验到数学既来源于生活,提炼于生活,
又在更高层次上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学生才能
感受到老师和学生之间、生活与知识之间的距离越来
越近了,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习起来轻松而有趣。
(四)通过多渠道的评价方式渗透情感教育
关于数学的新课程中,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
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
改进教师的教学,所以应该建立评价目标多元化、评
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不但要
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
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交融与共响的过程。评价方式中
有许多,比如:课堂观察,课堂提问,口头表达,书面
测试,调查报告,教学情况反馈,学生之间的评价,作
业批改、评语,每种方式都有它的特点,所以,不论在
教学过程中使用哪一种评价方式,都是老师和学生
之间的情感交流。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对我们数学
教学起着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无
论是一个巧妙的比喻,还是一个有趣的故事或者一
个恰当的幽默都可以使学生回味无穷,增强数学教
学艺术的感染力,所以说,数学教育与情感教育在教
学过程中关系是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
互促进的。我作为一名青年教师要不断学习、积累
经验、充实自己,发挥情感教育在今后的作用,保证
在今后的工作中更上一层楼。
Shallow talk mathematics education
Wang Ji-ping
【Abstract】"Mathematics be the gymnastics of thinking", say for the student, study mathematics of an importance the purpose want to master mathematics of thinking, use mathematics of the taste see world.Say for the teacher, the thinking of mathematics teaching should from the logic of, history of, relation of etc. launch and teach a mode of thinking and thinking to the student of habit, let the student realize feeling Wu mathematics of intelligence and the United States.
【Key words】Mathematics education;Thinking
“数学”是抽象出的关于秩序与模式的学科,是相对感性的另一种理性的表达形式,是对世界与生活的理性思考及终值判断。数学可以培养逻辑思维,而数学思维的各种方法也不只有数学才具有,诸如物理学、化学、甚至人文学科都与数学有着很多的相同之处,很多方法是相通的,因为它们都是对生活现象与经验的提炼。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这句名言长期以来成为数学教育者维护数学尊严的挡箭牌,成为教师对学生的有效的麻醉剂。对于教师来说,要求从“教”的角度去看数学,他不仅要能“做”,还应当能够教会别人去“做”,因此教师对教学概念的反思应当从逻辑的、历史的、关系的等方面去展开。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学会数学的思考,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但是,而今很多学生在颔首的同时仍有那么多的学生存在质疑:学数学到底有什么用?他们对自己在数学上下那么多的精力感到惋惜,对自己在数学上的天赋的能力产生怀疑与反思。
如今的现实是数学与其它学科的绝对分离,以及对数学的功能的夸大其词,使学生对数学不敢有丝毫放松,拼命在数学上考出高分以显示自身存在的价值。那么在数学教育过程中,应该关注什么?在我看来,既不是解题方法的总结,也不是数学知识技能的简单积聚,应该重新认识数学,数学也是来源于生活,是一种文化,而数学教育的发展方向应与教育发展的大方向相一致,教育关注的问题包括了数学所关注的问题。因此数学教育的目的性应该跳出数学本身这一狭窄的范围,必须溶入到整个教育这一宽广的大视野中。所以我们不能武断的归结于学生的不努力,而应该考虑我们的数学教育有没有问题。
现在的教育体制下,课堂几乎成为教师演练阵容的唯一战场,解题成为操起的刀戈,这种教育现象令人忧心忡忡。因为这种情况下,没有人去关心学生的内心状态,也没有人去注意教师的真实感受,大多数教师与学生在少数数学专家权威的“大哉数学”的高声唱叹声中晕头转向,迷失了自我,逐渐丧失自我思考的能力。我们应该了解到,当学生走进数学课堂时,他们的头脑并不是一张白纸――对数学有着自己的认识和感受。教师不能把他们看着“空的容器”,按照自己的意思往这些“空的容器”里“灌输数学”这样常常会进入误区,因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兴趣爱好、社会生活阅历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他们对同一个教学活动的感觉通常是不一样的。要想多“制造”一些供课后反思的数学学习素材,一个比较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的把学生头脑中问题“挤”出来,使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暴露出来。就目前的状况,数学教育仍旧可以用“纸上谈兵”这句成语简单概括之。
数学教育更应该关注思考,关注生存。思考发轫于生存,更好更深的思考才有可能更好的生存。追溯数学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发现,数学的诞生发端于生存的需求,而随着数学的不断发展,其逐渐成为少数人头脑的智力游戏,成为检验一个人智力高低的标准。这种弊端已延续到现在,达到根深蒂固的程度。脱离了需求的数学是无用的,而脱离了实践的课堂教学也是无用的,而这正是当今数学教育的严重弊端。
数学学习应该是一种较有广泛的思维空间和实践空间,是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学生是可以用心去体会感悟的。而以往的数学学习,常常使学生们感到离开自己的生活实践太远,枯燥乏味。其实,数学学习完全可以将学生学习范围延伸到他们力所能及的社会生活和各项活动之中,将教育和生活融为一体,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直接经验和感受体验。教给学生思维方式与思维的习惯。让学生去体会感悟数学的智慧与美。
参考文献:
毕业论文的撰写按原来要求实施。
教育实习是实现本专业培养目标的一个综合实践环节,也是巩固学生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实际工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教学环节。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师范方向的学生,必须参加教育实习。通过实习,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综合运用到教育管理和教学实践中,培养和锻炼学生从事教育管理和教学工作的能力,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树立忠诚教育事业的现代教育思想。
对于教育实习按以下改革方案实施:
结合我省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学生的特点,学生绝大多数是中学数学教师,教育实习按学生是否正从事数学教学工作分两种情况具体要求。
一、对于正从事教学工作的学员的教育实习按以下办法执行:
(一)要求
1.教育实习必须在修完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全部主干课程,于已修课程学分达到最低毕业学分80%以后进行。建议安排在第五学期、六学期初进行。
2.教育实习内容为评教和课堂教学。
3.由各市州试点电大制定具体的教育实习计划。教育实习计划应包括以下内容:
(1)各市州试点电大要有教育实习领导小组,负责教育实习的组织领导工作。
(2)各市州试点电大要有教育实习基地,市州试点电大应有2-3个教育实习基地,并有相应签订的协议。
(3)各试点电大分校可根据学生的人数和实习点的分布情况对学生分组,成立教育实习小组。每一教育实习小组以6-8人为宜,设组长一名。各试点电大分校要有学生教育实习分组表。
(4)每一个教育实习小组要配备指导教师一名,指导教师由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水平、较好的专业修养、较强的工作能力的具有数学专业副高以上教学人员和专业工作者担任。指导教师要填写教育实习指导教师资格表,并报省电大。教育实习必须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指导教师负责介绍中学教学的基本情况,指导学生研究中学数学教材,指导学生备课、审查学生的备课教案,组织评议和评定学生实习成绩。
4.试点电大要组织学生到教育实习基地进行课堂观摩,每个学生至少到实习基地观摩一堂数学课,并组织学生按教育实习小组对课堂观摩进行研讨评教。并有对课堂观摩情况的研讨评教记录。
5.每个学生应在教育实习小组内上一堂中学数学公开课或教研课。并让实习小组内的同学研讨和评教,并填写一份教学效果调查问卷表。学生要提交自己上数学公开课或教研课的教案。
6.每个学生在完成课堂观摩和教育实习小组内的公开课或教研课后。要提交一份听课或自己上公开课、教研课后的体会(不少于3000字)。
7.由电大分校根据以上材料评定其实习成绩。
(二)、考核与成绩评定
1.考核内容
(1)课堂观摩的情况与表现;
(2)公开课或教研课的情况与表现;
(3)备课教案
(4)听课或自己上公开课、教研课后的体会(不少于3000字)。
2.具体要求
(1)学生在参加教育实习前,必须先要制定实习计划和实习方案。
(2)学生到教育实习基地进行课堂观摩要有听课记录。
(3)学生在教育实习小组内上中学数学公开课或教研课时要有教案。
(4)提交一份听课或自己上公开课、教研课后的体会(不少于3000字)。
3.考核标准
评定学生教育实习成绩时,必须要有实习计划及实习方案、听课及听课情况记录、教案及上公开课或教研课的情况、教学效果调查问卷表、和听课或自己上公开课、教研课后的体会。
4.成绩评定及办法
(1)成绩评定标准
教育实习的成绩按百分制评分。
其中实习计划及实习方案占10%,听课及听课记录占10%,教案占20%,上公开课或教研课占20%,教学效果调查占10%,听课或自己上公开课、教研课后的体会占30%。
(2)成绩评定办法
(1)由学生填写教育实习鉴定表,指导教师对学生实习时的基本情况与表现签署意见并由实习单位盖章。
(一)揭示数学美,提高学生钻研数学的主动性
数学学习虽然在创造望的满足上无法与数学发现相比,但同样可以享受到“再发现”和“再创造”的喜悦。一个概念的透彻理解,一个定理的巧妙证明,一个公式的正确使用,一个方法的恰到好处的运用,特别是一道难题经过冥思苦想后的突然悟出,真似“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在圆的计算的教学中,为了加强学生对圆面积推导过程的理解和应用,我应用了数学中的简单美特征,发给学生材料,先由学生按照印好的线剪拼,推导计算公式,然后小组讨论能否拼成其他图形。学生在相互讨论中剪拼成了三角形、梯形,在我的指导下也推导出了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在这过程中,他们兴趣盎然,眼中闪耀着成功的喜悦。
(二)启迪思维活动
开发智力,提高能力的核心是发展思维。在数学学习中,一个数学题的解法是否合理,除了有实践标准和逻辑标准之外,还有美学标准。
例如应用题的解法常有多种,我们也提倡解决问题的方法多样化,那么在这多种解法中如何判断其优劣呢?其最主要也是最基本的标准——是否简捷。如:“一条路长1200米,某工程队前3天修了全长的1/5,照这样计算,修完这条路还需几天?”
解法一:(1200-1200x1/5)÷(1200x1/5+3)=12(天)
解法二:1200+(1200x1/5+3)一3=12(天)
解法三:[(1-1/5)÷1/5]x3=12(天)
解法四:3÷1/5—3=12(天)
后两种解法运算量小,道理也很清楚,特别是第四种解法.利用天数与与工作量的关系,一下子算出总天数,再减去已用的3天,马上得解,因而也是最清楚、最美的解法。
(三)深化理解知识
在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这一课的复习过程中,我首先让学生回忆了所学过的平面图形,然后组织小组讨论我们可以把这样的平面图形怎么进行分类?为什么?讨论和分类的过程,也是理解这些图形的内在联系的过程,学生通过图形的分类及用字母表示数量,得到的各种计算方式的极为优美的简洁的表达形式,体会到了数学所特有的美。
(四)陶冶思想情操
爱美是人的天性。人之爱美,在年少时尤为突出,我们要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开启心灵,引起精神的升华。充分利用生动的材料.以数学美的魅力拨动学生的心弦,使他们在享受数学美的愉悦中增长知识,受到教益,并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才能收到陶冶情操的良好效果。
在教圆的周长这一课时,我结合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他把圆周率的值精确计算到了3.1415926-3.1415927之间,这在古代是多么的伟大啊,不言而喻,我国数学的辉煌成就中所体现出来的数学美,是给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材料。又如,数学中的曲线不仅具有柔和而流畅的外形,而且还可以赋予丰富深刻的含义:圆,象征完美,象征团圆,而曲线则暗示着某种人生真谛。
二、实施美育的尝试
(一)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数学美虽是一种真实的美,但它是美的高级形式。因此,数学究竟美在何处,学生不可能轻易意识到。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数学美感直觉,引导他们去发现美鉴赏美,从而提高审美能力。
例如:在数学“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时”,我先用多媒体放映生活记实片,带领学生观察生活,到生活中去寻找数学。学生观察,捕捉到生活中的许许多多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然后定格在数学图形上,让学生提出问题,并思考如何解决,这样变抽象的说教为形象的演示。利用多媒体手段,打破时空局限,激活创造思维。
(二)创造数学优美环境
数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数学教学必须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遵循教学规律。运用美育原则,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把数学材料的静态集合转化成切合学生心理水平的教学的动态过程,造成一种知识与能力的结合,数学与艺术交融,教师与学生共鸣的优美环境。
例如,为了推导圆锥体积公式,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实际,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1、提出问题,引起猜想。
问:我们是怎么推导圆柱体积的?现在要推导圆锥的体积,该怎么办?为什么?继而通过讨论,引起猜想。
2、实际演示、证实猜想。
【关键词】数学史德育智育
数学是真、善、美的统一体,数学的人文精神对于求真,持善形成完美的人格,促进德育智育,美育全面
发展和终身教育具有重大作用。
而数学史对于数学教育的意义早在19世纪就被西方数学史家和数学教育工作者所认识。这种认识似乎又与
18世纪的一种教育理念密切相关: 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社会学创始人孔德(te,1798~1857)提出,对
孩子的教育在方式和顺序上都必须符合历史上人类的教育,因为个体知识的发生与历史上人类知识的发生是
一致的[1]。这种理念使后世数学教育家相信:数学史对于数学教学来说就是一种十分有效、不可或缺的
工具。到20世纪70年代,数学史对数学教育的意义已经是许多西方数学教育家的共识:利用它可以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精神、启发学生的人格成长、预见学生的认知发展等等。
于是,我们看到了西方中学数学课本中数学史内容的增加。丹麦的一套中学教材即由女数学史家安德逊(K.
Anderson)主编,数学史完全融入了教材内容本身。再者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也是继承人类文化的
过程,因为人在本质上是文化遗传物,世世代代积累的文化要由人来继承。所以数学史知识在中学教育中的
充分发挥,会给学生的数学学习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基于这一点,提出几点思考愿于大家共同讨论。
1数学史在德育方面所起的作用
1.1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中华民族是智慧的民族,中国古代数学硕果累累,许多成果传入世界其他地区,对整个世界数学的发展,
有着不可低估的推动作用。
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已普遍使用算筹这一有效的计算工具,这是我们祖先极出色的创造,使我国成为世
界上最早使用十进位制的国家。先进的计算方法使我国古代数学在计算方面取得一系列出色的成就:秦汉
时期的分数运算法则、负数引进、比例算法、线行方程组消元解法、勾股术、阳马术等;5世纪的圆周率精
确测算;7-8世纪的三次方程组的数值解法和二次内插法;11-14世纪的贾宪三角、勾股测圆术等14-15世纪
的珠算。这些成就都具有世界意义。
通过对我国数学史的学习,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唤起他们振兴中华的雄心壮志,随着改
革开放,如今的学生更要了解中国的数学史,了解中华几千年的科技文明,否则青年一代可能丧失民族自
尊心、自信心,这是很危险的。
1.2培养优良的道德品质
数学史可以培养人的优良的道德品质,特别是优秀数学家的事迹,这种作用更加明显。爱因斯坦在悼念居
里夫人时说:"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
。"数学史对人品质的陶冶是多方面的,对人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我国近代人所皆知的数学家华罗庚、以初中学历成为世界级的数学家和美、德等多国科学院的院士。他在
解析数论、代数学、多复变函数论、数值分析等领域作出了一系列的重大贡献,为祖国赢得了荣誉。如果没
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没有为国争光的奋斗目标和为科学献身的精神,他怎么可能自学成才而取得如
此伟大的成就。没有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他怎么会放弃国外的优厚待遇,回到祖国,为祖国培养了一批又一
批年轻的数学家。华罗庚教授的优秀品质以及他"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的至理名言将会永远激励学
生努力学习,积极进取。
2数学史在智育方面所起的作用
2.1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著名的教育家皮亚杰所说:"所有的智力方面的工作要依赖于兴趣。"一个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对
数学着迷的教师才是最优秀的教师,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它决定着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地参
与学习活动。在新的教育理念下,进行数学史教育,能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其变被动学习为主动
学习。
讲二项式定理时,作为二项展开式的系数表,教材中出现了"杨辉三角"。教师不妨让学生多了解一些关于它
的知识。世界上最早发现并应用这一"三角"的人,并不是杨辉,而是我国北宋时期的著名数学家贾宪。此图
原名为"开方作法本源"。运用此图既可求得任意高次展开式系数,又可进行任意高次幂的开方,它还是研究
任意高次方程数值解法的基础。在欧洲人们称它为"帕斯卡三角"。虽然帕斯卡在距贾宪几百年以后才发现
了它,但他对它进行了更进一步的研究,建立了正整数次幂的二项式定理:(a+b)n=an+C1nan-1b+ Cn2an-
2b2+…+ Cnn-1abn-1+bn(n∈N)帕斯卡还把这一"三角"用于高阶等差数列求和,并成功地应用它解决了赌博
过程中的赌金分配的难题——点数问题,以此成为概率论的创始人。
2.2有助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数学史教学中不仅要有具体的数学史料的教学,更要注意数学精神的宣传。数学精神就涉及到学生非智力因
素的培养,这种精神包括两个要素,即对理性(真理)与完美的追求。教学中要注意整个数学成果的产生及其
背景的介绍,使学生了解探索数学观念的历程,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和方法论。例如,数学一贯被认为是严密精
细的科学,学生也从来不怀疑所学知识是否存在问题,但数学的严谨性是逐步建立起来的,目前仍存在巩固数
学基础、探索数学意义等问题。让学生了解这些,对启发思维、培养创新是大有好处的。再者,以数学家追
求数学真理的事迹来感染学生,这样可以使人文精神教育在数学史教学中顺利自然地得到贯彻。
数学史是人类的认识史、发明史和创造史,其中蕴涵着可供后人借鉴的巨大思想财富。如何充分利用这些财
富为现代教育服务,应当引起我国教育界足够的重视。在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世界各国都在寻求有效
的人才培养途径,力求造就高质量的人才,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有人说,古代是通才取胜,近代是专才取
主管单位:辽宁北方报刊出版中心
主办单位:辽宁北方报刊出版中心
出版周期:半月
出版地址:辽宁省沈阳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3-8284
国内刊号:21-1548/G4
邮发代号:8-264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2003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中国数学教育》是中国教育学会中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会刊,正式创刊于2003年1月,由中国教育学会中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和辽宁北方报刊发展中心共同主办。会刊分为初中版和高中版,均为月刊,国际流行大16开本,48页,主要读者对象为中学数学教师、教研员以及所有从事数学教育的研究者、专家。
一 对数学的认识
说到数学,大家都会觉得只是“计算”和“证明”,学生学数学只要会做题就行了。而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我逐步体会到了,数学本身不只是“数字符号”,它有更丰富的内涵,它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可以自由探索自己心目中的数学世界,正是这种自由探索才是数学美的体现。我认为,数学学习应该是一种有广泛的思维空间和实践空间,是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学生是可以用心去体会感悟的。
二 数学教学应该教给学生什么
《数学课程标准》建议: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可见,在体验中感悟数学知识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的重要途径。作为数学教师要为学生感悟数学创设和谐的情境,使学生能有所悟,能自悟自得,并能在实践活动中深化感悟。
一般来说,数学教学的功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实践功能,即它与人们的生产活动和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数学教学的内容来自于人类日益丰富、不断提高的生产活动和社会生活,并通过对一代代新人的培养,而越来越明显和能动地促进各个时代,尤其是现代社会的生产活动和社会生活的发展和进步。二是精神功能,即它联系于人们的思维与方法。通过对儿童的数学教学,在早期就尽可能充分地开启儿童的智慧,发展儿童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丰富儿童的精神世界,能为他们日后乃至终身的良好发展,创造高质量的生活,奠定不可或缺的极为重要的基石。我认为,数学学习应该是一种有广泛的思维空间和实践空间,是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学生是可以用心去体会感悟的。而以往的数学学习,常常使学生们感到离开自己的生活实践太远,枯燥乏味。其实,数学学习完全可以将学生学习范围延伸到他们力所能及的社会生活和各项活动之中,将教育和生活融为一体,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直接经验和感受体验。教给学生思维方式与思维的习惯,让学生去体会、感悟数学的智慧与美,成为真正学习数学的主人。
三 重新认识数学、感悟数学
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应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和理解数学,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和现实生活是密切联系的。数学课上不是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是要教给他们思维的方法,开发他们脑中未被开发的脑细胞,要想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不断地充实自己。
1. 触动生活积累,在体验中使学生自悟自得。 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知识,体验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的魅力,从中能有所感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课堂是教师的生命力所在地,是学生智慧的发源地。学生在朴素的课堂生活中品味数学,教师在朴素的课堂生活中唤起孩子们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全面协调的发展,给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发展空间。如:我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采用的是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发给各个小组很多长长短短颜色不一的角。当课上到后半阶段的时候,有几个调皮的学生竟然用角摆了一架飞机。我对他们微笑了一下,然后对全班学生说:“小朋友们,请看这几个小朋友拼的图形像什么呀?”“飞机。”“现在请大家当回设计师,每组拼一幅图,比一比哪组设计的最好,行不行?”孩子们一听说当设计师,各个情绪高涨,兴趣盎然。课后,我让学生谈谈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学生在轻松的谈话中,体验着丰富的数学内容,而且在这种氛围中,师生之间的情感也达到了和谐统一。
2. 在实践活动中深化感悟。 悟性的高低,标志在一个人的智力水平。在教学中,不同学生往往表现出不同的悟性,言语、思维有的产生“奇思怪想”,有的是“平淡无奇”,作为教师就要善于发现学生中因为思维撞击所溅起的“智慧”火花,引导学生去矫正学生的思维方向,由学生自己去梳理自己的思路,去捕捉别人思维的闪光点。为了真正让学生走进生活、感悟数学需要我们教师做到:
陈省身先生在谈到兴趣的时候说:“数学是很有意思的学科,所以我给孩子们题词:‘数学好玩’,数学课要讲得孩子们有兴趣,孩子们都是有好奇心的,他们对数学本来也有好奇心的,可是教得不好,把数学讲得干巴巴的,扼杀了好奇心,数学就难了.”[1]
2002年8月21日,国际数学家大会在北京举行的时候, 大会组织委员会、小国数学会、中国教育学会以及“少年科学院”联合举办“走进美妙的数学家园”的中国少年数学论坛. 开幕式在全国政协礼堂举行. 已经91岁高龄的陈省身出席开幕式并为论坛题词“数学好玩”,因为数学会给正在成长的少年带来美好的想象、无限的暇想、创造的冲动、理性的魅力. 所以学数学首先讲求的是兴趣,数学教育者如何保护好孩子们在一开始萌发的数学兴趣非常重要,因为这兴趣可能会影响或者改变孩子的一生. 陈先生告诉我们“数学好玩”,数学教育者们需要仔细琢磨的就是如何让学生觉得“数学好玩”而不是“数学好难”.
那么对数学的兴趣是如何产生的呢?学生为什么会对抽象的数学感兴趣?杨乐院士针对现在教育大众化现象提出:“要让学生对数学有兴趣,第一条,应该从广大学生出发,中小学的数学教育要贯彻少而精的原则,不要让学生负担太重,不能只面向尖子学生. 第二条,兴趣的养成要从比较轻松地学习和经常接触它开始.”[2]杨院士进一步指出,当今许多中小学生对数学很厌烦主要归为两个原因:第一是学校负担太重,要求很高. 如果学生老觉得是沉重的负担,老觉得压得透不过气来,是没有办法引起兴趣的;第二是有些学生从小就把数学作为负担,没有主动地接触数学这门课.[3]关于这点笔者也有很深的体会,兴趣往往是培养起来的. 许多好学生只知道埋头苦读,好成绩也往往是通过大量的做题和反复练习取得的,这样的学生往往会感到:“学数学真的好累啊!”数学学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其中对数学的兴趣是学生坚持不懈的动力,这就需要教师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来安排教学,而并非只是为了应对考试,让学生在浩瀚的数学知识殿堂中畅游,真正感受着数学学习所带来的无穷乐趣,这样的教学才是可持续的.
2 做“好老师”的标准
陈省身先生认为好的教师一席话,往往胜读十年书,陈先生回忆在巴黎追随数学家嘉当的时光时说,“年轻人做学问应该去找这方面最好的人”.[4]刚才第一点已经提到陈省身先生认为“好的老师”在教学中应该把数学教的生动有趣,让学生觉得数学好玩,有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概括起来,陈省身先生认为作为一个“好老师”既要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又要具备良好的教学能力.
杨乐院士认为“好老师关键在学术水平”. “现在有这种倾向,搞教育的人认为培养中学老师要注重教育的观点与方法. 其实我和许多学者的看法并不太以为然. 就是说要当一个好的中学老师,能不能很好地启发学生,课讲得比较精彩,让同学们听得有兴趣,主要不在于他是不是掌握教育思想、教学法,或者是对数学教育有什么深刻的体会,关键还是在于他自己学术水平的高低,在于他本身对这个问题理解的程度.”[5]杨乐院士这么说并不代表不重视教学方法,而是强调了教学法的运用是建立在数学学术水平基础上的,建立在教师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运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的,运用教学法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对数学感兴趣,更好地掌握相应的数学知识,而不是为了教学而教学.
杨乐院士的看法让笔者想起了教学名师北京二十二中的孙维刚老师,他在授课之前自己总要钻研一大堆题目,总结出方法、规律和心得,然后再教给学生. 在解题的时候讲求一题多解,一解多题,注重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并争取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真正理解数学,发现数学中的美. 就这样,孙老师和学生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所以,作为一位“好”的数学老师,不仅要“学得好”、“教得好”,还得“做得好”. “学得好”就是教师对数学的理解程度,对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教得好”就是教师能把自己所理解的数学知识通过一种适合学生理解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掌握;“做得好”就是教师能以身作则,亲自示范如何学数学,充分认识每一位学生,了解他们存在的困难,有针对性地引导. 就像孙维刚老师所坚持的那样“让不聪明的学生变聪明,让聪明的学生更聪明. ”
3 数学教学不在乎形式
当张奠宙先生在对陈省身先生访谈中,提到现在中小学数学教育中对“发现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热衷时,并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有一堂小学生的关于加法、乘法交换律的教案. 就要求学生自己‘猜想’和‘发现’交换律,并把它和‘四色猜想’相比拟. ‘发现’之后,还举例说明交换律的日常应用:‘当用很长的柄的勺子自己无法给自己喝水时,可以两个人交换地给对方喝’. ”陈省身先生对此问题的看法是:认为能够让学生发现确实很好,但关键要看发现什么和如何发现. 并且主张交换律在小学不要教,认为加法、乘法服从交换律,无须去猜想、发现,“做”就是了. 只有到出现“非交换”情形时,才需要认识交换律的重要性. 交换律的本质是“交换次序”后,“和”与“积”不改变. 至于给对方喝水,那是胡闹, 与数学交换律无关.[6]
同样,当沙柳先生在对杨乐院士的访谈中也提出了类似的问题:“现在一些小学里面搞教改,要求老师授课要贴近学生生活. 比如老师教长度的课,课堂上要带孩子到操场实地测量,这有必要吗?”杨乐院士也给出了自己的看法:“偶然这样教学,可以启发学生的兴趣. 但数学主要不是靠这些,数学是要上升到理性得多的东西. 而过去中国的数学在历史上曾经有过出色的发展,最主要的问题就是自己不能形成很好的理论体系. 最明显的例子, 拿平面几何来讲,虽然早已知道勾三股四弦五,知道直角三角形的最重要的性质. 但是并没有把这个变成直角三角形的两个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没有上升到这个理论的高度……. 而欧几里得在希腊时代,两千几百年以前,就能够从几条公理出发形成一个庞大的理论体系. 这正是过去中国数学发展的局限. 这是很不够的地方.”[7]
从上述两位数学家对数学教学形式的见解来看,数学学科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训练思维的学科,具有很强的抽象性、概括性,相对于直观性教学来说更偏重于抽象和理性. 在教学中,数学和其它学科比起来就显得枯燥乏味,缺少生动的一面. 所以教师就想办法引入一些生动的因素,比如举行“走出课堂”、“发现身边的数学”或者将适于其它学科的方法移植到数学教学中来等等. 这样做确实可能会使一堂数学课上的热热闹闹的,学生快快乐乐的,但学生是否从中受到了数学教育,思维能力是否得到了锻炼,这堂数学课是否上的“高效”,我们不得而知. 当然,如果教师能根据教学的需要以及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将课堂效率和教学形式有效地结合起来,这是应该值得学习的.
其实,数学本身具有独特的魅力,比如它完美的符号语言、特有的抽象艺术、严密的逻辑体系、永恒的创新动力,以及它的简洁美、对称美、和谐美、奇异美等. 文学家徐迟先生曾经说过一个比喻:“数学里美的概念、定理、公式、问题、理论、思想等等简直就是一座大花园. 开的都是人类思维的花朵. 它们中有空谷幽兰、高寒杜鹃、老林中的人参、冰山上的雪莲、绝顶上的灵芝、抽象思维的牡丹. ”数学中的美需要教师和学生一起去挖掘和体味,相信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数学学习的过程将会变成十分快乐的体验.
参考文献
[1][6] 张奠宙.陈省身教授谈数学教育[J].高等数学研究,2005,8(2):2-4.
一、深入认识美育的价值
美育能够培养人的审美素质和审美能力,引导人们平衡物质和精神生活,追求人性的完满,同时达到促进其他教育的良好效果,如有助于德育塑造人的内在品质和外部言行,有助于激发和强化人的创造的冲动,培养和发展创新人才等。古今中外有关美学价值的理念大概如此。虽然美育的价值深入人心,但是美育的实施却并没有真正到位。
学校是人类文化摇篮,肩负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更是美育的重要基地,然而美育在教育中的缺失现象非常普遍。学生普遍存在审美能力不足、审美趣味低下等问题,原因多为学校美育实践中存在领导体制缺失、课程建设落后、师资匮乏等。这首先反映出人们对于学校美育观的认识偏差,长期以来很多人都能够认识到美育的价值,但是往往对美育的理解和认识存在很多不足和误区,要么将美育视作德育或情感教育,要么把美育等同于美学理论的教育或艺术教育。美育与道德教育、艺术教育、情感教育、美学教育等范畴之间的关系一直纠缠不清。1987年,教育理论家滕纯先生正式提出“大美育”这一术语,他认为在所有的课程中,在一切的教育教学生活中,都有美育的因素,可以说美育是无时、无处不在。所谓“大美育”,是指着眼于教育整体的美育化,这种大美育观将美育视为整个教育的一种境界,把美育当成一种自觉的行为,最终使教育达到一种自由创造的境界。
“大美育观”是在美育概念经历了“艺术教育”、“美感教育”、“情感教育”和“全面育人的教育”等发展演变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新的美育观念,具有新的特征。以前一提到美育,就以为是音乐、美术等艺术学科的事情,“大美育观”主张把美育渗透在各学科教学和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从而达到美育普及的效果。树立“大美育观”,以新的理念指导美育实践,必将推动学校美育的创新和发展。
二、将美育与小学数学结合
小学数学学习的内容还很基础,在打好基础的过程中将美育渗透到数学学习过程,对学生的学习思想和学习方法都用很大的帮助。
在教学中,重视知识形成过程,及发掘在数学知识的发生、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蕴藏的重要思想方法。“在学习过程中,最有用的不仅是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数学的思想和数学的意识。因此,我们应当在数学教学中地进行思想方法的渗透。
但是作为教师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适当地展示它的简单过程和所运用的思想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和为追求真理而勇于探索的精神。掌握数学知识与思想方法的有效结合点,明确每个数学知识应渗透那些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时,应以学生现有的思维发展水平为依据,让学生积极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展开主动探索活动,切实落实新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习能力,更好的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同时教师自身要不断提高数学修养,掌握数学方法论、数学思想方法的基础知识,不断更新观念,加强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研究,才能从整体上把握数学教学,也才能更好地落实新课程标准,完成数学美育教育。
相信在新课标的前提下,小学数学美育教育的提出会使其教学有所改善,是教学质量从根本我所改变。
三、 加强美育是21世纪经济发展的要求
20世纪最后的20、30年出现了经济发展的新特点和趋势,要求国家的经济、政府人员不仅要有经济政治的眼光,还要具有美学的眼光和文化的头脑。
(1) 60年代以来,商品的文化、审美价值逐渐超过其使用、交换价值。
(2) 21世纪最大的产业有两个:信息产业(高科技)和艺术产业。
美育列入教育方针是一个极好的契机。21世纪中国的复兴,要使人民发挥原创性和智慧;而哲学、史学、艺术的教育,正是可以激发人的原创性的教育。美育可以使我们民族在新的世纪为世界贡献一批大师。为在高科技、数字化社会中保持精神的平衡和社会安定,为使经济持续增长,将美育列入教育方针是完全必要的。这是先生,提倡美育精神的继承和发扬,也是对时代呼唤的积极回应。
四、学校教育应加强美育
社会的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美育对于提高人的审美能力、水平和整体素质有着重要意义。尤其是学校师范教育,对美育更有着特殊的要求,因为它是“教师的摇篮”。
(一)有利于提升基础教育水平。
基础教育是教育事业的基石,在影响人发展的诸因素中,教育起着主导作用,特别是在基础教育阶段,教育者对于受教育者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而提高基础教育质量,首先要提高基础教育者的素质。目前在基础教育中,“应试教育”等功利化现象仍然普遍存在,给广大未成年受教育者带来了严重负面影响,其中有体制缺陷的因素,但更多的是基层教育者自身素质低下的原因。
学校教育的美育研究和实践能够提高师范生的审美能力、水平和整体素质,他们将大多从事中、低等教育或其他教育工作,从而直接影响更多的收中、低等教育者的审美能力、水平和整体素质,有利于提升基础教育水平。
(二)间接影响高等教育的质量。
很多学校教育者有着这样的感慨:如今的学生不好教了,因为他们在踏进大学校门之前,就养成了很多不良习气,突出表现在审美趣味低下和审美功利化不能给人一种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这与其在基础教育阶段没有受到很好的美育有很大关系。基础教育阶段是人发展的重要时期,这是人的一生发展中长知识、长身体的关键时期,模仿能力强,极易习久成性,如果教育不当,则会荒废一生。
总之,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育人,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促进人的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培养完美人格。美育的任务就是塑造审美的人生境界,培养和谐完美的人格,这与教育、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在学校教育中,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必须使德、智、体。美等教育并列发展,这样才能培养出身心和谐发展、人格完美的高素质人才。
数学中到处充满着辩证法,中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阐明教学内容,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学习基础知识,又有利于学生形成唯物主义世界观。”在教学中可这样渗透辩证的观点: 1.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科学在不断发展,人的认识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数系的扩充,代数与几何的结合,某些定理的推广,数学中发展的观点由此得到体现; 2.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在数学中,线、面可以看成点线运动的轨迹,旋转体也是平面图形运动的产物,直线是向两边无限延伸的,在教学中做这些强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辩证法中运动的观点;3.在数学中,正数与负数、整数与分数、有理数与无理数、实数与虚数等,这些概念是对立的,同时又是统一的。加与减的转化、乘与除的统一、乘方与开方的互逆,在教学中强调这些规律,学生便能从中接受到矛盾的对立统一和相互转化观点的教育。
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氛围、竞争合作的班风,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
首先,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的教学模式。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中,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其次,班集体能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在班集体中,取长补短。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讨论、查漏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
三、以培养学生的刨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及创新个性为主要目标的教育理论和方法,重在学生牢固、系统地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我们应清楚认识到:首先,中学创新教育的重点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其次,很多人认为创新就是想前人未有过的想法。其实,创新或创造也可以是一种以不同的方法看待普通事物,可以是利用原有的资源来产生解决某问题的有利的看法,可以是对事物的再次发现和对知识的重新组合。再次,创新意识不是与生俱来的人的特性,也不是高智商的人特有的特点,也就是说人有智商不意味着就能创新。对学生的创新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培育初步的创新能力,在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和家长引导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再次发现或重新组合,联系社会实际,动手解决问题,学生有了这些创新意识及创新思维就会在未来的工作中去创新,就能创造前所未有的新成就。
一、小学数学教育语言,要注意语言的规范性
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数学语言的规范要从教师本身开始。在备课时,教师应该注意自己的教学语言,力求做到精炼、准确,思路清楚,叙述有条不紊。课堂提问做到有目的性,所提的每个问题必须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动脑筋,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来探索新知识。例如在教学解决问题时,教师出示情景图,问:“从这张图上你发现了什么跟数字有关信息呢?”这样的提问就使得学生接下来的观察具有目的性,回答具有针对性,避免了绕远路又说不清的情况。然后根据数学信息交流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再独立解决问题,这样引导,减少了学生不愿开口说的僵局,更多地启迪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用语言来表达自己思维的能力。
二、小学数学教育语言,要经常激发学生学习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课堂上要经常使用鼓励学生的语言,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对学生的语言表述应以肯定和赞扬为主,要运用表扬、激励等措施,激发学生进行数学“说话”的兴趣。教学中教师授课要本着面向全体,照顾差异的原则,尤其是要鼓励中下生,对优秀生独到的见解要热情的表扬,对表达困难的学生要有意识,有计划的帮助他们,在发言之后首先要肯定他们的回答,再循序渐进指出回答的不足,让他们体会到回答问题的成就感,例如在学法的课堂上教师出题“164÷4=?”,教师可以提问“根据这道题的特点和一位数除三位数的计算方法,你有勇气独立完成这道题吗?”当全班学生都做对时,教师又说:“你们真聪明!”这样的语言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很大的鼓舞和推动,而且师生的情感得到发展。学生也会感知“老师对我们真好!”运用鼓励性的语言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小学数学教育语言,要注意提问的艺术性
小学课堂数学教学是一个对知识逐渐认知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提问与回答是让学生深刻了解知识的重要途径,老师与学生的互动对于学生的学习效率是至关重要的,科学积极的提出问题,能够让学生积极主动的踊跃回答问题,这样能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主观性,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尽量使语言多样化,加上面部语言,肢体动作语言,用另一种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和灵感,能够使学生主动产生学习动力的老师才是一个合格的好老师。例如“哪位同学愿意帮老师找到这个问题的已知条件”“你愿意说说你对这道问题的想法吗?”对于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就可以问类似“为什么”等的问题形式提问,多种多样的语言形式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也可以使老师显得和蔼亲切,就像是与学生一起在解决问题,这不但能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勤于动脑,主动配合,还可以使学生对知识更易于理解和领悟,达到非常好的的教学效果。
四、小学数学教育语言,要注意批评语言的幽默
对于小学生来说,上课时刻保持集中注意力听讲是一件比较难的问题,批评的幽默不但能调动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又能提醒学生们上课要认真听讲,让学生重新集中注意力,真是一举两得。有时刚过完节假日,学生上课不专心,课堂纪律不好,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唤起学生注意力,达到婉转批评,促其改正缺点的目的。例如,在有学生讲话时,可以说“今天同学们真安静啊,看哪,一小组保持得最久。”若发现有学生东张西望,可提醒他“小心,眼珠掉了可不好找!学生的注意力自然也就集中了,老师达到了批评的目的。学生又不会反感,可谓是两全其美。
五、小学数学教育语言,要注意语言的形象性
形象的教学语言可以使学生更容易的接受新知识,高效率的掌握学习的重点,将抽象的定义用形象的语言来形容对于小学生的课堂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利用比喻等修辞方式,形象生动的讲解抽象的概念,例如在讲解大于号于小于号区分的时候就有好多同学分不清楚,我们可以编一个顺口溜让学生记住“尖角对小数,开口对大数”这样形象的记忆方式来让学生记住大于号和小于号了。
结语:数学是一门精练的学科,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对数学语言的训练是非常之必要的。总而言之,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语言的规范性、多用鼓励的语言、提问的艺术性、批评语言的幽默以及语言的形象性会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陶冶、激励和鼓舞。教师要善于将教学语言的科学性和教育性,最终达到提高课堂效率,优化课堂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