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一、高新技术产业定义
高新技术是对一个国家的经济有重大影响力,能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现代科学技术的统称。高新技术产业具有知识密集、资本密集、高风险性、高收益性和外部经济性等特征。高新技术产业体现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发展潜力,是当今世界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从无到有,取得了飞速的发展。特别是在“九五”和“十五”期间,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快速扩大,在国际的排名有明显提高。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基本处于空白状态;8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始起步,逐步发展;1995到2005年的10年发展期间,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规模由4098亿元增长到34429亿元,增长了8.4倍。
2.1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2011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成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力量。全国88家高新区上报统计的高新技术企业总计5.96万家,实现营业总收入131595亿元。
2.2产业结构日趋合理。中国高新技术企业形成了以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为主体,医药制造和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为辅的高新技术产业群。
2.3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逐步形成。
2010年中国高技术企业数为28189个,较金融危机前2007年的21517个增长31%,较2000年增长了1.89倍;科技机构数由金融危机前2007年2217个上升到3184个,增长了43.6%。至2010年末,中国高技术企业有科技活动人员39.40万人,比2000年的26.097万人增加了13.3万人,增长51%。
2.4投入强度加大,产出效益明显提高。
2010年高新技术产业投资额为6945亿元,是2000年的12.34倍,投入明显加大。产出效果明显,其中发明专利大幅上升。2010年中国高新技术专利申请数为59 683件,占全国专利申请数391177的15.28%,是2000年2 245件的26.59倍;2010年新产品开发项目数为42820项,是 2000年的13.8倍,这说明随着高新技术产业投入的强度加大,高技术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
2.5贸易额高速增长,结构不断优化。
最近10年,我国的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贸易得到了较快发展,进出口总额从2001年的1105.6亿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9050.8亿美元,增长了8倍多。据此计算,高新技术产品在我国外贸中的比重从2001年的21.7%提高到2010年的30.4%。
三、存在的问题
3.1规模总量小,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尽管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较快,其规模总量仍较小。2011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占GDP的比重只有18.7%,高新技术产业从业人员占总从业人员1.5%,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产品出口额在世界高新技术产品贸易总额中所占比例较低。
3.2研究与开发资金投入不足。从R&D经费投入看,2002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R&D经费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值为1.35%,2011年该比值为1.41%,十年间仅增长0.06个百分点。从新产品开发经费投入看,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新产品开发经费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 2002年为 1.27%,到2011年该数值为1.75%,年均增长0.05个百分点,增速十分缓慢。R&D 经费投入和新产品开发经费投入远低于发达国家标准,难以支持整个高新技术产业的健康发展。
3.3高新技术人才匮乏。近年来,我国在高新技术人才培养方面有了较快的发展,2011年,我国已经拥有普通高等学校2409所,在校研究生164万余人,毕业研究生43万余人,但最终从事高新技术产业科研工作的却不多。2011年我国R&D机构数3254个,R&D 人员全时当量为42.7万人年,与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差距。可见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人才匮乏,已成为制约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瓶颈。
四、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政策建议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使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挑战和机遇并存,针对我国实际国情,应采取切实可行措施,通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笔者建议从以下方面加快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4.1着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处于成长初期,未来发展潜力巨大,对整个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具有引领作用。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日趋严重,现有经济增长方式与资源环境矛盾越来越突出。为获取发展优势,应制定新的发展战略,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宽带网络和生物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速度。
4.2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体系建设。从世界范围看,高新技术产业的竞争核心主要是自主创新能力的竞争,因此,必须进一步提高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着力突破制约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技术,尤其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作用的高新技术。加快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4.3发挥政府的宏观引导作用。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经验表明,高新产业的发展需要国家产业政策的大力扶持。政府应当在正确的指导思想基础上,制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和法规,为其发展提供政策和制度支持,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要求政府要有超前的战略意识,把准高新技术发展的方向,实施正确的高新产业技术路线,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
4.4强化高新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把高新技术人才培养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来抓,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培养一批掌握高新技术和现代企业管理的企业家。一方面要加强培养高新技术人才,把培养高新技术人才作为强国战略的重点,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另一方面,要营造有利于高新技术人才成长的外在环境,吸引更多优秀人才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知识产权制度的确立,知识产权已成为现代企业重要的生产经营要素,企业经营形态也从强调传统的土地、厂房、生产设备等固定资产,转而强调专利、品牌、顾客关系、服务等无形资产。在这种背景之下,知识产权资产证券化作为知识产权开发与知识产权融资的创新模式逐渐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目前,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的知识产权资产证券化实践发展迅速。在美国,知识产权资产证券化的对象资产已经非常广泛,从电子游戏、音乐、电影、娱乐、演艺、主题公园等与文化产业关联的知识产权,到时装设计的品牌、最新医药产品的专利、半导体芯片,甚至专利诉讼的胜诉金,几乎所有的知识产权都已经成为证券化的对象,资产证券化的金额已经超过15亿美元。在亚洲的日本,经济产业省早在2002年就声明要对信息技术和生物领域等企业拥有的专利权实行证券化经营,并成功地对光学专利实行了资产证券化。基于知识产权资产证券化的迅速发展,美国投资银行界与知识产权界将其作为未来重大的资产证券化项目,就连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也将其作为未来的一个“新趋势”。我国政府正在倡导建立创新型国家,而高新技术产业作为创新型国家的支柱产业,其发展的好坏与快慢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进程。知识产权证券化是一种把知识资本与金融资本有效结合的新型金融工具,因此探讨知识产权证券化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知识产权证券化概述
知识产权证券化是指发起人将缺乏流动性但能产生可预期的现金流的知识产权(基础资产),通过一定的结构安排,对资产中风险与收益要素进行分离与重组后转移给一个特设目的机构(SpecialPurposeVehicle,简称SPV),由该特设目的机构发行以该知识产权所产生的现金流为支撑的证券的过程。
知识产权证券化本身具有精巧的结构和复杂的法律关系,同时由于知识产权权利种类众多,特性各异,每一项知识产权证券化交易都有独特之处。但是作为资产证券化的深化,知识产权证券化也具有资产证券化的共同特性,典型的知识产权证券化的基本参与主体和其交易结构如图1:
根据图1,知识产权证券化的基本交易流程主要是:1.知识产权的所有者(原始权益人,发起人)将知识产权未来一定期限的许可使用收费权转让给以资产证券化为惟一目的的特设机构(SPV);2.SPV聘请信用评级进行ABS发行之前的内部信用评级;3.SPV根据内部信用评级的结果和知识产权的所有者的融资要求,采用相应的信用增级技术,提高ABS的信用级别;4.SPV再次聘请信用评级机构进行发行信用评级;5.SPV向投资者发行ABS,以发行收入向知识产权的所有者支付知识产权未来许可使用收费权的购买价款;6.知识产权的所有者或其委托的服务人向知识产权的被许可方收取许可使用费,并将款项存入SPV指定的收款账户,由托管人负责管理;7.托管人按期对投资者还本付息,并对聘用的信用评级机构等中介机构付费。
二、知识产权证券化的特点
知识产权资产证券化是金融资本与知识资本的一种有效结合,是以金融技术为依托,以知识产权的信用为担保,以证券化为载体的融资方式。相对于传统的应收账款资产证券化、住房贷款抵押证券化,知识产权资产证券化的一般的交易结构与传统的资产证券化类似,其参与主体一般也会包括发起人(原始权益人)、特设载体(SPV)、投资者、受托管理人、服务机构、信用评级机构、信用增强机构、流动性提供机构,一般也是通过信托或特别目的公司的形式建立起证券化的通道,也要运用风险隔离和外部及内部的信用增级方式,来提高证券化产品的市场吸引力。但是,由于证券化的基础资产即未来能够产生现金流量的资产,是以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以及商业秘密为核心的知识产权,所以与传统的金融资产为核心的证券化相比较,知识产权资产证券化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一)相对于传统的应收账款证券化、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知识产权资产证券化的基础资产的权利状态更为复杂。例如,一件作品可能是法人作品,也可能是职务作品或非职务作品,既可能受著作权法保护,也可能受外观设计专利保护,还可能受商标法保护;一项专利既可能是发明专利,也可能是实用新型专利或外观设计专利,既可能是刚刚获得授权的专利,也可能是即将权利期届满的专利;而一项商标则既可能是注册商标,也可能是未注册商标,既可能是驰名商标,也可能是有一定知名度的商标,还可能是一般商标。
(二)基础资产往往是和有形资产结合在一起。由于知识产权客体的无形性,知识产权产品必须依托有形的载体才能体现出来,例如以某一专利产品的销售收益作为基础资产,该专利产品的销售收益中也包含了专利产品载体的价值。
(三)传统资产(如应收账款、住房抵押贷款)未来现金收益相对稳定;而知识产权的无形性、时间性和地域性使其容易被侵权,未来现金收益确定性差而且来源复杂。影响知识产权未来现金流评估的不确定因素很多:时尚或民意,特别是版权或商标证券化时;不可预料的技术进步;商业秘密在时间性与专有性上的不确定,以及其不公开性使其现金流评估更困难;专利有被宣告无效的可能;高速发展的宽带技术和P2P技术使侵权更容易给评估音乐作品现金流增加了难度;侵权行为可能严重侵蚀知识产权现金流等。(四)知识产权证券化的基础资产之间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典型的资产证券化项目,如住房按揭贷款、汽车贷款、企业应收账款、房屋租赁应收费用等,不同种类的资产之间或许有风险和收益的差别,但在同一种类型的资产中,并不对具体的每笔业务做出区分,也就是说人们并不关心哪一个贷款人归还住房贷款的信用更好,人们只关注住房按揭贷款这种资产从总体上体现出的风险和收益。但知识产权与此完全不同,同为知识产权,相互之间市场价值的差距可能非常大。如同为专利权,可以是发明专利,但也可以是实用新型、外观设计;同为发明专利,可能是有效治疗艾滋病的药品专利,也可以是电连接器接头专利。一个驰名商标和一个刚刚申请注册的默默无闻的商标在人们心中肯定不会因为二者同为商标而具有相同的分量。
三、知识产权资产证券化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知识产权资产证券化对促进高新技术转化,提高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都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知识产权资产证券化拓宽了高新技术企业的融资渠道,分担高新技术产业的高风险。在传统融资方式下,资金供给者在决定是否投资或提供贷款时,依据的是资金需求者的整体资信能力,信用基础是资金需求者的全部资产,较少关注它是否拥有某些特质资产,只有当资金需求者全部资产的总体质量达到一定的标准,才能获得贷款、发行债券或股票,否则,则不能使用这种融资方式。我国很多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就是自身拥有大量的专利等知识产权,但由于其自身风险性高,整体资信能力较低且缺少实物资产,所以难以通过传统融资方式筹集到发展所需的资金,严重制约了其将高新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目前,国内高新技术知识产权转化率不到10%,传统融资方式的局限性是导致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之一。而知识产权证券化是一种资产收入导向型的融资方式,其信用基础是知识产权而非企业的全部资产。资金供给者在考虑是否购买ABS时,主要依据的是知识产权的预期现金流入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以及交易结构的严谨性和有效性,资金需求者自身整体资信能力和全部资产的总体质量则被放在了相对次要的地位。知识产权证券化突破了传统融资方式的限制,破解了高新技术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为高新技术企业将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手段。
(二)知识产权资产证券化可以加速高新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高新技术实现产业化的三个阶段,每个阶段所需的资金呈几何级数增长,因此,高新技术产业在国外有“吞金产业”的说法。根据国际经验,R&D研究经费、R&D转化资金、批量生产的资金三者的比例应达到1∶10∶100,才能使R&D较好地转化为商品,形成产业。在我国,这三个阶段的资金投入比例数据不尽相同,较多的资料显示这个比例为1∶1∶10,有的资料显示这个比例为1∶1.85∶30.7。尽管具体数据不同,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R&D成果转化阶段和工业化生产阶段,我国的资金投入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工业化生产阶段是能获取商业利益的产业化阶段,一般投资者和商业银行都愿意提供资金投入,情况并不那么糟糕。R&D成果转化阶段,作为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的关键环节,由于风险很高,投入资金远远不足,严重制约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总体进程。按照国际经验计算,1993年我国高新技术成果转化资金应为1960亿元,而实际仅有334.59亿元,缺口高达1625亿元,比1987年至1993年的成果转化投入的总和(1391亿元)还多!这个缺口在“财政拿不出,银行不敢给,企业没能力”的现状下,只能由新的融资方式来填补,知识产权证券化是填补这一资金缺口一种重要的方式和途径,尤其是对处于成长期和成熟期的高新技术企业而言更是一种难得的融资渠道。知识产权资产证券化可以提高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率,为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三)知识产权资产证券化是高新技术开发园区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实践表明,设立高新技术开发园区的根本目的,是努力营造一种适合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和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特殊环境,成为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的“孵化器”。但高新技术开发园区不是通过行政命令或行政手段就能建立起来的,而是在各种因素包括科技资源、智力资源、良好的创业环境、政府的政策支持和丰富的融资渠道的共同作用下建立起来的,其中知识产权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新型的融资渠道将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我们坚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资产证券化在我国的不断发展和相关的法规与制度不断完善,知识产权资产证券化将与风险投资一道成为推动我国高新技术开发园区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
(四)发展知识产权资产证券化可以推进高新技术企业管理现代化,促进技术创新。知识产权资产证券化的交易模式和结构决定了其在向拥有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企业引入资金的同时,还通过SPV和其他相关中介机构向高科技企业引入了管理经验,通过破产隔离等手段提升了高科技企业的管理水平,可以大大地改善目前许多高科技企业的管理状况,促进其管理走向现代化。同时,为了保护投资者和知识产权的创造者的利益,避免知识产权成果被剽窃或仿冒,知识产权资产证券化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基础,这也有力地促进了研究开发和技术创新。如果没有完备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高科技企业将会遭到毁灭性打击。知识产权证券化只是使知识产权所有者放弃未来一段时间内知识产权的许可使用收费权,并不会导致其丧失所有权。这样可以更好地保护企业的知识产权,提高高新技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四、运用知识产权证券化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一)扩大知识产权支撑证券的资金供给。资产支撑证券的最主要投资者是养老基金、商业银行、共同基金、保险公司等机构。应该完善相关法律,使其可以有选择地投资于高质量的知识产权支撑证券。为了支持知识产权证券化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还可由政府部门出资组建专项科技投资基金,利用科技投资基金购买低级证券。
(二)政府在知识产权证券化的起始阶段应深度介入。与我国具有相似法律背景的邻国日本,在制定“知识产权立国”的基本国策后,一直致力于知识产权商业化的理论研究和实务操作。2003年日本第一例专利证券化是在政府支持下进行的。据日本《读卖新闻》报道,日本政策投资银行将建立知识财产基金,以购买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拥有的未得到有效应用的专利和技术,并将其商业化。也就是说,日本政府将继续扶持本国的知识产权证券化。在我国目前的法律环境和现实境况下,知识产权证券化更不能像美国等市场经济高度发达、证券市场健全的国家那样完全交由市场运作,需要政府高度介入加以扶持。
(三)整顿、规范和引导金融中介机构发展。信用评级是资产证券化过程中重要的一环,一方面,对原始资产的评级直接决定资产池价值的总量,为证券发行规模和价格提供客观依据,另一方面,评级对投资者决策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任何一个方面的评级失真都会给资产支撑证券的发行和流通带来障碍,而频繁的失真将产生市场信用危机,可能直接导致资产证券化难以进行。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时间不长,社会信用基础比较薄弱,资本市场还不很成熟,资产证券化也刚刚起步,客观上需要政府部门在新型资本工具导入期深度介入,给知识产权证券化提供必要的信用基础,增强投资者的信心,有效推动知识产权证券化发展。
(四)加快成立知识产权证券化的特殊目的机构(SPV)。连年国际收支顺差使中国人民银行积攒了巨额外汇储备,国际汇率频繁波动给人民银行的储备资产保值增值带来严峻考验,为降低汇率风险,央行开始尝试将储备用于国内,对中行、建行和工行的外汇注资就是对储备的一种创造性运用,所以,本文建议借鉴银行改革模式,以中央汇金公司的名义和资产管理公司共同出资组建知识产权证券化机构,这种半官方性质的载体有两个优势:一是中央汇金公司的参与将增强资产支撑证券的信用等级,为证券化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信用保证;二是资产管理公司在长期的资产处置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资产处置经验,新设特殊目的机构对这种经验的继承将使其在同行中具有很大优势。
(五)加强金融监管改革。从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关系看,一方面,金融市场主体为规避监管不断进行创新,监管是创新的重要动力之一;另一方面,金融市场下的创新推动金融监管方式发生改变,正如新制度学派所指的那样监管的变化本身就是一种创新,一个完整的创新必须同时包含市场创新和监管创新两个方面,创新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我国进行知识产权资产证券化也离不开监管创新,知识产权资产证券化涉及银行、证券、保险等非银行金融机构部门,所以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在监督管理好本行业的同时还应该增强协调监管的能力,为知识产权资产证券化规范有序健康地发展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并提供制度保证。
参考文献:
[1]何小锋等.资产证券化理论与案例[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7,(1).
XX年,武汉、成都、重庆三地高新技术产业都呈现快速发展势头。武汉市XX年高新技术产业销售产值为2055亿元,占全市工业产值的四分之一;新能源、动漫、集成电路三大产业产值增幅分别高达35%、43%和46%;节能环保、生物、软件服务外包、新一代移动通信等新兴产业发展迅猛。成都市XX年高新技术产业销售产值1469.25亿元,增加值575.62亿元。重庆市高技术产业XX年销售产值达1028.22亿元,同比增长19.8%;实现销售收入987.73亿元,增长18.1%;实现利润64.35亿元,同比增长7.6%;其中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电器机械器材及专用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已成为重庆高新技术的四大支柱产业。
二、三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特点
武汉、成都、重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工作,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发展势头强劲,已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集聚区和主战场。
1、空间布局合理,企业密集度高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2-0-03
一、高新技术产业主要发展模式
1.高新技术产业带模式
高新技术产业带作为区域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中心,实现了科技与经济的直接结合,打破了科学研究与生产实践相互分离的状态。特别是从科研院所和大学中生长出来的一批科技企业,依托知识优势、人才优势、先进的管理思想,发展成为全新一代、机制灵活、竞争力强的现代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带地域宽广,企业多,从业人员数量大,是高新技术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大规模集结地。尽管这些产业带没有严格的计划和规划,但当地政府或其它主持机构往往会采取一些措施来吸引高新技术科研与生产单位。世界各国在发展本国的高新技术产业时,常常对高新技术产业带的发展环境和经验加以研究,如建设科学城、技术城与科技工业园区时均借鉴产业带的某些条件与做法。但是,毕竟高新技术产业带发展因素较多,只能在某些具备特定条件的地区试验,国内大多数城市在发展区域经济时难以模仿。
2.技术城模式
技术城是将产、学、研、住结合在一起的,以原有地方城市为母城,充分利用母城的各种有利条件,按全新设想建设的,环境优美、与母城形成整体城市生活圈的新兴城市。如日本熊本技术城、法国里尔技术城和意大利瓦兰扎诺技术城等。这是一种以技术为发展支柱,注重产、学、研高度结合,为振兴后进地区的新型城市的发展形式。技术城一般由一两个母城和周围一些村镇组成。要求对产业区、教育区、住宅区、服务区及环境有全面规划。一方面以高新技术为发展支柱。另一方面,以地方为开发主体,充分发挥地方积极性,充分利用原有基础。以最少投资、最佳途径来实现整个地区向高新技术新型城市的转化,为落后地区的振兴提供了一条新途径。由于其涉及面广、影响大,比其它模式的作用有过之而无不及。它可以迅速带动本地区全民素质的提高,尽快甩掉落后的帽子,走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道路。
3.科学城模式
科学城是建设初期呈现为科研机构和大学的聚集地,主要从事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而后发展成为将科研、教学、生产、社会管理与服务结合一体的新型城市。如前苏联的新西伯利亚科学城、日本的筑波科学城。科学城的建设,有助于图书、情报、计算机设施及其它科研、生活服务设施的共享,有利于科学技术的交流与合作,提高科研效率和投资效益。与技术城相比,两者都是高新技术密集型城市,但科学城投资巨大,多数为官办,技术城则在政府指导下,由地方联合企业自己建设;科学城以综合性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为主,技术城则致力于开发地区特色技术;科学城不仅孵化高新技术企业,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科技资源,还借以树立“科技大国”形象,技术城则是振兴地方产业,形成地方经济起飞的据点;科学城往往设在资源流通较快的大都市附近;而技术城则分布在全国各地。
4.尼克斯科技工业园区模式
科技工业园区是政府或当局开发者将已经完成基础设施建设的地盘出售给经过挑选而进入园区的企业和科研机构,从而使园区产出高新技术产品和科研成果。科技工业园区将科学性、文化性和艺术性融为一体,通过良好的基础设施、优美的环境与高质量的服务来吸引企业和科研机构,成为以高新技术产业生产为特色的基地。科技工业园区规模一般较大,占地从几平方公里到几十平方公里不等。与以上三类模式相比,科技工业园区更多的是以利用外国、外地技术资本和智力等资源,建设本国、本地高新技术产业,它们具有更大的对外依赖性,但仍不失为一条快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捷径。
通过上述模式分析,可以归纳和总结出具有代表性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典型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体系
通过上图可以看到,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大多以科技产业园区为依托和载体,将战略新兴产业作为发展龙头和主导方向,通过企业持续科技创新和研发生产销售一体化经营获得发展源动力和市场竞争力,并通过规模扩张、产业升级、技术转移与扩散应用带动区域经济不断向前发展。而区域创新系统则通过一流的园区建设与管理、高质量的服务设施、相对集中的高校与研究院所,有效聚集的人才资源等持续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提供基础平台与支持条件。为保持该体系具有源源不绝的活力和足够的先进性,体系内的高新技术企业还需要通过引进、合作、外包等多种形式参与国际化的产业分工和经济循环,科技园区和高校等机构也需要及时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提升自己,从而为区域创新体系内的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提供更优质的资源和服务能力。该系统在上述内外结合、循环交融的运行过程中才能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与区域经济、城市建设协同可持续发展。国内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可以参考上述典型体系进行区域创新系统设计,从而加快推动高新产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增长。以下以大庆市为例,分析其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途径与具体策略。
二、大庆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途径与策略
2011年大庆市GDP实现3737亿元,自“十一五”以来经济保持10%以上的增速,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强劲,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以高新区为龙头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速度较快,初步形成了石油化工、农产品精深加工、机械装备制造和新材料等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体系。全市累计实施火炬计划项目225项,经认定的以科技成果转化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企业已发展到455家。高新技术企业规模不断壮大,总收入上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28家。2010年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突破1000亿元。
虽然发展增速较高,但大庆市高新技术产业总体规模相对较小,原始创新能力比较薄弱,企业技术创新活力亟待加强,同时还要面临全球创新竞争空前激烈、国内区域竞争加剧的挑战,必须明确高新技术产业的有效发展途径及策略。
(一)发展途径分析
对照图1所示的发展体系分析,可将大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途径概括为“内外结合,重点突破,高端建设,中心辐射”。
对于大庆目前的优势产业(如石油化工),主要通过“由内而外”的方式实现区域创新体系与国际产业经济的内外结合,即立足现有产业优势,进一步集中资源,研发前沿高端技术和先进工艺,支撑、引领产业发展方向,使大庆成为石油优势产业领域拥有关键技术的核心城市,再通过技术优势吸引来自外部,尤其是国际产业领域的投资与合作或通过外部技术转移进一步积累资源,实现规模扩张与升级。
对于大庆目前的新兴产业(如新能源汽车),主要通过“由外而内”的方式实现区域创新体系与国际产业经济的内外结合,即通过项目引进与合作方式将国际先进的大企业引入大庆的科技园区发展,或通过国际分工、外包、配套等方式使市内的企业加入国际产业链条,在合作过程中尽量吸收引进国外先进企业的技术资源或使其人才、技术资源本地化,从而为大庆新兴产业的起步和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不论采用哪种发展途径,要集中资源优先发展和重点突破关键产业领域(即战略重点产业),并立足国际先进水平进行高端建设,以大庆国家级创新型园区为核心,以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为突破口,形成立足大庆、面向国际的创新发展体系。同时依托大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教资源密集、创新创业能力强的优势,推动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带动县区工业园区快速发展,提升全市整体高新技术产业承载能力;依托大庆高新区产业高端、高效、高辐射力的优势,实现更大范围的产业分工布局,带动县区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正反馈的作用。
(二)侧重体系内部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策略
1.通过抓体系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促进企业成为自主研发创新、科技投入的主体,逐步形成以企业为核心、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机制。继续引导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建设适应创新需要的国家级、省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和企业院士工作站。提升企业现有研发创新机构的能力,鼓励有条件的大型企业组建研究院,从事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和公共技术研究,培养一批产业和技术领军人才。支持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在关系产业竞争力的重大工程技术领域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专利和标准。鼓励企业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品牌,依靠科技创新提高国际竞争力。支持企业或与科研院所、大学联合组建技术或产业战略联盟。努力消除阻碍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各种因素,完善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体系,培育富有创新活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吸引跨国公司来大庆设立研发机构,鼓励外资研发机构与市内科研院所、大学和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研发活动,联合创建实验室、研发基地。
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基础上,要把大庆发展与世界新技术发展前沿、国家重大技术战略实施紧密结合,按照国家、省及大庆市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重点提高在石油化工、高端装备制造、生物、新材料、节能环保、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着力研发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核心技术。把大庆发展与省和国家重大制度创新的试点工作紧密结合,在探索不断完善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创业金融体系建设以及与国际惯例接轨的重大制度试点方面取得突破。
2.通过抓项目加快推进传统产业高新化
坚持项目带动企业,企业带动行业,积极申报实施各级各类科技计划。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提升工业装备水平。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依托资源和产业优势,做大做强一批优势产业,做精做专一批特色产业,坚决淘汰一批落后产业,注重节能环保等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使传统产业尽快走上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三)面向体系外部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策略
1.借助外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引进高大外项目。把引进科技含量高、投资强度大、外向度高的优势产业项目作为首要任务,瞄准世界500强、国内100强大企业集团,全力以赴招商,集中力量攻关。引进高新技术和成果。坚持产学研相结合,不断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交流,引进高新技术项目。引进高科技人才。坚持“不求所有、不求所在、但求所用”的原则,制定完善引进人才各项政策措施,打破地域、编制、职级限制,采取软性引进以及聘为顾问、联合攻关、课题招标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大力引进各类急需适用人才。
2.大力实施品牌培育战略
以塑造自有品牌为目标,鼓励企业通过技术创新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的科技含量和质量,加大培育自主品牌的投入力度,提升企业产品信誉度、美誉度和品牌实力,逐步扩大品牌的国际影响力。鼓励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创品牌的高技术产品、文化创意产品出口,不断提高海外市场占有率。强化大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品牌形象,为企业创建国际化的产品和服务品牌提供支撑。
3.不断推动产业国际化
把全球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空间和市场。积极参与和融入全球创新资源分配和高端产业分工,大力引进人才、技术、创业投资、跨国公司研发总部等高端创新资源,培育扎根本土、具有影响国际分工能力的世界级高技术跨国公司。
(四)完善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体系建设的策略
1.抓园区,着力打造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实践证明,加快高科技园区建设是发展壮大高新技术产业的必由之路。结合高新区和县区工业特色园区发展,提升园区高新技术产业承载能力。建设产业集群服务平台,完善现有石油化工、电子信息等产业集群服务平台功能,提升使用效能。围绕主导产业和重点培育产业集群,加快建设新能源、软件及服务外包、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五个产业集群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创业孵化服务平台,新建宏伟园区、创业服务中心、服务外包产业园、创业广场、大学科技园等孵化基地,推进高端装备制造、汽车制造、动漫制作、新能源、新材料等专业孵化器和企业加速器建设,打造孵化器、加速器和专业园区三级孵化体系。建设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加大政策引导和支持力度,引进银行、保险、担保、典当、证券、风险投资等金融服务机构,提供天使资金、风险投资、上市融资、融资担保、科技保险等金融服务,组建大庆高创集团,提升科技融资能力。
2.抓机制,创优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环境
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必须有完善的机制、良好的环境做保障。加强人才培养,造就一批各学科领域的领军人物,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和团队,为产业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长远智力支持。按照一流环境、一流效能、一流服务的标准,创新体制、健全机制,努力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最优、最好、最便捷环境。建设完善政务服务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的作用,完善无偿代办、首问负责、超时默认等制度,采用信息技术创新运行机制,不断优化管理服务流程,理顺管理机构、市场和企业关系,形成促进投资发展环境显著优化、管理与服务趋向国际惯例、技术创新优势不断壮大、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资源聚集效应日趋明显的政务服务环境。围绕高新区主导产业、战略新兴产业、骨干企业发展需求,建设以提高工作效率为目的、以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新型工作手段,涵盖不动产管理、基础设施管理、公共服务设施管理和物业管理等内容的硬件环境建设与管理服务系统,进一步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管理运营能力。
3.抓基础,推动高校科研院所源头创新
以大学、科研院所为主要依托,建立一批高水平的开放式公共实验室和应用基础研究基地,重点为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社会公益性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研发提供基础设施和环境。通过新增投入、整合科技资源,围绕支柱产业的产业需要,在特色和优势领域或者可能形成新特色新优势的领域,重点建设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工业技术研究院、电子工业研究院、数字媒体技术研究院、家电技术研究院、精密制造技术研究院、精细化工研究院、信息与通信技术研究院、激光与光电技术研究中心、IC设计中心、汽车设计与零部件中心、材料检测与评价中心、高性能超级计算中心等一批科技创新中心或研究开发院。重点做好整体规划,宏观引导,努力争取国家支持,使大庆市成为国家创新能力建设布局的重要城市。
4.抓服务,完善科技信息资源服务体系
本着“统一部署,突出重点;整合资源,开放共享;市场导向,创新体制;政府主导,多方联动”的原则,在统筹规划的基础上,对现有科技条件资源进行战略重组和系统优化。以国家和部委级重点实验室、省级公共实验室及重点实验室、大型科学仪器协作网为基础,建成布局合理、层次分明、资源共享、持续创新的实验室体系共享平台;建立和完善一批标准文献库、标准专题数据库,支持有资质的分析测试与检测机构,构建技术标准支撑和检测服务平台;构建若干个科技资源库,建立有大庆特色的自然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立技术产权交易机构及交易网站;在公益性、基础性科学领域,按照行业特点整合集成规模化的主体数据库;建立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应用服务支撑系统、科普数字博物馆及科技信息服务网,建成网络科技环境平台。依托这些平台,集聚高素质科技人才,研发一批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为科技创新提供优质高效的科技资源和服务保障。
参考文献:
(一)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已经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从*0年的772.74亿元,增至*2年的1063.19亿元,首次突破1000亿元大关,到*4年,突破*0亿元大关,*6年达2988.67亿元,*6年比*0年增长3.87倍,年均增长25.3%。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二)在国民经济构成中所占比例不断提高,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结构调整
*6年*省工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2946.13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从*0年的14.3%,迅速上升到*6年的24.8%,6年间提高了10.5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6年已达28.8%。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等高新技术产业迅速成长,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速度的加快,大大提高了*省产业技术的层次。见图2。
(三)高新技术产业的不断壮大,提高了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省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带动外贸发展的重要力量。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出口额从*0年的32.92亿美元,增加到*6年的162.63亿美元,6年间增长4.9倍,年均增长30.3%。高新技术产业出口额占外贸商品出口总额的比重,从*0年的25.5%,提高到*6年的39.4%,6年间提高13.9个百分点,年均增幅高出外贸总出口8.9个百分点。*6年,外贸出口增量64.2亿美元中高新技术产业出口占到39.1%。高新技术产业的不断壮大,有力地提高了*省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地初具规模
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建设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亮点。到*6年底,*省已有2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5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国家级和省级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有244家高新技术产业单位,从业人员10.59万人,比上年增加0.8万人,增长8.2%;高新技术产业产值870.53亿元,比上年增长13.0%;增加值250.59亿元,比上年增长34.3%;出口创汇54.4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3.9%。
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特点
(一)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的高新技术产业占全省的比重约三分之一
*6年,全省国家级和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为870.53亿元,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比重为29.1%,增加值占30.8%,实现利税占34.6%,出口额占38.0%。
(二)政府科技行政部门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实现利税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超过九成
到*6年底,经省和厦门市科技行政部门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有980家,其产值达2769.92亿元,比上年增长20.3%,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比重为92.7%;增加值727.47亿元,比上年增长25.4%,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的91.1%;高新技术企业的出货值为1191.01亿元,比上年增长14.3%,占全省高新技术出货值的比重为93.9%。
(三)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产值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比例已超过三分之一
*省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取得新进展。*6年,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产值达1242.82亿元,比上年增长31.1%,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比重为41.6%,比上年提高3.7个百分点;增加值占43.2%;出货值占24.9%;实现利税占52.2%。
(四)港澳台商投资和外商投资企业的高新技术产业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约七成
*6年,*省港澳台商投资和外商投资企业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354.69亿元,比上年增长18.1%,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比重为69.0%;增加值占74.0%;实现利税占66.5%;出口占93.4%。
(五)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特征突出
从高新技术产业的各行业看,主要集中在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和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产业集群明显。*6年,从高新技术产业的各行业看,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产值所占的比重最大,为41.6%,其产值为1242.82亿元,比上年增长31.1%;其次是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所占的比重为28.1%,其产值为838.66亿元,比上年增长14.4%。
(六)厦门、福州的区域优势明显
高新技术产业主要集中在厦门市和福州市,龙岩市增长速度最快。*6年,厦门市和福州市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分别为1405.37亿元和842.58亿元,占全省的比重分别为47.0%和28.2%,两者合计所占的比重达75.2%。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速度最高的是龙岩市,达50.4%。
(七)高新技术产业科技投入增加
*6年,*省高新技术产业单位投入科技活动人员5.03万人,比上年增长25.0%,从事科技活动人员占从业人员的比重为9.1%,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从事R&D活动人员2.91万人,比上年增长15.7%,占从业人员的比重为5.3%。科技活动人力投入强度,与上年比持平。
科技活动经费投入和R&D活动经费投入均有较大幅度增长,投入强度与上年基本持平。*6年,*省高新技术产业单位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投入为90.12亿元,比上年增长28.4%,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3.1%,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R&D活动经费内部投入为45.08亿元,比上年增长18.8%,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1.6%,与上年持平。
三、高新技术产品发展情况
高新技术产品是指产品的主导技术属于高新技术或其集合,并且运用中国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生产的,融当代先进的知识、技术、智力及其雄厚R&D资金的投入于一体、并且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调查结果显示,全省企业生产的高新技术产品属于《中国高新技术产品目录》(以下简称《目录》)品种不断增多,从*0年的287种到*5年的360种,再到*6年的423种。涉及《目录》中11个技术领域的9个。技术领域的涉及面81.8%,产品的涉及面从*0年的13.9%,提高到*6年的20.5%。
全省高新技术产品产值总量,由*0年的590.12亿元,增加到*6年的2058.02亿元,年均增长23.2%。
1、政府部门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生产的高新技术产品居主体地位不变。经政府部门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生产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6年为1761.90亿元,占全省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比重为85.6%,*0—*6年年均增长21.4%,稳居主体地位。
2、国家级高新开发区内企业生产的高新技术产品所占的份额不断提高。国家级园区内企业生产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由*0年的149.72亿元,增加到*6年的704.40亿元,年均增长29.4%。占全省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比重呈上升态势,从*0年的25.4%上升到*6年的34.2%。
3、省级高新开发区内企业生产的高新技术产品所占份额呈下降态势。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内企业生产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由*0年的22.10亿元增加到*6年的49.10亿元,年均增长14.2%。占全省高新技术产品产值比重从*0年的3.7%下降到*6年的2.4%,呈逐年下降态势。
4、高新技术产品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领域。*0年全省电子信息领域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为282.19亿元,*6年1131.59亿元,年均增长26.0%。占属于《目录》内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比重*0年为64.8%,*5年为70.6%,*6年为63.7%,居主体地位。所占比重居第二位的是新材料,*6年为16.7%,比*0年减少3.7个百分点。
5、八成以上的高新技术产品是“三资企业”制造的。*6年,全省内资企业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为340.61亿元,与*0年比年均增长22.3%,但其占全省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比重从*0年的17.3%,下降到*6年的16.6%,呈下降的态势。“三资企业”生产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全省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比重已达83.5%,呈逐年上升态势。
6、厦门市和福州市的区位优势明显。*6年,厦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已达1037.83亿元,占全省的比重为50.4%,比*0年提高1.6个百分点,*0—*6年年均增长23.8%;福州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为660.09亿元,占全省比重为32.7%,比*0年下降4.7个百分点,6年间年均增长20.4%;所占比重居第三位的是泉州市。
四、若干对策建议
(一)整合科技资源,加大集成力度,以重大项目为龙头,建立多元化的高新技术产业投入体系
从大科技的发展规划入手,整合各类与科技相关的项目计划,实施条块相结合的项目管理模式。以国家级和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为载体,加大先进技术自主开发、引进、吸收力度,以重大项目为龙头,逐步建立企业为主、政府引导、金融支持、风险投资参与的多元化的高新技术产业投入体系。整合政府有关部门资金,采取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集中力量支持企业开展重大产业技术的研究开发,鼓励自主创新。
(二)优化企业内外环境,促进自主创新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原动力
一要形成完善的科学技术研究开发体系,为提高原创能力打下基础。二要加速研究型大学的建设步伐,加强重点实验室建设。依托一批精干的科研院所、研究型大学和重点实验室,集成省内精干科研力量,加强对台和国际交流,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知识创新成果,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和原始性技术创新,培育科技源泉。三要运用税收调节、政府采购等措施,为高新技术产业和技术创新营造良好的环境。
(三)坚持以高新技术企业为载体,完善高新技术人才培养激励机制
中图分类号:F27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2008201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然选择。洛阳作为老工业基地,目前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的严峻局面,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不仅关系到洛阳“十一五”宏伟目标能否实现,更关系到洛阳经济社会能否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深入研究洛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洛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近几年来,洛阳市委、市政府积极实施工业强市、科教强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加快科技进步、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截止2006年,全市共有省级高新技术企业348家,高新技术产品744种。2006年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00亿元,增加70亿元,同比增长16%、19.5%,约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4.8%,居全省第2位。2007年,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20亿元,实现增加值95亿元,利税28亿元,出口创汇6.2亿元,分别较去年同期增长60%、32%、28%、25%。目前我市已初步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装备制造业、新材料、电子信息和生物工程与制药等高新技术产业。
总体上看,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但与发达地市相比,甚至和省内一些地市比较,还存在一定差距,发展过程中还面临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低端化。洛阳拥有数量相对较多的高新技术企业,但大多属于加工型企业,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方面明显不足。根据2008年新颁布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目前国家对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工作更注重于对拥有知识产权的考评。按照此办法,2008年我市只有68家高新技术企业通过认定。这一结果充分说明,我市高新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创新能力和水平还不高。
(2)小规模。2006年,我市348家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共完成产值200亿元,12家原部属科研院所,技工贸总收入86亿元,像七二五、六一二等高科技企业,好的一年的产值也就十亿。而郑州2006年全市高新技术工业总产值达到746亿元,2007年更是达到1000亿。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61家,宇通和中铝河南分公司的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
(3)弱关联。这是指企业之间关联度差。按照2006年的统计数字,我市所拥有的348家高新技术企业广泛分布在机械、电子、化工、生物制药等十几个甚至几十个领域,呈现出较明显的弱关联特点。为了促进高新技术产业集聚,辐射带动区域发展,2008年2月,国家发改委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具有优势和特色的地区授予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在这次授牌仪式上,河南南阳被授予新能源产业基地,郑州被授予生物技术产业基地,而作为科研条件优越,行业优势明显的洛阳却榜上无名。这充分暴露出洛阳高新技术产业关联度差,集聚效应并不明显。
(4)面朝外。洛阳凭借自身所拥有的科研优势,在一些国家大型工程项目上发挥着应有的作用,比如西气东输、南水北调、鸟巢、水立方、国家大剧院、神舟系列飞船等,但在对阳地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却不甚明显,存在“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现象,洛阳产生的许多科研成果并没有在本地开花结果,反而流落他乡生根发芽。
(5)弱竞争。这是指产业竞争力差。由于产品低端化,发展小规模,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创新能力和水平不高,洛阳800多种高新技术产品中,目前还没有产生一个国际品牌,拥有国内名牌也不足十个,真正具有国际竞争能力、在市场上占有一定份额的高新技术产品寥寥无几。就产业整体发展来看,整个产业尚未形成互相关联、相得益彰的有效的产业链,无论是“单兵突击”还是“集团作战”的能力都不强。
2 制约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就洛阳拥有的基础条件来看,我市高新技术产业理应有个较快发展,但事实并非如此。总体来看,制约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因素有很多,归结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观念因素。首先,部分领导和部门科教强市意识不够强,存在着“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其次,许多企业有急功近利思想,注重眼前利益,不愿投入资金进行创新活动或高新技术改造。
(2)环境因素。技术创新的调控体系和政策保证体系不健全,推动技术创新的优惠和激励政策的制定明显滞后,特别在科研奖励、产学研结合等方面都缺乏相应的政策支持。其次是已有政策不能得到很好落实,政策棚架较为严重。
(3)资金因素。每年市财政的投入只有几千万,低于安阳,远不及郑州。2008年我市三项科研费有三千万左右,郑州市是1.2亿元,差别巨大。
(4)人才因素。尽管我市专业技术人员的万人平均水平高于全国,但高层次人才相对缺乏,特别是高科技人才和学科带头人,懂科技会管理的人才相对不足,再加上人才的大量流失更显人才短缺。
(5)体制因素。高新技术产业在发展中,存在着技术可以超越,但体制难以超越的问题。这包括管理体制、金融体制等。比如我市许多原部属科研院所已改制成企业,但仍隶属于中央企业,这就和地方管理构成两条互不相干的平行线,极不利于其发展。科技产业化的市场机制不健全,是造成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主要原因。
3 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对策
3.1 明确发展战略,优化发展环境
尽快制定与科教强市战略相配套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并通过不断宣传使科教强市战略真正深入人心,真正引起各级领导的广泛关注,切实把优化发展环境、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当做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甚至应当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考量。
3.2 大力拓宽融资渠道,加大科技投入
首先要继续增加财政投入,确保研发经费占GDP的比重应逐年增加,至少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次,在增加财政科技投入的基础上,应建立以企业为主体、金融机构及其他社会力量参与的多渠道、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
3.3 建立“官、产、学、研”相结合的长效创新机制
游戏需要规则,比赛需要裁判,政府政策导向是一把有形的手,离开政府的指引,创新力量将只是一个个的个体,无法得到整合,合作创新的市场交易成本也会大大增加,导致区域创新体系无法形成。政府可从管理、组织与协调职能和保护创新与促进扩散并举的原则出发,对科技创新活动进行干预和调节。
3.4 大力推进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针对我市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现状,我市应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加强和改善:(1)抓好政策落实。落实现有政策并进一步研究制定优惠政策,创造更加宽松的环境,以便留得住我市的优秀企业,同时吸引更多的外地资金、技术、人才到我市安家落户谋发展。(2)建立科技成果市场化机制。通过采取多种多样的灵活措施,如定期召开科技成果拍卖会,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市场,利用电脑网络进行成果等手段积极有效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3)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应积极与我市金融系统协商、探讨、采取各种有效方式,力争使金融对有市场、有前景的民营科技企业更多的支持。(4)逐步引导民营企业向现代企业制度靠拢。
3.5 继续强化高新区的孵化扩散功能
首先,要进一步优化高新区发展的人文环境。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持续健康发展。全省20个省级以上高新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8617.99亿元,同比增长15.7%;固定资产投资4259.67亿元,同比增长20.3%;区内公共财政预算收入584.26亿元,同比增长15.1%;区内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为17731件和11125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为6411件和2107件,同比分别增长30.1%和29%。
高新技术企业逐步发展壮大。截至2013年底,全省经科技部、财政部和税务总局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3067家。2013年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635家,复审通过高新技术企业300家。据统计,2013年全省高新技术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7920亿元,同比增长27.8%,占同期全省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45.3%。
文章编号:1003-4625(2010)05-0084-03
中图分类号:F832.4 文献标识码:A
一、前言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不仅是中国实现后发优势、争取在较短时间内进入中等发达乃至发达国家行列的主要途径,而且是中国改变现有的不合理的发展模式、改善经济结构、摆脱资源环境制约、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但是,高新技术产业融资体制的不健全、不完善及效率不高极大地制约了我国自主创新步伐,主要表现为:1,融资渠道相对单一,没有建立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特征相适应的多层次融资体系;2,融资体制不顺畅,资金供需双方在规模、结构、期限、风险等方面存在矛盾,资金投入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阶段不衔接;3,高新技术产业融资缺乏良好的外在支持环境,主要是政府政策支持体系不到位。
为此,国内外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政策建议。起初经济学家多认为金融发展不充分是阻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根本原因,多从量的角度提出政策建议,比如加快金融发展、扩大金融规模、增加金融供给等。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认识的逐步深化,人们逐渐认识到与总量和规模相比,建立与高新技术产业本身特性相适应的高效完善的金融结构或许才是治本之策。因而,关于金融结构对技术创新的作用开始得到广泛的关注。比如,Allen(1993)、Morck and Nakamura(1999)、Boot and Thakor(1997)等学者提出:市场导向的资本市场相比银行中介导向的金融体系来说更适合于高创新、高风险的投资项目;而银行导向的金融体系更适合于传统型的低风险投资项目。Binh,Park and Shin(2005)的实证研究表明,在金融体系发展到一定“门槛”水平的发达国家内,高研发密度、高风险、高资本密度产业确实在那些以市场导向为主的金融体系国家内表现出较快的增长。在国内,林毅夫(2001)一直呼吁大力发展中小型金融机构,以解决中小型企业(包括高新技术企业)的融资难题;朱雨良、陈柳钦(2008)则提出了具体的融资对策,即根据高新技术产业各个阶段和各个环节投融资的金融价值不同,应提供多样性的融资工具,比如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共同基金、风险投资基金、资本市场等不同的融资渠道和方式。
现有文献多侧重于就某一具体制度或者融资体制展开论述,缺乏对高新技术产业融资体系的系统性考虑。事实上,发达的高新技术融资体系需要理顺政府、银行和资本市场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高新技术产业融资难题。
二、高新技术产业融资的阶段性特点
高新技术产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以及多阶段成长的特性,其中,高风险和多阶段成长特性是整个融资体系设计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事实上,解决了高新技术产业风险分散、风险收益对等的问题,也就基本解决了其融资问题。
(一)种子阶段
种子阶段主要是研究开发新产品、新工艺、新设备等,寻求的是技术上的突破,为将来产业化发展奠定技术基础。这阶段的活动以试验性的科研活动为主,需要大量的研发经费,但并无盈利保证,反而面临着重大风险。因此,在该阶段,企业的主要资金来源以自有资金、创业者自筹或私人投资者等资本为主。
(二)创业阶段
创业阶段是将较为成熟的技术进行产业化生产的阶段,此时企业已经开发出产品,并开始向市场推销新产品。企业对资金的需求量显著增加,主要用于采购设备、建设厂房、开展市场营销活动等。这一阶段,企业或者创业者的自有资金已远远无法满足需要,迫切需要获得外源资金的支持。有两种选择,即向银行贷款和吸引风险投资。对于前者,由于企业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无法满足以稳健经营为特征的银行的要求,因此银行资金不可能在高新技术企业的创业阶段参与投资。而风险资本投资高新技术企业是为了获得企业的股权,这些股权通过企业上市后变现,并获得超额收益,这种超额收益是风险资本不断发展壮大的动力机制。所以,能不能吸引到风险投资便成为高新技术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
(三)成长阶段
经过创立阶段的发展,企业开始步入快速成长期,初步形成了主导型高新技术产品,且经过一定的市场拓展,产品销售逐渐打开局面,市场竞争力增强,市场份额稳步提升,企业销售收入已经能够补偿它在创业初期所耗用的资金,企业投入回报开始显现。该阶段影响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已大为减少,批量生产和规模销售使单位制造成本和销售费用大幅度降低,企业实现了完善的经营管理,占有了相当比例的市场份额,取得了良好的规模经济效益。在此阶段,企业的主要目标是进一步拓展市场,扩大市场份额,提高竞争能力,力求占据市场垄断地位。因此,该阶段企业需要更多的资金支持,一般为初创期的10倍以上。由于风险的降低和盈利能力的保证,银行信用得以介入。此时以负债融资为主的间接融资模式,能够有效地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提高企业价值,而风险资本会逐步退出。
(四)成熟阶段
成熟阶段是高新技术企业的黄金收获期,经过前期的成功运作,此时企业具有很强的市场支配力,销售收入和利润水平均达到最高峰。但与此同时,受技术扩散的影响,模仿企业的产品开始大量进入市场,先导企业的产品已不具有垄断性,企业的利润也逐渐趋于行业平均水平。在该阶段,风险投资者的投资得到完全回报,风险资本彻底退出,公司的价值得到进一步确认,企业可以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
三、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融资体系设计构想
(一)完善以商业银行为核心的银行间接融资体系
一是大力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大多数研究表明,中小型金融机构更能促进高新技术类企业的发展。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步伐,放松银行准入门槛,大力发展股份制中小银行和合作性质的中小金融机构,减少政府行政干预,推动国有银行真正按照市场化方式运营。
二是创新商业银行业务。针对高新技术产业的特点,商业银行应创新经营理念,拓宽业务范围,开发适合高新技术企业融资需求的产品和服务方式。比如开展无形资产担保抵押贷款,开展透支或贷款承诺业务,大力开展咨询和其他金融服务业务等。
三是充分发挥政策性银行在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作用。政策性银行不以盈利为目标,而是按照政府的政策导向支持具有较大经济社会效益的项目,投资更具根本性和长远性。鉴于高新技术产业在
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在信贷上给予政策性倾斜也是一些国家的通常做法。今后,国家应进一步明确科技发展重点行业,制定完善的扶持政策,加大政策性银行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力度。
(二)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第一,完善以沪深交易所为核心的主板市场。将沪深两市打造成中国证券市场的“精品市场”,特别是要将上海证券交易所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证券交易中心。沪深交易所应该主要面向规模大、业绩佳的成熟知名大企业,上市公司应主要来自二、三板市场,在满足特定情况的条件下,比如公司资产负债比率、公司规模、盈利指标、成长性达到一定要求,也可以在主板市场上进行增发再融资。但未达到这些指标的公司,不能通过主板市场再融资,特别是不能通过股权再融资的方式“圈钱”。这样才能充分保证主板市场公司的质量,降低该市场的风险,将其真正打造成证券精品市场。
第二,进一步完善创业板市场。2009年10月30日,我国的创业板正式上市运行。首批上市的28家公司大部分都是高科技行业公司,是高风险高成长性企业。创业板引入了退市制度,对上市公司具有实质性的约束作用。但由于是初创,带有试验的性质,创业板难免会有某些缺陷,比如中国创业板的设计理念与其他板块相比并没有实质区别,包括证券发行制度、保荐制度、交易制度等方面均延续了主板的规定。在市场运行之初,稳健的考虑与制度安排是必要的,但这种制度安排在保证稳健的同时,可能不利于不同板块间的区隔。因此,我们应借鉴海外成熟的创业板市场的先进经验,在保持稳定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创业板,使之真正发挥高成长性中小科技企业孵化器和成长摇篮的作用。
第三,审慎发展场外交易市场。场外交易市场是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确立“以高端场外市场建设为主,低端市场基础培育为辅,逐步推进多层次场外市场体系”的“顶端优先”发展路径。具体来说,由证券业协会会同中国证监会等有关部门,充分调动证券公司等市场机构,以代办股份转让系统为核心和基础建立我国场外交易市场全国性高端市场;有序推进高端市场规模的扩张,同时制定长远规划发展低端场外交易市场;根据高端及低端市场运行状态和市场需求,适时推动市场的进一步层次化,建立中层市场。最终形成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全国性与区域性相协调、有形市场与网络系统相配合的市场体系。
第四,进一步完善技术产权交易市场。技术产权交易市场通过拍卖、竞投、招标、分散报价、集中撮合交易等来促进产权交易,具有非常明显的价格发现和价值实现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信息不对称的影响。因此,在发达的技术产权交易市场上,资本按照逐利原则,运用多种交易手段,能够发现合适的投资机会,迅速流向成长性好的行业或企业;能够促使优势企业兼并弱势企业,促进扩张型企业的战略性投资与收购其他企业等。可见,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具有很强的市场资源配置功能,发展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对完善我国资本市场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建立“服务于高新技术产业的,有别于传统的直接融资体系”的重要制度安排。
第五,规范和发展非正规金融市场。非正规金融具有机制灵活,操作简单,以及信息、担保和成本方面的优势,使其更擅长于提供零星、小额贷款。规范和发展非正规金融对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意义重大,特别是在企业创立初期,正规金融的作用并不是非常重要,而非正规金融则可以提供创业资金。比如在美国,典型的代表形式主要是天使投资,即富裕的个人不通过金融中介机构,而直接以股权合约的形式投资于中小企业的融资方式,其非正式性质是解决中小高科技企业成长早期阶段资金问题的最好方式。
(三)健全政府支持体系
中图分类号:F2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09)05-0003-02
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下,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提高区域核心竞争力、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必然选择。梅州市是广东省的欠发达地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既是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的重要内容,也是梅州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重要途径,对实现“绿色”崛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2007年梅州市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情况
(一)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迅速
全市有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2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53家,其中,当年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7家,企业主要分布在电子信息、新材料、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新能源与环保、现代农业等领域。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技工贸总收入39.25亿元,产品销售收入39.1亿元,增加值11.97亿元,利税7.15亿元。2007年总产值超亿元的省级高新技术企业有14家,高新技术企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8.2%。与2002年相比(高新技术企业19家,工业总产值11亿元,其中产值上亿元的企业为3家,销售收入10.61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5.4%),高新技术企业从总量到规模等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二)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不断提高
我市生产高新技术产品的企业有58家,产品达116种,产值39.42亿元,销售收入37.27亿元,工业增加值11.62亿元,利税总额6.2亿元。与2002年相比(生产高新技术产品的企业32家,生产的高新技术产品62种,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0.15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5%),生产高新技术产品的企业、产品种数、产品规模都取得较大幅度的提升。
(三)梅州高新区建设初具规模
高新区核准面积11.03平方公里,累计已开发面积5.4平方公里,累计投资5.29亿元,高新区生产总值4.95亿元,高新区工业增加值8380万元,税利1.17亿元,已注册企业76家,从业人员3977人。近年来,为促进高新区的建设,梅州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高新区快速发展的优惠政策,完善了园区配套基础设施,使梅州高新区的软硬环境得到明显改善。2007年,省市共建汽车零部件产业梅州基地畲江创业园建设正式启动,重点发展以汽车零部件为主的机械及汽车电器产业群,全力加快高新区的开发建设。
(四)特色产业基地成效显著
广东省火炬计划机电特色产业基地(梅州)、铜特色产业基地(梅州)、电声特色产业基地(梅州),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84.2亿元,总收入79.8亿元,产品销售收入41.5亿元,出口创汇3.41亿元,工业增加值26.6亿元,利税9.3亿元,基地内企业194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29家),企业从业人员46250人。梅州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的建设,充分发挥了龙头高新技术企业的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聚集和培育了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和优势的产业。
二、梅州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主要措施
(一)重视产业链高端企业发展,鼓励发展资本与技术密集型高新技术项目
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和特色产业优势,有选择地招商,加大高新技术项目引进力度,把汽车零部件、机电一体化、铜产品深加工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着力点,通过开展重点招商和专题招商活动,有针对性地引进国内外重点汽车零部件企业向梅州产业转移园区转移,大力发展汽车关键零部件、机电一体化、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促进梅州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建立多渠道投融资体系,为高新产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强化科技投入,加大政府财政对高新技术产业资金支持力度,设立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
(三)加快产业转移园区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企业发展后劲,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是加快产业转移园区创业服务中心建设,为入园企业提供创新创业服务;二是提升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为园区企业提供创新服务的能力;三是鼓励和引导企业建立自身的研发机构,创建省或市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和技术中心;四是建立产业转移园区产学研示范基地和产学研战略联盟,形成有利于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创新机制。
(四)把产业转移园区建设成为极具竞争力的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
科学规划转移园区的整体布局,明确园区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紧紧围绕提升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这个目标,发挥转移园区承接产业转移、加速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的载体作用。以我市优势产业为依托,充分发挥梅州比较优势,借助广州及珠三角地区的技术、资金、人才优势,发展产业集群,形成产业配套,促进产业转移园区向高水平、宽领域、纵深化方向发展。
(五)加强横向联合,全面推进产学研合作
紧紧围绕技术发展需求,加强组织协调,加强横向科技联合,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工作。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高等学校为技术依托、产业化为目标,产学研相结合的新机制、新路子,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提升产业竞争力。
三、梅州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尚未建立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健全的政策体系
突出表现在:各类高新技术发展和产业化计划缺乏有机协调,发展目标不够集中;科研机构面向经济建设的创新不足,一些科技成果缺乏现实市场需求,转化难;产业规模小和产业配套优势不明显;产学研结合仍不够紧密,合作创新机制不灵活;知识产权开发利用体系不完善,服务体系不健全等。
(二)高新技术产业技术人才缺乏
缺乏高科技人力资源,高新技术产业人才总量偏少,高层次人才严重不足。严重缺乏高新技术产业的领军帅才。客观上,由于地处山区,信息交流不便,信息相对闭塞,高素质人才特别是缺乏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主观上,由于产业集聚度低,产业链条短,对高素质人才吸引力不足,造成我市高素质人才缺乏,尤其是经济管理类、工程技术类等高级人才更加缺乏。
(三)自主创新能力较差
当前,我市高新技术企业缺乏核心技术,产品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低端,产业核心竞争力较弱。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只有少数几家,其他企业发展在技术上基本表现为“拿来主义”,没有很好地把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和创新结合起来,许多高科技产业成了不能掌握核心技术、没有自主品牌的“空心”产业,只能是处于高新技术产业链的加工制造环节,效益无法提高,更无法使企业做大做强。
(四)缺乏知名品牌和规模龙头企业
高新技术企业大多数规模偏小,即使像国威电子、宝丽华等在国内有一定规模竞争力的企业,与珠三角等发达地区相比差距也很大,缺乏一批有较大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跨国企业。
四、加快梅州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对策
(一)着力优化政策环境
一是认真落实和进一步完善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要建立完善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工作机制,成立相应领导小组,将工作目标、责任分解落实到位;二是建立多元化的科技投入机制。要发挥政府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各级政府要按政策规定保证科技三项费用投入,制定出台科技研发投入管理办法,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要积极向上争取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财政性专项经费,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担保资金、生产调度资金等向高新技术产业倾斜。要加大金融介入支持力度。建立银企联系制度,定期推介重大高新技术项目,吸引金融资金向高新技术项目和企业倾斜。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优先支持符合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上市融资。积极寻求国际、国内风险投资涉足我市高新技术产业,拓宽融资渠道。
(二)必须实施好人才工程
梅州工业发展,需要有一批工业人才队伍,这支队伍应由四方面人员组成,即优秀企业家队伍、企业管理营销人才队伍、企业技术工人队伍和企业管理干部队伍。要形成这样一支人才队伍,必须建立一套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人才引进、选拔和任用机制。要加快人事、劳动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公开、公平、公正、择优的用人机制,使优秀科技人才脱颖而出,施展才华。
(三)积极推进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
一是借助外面的大平台、大品牌提升技术创新水平,大力推动梅州相关产业与华工大、华农大等技术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对接,争取联合对一些共性技术进行科技攻关,或者研发新产品和新工艺,如矿产开发、汽车配件、电子信息等;二是加强企业特别是骨干中小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完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努力提高“梅州制造”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市场份额。
(四)做强骨干龙头企业
做强骨干龙头企业是延长产业链的有效途径。一是要做大做强现有骨干企业,以“工业20强”为重点,以全市56个新增长点为抓手,以50家优质民营企业和年销售5000万元以上的县域重点企业为基础力争在今后几年形成3~5户年销售产值逾50亿元的龙头企业和一批年销售产值超10亿元的骨干龙头企业群;二是加快重大项目建设进度,加快五华钼矿、平远稀土等重点项目建设,力争这些项目早日竣工;三是抓好重大项目的引进,要建立起招商引资评价准入机制及招商引资考核指标体系,实行亿元以上大项目引进评审制度,着力引进对财政就业贡献大、产业带动系数高、环境破坏程度低的大企业大项目。
参考文献
[1]广东高新技术产业三分天下有其一――“五个转变”打造经济强省[N].科技日报,2004,(9).
二、主要任务
(一)围绕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引导扶持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和科技攻关。对企业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市场前景好的项目,予以重点扶持,在申请上级科技计划立项、争取上级在科研经费支持等方面提供积极有效的服务。同时抓好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产品的认定评审的组织推荐工作,逐步提高我区高新技术产品的比重,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二)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文明生态村建设,做好科技服务“三农”工作。重点抓好以科普手段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文明生态村建设工作。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届三中全会精神,围绕区委、区政府的工作部署,进一步创新农村科普方法和手段,推进农村科普工作。大力开展农业实用技术成果示范推广和实用技术培训,以此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围绕《全民科学素质行动纲要》的落实,抓好科普工作。全面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按照〈〈纲要〉〉落实的实施方案,抓好组织协调和宣传发动工作,调动全社会力量参与到〈〈纲要〉〉的贯彻实施中来,努力在社会形成一种重学习、提素质、促和谐的氛围。
三、重点工作
按照围绕中心,结合实际,量力而行,扎实推进,务求实效的原则,2009年的重点工作安排如下:
(一)积极推进信息产业基地重点项目建设。
目前,该项目已列入省重点项目并争取到150亩用地指标。下一步将协助项目单位重点开展以下几项工作:1、办理后续用地相关手续;2、完善报批项目规划设计方案,办理规划部门的相关手续,3、做好进场施工前的相关准备工作;4、协调有关部门开展必要的项目配套设施建设;5、继续争取剩余的土地指标。6、全力争取该项目在2009年3?4月份正式开工建设。
(二)学习贯彻和落实党的*届三中全会精神,以科技特派员活动为载体,组织实施好科技服务“三农”工作。
一是继续组织实施好“科技特派员”活动,抓好现有科技特派员的年度考核和日常管理,以此为抓手,抓好农村实用技术示范推广普及和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素质,提高农民科技致富能力。二是加强农业实用技术成果的引进推广示范。引进推广农、林、菜、观赏植物等优良品种,进一步提高优良品种的覆盖率;三是引进推广设施栽培、节水灌溉,无公害生产等技术,同时积极发展农副产品贮藏保鲜和深加工技术,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农业集约化和产业化经营水平;
(三)加强为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1、对企业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市场前景好的项目,予以重点扶持,在申请上级科技计划立项、争取上级在科研经费支持等方面提供积极有效的服务。
2、抓好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产品的认定评审的组织推荐工作,逐步提高我区高新技术产品的比重,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3、落实上级科技政策,组织申报年度科技进步奖和*年度获得专利权的专利权人申报省、市专利局的专利申请补助资金,同时研究制定我区专利申请补助政策,激励广大科技人员开展技术创新,促进自主创新,不断提高科技进步水平。
(四)加强科技计划项目实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
1、抓好“林地食用菌栽培”示范项目推广。依托集发农业专业技术协会重点搞好推广和技术培训工作,积极开展与廊坊农林科学院的技术合作,推进食用菌菌棒生产企业的建设,引进菌棒生产技术和设备,同时考虑引进食用菌烘干深加工设备,解决好食用菌生产产前、产中及产后的系列服务,采取“公司+协会+基地+农户”模式,进行产业化生产,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2、继续推进花卉苗木基地建设。支持和帮助基地引进花卉苗木新品种,为我区绿化提供技术支撑。
(五)加强科协科普工作,促进全区人民科学文化素质提高
1、积极推进《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的落实。调整区《纲要》落实领导小组和办事机构,结合上级科协会议精神的宣传贯彻,研究制订2009年度落实《纲要》的工作计划,并按计划抓好落实。
2、搞好“科技宣传周”和“全国科普日”集中科普宣传活动,采取组织上街集中宣传,举办科普讲座,利用科普橱窗和科普画廊等手段,大力宣传普及科技知识;
3、深入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采取赶科普大集,举办农业技术培训班,组织农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现场技术指导,发放科技宣传资料等措施,把最新实用技术及时送到农民手中,引导广大农民走依靠科技致富之路。
4、加强科普组织和人员队伍建设。探索在农村和社区进行“一站一栏一员”建设。
5、抓好科普示范体系建设。努力培育一批科普示范镇街、示范社区、示范村、示范基地和示范户,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推进科普工作深入开展。
四、保障措施
在京津冀都市圈中,北京市作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同时也是高新技术人才、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企业聚集的中心,在北京进行产业布局调整的同时,也充分考虑到对周边地区、尤其是冀、津两省市的辐射带动和影响,北京市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也已经制定或者正在制定相关的政策,以图促进北京市经济调整和对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良性带动作用。本文将从政策分析角度,对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津冀经济发展的带动力进行研究。
一、相关政策解读
目前,国家关于京津冀都市圈发展规划还没有正式出台,但也以各种方式了指导性的意见和方案。北京市在几个规划性文件中都有关于本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方案,也都不同程度地提及京津冀合作问题。
1.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编制《京津冀都市圈区域发展规划》
该规划草案明确,京津冀都市圈包括北京、天津和河北省的8个地级市:秦皇岛、唐山、廊坊、保定、石家庄、沧州、张家口、承德等十个城市。在这十个城市里,以北京、天津为核心,尤其突出强调北京在人才、高新技术和市场等方面的优势,在合作发展中,将北京的优势转化为经济辐射能力,带动都市圈内其他城市经济发展。其他城市各自发挥其资源、环境、交通等区域优势,做到优势互补,共同提升。该区域是我国参与全球经济的重要基地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区域,也将是我国未来大规模推进国际化的重点地区,在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2.北京市“十一五”规划纲要关于高技术发展及区域经济合作的规定
(1)关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该规划纲要提出要推进产业优化升级,总体方向和要求是走高端产业发展之路,把现代服务业发展放在优先位置,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适度发展制造业等。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方面,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整体产业竞争力为核心,发展以软件、研发、信息服务为主的高新技术服务业,和以电子信息产业、生物产业为主的高新技术制造业。具体而言,包括:软件产业、研发产业 、信息产业、移动通信、计算机及网络、集成电路、光电显示、现代生物产业。此外,积极培育数字电视、汽车电子、新材料、新动力产业。
(2)关于区域合作
规划纲要明确北京要发挥首都优势,积极参与京津冀和环渤海区域开发,全面提升对外开放的水平,形成对内合作与对外开放统筹、互动、共赢的新局面。提出深化京津冀区域合作,贯彻落实国家京津冀都市圈区域开发的整体部署,发挥区域和新城市的辐射作用,按照“统筹协调、互惠互利、突出重点、从实起步”的原则,坚持市场主导与政策推动相结合,积极创新合作机制,促进协调发展和共同繁荣。指出了重点推进的领域,包括产业结构调整,走高端产业发展之路,大力发展总部经济,着重发展技术服务、核心制造、营销服务等产业环节,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结构升级。加快北京高精技术开发中心地区及周边区域开发,推动京津唐产业带形成。拓展首钢搬迁调整模式,推动不同功能要求的产业调整和转移。积极参与滨海新区、曹妃甸工业区开发;交通体系构建,积极落实京津冀都市圈区域交通规划,着力推进京津城际轨道交通、首都机场三期改造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快京津高速第二通道、京承、京包高速公路建设,做好京石、京秦城际轨道交通及京津第三通道建设的前期工程,参与渤海湾枢纽港群海洋运输体系开发,促进区域交通体系完善。积极推进京廊、京唐、京石城镇走廊建设,引导城市与区域空间结构协调发展和人口在区域内合理流动。
同时,指出要解决区域合作机制创新,着重围绕信息沟通、市场开发、要素流通、政策协调与解决等方面加强机制建设,为深化区域合作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3)《北京市“十一五”时期高技术产业发展规划》关于高技术发展及区域合作的规定
①关于高新技术产业的空间布局及区域合作
规划明确,为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提出的城市总体空间布局思路,强化京津冀间的区域合作,明确制造和研发服务主要空间发展方向。结合现有的高技术产业集聚区,引导各重点产业、产业价值链环节在不同产业空间形成集聚。继续发展和完善现有产业基地建设,围绕重点发展产业,新建若干产业基地。形成西北方向的以海淀园中心区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研发服务发展区以及东南方向的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核心的高技术制造发展区的“两极双系”空间格局。
②北京未来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
北京未来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高新技术服务业,包括软件产业、研发产业和信息服务产业。二是电子信息产业,包括移动通信产业、计算机及网络、集成电路及光电显示,同时,加强数字电视、汽车电子等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三是生物产业,包括生物制药和医疗器械与生物医用材料。
同时,还规划了北京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即软件产业基地、数字内容产业基地、国家工程技术创新基地、移动通信产业基地、集成电路产业基地、光电显示产业基地、光机电一体化产业基地、生物医药产业基地。
二、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政策与津、冀产业发展的相关性分析
1.与天津产业发展的相关性
从国家对京津两市总体规划的批复来看,明确了天津处于(京津冀)区域经济中心的地位,北京的城市功能是全国的首都,着重发展教育、文化、科技、国际交流交往。在京津冀都市圈中,发挥其科技优势,为本区域经济发展起到带动作用。
从产业机构看,天津主要是发展先进的现代制造业。从工业内部结构看,目前天津的重点行业主要集中在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和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与北京的工业行业存在一定的同构性和竞争性。 北京高技术产业发展规划中的部分重点内容与天津产业发展有较高的契合性,再加上天津自身具备的较强的科研基础、高技术产业发展基础,天津有能力也有动力对北京的高技术产业发展进行顺利对接。从长远看,天津最具活力的产业因该是汽车工业、电子工业、石化工业、航空航天业、现代造船业、现代制药业和仓储物流业,因此,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政策与天津的相关性较强,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势必对天津产生较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2.与河北产业发展的相关性
河北的情况跟天津就大不一样了,在京津冀都市圈中,京津处于核心地位,科技、经济高度发达,而河北则是具有东部的区位优势,但经济发展仅达到中部的水平, 甚至还存在一个环京津贫困带。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政策对河北都市圈内的城市的相关性,则要进行具体分析。
(1)相关性较强的城市
一是石家庄。作为河北的省会城市,石家庄市不管是在城市社会经济发展规划、还是在产业发展实际中,对高新技术的运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以及融入经济及都市圈等方面都是做得比较好的。在石家庄市“十一五发展规划”中就明确,该市将围绕电子信息、生物技术与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与高效节能技术、环保产业、现代农业等领域,创新、引进一批先进技术,加快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石家庄信息产业基地、半导体照明产业基地、河北软件工业基地建设,重点抓好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工程和重大项目,加大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力度。同时提出遵循“接轨京津、借势发展,融入国际、开放发展,辐射周边、极化发展”的基本思路。
二是唐山。唐山市为河北经济实力最强的城市 ,其辖区处于渤海沿岸,与北京市、天津市都有极为方便、快捷的交通设施,有极强的区位优势。该市以钢铁、化工、装备制造、电力和新兴工业为主,再加上曹妃甸LNG项目工程、南堡油田的开发,唐山市将迎来新一轮的快速发展时期。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结合“首钢”的搬迁建设,曹妃甸工业区将高质量地发展钢铁、装备制造、化工、物流等临港产业。北京市积极参与曹妃店工业区的建设,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政策对唐山市相关产业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带动作用。
三是廊坊。廊坊将发展六大主导产业:电子信息、汽车零部件制造、金属制品、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食品加工与制造、会展旅游。规划建设了以现代制造业为核心的环京产业带、以特色产业为核心的环津产业带,建设了多达22个的园区、产业功能区,承接来自京津的资金、技术、项目和人才转移 ,基于廊坊特有的区位优势,许多知名的高技术企业在廊坊落户 。
(2)相关性不强的城市
包括秦皇岛、沧州、保定、张家口和承德。秦皇岛以港口业为主,高技术产业发展还不够理想,缺乏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的贡献比重较小。沧州以传统工业和农业为主,现在加快港区仓储、物流业的发展,高新技术、工业园区开发处于发展初期。保定市的经济主要集中于汽车制造、机电、纺织、食品、建筑材料和信息产业制造等行业,基本上没有其他高新技术类企业。张家口和承德地形均为山区,经济优势都集中在黑色金属矿采选与冶炼及压延加工(钢铁业),煤矿开采和发电是其主导产业。
三、对相关政策的分析
前述的几个规划(或者草案),都明确了区域经济合作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为北京市按照首都职能重新布局产业指明了方向,也为北京市与津、冀进行区域经济合作奠定了基础。
1.有利的政策因素
无论是国家经济规划中的京津冀都市圈规划,还是北京市的“十一五”发展纲要、北京市“十一五”高技术产业发展规划,都明确地提出了、或者考虑到了区域合作,从而在政策上保障了北京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津冀地区经济发展的带动影响,这为相关企业运作提供了有效的政策依据。从几个文件还可以看出,北京市对本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根据城市功能定位重新进行了选择,非常详尽地列出了本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领域,走更加高端的线路,这为周边地区提升各自产业技术层次将会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2.政策规定的不足
(1)区域合作机制不明确。区域经济合作,合作的实体应该是区域内的各市场主体(企业),但是,这种合作毕竟是跨区域的,而且,无论是国家、还是地方政府、各企业,对这样的合作都有一定的特殊目的,因此,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合作各方的政府作大量的工作,理顺合作机制。北京市在其“十一五”发展纲要中就区域合作机制创新就提出了加强区域合作的思路,但思路不够具体、明确,实践起来还缺乏可操作性。因此,建立稳定、完善的(三地)政府合作机制十分必要和迫切,这需要在以后的相关合作文件中加以具体化。
(2)缺乏制度优惠。北京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应该要惠及周边地区,尤其是河北某些欠发达地区,但从现行的政策来看,并没有专门针对京津冀都市圈的合作出台相应的优惠措施,在一定程度会影响合作、辐射效果。
(3)现有的合作大部分还处于规划阶段,有待积极推进实践。由于各城市产业基础、产业发展规划、人才等方面的因素,除了天津、石家庄、唐山和廊坊之外,都市圈内其他城市相关产业发展与北京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对接都还存在不足,致使北京高技术产业发展对这些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大打折扣。
四、增强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津冀产业发展带动力的对策
1.及早出台国家关于京津冀都市圈发展规划。国家级的都市圈经济发展规划可以指导都市圈内各城市间的合作,尤其是关于高技术产业发展合作。这样,处于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才能据此制定出更加详细、具体的区域经济合作规划,特别是关于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合作规划,以指导都市圈内各城市做到真正合作,使北京作为都市圈的核心城市发挥其高技术产业发展的辐射作用,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
2.建立稳定、完善的区域政府合作机制。三地政府合作主要应致力于共同商讨、研究问题,寻求共同利益及其实现的途径。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领域,各地应该既考虑本地产业优势及发展趋势,同时更要“全区域一盘棋”地考虑本地规划及实施与区域内其他各地的协调发展问题,尤其是处于发达地位的北京和天津应该以全局观念为指导,充分考虑河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实际和需求,制定相关的政策,支持形成有效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及高技术产业的发展。
3.细化京津冀都市圈合作内容,增强可操作性,积极推进合作实践。目前,北京市与河北省已经正式签署了《北京市人民政府、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经济与社会发展合作备忘录》,但该合作备忘录中没有专门就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合作做出规定。三地政府在建立长效、稳定的合作机制中,应该对三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合作具体化,对现有的规划积极落实,推进实践,以产生实际的效益。
4.建立合理的高新技术人才流动机制。高新技术人才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关键所在,河北省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之所以与京津地区有较大的差距,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区域内的高新技术人才欠缺,甚至已有的高新技术人才也流向更为发达的京津地区。因此,要保证都市圈的平衡发展,充分实现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津、冀的带动作用,建立柔性的、合理的区域内人才流动机制成为应该解决的重要问题。在该机制下,可以实现人才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自由流动,形成人才的有规模的优化组合,提高人才共享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规划纲要,2007年
[2]北京市“十一五”时期高技术产业发展规划,2007年
[3]北京市人民政府网
[4]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网
[5]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网
[6]石家庄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