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国际经济贸易专业大全11篇

时间:2022-05-18 09:16:50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国际经济贸易专业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国际经济贸易专业

篇(1)

一、英语教学对于国际经济贸易专业的重要作用

在高等教育中,英语教学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一个人知识水平的提高,他所接触到的知识层面越来越广,所接触到的人的素养和水平也是越来越高,而英语则是这部分高端人才所普遍具备的一项技能,只有把英语熟练掌握,才能够在国际经济贸易工作中熟练与各国人进行交流,才能够不断开拓自身的视野,实现更加长远的发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高等院校的教育理念是“成人、成功、成才”,因此,教育者们必须要把英语教学搞好,不断提升英语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从而让学生们能够满足未来工作的需求。在我国目前的很多高校之中,英语教学并没有满足学生们未来的职业需要,虽然他们在课堂上学习到了一些英语知识,但是这些知识的实用性不强,不能够胜任工作的需要,为此,在国际经济贸易专业英语教学中,教师们不但需要让学生们掌握最为基本的英语交流能力,而且需要让他们掌握与专业相关的国际经济贸易专业词汇,从而拥有一定的行业英语能力,综合提升学生们的技能水平,从这个角度上来讲,大学英语教学是为未来的专业发展进行铺垫,从而让学生们实现更加长远的发展。

二、大学英语教学与国际经济贸易专业之间存在着脱节现象

1.教材内容脱节。在英语教学中,教材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大学英语教材的涉猎是相当广泛的,包含了极其丰富多样的主题,例如东西方文化、生活方式、校园学习、电影书籍和情感交流等等,这些话题能够大大开拓学生们的视野,帮助他们提升英语文学素养,素材的来源也是有章可循的,基本上都是来源于英美经典报刊和经典小说等等,具体到国际经济贸易专业英语教学中,教师们往往选择国际商务内容进行相关的教学,这些内容涉及到了关于商务和贸易的方方面面,例如市场营销、网上销售和企业文化、企业发展等等,虽然大学英语课堂中的教学内容比较丰富,但是与国际经济贸易专业所要求的专业性还是有些脱节。

2.教学观念比较陈旧。随着时代的发展,英语教学的观念正在逐渐发生变化,传统的教学理念已经不能够很好地适应当代教学的发展,教师们必须要创新教学观念,让传统教学与国际经济贸易专业的英语应用相结合,从而实现学生们的全面发展,在英语文化方面,学生应当掌握英语语法规则、具备相当大的词汇量,拥有良好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从而能够具备较高的英语水平;在国际经济贸易专业教学方面,学生们应当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并且了解现代国际商务的发展状况,并立足这些实际的状况来不断完善自我,提升自身的商务英语能力。

3.教师之间缺乏交流。大学英语教师与国际经济贸易专业的教师交流比较少,在日常的大学教学活动中,两者分别具有自己的教学团队和师资队伍,因而导致了大学英语教学与专业教学的隔阂,长此以往,学生们就不能够把大学英语与专业知识进行结合,因而也就不能够具有优秀的专业英语能力,这对于他们以后的职业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三、大学英语教学与国际经济贸易专业教学的有效契合

1.大学英语教学与专业教学契合的概念。“专业+英语”教学模式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法把大学英语与专业课进行了有机结合,并且从学生们的职业能力入手进行相关的英语知识培养,因而具有现实可行性。步入大学后,学生们已经有了比较深厚的英语文化基础,教师们可以立足于学生们的实际情况有选择性地选取专业英语知识进行讲授,从而巩固学生们的基础,与此同时,也应当灵活设置英语基础知识课程和英语专业知识课程,从而令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2.教学目标的契合。大学英语教育的目标就是为社会培养出具备优秀英语素质的人才,尤其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听说能力,读写能力等等,从而保证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有效运用英语进行口头交流和书面交流,这也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国际贸易专业教学中,教学目标为以国际贸易为背景,为学生们打造专业化的教学,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讲授国际经贸的语言特点,从而让其在业务洽谈的过程中能够做到用词合适,语言精美。由此可见,大学英语课程要求和国际经济贸易专业课程要求都注重英语综合能力的培养,这也是我国时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大学英语教学必须要与国际经济贸易专业教学进行渗透和结合,从而打造出具备专业化英语知识的人才。

3.教学内容的契合。教学内容的确定是英语课堂开展的基础环节,为了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教师们要慎重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要让教材既符合英语教学要求,也要符合专业化课程要求。在我国目前的英语教学中,主要有《大学体验英语》、《新标准大学英语》等教材,这些教材的综合性比较强,能够帮助学生们打下坚实的基础,因而是比较符合教育目标的。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往往过于拘泥于教材的内容,这种按部就班的上课方法并不能够很好地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为此,教师们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丰富教学形式,利用图片、音频和视频等等来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与此同时,教师也应当从学生们的专业出发,尽量采用一些接近国际经济贸易专业的英文词汇,例如,在讲解notonly,butalso的时候,教师可以举例:themainfactorforthesuccessoftoyotaisnotonlyitscustomerfocus,butal-soitsproduct.丰田公司的成功既归功于顾客至上的理念,也归功于完美的产品。

4.教学方法的契合。国际经济贸易专业知识和英语教学的契合也包含有教学方法的契合,教师们应当探索多种教学方法,在多个角度综合提升教学质量,传统简单的讲授方法已经不能够满足当代大学英语教学的需求,教师们必须要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具体到国际经济贸易专业方向,需要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遵循实践性、开放性和探索性的教学原则,而且可以采取问题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等教学方法,例如,在文章slowdown,youmovetoofast中,教师可以立足于文章的内容,提出一系列能够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whatcanpeopledotohaveagoodwork-lifebalance?当学生们进行积极思考之后,应当留出充足的时间让他们进行讨论和交流,从而充分让他们表达内心的想法,缓解心中的压力,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们进行角色扮演,某个学生扮演CEO,另一个学生扮演记者,然后让记者用英语采访CEO关于公司现今的经济贸易发展情况、未来的发展思路等等,这就实现了英语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契合。总而言之,在英语教学中,我们既需要注重英语的交际性,又需要注重英语的实用性,从而让学生们进行英语基础文化和英语职业文化的综合发展,“专业+英语”的发展理念是极为重要的,教师们应当不断探索相关的教学方法,为培养具备综合能力的学生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张红霞,李平.论双语教学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中的应用[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4:100-102.

篇(2)

一种是沿袭传统的高等教育观,以学科为中心的专业课程体系。该体系的主要特点是:以学科知识传授为主线,强调打牢基础理论知识,拓宽专业口径,注重理论素质教育,培养学生朝国际经贸专业理论研究型的方向发展。按照这一课程体系培养的学生,实践能力低,难以适应国际经济贸易岗位的实际需要。另一种是在国外职业培训教学模式的影响下,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在我国逐渐流行起来的“岗位应用型”课程体系。该体系的基本特点是:以特定岗位实际需要的专门技能为中心,以该专门技能所需的实用知识为基础,强调实践操作能力和劳动态度的培养。可见,无论是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的“学科中心型”课程体系,还是重实践、轻理论、重专业知识、轻关联知识的“岗位应用型”课程体系,都存在局限。那么,究竟应当怎样去优化现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呢?对这个问题的解答,必须先弄清专业课程体系的决定因素是什么。

2国际经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优化与改革的依据

美国芝加哥大学泰勒教授曾经指出:“课程选择决定于目标设定”。这就是说,要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来设置专业课程体系。我们认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当定位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熟练掌握国际经贸所需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政策与法规,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较强的外贸业务实践能力、洞察国际市场趋势随机应变的能力、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开拓创新驾驭市场的能力,适应外经贸行业岗位群工作的高级复合应用型专门人才。③那么,我们究竟应当怎样根据这一培养目标,设计出切实可行的专业课程体系呢?让我们转向该专业培养目标的决定因素,因为这些因素不仅会通过它所决定的专业培养目标来影响国际经贸专业课程的选择与结构,而且最终会直接影响该专业课程的选择与结构。

首先,国际经贸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必须考虑外贸行业岗位群和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对准岗位设课程”是部分高校在专业课程设计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之一。然而,必须注意的是:不能仅仅局限于某种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而要关注整个行业岗位群或职业群所需的各个方面知识技能。为此,我们考察了三百多家进出口企业的外贸岗位对知识技能的实际需求,最后将外贸岗位群实际工作所需的能力确定为国际商务英语、国际贸易理论、WTO规则、中国对外贸易政策与法规、进出口业务流程、外贸合同商订等共14种专业知识技能模块。但是,这些知识技能的有效运用将需要强有力的基础知识技能和关联知识技能作为支撑。同时,几乎所有的外贸企业都希望高校国际经贸专业的教育教学能与外贸岗位对接,培养出实践能力强,能独立胜任外贸岗位工作,实现零距离上岗的毕业生。约有83%的用人单位把就业者的职业道德和工作态度摆在了首要位置,还有二分之一的单位对该专业学生的外语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说明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和外语知识能力培养极为重要。因此,国际经贸专业的课程体系,不仅应包括外贸岗位群直接需要的知识技能,而且应当寻求与此紧密联系的基础知识技能、关联知识技能以及综合素质教育等课程的支撑。

其次,国际经贸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必须考虑学生就业与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根据我们对对1400多名国际经贸专业学生的问卷调查,91.3%的学生认为他(她)们来高校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水平和就业能力,以便毕业后能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因此,专业课程的设计与优化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需要,要教给学生就业所需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努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但是,在现代社会中,不仅职业岗位体系由于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而演化为一个动态系统,而且就业者受利益驱动和价值取向的影响,常使其就业经常变更。美国人口普查的数字表明,在20世纪90年代5年内有37%的社会成员改变职业,而不是简单地调换工作岗位。美国劳工部最近的研究预测表明,20岁的青年人在今后一生的工作时间内,职业的变换将会达到6—7次之多。就业的经常变动也必然会影响到学生对专业及其课程的选择,这就向专业课程结构与内容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课程设计不仅要考虑到学生初次就业(职业入门)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而且要关注明日择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不仅应使学生在受教育后获得就业准备,而且应获得边工作、边继续学习,甚至向更高层次教育(研究生教育)继续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与能力,以增强学生对岗位变化和职业转换的适应性以及接受继续教育的可能性。基于这些考虑,适当扩展该专业学生的语言、写作、数理、心理等基础学科知识技能和金融、投资、会计、管理等关联知识技能的教育将十分必要。

再次,国际经贸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必须考虑社会、科技、经济发展的需要。20世纪40年代以来,科技发展的速度愈来愈快,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愈来愈短,并且呈现技术走向综合化、精确化等特征。技术的迅速发展与应用必定会直接影响社会职业岗位的变迁。工作现场技术的持续更新会不断地促使传统低技术岗位的消亡,高新技术岗位的增加。而技术发展的综合化与精确化特征又必然促使职业知识技术含量普遍上升,要求技术型人才具有综合应用能力。这些都会直接或间接导致国际贸易的方式方法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引起外贸岗位技能的变化,如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必然促使外贸单证无纸化,外贸经营网络化,外贸管理信息化,从而导致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的结构与内容发生相应的变化,使得外贸岗位实践能力的形成日益需要相关理论知识的支撑,尤其是高技能岗位的实践能力是建立在高技能理论基础上的。因此,课程设置上必须强调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并重,必须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联系。

20世纪中叶以来,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已经跨入后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的显著特征之一是第三产业持续迅速发展(第一产业逐步下降,第二产业的缓慢增长或停滞不前),并逐步取代工业的地位而成为现代社会的产业中心。商业、贸易、金融、证券、保险、旅游、房地产和咨询等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不仅会引起该产业就业规模的迅速扩大,如2001年以来美国纽约的全部就业者中,90%从事第三产业,而且会引起该产业内各行业间以及行业内就业结构的迅速变化。经济结构的变化,对职业岗位结构会产生直接的影响。产业结构和行业结构变化会使得社会的某些职业岗位大批地消失,又会有大批新的职业岗位增加。如美国近5年有7000多个职业岗位消失了,但又新增了8000多个职业岗位。

中国目前正处于工业社会迅速发展、并逐步向后工业社会过渡的时期,第三产业持续稳步上升。随着中国加入WTO,对外贸易迅速发展,2007年中国进出口总额已达21,738亿美元(超过了日本和韩国的总和),居全球第三位。2007年的中国出口总额为12,180亿美元(占世界出口总额的8.98%),同比增加19.5%,首次超过美国的11,630亿美元,仅次于德国,上升为世界第二位。这标志我国对外贸易已迈上新的台阶。与此同时,我国外贸行业的岗位规模也在迅速扩大,岗位结构也在发生深刻变化,随着外向型生产企业进出口自营化,外贸岗位群出现了综合化与细分化双重趋势。一方面,中小企业由于业务量不大,设岗较少,因而要求外贸应用型人才具有全面的操作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另一方面,大型企业由于业务量大,部门分解较细,设岗较多,因而要求外贸应用型人才具有过硬的专门操作技能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这就要求国际经贸专业课程的结构与内容设计符合各类企业的多重需要。

3国际经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优化与改革的思路

根据上述三种需要,结合国际经贸专业课程的特点及相关课程的内在联系,我们构建了“一根主线、”“两个强调、”“三个突破”、“四个加强”的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方案。所谓“一根主线、”就是以国际经贸的应用知识技能课程为主体,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两个强调”:一是强调基础知识技能、关联知识技能和专业知识技能三大课程模块的结构必须优化,打通三大课程模块的内在联系,突出综合能力的培养。基础理论课程应以语言、写作、数理、计算机和哲学等基础知识技能为重点,基础应用知识技能课程应适当加强,特别是应加强外语能力的培养;关联知识技能课程应以金融、投资、会计、管理等关联知识技能的教育为重点,并应当适度拓宽其口径,应选择关联性、针对性与应用性较强的,淘汰较弱的;专业知识技能课程的口径不宜过窄,应针对外贸业务岗位群而不应针对某种外贸岗位设置,经济学、贸易学和计量学等专业基础必须夯实,专业应用知识技能课程口径可适当放宽,并增设一些选修课,以拓展学生的适应能力和择业机会;二是强调素质教育、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必须紧密结合起来,突出职业道德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应把职业道德、态度教育的内容渗透在理论知识、应用知识、实践技能的课程设置之中,把实践能力、综合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融合在理论知识、应用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教学之中,使学生的德、智、能、体、美全面协调发展,成为合格的国际贸易高级应用型人才。“三个突破”:一是突破“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课程观,树立厚基础、重实践的新型课程观。在国际经贸专业人才的培养中,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始终是专业课程改革、教育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二是突破“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传统教育观,树立既重知识传授又重能力培养可持续发展的现代教育观;三是突破理论知识课程与实践知识课程相互分割的教学观,树立两者相互融合的教学观,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协同培养。

根据上述课程体系的优化方案,我们对原课程体系进行了科学的整合取舍。在公共基础课程中,我们适当提高了英语、数学、计算机应用和哲学的授课学时;在关联课程中,舍弃了《产业经济学》、《商业经济学》等课程,增设了《投资理论与实务》,并把《会计学》、《管理学》、《企业管理学》和《金融学》等课程重构为《会计原理与实务》、《管理知识与实务》和《国际金融理论与实务》;在专业基础课程中,我们对《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与《国际贸易学》中的交叉重复的内容进行取舍整合,避免了教学中的简单重复,并把《国际服务贸易》、《国际技术贸易》整合到《国际贸易学》中,将《WTO概论》重构为《WTO规则及其应用》,增设了《国际贸易前沿问题》(含前沿理论、前沿政策和前沿实践)和《反倾销知识》等课程,以支撑该专业学生把握国际贸易前沿动态和应对反倾销的实际需要;在专业应用知识技能课程中,我们增设了《商品学》、《商务心理学》、《社交礼仪学》、《国际经贸地理》、《经贸应用文写作》等课程,增加了《通关实务》、《外贸单证操作》、《国际物流与保险》、《国际电子商务》、《国际市场营销》、《商务英语》等必修课程的授课学时;在选修课中,我们增设了《中外文化比较》、《美术欣赏》、《音乐欣赏》等人文知识课程和《创新方法论》、《创业理论与实践》等创新创业素质课程。在此基础上,精心构建了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体,综合能力、创新能力为两翼,职业道德、态度教育贯穿全程,基础、关联和专业三大课程结构优化,知识、能力与素质协调发展的培养国际贸易高级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全新整合课程体系(参见图1)。同以往的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比较,该整合课程体系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1)整合课程体系设有基础、关联和专门三个必修课程模块,三个模块之间的课时(学分)结构由原来的4∶3∶3优化为3.6∶3.1∶3.3。每个模块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它与其它模块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渗透、互动发展的,对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体现在各个模块之中;

(2)整合课程体系不是针对国际贸易业务的某个具体职业岗位,而是面向国际贸易这个专门的行业岗位群,课程的导向具有更宽泛的就业范围;

(3)整合课程体系设有理论知识课程、应用知识课程、实践技能课程三个不同层次的课程,各层次之间的课时(学分)结构由原来的5∶4∶1优化为4∶3∶3,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渐次提高各种能力;

(4)整合课程体系突出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并兼顾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在每个课程模块中,都有实践技能的训练。在基础课程模块中,有英语交流、计算机应用、公关协调和计算机应用等技能的训练,学生必须通过国家大学英语等级考试和计算机等级考试并获得相关证书;在关联课程模块中,有会计实务、管理实务、金融实务、投资实务等技能训练;在专门课程模块中,有进出口业务、国际电子商务和国际市营销等技能训练,而且每种类型的专业技能训练又设有若干技能实训项目,如进出口业务技能又分为国际商务流程模拟操作、通关实务操作和外贸单证操作等技能实训。整个课程系统的专业技能实训都与国际商务职业资格证书接轨,并与相关职业岗位实际需要的实践能力实现对接。

(5)整合课程系统是开放的,具有专业拓展的灵活性,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技能课程、关联知识技能课程基础上,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专业的不同类别知识技能课程,以适应外贸行业不同岗位就业的需要,或适应向相邻职业岗位升迁的需要。

篇(3)

二、当前我国国际贸易专业大学生就业区域选择偏好的特征

我们主要采用的是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调查。首先是联系各个学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让其填写纸质问卷,最后回收调查问卷,并将调查问卷结果输入电脑,分析数据。调查内容中包括所属学校、愿意去几线城市就业,家里是否会安排工作等。在调查结果中,发现很多同学对工作的要求不低,比如想在外企、私企工作的占很大一部分,很多对工资的要求也不低于两千等,这都将影响就业区域的选择。这也可以解释在调查中,为什么很多国贸专业的学生表示更愿意去一线城市就业,很少有选择回到家乡或者去西北较落后地区。从此次调查的结果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大学生就业区域选择偏好具有显著特点:首先从全国来看,学生就业区域选择不均衡,整体呈现一线发达城市偏多,二、三线城市其次,乡镇最少。其次,从特定区域来看,各个大的区域内部省区之间流动不均衡,主要表现为向区域内的大城市、发达省份集中流动的趋势。但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整体提高,加上国家政策的影响以及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这种差异也在逐步缩小。通过数据统计可以看出,毕业生流入东部地区的速度正在放缓,而进入西部等国家政策区域的毕业生人数增长明显。

三、影响国贸专业大学生就业区域流向的具体因素

(一)个人因素大学生自身是就业区域选择的主体,作为主体,其思想直接影响就业区域的选择,个人因素对于大学生就业区域选择至关重要。

1.国贸专业学生的价值观直接影响大学生就业区域的选择。就目前的形势看,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越来越快,人们变得越来越具有功利性,这也影响到很多大学生的价值观。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大学生在就业区域选择时,变得越来越功利。在挑选就业区域时,大多数学生都会将福利待遇,工资水平等作为首要标准。而针对自身的评价时,也多是以待遇高低、收入多少、个人升迁前景以及工作地位等作为主要评价内容。从这可以看出当前大学生的思想不太成熟,缺乏远见,享乐观念严重以及缺乏积极上进的态度。在选择择业的目标上,多数向往经济发达地区,追求高薪水、高层次的工作,这也反映了当前大学生就业目标的短期性。

2.在就业时,多数企业会选择能力强的毕业生,所以能力对于大学生的择业很重要。但是作为刚毕业的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只能通过在校成绩、社会实践等来显示自己的能力。但是由于大学生的人数众多,竞争激烈,特别是在经济发达地区,竞争更是达到了白热化。所以各企业对大学生的标准逐渐提高,通过这点也可以看出,刚毕业的大学生的个人能力对就业流向也有一定的影响,

(二)家庭因素在我国,家庭观念较重,这也代表着家庭意愿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个人意愿以及大学生的职业观念。一些家庭受传统观念影响,希望自己的子女可以找到一份社会地位高,薪资水平高的工作,偏重于经济发达地区,这对一些偏远地区的人才引进以及发达地区的人才资源配置造成了不良影响。另外,当大学生毕业时,没有社会经验,没有经济来源,所以,此时的家庭支持会对大学生的就业区域选择偏好产生很大的影响,可以得到家里的支持,不仅经济上会有一定的帮助,心理上也会得到满足,这对于正处于过渡期的大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所以说家庭因素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就业区域选择。

(三)社会因素就业观念、地区的基本状况、各地区的地域文化以及各地的教育水平都属于社会因素,这些因素虽然没有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就业区域的选择,但是从宏观的角度观察,可以发现,社会因素影响着各个地区用人单位的招收标准,家庭观念以及大学生的价值观,这些都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就业区域选择偏好。所以说,社会因素间接的影响了国贸专业大学生的就业区域选择偏好。我国的传统文化以及特有的国情,都将间接的影响国贸专业大学生的就业区域选择。比如我国文化中传统的等级观念,将城市划分为成一线城市、二三线城市等。这样也是将像北京、上海、广州等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定于为高级就业区域。而且会对那些从小城市到大城市就读的学生造成一定的心理落差,所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更愿意留在经济发达的城市寻找工作。

四、引导大学生就业区域选择偏好的策略

(一)增强欠发达地区的就业吸引力收入水平、国家政策、社会保障体制、生活水平以及户籍档案管理体制都是影响欠发达地区就业吸引力的因素。这就需要政府以及社会的共同努力。在欠发达地区,政府应该加快城市自身的经济建设,制定符合当前情况的就业政策,发挥自身长处,极力改善自身劣势,从社会环境以及生态环境入手,提高环境质量,提高该地区的生活总体质量,从而构建一个和谐舒适的社会环境,这样才会吸纳更多的人才,提高自身的就业吸引力。这对地区以后的发展也是极为有利的。

(二)提高欠发达地区发展机会区域的经济构造、类型以及用人单位的招聘标准、公司制度、以及整体条件都将影响该地区大学生日后的发展前景。所以政府应该努力提高欠发达地区的经济水平。从社会的角度看,用人单位应该创造更好的工作环境,确保每个职位都有上升空间,为大学生日后的发展创造条件。首先,欠发达地区应该提高本地区的就业机会,加快完善经济结构,将经济类型转换为更高级的类型,增加本地人才需求的层次,从而扩大大学生在欠发达地区的就业空间。利用国家的相关战略政策,开展更多的国家重点项项目,这样可以增加大学生的就业机会。其次,加强欠发达地区对人才的重视程度,从而为大学生创造一个尊重人才、尊重知识的良好环境,这样也会缓解大学生毕业的过渡期,使其更快的融入工作中,加快人才的培养。(三)充分发挥社会资本的积极效应首先,政府应大力倡导正确的就业观,帮助欠发达地区确立正确的社会就业观,并将其进行实践;其次,大学生所在的学校以及家庭,应该帮助大学生对自身进行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最后,应该大力宣传欠发达地区的优势,让大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欠发达地区的机会以及发展前景。

篇(4)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4-0031-02

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国际经济贸易往来日趋频繁,国企与外企间的合作也变得日常化,很多涉外企业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的需求也变得更加迫切,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拥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大学毕业生深受欢迎。这使得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践教学也迎来了新的挑战。本科院校以就业为目标积极完善自身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提升竞争力,实现高校的可持续发展。为此,本文在分析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一、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足够的实践教学的多样化的认识。实践教学是一种多种类结合互动式的教学形式,其主要特点是在课堂中要多引入社会领域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公开讨论乃至辩论来关注和解决现实的经济问题,把单向的老师讲授转变成师生的双向互动,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但是,从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授课的很多年轻教师对实践教学模式的内涵并没有真正的理解,把实践教学简单地理解为实务授课,认为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并不应在课堂上完成,忽视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2.实践教学缺乏与时俱进的理念。随着国际间贸易往来的日趋频繁,人才市场上对国际经济贸易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逐年递增,该专业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国际经济贸易的热点问题,授课教师在授课的时候应该将国际贸易中的热点问题融入课堂,引导学生对时事问题的思考,增大实践教学的份量,使实践教学真正符合经济发展趋势,培养市场需求的人才。但是,从目前的调查结果可知,很多教师依旧采用传统的教学素材,与时代的需求不相适应,存在教材时效性差等问题,而且,在校的“90后”大学生思维敏捷,兴趣广泛,更愿意关注国际贸易实务中的时事焦点,并且看待问题时有自己独特的视角,教师应该抓住学生的这些特点,从课堂中选取学生感兴趣的时事热点问题作为实践教学的案例,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

3.实践教学的设计缺乏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国际经济贸易专业的培养方案中一直都在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要求教师不但要注重理论基础的传授,更要通过设计与时俱进的实践教学案例来完善教学过程。然而,有些年轻教师由于缺乏实践经验,选择的案例与理论基础没有很好的衔接,案例通常较为简单、涉猎面狭窄,无法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技能,不利于引导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4.专业实习达不到预期效果。出于对国际经济贸易专业学生动手操作技能培训的目的,很多院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习时间设定为三个月,要求学生找的实习工作必须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相关。但实际情况与学校要求相差很远,很多学生由于找到的实习单位和专业不相匹配,混了3个月,有实习单位的盖章就算完成了实习任务。就算有些学生找到与其专业相匹配的单位进行了实习,也会由于时间的问题接触不到和专业相关的工作而达不到实习预期的效果。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创新模式的探讨

篇(5)

在江西不少高职院校中,国际经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中传统学科课程形式仍然占据主体,未能真正地从职业岗位要求、工作过程要求对课程设置进行深入的分析。另一方面,虽然已开发或选用了高职专用教材,但教材内容中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的问题未能从根本上得到改变。故导致理论与实践教学设计、课时安排、教学资源筹划、教学实施以及考核评价等方面都很难满足江西外贸发展对高职人才培养要求。

(二)教学内容滞后于江西对外贸易发展的实际

随着江西对外贸易的变化和发展,相应的教学内容也必须做适当的调整。但目前我省大多数高职院校本专业教学内容陈旧、滞后,缺乏针对当代对外贸易和江西对外贸易发展实际的教学内容,已远不能适应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三)实践教学滞后于外贸应用能力培养要求

首先,实践教学内容往往从书本到书本,纸上谈兵,没有根据外贸操作实际需要设计相应的实践项目,没有体现江西外贸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动态需要,使得实践环节内容陈旧,项目的设计性、综合性和创新性不足。其次,实践设施落后,实践教学形式单一,往往是电脑加简单的模拟软件,同时,校外顶岗实习基地的建设严重滞后。

二、构建高职国际经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

(一) 以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作为构建专业课程体系的起点

1、主要就业岗位与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对江西省十余家合作外贸企业进行了调研,针对相关工作进行了“工作分析”,了解到我省外贸企业对国际经济贸易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外贸单证员、外贸跟单员、外贸业务员三个岗位;通过对这三个岗位深入调查研究,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教学管理人员对岗位所包含的实际工作任务进行认证分析,确定本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

2、职业能力分析

通过调研与分析,企业比较看重从业人员的专业能力,排名前三位的是进出口成本核算能力、进出易磋商能力以及跟单履行合同的能力,其次是函电处理与撰写能力、单据制作与结汇能力以及信用证的审核能力等,受访企业普遍认为专业能力是毕业生胜任职业工作、赖以生存的核心本领;

企业对从业人员的方法能力要求集中在抽象与逻辑思维、信息判断与选择、学习思想、系统认识等方面,受访企业普遍认为方法能力是毕业生的基本发展能力;

企业对从业人员的社会能力要求集中在身心健康、团队协作、交流沟通及表达说明等方面,受访企业普遍认为社会能力既是毕业生的基本生存能力、又是基本发展能力,是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特别是在一个开放的社会生活中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3、定位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

以毕业生主要就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职业能力分析为逻辑起点,确定了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掌握外贸单证、外贸跟单、外贸业务等外贸操作知识和操作技能,懂银行国际结算、外贸融资等金融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面向外贸单证员、外贸跟单员、外贸业务员等一线岗位,具有金融背景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1、以工作过程为主线,依托典型工作任务进行行动领域分析

根据岗位的职业能力、素质要求,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教学研究人员、教学管理人员对本专业不同职业岗位工作过程、典型工作任务进一步深入研究。在确定的典型工作任务下,对有关工作行动领域的数量、范围、基本情境、功能、所需资格、工作过程知识与能力等进行界定、描述和评价,以此作为专业课程体系学习领域的初选标准和基础。

2、以工作领域为背景,创设突显工作情境的课程学习领域

依据对典型工作任务下行动领域情境、目标、职业能力要求以及各种职业能力内在关系的分析,进行学习领域研究,将相关工作行动领域分析内容转换为专业课程学习领域,并对各个学习领域进行深入剖析和描述,进一步地进行课程目标、理念、内容、情境、资源、实施和评价等方面的设计,为学生创设突显工作过程情境的国际经济贸易实务专业学习领域,编制专业标准。同时,将职业资格鉴定融入专业课程中,并吸收合作企业的企业文化精髓,将企业文化渗透到学生教育和管理中,探索外贸行业职业人才的新型管理模式,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实现 “企业文化和学校文化融合”,实现毕业生就业的软着陆。

(三)建设工学结合优质专业核心课程

围绕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外贸企业生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校企合作完成一批体现岗位职业能力要求、促进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的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具体思路为:组织专业教师,邀请合作企业的技术骨干,领会职业与工作过程的关系,基于工作过程,以职业岗位工作要求为出发点,以合作企业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生产任务(产品)作为载体,将工作任务分解成任务模块,每个任务模块对应学习情境,每个模块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安排工作过程,按照六步教学法(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和评价)组织教学,开发教学课件,编写配套教材,引入企业实际生产任务质量考评方法和标准进行考核,实现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融合,达到促进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的目的。

(四)加大课程教学方法、手段改革与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设力度

篇(6)

一、引言

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所占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中国与世界经济之间的融合度越来越高,而且中国逐渐变成一个开放的市场经济国家,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各种经济关系也越来越复杂。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我国的教育质量有了很大的提升,很多传统的教学方法不断被新的教学方法所取代,高校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重要阶段,当前高校的专业设置越来越全面,为社会各个行业的发展输送专业化人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中,经济学教学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在国际经济贸易专业教学过程中,要对经济学的教学内容进行细化,引导学生加强对各种经济案例的分析,从而加深对经济学知识的理解。通过科学合理地设置教学案例和应用案例,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水平。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常见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际经济贸易专业在高校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经济学作为该专业的重要内容,是高校教育过程中的重要内容。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也越来越广泛,传统的经济学内容已经不能解释当前的经济现象,因此,为了提高经济学的适应性,使其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趋势,必须要加强对高校国际经济贸易专业以及经济学教学模式的转变。尽管当前高校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重视程度较高,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一)教学模式单一传统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过程中,由于理论知识较多,教师教学过程中也十分注重对理论知识的讲解,例如经济学中有很多关于市场经济、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理论知识,是经济学教学中的重点,教师只是按照传统的方式方法,对各种理论知识进行讲解,一味地进行理论教育,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降。(二)学生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认知比较片面很多学生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认知不清楚,比较片面,认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就是从事国际贸易的,国际贸易该专业学生毕业之后从事的主要行业,但并不是唯一的行业,国际经济贸易专业也不只是进行国际贸易,而更多的是要对国际经济形势进行掌握,促进我国经济水平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得到提升,提高我国的经济实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该专业的认知不全面,也会导致学习效率受到影响。

三、国际经贸专业经济学教学案例设计

经济学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中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也是该专业中的主要课程之一,在教学过程中,一些复杂深奥的理论知识是学生学习过程中面临的难点问题,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加深对经济学知识的内涵与本质的了解,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要加强对教学案例的设计和应用,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进行创新,以新颖的教学手段以及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对学生进行经济思维的启蒙,为其他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一)合理地选择案例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在经济学教学过程中选择的案例一般都是经济社会中的真实事件,在这些经济事件中往往融合了很多经济学理论知识,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案例地分析,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经济学理论知识。在选择案例的时候要保证时代性和典型性,例如在分析市场失灵以及带来的各种问题的时候要选择时间比较近的案例,以1997年至今,尤其是2008与200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可以作为经济失灵分析的主要题材,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可以强化学生的感受,激发他们加强对现实经济危机的理解,并且激发他们思考如何解决经济危机。另外,在选择案例的时候应该要具有典型性,现实的经济社会中有很多复杂的案例,各种经济事件也层出不穷,但不是所有的经济事件都可以用于经济学教学过程,例如在经济学教学过程中涉及供求理论中的支持价格和最高限价,就可以以我国政府的农产品收购政策以及政府当前对药品价格的强制管理政策等作为分析的对象,能够很好地对经济学中的供求理论进行诠释,而且结合了学生生活中的实际情况,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相关性和兴趣。(二)加强案例分析与讨论在经济学教学过程中,选择了合适的案例之后还应该要真正发挥出案例的作用,要引导学生加强对各种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将案例作为讨论的主要话题,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对经济事件中涉及的经济学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并且要探讨得出解决方案,然后再以小组为单位对讨论成果进行分享,在全班范围内加强学生之间的相互沟通与联系,帮助学生拓展思维和眼界,提高学习水平。

四、结语

综合上述,随着我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国际经济贸易专业教学受到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过程中,经济学是一门十分基础、重要的课程,在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可以加强对案例教学法的应用,结合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实际案例,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帮助学生加强对各种经济事件的理解,从而加深对经济学知识的理解,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坤.提高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中经济学课堂教学质量的对策[J].中文信息,2016(03).

篇(7)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提出高等教育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开发实践课程,增强学生技能实训的成效,明确了促进实践教学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广西外国语学院(以下简称学院)是一所全日制民办本科院校,致力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国际型的高素质人才,其中国际经济贸易专业以培养适应国际经济一体化的人才为主,要求学生熟悉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与专业相关的实际业务操作技能。由于该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因此树立实践教学理念是对授课教师的明确要求。为此,近年来学院的国际经济贸易专业课程改革逐步向实践教学倾斜,实践教学条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从国际经济贸易专业现有的实践教学平台来看,主要是通过建立实验室并购买进出口业务模拟软件,学生通过一定学时的模拟操作后初步具备从事进出口业务的专业技能。然而受限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双师型”师资队伍实践教学力量不足,教学方法较为单一等因素,实践教学基本上根据理论的内容来设置,相对程式化,不利于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意识,国际经济贸易专业的实践教学仍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如何在现有的基础上促进和强化实践教学,为社会提供专业素质过硬、契合企业要求的人才,是值得国际经济贸易专业教育工作者深思的课题。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参加专业技能竞赛的实践经验

(一)建立激励机制,形成浓郁的竞赛氛围

学院历来提倡将专业技能竞赛作为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并重视和鼓励师生参与各类竞赛,如POCIB全国大学生外贸从业能力大赛、OCALE跨境电子商务创业创新大赛、“大智慧杯”全国高校金融精英选拔赛及全国商务秘书大赛等。与此同时,在《广西外国语学院科研奖励暂行规定》中制定专门的章节,对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专业竞赛获奖的教师给予一定的现金奖励,在评优、岗位晋升、职称评定上给与一定的优先;学院将竞赛成绩作为学生评奖评优的重要指标之一,获奖的学生还可免修相应的课程,并获取一定的创新实践学分。此外,学院在参赛费用、参赛场地等方面也提供了相应的支持与帮助。如此,学院师生参与专业技能竞赛的氛围较为浓郁。

(二)配备教学平台,奠定赛前基础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技能竞赛中的各个项目需借助相关软件来实现。为此,学院斥资建设了国际贸易综合实验室、国际商务谈判模拟实验室,并购置了与竞赛相关的模拟教学软件,如SimTrade外贸实习平台、外贸单证教学系统、跨境电子商务教学系统等,为比赛前的强化训练提供了基础。这些实验室教学平台除了能用于备战训练外,还可以用于日常实践课程的模拟实训。

(三)注重学生的选拔培训,做好赛前热身训练

要取得良好的竞赛成绩,离不开专业教师团队的悉心指导和学生的艰苦训练。学院为每个参赛队配备带队教师和指导教师各一名,参加竞赛组委会安排的赛前培训会,保证竞赛能高质量地进行。在学生毛遂自荐的基础上,对报名的学生进行面试,主要考量其专业知识素养、英语能力水平、团队合作精神等综合实力,从而筛选出参赛选手。随后,利用校内实验室借助模拟教学软件对参赛学生进行定期培训,指导教师提供线上及线下辅导。对学生进行选拔及培训,做好赛前热身训练,有利于提高技能竞赛水平,培养外贸业务技能。

三、专业技能竞赛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的影响

(一)优化课程体系设置

近年来,学院以专业技能竞赛为契机,指导和推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改革,优化课程体系设置,一改以往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的不足,开始重视实践教学。首先,调整理论课和实践课课时比例,合理增加国际商务单证、进出口通关、进出口业务等校内实践课程的学时。其次,改善实验室紧张、实训设备陈旧等状况,学院加大经费投入购置实践环节的教学设备,配备国内最新的实践教学软件,为学生校内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平台。第三,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将外贸企业的真实案例作为教学资料引入课堂,同时聘请企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外贸从业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以达到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专业技能竞赛既是学生专业技能水平的较量,还反映了指导教师实践教学的效果,检验了学校的实践教学理念及教师自身的专业技能水平。教师指导学生参加专业技能竞赛的前提是自身的专业实践技能必须达到竞赛水平或企业标准,这就促使教师自觉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的实践技能和实践教学能力。一是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赴外贸企业挂职锻炼,了解企业所需的专业技能,提高自身的实践教学能力。二是支持专业教师不断提升学历与职称层次,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同时强化实践培训。因此,?R导寄芫喝?促进了高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促使高校优化教师结构,提升师资队伍的实践教学水平。

(三)创新教学方法与内容

篇(8)

国际经济与贸易是在我国各大学校发挥着重要作用的一门学科,这门学科可以联系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贸易,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的经济增长。但是,根据调查发现,有很多的学校没有掌握正确的国际经济与贸易的课程方法,从而失去了开设这门课程的正确意义,本文主要立足于立信会计的有关方面,重点分析国际经济与贸易课程开设出现的各种问题,并且结合相关的理论知识,解决国际经济与贸易在课堂教学和课程设计中可能出现的突况并加以研究,从而能够带动一个地方的教学发展,改善学校的课程安排、课程目标等有利于课程开设的不同方面。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课程设计存在的问题

 

根据不同学校的调查发现,在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的过程中存在很多的问题。不仅仅是课程设计方面,还包括课堂教学和模板应用等不同的方面。众所周知,很多学校的教学模式都面临改革,需要结合社会发展情况加以创新,如果一味的停滞不前,就会失去学校应有的竞争力。根据分析可以发现,国际经济与贸易的课程设计存在三个主要问题。

 

首先,缺乏正确的思想指导。很多学校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这门课程没有一定的指导思想,在课程进行的过程中常常会找不到应有的教学目标和方法。很多学校认为这门课程开设后,学生有很大的自主选择权,在踏入社会之后也会有很多的选择余地。殊不知,目前社会巨大的就业压力已经无法提供给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一定的稳定工作,所以,学校在这方面存在相应的认识欠缺,就会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丧失方向,久而久之,这个专业失去了其定向培养的作用,让很多学生对专业的未来发展产生迷茫。

 

其次,国际经济与贸易课程安排过于繁杂。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原本就是一个有着固定方向的专业,学习此专业的学生应该有一定的方向,如果超出了这个范围和方向,那么学生必然会顾此失彼,不能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例如,很多学校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要求很多,认为学生既需要掌握一定的经济贸易知识,还需要掌握一定程度的外语,以及不同国家的风土人情等,这样的高要求会让学生在未来的学习中承担巨大的压力,致使很多此专业的学生在大学毕业后仍然不知道大学四年都是学了什么。这就可以看出,很多学校的课程开设没有重点可言,一旦学校失去了教学重点,就很难让学生找到学习重点。

 

最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缺乏应有的实践。很多高校不重视对学生的实践,“实践出真知”。没有实践,学生就不能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知识的巩固,也缺乏相应的反思。如果学校不能给学生提供应有的实践,那么很多知识就相当于没有掌握。很多高校为了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开设了很多难以理解的课程,诸如知识产权法、国际贸易壁垒等有关的课程,这些课程对于学生来说难度过大,不能很好的掌握,而且这些课程偏向于理论方面,学生学习之后仍然缺乏应有的实践能力,长此以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就会丧失很多应有的竞争力。同时,很多课程的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学生缺乏相应的学习兴趣,只能“囫囵吞枣”,缺乏相应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得不到学习此专业应有的能力锻炼。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课程设计改革措施

 

针对以上所阐述的有关问题,需要加以不同的措施才能解决。首先,需要重视课程创新。很多高校因为一味的进行教学,而不反思,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缺乏快捷高效的方法,从而让整个课程设计处于传统模式,长时间采用这种教学模式,会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得不到锻炼。根据目前社会发展的速度可以看到,对高校大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还需要一定的实践能力,而课程设计是承载这两个方面的重要载体。如果课程设计出现了问题,必然会影响后续的教学和人才培养。这就要求学校应该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深化课程体制改革,为课程设计注入新鲜元素,让课程设计契合目前社会的需要,同时,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使用新方法、新模式,在渐进的过程中从单一模式向多元化的课程模式转变,在此期间,加强对老师的培养,让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高度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也只有这样,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让更多的高校学生有机会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另外,需要强化能力训练,发挥学校的区域优势。很多高校只是进行单纯教学,没有和当地的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相联系。综合有关的高校培养可以发现,结合当地的区域发展情况是尤为重要的。这样,可以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相对应,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在专业的设置和课程设计上找到本学校的特色,从而还能结合国家的要求,在根本上解决国家人才短缺的情况。同时,这种方式还可以加强学校和有关企业的联系,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促进高校人才的输出,灵活改善就业方式,让更多的高校学生有机会有能力去选择优秀的工作岗位,并且对高校学生的毕业严格把关,只有成绩合格,能力达标才能取得相应的毕业证书。

 

三、结语

 

篇(9)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当今社会,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逐步推进,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因此,对于这类人才的培养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一方面,培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满足了经济发展的需求。国际贸易的广泛开展,使得国内外岗位模式不断扩大,贸易结构和形式也随之更新变化,这势必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服务于持续增多的外贸行业中,以满足经济发展和社会行业的需求。因此,抓紧培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势在必行。另一方面,培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满足了就业需求。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比较尖锐,社会及政府高度重视,因此,从就业需求出发,有针对性地培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有效地解决了高校的就业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政府的压力。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

1.培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要求具备实践能力

众所周知,实践出真知,所有的理论知识都是经过反复的研究实践而总结出来的。因此,只凭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日益复杂的国际经济与贸易形势更加需要具备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将所学的专业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实际中去,并将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以期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能力优势,更好地适应竞争激烈的国际经济环境。总之,实践能力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必备的能力之一。

2.培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要求具备综合能力

所谓综合能力,包括除专业能力以外的电子商务能力和外语能力等。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带动了电子商务规模的逐步扩大,这就要求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必须熟练掌握电子商务知识和技能,运用巨大的社会信息量,有效地处理国际贸易事物。另外,由国际贸易的特点决定了其工作人员要经常与外国人打交道,因此,掌握一门或多门外语成为从事外贸工作的基本技能。总之,在互联网高度发展的今天,综合能力已成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必备的技能之一。

3.培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要具有一定的情商

情商是最近几年推出的新理念,与智商相对应,它涵盖了人的情感、意志、交际以及承受能力等方面的品质。研究表明,情商的高低决定了一个人的成功与否,因此,在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也将情商列入了其所需具备的能力之中。在国际经济与贸易工作中,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而情商高的人通常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能够胜任高难度的复杂国际经济事件的处理工作。因此要成为高素质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就需要具备一定的情商。

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策略

1.设置明确的目标,为培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指引方向

有目标才会有方向,才会有动力,因此开展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首要任务是确定正确的目标。根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目标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制定:一方面,在知识结构上,所培养的人才不仅要努力掌握过硬的专业知识,包括经济学理论、国际贸易基本理论和相关的政治理论等,还应通晓国际贸易规则及相关法律法规。另一方面,加强锻炼专业实践能力及综合能力,为适应对外贸易领域的工作做好充足的准备。同时,熟悉互联网经济,提高外语水平,培养创新和竞争意识,加强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不断提高个人情商。再一方面,培养较高的道德素质和职业素质,成为具备专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总之,只有明确了以上目标,才能为培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指引方向,进而得以实现。

2.设置合理的理论课程体系,为培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打下基础

前面我们探讨过实践能力的重要性,但是这并不否认理论知识的不可或缺性,理论是实践的归纳和总结,实践是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之上的,因此,培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首先就要打下坚实的理论知识基础,为此,从高校教学入手,合理设置理论课程体系,成为首要任务。首先,科学设置专业必修课程。专业必修课是专业最核心的课程,是对基础课程的补充和深化。学校应开设经济学、统计学、金融学、会计学、国际贸易实务、结算、保关、外贸英语和商务谈判等必修学科,通过必修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从事外贸活动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另外,在选修课方面,作为对其他课程的补充和拓展,应开设世界历史、商业地理、现代科技导论等课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多角度思维,全方位客观认识事物规律。专业课程的设置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因此,应认真研究国际贸易的相关核心课程,使课程设置能够满足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其次,优化课程设置,与国际经济贸易接轨。合理分配专业课程与选修课程的比例,調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高校可以加强与国外院校的交流与合作,实现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联合培养。

3.探索灵活的教学模式,为培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提供支持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跟不上现代教育理念的步伐,教育工作者应突破传统的固化思维,不断探索和创新灵活的教学模式。一方面,为了提升英语交际能力,应大力开展“双语教学”,在课堂上采用汉语与外文交错讲解,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适当的时候还可以借助于互联网和多媒体等辅助教学,采用具体案例和情景设置等方式,加大课堂互动,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另外,还应强化训练学生的外语商务谈判能力,不仅要熟练掌握商务外语,还要精通谈判知识和技巧,并将二者有机结合,运用到外贸谈判中去,提高谈判能力。另一方面,加强计算机的实操教学,提高学生的电子商务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理论内容和实操步骤同时给学生进行讲解,在实操过程中,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其中,进一步深化了所学的理论知识。另外,可以开展模拟教学,通过计算机模拟国际贸易业务谈判和进出口业务等,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学生的电子商务能力。

4.加强实践,培养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

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不能是纸上谈兵,要求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够适应日益复杂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因此,强化实践能力,是重中之重。一方面,要创设实训基地。高校应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创建国际经济与贸易模拟基地,利用进出口贸易模拟平台,设置出一套完整的进出口贸易流程,对学生进行仿真训练,使其熟悉进出口贸易的各个环节,培养实操技能及综合能力。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加强与实体企业间的合作,创造实践机会,不仅使实践教学得以顺利进行,而且锻炼并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5.提升职业道德水平,全面提高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整体素质

近几年来,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职业道德的培养备受重视,企业已经逐渐意识到员工的职业道德水平对自身经济利益的巨大影响,因此,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提升职业道德素质成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首先,从根源抓起,在高校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加入与职业道德相关的课程内容,使学生从接触这个专业开始,就树立起职业道德意识,随着教师长期的教导和渗透,学生头脑中的职业道德意识会逐渐深入并根深蒂固,这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在职业道德素质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次,学校可以专门开设职业道德课程,或聘请相关法律人员,国际经济与贸易行业的成功人士,开展培训和讲座,树立职业道德意识,深化职业道德理念,为全面提高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整体素质做下铺垫。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只有充分认清当前的国际形势,了解对国际经济与贸易型人才的具体需求,并意识到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人才培养,并不断输送优秀的专业人才,成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事业的生力军。为此,本文建议从合理设置理论课程体系入手,探索灵活的教学模式,并加强实践,逐步提高职业道德素质,为我国的经贸事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后盾。

参考文献: 

[1]周恩德,杜小艳,耿杰.新常态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对外经贸,2015,10:137-140. 

篇(10)

一、前言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经济学教学在我国所承担的主要责任就是培养国际经济贸易人才,其为我国进一步发展国际经济贸易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与此同时,国际贸易形势的不断变化,也对经贸人才提出了新要求,各大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以国际贸易发展形势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依据,对教学中的一些使用方法和模式进行适当的更新,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然而,在现阶段,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经济学教学中的案例设计与使用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不利的影响。针对存在的这些问题,校方一定要正确认识,要积极地采取一些有效措施,进而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促进经济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案例设计与使用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经济学教学中发挥的作用

(一)针对国际贸易企I对人才的需求予以满足

我国的国际经贸企业在最近几年逐渐扩大了发展的规模,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也提出了更高标准的要求,不仅增加了数量,也要求具备更高的质量。想要进一步发展国际经贸企业,相关专业的人员不仅要熟练掌握经济与贸易知识以及理论基础,还应该进一步了解相关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与此同时,作为一名优秀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拥有全球性的经贸发展视野、文化思维多元化,是其必备的条件。最大程度上发挥出自身的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我国国际经济与贸易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实现。所以,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经济学教学中,对案例教学法的运用一定要合理,要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相结合,引导学生实现实践与理论二者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为学生日后步入社会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对新型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的培养非常有利

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经济学教学中对案例教学法加以应用,可以有效地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进而有效地促进经济学学习效果的提高。经济学在以前的教学中,一直都是使用传统教学方式,主要是给学生强行灌输一些理论知识,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彻底忽视了,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环节被省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兴致,最终得到的教学效果也并不理想。如果在经济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入具体的实践案例,可以使课堂教学内容变得更丰富、生动,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引导学生针对案例和存在于案例中的问题进行讨论与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促进其反应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提高,为我国社会的发展培养综合素质人才。

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经济学教学中的案例设计与应用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高质量的教学案例

案例教学法开展的前提条件就是要具备高质量的案例,不过,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所设计的教学案例有很多都是比较简单的,不具备相应的完整性,在经济学课堂教学中应用这样的教学案例,不利于实现教学目标。除此之外,在部分教学案例中并没有体现出真实性和针对性,和其教学内容存在着严重的脱离现象,对经济学理论的应用情况并没有充分地体现出来。与此同时,有一些国际经济与贸易企业所给出的数据信息,因为考虑到商业机密的问题,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这些教学案例并不具备真实性,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经济学教学的开展有着极为不利的影响。

(二)教师的综合素养不高,没有价值较高的教学案例

一个教师的综合素养高低对教学案例的设计有着直接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案例教学法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经济学教学中的实施效果。第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由于长时间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无法设计出高质量的经济学教学案例。与此同时,在应用案例教学法的过程中,依然使用老旧、单一的教学方式,和现阶段教学的发展趋势极为不相符。第二,教师将重点都放在了讲解经济学理论知识上,教师使用灌输式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和学生之间互动和交流的机会特别少,课堂没有活跃的气氛,学生的兴致也不高,更为严重的是在课堂上还会出现玩手机、睡觉的现象,对教学效果有着很不利的影响。第三,一些年轻的经济学教师都是刚出校门的学生,没有丰富的教学经验,特别是没有足够的国际经济与贸易活动的实战经验,对选择教学案例的质量有着很大的影响,无法充分发挥案例教学法的作用。

(三)学生没有积极参与到案例教学中去

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经济学教学中,要想充分发挥案例教学法的作用,就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积极地分析和讨论案例内容,进而将经济学理论的关联性发掘出来,有效地运用和理解经济学理论知识。不过,在现阶段的案例教学中,教师主要使用的教学模式还比较传统,没有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交流与讨论的环节几乎没有,学生并没有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长此以往,并不利于提升学生的探索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也无法发挥案例教学法的作用。因此,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经济学教学过程中,要想充分发挥案例教学法的作用,就要高度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案例教学法的作用得到有效的发挥。

四、案例的设计与使用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经济学教学中的实施措施

(一)进一步提高选择教学案例的质量

要想充分发挥案例设计与使用的作用,教师就必须清楚地知道对于案例教学法来说,案例质量的选择有多么重要。第一,教师在选择教学案例的时候,要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经济学的教学材料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为了使教学案例的设计和选择更合理,必须结合国际经济贸易市场的具体情况,教学案例的选择要符合经济学教学的内容,和学生之间产生共鸣。第二,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喜好和特点有所了解,对教学案例的内容进行设计和选择的时候一定要合理,最好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相关,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调动起来,然后参与案例讨论。与此同时,难易程度在教学案例中的控制一定要合理,使学生比较容易接受,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经济学理论知识的运用更合理,还可以使学生的经贸知识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引导学生积累更多的实践经验。第三,进行案例教学的时候所使用的方法一定要科学,在对经济学问题进行设置的时候,最好是一些开放式的问题,引导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和讨论,有利于促进其积极性的提高,进而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四,要选择不同种类的教学案例,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有助于学生更灵活地运用经济学理论。与此同时,在对教学案例进行选择的时候,不能只是选择一些成功的案例,还应该选择一些失败的案例,引导学生在思考的时候从正、反两个方面入手,对经济学相关内容的了解一定要全面,尽可能地避免同样的错误事件出现在自己身上,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进而充分地发挥出案例教学法的作用。

(二)进一步提升经济学教师的综合素质

在案例教学法实施的过程中,教师扮演着引导者和设计者的角色,想要顺利地开展案例教学法,必须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与综合素养。第一,教师在进行经济学教学的过程中,其使用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要不断更新,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经济学中要对案例教学法进行合理的运用,对其内涵有充分的掌握。第二,校方应该定期对相关教师进行培训,可以使教师深入地了解经济学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重要性,从而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有助于对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更科学合理,促进案例教学法能够顺利地进行。第三,一些任职教师也可以到相关单位实习,有助于对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的未来发展有更全面的了解,并在实习的过程中不断积累自身的实践经验,进而有效地提高自身的教学经验与水平,最大限度提高案例教学法的教学质量。

五、结语

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经济学教学中利用案例的设计与使用,不仅有利于进一步提高经济学的教学质量,有助于我国新型社会人才的培养,为我国国际经贸企业的发展提供优质的后备人才。所以,案例教学法得到了各大院校的高度重视。教师在对教学案例进行选择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到其质量的重要性,进而充分地发挥案例教学法的作用,为我国社会主义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单位为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庞辉.浅析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中案例的设计与使用[J].经营者(学术版),2015(7):299.

[2] 谭丽涛.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中案例教学的问题分析[J].时代报告

(学术版),2015(6):284.

[3] 李薇.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案例教学的问题与对策探析[J].科学中国人,2015(8).

篇(11)

中图分类号:G42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3-0264-02

一、应用技术本科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设置的总体原则

1.高等性。应用本科教育是高职教育中的较高层次,自然“高等性”应是其培养目标定位的基准。因此,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口径方面应该比高职专科更宽一些,专业基础理论则应该更厚一些,使学生掌握相当的理论知识,有发展潜能和创新能力。

2.职业性。应用技术本科教育属于职业教育,自然“职业性”应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目标定位的内涵。“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要求学生取得代表其职业能力和技术水平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使其毕业时能够胜任较高技术要求的岗位。

3.区域性。区域性是应用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定位的地方特色。区域经济的结构性和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应用技术本科教育具有区域性这一地方特色。从区域经济的结构性来讲,不同地区的资源状况、产业结构、开发方向等存在差异性。这就决定不同地区所需要的“专才”岗位结构应是不一样的。从目前应用本科的试点来看,应用本科教育应立足地方、服务地方,为地方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的第一线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大量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尤其是为第一线推广高新实用技术,提升地方企业的科技含量,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保障。

4.社会性。社会性是应用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定位的价值取向。普通本科教育也在讲要实现与社会之间的双向参与,那么应用本科教育则更需要开放办学,面向社会,依靠社会,被社会所接纳,为社会服务,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走进企业走向市场,以社会需要为导向,以行业、企业为依托,走产学研结合之路。

相应地,应用本科人才作为一种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它应具有以下几个特性和素质:

第一,人才层次的高级性。应用本科教育属于本科层次的高职教育,应用本科人才‘应以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区别于普通本科教育,以较宽的知识面和较高的技术技能的操作水平区别于高职专科教育。无论这种技术技能岗位多么具体、工作层次多么基层,它仍然属于高等教育培养的范畴,这就是人才层次的高级性。

第二,知识、能力的职业性。应用本科教育是一种高职教育,它对学生进行某种职业的教育:管理教育,以提高职业技术技能水平为日的;它以职业岗位群的需要为依据设置教学计划,在对职业岗位群进行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具体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明确列出毕业生应具备的职业道德、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进而组织教学。其中,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的提高,要着眼于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面向21世纪科技发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调整课程结构,注重知识的横向拓展与结合,体现知识的先进性和应用性,培养学生掌握新设备、新技术的能力。应用本科人才知识、能力的职业性,体现了它隶属高职教育的本质属性。

第三,人才的技术性、技能性。应用本科人才不但懂得某一专业的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具有某一岗位群所需要的生产操作和组织能力,能够将研究人员的设计意图或工艺思想应用到具体技术技能操作的实际中去,并能在生产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和组织管理,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他们还应善于处理、交流和使用信息,指导设备、工艺和产品的改进,是一种专业理论够用、生产技术操作熟练和组织能力强的复合性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第四,人才的创新意识。应用本科人才是一种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其应用不只是继承性应用,而且是创造性应用,不只是对现有知识、技术、方法的应用,而且是通过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创造性地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二、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目标分析

我校在本学科的建设有十二年的专科基础,本学科的本科建设是在工业外贸专科专业的基础上本着强化基础、突出专业特色、加强人文教育的原则设置课程,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成以坚实的贸易理论为基础、以机电产品贸易研究为特色、以人文教育见长的特色学科。这一特色以我校的行业背景为依托,既与上海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定位相适应,也与我校以电气和机械工程学科为主流学科的建设相适应,更与经济工程系人文教育见长的传统一致。

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应系统地掌握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国际经济、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懂得通行的国际贸易惯例和规则,熟悉机电工业技术基础知识,能在机电产品制造和经营企业及其他经济组织从事涉外经济贸易与管理和实际业务操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三、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设置特点

根据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设置的总体原则和专业培养目标,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设置在重视基础理论课程的基础上,开设了如下具有行业背景的特色课程,目的是让学生较系统地了解机电行业产品与贸易的知识、理论、政策和法规,增强学生的市场竞争力,更好地为行业服务。这些课程有:机械制图、机电产品概论、机电产品市场营销、机电产品贸易、机电产品贸易法规等。

“机械制图”课程设置要求:“机械制图”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技术基础课。《机械制图》课程介绍机械识图、绘图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以及与机械制图相关的国家标准。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接受机械制图的基本训练,从而掌握绘制和阅读机械图纸的基础知识,具有绘制和阅读机械零件图、装配图的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精神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机械制图》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

“机电产品概论”课程设置要求:“机电产品概论”是为培养具有机电产品知识基础的国际经济贸易人才而设立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设立该课程的目的是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该课程主要介绍常用机电产品的性能、用途、型号、典型机电产品的技术特点以及主要厂商简介等。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常用机电产品的功能,掌握机电产品专业知识。

“机电产品市场营销”课程设置要求:“机电产品市场营销”是在学生具有机电产品知识的基础上,介绍常用机电产品的用户需求特点、产品结构分析、机电产品的生产与需求状况、市场需求预测、市场营销特点等。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典型机电产品的市场分析方法,提高学生对机电产品进行市场分析与预测的能力。

“机电产品贸易”课程要求:“机电产品贸易”课程是我们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设立的一门专业方向课。主要介绍机电产品贸易现状、主要贸易国的地理环境、生产力布局,机电产品贸易国别的规则,中国机电产品贸易的规则与流程,机电产品贸易国别的比较分析以及机电产品贸易的政策法规等。

四、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设主要抓手

根据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的安排,培养具有鲜明特色的“国际经济与贸易”应用本科人才,我们认为应重点抓好课程建设和改革、“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等关键环节。

1.课程建设和改革。应用本科教育在课程建设和改革上应当体现培养高层次技术应用性职业人才的特点,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而不是简单地在原来三年制专科的基础上增加几门课程。同高职专科相比,应用本科的专业口径应该更宽一些,但比普通本科教育要求要低。在课程上应该体现“两个加强”:一是加强理论课程的学习。高职专科的基础理论学习是“必需、够用”为度,应用本科的专业理论基础则应该比较厚实。二是加强实践环节。应用本科学生对动手能力的要求更高,因而应用本科应当充分利用四年的时间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教师队伍的质量是培养应用本科人才的关键。基于应用本科人才的特点,教师不但要求有较高的理论知识,而且还应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教师必须将生产、管理、服务等的知识和能力吸收内化,并能有效的再现、传授给学生。因此,要结合应用本科人才培养特点建设一支师德高尚、教育观念新、改革意识强、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专兼结合的“双师型” 教师队伍。通过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进行专业实践和现场考察,支持教师参与产学研结合、专业实践能力培训等措施,提高教师自身的技能水平,以提升现有教师队伍的“双师”素质。同时广泛吸引企事业单位既有工作实践经验,又有较扎实理论基础的高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有特殊技能的人员,到学校担任专、兼职教师,提高具有相关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教师比例,充实“双师型”教师队伍。

3.实训基地建设。提高应用本科教育质量的关键在于切实加强技能性和实践性环节,因此要突出技能培训这一重点,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一方面,根据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应用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对学生进行专业岗位群基本技术技能的训练。另一方面,积极拓展校外实训基地,依靠企业建立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形成有效的运作机制,逐步形成教学、科研、生产、培训四个层次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教育培训基地,让学生直接参加生产和实际工作,进行现场顶岗实习。同时也进行教师的实践技能培训。

参考文献:

[1]王娟涓,朱宇.中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课程之比较[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3):18-21.

[2]卡罗莱纳大学的穆尔商学院[EB/OL].mooreschool.sc.edu.

[3]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沃顿商学院[EB/OL].wharton.upenn.e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