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企业追赶超越工作总结大全11篇

时间:2023-01-01 01:07:00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企业追赶超越工作总结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企业追赶超越工作总结

篇(1)

对标作为一种管理模式,要真正取得成效,首先离不开全员参与。全员参与是实现对标目标的重要保障之一。那么,如何才能实现全员参与呢?

1.思想重视是前提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认识的正确与否和重视程度是对标管理工作能否深化创新,实现既定目标的深层次原因。工会干部要从思想上把对标管理提到加强工会工作管理,促进工会事业发展的战略层次上来,落实到日常工作中去。要充分利用板报、橱窗、标语等宣传媒介,采用多种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形式,宣传对标管理、学习先进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群众学习热情和参与对标管理的积极性,为开展对标管理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要自觉主动的学习研究对标的理论要点,做到学会学透,能够正确指导对标管理工作。只有工会干部真正重视了,会员才会高度重视,更加努力地投入到对标工作中。

2.健全机制是保障

只有建立健全全员参与的工作机制,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对标氛围不浓厚、改善措施少、效果不明显的现状。工会组织要加强对标管理的领导和组织工作,成立各层级对标管理组织机构,明确组织机构的职责,各项工作内容明确并有专人负责。要建立健全对标管理的各项管理制度,如《对标工作例会制度》、《对标工作分析制度》、《对标工作检查通报制度》、《对标工作修订完善制度》、《对标考核制度》等。通过制度建设,规范对标管理的运作,控制职工的落实,促使全体会员充分参与,提升指标和基础管理水平。

3.责任到人是根本

责任到人是实现全员参与的根本保证。在对标过程中,要按照“高、严、细、实、新”五字方针要求,把对标工作目标与责任层层分解,任务到岗、责任到人,做到全员参与、分级控制、人人有责,使每一位会员都明白自己的职责、任务与时限,形成“千斤重担大家挑,人人头上有指标”和齐抓共管、齐心协力的工作局面。

二、全面推进对标

在“全国学峰峰”的新形势下,工会工作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必须在选标、定标、促标等环节中精细管理,全面推进。

1.选标

工会组织应对自身各项工作现状,全面调查摸底和深入分析,发现薄弱环节,明确对标重点、方向和对标项目、内容等。标杆的选取要对标选优、管用有效,先进性强、可比性强、针对性强,要与工会职责、任务相匹配,切合实际,要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个值得模仿、值得学习、值得赶超的标杆单位。在“选标”时,选择的榜样和标准可以是工作方法、模式、流程、或是某一个具体标准,总之只要是能够促进工会工作上台阶、创水平的多维的方法方式举措,都可以是眼下或今后的“标杆”。

2.定标

工会组织要针对劳动竞赛、民主管理、文体活动等各项工作,以标杆单位为榜样和借鉴,制定出细致明确的对标指标和标杆值,做到量化、科学化、规范化。对于一些不能量化的对标目标和标准,要尽可能细化,做到目标明确、节点分明、责任到位。定标时要量力而行,不可一次性贪多求全,贪功求大,妄想一口吃个大胖子,什么都想学,把目标定得太高,让执行起来遥不可及,挫伤工作积极性。务必要把目标定得恰如其分,执行起来便于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做到“小细实”,做到积小胜为大胜,让会员充分感受到对标管理的成效和成功的乐趣。

3.促标

工会组织要重点对既定的年度、季度、月度对标目标,定期进行调查摸底和深入分析,充分掌握对标实际情况,认真分析标杆的优势,针对指标分析目前的差距,存在问题及原因,提出改进方案和措施,制定追赶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各项方案和措施要分解落实到相关部门或个人,明确对标责任,分阶段、分层次、分步骤地有序实施和推进。实际工作中要充分借鉴、学习标杆单位的有效方法和措施,结合自身实际,实施闭环管理,创新管理方法,推进对标工作的顺利进行,取得实际效果。

三、全力达标升标

追求工会工作上台阶、创水平是对标管理的初衷和动力。工会组织要认真总结、考评对标管理工作,确保全面完成各项对标目标,并不断调标升标,促进工会工作创先争优。

篇(2)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92(2008)01-002-06

Study on the Mechanism and the Mode of nowledge Integration in the Process of Enterprises Independent Innovation

SAN ei, ZANG Qing-pu

chool of Management, arbin Institute of echnology, arbin 150001, China)

Abstract:nowledge integration is not only the inner core mechanism of knowledge creation and technical innovation, but also the key to form and promote the capability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chieved by enterprises. Firstly, scientific connotation and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 of knowledge integration are analyzed systematically. On the basis of discussing four important mechanisms including “self-adaptive evolutionary mechanism”, “coordinated SPIPRO mechanism”, “filtration mechanism”, and “complementary & compatible mechanism”, the article constructs the framework model on comprehensive mechanism of knowledge integration in the process of raising independent innovation capability for an enterprise. In addition, from multi-dimension and multi-level, three kinds of knowledge integration modes in the process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 for China’s enterprises are discussed systematically. he above important problems are solved effectively, which will bring momentous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form and promote the capability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 enrich the knowledge integration theory, develop China’s enterprises’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ctivity.

ey words:knowledge integration; independent innovation; mechanism; mode

1 引言

1912年,Schumpeter首次提出创新的概念,认为创新是一个突破,它来源于新的组成

部分或者是已有产品的已知组成部分的重新组合[1]。Solow和Douglas等人从生产函数入手,研究了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认识到知识只有通过创新并进入经济系统,才能转化为新的生产力[2]。

总书记在2006年1月9日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自主创新,就是从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出发,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4]。国家自主创新能力主要源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只有不断地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才能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

现在知识正逐渐取代传统的生产要素劳力、资本和土地而成为企业最重要的核心资源和关键要素。企业自主创新的实质就是知识向人工制品或服务的转化以及新知识的生成过程,而知识整合是知识创造发生的内在核心机制,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形成与提升过程中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形成与提升过程中知识整合具有高度的非线性、涌现性等本质特征和复杂机理,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动态过程和系统性问题,有大量的疑难问题需要深入探索,这是企业自主创新的关键所在和所面临的重大挑战。深入系统地研究企业自主创新中的知识整合科学内涵、本质特征、协调机理、演化模式等重要理论难题,对形成与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缩减自主创新周期、降低自主创新成本、提高自主创新成功率、丰富和发展企业知识创新理论和推动我国企业自主创新实践等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2 企业自主创新中的知识整合内涵及特征

整合思想和方法的应用,广泛存在于社会和经济组织中,已经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知识整合理论则是在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过渡过程中逐渐产生的。能力学派和资源学派等学者强调了知识整合在形成企业竞争优势中的重要作用,认为整合后的知识构成了企业核心能力和竞争优势的本质[5]。eece等强调企业动态能力是以知识整合

为基础的[6]。Grant提出“是整合的知识而非知识本身形成企业的核心能力”[7]。Iansiti和Clark还进一步把知识整合区分为企业外部整合和企业内部整合[8]。任皓提出知识整合就是运用科学的方法对知识进行综合和集成,实施再建构[9]。Nonaka等提出了著名的SECI模型,认为知识转化在两个维度上展开,一个是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之间的相互转化,另一个在个人、群体、组织和多组织之间有层次的转化,知识创造是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在“Ba”中不断相互转化的动态过程中发生的,这在学术界和企业界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0]。

Kodama论述了当代企业研发的特征是融合创新,即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整合而产生的创新[11]。顾新建等认为知识整合主要是对分散在企业员工头脑中的意会性知识和分散在不同协作单位间的知识进行整合[12]。赵修卫从组织学习角度探讨了知识整合问题,认为知识整合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知识的重构与综合[1]。Bolloju等认为整合知识管理要求对思想、人员、过程和资源不断地进行互动和重新配置,整合的目的在于获取知识进而作出决策[14]。沈群红等把知识整合定义为对组织内部和外部的知识进行有效的识别、利用和提升,促进不同主体维度上知识的彼此互动并产生新知识的能力[15]。Ditillo和Ravasi等强调“变”与“融合”的思想,分析了整合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结构模糊问题,认为知识整合是企业处理不确定性问题的重要机制[16, 17]。Mascitelli认为在实践过程中融合隐性技能类知识和隐性认识类知识可以取得突破性的知识创新[18]。

可见,国内外学者对知识整合的概念、知识整合与企业核心竞争力之间关系、知识整合与企业知识创新、知识整合过程和范围等内容进行了许多探索性研究;这对于形成知识整合理论的框架起到重要作用,也为其后的研究起到向导作用。

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形成与提升过程中各种知识的形成、量增加、质提升,在各种知识的相互流动、转化、共享、运用、创造过程中,在个体知识组织化、零散知识系统化过程中,在企业内部与外部知识相融合过程中,客观上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持续整合过程。通过研究,笔者界定的知识整合是在企业自主创新全过程中,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在各种相关条件和环境因素支撑下,使各种类型的知识要素经过复杂的相互作用,得以相容、适应、互动及配合,从而实现整理、提炼、协同、自组织、系统化,使企业拥有能力去创造新知识和技术的活动,这个活动使得企业具有行动的一致性、执行的高效性、应变的灵敏性,是实现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形成与提升的内在机制。企业自主创新中的知识整合具有典型的整体性、层次性、间接性、动态性、复杂性、涌现性、协同性、非线性、自组织性与自适应性等特征[19]。

3 企业自主创新中知识整合协调机理

企业自主创新中知识整合机理是由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复合型协调机理,在多种机制共同作用下,通过有效运转,个人知识与组织知识、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原有知识与新知识、内部知识与外部知识等不断地发生非线性相互作用(多方面知识整合),产生放大效应和涌现效应,不断地创造出各种新知识。

企业知识整合协调机理实际上就是企业知识系统运动赖以生存的物质结构、动因和控制方式,以及系统内各组成要素间的联系、调节系统与环境关系的方式及其调节原理。基于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形成与提升过程中知识整合的产生、形成、稳定及发展这一动态发展过程的认识,在以适应进化机理、协同旋进机理、择优弃冗机理、互补相容机理多种复合机理共同作用下,构建了企业自主创新中知识整合协调机理框架模型(见图1)。

在知识整合协调机理作用下,企业知识系统通过有效运转,实现其整体功能,并朝着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集成优化的方向发展。(1)个人知识与组织知识在适应进化机理作用下通过相互转化完成知识整合,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是个人知识与组织知识要素为适应环境发展而选择的结果,同样,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又必须在环境的发展变化过程中不断地进化,由此,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形成与提升是个人知识与组织知识竞争与协同的共生结果。(2)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之间在协同旋进机理作用下,经过SECI(社会化、外化、综合化、内化)转化与整合过程,形成了一个持续的知识螺旋上升扩散效应;企业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之间不断地相互转化与协同整合使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实现整体功能倍增和涌现。()企业原有知识与各种新知识、新技能不断地发生着相互整合,在择优弃冗机理作用下,企业不断对新知识与原有知识进行分析、比较和整理,摒弃与企业战略不一致的新旧知识,将整理出来的知识融入企业原先的知识系统以使企业重构新的自主创新系统。(4)企业内部知识与外部知识在互补相容机理作用下,反映在从企业外部吸收整合有效知识,弥补知识和功能的不完备,实现企业知识系统整体功能,企业内外部知识能否互补相容、能否相互关联,是能否形成与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必要条件。若想使企业知识资源得到有效整合,企业应高效协调诸机理的相互关系,动态调节和优化各类知识要素及相互作用,进而改进企业自主创新结构和流程。

4 企业自主创新中知识整合演化模式

根据不同的市场环境和企业的发展层次,提出三种模式:即在弱势领域进行的“技术引进―消化吸收―自主创新”知识整合模式;在追赶领域进行的“技术追赶―技术超越―自主创新”知识整合模式;在优势领域进行的“自主性原始创新”知识整合模式。

4.1 “技术引进―消化吸收―自主创新”知识整合模式

“技术引进―消化吸收―自主创新”知识整合模式的核心思想是企业的增长要建立在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对国外技术的学习,不断消化吸收,使企业技术能力提高到自主创新和持续自主创新水平[20]。此模式需经历四个阶段:复制性模仿能力形成、创造性模仿能力形成、自主创新能力形成和自主创新能力提升。

(1) 复制性模仿能力形成阶段(技术引进)

在企业复制性模仿能力形成阶段,企业知识的主要来源是从外部获取,再通过对外部知识与内部知识的整合、转化等过程实现企业生产能力的提升。在该阶段,由于企业本身技术基础薄弱,人员、生产管理、组织运营等方面的能力不足,很难进行自主创新活动,因此企业主要发展动力源自对外部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的挖掘、消化吸收和转化,即通过技术引进方式来获取企业形成和发展生产能力所需的知识[21]。通过技术引进的方式,企业生产能力的提高经历了从外部知识内化到最终变为组织知识的知识整合循环过程。在该阶段,企业获取的外部知识大部分是显性知识,通过将外部知识内化为企业员工的个体隐性知识,实现了外部知识的获取和挖掘。然后,员工在工作中不断发生相互作用,通过个体知识面的交叠和重构,使个体的隐性知识融合起来,形成组织的隐性知识。同时,员工通过在生产实践中不断的探索和学习积累了大量的技能类隐性知识,他们通过个人工作总结、生产工作记录等方式将个体的隐性知识明晰化阐释,转化为个体和组织显性知识。由于企业内部员工知识基础、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必须经过不同知识面的重叠和交叉,实现知识的融合和嵌入,不断丰富和激活组织的知识库,才能实现企业技术能力的提升。

(2) 创造性模仿能力形成阶段(消化吸收)

企业在通过技术引进等方式学习和消化吸收技术知识,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生产技能、制造诀窍等技术知识。企业必然向更高层次发展,即在现有的技术平台和核心技术构架内,对国外先进企业产品进行创造性模仿改进或重新设计,实现产品的差异化,适应新市场需要,以建立企业自己的核心能力[22]。因此在创造性模仿能力形成阶段,企业主要通过合作生产、合作研发、反求工程等方式获取发展企业核心能力所需的技术知识。在该阶段,企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研发能力,此时企业技术能力各构成要素均发生了变化。企业内部的研究开发人员通过“研发中学”掌握了产品的设计思想、设计方案和实施方案等知识,从而将企业外部显性和隐性知识内化为个体的隐性知识,实现了外部知识的内化。较为完备的信息网络和信息技术平台,为企业内部员工提供了正式和非正式交流沟通整合的平台,再通过反复的“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合作实现了外部知识与内部知识的融合、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转化、个人知识与组织知识的转化。在合作中迅速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通过创造性的模仿和改造,进行技术设备、工艺流程和产品设计的更新换代,企业创新能力将大大提高。

(3) 自主创新能力形成与提升阶段(自主创新)

自主创新能力是通过建立新的技术平台或改变核心技术,形成自己的标准,并在此基础上推出新产品的能力。此模式下的自主创新是渐进的自主创新,即通过原有技术的融合或引入研究中的技术以建立新的技术平台。在自主创新能力形成阶段,企业通过外部知识网络与各知识源发生知识交互作用,通过不断的知识挖掘、转移、转化和创造过程丰富企业内的组织知识基,进而提升企业内的人员、技术创新、组织管理等各方面的综合能力,从而实现企业技术能力的提升,建立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和核心竞争力[21]。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企业独特的资源,其获得是一个长期的累积性过程。在此阶段,企业开始建立自己独特的核心技术能力和独立的技术平台,形成完善的创新组织与广泛的创新网络,这时,企业中人员、组织、信息和研发能力都达到较高的水平,开始形成自己独特的核心能力和产品平台,同时,企业将致力于建立广泛的联盟与网络关系,充分吸收与利用外部技术知识与市场知识,将外部知识与内部知识整合成强有力的创新能力。在复制性模仿和创造性模仿能力形成阶段,主要是以增加企业知识存量为主。企业知识存量不断增加的同时,企业的知识整合能力也需不断增加,通过对企业知识积累的整合,促进企业各知识要素均衡发展,知识流量和知识质量也将大大提高,企业将快速跃迁到自主创新阶段。

4.2 “技术追赶―技术超越―自主创新”知识整合模式

在某些产业内,企业没有必要也不应该严格按照“技术引进―消化吸收―自主创新”这个模式发展演进,完全有可能越过某些阶段,甚至创造一种自己特有的发展路径。后来者跨越技术的某几个阶段,避开先行者发展这种技术的大量投资,从而赶上先行者,实现跨越式发展与超越,直接进入国际前沿。

日本、韩国的企业是典型的在研发追赶中实现后发优势的国家。通过分析,我们发现日韩企业之所以能够成功的实现后来居上,赢得后发优势,与知识整合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息息相关。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产业中,企业发展产品所需的技术往往来不及自行建立,通过知识整

合是这类产业的必然趋势,知识整合效率越高的企业,研发的绩效越高,所创造的产品也越

好[2]。在信息网络化、竞争全球化以及知识更新高速化的压力下,后发企业要想

迅速赶上并超过领先企业必须依赖于知识整合能力的提升。

后发企业由于其发展时间不长、知识积累不多,难以在知识创新、产品创新等方面和领先企业直接抗衡[24]。企业如何能更有效地识别、获取且整合外部知识,网络能为企业所用的知识资源,如何再利用内部知识整合来提升效率,以此更快、更多、更高质地开发新产品,增强企业的整体竞争力,这些对后发企业追赶先进企业的成败都是非常关键的。后发企业可以通过追寻领先企业的发展路径,模仿领先企业的开发能力,积累自己的知识含量,同时也试图通过企业内部的努力,加快知识创造与技术创新的速度,力图在更短的时间内赶上或者超过领先企业。

知识整合是决定后发企业能否赶超领先企业的决定性因素。在企业中要提高知识整合能力必须强化员工的学习能力,累积更多的知识,通过企业的文化、制度和奖励来引导他们主动进行知识创新。企业自主创新主要动力来自于隐性与显性两类知识经过企业内部、企业内部与企业外部之间不同载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转化,经过各种知识要素的相互作用及有效整合,体现在企业技术能力的提高。为了提升企业的技术能力主要是从外部引入知识,通过知识的融合、内化和常规化过程变为企业内的个体知识和组织知识,不断丰富和激活企业的组织知识库,使企业知识能力提升,促进知识的增值,最终实现自主创新能力提升[21]。

此模式下,最有效的技术成长路径为创造型技术成长路径,即不再循着先行者的技术成长路线,而是根据自己特殊情况,制订自己独特的技术成长路线,实现技术快速发展与成长的“后发优势”。

4.3 “自主性原始创新”知识整合模式

自主性原始创新就是指前无古人地提出创意和思想,经过一系列研究活动,最终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方法取得效益。当前科学与技术的界限日益模糊,技术和产品更新换代速度不断加快,自主性原始创新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突出重点,重点跨越,发挥优势,在高尖端领域要尽可能实现原始创新。

(1)“自主性原始创新”知识整合模式内涵

企业自主性原始创新涉及企业的各个部门,从产品的研究开发,一直到产品市场销售,中间需要经过多个环节和过程。为了保证信息和知识传递的准确,构筑“自主性原始创新”知识整合模式显得非常重要。企业在进行自主性原始创新过程中,创新人员必须对“企业知识进行识别、获取、开发、分析、使用和存储”,知识整合可以改变创新的速度,减少创新成本,提高创新的成功率,避免项目失败的风险。企业可将各个创新人员的知识综合整理(即整合),将个人的隐性知识转化、整合为企业的显性知识,从而提高创新人员的素质和企业的整体创新能力。通过整合企业内外部知识与技术资源以形成自己独创的技术和能力,将影响创新能力发展诸因素进行内在优化、相融和相互促进,进而来提升出创新所需要的各种能力要素并不断联成一个整合体,这是创造企业核心能力和提升企业原始创新的必然途径。

要提高企业自主性原始创新能力,根本上还是服务于企业内部知识的学习、整合,自主性原始创新需要多种能力的整合,是能力整合造成的创新。自主性原始创新要求把知识创造、知识传播、知识应用的能力整合为知识创新能力,创造出知识创新的实际成果。自主性原始创新需要多种活动要素及其能力的参与,如信息能力、技术能力、组织能力、制度能力等,这些能力共同构成了自主性原始创新的整合平台[25]。通过构筑和培育企业内部的知识平台,为实现知识存量快速转化为现实竞争能力提供内外条件的支持。

(2) “自主性原始创新”知识整合模式的动力机制

自主性原始创新具有长期性、不连续性、不确定性和模糊性等特点,因而需对整个知识整合过程采用动态管理。自主性原始创新过程,是一个反复试错而构成的知识循环,高效知识整

合可有效降低这种风险[26]。

我们可以看出,知识整合的基本活动有很多,但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确保在一个组织体系里知识可以不断的生成和发展,形成自主性原始创新能力。因此,对原始知识生成与创新的机制进行分析将成为一个关键问题。从“自主性原始创新”知识整合的动力机制(见图2)可知,整个回路中包括一个自主性原始创新的促进回路和两个隐藏的自主性原始创新抑制回路。由于两个隐藏的自主性原始创新抑制环路对新知识的增加起阻碍作用,所以企业知识能否不断增长,自主创新能力能否形成与提升,取决于自主性原始创新的促进回路与抑制回路间作用力的此消彼长。

从图2中可以看出,知识总量越多,可利用的知识量就越多,知识频繁应用增加了知识整合的频度,所以创新的机会就越多,原始创新的速度就越快。然而,当可利用知识量日益增多的时候,其中包含的隐性知识量也不断的增多,而隐性知识很难掌握和管理,从而造成知识增长速度降低,抑制甚至阻碍了知识创新和知识量的增加。另外,随着企业知识量的增加,知识认知难度也不断增加,也会抑制和阻碍知识创新。当原始创新的促进回路与抑制回路间作用达到一个动态平衡时,知识的增长也就随之停止。而要打破这种平衡,使新知识能够源源不断的创造出来,只有通过提高创新管理水平,建立整体知识观念,向更高的成长速度跃进,实现新知识的持续增长,进而加快原始创新速度。

5 结束语

知识整合是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是实现企业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的核心环节。动态调节和优化企业知识整合的协调机理及其作用机制,有助于快速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深入剖析企业自主创新中知识整合演化模式,有助于深刻认识影响三种知识整合模式的知识要素,对其进行优化来提高企业知识整合水平,在多种复合机制作用下,实现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形成与提升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对于利润、资本、信贷、利息和经济周期的考察[M].易家详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12-58.

[2]Ruggles R, oltshouse D. he knowledge advantage[M].吕巍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66-75.

[3]徐冠华.把推动科技自主创新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J].中国软科学,2005,(4):7-9.

[4]王一鸣,王君.关于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几个问题[J].中国软科学,2005,(7):10-15.

[5]Dyer J , Singh . he relational view: cooperative strategy and sources of interorganizational competitive advantage[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l998, 2(4): 660-679.

[6]eece J, Gary P. 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8, 2(4): 660-679.

[7]Grant R M. Prospering in dynamically competitive environments: organization capability as knowledge integration[J]. Organization Science, 2004, 7(4): 71-85.

[8]Iansiti M, ClarkB. Integration and dynamic capability: evidence from development in automobiles and mainframe computers[J]. 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2004, : 551-607.

[9]任皓,邓三鸿.知识管理的重要步骤――知识整合[J].情报科学,2002,20(6):650-65.[Z)]

[10]Nonaka I, oyama R, onno N. SECI, Ba and leadership: a unified model of dynamic knowledge creation[J]. Long Range Planning, 2000, : 5-4.

[11]odama M. nowledge creation through networked strategic communities: case studies on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in Japanese companies[J]. Long Range Planning, 2005, 8: 27-49.

[12]顾新建,祁国宁.知识集成初探[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2000,6(1):8-1.

[13]赵修卫.组织学习与知识整合[J].科研管理,200,24():52-57.

[14]Bolloju N, halifa M, urban E. Integrating knowledgemanagement into enterprise environments for the next generation decision support[J]. Decision Support Systems, 2002, : 15-176.

[15]沈群红,封凯栋.组织能力、制度环境与知识整合模式的选择――中国电力自动化行业技术集成的案例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2,(12):81-87.

[16]Ditillo A. Dealing with uncertainty in knowledge-intensive firms: the role of management control systems as knowledge integration mechanisms[J]. Accounting, 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 2004, 29(): 401-421.

[17]Ravasi D, Verona G. Organizing the process of knowledge integration-the benefits of structural ambiguity[J].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01, 17: 41-66.

[18]Mascitelli R. From experience: harnessing tacit knowledge to achieve breakthrough innovation[J]. 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 200, 17: 179-19.

[19]张庆普,单伟.企业知识转化过程中的知识整合[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4,(6):47-51.

[20]陈劲.从技术引进到自主创新的学习模式[J].科研管理,1994,15(2):2-4.

[21]汪颖.基于隐性知识转化的企业技术能力提升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5.

[22]唐丽艳,王旭东.企业成长过程中技术创新战略的选择[J].技术经济,2006,25(8):1-.

[23]周江华.基于知识平台的企业技术能力增长机理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