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立体化管理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2-04-14 22:28:31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立体化管理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立体化管理论文

篇(1)

一、对材料不流连、不依赖。

不流连、不依赖,就是审题时不要在材料上过多的动脑筋。

第一,如果你读一遍材料和话题,知道了话题是什么意思,这时你就没有必要去读第二遍。当然前提是你理解了话题。如果话题还不理解,你还是有必要读二遍。

第二,一般情况下更宜把材料拿到文章里来分析。要分析的应该是话题而不是材料。材料不等于话题。材料的内涵大于话题,分析材料就有非常容易离题。材料是堆土,土里有无数颗可生长文章之树的种子。你流连他、依赖他,你就会在里面自寻种子,但是话题作文的命题者没有给你自寻种子的自由(话题作文有立意自定、文体自拟、题目自选的三自原则,但也只有三自原则而没有四自原则)。你在材料之土里自寻种子就是自寻烦恼、自寻没趣、自寻痛苦。你寻找的可能是梨,而命题人要你栽培的桃。本次作文,你从材料中寻找出“选择”,而命题者要你写的却是“拒绝与获得”。

又如,一个话题作文命题;弘一法师在圆寂前,再三叮嘱弟子把他的遗体装龛时,在龛的四个脚下各垫上一个碗,碗中装水,以免蚂蚁虫子爬上遗体后在火化时无辜烧死。试以“善待生命”为话题作文,有人可能就老想,这个碗怎么放,装上水蚂蚁就爬不上去了吗?弘一法师是不是不懂科学?——这种想法就是对材料的流连、依赖导致了钻牛角尖。——不管你分析的多么有道理,但如果与命题者给定的话题无关,就是做无用功。

第三、即使要把材料作为文章生成的例证,也应点到为止。如吕洞宾拒绝了点石成金,却获得了成仙。切忌大篇幅的引用出题人给的材料。这样做有写不出文字用材料凑字数之嫌。因为这个材料展现在考卷上,是人人皆知东西,你照搬它就显得你贫乏。这种照搬要么导致文章的疤痕感。

第四、如果材料中确实有很有意思的内容,如格言警句般的话,可以写入题记。

二、题目最好包含话题。

流连、依赖材料往往导致偷换话题。对于议论性文章,题目包含话题可以有效避免离题。话题字数较少的,在话题前加关于,在话题后加断想、联想、沉思等。如《关于诚信》、《选择断想》、《水的联想》。话题字数较长的可以直接用话题作题目,如《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情感与认知》。

题目是一双眼,是一个航标。我们写作时有本能的关注题目的习惯。所以题目包含话题有望提醒我们在自由驰骋时不能信马由缰,在沉醉时不忘题目这理性之光照耀。请听以下题目:奋斗,收获,近利与远算——他们与拒绝和获得有没距离?如果你还拿不准,听听一个开头:古人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自古以来,许多君王都败于享繁荣。他们不去奋斗探索创造,所以被下一个王朝代替。——这是文章的开头,它的话题什么?显然不的拒绝与收获,而是安乐与忧患的话题。

三、开头的第一段要展现话题。即开门见山。开门见山是应试作文最稳妥最经典的开头

四、文章生成过程中要分析话题。

五、回答话题:对主要问题进行强调。这是文章结构上“合”的需要,也是明确中心的必要。

篇(2)

一、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核心

探究性学习是当今培养学生创新素质较为先进的学习方式之一,它的学习效果是通过需要探究的问题来呈现的。中学各科大量的学习内容,均可在教师的指导、启发下,以产生问题的形式,通过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来使学生获得知识,增长才力。心理学家布鲁纳说:“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核心,所以,教师能否恰到好处地设置有价值的问题,学生能否在质疑中提出有挑战性和吸引性的问题,是探究性课堂学习能否获得成功的关键。大量成功实验的事实证明,以问题为核心的探究性学习方法完全适合中学生的学习需要。从思维发展的特点来看,中学生的思维已具有独立性、批判性和创造性的特点,他们能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事物加以分析和批判。运用探究性学习方式,能够让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合作讨论、相互交往与师生互动中开发潜能,从而增强时代要求的各项素质。从现代心理学角度来说,人是万物之灵,探究、体验、欣赏等需要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学生的这些需要,为提倡运用探究性学习方式提供了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依据。再从哲学的范畴来认识,一切创新都是从问题开始。问题就是矛盾,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要引导学生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善“导”的教师,总会在课之始、课之中和课之尾不断引出发人深省的问题;成功的课堂教学,也总是能够创造问题情境,让课堂充满问题。

二、问题是创新的起点和兴趣的动因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说:“科学家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提出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创新的起点是问题。只有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才能有目的的、有步骤的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得出相应的结论。所以说问题的提出是创造过程中的第一阶段,没有问题就迈不出第一步,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也就无从谈起。纵观人类社会,认识的发展、技术的创新以及科学的发明无一不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熟透了的苹果,从树上掉下来,这是司空见惯的现象,可是牛顿从这一平凡的想象中发现了问题,提出了问题,并最终得出“万有引力”这一伟大的科学定律。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当然也要从问题开始。

再者,问题最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感到有兴趣,学起来就积极主动,满腔热情。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创新精神的前提是兴趣,而兴趣的动因却是问题。“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即是问题,是引起思考的动因,是激起学生学习欲望和探究精神的最积极因素。课堂教学调查表明:教师采用描述、讲解的方法,时间一久,学生的兴趣便呈逐步下降趋势,学生兴趣率最高达到85%;而设置问题让学生探究,学生的兴趣却呈逐步上升趋势,兴趣率平均高达95%-100%。问题是兴趣的“启发剂”,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充满问题的探究性学习方式最受学生的欢迎。

三、问题要有价值,有意义,充满思考

当然,让课堂充满问题并非意味着一堂课提出的问题越多越好。如果过去那种启发式教学变成了“满堂问”,便是走了极端。课堂教学固然要以问题为线索,但问题应有主次与轻重之分,科学与庸俗之别,难易与适度之标。一句话,问题必须紧扣教材,紧扣学科特点。

问题设置要有价值,有意义,还要有层次。课程中的问题一般来自于三方面,一是教师设疑,二是学生质疑提出问题,三是课文后习题上的问题。教师设疑是学生质疑、解疑的重要前提,直接影响学生解题的兴趣和能力。所以教师在备课中要精心把握设疑的尺标,根据学生知识能力的实际水平,以坚持让学生“跳一跳摘果子”的原则来设置问题。教师设疑可安排在课之初,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教学,使问题起到纲举目张、高屋建瓴的作用;也可在课之中,当学生提不出什么问题时,教师的设疑如同一石投向平静的水面,会荡出层层涟漪;也可在课之尾设疑,让学生感到时已尽而意无穷,拓展课堂教学的吸引力。

学生质疑,是探究性学习的重中之重。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提出问题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要使学生能够提出一些有价值、有意义、有思考性的问题,就需要教师的指导、点拨,这样才会逐步提高学生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更新观念,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构建新型教学模式

现代教学观念认为:不会提出问题的学生,不算是学习好的学生。课堂教学要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创新能力作为探究性学习的重要内容。可是,当前的课堂教学中多数学生往往缺乏问题意识,提不出问题,也不会提问题。造成这种沉闷现象的根本原因是:长期受传统的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习惯了滔滔不绝的“满堂灌”,学生则养成了以静听代学习的习惯,“好学而无疑”成为普遍现象。

我们在开展探究性学习实验之始,曾作了一次“问题意识”的专项调查,结果表明:60%左右的学生认为,上学就是跟老师学,老师教什么,我就学什么,学会就行;因为老师滔滔不绝地讲,我们不需要提什么问题,也没时间提问题。大约10%的学生是受传统教法影响养成思维的惰性,只愿听老师讲,懒于动脑去思考;20%的学生是课堂上有问题,也有自己的看法,但不愿提出问题或不敢提问题,因为老师喜欢听话的孩子,喜欢上课专心致志听讲的学生,有问题也只好等待从老师的讲解中得到解决;只有10%的学生认为:我们喜欢提问题,与老师交流问题,课堂应给我们提问、讨论的机会,但有的老师允许,有的老师不喜欢这样做。

以上调查可以看出,传统灌输式的教学,虽然已被批判了半个世纪,但是陈旧的教育思想还笼罩在一些教师心头。所以,为了贯彻新纲要精神,真正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教师要更新观念、改进教法,学生也要更新观念、改变传统的学法,这样我们才能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

篇(3)

传统的教育思想、教学方式注重的是传授知识、培养的是求同思维和习惯思维。这往往会造成学生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造成思维途径狭窄、呆板,易误入死记硬背的歧途。而创造思维是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的高度发展与和谐的产物。敢于提问,先求同后求异,往往易得到最佳的思维效果。

提出问题就是向常识挑战,它是刺激人脑积极向上的有效方法。现行的中学教材虽经精心编写,但也有不少问题。如:初三第二章第三节“元素元素符号”中强调了元素组成宏观物质,而微粒构成物质,但课本出现“氦气等稀有气体是由单原子组成的”一句,易混淆学生的思想。再如:高一必修本中讲“气体体积主要取决于分子间的平均距离,而不像液体、固体那样,体积主要取决于分子的大校”这一说法不严密,如固、液体是由原子或离子构成的呢?另外还有讲到同位素时,35Cl和37Cl-属不属于同位素?倘若是同位素,其性质不相同又如何解释等等。只要用心思考,不难发现还有其他值得商榷之处。在化学教学中,要鼓励中国学习联盟胆思考,敢于提出问题和自己的看法,展开讨论,为学生提供发表不同的学习感受和见解的机会,使他们在“一事多论、一知多用、一题多解”的学习活动中放射智慧的火花,培养出“不唯上”、“不唯书”的开拓精神和创造才能。

二、营造问题环境

创造思维都是在提出问题中表现出来的,因此营造积极思维的问题环境便成了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重要方式之一。在平时的化学教学中,要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案,巧设疑问,以趣激疑,以问设疑,以疑导思。如在讲到碱金属的性质时,首先演示光亮的铁钉置于CuSO4溶液中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后分析“为什么铁钉表面会变成红色?”并进而发问:“如将金属钠放入CuSO4溶液中呢?”学生在铁和CuSO4溶液反应的思维定势下,很容易得出生成Na2SO4和Cu的结论,此时再演示Na和CuSO4溶液的实验,却得到了不同的实验现象。利用学生感受后的兴奋状态,引导学生对问题作层层深入的思考,挖掘中国学习联盟脑潜在的能量,使学生能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情绪下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激发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便于点燃学生求异思维的火花。

三、发挥好奇心

中学时代是青少年长身体、长知识的时代。学生们的求知欲旺盛、好奇心强,这是培养创造思维的有利条件。充分发挥好奇心,并加以正确诱导,便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如在做卤素的性质实验时,学生已完成了碘水中分别加入苯和四氯化碳的实验,得到了两种不同的现象后清洗仪器时,有一组学生无意中将上述两支试管的液体混合后振荡,发现上层呈紫红色,就提问:“当往碘水中加入苯和四氯化碳时,溶液会不会分三层,各层的颜色又如何?”我及时把握住机遇,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了这组中国学习联盟胆思考,发现问题,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展开讨论。随后我作了归纳:肯定不会分三层,根据相似者相溶的原理,苯和四氯化碳在振荡后会溶在一体,溶液分两层,至于苯和四氯化碳层在上或在下要取决于两者的相对多少,如苯多则在上,反之则在下,并演示了两种情况时的实验,加深了学生对溶解性的理解。

篇(4)

文档一体化管理,就是由统一的文档管理机构从文件和档案工作的全局出发,统筹规划,科学管理,实现文件管理部门由文件形成、收发、登记、编号、存储、检索、利用到档案部门的收集、整理、鉴定、著录、保管、统计、利用等管理的全过程控制。此种工作模式有利

于改善和保证文件、档案质量,提高文件和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从而实现文件和档案管理工作的现代化。长期以来,由于文件工作和档案工作实行分散管理的工作体制、相关法规不健全及文档工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等原因,直接影响了文档一体化进程的实现,进而造成档案服务于社会工作职能的低下。本文旨在对此一问题作以探讨,以期对实际工作有所启迪。

一、实现文档一体化管理的必要性

1.实行文档一体化管理有助于保证文档质量,确保文档管理、使用的有效衔接

文件是原始记录材料。档案是原始文件的转化物,是文件的特殊部分。文件与档案是同一事物在不同运动阶段上价值形态变化的体现。档案虽是由文件转化来的,但并不是所有的文件都能转化为档案,具有保存价值是文件转化为档案的一个重要条件。国外许多国家的档案法规和档案学论著都认为档案是具有长期或永久价值的文件,我国档案学辞典的解释则认为档案是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及个人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历史记录。国内学术界对档案的定义也强调文件和档案相同的本质属性,认为二者都具有原始记录性。因此文件管理的质量将直接关系到档案管理的质量.所以在实际工作中,要把文件管理和档案管理看做一个统一的系统工程,采取统一的工作制度和方法来控制前后各有特点但又互相连续的工作环节和程序。也就是说,要把原来相互独立但又在不少环节上互有影响、联系紧密的两个管理系统,从组织制度到具体工作程序上真正融合在一起。

2.实现文档一体化管理,必须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运用,办公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无纸办公系统已成为现实,文件产生和传递也随之发生了质的变化。计算机网络系统为电子文件从设计、形成、管理、利用到实行文档一体化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证。要实现文档一体化管理,必须从文件材料的设计和形成开始纳入计算机管理系统,直至完成文件运转全过程和转变为档案的全流程,使文件处理与档案管理紧密结合起来。实现文档一体化管理所产生的一系列烦琐工作,借助信息化技术都将迎刃而解。

目前我国档案部门信息化建设并不乐观,虽然大多数单位都配置了计算机,但大部分档案馆室仅限于目录的输入,很多档案信息还是靠人工检索,难以跨越不同部门、不同学科领域和不同历史阶段信息库的壁垒,工作效率很低,社会服务效果较差。再加上因客观原因造成的案卷标引不规范等,所以在查找利用过程中有很多麻烦,利用者得到档案信息的标准率、检全率及查找速度都受到检索工具的严重限制。要改变这一现状,在提高档案管理人员对档案信息的综合开发水平的同时,引人信息网络技术势在必行。

二、实现文档一体化的前提条件

过去甚至目前,我们的宣传工作总是超不出档案界本身这一专业狭小的领域,这使得宣传工作具有相当大的局限性。实现文档一体化管理,必须提高认识,树立“一体化管理”的新观念;合理协调两个部门之间的互动关系,使之充分发挥各自的功能,相互促进、相互发展,方可实现文件和档案工作全方位的统一控制和管理,以满足且前信息化高速发展及社会多层次需求。

(一)加强宣传,提高社会档案意识

社会档案意识是指社会公众对档案和档案工作的了解程度与认识水平的总和,其重要程度几与档案工作成正比。总体上说,社会上各行各业对文件和档案工作的认识水平和敏感程度,共同构成了社会的档案意识。要提高社会档案意识,必须实现观念上的突破,扩大宣传范围,面向社会,在引导社会公众提高档案意识的同时,还必须在文件形成部门和档案管理部门内加强“文档一体化”观念的宣传,使档案工作人员了解文档一体化管理是档案工作的延伸和发展,从综合开发档案信息资源以更好地服务于现代化建设的高度出发,真正把文件和档案两种资源整合为一体,以发挥两者的整体功能。

(二)加强领导,改文档分散管理为文档统一协调管理

长期以来,我国文档工作基本上处于宏观失控状态,即文件的制作部门不负责管理文件,档案管理部门虽负责管理文件,但对文件质量却无法进行有效的干预,这就使文件和档案工作无法实现全方位的统一协调管理,其质量自然就不能保证。要改变这一现状.首先应从系统管理角度出发,尽快理顺文档工作的管理体制,完善机构设置,合理设置工作流程;其次,从中央到地方,为了避免增设新机构或者改变目前文档工作分属不同管理机关的体制,应将现有的文件和档案管理机构合并,明确单位分工,强化统一领导、分层负责的文件和档案管理制度,扩大现有的国家档案行政管理机关的职责权限;再次,在前两者目标实现后,可进而对全国档案事业实行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宏观、系统地制定文档一体化管理工作方针、政策,确立科学、合理的贯彻措施,以加强对全国文档工作进行监督指导的行政管理职能。最终实现将文档工作归于统一的组织管理体制之下,采用合二为一的工作模式,使二者的工作流程相互衔接融合,通过法定程序和规章制度将其合法化。此一措施有利于二者的有机整合,在保证文件质量的同时,还有助于实现其服务于社会的最高效能。

(四)加强文档学教学科研一体化模式,造就一大批年轻复合型人才

文档管理人员的素质关系到文档工作水平的高低,只有培养出一支具有较高素质的文件和档案工作人员队伍,才能真正提高文档一体化水平。

信息时代的到来及电子文件、电子档案的产生,使档案管理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目前的文档教育只有对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进行修订和完善,培养出高素质的文档从业人员,才能使从业者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满足社会对档案管理工作者的要求。高等学校文档教育应以人为本,以学为主,依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及时调整授课内容,注重学生学术理论的培养和实际工作能力的提高。同时,档案学专业知识和档案学理论也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进一步拓展、创新,应着力培养和增强未来文档管理人员在信息时代的信息意识和信息利用技能。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实行文档一体化管理,健全文档法规,把文件的形成、运转、处理、管理与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检索、编目、利用等环节有机地联结在一起,制定统一的行业规定、管理标准,以实现统一规划、统筹安排,尽量消除或减少重复工作,方可最大限

度地发挥文档的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杨戎.文档一体化进程中的文档工作关系新探[J].四川 档案,2000,(5).

[2]宋钦.我国文件档案发展阶段厦其模式[J].档案学研究,2003,(2).

篇(5)

化学解题有与化学学科知识相联系的解题策略,也有与非学科知识相联系的解题策略,这种解题策略,更重视智力的因素。当然知识是基础,思维能力是关键,没有知识,思维能力将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但应该认识到在具有一定知识基础的前提下,思维能力对解决实际问题显得更为重要。事实表明,讲究思维品质和综合素质提高的形势下,在考虑解决问题的策略上应该具有全面的观点,就是既有利知识的迁移,也有利于思维品质的全面发展。这样,在解决一些具体的化学习题时,可以起到省时、高效、准确的作用,下面阐述在化学习题解题时运用“逻辑辨析”法这种特殊思维方式解题的实例。

混合物除杂根本原则是除杂过程中,反应转化越彻底越好,越便于分离越好,分离或提纯结束后,要求被提纯的物质复原或保留成原来所需之物质。硝酸钾溶液中混有少量KBr和Ca(H2PO4)2,除去杂质可用的试剂和操作有:①加入稍过量的AgNO3溶液;②加入稍过量的KCl溶液;③加入稍过量的KOH溶液;④过滤;⑤加入稀HNO3直至不再产生气泡为止;⑥加入稍过量的K2CO3溶液,正确的操作顺序是:A、①②③⑤④B、③①⑥④⑤C、⑥①②④⑤D、③⑥①②④⑤。这是一类难度较大的除杂选择题,但在题目中将其可能的操作步骤列出供选择、编排,由此确定最佳的操作顺序,当然考虑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唯一的,其中不泛常规的方法,但也有一种特殊应对策略:通过读题发现在所提供①~⑥中除④外唯有⑤中没有提到“稍过量”问题,而且⑤中明确限制HNO3用量的条件,由此可以确定选项⑤应是操作顺序中最后一项,这样就将备选ABCD四个选项中的A选项排除掉,再看BCD三个选项,其中倒数第二个操作皆为④,说明“过滤”是必选内容。结合第⑤项内容:加入稀HNO3直至不再产生气泡为止,说明在上一步“稍过量”物质中要有能与HNO3作用产生气体且盐必为KNO3的条件,这是除杂题自身原则规范下的合理结论,由此可以推定操作顺序中⑥为唯一可能,至此,所选选项已经明朗,即为“B”。通过上面分析可以看出对于化学选择题的应对策略,除有直接法、排选法、验证法、筛选法、计算法、条件转变法、平均值法、守恒法、推理法等以外,对这类选择题采取“逻辑辨析”法进行推断,是非常奏效的。

当然这种方法在解决非选择题也有借鉴意义。例:请从氨水、氯化铵、碳酸钾、硫酸钾和磷酸二氢钙五种物质中,选择若干种同时具有氮、磷、钾肥效的复合肥料,写出所选物质的名称,并用离子方程式表明不能选用其它物质的理由。对于此题,运用“逻辑辨析”的方法我们只要稍加思考便可得出结论:因为所需复合肥料中含磷肥,这样提供的五种物质之中磷酸二氢钙为必选物质。而由Ca(H2PO4)2的酸性,限制氨水与之混合,否则Ca(H2PO4)2将转化为Ca3(PO4)2或CaHPO4沉淀,而失去或降低肥效,则NH4Cl成为必选第二个物质,只能由NH4Cl提供氮肥,K2CO3也显碱性,故也不能选择,则钾肥只能由K2SO4提供,故此题只能选用NH4Cl、K2SO4、Ca(H2PO4)2三种物质组成复合肥料。

由以上实例可以看出,所谓“逻辑辨析”法就是根据题干已知条件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合理辨析,并由此得出合理结论的过程。笔者认为这种“逻辑辨析”法,在推理互动以及严密思维中都具有普遍意义,对学生思维技巧培养至关重要,在解决这类习题时引导学生要有高度的警觉性,强烈的排干扰性,敏锐的洞察性,合理的思辨性,细心体会思维的兼容性、宽泛性,以此达到优良的思维品质、合理推断能力的逐步形成,这是学习过程中解决普遍问题的重要策略和途径。

篇(6)

传统意义上的教学设计,主要是老师从主观愿望出发,以老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依据,凭借自己的教学经验,主观意志,进行安排和策划,其适用性和合理性都较差,教学效果常会事倍功半。而现代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因此新理念指导化学教学设计,尽管使用化学旧教材,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那么怎样才能在现在使用旧教材的情况下在教学设计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呢?

首先应该摸清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基本知识,基本持能,生活经验、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再进行教学设计。包括目标设计、内容设计、学习的情景设计,教师与学生互动设计、复习设计、实验活动设计、作业设计等。现有设计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而设计。使学生在学习中处于主体地位,老师处于引导的地位。现就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这一小节的教学内容设计老师与学生互动这一环节:

老师活动:出示问题,创设良好氛围让学生主动参与,(1)、复习提问酸有哪些五条通性?(2)、出示本节实验的用药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NaOH的化学性质。(3)、指导学生完成以下实验:A、氢氧化钠与指示剂的反应。B、氢氧化钠溶与CO2的反应(学生可以用嘴吹),C、氢氧化钠与酸反应(中和反应)D、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氯化铁溶液反应。

学生活动:1、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再设NaOH的化学性质。2、积极完成各个实验,有问题请老师指导。并记录现象。思考讨论得出结论:NaOH共有四条化学反应性质。本环节设计主要以实验来提问、探讨、通过老师的引导,进行学法指导,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达到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宗旨。

二、课堂教学的学生为主,切实变“讲堂”为“学堂”。

过去的课堂教学绝大多数是老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或“一言堂”老师把知识传授给一个个的容器,学生被动接受,教学只是应付考试,分数还可以,而实际能力欠佳。培养良好的科学素养皆不敢提及。教学陷入了误区,忽略了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有思想,有感情,是一个可以点燃的火把,要达到教学的宗旨,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变“讲堂”为“学堂”教学才能圆满完成。因此,课堂教学首先应该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其次再根据课型的不同,找准体现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最佳切入点。

(1)、如教学化学肥料这一节内容,作为本校所有学生都是农民的子弟。对化学肥料这节内容并不陌生,因此采用的学生自学,分组讨论的形式进行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讨论的解决怎样才能科学,合理地施用化肥。

(2)、在复习课中仍以学生为主,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摒弃以往,教师讲解知识、结构、进而分析例题,学生练习的课堂复习模式。如《溶液》一章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复习中,先让学生回忆知识点,可以自己查阅教材,笔记,也可以闭目搜寻,也可以两人讨论。也可以多人合作。将本章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整理出知识网络。再由老师出示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老师根据学生答情况掌握到差异方面,及时进行学法指导。可以设出以下问题:

你能举出一种溶液吗,说出其中的溶质,溶剂。

有一瓶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你有几种方法,使它成为饱和溶液?

30℃时KNO3的溶解度是45.8g,它表示什么意义?

固体KNO3的溶解度曲线有哪些用途?

结晶有几种方法?

20℃时,Nacl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26.4%,其含义如何?

篇(7)

面向对象的软件工程方法是面向对象理论在软件工程领域的全面应用,它包括面向对象的系统分析(OOA)、面向对象的系统设计(OOD)、面向对象的编程(OOP)、面向对象的测试(OOT)和面向对象的维护(OOSM)等主要内容。OOA是软件生命周期全过程的第一个环节,它是一种分析方法,OOA模型是指运用面向对象的分析方法建立的系统模型,包括需求模型、基本模型和辅助模型3部分。

统一建模语言

UML概述统一建模语言(UML)统一了Booch、Rumbaugh和Jacobson的表示方法,并对其作了进一步的改进,最终成为能为大众所接受的标准建模语言。UML是一种图形化建模语言,因为结合了软件工程领域面向对象的设计思想,因此具有定义良好、易于表示、表现直观等特点,可谓是建模的好帮手。目前,UML已经成为建模语言的工业标准,应用领域包括软件系统和非软件系统领域。

系统模型的建立

1需求模型的建立

需求模型是从使用者的角度对系统进行分析而建立的系统模型,建立需求模型是需求分析阶段的重要工作之 一。需求模型用于定义用户需求,由UML中的用况图来表示。对一个系统或者子系统的使用者、用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可视化表示的模型图称为用况图(usecasediagram)。用况图中包含的元素有:使用者、用况、使用者与用况之间的关系、用况与用况之间的关系等。

使用者是系统外部的一个实体,它以某种方式参与用况的执行过程。高校大型仪器管理系统分为前台和后台两部分,把使用系统前台的这类使用者统称为借用者,因为前台主要提供的功能就是提供大型仪器的信息供查询、预定、借用等。而与系统后台进行交互的主要有两类用户:系统管理员和仪器管理员,这两类使用者处理的业务不同,系统管理员主要负责仪器信息的维护、借用者信息的维护等,仪器管理员主要负责预定信息的处理、仪器外借处理、仪器归还处理等。因此,高效大型仪器管理系统的使用者总共有3类:借用者、仪器管理员、系统管理员。

用况是对使用者使用系统某项功能时所进行的交互过程的描述,其中包含由双方交替执行的一系列动作。根据对业务流程和功能需求的分析,本系统有以下用况(UseCase):查询仪器、预定仪器、维护个人信息、查询仪器详细信息、借用仪器、收取押金和借用费、归还仪器、登录系统、处理仪器预定信息、维护仪器信息、维护借用者信息、维护仪器管理员信息、修改密码、注册账号、查询账户信息、查询仪器预定信息、查询借用者借用信息、查询借用者借用历史记录、拒绝预定请求、查询仪器是否可用、接受预定请求和收取罚金等。此外,还需确立用况之间的关系,主要有包含和延伸关系。图1为设计的系统用况图。

2基本模型的建立

基本模型以直观的方式表达了最重要的系统构造信息,由UML中的类图表示。在面向对象的建模中,类图(classdiagram)永远是最重要、最基本的模型,而其它各种图只是起到一种辅助作用。类图(classdiagram)是描述类、接口、协作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图,用来显示系统中各个类的静态结构。构成类图中的主要成分是类与类的属性和操作以及类与类之间的关系。

在面向对象的分析中,最重要的工作是研究问题域,对问题域中的事物进行抽象,从而得到系统所需要的对象。类是具有相同属性和操作的一组对象的集合,它为属于该类的全部对象提供了统一的抽象描述,它由一个类名、一组属性和一组操作构成。对高校大型仪器系统进行分析后,得到如下类:系统管理员类(SystemAdministrator)、仪器管理员类(InstrumentAdministrator)、借用者类(Borrower)、仪器类(Instrument)、工作记录类(WorkRecord)、预定信息类(Reservation)、账户类(Account)和借用者借用记录类(Bor-rowerRecord)。图2为设计的系统类图。

3辅助模型的建立

篇(8)

一、文化管理理论的含义

泰伦斯?迪尔与艾伦?肯尼迪指出,文化管理不仅是管理领域的一种理念及思想,是系统管理的理论与学说,还是含有企业管理的组织管理的重要管理模式。文化管理主要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思想是以人为本,以人作为管理的中心;文化管理系统理论与组织管理学说的理论基础是文化的竞争力就是核心竞争力;文化管理是软管理与硬管理的相互对立与统一。

二、高校学生管理中文化管理理论的具体实践

1.强调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树立

文化管理将以人为本作为管理的理论基础,具有以人为本的本质,将人发展的全面性作为终极目标,组织管理的主要任务就是发展人、关心人、完善人与满足人。培育具有共性的思想价值观念,营造和谐健康的文化氛围,实现全体成的全部身心与系统的充分融合,改变被动管理的模式,实施自我约束,在社会价值最大化得以实现的同时,个人价值最大化也得到了充分体现。在对于高校学生的管理工作中,营造以人为本文化气氛、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自我管理能力、管理方法应用的柔性化、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等方面是人本管理理念的重要体现。让学生对自己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的双重身份从思想上给予充分认识。促进学生自主能力的提升,学会自我管理,对自己行为活动负责,规范学生的行为活动。

在以人为本管理理论视角下,管理者面临者更为严格的要求。学生管理者应当重视自身素质的全面提升,高校学生的管理工作人员是学生步入人生正确道路的引领者,其自身形象以及素质非常重要,学生工作的管理者是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主体,为学生排忧解难、提供帮助是他们的责任与义务。对于学生来说,学生工作管理工作者不仅是良师,更是益友。在工作管理中,应对学生和管理者关系进行新的定位,由“管理学生”向“服务学生”转变,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强化服务意识的提升,使服务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2.文化因素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融入

自我教育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文化管理具有对人的生理、心理、现实与历史覆盖的特点,全面展示出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文化是整合由集成共享理想、行为准则及价值观念形成的集体接受个人行为能力的共同规范、标准以及模式。所以文化管理应将各成员共同价值观的培养为核心。培育共同的价值观念应当营造一定氛围。这种环境下,会使学生接受感染与熏陶。长此以往,会使外在价值观念转化为自身价值观念,成为是非评判的依据和标准。

3.凝练高校文化,扩大文化影响

在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企业可持续性发展需要强大的内在企业文化为驱动力。该动力实则为核心价值观念,良好、积极的核心价值观念将对企业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在高校发展的过程中,高校文化同样具有重要意义。高校更多??质生源的获得、更多优秀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其文化。高校文化是其思想、精神、制度方面的营造的一种氛围,是高校教育中人格的唤醒、心灵的震撼、思想的启蒙凝集结果。高校文化的形成需要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积淀,并在高校的各项活动中得以体现,是同高校办学理念、优良传统、发展目标等一致的价值取向。因此高校的学生管理实践中,应当融入文化管理理论,加大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将师生正确、共同的核心价值理念的培养当作首要任务,塑造独具特色的高校精神与良好的学校风气,利于高尚学校文化的形成。高校文化是一种需要师生共建的文化,是观念体系、行为准则、工作作风共同培养与遵守的总和。人格受文化影响,行为被人格左右。文化管理理念应对高校文化进行凝练,为学生营造和谐、高尚的学校文化情境,促进学生自我完善与发展。

4.强化软、硬管理有机融合

篇(9)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5-0-01

一、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意义

公司财务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面临者诸多的挑战和考验,最难的不是技术而是管理,特别是基础管理的强化,管理的难度在于涉及到管理体制、业务流程、利益调整等。因此,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打破了“孤岛”现象,实现信息共享和整合。财务信息化是公司各部门信息共享的基础,通过实施财务信息化,打破信息孤岛现象,确保企业数据口径统一、真实、完整,解决长期困扰公司信息失真的问题。

2.实现财务的集约化管理。集约化管理一直是公司财务管理重点,通过理信息化建设,加强财务集中管理,为公司管理层及时掌握经营状况的实时信息,实现事前计划、事中控制和事后监督相结合的财务管理提供支撑,尤其是为加强资金集中管理,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等重大问题提供解决的工具。

3.转变观念,实现财务管理职能的转变。通过现代化的财务管理方法和手段,实现以信息管理和利用成为财务管理的重要核心能力,促进财务管理角色的转变;实现财务与业务的紧密结合,促进业务价值创造;最终为公司前瞻的决策提供坚强的支持,促进持续健康发展。

4.为建设高度集成的企业信息积累宝贵经验。公司财务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能够为公司信息化打下坚实的基础,降低信息化带来的风险;并促进其他信息化建设规范开展,实现信息的有效集成。

二、财务管理信息化面临的问题

1.网络财务的安全问题。数据安全是二十一世纪网络财务面临的最大问题。网络财务系统安全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科学性和管理的有效性。网络财务是一个开放系统,系统间的数据流动性很大,其开放性不仅体现在财务的业务范围及财务的信息披露上,还体现在企业的决策数据上,商业机密一旦被竞争对手获取则无疑是致命的。网络财务系统的开放性与企业财务运作所要求的某些信息的保密性形成了较大的冲突。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电子单据、电子报表、电子合同等无纸介质的使用,无法沿用传统的签字方式,使网络财务在辨别真伪上存在新的风险,而目前的财务管理缺少与网络经济相适应的法律规范体系和技术保障。计算机系统本身是脆弱的,黑客的恶意攻击、病毒的感染,计算机硬件的故障、用户的误操作等,都会危及网络系统的安全性。

2.会计资料的存档问题。网络化的财务管理,电子符号取代了财务数据,信息的载体己由纸介质过渡到磁性介质和光电介质。这些介质的保存有较高的要求,易受到高温、磁性物质、剧烈震动的影响,其保存的数据资料易于丢失。另外,网络财务软件的实施是对现有单机版、局域网络版财务软件和硬件系统的全面升级,由于数据格式、数据接口不同,数据库被加密等原因,网络财务软件不一定兼容以前版本或其他财务软件,以前的会计信息可能无法被及时录入网络财务系统,对于隔代保存的会计档案更不可能兼容,因而原有会计档案在新的网络财务系统中无法查询。因此,网络财务环境下,会计数据资料面临不完整和易于失效的风险。

3.网络财务的审计取证问题。传统的财务管理,其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及相关经济责任的认定,是通过完整的纸介质会计凭证体系和严格的白纸黑字财会审批手续记录下来的,财务审计的取证摸得着看得见,一目了然。而在网络财务中,财务数据的签字盖章等传统确认手段不再存在,网络传输和保存中对电子数据的修改、非法拦截、窃取、篡改、转移、伪造、删除、隐匿等可以不留任何痕迹,传统的审计控制制度及组织控制功能的效力弱化。网络系统的开放性和动态性加剧了财务信息失真的风险,加大了审计取证的难度。

4.网络财务的技术人才问题。网络财务环境下,要求财务管理人员必须精通财务知识及网络知识,熟悉计算机网络和网络信息技术,掌握网络财务常见故障的排除方法及相应的维护措施,了解有关电子商务知识和国际电子交易的法律法规,具备相应的产业知识及商务经营管理和国际社会文化背景等基本知识,并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目前,在我国这样的复合型人才还非常缺乏,大多数财务人员文化程度普遍较低、英文底子较薄、视野较窄、新事物接受能力较差。

三、解决对策

1.网络财务安全策略。建立安全可靠的网络财务系统是发展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关键。为了抵御来自系统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干扰和威胁,应加强对网上输入、输出和传输信息的合法性和正确性的控制,对整个财务网络系统的各个层次,包括通信平台、网络平台、操作系统平台、应用平台等,都应采取安全防范措施和规则方面的技术,建立综合的多层次的安全体系。同时,在财务软件中应提供周到的强有力的数据安全保护,包括数据存储的安全性、数据操作的安全性、数据传输的安全性以及数据运用、查询、分析时的安全性。

2.会计档案管理策略。采用标准的财务软件数据转换接口。为了使不同开发商的软件能够相互兼容会计数据,便于财务软件的升级,同时,也便于网络传送的数据、报表在银行、财政部门相互兼容,必须制定和执行标准的财务软件数据转换接口,以保证会计档案数据存贮形式的连续性和一致性;采用多种形式的会计数据备份策略。为解决隔代数据兼容问题,既要输入光盘、磁盘等光电介质,又要按规定打印输出,便于日后查询和故障恢复需要并适时地进行软件升级。

3.网络财务法律保障策略。加强网络财务的法律法规建设,借鉴国外有关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网络财务信息管理、财务报告披露的法规、准则。具体规定企业网上披露的义务与责任、网络财务信息质量标准要求、监管机构及其权责等。应尽快建立和完善电子商务法规,以规范网上交易的购销、支付及核算行为。对涉及电子商务合同、单证、公证签名的认证以及争端解决规则等各个方面实行一系列的制度改革。加大打击网络犯罪的力度,为电子商务和网络财务信息系统提供一个安全有利的外部环境。

4.网络财务技术人才策略。在电子商务时代,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财务管理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财务管理人员必须是既懂财务知识,又懂计算机网络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财务管理的重心转向事前和事中监督,加强对资金的有效管理和控制。财务管理人员不仅要关注过去的企业经营成果和现在的财务状况,而且还要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并越来越多地关注企业财务信息的时效性。

篇(10)

①氧气②二氧化硫③铁粉④硫粉⑤CaO(初中《化学》第45页习题3)解答:元素一般都有两种存在的形态。以单质形态存在的叫元素的游离态;以化合物形态存在的叫元素的化合态(大前提)。因为氧气、铁粉、硫粉是单质,二氧化硫和氧化钙是化合物(小前提)。所以,组成氧气、铁粉及硫粉的氧元素、铁元素,硫元素皆以游离态存在;而组成二氧化硫、氧化钙的氧元素、硫元素、钙元素均以化合态存在(结论)。

例2.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后,生成物的质量比镁带的质量增加了,为什么?

(初中《化学》第54页习题1第四题)

解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一定等于参加反应的反应物的质量总和(大前提)。镁带在空气里燃烧,是镁和氧气反应生成了氧化镁(小前提),所以,生成物的质量比镁带的质量增加了(结论)。

三段论法,大前提和小前提先后次序也可颠倒。

例3.为什么用湿手接触正在通电的电器设备更容易发生触电事故?牐ǔ踔袓《化学》第172页习题1)解答:一般天然水和汗水都是某些电解质的稀溶液(小前提)。电解质溶液能够导电(大前提)。所以用湿手接触正在通电的电器设备更容易触电(结论)。

上述例题的解答过程是应用一个三段论的推理,但在有些题目中需要几个三段论组合起来成为一个复合推理,才能得出最后结论,其中前一个三段论的结论是作为后一个三段论的大前提或小前提的。

篇(11)

2要想深入的认识电力营销数字一体化,就必须进行体系结构的分析。在当下的电力营销工作中,与客户进行相关的沟通是必要的,客户服务层次扮演着重要的地位,其是客户及其企业沟通的桥梁。通过对客户问题的解决,更好的满足客户的需求,这就有利于电力企业服务的改善,为客户提供更加符合其自身的服务。在当下电力营销数字一体化工作中,客户服务层次需要发挥好自身的优势,通过对网络体系的应用,进行电子商务活动的开展,保证网络营销体系的健全。这就需要进行客户服务的营销业务体系及其数据处理体系的健全,更好的进行客户服务层次的优化,更好的进行相关信息的反馈。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加工及其处理,更好的进行客户服务层次的反馈,保证客户需求的抓住,保证相关的针对的开始。在电力营销工作中,进行客户服务层次的优化是必要的,这也需要数据处理中心配合相关工作,保证监督及其审查工作的协调。保证营销决策层的领导。这就需要进行下属的部门工作的绩效考核工作的优化,进行不同部门的工作情况的收集,从而有利于进行电力营销的决策。针对不同部门的数据信息的提供,进行相关决策的制定,保证电力营销数字一体化工作的开展,实现不同部门的协调工作。

二、电力营销数字一体化管理体系的优化

1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健全电力营销数字一体化管理体系是必要的。这就需要进行以客户为中心的数字营销策略,进行客户管理的优化管理,进行客户关系的紧密控制,实现客户需求及其供电企业流程工作的协调。这也考察了营销管理信息系统的工作连续性及其协调性。这也需要进行电力企业的营业、电量控制、用电检查等的协调,保证营销管理信息系统的不断优化,进行原有业务流程的优化。这可以进行各种在线检测及其营销工作环节的协调,充分的落实好姿势的营销管理工作,保证电子流程化管理体系的健全,保证工厂流水作业式监督环节的协调。比如系统可以针对工作状态及其性质,进行工作单的生成,针对工作单进行全方位的管理。这就需要各个部门进行权限及其时间的处理,保证管理系统的跟踪及其控制环节的协调,这就需要领导做好相关的执行工作。在电力营销工作中,进行多媒体客户服务工作的协调是必要的,这可以进行电话报装、网上报装等方式的协调,更好的协调好供电企业及其客户之间的联系。为客户的需求解决奠定良好的基础,为其提供高效化、快捷化、个性化的服务,通过对客户有用信息的获取,保证企业的管理决策工作的良好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