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企业信息化工作思路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①中小企业实施信息化过程中需要信息化人才。在信息化建设中,许多成功企业的经验表明,在推进企业信息化的过程中最根本的是人。信息化建设不仅需要一批优秀的信息技术管理人才,而且需要一大批信息化素质较高的执行层人员。
②员工信息化水平对信息化实施具有反作用。企业实施信息化系统,对企业的全体人员来说,不仅仅是更换了一种技术,更重要的是其管理、操作、思考问题的出发点、解决问题路线的转换。员工的信息化水平、对先进技术的认可和接受程度直接影响着信息化建设的实施效果。
③员工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是企业拥有持续竞争优势的有力保障。企业实施信息化的核心问题是企业管理人员适应并学会利用新系统完成工作的技能。能够给企业带来持续竞争优势的不是系统本身,而是系统实施过程所积累的管理技能以及所形成的信息处理能力。员工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才是企业拥有持续竞争优势的有力保障。
2中小企业信息化人才市场分析
据统计,中小企业占我国注册企业总数的99%以上。在当今电子商务特色突出的市场浪潮中,信息化发展是一场不可逆转的潮流,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明确指出,要大力培养信息化人才,以满足市场的需求。以重庆为例,重庆市中小企业数量众多,分布的行业、地域十分广泛,重庆市将在“十二五”期间实施“万户中小企业成长工程”,着力培育一批竞争优势明显、社会贡献突出的高成长性中小企业。就人才支持方面“,每年组织1000名以上企业高层管理者参加国内外培训、进修”“、1万名以上企业中层管理人员参加各项知识更新、提高能力的专业技术培训”“、10万名以上企业技术工人参加提高操作水平和技术等级的岗位技能培训”。全市中小企业数十万计,全国中小企业数千万计,按上述比例计算,人才培训需求的数量庞大。由此分析可知,中小企业信息化人才培训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
3中小企业信息化人才培训服务平台建设
尊重信息化人才成长规律,以信息化项目为依托,培养高级人才、创新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是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必经之路。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各个层次的人才,对于开展信息化的企业来讲,人员结构需求呈现出“金字塔”型,“塔尖”是负责整个企业信息化全盘规划的CIO,一般由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承担;“塔基”是一般技术人员,负责数据输入等具体操作工作;“塔身”就是被称为企业内部IT管理咨询顾问的项目负责人,即各模块的项目经理,其作用一般是代表企业用户方负责具体项目的需求调研、规划及实施,负责代表用户表达自己的需求,并进行项目描述。结合中小企业数量多、分布广、发展程度不一的特点,构建中小企业信息化人才培训服务平台,综合制订多主题、多层次、多形式的人才培训措施。针对信息化建设中需要的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等不同层次的信息化人才需要,结合各类信息化主题知识,开展集中授课、专家讲座、现场指导、电教普及等各种形式的培训。从而推动和促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促进经济发展。
3.1培训面向层次
经理(厂长)班:面向中小企业经理(厂长)、企业最高决策人员开设。培训内容以企业家的视角,包括企业信息化对企业的机遇和挑战,信息化和企业发展战略、企业创新的关系,信息时代的领导和管理艺术等方面内容。专业培训班(高级班):面向企业信息化主管、主要技术人员开设,培训完善信息化知识结构。课程内容从信息化战略规划、系统选型、系统建设、组织实施等方面展开。基础培训班(普及班):面向信息化相关技术人员。从普及的角度,提高整体信息化水平。主要强调具体的系统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举办专题技术讲座:针对性开展集中区域、集中领域、集中行业、集中应用需求等方面的专题技术培训。培训内容随需求而定。
3.2培训组织形式和管理方案
培训工作思路是“抓关键,重普及,利用多种手段全面开展信息化培训”。培训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可以结合政府企业组织、培训机构参与、社会团体辅助等多种方式,采用针对主题的灵活形式开展。不定期举办中小企业经理(厂长)信息化的培训班。定期开办中小企业信息化专业人员培训班。组织相关力量,借助远程教育中心安排普及企业信息化教育课程。组织国内外专家学者、行业领先者进行技术讲座。
【中图分类号】F23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08—0251-01
2007年建设部发文首次将企业信息化水平纳入施工资质标准,修订后的《施工总承包企业特级资质标准》中规定申请特级资质,必须具备以下在信息化建设达标条件:“企业已建立内部局域网或管理信息平台,实现了内部办公、信息、数据交换的网络化;已建立并开通了企业外部网站;使用了综合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和人事管理系统、工程设计相关软件,实现了档案管理和设计文档管理。”
建设部之所以将信息化水平纳入到考核范围内,应该是为了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更重要的应该是为了提高施工企业管理水平,从而企业提高竞争能力。施工企业项目往往分布在不同的地方,企业传统的管理手段和方法不能对项目有效的监管,而只有通过信息化的手段才能最大程度的给企业管理着提供帮助,促进是施工企业管理方法的变革。因此将信息化应用建设的重点内容锁定在“综合项目管理”,实现核心的综合项目管理信息化,实现工程设计、人力资源管理、档案资料管理信息化,同时建立综合项目管理协同平台,实现企业各职能、企业与各项目问的协同管理,实现综合项目管理系统与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档案管理系统的集成应用。
一、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目标需求
如何推进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切实有效开展已成为目前我们所关注的重要工作。企业信息化系统目标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以工程项目为管理对象,协调采购,物流,计划,施工,成本,资金等多部门的业务关系,解决多工程及其子系统从采购,施工,进度,资金不一致造成的拖期、待料、成本失控、工程亏损等问题。
2、全过程的成本动态控制,实时反映各个工程项目的成本利润情况。
从工程投标前的成本预算、工程签订合同后的成本计划、到后续施工阶段的成本核算及收尾结算,应该使工程项目的成本管理控制工作规范化、精细化,使了解企业真实的“个别成本”,参与投标博弈、指导施工。系统对不同阶段的成本做到实时的归集分析,无论用户处理哪种具体业务,只要有费用发生系统就自动统计成本,极大减轻了财务人员的工作强度,达到工程成本的实时核算及对比监控,克服一次完成,最终算帐的静态管理垢弊,系统设置的各业务模块分别管理着这些费用的计划、发生和记载,一旦有关于工程项目的费用发生,系统会将其自动归集。公司及工程各职能部门可随时监控工程的进度及成本执行情况,以做出科学决策。
3、满足目前流行物资管理要求和多种成本核算要求,系统提供灵活的物资采购管理技术,对工程物资管理提供全面的操作,支持采购申请,专业采购,材料成本核算灵活自如。力争做到材料设备的“零库存”的运作模式,并使其具可操作性;同时兼容其他多种模式,覆盖工程材料设备管理的全过程业务,保证各项工程成本核算的及时准确。
4、系统数据集成度高,互联共享,权限操作,统—规划管理采用“无缝联结”的概念,各模块之间的数据转移可自动完成,避免重复输入,保证数据的一致性、连贯性,节省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软件对操作员及其权限集中管理以及设立统一的安全机制,包括数据库的备份、功能列表和上机日志等;对账套的统一管理,包括建立、修改、引入和输出,权限划分详细,控制灵活。
二、如何推进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
1、转变对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观念意识。当今信息时代,信息技术是当代最新的科学技术,信息化建设是企业实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的重要手段。在全公司范围内有步骤有针对性的开展信息知识培训,不断提高企业员工计算机应用水平;制订周密的企业信息化建设规划,在规划中确定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其核心要将企业信息化建设工作在逐步消化、普及的过程中循序渐进,结合企业实际确定信息化工作的重点及关键所在,选择投入较少、成效明显的工作为突破口。
2、以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为突破口提高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工程项目是施工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企业的效益来源于工程项目。建立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可坚持总体规划、系统设计、分步实施的原则,项目前期对工程项目信息的搜集、整理、筛选,对工程项目可行性分析研究,实现信息共享;投标阶段体现企业的综合实力,它成功的每一步运作需要企业各方面的配合、协调和强大的后台支持。实现信息化管理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施工阶段管理信息化的实施对生产要素进行合理配置,综合应用电子商务技术,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效率和效益;工程后期管理对工程项目进行清理结算并负责保养期的维护,形成施工单位效益和业绩。因此,以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为突破口,实现企业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减少管理层次,实现企业扁平化组织,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动态管理,实现资源共享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经营水平、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从而提高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的捷径。
3、通过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各个组成部分的建设保障信息化工作。
企业信息网络硬件平台的建设:从技术和经济两方面考虑,采用目前流行、成熟的TCP/IP协议作为企业的网络通信协议,整个硬件由网络服务器、通信设备和网络安全设备组成,应用网间互联、路由、网络交换、网络管理、WEB数据库技术、防火墙以及虚拟专用网(VPN)等技术,同时包容现有网络应用支撑系统,支持上层应用软件的运行,建立起先进、安全、可靠、稳定、开放的网络应用平台。
企业网站建设:建立企业网站,可及时通过互联网络向公众企业有关信息,宣传企业形象,展示企业实力,使潜在客户和公众可随时了解企业发展情况,在国内外建筑业市场赢得更大的市场机会。
建立网络办公平台:在企业内部建立网上协作环境,开发建立企业内部网络办公系统平台,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实现无纸化办公;使办公人员以便捷的方式共享办公所需信息以提高办公效率;同时,为各级领导提供经营管理的有力支持,更有效地发挥决策作用。
建设企业业务管理应用系统:业务管理是企业运作的环节,企业业务管理应用系统涉及财务管理系统、经营计划系统、采购系统、项目管理系统、设备物资管理系统、人事教育系统、安全质量管理、审计管理等。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系统:工程项目管理是施工企业的重要管理功能之一,但由于它主要是针对某个具体项目的管理,与整个企业层面上的管理概念和范围有区别。工程项目管理主要包括:项目组织管理,进度计划,网络计划编制,施工平面图,项目成本控制,机具设备管理,合同管理,材料管理,图纸管理,安全管理等。
4、培养信息化专业管理人才
企业在建立完整的信息管理系统后通常会出现或多或少的问题,诸多问题的出现都会影响我们企业的正常运行,甚至可能出现巨大的经济损失。所以一个企业应该拥有自己信息化管理专业人才,这些人才包括专业管理人才、系统配置人才、系统维修人员、网络安全人员等。针对企业自身实际应该在企业内部发掘复合型人才,通过严格的培训使他们达到专业信息化管理的要求,在解决企业长期依靠外部的问题同时也实现了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现代企业管理和工程项目管理必将走向信息化,企业间的竞争将越来越依靠于信息技术。结合施工企业信息化管理的现状,企业为了生存,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资源短缺的情况下,必须寻求最高的效益、效率和最小的消耗,将企业、经营、管理等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虑,以寻求整体最优化的生产经营策略,创新单一的生产经营模式,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在当今的信息时代,积极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工作,保证施工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顺利实现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1 概述
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企业信息化的建设和实现是当今中小企业的迫切需求和必然趋势。现阶段,大多数中小企业都已经认识到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是,和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面临的一个最大难题是信息化建设人才的匮乏,这已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最短的那块木板”。如何提高中小企业中普遍人群的信息化应用能力和核心技术,使之与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理念同步,是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当务之急。因此,结合中小企业特点,构建中小企业信息化人才培训服务平台,制定一套长期有效、可持续发展的信息化人才培训模式,是广大中小企业的迫切需要,也是繁荣地方经济,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选择。
2 中小企业信息化人才培训的意义
中小企业数量众多,普遍存在着信息化人才缺乏的问题。以重庆市中小企业为例,调研显示,约有九成企业表示企业缺乏信息化专业人才,要求加强人才培训。
为此,针对性的开展中小企业信息化人才培训具有重要意义,对企业而言,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中小企业实施信息化过程中需要信息化人才。在信息化建设中,许多成功企业的经验表明,在推进企业信息化的过程中最根本的是人。信息化建设不仅需要一批优秀的信息技术管理人才,而且需要一大批信息化素质较高的执行层人员。②员工信息化水平对信息化实施具有反作用。企业实施信息化系统,对企业的全体人员来说,不仅仅是更换了一种技术,更重要的是其管理、操作、思考问题的出发点、解决问题路线的转换。员工的信息化水平、对先进技术的认可和接受程度直接影响着信息化建设的实施效果。③员工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是企业拥有持续竞争优势的有力保障。企业实施信息化的核心问题是企业管理人员适应并学会利用新系统完成工作的技能。能够给企业带来持续竞争优势的不是系统本身,而是系统实施过程所积累的管理技能以及所形成的信息处理能力。员工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才是企业拥有持续竞争优势的有力保障。
3 中小企业信息化人才市场分析
据统计,中小企业占我国注册企业总数的99%以上。在当今电子商务特色突出的市场浪潮中,信息化发展是一场不可逆转的潮流,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明确指出,要大力培养信息化人才,以满足市场的需求。以重庆为例,重庆市中小企业数量众多,分布的行业、地域十分广泛,重庆市将在“十二五”期间实施“万户中小企业成长工程”,着力培育一批竞争优势明显、社会贡献突出的高成长性中小企业。就人才支持方面,“每年组织1000名以上企业高层管理者参加国内外培训、进修”、“1万名以上企业中层管理人员参加各项知识更新、提高能力的专业技术培训”、“10万名以上企业技术工人参加提高操作水平和技术等级的岗位技能培训”。全市中小企业数十万计,全国中小企业数千万计,按上述比例计算,人才培训需求的数量庞大。由此分析可知,中小企业信息化人才培训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
4 中小企业信息化人才培训服务平台建设
尊重信息化人才成长规律,以信息化项目为依托,培养高级人才、创新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是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必经之路。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各个层次的人才,对于开展信息化的企业来讲,人员结构需求呈现出“金字塔”型,“塔尖”是负责整个企业信息化全盘规划的CIO,一般由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承担;“塔基”是一般技术人员,负责数据输入等具体操作工作;“塔身”就是被称为企业内部IT管理咨询顾问的项目负责人,即各模块的项目经理,其作用一般是代表企业用户方负责具体项目的需求调研、规划及实施,负责代表用户表达自己的需求,并进行项目描述。结合中小企业数量多、分布广、发展程度不一的特点,构建中小企业信息化人才培训服务平台,综合制订多主题、多层次、多形式的人才培训措施。针对信息化建设中需要的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等不同层次的信息化人才需要,结合各类信息化主题知识,开展集中授课、专家讲座、现场指导、电教普及等各种形式的培训。从而推动和促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促进经济发展。
4.1 培训面向层次 经理(厂长)班:面向中小企业经理(厂长)、企业最高决策人员开设。培训内容以企业家的视角,包括企业信息化对企业的机遇和挑战,信息化和企业发展战略、企业创新的关系,信息时代的领导和管理艺术等方面内容。专业培训班(高级班):面向企业信息化主管、主要技术人员开设,培训完善信息化知识结构。课程内容从信息化战略规划、系统选型、系统建设、组织实施等方面展开。基础培训班(普及班):面向信息化相关技术人员。从普及的角度,提高整体信息化水平。主要强调具体的系统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举办专题技术讲座:针对性开展集中区域、集中领域、集中行业、集中应用需求等方面的专题技术培训。培训内容随需求而定。
4.2 培训组织形式和管理方案 培训工作思路是“抓关键,重普及,利用多种手段全面开展信息化培训”。培训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可以结合政府企业组织、培训机构参与、社会团体辅助等多种方式,采用针对主题的灵活形式开展。
不定期举办中小企业经理(厂长)信息化的培训班。定期开办中小企业信息化专业人员培训班。组织相关力量,借助远程教育中心安排普及企业信息化教育课程。组织国内外专家学者、行业领先者进行技术讲座。
5 结论
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是我国当前推进信息化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领域,作为信息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人才要素,受到社会和企业的普遍重视。建设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形成持久有效的培训机制,对于促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提高企业整体信息化水平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张开碧,罗蓉.中小企业MES支持服务平台的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2(28):21-22.
0引言
2012年以来,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全球煤炭市场回落,国内能源需求增长继续下滑,航运市场更是持续低迷。如此严峻的内外部经济和市场形势,给A集团带来了空前挑战。航运公司作为集团“路港运输”的核心环节之一,如何打造竞争优势,最大化价值创造,迫在眉睫。信息化战略是A集团在严峻经济形势下做出的重要战略选择之一,是新形势、新挑战下的十大战略机遇之一,也是促进管理提升的有力抓手。航运公司应该搭乘集团信息化建设的快车,打造“数字航运”,通过信息化全面带动管理提升,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1航运行业信息化发展趋势及战略选择
目前,我国从事国际航运的企业有500多家,从事沿海运输的企业有1300多家,但除中远集团、中海集团、中外运长航集团等央企外,大多数企业规模偏小,综合实力和整体竞争力与国外发达航运国家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近年来,我国明确提出了海运强国的战略,仅依靠增加运力无法实现海运强国的目标,只有将我国海运规模“硬实力”和海运竞争及管理“软实力”协调发展,才能够成功实现海运大国向海运强国的转型。而航运企业信息化战略是网络经济和信息化时代下,提升海运“软实力”的重要举措。
1.1航运信息化发展趋势
纵观国内航运企业多年来信息化发展历程,结合其信息化管理经验,航运信息化未来主要呈现三大趋势,即系统集成化、业务流程化、资源互联化、船岸一体化、价值供应链整合化。(1)系统集成化。航运市场竞争激烈,客户需求苛刻,必然要求航运企业在生产经营、商务、船舶管理、安全管理和岸基支持等方面能够在外部环境变化中高效协同,快速反应。因此,航运信息化趋势必然是消除信息孤岛,实现系统集成。(2)业务流程化。航运信息化建设往往与业务流程的优化、重组以及业务的变革同步进行。信息化建设首先是业务需求的驱动,按照梳理后的业务流程实现信息化系统,同时在实施信息化过程中,反过来促进航运业务流程的进一步优化和完善。(3)船岸一体化。随着卫星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卫通宽频的出现,长期困扰航运信息化进程的昂贵卫星通信费用问题将得以解决,加强船舶信息化建设,实现船岸信息一体化将是众多航运企业下一步信息化的重点。
1.2我国航运信息化战略选择
结合我国航运业特点和信息化发展现状,航运企业信息化主要有以下4种发展战略方案选择。
1.2.1市场导向型战略
该战略突出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等差异化服务,提供全面增值服务,统筹考虑航次安排、船型结构、船舶调度等航运业务操作环节与客户差异化需求的匹配。
1.2.2流程导向型战略
我国航运企业要想在日益竞争激烈的航运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必须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先进的管理理念,实现航运战略转型,核心手段就是进行业务流程重组,通过对标学习,引进、吸收先进航运管理理念和航运业务流程;坚持信息化与业务流程再造紧密结合,即以先进信息技术手段优化企业流程,并借助于信息化来实现业务流程;业务流程持续完善,与信息化提升完善良性互动;借助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将供应商和客户纳入业务流程重组当中;引进航运先进管理软件必须确保软件的完整性,尽可能改造企业本身的业务流程,而不是根据业务流程改造软件。
1.2.3船岸集成型战略
实施船岸信息一体化必须把握几个关键:充分考虑船岸通信的特点,充分利用现有网络和通信资源;信息传递必须省费、快捷、安全、准确;船舶信息系统必须简洁实用、易维护、易操作、易升级;充分考虑远程维护成本。
1.2.4价值链整合型战略
航运企业完整价值链的信息化包括企业内部价值链管理信息化和外部价值链信息化整合。
1.3航运信息化战略的实施路径
航运企业所处的信息化建设阶段不同,就对应不同的信息化实施战略。一般来说,实施信息化可以采取三步走的策略。(1)选择流程导向型战略,优先实施内部信息化。(2)选择市场导向型战略和船岸集成型战略。(3)选择价值链整合战略,目标是在航运价值链各个环节信息化程度比较高的前提下,将航运整个相关的价值链纳入信息化管理,实现信息互联互通,实现内外部价值链的整合和优化,进一步提高经营管理的效率,降低航运企业经营的风险。
2A集团航运板块信息化战略定位
A集团航运公司在世界海运业发展进入低迷状况下起步,2015年运力规模已达到220万载重吨,稳步跻身国内航运公司前5名。在运力快速增长的情况下,如何大发展,加快航运板块建设,充分发挥集团一体化运营优势,创建世界一流企业,是该航运公司面临的巨大挑战。航运公司在A集团产业链的核心位置决定其必须在三步走战略上有所继承、有所突破,即打破传统的时间顺序推进,而是采取以“业务流程优化再造”为提升点,以“价值链整合”为核心,以“市场化”为导向,以“船岸集成”为载体的四位一体信息化建设战略,四者相辅相成,彼此支撑。具体来说:(1)在A集团信息化建设工程的成果上,流程导向型战略已经随着ERP的实施进行推进,航运行业内一些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经营理念已经成功借鉴并固化到系统之中。由于航运公司未来业务的持续发展和拓展,管理提升空间很大,决定了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业务流程的战略将持续进行。这不仅是公司竞争力的塑造过程,也是管理能力提升的重要抓手。(2)A集团的核心竞争力是产运销协同和六大业务板块的一体化运作,即完整价值链的体现。对航运公司来讲,既处在A集团完整价值链的核心位置,自身又具备完整的内部价值链。如何有效整合和集成企业内部价值链管理信息化和外部价值链管理信息化,从内部将分散的信息资源、相对独立的业务流程进行优化整合,实现精细化和高效化管理,从外部与上下游产业进行关联贯通、数据集成共享,发挥一体化运作优势。信息化作为战略目标的支撑,其价值链整合战略必然成为航运公司信息化战略的核心目标。(3)以客户为中心、市场为导向,是航运企业的经营之本。市场导向型战略,兼顾客户和市场两个维度对航运内部价值链管理进行支撑,一方面,通过客户需求分析、市场行情分析及货盘信息有效掌控,加强对公司业务战略的制定及业务政策的决策支持力度;另一方面,将进一步加强航运外部上下游的业务贯通,提升完成价值链的管理效率。
3A集团航运板块信息化的工作思路
以A集团信息化工程为契机和突破口,A集团开始了信息化全面建设的跨越式发展期。信息化被定为该公司十大战略机遇之一,并指出信息化建设要从构建完整的价值链角度出发,贯通矿、电、路、港、航、油、化全业务链,建成各大版块纵向以及集团与各子分公司横向的信息化平台,满足“大煤炭、大销售、大电力、大化工”的集团化、精细化管理的需要,实现从生产信息化向管理信息化转变。2010年以来集团整个信息化工作的开展,都是围绕这一主线进行部署和实施的。
3.1重点关注信息化建设三大关系
航运公司作为A集团产业链的核心环节之一,先期ERP项目已部分建设使用。ERP项目是A集团信息化工程的精华和核心,也是集团整体信息化建设内涵的体现。整个项目从业务维度分为人力、财务、物资、销售四条主线;从管控维度分为集团管控、产业链集成、财务业务一体化三个层次。业务维度是基于公司管理要素的必选项,而管控维度则是未来A集团信息化建设趋势和中心的体现。这三个层次,映射到未来航运信息化工作,便归结为集团总部与航运公司信息化建设范畴、航运公司与上下游企业(港口、电厂、销售)信息化建设范畴、航运公司自身信息化建设范畴。同时也是信息化下一步需要重视处理的三个关系层次。3.1.1集团总部与航运公司信息化建设范畴该范畴主要是从集团层面出发,按照煤炭、电力、铁路、港口、航运、煤制油六大板块,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推进各大板块的信息化建设,实现数据集中和资源共享,全面打造数字航运。3.1.2航运公司与上下游(港口、电厂、销售)信息化建设范畴该范畴是以航运信息化战略中“完整价值链管理”战略为核心思想,通过与上下游企业的信息集成,实现互联互通、数据集成,从而充分发挥一体化运作优势,达到产业链中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三流合一,最终实现价值链管理信息化,有效提高运作效率。3.1.3航运公司自身信息化建设范畴该范畴旨在以业务需求为驱动,通过公司内部自身应用系统的建设,一方面将公司层面、完整价值链上的信息资源、数据资源进行有效集成,为战略层提供经营分析。另一方面有效集成公司调度管理、安全管理、业务管理、财务管理,并通过船岸信息一体化建设,实现信息流从“船舶—航运公司”的自动化处理,大大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高对外部市场的反应能力。一般来讲,航运公司的信息化架构应分为战略层和经营层两个层次。此外,经营层还有重要的一个领域就是船舶信息化。航运企业信息化的短板在于船舶,船舶信息化是航运企业信息化总体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3.2积极抓住信息化建设机遇
作为A集团“十二五”以来所面对的十大战略机遇之一,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继科技创新、安全生产之后又一提升神华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从2009年业务流程优化及信息化规划项目启动以来,A集团的信息化进入了全面建设时期。总部层面先后开展了信息化总体规划等数十项专业管理信息系统;板块层面先后开始了数字矿山、数字铁路、数字港口的专业化建设项目;各子分公司也先后针对自己企业战略,开展了信息化规划、生产管理系统、ERP系统等建设项目。
3.3稳步推进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
航运公司目前的信息化基础是部分继承了股东公司的信息化成果,随着航运公司业务量的逐步扩大和复杂度逐步增强,对信息化的需求势必会越来越强烈,如何统筹各业务部门的信息化需求,科学合理地规划公司信息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此外,信息化项目的建设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业务优化、固化的过程,伴随着流程梳理、业务优化、相应制度出台等管理成果,如何将宝贵的项目成果及时、必要地进行知识转移,作为公司重要知识产权承接下来,也是需要在今后信息化工作中重点关注的。
4结语
航运业务的特殊性,决定了A集团航运板块信息化建设历程的与众不同。该公司应该抓住自己的行业特点,从务实出发、从瓶颈问题入手,坚持抓应用效益的方针,逐步深入应用信息技术,全面推进企业信息化进程,使信息化成为合理利用航运资源、改善航运管理、提升运输经济社会效益、实现管理提升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和途径。
作者:梁树琦 单位:神华中海航运有限公司
得益于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我国经济的持续走强,我国港口企业迎来了黄金发展的机遇期,各港口企业积极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抢抓发展机遇,沿海港口呈现出“深水化、大型化、国际化”的趋势。时至今日,信息化已经成为港口企业提升管理水平和生产经营的有力武器,走新型信息化与工业化紧密结合之路,是港口企业破解发展难题、寻求发展新动力的必然选择。
一、两化融合介绍
两化融合即信息化和工业化的高层次深度结合,是指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两化融合的核心就是以信息化为支撑,追求可持续发展模式。
按照两化融合的总体要求,信息化进程和工业化进程不再相互独立进行,不再是单方的带动和促进关系,而是两者在技术、产品、管理等各个层面相互交融,彼此不可分割。可以说,两化融合是信息化和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二、港口企业两化融合的现状
港口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重要的基础性产业,它的发展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是中国宏观经济的晴雨表。港口企业作为国家支柱型企业,具有劳动力密集、资产密集特点,其独特的生产与经营方式决定了其信息化发展和两化融合的现状。
伴随着水运行业在世界经济地位的迅速崛起,船舶大型化趋势不可逆转,其营运成本很高,必然要求接卸港口具备全天候进出、快速装卸、一站式通关、便捷的集疏储运与配送条件,而所有这一切都要靠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作后盾。基于通信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港口行业基本实现了网络全覆盖,行业内信息化建设已经取得很大成就。各港口企业能够以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和“十二五”规划为纲领,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保持较高水平,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较快发展,搭建了完善的信息化基础平台。随着信息化的持续深入应用,信息技术已渗透到各个生产管理领域和各项业务环节,成为港口收、发、装、卸等生产运营的基础保障,信息数据已经成为港口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运行、决策、服务等各项工作的重要依据,成为港口与客户、港口与联检单位等各业务单位的重要纽带,在实现以信息化推进港口管理规范化的同时,也积极推动了港企共建,实现了港企共赢。信息化在港口企业生产和管理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不断增强,信息资源俨然成为除人、财、物之外的第四大核心资源,有效提升了港口核心竞争力。
然而,虽然我国港口企业信息化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在建设过程中,由于受制于技术手段和管理手段的限制,基本没有达到两化融合的基本要求,港口行业两化融合的程度较低,仍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提升空间。
三、港口企业两化融合的重要性
在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层次融合,促进企业由大变强的过程中,无论在理论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我们都应该科学地认识到推进港口行业两化融合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首先,两化融合是推动我国港口行业转型升级的强大动力。港口行业是资金密集型和劳动力密集型行业,传统的概念中,人们往往极易忽略技术在港口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然而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速进展,中国港口行业与国际先进港口企业的差距日趋明显,而技术方面的差距尤为突出,发达国家已经利用先进的技术抢占了发展先机。近几年,我国港口行业逐渐意识到了两化融合的重要性,通过成立信息技术部门大力推进了信息化工作的发展,致力于将港口行业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成为港口行业转型升级的强大动力。
其次,两化融合是港口企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战略选择。港口行业是中国经济的晴雨表,当国际金融危机来临时,港口行业受影响首当其冲,除客观货源因素的影响外,行业内部也有诸多因素加剧了这种影响的显现,如企业劳务用工成本居高不下加剧了企业的支出、企业生产经营环节技术力量薄弱影响了生产效率等等。这都需要通过两化融合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增强港口抗御国际金融危机的能力。
再次,港口行业两化推进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从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到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再到党的十明确要求“信息化与工业化大幅提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今后一段时期,港口业应该抓住机遇、把握方向,力求提升行业信息化水平上新台阶。同时,“十二五”期间,港口业应当努力实现信息化从局部单项应用到协同、集成的转化,企业领导应有战略的高度和务实的态度,扎扎实实地推进两化融合。
四、港口企业两化融合的建议
两化融合的主阵地在企业,这就要求我们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技术创新为动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加快企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发挥企业在促进经济增长中的主力军作用。可以说,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推进的决心和力度。具体到港口企业中,我们建议:
1.完善企业信息化组织体系,为加快推进两化融合提供组织保障。要进一步完善企业内部信息化专职机构,明确职能和工作内容,专人专责,引导重点信息化项目建设,完善企业两化融合组织体系。健全结构体系的同时,要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努力解决人员数量不够、人员能力不足的问题。加强信息化业务培训,全面提升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并适时邀请有关部门和专家进行知识辅导,努力打造懂行会干、努力想干人才队伍。
2.加强港口企业内部宣传,为加快推进两化融合提供理论支持。目前,两化融合在机械制造、石油化工、钢铁、汽车等传统制造业中开展的如火如荼,上述行业也抓住了国家有关法规与政策,两化融合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在港口行业,两化融合的宣传力度不大,理念未能深入人心,这需要在今后的工作过程中,港口企业要加强两化融合的引导和宣传,并到领先行业的典型单位进行学习,以点带面,努力提升港口业的两化融合理论水平。
3.丰富工作方式方法,为加快推进两化融合提供有力措施。港口信息化程度高低是做好两化融合推进工作的基础,因此,首先要重视和加强企业信息化工作的建设,努力提升港口行业整体信息化水平。通过举办讲座、开展科普宣传等多种活动,全面宣传信息化发展趋势和知识,让港口企业重视信息化、支持信息化、应用信息化,尤其是让港口企业充分认识到两化融合是港口转方式调结构的助推器,是港口效益增长的倍增器,增强行业内部实施两化融合的主动性。制定一定的激励政策,奖罚分明,变广大员工“要”为“我要干”,为两化融合在港口行业的推广和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措施。
五、结束语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速扩大,我国港口行业近几年发展迅速,行业内部越来越意识到信息化的重要性,积极调整工作思路,寻求以技术促进管理和生产经营的新手段,然而虽然港口行业信息化建设效果出现,但是两化融合的力度仍不够,效果微乎其微,还需要付出更多的艰辛和努力。我们相信,只要港口行业能够从思想上重视两化融合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在国家有关部门的帮助和扶持下,我国的港口行业一定能够走在两化融合的前列。
参考文献:
一、淮安市信息化建设的基本状况
1、信息化基础设施快速发展
“十一五”期间,淮安市加大了对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的有序推进、协调平衡和规范管理,以公众信息网、有线电视网为核心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突破性发展,形成了以光缆为主,数字微波、卫星通信为辅的大容量、高速率的数字传输网络,整体水平保持与全省同步。到2009年底,市区宽带IP城域网基本建成,公共通信网已联通全市所有乡镇和行政村,移动通信网实现全区无缝隙覆盖,全市程控交换机1000万门,固定电话容量达356万门,互联网出口带宽达15.5G,分别是2000年底的8.3倍、5.9倍、125倍,主线普及率70%;本地电话、移动电话用户分别达到330万、195万,分别是2000年的3.9倍、4.2倍。有线电视加速数字化进程,广电光缆行政村通达率达到80%,有线电视用户数95.8万户,是2000年6倍[1]。
2、企业信息化不断加速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企业资源计划(ERP)等信息技术在企业中得到普及应用,85%大中型企业建有信息系统,企业上网已超过1.5万家,规模以上企业上网率达90%。淮阴卷烟厂、金湖石油机械公司等一批企业信息化示范项目的实施,取得显著的综合效益,部分企业已经开始实施电子商务。社会信息化方兴未艾,城乡居民对信息消费的依赖度不断提高,
3、政府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成为全市信息化的龙头和示范
“中国淮安”政府门户网站运行良好,丰富内容、完善功能,影响不断扩大,8个县区分别建立了自己的政府网站。市直机关80%建成内部局域网,办公电脑普及率达到60%,部分单位初步实现了网上办公。政府上网工程进展迅速,一批专业应用系统和政务信息数据库相继建成,提高了办事效率和服务能力,金盾、金税、金审、金财等专业信息系统建设取得初步成效,从整体上整合、推进市级机关信息化的市电子政务平台一期工程已全面启动。行业信息化成效显著,教育系统“校校通”工程已联通全市36%的中小学,市级医保信息系统、城市公交IC卡系统、供电自动抄表系统、联网缴费系统为市民的生活提供了极大方便,金融同城结算系统、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供电生产管理系统、银行国库联网支付系统等均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2]。
4、在江苏省内信息化水平排名相对靠后
江苏13个地区信息化总指数从高到低的顺序依次:苏州市、南京市、无锡市、常州市、镇江市、南通市、扬州市、泰州市、徐州市、盐城市、淮安市、连云港市、宿迁市。可见淮安市在全省的信息化总指数中所居位子比较靠后,与全省的信息化平均水平比较还比较低。目前,信息化综合指数为57.1,比全省平均指数68.3低11.2个百分点[1]。
二、淮安市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淮安市信息化建设虽然有了一定的成绩,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和国内其他地区相比,存在着许多问题与困难,因此必须总结经验教训:
(1)思想认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信息化是新生事物,还有不少人对它认识不够,了解不多。一部分人包括一些领导干部,对日新月异的信息化形势和信息化的巨大作用缺乏足够认识;有些人把信息化工作神秘化,认为信息化是高、精、尖的东西,淮安没到搞信息化的时候;有些人又把信息化工作以及信息产业简单化,认为信息化就是上上网、打打字、出出材料,而信息产业就是单纯的电子产品制造业。
(2)电子政务建设的龙头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主要表现在电子政务应用和服务领域窄,网上审批和办事少,部门间进展参差不齐,网络和系统建设各自为政,信息共享困难,存在“信息孤岛”、“资源垄断”现象,少数部门过于强调自身业务的系统性和特殊性,不愿互联互通,电子政务建设对其他行业的影响带动作用不高。
(3)经济和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发展不均衡。政府对企业信息化、社会信息化的规划、引导不够, 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广度和深度不够,部分企业信息化意识不强、投入力度不大;家庭上网的基数还不够大;电子商务规模还很小,配套环境也不完善;县区和农村信息化进程滞后,推进力度和资金投入都不足,城乡之间“数字鸿沟”逐步拉大。
(4)信息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信息产业规模偏小,企业数量少、个头小,产品技术含量低,结构比较单一,核心产品、有带动性的整机产品几乎没有,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
(5)信息化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信息化工作体系还不够健全,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建设相对滞后,信息安全存在隐患;财政资金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还比较分散,没有发挥出对社会资金投向的引导作用;政务与公共服务类信息化项目管理的统筹机制仍须强化,信息化知识宣传普及、人才培养与引进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进一步加快淮安市信息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1、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
坚持高标准和适度超前的原则,跟踪国内信息化基础建设最新进展,应用国内外最新技术成果,充分发挥各类投资主体建设基础网络的积极性,加快建设超大容量、技术先进、灵活高效、安全可靠的信息基础网络,提高信息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覆盖率和应用普及率,适时启动建设基于IPv6协议的下一代互联网(NGN)。
积极建设以光缆为主体的本地传输网,提高网络的带宽与速率,优化网络结构和配置,提高网络性能,加强网络的自愈保护能力。大力推进方便可靠的接入网建设,扩大无线接入(WLAN)区域和范围,提高视频、数据、语音等多种业务的综合接入能力,着力解决“最后一百米”瓶颈。按少局所、大容量的原则合理设置综合交换端局,充分利用现有网络资源,推动公众电话网向综合化、宽带化、智能化、个人化、数字化、分组化的方向发展。大力发展移动通信网,优化网络结构,扩大网络覆盖,提高通信质量,及时、平稳地向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过渡[3]。
2、拓宽渠道,加大投入
淮安市的信息化与发达地区相比,资金和人力的投入都严重不足。信息化建设涉及公共利益,国家应加大开发扶持力度,在财政、金融、人力资源等方面进行统筹安排,尽可能多地提供帮助、支持,提高扶贫及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地方政府应将信息化建设列入各地最重要、最优先的公共投资领域,加大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在财政方面,要给予充分保证,并随着经济的发展逐年提高相应比例。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利用各种政策的引导来加快信息化发展,通过市场准入、项目审批、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营造发展信息经济的开放政策和宽松环境。
3、通过各种方式筹措资金
在资金筹措方面,政府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吸引外资,积极争取国内外优惠贷款,借助市场力量,吸收各种社会资金,充分调动各方面投资参与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和外资投入为重要来源的多元化投资体系。各信息化部门也可以通过财政预算支出、启动市场运作进行引资合办、争取上级政府的专项建设资金或科研经费等多形式、多渠道的筹措资金,保证建设资金的落实、到位。在解决人力投入方面,通过形成良好的人才吸引机制,解决机构、编制、待遇方面的困难和信息技术人才匮乏的问题。在设置机构时,对于公共管理部门,还要注意给予信息化机构一定的行政职能,促进信息化建设的有效管理。在配备人员时,注意配备政治素质高、业务熟、技术能力强的信息化人员。
4、统一规划,整合资源
淮安市的信息化建设不能闭门造车,在资金投入有限、人才资源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就更需要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和规范。在信息化建设中,要深刻认识到信息化就是如何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提高共享程度这一核心,眼光要远,落脚要实,必须明确信息化工作思路,确定建设的中、长期规划和远景,科学进行总体设计,协调统一,注重信息的质量及标准化建设,避免分散、重复建设。既要发挥各行业系统的积极性,又要克服各地区、各系统、各部门在信息系统的网络建设中互相分割的倾向,加快推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资源共享,促进信息化建设的健康发展。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地制定具体实施的可行性方案,加强部门间和地区间的相互沟通,有计划、有步骤地扎扎实实地搞信息化,确保各信息系统和网络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达到信息资源的传输、利用和共享的最终目的。
目前,淮安市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已有取得重要进展,但是信息化建设还处于起步、初级阶段,还需提供公共上网设施,并降低上网费用。信息化的推进中,还要加强数据库建库的完整性和规范性,数据资源要达到标准化,在管理上确保数据资源的时效性、连续性和永久性。
5、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
淮安市在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虽然有相同或相似之处,但是这决不意味着信息化建设就要走一条相同的发展道路。淮安市在经济基础条件的制约下,投入信息化建设的资金就十分有限。因此,把握好“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这一原则非常重要。
首先,准备建一个什么样的系统,以什么作为切入点和突破口,以什么为抓手去有重点地建,是确立建设目标的关键。淮安市必须坚持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出发,根据地区特点有重点地推进信息化。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促使产业结构升级,变淮安市的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扎扎实实地走出一条特色化发展之路,最终实现共同发展。
其次,信息化的实质是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而信息基础设施是推进信息化的基础,是信息化得以实现的物质平台,也是信息传输、交换和实现资源共享的必要手段。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硬件设备的更新、淘汰速度又较快。因此,应在满足需要的同时充分考虑产品的实用价值和投入、产出比;可以适度提高标准,使建设成果不仅能满足当前的需要,还能为今后的扩展和更新预留一定的空间,以一种超前的意识、创新的精神来推进信息化建设。
第三,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强化应用,打破以往“重建设,轻应用”的局面,抓住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把信息化建设与本行业、本系统、本部门的业务工作和核心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以需求为动力,以应用促发展,有针对性、和创造性地开展各项系统建设和应用开发工作,通过系统应用的成果不断推进系统建设的深入发展[4]。
6、建立长效运行管理机制,加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信息化建设在推进过程中,需要建立健全长效的运行管理机制,加强信息化工作服务体系建设。建立行之有效的信息化建设、推进机制,形成激励与约束并重的运行管理体系,以应用服务为核心,以信息服务对象为中心,拓宽信息服务范围,集成服务,提高网络利用价值和信息服务能力,为服务对象提供更为便捷、高效的服务。要加快信息化标准化建设,制定必要的信息技术标准、应用标准、管理标准和各种为信息化服务的质量检测标准。要加强信息化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的制定工作,依据国家和地区的有关法律法规,加快制定信息化政策性规定和规范性文件,重点研究制定吸引外部资金加入地区信息化建设的相关法律法规,信息网络工程建设规范、评估、监理、验收等方面管理办法。增强安全意识,建立安全管理保障体系。信息化建设,安全是重要的基础保障。建设过程中要坚持推进信息化建设与保障国家信息安全并重,不断提高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保护水平。一方面,要按照国家信息安全战略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以及信息安全标准开展建设。运用先进的信息安全技术,建立可靠的安全运行机制,完善应用服务、信息内容、技术设施保障体系,提高防护、预警、监测、应急、恢复等能力,切实提高信息数据、应用网络的安全保障。另一方面,通过建立一定的制度规定和安全素质培训教育机制,增强信息化建设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素质,确保信息化建设、使用、管理等过程的整体安全。
参考文献:
[1]宋宁华.江苏省各市信息化发展水平统计年鉴[Z].2010.
[2]李朝.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的经济效益评价方法[J].情报科学,2001(6).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同样,创新也是园林单位档案工作保持生机的力量源泉。尤其在信息和知识经济时代,林业单位档案工作要保持与时代同步发展,就必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创新思维指导档案工作实践,使档案管理更好地适应新时期快速发展的要求。以下是笔者在实践工作中的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园林单位档案工作创新思考
1、意识创新
园林单位档案工作者创新来自对本职业档案管理的创新想法,没有创新的想法和认识,档案创新就无从谈起。网络经济和信息时代是一种全新的时代,创新是这个时代的灵魂,特别是在档案工作网络化、电子化方面,渗透创新思想、创新理念,创新实践。档案工作者必须广泛涉猎档案专业知识和园林建设学科知识,不断完善知识结构。
2、知识创新
档案工作具有档案信息资源的采集、存储、传递与开发利用的综合性、交叉性和应用性的特点,并吸收管理科学和信息科学的先进理论。在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条件下,园林档案工作在高度发展的信息社会有其自身的价值。因此,园林档案工作者必须优化知识结构,使自己成为适应、符合时代要求专业人才。
3、能力创新
电子文件的产生、传递一般都是基于网络环境,而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更新换代速度非常快,信息的生产速度和存储能力极大的提高,对文件、档案工作造成极大的压力,档案工作者不但要有利用网络进行档案信息的应用开发的能力,还要有培养自己对新知识的补充和善于把知识转化为有效服务能力,培养自己创造新理论、新技术的能力。
二、信息化建设对园林单位档案工作的影响
信息化正以无坚不摧的态势席卷全球,影响着人类历史文化的进程,无疑也影响着传统档案工作管理模式更替的进程。面对信息时代带来的发展机会,园林单位的档案工作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依托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高效、方便、快捷的档案信息系统,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的发展。同时信息化的管理对于信息的处理,信息的干预以及信息的扩张性对于传统的园林档案管理都具有一定的完善性。
1、信息化建设给林业单位的档案工作提出了技术管理的新要求。电子政务、文档一体化管理系统的应用,将电子档案信息网络技术服务于林业单位的管理,重组企业业务流程,改变和增加企业档案工作内容,大大提高工作效率。首先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从电子政务着手。以拓展现行文件的生成背景、环境及整个过程,同时还对档案的前身现行文件形成的要求,不仅限于传统的归档环节,而是延伸到对现行文件生成系统的开发设计,提出功能需求,增加了档案工作的内容。其次,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从参与文档一体化管理系统入手。档案部门渗透到与档案管理职能密切相关的信息软件设计开发工作。
2、信息化建设改变了林业单位的内部管理,提高效能和监管能力。企业管理流程重组,使得文件、档案管理职能融入业务流程,并与业务职能的履行密不可分。
3、加快信息化建设,也是充分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的需要。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信息资源已成为人类经济活动、社会活动的战略资源。档案是一种重要的信息资源,是整个社会信息系统的基石之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为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创造了条件。加强企业信息化,可使档案信息资源合理配置,科学管理,使其实现数字化、标准化、系统化、网络化,使之成为林业单位对档案信息的需要,成为林业单位档案工作创新的需要。
三、林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原则
拓展林业单位档案的开发利用,改善服务方式是林业单位档案工作创新的目的按照“坚持创新,突出服务”的工作思路,加强档案业务建设的目的就是拓展档案的开发利用,提供优质服务。一是档案开发利用要向深层次转化。根据林业单位生产建设、发展的规律和特点编研一些有价值的资料;二是向多种服务转化。除了做好上门利用服务外,还要主动参与和了解有关重大工程项目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建立咨询服务等。三是改进服务方式,更新服务手段,提高服务水平,提升服务功能。
1、建立现代新型档案馆库的工作原则
林业单位的信息化建设发展趋势催生了档案管理工作的新理念,现代新型的档案馆库,不在是各自孤立、自行其是的独立个体,而是整个档案信息利用网络的一个节点。它既是整个档案信息网络的提供源,又是档案信息接受源、利用点,确立“协调、规范、开放、服务”的工作理念,建立全新的工作机制,使档案工作有着蓬勃向上的生机和活力。
2、坚持协调发展原则
努力与社会的信息需求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基础相协调。与信息技术发展相协调,与地区或全国林业单位档案信息化工程建设相协调。追求协调发展,也是与社会经济同步发展的需要。
3、坚持效益服务原则
市场经济实质是效益经济。作单位档案工作创新的内容,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应该考虑效益优位,更有效地发挥创新机制模式,还应处理好效益与服务之间的关系,求效益,重服务。
总之,创新是时代的要求,是林业单位发展的需要。林业单位档案工作创新是为档案管理工作重心转移服务,有利于企业档案信息资源的发挥作用,有利于档案信息“大服务”观的形成,有利于档案事业的做大做强。
参考文献:
[l]吴振泉 档案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编制[J] 北京档案 2005 12
[2]于世疆 推进档案事业发展要抓紧时机[J] 北京档案 2006 01
[3]谭培 吴胜莉 论我国档案事业的发展规律[J]档案与建设1997
推进农业的信息化,必须要怀着对农民的深厚感情来做,要围绕农民增收来抓,要把提高农民素质作为一个长远目标来干。
吉林省农村经济信息中心主任 吴秀媛
观点:创建全省农业龙头网站,建设高效信息服务体系,提供优质农业信息服务,推进农业信息化跨越式发展。”
点评:面向“三农”是搞好农村信息工作的根本,立足服务是做好农村信息工作的关键,不断创新是抓好农村信息工作的源动力,整合集合是抓好农村信息工作的加速器。为农民服务,是农业信息化的立足之本。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信息产业局副局长 李和仁
观点:推进农业信息化,必须加强领导,必须加强协调,发挥涉农部门的作用,必须抓重点。
点评:牡丹江市在农业信息化工作中采取了省市县三级联动工作机制,在总体目标、项目推进的组织工作上联动,科技、农委等涉农部门分工负责、积极配合、共同推进。
北京市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副主任 李洪
观点:北京市推进郊区信息化的实施原则是:共同推进原则、务实原则、示范推广原则。
点评:目标、原则与具体措施,三者的有效结合,北京市为如何推进城市郊区信息化做出了很好的榜样。
农业部信息中心副主任 李伟克
观点:供求信息是沟通产销的重要渠道、促进农产品流通的有效手段。
点评:强化农村市场与科技信息的网络化服务,实现国家农业综合门户网站和各地涉农网站联动,集成、全国的农村供求信息,带动社会化信息服务水平的提高,是农业部“一站通”农村供求信息联播系统项目的重要功能需求。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农村科技发展处处长 张光连
观点:“信息助农”项目提供的服务包括:富农信息配送、助农远程教育、便农电子支付、乐农数字文化。
点评:市场化运作是信息助农工程的实施手段,通过市场发展的源动力和政府的支持推动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形成以大带小,推动产业发展和信息助农综合目标的的实现,把农村信息化发展成为一个全新、庞大的产业,能够有效解决科技信息传递最后一公里问题。
观点集萃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广东移动江门分公司总经理 林涌双
中国移动在广东、浙江、四川、重庆、河南、陕西等省市相继推出了农业信息化服务项目,如“农讯通”、“农经网”、“农信通”等,并以多种手段推广应用,使用户知用、会用、爱用。
上海农业信息有限公司总经理兼上海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詹锦川
食用农产品追溯系统能有效地帮助消费者保障自身权益,帮助追查食品安全事故责任,有助于控制安全事故范围,有助于企业提高信息化水平,有助于政府部门宏观调控与监管。
中国香港文化传信集团有限公司主席兼行政总裁 张伟东
农村信息化普及的关键和前提,就是如何把信息化方式变成社会最基层的行政组织和农村百姓的生活方式。
北京派得伟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 杨宝祝
农业与农村信息化解决方案包括:农业生产信息化产品(电子农务)、基层政府信息化解决方案(电子政务)、农业企业信息化解决方案(电子商务)、水利信息化解决方案(电子水务)、现代农村信息服务体系(信息服务)。
清华同方知网(北京)技术有限公司政府信息事业部总经理 周萌枝
《中国农业知识仓库》共建的途径是:网络出版机构与传统出版机构的共建,企业与政府的共建,企业与事业的共建。
记者手记
知难而上
农业信息化随着“三农”问题一起受到了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人在研究和探讨这个问题。正如方瑜所说,“农业信息化是一个广阔的天地,这个广阔天地上应该说是大有可为的”。
1996年,当陈红第一次进入A.O.史密斯公司时,他的身份是IT经理。当时A.O.史密斯公司刚刚进入中国,陈红着手的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从零开始:最基础的网络建设、软硬件配置、员工的培训以及美国四班ERP的实施等。
1998年美国A.O.史密斯公司在中国南京独资成立A.O.史密斯(中国)热水器有限公司。随着公司业务的飞速发展,围绕公司的业务,相继又有大大小小十几套应用系统上线,如销售分公司的用友系统、销售订单及信用审核系统、费用预算核销系统、客户服务系统、图档管理系统、销售及费用综合查询分析系统和外部仓库条码管理系统等。
在对系统的运行维护和不断实施中,陈红坚持用数据和事实来说话的原则,通过信息化的作用,不断提升IT的影响力。其间,陈红围绕核心业务,自找需求,解决了一个个的业务问题,在信息化工作中能够变被动为主动。
不要坐等需求
很多IT经理习惯说,自己的职责就是通过信息化手段支持业务部门,对业务部门的日常工作用信息化提供服务,满足业务部门提出的信息化需求。可是仅仅做到这些显然还不够,陈红说:“IT需求不是等来的。”
在陈红进入A.O.史密斯公司担任IT经理不久,他通过数据分析,发现产品型号非常多,但其中有几款产品连续两年销售非常少,这些型号不但占用工程设计的资源,同时也增加采购、仓库和生产线的负担。陈红把这些分析数据提交给公司管理层,由于数据分析清楚明确,很快得到大家的认可,取消了这几个型号。如此一来,陈红不仅让主管领导明白了信息化的价值,而且也获得了高层对信息化的支持。
一炮打响之后,更加坚定了陈红变被动为主动的信息化工作思路。通过和业务部门的多次沟通,陈红发现了长久困扰业务人员的一个问题:由于A.O.史密斯(中国)热水器属于家用电器的零售行业,价格体系非常复杂,同时还有许多代销客户的信用额度管理,业务人员凭借手工账本,一一查找这些信息,做起来不仅繁琐,而且特别容易出错,不但影响日常工作,同时还包含潜在的风险――如果价格出错或信用额度疏忽,将给公司带来损失,对公司的形象也构成负面影响。
陈红发现了这个问题后,开始着手建立订单及信用额度控制系统。他和部门员工一起,收集IT需求,利用半年的时间,终于把一套稳定的信用额度控制系统交给了业务部门使用。如今,业务人员在输入订单的时候,只需要输入客户的名称,相应的信用额度就全部显示出来,价格异常或信用额度不足的订单一律不能审核通过,再也不用翻看账本了。
业务人员感受到了工作的便利,认为IT帮了他们的大忙;业务部门领导不用再处理那些纠纷,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满意度,也对信息部心存感激;公司高层也会认可IT部门的业绩。
通过做实事,主动寻找IT需求,IT部门的影响力开始增长。
围绕核心业务
IT规划总是要围绕公司的核心业务展开,每一个做IT规划的CIO都要以此为重点。而IT经理也要有这个意识,所做的信息化工作一定要围绕公司的核心业务。这样做的理由是,CEO更关心核心业务,他愿意看到信息化在核心业务发展上的价值体现,如此,CIO的能力也才能更充分地显现出来。
在做IT经理的时期,陈红会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为公司核心业务提供服务上,也就是说,要做的一定是CEO也认为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上,实实在在地解决核心业务中的问题,支撑核心业务的发展。这就是要做对事。
A.O.史密斯热水器公司一直是采用第三方物流的方式,对分散在外面的几十个仓库,管理起来很困难。公司一直不能掌握哪些产品滞销,哪些产品畅销,必须要等到每个月底才能收到物流公司递交的库存报告,信息滞后不算,对物流公司的管理也存在疏漏:由于不能实时监控物流公司的情况,所以货品不能完全按照先进先出的原则来进行流通,这样就会导致产品积压。
怎么改变这种状况?陈红提交了解决方案:对产品实行条码扫描,实时监控产品流向,及时知晓产品信息,也便于管理物流公司。通过半年时间,陈红和信息部的员工们一道,给几十个外部仓库全部配备了相应软硬件设施。现在公司领导只要鼠标一点,马上就能看到自己的产品处于一种什么状态(型号、数量以及滞销情况),便于及时调整生产和销售策略。该系统与客户服务的安装信息关联后,还能查找商品地区间串货的问题。
一、应当充分肯定20*年的工作
在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其他各位领导的关心支持下,经过相关部门和乡镇(街道)的共同努力,特别是在市政府办、农办、发改局、经贸局等“一办四组”牵头单位的组织协调下,20*年信息委的工作和全市信息工作进展都比较顺利,而且有不少工作可圈可点,前后获得了省、*市信息部门领导的充分肯定,全市信息化工作在创新体制机制、理顺工作思路、强化统筹整合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可以说我们已经基本解决了以往信息化工作存在的目标不明、体制不顺、职责不清、管理混乱、盲目建设、资源浪费、缺乏共享等突出问题,全市信息化工作的绩效和整体水平均有明显提升。
一是信息委成功实践专委制运作思路,全市信息化工作得到统筹推进。推行专委制改革是*市实践大部制改革思路、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的重大举措。按照专委制运作思路统筹推进信息化工作是我市信息化工作的一大创新亮点。20*年市信息委全面贯彻“统筹整合”的理念和思路,按照专委制“淡化部门概念、强化工作理念,打破部门壁垒、增强整体合力”的工作要求,统筹、协调、指导全市信息化工作,收到很好效果。从一年多时间的运作情况看,对于信息化这样专业性很强、涉及面广,资源分散、整合难度大的情况,按照专委制“统筹整合”的运作思路来整体推进信息化工作是现实可行的。全市信息化工作坚持目标统领、经费统筹、职责统分,实行项目带动、部门协同、资源整合、共建共享,促进全市在运用信息化手段以无形空间改造有形空间,提升政府机关政务效能、实行权力阳光运行,推行城市和社会管理服务创新,加快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等领域取得了全面进展。
具体来讲,我市“数字*”建设的目标思路进一步理顺,“高效能电子政务提升工程”、“城市与社区信息化推进工程”、“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程”、“农村信息化示范工程”等四项工程顺利实施,权力阳光运行电子政务支持系统、城市数字信息综合管理平台、数字城管、数字交管、数字公安、大社保信息系统、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等重要信息化项目已基本完成平台建设,并逐步投入使用。农村信息化示范建设还得到了省、*市有关部门的肯定和经费支持,目前我市已被列为省级农村信息化示范县(市)。这些成绩的取得都非常不容易。
二是信息委相关工作制度不断完善,政府投资信息化项目的资源整合共享程度和资金绩效明显提升。在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信息委制定下发了《*市信息化工作委员会议事规则》、《*市信息化工作目标考核办法》、《*市信息化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市政府投资信息化项目管理办法》等一整套管理制度,为信息委工作的规范有序推进,提供了有效的制度保障。按照市委市政府有关信息化资源整合共享的文件规定,通过实施信息化项目审批一张口、经费划拨一支笔、项目服务一条龙,通过实行项目申报前的技术指导、项目审批中的论证把关、项目建设中的监督服务,切实加强项目控制和管理,大力推进全市信息化网络整合、机房设备整合、后台数据中心整合,使全市政府投资信息化项目的资源整合共享程度和资金绩效大幅提升。比如大社保系统,将劳动保障局的医保系统和养老保障系统服务器进行了整合;城市数字信息综合管理平台,整合了全市所有的监控摄像头和大屏幕监控设备;在其他项目系统建设过程中,对不同项目的同类设备都进行整合,建立全市共享的中心机房,这样可以为政府节省大量资金。以往我市推进信息化项目建设,都是部门单独申报、单独建设、单独购买设备的,缺乏全市的统筹整合。现在信息化资源整合的效益已经明显体现出来,20*年市政府只安排了1000多万元的信息化专项资金,但做了按以往做法要投2000多万元的事情。
三是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作思路逐步理顺。信息化是实现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动力来源,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过程,实质上就是信息资源、信息技术和信息运行平台在产业经济中转化为主导资源、核心技术和基础平台的过程。近几年来,我市制造业信息化、电子商务进企业和光通信等信息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市信息化与工业化“两张皮”脱节的情况依然明显。根据省、*市对当前信息化工作的部署以及我市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实际需要,市信息委由市经贸局牵头组织相关部门开展了大量调研和多次讨论,形成了《加快推进*市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了“两化融合”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工作任务和保障措施,在今天会议上征求大家意见。这个文件非常重要,在会后要抓紧根据大家意见进行修改整理,争取尽快向*市长和分管工业的陆洪勤副市长作次汇报,争取以市委市政府“两办”文件尽快下发实施。
二、必须清醒的看到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我们在看到以上成绩的同时,也必须客观认真地分析和对待存在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信息委在专委制运作上还存在一定障碍。我市虚实结合的专委制改革,对于冲突现行县级行政管理体制下存在的部门职能分散、重叠和资源难以整合等弊端,实践证明是非常有效的。从信息委的工作情况看,尽管按照专委制思路运作在总体上还比较顺畅,但由于受领导和部门的传统分工体系、干部的传统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等因素影响,要真正按照专委制工作要求开展工作,还存在一定障碍。特别是有时候部门的概念还比较强,打破部门壁垒还比较困难。还有就是一些牵头部门的责任还不够落实,工作主动性不强,对统筹整合畏难情绪比较大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利于专委制改革实践的深化和统筹整合作用的发挥。
二是全市信息化专业人才紧缺的矛盾依然突出。我市全市统一的信息化人才紧缺,而且部门之间人才资源的统筹利用难度非常大,已严重影响信息委对全市信息化工作的统筹指导。这方面的矛盾在全市信息化重要项目推进过程中已充分暴露出来。譬如权力阳光运行的信息化平台建设,这个项目涉及面广、要求高并承担着*市试点的重任,在前期由于缺少负责任的专业技术管理人员进行全面把关、缺少与*市信息办的沟通,使得这项工作在思路上发生了一些偏差,后来虽然对整个权力阳光信息平台支持系统的框架进行了重新构建和完善,但一些环节还是拖延了时间进度。目前,根据市编委的批复,市信息中心增加2个编制,下一步要抓紧确保人才到位,要重点确保如权力阳光运行信息化平台等全市性统一平台的运行和保障。
三是在信息化项目的推广应用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避免造成新的更大的浪费。这几年我市各部门建设了很多信息化平台,如果不充分应用,还会出现新的更大的浪费。我了解到我市有很多项目应用的程度还不高,甚至建成后一直没有真正投入使用。要让建成的信息化项目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在这一点上各部门工作还有存在一定差距。
四是信息化“四项工程”推进工作还存在不平衡。例如,电子政务建设统筹整合的力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大,部门之间信息资源的整合共享、综合利用还有较大难度;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工作的思路、政策、体制还没有理顺等等;城市社区信息化推进步伐有待加快,等等。
三、对2010年工作的几点要求
2010年全市信息化工作安排,刚才市信息委办已作了通报。总体上要结合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的部署,继续坚持以“数字*”建设为目标,以专委制运作为保障,以“四项工程”为抓手,实行资源整合、项目推动,进一步提升全市信息化整体水平。具体要把握以下三个方面要求:
(一)按照市委关于建立长效机制赋予实际功能的要求,努力把信息委打造成专委制运作的成功典范。在前不久市委常委扩大会上徐文光书记专门*要对专委制建立长效的机制、赋予实体的职能,这对专委制的持续正常运作至关重要。按照市委的这个要求,我们要努力把信息委努力打造成专委制运作的典范。虽然说这个目标提的可能有点高,但只要大家共同努力,我们还是有信心的。在2010年,一是要确实按照“淡化部门概念、强化工作理念,打破部门壁垒、增强整体合力”的工作要求,强化执行“一办四组一中心”的职责分工,强化各牵头单位的责任落实,特别是部门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和具体工作人员责任的落实。“一办四组一中心”牵头单位的主动意识、责任意识和能力建设,对整个信息委工作的正常运行至关重要。二是要按照富委〔20*〕20号、21号文件以及最近市编委批办的文件要求,尽快组建好*市信息中心。争取人事部门支持,用新增的2个编制尽快招聘或调用目前急需的1名分管项目技术服务的中心副主任和1名技术骨干,并与市政府网络信息中心的相关职能进行统筹整合,进一步明确职责分工。同时通过服务外包的形式吸纳2-3名技术人员,这样市信息中心能达到5-6个专门的技术人员,可以基本保障目前信息委工作的需要。这支技术队伍是赋予信息委实体功能的重要体现和保障,要充分发挥他们在全市电子政务运行管理和信息化项目建设技术服务以及培训指导的职能。三是要进一步完善落实好信息化专项考核、平时督查和定期通报以及政府投资项目管理等制度。要根据2010年信息化专项经费额度,科学合理安排好项目,对提交会议的项目计划方案,信息委办要根据大家讨论的意见,适当做些调整,并及时提交市政府主要领导审核和市长办公会议讨论。四是争取在3—4月份组织召开一个全市信息化工作推进大会,全面动员部署全市信息化工作。
(二)按照融入*市发展大战略大思路的要求,进一步提升信息化工作服务全局的水平。
在今年1月4日召开的全省经济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结束后,徐文光书记讲话*,当前*市委、市政府要以城带乡、以点带面大力发展郊区经济。*作为*地区县域经济的龙头,必须加快新型城市化、城乡一体化进程,大力发展郊区经济。我觉得这些要求体现了我市发展的大战略、大思路,对此信息化工作一定要主动融入、服务全局。
一是要服务于我市体制机制创新。近年来,我市在体制机制创新中要建立大财政、大计划、大监督、大平安、大社保体系,对这其中的“大”,是一种理念上的“大”,我的理解是包含了统筹、整合、共享的意思。事实证明,单靠以往传统的、靠纸张飞来飞去的做法,是难以做到真正的“大”的,只有依靠运用信息化手段把相关事项系统集成起来,实行信息的快速传递和共享,才能实现一种整合的“大”、一种共享的“大”、一种系统的“大”。20*年,我们推进权力阳光运行信息化平台、政府投资项目监管平台、公安系统信息化深度应用系统、财政预算管理系统、大社保信息系统、审计监督信息系统、发改局项目库管理系统等重要信息化项目建设,是各大体系建设的重要支撑。在2010年,我们必须继续加快建设和开发应用好涉及各大体系建设的信息化项目。
二是要服务于我市企业转型升级。近年来我市制造业信息化试点示范建设以及电子政务进企业行动取得了明显成效。下一步我们要按照全省经济和信息化工作会议精神和*市信息化办公室的有关部署,争取尽快出台我市加快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实施意见和电子政务进企业三年行动计划。要适应新的形势,研究完善制造业信息化试点示范企业认定条件和企业信息化项目管理办法,突出信息化对改造传统产业、培育壮大现代产业集群、发展高新产业的推动作用,加大对符合产业导向的重点企业、重点行业、重点块状经济产业信息化技术开发和应用项目的扶持力度。当前要突出抓好利用信息技术推进节能减排以及物联网技术应用的试点和示范,并积极探索推进商贸服务业的信息化示范建设。要进一步研究完善扶助政策,进一步发展壮大我市的信息产业,巩固提升光通信基地(光纤光缆产业园)。要紧紧抓住我市在*科创园引进银江集团开发建设数字科技城的大好机遇,大力发展适应我市产业升级改造需要的IT信息服务业。
三是要服务于城乡发展统筹。实践证明,利用信息化手段拉近城乡距离、缩小城乡差距是目前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的手段。2010年,在城市要加快数字城管、数字交通、城市数字信息综合管理平台等完善应用步伐,并积极开发好与*对接的“96345”服务平台的建设,进一步提升城市信息化管理水平。在农村要继续以创建省级农村信息化示范县(市)为抓手,在巩固提升20*年3个示范乡镇、15个行政村建设成就的基础上,2010年新增5个示范乡镇和25个示范村建设。我们要进一步争取省经信委的指导和支持,进一步加大对示范乡镇(街道)、村的扶持力度。同时,市农办、组织部、电信局要在农村信息化综合平台的开发应用、推广和示范点建设上加大指导力度。
(二)抓规划制订,明确发展方向。进一步坚定信心,自我加压,高点对标,突出早动员、早部署、早谋划,结合工业强区建设,制定工业发展规划,形成了工业项目提质促投专项行动、创新驱动发展专项行动、推进小微园设专项行动、企业“小升规”专项行动、“两化”引领专项行动、绿色低碳发展专项行动、时尚产业发展专项行动、企业精细化管理专项行动、企业管理人才提升专项行动、优化企业服务专项行动等十大专项行动方案及启动企业“机器换人”技术改造三年行动计划,为推进__工业经济转型发展明确发展方向。
(三)抓运行分析,加强预警监测。关注经济形势的变化,加强对全局性问题、共性问题的调查,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措施,增强工作的前瞻性、预测性和有效性。制订年度有序用电方案,深化有序用电工作,提升快速反应能力。
(一)全力推进小微园和旧厂房改造工作。今年我区要完成小微园供地375亩,竣工面积50万平方米,入驻50万平方米,新增产值5亿元,新增市级示范小微园要开工建设。1-5月份共完成小微园供地88.728亩,建成面积3.454万平方米(含标准厂房),新增产值0.86亿元,完成率仅为22.2%、6.9%和17%,距离市里下达的任务指标还有较大的差距。另外,今年新增的3个示范小微园也正竭尽全力地推进项目开工建设前期工作。其中,汽摩配产业园已完成一期65亩公告,现等待市政府征地批复,__郭溪包装产业园的总体概念性规划文本已完成,前期区小微办已牵头组织了会审,现设计院正进一步优化详细性规划设计方案。一期29.832亩(含道路用地)已确定入园企业——宏印包装,现填方、勘探、总平设计等都已完成,正在办理施工许可证手续;慈湖时尚产业园企业主已与街道签订了工业用地项目投资合同。旧厂房改造工作方面,1-6月份旧厂房(区)改造面积共完成20.3万平方米,任务指标完成率64%。
(二)鼓励实施机器换人和挖潜节地。推动机器换人“百项示范”工程,今年计划实施“机器换人”110项并选择有示范推广价值的项目申报省、市技术改造重点项目,组建专家队伍以攻克企业机器换人中碰到的技术瓶颈,做好企业技改项目的指导服务和监管,将技术改造投资项目备案(固定资产投资2000万元以下)权限下放到镇街,便于企业就近办事。截至目前,全区技改项目已备案24项,计划总投资2.49亿元。项目建成后预计新增销售收入10.2亿,利税1.2亿元。其中,列入省技术改造重点项目8项,市级“机器换人”技改重点项目7项。“挖潜节地”方面,进一步整合“挖潜节地”力度将工业用地二次开发“挖潜节地”与“机器换人”零土地技改有机结合,鼓励工业企业增加设备投入,提升企业竞争力。1-5月份,组织部门现场踏勘项目6次13家,进入审批12家。其中改扩建项目11家,计划新增建筑面积2.39万平方米,开工建设5家(含去年审批今年开工),开工面积2.88万平方米。此外,加快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组织5家企业申报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做好32家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的创新快报上报工作。鼓励企业申报省、市级企业技术创新项目及省级新产品项目,目前已有3个项目通过验收。
(三)深入实施“小升规”。 上半年主要开展了培育对象梳理、培育方案制定和“小升规”培育企业动员等工作,重点宣传小上规优惠政策和业务知识,了解企业小上规进展和困难。以2014年度销售额10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为基础,进行梳理核对,确定280家的培育名单,同时与区统计、国税、地税等部门及时沟通,准确掌握培育对象的经济指标数据,力争完成112家实现三年双超百目标任务。截至5月底,我区规上企业培育对象准达标率为34.92%,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一)启动实施“两化融合”助跑活动。组织、建立信息化专家库,为“两化”深度融合提供咨询和决策支持。启动__区中小工业企业“两化”融合助跑活动,通过建立 “助跑”活动资源池,即由政府出资或组织企业团购的方式
,提供免费或折价产品的企业信息化产品和服务,或由学术机构提供技术合作开发服务,降低企业实施信息化的成本和技术门槛。同时,邀请专家就企业实施“两化”融合的主要内容、实现路径、技术方式和方案的优选等方面进行了免费培训。争创区级以上工业企业信息化示范项目30个,其中省、市级以上2个。(二)强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启动了“__区企业信息平台”一期建设。制订《__区企业信息平台管理办法》(送审稿)、《__区企业信息平台交换与更新办法》(征求意见稿),为企业信息平台数据的交换和更新提供政策支持。截至目前已完成各部门数据的导入模板和基础数据库搭构并实现一期前台软件功能的展示。也为下一步企业“电产比”、“电税比”、“地产比”等精细化管理打下坚实基础。二是加快推进建设TD-LTE(4G)网络。积极探索推广新技术、新工艺,结合政府对环境管理的要求,大力推广应用基站、道路照明和绿化一体化建设的创新施工方式,大大节约了网络施工用地和建设工期。2015年度,全区TD-LTE(时分长期演进技术)4G网络计划完成430个建设任务数,信号达到深度覆盖要求,并结合三大运营商与全区各镇街具体情况,将建设任务具体落实到各镇街,目前建设进度理想。三是积极开展“光网”、“4G”和“云计算”等基础带宽建设工程。年内,在积极鼓励、引导各电信运营商进行网络升级、扩容的同时,区政府门户网站也开始实施集群系统建设,对区电子政务网的软硬件基础设施进行履行、升级,大大提升区内数据交换和处理的能力。
(三)探索开展“智慧__”建设工作。根据市有关“智慧__”相关布署和工作建议并结合《区信息化“十二五”规划》对“智慧__”建设的框架设计,由我局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对全区的公共服务类信息化情况、企业信息化程度和经济开发区的园区管理、服务的信息化情况分别做了调查,并对我区智慧园区建设的可行性实施路径进行了座谈,制订了《区政府投资信息化项目管理办法》(送审稿),目前正处于规范性文件审查核发阶段。
(一)节能宣传、节能技术(产品)推广与能源监察并举强化节能意识。一是联合开展节能宣传。在节能宣传期间联合区发改局、科技局、机关事务局、团区委等多家单位开展主题为“节能有道节俭有德”的节能宣传周主题宣传活动。通过捐赠爱心善款,节能产品优惠义卖,节能低碳现场咨询、节能低碳宣传“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等活动及开展“文明餐桌,节俭养德”光盘行动、能源紧缺体验活动、“五水共治”节水宣传、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宣传、“节俭养德,全民节约”倡议行动等系列节约资源能源活动、发送节能公益短信,普及节能减排知识,提高公众节能低碳知识和能力,倡导勤俭节约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和生活习惯。二是开展节能技术(产品)推广活动。今年推广的重点是街道镇开发区及街道级以上办事中心启动LED照明改造;使用财政性资金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等公共机构室内LED照明及道路、隧道等户外公共领域LED照明改造要创造示范点。在今年的节能宣传周期间,以有奖知识竞答送奖品及献5元爱心,赠送高效节能LED日光灯管一条或球形7WLED灯泡的方式,推动我区有LED照明产品普及率。三是强化能源监察。今年已对4家工业企业进行能源监察。重点是要求企业强制淘汰落后电机产品,同时针对企业自身情况和节能潜力,提出相应建议与措施。
(二)开展节能审查和评估工作。一是加强用电报装管理,控制用能增速闸门前移。从源头上控制高耗能产业发展,提高节能水平和能源利用效率,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对报装500KVA以下工业专变且年综合能耗1000吨标准煤以下的用户要填写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登记表。截至目前,500KVA以下工业专变用电报装数为45家,达产后年耗能量预计9606吨标煤,装机容量是18600KVA,与去年同比正常投入后年耗能量减小15900吨标煤,装机容量减小了159130KVA。二是对报装500KVA(含)以上工业专变或年综合能耗1000吨标准煤以上的其它专变用户开展节能评估,并通过省、市、区节能管理部门的节能审查以来,已对8家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进行节能评估和审查并顺利通过验收,固定资产投资额合计12308万元,年综合能耗合计3815吨标煤,合计报装变压器装机容量4925kva。三是强化用能审查。全区12个技改备案项目通过了用能审查,合计投资额15411.6万元,年综合能耗合计2489.1吨标煤,进一步加快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工作的推进。
(三)建立倒逼机制淘汰落后产能。一是加大整治淘汰工作力度。今年计划淘汰三家化工企业,共计产能0.285万吨,截至目前,已淘汰__市__珠光颜料制造有限公司,反应锅10只、燃煤锅炉3吨1台,产能0.015万吨。二是强力推进清洁生产,联合区环保局完成了47家企业强制清洁生产审核并通过验收,为今后节能监察和淘汰落后产品提供了行动方向。三是实施“低小散”块状行业整治计划。今年4月下发了__区“低小散”块状行业整治提升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镇街、开发区利用现有网格化管理,在7月底前对本区域开展拉网式调查排摸,深挖“低小散”块状行业存在的问题、风险点,全面掌握“低小散”企业(作坊)数量、区域分布、工艺装备、从业人员结构和数量等情况,制订整治提升标准和实施方案,狠抓“换鸟”提质工作。
(一)强化内部纪律。认真开展“三严三实”
教育活动,强化干部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学习,强化各科室及全体干部职工“一盘棋”意识,增强全局观念,注重协调配合,做到目标一致、工作同向,共结一条心,认真做好当前经济指标督办落实及提议案答复等工作;加强机关队伍建设,树立公开、透明的机关形象,打造“__民企之家”机关服务品牌;以优化服务为目标,规范和简化服务程序,提升服务效能。推动经信工作再上新台阶。(二)强化服务水平。一方面开展工业企业结对帮扶。组织干部深入基层、深入企业、深入项目进行调查研究,了解新情况,研究新对策,解决新问题,实施“暖心助企”结对帮扶行动,局全体干部分片结对联系工业企业,进一步梳理、汇编已出台的振兴实体经济系列政策措施,及时了解企业发展情况及面临的主要困难和突出问题,帮助解决企业实际困难。另一方面重视企业管理人才培训。围绕“人才强区”发展战略,通过牵头组织开展、引导行业协会、鼓励企业利用多平台多形式地开展各类经营管理人员研修班、研讨会、培训会等,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智力保障。1-6月份,我局以常规培训、企业内训、专题培训等形式,共计培训1200余人次。
(三)提升破难本领。一方面做好资金审核兑现。去年112家小升规企业每家10万元奖励已经兑现。零地补助企业资金补助有关工作已原则同意,经上报区长办公会议研究后兑现。此外,去年__区工业转型升级财政专项资金合计887.7485万元,已与有关部门召开联审会议,奖励经费正请示区政府审批拨付。另一方面做好企业风险处置。根据职能,我局积极配合区处置办精准对接风险工业企业。确保涉险企业渡过困难期,切实维护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同时对恶意骗取银行贷款、恶意逃避债务、恶意欠薪及其它暴力讨债等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以有效维护我区社会和经济秩序的稳定。截至目前,共召开风险协调会议47次,为企业开启司法临时解封共6笔,帮助获得融资1.67亿元,使用政府应急转贷资金共73笔,共计5.85亿元。
下半年工作思路
下半年要继续夯实措施,争取全面完成全年的各项目标任务。既要力争经济总量的平稳增长,又要力求经济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力争在平稳发展中实现转型升级,在转型升级中实现平稳发展。
一是加大工作落实力度。进一步健全重点工作、重点项目跟踪联系制度,协调工作中的矛盾和问题。在小上规培育工作方面,加强监测做好上规动员和指导,必要时运用亩产效益评估结果对企业进行督促。在小微园建设方面,进一步强化督查,给每个小微园建设工作挂上攻坚做战图,并密切跟踪实施进度,将每月具体进展情况报送相关区联系领导,对排名靠后的单位,由区领导进行约谈,明确责任,形成倒逼工作机制。目前我区谋划的__时尚智造小镇(温商回归创业园)项目已列为省重点建设项目,下一步将全力以赴抓好实施。
二是加强经济运行预测预警。针对当前工业经济紧运行的新形势,进一步加强运行监测,着力抓好规上产值应统尽统、小上规动员指导、成长性企业的培育等工作,认真做好每月工业经济运行分析,及时掌握经济运行态势,分析运行特点,剖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思路,当好领导参谋助手。
三是加大工业投入力度。加快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企业实行“机器换人”和信息化建设,对已建有技术中心的企业进行分级管理,重点鼓励扶助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企业,突出自主创新的内涵,探索企业开展原始创新的新途径,竭力为企业破解共性技术难题提供支持,力争创建2个以上省、市级和6个以上区级工业企业信息化示范项目,努力培育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是加速破解土地要素制约。除积极包装重大产业项目,向上级争取用地指标外。加大土地利用效率,建立项目淘汰优化机制,引进优质项目,提高投资强度、亩均产出率,挖掘存量土地,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率。立足长效化、长态化,做好小微园建设、工业小区改造、挖潜节地、二产返回地和企业拆迁安置等工作,把“改”“拆”“建”“管”结合起来,解决小微企业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