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情感表达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2-02-06 02:51:30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情感表达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情感表达论文

篇(1)

2纪念性空间

柏林的二战纪念馆保留着二战期间被美军飞机轰炸毁坏的市区教堂作为纪念。其中驾驶员由于误炸了这座教堂而自杀,使得这处破烂的遗址更有深刻的纪念意义。情感建筑设计中作为纪念的成功的例子还有柏林的犹太人博物馆,在它奇特的建筑空间里,我们发现其中有三条轴线贯穿始终。其中一条通往以锐角歪斜组合的展示空间,运用黑色与白色强烈对比组合,黑色的部分为封闭的核心天井,白色的部分作为了展示空间。另一条轴线一直通向的霍夫曼公园,由倾斜的不垂直于地面的方格形平面的混凝土方柱组成,步入其中,由于斜坡地面及不垂直的空间感觉,使人行走艰难,头昏目眩,这是作为象征犹太人在无奈中走出国境在外谋生的艰苦历程。第三条轴线则直接通往神圣塔,这座建筑有着一个高二十多米的黑色烟囱式空间,进入该空间之后,人们可以静立沉思,回忆犹太人过去经历苦难的空间。最后,有离塔时故意发出的大门沉重关闭的声响,可以用作加深参观印象和感受,在这座建筑之中,建筑空间光与声营造的深刻怀念之情给人留下永难忘怀的印象。它的作者是丹尼尔李别斯金,他曾说过“用微点的法则把空间符号画在图上”,这样用符号来点缀空间的方法已经远远离开了传统的平立剖各自分离的构思草图。

3热闹交换空间

交换空间充满着感情的色彩。人们经常逛商店,逛大街,并不是以买和卖为主要目的,在很多情况下,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看热闹,融入人群的一种感觉。而城市中商事交换活动的主要表现是在反映地域文化的商店橱窗和展台上,因此,富于感。在古老的传统商事交换活动中,大家记忆最深刻的有北京的庙会等,每到旧历过年时,大家都出门去感受庙会上热闹的情景,在这里,各种具有民俗色彩的商业摊位构成特殊的过年的欢庆气氛,各种各样具有节庆效果的饰品使之成为必不可少的一年一度人们期盼的全民性商事活动。交换空间中最主要的还有农贸市场以及古玩市场,这些空间虽然不是那么高档,但是加入了喧嚣的乐趣,还有讨价还价的争议,这些都会让人感到非常兴奋。现代商业的超级市场和百货公司给人们购物带来了很多便利及舒适,却失去了商事活动中的人情交往关系。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商量与交流,是它们不能取代传统的各种自发形成的多样化的商事活动的主要原因。

4亲密空间

亲密性是人类行为的一种生物形态学,行为越是亲密,它所引起的情感就越强烈。比如现代人的空间则需要更多的亲和感,就像卢浮宫外摆着的透明玻璃金字塔,尖尖的顶,透明的质感摆在入口的广场上,让人们走近它,触及它,使卢浮宫的庄重与人之间产生了亲和感,改善了过于庄重与陌生的气氛。在商业空间中也要求有亲密感的交易场合,才能招揽生意,增加营业,甚至声音和气味也能表示出亲密行为的范围。人生历程中充满着亲情与爱情,其中最令人怀念的是青年时代的恋爱生活。在这样的生活中,最需要的是适合谈情说爱的空间,很多情况下,校园生活中,青年们的情感交往空间在他们的情感生活中占最重要的位置。过去上海的居住空间,大多数都非常拥挤,青年人的感情空间大多都集中在外滩的江边上,沿着岸边的栏板坐着一对对的情侣。直到现在,那里仍是城市中理想的亲密空间所在地。夏日的夕阳下,老人们散步在小区的路上,看着孩子在身边欢笑。落日的余晖下,微风轻拂,亲情的感觉油然而生,这样的空间中,无疑是平静而又温馨的。许多城市中著名的亲密空间都是自然形成的,逐渐成为了传统。美好的亲密空间必然都有其良好的环境因素,最重要的是自然条件的优美,它包含着青山绿水,花鸟虫鱼……设计师们要关注这种人类情感的需求,创造优美的城市亲密空间。比如说在曲折的公园小径上,只要留出一些下沉的小空间,布置座椅和树木,一点小小的点缀就可以建造出私密性的亲密空间。小陡坡上一处小小的扶手,绿草地中的一个小品,花园中一张舒适的竹椅,都可以平添出一分体贴与关怀。一点水,还有优美造型的吊椅,让人忍不住留连忘返而又记忆深刻。

5关切与亲和空间

关切与亲和是人类崇高的情感,在现实的人际交往之中的亲和与关切,充满着各个空间,表现着人们的传统美德。关切与亲和空间,特别体现在医院的广场和医院的公共大厅之中,也体现在老人与儿童活动场所之中。在设计中,增加了多种功能,如礼品商店、食堂、与病人团聚场所等。还包括各种场所中设置的残疾人坡道、残疾人专用电梯等,都能体现人际间关怀与友善的情感。设计中也越来越重视对儿童的关怀,考虑到儿童的行为尺度和他们的行为乐趣;同时还有许多考虑到老年人行动不便时行走的通道等。其实,只要空间设计中充满人间的友善与关怀,人们都将会越发热爱自己生活的地方。

篇(2)

二、儿童声乐教学中情感表达训练方法

针对声乐教学中影响情感表达的因素,教师应该充分重视起来,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强化情感表达训练,提升声乐教学的效果和水平。

1.重视情感培养

在课堂教学中有的老师只重视声音的位置和歌曲的旋律、节奏等,忽视了最能引起听者共鸣的情感培养,教出的学生用一个比喻来说就是没有感情的“唱歌机器”。在儿童声乐教学中,教师应该端正自身态度,把学生情感方面的培养和教育重视起来。而对于情感表达能力的培养,并不是单纯地依靠课堂教学就可以实现的,需要采取多种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在对声乐作品进行学习的过程中,重视情感的表达,养成表现声乐情感的习惯,使得学生可以在演唱声乐作品的过程中,充分调动自身的情感,并通过声调、音色等的变化表达出来,使得听众可以从中了解到作品形象的情感状态。不仅如此,情感的有效掌控需要沟通和交流,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儿童的心理特点,以孩子们乐于接受的形式,加强情感方面的交流,将情感表达的培养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为学生提供自由交流和情感表达的空间,使得孩子在情感表达中能够自我欣赏从而获得自我的肯定。

2.丰富教学方式

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年龄差异、性格差异等,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加强对于学生情感表达能力的培养。例如,对于4~6岁的幼儿学生,由于其年龄小,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好动,可以从音准和节奏方面入手,开展教学工作。在歌曲选择方面,可以选择一些轻松愉快,节奏鲜明的作品,如《小羊》《春天的孩子》等。还可以进行歌曲接龙、旋律倒影等音乐游戏,使得学生可以在多彩的游戏和活动中感受到歌唱艺术的魅力。而对于7~12岁的学生,由于其对于音乐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强化基本乐理、发生技巧等的训练,同时向学生传授声乐发展的历史以及一些优秀作品的创作过程,通过对作品情感的深入分析,引导学生情感表达能力的提升。另外,在演唱时还可以配合肢体动作来增加情感表现力,例如:针对儿童好动的特点,在教授蒙古族歌曲《我的草原》、摩梭族歌曲《摩梭小月亮》、苗族歌曲《蝴蝶妈妈》等作品时在间奏部分可以结合相应的民族民间舞表演动作,使得学生可以在肢体语言表达中不知不觉地掌握各民族歌曲演唱特点,表达内心情感。

3.加强情感引导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始终将自身放在主导地位,在充分考虑学生思想特点和内心情感的前提下,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选择,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同时,曲目的难度应该循序渐进,而且各种题材都应该有所涉猎,通过各种手段加强对于学生的情感引导。例如:11岁的学生一金,她的声音宽厚明亮,在学唱藏族歌曲《哦,香格里拉》时,唱的比较直白没有内容,为了让她进入音乐,我先给她讲藏族的生活习惯、服饰特点,又听了几首成人藏族歌曲和器乐曲,看了藏族舞蹈,打印了布达拉宫、雪山、牦牛等图片。一开始先让她看着图片来唱,熟悉之后让她边唱边想象歌词描述的情景,脑海里浮现出画面,在唱某些乐句时还加了一些装饰音。通过这样的训练,她演绎的歌曲体现出了藏族歌曲的特点和热爱家乡的情感,在演出时打动了观众,甚至有前排的观众感动的掉下了眼泪。又如,5岁的学生张萌萌在演唱《小小心愿》时,我先给她逐字逐句讲歌词的意思,又给她讲了歌曲创作的背景,还讲了歌曲中提到的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讲完后孩子很兴奋,积极的要学唱,在学唱过程中还加进了自己的二度创作。后来在演出中,她富有灵气的演唱打动了观众,还有部分观众激动地站起来鼓掌。

篇(3)

公益广告可以营造社会氛围,改良社会的风气,但其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公益性和义务性,不以营利为目的,广告主在其并不能给自己带来商业利益的前提下仍然投资制作,体现出投资者对社会公益事业的义务感。公益广告的内容贴近大众的生活,面向的是整个社会热点问题,对象是社会普遍大众,所以内容语言通俗易懂,具有一定的通俗性。

(2)前期的公益广告与现在公益广告的区别。

公益广告的情感表达在发展阶段也经历了由偏向口号的形式到如今情感丰富引人深思的过程。在早期,公益广告更像是一种说教,“禁止”“打击”等这样苍白的词汇在公益广告中频频出现,态度生硬且语言单调,这就将广告的号召变成了一种强制的灌输。而随着近几年广告在我国的迅速发展,公益广告的创意理念开始形成,如今公益广告的语言变得委婉,情感表达更加贴近生活,从最初的理性诉求逐渐变为了感性诉求,在不知不觉中将广告理念传达给观众,使广告深入人心。如福建电视台就曾播出过一则宣传祖国统一的公益广告,广告中说“两岸情依依,骨肉盼团圆”,这两句话并没有直接说出广告意图,却委婉地表达出了无数中华儿女的心声,成功地引起了观众的共鸣。

2情感表达在公益广告中的重要性

情感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具体表现为爱、憎、喜、怒等等。公益广告中巧妙的情感表达能够引发出观众的参与意识。公益广告的情感冲击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来自公益广告本身的信息,制作者传达广告中的信息时最讲究的就是以情动人;另一方面广告的投放要抓准时机,当信息在适当的时间、正确的地点传达给观众时,其效果就有可能大大增强。例如,这一则戒烟的公益广告,就走了感性的情感路线,并且很好地利用了时间的条件。这则平面广告左半部分是“5月31日,世界无烟日。”的字样,右边则是“6月1日儿童节”,在左边的日期下用孩子的笔记歪歪斜斜地写了一行字,“请您现在就戒烟,为了明天。”这则公益广告一改戒烟广告中吸烟危害健康的说教,抛弃了恐怖的画面,让人们从对孩子的关爱着眼,去打动烟民,不得不说选了一个很巧妙的角度。巧妙的文案与巧妙的时间相结合,就可以给观众较强的情感冲击。公益广告同时也是一件艺术作品,不能只是像新闻一样将没有任何情感的资料简单地展示给观众,而声嘶力竭地喊口号也太空洞,完全不能给观众以触动。以关注贫困山区教育这一冷峻话题为例,一则公益广告从众广告中脱颖而出,打动了无数观众。这则广告用了和教育息息相关的黑板,黑板上写着一份课程表。但课程表里却是“砍柴;割稻;喂猪;做饭……”这幅平面公益广告含蓄地抛出了最严肃的问题,生动形象地将贫困山区中孩子在教育方面的困难展现给观众,给人一种无法遏制的心灵震撼。

3公益广告设计常用方法

中央电视台播出过一则公益广告,主题为“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广告中成龙与姚明的形象使人印象深刻。在其他广告中,也多次利用明星或名人的光环效应来达到其提高公众素质,规范大众的目的,公众心里的认同感被激活,公益广告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公益广告的情感表达同样分直接的表达与婉转地表达。例如,这样一则公益广告,创作者引用了柳宗元的诗,在前半句“千山鸟飞绝”后面加了两个字“今天”,在后半句“万径人踪灭”后加了“明天”。并写着:“这不仅是一句诗,更是一句预言。”这两句古诗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但作者加了四个字,就让我们觉得胆战心惊。这样直接的表达方式带来的就是直接的震撼。婉转的公益广告常用耐人寻味的幽默来表达本应深刻严峻的情感。例如下面这则广告就在众多以惩戒为主的交通安全广告中脱颖而出,文案分别是“你的债主不小心撞了头,竟成了永久失忆症———又一个系安全带的理由”“将要搬来的舍友,是个22岁的美眉,刚和男朋友分手———又一个系安全带的理由”,这样的文案不再拘泥于说教而是增加了一些调侃与幽默,这样婉转的情感表达让人们看过后不禁莞尔,但也会不忘思考系安全带的重要性。

篇(4)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5)02-0138-4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5.01.037

1 . 引言

传统观念认为学术论文是对外部客观现实的报道,传达的是“客观硬事实(cold hard facts)”(Bernhardt, 1985: 163)。然而大量研究成果表明学术论文具有丰富的人际性,学术论文并不总是以客观的、不涉及个人态度及情感的方式传递信息的,而是作者参与其中,与读者互动协商并取得感情认同的过程(Swales, 1990; Hyland, 2005)。学术论文的人际性是由立场、评价、参与标签下的模糊语、增强语、代词、引用等语言资源实现的(Hyland, 2000);其中立场(stance)作为最常见的实现手段,是学术论文人际性和交互性的重要保证,越来越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Thompson, 2001)。立场是指作者对于命题内容的态度、情感、价值判断、责任的词汇或句法的表达(Biber & Finegan, 1989: 93),一般通过立场标记语实现。立场标记语是标识作者态度立场的词汇,包括一个或者多个英文单词,如important、in fact、according to等(徐宏亮,2011)。立场标记语的使用能更有效地表达作者的态度和立场(Biber et al., 1999)。立场标记语的典型语言表达手段主要包括状语(如certainly、evidently、significantly等),形容词(如happy、important、strange等),动词(如prefer、fail、confirm等)和名词(如success、failure、fact等)等。根据Biber等(1999: 862)的研究,立场副词是立场状语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语言表达手段。到目前为止,立场副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口语、新闻报刊、政治话语、医学论文等方面,对应用语言学类的学术论文关注不够。所以,本研究着重探讨应用语言学学术论文中立场副词的使用情况。

2 . 学术论文中立场研究的回顾

2 . 1 立场的界定

立场是指作者或说话者对于命题内容的态度、情感、价值判断和责任的词汇或句法的表达(Biber & Finegan, 1989: 93)。Hyland(2005: 178)认为学术论文中的立场是指作者对命题的正确性或可靠性的评价,反映作者对命题正确性或可靠性的承诺或对实体、命题或读者的态度。标识立场的语言表达手段主要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多词表达式等形式,如important、in fact、according to等;这些标识立场的语言表达式又被称作立场标记语(徐宏亮,2011)。其中,立场副词(stance adverbs)是表示作者对命题内容及命题陈述方式的态度和评价的副词性语言表述(Biber et al., 1999),是立场标记语中最主要、最常见的语言实现形式。因此,本文着重研究学术论文中立场副词的使用情况。

2 . 2 立场的分类

学者对立场的分类看法不一,B i b e r等(1999: 972-975)从语义范畴上将其分为认知立场(epistemic stance)、态度立场(attitudinal stance)、方式立场(style of speaking stance)三类。Hyland(2005: 178)将立场标记语划分为模糊语(hedges)、确定表达语(boosters)、态度标记语(attitude markers)和自我提及(self-mentions)。Quirk等(1985)将评论附加语(comment adjuncts)分为内容外加语和文体外加语。赵晓临和卫乃兴(2010)指出Biber等(1999)将态度立场单独分为一类,比Quirk等(1985)将态度立场和方式立场归于内容外加语一类更加精细。近年来,大多数学者的研究(赵晓临、卫乃兴,2010;徐宏亮,2011)都基于Biber等(1999)的分类。因此,本文将延续现有研究的范式,将立场副词分为认知立场、态度立场、方式立场。

2 . 3 立场的相关研究

国内外研究者对学术论文中的立场特点和使用进行了多维度的分析,如对比分析专家和学生所写的英语论文中的立场标记语特征(Wu, 2006);对比分析跨学科论文中立场标记语的特点(Hyland & Tse, 2004);对比分析中国英语学习者和英语本族语者在学术语篇中使用立场标记语的不同特点(赵晓临、卫乃兴,2010);对比中国学生在汉语和英语同题语篇中立场标记使用的不同特征(龙满英、许家金,2010);对比口语和笔语中立场使用的异同(Biber et al., 1999)。还有研究涉及对单个立场词汇的集中研究,包括名词(Charles, 2007)、动词(刘世铸,2009)、状语(Quirk et al., 1985)等。也有学者探讨话语立标词块的使用情况(何安平,2011),考察汉语学术论文中的立场标记语(吴格奇、潘春雷,2010)。但是针对立场副词的相关研究却不是很多。

3 . 立场副词

立场副词是指作者对命题内容和陈述方式的态度和评价的副词性语言表述(Biber et al., 1999)。本研究主要采纳Biber等(1999)对立场的分类,同时借鉴Hyland(2005)的分类方式,将立场副词分为三类:认知立场副词(epistemic stance adverbs)、态度立场副词(attitude stance adverbs)、方式立场副词(style stance adverbs)。

3 . 1 认知立场副词

认知立场副词涉及作者对命题中信息真值的认知,包括对命题的确定性、事实性、局限性、言据性的判断和态度。尽管Biber等(1999)对认知立场副词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和分类,但是后来的研究发现,该分类过于精细,个别范畴之间存在较大重合。所以,后来的研究都对Biber等(1999)的分类进行了调整。鉴于此,本文将综合Biber(1999)、Hyland(2005)、徐宏亮(2011)等的分类,将认知立场副词分为三类:确定性副词(certainty)、模糊性副词(hedging)、言据性副词(evidentiality)。

3.1.1 确定性副词

确定性副词是指作者用以表达对陈述命题确信程度的副词,主要通过definitely、certainly、undoubtedly等词实现,如例(1)。

(1) In addition to its informative nature abstracts are actually highly evaluative…

例(1)中actually和highly表明作者对陈述的命题内容持充足肯定的态度,即作者将摘要除了具备信息本质,还具有评价性这一命题作为一个既定事实,而不是一个观点传递给读者,引起读者对论点的关注以及共鸣。如果本句中没有使用actually和highly,则此命题就不能反映作者肯定的立场和态度;同时表明此命题还存在不确定性,但这一点不符合摘要具有评价性这一既定事实,不符合学术论文的修辞规范。

3.1.2 模糊性副词

模糊性副词是指作者对命题有所保留的承诺,信息作为一个观点而不是一个已经确认的事实传递给读者,主要包括表示可靠性的模糊副词和表示精确度的模糊副词(吴格奇、潘春雷,2010)。模糊性副词主要通过probably、possibly、perhaps等词实现,如例(2)。

(2) This existing gap between North Korean English education and South Korean one can possibly cause frustration and even give-up when North Korean refugee students learn English in South Korea.

例(2)中的possibly体现了作者对命题内容的确定性没有十足的把握,朝鲜和南韩英语教育之间的差距会使在南韩学英语的朝鲜难民学生感到沮丧甚至会放弃,这只是作者自己的判断,并不是一个确定的事实,所以作者使用possibly来减少对命题的承诺,同时使命题变得更加客观。如果本句没有使用possibly,则此命题就会变为事实;一旦与事实不符,作者会因此而承担一定的责任;为了规避此责任,作者使用possibly来标识自己对命题内容的不确定性。

3.1.3 言据性副词

本研究中言据性副词主要是指命题中信息的来源,主要通过apparently、evidently、accordingly等词实现,如例(3)。

(3) Accordingly, team/group work has become a common instructional practice in many Englishmedium business schools to help students learn through interaction with others as well as to become accustomed to working in a group environment that emulates the work place.

例(3)中的accordingly体现了此句中命题信息的来源。即在以英语为教学语言环境的商业学校,团队工作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的指导,来帮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并适应团队工作环境。此命题是有理有据的,体现了学术论文的客观性。如果本句没有accordingly这个词,则此命题就不能体现出命题的来源,因而缺乏了说服力和客观性。

3 . 2 态度立场副词

态度立场副词指的是作者对于命题内容或相关研究者或其研究成果的评价、价值判断以及情感表达。本研究将态度立场副词大体分为两类:情感型和评价型态度立场副词。前者主要体现作者的情感态度,后者体现作者对于陈述内容的评价和价值判断(Hunston & Thompson, 2001)。

3.2.1 情感型态度副词

情感型态度副词主要涉及评价命题是否符合心理预期,主要通过surprisingly、unbelievably、preferably等词实现,如例(4)。

(4) Surprisingly, it is found that certainty epistemic meanings are expressed more commonly than likelihood meanings.

例(4)中的surprisingly体现了所述的命题内容不符合作者的心理预期,即在书面语中,作者更频繁地使用确定的意义而不是可能的意义,这一发现不符合作者心理的预期,所以作者使用surprisingly来表示自己惊讶的态度,同时引起读者的关注和共鸣。如果本句中没有使用surprisingly,则此命题只是陈述了一个发现,不能体现出作者惊讶的情感态度,达不到与读者互动的效果。

3.2.2 评价型态度副词

评价型态度副词主要涉及对命题陈述内容是否幸运、是否符合规范或是否重要等方面的评估,主要通过fortunately、appropriately、inappropriately等词实现,如例(5)。

(5) Generally, the tendency to present an inappropriately subjective persona is a characteristic of both L2 and L1 student writers.

例(5)中inappropriately是指作者对此命题中信息的态度和评价;作者对命题中呈现主观形象这一信息进行了评价,即这一主观形象是不得体的,以此引起读者的关注。如果本句中没有使用inappropriately,此命题只是陈述了一个发现,而不包含作者任何的态度和立场,不能体现作者与读者的互动。

3 . 3 方式立场副词

方式立场副词是指作者对命题陈述方式的评价,主要通过frankly, confidentially, strictly, generally等词实现,如例(6)。

(6) Generally, explicit engagement is a feature of the soft disciplines, where writers are less able to rely on the explanatory value of accepted procedures.

例(6)中的generally体现了作者对命题陈述方式的评价。一般来说,明确的介入是软学科的特征,在软学科中作者不太能依赖公认程序的解释价值;此命题中的generally表明作者是在一般情况下或者总体情况下来陈述的,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对整个命题的限制作用,同时增强了此命题内容的真值,并且留给读者判断的空间。如果本句没有使用generally,则此命题就不能体现作者说话的方式以及作者的立场态度;同时命题就会作为一个既定的事实传递给作者,而缺乏客观性。

4 . 结语

学术论文既需要向读者传达客观的学术信息,报告最新研究成果,又需要表明自己的态度,与读者互动协商共同完成对知识的定义。立场作为学术论文人际性的重要语言资源实现手段,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研究议题。本研究主要基于现有文献,将立场副词分为认知立场副词、态度立场副词和方式立场副词。其中认知立场副词分为确定性副词、模糊性副词和言据性副词;态度立场副词分为情感型副词和评价型副词。本研究通过举例,深入分析了立场副词的使用特点及作用,并对中国语境下英语学术论文的写作和教学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Bernhardt, S. A. The writer, the reader, and the scientific text[J]. Journal of Technical Writing and Communication, 1985(15): 163-174.

Biber, D. et al. The Longman Grammar of Spoken and Written English[M]. London: Longman, 1999.

Charles, M. Argument or evidence? Disciplinary variation in the use of the Noun that pattern in stance construction[J].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2007(26): 203-218.

Hunston, S. & G. Thompson. Evaluation in Text: Authorial Stanc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Discourse[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Hyland, K. Disciplinary Discourses: Social Interactions in Academic Writing[M]. London: Longman, 2000.

Hyland, K. Stance and engagement: A model of interaction in academic discourse[J]. Discourse Studies, 2005(2): 173-192.

Hyland, K. & P. Tse. Metadiscourse in Academic Writing: A Reappraisal[J]. Applied Linguistics, 2004(2): 156-77.

Quirk, R. et al. 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M]. London: Longman, 1985.

Swales, J. M. Genre Analysis: English in Academic and Research Setting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Thompson, G. Interaction in Academic Writing: Learning to Argue with the Reader[J]. Applied Linguistics, 2001(1): 58C78.

Wu, R. Stance in Talk: A Conversation Analysis of Mandarin Final Particles[M].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2004.

何安平.语料库视角的英语口语“立标语块”探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1(1):25-31.

刘世铸.基于语料库的情感评价意义构型研究[J].外语教学,2009(2):22-25.

龙满英、许家金.大学生英汉同题议论文中立场标记的对比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3):21-24.

篇(5)

 

阅读刘勰的《文心雕龙》,感触最深的莫过于“风骨”概念,它深深触及到文学的精髓所在,至今,仍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和意义。

刘勰是在探讨“文”(包括《文心雕龙》中二十种有韵之文和无韵之文)的基础上,延续并发展古已有之的“风骨”概念,他主要从情感思想和语言两个方面论述“风骨”。情感与思想是文学的终极目标,语言则是文学实现终极目标必须依赖的手段,它们是任何一种文学样式不可缺少的因素。

首先,看语言。刘勰为语言列出“骨”的标准,认为“沉吟铺辞,莫先于骨。”[1] 并说明什么样的语言能被称为有“骨”:第一,精,“练于骨者,析辞必精”;[2]第二,要有丰富的内涵;第三,条理清晰。后两者,可以从“若瘠义肥辞,繁杂失统,则无骨之征也”中运用逆向思维推理而出。[3]为了更形象地理解这些特征,试举实例进行说明。免费论文,情感。

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李商隐的这首诗至今没有定论,因为语言表达出较为隐晦的信息,任何人都可以从自我的角度对其做出理解,也许正因为隐晦,才使诗中语言的内涵丰富起来。由每一个字组成的每一个词,每一句话传达出不同的信息,同时在人的脑海中形成各种意象,互相碰撞,互相交织,但并不杂乱无章,而是有序地组织在一起,被内在的逻辑牵引着,展现在欣赏者面前的是条理清晰的语言世界。需要说明的是并非语言隐晦,才能有丰富的内涵,许多古诗词的语言简单、明了,却依旧意蕴深刻。免费论文,情感。当然“精”的特征更不必说,这首诗的语言无法替代、删改,每一个字已经占据应有的位置,不多不少,没有累赘与冗杂之感。

鲁迅的《狂人日记》可谓短篇小说的典范之作。从语言角度看,第一,全篇没有多余话,干脆利落;第二,几乎每句话都意蕴深刻:“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我怕得有理。”“今天全没有月光,我知道不妙。”“他们会吃人,就未必不会吃我。”等语言充满整篇文章,引发读者思考;第三,语言从一个狂人口中说出,跳跃式思维使作品语言缺乏正常人理解的逻辑性,但整篇小说却不失严谨的条理清晰。

曹雪芹的《红楼梦》就语言而言,堪称长篇小说领域里的佳作。

天下竟有这样标致人儿!我今日才算看见了!况这通身的气派竟不象老祖宗的外孙女,竟是嫡亲的孙女儿似的,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嘴里心里放不下。——只可惜我这妹妹这么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呢!

这是王熙凤初次见到林黛玉时说的一段话,作者惜墨如金,短短几句,将王熙凤处事圆滑和为人处事的手段充分显示出来,精炼到无法删改的地步。欣赏者用眼睛看到、用心去读的是一个人的语言,脑海中浮现的却是他人的态度和反应,以及心理活动。看似简单,毫无深意的夸赞、寒暄,却意蕴深刻。语言条理清晰更不必说,句与句之间层层深入。

其次,看情感和思想。情感和思想是文学作品成形的终极目标,“风”与这个终极目标密切联系。免费论文,情感。刘勰讲:“《诗》总‘六义’,风冠其首,斯乃化感之本源,志气之符契也。”[4]这里提到“风”的两大特征:第一,“志气之符契”,即“风”是情感和思想的具体表现或凭据;第二,“斯乃化感之本源”,即“风”是文学感化人的本源。可是,“风”到底是什么?它应该如同生活中的风,虽无法用肉眼看到具体的形状,但每个人都相信它是客观存在的,通过气流与皮肤之间的摩擦,通过草木摇动,确定它就在身边。文学作品中,通过阅读语言文字,用心体会到某种情境,当情感神经或思维神经被深深触动后,我们便被作品感染,《锦瑟》、《狂人日记》、《红楼梦》均是如此。

在情感和思想中,刘勰更强调情感,他说:“是以怊怅述情,必始乎风”,[5]也就是说,作家用文学表达情感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这种情感的感染作用。表明刘勰十分重视读者。不管是过去讲的“文”,还是今天谈论的文学,被创作出来以后,均需要得到读者的关注,如果在情感上无法感染他们,那么不仅失去读者,也将失去自身的价值。对情感的重视,说明刘勰看到了文学的本质。免费论文,情感。可以说,文学是人类在语言世界里发现的一种表达自我情感的最佳手段。免费论文,情感。这里所说的情感,是一种审美情感,并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情绪,虽然小说中也会把生活中的情绪拿来描写。

刘勰还讲道:“深乎风者,述情必显。”[6]意思是说懂得使文学作品有“风”的作家,一定会把感情表达得非常明显。这里说明两层意思:第一,要有情感;第二,“述情必显”。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升华。当作家满怀情感进行创作时,是否能将情感完美地表达出来,即达到“显”,则建立在其对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之上,驾驭语言文字的结果则使其有“风”。

以上将“风”与“骨”分开陈述,并不意味二者各司其职,无紧密联系,其实,他们之间存在相互依存,无法割裂的关系。刘勰也是将二者结合起来探讨的;他用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7]如果把文章比喻为人体,人体要站立起来,要有骨骼支撑,不是任意骨骼均可拿来为人体所用,要符合人体特征,须剪掉杂乱、无用、影响完美人体的枝节;其次,这些骨骼必须鲜活、有生命力,有为人体造血的功能;第三,骨骼之间被系统地连接在一起,要保证起到各自的作用。免费论文,情感。有这些骨骼的支撑,具有鲜活生命的人体便可以站立在大地上,开始自己的生涯。要想让他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并且与动物区别开来,又需在体内注入一股灵气,使他成为万物之灵长。《原道》篇中,刘勰也称赞人是“性灵所钟”“五行之秀”“天地之心”。[8]作为人体,骨骼与灵气缺一不可,相互依赖;文学中的“风”与“骨”也是如此,“风”是从骨辞中渗透出来的,骨辞因“风”的存在对欣赏者的心灵和思想更具冲击力,甚至会让人拍案叫绝,二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文学作品中融为一体。

创作者如何使自己的作品成为“风骨”之作?《文心雕龙》中讲了两点:第一,要有“熔裁”的精神,经过“熔裁”的作品才不会“瘠义肥辞”“繁杂失统”“思不环周”;第二,要从经典文本中汲取养料。应该还有第三点,即创作者的禀赋。往往在文学方面具有异常禀赋的人,才能“孚甲新意,雕画奇辞”,并且使作品“藻耀而高翔”成为“鸣凤”之作。刘勰把“风骨”看成是“鸣凤”之作、创新的基础,其实,他们应该是一体的,一个时代的“风骨”之作应该是“鸣凤”之作,而且是创新之作。

[1] [2] [3] [4] [5] [6] [7] 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M],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第513页。

篇(6)

关键词:小学音乐欣赏;情感体验;教学方法

音乐欣赏是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欣赏教学是教学大纲中规定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音乐欣赏课的学习,可以开发孩子智力、陶冶孩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培养他们良好气质修养等;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感情,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的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音乐是表现情感的艺术, 欣赏者必须用自己曾经历过的生活知识、体验所听到的音乐感知。可是心理学研究表明, 小学生尚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逻辑思维能力较差,这是上好音乐欣赏课的又一大难题。

做好音乐欣赏课的教学,不仅要丰富小学生音乐基础知识,更要加强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和感受。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随着时间流逝而流动,那么,在音乐欣赏课中,我们教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抓住这瞬息即逝去的音乐,激发起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呢?针对这一问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培养小学音乐欣赏兴趣谈一些浅显的看法。

1 丰富的情感体验

情感体验是感知音乐的基础。这对音乐美的感受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小学生由于年龄小、阅历浅、缺乏生活经验,因此初始阶段的情感内容比较单薄。小学低年级学生只适宜演唱一些轻快活泼、悠扬优美的歌曲。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情感不断丰富.可以逐步演唱雄壮的、优美的、抒情的歌曲。以后扩展到欣赏情感有变化、较复杂的乐曲。在音乐教学中,我们应让学生把自身的生活体验与情感表达结合起来,使他们能逐渐从现实生活的情感体验中,储存各种情感.丰富音乐心理的“内在图式”。例如知道上行音调多表现兴奋昂扬的情绪,而下行的音调则常与悲哀、痛苦相联系等。这些音乐的表现形式的把握,必须依赖丰富的情感体验。在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三点。

1.1 选择学生喜欢的音乐

一些教师认为教材上的曲目都是精选的经典作品。学生没有理由不喜欢。但事实上“100%的学生喜欢音乐,而80%的学生却不喜欢上音乐课;绝大多数学生喜欢唱歌,但很少喜欢唱教材中的歌”。面对这种现象,我们要困势利导,积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他们喜欢的音乐。如果教师尊重学生的选择。把一些学生喜爱的、优秀的通俗音乐引进课堂,并且进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引导,逐步丰富他们的欣赏知识。提高音乐鉴赏能力。就一定能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欣赏习惯。

1.2 选择学生喜欢的教法

传统的音乐欣赏大致分为以下四步:(1)介绍作者、写作背景及思想内容;(2)初听作品,有整体印象;(3)曲式结构分析.讲解作品;(4)复听作品。逐步欣赏音乐……教师在向学生讲解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及进行德育渗透时.忽视了音乐的艺术性、审美性。雷默指出:“当艺术被看作是艺术,而不是社会或政治评说,不是一桩买卖。不是为任何非艺术的目的时。那么它就首先是作为一种审美特征的承受者而存在的,虽然艺术也为非艺术目的服务。但审美教育首先关心的应当是艺术的审美作用。”我们与其向学生肢解示范歌曲,不如渲染情境。让学生在不同的氛围中自己诠释作品。教师要以自身炽热、强烈的感情点燃学生情感的火焰。

1.3 尊重学生的理解

阅读一本科学著作、学习一个科学原理,人们绝对不能随意加以发挥,但欣赏音乐恰恰相反.“欣赏者必须调动自己整个心灵通过审美再创作达到对艺术作品的超越.使艺术欣赏活动成为个人欣赏活动”。这也就是说欣赏音乐时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一部作品都有特定的历史性。比如在欣赏《在希望的田野上》这首歌时。有的学生提出异议:歌词没有时代气息。面对这样的观点.我们是顾及自己的面子一棒子打死,还是鼓励他们继续和自己“作对”呢?这值得我们深思。

2 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教唱。学生跟着一句句学唱,现在需要我们小学音乐教师和学生达成一片,共同的学习新的知识,体现一种综合课型。在课堂上,学生以身体作为一种“乐器”,随着音乐自由的运动。每个学生都会对所听到的音乐做出不同的反应,这样充分的发挥了学生感受音乐的能动性。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让每个学生都有得“优”的机会,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会成功的快乐!在欣赏《采茶舞曲扩时,通过学生的初步感受,引导学生用歌舞、晃身,点头,拍手等各种形式参与进来。对于表现出色的学生,老师可以问一些较难的问题;对于平时不喜欢回答问题的同学可以问一些简单的问题。一旦发现学生能够正确表达乐曲的意思,老师要立刻送给学生一个激励性的动作或肯定的语言。采用这种教学方法,既可以使学生系统的掌握所学的知识,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总之,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音乐的美妙和神奇,体验音乐的情绪,了解和熟悉音乐语言,领会和感悟音乐作品的内容,激发学生欣赏音乐的浓厚兴趣,获得美好的音乐享受是音乐欣赏的首要目标。

结语:

欣赏教学是学校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陶冶情操、提高音乐鉴赏力的重要途径与手段。欣赏就是为了怀着由衷的欣喜、热爱之情自动追求从音乐中获得自我满足和自我发展的实践过程。”传统的欣赏教学一般为先介绍作品基本情况、创作背景、作曲家情况,然后进行欣赏,而这种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往往造成的结果是教师在讲台上侃侃而谈.学生在下面不知所云.使学生不喜欢音乐欣赏课.也丧失了学习音乐的兴趣。

参考文献:

[1] 祖萍萍 小学音乐欣赏课的视听结合[期刊论文]-商情2009(29)

[2] 张瑞 论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期刊论文]-成功(教育版)下半月2011(2)

[3] 蔡淼 从"审美"着眼进行小学音乐教学[期刊论文]-科技咨询导报2007(19)

[4] 李林.郑文珍自制教具对落实科学新课标的价值分析[期刊论文]-中小学实验与装备2004,14(6)

[5] 朱志红 浅谈小学音乐的欣赏教学[期刊论文]-科技信息2010(19)

[6] 周媛 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之我见[期刊论文]-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1(4)

[7] 戴建芳 小学音乐课堂中培养学生倾听能力的探索[期刊论文]-音乐天地2008(10)

篇(7)

2主题实际上是一种思想认识,正确的主题只能从实践中来。

3源于生活实践的具体材料包括反映自身体验的和他人间接经验的两大部分。

4机关应用文体在动笔之前接受的领导"授意",这种现象并不违背材料先行的原则,原因有二:一是采用文体的写作是一个群体活动过程,领导者的"授意"常常在自己或他人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二是领导者的授意之"意"并不总是文章的主题。七、记叙文的特点记叙文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基本职能,其特点有四:

1全面真实,没有虚构。

2要素全面,选材典型。

3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

4语言生动活泼,富于表现力。八、记叙文的一般结构模式

1开头--事件或行为、情感的发端。

2主体--事件或行为、情感的发展。

3结尾--事件或行为、情感的结果与启迪。九、记叙文件写作要求

1要体现记叙文的特点。即在全面真实,要素全面、选材典型以及表达方式和语言的运用方面抓住特色。

2尊重记叙文体系内各具体文体的写作规律,注意发挥其各自特色,不可强求一律。十、议论文的特点议论文体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辨是非确定某种观点的正确与谬误,肯定或否定某种主张。其特点有六:

1直接表露作者的思想观点。

2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辅之以说明、叙述。

3内容重在说理,坚持摆事实,以理服人。

4其构成要素包话论点、论据和论证过程三个方面。

5逻辑性强。

6语言准确周严,简炼犀利。

一、议论文的一般结构模式

1开头--引论。

2主体--本论。

3结尾--结论。

二、议论写作要求

1论点必须正确、鲜明、集中;论据必须真实、有说服力,容易引起关注;论证须得法。

2结构要完整、明晰;要有头有尾、前后呼应;有条理、讲究过渡配合。

3要有激情,给人以强烈染力。

4语言准确、严密、通俗易懂、生动形象。

5遵循议论中各类具体文体的特殊写作规律。

三、说明文的特点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解说事物、阐明事理的文章样式。其特点有四:

1解说性强。

2具有知识性、信息性。

3客观性强。

4语言重通俗、简明、平实。

四、说明文的一般结构模式。

1开头--概说。

2主体--分说。

3结尾--总说。

五、说明文写作要求

1内容要准确、正确,态度要客观。

2抓住本质特征,突出重点。

篇(8)

 

《关睢》是《诗经·周南》里的第一首诗,是《诗经》的开篇之作,它是初中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八十个字,但却形象的展现出了一位男子对“窈窕淑女”由倾心爱慕,转而相思难眠,一直到渴望永结同心的过程。河边的青青沙洲,沙洲上交相和鸣的睢鸠,左右采荇的款款女子,痴情凝望的青年男子,构成了一幅生动形象,充满了诗意的画面。男主人公执着的向往,痴心的追求,成了画面中最动人的一幕。诗歌开头起兴的句子中,以关关和鸣的睢鸠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语文教学论文,不能不引起人们美好的遐想。但是,如此充满着意韵,形象感十足的画面,唯有借助学生的想象和联想,才能真正凸现出来。另外,虽然这首诗的句式不像绝句那样的整齐划一,同时由于古今读音不同,押韵也不是有规律可偱,所以,诗歌尽管运用了重章叠句、双声、叠韵的表现形式,但是初读时仍会有枯燥乏味之感。然而,就这首诗的特点而言,情感和叙事是交相并行的,采摘荇菜的美丽姑娘使他夜不能寐;只能在床上“辗转反侧”,直到天明。倍受煎熬的他于是想象着能“琴瑟友之”、“钟鼓乐之”。事情的发展伴随着内心的不平静,形象逼真地表现了主人公的深深的思念之情。所以说在这首诗里情感就是思路,情感就是内容,情感就是形象的体现。所以说,在感知诗歌大意的基础之上,学生只要是把握了主人公情感的变化,就能把握好重音和节奏、语气和语调,就能从中感悟到文章的层次,形象思维就会充分活动起来,使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鲜明而完美地在学生头脑中再现出来。

根据这首诗的这些具体特点,以及新课程标准中“诵读古代诗词,要在有意识的积累、感悟中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的相关要求。考虑到要让学生能积极参到教学活动中,有自己的感受理解,有交流也有收获,我确定,以“读”为主导语文教学论文,带动学生进行学习。并将“读”的过程分成了几个不同的层次,每个层次都有明确的目标。同时,运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整个教学过程分以下几个步骤有序展开。

一、导入新课,了解《诗经》。

1.导语:今天我们要追溯诗歌的源头,去学习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上的一首诗,感受它的魅力。

2.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要求学生阅读自己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和课文注释,要求读完后能不看书回答。)

二、学生自读:

目标:正音、正字。(多媒体显示重点字词:雎鸠荇菜 窈窕 寤寐 好逑 芼)

三、播放录音范读:

目标:解题并感知节奏。

1.解题:( “关雎”是以诗歌首句中的两个字作为题目,其它篇章亦是如此。)

2.感知节奏:(诵读提示:四言诗的诵读,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即读二字后稍作延长或停顿免费论文。)

四、多向交流译读:

目标:疏通文意,初知大意。

1.学生自己看注释,理解重点词的意思,并将不理解的的内容做标记。

2.学生质疑,教师提示重点词语,并串讲。

多媒体显示重点词句:(在河之洲 君子好逑 左右流之 寤寐求之思服 琴瑟友之 左右芼之 钟鼓乐之)

3.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反复读读,好好想想,试着说说。(提示:写了什么事?抒发了什么感情?)

五、以“情感”为基点,指导品读、析读、诵读:

目标;把握主人公情感思路,感知文意,把握语气语调,感知主人公形象。

1.主人公经历了怎样的情感变化?试一试,用诗中的一个“字”来概括。

2.不同的情感发生的地点是否一致?“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是否是现实的一幕?

师生共同归纳概括:

河边----------好(爱慕)

家中----------思(痛苦)

梦中----------友、乐(高兴)

3.依据主人公情感的变化,诗歌内容可分几层?能否根据诗歌层次完整地概括诗歌大意?

师生共同归纳概括:写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写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爱慕与追求、苦闷与烦恼、欢聚与成亲的喜悦。

4.用自己的话谈谈你对男主人公的认识。

学生讨论归纳:(情真意切、大胆执着地表露自己的感情、向往美好的爱情生活。)

5.通过以上分析,主人公的情感经历了复杂的变化,据此你认为诗歌的语气语调是否一成不变?如果有变化,应该在什么地方发生变化?节奏、重音、语调应该是怎样的?

6.同时表达喜悦,“友”、“乐”二字的轻重深浅是否相同?

归纳概括: 第一章:------------平正、舒缓(起句)

第二章:------------稍显急迫(求之不得、相思难眠)

第三章:------------高兴:友(轻读)

乐(重读)

7.指导学生根据板书提示诵读。

8.指名学生个别诵读,师生评议,在找出优缺点的基础上反复读,直到读出诗的情味。

六、设计问题探究阅读:

目标:学习了解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语文教学论文,体会它的表达效果。体会这首?运用的重章叠句、双声、叠韵的表达方式及其效果?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与后面两句有内容上的直接联系吗?作者写这两句的作用是什么?(讲解“比兴”的手法)

2.阅读提示中还写道:“全诗琅琅上口,和谐悦耳”你们在读时感到了没有?

为什么会有这种效果?部分诗句的重复是否多余?有何作用?(因为这首诗里运用了重章叠句、双声、叠韵等多种手法。以此来渲染气氛,深化情感,同时还形成了回环往复的音乐美。)

七.课堂小结,学生根据板书引领学生背读:

目标:巩固课堂内容,背诵这首诗。

教师可这样检查背诵:①背出起兴的诗句。②背出描写男子心理活动的诗句。

板书设计:见物起兴:睢鸠--------淑女

爱慕之心:流之-------求之

相思之苦: 不得---------寤寐思服

辗转反侧

美好愿望:采之---------友之

芼之--------乐之

八、多媒体展示:拓展性阅读:

目标:开拓视野,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1.〈〈诗经?卫风?木瓜〉〉,并和《关睢》相对照,体会其思想感情。

2.为这两首诗写一段简要的赏析文字。(提示:主要写什么?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达到了怎样的效果?)

篇(9)

一、审清文题规定的文体要求

《考试大纲》对高考写作的要求是,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和常见的应用文。在作文试题中,有的文题会明确指定写某种或某两种文体;也有的文题采用的是排除某种文体的方式,如“不可写成诗歌、戏剧”“除诗歌外,文体不限”等。这就要求考生在审题时,一定要仔细。如果文题已经指定了某种文体,考生绝不能随意更改;如果是排除式的,考生可以在限制之外有一个选择的空间。考生在审题时应当认真一些,看清文体方面的特殊要求,再来选择适合该文题的文体进行写作。

二、符合选定某种文体的要求

这指的是选什么就写什么,写什么就像什么。文题中的“不限文体”不等于“不要文体”,考生如果认为这是文体上的绝对自由,那就大错特错了。诚然,“不限文体”确实是给了考生自由,但这种自由不是绝对的自由,而是相对的。即考生可以自由地选择写记叙文或是议论文、散文等,一旦选定了某文体,就得老老实实地在这种文体的规则下写文章。如果想创新,那也必须在符合文体特征的前提下创新,形象地说就是“带着镣铐跳舞”。舞跳得好不好,要看舞者对“镣铐”的驾驭能力;如果忘记了身上的“镣铐”,那就离低分、甚至零分不远了。

三、选择最适合自己、最适合文题的文体

考生在审完题之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分析决定这个作文采用哪种文体来表现。如果要表达情感就采用记叙文、散文,如果要发表看法就采用议论文。另外,由于个体思维的差异性,考生也要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在文体选择上,擅长形象思维的考生可选择记叙文,而擅长抽象思维的考生可选择议论文。

四、要考虑到自己有没有与该文体相应的写作素材

篇(10)

 

作文是一种表达,一种交流,是学生精神生活的反映。作文是创造并表达真善美,鞭挞假恶丑一种写作体验。作文是学生的精神家园,是个人的“史记”。因此,在作文中要求说真话、抒真情,把作文当作学做人的一种历练。这样,我们的作文指导就能从知识形态真正走向生命形态,将“习作”之树植根于学生真实生活的土壤,置身于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的环境中,润物细无声般地将鲜活的具有时代特色的作文资源引进我们作文教学中来,使它每一天都焕发时代活力。

一、允许和鼓励学生自主表达

在强调真实的同时,鼓励学生自由表达、个性化表达,激发创新精神。例如:有这样一堂报告课使人颇受启发。课前,教师先布置学生收集报告内容,充分做好准备。上课开始教师先让学生说报告,以后组织评报告,最后写报告。这一堂课学生非常投入,真正地激发了学生的个性兴趣。作文是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工具,相对于学生的生活和成长而言,作文是为做人和做事服务的,作文和生活存在着复杂的交互作用,这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鼓励学生表达对生活的真实感受,教会学生用作文表现生活语文教学论文,改进生活,丰富生活,美化生活。

作文是作者

摘要,成为形成和发展语言个性的自由体操。

二、回归生活写真情实感

翻看学生的作文,总觉得内容空泛,言之无物。问其原因,不是不会写,就是写不出来,可如果抽看学生的日记,总会有意外的惊喜,好的句子,好的段落,好的词语总会令你耳目一新。究其原因,你会发现,作文给的题目,内容,形式总是太统一,学生写不出真情实感。而日记则不一样,学生们写的是自己想写的东西,说的是自己想说的话,表达的是自己的真情感受。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鼓励学生深入生活,扫描生活,用自己的眼去捕捉世上美好的东西,以自己的心去理解、感受生活,写真人真事,抒真实情感,让五彩缤纷的生活成为学生自己真正的创作源泉。如:创设轻松愉悦的写作情境,把精彩的课本剧表演、激烈的小竞赛、有趣的游戏、一堂感兴趣的课、学校组织的活动(跳绳比赛、体操比赛、拔河比赛、歌咏比赛、诗歌朗诵比赛、校园书市大集),还有节日庆祝活动等核心期刊。让学生亲身参与,在活动中获得写作素材,激活学生的写作灵感。

由于初中学生好奇心比较强,喜欢体验新奇的事物,让他们进行多种角色体验,不仅满足了他们的心理需求,而且增加了生活经验积累,开放了他们的感受系统,感悟生活情趣。看到学生的习作,我感觉比较欣慰,有些写作“困难户”确实也抒发了活动的真情实感,起码让他们有东西可写了。他们的语言很真挚,字里行间洋溢着深情。作文就是要真实,真实的故事、真实的心情、真实的感受、真实的情感……真实的东西才感人,才有生机和活力。

作文在生活中的运用十分广泛,我们将学生的作文与生活紧密联系,哪怕是把整理床铺的过程清楚地写下来;生病了,给老师写一张请假条;节日里,给亲人写几句祝福的话;犯错误了,写一下自己的认识和感受;成功了,写出自己的喜悦与大家分享……这种写作形式简单有趣,易于学生写作,学生乐于写作。久而久之语文教学论文,学生就从生活中找到写作的乐趣,自然流露出真情。

三、作文以提高应用能力为主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教师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让学生走进生活,发现、发掘生活中的写作素材,然后让学生拿起笔围绕自己所要表达的主题写出个体的认识和体会。叶圣陶说得好:“写文章不是生活的点缀和装饰,而就是生活本身。” 举个例子,如果某个学生要说服老师让自己参加某项老师不支持的活动而写个申请,就必须要把理由有条理地写出来。这还不够,还要注意分寸,要用文字中的情感打动老师,这样才更有可能获得成功。学生的作文目的应该以提高应用能力为主,是为他们更有效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也就是写作为社会交际服务。我们的素质教育已经达成一个共识,即教育要“以人为本”,要为学生的成长奠定基础。那么作为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教学也应如此。所以,作文教学、作文训练应以社会实用性文体写作为主,设计作文训练题力求与社会交际需要相对应,使学生掌握运用语言进行社会交际的本领,以适应社会需要,从而使学生受益。

篇(11)

其实很多学生对于议论文的认识还是相当肤浅的,他们总觉得议论文就是讲道理,举例子。甚至有的同学一上来就举例子,举到一定的字数,总结出一个道理就完事了。把议论文写得单一乏味,缺乏一定的文学性、说理性。当然也就不能打动读者。

那么该怎样教学生写好议论文呢,笔者认为应该从如下方面入手:

一、重新正确认识议论文。议论文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议论文有三要素,即论点、论据和论证。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它不同于记叙文以形象生动的记叙来间接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也不同于说明文侧重介绍或解释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能等。总之,议论文是以理服人,记叙文是以情感人,说明文是以知授人。在这里,要向学生特别申明,以理服人的“理”不是哲学,不要拔高到哲学的层面,只要把现实生活中人们普遍接受的道理讲出来,分析到位就可以了。

二、立好框架。按照议论文讲道理、以理服人这个核心,议论文的结构是“引论”“本论”“结论”三步走。议论文的结构和记叙文的结构是不同的,它不能有变化,故而学生易于接受,也有利于训练。所谓“引论”就是“提出问题”,任何文章都有个“起”“承”“转”“合”的问题。告诉学生“引论”就是“起”,“本论”就是“分析问题”,

“结论”就是解决问题。当然议论文的写作在遵循这三步走的基础上是非常灵活的,这种灵活学生是很难掌握的,我们还不如向达芬奇画鸡蛋拟定一个标准画模式,让学生熟练运用这种模式就可以大到很好的效果。

三、强调论证方法的多样性,灵活运用修辞方法。大多数学生在写议论文的时候,往往只体现了举例子,正反对比论证这两种方法。常见的论证其实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归纳论证、演绎论证、类比论证、因果论证、引用论证。在写议论文的时候尽量多的使用论证方法能给读者一个议论手段丰富、论证有力的强烈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