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小学生科学小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2-07-25 17:06:39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小学生科学小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小学生科学小论文

篇(1)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具体的科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办法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内在的学习需要,积极创设愉悦的情境,给学生一个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这样,才能使学生大胆地进行探索活动。从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来看,小学生的感性思维要远远强于他们的理性思维。因此,使他们在感官上获得愉悦,可以很好地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所以,我们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因素,充分利用直观教学手段和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例如,在教学《花、果实和种子》这一课时,我利用多媒体技术,从网上下载了很多直观的照片,把这些照片进行整理和加工后做成幻灯片,然后将其展示给学生。另外,我还在现实生活中就地取材,找到花、果实和种子让学生在实验室里进行观察,对花、果实和种子进行解剖。在这样的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学生不但会很快记住所学知识,而且可以锻炼在生活中发现知识的能力,提高观察能力。

篇(2)

从目前教育发展的趋势来看,高考改革与课程改革是同步进行的,在某些方面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从近几年的高考生物试题来看,以科学素养考查为主要目标的试题,诸如实验设计与分析,信息的获取、处理、转换与表达等类型的试题,已成为高考的主要题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素养提高为核心任务的教学,同样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和水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还要留出时间让学生分析思考其原理(科学),探讨其应用(社会),这样不仅能很好地体现当前教学改革中对科学、技术、社会的关注,使学生掌握学习相关内容的方法与途径,还能使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这对于培养应试能力也是十分有效的。因此,生物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需要处理好全面发展学生素养与提高学生应试能力的关系。

2.教学方法对生物学科高效课堂的影响

生物学科课堂教学方法有很多,如讨论法、自学辅导法、探究法等,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探究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多种新的教学方法更加广泛地出现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这对生物学科高效课堂的建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每种教学方法都有优点和缺点,都能有效地解决某些问题,而不能解决另一些问题,每种方法都可能会有助于达到某种目的,却妨碍达到另一些目的。因此,要建立生物学科高效课堂,就必须实现教学方法的优化与组合。比如要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引导学生形成科学思想和方法时,可以使用引导发现法;要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要进行多向信息交流,可以使用讨论法;对于较简单的学习内容,可以使用自学辅导法;在以知识接受为主要目标的课堂上,应该使用讲解法。但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论采用什么教学方法,都应该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这种参与应以思维的参与为核心标准。某些研究课看似热闹非凡,学生个个参与,但学生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参与,思维活动停留在浅层次上,这样的课堂教学是不会有效的。反之,有些课堂学生看似没有太多形式上的参与,但却在积极地进行思考,这样的教学是高效的。因此,生物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需要多种教学方法的优化和组合。

3.教学手段对生物学科高效课堂的影响

对一些经典试题一开始便进行讲解,对于学生的理解来说无疑是高效的,但学生同时也就失去了抽象思维的过程,失去了发现错误的机会。对于实验性的内容,如果一开始就将其操作过程及结果进行清晰的展示,学生的实验就会成为照方抓药,对实验结果的观察就成了一种形式,这对实验的顺利完成无疑是十分有帮助的,但学生失去了在实验过程中进行尝试,在观察结果中进行真伪辨别的机会。因此,生物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需要使用合理的教学手段。

二、构建生物学科高效课堂的教研

课题要构建生物学科高效课堂,教研组的作用之一是组织生物教师开展高效课堂的教学科研,使生物教师掌握有生物学科教学特色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如我们学校生物教研组在2013~2017年五年发展规划中的教学研究活动,包括10项教研课题。

1.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策略。

2.以导学案为载体的高中生物教学模式。

3.如何构建师生互动的生物课堂。

4.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如何利用“最近发展区”。

5.高二生物的有效备考。

6.高考生物复习课有效性的课堂教学策略。

7.合理应用记忆规律,有效提高复习效率。

8.从反思中收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9.提高生物试卷讲评课实效性的策略。

10.高中生物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篇(3)

二、构建生物学科高效课堂的教研课题

要构建生物学科高效课堂,教研组的作用之一是组织生物教师开展高效课堂的教学科研,使生物教师掌握有生物学科教学特色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如我们学校生物教研组在2013~2017年五年发展规划中的教学研究活动,包括10项教研课题。

1.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策略。

2.以导学案为载体的高中生物教学模式。

3.如何构建师生互动的生物课堂。

4.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如何利用“最近发展区”。

5.高二生物的有效备考。

6.高考生物复习课有效性的课堂教学策略。

7.合理应用记忆规律,有效提高复习效率。

8.从反思中收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9.提高生物试卷讲评课实效性的策略。10.高中生物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篇(4)

提高小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语文知识的能力是小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目的之一。所以,小学语文老师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要学会开发利用现代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语文的氛围,提高学生的语言实践应用能力。在丰富教学内容的时候要注意,不要改变语文学科的定位,不要在课上过度重视课文的背诵,而忽略了语言交际应用。同时,要注意学生课上学习和课下学习相结合,把语文知识推广到课下的生活中去,提高语文知识和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程度,把语文和生活进行融合,让语文学习走入到生活当中,更大程度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潜能,提升学习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老师在进行语文课堂的教学模式确定的时候,要注意增加现代化元素,增加实际应用,让语文知识可以最终回到生活当中,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学习观念,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例如,任课老师可以开展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内容和方式,用语文知识提高综合能力。教师可以组织开展成语接龙大赛、评论新闻时事、情景故事表演、美文点评等活动,还可以让学生开办名言收集、班级日记连载等活动,增加学生的生活体验,让语文学xxx入平常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

二、以文章阅读作为载体,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阅读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老师应该在备课的时候,掌握课程的教学进度,安排好所有的教学环节,并且适当地增加阅读量。老师可以把语文知识教学和阅读结合起来进行讲课,课前进行语文阅读材料的挑选设计、阅读任务和教学任务相结合、阅读问题的总结点拨、课程时间的安排、小组互动分享内容等环节。在给学生挑选阅读内容的时候,要注意和教学内容相结合,符合学生的思想,文章的条理要简练,要有和学生互动的能力,这样对于学生来说才有足够的吸引力。教师挑选好正确的阅读材料,才能教给学生正确的知识和观点,引起学生学习和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培养阅读的习惯,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不但要进行语文知识的教学,还要进行课堂发言,让每个学生都可以参与到课堂当中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想象意识。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除去语文新课标要求学生背诵的文章或者段落,老师也可以选择一些文采好、精彩的文章让学生多加阅读朗诵。比如,在教学四年级《触摸春天》这篇课文的时候,由于这篇文章的意义较为深刻,小学生对于这种文章没有很好的情景体验,不能很深入地投入情感,就导致他们不能体会这篇文章的意义。文章中有很多句子都偏长,学生可能不会一遍就看懂,教师可以在上课的时候分段落让学生重复阅读,也可以让学生在朗读流利之后尝试着背诵,更加深刻的体会文章的内容。通过这种重复的阅读,学生渐渐地感受到文章的中心思想,感受作者的写作情感,对这类文章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背诵能力,也可以让学生的情感体会更加丰富,对文章中人物的理解更加正确,提升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三、建立轻松、民主、自由的语文课堂

篇(5)

(1)求得教师认同:同时异课,是一个崭新的课题,是休宁县的独创,没有经验可循,没有模式可找,一切都要靠自己的摸索。刚开始,许多老师都不能接受,不接受的原因就是怕增加工作量。我们____小学,虽然是超编的学校,但是,和所有超编学校一样,富余的人员基本都是不能够进课堂或者进了课堂上不好课的,而教学骨干还是缺乏的。课题研究,不可能找那些连课堂教学都勉为其难的老师承担,能够做好课题研究任务的恰恰是一线的教学骨干。所以,他们的担心不是多余的。为此,学校召开了专门的动员会,让参加实验的教师吃透“同时异课”的内涵和目的,了解课题的基本操作程序,打消因课题研究增加了工作量的顾虑。学校向试验班级教师承诺,如果真的因课题研究增加了工作量,学校一定会给予相应的补偿。这样一来,在课题研究方面,求得了教师的认同,课题研究也就迈开了第一步。

(2)求得学生认同:同时异课,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学生原来的班级被打散,在课题研究的时间里,学生会被临时编为不同的班级进行授课,会遇上不同的老师和不同的授课模式,甚至会人为造成给学生分快慢班的迹象。为此,学校又组织专题的学生会议,说明课题的研究,是为了照顾不同学习基础的同学都能够得到相应的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不会在小学阶段就在学科上产生偏科“跛脚”,不会在小学阶段就掉队。我们告诉学生,班级的设置不是固定不变的,根据学生的表现随时调整,教师也是动态管理的,所有的学生都会在同一个教学模式中得到不同的感受。这样一来,打消了学生被分成等级的心理,使他们都乐于接受这个崭新的课题带来的崭新的模式。每次到了同时异课那个下午,学生都很愉快,兴致都很高。

(3)求得其他年级教师的认同:同时异课研究的终极目的不是提高某一个年级的教学效果,也不是结题之后就束之高阁的事。同时异课,是要先试验后推广,边实验边推广的。如果其他非实验班级无动于衷,在一旁看热闹,那么,课题实验就失去了实际意义。因此,我校要求,每一个老师都要加入到课题研究实验中来,人人都动脑筋,想办法。非实验班级的老师必须到试验班级听课,也可以到试验班级上课;非实验班级要把“同时异课”的做法带到自己班级,在小范围内进行一个班的“同时异课”。____小学的校长室里,有一个匾额,上面书写着两个字“浸润”。意图就是,校领导正确的思想必须在全体老师中得到贯彻,这个贯彻不是强制性的,而是通过“润物无声”的方式,慢慢渗透,最终得到全体老师的认可。我们在“同时异课”研究中,就是采用这种“浸润”,在半年的时间里,使“同时异课”的概念深入到每一个教师的脑海中。

2. 求异

(1)与领导的意图适当相异:“同时异课”是一个全新的模式,领导提出来了,领导也没有做过,所以,我们对领导的指向是既贯彻,又变通。比如,在教研室第一次课题会议上,领导的建议是实验以班级为单位的,回来以后,我们认为,以班级为单位,没有氛围,老师没有压力和动力,所以,我们选了当时有三个平行班的五年级。又比如,最开始时,领导的建议是,同一个时间不同的学科,我们认为,实验是有一个过程的要循序渐进,所以我们采用的是同一个时间同一个学科不同的内容。

(2)与一些任务性的课题研究相异:目前,许多学校都在进行课题研究,可是,有些课题研究的程序是不可取的,他们把课题研究当做一种任务来完成,一般都是先立项,再确定人员,做资料,积累资料,到了一定的时间,申请验收。验收组看看资料,听听课,就基本通过了。然后,这个结题的课题就成为历史,新的一个课题又应运而生。可以说,这样的课题研究是在浪费纸张,欺骗自己,整个过程中,几乎没有学生参与。我校在“同时异课”研究中,与任务性的课题研究不同的是,我们把研究的重点摆在学生一方。关注学生在实验中的情感态度,关注学生的变化,关注学生的进步,以学生的变化作为下一步实施的依据。我们认为,研究的结果如何不能由验收组说了算,要以学生的进步为评价标准,资料再完美,都没有学生的发展说服力强。

3.求效益

课题研究,也是一项科学实验,和所有的科学实验一样,最终的目的就是要有效益。我们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如果没有效益,那就是白费心血。所以,我校在课题研究时,在全体老师中形成了一种共识:要研究,就要务实,有研究,就要有效果。我们的课题研究,在经历了一年以后,在五年级的学年度结束考试中,效果并不明显,也就是说,试验班级和非实验班级没有明显区别。于是,不少老师对这个课题的研究价值提出了异议,甚至有打退堂鼓的想法。对此,我们进行了专门分析,结果出来了:我们的研究,虽然没有给这个年级的成绩带来大幅度的提高,但是在原来的学科“学困生”身上起作用了,与实验伊始比较,“学困生”人数由原来的30人减少到12人,减少了半数以上。原来双科不合格的学生占全年级的20℅,一年以后,双科不合格的学生比例降到了8℅。原来语文不及格的学生平均分从50分上升到57分,数学不及格学生的平均分从38分上升到49分。这就是效益,这就是课题研究给予我们的回报。为什么没有大面积的提升呢?我们分析的结论是:课题研究是一个反复的曲线的过程,要有较长的时间段作保证,全面提高学科的平均成绩时间大约在六年级学年末(后来的事实证明,我们的分析是正确的)。我们所有参加实验的老师在效果分析之后,又一次达到了共识,大家又恢复了课题实验初期的热情,后来,每一个月的实验下来,老师们发现,课题研究实验的效果像一个个五彩的石头,逐渐浮出了水面。

同时异课,是一个创造性的课题,我们在实验的过程中尝到了甜头,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较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四个:

1.和所有的课题一样,没有一种方法是万能的,可以解决所有问题的。同时异课也不例外,它在大面积提高了班级、年级整体水平的同时,对于那些处在班级、年级两个极端的极少数部分学生没有顾及到,同时异课研究时忽略了对极差生和特优

生的个别辅导。2.研究了两年,我们依然没有形成对同时异课的理论性的定义,使它既有点像初中的“分层教学”,又有点像十几年前有个叫黎世法的人提出的异步教学,还没有形成同时异课自身的特色和个性。

3.实验班级老师没有把同时异课贯穿于每一天的教学工作,而是在学校指定的时间里统一进行实验,这样,就使得课题研究成为了一种孤立的活动。

4.学生确实受益了,但是,教师的工作量与非实验班级相比,加大了。因为我们的同时异课班级分为a、b、c三个班,教师轮流上课,光是备课一项,教师就增加了好几个课时的工作量。

既然在试验班级,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就说明这个课题是有实用价值的,有生命力的。有效的课题,就必须推广。下一步我校的打算是:

1.在上一阶段一个年级实验的基础上,从本学期开始,把试验年级的重点摆在三、四、五这三个年级,使参加实验的学生数占到全员的一半以上;

篇(6)

1.2对教师科研团队建设与管理制度的思考科研团队建设的优劣,直接关系着每位教师科研积极性与科研质量的高低,因此好的科研团队管理制度,对科研团队的建设至关重要。然而对于多数地方高校来说,由于合并升本时间短,管理经验少,因此管理方面没有态度规章与制度遵循,很多时候科研团队形成的项目经费决策权往往由主持人一人决定,其他人很少参与并且不知道经费的分配等具体情况,这样造成团队成员积极性不高,具体事务也不愿参与,就造成了主持人管理经费主持人完成课题。结果常常是效率低下,项目成果质量不高,团队生命力不强。因此,创建高绩效科研团队,必需有一套科学的内部管理制度,用来保障科研工作任务按计划、保质量的完成。这首先这需要对现有管理制度进行修改和完善,同时增加校内教师科研团队的外部支持,如学校科研部门、教务部门以及后勤保障部门等,配套相应的一部分经费对项目组进行建设,以笔者所在宜春学院,科研部门对部分教师组建的科研团队每年均投入十多万元供采购小型仪器设备,并提供部分经费用于团队成员对外交流;教务部门可用科研成果冲抵教学工作量;后勤部门提供办公条件等配套设施,这样的条件对科研团队的支持力度很明显。其次在团队内部建立有效的激励及约束机制,增加团队的生命力,与此同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学习、培训制度,激励制度以及绩效管理制度等,让团队成员可以不断学习新知识与新技能,并增加团队的沟通,增进协作,有效提高团队成员的科研积极性,最终实现提升团队整体学术水平的目标。例如笔者所在宜春学院的部分团队,每学期会定期安排会议交流,探讨近期完成课题的进展,所遇到的问题等,群策群力探讨解决方法;在项目申报前期成员对申报书进行交流,相互提出问题与建议,加以改进;这些举措有效的增进了团队成员的科研水平,加快了项目完成的进度与质量,提高了团队成员申报项目的成功率,大大提高了团队成员从事科研工作的积极性与科研质量。

2学生科研团队

2.1实行导师制与指导毕业论文让学生参与科研导师制是利用教师的科研项目与科研技能让学生参与课题研究的一种方式,目的是在于培养学生的同时,也增加教师的科研积极性,提高师生科研水平和质量;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科研能力的新型方式。笔者所在的宜春学院生物类专业,一般有科研工作在身的教师,在学生二年级接触专业课开始,都会进行学生和教师的相互接触,接触中教师会介绍自己的研究方向和课题以及实验室的情况,学生介绍自己的学业、生活、爱好等个人情况,达到相互了解,其后,可根据学生意愿参与到学生科研团队学习,教师可依据科研内容与其本科论文相结合开展指导工作。此外,毕业生的毕业论文在本科院校学生科研培养过程中占据着主要地位,是学生本科四年综合能力的集中体现,也是重要的综合性科研训练教学环节。按照一般学校的培养方案安排,毕业论文完成往往是大学四年级第二学期的工作,但那段时期,考公务员、找工作和实习占用学生大量时间,放任自流的话常常使毕业论文流于形式。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论文,教师通常会提前介入,并找一些具体问题和他们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提前一年将题目出好,要求本科生构思;同时对那些主动性强的学生,吸收他们进入团队一起参与科研活动。

2.2对学生科研团队管理与建设的思考建立学生科研团队就是以学术研究为中心、借助教师的课题和项目为依托条件,为培养其科研思维与技术的一批有协作精神的学生群体。生物类教师的科研往往实验性强,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但不少实验试剂有一定毒性,需要安全操作和严格管理,因此,在团队设立之初,除教师指导外,需要学生团队负责人,发挥负责人的角色作用;此外,教师可组织参加部分学术活动,如安排组内成员汇报,共同学习一些仪器的使用等;而在完成某些阶段性的工作后,可适度安排一些团体的娱乐活动,让团队成员增进了解,提升人际关系凝聚力;在团队建设中,可引入组内淘汰机制,即通过观察团队各成员在计划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表现,可将消极应对项目的成员淘汰出团队,再引进拥有较高兴趣和较好研究态度的新成员,采用能进能出的机制来提高研究状态。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本科生科研训练,很多地方高校都出台了一些鼓励措施,比如大学生创新竞赛、大学生实践项目等活动,但由于学生缺乏相关科研素质的培养,主动性不高,往往是极少数学生有积极性,不少是教师协助学生完成项目申报,这些一方面反映出多数学生缺少科研训练及独立的科研思考意识,同时也暴露出科研奖励政策对学生的吸引程度不高,还应有更多的辅助保障措施进行实施,如可采取科研项目结题答辩或,并结合指导老师意见的对应学分转化机制等。

篇(7)

小学科学是门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无法像知识那样直接“教”给学生,教师必须组织一个个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感受、体验并内化。作为科学课程学习主体的小学生,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科学世界时,会产生激情和兴趣。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意愿,以开放的观念和心态,为他们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融洽的学习环境,引领他们到校园、家庭、社会、大自然中去学科学用科学。不要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个太小的空间里,教室外才是儿童们学科学用科学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

1挖掘生活化活动内容

1.1从教材中挖掘生活化学习活动资料。科学课是由观察、研究、认识周围事物和环境的探究活动组成的。学习科学,就是去参加、经历一个个的观察、研究、认识活动。在科学学科中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科学内容和材料。例如:观察身体,比较水的多少,米饭的观察等。注重使学生能联系结合已有经验和生活实际,在对问题的探索、尝试、调整和解决的自主性活动中获得积极的创造性的人格发展学得具体、学得积极、学得有用。让学生知道科学源于身边生活,了解科学应用于现实生活中的形态。

1.2在学生周围实际生活中寻找内容。面对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教材中那“面向生活”的内容就显得十分有限。为了进一步加强科学和生活的联系,我们挖掘学生周围生活的事件、现象、情境等转化为一个个具有探索性和操作性的课堂探究问题。让学生在探究生活问题中亲身感受到科学来自于生活,生活处处是科学。

1.2.1关注校园生活中的科学资源。校园生活是学生们最熟悉、最感兴趣的内容,因此教师要特别关注他们的校园生活,要善于发现校园内的科学素材,把校园中的科学问题搬进课堂,使学生感到真实有趣,感到科学就在身边。

1.2.2留心社会生活中的科学资源。社会生活是学习科学的大课堂,学生可以从报纸、杂志、电视等新闻媒体上了解到很多信息,还可以与家长聊天谈话中捕捉到有用的信息,甚至小伙伴之间的游戏有时也会成为科学学习的第一手资料。

1.2.3了解家庭生活中的科学资源。学生生活在不同的家庭环境中,有着不同的生活条件和生活经历。这就是很好的可用课程资源。例如,在做比较不同蔬菜或水果的实验时,要求学生自备实验材料,同学们带来了几十种新鲜的蔬菜和水果材料,有的甚至把比较昂贵的热带水果也带来了,学生在课堂上互相交换材料进行实验,兴趣盎然。假如是学校统一购买,就只能是几种价钱便宜的普通材料了。

在教学中有些观察实验周期长,要给予学生足够的观察和实验时间,假如在实验室里做,不利于学生随时随地观察。例如观察种子的萌发、生长、开花、结果,可采取让学生回家与家长共同实验的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生活在城市里的儿童很少有这样的机会:亲眼看着一颗小小的种子从土壤中悄然萌发,开始了他神奇的生命历程。

1.3加强科学和其他学科的联系。打破传统格局和学科限制,构建一个开放的大课堂,允许在科学课中选择与科学有关的其他学科的现实问题,不人为地设置学科壁垒,让学生在这些问题中找到应用的广阔途径,理解科学的丰富内涵,吸收更为丰富的营养。

2构建活动生活化模式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科学教学应该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出发,将科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中,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科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科学活动经验。依据这一理念我们努力让学生经历“生活——科学——生活”这样一个科学学习过程。课前学生依据课文内容凭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做好课前尝试探究,课堂创设生活情景组织开展活动探究。课后延伸探究生活内容,创设大课堂情境。鼓动学生到日常生活中去运用科学解决实际问题,使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紧密结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思维能力。教学基本流程是:课前自行探究准备——课堂创设生活情境,提出问题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小组交流,合作学组汇报,相互补充运用科学,解决问题——课后延伸探究。

2.1课前准备生活化的探究材料尝试活动。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必然要借助一定的探究材料,这是实现儿童科学探究过程的必要条件。小学科学课的探究材料包括可供观察、探究的所有信息材料和实物材料。如课本、图册、课外读物、媒体信息、儿童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和熟悉的物品、周围的环境、实验仪器、电教媒体材料等等。提供学生科学的实验仪器有的时候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实验室的仪器容易使学生产生陌生感,同时也不利于学生课后继续进行科学探究。

在教学中,教师尽量采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验材料,如牛奶盒、可乐瓶、生日蛋糕的泡沫盒等。在教学《声音的产生》的时候,课前让学生准备生活中一些材料,比如学生的塑料直尺,纸张,小刀,可乐瓶,弹珠等常见的材料,要求学生想各种办法使他们发出声音来。学生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会想出各种各样的办法来,使直尺,弹珠等物体发出声音来。又如,在教学“热胀冷缩”实验的时候,课前教师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热胀冷缩的现象,看谁知道得多。教学中假如一味使用专门的实验器材会制约了学生课外的科学探究活动。提供学生随处可见的生活化的实验材料,有兴趣的学生就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作进一步的科学探究了。

时间是探究的保证,针对不同的教材内容,教师应引导学生合理安排课前生活探究时间。课前准备探究时间可分为长时探究,短时探究和即时探究。针对一些需经过一定时间发展变化或需要一段时间观察,不能马上知道结果的内容,一般采用长时课前探究(大约需要一、二周)。针对一些学生生活较熟悉,而平时又没有有意观察的编排内容,一般采取短时探究,针对一些课前探究有难度,学生不宜探究的内容,教师可课前创设兴趣性较强的情景,引导学生即时探究。

2.2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科学教学应以探究为核心,注重让学生亲身经历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科学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活情景,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激发思维,使课堂情境趋于生活化。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情境化的,他被应用于其中的活动背景和文化的产物,学习就是学习者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经验去同化和顺应新知识从而建构新知识的意义和过程。因此,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和动力。

2.2.1创设直观性生活情境。依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课堂上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用看得见,摸得着的身边事物创设教学情境,使科学知识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展开想象。例如:在教学《了解空气》的时候,教师通过创设生活中用漏斗倒酱油倒不进去的情境,让学生说说其中的原因,进而引出空气占据空间的概念。用漏斗倒某种液体时,一下子倒不进去是生活中常有的现象,很多学生都碰到过类似的事情,但学生并没有认真的去思考其中的原因,把他“搬”到课堂上以后,一下子成为了学生关注的焦点。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

2.2.2创设描述性生活情境。所谓描述性情境,主要是指以文字描述、语言表达的方法,为学生描述一段新鲜而熟悉的生活事例,来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例如:在《溶解》一课教学中,老师提出:“现在很口渴,想泡一杯果珍来解解渴。你们能不能帮老师想一个好办法,让教师快一点喝到这杯糖水啊?”泡果珍对学生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一听到能够为老师献计献策更是来劲了,学生马上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给教师献上了计策来:“用筷子不停的搅拌能够使果珍快一点溶解在水里。”“用热水来泡溶解起来也很快的。”“把果珍放进水里,然后再用两个杯子倒来倒去。”……从这样的生活情景出发然后再引入到新课的教学中,学生有了前面生活化情境的引导,并没有感到科学是那么深不可测而是和他们非常的亲近,对实验设计也就非常的感兴趣了。

2.2.3创设欣赏性生活情境。欣赏性生活情境是指在课堂上通过录像或多媒体课件,展示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素材,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科学美,从而引发学生用科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科学问题,分析思考科学知识的发生过程。例如:三上第一单元《植物》,用摄像机录制天天陪伴他学习生活的校园花草树木。让学生欣赏熟悉的花草树木后,说说你知道的,你还想知道什么?

2.2.4创设体验性生活情境。在教学中也可以让学生走进社会,变“小课堂”为“大课堂”,通过学生身临其境的现场体验,再变“大课堂”为“小课堂”。例如:《植物的一生》、《动物的生命周期》等,让学生进行种植养殖,写下观察记录,课堂汇报。学生把自己调查了解到的信息作为课堂教学的资源,学生热情高涨,既学会了知识又增长了才干。:

3课后延伸生活化探究活动

课堂教学是学生探究科学真理的主要途径,但不是唯一的途径,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科学现象也不能被束缚在教室这个狭小的空间里,教室外才是儿童们学科学用科学大有作为的广阔的天地。课堂以外的家庭、社区乃至整个社会,使课内、课外、生活、社会互相结合,让学生获得最大程度的满足与发展。为了进一步加强科学和生活的联系,我们课后还可以利用课堂知识能力将周围生活的事件、现象、情境等转化为一个个具有探索性和操作性的科学问题,让学生用科学的眼光去看待生活,用科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使学生获得问题解决方法,更可以使每个学生的自我价值在实践中获得不同程度的实现。例如,在学习了《物体的热胀冷缩》,知道水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后,教师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设计实验继续去探究生活中的植物油、酱油等是不是同样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有了前面生活化的实验材料的铺垫,这样的课外探究对学生来说并不困难。

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到处是科学,科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学好科学的用处是那么的广泛,从而对周围世界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产生对科学探究的浓厚兴趣,形成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习惯,获得真正的发展。

篇(8)

二、给学生创造思考的空间和机会

“是马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留足思考的时间,让他们潜心阅读,深入思考。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切莫急于求成,要给予学生期待的眼神和鼓励性的言语,这实际上也是在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这个时间虽然十分短暂,但它是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最为活跃的时刻,其重要性可想而知。例如,我在进行《鸟的天堂》一课的教学时学生读完课文后,我问道:“这里为什么会成为鸟的天堂?”这时仅有两三名学生举手,如果我立刻提问他们,这将影响其他学生的思考,所以我用手势示意他们先把手放下。不一会儿,学生都举起了手,我这才进行提问。先让一名中等生回答,回答基本正确,但不够具体,又经过另一名学生的补充,答案具体、完整。瞧,这短短的几分钟不同样也是学生思维的空间吗?

三、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学生

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中,越来越多地遇到与人的交际、合作,怎样与人和谐的合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合作学习也逐渐成为新时期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越来越多地被教师所采用。在人人参与、组组互动、竞争合作中,学生的思维不断迸发出闪闪火花,并从中感受学习的快乐。例如,在学习《林海》一文时,学生有的网上查阅资料,有的翻阅书籍。他们搜集了老舍先生的有关资料。搜集了有关兴安岭的资料,如物产、地貌、地理、历史和现状;还有的学生搜集了文章的出处(原文)。通过生生交流,将不同方面的资料汇集在一起,使每个人的资料更全面了,学生能更全面地了解课文。小组合作学习并不等于教师袖手旁观,而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学习模式,是师生共同探讨、共同学习的过程。如,在教学《丰碑》一课时,我首先让学生小组合作预习,通过自学初步感知课文。在学生进行合作讨论时,我便在这个小组走走,到那个小组看看,无意间我却听到:“军需处长怎么也是一个官,怎么可能将军会认不出他?”偶尔间,学生的问题触动了我的内心,其实这个问题我是没有发现的,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并不比成人低。于是我就加入到这组同学当中,跟他们一起讨论这个问题。最后在文中找到答案,“身上落满了雪,无法辨认他的面目”。是因为积雪把军需处长的身体覆盖了,所以将军没有认出来。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小组讨论学习描写军需处长的一段话时,又有学生在讨论时提到军需处长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为什么他在临牺牲前会如此镇定、安详。在听到这个问题后,我立即将它公布给其他小组,大家一起讨论这个问题,我自己加入到这个组一起进行讨论研究。这两次小组合作,正是由于教师及时发现,并加入讨论,致使学生讨论学习的热情高涨,使合作学习的效能发挥到了极点。高明的教师在参与合作中,在发现了学生的问题、困难时,应不着痕迹地帮助他们攻克难关,到达胜利的彼岸。教师更是一个真诚的赞美者,会对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发出由衷的赞美。在师生合作中,教师要让学生更多地体会到尊重与信任,树立自信,并把这份信任与尊重带到生活中,使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篇(9)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4-0207-02

对于小学科学教学而言,课堂提问是教师实施教学采取的重要方法之一,合理使用课堂提问方法能有效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但是,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多数小学科学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教学时存在提问顺序固定,问题一成不变;新授课时提问缺乏针对性;提问对象过于集中,忽视对全班学生进行提问等问题,急需找寻有效的途径加以解决,以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1 问题要根据提问顺序的变化而变化

一般地,小学科学教师课堂提问采用的基本提问顺序是组织、激发、反应,也可能存在其他变化[1]。我们最常见的提问顺序通常是由开放性的问题导向封闭性的问题形式。很多小学科学教师在整个组织――激发――反应过程中的开始阶段会向学生提出开放性的问题,之后再进一步组织,导向下一个只需简单推论或回忆就能回答的问题。这样的提问顺序强调问题的变化性,开始实施课堂提问时,教师要重视鼓励学生进行推测性的回答,随后就逐渐缩小问题,简单推论或回忆就能回答出来,这样的提问才更容易被小学生接受,从而把课堂提问变得更加有效。

例如,在《光的折射》一课中,教师首先通过简单的课堂提问进行导入: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光线是沿直线传播的,那么大家看一看,教室外面的阳光非常灿烂耀眼,为什么我们在黑板上却看不到阳光呢,大家有办法把教室外面的阳光请到黑板上来吗?

此时,一名学生用小镜子把太阳反射到教室里的黑板上。

教师:这位学生是怎么做到的?

学生:用镜子反射。

教师:那么其他学生想不想试一试呢?

学生:想!

……

运用这样的课堂提问方式,学生的参与热情被激发。教师还可以先向学生提出一些简单的记忆性问题,然后再重新组织提问,以缩小课堂提问范围。总之,小学科学教师使用的课堂提问顺序应具备具体的行为目标,拥有明确的教学内容,并重视兼顾学生的知识水平,以确保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2 新授课过程中的课堂提问要有针对性

每一堂课都有重点和难点,小学科学课也一样,课堂教学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突破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2]。所以教师在新授课时要以教学目的为目标设置问题,确保问题的内容正确、表述准确,且课堂提问涉及的问题要结合学校特点,要充分体现地方特色,不能向学生提一些跟实际情况不符的问题。例如,当教师对生活在南方的学生提问:下大雪时会产生什么样的感受?这样的问题南方的学生是很难回答的。

同时,教师设置的课堂提问内容要是大多数学生所熟悉的,要能引起学生的疑惑,激发他们的思考积极性。例如,当教师准备讲授《动物的共同特点》这一课内容时,首先带领学生回顾并观察已经学过的四种小动物,即蜗牛、蚯蚓、蚂蚁和金鱼,对它们的共同点进行总结和归纳,即它们作为动物拥有的共同的特征。之后,教师围绕教学难点进一步提问,激励学生积极思考。

教师:我们学过的小动物有哪些?

学生:蜗牛、蚯蚓、蚂蚁、金鱼。

教师:大家还知道其他的小动物吗?

学生:麻雀!虾子……

教师:这些动物分别吃什么?

学生:蜗牛吃菜叶,蚯蚓吃枯叶,蚂蚁吃小虫,金鱼吃小虫,麻雀吃虫子,虾子吃泥巴…...

教师:这些小动物是怎样运动的?

学生:蚂蚁用脚爬行……

……

这样一来,学生的思考从动物的具体特征过渡到抽象特征,再把抽象的动物特征具体到各种动物身上,如此不断地反复,就能帮助学生透彻理解重要的知识点。

3 教师应充分重视向全体学生提出的问题

为促使学生尽量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教师的课堂提问应在全体学生中随机分布,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向不同层次的学生提问,避免课堂提问过于在少数学生身上集中。在全体学生中,教师的课堂提问对象自然分布,能激励全体学生都积极思考,这不仅能发现不同的、独到的见解,还能及时发现那些在学习上存在困难的学生,并给予相应的指导。与此同时,课堂教学是双边活动,教师在其中的作用是为学生提供引导、辅助及服务。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阐述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并给予表扬,保持学生的参与主动性、积极性,课堂提问才能变得有效。

例如,《杠杆类工具的研究》的课堂提问:

教师:这里有一个奶粉罐子,哪位学生能帮我打开它的盖子?(学生纷纷举手,教师此时可以尝试找那些平时很少发言的学生来操作)

学生1:用手掀罐盖,没有打开。

教师:(给予学生鼓励的眼神)这个盖子不好开吧,谁还有更好的办法吗?

学生:用尺子!

学生2:一名较内向的学生用尺子把罐盖撬开。

教师:这么轻松就能打开啊,这名同学真是很聪明啊!那么,为什么用尺子这么容易呢?

学生:因为尺子可以省力。

教师:为什么?

此时,没有学生回答,教师就继续开展探究活动,向学生讲

解杠杆的相关知识。这一过程中,教师使用的教学辅助工具是常见的,奶粉罐子是全体学生都接触过的,而提出的问题也较简单,并重视找一些较内向的学生参与课堂提问,及时对他们的表现进行肯定、表扬,课堂提问变得有效、高效。

4 结语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小学科学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要重视把握问题的变化,提问内容要有针对性,要能体现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并重视向全体学生提出问题,不能把注意力过度集中在少数学生身上,以持续提高教师的课堂提问能力,持续促进学生发展思维能力,提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最终顺利提升小学科学课堂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篇(10)

进入一个新的世纪,我们深感国际竞争的巨大压力,这是科技和生产力的压力,更是“人才”的压力。这种压力主要表现为两种竞争形式,一是科学技术的竞争,二是意识形态的斗争。这就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但有足够的科学文化知识,坚定的政治思想理念,更有敏锐的洞察力。也就是说,我们培养的学生应该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同时又具有开拓精神的人才。素质教育成为我国教育界的一个重要课题。在这几年的实践和学习中,我对当前小学常识课的教学有了以下几点熟悉摘要:

1、常识学科仅仅使学生把握一般的知识还不够,必须在提高学生的素质上做出更大的努力,使学生各方面和谐地发展。教学过程中,学生把握能力比把握知识更加重要;培养科学的学习方法比了解结论更加重要。因此,在教学的知识的同时,要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能力,发展他们的情趣。教学活动的内容除了有一定的广度深度外,还要有必要的横向拓展和渗透。

2、学生知识的把握,能力培养,喜好的提高需要在实践过程中加以实施。用思维引导实践过程,做全面的加工、分析,再通过语言表述出来,才算对事物性质有了真正的了解。

3、传统的教学方法太偏重知识教学。表现为教学时过分地重视书本知识,忽视了学生的实践知识;重教师讲,忽视学生的学。对学生的第一熟悉重视不足,对学生的“主体”功能熟悉不够。有些教师在课堂中一味地采用“讲授法”,结果自己讲得很累,效果确不好。久而久之,使学生养成了懒动手,不动脑的坏习惯。

4、知识的教学,我们应该注重启发式,应该让学生去尝试探索,不能单靠填鸭式的灌输和注入。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只能指导学生学些什么?用什么方法去学?不能代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不能把知识的结论告诉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讲得少,做的少,把大量宝贵的时间还给学生。在学生自行探究、探索、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必须开动脑筋,积极思索,促使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日复一复,就有可能成长为勤思索、会思索的人。学生的行为活动直接关系教学的效果。教学的价值应评价为

学生的参和度×教学活动的意义(价值)/教学投入。

针对这一评价体系中的三者关系,我在小学常识五年级中进行了对比实验。试图探究“学生学习喜好、记忆力、语言会话能力”和“学生主动参和学习”之间的关系。

二、课题设计和实施

1、实验过程和方法

实验对象摘要:五年级一班、二班、三班

实验时间摘要:第一阶段从99年10月初到12月底

实验人次摘要:165人×4次

实验方法摘要:对三个平行班中采用三种不同的教学方法,然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对比评价。

2、实验实例

现举小学常识第九册《东北林海》课实验过程如下摘要:

一班采用纯粹的“教师讲授法”。教师讲,学生听,基本不给学生独立思索和讨论的时间。

二班选用现今为教师们普遍使用的“一般教学法”。课前教师预备三组小组讨论题(附1)。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读图、自学课文、看录像、小组讨论等方法学习课文,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堂交流。

三班采用“主动学习法”。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讨论课题告诉我们什么信息?你认为这节课我们应该了解“东北林海”哪些知识?各小组派代表把讨论结果写在黑板上,教师根据进行一定的整理。然后让学生思索这些知识的来源,教师提供学习媒介——地图、录像、有关书籍等,学生分组学习。最后学生交流汇报探究成果。

三、教学效果调查及探究

1、教学效果调查。(其余三堂课调查结果附后)

二天后对三个班的教学效果进行调查。

(1)、书面记忆力摘要:在纸上写出学习《东北林海》一课后,你了解了东北林海哪些知识。

(2)、知识语言表达能力摘要:说一说你知道的东北林海。

调查结果汇总如下摘要:

教学方法学习喜好参和面师生时间比书面记忆语言平均长度

一班教师讲授法较低10.9%①7摘要:14.8个/人16字/人

二班一般教学法一般%26gt;90%②1摘要:16.1个/人21字/人

三班主动学习法较高100%②1摘要:4.56.5个/人28字/人

①指回答新问题学生/全班总人数。

②指参加小组及班级讨论的人数/全班总人数。

2、探究结果(以《东北林海》一课为例)

讲授法摘要:教学过程中,师生间局限于单向活动,师生时间比为7摘要:1,这“1”也仅局限于教师和个别尖子学生间的对话。调查结果显示教师受累并未产生好的教学效果。由于学生主动参和学习的时间十分有限,教师没有能调动学生用耳、眼、手、口等各种感观参和到学习中去,致使学生学习喜好低落,学生对知识的敏感度相对较弱。教学理论和实践表明,智力水平正常的学生,假如缺乏基本的学习动力,教学条件再好,他们的主体功能也难以充分发挥。从课后调查来看,“纯粹讲授法”教学效果较差摘要:“书面记忆”一项,比“一般教学法”低了21.3%,比“主动学习法”低了26.2%;语言长度一项,比“一般教学法”低了23.8%,比“主动学习法”低了42.9%。如此看来,这种教学方法在知识记忆和语言会话能力培养上均不如后两种方法。

一般教学法摘要:这是教师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学中师生时间比为1摘要:1左右。教师依靠三组新问题紧紧引导学生参和课堂知识的学习,学习也有较多的时间在教师的控制下主动参和学习。学生的学习目的明确、方法正确,少走了弯路。从调查结果看,这种方法能较强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喜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局限于静态目标,缺少学生能动的反映。殊不知学生在依托教师的教,获取知识时,他们的身心还有自主的需求。一切的真理都要学生自己获得,重新发现,真理也往往深藏于繁杂的事物之中,只有具有敏锐洞察力的学生才可能发现它们。而敏锐的洞察、创造才能,正是来日成为“人才”的基本条件。

主动学习法摘要:最大的优势是着力使教师的“教”转化为学生自主的、有效的“学”,使学生实现由“学会”向“会学”转变。师生时间比达到了1摘要:4.5。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行为,增加了大量自学环节,突出了师生、生生之间的多边互助,扩大学生之间的交流汇围,突破了以往教学中同桌之间、小组之间小范围个体性的静态沟通。学生全员、主动的交往,使交往形式多样化,强化了个体和个体、个体和小组、小组和小组、小组和集体的交往,使教学真正建立在多边活动的基础上,每个学生都以主人翁的姿态参和学习,参和交流,参和合作竞争,使主动参和学习面达致到100%。心理学的探究表明摘要:同龄人之间的心理沟通概率最高。学生面对面而坐,小组人数少,学生的心理压力小,轻易参和讨论,大胆地发表不同见解,同学之间相互启发,相互激励,也轻易使学生体验到探索的喜好和成功的喜悦。“主动学习法”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需要,讨论、合作交流、自学等活动符合小学生好动的特征,也符合他们的能力水平。调查结果显示,学生主动学习,知识记忆比“纯粹讲授法”高35.4%,比“一般教学法”高6.6%;“语言长度”比“纯粹讲授法”高75%,比“一般教学法”高33.3%。学生主动参和学习的确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语言会话能力、团体合作精神有很好的锻炼。正如刘默耕老师所言摘要:学生学习后的“输出”不是简单复现教师给他们“输入”的东西,而是要远远多于、高于老师给他们“输入”的东西,也就是说“效益”远远大于1。

四、结果分析

现代素质教育理论是一种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聪明、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从本质上讲,唤起人的主体意识,弘扬人的主体精神,发挥人的主体功能,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由此来看,“主动学习法”十分符合现代教育的需要。

1、从教学目标看

现代教育确定了多层次、多角度、多样化的目标体系。“主动参和学习法”使达成的教学目标更加完善。传统的教学法注重的是片面知识的教育,置学生全面的发展于薄弱的位置。而且在智育方面,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培养。教师只是试图把学生塑造成统一化、模型化的标准件,压制学生的个体精神,迫使学生屈从于他们的价值观,依附于他们的教学准则。这样的教育观是对现代人性和人的发展严重的压制和摧残。在教学中,不信任学生的创造力、不尊重学生的个性需要,一味地只运用单纯讲授法,必将泯灭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主动学习法”把培养学生成为社会实践主体的人为出发点,把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好学精神、主动参和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为目标,力求使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协作、感受挫折和成功,能在知识、能力、情感、精神等方面协调的发展。较之其它教学法,“主动学习法”把学生看作有感情、有生命、有选择的人,而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因而优化了教学目标,在教学实践中更注重始贯穿着培养学生主体性这的主线,更注重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的体现。

2、从教学方式上看

“主动学习法”在教学方法上摆脱了单一的传统模式。把知识传授、人格发展、能力创造力培养、行为习惯养成融会贯通,突破了各学科教学目标之间的界线,使目标体系更加丰富多彩,更利于学生的发展。“主动学习法”在教学任务的提出时重视了自我教育意识,用学生的主体思想来设计学习任务,为学生的主体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这对于教师设计新问题,学生完成新问题的教学方法来说是难以想象的。“主动学习法”把大量的自学协作、讨论探究引入课堂,突破了以一问一答,师生间对话的局限,增强了激励性、尊重性、参和性、信任性和发展性。重视让学生躬身实践,使他们加深心得、养成习惯。“主动学习法”不但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还重视强化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把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必须以语言为媒介,在交流、讨论,甚至争论中,说话的机会多语言的长度自然会增长,会话的能力也就增强了。通过语言的表述,知识印象就会加深,这样的知识不用背也会深深地留在学生的脑中,经久不忘。可以说注重学生个人主体性的培置,定能使学生做到自主、自立、自觉、自强、自信,成为学习的主人。

篇(11)

二、强化训练培养师范生的小学科学教学能力

(一)采用案例教学法,培养师范生探究教学的技能

1.采用案例教学法

小学生的科学教育,是一个带领学生去进行生动有趣的科学探究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引导小学生进行生动有趣的科学探究”的能力。采用案例教学法是学培养师范生探究教学技能的好模式。运用案例教学法能够让学生去感受感性材料,教师不必一直在说教,而需要采用案例分析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能逐渐归纳出脉络,并且建立能解决问题技能,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将人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紧密结合起来。科学地使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能够从里面获得知识,并且提升学生讨论能力与表达能力,推动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进行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有很大的自,让其参与到交流、讨论中的环节是最重要的。

2.培养师范生探究教学技能

新版本的小学科学课程和以前的小学自然相比,更关注的是科学整体性方面,分科界限实际上已经被打破了,学科之间的联系大大加强,并且还进一步增加了既是教学目标,同时又是教学手段的科学探究新内容。采取这种做法目的是让学生能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并且能科学理解探究,进而能很好的理解科学本质。所以,在培养师范生小学科学教学素养方面,除了让其能深刻理解科学内容外,更重要的是让其能全方位理解科学探究,并且学会采取何种方式在科学课堂上能指导小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具有开展探究教学的能力。

(二)实现知识和技能的充分结合,创建反思机制

1.实现知识和技能的充分结合

师范生在真实课堂内应用技术并且将验证相关的学习技术是采取何种方式来传授给学生的如果做不到的话,这对教师个人知识的融合与内化来讲是非常不利的。因此,为了有效培养师范生教学方面的技能,需要采用多元化的实践方式与充足的实践机会,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1)提供小学科学课堂实践机会。

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需要充分结合小学科学的教学内容,利用好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与多媒体技术,并且为师范生提供课堂教学实践机会。尤其是与小学科学学科相互结合的内容,为师范生创建作为学习者参与到多种技术教学活动中的机会。经过参与这些活动,能够将教学方法与教学技术应用等都内化为影响其未来教学的隐性知识。

(2)加强微格教学技能方面的训练力度,完善相关的保障机制。

一是,使用“双结合”与“双保障”的方针,进一步完善微观教学训练体制。这里的“双结合”指的是充分结合师范生的实际数量来安排训练时间,并且充分结合《心理学》、《学科教学论》、《教育学》等公共课安排方面的训练内容。这里的“双保障”指的是确保微格训练时间,并且确保每一次训练的时候都有专门的教师进行现场指导,进而确保训练质量与效果。二是,大力开展微格教学和课例方面的研究,能够为教师提供真实性的教学交流平台,进而能够在行动的过程中展开学习、反思,推展其专业知识。此外,还需要完善师范生学习保障方面的机制,进而能够为其提供教学实践的机会。从实习基地建设与实习时间方面能够为其提供综合性教学法方面的知识,以及给予其开展教学的机会。科学利用这些机会,并且获得科学的利用技能,这对提升其教学技能产生积极的影响。

(3)鼓励师范生自己制作教具和实验。

因为小学科学涉及到的教具相对来讲是比较多的,可以鼓励师范生积极发挥聪明才智,制作与教学相关的简易教具,这样能激发学生科学学习兴趣。教师在讲解完之后,还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做实验以深化其对知识的认识程度。当然,对师范生来说,刚开始的时候,需要让老师给予其必要的指导,进而提升教具制作水平和实验技能。

2.创建反思机制

创建反思机制,能推动师范生隐性知识方面的进一步升华。师范生培养需要进一步整合学科方面的知识,这既包含教学法、教学情境、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知识等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而逐渐形成融合性知识,但是该知识具有个体内隐性与情景依赖性。师范生小学科学教学能力的提升,主要依靠其本人的教学实践与个人反思。所以,在进行师范生小学科学教学能力培养的过程中,采用师范生教学技能网络平台中的自我反思模块,获得技术方面的支持,并且制定反思评价的基本规则与制度,为师范生创建完备的自我反思服务支持,并督促反思机制,进而能从制度保障与技术支持等方面促进师范生对知识、实践活动的深入理解。

三、优化师范生小学科学教学技能网络学习环境,构建网络交流平台

师范生小学科学教学技能网络学习平台,是为其提供教学技能培养,并且为今后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相关的支持服务。重点包含随机通达教学、学习资源服务、自我反思和支持、可视化自主学习、监督评价等几个部分。

1.学习资源方面的服务

学习资源方面的服务是为师范生提供技术知识、教学法以及运用技能等多个方面的网络学习资源服务,能够为师范生提供教学法的基础知识、科学学科内容知识、技术知识、综合性案例等与科学教学相关的资源查询、下载、浏览等方面的服务。让学生能通过下载网上的资源服务,来对照自身的学习情况,进而更好的掌握学习资源。

2.可视化自主学习

可视化自主学习是为学习人员提供典型案例的可视化自主学习环境。在该环境内,既能为学习者提供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策略等如何开展教学,如何使用相关的技术来推动教学策略实施的案例。并且案例实施人员关于其如何在课堂中采用该技术知识和教学法方面的知识,来帮助科学学科教学的实施,并在实施之后进行全方位的反思。并充分结合相关的案例来提出一些教学方法,如何更好的进行课堂教学,为学习者提供反思性学习机会,推动师范生自身能力建设。

3.通达教学服务

从认识弹性理论出发,能更好地通达教学理念,建立为师范生提供随机性的教学理论与案例讲解的模块。并且还能传达和课程相关的教学资源,来帮助广大的师范生构建随机教学平台,来推动师范生教学技能实现新突破,为今后的教学技能的水平提升打下一定基础。

4.实现教学研究交互,支持自我反思

为师范生提供网络虚拟化教学研究平台,可以使用在线咨询、电子公告板等方式,能够为师范生提供教学技能方面的学习,提供其实现交互平台,实现师范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此外,该网络交流平台能让学习者在丰富的经验中,随着对系统化知识的总结,实现持续性增长的内隐知识,并且形成个体不断发展的经验,从这里出发创建自我反思支持模块,并为师范生提供进行自我反思的工具,便于积极督促师范生开展定期反思。

5.开展监管评价

监管评价能够为师范生教学技能方面提供学习管理、评价管理。主要包含为广大师范生提供课程管理、注册认证、评价等多个方面的服务,为小学科学教学技能考评提供相关支持。让师范生对掌握到的知识能展开监管评价,进而为其今后开展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