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项目管理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3月25日
一、引言
虽然人类的项目管理实践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但是将项目管理作为一门科学进行分析和研究的历史并不长。在社会转型的推动下,项目管理是从传统项目管理模式向现代项目管理模式的转变。20世纪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项目管理被看作是致力于预算、规划和达到特定目标的小范围内的活动。虽然人们把亨利・甘特称为是计划和控制技术之父,但是20世纪五十年代是被公认的现代项目管理学科的起源时间。项目管理范式转换的主要标志之一是项目管理体系的诞生、应用和发展。自从美国项目管理协会在20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开始现代项目管理知识体系的研究工作起,项目管理从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全面转换就开始了。本文分析了传统项目管理与现代项目管理的异同点后,指出项目管理的发展趋势以及出路。
二、文献综述
(一)传统项目管理模式及理论。目前,国内常见的传统项目管理模式有传统的三角管理模式和比较新型的CM模式、设计建造模式及BOT模式等,在一些国家和地区还存在如D+D+B模式、D+B+FM模式等。传统项目管理模式更多地强调项目工期,造价和质量的专业分工,没有项目集成管理、范围管理和风险管理等专项管理,从而造成了传统项目管理中存在相互割裂、不系统和缺乏对于不确定性问题管理等方面的缺陷,从而造成管理效用低下。不过在传统企业各种管理活动中通过对企业活动进行项目管理不仅提高了传统企业的工作效率也加快了企业对市场的反应速度,同时也改进了企业内部的管理沟通。传统项目管理在过往的一段时期内是企业主要采用的一种模式,因为它在过去经济实力不是特别乐观的时候,往往会给企业带来意外的收入。这说明传统项目管理针对的只是一些简单的而且便于操作的项目,其理论也是只在较为低的层次来进行分析研究。
(二)现代项目管理模式及理论。现代项目管理在决策科学化和合理化的同时,也非常注重人的因素。人是时间的主体,也是项目成功的关键所在。现代项目管理理论十分重视沟通管理。人与人之间建立起一座桥梁,才有可能让团队中的每一个人清楚地知道自己到底要做什么。有些时候,项目之所以失败,其原因就是因为我们不具备这种良好的沟通环境,大家各自为政,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做什么,或者就是上级部门对工作范围描述不确切,给下级的理解造成严重的困难。在企业中现代项目管理团队应该对本行业有一定的了解,也应该有本行业项目管理的经验。项目的完成需要一个过程,在实施项目过程中,供需双方要定期或不定期地接触,所以有些项目会错误地认为项目范围的初始定义并不重要。从现代项目管理团队来看,应该避免项目范围界定的完成以及是否对项目范围有一定的了解。现代项目管理随着技术革命和经济成熟,逐步进入到各个企业,从而使得企业对于传统项目管理重视程度降低。因为企业管理的项目逐步增多,员工劳动力也在不断提高,这使得企业不得不运用现代项目管理去处理现有的事物。现代项目管理之所以能够取代传统项目管理就在于其自身能够使得企业的管理更加便利,省时省事。
三、传统项目管理的特点及其优缺点
传统项目管理是一项简单的项目并且可以重复进行很多次,他们进行的都是较为成熟的项目操作简单。在传统的项目管理系统中,项目的备用裕量被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称作风险备用,它是依据对项目的已经识别风险确定的,并将其分配到每个工作包的预算当中,所以通常又称为已分配备用;另一部分是未分配备用裕量,由管理人员统一调度使用,用来应对项目可能发生的未知风险,所以又被称作管理储备.我国传统项目管理最常采用模式是集团化项目组织模式。项目管理主体亲自参与项目工程的所有环节来进行承包工程活动。该模式对企业的发展及在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都曾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但是除了积极作用意外也有不足。传统项目管是主要采取的是一些陈旧的管理模式,针对一些简单的项目来说是可以利用一下的。但是随着科技实力、经济技术发展和国家对个个项目的重视度来看,传统的一些项目管理手段是处在落后的阶段。一些项目虽然能过满足现有的传统管理模式,但是越往后就越会觉得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总体来说,传统项目管理是缺点大于优点的一项管理模式,通过下面的介绍以及说明就能看出传统项目管理主要劣势在什么部分以及什么部分可以依旧作为优点来进行利用开发。
1、缺乏敏捷性。在每一个子市场,都面临着地域、文化、信息资源、技术条件等多方面的问题,多变的市场要求企业的管理结构简单化,便于重组和调整,规模庞大的集团化组织难以对此做出敏捷反应。敏捷性往往在企业间起到至关作用,敏捷性如果不够强,会使得企业陷入瘫痪状态,无法按照原来的计划安排该处理的事情。
2、核心能力不突出。该模式类似于“纵向一体化”模式,它迫使企业不得不将有限的资源分摊给众多的领域,结果使企业难以形成规模经济和核心竞争力。
3、易产生“信息孤岛”。在集团化组织模式中,项目分部之间的沟通是通过项目总部来完成的,它们往往为了各自的利益向项目总部传达不全面的信息。这使得纵向沟通存在着信息漏斗,横向沟通缺乏桥梁,各个项目分部成为信息“孤岛”,从而导致各个分项目不能很好地整合起来。除了我国常用的传统项目管理模式以外,大部分的传统项目管理都有以下的优缺点。
1、传统项目管理的优点。(1)传统项目管理模式由于在长期的使用,因而管理方法成熟,各方对有关过程更加了解;(2)选择设计人员,可控制设计要求以及阶段更加便捷;(3)选择监理人员,监理工程方式自由化;(4)有利于进行合同管理和风险管理。
2、传统项目管理的缺点。(1)项目设计-招投标-建造的周期较长,监理工程师对项目的工期不易控制;(2)管理和协调工作较复杂,业主管理费较高,前期投入较高;(3)对工程总投资不易控制,容易出现不必要的争执,从而引起较多的索赔;(4)出现质量事故时,设计和施工双方容易互相推诿责任。
四、现代项目管理的特点及其优缺点
现代项目管理是在世界一定范围内得到认可和推崇的一门学科,它在提高收益、缩短工期、降低成本、保证质量和发挥综合收益等方面都充分发挥其优越性。现代项目管理是在传统项目管理的基础上,融合了更多的学科知识,形成了自身的知识体系和目标体系。现代项目管理会在项目管理的进度控制、质量控制、成本控制、项目团队配置上进行管理体制建设,实行全面的质量管理严格把关以及控制其进行状况。现代项目管理主要依据现有的科学技术水平和经济实力来对企业的项目管理进行统一的审核及管理。现代项目管理之所以能够成为每个企业优先考虑的管理手段在于其拥有较为合理的模式和先进的技术,这些因素对于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企业本身宗旨是采用最省钱的系统来获得更高的汇报及利润,正好现代项目管理能够帮助企业实现自我的经营效果。这些模式及技术对于企业领导者和员工来说也是非常方便的。一个企业的领导者往往是想让劳动者用最少的是时间去完成应该完成的任务,同领导者一样,劳动者也是想在自己所拥有的时间范围内去完成领导给予的任务。现代项目管理针对这两种人来说是最有利的选择,而且在利润及产品效益值上也不会给企业带来坏处。这种模式往往会使得企业更容易地去获得应有的资源效益以及收入利润和满足顾客的满意度。
(一)现代项目管理的优点。(1)管理理论、方法、手段的科学性得以提高,这三种的提高奠定了现代项目管理理论体系的基石;(2)管理手段的现代化可以在工期、成本、资源等计划、控制上提高;(3)管理的社会化以及专业化可以使企业以及公司得到高效益的服务,从而会在投资上得到节省钱的支出和获得较好的质量;(4)管理的专业化以及规范化可以使得项目管理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二)现代项目管理的缺点。(1)因为风险控制不是特别理想,有可能造成一定损失;(2)有可能造成项目冲突,使得不能如期获得经济收益;(3)在时间管理上如果不能及时安排好会影响管理结果。
五、传统项目管理与现代项目管理的关系及其不同点分析
(一)管理内容不同。现代项目管理在传统建设项目管理仅有的项目工期、质量、成本管理三个方面的基础上又增加了项目集成、范围、风险、沟通、采购和人力资源管理六个方面的内容。传统项目管理针对的是一些传统即简单省时间的项目,而现代项目管里是针对高难度而且技术含量比较高的项目。
(二)管理效用不同。由于现代项目管理知识体系中增加了项目范围管理和项目集中管理这两个综合性和集成性的专项管理领域,以及项目风险管理这个针对项目管理不确定性和风险的专项管理领域,传统项目管理模式更多地强调项目工期,造价和质量的专业分工,没有项目集成管理、范围管理和风险管理等专项管理,从而造成了传统项目管理中存在相互割裂、不系统和缺乏对于不确定性问题管理等方面的缺陷,这是传统项目管理效用低下的根本原因。现代项目管理模式九个专项管理内容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整体。这个整体又分成了三个子系统:一是由项目造价、工期和质量管理构成的项目目标管理子系统;二是由项目人力资源管理、采购管理(物力和劳力资源)和沟通管理(信息资源)三者构成的项目资源管理子系统;三是由项目范围、风险和集成管理构成的项目综合管理子系统。目标管理子系统是项目管理的核心和保障对象,资源管理子系统是项目资源保障和配置的手段,综合管理子系统是项目集成管理和风险管理的工具。正是这种有机构成和科学配置使得现代项目管理模式的管理质量和效果都远远超越了传统项目管理模式。现代项目管理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新增加了项目范围、集成与风险三个综合性的专项管理和三个项目资源管理的专项管理内容,从而使其有效性得到极大的提高,这也是现代项目管理模式成为当今项目管理新模式的根本原因。
(三)适用范围不同。传统建设项目管理的应用主要局限于以建设工程为主的狭窄领域,而现代项目管理的应用扩大到了十分宽广的领域,包括工程建设项目、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科学研究项目、产品开发项目、国防项目等众多领域。传统项目管理的局限性使得企业不得不针对简单的项目进行管理,而现代项目管理由于在技术以及经济方面都好于传统项目管理,所以企业在适用范围上肯定会有自己的安排,在安排上现代项目管理肯定处于优势,范围也是比较广的。
六、结论
随着社会的进步,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人们对项目的需求也愈来愈多。而项目的目标、计划、协调和控制也更加复杂。这将促进项目管理理论和方法的进一步发展。
传统的建设项目管理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任何一种管理模式的逻辑系统都是在扬弃旧模式并且能够更好地适应新的社会发展要求和覆盖更加广泛的现实管理内容的前提下诞生和发展的,项目管理模式也不例外。新管理模式的逻辑空间、理论和方法更优越。现代项目管理包括:全生命周期管理、全要素管理、全团队管理、全风险管理、全过程管理,因此比传统模式更广泛。我们在现实工作中要尽快学习和掌握现代项目管理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并且使用这些先进的理论和方法来指导工作,以取得更大的管理效益。
项目管理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手段,有着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现代项目管理在传统项目管理的基础上,融合了更多的学科知识,形成了自身的知识体系。只有认清现代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抓住关键才能搞好项目管理。
主要参考文献:
[1]李丽.项目管理与项目经理的技能及策略选择.科技与管理,2001.4.
[2]王宗祥.用现代项目管理的理论和方法解析蒙古国煤炭建设工程项目.煤炭工程,2001.9.
[3]谢国立.张惠清.互联网技术与工程项目管理.技术纵横,2001.8.
一、企业项目管理的含义
作为企业管理学科中成长性最快的一个分支,项目管理对项目的实施提供了一种有力的组织形式,改善了对各种人力和资源利用的计划、组织、执行和控制的方法,对管理实践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随着市场全球化、信息化的发展,全球经济组织对有限资源的争夺越来越激烈,客观上要求经济组织对资源进行最大限度的利用,对资源在成本、时间、质量三个方面进行全方面、全过程的控制,同时以目标导向的价值观指导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项目管理方法符合这种要求,因此在传统的项目行业之后,越来越多的行业开始广泛应用项目管理方法来管理企业的经营活动,此时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应用相同的原理来管理大量持续发生的企业活动,即如何进行企业项目管理(enterpriseproiectmanagement,EPM),也就是,按项目管理(managementbyproject)。
传统的项目管理中对项目范围定义过于狭窄的缺陷在企业项目管理中得到了改善,所谓企业项目管理,就是站在企业高层管理者角度对企业中各种各样的任务进行项目管理,其主导思想是把任务当作项目来进行管理,是一种以项目为中心的长期性组织管理方式,其核心是基于项目管理的组织管理体系。
企业项目管理是伴随着项目管理方法在长期性组织(如企业和政府部门)中的广泛应用而逐步形成的一种以长期性组织为对象的管理方法和模式,其早期的概念是基于项目型公司而提出来的,是指管理整个企业范围内的项目(managingprojectsonmenterprisewidebase),即着眼于企业层次总体战略目标的实现,对企业中诸多项目实施管理,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项目管理方法在长期性组织中的应用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项目型公司,传统的生产作业型企业以及政府部门等非企业型组织中也已广泛地实施着企业项目管理。企业项目管理的概念进而有了较大发展,逐渐成为一种长期性组织(不局限于企业组织)管理方式的代名词。
20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90年代,世界经济的巨大变革引发了项目管理的变化。促进这些变化的主要推动因素如下:(1)竞争压力急剧增加。越来越多的公司发现,在新经济环境中,要保持盈利变得更加困难。新的管理、低成本以及高度的灵活性是一个公司成功的关键因素。(2)更多的合作。今天,项目变得比以前更加复杂。它需要不同部门、公司,甚至不同行业的知识、技能与人才。要顺利完成一个项目,基于项目的、临时的和多功能的组织是十分必要的。(3)全球化。为了利用机遇并使利润最大化,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跨越国界进行经营。随着技术的进步,信息流转更加顺畅。全球化在使世界各地的人们共享著名品牌的同时促进了项目管理的相应发展。(4)更快的革新速度。技术发展一日千里,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这些变化对组织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5)日益复杂先进的产品。随着技术进步在组织中的普及和技术复杂程度的提高,研发工作面临更大的挑战。(6)低通货膨胀。公司的营利能力逐渐变得更多地来自于效率更高的内部流线型运作,而不是来自于价格的上升。
二、企业项目管理的作用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深入,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首先,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化、国际化。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国际竞争已成为我国企业必须面对的挑战。我国企业在国内市场上不仅面临着来自国内同行业企业的竞争,还必须与来自国外的跨国集团进行竞争。其次,客户类型日趋复杂化、需求日趋个性化。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确立和完善,我国企业的市场环境逐渐转变为买方市场,顾客开始起决定作用;随着市场的发展,技术的进步,顾客的需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众市场。早巳烟消云散,需求日趋个性化、多样化。最后,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现代数字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飞速发展,高新技术不断涌现,使得企业技术的更新速度逐步加快。企业所面临的新的市场环境,使得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在市插上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且其周期的长短难以预测。总之,在新的市场环境下,企业境的作业业务日趋具备了项目的特色,作业日趋项目化。
企业项目管理的主导思想就是把任务当作项目以实行项目管理,即按项目进行管理。企业项目管理就是站在企业高层管理者的角度对企业中各种各样的任务实行项目管理,是一种以项目为中心的长期性组织管理方式,其核心是基于项目管理的组织管理体系。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下,项目管理已成为企业发展的有力保障,而企业项目管理也将成为未来长期性组织管理的一种发展趋势。
1,有利于企业战略的实现。将企业战略与项目管理有机结合起来,从企业发展战略的决策开始,引入项目管理,可以有效推进企业战略的实施。企业项目管理是一种多层次的目标管理方式。企业负责人根据项目实施的目标和情况来考核项目经理,而项目经理只要求项目成员在约束条件下实现项目目标,强调项目实施的结果。项目成员根据协商确定的目标及时间、经费、工作标准等限定条件,独自处理具体工作,灵活地选择有利于实现各自目标的方法,以目标为导向逐一地解决问题,最终来确保项目总体目标的实现,保证企业战略的实现。
2.有利于提高组织效率。项目管理作为一种新型的组织管理形式,可以改善企业对各种资源利用的计划、组织、执行和控制方法。由来自不同领域的人员构成临时的团队来运作和管理项目,就能够提高整个组织运行的效率。
3.有利于企业整体目标的实现。按项目进行管理,是把企业的管理责任分散为一个一个具体项目的管理责任,由各项目经理具体对各项目负责,确保各项目的执行及完成。此外,各项目经理可以将项目分解为许多小的责任单元,由责任者分别按照要求完成目标,然后综合、汇总。而管理责任被细分为一个个细小的责任单元,有利于组织对项目执行情况及成员工作的考核、监督,有利于企业整体目标的实现。
4.有利于复杂问题的集中攻关。项目团队集中了与项目有关的来自不同部门的人员,他们具有不同的专业知识、专业经验,集中在一起共同为实现项目的整体目标而努力,并经常进行开放、坦诚而及时的沟通,彼此交流信息及想法,相互做出和接受彼此的反馈及建议性的批评。基于这样的合作,团队成员可以对复杂问题集中讨论、集中解决、集中攻关,有利于复杂问题的快速解决,保证项目的完成质量和进度。
5.有利于控制成本面向体系、组织、人员,全面满足质量、进度和费用综合要求的综合管理体系;通过细化的项目过程控制,降低成本,强调反馈作用,即强调干预形成成
本的过程,根据人为的控制意图不断改变过程;使用先进的信息手段和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现代成本管理追求项目利润最大化。
6.有利于提升客户满意度。项目需求就是客户的需求,它包括客户的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观念,项目管理的整个生命周期都要面向客户、面向对象,充分强调沟通的作用,为客户创造价值,让客户满意,满足客户需求是项目管理的最终目标。
三、企业项目管理的新趋势
1.对消费者的关注。传境的观点认为,项目的失败源于延迟、成本过高或产品不能满足要求。在新的商业条件下,管理者们认识到,真正的失败是不能满足消费者。
2.开发更加复杂的、前瞻性的方法理论,以便在对项目的重大投入之前更好地评估风险风险管理由四个不同的因素构成:风险识别、风险量化、应对策略、风险控制。风险识别指可以使公司要实施的项目有更好地远离风险的方法与技术;风险量化指项目组织用来更清楚地界定各种风险(包括隐含因素,或对项目结果的可能影响)的规范化行为。应对策略包括使用充分的偶然性计划来确保一旦问题发生,也不会对项目进展造成重大的损失。风险控制指建立正式草案应对未来风险的机制。
3.项目安排的新发展,以关键链项目管理(CCPM)为突出代表,在传统时序安排技术的基础上取得了更重要的进展。
4.建立新的组织结构以便在新的环境中更有效地实施项目,该结构基于项目,关注消费者,有更好的灵活性。
5.组织结构的两个重要变化是重量级项目管理组织的产生和项目管理办公室(PMOs)的更多应用。重量级项目管理组织表明了当项目工作由公司的偶然行为转变为终生行为时基于项目的组织的进化。项目管理办公室(PMO)的职责是为组织提供有效实施项目所必需的支持。提供的服务包括;管理支持、项目管理顾问、项目管理指导、建立方法与标准、培训、维持项目管理者队伍。
6.职能交叉的协作使项目的实施更有效率,项目开始后的适时调整也十分必要。不同于传统的线性模型,一种新的模型在开发周期的初始阶段就应用了功能集成、职能交叉、团结协作的项目团队。这种职能交叉的团队的目标是从项目的一开始就便重复建立项目组织所造成的时间损失最小化。
7.环境的变化要求对项目进行更有效的控制。
8.项目管理者的重新定位与过去大不相同,现在的商业环境既不稳定,也没有摆脱竞争压力。项目管理者的角色与责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今天的多变的商业环境要求项目管理者更多地关注消费者,其次,项目管理者必须得到授权。管理者必须有独立决策的权力,有企业家的行为,并承担相应责任,而不仅仅是有效运营项目的技巧与知识。
9.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发展使更加分散的、没有实际形式的项目团队大量涌现。小组之间可能从未谋面,但必须团结协作,以使项目获得成功。
参考文献:
1.粱世连,高平.工程项目管理,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
多项目多项目管理资源沟通
1多项目管理的内涵
1.1多项目管理的定义及内涵
多项目管理的定义是以组织的发展战略、资源的有效配置和项目间、项目与部门间的协调为目标的对组织范围内的所有项目进行管理,通过项目、项目群及项目组合的成功实施来实现组织战略目标的一种管理活动。多项目管理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多项目管理不同于单项目管理,多项目管理的基础是组织,其需要考虑的不仅仅是单一的某一个项目,针对的对象时多个项目。
(2)多项目管理的目标是整个组织层面上的所有项目。
(3)多项目管理是以实现企业的项目管理为最终目标,并通过项目的有效实施规划和资源优化整合等手段来确保目标的实现。
1.2多项目与单项目管理的区别
(1)管理对象不同。项目管理是以“单个项目”为管理对象的,而多项目所考虑的问题范围不再是仅局限于一个项目,而是需要考虑整个组织的目标,即多项目管理是为了实现整个组织的目标所开展的统一协调的管理活动。
(2)目标不同。时间、成本和质量是项目管理的目标“铁三角”,项目管理注重的是在限定的时间、成本之内提交给客户符合质量要求的项目成果;而多项目管理是指组织层次的管理,其主要目标是战略、资源以及协调。
(3)管理手段和方法不同。多项目管理融合了战略管理、资源管理、项目管理以及知识管理、市场管理内容,这些都是项目管理九大知识领域之外的,它们的方法和手段都可以用来作为多项目管理的手段和技术。
1.3多项目管理的特点
与传统项目管理相比,多项目管理具有以下特点:战略性;集成性;层次性;动态性;系统性。
2企业在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项目管理流程不规范
很多公司的工作流程的制定基本靠“拍脑袋”制定,经不起推敲,没有很好的结合五大过程组和十大知识领域,也造成没有标准的流程和统一的规范。当新项目启动时,没有类似项目的可借鉴的经验,使得项目团队花费很多时间在同一个问题上,继续消耗企业的资源,只有不断改进、完善项目管理,提高各流程的标准化程度,然后通过时间的变化和环境将持续改进,以提高项目管理能力,一步一步,逐步形成良性循环,项目管理的各个方面标准化和可重复性,是提高项目管理成熟度的关键因素。
2.2组织结构及权限不合理,冲突问题显著
(1)项目部和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问题
项目经理的责任、权利不明确,造成项目经理畏首畏尾,尤其对一些年轻的项目经理,资历浅,经验少,在各职能部门间协调起来更是困难。再加上各部门的性质和组织关系不同,更增加了协调和管理的难度。
(2)项目和项目之间的协调问题
项目经理仅关注自己一个的项目,会为了自己的项目而努力争取公司资源。但企业资源时有限的,这样一来,就可能导致某个能力非常强的项目经理可以争取到更多的资源,提高高层对其项目的重视,但一个项目的巨大成功的同时,其他项目由于资源短缺而出现进度推迟甚至失败的情况,从而影响了企业的整理利益。
(3)职能部门间的冲突问题
有些项目大多由几个职能部门协作完成,在项目流转的各个环节,因各个职能部门工作风格和标准不同,使得项目被分割成各自相对独立的节段,尤其项目出现各种问题时,各个职能部门互相推脱责任,导致问题不能及时解决。
(4)项目经理的授权和选择问题
在有些公司,项目经理往往更注重技术,而很少考虑成本、质量等管理要素在整改项目的地位和影响。所以,对项目经理的选择,要多方考虑,对项目经理授权要明确,更有利于项目各个环节的有效监控,保证项目成功。
2.3项目间资源配置不合理,多项目协调失衡
项目间资源配置不合理,多是由于公司没有对项目建立明确的优先级,“胡子眉毛一把抓”,有的项目资源配置豪华,而有些项目资源匮乏,项目成员甚至东拼西凑;有时候项目经理为了争夺一名技术人员或一套设备弄的面红耳赤,公司领导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疲于协调,经常出现资源来回抽调、摇摆不定,最终导致多个项目都无法达标,出现项目管理整体失衡和混乱的局面。
2.4项目考核及激励机制不健全
对员工考核的内容大多由职能部门经理确定的,考评打分基本靠“拍脑袋”,绩效评价的结果很难准确反映现状,另外,大多部门经理怕得罪人,或害怕与其他职能部门考评分数差距大,部门人员的考核分数都很高,并且相差不多,纯粹是应付了事。
这种考核机制没有与相应的奖励或惩罚挂钩,对员工起不到任何的激励租用,员工也没有责任意识,这种流于形式的考核不但浪费了大量的时间,还严重削弱了员工的工作激情,没有起到正确的引导和激钭饔谩
3多项目管理实施策略
3.1资源冲突解决方案
建立动态、可视化的资源库;寻求合作,借助外包,拓展资源外延;设置资源缓冲,减少资源冲突;实施业务流程再造,提高资源利用率;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协商解决资源冲突问题。
3.2建立沟通机制
编制沟通计划;采取定期例会的方式;采取项目报告制度;让各项目主管相互交叉渗透到其它项目中;借助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建立有效快捷的信息沟通模型。
4结语
在目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如何做好企业内部管理是影响企业生存的关键,而多项目管理能力的高低影响着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搭建一个适合企业自身的多项目管理体系是许多企业迫切需要的。
参考文献:
[1]白思俊.现代项目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1
软件行业是一个极具挑战性和创造性的行业,软件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牵涉到各方面的因素,在实际工作中,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新问题,甚至面临失败。如何总结、分析失败的原因,得出有益的教训,对一个公司来说,是在今后的项目中取得成功的关键。
1.项目管理在软件开发中的应用的成因
目前我国大部分软件公司,无论是产品型公司还是项目型公司,都没有形成完全适合自己公司特征的软件开发管理模式,虽然有些公司根据软件工程理论建立了一些软件开发管理规范,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软件开发的质量控制新问题。这样导致软件产品质量不稳定,软件后期的维护、升级出现麻烦,同时最终也会损害用户的利益。
随着软件开发的深入、各种技术的不断创新以及软件产业的形成,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软件过程管理的重要性,管理学的思想逐渐融入软件开发过程中,应用开发的项目管理日益受到重视。
2.软件项目管理常见新问题及解决方案
(1)缺乏项目管理系统培训
在软件企业中,以前几乎没有专门招收项目管理专业的人员来担任项目经理,被任命的项目经理主要是因为他们能够在技术上独当一面,而管理方面非凡是项目管理方面的知识比较缺乏。
解决方案摘要:项目经理接受系统的项目管理知识培训是非常必要的,有了专业领域的知识和实践,再加上项目管理知识和实践和一般管理的知识和经验的有机结合,必能大大提高项目经理的项目管理水平。
(2)项目计划意识新问题
项目经理对总体计划、阶段计划的功能熟悉不足,因此制定总体计划时比较随意,不少事情没有仔细考虑;阶段计划因工作忙等理由经常拖延,造成计划和控制管理脱节,无法进行有效的进度控制管理。
解决方案摘要:计划的制定需要在一定条件的限制和假设之下采用渐近明细的方式进行不断完善。提高项目经理的计划意识,采用项目计划制定相关知识、技术、工具,加强对开发计划、阶段计划的有效性进行事前事后的评估。
(3)管理意识新问题
部分项目经理不能从总体上把握整个项目,而是埋头于具体的技术工作,造成项目组成员之间忙的忙、闲的闲,计划不周、任务不均、资源浪费。有些项目经理没有很好的管理方法,不好布置的工作只好自己做,使项目任务无法有效、合理地分配给相关成员,以达到“负载均衡”。
解决方案摘要:加强项目管理方面的培训,并通过对考核指标的合理设定和宣传引导项目经理更好地做好项目管理工作。技术骨干在担任项目经理之前,最好能经过系统的项目管理知识,非凡是其中的人力资源管理、沟通管理的学习,并且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管理素质,丰富项目管理经验,提高项目管理意识。
(4)沟通意识新问题
在项目中一些重要信息没有进行充分和有效的沟通。在制定计划、意见反馈、情况通报、技术新问题或成果等方面和相关人员的沟通不足,造成各做各事、重复劳动,甚至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有些人没有天天定时收邮件的习惯,以至于无法及时接收最新的信息。
解决方案摘要:制定有效的沟通制度和沟通机制,提高沟通意识;采取多种沟通方式,提高沟通的有效性。通过制度规定对由于未及时收取邮件而造成损失的责任归属;对于非凡重要的内容要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有效沟通以确保传达到位,例如摘要:除发送邮件外还要电话提醒、回执等,重要的内容还要通过举行各种会议进行传达。
(5)风险管理意识新问题
有些项目经理没有充分意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对计划书中风险管理的章节简单应付了事,随便列出几个风险,随便地写一些简单的策略,对于后面的风险防范起不到什么指导功能。
解决方案摘要:通过学习项目管理知识把握风险识别、量化、策略探究、反应控制的工具和方法,把握项目风险管理所必备的知识。通过加强对项目规划中风险管理计划的审核提高项目组的风险管理意识。总结本行业项目中常见的风险及其策略作为风险管理计划中必要的风险内容,并切实评估相应策略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6)项目干系人新问题
在范围识别阶段,项目组对客户的整体组织结构、有关人员及其关系、工作职责等没有足够了解以至于无法得到完整需求或最终经权威用户代表确认的需求;或者是多个用户代表各说各话、昨是今非,但同时又要求项目尽早交付;项目后期需求变化随意,造成项目范围的蔓延,进度的拖延,成本的扩大。
解决方案摘要:项目的目的就是实现项目干系人的需求和愿望。项目干系人管理应当从项目的启动开始,项目经理及其项目成员就要分清项目干系人包含哪些人和组织,通过沟通协调对他们施加影响,驱动他们对项目的支持,调查并明确他们的需求和愿望,减小其对项目的阻力,以确保项目获得成功。
(7)项目团队内分工协作新问题
项目团队内部有时由于各阶段不同角色或同阶段不同角色之间的责任分工不够清楚而造成工作互相推诿、责任互相推卸的现象;有时各阶段不同角色或同阶段不同角色之间的责任分工比较清楚,但是各项目成员只顾完成自己那部分任务,不愿意和他人协作。这些现象都将造成项目组内部资源的损耗,从而影响项目进展。
1工程项目施工中的设计-建造(DB)模式与建设管理(CM)模式
1.1 设计-建造(DB)模式即设计-建设(Design-Building)模式,即承包商负责工程项目的设计、施工安全的全过程的总承包。在项目原则确定之后,业主选定一家公司负责项目的设计和施工。工程总承包商对整个项目的成本负责,他首先选择一家咨询设计公司进行设计,然后采用竞争性招标方式选择分包商,当然也可以利用本公司的设计和施工力量完成一部分工程。
模式的优点是参与项目的三方即业主、设计机构(建筑师/工程师)、承包商在各自合同的约定下,各自行使自己的权利和履行着义务。从而使得三方的权、责、利分配明确,避免了行政部门的干扰。可自由选择咨询设计人员,对设计要求可进行控制,可自由选择监理人员监理工程。
当让这种模式也存在着很多不足。在项目管理方面的技术基础是按照线性顺序进行设计、招标、施工的管理,建设周期长,投资成本容易失控,业主单位管理的成本相对较高,设计人员与承包商之间协调比较困难。由于建造商无法参与设计工作,设计“可施工性”差,设计变更频繁,导致设计与施工的协调困难,可能发生争端业主利益受损。项目周期长,业主管理费较高,前期投入较高,变更时容易引起较多的索赔。
1.2 建设管理(CM)模式就是采用快速路径法(Fast-Track法)时,从建筑工程的开始阶段就雇佣有经验的CM单位(或经理)参与到工程施工过程中,以便为设计人员提供施工方面的建议且随后负责管理施工过程,随后按照。其优点在于极大地缩短工程项目的建设周期,特别适合那些组成复杂――有很多的字项目组成,实施周期长,工期要求有特别紧的项目;有利于缩短工期,降低工程投资,减少财务成本。当然,其存在的缺点为工程项目的风险较大,项目的费用估计并不完全准确,这对业主对工程的控制能力要求非常高:各方不能及时、准确、有效地沟通要求较高,若是不能做到,则影响到工程的进度、质量、投资,造成业主极大地损失。同时,工程的设计不能随意的更改,若是产生很大的更改,则前期的工程需要返工或者更改,这样会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业主的投资会遭受严重损失。
CM模式相对于DB模式来讲,最大优势便是大大地缩短了项目的建设周期,节约了投资,减少了财务成本。但是CM模式中,对工程的设计要求极高,设计不可随意更改。因此,CM模式主要使用于大型工业单体建筑、群体工业建筑、民用建筑、大型公共建筑、大型商业建筑、市政基础设施等项目,通过应用CM模式可以极大缩短工程的工期,实现工期的有效管理。而DB模式则主要针对规模小、工期短的小型项目;设计已经标准化的项目;已完成施工图设计的项目;设计简单、或工期不紧(不需进行设计与施工的搭接)的项目。
2代建制模式和EPC模式
2.1 代建制模式指将项目建设人与项目使用人分离,由项目出资人按照建设(使用)单位提出的使用与功能要求通过公开招标等方式选择专业化的项目建设管理单位(代建单位),委托有相应资质的工程管理公司或具备相应工程管理能力的其他企业负责建设实施的组织管理工作,控制项目投资、保证质量和工期等建设全过程,项目竣工后交付使用人的项目建设管理制度。
2.2 设计-采购-建造模式(EPC)指工程总承包企业按照合同约定,承担工程项目的设计、采购、施工、试运行服务等工作,并对承包工程的质量、安全、工期、造价全面负责。
代建制模式重要应用于政府投资的项目,其最为重要的理念便是实现“钱、权、用”的分离,以此解决工程项目“超规模、超标准、超投资”问题。代建制模式中,代建单位主要从事的还是管理和咨询工作,并不参加实体的建设工作。而EPC模式中,EPC承包商则参加工程项目的整个建设周期,因此EPC承包商承担更多的项目责任,和绝大部分的项目风险。当然,EPC模式下设计与施工深度交叉,降低了工程造价,工程整个生命周期中“三大目标”的控制更有合理有效。
因为EPC模式要比代建制模式承担的责任和风险要大,所以合同价格要高于代建制模式下的合同价格。因而,对于那些缺乏项目管理经验的政府部门,采用EPC模式可以降低自身的风险,但要付出较高的投资。相对于有一定经验的政府部门,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相应的代建单位,进行工程建设。
3工程项目融资模式:BOT模式与PFl模式
3.1 BOT模式即建造-运营-移交模式。这种模式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国外兴起的一种依靠外国私人资本进行投资建设的一种融资和建造的项目管理方式。也就是政府开放本国基础设施和运营市场,吸收国外资金,授权私营项目公司以特权,由该公司负责融资和组织建设,建成后负责运营及偿还贷款,特许期满后将工程移交给政府。
3.2 PFI模式即利用私人资金提供公共设施事业的项目融资模式。政府部门发起项目,由财团进行项目建设-运营,并按事先的规定提供所需的服务,公共部门在合同期限内因使用承包商提供的设施而向其付款,在合同结束时,有关资产的所有权或留给私人部分承包商,或交回公共部门,取决于原合同规定。
两个融资模式最主要的特征便是引进私人资本投资到公共设施事业上来,这样一方面可以减少政府的财政赤字,另一方面有利于拓宽私人资本的投资渠道,促进市场的完善,经济的发展。两者从融资的思想上讲,是没有本质的区别,最大的争论点在于合同到期后,公共设施的归属权。BOT模式中,私人企业在特许经营期结束后,需按合同将公共设施归还于政府。而PFI模式下,合同期限内因使用承包商提供的设施而向其付款,在合同结束时,有关资产的所有权或留给私人部分承包商,或交回公共部门,取决于原合同规定。PFI模式更关注的是私人提供公共服务。
项目是为完成某一独特的产品或服务所做的一次性努力。根据这个定义,项目就具有了目标明确性、活动一次性及资源消耗性等特性。换句话说,具备前面三个主要特性的活动,都可以看作是项目。现实中的项目随处可见,如设备消缺、会议组织、技术竞赛以及家居装修等等,都可以看作是项目。在这些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都存在项目管理问题,不过,实际生活与工作中,可能更多关注的事情本身,而对做好事情相关的组织、计划、控制等过程相对缺少关注,或者没有经验与能力加以关注。
1项目管理的三个约束条件
任何项目都会在范围、时间及成本三个方面受到约束,这就是项目管理的三约束。项目管理,就是以科学的方法和工具,在范围、时间、成本三者之间寻找到一个合适的平衡点,以便项目所有干系人都尽可能的满意。项目是一次性的,旨在产生独特的产品或服务,但不能孤立地看待和运行项目。这要求项目经理要用系统的观念来对待项目,认清项目在更大的环境中所处的位置,这样在考虑项目范围、时间及成本时,就会有更为适当的协调原则。
1.1项目的范围约束。项目的范围就是规定项目的任务是什么?作为项目经理,首先必须搞清楚项目的商业利润核心,明确把握项目发起人期望通过项目获得什么样的产品或服务。对于项目的范围约束,容易忽视项目的商业目标,而偏向技术目标,导致项目最终结果与项目干系人期望值之间的差异。
因为项目的范围可能会随着项目的进展而发生变化,从而与时间和成本等约束条件之间产生冲突,因此面对项目的范围约束,主要是根据项目的商业利润核心做好项目范围的变更管理。既要避免无原则的变更项目的范围,也要根据时间与成本的约束,在取得项目干系人的一致意见的情况下,合理的按程序变更项目的范围。
1.2项目的时间约束。项目的时间约束就是规定项目需要多长时间完成,项目的进度应该怎样安排,项目的活动在时间上的要求,各活动在时间安排上的先后顺序。当进度与计划之间发生差异时,如何重新调整项目的活动历时,以保证项目按期完成,或者通过调整项目的总体完成工期,以保证活动的时间与质量。
在考虑时间约束时,一方面要研究因为项目范围的变化对项目时间的影响,另一方面要研究因为项目历时的变化,对项目成本产生的影响。并及时跟踪项目的进展情况,通过对实际项目进展情况的分析,提供给项目干系人一个准确的报告。
1.3项目的成本约束。项目的成本约束就是规定完成项目需要花多少钱。对项目成本的计量,一般用花费多少资金来衡量,但也可以根据项目的特点,采用特定的计量单位来表示。关键是通过成本核算,能让项目干系人,了解在当前成本约束之下,所能完成的项目范围及时间要求。当项目的范围与时间发生变化时,会产生多大的成本变化,以决定是否变更项目的范围,改变项目的进度,或者扩大项目的投资。
在我们实际完成的许多项目中,多数只重视项目的进度,而不重视项目的成本管理。一般只是在项目结束时,才交给财务或计划管理部门的预算人员进行项目结算。对内部消耗资源性的项目,往往不做项目的成本估算与分析,使得项目干系人根本认识不到项目所造成的资源浪费。因此,对内部开展的一些项目,也要进行成本管理。
由于项目是独特的,每个项目都具有很多不确定性的因素,项目资源使用之间存在竞争性,除了极小的项目,项目很难最终完全按照预期的范围、时间和成本三大约束条件完成。因为项目干系人总是期望用最低的成本、最短的时间,来完成最大的项目范围。这三个期望之间是互相矛盾、互相制约的。2项目管理的五个主要过程组
一个项目的生命周期大概分成概念、开发、实施与收尾过程。在概念阶段主要是对成本进行分析,对项目的可行性进行研究,其结果是要拿出一份报告,并获得批准与支持。实际工作中,我们只是有了一个新的想法与概念,就立即转入开发过程。在开发阶段,要有项目计划书、预算的成本以及工作分解计划。我们做事时,可能只是拿出一个简单的工作分解与大致的项目计划时间表,就结束了。在实施阶段,要有底层的工作包与确定的成本估计,但我们没有,到了这一步,我们基本上就开始失去了控制,没有明确的里程碑,我们只是把一个阶段当成了一个项目。在收尾阶段,我们是经常讨论每个项目的教训,但对完成的工作的文档工作基本上没能及时跟上,同样与用户之间的交接也未能做好。
项目管理的五个过程组:启动、计划、执行、控制与收尾,贯穿于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对于项目的启动过程,特别要注意组织环境及项目干系人的分析;而在后面的过程中,项目经理要抓好项目的控制,控制的理想结果就是在要求的时间、成本及质量限度内完成双方都满意的项目范围。
2.1项目的启动过程。项目的启动过程就是一个新的项目识别与开始的过程。一定要认识这样一个概念,即在重要项目上的微小成功,比在不重要的项目上获得巨大成功更具意义与价值。从这种意义上讲,项目的启动阶段显得尤其重要,这是决定是否投资,以及投资什么项目的关键阶段,此时的决策失误可能造成巨大的损失。重视项目启动过程,是保证项目成功的首要步骤。
启动涉及项目范围的知识领域,其输出结果有项目章程、任命项目经理、确定约束条件与假设条件等。启动过程的最主要内容是进行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与分析,这项活动要以商业目标为核心,而不是以技术为核心。无论是领导关注,还是项目宗旨,都应围绕明确的商业目标,以实现商业预期利润分析为重点,并要提供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以便未来能对其进行评估。
2.2项目的计划过程。项目的计划过程是项目实施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过程。通过对项目的范围、任务分解、资源分析等制定一个科学的计划,能使项目团队的工作有序的开展。也因为有了计划,我们在实施过程中,才能有一个参照,并通过对计划的不断修订与完善,使后面的计划更符合实际,更能准确的指导项目工作。
以前有一个错误的概念,认为计划应该准确,所谓准确,就是实际进展必须按计划来进行。实际并不是如此,计划是管理的一种手段,仅是通过这种方式,使项目的资源配置、时间分配更为科学合理而已,而计划在实际执行中是可以不断修改的。
2.3项目的实施过程。项目的实施,一般指项目的主体内容执行过程,但实施包括项目的前期工作,因此不光要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注意范围变更、记录项目信息,鼓励项目组成员努力完成项目,还要在开头与收尾过程中,强调实施的重点内容,如正式验收项目范围等。
在项目实施中,重要的内容就是项目信息的沟通,即及时提交项目进展信息,以项目报告的方式定期通过项目进度,有利开展项目控制,对质量保证提供了手段。
关键词:项目管理;项目化管理;战略项目管理
Key words: project management;management by projects;strategic project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5-0111-02
0引言
从项目管理的范围,项目管理可分为单一项目管理和多项目管理。多项目管理是伴随项目管理方法在长期性组织中的应用而形成的管理模式,是站在组织层面对所有项目进行筛选、评估、计划、执行和控制的管理方式,涵盖了多个项目的全生命周期的管理。站在长期性组织发展角度,如何对多项目进行有效管理,在理论和实践上还面临巨大的挑战。
1多项目管理面临的挑战
经济全球化彻底改变了组织活动的范围,增加了竞争环境的不确定性;科学技术的应用进一步加剧了组织的竞争;采用柔性生产方式以适应多样化的消费需求给组织管理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这些情况推动了项目管理在长期性组织中的应用,但同时也带来了多项目管理的挑战。
1.1 如何动态整合资源适应多变的环境市场竞争的加剧与客户需求日趋个性化,使得长期性组织的任务日趋“项目化”,长期性组织传统的垂直式管理日趋弱化,取而代之的是横向沟通、流程管理;组织中临时性、一次性的工作逐渐增多,甚至超过了传统的职能管理工作。在此环境下,如何构建一个基于项目的长效管理机制,动态整合组织内外的资源来适应多变的外部环境,已经成为长期性组织的迫切要求。
1.2 如何组建适应项目管理的管理运行平台有关单一项目管理的过程、方法与工具伴随着项目管理理论研究与实践逐步系统化,但是,随着项目管理在长期性组织中的全面应用,越来越多的人发现项目管理工具在项目中的应用离不开项目所依存的组织管理运行平台的支撑。在进行单一项目管理时,长期性组织临时协调其资源为项目服务是可能的;但当组织面对同时开展的众多项目,如何解决资源的冲突,如何创造有利于项目管理的组织环境和人文环境就成为组织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也就是说,长期性组织必须从科学地管理好项目的角度出发,探讨与现代项目管理方法相匹配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
1.3 如何应对多变的项目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下,项目本身涉及的专业越来越广泛,项目内部关系也更加复杂,项目从最初的目标明确、过程单一,演变为目标与过程都具有非常大的不确定性。不仅实现项目目标的过程呈现多样化趋势,很少项目能按照原定目标不进行变化就能完成。长期性组织需要建立对应的变化管理机制,来应对项目的众多不确定性。
2多项目管理的主要概念
多项目管理经过了项目群管理、项目组合管理、项目化管理的概念阶段。自2000年起,项目管理理论上开始将项目/项目组合/大型计划管理与组织战略相结合,并开始应用组织项目管理成熟度评估等新技术。2003年,美国项目管理学会(PMI)推出针对组织的第一套标准《组织级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OPM3)》;2005年10月,《The Standard for Portfolio Management(项目组合管理标准)》,代表着多项目管理的理论逐步走向体系化。
2.1 项目群管理(Programme Management)项目群管理,也有称大型计划管理。PMI基于项目的联系,对其定义为:项目群是一组相互关联并需要进行协调管理的项目,用于获取单个项目无法获得的效益。项目群管理具备三个特征:多个项目、统一战略目标、统一配置资源。
多个项目是指项目群由若干个相关联的项目构成,这些项目相互间有一定逻辑关系,或者有类似特征。统一战略目标指项目群有一个明确的战略目标,组成项目群的若干个项目虽然各自拥有具体目标,但总体上都为项目群的统一目标服务;统一配置资源是指为实现项目群整体目标,多个项目间会存在频繁的资源冲突,需要在项目群范围内科学、合理地安排资源。
项目群管理的重点是集成管理。这种集成不是要素之间的简单叠加,而是将多个要素有机组合成一个系统,从而提高系统的整体功能。项目群管理的集成包括三个维度的整体集成:多项目之间决策、计划、实施、控制、评价等全生命周期的集成,多项目之间质量、成本、费用等管理要素的集成,业主、供应商、承包商等项目参与方的管理组织集成。
2.2 项目组合管理(Portfolio Management)20世纪5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Harry Markowz提出了投资组合的概念,从风险和回报的角度评估所投资资产的价值和收益,形成了现资组合理论(Modern Portfolio Theory);1981年沃伦・麦克法兰(F. Warren McFarlan)将现资组合理论运用到项目的选择和管理中,建立了项目组合的运作方式。PMI对项目组合管理定义为:在组织战略的指导下,根据组织可利用的资源,进行多个项目或项目群的选择和支持。
项目组合管理采取自上而下的管理方式,重视项目的选择,强调“做什么项目”。它先确定企业的战略目标,优先选择符合企业战略目标的项目;通过项目承担的成本、存在的风险以及潜在的收益三个关键评估标准来衡量项目,帮助组织将精力集中于产生最大价值的项目,从而将项目组合与企业目标结合在一起,获得项目之间的恰当平衡和组合;通过为最有价值的项目设定优先级,来最优化项目组合的价值,确保项目实际实施和运作与企业目标保持一致。
项目组合管理理论包括项目战略定位、项目分析选择、项目组合优化、项目组合决策、项目实施与跟踪管理等内容。通过明确战略目标来选择纳入项目组合进行管理的项目,通过项目分析选择、组合优化与决策最终确定组合的具体内容和项目的优先级,最后建立对应的管理机制动态管理项目实施过程,确保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
2.3 项目化管理(Management By Projects)项目化管理是从项目管理的逐步推广和深入中发展起来的,它萌芽于项目型组织,最初是对项目型组织中如何更好地管理项目的理论探讨与实践总结,之后作为一种有效的管理手段扩展到所有长期性组织,也常称为“组织项目化管理”。与之类似的概念还有企业级项目管理(Enterprise Project Management)。
C-PMBOK2006中对项目化管理定义为:“一种以‘项目’为中心的长期性组织管理方式,以项目为导向,面向环境、市场、客户驱动构建柔性组织结构,强调部门间的沟通与协调,通过减少管理层级,实现组织结构的柔性和扁平化。”
项目化管理与一般企业管理区别在于:项目化管理从具体项目出发,把公司的战略转化为具体的产品或服务,而一般的企业管理往往着重从战略角度为企业的产品、市场等进行定位。项目化管理不仅管理企业中典型的项目,如新厂房建设等,更重要的是将企业运作中的创新活动当作项目对待,进而对其实行项目管理,如:企业投融资、新产品研发、薪酬体制改革等。它是一种复合管理,其目的是在确保时间、技术、经费等资源和要求一定的条件下,以尽可能高的效率完成组织的预定目标,让所有相关方满意。
3战略项目管理的思想背景
从如上多项目发展的历史看,多项目理论从最早的强调共同目标,到项目化管理强调将整个组织活动视同项目进行管理。这些理论共同的出发点是立足项目管理思想,探讨如何保证项目目标的实现。但是,关于组织中两个基本活动――“项目”与“作业”之间相互作用的论述与研究不多。从实践的角度,如何浓缩“作业”中的问题为项目,以及如何将项目成果固化到“作业”中,都是关系项目成败及成效的重要方面。战略项目管理概念以此为出发点,并建立在如下思想背景下:
3.1 职能管理与项目管理融合的思想20世纪初,泰勒以钢铁厂管理为研究模型,提出科学管理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关键要素;法约尔进而研究了什么类型的专业化和等级制度使组织效率最大化。泰勒和法约尔的研究奠定了企业职能管理的理论基础。同一时期,甘特以造船业务为管理对象,以造船厂为研究模型,创造了以任务条和里程碑为特征的甘特图技术,是为项目管理的理论基础。
作为同时期发展的两种有深远意义的管理思想,项目管理与职能管理分别代表了对组织中两大类型活动的管理:一类是日常的、重复性的活动,即职能;另一类是在一定的条件约束下,为实现既定目标所进行的一次性的、独特性的活动,即项目。组织就是通过这两种类型的活动实现其战略目标。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多变与创新日趋成为社会的主节奏。项目作为实现既定变化的载体,在组织活动中的地位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企业或团体在几乎每一项工作中,都试图将项目管理作为首选的工具与方法。现代项目管理理论探讨较多的是立足项目管理的成功、如何改变管理模式适应项目管理的需要;但与立足于职能管理的高效化、如何借鉴项目管理理论改变管理模式适应职能管理的需要,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从理论的角度,职能管理是组织得以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就算是项目管理本身从其组织形式、构成元素上也体现了职能管理的基础因素。在长期性组织中可能没有项目管理,但必然会有职能管理。从这个角度上,如何将职能管理与项目管理有机集成在一起,既是关系项目管理成效的重要因素,也是组织得以长期存在和持续进步的重要因素,是多项目管理理论进行深化的一个重要课题。
3.2 战略管理理论与项目管理理论集成的思想战略管理理论发展到现在,已经从最初的战略分析与战略制定,发展到覆盖战略分析、战略选择、战略实施、战略评价与调整的完整过程,涵盖企业宏观发展、具体业务战略与职能战略的完整的管理理论体系。组织战略中需要变革和改进的部分往往可以作为目标,借助项目管理的方式来实现;组织战略中需要稳定的部分往往通过职能管理予以落实。因此,可以说战略管理是组织进行管理活动的中枢,有效引导了职能管理与项目管理的开展。
同时项目管理作为一种科学、有效的理论与工具,不仅能支持组织战略目标的实现,甚至组织的战略管理本身都可以作为一个项目,采用项目管理的工具与方法予以有效管理。
战略管理最初是作为组织的方向性因素提出的,项目管理最初是作为组织的工具性因素提出的,方向与工具的集成可以说是最顺理成章的集成,因此战略管理理论与项目管理理论从本质上是最容易集成的理论。
战略管理理论通过思考组织的使命与价值观,展望组织发展前景,提出组织目标,并最终分解成组织内部具体的职能策略、流程策略;项目管理则将战略管理明确的各种策略作为目标,其实施过程与最终结果作为战略评价与调整的依据。因此现代化的战略管理理论体系与项目管理体系的整合不能简单的视同是方向与工具的整合,而是职能管理与项目管理的深层次整合。
4战略项目管理的概念界定与特点
战略项目管理(Enterprise Strategic Project Management,ESPM)的概念最早是由桂维民等学者提出的,定义为“从企业整体发展战略角度出发分析、识别、评价面对的所有项目并实施相应的管理策略。”从其定义上看,与C-PMBOK2006中关于“项目化管理”的管理体系框架相似,仍然是以项目管理为核心,强调项目管理为组织战略目标服务。
本文对战略项目管理定义为:以战略管理理论和项目管理理论为基础、以实现组织战略目标为导向的长期性组织管理方式,以组织战略目标为导向,强调组织的横向沟通与协调,通过整合项目管理与职能管理,实现组织管理的高效与长效。该定义将“战略”不仅仅作为目标因素存在,而是强调战略管理理论体系与项目管理理论体系的有机集成,其核心是探讨职能管理与项目管理的集成,其目标是实现组织管理的高效与长效。
从项目群管理、项目组合管理到项目化管理,既体现了对多项目管理认识上的深化,也体现了项目管理在长期性组织中应用的深化。项目群由多个项目组成、具有共同的战略目标,项目组合是在组织战略目标的指引下,为管理的需要,将多个项目群或项目组成起来进行管理。项目化管理是对项目组合管理的升华,强调在组织战略目标下,建立适应项目化管理的管理体系,来保障项目管理模式的长期性和有效性,进而推动组织战略目标的实现。
战略项目管理是对多项目管理发展到项目化管理理论的进一步提升,主要体现在:①在管理思想上,不仅强调项目化管理的柔性管理思想,同时兼顾传统职能管理的专业化与高效化;②在管理方法上,不仅强调项目管理工具与方法在长期性组织中的应用,也强调传统管理工具与项目管理工具的互相借鉴与互相补充;③在管理组织上,不仅涵盖适应项目管理的组织设计原则与组织元素,同时强调职能管理与项目化管理的有机集成;④在管理机制上,同时兼顾组织的长期性发展与项目的临时性因素,强调建立符合既满足短期效率需要、又符合组织长期战略发展的管理机制;⑤在管理流程上,强调作业流程与项目管理流程的有机整合,既保障项目实施的科学化与流程化,又兼顾组织作业流程的高效化;⑥在管理体系上,在项目化管理体系的基础上,根据成熟的职能管理的特点,增加了风险管控体系、文化管理体系、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等体现组织长期发展需要的部分。
参考文献:
[1]中国(双法)项目管理研究委员会.中国项目管理知识体系(C-PMBOK2006). 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2](美)项目管理协会,许江林,刘景梅译.项目组合管理标准(第2版). 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9.
[3]桂维民,杨乃定,姜继娇.基于战略视角的企业项目管理模式研究.中国软科学,2004,(5):78-81.
[4]邱菀华等. 现代项目管理学(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5]Jack Gido, James P Clements. Successful Project Management,3e.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项目策划和设计阶段已经决定了项目生命周期内80%的费用。在开工之前,把好设计关尤为重要,一旦设计阶段投资失控,就必将给施工阶段的投资控制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长期以来,我国普遍忽视工程建设项目设计阶段的投资控制,结果出现初步设计深度不够,设计与概算脱节,概算又与施工脱节,“三超”现象(概算超估算,预算超概算,结算超预算)严重。
广州江村3号横跨公路桥工程项目开工伊始截至到1999年9月底,就已发生各类变更设计1306项,其中一类变更11项、二类变更41项、三类变更1254项,增加投资近3亿元。招投标重形式轻实质
招投标对建设项目投资有着重要的影响。建设项目招标包括设计招标、监理招标、施工招标、设备及材料的招标等。招投标制最明显的表现是若干投标人之间出现相互竞争。这种市场竞争最直接、最集中的表现就是在价格上的竞争,通过竞争确定出尽可能低的工程价格,这样有利于节约投资,提高效益。实际操作中往往由于运作的不规范,造成表面招投标工作是按规定程序去完成,实质上受设计阶段质量问题影响,施工图预算普遍存在差错漏,直接影响合同标的确定,只能以“最后按批复的概算降造一定百分比”或“待定”充当合同价。还有违规分包,由于急于开工建设,致使招标工作仓促运作不规范造成系列问题。建设资金多头管理
建设资金管理的程序及方法,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各个部门共同参与,渗透到项目建设的各个环节,多年来,国家对基建系统一直以来强调加强建设资金管理,也相继出台《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铁路建设管理办法》、《铁路基本建设资金管理办法》,目的是规范筹措建设资金,保证建设资金安全,降低筹资成本,提高建设资金使用效益,但执行起来仍有差距。
由于没有预付款,前期运作需要公司强大的贷款支持,资金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工程进度。项目部特别强调事前制定详细的资金流量计划,并建立以此为基础的“项目成本模型”,把它作为项目成本控制的指导性文件,并随进度的变化而及时调整。同时大胆改革分包模式。通过对自身能力的判定和对社会资源的分析,果断决定包括幕墙精装在内的所有分包一律采用“清工加辅材”
针对多方合作的软件项目工程而言,在开发过程中必须要严格遵循生命周期理论,对软件项目有关的质量、期限、风险性、资源利用状况和需求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和研究,制定出有效的软件项目开发模式,强化实践过程中的项目管理效率。项目管理工作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对管理人员技能有着较高的要求,属于一种跨学科和部门的综合性管理任务。处在当前竞争激烈的是市场环境中,为了扩大市场竞争力,强化多方合作项目的管理工作势在必行。
1必须要增强项目管理的理论、实践水平
由于软件项目的特殊性,其管理工作相对复杂,尤其在多方合作项目下,一定要做好当前市场的调研工作,掌握软件项目管理的先进技术和手段,发挥这些技术、管理理念的优势,改善软件项目的经济效益。管理工作是软件项目效益发挥的基础所在,同软件质量保障、软件开发设计等工作有着直接的联系,在做好管理工作的基础上,可以使软件项目顺利的实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多方合作项目管理工作的技术性要求较高,所在进行实践管理的过程中,要求管理人员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并结合市场及行业发展状况,不断充实项目管理知识,拥有丰富的项目管理经验,能够根据以往的项目管理工作经验,为今后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指导。多专业性、跨学科是多方合作项目管理工作最显著的特点,管理人员要站在整体性的角度,统筹把握各方面的因素,对各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准确把握项目管理的关键点,从而确保项目管理工作的有效落实。除了基础性的理论指导外,项目管理人员要应满足技师规定,能够为项目管理工作提出建设性、可行性较高的意见,全面提高工程项目管理质量。笔者所在企业就专门构建了专业项目管理团队,在施工过程中全程性的巡查项目现场,科学的调控项目,开展监督工作,对工程质量的提升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意见。在专业技术人员的管理指导下,项目管理工作的科技含量更高。就项目管理的实践状况而言,管理人员应结合实际情况,结合多方合作软件项目的实际状况,研制出最优化的管理方案,为项目实践提供坚实的保障,使项目的整体效益充分体现出来。
2做好项目设计工作,严格落实行业规范管理标准
同项目监理工作存在本质性的区别,项目管理贯穿在整个工程项目中,尤其在项目前期规划设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需要分析项目实施的可行性,设计工程项目的实施和落实方案。做好项目规划设计工作也是项目管理的一个关键部分,应综合性的分析使用者的需求、项目开发能力、项目功能等因素,制定出科学、合理的项目管理目标。项目管理人员在统筹把握上述规划设计要点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改善项目管理效率。
3软件开发项目中风险管理分析
项目经理估计风险不再是软件项目管理工作的单一形式,在当前实践管理工作中,要转变管理方案和策略,凭借头脑风暴的管理途径,使软件项目的风险性降低到最小。针对软件项目开展头脑风暴管理工作时,可以根据权重开展列表管理,对项目的不同风险类型进行划分,并根据风险类型的不同制定出有效的应对方案。如果软件项目存在一定的技术性风险,可以在项目实践中提前进行技术测试和技术检验,利用迭代开发法、原型开发法,按照开发规划方案规避技术风险。当前在软件项目开发方面就可以发挥先设计原型界面,并获取客户方review的手段,来有效的解决可能存在的风险。
4执行项目时要借助沟通方式进行监管,避免冲突的发生
在软件项目管理领域,沟通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监督、管理软件项目时,应做好充分地沟通和交流,保障信息能够高效的传递,避免信息独岛现象的发生。软件项目经理肩负着管理整个项目的重任,需要对不同部门和岗位的工作人员进行沟通和交流,这就迫切的需要项目管理人员利用沟通策略来减少冲突的发生几率。项目管理人员一定要定期同客户、各个机构管理层进行沟通,针对项目的质量、资金耗费、进展等内容进行会议讨论,制作相关的报告,便于多方监督和控制项目的开展状况。
软件项目管理者要具备较高的管理素质和能力,在开展项目前应在头脑中勾勒出项目的整体布局、进展和应用技术,并辅以充分的沟通,逐步完善项目开展方案。在统一软件项目开发流程,明确项目管理工作目标后,各部门工作人员才可以共同协作,彼此进行积极的配合,提高项目管理水平,增强凝聚力,避免内部矛盾和冲突,发挥出项目管理组织的最大效益。
5构建规范化的项目管理组织
作为项目管理工作的实施者,项目管理组织团队承担着重要的职责,要配置充足的管理人员,满足工程项目的实际管理需求。项目管理团队要对每位工作人员的职责进行严格、统一的划分,使管理人员的能力和工作岗位相匹配,同时还要增强不同管理人员之间的联系和沟通,提高内部凝聚力,共同致力于项目管理工作,严格落实各项管理任务。
随着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项目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已经引入到翻译行业中。项目的定义是——为创造一种独特的产品或服务而付出的暂时性努力(PMI,1996)。根据这个定义可知项目的特点之一就是具有暂时性,这就说明每个项目都有最终期限,并不是不限时的延续。项目的另一个特点是具有独特性,因为每件产品或服务都在某些方面与其他类似的产品或服务有所不同。
现在翻译行业的任务量很大,想要保质保量保时地完成翻译任务,翻译项目管理必须借助项目管理的相关理念和方法。项目管理包含九大要素,即时间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沟通管理、风险管理、采购管理、范围管理和集成管理(钱省三,2006)。翻译公司应采用严格的管理程序,业务流程包括客户订单管理、任务分配、文件及数据库管理、技术失误处理、翻译与翻译支持、译员培训等主要环节。综上所述,翻译项目管理指项目经理按照客户的要求,在既定的时间内利用各种技术、工具和现代管理方法,理顺翻译、校审、排版等工作环节,保质保量地完成翻译任务,并将成本控制在预算范围内。
翻译项目的管理流程可总结为:译前准备(确认需求)——>译前电子化或排版、语料准备——>项目派发——>项目跟踪,稿件回收——>译后排版——>译后审订(审校、质检)——>项目提交——>项目总结(王传英,2011)。虽然翻译项目管理的难度和具体措施根据项目的规模、复杂程度及参与人员的数量不同而略有差异,但均涉及质量管理、时间控制和成本管理等核心的环节。总体来说,翻译项目管理的过程可分为:译前准备、项目跟踪、译后审订、项目提交、项目总结等主要环节。
译前准备。项目经理首先要确认翻译项目相关的内容,其中包括项目类型、项目用途、翻译项目提交时间、翻译项目的专业领域和工作难度、成本和利润预算、源文本特征、客户对质量和稿件的具体要求等。之后,需要做好译员预估和储备规划,包括确定专业技术和语言质量负责人选,组织试译以确定译员的翻译质量和专业性。项目经理要针对项目的专业性、难度和客户的质量要求确定项目所需译员和校审的人数。除此之外,项目经理还需对工作进行进度规划,确定排版方式、中稿和终稿的交付时间、派发价格、翻译工具的选择等。如果项目比较大的情况下,客户可能会提供参考语料以供翻译使用,但是如果客户未能如期提供,项目经理应使用术语提取工具先提取翻译文本中的高频词,然后定义术语,以确保项目翻译术语的一致性,并随原稿一起发给译员,在一个项目由多个译员共同完成的情况下,翻译术语表更能保证全文术语的一致性。通常情况下,术语确定之后需要首先提交给客户进行确认,等待客户确认后才可以使用。有时项目的时间比较紧迫,未能在派发原稿的时候准备好术语表,可以要求译员在翻译的过程中使用网络工具进行术语的提取,在译文完成之后做成术语表,提交给项目经理,以备以后使用。项目经理根据项目的特点选择不同水平和不同专业的译员,考虑综合原因选择所需的译员,比如每日的翻译量、擅长的专业方向等因素,同时也可以根据需要和长久的计划启用新的译员,但是在启用新的译员前,一定要在前期对新的译员进行试译测试以评估其翻译水平。遇到交付时间紧迫的稿件,如果需要多位译员时,应该提供该公司之前的稿件,以便译员更好的了解该公司稿件的语言和风格及其专业领域。在项目开始时,项目经理对整个项目的时间要所有计划,并预留一些时间以便处理紧急情况(管新潮,2008)。
项目跟踪。在这一过程中,项目经理需要进行进度控制、成本控制和质量控制等内容。在进度控制方面,需要根据项目期限确定每天的工作进度,并确保初译完成后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译文的后期校审和排版。根据项目的大小,项目经理需要要求译员按时间进行回稿,一周到两周的项目基本需要每天都回稿,两周至一个月的项目每隔1~2天收回一次稿件,一个月以上的项目可以根据需要制定合适的回收稿件的时间,至于回收稿件的频率和是否需要回收稿件还需要根据译员进行确定,如果是经常合作的译员,翻译的质量有保证的话,可另行确定收稿时间,进行灵活的时间控制。在成本控制方面,在开始项目之前,要对每个环节的成本进行预算,将各个环节的风险降到最低。在所有的环节中,最重要的就是对项目的质量控制,项目经理可以通过定期返还中途稿件的方式,对翻译的质量进行把握,遇到不合格的译员,要及时地撤换。项目经理在平时也需要对擅长不同领域的译员进行人员储备,并进行归类整理,方便在翻译项目中出现紧急情况时,不耽误整个翻译项目的进度。
译后审订。译员将稿件返回之后,下一个环节就需要审校人员对稿件进行审订和修改,并在规定时间内返回审校稿件,最后由项目经理对稿件的质量进行最后的审查。审校之后,审校人员还需要对译稿的质量做出量化评估,这样方便于以后的翻译项目管理。除了审校之外,排版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审校结束之后,应该给排版人员根据客户的要求进行专业化的排版处理,排版人员对译稿进行处理后将终稿提交给项目经理。在进行排版的同时,可安排排版人员同时进行质检,质检人员逐项对客户要求进行筛查各类错误,例如数字、错别字、漏译、错译、语句不通、术语不一致、标点符号和版式使用不当等问题。
项目提交。项目提交包括检查所有需要的文件以防止有漏交,并且要逐项检查译文是否符合客户的译文要求。若译文中有需要向客户说明的事项,可提交译注,并与客户进行进一步的协商,并且需要向客户提交工作量(字数)统计以及确定项目款的相关内容。
项目总结。项目提交之后,项目经理还需要做好总结工作,及时对项目作出成本核算以及质量评估,如果翻译团队中有兼职译员的话,还需要尽快统计出结算清单,并且提交给兼职译员进行确认。团队成员应该由项目经理带头,进行客户满意度调查,总结项目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及时进行归纳和总结,为以后的项目提供参考。另外,项目经理还应将所有项目文件进行备份以供以后使用。
翻译项目管理需要综合性人才,其既需要具备专业的翻译技能,又要可以灵活应用项目管理的相关知识。在当代培养翻译人才时,翻译项目的管理能力也是一项重要的工作能力,不可被忽略,这样才能顺应我国经济的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 Nida E A.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167.
[2] Project Management Institute (PMI). A Guide to the Project Management Body of Knowledge [R].1996, 2008.
[3] 管新潮,专业翻译与管理.第十八届世界翻译大会分论坛论文集[C],工程翻译与本地化服务,20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