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水彩课程总结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行为导向教学理念源于德国,主要应用于职业教育领域,是一种先进的、科学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教师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行为的指导者;教学方法不是单向灌输,而是双向互动;效果控制不是分数激励,而是成就体验。借鉴行为导向教学理念,对水彩教学改革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行为导向教学理念在水彩教学中的运用
水彩是色彩造型的基础课程,是训练学生色彩造型语言的组织与表现的重要手段。水彩课程集色彩理论与表现技能于一体,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要求学生既要学好色彩理论知识,同时还要掌握水彩的表现技巧。在传统的教学中,往往采用应试教学法,即教师理论教授与示范,学生被动模仿练习。如果采用以职业行动为导向,以学生职业能力发展为本位的行为导向教学方法,将教学设计成职业活动中的项目或任务,指导学生主动探究,将有效解决存在的问题。
1.明确任务
不同的课程,教学目标不同,任务也不同;同一门课程,教学内容不同,教学任务也不同。如水彩临摹教学,引导学生分析优秀作品,掌握表现技巧,提高审美素养;水彩写生教学培养学生的色彩观察、分析和表现能力;水彩创作教学培养学生收集素材、概括分析与综合表达能力。在传统的水彩教学中,一般课程的总体目标都比较清晰,而阶段性目标与任务都很模糊或不受重视,教学的机动性比较大。只有认真区分不同的教学内容,明确阶段性教学目标,才能合理安排教学任务,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在水彩课程的行为导向教学中,要在课前将班级划分几个小组,每组4―5人,每组确定一名组长,再向每组布置教学任务,由组长组织完成。如在水彩静物写生教学中,要求每组先探讨写生主题,根据主题选择相关静物,然后设计静物的布局与摆放,再进行写生。通过这种明确任务的教学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每组静物写生都主题明确,色彩丰富,静物的摆放也很科学,克服了传统教学中静物由教师布置,学生不假思索地机械写生的状况。
2.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采用自主性的学习态度和探究式的创新精神,通过能动的创造性学习,发挥自身潜能,自主获得知识和掌握技能,实现自主性发展。
水彩以水为媒介,绘画方法较简单,但要想画好一幅作品却很难,因为水彩材料具有清透性,没有水粉和油画材料的覆盖能力,所以一旦画错很难修改。在绘画过程中使用水量的多少、色彩之间的衔接时机等都有很高的技术要求,所以,画好水彩既要经过长期的实践,掌握一般的表现方法,同时还要有一定的探究意识,才能将水彩的艺术特征表现出来。
运用自主探究教学方法组织教学,首先要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的情境。如在水彩基本技法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技法实验,通过干湿不同的纸张,运用不同浓淡的笔法进行练习,还可运用留白、喷水、撒盐等多种特殊技法进行试验,给学生以新奇的感觉,让每组学生尝试运用不同材料与方法进行练习,体验自主探究的乐趣。在写生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的写生对象,提出不同的作业要求。如作品中物体的远近、虚实、主次等关系,通过怎样的方式才能表现出来,为自主探究创造条件,鼓励每组学生积极讨论、试验完成,有效克服了传统教学中教师示范、学生机械临摹的弊端。
3.展示交流
水彩教学是一种综合性实践教学活动,需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交流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对活动的组织与安排、方法的选择与运用、过程的体验与感受等进行全面的总结与反思,通过交流深化活动体验,取得经验共享,增强小组合作能力,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
水彩是一种造型艺术,又是视觉艺术,学生通过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学习成果最终体现在作品中,只有展示出来,才能体现出最终的艺术效果。因此,展示与交流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方法。
水彩课程展示交流的方式很多,如课程随机性展示交流、课程结业展示交流等。水彩在作画过程中具有很多偶然性,水在纸面上的流动性很难控制,会出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水与色碰撞出现特殊肌理,增强了水彩的艺术特色。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提供交流机会,让学生将成功的方法或经验与其他同学共享,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施展自己的才能。课程结业展示交流可以采用组内交流和分组交流,针对学生结业作品取得的成绩,交流创作心得或作画体验,针对作品的不足,提出问题,找出缺点,以利于进一步发展。
4.评价考核
传统的水彩课程考核只根据画面的最终效果评定学生成绩,如重庆文理学院美术学院水彩作业评分标准为:构图合理(10分)、造型准确生动(20分)、色彩关系协调(20分)、综合运用水彩的基本技法(30分)、整体效果能够体现水彩的特性(20分)。这种评价考核方式只注重测试结果,具有片面性,对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认知程度等缺乏系统的反映。另外考试范围狭窄,只注重作业成绩,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没有客观真实地反映出来。
以行为导向教学法组织水彩教学,整个教学过程是按项目或任务进行设计,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多元互动的。传统的以最终作业为主的评价考核方式已不适应人才培养需要,随着实践项目的流程与进展的不同,每一阶段都要有客观评价,实现立体综合的考核转变。水彩教学评价考核体系可概括为以下几个部分:(1)过程评价。内容包括学习表现、项目进展程度、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2)结果评价。内容包括作业完成数量与质量、作品的最终展示效果等;(3)合作评价。内容包括小组的团队分工与协作能力、沟通能力、组内探究意识等。
结语
目前,我国很多设计类专业都以水彩作为色彩基础训练的内容,而授课的教师大多是学水彩专业的,导致教学一直沿用传统的绘画专业的教学培养模式,而设计专业基础课时少,相对也不是很集中,其学习效果远远达不到专业水彩的要求,花课余时间画出的普通的水彩习作,难以达到与设计挂钩的要求。随着人们审美意识的不断增强,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专业水平也相应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形势下,深化改革与时俱进,构建一个科学的设计专业色彩教学系统是高等院校教育教学的必然选择。我们试图在这几个方面对水彩教学进行了一下调整。
一、根据设计专业特点制订教学计划,调整教学方法
设计专业的学生多通过艺术类高考进入大学,有一定的专业基础,对色彩有一些认识,形象思维能力强,但很多学生以前学习的都是水粉,而水粉和水彩在技法上相差甚远。就这方面而言,在安排教学上就要针对其专业的需要来设置水彩教学的实际教学计划和制定具体教学方案以及教学方法。在许多高校中,水彩画教学不仅是色彩训练的基础课程,几乎渗透到环境艺术设计以及公共艺术设计领域的艺术设计、工业产品设计。因此,要在现有的基础上,从浅到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安排。教学的内容应从铅笔淡彩或钢笔淡彩训练开始,到大量的风景写生训练。风景写生训练的内容可根据专业反向来定,比如环境艺术、景观设计要将房屋建筑、道路建筑以及城市标志性建筑等作为设计的主要对象,服装设计要将人物作为主要设计对象等。其教学步骤应该为,首先要求学生对优秀作品进行欣赏;其次要求学生记住要领然后进行作品临摹;最后再安排学生写生以及进行一些必要的创作实践。按照循序渐进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水彩画和适应水彩艺术的表现形式。
二、认识水彩画,把握水彩的艺术形式,加强水彩技法教学
任何艺术形式均有自身的特性,水彩也是这样,如何认识和理解它,是在水彩画教学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水彩画是一个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画种。将水作为媒介是实现水彩画创作的重要特征,水彩画的所有绘画颜料都是以水为媒介调配而成的,因此,水的透明而润泽、流畅而明快、玲珑剔透的本质特征在水彩画之中表现出强烈的艺术效果。到目前为止,水彩画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它有着独特的艺术语言,其艺术表现形式独树一帜。水彩画原为西洋画种,自从“小乔初嫁了”至今,已经完美地融入了中国文化之中。
把握好水彩的艺术形式,就必须在高校专业教学中强调水彩特性的专业理念。水彩画是在“水”的基础上融合色彩进行创作的画种,因此,工具和材料的属性对水彩画的艺术特性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我们在水彩画教学过程中,首先向学生进行水彩画工具材料性能的教学,并且将别的画种与其一起进行分析和比较,务必将水彩画特性讲明白、教彻底,使学生对水彩画特性的认识根深蒂固。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敢于带头示范,可进行名作欣赏、专业评讲以及作业辅导等多种教学形式,其目的就是要求学生全面和深入地认识水彩画艺术特性,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水彩画的专业水平。
三、加强快速表现水彩小品,反复训练学生水彩画技能
在传统的水彩课教学中要经过长期作业的训练,以对水彩的技法和造型有深入的研究,但对于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很难获得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应该根据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对设计专业色彩基础进行施教,加强学生的实际训练,使学生在反复训练中快速了解技法和水的韵味。画幅可多以16开为宜,让学生很好地把握整体关系,色调控制,通过大量反复的绘画实践进行归纳和总结。为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就要加大信息量,多给学生看各种风格的作品,对各种画法分析、介绍。
四、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鉴赏能力
眼界的提高能使手上功夫飞速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要广泛收集国内外水彩画家名作,供学生欣赏。另外,可通过观看画展、欣赏画册以及网络教学等多媒体直观教学手段进行艺术鉴赏教学,使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表现能力在短时间获得较快提升。设计是一种造型艺术,它离不开科学技术,它要求的是科学与艺术的和谐统一。所以,设计专业学生在学习色彩基础课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只注重对学生的色彩表现能力进行施教,还应该对学生的艺术素质和审美理念进行培养。
水彩画技法应用的领域涉及设计行业的方方面面,它的水润特性带给设计师变化无穷的色彩艺术启示,学好水彩对设计有很大的提高,这是因为水彩画具有与众不同的色彩魅力。它表现速度较快、色彩层次透明而丰富、表现力强,可表现浓烈的思想情感,也能表现出清新淡雅的淡泊情怀。在技法上可干画法层层加叠也可充分细腻一次晕染,其表现设计的手法不拘一格,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结语
水彩画教学内容庞大,设计专业课时安排有限。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提高学生的水彩画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需要教师针对专业执行正确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一定要区别传统的绘画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抓住设计表现准、快的特点训练,把色彩理论、技法与示范相结合。要不断总结和探索更适合、更有效的高职院校设计专业水彩的教学形式和方法,同时提供给学生更多的自学途径,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多思考、多作练习,从而在有限的课时内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木.对艺术与设计基础教育的科学思考[J]. 装饰,2003(1):7-8.
1水彩教学模式的现状
艺术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在当代艺术作品中,只有加强绘画观念的探索实践,多去感知新的血液,艺术作品才能散发出时代的气息,更能吸引观者的目光。水彩艺术亦是如此。水彩画专业教学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才陆续在各个高校中出现。在这短暂的水彩画专业教学历史中,我们的老一辈艺术家、教育家作出了辉煌的成绩,总结了丰富的经验,为我们今天的水彩画教学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尽管如此,水彩画专业教学在我国仍然一直处于尝试、探索和研究状态之下。我国现有的水彩画教学模式基本承袭英国和苏联等国模式,虽然近来引进了一些英国、法国、美国等地的水彩画教材,但其内容依然是讲授水彩画技法为主,忽视了审美、材料、创作等方面的教学探讨和知识传授。在国内外有很多水彩画画家发表了部分关于水彩画教学及改革的论文,但都不够深入和全面,关于水彩课程研讨式教学实践的系统研究在国内外还在探索阶段。
2研讨式教学的可行性
研讨式教学法源于早期的德国大学,现已成为高校中的一种主要教学方法。很多一线教育工作者也非常关注并积极推行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在水彩课程教学的过程中,研讨式教学方法正好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发挥了主导作用的教学方法。它在对话的语境中,教师引导学生像科学家发现真理一样,用自己的头脑去探索创作的方向,去发现创作主题和表现手法等要素的联系,从而更主动地投入到作品创作中去。教师从单一的美术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美术的引导者;学生在研究与讨论的过程中,发现创作主题,突破传统绘画思维,感知新的观念,创作出富有个性、主题鲜明的艺术作品。
3研讨式教学改革与实践
美术教育是一门系统的学科,并且一直处在变化和改革之中,教学方式也在做出改进。在我国,许多高校的美术教育普遍受“苏联模板教育”的影响,都或多或少地将美术作为单一的专业技巧来对待,过于偏重美术技能和技法的教授与学习,忽视教学模式的创新,我校美术学院水彩专业教育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因此,在我校进行研讨式教学模式的改革尝试具有一定的必要性与创新性。
3.1划分研讨实验小组
研讨式美术教学课堂与传统美术教学课堂有较大差别,需要授课者提供一个宽松的创作环境,建立研讨实验小组,与学生互动,建立研讨基础,在研究讨论中教与学。具体做法是将全班学生分组,以投票方式确定小组长,由小组长招募自己的成员,建立自己的团队。此时,教师的职责就不仅仅是灌输知识,而是引导课程创作任务,由学生自由交流讨论,从创作题材、创作方法、表现技法等等方面的讨论中进行思维碰撞。教师只需把握大的教学方向,为各组学生讨论中遇到的问题给予解答和帮助即可。在这种教学模式的开展下,教师与学生之间不再是传统课堂上的一对多的模式,而是一对几个团体的模式,这种研讨式教学模式不仅能拓宽教师的思路,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作创新性,也能取得更佳的教学效果,创作出富有个性的艺术作品。
3.2更新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模式
传统水彩教学主要以体现教师本身的专业示范性和艺术思想性来影响学生的综合发展,而研讨式课程的性质决定了必须摆脱传统美术课堂中的教学方法。除了建立研讨实验小组,还必须要在原有的教学方法基础上进行革新。这就要求教师在研讨教学课堂中只是引导者,而要把学生作为主体,共同搜集大量的图片、视频、相关美术作品资料,来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在研讨式教学实践实施过程中,还可使用多媒体教学,在有限的课程教学时间内,通过研讨教学,解读重要的知识点,解答学生的疑惑,让学生在课堂中获取更多地信息资源。此外,在其他平台中提高眼界、提高鉴赏能力、拓宽创作思路、打破传统思维局限。在整个的教学实验活动中,应充分鼓励和引导各小组的相互讨论,并结合各小组的思想碰撞结晶进行分析引导。通过研讨式教学实验,使学生在整个课堂化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探索,在学生自主研讨和师生研讨的过程中有更大收获,达到教学要求,提高教学效果。
3.3教学效果评估
研讨式教学实践结束后,教师要及时做好评估工作。高校美术教学注重教师的示范辅导和学生学习的实践互动能力。所以其教学质量和效果受到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作用等因素的影响,教学质量的表现,需要与学生将来的成就联系起来。比如教师艺术思想的传授,艺术修养的表现可以长期影响学生的心理个性等非智力因素。因此,对于教学效果所进行的评估,不仅包括教师对学生形成艺术思维、美术观察、美术创作能力的培养,而且还加入了讨论能力的测评,最后再结合作品,进行综合评价。
3.4教学实践总结
美术学水彩课程的研讨式教学较好地融合了课程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实用性,能够实现学生的创新化、个性化、自主化。教学效果也在以下几个方面得以体现:第一,划分研讨实验小组,采用小组面对面研讨、教师与小组研讨、多媒体教学、课外考察与学习的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和创作创新的能力;第二,课程内容基本涵盖了所有的教学要求,与培养方案要求相一致;第三,在研讨式教学的实践中能够较好的使现实理论与创作实践相结合,且注重将研讨与实践训练相结合,通过富有针对性的创作实践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创新型水彩专业人才;第四,从教学成果来看,创作数量和质量都相当可观,有部分作品入选各类展览;第五,研讨式教学设计符合教学要求、符合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的模式。
综上所述,美术学水彩课程研讨式教学在原有的传统的美术教学模式上进行了革新;通过研讨式教学实践的探索,进一步健全水彩画教学与实践体系,并真正地将美术教学与艺术创作落实到实处,有效地培养具有高素质的水彩画艺术人才,为水彩画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也为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参考文献:
[1]波,甘国华.高校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建设[J].教育学术,2009(12).
一、通过水彩画临摹使学生技法得到快速积累
临摹是学习绘画的有效方法之一,对于水彩画的传统,我们一贯主张学其精华,充分掌握吸收后进行变通与创新。因此,临摹在水彩画学习最初阶段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有很多人曾经质疑水彩画初学阶段临摹的必要性,认为过多注重水彩画循规蹈矩的临摹,会导致学习目的过于盲目而不能起到有效的教学作用。艺术史研究者对于传统继承的问题也一直争论不休,冈布里奇在他的著作《艺术与幻觉》中谈到“程式与经验”时曾说过:“没有一种媒介,没有一种可以摹制和修正的预成图示,任何艺术家都不能模仿现实。”[1]
在他的同一著作中,探讨艺术心理这一问题时,他提到艺术理论家克里斯曾指出:“长期以来我们逐渐认识到,艺术不是产生于虚空,没有哪个艺术家与前辈和样式毫无关系 ”[2]众所周知,绘画需具备创造精神,然而绘画亦不是无根之木,需从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传统技法既可以成为推陈出新的基础,又可成为推陈出新的障碍,关键是你如何对待它。”[3]
凡是好的作品都会引起观者的共鸣,并且容易为人所理解。继承水彩画传统仅靠观看、研读水彩画论是不能够完全领略其内涵的,必须要经过临摹实践这一过程。要善于学师的水彩画表现技巧,汲取大师的艺术语言,用以形成高层次的审美意识,开拓视野,拓宽思路,尽量使画面表现得纯真而自然,从中得到更多的启发和色彩感受,掌握更多的表现技法。这一训练需要学生对临摹过程有足够的重视,对临摹的学习要十分严格。要通过教师的指导,选取自己喜欢并且适合临摹的范本,比如名家的代表作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步深入,可以整体临摹,也可以局部学习,切不可急躁。通过一边临摹一边揣摩绘画步骤、绘画意图,最后做到心领神会。教师在对学生的讲授中要针对画家和其作品作详细介绍,指出范本作品的特点,示范该画的作画步骤和描绘程序,引导学生迅速掌握临摹要领、临摹目的,做到有的放矢。
简而言之,水彩画临摹的主要目的是形成初步的表现模式和规范,以及在头脑中预先的图式。这在于借古知今,它为我用,是初学者的捷径。临摹并不是终极目的,只有经过这一积累,初步获得把握自然的方法,学习前人水彩画创作的精髓,才会为更进一步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通过水彩画作品赏析以开拓学生视野
经过初步的水彩画临摹学习,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水彩绘画技能技法,对中外优秀水彩画作品赏析以及水彩画基本理论知识的了解是第二阶段学习的重点。“色彩大师是在他生存的那个时代最充分实现色彩本质丰富性的人”[4],对大师画作最直观的感受可以形成最初的绘画意识与艺术创造动力。抽象表现主义的发起者之一纽曼(Barnett Newman1905-1970)阐述艺术教育的时候这样说:“我的艺术教育既不是来源于对图片和幻灯的细察观审,也不是来源于老师,而是自己所面对的真实的东西。”[5]
博物馆、画廊、收藏展、拍卖会是他真正的启蒙老师,真实的体验对于学习绘画的人来说是至为宝贵的。这一阶段的学习通过教师引导,可以加深学生对水彩画史的进一步认识,了解国内外水彩画沿革,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水彩画用水作为媒介来调色,通过水和色的相互作用,画面具有透明轻快、滋润流畅的特点,具有特殊韵味,人们经常将优美的水彩画比作抒情诗,观看大师的作品无疑等同于“朗诵”抒情诗。毫无疑问,水彩画大师的作品能最为深刻反映水彩画特质,是水彩画史各个发展时段的代表。只有对水彩画大师作品全方位多角度赏析,多观看水彩画相关画展,才能更深入了解水彩画的特点特色。近年来国内的小幅水彩画展览、两年一度的水彩水粉画展、水彩人物展、百年水彩展等等一系列水彩画展,都为初学者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机会,所以应鼓励学生多参加这样的画展,通过直接视觉接触、感性认识以及理性分析来提高学生对水彩画的全面认识。
三、通过水彩画教学实验使学生实现写生到创作表现的升华
写生类画作是诠释事物状态的最佳代表。陈师曾将“画是一样甚么东西”定义为“表示人类的意思的一种符号”,是“人类要表示事物状态的一种方法”[6]。在很多大师的水彩画作品中,其创作和写生也有着极其紧密的联系,他们假借风景、静物和人物这些写生常见的题材抒情写意,比如当代国内水彩画大家王肇民、关维兴、黄铁山、奥迪、龚玉等等。
在教学中,水彩写生课程的意义在于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锻炼其把握事物全面的关系,通过比较学会用水彩颜料塑造形体,通过反复的写生训练构图,训练从色彩的角度观察和塑造形象的能力,达到画面色块协调,准确地再现客观对象。色彩的形体塑造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水彩颜料特有的明丽以及作画中的偶然性等等都会令学生充满新奇感。利用相对稳定的光源和环境,采用多种形式和各种色调进行水彩画基础训练,使学生加深对色彩规律的认识,强化对色彩的控制和对绘画材料的驾驭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2-0212-01
在大多数人看来,水彩画是“小画种”未能与油画、国画平起平坐。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多年来,中国水彩画作品是以小品形式出现的,很少有思想深刻、艺术感染力强的作品出现。要改变这种现象,从真正意义上振兴水彩画,取决于当前我国的现行文艺政策、教育政策、人事政策。加强高校水彩画教育的办学质量是水彩画繁荣的保证,提高水彩画教育质量与促进水彩画创作繁荣是相辅相成的。
一、水彩画在我国高校的发展
水彩画是以透明画法来完成画面的形体塑造,是一种具有世界性的画种,引进到中国已有近三百年历史。20世纪初,水彩画作为“色彩”课的一项内容进入中国的普通教育。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形势的发展,中国水彩画开始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不论是参与的人数,还是在全国的影响力及创作形式,都在不断的增强和丰富,由于创作群体的努力,中国水彩画的表现形式和内容都更加广泛。水彩画在高等美术教育中的作用是作为色彩基础进行技能和绘画基础训练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进行艺术创作。
二、我国高校的水彩画教学特点
我国各地高校水彩教学在绘画风格上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各具千秋。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水彩画比较重视技法学习,师承影响比较明显,不同时代、不同教师教授出来的学生绘画风格大不一样。如广东的画风粗犷,江浙一带善于用水,湖北的偏重形式感,东北的比较朴实细致,山东的则画风细腻、扎实、精美……
虽然我国各地高校水彩教学在绘画风格有所不同,但对水彩画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与传授还是一致的,只是在创作训练以及难度较高的课程上才区别明显。
三、我国高校水彩画教学问题的综述
(一)水彩画只宜作概括性、随意性表现的小幅作品,不宜深入反复修改
大部分的水彩画教材开篇都是这样介绍水彩画的特性的,学生们最初接触水彩画时,书本及老师们就向他们灌输这种观点。殊不知,水彩画工具同样可以进行严谨、深入、丰富的形体塑造,又不失其水彩画的特色与魅力。从初学者入门的角度来看,或者从平时水彩写生练笔的角度来看,以小幅面的写生为主这样一种对水彩画的认识与练习或许有一些道理,它能让人们快捷地掌握一些水彩画技巧。
(二)水彩画工具简便,利于普及,适于作为美术专业的色彩基础课
水彩画由于工具材料的局限性,较之其它画种更注重笔触、技肌理的探索与追求。常常在绘画过程中,依据创作意图和画面意境的需要,选用适宜的笔触和一种或几种特殊技法来表现。水彩画之所以是一门艺术,是因为它使用一些技法来达到情感的表达,才上升为艺术,这是一个飞跃。而我们的水彩画教学基本上只停留在纯技术的层面上,还未进入到艺术的层面。而要有这个飞跃,就与学生的知识结构、生活阅历有关。
(三)水彩画与中国水墨画在工具上很接近,学习中国水墨便能使水彩画民族化
几乎所有的水彩画教材上都提到了水彩画与中国水墨画的关系,有的还追溯历史,从用水调配颜料作画的角度来讲,认为中国自古就有水彩画,甚至认为中国水彩画远比欧洲早。然而,我们今天从事的水彩画,它有一整套艺术技法和造型观念并被当作一门独立的画种,众所周知是从欧洲传到中国来的,进入中国的美术课堂也只是近百年的事。
强调笔墨是中国传统水墨画的重要特征,在古代文人画家看来,绘画的美不仅在于描绘客观世界,更在于描画本身的线条、墨色,也就是笔墨。我们要从内在精神上去理解中国传统笔墨。虽然从材质本身的特点来看,水彩画与中国水墨画是相通的,但由于中西绘画都拥有各自独特的“文化基因”,流淌着各自的传统文化血液,水彩画与中国传统水墨画毕竟是不同的画种,水彩画的内在精神是西方绘画的写实性,注重的是对色彩、光影明暗的捕捉再现。
四、总结
中图分类号:J2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9-0195-01
水彩画是用水调和透明颜料作画的一种绘画方法,适宜进行风景、速写等清新明快的小幅画作,是艺术实践的重要绘画手法。水彩画在我国已经有百余年的发展历史,创作形式多样、作品内容丰富、而且逐步形成具有中国整体风格的水彩画创作体系,而且具有绘画材料价格低廉、画作风格清新、色彩浓淡相宜的审美特点。水彩画创作强调颜色的透明性、色彩技法以及创作情感的表现,是美术艺术创作活动中的重要形式。
一、水彩专业毕业创作现状概述
我国许多高校及专业美术教育学院均已开设水彩专业或方向,对促进水彩画的发展和繁荣起到了积极的影响作用。然而高校水彩专业相对滞后的教学模式影响了整体的教学水平,程式化的教学体系在高校水彩专业教学中的广泛沿用影响了学生对水彩作品的理解能力和原创能力,现阶段我国高校水彩专业毕业创作现状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作品缺少表现力和文化内涵
高校水彩专业的学生入学时文化课专业基础较为薄弱、入学后学习积极性不高,对短期学习目标和长期专业目标不够明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创作状态,加之学校的教学模式和教学体系不够完善,注重临摹教学和写实教学,教学内容设置不够全面,使得学生所创作的水彩作品缺乏表现力和文化内涵。
(二)作品过分依赖数字化信息资料,缺乏原创精神
在社会快速发展,咨询日益发达的形势之下,水彩创作的素材搜集主要依靠网络,学生由于缺乏创作经验普遍存在过度依赖网络照片、图片及其他数字化信息的情况,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逐渐淡化,使得毕业创作缺乏原创精神和个人的情感体验。与此同时,作品创作一味追求画面写实效果最终导致作品表现形式单一化,无法表现出水彩画的绘画性、表现力及感染力。
(三)作品形式语言单一,无法发挥水彩画的优势和特点
水彩画具有自己独特的表现特点及绘画方法,只有综合各种创作技法良好的表达个人情感及艺术感觉才能使作品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艺术魅力。水彩创作中的湿画法具有淋漓尽致的写意效果,干画法则注重色彩的层次感,目前许多水彩专业学生的毕业作品缺少对绘画技法的综合运用,作品表现形式过于单一,不能充分发挥水彩画的特点和优势。
二、水彩专业毕业创作现状解决对策分析
在艺术多元化的背景之下,针对水彩专业毕业创作不容乐观的严峻现状,高校应该积极改变教学模式,完善教学体系、丰富教学内容,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不仅使学生具备进行水彩创作的能力,还应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逐渐增加创作课程的课时安排,改变原有的教学结构,保证写实和临摹教学水平的同时,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原创能力的培养,同时强化构图、色彩、色调等画面要素的重要作用,为学生应用综合技法自如创作奠定基础。
教学是高等学校主要的工作活动,是其延续的生命线;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综合体,一种教学模式,总有一定的理论主张、理论倾向和理论依据。教学模式创新依据一定的教学思想,对影响特定教学目标达成的若干变量(要素)的组合方式进行探究性研究,是高等学校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是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切实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园林水彩表现技法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是对课程目标、方向、地位的重新审视,也是对教学方法、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形式、评价方式的深入探讨,以期更好地进行课程教学与人才培养。
一、重新定位园林水彩表现技法课程
(一)明确教学目标与方向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中提出:接受教育不再是为了科学和谋生,而是为了个人能力的充分发挥以及个人的终身学习,是为了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课程教育的主体方向要“改变过去仅以传授知识为终极目的的教育模式,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创业精神和能力”为主体方向,表现在园林水彩表现技法课程教学效果上就是两个转变,即变“思想力”为“行动力”、变“执行力”为“创造力”,培养学生由想到做、由做到做得更好的发展目标。
1.变“思想力”为“行动力”。“培养一个学生犹如摘树上的果子,应该让他跳起来摘树上的果子,而不是站着就能摘到,更不是坐着就能摘到。不但他要跳,而且要让其以极限力去跳,这样不断地跳,才能越跳越高;而且敢于跳,想跳,习惯跳,最后摘到最高处的果子。”这是培养学生由想到做的改变过程。
2.变“执行力”为“创造力”。法国教育家斯普朗格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的根。高校在培养学生业务能力和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和探索时,不仅传授知识技能,更要在知识传授的同时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这种观念创新需要在所有课程当中推行,学生在每门课程当中进步一小步,四年的大学生活会向前迈进一大步,这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积累过程。
(二)正视水彩表现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就东北林业大学几年来的入学学生来看,学生缺乏与专业适应所需的水彩表现能力和必要想象构思和创造的能力,加强水彩表现的训练,将有效地提高和开拓创造性思维能力。实践证明,通过水彩表现技法的训练,在发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同时,头脑里的思维通过水彩表现,使形式呈现在纸上,而所表现的形象通过眼睛的观察又被反馈到大脑,刺激大脑作进一步的思考、判断和综合,如此循环往复,最初的设计构思也随之愈发深入、完善。可见,水彩表现这种形象化的思考方式,是对视觉思维能力、想象创造能力、绘画表达能力三者的综合考察。在这个过程,观察、发现、思索,强调脑、眼、手、表现的形成互动,改变了水彩从属的“工具”地位,使其参与到设计过程中。
二、创新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重视“表现”与“设计”的衔接
知识的衔接,是如何在“设计”中合理地应用“表现”。许多学生在学习水彩表现技法课程时,临摹别人的作品或现场绘画,无论形还是色都能够把握得很好,甚至非常出色,然而一旦进入园林设计课程综合设计训练时,就忘记了如何应用园林水彩表现技法课程所学到的知识与技能。“表现”与“设计”知识与技能的衔接,应在不同课程中将课程内容互相渗透,前导课程为后续课程做好铺垫,后续课程更好地巩固与发挥前导课程。
(二)把握“教”与“学”的角色尺度
“教”与“学”的尺度一直是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课程创新教学中矛盾的两方面。合理的尺度掌握强调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学生重视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与学生同时将关注的焦点从“教”什么、“教”的怎么样,“学”什么、“学”的怎么样,转向怎样“教”与怎样“学”。
(三)打破“基础”与“专业”的课程界限
“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一直是我国高等教育的课程类别划分的模式,这种课程的划分直接导致学生对基础知识不够重视,把精力全部投入到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到最后发现基础课程重要性时,课程已经结束,不得不自己重新补救,费时费力,也不一定能够取得好的效果。因此打破“基础”与“专业”的课程界限,让学生在每一门课程中都能够找到其重要性与学习的必要性,变盲目为主动,使知识的学习更加有序、更加流畅。
三、教学模式的创新环节
(一)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它包括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两方面。
1.变虚拟教学法为体验教学法。体验教学法是指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通过引导、指路、创设情景,提供信息、资料、工具和情感交流等多种途径,使学生在不断的“体验与感悟”中获得知识与发展动力。体验教学法是教学从讲授为中心向体验为轴线的跨越,但是体验过程过长会将减弱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因此在进行体验式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与启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结合在一起。
2.变预设性教学为生成性教学法。教育界通常认为,教学生成是与教学预设相对应的。在教学过程中倡导生成,是因为过多地预设教学情节与环境,不仅会使教学程序化和机械化,而且会阻碍学生个性的发展,削弱教师应对课堂变化的能力,解决此问题的方法与途径就是关注教学过程中那些不可预期的行为,特别是关注学生在教学具体情境中所生成的活动和观念。例如:注重学生的活动时间与规律,注重学生对表现技法的课本知识提出自己的看法;注重学生接受新知识点时的不同反应,然后不惜打破预设的教学过程,对学生进行及时答疑解惑,将不解与困惑消灭在萌芽之中。生成教学法的引入反应了人们对传统“程式化”教学方法的重新审视和再创造,改变了既定的“教”、“学”关系,形成了新型“教”、“学”伦理关系。
(二)教学观念
教学观念是教师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教学过程中,指导和支配教师教学行为的一种思想观念。由于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起指导和支配的作用,因此,有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教学模式,亦会产生什么样的教学效果。
1.层级教学观念的建立。就是给学生分层次、分等级,这是在分析了学生各方面基本条件与特征的情况下所做的较为科学的论断。横向上,根据学生兴趣、爱好、擅长的知识不同,分为“科研型人才与技能型人才”或“专门性人才与综合性人才”;纵向上,依学生性格不同、悟性不同、用功程度不同、潜质的不同,按自己的方式分不同组别,每一个组别包念着评价指标大致相同的一组学生,改变了“把教学过程的本质理解为知识技能的传递和训练”。
2.愉悦教学观念的建立。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应该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愉快的环境,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探索问题、思考问题、并提出自己的意见与见解,以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一种发挥学生创造精神的有效方法,具有促进合作性学习的效果。在这种教学观念之下,每个学生都可以获得最大的潜力发挥,让学生感受到自主学习的愉悦。
(三)教学内容
克服以往知识界限划分过于呆板的弊病,使“基础知识”与“专业基础知识”相融合,“专业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相融合,“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相融合,“专题内容”与“主题内容”相融合。
1.开设专题。专题教学内容的设置,改变以往面面俱到、平均用力的教学内容安排,把教学内容总结成专题、讲座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关键处点拨,增加了知识的时效性、集中性,可以培养学生创作思维的发散性,给学生更直接的训练以及更大的自由发挥空间,避免了理论知识的不必要重复。
2.避重就轻。避重就轻,并不是倡导教学中只讲容易的内容,不讲难懂的,而是提倡从易处入手,力求所学内容使85%以上的学生都能掌握,这样既会避免一部分学生由于一开始学习内容过于难懂,打消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影响到后续的学习;又能够使一部分基础好的学生,养成踏踏实实的学习作风,不求难、求快,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
(四)教学形式
1.分组探究理论与独立操作实践相结合。在园林水彩表现技法课程理论教学中,将学生进行分组,下发任务单,任务单上给出学生要自主学习的内容、标明要解决的问题,学生进行组内讨论,并完成问题的回答。再进行组间讨论,完成该阶段的理论学习。最后进行操作实践,操作实践采用个体独立操作的形式,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实践锻炼。分组探究理论与独立操作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能够适当放慢上课速度,促进学生自主思考,提高学生的课堂利用率。
2.多媒体资料展示与教师示范教学相结合。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应用使教师对于展示资源的应用变得轻松自如,这既免除了教师繁重的备课任务,也使学生开阔视野;同时,教师也要在适当的时候撇开现代教学工具,走下讲台,增加绘画的示范性,而不是一味地给学生展示别的什么人的表现效果。示范,进行理论讲解,加深学生对于理论的领悟能力,能够使理论与实践真正地融合在一起。
3.与专业方向相结合,创设表现情境。高等教育过程会产生不同层级的专业人才,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就是高等教育的一个卓越成果。越是贴近职业需求的教学形式,越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园林水彩技法表现情境的设立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使理论能够看得见摸得着,加深学生对于抽象知识的理解。比如,色彩的远近可以通过园林景观的远景与近景表现来训练、色彩的协调可以通过园林植物的表现来训练,这样抽象的原理变得具体,让学生在专业内容中获得基础理论的训练。
(五)评价方式
1.由动态到静态的评价方法。也就是过程评价法,这种评价方法改变旧的评价体系中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片面考核方式,从一而终监测学生的学习状态,而是对学生的进步程度与最终达到的学习效果同步进行考核。
2.由单一到综合的评价方法。是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出勤情况、努力程度、与组员之间的协作情况、组间讨论时的表现、对教师布置任务的完成情况等,一并纳入到评价体系当中来,作出综合的评价。
参考文献:
[1] 顾秉林.工程教育中亟待解决的三个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2,(22):9-11.
[2] 袁渭清.高层次工程教育和心理素质培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7,(5).
[3] 李雁冰,程宏良.生成性教学:教学哲学的分析视角[J]教育发展研究,2008,(8).
[4] 李海,邓娜,杨小雯.论教学理念及其对教学的影响[J].教学研究,2004,(3):232-235.
水彩画之所以受到我国广大人民的喜爱,是因为其与我国有悠久发展历史的水墨画极为相似。大多数人愿意将水彩画比作富有魅力的轻音乐,其所展现的旋律优美、独特的水色,能够生动的表达出画家对于大自然的那种激情。水彩画独特的美感体现与水色交融挥洒淋漓的艺术语言,具有淳朴、清新的韵味,给人以洒脱感。
水彩画描绘景物的形式是基于水与色的变化,其艺术形象的表达是通过线条的变化以及各部分色块明暗关系构成,水彩画借助于水和色的配比来表达其明暗层次。水的比例较高,则某种颜色就会淡,但同样其亮度就会高些;相反,水的比例较少,则说明亮度较低,水彩画所表现的就是水色交融、流动所产生复杂变化的艺术美感。既然谈到了水与颜色之间存在的复杂的色彩变化,这里也需要简单谈一下作画时画板的放置方法。进行水彩画制作时,画板或是平放、或是倾斜放置需要根据画面的需求。比如对于水彩画种一些细小局部的处理,就需要将画板平放再桌面上,再对天空以及远山等静止画面时,可将画板与桌面成角度放置,或者也可以倒放。为使某种颜色再画幅的局部进行流动,则可根据颜色扩散需求进行倾斜画板。
一、由远到近、分部进行
对于描绘风景的水彩画来说,其手法多是由远到近,由浅到深、由虚到实的渲染、描绘。这样便很容易色彩的明暗关系。色阶的衔接也会变得更加自然柔和,十分适合初学者。但是,这种方法也要注意掌握前后的时间差,不能过大,否则色调和明暗难以统一,容易导致画面失调,特别是对于早晚的景色,需要提前确定明与暗的对比度以及位置。分部进行法,虽然可以分部完成,但再作画时,同样需要具备整体概念,不能够将局部拿出来狠抠,尽量的要注重把控“时光色彩”的差距,增强色彩记忆,让水彩画更为完美。
二、由近及远、层次推移法
对于一些瞬时的景色,如遇见早晚橙红色的阳光挥洒再险峻的绝壁上,面对这种神秘而绝妙的色彩与构图当然要及时抓住,为了能够定格这种稍瞬即逝的景象,首先就需要确定好光感色彩在景物上的位置、对比强度以及冷暖关系,在对形体进行调整,再从中景到远景、天空,采用反推移的作画手段。可以看出这是一种速写的画法,其要求绘画者需要掌握一定的绘画基础才能完成。但这种或其他随心所欲的方法,对一些瞬间镜头的把握,是很有必要的,如果按照正常的绘画步骤,那种瞬间的自然奇观早已消失不现。
三、全面铺开、统筹兼顾
这种画法,要先注重整幅画的“共性”,在对具体的形象进行描绘,这种画法需要较强的工地,作画者需要具有较强的整体观念和预见能力;在外人看来,这种画画法零落。但逻辑性最强、也最科学。所谓先求“共性”,也就是需要对所需要描绘景物的基本调子进行掌握,即先用浅色对受光面的最亮部分进行铺出,留出高光,然后在根据画面调子的倾向,由亮到暗,即由高光、亮部、次亮部、次暗部、暗部、最暗发展,色彩的变化也是遵循这样一个规律,最终取得统一,从而表现出协调且有节奏的色彩、明暗关系。这样大体的画面就完成了,这是一种比较有层次的画法。
四、水彩画的发展历史
广义上的水彩画可追溯到公元前战国时期,也就是说这种绘画形式很早就在中国出现。但当时并不称其为水彩画。狭义上来说,水彩画在中国的传承与发展可追溯到13世纪初,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将水彩画带入中国。但是直到18世纪初,意大利画家郎世宁,到达中国北京,它使用水彩工具作画,在其中也借鉴了一些优秀的中国水墨技法,促使中西绘画技法得到了统一融合。
我国对于水彩画的学习和发展,是从1900年维新变法之后,随着“废科举、兴学校”,我国相继仿照西方创造了一些艺术类学校如1912年创办的上海国画美术院(上海美专的前身),1918年北京大学成立的艺术学院(后改为北平艺专)、1920年成立的武昌美术学校、1922年成立的苏州美术专科学校等,当时所建立的这些艺术类学校,在绘画课程中都设置了水彩画的教学。迄今为止,我国对于水彩画的研究已有近百年。
当前高职高专项目化教学改革的思想,引导了展示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有效进行,而如何对手绘表现技法课程进行整体设计,笔者认为,应主要从课程设计依据、课程目标设计、课程内容设计、教学方法设计、考核评价设计五个方面考虑。
一、以展示设计岗位群与岗位职业能力分析为课程设计的依据探讨
以展示设计岗位群与岗位职业能力分析为课程设计是通过循环建设的方式,进行不断的自我完善。首先采取市场调研、聘请行业专家进行论证的方法,研究、展示专业的岗位群与岗位职业能力对手绘表现技法课程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分析所要进行的典型工作任务,从中提炼出知识、能力、素质,构建课程设计;在教学实施后,对已就业、上岗的学生进行跟踪调查,分析学生在实际工作岗位方面的具体情况,以此来调整课程的整体设计。在这个循环的过程中,学校教师组成的课程组、企业和行业协会的专家可以共同研究制定课程内容。
二、以岗位职业能力需求为依据设计课程目标
根据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结合手绘表现技法在专题性展示空间设计中的地位及作用,确定了该课程的目标为:熟悉各种手绘工具的特性及使用方法;掌握透视原理、对象的形体结构、体积空间、明暗关系、质量感等属性的表现技法;能按照手绘制图步骤熟练完成展示空间及道具图纸的绘制;培养学生的设计思想表达能力、艺术修养与艺术情操。
三、以岗位任务对职业能力的要求为核心进行课程内容设计
根据职业能力的分析与课程开发的思路,以展示空间设计的职业活动和工作过程为主线对手绘表现技法的知识内容进行整合,选择课程的教学内容,形成单体透视训练、空间透视训练、着色表现训练三大模块的课程内容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以任务驱动为基本形式设计7个能力训练项目。其中模块一分为手绘效果图认知力和单体器具、展具等陈设速写表现两个项目,通过这两个项目训练,提升学生对空间的敏锐观察能力和造型能力。模块二分为:一点透视空间训练与两点透视空间训练,主要提升学生对不同展示设计空间的透视表现能力。模块三分为:水彩、水粉着色表现;马克笔、彩铅着色表现;综合着色表现三个项目,以此训练学生对空间设计色彩的表达。在每个项目里,对相关知识进行整合,确定子项目及工作任务,采用企业项目、典型案例、学生创新作品作为驱动任务,实现职业能力的进阶提升与迁移。具体来说,设计如下:
1.项目1:手绘效果图认知力表现
子项目行业现状分析。(1)具体包含一项学习任务:手绘设计表现工作目标制定。(2)拟实现的能力目标:能够了解课程与专业的关系。(3)拟实现的知识目标:了解手绘表现技法的相关知识与作用;熟悉手绘表现技法课程主要内容与教学要求。
子项目职业方向认知。(1)具体包含两项学习任务:工作岗位设置,工作的必备素质。(2)拟实现的能力目标:能够了解手绘表现技法的相关工作岗位;能够根据基本人机工学原理对不同功能的空间和展具进行划分。(3)拟实现的知识目标:了解手绘表现在专业设计工作流程中的作用;熟悉展示空间设计的目的及展具的分类;熟悉不同空间与展具的基本人机工程学尺度。
2.项目2:单体器具、展具等陈设的速写
子项目单体展具设计表现练习。(1)具体包含三项学习任务:灯具速写及设计表现;展具速写及设计表现;陈设品速写及设计表现。(2)拟实现的能力目标:能够对单体器具、展具等陈设进行分类;能够对实际空间的单体器具、展具进行现场考察测量;能够根据人机工程学基本尺度绘制单体器具、展具等陈设的速写表现图。(3)拟实现的知识目标:熟悉现场考察测量单体展具的方法步骤;熟悉单体手绘速写表现技法的表现原则;掌握单体器具、展具等陈设的速写线条绘画要领。
3.项目3:一点透视空间透视训练
子项目展示空间一点透视表现练习。(1)具体包含两项学习任务:家居类展示空间各功能分区设计;家居类展示空间效果图设计绘制表现。(2)拟实现的能力目标:能够对实际空间进行现场考察测量;能够按照家居类展示空间与单体展具陈设的人体工程学尺度完成一点透视空间图纸绘制。(3)拟实现的知识目标:熟悉现场考察测量空间的方法步骤;熟悉家居类展示道具与空间的人机工程学尺度;掌握空间一点透视原理与线条表现要领。
4.项目4:两点透视空间透视训练
子项目展示空间两点透视表现练习。(1)具体包含两项学习任务:商业专卖店展示空间各功能分区设计;商业专卖店展示空间效果图设计绘制表现。(2)拟实现的能力目标:能够按照商业专卖店展示空间与单体展具陈设的人体工程学尺度完成两点透视空间图纸绘制。(3)拟实现的知识目标:掌握空间两点透视原理与线条表现要领;熟悉展示空间场景局部组合表达。
5.项目5:水彩、水粉着色表现
子项目商业展示空间设计图纸水彩、水粉着色表现。(1)具体包含两项学习任务:水彩、水粉渲染基本技法认知及作品赏析;展示空间水彩、水粉上色表现练习。(2)拟实现的能力目标:能够按照水粉、水彩的特性及使用技巧完成展示空间三视图和效果图的上色。(3)拟实现的知识目标:掌握水粉、水彩的特性;掌握绘制水彩、水粉展示空间设计图纸着色表现要领及步骤。
6.项目6:马克笔、彩铅着色表现
子项目商业展示空间设计图纸马克笔、彩铅着色表现。(1)具体包含两项学习任务:马克笔、彩铅效果图渲染基本技法认知及作品赏析;展示空间马克笔、彩铅上色表现练习。(2)拟实现的能力目标:能够按照马克笔、彩铅的特性及使用技巧完成展示空间三视图和效果图的上色。(3)拟实现的知识目标:掌握马克笔、彩铅的特性;掌握绘制马克笔、彩铅展示空间设计图纸着色表现要领及步骤。
7.项目7:综合着色表现
子项目商业展示空间设计图纸综合着色表现。(1)具体包含两项学习任务:商业展示空间设计图纸综合着色渲染基本技法认知及作品赏析;展示空间效果图综合着色上色表现练习。(2)拟实现的能力目标:能够运用综合着色技巧完成展示空间三视图和效果图的上色。(3)拟实现的知识目标:熟悉各种上色工具的特性;掌握展示空间设计图纸综合着色表现要领及步骤。
四、以能力训练为核心的设计教学方法
在手绘表现技法课程的教学活动组织和实施过程中,依据笔者所在的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三元化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教室+工作室+专业公司,教师针对不同的能力训练项目和工作任务,可以将企业真实项目转化为课程内容,采取项目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等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完成由简单到复杂的设计过程,提升学生的分析和实际运用能力。如,本课程在实施模块二(任务项目3)一点透视空间透视训练表现时,我们可以根据岗位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要求,让教师与企业专家共同选取方案,比如银座家居展示设计方案项目,整个项目分为方案的初步设计、深入设计、设计实施三个周期,并按照项目日程的要求实施。在此过程中,运用实地观摩、分组讨论的教学手法,带学生到实地测量展位空间和相关家具的具体尺寸,熟悉展示空间的环境及不同家具的造型特点,最后运用岗位角色扮演的教学方法,模拟企业项目设计流程进行方案的设计与汇报,在完成项目的同时实施教学,将企业的工作流程引入到课堂,还原企业工作情境,使学生在学习阶段进行体验式工作,形成职业能力。
五、以过程性考核为主设计考核的方案
这一课程为集中授课,采取平时成绩、模块训练成果考核、期末考评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学业进行评价,以提高学生手绘创意应用表现能力。(1)平时成绩――根据学生的出勤率、课堂回答问题、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面评分,这个过程既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也关注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2)模块训练考核――以任务为驱动的“工作室制”项目式教学,将学生分成若干个设计任务组完成相关项目任务,在这个过程中采取“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点评、客户选择”的方式,进行过程性评价(工作态度、工作过程、工作方法等)和总结性评价(设计成果),让学生体验项目工作室制教学的意义。(3)期末考评――由专业教师组成考评小组,逐个对学生期末考试作业进行考评,考评组教师进行现场打分,最终取小组平均分。
综上所述,手绘表现技法是展示设计专业的学生所要具备的基本技能,是用图画记录灵感和思维的笔记,是学生深入理解、表达空间结构与造型形态的一个突破口,也是学生学好展示空间设计思维的一个重要途径,怎样进行手绘表现技法教学值得深思。
(注:本文为2010年度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青年科研基金项目《从“项目引进”到“项目开发”高职展示设计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化设计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Q1006)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人的智力发展是呈阶段性的,每个阶段都显现出独特的结构和对应的心理特征。所以,在小学阶段的美术教学中,发掘培养孩子们的创造力要从多方面'多角度入手。在进入高等美术院校学习后,在高考应试条件下的绘画模式需要进行根本的转变,利用这一时机强化绘画的技术性和技法教学可以使学生尽快在技术层面提高认识,进而增强他们对绘画艺术创作的兴趣并提升认识能力。学生通过对绘画技法的探索,恢复创作知觉,唤醒创作思维。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的求学,这与以往沉闷的'强迫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有天壤之别。
1.想象力的培养
美术课最主要的义务就是激发并培养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每个孩子的内心都有一个充满幻想,天马行空的奇幻世界。作为教师的首要教学任务就要着眼于童心的释放和保护,使每个孩子的好奇心及探索欲得到激发和张扬。如自由奔放的野外踏青写生训练,随心所欲天马行空的绘画'声情并茂的形象描画等等方法,这些都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然后再将自己神奇的童心世界用画笔描绘出来,从而使想象力得到充分发展。对于孩子们来说,好奇心是一切创造活动的动力,正是因为孩子们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他们的创造活动才变成了一种令人新奇的过程。孩子们漫游在丰富的幻想世界里,神奇的幻想再结合对外部现实世界的体验,在他们的笔下把五彩缤纷的童真世界一一呈现出来,令人耳目一新。那些异想天开的作品,反映了孩子们的爱'恨'视'听,体现了孩子们的心智'性格及人格精神。
2.观察力的培养
要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就必须具备敏锐的观察力,这是基本技能,同时也是美术教育的一个目的。优秀的作品都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要让学生多接触生活,立足现实进行写生,按照年级的不同划分高低,要求标准也不同。低年级学生主要要求进行不同物品不同种类的视物练习,对观察能力的要求相对低一些,如进行水果写生,低年级只要求画一些苹果'菠萝'西瓜等色彩和形状有差别的静物。高年级就要求进行同类物态培训,比如要求画一组色彩相近'形状相似的苹果,于相同中寻找差异。通过这些技能的练习实践,保证学生的观察力得到极大提高。
二、技与艺的结合才是高等美术教育体现教学成果的最终诊释
美术专业的学生要锻炼出艺术欣赏力和对艺术的感悟力。绘画是视觉方面的艺术,作品的创作手段和观众的欣赏都是立足于看的基础上。看并不是单纯用眼睛,更要用心去感悟和体会。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是自古人流传的道理。学生们对水彩画的创作材料技法的掌握,必须经过长时间的实践训练'积累才能达到,经过量的积累,厚积薄发,对水分的掌控运用才能在头脑中形成记忆。绘画技法在高等美术水彩画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整个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始终,我们必须给予充分重视。以往的本科类水彩画教学中,大多只会在低年级讲授材料与技法课程,而短短几周的课时教学,根本无法满足学生对水彩画技术语言的表现方式达到熟悉与掌握的要求。虽然现今水彩画发展的主要方向并不是对创作技术的追求,但必须要立足技术层面才能把握水彩画的创作。在本科教学实践中,所有的课程内容要贯穿技法教学,这并不是单纯的材料应用与机械的技术模仿,而是绘画语言在情境中的表达。
画面主体要有对应的语言相匹配,学生更要敢于创新,尝试新的技法'表现新的情境。水彩专业教学中必须在技术上严格要求,对画面形式则可适当放宽,这样才能使学生开阔创作思路'灵活表达技术语言,使水彩画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美。作为创作者首先要掌握基本技法,才能在自身的感受上有所创新。诸如对水分的把握'色彩的融合等都不需要死记硬背,通过实践的积累即能掌握。由此看来,创新显得并不重要,事实并非如此,现在综合材料的广泛应用与创作实践即是对水彩材料的创新发展,也可以说是对新技法的探索实践。
本课作为一节“造型·表现”课程,目的是激发学生利用彩泥捏、揉、搓等方法表现生活中有趣的事物,体验彩泥形、色带来的美感。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尝试把生活中原有的物体形象加以变形、夸张或改变,打破原有的色彩定势,通过彩泥的捏、搓、团、压、堆塑等制作方法大胆、自由地把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表现出来,体验彩泥造型活动的乐趣。在美术游戏中、在团结合作中达到心灵的愉悦,达到审美意识、审美能力的提高。
学生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对美术基础知识的掌握比较少,动手和运用工具的能力较低。但孩子们对美术本身的认识和对艺术创作的思维是自由的,学生在制作活动中,以四人为一小组,尝试着用各种手段进行有趣的造型,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团结合作精神。
设计理念:
针对二年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这节课主要是从对彩泥的感官体验入手,以启发的方式让学生看看、想想、做做,进行简单的组合和装饰,使学生对彩泥的特性及表现手法有进一步的了解,从而对彩泥的制作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保持下去。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用彩泥来表现生活中的事物,体验材料带来的美感。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3、情感目标:在创作过程中强调发扬团结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彩泥制作方法的掌握及其运用。彩泥的色彩搭配以及利用彩泥大胆地造型。
教具选择:各种食物、各种蛋糕、植物和房子的彩泥教具,彩泥、彩色卡纸、水彩笔、牙签、铅笔、尺、剪刀等
、课件。
学具准备:彩泥、垫板、水彩笔、彩色卡纸及其制作彩泥的工具。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1、师出示彩泥捏制的是食物、鲜花、小动物等作品送给同学们,同学们观察礼物的特点。
2、揭示课题──《彩泥世界快乐多》
二、探索新知
1、同学们说出作品的造型特征、色彩搭配、等方面的特征。
2、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彩泥作品的制作方法。(发小奖品)
3、课件出示老师的制作方法。
4、学习彩泥制作方法。板书:捏一捏,搓一搓,揉一揉,压一压
5、欣赏一些优秀的轻黏土作品。开阔视野,拓宽思路(课件)
三、教师示范
1、欣赏小熊图片,观察小熊的外形特征。
2、教师制作
四、学生制作
1.小组讨论想制作的内容 。[通过交流,激发出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能力。]
2、 同学们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3、学生制作
五、展示作品,总结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