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描写雪的散文大全11篇

时间:2022-06-30 16:48:25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描写雪的散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描写雪的散文

篇(1)

作为作家,瑞瑜同志最擅长的是散文创作,他文集中的大部分作品也都是散文。而散文中最精彩的脍炙人口的篇章,无疑是那许多描绘祖国东北边疆的黑龙江省风貌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作品。这显然与作者生活经历有密切关系。瑞瑜同志少年参军,后远赴东北边陲,在黑龙江畔农场里生活了多年。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成了个“小北大荒人”。北大荒黑土地丰富的营养哺育他进步成长,他喜欢上了文学,开始了习作。后来,到了《北方文学》从事编辑工作,又经常上山下乡深入生活,让他不由自主地把黑龙江视为第二故乡,热爱这片黑土地的山川和人民。他希望以手中的笔描绘和歌颂它富于地域特色的真善美。于是,几十年来,他创作了大量以黑龙江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题材的优秀散文。

选入《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卷二》的《林场风雪》,就是最精彩的篇章之一。

大兴安岭原始森林的腹地,海拔1400米,冬天最冷时零下52度,堪称“高寒”。这里是一个只有二十户伐木工人的林场新村。为了使十个七八岁的学龄儿童读上书,“老木把”林铁柱的妹妹,十九岁的中学生林小霞自告奋勇,成了他们的代课教师。她每天从林业局的家出来,走二十五里山路到林场新村的“木克愣”小学给孩子们上课。在严寒的冬天,“不管风多大,雪多厚,天多冷,路多难”,准时不误。而每一天,孩子们都早早站在雪地的高处,远远眺望和迎接他们的老师。有一天,林老师病倒了,没有来。孩子们惦念老师,一起带着各人自备的小礼物去看望她。后来,在一个暴风雪天,林场新村接到林业局的电话,说林老师已出发上山了。然而,孩子们却始终没有迎来冒着暴风雪前来上课的老师……

这篇散文的故事情节很简单,但作品却十分真挚感人。列夫・托尔斯泰指出:“艺术家的真挚程度对艺术感受力大小的影响比什么都大。”显然,正是由于瑞瑜同志首先被他笔下的人与事深深感动了,他才有可能写出这篇具有高度艺术感染力的散文。

瑞瑜同志善于通过自己对生活深切感受中提炼的细节和具体描写,表现年轻的林老师和孩子们纯朴真挚的师生情。如描写孩子们站在雪地的高处,眺望和迎接由远而近的林老师的身影:“远方,白茫茫的雪地里,忽然冒出了一束鲜红的火苗,闪闪烁烁,越来越大,化作红彤彤的一团火,随风飘荡,飞跃……近了,近了,啊,身着红色的绒衣,头戴红围巾的林老师,踏着没膝深的大雪来了、来了。好艰难好艰难的步履啊!”这孩子们眼中林老师的生动形象,不是可以媲美今天“感动中国”里的先进人物么?又如,散文里描写孩子们探望患病的林老师,各自带来了小礼物:铁嘎儿拿出从河泡子的冰眼里钓上来的细鳞鱼,以便熬点鱼汤给老师补补身子;冬冬拿出他爸给的一棵人参和几棵黄芪,以便给老师熬鸡汤喝;明明把一盒“哮喘灵”中成药给林老师治病;玲玲拿出一张洁白的桦树皮,上面写着她给老师的慰问信……这些具体而生动的细节描写,多么真挚感人!散文的结尾,虽没有直接表现前往新村时林老师在暴风雪中遭遇的灾难,只是描写了孩子们迎着暴风雪从山上跑下去的身影和撕心裂肺般的不断呼唤“林老师,林老师”,便让读者意识到林老师已经殉职了,并为这位“高寒”的木克愣小学代课老师的高贵品质和真挚的师生情深深感动。

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在一首以诗论诗的七律中指出:“诗家三昧不难求,形象思维孰可求?……情景交融神韵在,不须修饰自风流。”其实,不仅善于运用形象思维创作的散文作家,也同样可以在作品中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林场风雪》既生动地描写了风雪高寒的林场景观,又描写了这“高寒”如火如荼的师生情。而且情景交融,浑然一体,虽然一笔白描,却感人肺腑。

与诗人写诗讲究情景交融一样,散文作家写散文也讲究情景交融,这也许是人所共知的常识。可贵的是,瑞瑜散文中的景,不是泛泛的景,而是他细致观察生活获取的眼中之景,也不是泛泛的情,而是他深切感受生活的心中之情。这二者的水融,才格外深挚感人。不仅《林场风雪》如此,其它许多优秀散文亦然。

如果说,文学是语言的艺术的话,那么,散文对语言的要求就更高了。因为小说还可以借助生动的故事情节取胜,戏剧也可以借助巧妙的戏剧冲突出彩,而散文则主要靠文学语言创造生动的意境感染读者,所以必须是美文。

对此,瑞瑜同志是有深刻体会的。所以他在写作别重视语言的锤炼,力求加深其艺术感染力。例如,他在《血凝红叶》一文中,是这样描写尚志县亮珠河山崖上的抗日烈士赵一曼被俘遗址的:“时令才深秋,却下了一场大雪,山野皑皑,好一个银装的世界。这里没有高耸的赵一曼纪念碑,没有鲜花,没有坟墓,她和白山黑水安卧在一起,她和蓝天沃野永驻在一块。朔风在峡谷里呼啸,白雪在天空中飞舞,四野默默无声,那山、那水、那风、那雪似乎在为烈士致哀。小草房前的一丛柞树上披着厚厚的白雪,像盛开的梨花。它的叶子并未凋零,一片火红,像燃烧的火苗,耀眼夺目。”这段语言朴素自然又形象生动,作者特别善于长短句的交替使用,并配合对仗和重叠的艺术技巧,以增强文字的节奏感和声情美,从而创造出真切动人的艺术境界。

散文《林区小镇》,也是语言精练,声情并茂,形象生动的美文。“站在北山顶上望小镇,小镇像一面盆,盆里盛满爱情、欢笑和幸福。一条长街,那么长,一直扯到小兴安岭深处的原始森林里,它像一条长绳,一头系在镇里,一头拴在林场,它联系着伐木者的心……”试看,寥寥数语,作者就把林区小镇具有地域特色的风貌,鲜明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了。

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说:“风景描写应当逼真,好让读者看完以后一闭上眼就立刻想象出来您所描写的风景。”瑞瑜同志的许多散文的风景描写,就达到了这种境界。这不仅由于他对生活的深切观察和体验,同时也是由于他重视文学语言锤炼的缘故。

瑞瑜同志散文创作的视野,没有局限在省内和国内。他也常常远涉重洋,放眼世界。当有机会出国访问的时候,他总忘不了写些域外散文,把自己深有所感的见闻介绍给广大读者。他走过的地方很多,从东南亚到中东,从俄罗斯到东欧以至于英伦三岛,都有他的足迹。他最喜欢寻访的是那些享誉文坛,为世界文学宝库贡献过许多珍品作家或诗人的故居和博物馆,追踪他们的脚印,透过尘封的历史观察他们的生活,倾听他们的心音,从而写下了怀念高尔基、伊凡・伐佐夫、狄更斯、列夫・托尔斯泰等文学大师的散文:《万世文宗今犹在――访高尔基故居》《访索波特伊凡・伐佐夫故居博物馆》《我在为人类写作――伦敦狄更斯故居博物馆感怀》《列夫・托尔斯泰故居漫步》……

去年,我在一次老年诗会上赋诗道:“自笑人生如梦幻,匆匆已届耄耋年……”我比瑞瑜同志的岁数大一些,今已年近九旬,他也将至八秩了吧?可喜的是,他仍然精神抖擞,与时俱进,身笔两健。谨以小诗一首,作为拙文的结束语,并表示感佩之情:

散文创作喜丰收,

滚滚才情笔下流。

篇(2)

一、抓住特征写景:吹尽狂沙始到金

“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这雪景写得晶莹娟秀,绚丽多姿,“滋润美艳”四字准确地概括了江南雪的特质。但是,朔方的雪花却是另一番景象:“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它既没有江南雪的滋润美艳,更无奇花异草相伴,但独立不羁、昂然向上。这两种美水融,构成一曲和谐的雪的二重奏,更显示出鲁迅散文诗的独特魅力所在。

二、对比衬情写景:我以我血荐轩辕

鲁迅的作品中经常构成这样的对比:故乡与异地、童年与中年、过去与现在等。对比是一种运用广泛、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艺术手法,它是对立统一的辩证法在艺术创作中的具体运用。《雪》的又一写景特色即对比。

将“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进行对比,作者的感情也逐渐由平静变为热烈。在文中,两幅雪景图营造的意境是完全不同的:一幅是记忆中的故乡雪景,一幅是眼前的朔方的雪景;前者美艳,后者冰冷;前者粘连,后者如粉如沙,“绝不粘连”;前者着笔在“积雪”,后者着笔在“飞雪”;前者蕴含着春温,后者抗击着严寒;前者会逐渐消逝,后者却“蓬勃奋飞”……而这一切对比都落脚在前者的明艳春色、情绪低回及后者的凛然难犯、顽强奋斗的精神上。

三、讲究层次写景:远近高低各不同

作者首先绘出江南雪的全景,“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腊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各种鲜艳的花朵,在雪的映衬下显得分外艳丽。先生还写了“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写花草、蜜蜂,都是为了写出那在严冬里“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然后勾勒儿童戏雪的近景,“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雪罗汉”。最后突出坐在雪地上的“大阿罗汉”的特写——“但他终于独自坐着了……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

这一段描写如电影里的蒙太奇手法,用一连串分镜头具体、细致地表现了雪罗汉消融的过程,暗示平和优雅的事物固然美好,但经不起外力打击,不可过于眷念。在这里,作者以实写虚,化景物为情思,从想象到现实,层层推进,笔触随情感而游走,愉悦的情绪因雪罗汉的慢慢消逝渐转深沉,这样,形成了意境的层次,使画面格外鲜明动人。然而更重要的是,雪罗汉在内容与结构上是联接朔雪之景的桥梁,继而立刻进入对朔雪的描写,读者不仅不感觉突兀,反因作者笔锋陡转,已感到压抑的情绪重新振奋起来,拥有了强烈的共鸣。

四、妙用修辞写景:浓妆淡抹总相宜

写江南的雪,晶莹娟秀,绚丽多姿。或形容,或比喻;或写色彩,或状形态,或暗示香气;或写静态,或写动态;或实写,或虚写……总之淋漓尽致,惟妙惟肖,这是运用工笔手法所致。在写朔方的雪时,采用写意手法,运用粗线条集中勾画“如粉,如沙”“决不粘连”的特点和“蓬勃奋飞”“旋转升腾”的动态。这样工笔和写意相结合,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文章以描写为主,几乎没有直抒胸臆的句子,作者的情感全都隐含在字里行间。

总之,这首散文诗在写景的手法运用上给了读者很多启示,从工笔与写意相比、相称到相谐,成就了散文诗的情景交融之美。

篇(3)

一、抓住景物的特点

景物不同,作者融入的感情也是不同的。如《荷塘月色》中描绘的景物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亭亭的裙”的荷叶,袅娜地开着或羞涩地打着朵儿的,如粒粒的明珠、碧天的星星、刚出浴的美人的荷花,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的荷香,脉脉的流水,闪电般的凝碧的荷波,和谐的旋律,等等,从中我们分明可以感受到作者淡淡的喜悦;另一类是曲折幽僻阴森的小路,蓊蓊郁郁的树,苍茫的月色,淡淡的月光,阴阴的树色,隐约的远山,没精打采的路灯,等等,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淡淡的哀愁。即使是同一景物,作者着笔的角度不同,所写景物的特点也不一样,融入的情感也完全不同。同是雨,余光中着眼于凄清――“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使在梦里,也似乎把伞撑着……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听听那冷雨》),我们感受到的就是凄凉冷清的乡愁之情;而郁达夫则着眼于悠闲――“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桠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还够不够悠闲?”我们感受到的就是对微雨寒村的江南冬景的热爱。一凄清一悠闲,相去何止万里?因此,我们可以从景物的这些特征中剖析作者的情感倾向,是爱还是恨,是乐还是忧,是喜欢还是厌恶,是赞美还是批判。

二、把握关键语句

写景状物散文除了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作者的某种感情外,往往还通过议论、抒情直接传达作者的感情或思想,显示文章的主旨或作者的态度。这些句子是精当的、要言不烦的、画龙点睛的,有的是对所描写景物的见解或判断,有的是意义的挖掘揭示,有的是作者情感的爆发。这样的句子,要边阅读边划出来,阅读完语段后再加以筛选和整理,使文章内容、主旨具体化,然后归纳提炼,用自己的话对内容、主旨加以阐发或概括。如《荷塘月色》中有这些关键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从这些句子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想以夜游荷塘来排遣心中的烦闷,想摆脱却摆脱不了,想超脱又超脱不成,所以文章洋溢着淡淡的喜悦,又笼罩着淡淡的哀愁。《听听那冷雨》中有这样的关键句:“风里雨里,走入霏霏更令人想入非非。”“雨不但可嗅,可观,更可以听。”“在古老的大陆上,千屋万屋是如此。二十多年前,初来这岛上,日式的瓦屋亦是如此。”抓住了这些,就能很快把握这篇文章的抒情脉络。这样的句子,要边阅读边划出来,阅读完语段后再加以筛选和整理,使文章内容、主旨具体化,然后归纳提炼,用自己的话对内容、情感与主旨加以阐发或概括。

篇(4)

在阅读散文诗时,应该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语言。(1)结合语境深入品析,挖掘语言隐含信息。散文诗的语言具有简洁、优美、浓缩、跳跃等特点,分析时不能停留在语言表面,要与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相结合,仔细品味,深入领会隐含的信息。(2)结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对重点语句进行分析。散文诗经常用到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等,表现手法有象征等。分析时可从“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描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情感”几方面入手。

二、结构。从结构上看,散文诗和散文一样,也具有“形散”的特点,同时还具有诗歌的跳跃性。首先要抓住文章线索,理清思路。其次要抓住关键语句,分析句子在文中起的作用。语句在结构上的作用包括总领全文、承上启下、点明主旨、首尾呼应、照应标题等。

三、主题。散文诗追求的是“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文中的意象都有其含蓄的意蕴。我们要准确把握表象与内涵的联系,进行合理联想,由“形”见“神”,深入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和意趣。在概括文章主题时,可以从文章的标题、重点词句、中心句寻找线索,有时候还要考虑文章的写作背景。

模拟训练

倾听雪落的声音

蔡雅杰

云飞雪落的日子,云飞无痕,雪落有声。临窗而立,手中的杯子里散发着热茶淡淡的清香,放眼窗外,雪落如蝶。

倾听雪落的声音,我心随之起舞,片刻忘情……

每年冬天,都会有一种希望萦怀――雪花漫天飞舞,轻盈,柔美,圣洁。然后将自己置身于一个粉妆玉砌的童话世界,让心情如花般绽放!

今冬不知下过几场雪了,可我总是贪婪地在一场雪后期待另一场雪的到来。不知道自己曾和雪有着怎样的渊源,何以这般喜欢雪?难道前世的我就是那六角菱花,曾在天地间飞扬……若真如此,前世对红尘的眷恋便是我忧伤的源头,今生我还能祈盼拥有快乐吗?

雪花飞舞的日子里,怀揣着一份淡然与雪花邂逅。用心倾听雪落的声音,那软软的、温馨的语言,简简单单,却会让人感觉亲切而舒服。雪花飞舞的日子里,胸怀着一缕柔情,与雪花相拥,倾听雪落的声音,那绵绵的、缱绻的叮咛,朦朦胧胧,也会让人感到甜蜜而幸福。

此刻,我偏偏眼含着一泓晶莹泪水向雪花问候。漫天飞舞的雪花,依旧轻盈,可我的心情却如此的凝重。

再次倾听雪落的声音,那凄美的、忧伤的低吟,真真切切,让我感到前所未有的失落与孤独。

雪落,那天籁般的声音,曾无数次带我走进美丽迷人的梦境。醒来,却是更深刻的疼,可我依然执着着,让心随着梦流浪――

总有一天,我也会如这雪花一般,卸下所有的悲欢,在这自由的天空起舞,飘飘洒洒,绵绵不绝……

(选自《散文诗・校园文学选刊》2013年第3期,有改动)

1.倾听雪落的声音,作者却听出两种截然不同的心情,试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怎样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深刻含义?

篇(5)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选自朱自清《春》)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选自老舍《济南的冬天》)

借鉴点

写景散文是散文的一种。它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自己感情的文章。它可以描写纯自然的山水景物,也可以描写人工的景物,还可以描写作者心中的景物。它要将这些景物的风采魅力提炼出来,以实现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目的。这样的名家名篇有许多,如俞平伯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西湖的六月十八夜》,巴金的《日出》,鲁迅的《雪》,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还有我们熟悉的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春》,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等。这些散文写景亦写情,是我们模仿、学习的很好范本。下面以朱自清的《春》和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为范本,学习他们观察景物,描写景物的方法。技巧一:调动各种感官观察景物,描写立体的画面。

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它有形、有色、有声、有味、有质地。它不仅看得见,还是听得着、闻得到、尝得出、触摸得了、感受得到的。所以,我们观察大自然就要调动我们的眼、耳、鼻、舌、身五种感官,调动我们的心理感受,整体把握大自然的特点。在写作时,将我们观察到的景物如实描绘出来,描绘出一幅立体的画面,这样能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如朱自清《春》中写春花就是调动了各种感官来写的。先从视觉的角度写了花的种类:树上的花、地下的野花;写了花的形、态:“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写了花的色彩“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又从味觉的角度写了“花里带着甜味儿”。还从听觉的角度写了“蜜蜂嗡嗡地闹着”。让我们仿佛置身花的海洋,不仅看到花的形、色、态,还闻到了花的香,听到了蜜蜂“嗡嗡”“闹”的声音。

技巧二: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运用多种修辞方法描写景物。

观察景物、描写景物离不开想象和联想,运用想象和联想将所描写的景物与人们熟悉的、特点突出的其他事物联系起来,可以更加突出所描写景物的特点。想象和联想还是多种修辞方法的基础,没有想象和联想,就没有多种修辞方法。如比喻、拟人、对比、夸张等都是以想象与联想为基础的。朱自清《春》中“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这句,就由春天万物萌发联想到了人刚刚睡醒时兴高采烈的状态,用拟人的方法将大自然中万物萌发的特点突出出来。“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通过想象和联想,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将各种野花在阳光下闪亮,在微风中微微颤动的状态生动形象地描写出来。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中将雪后小山想象成一位穿着“带水纹”的“花衣”的羞涩的小姑娘,既生动,又形象。“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将“水藻”想象成有精神的人,将“水”想象成具有情感的人,将“垂柳”想象成有爱美之心的人,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将大自然写活了。

技巧三:观察景物要有顺序,描写景物也要安排好顺序。

篇(6)

选择写景对象要注重四个方面:自己最熟悉的,感受最深刻的,感情易抒发的,能给人美感的。文中的小院是“我”家,院中的花树与“我”经年相守,是再熟悉不过的了;其间虽没特别名贵的品种,却也满庭灿烂,惹人怜爱。而在众多的植被中,最出众的,当数洁白的栀子花、李花和绿干亭亭的梧桐了,这不仅仅取决于“我”对青白颜色与挺拔树态的偏爱,更因为它们高洁、沉稳的特质正迎合了“我”夫妇俩沉默、正直的个性。还有火红的枫叶与金黄的银杏,也折射出“我”热心、成熟的性格侧面。选择它们作描写对象,并调动多种感观机能,从视觉(李花满院飞雪)、嗅觉(栀子花清香阵阵)、听觉(银杏叶坠地如雨)等角度进行细致描绘,正可以达到写景角度与抒情点的契合。看似信手拈来般随意,实则是作者精心选景、反复推敲描写角度的结果。

二、理清了写景顺序

写景顺序通常有三种:一是时间顺序,二是空间顺序,三是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本文整体上采用了写景类散文常用的时间顺序:首段以“一年四季,风、雨、霜、雪,轮番光顾,兴味不浅”统领全篇,后面分“春四月”、“李子熟了”、“每逢深秋”、“树叶落尽”四小段,依次描写春、夏、秋、冬四时之景。这四小段又都以空间为序,且各有特色:二段以满树李花起笔,到满地落红止,是由高到低;三段由院角的栀子写到院中的梧桐,是先四周后中间;四段由屋前黄菊到屋后银杏,是先前再后;五段由落叶到星空,是由下及上。其中,二、五段以高低论空间,三、四段凭前后左右定方位,描写顺序两两呼应,既全面系统,又清晰准确,使文章层次分明,表述自然得体。

三、驰骋了丰富的想象

看到晴空下静态中的满树李花,想象它们随微风飘然而下,犹如满院飞雪的样子。看到优雅闲寂的黄菊,联想起“独怜细菊近荆扉”、“海内文章落布衣”的美妙诗句。还有“很少遮障”的星空,就像某种纯净、率性的人格,让人欣喜、艳羡。尤其是“李子熟了,每当沾满白粉的琥珀般的玉球咕噜噜滚到地面的时候,我就想,要是有个孩子,我拾起一个给他,那该多高兴啊”一段中,遐想出的那幅闲适、温馨的含饴弄子家居图,即使世俗中的追名逐利之徒,看后也会怦然心动,暂时卸下所谓的“理想”与“抱负”,产生“不羡功利,羡亲情”的人性回归。

篇(7)

其次,要写好游记,还要学会描写景物。寄情山水的游记是以大自然为主要描写对象,寻访名胜古迹的游记侧重描写社会风貌,两者都需要写景状物。而要写好景物,就得细致观察和深刻体会,做到“体物人微”,力求准确抓住景物的特征,包括景物的地域特征、季节特征和方法特征,然后用恰当的语言修辞。和一定的艺术技巧,把它形神毕肖地描绘出来。如姚鼐《登泰山记》写的是冬天景物,所以才出现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的景象。这就是季节特征的表现。

篇(8)

课文将四篇优美的写景散文编入同一个单元,意向明确:或感受多娇江山,热爱美丽祖国;或品味优美的语言,赏析语言的神异魅力;或运用美的语言,描绘身边的美景。

二、走近作者――与作者对话

四篇课文分别描绘了四季之景。写春天,着重通过描绘五幅春景图,既有抒写春天蓬勃生机、希望和力量的自然美,又有激励人们抓紧春光、努力工作、奋发向上的内在美。写夏天,着重通过描写麦浪、颜色、夏收三幅图景,既抒写夏天紧张、热烈、急促、蓬勃生长的自然美,也表现人们惜时、勤劳、追逐未尽之希望的内在美;写冬天,着重通过描写四幅山水图景,紧扣“温晴”的特点,既抒发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美好风光的喜爱、赞美、感激之情,也表现出作者乐观进取的内在美。写秋天,着重抓住三峡秋天的山林水枯谷空、悲寂凄凉的特点,同时引用渔歌,从侧面表现了当时渔民的悲惨生活。

三、走进本文――和文本对话

看着优美的文句,如何有情味地阅读?又如何品味出其中的意蕴?

1.从写法角度赏析

(1)讲究炼词造句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这一段围绕一个“妙”字,突出一个“小”字。“温晴”的特点,决定了雪是“小雪”;由于要突出“妙”字,下文描写时分别用山上松树的“矮”、雪花的“顶”,用山尖白雪的“镶”,山坡上雪色和草色相间,山腰光色的变化来一一照应和体现雪的“妙”不可言。匠心独运,可见一斑。

(2)活用表现手法

写景状物的散文常用的表现手法较多,本单元运用突出的有以下几种:

①对比衬托,主题突出。“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我却想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通过历代文人对春、秋的态度与作者对夏的态度对比,从侧面衬托了作者对夏的喜爱和赞美之情,突出了主题。

②虚实结合,妙趣横生。“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作者实写桃树、杏树、梨树的多、艳、甜的特点,虚写了眼前树上的果实,一种喜爱、期盼之情油然而生。

(3)巧用修辞手法

①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使景物人格化,想象丰富,富有生命力,生动形象地表现景物的特点,在写景散文中运用最广泛、最突出。“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有暗喻,有明喻,将夏景的美,作者的喜爱和赞美巧妙地融合起来,真可谓妙笔生花,妙不可言。

②运用排比,增强语言气势,突出景物的特点和作者的情感。“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用排比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在内容上强调春回大地、万物生机勃勃的情态;结构上为下文具体描绘春景图作了铺垫,表达了作者对春天到来的喜爱和激动之情。

2.从内容角度赏析

(1)从含义角度赏析

从词句的引申义、比喻义角度赏析:“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既表达了春天有充足工夫、充满希望的特点,但写在文章接近结尾处,还由景及人地启迪所有人:时光匆匆,即使时间充足,也要抓紧春光,努力奋发。恰似一位老者,意味深长地向读者娓娓道来。

(2)从作用角度赏析

有的词句在段落中间,往往少有作用,而在段首、段尾,大多有结构上的作用。如:

①总领全文(总括全文),并引出下文。“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总写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情态,也为下文具体描绘五幅春景图作铺垫――创设了广阔的背景。

②承上启下。“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既总结上文济南有阳光从而“温晴”特点,又引起下文具体描写济南冬天的山和水是怎样的出奇。

③突出中心(深化主题,升华主题)。结尾首先从颜色上照应前文“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其次更进一步突出了夏天在作者心目中分量之重、价值之大。主题得到了深化和升华。

3.从感情角度赏析

篇(9)

文学作品,是通过作家对现实生活的艺术的反映,来影响人的心灵世界,改变读者的精神状态。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真正的文学作品的教学,就应该走进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抚慰灵魂。

笔者日前看到了两个教学设计,是关于这两篇课文的,看后,忧心忡忡。当鲜活的文字和其间的意蕴被忽略后,文学作品也就无法给学生精神的享受过程,其“诗意地熏陶”也失去了机会。语文教学,尤其是文学作品的教学让学生从文本提供的这个“间接的世界”中去获取对未来生活的信心,学会“诗意地生活”当是文学作品教学中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现将两节课的教学简案展示如下:

《金色花》教学简案

一、导入

1.播放关于母爱的歌曲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2.从泰戈尔的国籍、成就方面介绍作者。

二、释题

三、自由诵读,整体感知

1.这篇散文诗写了哪些事?

2.孩子为母亲做了哪些事?

四、细读文章,感悟情怀

1.文中的这个孩子的特点是什么?

2.这个孩子为什么要变成一朵金色花?

3.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五、拓展训练

1.用“假如……我要……”的句式来表达对母亲的感恩之心。

2.给妈妈写一张卡片,说出你最想给妈妈说的话。

六、小结全文

《世说新语•咏雪》教学简案

一、导入新课

1.介绍中国古代聪颖的少年。

2.陈元方及《世说新语》。

二、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正音、划分节奏。

2.分小组疏通文意。

3.讲解重点词句:“内集”“儿女”“俄而”“因”“未若”“即”“撒盐空中差可拟”

三、学生复述故事

四、品味语言

1.争鸣:两个咏雪的比喻句,哪一个更新颖、准确?请说说你的理解。

2.“公大笑乐”,这里笑什么?乐什么?

3.以“雪像……”写一句话。

五、以冰心的小诗“纸船”小结全文

《金色花》的教学设计,以“母爱”为重点,以孩子为母亲做的事为突出重点的方式,整个设计,其意图是要学生“学会感恩”,故在拓展部分安排了“假如……我要……”的说话活动,并以给母亲设计卡片作为“感恩”教育的手段。

《金色花》是一首散文诗。作为教学设计者,首先应研究课文的文体特征,因为不同的文体,往往有属于自己的独特之处。散文诗从本质上看,它属于诗,有诗的主观情绪抒发和美的幻想和想象,但内容上则保留了富有诗意的散文性细节描写。这种文体特征,决定了《金色花》是以细节描写为特定意象来抒感,因其诗歌的特质,情感的抒发必定是含蓄蕴藉,富有诗意的。《金色花》有一以贯之的核心意象“金色花”,围绕着这个核心意象,有具体完整的情境:在宁静圣洁的气氛里,变成金色花的孩子与母亲亲昵地做着游戏。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些情境描写,写的都是日常的事物――金色花、庭院、树下、花影、牛棚等;表现的都是日常的生活――沐浴、祷告、读《罗摩衍那》,黄昏时拿灯去牛棚、讲故事等。这些日常的事物和日常的生活所形成的生活序列是很有特色的,它所体现出的是一个尊崇神的国度里充满诗意与神性的日常生活。之所以说神性的日常生活,这是因为作者给母亲的生活又特设了一个宗教生活场景――她祷告、读《罗摩衍那》、黄昏时去牛棚。印度是一个尊崇神的国度。《罗摩衍那》在印度被看作是解决宗教、哲学和道德等问题争论的指南的圣典,牛在印度,被当作神灵受到崇拜。更值得关注的是,这种充满诗意与神性的日常生活发生在一个充满爱的家庭,这种爱润泽而空灵,神秘、恬淡而悠远。在这个家庭里,孩子快乐、自由,无时无刻不在母亲身边,就像一个爱的精灵,始终活跃在母亲的周围,让自己的芬芳环绕着母亲。母亲沉静、安详而又美丽、慈爱,即使对孩子调皮的责骂“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也有百般的疼爱。在这个家庭里母亲与孩子之间的交流自然、和谐,虽然这种生活本身浸透了宗教气息,但是这又何妨?因为这种充满诗意和神性的爱,让这个家庭以及这个家庭中成员的生命变得富足,这正是现代文明的发展中,感情逐渐物化,信仰日益迷失的今天的人们最需要的,所以我们需要引领我们的学生去享受这种精神生活,让学生的心灵诗意地栖居。

《金色花》的教学设计中,缺失的正是这种诗意。要使学生有诗意,教师先要有诗意。

设计者因为对散文诗本质的理解不到位,忽视了泰戈尔对“爱”的诗化表达形式,致使整个设计“实”有余而“虚”不足,缺少对学生想象力的激发。设计没有关注到文本中关于孩子和母亲的神圣的生活序列,而是将其简单化为叙事的散文,试图从文本所叙述的事情中,分析人物性格,进而达到对主旨的理解。这样的设计因缺少想象的空间,不能唤醒学生心灵的记忆,不能给学生诗意与浪漫,学生自然也就无法融入文本中诗意的家庭生活,享受这种美好的感情,让自己的心灵得以“诗意地栖居”。

篇(10)

中图分类号:I207.6 文献标识码:A

朱自清先生是抒写至情的能手,《背影》是其代表作之一,这篇散文,主要是通过对父亲背影的描写,来揭示无微不至的父爱亲情,作品抒情委婉有致,细腻入微,谋篇布局逶迤曲折,具有与众不同的趣味,《背影》开篇点明题旨:“我与父亲不相见三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但破题之后作者并不急于把“背影”亮出来,而是采用反衬的笔法,把体现父爱的其他种种表现细数一番。先写父亲在祖母去世和丢了差使的“祸不单行”的逆境里,怎样强忍沉重的心情反过来安慰“我”,其次又写父亲在奔波谋生的繁忙中,怎样无可奈何地委托旅馆的茶房送“我”登车去北京念书;再次又写父亲终于改变托人送行的主意,在百忙中“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在反复曲折地写完父亲对“我”的关心之后,才把高度集中地体现父亲的最动人的“背影”这一特写镜头推到读者面前,让读者和我一同洒下感动的泪水。“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色布棉袄,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的流下来了……”这里作者细致刻画了父亲蕴含着深厚慈爱的背影,富有人情味,感人至深,使读者与“我”一起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共鸣。

朱自清先生还是散文领域卓越的风景画家,《荷塘月色》就是脍炙人口,传诵一时的名篇。作者用语言的丹青点染风景,用委婉细腻的笔调,富有层次地开拓诗一般的境界,于情景交融之中,让读者领略荷塘月色之美,但读者并不是一开篇就将如烟如梦的荷塘月色表现出来,而是引领读者在通向荷塘月色路上绕了三个弯子,那就是作者对月下荷塘的喜爱。先是“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接着由“想”而沿着荷塘寻去,当寻到荷塘之后却又不急于展示荷塘之美。而是偏要把自己独处荷塘月色下悠然自得之情抒写一番。。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地从侧面渲染荷塘月色之美,从作者的思绪中眼波里来折射出荷塘月色之可爱,为正面描写荷塘月色做好了铺垫。然后才去慢慢地揭开月下荷塘的面纱,主体部分,作者不惜与以工笔细描,着力点染荷塘月色的美景,作者先写荷叶荷花清香。“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生长很高,象亭亭的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些白花,有袅娜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这一连串精美的比喻和生动的拟人,将荷叶的卓然风姿,荷花的晶莹美丽描绘得无比美妙。接着作者又捕捉微风过处叶动花颤的情状,“象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着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落笔化静为动,形象地传递出了月下荷塘精致微妙的美感。此处精妙在于虽未提到月光,但荷叶荷花的景状无不因淡淡的月光而显现,使读者依稀感到月光的存在。作者写荷塘上的月色则具有另一番景致。“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流叶子与花上。薄薄的轻雾浮起在荷塘里。”这是实写。“叶子和花仿佛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是笼着经纱的梦”则为虚拟。“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薄薄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作者认为这样的月色正恰到好处,有一种朦胧的美。”总之《荷塘月色》用巧妙的构思,极美的文笔。为我们展示精妙无比的风景画,抒写了与众不同的趣味

朱自清先生散文高超的艺术手段,是基于他对客观事物的精细观察之上,否则就不可能妙笔传神,也不可能书写出与众不同的趣味。

篇(11)

二、渲染气氛。例如“那雪正下的紧”。《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中的环境描写,渲染了紧张的气氛,暗示了林教头的多舛命运。而鲁迅《药》一文结尾一段:时令虽已是清明,然而天气仍“分外寒冷”“歪歪斜斜”的路旁是“层层叠叠”的丛冢;这里没有生机,只有“支支直立”的枯草发出“一丝发抖的声音”;这里没有啼鸣的黄莺,只有预兆不祥的乌鸦,而且“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这里借助环境描写渲染出了坟场阴冷、悲凉的气氛。

三、帮助抒发人物感情。例如《长亭送别》一文:“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通过描写凄清的景色来抒发莺莺在和恋人张生离别时候的悲凉心情。这也就是所谓的寄情于景。也还有一种情况用明丽的景色抒发心中的愁绪,这就是所谓的乐景写哀情或者叫反衬,例如诗歌《玉楼春》:城上风光莺语乱,城下烟波春拍岸。绿杨芳草几时休,泪眼愁肠先已断。情怀渐变成衰晚,鸾镜朱颜惊暗换。昔年多病厌芳樽,今日芳樽唯恐浅。随着岁月的流逝,作者不觉朱颜暗换,情怀已非当年。而眼前春色却偏偏如此明丽,不免令人断肠。这首词通过春光春色的描写,婉转含蓄地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无限感伤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