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小学数学课外辅导总结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调动学生喜爱数学、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积极性,我把写日记引入到小学数学课堂中。那么如何让学生和数学日记交朋友呢?经过多年的实践,我认为数学教师教学生写数学日记可以指导学生写以下内容:
一、课堂日记
学生每天都在上数学课,学生在上数学课后或做数学作业时有什么想法、有什么体会、有什么启发、有什么发现等,可以在课下利用充足的时间静静地回忆:本节课我学了什么,我是怎样学会的,我遇到了什么困难,我还想了解哪些知识等,都可以写在日记上。数学课堂日记通常记录学生在上课时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听讲情况、合作情况、思维情况、创新情况、应用情况等。例如,画一个45°的角,先画一条射线,然后把射线的端点对准量角器的中心,射线对准量角器的零刻度线,找到45°在那儿做个记号,用直尺把刚才做的记号和射线的端点连起来,再画一个表示角的度数的小弧,标上45°,这样45°角就画好了。我感觉数学课很有趣,一点都不枯燥。
二、生活日记
主要用来记录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感兴趣并亲身体验的有关数学的情景,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例如,王旭同学写的:老师在数学课上总是让我们把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今天我去书店,想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定价是15元,我问售货员阿姨:“便宜点多少钱卖?”阿姨说打七折就11元吧。我在心里算了算15乘以7是10.5元啊!怎么要我11元呢。我就说应该是10.5元啊!阿姨说四舍五入,所以要11元钱。我马上说你应该用去尾法要我10元。阿姨听了笑着说小家伙数学学得这么好啊,那就要你10元钱吧。我谢过了阿姨高兴地跑出书店。我会应用数学知识了,数学的作用好大啊!
2小学数学教学现状
首先,在目前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仍存在以教师为中心的“师本教育”现象存在。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小学数学教师普遍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相关知识,不少教师认为学生能答出问题就是掌握了知识,尤其是小学数学教学更是如此,很多教师只要求学生记忆背诵,却不进行讲解,导致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很差,不明白自己记忆背诵这些知识是要干嘛,有什么用处,这就很难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自古以来,我国教师就是课堂的主导,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学习地位,这种填鸭式的教学缺乏师生互动,忽略了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使小学生丧失了学习小学数学的兴趣。其次,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方法单一,小学数学是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学科,对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和与我国的素质教育紧密相连,然而不少教师只注重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而忽视对学生思维的训练,教师在课堂上只是讲解知识点,根本不对知识进行拓展迁移,导致学生难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另外我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因为神学的压力,所以不少学校仍沿用传统教学方式进行小学数学的教学,使小学数学教学方式单一枯燥,让不少小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在教学方法单一的同时,还忽视了分层教学的应用,不少教师缺乏对学生的了解,忽略了学生的感受,整齐划一的讲课和布置作业,导致优秀生认为太简单不屑于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又觉得很难,不易学懂,这都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健康发展。最后,不少小学数学教师对学生施加压力过大,只重成绩,不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当前社会竞争的激烈,让教师和家长都对学生抱有很大期望,教师通过考试成绩评判学生,家长也总是拿自己孩子的成绩跟别人家的孩子做比较,各种课堂灌输和课外辅导班使小学生劳累不堪,数学本来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力的学科,可教师一味让学生多做题,就忽略了小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许多教师课下布置的作业大多是找得到的原题,这让学生固定的解题思路非常熟练,可一旦题型变换,学生就不知所以然了,这导致了学生只会做简单的固定思路的题,而不会做稍微变换形式拓展知识点的习题,这就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未来对于数学科目的继续学习。
3小学数学的开放式教学策略
首先,要把“师本教育”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变为“生本教育”,教师应积极改变课堂教学的方式,以学生为本,充分拓展学生的思维,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让学生在探索中自助学习,同时也要关注学生学习方向的正确性,教师要把自己放在辅助的教学位置上,及时关注学生对教学的反馈,并进行及时总结和分析,找准原因,对自己的教学方式进行修正,同时要合理分配课堂教学实践环节,在课堂中更要结合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进行分层教育,有针对性地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实现他们自主学习。其次,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授课时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根据班级内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最为适合的方法,以达到教学的有效性。小学数学教师应摒弃应试教育中对成绩的过度重视,要增强数学教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在授课时教师可采用小组讨论的学习方法,通过合作学习,相互沟通交流,来提高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通过视频、图片、声音,给学生综合感官上以冲击,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整个身心参与进课堂中来,积极主动地探索学习,让知识在探索的过程中内化为自己知识结构的一部分;还可以采用生活化教学方式,列举生活中常见的例子,以消除学生对知识的陌生感,在亲切中尽心实践,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最后,要根据学生的基础进行有针对性的课程设计,从简从优教学,尽量减轻学生学习的压力。教师在课堂教学时,不能遵守教案,一直按照预定知识内容进行讲解,要结合课堂实际情况,实时调整教学重难点和教学方法,以适应学生对于学习的需求,同时,在教学中,要从简教学,不给学生额外的学习负担和学习压力,要让班级内不同基础的学生都有或多或少的进步,学生看到了自己的进步,得到老师的鼓励和认可,学习兴趣自然也就提高了,教师在布置课下作业时,一定要精简数量,布置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习题,同时,教师还应该多和家长联系,多讨论学生的学习情况,让家长积极配合学校的教育,同时让家长不要一味给学生报辅导班,在学习理念上让家长和学校保持一致,给学生减轻学习的负担。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育中,一定要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方法,把“师本教育”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变为“生本教育”,在课堂授课时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选择最为适合的方法,以达到教学的有效性,要根据学生的基础进行有针对性的课程设计,从简从优教学,尽量减轻学生学习的压力,只有这样才能最终达到教育的目的。
作者:赵锐 单位:辽宁省海城市马风中心小学
一、“先学后教”是对传统教学的颠覆
长期以来,我国传统小学教学模式便是以“先教后学”为主导,即教师作为课堂主体,课程内容由其完全讲授,学生则处在被动地位,极少甚至是毫无独立思考过程,只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新课程改革创新下提出的“先学后教”理念则彻底打破了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它主要以学生作为课堂主体,而教师则作为辅助。在数学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积极地在课堂上进行独立自我思考,从小就培养其发现问题、探索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教师再根据学生所提问题进行有侧重点的讲解答疑,将有限的课堂时间实现最大化利用。“先学后教”教学新模式的采用,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重要革新,这不仅是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有效途径,也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及教师的教学质量。
二、实现课堂上的有效“先学”
1.教学任务目标化,做学生的导师
教学知识及教学目标的确立对于小学生数学学习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在教学开展前,教师应做好本学期课程内容的规划,让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工作,了解每一章甚至每一节的大致内容,从而大大提高教学质量。“先学”是接下来所有学习内容的基础,打下坚实的基础必不可少。教师可根据所带学生的特点制定相应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有明确目标及计划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的自主学习。
2.正确引导,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能否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有效的自学,是教学方案能否成功的先决条件。对学习能力各有差异的学生进行指导时,应注意采用不同标准的方式。例如,对学习能力较强的拔尖生来说,应鼓励其继续努力,可参考课外辅导书提升自己的能力。而对学习能力较一般的学生来讲,则应鼓励其不要放弃。老师更应注意在“先学”过程中学生发现的问题,可先放手让学生去做,动手解决问题,激发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从小培养其对问题的探索与解决精神。
3.重视学生提出的问题
教师应合理对待学生所提问题,不要直接帮其解答,应积极引导学生思考,让其在独立思考中获得数学学习的乐趣。也可通过学生间的团队合作解决问题,在学生讨论的思维碰撞中,令其充分认清问题的本质,消除自己的疑问和不解。最终我们将发现,由学生亲自讨论、思考并解决的问题,更能让其记忆深刻,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思考探索能力,也让其自信和勇气得以提升,切实提高了课堂质量。
4.进行自学效果检测
“自学”,并不意味着教师完全放手。在一期的“自学”“先学”结束后,教师仍有义务对此次任务效果进行成果检测,落实小学生自学数学的真实效果。成果测验可利用随机课堂完成家庭作业的方式进行,通过对小学生有疑问、有错误的知识点进行再设题的方式,对数学学习进行巩固加深,教师采用当时问题当时解决的方式可减少小学生对数学的恐惧感及意识上的抵抗,增强其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及面对难题的自信心。
三、教师进行“后教”总结
“先学”过程完成后,整个教学过程可以说成功了一半。良好的“先学”为接下来教师的“后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教师继续完成此次教学的重点内容。学生有了课程的基础,可大大弱化教师的教学过程,让剩下的课程内容更顺利地完成。教师在开展“后教”阶段时,可参考以下方面的内容。
第一,已经进行过自学的学生对书本内容都有了一定了解,
故教师不应再按照书本来设计教学方案,避免出现教学无趣等现象。可根据学生对课堂知识点的把握进行创新式教学,将书本上的数学知识重点、难点以及学生的普遍疑点进行有机整合,提升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实现课堂教学效率最大化。
第二,小学数学并无太多重难疑点,更多的是侧重于开发小学生的数学思维以及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学生的自学程度检验为基础点,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利用学生对课程重点、难点、疑点的理解,对不易理解接受的内容再加以讲解强调,使学生能够更熟练透彻地理解所学内容,这样才能与接下来的课程学习有个良好的衔接。
第三,学生对课程中的数学知识了解并熟识之后,小学数学教师可根据学生自身情况制订更深一步的数学课程学习计划。让学生在已经完成课堂内容学习的基础上,对数学知识进行更深一步的认识,实现能够更透彻地理解其内涵及熟练应用的目的,这是“先学后教”创新模式目标的实现。
第四,所谓“先学后教”并不只由学生的学以及后来教师的教组成,实质上它还包含教师在后期对程度不同的学生进行课后辅导等内容,对此模式下存在的问题或知识点的漏缺进行调整完
善。而且,它还应包含小学数学教师对小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改进。每期的数学学习结束后,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课后总结,对自己的薄弱处进行完善,从而完成课程的巩固,提升学生的总结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8-0154-03
“老师,您帮我孩子布置一些课外作业吧,我给他布置的,他都不愿意做。想要他自己学习,就更不主动了。”这些话听起来你一定很熟悉。无论你是教小学几年级的,总会多多少少听到这样的话,低段孩子更不用说了。在减负工作不断深入的今天,在学校老师统一作业不断减少的今天,为什么孩子的自学意识还是这样淡薄?减负后留出更多的时间,需要孩子有效的安排。自学是极其重要的能力,是有效安排课余时间的关键。课程标准提出了启发式、探索式、合作交流等新的教学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也有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有一个最本质的东西,就是从关注“教”逐步开始或者越来越多的关注学生的“学”,这是数学教育一个根本性的变化。关注学生自学,也是关注学——如何学会学习的重要内容。
一、低年级从数学阅读入手诱发自学意识
学生的自学意识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的,也应该是不留痕迹地进行。小学低年级,语文老师就会非常重视学生们的阅读。从带拼音读物,到逐渐离开拼音的读物。一样的,小学数学也应该从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数学课外书是培养学生数学自学意识的开始。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学生要想独立获取数学知识,首先要学会读数学书籍。从小学一年级开始,语文老师会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而数学老师在这方面做的就差远了,所以教师首先要自己有意识,努力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
低年级学生喜欢听故事看故事,可以从阅读数学故事入手。数学的抽象性是阻碍学生对数学感兴趣的一大原因。借助生动的故事情节,结合数学思考,让学生们在享受故事的同时学习数学思考。这样,学生可以因为故事的有趣而慢慢爱上里面的数学问题。教师则有计划地给学生推荐合适的课外读物。比如《数学王国历险记》、《让小学生爱上数学的100个故事 》、《李毓佩数学学习故事(小学低年级)》等,里面的故事题目新奇有趣:小猪杰克开餐厅、黑熊智斗大灰狼、小猪讨钱、阿卡尔智斗财主、小狼王不傻、 一石二鸟除坏蛋等,看起来还是很吸引人的。
另外,因为减负,课内作业会相对较少,低段甚至会没有书面作业,那么适当布置一些阅读作业,要求学生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自主选择一些课外辅导教材或练习进行阅读或书写。这样,学生可以自主安排,可以看自己的能力安排,就不会存在作业过多、压力过重,没有锻炼、活动时间的问题,又可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从小养成“如果自己有时间、有能力,就应该自己给自己安排一些学习”的意识。
二、中年级从预习教材着手加强自学意识
当低年级学生慢慢喜欢上数学阅读之后,到了中年级,教师就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精读数学故事等读物,更加突出里面的数学性。同时,逐渐教会学生如何预习课本,慢慢从故事性读物向纯数学读物过渡。在原来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自学意识和数学阅读能力。
开始预习教材内容,目的是让学生们开始适应纯数学的自学活动,慢慢脱离生动形象的故事情节。因此,布置预习时要求不能太高。先让学生学会看课本,即读数学教科书。人教版数学教科书是由“例题、做一做、练习”这三个基本部分组成,当然还有不少有趣的主题图。教师要告诉学生预习时要一词一句精读例题,包括仔细观察主题图。读懂小精灵的话,读懂并标注重点句子,记录疑问点。再读读“做一做”,想想自己会不会解答。最后,学会看练习中哪些题目是跟预习内容相配套的。中年级开始预习时做到这些就差不多了,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慢慢适应看纯数学的材料,知道看材料内容的基本做法,增强学生的自学意识。在这一阶段,可以鼓励学生开始阅读其他数学教材,比如“奥数举一反三”等,有例题、有习题的那一种,要求学生通过自学并进行练习、批改,开始慢慢提高自学能力。有困难也可选择辅导与自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三、高年级借助课堂自学发展自学意识
在学会读教材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教材读懂、读透。思考三个点:知识点、重点、难点。想明白本课时内容主要学习什么知识?它的重点是什么?难点是什么?自学有什么体会、感受、收获、疑惑等?最后想一想这个知识跟已经学过的知识有什么联系与区别。如果想清楚这些,是不是一节课的目标都达成了呢?经常指导学生在课堂上这样去自学,应该能有效增强学生的自学意识,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自学能力。
“自学引导式教学”,即在数学课堂开始部分安排自学环节,让学生独立阅读教材,探究知识方法,然后教师发挥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作用,逐渐引导学生展示、充实自学成果,在练习巩固的基础上实现课时学习目标的达成。一般结构模式为:自学教材,尝试应用——展示成果,发表疑问——小结内容,巩固练习——总结全课,畅谈收获。(注:来自笔者研究课题《小学数学自学引导式教学的实践研究》。)
通过课题研究发现:到了高段,有一些教学内容选择这样的教学模式进行,既不会影响教学效果,还能激发学生的自学兴趣,提高自学意识和能力。以《小数除以整数》为例。
课堂一开始,教师安排学生复习计算整数除法,然后揭示自学提示:这三个例题讲的是有关什么的事?每个例题中各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例1主要教会了我们什么新知识?例2、例3呢?今天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你能概括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吗?有什么疑问或想法?学生完成自学之后,就是展示自学成果环节。1、2两个问题比较简单略过,看第3个问题的展示:
第一部分:展示例1的自学成果。
师:例1告诉我们什么新知识?
生:告诉我们商的小数点要跟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我还知道了计算过程中没有出现小数点。
师:同学们,你们也这样想的吗?明明是2.4,为什么竖式中不是2.4,而是24呢?
生:把小数转化成整数来计算。2.4就是24个十分之一。
师:说得真好,通过转化,就把新的知识变成原本就会的整数除法了。大家的意见呢?
(学生都表示赞同,师通过重音强调了转化。)
师:(指着商中的小数点)既然转化成整数了,这里的小数点不点行吗?
生:不行,那就变成56了。
生:24个十分之一除以4,应该是6个十分之一,应该写在十分位上。
师:是啊,要是不点小数点,就变成写在——个位上了,刚刚的5也变成写在十位上了。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很快知道56这个结果是错的?
(生一时想不出,师提示——估算,学生恍然大悟,确实很快就知道56这个答案接近离谱。)
师:嗯,只有0.6乘4才是24个十分之一。除到被除数的十分位,商就写在_____?
师:真是厉害啊,通过自学,大家把例1 中的算理讲得明明白白的。那例2呢?
第二部分:展示例2的自学成果。
生:整数部分除以4不行,就商0。
生:整数部分不够商1,写0占位。
师:大家的意见。(学生都表示同意)
师:佩服你们,一点都没错。竖式有什么特点呢?
生:计算过程也没出现小数点,商有小数点。
生:还是转化成整数来除。
师:竖式是这样写吗?(师把事先抄好的竖式填写完整)这里为什么是56?
生:表示56个十分之一,除以7是8个十分之一。
师:理解了吗,同学们?被除数是5.6,计算时0.8乘7是56个十分之一。
第三部分:展示例3的自学成果。
师:好,谁来说说例3?
生:例3 告诉我们除了之后有余数的话,可以添0再除。
师:还有谁也来说说?
生:如果除了有余数,就添上0继续除。
师:为什么可以添上0继续除?
生:1.8的后面可以添上很多0,大小不变。
师:这是?(生齐说“小数的基本性质”。)
师:那竖式1.8的后面为什么不写0呢?
生:省略了。
师:说得真好,50个人的智慧,比老师一个人的智慧强多了。1.8后面不写0,完全可以。咦,要是后面还有余数呢?
生:继续添0 再除。
生:无论有几个余数,只要一直添0,一直添0就可以了。
师:还有什么需要提醒大家的吗?或者有什么需要大家帮忙的地方?
生:计算过程也没有出现小数点,商的小数点跟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生:计算方法跟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是一样的,就是商有小数点不一样。
回顾整个课堂,在自学提示的引领下,在老师的引导下,在同学之间的沟通交流中,课时目标逐渐达成。教师没有教,只是起到了引导的作用,学生却通过自己的学习和交流学会了新知。学生的学习是主动的,自学是有效的。
课堂内教学生怎样自学,那课外就留给学生运用的机会。到了高段,学生需要自学的课外知识就更多了,学有余力的学生更应该给自己广阔的空间。因此,教师还应积极组织其他教材的自学,设立一定的奖励制度和作业规则,组织一些竞赛什么的,激励学生积极自学,不断增强自学意识,逐渐提高自学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达到不教”,这句话道出了教学的目的,这也是教学工作者追求的最高境界。只有学会了自学,不教才会成为可能。自学意识的诱发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同阶段不同的努力,踏踏实实、循序渐进地培养六年,应该有所收获。
参考文献:
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是和谐数学课堂教学的基础。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调节自己的心境,营造一份良好的心境组织教学,这样教学时就会有激情,思想就活跃,学生受教师情绪的影响,也会激情高扬,思维也会变得活跃。因此,师生间情感交融,自然会产生一种民主、愉悦的教学氛围,教学效果自然会好。所以,教师应该学会自我调节,使自己心情平静,尽其所能地把最好的心境带进课堂,营造一个民主、愉悦、和谐的课堂氛围。
二、真诚善待每一个学生
在课堂上,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因人施教,因为在同一个班里学生的差异很大,中间层次的学生占绝大多数,尖子生毕竟是少数,而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确定教学内容,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比如:课堂上让基础差的学生优先回答一些简单易答的问题,让他们体验到成功、成就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促其取长补短、迎头赶上,最终实现自我超越。很多实践表明:学生成功的机会越多,兴趣越浓,动力就越大,成绩就会越好。同时要注重尖子生和学困生的课外辅导,培优扶困。不仅在课堂上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思考,搞好个别辅导,及时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还要在课外多和学生沟通,包括理想人生、兴趣爱好等方面的问题,真正做学生信赖的朋友。无形中这种真诚、信赖就会转移到数学课堂中来,从而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最终使每一个学生各有所长、各有长进。要让学生真正感觉到在老师的面前人人平等,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才敢想、敢说、敢问、敢做、敢于创新、敢于创造,有自主意识和自主精神。教师只有真诚平等地善待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他们才能对你所教的学科感兴趣,课堂气氛才会宽松、和谐。
三、师生间的互信协作
在课堂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师生间是一种和谐、理解、信任、双向互动的协作关系。只有这样,学生在课堂中才能体验到平等、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与关爱,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召唤、指导,进而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始终要以极大的热情关注学生,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使师生情感得到更好的交流和传递,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心理。因此,师生间的互信协作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在《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中,我们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把一个圆平均分成两份,对折,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再让学生把一个长方形的纸片平均分成三份,用颜色涂出它的三分之一;紧接着折成四份、五份……通过学生折一折、画一画、比一比、说一说,通过学生操作、交流、合作讨论,老师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依据自己的经验,自主地进行探索研究,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这样课堂气氛变得很活跃,每个学生都能真正地动起来,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经过长期的训练,师生间自然达到了一种默契。由此可见,宽松的、民主的、和谐的课堂环境和融洽的师生协作关系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激发、各种能力得到协调训练,师生间从而达到共识、共进、共事,而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这种氛围中得以培养。
《数学课程标准》在阐述思维能力中指出,“要求学生合乎逻辑地、准确地阐述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在解决问题能力中“会使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进行交流,形成运用数学的意识”,在阐述能力培养时“要随着学生对基础知识理解的不断加深,逐步提高对基本技能和能力的要求,培养学生独立获取新知识和正确使用数学语言进行数学交流的能力”。但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和课外辅导中,常常会有这样的情形:学生对于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说不出,对于自己不懂的地方提不出问题。这说明我们的学生数学交流能力很低,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呢?
一、营造良好的交流情境
学生的认知过程必然有情感伴随,只有以情为动力、以知为依托,做到情理交融、互相促成,才能使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和谐发展。所以设计问题时除了要切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还要积极有效地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情趣,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这样课堂讨论交流才能在充满情趣、宽松且热烈的气氛中进行。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们利用信息技术设计了四个动物举行自行车比赛的画面,画面上小猴子的车轮是方形的,小猫的车轮椭圆形的,小狗、小兔的车轮是圆形的,让学生讨论,猜猜比赛的结果,最后谁能得第一?最后为学生提供汇报交流的舞台,学生争着发言,小狗为什么得第一?(因为小狗的车轮是圆的。)小白兔的车轮也是圆的,为什么它得不了第一呢?(因为小白兔的车轮车轴不在中间。)教师适时提问:为什么车轮做成圆的,车轴在中间,跑起来就又快又稳呢?通过有趣的动画情境,引起了学生的兴趣,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另一方面为学习新知提供了要思考的问题,诱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浓厚兴趣,迫切要求掌握新知的欲望也油然而生了。
二、重视动手操作过程的语言表述
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载体,知识(信息)必须以语言为载体才便于传输交流。进行信息加工的的心智活动,如果只停留在动手操作,不加以分析、概括,那么是肤浅的。具体的操作只有通过语言进行表象加工,再通过抽象的认知过程才是认知的全过程,才能使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认识。
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这节课时,学生通过把圆剪成若干个小扇形拼成了已经学过的长方形,再通过观察、讨论探索出了圆的面积公式。此时不急于让学生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而是让学生口述操作过程,说出推导过程,及时通过语言进行归纳、整理,学生们对圆面积公式的形成过程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这样,直观操作与语言表达协同活动,相互支持和调节,学生能比较准确地抽象和概括出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三、把握住“生成”,让学生有充分讨论沟通的机会
课堂上,学生的回答中或大胆质疑中会有一些很有意思的话,如果教师能够及时抓住这些“话”、巧用这些话,灵活地调整教学方案,会使课堂出现一些让人记忆深刻的闪光点,从而取得出其不意的效果。特别是学生所问的内容涉及到教材重点或者极有探讨价值时,教师一定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认真启发引导,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例如在“角的认识”一课中,当老师讲到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90度时,一位学生质疑:“老师,课本和球场的形状都是长方形,但课本的四个角比起球场的四个角显然小得多,为什么说它们的四个角都一样是90度呢?”老师意识到这个问题涉及到角的大小本质问题,于是就顺水推舟,让大家发表意见。又如有位老师教学用比的基本性质进行比的化简时,一位爱好乒乓球运动的同学提出:“既然比可以化简,为什么乒乓球赛时不把比分16比8化简成2比1呢?”这就涉及到概念的本质问题,此时,组织讨论就很有意义了。
四、重视学生表达能力与思维能力协调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在阐述思维能力中指出,“要求学生合乎逻辑地、准确地阐述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在解决问题能力中“会使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进行交流,形成运用数学的意识”,在阐述能力培养时“要随着学生对基础知识理解的不断加深,逐步提高对基本技能和能力的要求,培养学生独立获取新知识和正确使用数学语言进行数学交流的能力”。但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和课外辅导中,常常会有这样的情形:学生对于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说不出,对于自己不懂的地方提不出问题。这说明我们的学生数学交流能力很低,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呢?
一、营造良好的交流情境
学生的认知过程必然有情感伴随,只有以情为动力、以知为依托,做到情理交融、互相促成,才能使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和谐发展。所以设计问题时除了要切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还要积极有效地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情趣,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这样课堂讨论交流才能在充满情趣、宽松且热烈的气氛中进行。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们利用信息技术设计了四个动物举行自行车比赛的画面,画面上小猴子的车轮是方形的,小猫的车轮椭圆形的,小狗、小兔的车轮是圆形的,让学生讨论,猜猜比赛的结果,最后谁能得第一?最后为学生提供汇报交流的舞台,学生争着发言,小狗为什么得第一?(因为小狗的车轮是圆的。)小白兔的车轮也是圆的,为什么它得不了第一呢?(因为小白兔的车轮车轴不在中间。)教师适时提问:为什么车轮做成圆的,车轴在中间,跑起来就又快又稳呢?通过有趣的动画情境,引起了学生的兴趣,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另一方面为学习新知提供了要思考的问题,诱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浓厚兴趣,迫切要求掌握新知的欲望也油然而生了。
二、重视动手操作过程的语言表述
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载体,知识(信息)必须以语言为载体才便于传输交流。进行信息加工的的心智活动,如果只停留在动手操作,不加以分析、概括,那么是肤浅的。具体的操作只有通过语言进行表象加工,再通过抽象的认知过程才是认知的全过程,才能使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认识。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这节课时,学生通过把圆剪成若干个小扇形拼成了已经学过的长方形,再通过观察、讨论探索出了圆的面积公式。
此时不急于让学生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而是让学生口述操作过程,说出推导过程,及时通过语言进行归纳、整理,学生们对圆面积公式的形成过程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这样,直观操作与语言表达协同活动,相互支持和调节,学生能比较准确地抽象和概括出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三、把握住“生成”,让学生有充分讨论沟通的机会
1、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将使数学教育的重心发生转移
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为数学教学的发展展现出新的机遇。学校的数学教学将从重视培养学生的算术和代数技能转向侧重于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思维、方法及其应用的掌握和理解。学校的数学教学已不再是以培养算术和代数技能为主要目标,而应有更高的目标要求。
长期以来,很多学生及家长,甚至部分教师认为数学不过是枯燥乏味的算术训练和繁琐的代数运算,这个简单结论的得出反映学校平时教学与考试的方式,不过,随着近几年信息技术日益走入人们的作生活中,十分熟练的算术技巧与代数的纸与笔的运算已经不再显得特别重要。这样,人们可以期望学校的数学教育将用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理解更本质、更需要智能的方面,如增强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而不是把主要精力放在运算上;把主要精力放在精心设计基本策略上,而不是编写、简化问题;加强学生对数学的应用与价值的评价等。这样,就可以达到帮助学生深入地思考数学,更容易地推广和应用数学,从而通过对与现实生活有关的数学问题的解决,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
2、信息技术正改变着数学教学的内容与方法
信息技术对社会正发生着深远的影响,随着现代教育技术需要的新分支的发展和其它历史悠久的技术(如珠算等)的淘汰,以及人们日常生活中用到的数学技能的改变,数学自身正在直接受到影响。信息革命将使中小学数学课发生重大变化,对各种数学教育的教与学提出新的要求,同时也提供了新的机会。
事实上,在技术发达国家,过去对大多数在职人员所提出的数学要求有些己不再需要了,普遍被视为“无价值”的了,如对特殊技巧,特别是算术技巧的要求。人们正在试图缩减或是删掉利用信息技术完全可以做到那些部分,而新的数学观念却越来越成为人们所必需的了。例如统计思想、概率思想、估训思想、数量级的思想等;一些与信息技术有关的数学,象模糊数学、离散数学、算法、拓扑学等正成为人们呼吁在数学教育中增加的内容。因此,人们不得不考虑与处理信息和信息技术有关的数学,同时也要考虑可以用信息技术处理的材料。不过,应该注意到的是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相互渗透,即课程整合还处于一个比较初级的阶段。
3、信息技术正在数学与学生的认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人类的思维空间是三维的,即语言(包括文字、符号和有声语言)、形象(具体形象和经过一定抽象的图像)和音响(自然声音和人为声音)。然而,我们的传统教育却几乎局限在一维言语空间上,这样学生的学习过程就只能在抽象的、呆板的、静止的、缺乏情趣的言语世界里了,就数学而言,学校的数学教育是以正规的逻辑为基础的,这就导致数学从其它学科中分离和孤立出来的结果。而这种传统数学教育必然会忽略数学领域中超越逻辑思想的东西。如直觉、美感或单纯的乐趣。一般来说,学校的教育目标与学生的有限生活经验并不相符,学生们看上去缺乏内在的学习动力,学习数学对他们来说就变成让他们忘记自然得到的数学经验,而要学习一些正规的规则罢了,这就导致在学生的认识与学校对他们的要求之间一条鸿沟。信息技术让数学生活化、形象化,让学生将生活认识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在数学与认知这条鸿沟上架起一座桥梁。
二、在数学教学中引进信息技术整合数学课程
选择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切入点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突破口,而切入点的选择必须考虑到学科教育的特点以及该学科改革的热点。对于这一点,教师首先要了解各种学习方式的分类与特点、各种媒体技术的特质,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其次结合学科特点选择“整合”的切入点。数学学科的特点是高度的抽象性、严谨的形式化。而在数学教学中又不能把抽象严谨的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生硬地塞给学生,因此数学教学改革面临如下问题:怎样使艰深抽象的数学变得容易一些?使学生从被动地接受数学知识变为更加积极生动地获取知识?如何在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关注学生的态度、情感、价值观?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动手能力等。教学实践表明,恰当地使用信息技术,有助于这些问题的更好解决。
所以,应从一节课教学比较关键,且常规教学手段支撑有困难,信息技术有可能支撑的地方重点研究信息技术引入的问题。在一节课的教与学过程中,如果存在具有下列性质的教学步骤或环节,教师就称之为整合点:常规教学手段支撑其实施存在困难或质量及效率方面存在问题,信息技术手段能够有效地支撑或能够提高实施的质量及效率。在一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引入信息技术,关键是要准确诊断出整合点,在此基础上研究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解决的办法。
当前,在“整合”课程的过程中,一个值得注意的倾向是华而不实,片面追求最好的技术与设备。其实,包括计算器在内的潜在优势都是可挖掘的。对技术支撑环境的要求宽松了,就可以吸引更多的学校教师关心课程“整合”,把注意力集中在根据学科特点不断探索与实际课程的“整合”。
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范本(一)
本学期担任高一(某)(某)两班的数学教学工作,两班学生共有某人,初中的基础参差不齐,但两个班的学生整体水平不高;部分学生学习习惯不好,很多学生不能正确评价自己,这给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为把本学期教学工作做好,制定如下教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使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必要的数学素养,以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具体目标如下。
1、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的本质,了解概念、结论等产生的背景、应用,体会其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它们在后续学习中的作用。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
2、提高空间想像、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
3、提高数学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包括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发展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4、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力求对现实世界中蕴涵的一些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作出判断。
5、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
6、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逐步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形成批判性的思维习惯,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从而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二、教学目标
1、情意目标
(1)、通过分析问题的方法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的兴趣。
(2)、提供生活背景,通过数学建模,让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3)在探究函数、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性质,体验获得数学规律的艰辛和乐趣,在分组研究合作学习中学会交流、相互评价,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4)、基于情意目标,调控教学流程,坚定学习信念和学习信心。
(5)、还时空给学生、还课堂给学生、还探索和发现权给学生,给予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机会,在发展他们思维能力的同时,发展他们的数学情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和追求数学的科学精神。
(6)、让学生体验“发现——挫折——矛盾——顿悟——新的发现”这一科学发现历程法。
2、能力要求
培养学生记忆能力。
(1)、通过定义、命题的总体结构教学,揭示其本质特点和相互关系,培养对数学本质问题的背景事实及具体数据的记忆。
(2)、通过揭示立体集合、函数、数列有关概念、公式和图形的对应关系,培养记忆能力。
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1)、通过概率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2)、加强对概念、公式、法则的明确性和灵活性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3)、通过函数、数列的教学,提高学生是运算过程具有明晰性、合理性、简捷性能力。
(4)、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培养正确、迅速与合理、灵活的运算能力,促使知识间的滲透和迁移。
(5)、利用数形结合,另辟蹊径,提高学生运算能力。
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范本(二)
一、基本情况分析
任教某班与某班两个班,其中某班是文化班有男生某人,女生某人;某班是美术班有男生某人,女生某人,并且有音乐生某人。两个班基础差,学习数学的兴趣都不高。
二、指导思想
准确把握《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的各项基本要求,立足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注重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针对学生实际,不断研究数学教学,改进教法,指导学法,奠定立足社会所需要的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运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奠定他们终身学习的基础。
三、教学建议
1、深入钻研教材。以教材为核心,深入研究教材中章节知识的内外结构,熟练把握知识的逻辑体系,细致领悟教材改革的精髓,逐步明确教材对教学形式、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影响。
2、准确把握新大纲。新大纲修改了部分内容的教学要求层次,准确把握新大纲对知识点的基本要求,防止自觉不自觉地对教材加深加宽。同时,在整体上,要重视数学应用;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如增加阅读材料(开阔学生的视野),以拓宽知识的广度来求得知识的深度。
3、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学生的发展是课程实施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以学生为主体,构建新的认识体系,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氛围。
4、发挥教材的多种教学功能。用好章头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阅读材料的功能,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组织好研究性课题的教学,让学生感受社会生活之所需;小结和复习是培养学生自学的好材料。
5、加强课堂教学。
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范本(三)
一、制定的依据
随着高一新教材的全面实施,本年级数学学科的教学进入了新课程改革实际阶段,本计划制定的依据主要是以下三个:
1、第二学期课改的理念:一个为本、三类课程、三维目标
2、新数学课程标准(详见《某市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3、三本书:课本、教参、练习册
4、本校教研组对本学期学科的要求
二、基本情况分析
高一(某)全班共某人,男生某人,女生某人。上学期期末为区统测,平均分为某分,合格率为某%,优秀率为某%,低分率为某%。高一(某)全班共某人,男生某人,女生某人。上学期期末为区统测,平均分为某分,合格率为某%,优秀率为某%,低分率为某%。
从上学期期末统测来看,我班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可以说既有优势也有不足。优势是:
1、有潜力。
2、师生关系比较融洽,互相信任,配合默契。
存在的不足是:
1、聪明有余,而努力不足。
2、男生聪明,上课积极,但不够勤奋、踏实;女生认真,但上课效率不高,学得不够灵活。
3、从期末统测来看,差生的比重大。
4、个别学生懒惰成性,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极差。
5、平时学习不够用心,自觉,专心思考、钻研的时间太少。
6、一些同学学习成绩起伏大,不稳定。
7、一些好学生满足现状,骄傲自满,思想放松,导致成绩退步。
8、学习兴趣,动力,上进心不足。
三、本学期力争达到的目标
1、完成三类课程的教学任务。基础性课程要扎扎实实,夯实基础;拓展性课程要适当延伸和补充,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能力和水平;研究性课程要重过程,不重结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索研究的习惯与品质。
2、完成新数学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
3、进一步规范学生的学习习惯(包括预习、上课、作业、复习等)。
4、转化学困生,提高成绩。有些学生成绩总是上不去,以为不是块读数学的料,久而久之,产生放弃数学,讨厌数学的心理。由此,我在学习中,要多方面激发其学习兴趣,耐心指导,不断激励。让其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让其喜欢数学,找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5、一手提高优秀率,一手减少不及格人数,力争班与班之间无明显差距。
四、具体措施
1、从期末统测来看,学困生的比重大,优秀率没有。为此要进行分层教学,学困生要注重基本题、常规题的反复操练,增强他们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好学生要避免无谓失分的情况,注重数学思想、方法、能力的培养,着眼于高三。总而言之,学困生还是继续注重双基的训练,将做过,讲过的题目再反复操练。另外也不能忽略了高分学生的培养,给好学生布置一些有质量的课外题,定期查阅,批改,答疑。这样,通过抓两头,促中间,带动整体水平的提高。
2、提高教学质量,要抓好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根据课程标准,教参,切实落实教学目标,做到全面不遗漏,要以考纲为标准。另外,每节课要安排必要的练习时间,多安排随堂测试是有好处的。试题讲解时要突出方法,突出思考、分析过程,要暴露学生解题过程中思维、概念、计算等方面的错误,对学生的错误要有针对性的矫正,补偿。不就题讲题,注意适当的变式。帮助学生掌握解题的方法,积累解题经验,课后要引导学生进行反思、订正,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方法的掌握。
3、从期末统测看学生应用能力明显不足。教师要通过平时教学培养学生阅读审题、数学建模的能力。让学生熟悉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的背景,及解决这些问题的相关数学知识。
4、期末统测中选择题普遍得分不高,应引起我们的重视,《高一数学教学计划》由于选择题只有答案,所以解答选择题的策略是:合理、迅速、检验,要善于转化,避免机械套用公式、定理和“小题大做,舍近求远,简单问题复杂化”的不良习惯。另外,由填空题的错误表达和解答题的计算粗心、考虑不全面而造成的无谓失分,导致了分数上不去和好学生考不出高分。所以,为保证得到该得的分数,要求必须认真审题,明确要求,弄清概念,思考全面,正确表达。
5、注重讲练结合。要多安排课堂练习,当堂检测。当日作业,周练,月考要及时安排时间进行讲评。平时要注意练习的有效性(适当题量,恰当难度,精选精练),规范书写,认真批改,及时讲评,反馈矫正(建立错题集,进行再认识)。坚决反对只练不讲,只讲不练。评讲中要针对学生的错因进行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加以弥补缺漏,发现问题要跟踪到题,跟踪到人。本次统测中许多试题平时讲过,练过,考过,但错误仍然很多,值得我们重视与反思。
五、保障措施和可行性
1、关爱学生,严格要求,用情实现师与生的沟通,用景实现教与学的融合;
2、加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教学和基本能力的培养,精心组织教学内容,难度要适当,要追求最有效的训练,要清楚哪些学生需要哪些训练,切实注重部分学生的补差和提高,关注全体学生的学,基本教学要求要有效落实到位;
3、注重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和综合,内容和方式要更新,有层次推进,多角度理解,反思总结,重视教与学的方式多样化;
4、激发兴趣,重视过程教学,重视错误分析型学习;
5、重视开放性、研究性问题的教学,关注主观评判性问题的学习,研究新题型,真正发展学生的数学素质,培养其数学能力。
6、结合二期课改新课程标准、教参,扎实落实集体备课,通过集体讨论,抓住教学内容的实质,形成较好的教学方案,拟好典型例题、练习题、周练题、章考题、月考题。
7、加大课堂教改力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8、加强课外辅导,利用中午和晚间休息时间辅导学生答疑解惑、找学生谈话等等。课外辅导是课堂的有力补充,是提高数学成绩的有力手段。
9、搞好单元考试、阶段性考试的分析。学生只有通过不断的练习才能提高成绩,单元考试、阶段性考试是的练习,每次都要做好分析,并指导学生纠错。在分析过程中要遵循自主的思维习惯,使学生真正理解,过关。
10、学生除配套练习册外,每人订一本《一课一练》作为补充练习,并要求每周写学习感悟与学习疑惑,每人准备一本错题本收集错题,?a href='//xuexila.com/yangsheng/kesou/' target='_blank'>咳嗽诳伪玖舭状ψ龊每翁帽始恰A硗猓易约河谐渥愕氖奔溆胱柿希邢疤饩∮肓废安钩洹?/p>六、总目标达成度与现阶段教学目标达成度的相关分析
本学期一定要在如何提高课堂效率上下功夫,同时抓平时的学习习惯,学习规范,作业质量等细节问题,切实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另外,在上学期的基础上,本学期力争消灭不及格,并使那些因无谓失分而导致分数起伏不定的学生能稳定下来,从而进一步提高优秀率。
目前,我班面临的困难与问题还非常多,好在学生的学习势头保持良好。我和我们班的全体学生,将尽我们所能,力争在本学期能有所收获,更进一步。
七、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整合
1、结合二期课改,将“接受式学习”变为“主动式学习”,“启发式学习”,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并积极开展拓展性课程,研究性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加强基础训练,但要避免“题海”战术,要精讲精练,举一反三,突出方法,总结经验,采取变式训练,专题训练等多种方式。
3、针对本学期三角公式多的特点,设计一些学生学习支持材料,如公式默写表,公式背诵口诀,公式记忆方法,公式小卡片等。
4、借助“TI图形计算器”强大的图形功能以及多媒体教学设备,制作精美课件,辅助教学,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直观,通俗易懂。
5、利用“Bb”系统建设e课堂,建设网络学习包。
6、写数学感悟或一周问题,与学生进行书面讨论交流,答疑解惑,给予学法指导。
关键词 初中数学;后进生;转化
《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要求数学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水平。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一定会遇到转变后进生的问题,而数学教学中,转变后进生是教师教学工作的一大难题。那怎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呢?用什么方法去转化他们?下面是笔者在数学教学中总结的一些经验。
一、用爱心感染学生,增强学生的自尊心
初中数学是一门较枯燥的学科,多数初中学生不喜欢学习数学,觉得难,没有兴趣。那么要让学生喜欢你的这门课,首先得让学生喜欢你这个人。马卡连柯说过,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在教学过程中要有爱心和耐心,爱心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基础前提,耐心是爱心的延续,是一种冷静和宽容。爱心促使他们不断进步、积极向上的基本保证。让学生感到老师是他们的朋友,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初中学生是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的少年,许多情感问题容易受到感染,若老师对他们不闻不问,或责骂他们、打击他们,这会使他们不喜欢这位老师。要经常运用表扬、奖励的手段鼓励学生,不得动辄打骂,训斥学生。应该循循善诱,耐心地教育,只要学生有小小的进步,教师也要及时地表扬。这样才能使他们从怕数学课直到爱上数学课,对数学这门课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
预习是学习各门课的有效方法之一。因此,教师有必要教会他们预习的方法。预习就是在上课前将所要学的内容提前阅读,达到熟悉内容、认识自己不懂的地方的一种方法。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教会他们作记号,以便在上课时认真听讲。从而真正理解这些有困难的内容。
三、降低要求,减轻学习负担,寻求方法
我在布置作业时,一般以课本为主,不搞偏题,怪题,反对题海战术。题量要适中,拉开档次,不搞一刀切。注意引导后进生发现解题规律,掌握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引导学生读懂题意,弄清问题是什么,还必须求什么。数学题目千变万化,但其规律和类型是有限的。引导后进生抓住解题规律,用规律指导练习是提高质量,减轻作业负担的根本途径,熟练掌握基本方法,增强了后进生的学习信心。
四、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时切勿操之过急,在充分了解学生现有的数学基础水平的基础上,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注重现有的教学质量,不赶进度,尽量帮助学生“还清旧债”。如在教“有理数”这一章时,不用急于上新课,应对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学生对算术掌握的程度进行系统的研究,从浅到深,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从旧知识中引出新知识,一步接一部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的到新的数学知识学习。另外,教师还应加强数学的基础知识教学,讲清概念。根据学生先入为主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讲述数学概念时,应明确概念,既不能模棱两可,也不能自相矛盾,使学生充分把握概念的定义。如在教学“绝对值”这一课时,学生虽能算成诸如|2|=2,|-3|=3,|0|=0这一类题目,但如果涉及到字母|b-3|这一类题时就不知所措。有的学生即使能能背出|a|的三种类型的结论,对概念的理解也是模棱两可,题目条件稍有变化,又是一知半解。因此,教师在讲解这个概念时,应充分利用数轴这一工具,从绝对值是“数轴上的点到原点的距离”这点出发,使学生真正理解“绝对值”到“距离”这个本质属性,也就可以避免讨论|b-3|等类似情况时出现的问题了。
五、对后进生进行第二课堂教学
对后进生开展第二课堂教学活动,适当地做一些课外辅导补救,激发后进生的学习兴趣,对他们学习上暂时出现的问题加以弥补,使其及时赶上全班同学。
六、表扬,让后进生找回自信
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不难感受到:对于学生,你说他们表现棒,经常表扬、鼓励他们,他们真的会越来越棒;你说他们表现差,时常批评、训斥他们,也未必见效,反而会越来越差。对于后进生来说,因为受冷落、歧视,他们一般都很心虚,对外界极敏感,外表虽套有一层硬壳,但在内心深处仍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理解、谅解和信任。记得某位教育家也曾说过:“既然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发现有一个孩子因为表扬过多而变坏的例子,就说明我们的表扬还不够。”的确,表扬不但可以使孩子树立自信心和责任心,而且会使孩子尽力将事情做得更好。我想,作为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应该观察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性格特点。不吝啬表扬,更要善用、巧用表扬,最大限度地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让他们扬起自信的风帆,学会学习,学会生活。
所谓“微课”是黎加厚教授根据国外的一种教学形式,通过自己的研究与实践,总结出来的一种教学方式,他的主要方式为教师提前准备任务单,根据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录制针对本节课重点内容讲解的一段10分钟左右的视频课程,可以录制屏幕的PPT演示过程加上配音讲解,也可以是在白纸或者黑板上书写加上讲解,学生在家里或者在学校的某一个时间进行自学,回到课堂后对一些不能理解的问题进行分组讨论,再不懂的教师进行小范围的讲解,最后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练习。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目前有很多的教师把“微课”引入课堂,使课堂教学更加高效、生动、活泼。“微课”学习,使带有一定强制性的教学过程转变成学生高效的自学,使儿童在小组合作中体验与情感结合起来,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注意力更加集中,思维更加活跃,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发展技能。“微课”学习,在当前小学教学中已逐渐成为一种教师所认可的教学形式,是时展的需要,是当今课程改革的需要。
通过课堂观摩、调查与思考,我发现“微课”教学方式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显得尤为重要,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微课”教学在高效课堂中应用的一些问题和优点
1.教师只注重授课形式
目前在一些体验“微课”形式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对于每节课都使用了“微课”的视频教学让学生回家进行了自学,回到课堂上又进行了分组讨论学习,但是并不是每节课都适合使用“微课”进行教学,比如,有位科学教师在讲授摩擦起电这节课的教学中使用了“微课”的形式,自己录制了“摩擦起电”的实验视频,让学生自学,大家考虑,是不是这种教学内容应该让学生亲自动手去操作应该会更好呢,学生才会有更深刻的体会?实质上,上面这节课只是停留在形式的层面,只是流于形式,不能真正的发挥“微课”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过程中的优势,以达到理想的预期目标。
2.问题浅易没必要使用
教师对学习内容的把握上存在一些问题,有些问题提的过于浅显,甚至提得不恰当。比如,有位教师在教学“米、分米和厘米的认识”时,主要的时间放在了进行单位的换算练习上了。“微课”教学的问题应该有一定的探究价值,存在一定的难度,是本节课的重点难点,这样的问题才会更有价值、有意义。
3.教学片段不是“微课”
有的教师将以前录制的一节完整的课堂实录的一部分截取下来几分钟,发给学生作为自学的资料,这种不是“微课”,只是课堂实录的片段。
4.目前的国情不适合“微课”推广
“微课”教学有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需要学生回家后利用一些时间进行自学,可是,目前在我们国家,教育体制的原因,都是利用成绩对学生进行评价,所以,不管是学校还是学生家长,都会给学生安排很多的学习任务,有些学生回家后还会上课外辅导班,每天可能会学习到很晚。这种情况下,学生在家里根本就没有时间进行相应的自学。针对这种现状,有的学校的教师曾经自主开发出“A”“B”式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就是在学校给学生提供时间进行自学,但这种方式也有弊端,就是学校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搭建学生学习的硬件环境,这也是不现实的。所以说,“微课”学习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不太好实现推广的。
“微课”学习,不能只为走形式而忽略效果,如何组织教学才更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使学生逐步学会自学、探究,是一个前沿课题。真正可以借鉴的经验很少,正处在摸索阶段。
二、通过探索和实践,谈谈对更好应用“微课”的认识
1.学生可根据实际情况自主确定学习进度
教师将学生的视频分发给学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自由的确定学习本节课程的时间,不必像传统课堂上那样只能跟着教师的进度走。同时,学生在利用视频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视频播放的进度,容易的、会的内容可以选择向后快进,没学会的,可以重复播放。这种形式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是不能实现的。
2.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意识
在“微课”学习的讨论环节,学生在讨论问题时的思维最活跃,也更能激起学生创新的火花。留给学生广阔的研究空间,允许学生“旁逸斜出”。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以我经常鼓励学生质疑,敢于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讨论,积极争议。既有小组讨论,又有集体评议。这样不仅使一些平时胆小、害羞、怕错的学生能在小组中展示自己,而且人人都有发言的机会,人人都有发言的欲望,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勇气。并且建议小组成员轮流代表小组发表意见,增强了团结协作的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质疑和讨论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拓展了思路,开阔了视野,使思维向多向发展,创新的“萌芽”也在悄悄地生长。在交流后,综合了小组的乃至全班的不同思路,这样的效果是其他方法无法比拟的。
3.“微课”学习的工具和环境正在向着大众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