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小学数学个人研修总结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一、培训主题
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为主题,侧重于“教育信息化推进与实施策略(课堂教学应用)”和“教育信息化平台的管理与使用(利用信息化平台开展备课、教学和研讨交流)”。
二、培训对象
我市乡村学校学前教育、小学和初中所有教师
三、培训目标
依据教育部《送教下乡培训指南》,围绕年度培训主题,依托市级教师培训团队,整合区域外专家资源,采取任务驱动方式,开展送教下乡培训。
送教下乡培训重在推动培训团队深入课堂、现场指导,提升乡村教师课堂教学能力。以送教下乡培训带动校本研修,创新乡村教师培训模式,提升乡村教师培训实效。
四、培训形式
网络研修(16学时)、“送教+集中”(32学时)、校本研修(24学时)。
五、具体实施(2020年9月-2021年4月)
(一)网络研修:培训时间2020年10月-12月,委托XX市教育局指定的远程机构组织实施。
(二)送教下乡
2020年国培送教下乡培训覆盖全部乡村教师和所有学科,与全员培训有机整合,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按照问题诊断、研课磨课、成果展示和总结提升四个环节组织实施。
1.主要学科(小学语文、小学数学等)送教以片区(全市共分为5个片区)为单位,小学科(音、体、美等)以市区为单位,整合全员培训完成。片区安排如下:
西
片:略
西南片:略
南
片:略
西北片:略
城周片:略
2.本年度送教下乡培训所有工作在市送教下乡培训项目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由市送教下乡培训项目办公室和各学科指导小组具体实施,总体安排如下:
(1)问题诊断:10月8日-10月25日,送教下乡培训项目办公室组织6个小组(小学语文组、小学数学组、初中语文组、初中数学组、初中英语组及学前教育组)在全市范围内开展2至4次问题诊断工作。问题诊断结束后,向市送教下乡培训项目办(以下简称项目办)提交诊断报告。项目办将组织学科专家对诊断报告进行分析、审核并形成最终报告。
(2)研课磨课:
11月-12月中旬,在问题诊断报告的基础上,紧扣本年度培训主题,项目办将分片开展研课磨课活动。各指导小组在研课磨课结束后向项目办提交一期培训简报。研课磨课的具体安排另文通知。
(3)成果展示:送教下乡成果展示活动将结合全员培训名师展示活动,于2021年3、4月份组织实施。
(4)总结提升:2021年4月份,开展优秀课例评选(论文和优质课评比,评比文件将于年底前出台)、进行培训总结、绩效考核评估、调研并制定下年度培训规划等活动。
(三)校本研修
为切实减轻基层教师的负担,提升校本研修工作的实效,本学年度校本研修工作通过“中国教师研修网”上的个人学习平台,实行无纸化考核。考核内容共三项:
1.立足日常的教学教研工作,以上课、听课和研讨为主要活动形式,每位参训学员将个人听课记录或参加主题研讨记录,拍成图片,以JPG格式上传,每人不少于8篇(次);
教师实现专业发展,成为高素质的有“道”之师,唯有学习、实践、研究,对话则是贯穿三者的链条。
开启教师专业成长的对话之路,我们两线出击:
一是与文字对话——静心读书。新光分站采取共读与选读结合的形式,全体数学老师一起交流碰撞,并将心得体会运用于课堂教学。一年多来,老师们学习了《吴正宪与小学数学》《吴正宪工作站团队研修实践与探索》等专著,并撰写读书心得体会,举办了三次读书交流活动。分站成员还根据个人需求有针对性地选择阅读,在忙碌的工作之余寻找时空,静下心来汲取养分,为后续发展积蓄释放的能源。
二是与专家对话——直面新课改的前沿理论。新光分站多渠道向吴老师请教,邀请吴老师走进我们的课堂。我们还与吴老师一起到北京等地小学参加磨课、课后访谈、研修活动,并邀请专家近距离解答老师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对老师们的课堂进行专业诊断。与专家面对面交流搭设了高层次的学习平台,新思想、新技术源源不断,促进着老师们学习、思考、实践、再学习的良性循环。
二、“研修”变革教师专业发展方式
研修就是让教师获得深刻的专业体验。一个教师什么时候能够成长?即受到“刺激”了才能反思,有了反思才知道现实的专业需求,有了专业需求才能想办法获得,这个“获得的过程”就是分站教师研修的过程。我们采取总站学习、自录自评、同课异构、学生访谈等研修形式,主要开展了以解读新课标、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为主要内容的研修活动。
新光分站前往北京总站,参加北京小学研修活动,解读教材、分析案例、观课议课,学站的研修方法、研修策略,回校后开展“课标解读”活动,促使全校老师将新的思想方法用于课堂实践,有效提高了教育教学能力。
研修活动采用课前访谈、课中访谈、课后访谈相结合的形式:课前访谈主要通过谈话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为新课教学定目标、定重点,实现“以学定教”;课中访谈就是教师参与到学生学习小组中去,了解学生掌握情况;课后访谈或现场采访,主要透过孩子们的声音来感受课堂教学的得失,教师可在第一时间第一地点了解学生的认知、情感。现场采访实现了两重意义:一是采访本身就是在锻炼教师的能力,准确捕捉有价值的问题,瞬间应对历练教师的综合能力。二是给学生反思学习活动和学习状况的机会,引导学生反思矫正学习行为、学习方法、学习结果。
分站队员在同伴研修中资源互补、互相学习,共同分享研修文化,并以不同视角审视课堂教学现象和行为,在自录自评、同课异构对比中思考、交流、碰撞和提升专业能力。
三、“自主学堂”重构教学模式
针对尚未根除的满堂灌、只讲不练等传统教学现象,适应学生需要培养自主、合作学习能力,数学组以吴正宪“读懂学生、读懂教材、读懂课堂”教学思想指导,探索“2515自主学堂”教学模式:一堂课学生活动25分钟左右,教师讲授干预15分钟左右,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我校把一节数学课分为“前置预习”、“小组分享”、“全班建模”、“自主练习”四大板块。
“前置预习”旨在读懂学生,根据学生情况确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主要过程是让学生根据师生共同设计好的“自主学习菜单”进行预习先学,老师统计、分析数据。关键是设计“自主学习菜单”:首先要对教材和学生进行系统分析、仔细揣摩,要明确知识的生长点、关键点和症结点,要知道学生学习这一新知的基础是什么、在学习中会有哪些问题、学习这一新知的常规途径是什么?要让学生学会知道前置预习的一般程序,即先认真思考、大胆尝试、独立完成。
“小组分享”是让每个学生的前置预习成果得到展示、学习经验得到分享,达到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目的。首先是建立融洽、高效的合作学习小组,一般为ABBC4人小组(A为优秀学生,B为一般学生,C为学困生),小组成员按“自主学习菜单”轮流交流学习成果和经验,其他同学倾听、评价、质疑,体验分享的快乐。教师作为倾听者、引导者、信息采集者,要及时了解掌握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并适时点拨引导。
“全班建模”是在小组交流基础上,促进全班分享、质疑、深究、提炼、总结、升华,教师作为组织者、追问者、质疑者,要善于“踢皮球”,把各组存在的疑惑“踢”给全班解决,发挥“集团作战”的优势。然后组织学生归纳、整理、提升,把零碎的知识点串连成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
通过省级骨干教师培训,促进我的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对基础教育课程教研向纵深发展,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充分发挥省级骨干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努力提高我校数学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
二、研修目标
1、提升我的教师职业道德水准,形成健康的教师心理,培养团队合作、沟通、交流、与分享的意识与能力,提升自己的教师职业幸福感。
2、规范数学课堂教学,优化教学教研活动,使自己由学习型向研究型转变,进而使自己成为新课程实施及推广的引领者,配合全市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活动,逐步提高我校数学教学的教学质量及水平。
3、不断进行教学研究,努力探索和研究适合学生特点、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方法,推动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4、积极开展新教材的研究工作,充分发挥自己“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迅速提高新任教师和青年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学研究水平。
5、迅速解决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的困难和问题,总结和推广教学经验,探索教学规律,推进我校课改工作向纵深发展。
三、研修要求:
以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以课程改革实验研究为重点,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为目的,以改革课堂教学为突破口。把立足点放在解决教学改革和实验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上;着眼点放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切入点放在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增长点放在促进学校、师生的共同发展上,使教育从传统教学的“三个中心”(即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向新课程标准要求的“三个为本”(即以学生为本,以能力发展为本,以自主学习为本)的转变,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服务,使自己及老师们转变成素质优良、能适应社会需求、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教师。
四、研修形式:
第一阶段理论培训。集中在广东第二师范学院进行理论学习,理论更新和专业技能训练。
第二阶段跟岗学习。进入小学数学“教师工作室”跟岗学习,采用师带徒模式由工作室主持人进行传、帮、带。与主持人一同备课、上课、评课,一同开展课题研究。
二、工作目标
1.按时按量完成学校规定的各项常规工作,加强备、讲、批、辅、查等常规工作的管理。
2.签订师徒带教协议,推出"师徒听课日"活动,以此来推进新教师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3.健全教研机制,积极开展校本研修活动。紧紧围绕"课堂教学"开展校本研修,根据问题征集单提出本学期校本研究小话题,通过理论学习及提炼,课例验证,形成有效研究策略。
4.通过教研组日常工作的指导和修正,促进数学一组教研组活动有序开展,有效提高教研组的实施情况,鼓励教师参加各项比赛活动,争取获得"优秀教研组".
5.积极送培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教育科研培训,扎实开展各项讲坛活动和每月教学日记撰写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又快又好的成长。
三、工作措施
1.规范落实常规管理
(1)备课:在教研中进行分年段集体备课,进行教材解读,突破教学重难点,提出有效教学建议,并进行记录。教师根据本班实际情况撰写教案各环节,组织定期检查教案。成立了"青蓝结队工程",签订师徒结队协议,拟开展"师徒听课日"及"师徒备课日"活动。本学期师徒结对的有:
苏丽梅——庄雅清 王惠灵——林燕婷 丁美玲——林娜君
林琼真——王珊珊 蔡秀丽——王金龙 赖鸿玲——洪伊雯
(2)上课:本学期设立三个研讨主题,包括"新教师汇报课"、"年度专题研讨课"、"教师个人风采课".每位教师开一节公开课教学,通过观课议课,促使教师互相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主动学习课堂教学知识与方法,主动反思自己的教学能力。
(3)反思:本学期,继续采用每月"教学日记"评比制度。提倡更多教师能及时记录我们在日常备课中的某些经验,某些发现,某些奇思妙想,某些不足,某些火花。撰写的"教学日记"下个月5日前上传到教研组负责人的邮箱里,随笔字数在1000字左右,论文字数不少于1500字左右,杜绝抄袭他人的。每月10日,及时将对缴交的"教学日记"进行认真评选,获得优秀者纳入每月教学简报的编辑中。简报一式3份,一份交于教研组长;一份交于曾老师;一份交于张校长。
本学期撰写的简报主题安排如下:
第一期:听课、教学反思(编辑:吴雅琳、王金龙、庄雅清、王珊珊)
第二期:课标解读心得 (编辑:丁美玲、林琼真、林娜君、苏丽梅)
第三期:小话题研究总结 (编辑:王惠灵、林燕婷、洪伊雯、赖鸿玲)
2.丰富学习平台促进专业成长
第四周数与代数中的"数的认识":丁美玲 苏丽梅
第五周"数的运算"和"常见的量":王惠灵 吴雅琳
第六周图形与几何中的"图形的认识"和"测量":庄雅清 赖鸿玲
第七周"图形的运动"和"图形与位置":林琼真 林燕婷
第八周统计与概率:王金龙 洪伊雯
第十周综合与实践:林娜君 王珊珊
(2)开展讲坛活动:本学期继续开展"成长讲坛"、"求索讲坛"及"读书讲坛"活动,讲述自己在教育教学中、在学习培训中、在交流沟通中的所思所想、所感所发,从而丰富学习历程,提升思考空间,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
(4)请进来走出去:一是聘请卓和平和姚永宁名师莅临学校蹲点指导课堂教学、校本研修、课题研究、专业成长等;邀请晋江第二实小许以亮莅临学校作课及课标方面的专题讲座;邀请市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莅临学校作课和指导,以及其他教研员校本教研及教师专业成长等。二是让更多的老师走出学校,参加各级各类各学科的教研活动和研训,当然在研训后能及时梳理自己的所思所得制作成PPT在教研组例会上作交流,让更多老师沐浴在学习中,享受学习的快乐。
3.继续完善教研组博客,盘活各种资源。
本学期将继续充实博客内容,做好话题跟帖、教学计划、教学设计、信息报道、课件等资料的上传。其次继续进行课堂教学的录制,形成课件资源库,以便教师在校本教研中更好地和学习和研究,从而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促进教师的专业快速成长。
四、月份工作
3月份:
1.参加晋江市北师大版教材研训暨30分钟课堂教学比赛(3月9日);
2.制定教研工作计划及安排日常教研的周历表;
3.准备参加晋江市小学各学科优课、微课比赛工作;
4.填写教师个人成长手册;
6.以年段为单位学习教材分析和光盘;
7.开展公开教学活动及常规教研活动;
8.开展"教学日记"评选;
9.开展校级小课题申报活动;
10.参加讲坛活动。
11.落实晋江市十二五规划大课题具体工作的开展。
4月份:
1.参加校级第五届教师教学技能比赛;(4月8日)
2.参加福建省第十一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4.26-29厦门市);
3.参加晋江市小学各学科优课、微课比赛工作;(4月15日)
4.开展讲坛活动;
5.各教研组开展常规公开课教学及常规教研活动;
6.出版3月份校本教研工作简报;
7.开展"教学日记"评选;
8.开展市级及校级课题研究活动。
5月份:
1.参加校级学科类课程标知识竞赛;
2.举行校级语、数(或语数英)试卷命题比赛。(五年)
3.参加晋江市小学数学学科"数学思考"践行课标主题系列研讨活动;
4.开展公开教学活动及常规教研活动;
5.开展"教学日记"评选,出版4月份校本教研工作简报;
6.开展讲坛活动;
7.开展市级及校级课题研究活动;
8.举行校级数学知识竞赛。
6、7月份:
1.参加晋江市小学数学试卷命题评选活动(五年级);
2.参加晋江市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基地校"教科培一体"现场研讨活动;
3.参加福建省小学数学学科教学研究基地学校教学研讨活动;(晋江二小)
4.整理教学日记及论文,准备出版第三期《行知集》;
5.开展公开教学活动及常规教研活动;
6.开展"教学日记"评选,出版5月份校本教研工作简报;
7.开展讲坛活动;
二、工作目标:
本学期,我组教研工作目标的重点放在“务实求新、特色教研”上,力求通过将教学汇报课与课题结题课想结合、、同课异构、专题研究、组内培训及个人学习等多种教研活动渗透新课程理念,全面落实素质教育,保证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成绩,使本组教师真正成为一支思想素质、业务素质过硬的数学教师队伍,在全组形成教研之风、互学之风、创新教育之风,使教研工作更上一层楼。
三、具体工作:
(一)抓好常规工作
1、管理制度
(1)为更好地开展工作,拟任集体备课组长:一年级徐静,二年级范丽萍,三年级胥龙梅,四年级于静波,五年级姚海平,六年级杨静,主要负责召集年级组成员备课,组织分工,资料管理工作。
(2)严格考勤制度,坚持“三定”原则,即定时间,定地点,定主讲人,以确保每次活动保质保量的完成。有事必须提前请假,对于不请假人员档案中记为“无故缺席”,对于迟到、早退人员将如实记录,纳入考核。
2、教学工作
(1)以年级组为单位进行集体备课,要求写出计划和总结,作好活动记录。每单周教研活动时间进行一次集体备课,内容要求多样化,能真正为教学服务,可以单元模块备课、同课异构交流、备教学中的疑难问题等,本学期对精品教案不做具体要求,体现在个人教案的三备上:一备、弹性化主题单元合作式备课;二备、每个教师根据自身特点和不同学情,撰写规范有效的个性化教案;三备、课后对执教过程作出反思评价与修正。一份勾勾划划、增增删删的教案才是最完美的教案。
(2)全面贯彻学校“五认真”精神,要求组员“精心备好每一节课,用心上好每一堂课,悉心辅导每一个学生,细心批改每一次作业,专心搞好每一次教研。要求每位教师在业务上做好“六勤”,即:勤学课、勤听课、勤研课、勤评课、勤跟课、勤反思。
(3)辅助教务处检查组员教案、作业、单元检测、上传教学反思情况等。带领组员提早备战,做好“说计划”、汇报课、结题课、月考准备工作及六月份应用题测试和六年级数学复习方法经验交流活动的准备工作。鼓励新老教师互学互促,扎扎实实做好常规工作。
(4)加强业务学习力度。开学初,每位组员要拟订业务学习计划和校本研修计划。本学期组内继续学习“洋思经验”和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策略,鼓励组员轮流进行业务讲座,要求每位教师认真作好笔记,,写出心得,并化为己有,努力实践。在学期末,完成10次以上业务学习。
(5)鼓励组员随堂听课,学期末不少于15节。
(6)要求组员每月撰写两篇教学反思,及时将电子文档上传教务处教科室(02号机);学期末,在课题研究方面每人上交一份课例报告、两篇与所研究课题相关的教学反思打印稿。
(7)要求外出人员作好组内“二次培训”。
(8)“校园通讯” 上报工作每个人都是负责人,对于组内的教研动态,要积极撰写文章并上报,争取在区刊上发表,学校将给予相应的奖励。
(三)搞好专题研究工作
本学期要求老师们围绕本组课题《小学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的研究》,承担十一五课题人员除外,按照“两个阶段五个环节”进行后期研究。(即:初研阶段:基于课例,提出问题—针对问题,学习研讨—集体备课,初试设计(初教)—集体研讨,教学反思—完善设计,行为改进。深研阶段:再上课—再观课—再研讨—再反思—改进。)每位老师都要认真钻研,不断学习和总结教学经验,完成个人课题结题报告。
(四)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
请本组的老教师悉心指导青年教师钻研业务和常规教学,鼓励她们承担省、市级教科研课题,主动承担科研课、实践课任务,并给予全方位的帮助,通过压担子、给任务不断地鼓励他们的迅速成长。
(五)形成特色教研
1、将教研和科研相结合、将常规教研中的听、评课、集体备课和业务学习与专题研究相结合,将青年教师的培养与教研组的成长相结合。
2、选一个年级组开展“同课异构”活动。
3、继续完善“小学数学教学资料库”建设。
总之,本学期我们要仅仅围绕学校的教育教学目标展开工作,争创一支高素质的数学教师队伍,争取本学期继续被评为优秀教研组。
附:小学数学组教研活动日程 (结合实际,实施动态管理)
实施“单周集体备课、双周教研活动”制
三月份
第二周 总结上学期校本教研工作情况,探讨和制定本学期校本教研工作计划;“说计划”活动。主持人—郭冬霞
第三周 各年级进行集体备课,依据教研组工作计划,制定集体备课计划。
负责人——各年级备课组长
第四周 业务培训(1、洋思录象课观摩及研讨)主持人——郭冬霞
第五周 各年级集体备课。(以汇报课为主)负责人——各年级备课负责人
四月份
第六周 业务培训:
2、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如何自学)主讲人——宋秋艳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主讲人——朱凤莲
第七周 各年级集体备课。(以汇报课为主)负责人——各年级备课组长
第八周 业务培训:
4、探究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主讲人——于静波
第九周 各年级集体备课。(以汇报课为主)负责人——各年级备课组长
第十周 专题研究课。(说评课)主讲人—杨静
五月份
第十一周 各年级集体备课。(以汇报课为主)负责人——各年级备课组长
第十二周 同课异构讲课、说课、评课。主讲人—徐静、侯凤荣
第十三周 各年级集体备课,探讨教学中疑难问题或进行教学设计等;
负责人——各年级备课组长
第十四周 汇报课、结题课总评课。
六月份
第十五周 各年级集体备课,探讨复习课的内容。
负责人——各年级备课组长
第十六周 教研工作总结交流会
1、上交集体备课资料、课题研究资料
2、教研工作总结交流。 主持人——郭冬霞
数学教师校本研修工作计划【2】 “校本研修”作为一种新的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促进学校自主发展的重要方式和有效策略,已经伴随着课程改革的春风,走进了我们的校园,融进了我们的生活。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开放的制度框架,营造了一个学习型的文化氛围,为教师构建了一个专业发展的自我反思平台。它表明:这是一个新型的结合体,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绝不是一种概念上的翻新,而是理念上的一次重建。因而,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本学期我将认真践行校本教研工作,融入学校教育创新,借助同伴互助提升教育理念,感悟教育真谛。我个人的校本研修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通过校本教研,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充分发挥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努力提高我的整体教学水平。
二、研修目标
1、规范数学课堂教学,优化备课活动,使自己由学习型向研究型转变,进而使自己成为新课程实施者,逐步提高我校教学质量及水平。、不断进行教学研究,努力探索和研究适合学生特点、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方法,推动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2、积极开展新教材的研究工作,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迅速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教学研究水平。
3、以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以课程改革重点,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为目的,以改革课堂教学为突破口。把立足点放在解决教学改革和实验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上;着眼点放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切入点放在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
三、研修要求:
以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以课程改革实验研究为重点,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为目的,以改革课堂教学为突破口。把立足点放在解决教学改革和实验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上;着眼点放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切入点放在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增长点放在促进学校、师生的共同发展上,使教育从传统教学的“三个中心”(即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向新课程标准要求的“三个为本”(即以学生为本,以能力发展为本,以自主学习为本)的转变,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服务,使自己及同伴们转变成素质优良、能适应社会需求、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好。
四、具体措施:
1、注重日常教学常规的扎实与提升。认真完成学习任务,做好每一次听课后记录。学会思考教育问题,积极把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教师的行为等,从反思中提升教学研究水平。每节公开课后,把自己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和有价值的东西赶快记下来,享受成功,弥补不足。在总结经验中完善自我。
2、坚持写好教育教学随笔。认真的读一本有关教育的书籍,并及时反思。
3、认真参加参与各校教研活动与“小组学习研讨”活动,将培训学习所得,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尝试,使自己的教学水平逐步提高,寻找出一条适合本地,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争取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二、工作目标
为基层学校教育教学服务,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服务;聚焦有效教学,关注常态课堂,不断提升学科教学质量;通过集智备课加强教师间学习交流,通过小数博客加强教师间网络研修,通过菜单教研加强教师间合作研讨;教研员不断完善自身的道德和专业素养,多形式培养学科骨干教师。
三、具体工作
2、开展"菜单式"教研,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本学期将继续扎实开展"菜单式"教研活动,把高效课堂教学落到实处。全市小学分为东、南、西、北、中六片,分年级全员参与。形式为菜单式教研活动,三月份筹备、调研、下单,采取集中调研,分片筹划,每片选出2名做课教师。四、五月份分片按单开展"菜单式"教研活动(每片一天,具体安排届时通知),内容为观摩、研讨、答疑,教研员针对菜单主题进行评课和专题讲座。通过此教研活动帮助教师提高教材的研读能力,从精彩的典型案例分析反思教学的一般方法与策略。
3、做好优秀课评选工作。坚持评选程序科学,过程安排周密,做到公平、公正、公开。把评优活动与新课标贯彻落实相结合,与有效课堂教学研究相结合,与教师培训相结合,注重在活动中发现新典型,提高评优效益。通过本次活动深入分析教师的教学现状和小数课堂教学存在问题,认真总结为小学数学教学奠定扎实有效的基础。
4、通过参与基层校晒课活动提高常态课的教学质量。教研员要加强晒课指导,现场研究指导,确保小学数学学科晒课质量。通过本次活动促进教师进行教学反思,以追求区域性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经验的有效提升。
5、加强薄弱校、偏远校、村小学和教学点的业务指导。开展学科教研员与农村教师点对点的服务。对薄弱的学校开展结帮扶对子、上示范课、做专题讲座、同课异构等活动。
6、充分利用小学数学工作室博客,加强网络交流的实效性。一是教研员要常态化网上学习、浏览博客,积极推荐优秀的网络资源并上传至博客,二是及时上传基层教师的优秀案例、评课体会、读书反思、问题研讨意见,做到积极跟贴,切实发挥博客的共享功能,三是以校为单位组织数学教师先看小学数学工作室中的视频课然后评课并在博客内讨论,提高教师讲课听课评课能力。
7、开展集智备课活动,组织骨干教师进行小学数学一年级和六年级的教学设计征集,及时形成案例文本材料上传小学数学工作室博客,与广大教师进行交流和研讨,充分发挥教研员引领指导作用和骨干教师辐射示范作用。
8、通过树典型校加快骨干教师培养,本学期发挥典型校骨干教师的示范、导向和辐射作用。主要采取观摩教学、经验交流、信息反馈、展示成果等,促进骨干教师的成长。对典型校骨干教师适时加压,向他们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并且采取有效措施,激励这些教师不断完善自己,丰富自己,提高自己。
9、研究教学评价,用心编写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试题。
10、协助师训、学校、教育局完成有关工作。
附:各月份工作要点
3月份
1、政治业务学习
2、"菜单式"教研活动的筹备、调研、下单
3、组织学科网络教研(博客)
4、参与基层校集智备课。
4月份
1、"菜单式"教研活动
2、关注薄弱学校,组织学科送教下乡活动。
3、参与基层校集智备课。
5月份
1、"菜单式"教研活动。
2、课堂教学典型校调研。
3、朝阳市优秀课评选
6月份
1、骨干教师培养组织学科网络教研(博客)
2、关注薄弱学校,组织学科送教下乡活动。
3、出期末测试题。
7月份
1、整理上交各种业务材料。
一、不断学习,提升理论水平
“活到老,学到老”,道出了人生要不断学习。名师工作室为我的学习、发展和创新提供了机会,提供了平台。在名师工作室的引领下,我的成长 增长了前进的动力,从更大程度上激发了学习的激情。我按照工作室的具体要求认真地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在理性认识中丰富自我;深入钻研教材,课程标准,研究教法,新课程的性质、价值、理念,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做到心中有课标,心中有教材,为教学工作打好了基础;经常观看优秀课堂教学视频,了解优秀课堂教学的方法特点,把理论与实践进行结合研究;阅读优秀的教育教学文章,从中获得启发与提升;与工作室成员一起共同交流心得,探讨高考热点和冷点问题。
二、大胆实践,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1、积极参与教改科研。在工作中,我积极参加各种学习,在新的形势面前,积极探索工作新思路,转变思维方式,结合工作实际,与时俱进。进入名师工作室后,积极参与每次教研室组织的名师工作室活动,向有教学经验的各位教师学习各种教育教法和教学技能。特别是参加“鹿邑县送教下乡”活动,我深深地感到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教学技能的不足。所以,我就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静下心来学理论知识,提高自己在数学教育领域的理论修养,以及语言表达、文字表达等方面的综合能力。此外,我还积极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合理运用教学软件,为有效教学的提高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2、努力做好帮带工作。我在2017年9月,被认定为县名师成员,鉴于此,我在学校积极做好帮带工作,助推青年教师专业成长。每月给青年教师上2节示范课,听青年教师探讨课至少8节,并积极指导青年教师的教学常规工作如备课、改作、测试、辅导等。我不仅严格要求自己、大胆实践,在平常的探讨中,我也从不吝惜自己的点滴经验,对青年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帮带的段玉珍老师和金立老师,通过他们自身不懈努力和我的点滴帮带,在参加试量镇中小学青年教师优质课大赛中分获中小学组一等奖,另外在2018年11月带领学校两名青年教师写了一个省级课题,并成功立项。
3、抓好课堂教学。课堂是主阵地,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提升学生素养的关键。我为了抓好课堂教学,运用工作室所学理论,大胆创新,开展自主教学,课堂上让学生先做先试先说,不怕学生出错;充分利用学习小组,进行交流、合作、互助;多给学生上台展示机会等。
三、反思及努力方向
回顾加入名师工作室以来参加的各项活动,是有喜有忧。喜的是自己通过这个平台学习了许多,收获了许多如教学理念、专业能力等;忧的是离工作室的其他老师还有很大的差距。知道了差距,也就明白自己的努力方向:一是要加强学习意识,常看书、常动笔;二是不断提升课堂教学能力,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三是要强化科研意识,积极开展小课题研修,以科研研修促质量提升。
名师工作室不仅为我提供了提升自身素质的空间,也成为我与同行们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大家园。在这个大家庭里,我找到了自己前进的方向,在这个大家庭里,我体会到了互助共进的热情,在这个大家庭里,我更领略了名师的风采。在教学改革的今天,社会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更高,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继续发扬自己的优势,努力改正自己的不足,以更高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力争使自己在教学、科研上,都取得更大的进步。
数学名师工作室个人工作总结紧张而忙碌的一学期已落下帷幕,任爱芳名师工作室在教育局、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充分发挥名师工作室的带动、示范、引领、辐射作用,精诚合作,积极开展教学科研工作,在老师们齐心协力地努力下,圆满地完成了教育教学工作。让我们一起盘点收获,细数那些成长的故事吧!
一、理论学习,提升素养
工作室主持人任爱芳老师同时是许昌市教育名家吴正宪工作室的核心成员,她带领大家多次参加吴正宪教育教学的系列研修活动,并到郑州、商丘等地参加小学数学专业素养的培训活动。我们不只只“传道、授业、解惑”,更是力争做一个充满情和爱,给孩子自信,给孩子智慧,给孩子力量,为孩子获得终身可持续发展的智慧型教师。
在疫情特殊时期,秉承着“停课不停学,停教不停研”的理念,工作室携全校数学老师多次参加了教育部、教研网和中国好老师组织的“2020全国小学数学网络教研公开课"直播培训活动,专家们不仅指出了以后的课改方向,新的课改理念,而且在以后的教学中为我们指明了教学的新思路,新教法。
教学中要不断的反思和总结,才能不断的进步。学习也是如此,不断的积累与反思、总结,总能带给我们不一样的收获,更是我们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宝贵经验。
二、集体研修,彰显智慧
教师的成长不仅需要自身的历练,而且需要团队的合作扶持。工作室成员于“教学相长”中实现了共同的进步,丰富多彩而又求真务实的课堂,展现了他们不俗的功底。特别难能可贵的是,每一次磨课,对学员来说都是一次磨砺,是一次煎熬,更是一次提升。一路拼搏,一路成长,挥洒一路汗水,成就一抹辉煌。
工作室主持人任爱芳老师为我们带来了一堂精彩的《格子乘法》示范课。在任老师的带领下学生经历探索格子乘法方法的过程,并对比格子乘法与笔算乘法的联系与区别,进一步感受到解决数学问题方法的多样化。课后,老师们就这堂示范课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在场老师充分感受到了教学研究的巨大魅力。
工作室成员观摩贾海琴老师执教的《搭配》。贾海琴老师和学生一起走进课堂,感受搭配的多样化以及搭配的规律。同时让学生边做边想,通过捕捉关键词,了解搭配的特点。
黄婷慧老师执教的《植树问题》,为了让学生灵活掌握所学知识以及突破教学重难点,黄老师以创景引题---先学后教---展示反馈三个模块为主线,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
工作室邀请教研室领导对课堂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就教学理念、课堂设计以及对新老教法的理解、把握等问题与执教老师及全体听课成员进行了热烈的探讨与交流。
三、送教下乡,传经送宝
11 月26日,建安区实验小学杨淑敏校长带领名师工作室的任爱芳老师和刘瑞华老师到了建安区灵井镇的灵北小学,开展送教下基层活动。本着“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的原则,共同探讨和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以达到共同探讨、共同提高的目的。
刘瑞华老师给三年级的孩子呈现了一堂精彩的数学课——《线段、直线和射线》,刘老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借助实物、图画将抽象的概念变得形象、具体,有效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四、微课助力,一路同行
停课不停学期间,每天短短的20分钟名师课堂,怎样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所学内容,怎样充分发挥工作室的辐射引领作用,经过工作室反复讨论商榷,决定分年级包课时录制微课,然后把资源分享给学生。时间紧任务重,常常是夜里十一、二点了,群里还在热烈的讨论着,为了高质量的录好一节课,一遍遍的尝试,一遍遍的提升,大家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累并快乐着!
五、课题研究,共享成果
教师的成长不仅需要自身的历练,而且需要团队的合作扶持。任爱芳名师工作室的成员们认真地开展各项工作,搭建了一个学习提高、探讨交流的综合平台,全体成员通过学习、交流,在理论水平、科学素养、创新意识、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化发展等方面有了突出的进步和显著的提高。
工作室多位成员参与了课题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贾海琴老师和黄婷慧老师参与的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重点课题《中年级数学教学利用日记提升学生应用和反思能力的研究》正在研究阶段,刘瑞华老师主持的、张志华老师、谢佩佩老师参与的《小学高年级数学家庭作业有效性研究》市级课题在今年成功结题,工作室主持人任爱芳老师主持的市级课题《小学数学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方法与策略》、孙利敏老师主持的县级课题《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高年级的教学应用研究》都成功立项。 刘瑞华老师、谢佩佩老师的于各类报刊杂志。
更有多位教师在区级、市级课堂教学大赛上获奖,教师们撰写的论文多次获得区级、市级一等奖。
在特级教师、北京小学特聘的负责指导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张静莲老师的引领下,《数学教学创新说》之研究篇和实践篇、《数学精品课堂》等多部著作公开出版,多篇论文公开发表。
为什么在短短几年内,北京小学数学教师能获得如此多的成绩?在成绩背后,他们过着怎样的专业生活?他们专业发展的动力是什么?可资借鉴之处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与思考,我们走进北京小学的数学团队,探询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秘诀”。
一、确定核心价值观,建立学习共同体
共同体是近几年教师培训中经常提到的一个词汇,什么是共同体?其在教师专业成长中的作用是什么?
美国科技哲学家托马斯・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谈到科学共同体的概念,他认为:“一个科学共同体由共有一个范式的人组成”,“他们都经受过近似的教育和专业训练”、“钻研过同样的技术文献并从中获取许多同样的教益”、“有同一组共同的目标”、“交流相当充分,专业判断也相当一致”,“不同的团体之间的专业交流有时十分吃力,并常常导致误解”。
英国社会学家、后现代主义代表人物齐格蒙特・鲍曼在《共同体》一书中首先说:共同体总是好东西,是一个温馨又舒适的场所,谁不希望生活在一个我们可以信任、可以依赖的友好善良的人群之中呢?然而他接下来说:但我们恰好生活在残酷无情的时代里,一个竞争的、所有人都想胜人一筹的时代中。共同体意味的并不是一种我们可以获得和享受的世界,而是一种我们热切希望栖息、希望拥有的世界。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有失败、痛苦,更有成长的欢乐,我们只是生活在追求理想家园的过程中。
因此,建立共同体,首先要承认在追求这一理想家园的过程中肯定存在困难,人们要做的是对困难作出真实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制订应对方案,进而逐步实施方案,关注、体验的是“当下”的幸福。
北京小学的数学团队建设正是遵循了共同体的形成规律,在共同价值观的引领下,在追求与体验“当下”的职业幸福的过程中,走上和谐与良性发展之路。
1.确定核心价值观
作为共同体而存在的团队,每一成员都有共同的信念与价值追求,即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概括说来,北京小学数学团队共同信奉:
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和谐发展。
教师要做推进并深化课程改革的主力军。
要让学生快乐地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有效教学的根本是把握数学的本质。
追求教师的专业尊严,体验教师的职业幸福。
在此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团队成员之间也可能有“争吵”,但这些“争吵”都是友善的,“争吵”只是因为,成员都在试图使他们之间和睦友爱的关系比已往更好,而且只是在试图改善友好关系时成员之间才有分歧。在共同体中,人们能够互相依靠对方,互相信赖,如果某个人犯了错误,那么他/她可以坦白、解释和道歉,其他人会满怀同情地倾听并且会原谅他/她。团队共同体成员之间会不求报答地互相帮助:“我们的责任,只不过是互相帮助,我们的‘权利’,也只不过是希望我们需要的帮助即将到来。”
2.正确处理“确定性”与“自由”的关系
北京小学数学团队的组织结构如图1所示。我们没有把数学团队的组织结构图画成传统的“树状图”,而是用“椭圆”形状来表示,以凸显共同体的“家”的感觉。在这里,“大家”之中有“小家”,每一成员既属于某个“小家”,更是在“大家”的氛围下“以研究的眼光来对待工作”。在每一个“家”中,一边是探询与倾听,另一边则是倾听与探询,平等与合作构筑了这块“文化栖息地”的民主精神框架。
不管是“大家”还是“小家”,每一个“家”都需要“家长”(一般称之为领军人物)的守护、滋养与提升。没有领军人物,一个团队可能会沦落为平庸、落后的代名词;而有领军人物,也可能会滋生一言堂、霸权主义。
这就涉及鲍曼所谈到的“确定性”与“自由”这一对矛盾所带来的问题。我们理解,“确定性”即为核心价值观、研究的基本规范与行为的共同准则等。“自由”即为不同的见解、不同的行为方式与不同的风格等。鲍曼说:“确定性”总是要求牺牲“自由”。而“自由”又只有以“确定性”为基础才能扩大,但没有“自由”的“确定性”与奴役无异,而没有“确定性”的“自由”也与被抛弃和被丢弃无异。
“确定性”和“自由”是两个同样珍贵和被人渴望的价值,它们可以或好或坏地得到平衡,但不可能永远和谐一致,没有矛盾和冲突。这一矛盾不会促使我们放弃探索,只会促使我们继续努力。
北京小学在处理“确定性”时,主要从这样几方面着手。第一,引导组织成员拥有共同的价值观。第二,团队发展的组织机构基本稳定,北京小学在学校层面有专家指导委员会,有核心的、总的领军人物,低中高年级段都有确定的领军人物,领军人物的力量分配比较均衡。第三,在一定的时期内,研修的目标、主题比较稳定,这使得团队的专业研究能够持续深入。第四,成员分工明确。总的领军人物负责整个团队的研修,不同年级段的领军人物组织制订各个年级段的目标、计划等,并负责组织研究讨论。
在处理“自由”问题时,北京小学倡导每位教师有各自的教学风格。使用哪些具体的教学方式方法授课,教师可自主决定。
3.领军人物的“向善”与“追问”,是共同体持续发展的根本
北京小学专门聘请北京教育学院杨文荣教授、北京市小学数学特级教师张静莲老师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指导教师,张静莲老师是北京小学数学团队的核心领军人物。
领军人物需要具备三方面的条件:有人格魅力,有学术研究魅力,有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学研究中。张静莲老师同时具备了以上三个条件。她长期从事小学数学教学与研究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她不断学习、思考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引领教师在把握数学学科本质的同时研究学生,倡导教“学生能明白的数学”、教“好玩的数学”、教“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数学”。
她更是一位仁慈的长者,她经常说的是“某某老师真的有进步,我们应该给她展示的机会”,“某某
老师很有潜力,要挖掘”,“老师们太好了,虽然我很辛苦,但我感到很幸福”。可以说,“向善”是其人格魅力的核心,使她具有极强的亲和力与凝聚力。
张老师已经退休,因此能长期在北京小学听课、点评、交流研究,并为教师逐字逐句地修改论文,指导教师做研究课。
北京小学其他各层级的领军人物都以张静莲老师为榜样,以“向善”和“追问”为人格特质与思维特质,比较好地回答了以下几个问题:
对问题是持续不断地追问,还是满足于差不多就行。
工作是做给别人看,还是满足内心渴望成长的需求。
工作仅仅是为了养家糊口,还是为了激发激情与活力,体验生命的价值与职业幸福。
可以说,北京小学的数学团队经过多年的努力,营造了一块理想的教师专业成长的“文化栖息地”――学习共同体。
二、立足学科特点,探索有效的校本研修形式
北京小学除了要承担北京市、宣武区的各种教学观摩研讨任务外,还以课题研究为载体,设计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校本教研活动。例如:各年级组的日常“小专题”教学研究(这些“小专题”可以是某节课、某个单元甚至是某个具体的问题)、不同学段的课题研究(如学段教学目标研究、数学思维训练研究)等等。在诸多的校本教研活动中,以下两种研修形式尤其有特色:
1.定期召开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特色研讨会
在团队建设中,很重要的是发挥团队中领军人物的引领与示范作用,并促进各层级领军人物的快速发展。为此,北京小学在最近几年,先后为多位优秀教师(每学期至少1名教师)召开教学特色研讨会。
例如:在低学段,召开了“开发教学资源,活化教学内容”高丽杰老师数学课堂教学研讨会,“智慧教师与生命课堂”杨蕊苓老师数学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学段,召开了“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刘淑云老师数学课堂教学研讨会,“以智慧开启智慧”于萍老师数学课堂教学研讨会;在高学段,召开了“让学生张开思维的翅膀”李惠玲老师数学课堂教学研讨会,“让学生学好玩的数学”陈新华老师数学课堂教学研讨会。
同时,学校还以课堂教学研讨会为载体,在教师中开展“三个一”活动,即“写一本书”、“作一个专题报告”、“做一节研究示范课”。这样既促进优秀教师将自己的教学特点进行系统总结,为其他教师树立学科榜样,更重要的是,让优秀教师的艰辛劳动获得本校教师以及其他同行的认可。获得他人的尊重与认可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精神动力,教师专业只有形成良性发展过程(付出一收获一尊重一再付出……),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
2.倡导专家引领下的专业阅读
在教师专业发展不断深化的今天,组织教师读书学习似乎是一种时髦的活动。然而,教师的读书学习真能落实到位并有实效吗?教师有发自内心的读书需求吗?统一规定了书目,教师就会并有能力去读并用之于教学实践吗?北京小学数学组在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思考的基础上,注重专业学习的实效性,在专业阅读中重点关注两方面的工作。
第一,倡导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阅读不同的专业书籍。北京小学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鼓励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通过自主选择和专家推荐阅读不同的专业书籍,以使专业学习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例如:工作了9年的陈新华老师是这样读书的:
专业成长的模仿阶段,主要是读教学参考类书籍。刚刚参加工作,教学主要是模仿,所读的书主要是一些教案集、名师经验集。那时在我眼里,教参比教材要有用得多,《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现代小学数学”教学案例》、《我教小学数学》等是我的必读书目。然而,在模仿的过程中,我常常想:模仿的目的是什么?我究竟要教什么样的数学呢?
专业成长的初步思考与实践阶段,主要读“奥数”。前几年,全民学“奥数”的浪潮如火如荼,学生们经常会拿着不知哪儿来的难题来“拷”问老师们。于是,《华罗庚数学学校课本》、《小学趣味数学》、《金牌奥数》、《通用小学数学奥林匹克》、《举一反三》等多种版本的“奥数”教材及练习册是我经常翻阅的书目,我决定教有挑战性的数学。
专业成长的理性思考与实践阶段,主要读数学的“美”与“理”。在一次数学组的业务培训中,北京教育学院刘加霞博士做的题为“把握数学本质是一切教学法的根”的讲座。促使我对数学教学又进行了新的思考:教数学不能仅仅是想着数、想题、想怎么教,其实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教数学应该教数学的本质。于是,我开始阅读一些关于数学史、数学文化方面的书籍,如《数学的美与理》、《数学的源与流》、《数学的内容、思想和方法》、《数――科学的语言》、《通俗数学》、《数学杂谈》、《漫话数学》、《数学课程论》、《数学建模》、《数学史》等。
第二,注重专家引领,带着问题共读一本书。学校经常请专家为教师推荐各种专业书籍与文章,如有需要,学校还为教师购书、复印文章等提供经费支持。当教师在阅读或教学中遇到问题时,专家会给予及时的解读与引领。例如:《教与学的新方法・数学》这本书,北京小学的数学教师人手一本,随时阅读、反复体会,这样,在讨论某些专业问题时,大家就有了共同的研究基础。
三、研修活动的永恒主题:“把握数学本质”与“研究学生”
团队成长仅有研究的活动形式还不够,更重要的是研究什么、研究深度如何。北京小学数学团队的教育目标是教儿童能懂的数学、对儿童的终生发展有用的数学,因此,教师是否能把握学科的本质、把握教育的真谛、把握教育对象的需要就显得特别重要。
1.把握数学本质
北京小学数学团队认识到,教师要教好数学,就必须对以下问题进行追问:数学学科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小学阶段能够把握哪些?如何把握?只有如此追问,才能使小学数学课堂更加厚重。在讨论中,教师们认为,数学学科的本质至少包括5个方面:数学基本概念、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维方式、数学美、数学精神。小学阶段应主要通过以下途径把握数学本质:
(1)挖掘概念的本质―追求对概念的真理解
挖掘概念的本质,就是不断地追问自己:是什么?为什么?要具备哪些条件?为什么要有这样的条件……在不断地追问中,概念的本质就会越来越明朗。
数学概念是对现实事物的高度概括与归纳,是计算、判断、推理、构造等数学活动的基础。纵观小学数学教材,绝大部分内容都没有从数学角度对概念给出准确的定义,有的只是给出了描述性定义,如“角”。还有的给出了准确的定义但学生不易理解,如“平行”、“正比例”、“反比例”。教师只有准确把握和挖掘数学概念的本质,才能实现学生对概念的真理解。
例如:对于百分数概念的学习理解。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从字面上。学生很容易理解它的意思,从生活中搜集到的百分数都不带单位,更说明百分数只能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但一般的分数、有些整数和小数也能准确地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为什么生活中还大量地使用百分数呢?有人说,百分数的分母都是100,好比较。那么,分母都是20就不好比较吗?分子都是100就不好比较吗?为什么偏偏要把分母都转化成100呢?分母是100的分数――十进分数――小数,顺着这样的逻辑链条,学生不难得出结论,虽然用分数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是最方便的,但是它不好比较(不是十进制)、不好计算(不方便输入和使用计算器),与之相比,小数要优越得多,但小数一般不用来表示不到1倍的关系,所以产生了百分数。
(2)探寻规律产生的原因――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在小学数学中,绝大部分规律、结论都是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这样得到的规律、结论还只能算是一个猜想,是否正确还需要验证或是严格的推理证明,但教材中很少有这方面的内容。随着年级的增高,尤其是经过了一些简单的推理训练(典型的就是面积公式、体积公式的推导),学生越来越不满足于得到一个仅靠观察、实验就能得到的结论,更想弄明白隐藏在背后的“为什么会有这个规律”的原理。学生只有了解了规律的来源,才能形成理解性的记忆。为此,北京小学要求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教师要用最简单的事例(材料)、最易理解的方式,让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
2.走“进”学生
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只有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了解学生的需求、尊重学生的认识、理解学生的困难、宽容学生的错误、捕捉学生的创造,才能使数学课堂因师生之间心灵沟通、情感融合而充满生命的活力。教师如何走“进”学生?
(1)巧设认知冲突,满足学生的认知需求
认知冲突是课堂的生命,它引燃学生探究的火焰,使学生不断经历认知结构的失衡与平衡,在一波三折的思维波澜中享受数学学习的乐趣。例如:刘淑云老师在学习奇数、偶数时,设计了如下小游戏:
将一个圆形转盘平均分成12份,分别放入不同的奖品,并且设置开始和结束两个交互按钮,转盘停下来后,从箭头指的位置开始接着往下数,箭头指的是几就往下数几下,最后数到的位置上是什么,获得的奖品就是什么。
几轮抽奖之后,有悖常理的现象很快使学生们议论纷纷,此时此刻他们心中充满了疑惑:“在转盘上,明明是小奖、大奖各占一半,为什么我们抽到的都是小奖呢?”在这种预设的认知冲突中,学生探究的欲望被有效地激发出来。
(2)重视学生的质疑与问难,发现新的学习生长点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待学生的问题与疑惑,尤其要将学生创新性的思考视为珍贵的教学资源,有效地加以利用。例如:
在“圆环的面积”这节课上,李江涵同学提出:“圆可以转化成三角形,利用三角形面积公式计算(如图),那圆环能不能像这样转化为梯形计算面积呢?”
李子恒同学提出:“圆的面积我们是用分割的办法推导出来的,那圆环的面积是不是也可以采用这个方法呢?”
这两种计算圆环面积的方法都是教师在备课时没想到的,由于研究学生的理念已经深入教师之心,所以教师能及时调整教学进程,按照学生的大胆猜想,组织学生进一步探究,结果竟然都能得到圆环的面积公式,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太神奇了”。事实证明,教师善待学生的质疑与问难,往往会找到教学的新的生长点,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开放思维空间,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数学教师绝不能急功近利、只关注眼前的知识教学,而应该着眼于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发展。如果将学生的思维限制在封闭的小圈子里,让学生沿着教师指定的“路”去思考,那么只会培养出“盛放知识的容器”。只有开放思维空间,才能在最大程度上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例如:
学习圆柱体时,教材中有这样一道习题:将圆柱体沿着直径平均分成两份,求每一部分的表面积。我们将其拓展发散为:将圆柱体平均分成两部分,可以有哪些办法?切面可能是什么形状?你能求每一部分的面积吗?经过实践、观察以及想象,学生惊喜地发现:把一个圆柱体平均分成两份,平均分的方法竟然有无数种,切面形状会有4种不同的情况:
3、自加压力,示范引领。作为市小学数学名师,本人意识到不断学习、自我提高的重要性,自觉订阅《小学教学》《小学数学教师》等业务杂志,阅读全国著名教育专家著作,养成了写业务学习笔记的习惯。同时本人还充分发挥示范作用,积极参加湖南省“教师主题研修网络课程资源”研发项目工作。本人善于反思、及时总结教学经验,撰写的教学论文《让数学社团开启学生发现肯探究之窗》获省一等奖、市一等奖,论文《浅谈一年级课堂教学中数学思想的渗透》获市一等奖。
4、深钻业务,主动研究。本人主持省级数学课题《小学生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能力培养的研究》,带领全校数学教师深入研讨,走在了课改的前沿阵地;策划、主编的两期课题组内部刊物《课题研究》成为学校课题组资料样板;指导的课题研究录像课获省一等奖;执笔构建的“四疑四导”课堂教学模式,促进了学校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积极参与另一个省级课题《基于教师信息素养的研究》。现学校正在全国率先进行低年级语数质量评价方法的改革,本人承担数学总方案的设计及二年级数学质量评价方法改革的制定,为将方案制定好,本人多方请教专家,苦心钻研教学大纲,利用休息日、节假日多次加班加点思考方案、修改方案,为学校课改贡献力量。
在培训期间,我坚持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在网上学习,通过这次研修学习,学了不少知识,为我营造了一个广阔的学习天地,使我掌握了先进的教育理念知识和方法。我觉得在理论的形成方面有大幅度的提高。在培训中有大量的案例,深入浅出的阐明了理论,通过与专家,学员的在线互动交流,专家的真知灼见与精辟见解,以及同行的精彩点评,交流与感悟也让我意想不到的收获,专家的讲座,每一专题的各个观点及案例,很好地解决了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些感到束手无策的问题,也得到了很好借鉴和启迪。
二、认真学习,联系实际
在培训中有大量的案例,深入浅出的阐明了理论,专家的讲座,各个观点及案例,很好地解决了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些感到束手无策的问题,也得到了很好借鉴和启迪。我还阅读了大量的先进材料和记录了一些先进的理论与方法,并把这些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网络学习不但学有所获,更重要的是一定要做到有所用。
三、反思课堂,提升自我
课堂是教师体现自身价值的主阵地,我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理念。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努力将所学的新课程理念应用到课堂教学实践中,立足“终身学习”, 摒弃旧的教学方法,把先进的教学模式引入课堂。通过这次研修,在我的头脑中进一步确立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转变教育教学理念的重要性,使自己坚信只要坚持搞好素质教育,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支撑,进一步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可以实现学生的素养发展和教学成绩的双赢。
“论坛+项目+课例”的校本培训模式是以学科教研组和备课组为单位,以教科研论坛为展示舞台,配合学校试点项目的推进,策划与组织教师的校本培训项目。上学期学校教科室策划与组织的“教研组主题论坛系列——基于学为中心的教材研读”就是属于这一培训模式。以周前会“教师智慧大讲台”为展示舞台,以学科教研组、备课组校本教研活动为基础,开展了全员式、课例化的校本培训活动。
一、项目引领式教研活动,确定校本培训主题
以项目引领教研活动,是指学校每学期确定一个学校主导型教改项目,并以该项目为校本培训主题,推动各学科进行课堂教学实践改革,组织开展相应的主题式教研活动。学校主导教改项目是在学校最近三年来有影响力的各级课题成果修改的基础上产生的教改成果推广项目。负责教师由学校有能力策划和组织项目开展的校级领导、中层、教研组长、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等担任。除了负责人外,还有4~6名项目核心组成员,负责计划的细化和项目的具体实施。
“基于学为中心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研究”是2012学年立项的区教学改革试点项目。学校以省重点教研课题《基于“学为中心”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设计与研究》为主导,进行了全校层面的普及与推广,推动全校各教研组进行“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改革。以下是项目逐步推进的流程:
二、三级递进式理论培训,以理论引领教师
项目教研,是以项目为题,以工作任务为驱动,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使教师在完成研究任务的过程中掌握教育教学理论和技能。也是全校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科研活动。它是“行为导向”教研法的一种。
以项目带动教研,必须让理论学习先行,提升教师的理论修养,开拓教师的教育教学视野。具体分三步走:
1. “学为中心”总体理论学习,冲击与提升教师的思想意识
“课堂中的学习真的发生了吗?改善教师的教无可厚非,但教完=学会吗?做完练习=掌握吗?教与学是双向互动的过程,教学的效果也应是师生共同作用的结果。教学的有效性离不开学生的学习动力、合作学习的过程、学科情感、同伴及师生关系等等。”这是夏雪梅博士《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的主要观点。以此为理论学习的挈领性材料,在全体教师层面进行解读与导读,提升全体教师的思想意识和教育教学观。
2. “学为中心”的学科操作理论学习,促进与改变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
一个好项目的全面推广,不但要有先进的教学理念作引领,更要有可供教师使用的具体的操作技术。“学为中心”的学科操作理论学习,是各教研组依据“学为中心”的核心理念,寻找与本学科相关的较为成熟的课堂教学操作理论。并在学习的基础上,通过教研组讨论交流,梳理出适合本学科的操作模型和操作策略。
如语文教研组重点学习了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的《课型新艺术例谈》,梳理了以下一些语文新课型:
数学组重点学习了《徐利与杜郎口自主学习模式的转型》,梳理出了两种可供学习和借鉴的课堂教学操作模型:导学式教学和问题式教学。
3. “学为中心”的课例学习,提高与推动教师的课例解读能力
有了基本的“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操作模型和策略之后,还需要有针对性的课例引领,才能为教师所真正接受并掌握。因此,在框架理论学习之后,进行课例学习就非常有必要了。这一理论的学习分教研组和备课组两个层面开展。从形式上具体又分两个方面:一是看网络视频。二是看书面课例分析。
三、课题微研式教材研读,开展小课例研究
课题微研式教材研读是指在一节课或一单元的教学中针对学生出现的学习问题,以备课组为单位,以微课题研究的方式解读教材,分析原因,寻找解决策略,采用针对性改进教学策略,并通过智慧讲坛进行介绍和推广。
例如,语文教研组在前期备课组主题论坛比赛的基础上,推荐三、四年级备课组作了题为《燃起段落教学的“太阳”——小学中年级“段落”教学的误区及策略》的主题论坛。先和大家分享了中段备课组在前期互相听评课活动中发现的段落教学的误区:①段落训练缺乏重点;②训练无序,缺乏层次;③读写不合,缺乏指导。又与老师们分享了中段备课组在实践中采取的一些针对性的改进段落教学的策略和措施。如结合具体课例分享的策略:循序渐进,目标应分级把握;突出重点,教学如层层剥笋;感悟段式,仿写应写之有道等。
数学教研组综合前期备课组教研活动,以大组为单位开展了《基于“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的主题论坛。指出基于“学为中心”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与传统教学设计的不同之处,在于“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设计”在教学前必先通过学前调查,明确学生的学习需求,弄清学生已经知道什么,疑惑之处是什么,会了哪些方法,需要怎样的教学材料和情境支撑才能调动已有知识和方法等,再以教学前测结果为依据设计与展开教学。并结合具体的课例《三角形高的认识与画法》(四年级),讲解如何针对学生的错例开展教材研读,从学生的角度解读教材:“教材定义的高距离学生有多远?”“学生生活中已积累的对高的认识是怎样的?”“如何将三角形的高与学生已建立的生活中的高度进行沟通?需要怎样的教学材料作支撑?”备课组通过对比实验教学,总结出“学为中心的三角形高”的有效教学路径。
科学教研组以《课堂转型,我们在路上……》为题,以《钟摆的研究》的对比教学设计为例,介绍了如何从“传统课堂”的课堂教学向“基于核心问题引领的开展科学探究活动”的课堂教学转变。从“传统课堂”中“存在的问题”;“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活动的界定”;科学课堂改革的主要内容;课堂转型转什么?走向科学探究转型活动的观察标志;课例研究等6个方面,详细阐述了科学课堂转型的策略。
四、记录单式实践反思,促进教师深度研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