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网络教育专科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其教学目标强调专业能力的培养。现代教学媒体的引入是对传统教学媒体的补充,它对高职教学模式、过程、方法等各方面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如何有机地把现代教学媒体与传统教学媒体结合起来,取长补短、相辅相成,是高职教育面临的新问题。
2、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
网络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充分利用了最新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使教学能够跨越时间、空间的限制,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和交互性,网络教学使教学材料的展示越来越灵活、形象、生动,是支持新型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式学习方式的最有力工具,因此越来越受到高校教师的青睐。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计算机将网络资源以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形式展现。网络教育使原来单纯的基于归纳式演绎的讲解,转化为基于“情景创设”、“主动探索”、“协作学习”、“会话商讨”和“意义构建”等多种新型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改变过去一直困扰着许多高校的教学媒体“滞后”的问题,以替代过去那种教材陈旧、方式保守、“一支粉笔一张嘴”的传统课堂教学手段。但是网络又不可能完全取代学校教师直接的积极作用。因此,网络只是新型学习生态环境中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⑴国外网络教育应用广泛,效果显著
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于2004年6月,把“教育技术”界定为“通过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性的过程和资源,以促进学习和改善绩效”。从这一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实施教育技术的目标是“促进学习和改善绩效”;而且定义特别强调在教育技术运用中所使用的工具和方法应该是“适当的”,即应适合于运用这些工具和方法的人们及其应用的环境。因此,高职院校在课堂教学之外,要适当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网络平台、远程教育系统和多媒体教学软件等,不断拓宽高职教育教学的途径,以丰富教育教学的内容、方法和形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以及学习的效率,保证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
⑵国内网络教育的发展概况:
目前经教育部批准进行远程教育的试点高校已有68所,全国各地已建成学习中心2,000多个,在册学生高达200多万人。教育范围涵盖普通专科、专科起点本科和研究生课程、第二学位、非学历培训等各个层次,上百个专业。网络教育蓬勃发展,试点规模不断扩大,已经取得了可喜的经验和成果。1998年9月,教育部正式批准清华大学、北京邮电大学、浙江大学和湖南大学为现代远程教育第一批试点院校。1999年,教育部在《关于发展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的意见》中,提出发展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的任务和“统筹规划、需求推动、扩大开放、提高质量”的16字指导方针。1999年8月,教育部批准北京大学和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展现代远程教育。2000年,教育部相继批准中国人民大学、北方交通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等25所高校具有开展网络教育的资格。2001年,教育部正式批准华东师范大学、石油大学、厦门大学等14所院校参与现代远程教育工作,至此开展网络教育的学校增为45所。2002年,教育部批准北京科技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22所院校开展现代远程教育。同时,颁发了《关于现代远程教育校外学习中心(点)建设和管理的原则意见》(试行),以规范各院校的办学行为,确保远程教育的教学质量。截至2004年,参与现代远程教育的高等院校已达68所。
3、研究的理论依据
根据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高职的专业教学与其他学历教育的专业教学侧重点不同,它的教学重点在于将理论运用于实践,侧重于考查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的能力和实际操作的准确性和快捷性。
4、研究的范围和内容
本文从教学的模式、过程和方法三个方面,重点探讨了网络及多媒体技术对高职教学发展的影响。高职教育工作者需要在观念和方式上寻求新的突破,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掌握、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推动高等职业教育与时展相适应。
5、研究的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法,分析医学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资源建设的现状,经过论证,明确了现阶段医学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资源内涵,探讨共享型教学资源建设的必要性,提出搭建共享型资源平台的途径和方案。
6、研究程序
第一,本论文主要是以暨南大学为重点调查对象,多媒体与网络技术教学的发展应该首先立足于暨南大学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以侨生居多的实际特点编制合理的教学课件,体现它的侨校风格特色。第二,应该重视整合与开发有效的网络资源,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课件的优势,加强对暨南大学外招生基础知识的巩固。第三,在对多媒体教学课件制定质量标准的同时,应该建立一套相应的教师激励机制,使优秀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成果与教师的福利工资和职称评定直接挂钩,从而激励教师的积极性,保障课件质量。
7、预期成果和成果形式
1、年6月上旬网上《年秋季学期课程及参考教材目录》,各学习中心根据目录为学生订购教材。
2、年6月下旬教学部门根据拟定的《年季学期执行计划》聘请任课教师,落实教学任务。
二、选课安排
1、年7月10日前,学院为年秋学生完成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设计)或毕业实习及毕业实习报告这门课程选课。
2、年8月1日开始,学生根据学生工作室中的教学计划课程资源网上自主学习。
3、年10月4日-10月10日,学习中心在远程教育管理平台(以下简称平台)分别为年春季、年秋季、年春学生完成第四学期、第三学期、第二学期选课任务。以及年秋学生前四学期未修和未及格课程选课任务。
4、新生注册截止时间为年9月20日。9月21-25日,学习中心在教学教务管理平台上为年秋季新生完成选课任务。
三、开学时间
年秋季学期老生开课时间为年8月1日,新生开课时间为年9月1日。
四、辅导及答疑
1、面授辅导由学习中心自行组织,开学初各学习中心应做好计划,在9月1日前聘请好辅导教师。
2、注册截止15日以内,各学习中心根据实际情况组织新生集中辅导,主要内容为远程教育模式介绍、远程教育学习方法指导、各项规章制度讲解等。
3、学习中心组织学生网上学习,动员学生积极参加答疑,学习过程中学院提供两种答疑形式解答学生疑难问题,即非实时答疑和实时答疑。非实时答疑: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可向教师邮箱发邮件,教师在一周内做出回答或者通过学院网站的课程论坛提出问题,由学习支持服务人员转给相关老师,问题后通过论坛公布。实时答疑:年11-12月,学院安排教师进行实时在线答疑,每次答疑时间和课程见《互动答疑安排》。
五、考核与考试各学习中心
要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形成性考核,保证形成性考核成绩的真实有效。教学与学习支持部和学习中心(站点)管理办公室要加强对学生平时成绩的管理和形成性考核的督导、检查,加强考试过程的规范管理,加强对考查课程评定的检查。
1、期末考试时间:年12月24日-25日。
2、平时成绩录入平台时间:各学习中心要在期末考试前组织学生进行考前辅导,考试集中时收集学生作业,根据《形成性考核办法》评定平时成绩。学习中心将平时成绩录入平台时间为:2012年1月5日-2月15日。
3、考查课程成绩:期末考试前一周学院公布考查课程考核内容,学生独立完成,期末考试时集中上交学习中心。学习中心将学生考查课程期末考试成绩录入平台时间为:2012年1月5日-2月15日
4、成绩的录入与复查:2012年2月25日前学生成绩录入教学管理平台,成绩录入后,各中心要及时组织学生上网核查,如有疑问,自公布之日起的15日内集中提出复查申请,过期不予办理。
5、全国高校网络教育部分公共基础课统一考试时间:12月17日-20日(以通知为准)。学习中心应在考试前进行集中面授辅导,学院提供统考辅导材料。
6、各学习中心每年按照其本省或湖北省学位外语考试时间组织本科学生参加学位外语考试。湖北省学位外语考试,于年12月-2012年1月详见我院主页上公布的《关于做好2012年湖北省成人学士学位外语考试的通知》。
六、本科毕业论文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是继续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毕业论文(设计)可以培养、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为了切实做好我校网络教育和成人教育的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提高毕业论文(设计)质量,规范毕业论文(设计)过程管理,特制定本工作流程。网络教育毕业论文(设计)严格按此规范执行。毕业论文(设计)环节分为选题、撰写和答辩三个阶段。论文的选题及论文初、终稿的提交和所有评阅过程均通过我院远程教育教学与管理工作平成。
具体时间安排如下:
1、年6月27日至7月7日学习中心管理员上报指导教师信息模版。(只上报新增加的指导老师,所需表格在群共享里有)
2、年7月10日论文工作开始,10月30日论文评阅结束。(在此时间内各中心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安排工作。工作顺序为:学习中心管理员给毕业生分配指导老师。指导老师出题,学生选题,学生上传初稿,指导教师上传指导合格的终稿。)
3、年11月1日至12月5日论文答辩及答辩成绩导入平台。
七、专科毕业实践
1、年7月2日至9月1日各学习中心下达专科毕业班的毕业实习、实践安排。
2、年10月30日前各学习中心收集毕业实习、实践报告及毕业生实习、实践鉴定表,并存档待查。
3、年11月30日前各学习中心通过远程教育教学与管理工作平台上传专科毕业实习、实践成绩(录入成绩的方式和考查课相同)。
八、毕业审核和学位申请
1、年10月30日前上报年春秋季本科毕业生的学位申请材料,逾期不予受理,10月份我院会在主页上挂出相关通知提出详细要求。
2、年12月10日前办理毕业申报手续,审核毕业资格。
九、教学过程
资料的整理与归档教学过程资料是衡量教学工作执行情况、评价教学效果的重要痕迹,学院教学部门和各学习中心在工作中要真实、细致地做好记载,在学期结束时集中整理归档。
成教函授教育:一、按照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的教学计划,各函授站根据各自实际情况为年春、春入学学生拟定开课计划和课表,聘请任课教师,指导学生订购教材。并与9月15日前上报开课计划和课表。
二、根据各函授站实际情况和课表组织学生集中面授所有课程。其中部分专业(即与网络教育各学期的执行计划中相同的专业)由函授站安排任课教师按照远程教学管理平台上教学大纲和教案进行授课,网上学习资料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参考。
三、各函授站根据实际上课时间定期上报《教师聘请审批表》、《教学日历》、《考勤表》和原始记分册复印件等教学资料,各函授站定期检查收集学生作业。
四、各函授站每年按照其本省或湖北省学位外语考试时间组织本科学生参加学位外语考试。湖北省学位外语考试,详见我院主页学位管理栏中公布的《关于做好2012年湖北省成人学士学位外语考试的通知》。
五、从年春学生开始,成人学生的成绩通过我院平台审核。各函授站必须按照《关于各函授站课程成绩导入教学与教务管理平台的通知》将课程成绩和论文成绩做成电子文档格式发给相关负责老师,由我院老师导入平台。
一、电大开放教育与高校网络教育的比较
(一)电大开放教育的优势1.系统优势。从纵向看,电大已形成了从中央电大、省电大、市地电大、县级电大4级系统,教学点遍布全国城乡,已形成了完善的管理系统和教学系统,人称“天下电大一家人”。从横向看,电大教育作为成人高等教育已成为地方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地方政府及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将电大教育事业的发展纳入议事日程和教育强县(市)的组成部分,人财物等资源配置都列入年度计划及中长期规划之中。2.导学优势。坚持“基于网络,导学结合,虚实互补,四维互动”的16字教学模式,学生在网上学习、自主学习的前提下,配备一定的任课老师,安排一定的课时进行课堂授课,保留传统教学中的精华部分,做到现代和传统的统一,虚和实的有机结合,使未上过普通高校的学生也感受到大学课堂教学的风味,使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在良好师生互动中完成。许多求学者在众多的网络教育中选择电大开放教育,正是这一优势所吸引的。3.人脉优势。电大开放教育组班式教学和管理,形成紧密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使学员在电大有了新的同学之间、师生之间、校友之间的友情。经常开设一些小组讨论、郊游,在茶室、餐厅里聚会,增加了相互沟通,促进了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对学员的专业学习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使学习成了交友的平台,有的同学走出孤独,缓解了工作的紧张,陶冶了情操;良好师生关系,也使教师接触了社会,融入到充满生机的社会大学之中;在招生中形成了以旧带新,以“一招十”的良性循环。4.历史积淀的优势。今年是电大创办30周年,三十而立,丰厚历史积淀是一份丰富宝贵的财富,这是不可复制的。目前电大的开放教育是从过去的电大远程教育演变而来的,她摒弃过去一些落后的东西,继承一些精华的东西,增添一些具有时代性的新内容,是一个继承和发展的统一。电大坚持面向基层、面向农村、面向边远山区、面向少数民族地区的“四个面向”方针,长期以来孜孜不倦践行着,电大培养的学生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或白领、或蓝领,扎根创业创新的第一线。在改革开放的初期,电大学员在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着拓荒者作用。5.硬件设施的优势。基层电大已建成并开通电大系统的宽带专用网,配置开放教育所需的网络技术设施设备,有较完备的教学场地;近几年来,有的县(市)完成了电大异地重建扩建,面貌为之一新;有一支稳定的教师队伍和管理人员队伍,且数量和质量上得到迅速的提升;有完整的管理机构,为开展开放教育提供扎实的基础保障。
(二)其他网络教育的优势1.名校品牌优势。电大以外的网络教育依托其母体高校,拥有悠久的历史积淀和改革开放以来迅速发展的优势,教学质量和毕业生声誉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名校受到广大求学者的普遍追捧,无论是要文凭还是要知识都具有鲜明的品牌优势。浙江大学、人民大学这种优势尤其突显。2.资源丰富的优势。普通高校拥有众多的专家、学者、教授,人才资源雄厚,学科建设健全,科研前沿,获取的信息新,创新能力强;由于高校的经济实力强,技术装备完善,有条件开拓新的领域,这些都有力地支持了网络教育的发展。仅从教科书和网上资源都可窥见高出电大一大截。3.专业设置自的优势。普通高校在专业设置、课程安排上拥有较大的自。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和显现本校的特色专业和强项,另一方面可以适时或超前开设一些适销对路,社会有较大需求的专业,引领目前和未来知识市场的发展趋势,以吸引广大的求学者。如人民大学在人文和经济类方面的优势在网络教育中就比较突出。4.产业化的优势。奥鹏作为产业化的模式是通过收取服务佣金的盈利方式,将高校的课本、师资等资源以及考试标准形成体系,交给奥鹏来执行,形成一个系统的产业链,这样就可以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前提下,降低成本。5.网络服务标准化的优势。利用网络的最大优势,解决学习时空的限制。首先,在师生异地的情况下让学生得到及时到位的服务,如让学生及时拿到全面而准确的学习资源,报名、交费、选课、作业的递交都在网上完成。其次,让学生按某个标准通过课程考试,并且这种标准证明其获得了某种能力,部分科目的网上考试就是显示这一特点。
(三)电大开放教育存在的问题和不足1.品牌建设滞后。电大创办30年,在师资队伍、科研、学科建设、校舍场地等硬件建设方面,不仅不能与老牌院校,甚至不能与后起的高职院校相比;在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重规模扩张,轻内涵品质建设,因此电大的影响力、电大毕业生在社会上的作用,似乎在渐渐褪色。2.“远程不远,开放不开”。电大创办的初期,在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台有一定的专栏节目,传播电大的课程,现在电大不仅没有创设“百家讲坛”这样的栏目,而且从中央到省地方的媒体上都难觅踪影,从事远程教育的电大在主流媒体上退却,这是电大的缺位。远程教育的学员在网上可以报名、选课、交费等,这些网络教育学院做到了,而电大没有跟进,电大学生的作业还是传统的纸质作业,且几年内容不变,没有新意。电大专科的论文写作,也需调整。3.学科前沿信息、新成果不能及时吸纳。许多教科书陈旧,理论观点已经过时。例如,会计有了新标准、新规定,可是教科书还是旧的,使第一线的任课老师束手无策。
(四)其他网络教育存在的问题和不足1.过分依赖人机互动,缺乏人与人的交流沟通,没有形成传统意义上的同学关系和师生关系,不能利用远程教育的平台,构建今后工作、学习的人脉网,造成同学情感的缺失。有人戏称:“开学时交钱,期末时考试”,网络学院对学员的现状也难以作调查、摸底,只掌握一些基本的信息,至于充满个性的活生生的学员面貌一概不清楚,生动的人性化的教学演变成冷漠的程序化的模式。2.缺乏一个覆盖基层教学点的联系机构和组织机构。对基层指导、关心甚少,基层的要求、建议难以真正的诉求,有诉求也难以给予明确的令人信服的答复,由于商业的运作,教材价高且到达不及时。3.在利益分配上,网络学院处于强势,而基层处于弱势,分配给基层的比例少,分配上缺少一个与基层协商的机制,不利于调动基层的积极性。
(五)电大开放教育与高校网络教育之间可借鉴之处1.开放教育借鉴网络教育:网上资料做到新全好;教材及时修改以适应新的变化,增添新的知识内容;变纸质作业为网上作业,考试可增设开卷的形式;专科学历的论文写作应作新的调整。2.网络学院借鉴开放教育:学员学习面临难的课程,如高等数学、外语、实验,可开设一定数量的面授辅导,并给以一定的经费保障;利益分配上建立一种基层电大有话语权的协商机制,实现双赢,以调动基层的积极性;充分利用电大的师资,并对基层师资开展一些培训、教研活动;建立学会等组织,构建从上到下的组织网络,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
二、新形势下基层电大开展网络教育应实施的对策
基层电大经历近10年的网络教育,外部的环境和内外的各种教育资源要素发生了空前的变化,特别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机关、事业、学校在职人员、企业管理层的学历普遍提高,网络教育的生源呈现出下沉和减少两大特点,面对这样严峻的生源市场,基层电大开展网络教育必须作出未雨绸缪的积极思考和探索。
一、现代远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内涵
现代远程教育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教育形式,它以现代远程教育手段为主,综合面授、函授和自学等教学形式、采用多种媒体手段联系师生并承载课程内容。现代远程教育质量是指“现代远程高等教育机构或学校根据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要求,为满足特定的社会和学生发展的需要而确立的教育目标,设计、组织实施的旨在实现这一目标的教育活动达到预期效果的度量”。而现代远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指的是“为使远程高等教育的相关利益主体(政府、社会、家庭和受教育者)对远程高等教育所提供的人才培养质量、科研成果质量和社会服务质量感到确有保证,而运用系统原理建立起来的包括组织机构、程序、过程和资源的体系”。当前,教育质量已成为现代远程高等教育领域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议题,备受学界关注,质量保障已成为对现代远程高等教育质量进行评估与监控的制度体系。
二、现代远程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
在我国,远程教育已有数十年的发展历史,20世纪50年代起,远程教育在大陆的教育形态为“函授教育”,以函授教育为特征,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中期,称为“远距离教育”,以广播电视教育为特征,进入世纪之交,以网络技术、现代通信技术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为特征,称为“现代远程教育”。当前,我国大陆地区的现代远程高等教育主要有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网络教育三种形式,其实施机构有两大系统:“一个是中国广播电视大学系统,它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44所省级广播大学、814所地市级广播电视大学、1820所的县级广播电视大学和17076个广播电视教学点(班)组成;一个是普通高校网络教育学院,我国教育部批准的试点高校已发展至67所。”为全面落实《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教育部提出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并于2000年开展了现代远程高等教育的试点工作,华南理工大学作为首批试点建设高校,于同年5月成立网络教育学院,经过十余年的努力与探索,其办学规模已达3万余人,累计毕业学生近3.5万人,其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也日趋完善。
(一)远程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管理系统
远程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系统由校成人高等教育指导委员会、网络教育学院、校外学习中心(点)组成。成人高等教育指导委员会作为学校成人高等教育(含现代远程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最高组织机构,主要负责制订教学质量管理的目标;网络教育学院作为校直属单位,运用行政手段对教学活动的计划、组织、协调、指导等工作进行管理与监督;各校外学习中心(点)负责承担具体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过程的组织、师资队伍的建设及教学改革、教学研究等工作。
(二)远程高等教育教学资源建设系统
远程高等教育教学资源建设系统由现代远程教育课程设置、硬件设施建设、课程资源开发与设计、管理人员与师资队伍构建等四个部分组成。
1.课程设置
我校现代远程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坚持少而精原则,突出主干课程;合理安排教学全过程的学时分布、课内与课外的学时比例以及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比例。各专业必修课学分占总学分比例不少于60%,实践教学环节学分占总学分比例不少于15%。适当增加涉及新知识新动态的选修课程和讲座系列课程,拓宽学生知识面,加宽加深课程内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经管、人文、艺术类专业各层次毕业最低学分为80学分,理工类毕业最低学分为85学分。高中起点升专科各专业的课程数约为21—24门,专科起点升本科各专业的课程数为20—23门。
2.硬件设施建设
截至2013年,我校网络教育学院已建成网络教育数据中心,实现与主要的ISP服务商互联互通:电信(独享100M)、联通(独享100M)、教育网(独享1000M)。继续完善投资建设网络教育数据中心,对核心网络与安全设备进行容灾备份建设,采用虚拟机房式部署各种应用服务并做好迁移备份工作。将电信带宽升级至500M;在电信IDC机房对所有业务进行异地容灾备份,确保应用与服务做到永不宕机。继续开展V3.0网络教育平台三期建设工作:如研发优化“期末考试电子化”系统,完善课程考试题库;完善学习支持服务功能建设,实现毕业资格审查全自动化,推动毕业工作的高效准确开展;进一步提高系统的友好性,增加各业务的“温馨提示”、个性化的提醒服务与各种消息主动推送,提高管理与服务效率;完善学习中心管理与服务质量评估功能。
3.课程资源开发与设计
资源建设是现代远程教育的核心竞争力,一流的现代远程教育学院具有一流网络资源。早在2001年,我校制定了《华南理工大学网络教育学院网络课程研制开发管理暂行办法》,对教学资源建设目标、建设方式、建设内容及技术要求、项目经费支持、项目申请与审批、项目过程管理、网络课程维护与更新、出版发行与推广应用等方面做出相应地规定。教学资源建设项目面向校内外公布,采取自由申报、公平竞争、择优立项的建设方式。此外,为鼓励和吸引校内优秀教师积极投身现代远程教育,学校把网络课程建设项目作为横向课题与教改项目,纳入学校“兴华人才”工程考核体系,承认教师工作量并给予经费资助,极大提升了教师参与网络课程建设工作的积极性。截至2013年,学校已构建起法学、工商管理、土木工程、电气工程机械自动化等15个专业的网络课程体系,共300余门课程(含7门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并建设了一批网络课程面授录像视频及电子辅导材料,搭建起网络教育教学资源库。
4.管理人员与师资队伍构建
截止到2013年,我校有现代远程教育专职管理人员33人,其中,本科学历13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20人,副教授以上职称7人,较2001年而言,净增21人,增幅为175%,可见,我校现代远程教育专职管理人员队伍规模稳步增长,已组建了一支结构合理的现代远程教育管理团队。华南理工大学重视现代远程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规模逐年稳步提升,2001年,学校聘请教师106人,2011年为210人,净增104人,增率为98%。2012年,学校继续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聘请247位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参与教学辅导与毕业论文指导工作,其中90%为华南理工大学校内专业任课教师,师资队伍整体结构合理,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占师资总人数的比例达56.5%。师生比为1∶87,教师队伍的日益扩大,能较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学校现代远程教育的开展提供了质量保障和智力支持。
(三)现代远程教育教与学过程管理系统
1.学习支持服务
我校积极采取各种措施,为学生提供支持服务,取得了良好效果。具体包括:不断丰富和完善现代远程教育网站,为学生提供网上学习、交流的平台;网络课堂提供了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学生登录后可以自由、自主的学习;定期安排教师利用直播辅导或到校外教学中心面授,并把教师面授过程拍成录像上传到网站上或寄送到校外教学中心;新生一入学,第一门课程为“网上学习指南”,该门课程开设的目的是加强学生网上学习技能和学习方法的培训;我院在每个专业开设了一定数量的选修课和通识课,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进行选修。
2.课程形成性考核
为保障学生学习效果,学校制定了《华南理工大学网络教育学院课程形成性考核管理办法》,将学生参与同步练习册作业、网络辅导等情况作为对学生平时成绩的考核依据,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30%—40%。期末考试的成绩则由卷面成绩和平时成绩按一定比例综合而成。此外,现代远程教育部分专业课程为阶段性考试,每学期安排一次期末考试,部分课程采取口试、大作业的考核方式,如“英语口语”课程采取面试,实践报告等采取“小论文”的考核方式。
(四)现代远程高等教育教学监管系统
教学质量监控系统由校教学督导组、校外学习中心(点)教学督导组两级督导组成,是保障教学质量的调控手段,负责对教学全过程进行监督和反馈,使教学质量达到既定的目标。华南理工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在监管方式上,积极探索“第三方”督查,具体由继续教育学院评估督导办公室执行,其下设管理人员4人,并拥有一支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的督导员队伍。
1.实行教学督导制度,注重教学管理过程监控
聘请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尤其是网络教学经验)和教学管理经验的退休教师组成远程教育教学督导组,通过现场听课、座谈、问卷调查、电话访问、实地考察等方式对网络课程、教师教学辅导、毕业论文答辩检查、网络教学服务体系等方面进行有效监控。定期召开督导工作例会,汇报月度督导情况、研讨督导过程中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会后整理督导工作会议纪要,并下发给各教学站点。会议提出的问题主要由教学管理中心跟进,并在下一次例会上进行反馈。
2.逐步形成现代远程教育办学质量评估的长效机制
在办学理念上,从学校到校外中心,已对质量评估形成认同感;建立了一套相对科学、规范的评估指导性文件,将日常的质量监控与阶段性的评估有效结合,使评估工作常规化、长期化、长效化;已成立专门质量监管机构来开展评估督导工作,把质量评估作为其重要职责之一;做好教育部、广东省教育厅对现代远程教育质量的有关文件精神传递工作,做好校外学习中心(点)质量评估的规划、组织、协调、指导工作,做好质量评估的总结、宣传、落实工作。此外,将日常检查和集中检查相结合,长期坚持期初、期中、期末检查制度,全面加强教学全过程监控,保证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行。
(五)现代远程高等教育教学信息反馈系统
教学质量信息反馈系统主要是对教学信息收集、处理和传递,并将有关教学质量信息反馈给教学管理决策部门,以便更好地促进教学质量提高。教学质量信息反馈主要是通过学生网上评教、督导组评教和教师评教三种方式进行;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和教师座谈会以及校统考课程研讨会,将收集到的一手材料整理后进行反馈,对全面了解教学信息动态、提高教学质量、推动教学改革等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2年各级各类学历教育学生情况[EB/OL].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581/200507/10560.html.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2年各级各类学历教育学生情况[EB/OL].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567/201309/156896.html.
[3]高利容.ISO9000标准在现代远程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8.
1999年以来,国家允许68所网络教育学院(以下简称网院)进行以互联网为主要依托的学历继续教育,截至2009年末其累计招生近1 000万人,而会计学专业则是其中的热门专业之一,据笔者粗略统计,目前至少有53所网院办有该专业,因此有必要对这类特殊办学机构的会计学专业的培养定位和教学实施进行分析研究。
一、网院会计学专业的培养定位
培养定位是教育对象经过培养后在社会中的相对位置,如果把教学过程视为人才这一教育产品的产销过程,则培养定位如同产品定位。确定培养定位的出发点,除了考虑“市场”――职业的需要,还要考虑“原材料”――生源的特点,以此做到培养过程始终端的契合。
(一)网院生源特点
网院的生源是脱离普通学历教育的社会人员,多数为在职人员,因此与普高和高职有所不同,工学矛盾导致的学习时间有限是固有问题,而近十年来其生源发生了一些新变化:
第一,生源平均质量降低,是普高扩招和宽松入学等政策带来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影响,这突出表现为学员个体学习基础和学习积极性的下降;
第二,生源总体构成复杂,由于缺乏统考录取和统一管理,学员不仅能力水平参差不齐,其个人情况也千差万别;
第三,生源所在岗位基层,中高端岗位的学员已是凤毛麟角,绝大多数学员从事基层工作,相当部分会计学专业学员为非从业人员。
(二)会计职业环境
会计类职业市场需求一直较大,因此会计学专业成为各类院校普遍开设的长线专业,从而造成从业人员长期大量供给,这种情况使会计职业呈现以下趋势:
第一,专业能力要求日趋提高,经济发展和与国际接轨带来的业务处理和分工越发复杂,而现行会计准则较以往容量大大增加,这使得从业人员必须通过越来越专业的学习获取职业资格和业务能力;
第二,从业经验要求日趋普遍,企业一方面是希望能迅速满足企业业务需求,同时减少自身的职业培养成本,另一方面则是会计职业市场巨大的供给量推动了岗位标准更加苛刻,这已经成为毕业生或者从业不久者的一大短板。
总之,会计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特别是数量庞大的中低端基层会计人员(网院的生源或毕业生多属于这个群体)更是如此,适应职业需要成为这个群体的第一要务。
综上所述,传统的“带有浓厚的文凭补偿性质”的成人教育改革就变得更加迫切。网院的培养定位除了教育学意义上通用的“获取学习能力”之外,远程教育专家严继昌先生专门指出:“就目前的生源情况,宽进严出的培养机制来看,实事求是讲是做不好的,因此量大面广的网络教育只能做另一类型的教育,即应用型人才培养”。在会计学历教育问题上很早就有“通才”和“专才”的学术探讨,与普通高校“多学科知识视野和思维素质”或者“厚基础、宽口径”的复合型“通才”培养定位有所不同的是,网院这种高等继续教育的人才培养应定位于“专才”,即适应会计职业需要的专业型应用人才。
二、网院会计学专业教学实施的要求
教学实施,是为了达到培养定位组织教学的具体活动。对网院来说,教学实施不能仅仅考虑网络和远程的形式,更要从培养定位的实质出发,突出以下要求。
(一)基础性
基础性是由网院生源特点所决定的,不管是从个体还是总体出发,教学实施应照顾其理解能力和思维水平,以“双基”为主,而超出学员接受水平的教学只能是揠苗助长,使其学习能力培养更加困难。
(二)专业性
专业性是会计职业的生命,虽然多数人参加网络教育目的是拿文凭,但学员选择会计学专业则是从职业出发,专有的知识技能和职业资格所构筑的“职业壁垒”使该专业具有实用性。因此教学实施必须立足专业,以此满足学员的职业需求,使其具有相应的职业胜任能力和职业学习能力。
(三)实践性
实践性是基础性和专业性的结合,能拉近理论与实务的距离。如会计模拟实验基本上将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体现出来,也成为学员亲身体验会计职业,积累职业经验的重要途径,这不仅可以提高学员学习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部分学员从业经验不足的缺陷。
综上所述,在教学实施中,基础性是现实,专业性是灵魂,实践性是途径,最终落实到专业型应用人才的培养定位上。
三、网院会计学专业教学计划中体现的问题
教学计划是教学实施的大纲,是培养定位的直接体现,因此可以从实证角度来分析各网院公开的专业教学计划。截至2009年秋季笔者共收集27所网院“高起专”(以下简称专科)和31所网院“专升本”(以下简称本科)教学计划作为研究样本,资料来源于网站或奥鹏远程教育公共服务平台。
(一)学分设置
学分设置是指必修和选修课程模块之间及其内部的学分占总学分的相对比例,笔者将必修课分解为专业课、专业基础课、公共课(包含经管专业公修的经济类数学)和实践课四个模块,而专业课由核心专业课和准专业课两部分组成,后者为会计工作和资格考试必需的专业基础课程,如财务管理类、经济法和税法税制类课程。
1.总体分析
总体分析即对各网院教学计划中各模所占总学分比例进行对比,会计学专业各个样本课程模块学分各描述性统计量表见表1。
据表1可知,各个样本单位教学计划中各课程模块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相差较大(影响后面进行的聚类分析),并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从必修和选修课分布来看,大多数样本必修课比例占有绝对优势。不管本科还是专科,选修课比例中位数远小于平均数,说明多数样本选修课所占比例较低。
第二,从必修课内部看,综合实践课程比例较少。专科综合实践课程的比例平均只有总学分的7%不到,本科平均水平上升到12%(后面将详细论述),并且也存在中位数小于平均数的现象,说明多数样本该比例小于平均数水平。
第三,从培养层次上看,专科本科略有差异。主要体现在必修课内公共课模块比例上,专科段中公共课平均比例相对本科段较高,这说明多数样本单位的教学计划专科段以大本低年级课程为主,而本科段以大本高年级课程为主,所以专科段公共课程比例较高也就不足为奇。
2.聚类分析
为了进一步研究各办学单位教学计划的特点,本文采用多元统计分析中的系统聚类方法(中间距离法)进行分析,变量为样本中各模块学分比例,距离选用欧式距离的平方,分析工具为SPSS13.0,聚类结果及简要分析见表2。
对照表2可知,不管是专科还是本科,由于各样本中“选修课”这一变量差距最大,因此很容易从聚类结果中辨识出以选修课比例最高和较高分类的类群。这两大类样本可以归类为“高选修”类群,然后可以分离出“高专业”类群,而包含样本量最多的类群则是专业基础课程与公共课合计比例最大的类群,可以称为“非专业”类群。由于实践课的比例太低,因此在聚类中该变量作用不大。
“非专业”类群成为容量最大的类群,体现了多数网院会计学专业教学计划借鉴普通高等教育注重“多学科”或者“宽口径”复合型人才培养定位的倾向。
3.综合实践课程分析
实践课是专业课的延伸。在专科段,有11个样本根本没有综合实践类课程,而其余16个也可以从表3看出总体比例非常有限,较高的比例也是由于论文比例较大,明确开设实验课的仅有2家;在本科段,其比例的提升更是归因于毕业论文,且有22个样本综合实践课程内容仅有毕业论文,而其余8个样本根据表4可以看出,明确开设实验课的也仅有2家。
从内容上看,首先,占综合实践环节比例较大的毕业论文,其实践价值有待商榷;其次,教学计划说明中对于综合实践课程的内容表述也比较模糊,而多数的教学计划也未标明是否存在与专业课程匹配的课程实践教学内容。
(二)课程设置
本文所指的课程设置是指各模块内部课程的数量和内容。学员在学习时对学分往往不如对课程数量反应敏感,且由于各样本单位对于学分设置并不统一,故有必要分析这些作为佐证(因选修课可比性差,故本部分以必修课为主)。
1.课程数量
表5是各办学单位必修课各模块课程数量列表,可以看出如下特点:在专科段,总体平均水平上公共课与专业课数量持平;在本科段,专业课平均数量较专科段有所增加,这与对学分比例分布状况的分析结论可以互相印证。
2.课程内容
据表6,在必修课中,专科段出现频率高的基础专业课程在本科段的出现频率大大下降(特别是那些专本兼招的办学单位),这印证了前文专科课程安排向大学低年级看齐,本科则向高年级看齐的倾向;而在选修课中,专业课数量比例为专科14.04%,本科31.62%,所占比例较低。
综上所述,网院会计学专业教学计划体现的主要问题是普高色彩浓厚,专业和实践课程比例偏低,离教学实施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
四、相关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除了经常提到的教学方式网络化之外,还必须仿照“业务流程再造”理论从源头进行系统化的符合客观实际的“教学流程再造”,其要点如下。
(一)改变指导思想
指导思想是教学的根本,也是进行流程再造最基本的一环,对于网络学历继续教育中会计学专业的指导思想应从培养定位出发,明确网院学历继续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如果照搬普高的培养定位加上“普高模式简化版”的教学实施只能是南辕北辙,而将其仅仅视为普通高校创收工具的认识更是违背教育初衷。
(二)定位专本层次
从目前教学计划中反映出“专科向低年级,本科向高年级看齐”的思路仍是继续教育瞄准普通教育的做法。既然我国会计职业资格有自己的体系,不妨将视线转向会计职称考试,将专科段定位于[从业资格,初级资格)区间,将本科段定位于[初级资格,中级资格)区间,在此基础上可适当添加非专业课程。
(三)优化课程设置
在不增负前提下进行课程重新分配:首先应该提高专业课程比例(包括选修课中的专业课比例);其次应该加大专业实践力度,配备课程实践和综合实践;最后应该着眼于学员基础,加强基础专业课程的教学,培养学员的会计理念。而对于必要的非专业课程,也应该贴近生活,以观念和知识普及为主,因为过于抽象的内容不仅浪费学员时间而且效果不佳。
(四)重构学习资源
教学流程再造离不开教学资源的开发与整合,其中教材是源头。目前多数网院教材仍是走“普高教材缩减版”的路线,严重脱离学员的理解能力和思维习惯,以此为基础开发的网络资源要么继续脱离实际,要么改弦更张浪费大量资源。因此有必要从实际出发重编适合网院学习的专业教材,以此开发更加具有实践性的网络教学辅助资源,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除了微观层面的再造,教育部门在宏观层必须有所行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征求意见稿》中明确指出“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稳步”二字要求网院这种学历继续教育单位必须找准培养定位,优化教学实施,走质量发展的路子。这就必须加强行业规范和监督,防止各类短期行为的蔓延,使其回归人才培养的本位,真正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专业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赵晓展.成人教育,历史使命已经完成?[N].工人日报,2005-12-8(5).
[2] 严继昌.事关网院声誉,定位至关重要[J].中国远程教育,2003(1):69-70.
[3] 王光远,陈汉文,林志毅.会计教育目标之我见――试析通才与专才之争[J].会计研究,1999(9):45-50.
[4] 刘永泽,翟胜宝.会计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对策研究――基于改革开放30年来会计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变迁[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9(6):43-48.
成人教育的办学形式、教学模式是基于远程、开放的环境下,充分运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以个别化学习与协作学习相结合所构建的教学活动形式。由于教育的大众化,入学门槛低,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学习条件、态度、方式也各不相同,加之面授辅导时间又少,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为此,本文在教学实践基础上,结合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采取的对策,进行积极探索与深入思考。以期远程成人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成人教育《电子技术基础》教学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生基础太差。尽管在《电子技术基础》教学过程中,避开了高等数学知识的应用,但学生在学习诸如含有微积分公式、指数、三角函数、向量分析等内容时,还是显得力不从心。二是教学模式陈旧,“远程不远,开放不放”,教学资源匮乏。。针对成人教育《电子技术基础》教学过程中面临的诸多问题,我们采取了一系列对策,取得了初步成效。
首先,把握远程成人教育的特点,做到因材施教。如教材第三章中的“数制与编码”,教材采用大篇幅讲解,学生学习有困难,但该内容恰巧无需掌握。学生用计数器很容易完成,即使学生没有计数器,也可用加权“系数的关系”来完成。如(257)10=( )2,可以用257=28+20,很容易得出结果为:(100000001)2。再如:掌握常用标准中规模寄存器、移位寄存器、计数器的逻辑功能与使用方法;熟悉由门电路组成的多谐振荡器的原理,了解单稳态触发器、施密特触发器的功能和用途等。紧扣该课程的教学大纲及教学要求编写电子教案。建设高质量的网上教学辅导课,再辅助以网上实时、非实时答疑及其他网上教学支持服务,希望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辅导效果。
其次,重视实践应用,理论与实践并举。结合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对面授课加以改造、创新,既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加强自主化学习的指导思想,又不刻意淡化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在强调学员的“主体”性的同时,决不能忽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必须“导”得恰到好处。转贴于 1.学会以下分析和使用方法:简单直流电阻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用布尔代数表达式、真值表、逻辑图、卡诺图、波形图描述逻辑函数的方法;组合逻辑及时序逻辑电路的分析方法;常用中规摸组合逻辑器件和时序逻辑器件的使用方法。2.培养以下几方面的初步能力:使用常用测试仪器(万用表、示波器、扫频仪及信号源等)的能力。以上基本技能的讲授,尽量在实验室进行,辅助以实验操作,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动手能力。
再之,充分利用网络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教育的优势。现代远程教育的许多教育资源,都是以网络为载体的。除了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外,必须熟练掌握现代的教育手段和技术,特别是网络教育技术。不断拓宽通过网络与学员进行交流和沟通的渠道,通过“课程答疑室”开展网上实时及非实时答疑活动,及时解决学员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通过电子邮件等手段进行作业的上传与批改后的发放;坚持每天都上网,及时处理学员反馈的问题,随时监控、了解学员的学习进程,使学员随时都能感受到教师的存在;结合课程特点和中央电大的教学资源,如教学大纲、教学实施方案、课程网上bbs讨论、网上模拟自测题等等,编写好自建资源,供学员随时、随地上网学习,并且可以随意点播任意章、节的导学内容。
最后,把握教材中的知识点,结合往届考试题,讲解每章曾出现过的考题类型,给学员作较详细的试题分析、解题思路指导。这一环节的主要任务就是:举一反三,给学员讲解做题方法,进一步对前面所学知识进行提炼、归纳,形成较为完整和系统的知识体系。适当进行精讲多练,可以增强学生信心,提高期末考试及格率。
一、课程设置和教材选用
课程设置和教材选定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前提和环节,是实现教育目的手段。课程设置是否合理、教材选用是否妥当、课程质量的高低、其实施是否有效,直接关系到培养目标的完成和培养人才的质量。它的设置受现有的科学文化知识、学习者、社会需求三个方面的影响和制约。远程教育课程设置和教材选用原则:
1.实用性原则: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要求课程设置和教材选用突出教学的应用性和实效性远程教学对象大部分都具有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或有一定的工作经历,因而培养目标和课程的设置应适应特定教学对象的特点。课程设置和教材选用应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结合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技能培训考试,课程内容应突出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主,专业教学应加强应用性和实效性。要突破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体现社会生产、服务、建设、教育、管理第一线对人才的实际需要以及岗位、岗位群和技术领域的要求。
2.经济性原则:课程设置和教材选用少而精。不论网络教育对象还是成人函授教育对象,多以业余、自主性学习为主。应贯彻课程设置少而精的原则,削枝强干,突出主干课程,在保证教学内容系统性的前提下,注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和探究式学习能力。
3.层级性原则:明确不同学习层次的课程设置和教材选用,满足不同层次的学习需求。教学计划中课程设置和教材选用需要明确不同学习层次的知识结构。专科层次的学习侧重于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本科层次侧重于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提高。并且充分保证专科和本科层次学习知识的独立性和连续性。
二、教学资源的配置
教学资源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用于学习实践的资源。网络课程教学资源包含现有的“硬件”和待开发的“软件”。充分发挥这两种软硬件的有机结合,才能确保课程的质量和保障课程的效果,促进教与学的效果的最优化。“硬件”是指传统思想上的教辅资料即课程教材、辅导材料、字典和手册等。“软件”指集音频、视频于一体的网络课程课件。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考虑如何整合、研发各种教学资源让学生产生学的兴趣,能主动学习,且学生容易接受便于学习。
1.激活学生的兴趣。网上教学资源不是仅仅只对课本进行电子文档、电子练习的延续,而是具有能对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功能,增强学生的学习资源的趣味性、成就感和实效性。针对不同教学环节、不同教学对象开发多种媒体的教育资源。
2.增强学生的学习实效性,实行边学边练的测评一体化方式。建立短时课程辅导资源,半小时学习半小时练习。
3.完善课程内容的丰富性。每门课程提供教学大纲、学习进度表、电子教案、阶段性作业、辅导与串讲、综合测试、答疑等教学内容。
三、教与学的技术环境平台建设
网上教学辅导平台的开发和建设,是运用网络技术进行网络课程和网上教学的技术保障。教学辅导平台应以学生为本,为学员提供网络学习支持功能,如网上答疑、在线作业和测试、小组学习集群讨论,等等。
1.网络畅通保障学习随时性和学习进度。根据自己的学习实际情况来确定自己的学习时间、内容和进度,可随时从网上快速获取相关学习内容或在线向老师提问和同学请教。
2.提供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技术支撑。第一,网络视频交互教室和即时通软件实现师生之间的即时视频的互动交流,通过在实践中使用,这种互动式教学模式在远程教育上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视频教室互动克服面授教育的时空限制,学生能平等地接受教育。通过老师的在线指导,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信息得到及时反馈。学生在单一静态学习教学资料同时进行学员间互动学习和师生问交互学习。第二,开展课程论坛和BBS论坛。引导学生角色转变,由被动变主动,加强了学员间情感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和热情。
3.提供学生学习的实时监控系统。从现代技术手段上严格对学生网上学习、网上讨论、网上作业、网上考试、毕业设计进行实时监控,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平时成绩提供有力凭据,从而加强了学生的管理。
四、课业水平的考核与评价
学生学业成绩考核是教学过程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考核结果可以作为分析教与学的质量重要依据之一。
1.课程考核。远程教育课程考核由形成性考核即平时成绩和总结性考核即期末成绩两部分构成。形成性考核主要有网上学习、阶段性作业、参加小组学习活动等,总结性考核主要有两种形式即网上考试和纸质考试。根据远程教育的学习对象特点,学生难以抽出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死记硬背,但其具备一定的理解运用能力。考试形式可以多样化:开卷、闭卷和考查(设计图纸、程序、读书报告等);考试内容侧重于技能考核,题型侧重于论述、案治觥⒊绦蛏杓频?考试时间可以分批进行;考试地点可以灵活选择。
一、网络教育精品课程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建设滞后,数量少一般意义上说,网络教育精品课程包括国家级、省级、校级网络教育精品课程。在此,我们仅对国家级网络教育精品课程进行定量比较。2007-2010年,教育部共评审出网络教育精品课程209门,而同期普通高校本科精品课程有1649门,高职高专精品课程有801门。网络教育精品课程数量较少,与普通本科、高职高专教育差距很大,这反映出网络教育精品课程建设的滞后。应当说,这基本上反映出了我国现代远程高等教育课程建设的现状。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多重原因,我国远程高等教育课程建设的整体水平不高,直接制约着网络教育精品课程的数量。从进一步的比较可以看出,2009年网络本专科生招生数约为普通本科或普通专科招生数的一半(由于学制不同,采用招生数比较),但国家精品课程数则只有普通本科的1/8、普通专科(高职高专)的1/4,相对而言差距很大。从国家级网络教育精品课程的绝对数与相对比较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网络教育精品课程还有相当大的扩展空间。
(二)忽视实践能力培养,资源适用性不强网络教育精品课程要求具有一流教学内容、一流资源和教材,要求具备较高的质量。开展课程建设,首先就要设定恰当的课程目标。在此基础上,根据课程目标及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选取学习内容、开发学习资源。教学内容应符合课程目标要求,体现科学性、系统性、适用性,知识结构合理,并有一定的拓展性。选择了一流的教学内容,还需要建设一流的资源和教材。为了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要,网络教育精品课程往往要求有丰富的资源,“通过一体化设计建设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的立体化教材,根据学生的学习条件差异提供多种形式的学习资源”。[2]教材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文字教材大多是由本学科领域的知名教授担任主编,这有利于保证教材编写的学术水平,但一些教材过于厚重,没有有效把握成人在职学习的特点,学生负担较重。有的教材比普通本科教育的教材还厚很多,学生要把教材从头到尾看一遍都相当困难,因此必须精简教学内容。要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要,首先就要满足学生的基本学习需要。教材建设应该充分考虑成人在职学习者的特点,精心选择教学内容,合理设置广度、深度与难度,并保证编写质量。第二,资源建设同质性较强,一门课程的多种资源未能实现有机协同与互补,一些课程的文字教材、教学录像、文本辅导内容重复度较高,难以满足学生差异化的学习需求。第三是重知识教学,轻实践能力培养。远程高等教育是面向“职业人”的教育,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理应是课程目标的重要一维。然而在网络教育精品课程建设中,“知识本位”的教育质量观依然根深蒂固,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未得到足够重视。缺乏高水平的仿真实验和虚拟实验案例,缺乏对远程教育环境下开展课程实践教学的深入探索与成功经验。可以看出,网络教育精品课程资源质量尚有待提升。
(三)缺少学生参与,资源应用程度不高应当说,经过这么多年的积极努力,远程高等教育的课程建设水平有了较大提升,所开设的课程基本上都有资源。然而这些资源却并没有得到有效利用,资源点击率不高,学习活动参加者不多。虽然有教材、大量的网络资源,但一些学生却很少利用这些资源开展自主学习,或者进行系统的学习,这无疑会加剧考试的风险。即使是一些评选出来的精品课程,学生参与程度也不高。教师精心制作的教学资源、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由于缺乏学生的积极参与,师生之间缺少交流与碰撞,教学目标难以圆满实现。这里面既有学生方面的原因,如学习条件的限制、工学矛盾突出、学习积极性不高,也有学校、教师的原因。不管基于何种原因,学生参与程度应该视为精品课程评审的一个重要指标。教师的美好愿望、辛勤劳动只有通过学生的积极学习才能收到实效。而精品课程应该是重实效的,网络教育精品课程必须是学生参与程度高、整体教学效果好的课程。
(四)受益面不广,示范性不强精品课程必须是示范性课程。为了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让更多的人从中受益,教育部规定了国家精品课程必须免费上网开放,并建立了专门的网站,收到了一定的效果。然而,与预期的目标仍然相距甚远。现实的情况是,一些精品课程上网免费开放后,却很少有人去浏览、学习,课程建设团队也很少与外部学习者互动、沟通,精品课程处于一种被冷落的状态。“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之后,绝大部分精品课程网站的更新工作就停止了”;“绝大多数精品课程的交互平台都是在评审期间启用,评审结束之后就无人问津,有些课程在评审结束之后,偶尔有学生在平台中提问也没有教师作出解答”。[3]可以看出,精品课程建设共享程度不高,辐射力不大,模仿与学习者甚少,对同行与本学科的帮助有限。要充分发挥网络教育精品课程的示范效应,建设者的主动公开、推动共享是必要的,但仅把课程资源挂在网上是不够的。显然,精品课程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合作与交流,增强示范性,提高共享程度,增强辐射力,提高精品课程建设的效益。
二、加强网络教育精品课程建设的策略
(一)建立现代远程高等教育课程建设规范,提升课程建设的整体品质要建立一大批高水平的网络教育精品课程,首先就要提高现代远程高等教育的课程建设整体能力与水平。而要提升课程建设整体品质,需要建立一个课程建设的基本规范。在普通高等教育领域,一门课程多少个学时,每节课多少分钟,这是有明确规定的,在执行过程中不能缺省。但在成人高教领域,虽然在专业教学计划里面也有课程及学时数的规定,但在执行过程中却五花八门,同一门课程在不同的教学点实施差别很大,各个远程教育机构的课程建设也是各有一套、花样繁多,这显示了成人高教的灵活性,但却缺乏统一性与可持续性,教育质量难以得到有效保证。因此,需要从社会经济发展变化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出发,立足成人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况,建立一个基本的、恰当的课程教学规范,并上升到国家政策层面。为了提升课程建设整体水平,一些学校已经采取了诸多措施,并取得了可喜成绩。然而,现代远程高等教育课程建设整体品质依然欠佳,精品课程更是少之又少。显然,要提高远程高等教育的整体课程建设能力与水平,仅仅依靠院校的自律是明显不够的。建立一个政策性的课程建设规范或教学指导纲要日益凸显其必要性,条件也已经基本成熟。远程高等教育课程建设规范可以作出如下规定:每门课程都应有主持人或责任人;每门课程都应有两种以上资源,除文字教材外,必须还有一种系统讲授或讲解的网络资源,如教学录像、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开设的每门课程都必须有实时的师生交互的教学活动,如面授课或BBS讨论;每门课程都应有平时作业,并有评阅记录;每门课程都应有一定的课程建设与维护经费或赋予一定的工作量等。这是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应具有强制力,以保证现代远程高等教育课程建设的整体水平与人才培养的质量。在此基础上,赋予各高等学校办学自,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与教育智慧,鼓励教师大胆探索、积极创新,提升现代远程高等教育的课程建设整体水平,推动网络教育精品课程的建设。
(二)加强高水平教学团队建设,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应当说,网络教育精品课程的尴尬处境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高水平教学团队的缺乏。没有一流的教师,就不会有一流的课程。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2010)要求“课程负责人与主讲教师具有与课程相关的深厚专业背景,教学经验丰富,教学能力强,学术水平高;师德好。主要人员具有丰富的网络教学和课程建设经验;有相关教学、科研论文和成果”。[4]然而,毋庸讳言,在目前的远程教育领域,既有“深厚专业背景”,又有“丰富的网络教学和课程建设经验”的高水平教师是非常少的。普通高教领域的专家往往缺乏网络教学经验,而从事网络教学实际工作的人又往往缺乏深厚的专业背景,学术造诣不高,因此必须努力培育网络教育“自己的名师”。而这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首先,就要转变观念,要提高网络教育质量,需要建立一支一流的专任教师队伍,不能过多地依赖外力。其次,要提高专任教师的学历层次,加大研究生的比重,加强培训。教师应该做终身学习的典范,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三要尽可能吸纳教师参与精品课程建设,为教师进行课程建设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与必要的报酬,要把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作为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目的,而不能以获取国家精品课程的名誉为主要目的。事实上,只有促进了教师群体的成长,提升了教师的工作成就感与课程建设能力,才能涌现出更多的精品课程。除了学科带头人的缺乏以外,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发现,在网络教育精品课程建设团队中,很少有专业教学设计人员的身影。课程建设者往往是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教学设计,缺乏对教学规律与学习者特征的深入把握,课程建设精细化程度不高。而在英国开放大学,课程建设团队中专业教学设计人员往往是不可缺少的,扮演着重要角色,这正是英国开放大学高水平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学科专家未必是教学设计专家。没有高水平专业教学设计人员的参与或指导,没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渗穿其中,网络教育精品课程就难以实现科学性与艺术性的高度融合,就难以涌现育人的经典之作。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9-8097(2008)11-0053-03
中国教育技术(以前称电化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三起两落”:20世纪20年代左右诞生,30年代末由于被迫停止;建国以后得到快速发展,“”期间又被迫停止;改革开放之后又再度兴起,如今进入迅猛发展阶段[1]。也就是说,中国的教育技术真正得到快速发展是从1978年开始的,迄今为止,已经走过了整整三十年的历程。我国古语有云:三十而立。也可以说,中国的教育技术已经到了而立之年。但是,中国的教育技术真正“立”起来了吗?怎样才算“立”起来?本文通过回顾近30年中国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历程,对其中显露出的一些问题进行反思以促进教育技术更快更好地发展。
一 中国教育技术30年所取得的成绩
诚然,在这三十年中,我国的教育技术事业取得了以下令人瞩目的成绩:
1 建立健全了各级教育技术机构,装备了大批教育技术设备
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首先成立了电化教育局和中央电教馆,之后各个省市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相继成立了各级电化教育机构,并购买了幻灯机、投影仪、录音机、录像机、电视机、计算机等教育技术设备,还建起了多功能电化教室、语言实验室、微格教室、闭路电视系统等,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体系和网络,为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2 创办了一批教育技术刊物,形成了教育技术完整的专业体系
我国的教育技术(电化教育)专业始自1984年。198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批准三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河北大学)设立硕士学位授予点,1993年又批准在北京师范大学设教育技术学博士点。进入90年代以来,建立教育技术专业成了我国教育领域的一个热点。据调查统计,目前全国已有200多所师范院校和非师范院校开设教育技术学本科(或专科)专业;有77所高校设立教育技术学硕士点;8所高校(分别为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西南大学)设立教育技术学博士点(以上所说本、硕、博点院校均不含军事院校)。
随着我国教育技术事业的发展,我国教育技术界先后创办了《中小学电教》(创刊于1978年)、《外语电化教学》(创刊于1979年)、《现代远距离教育》(同上)、《电化教育研究》(创刊于1980年)、《中国电化教育》(同上)、《中国远程教育》(创刊于1981年)、《中国教育技术装备》(创刊于1987年)、《现代教育技术》(创刊于1991年)、《中国教育信息化》(创刊于1995年)等刊物,这些刊物的出版拓宽了教育技术人员的视野,促进了他们之间的交流,为我国教育技术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3 建立了现代远程教育体系,开展了大规模的教育技术实验以及相关课题研究
20世纪50年代初至60年代中期是我国远程教育的创建和起步时期,我国第一代和第二代大学层次的远程教育均建于这一时期。例如,第一代大学层次远程教育的代表――中国人民大学函授学院建立在20世纪50年代初,第二代大学层次远程教育的代表――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创建于1960年2月。不幸的是,自上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由于,我国远程教育发展进程被迫中断;直至结束后,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才进入恢复、繁荣和调整时期。可以说,我国远程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一波三折”,真正革新和新起飞期始于20世纪90年代下半期。1999年1月在国务院批准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了“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的任务,这才拉开了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的序幕。于是中国远程教育革新和新起飞期又被称作现代远程教育阶段[2]。近几年,我国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突飞猛进,构成了一个以网络为枢纽、信息资源为神经,把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高校及重点中学联系起来的、全方位开放的远程教育运行体系。截止到2004年,教育部已经批准了67所学校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有组织、有计划地在全国各级学校开展的《电化教育促进中小学教学优化》、《小学语文“四结合”教改实验》、《电化教育促进中小学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实验研究》、《高等学校课程电化教育实验》、《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研究》以及现在正在启动的《全国现代教育技术1000实验学校》项目与《创建教育科技园实验学校》等实验研究项目,直接带动了我国教育技术理论和实践的深入研究,产生了明显的教学效益和社会效益。2005年,《中国远程教育》杂志《中国网络教育产业综合报告》指出,我国网络教育总体市场规模已达125亿元。
二 存在的一些问题
以上是近三十年来我国教育技术事业所取得的一些成绩,确实可喜可贺。但也不可否认,在取得这些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和误区:
1 求“创新”轻“继承”
1995年,总书记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自此全国掀起了一片创新的新潮,各行各业都在积极努力贯彻创新精神,教育技术也不例外。但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对“创新”的认识存在着误区:创新绝不是闭门造车、也绝不是自说自话,它一定是站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说话。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创新首先是一种继承。换句话说,没有继承就没有创新。在我国教育技术的理论研究领域,很多文章或著作的作者标新立异,提出了一些教育技术相关的新名词、新概念,譬如对教育技术概念的解释就因人而异,其称谓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多次易名。诚然,我们提倡与时具进,也提倡百家争鸣,但“换汤不换药”的实质却让人叹息,也引发了理论上的一些混乱。在实践开发领域,很多人更是喜欢另辟炉灶,做了不少重复性工作。如关于网络课程的开发,其实有很多网络课程已经非常不错,我们要做的就是拿来或直接应用(对于本课程)、或学习借鉴(对于其他课程)、或继续开发一些新功能以求更完善,而没有必要重开门户造成资源的浪费。另辟炉灶不是创新,标新立异也不是创新,创新一定是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的。
2 网络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性
我国网络教育虽已初具规模,但还存在着某些方面的不均衡。据易观国际2005年11月底推出的《2005年第三季度中国网络教育市场监测》显示,网络教育市场2005年全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16.1亿元,其中网络基础教育市场规模为15.8亿元,网络学历教育市场规模为85亿元,网络职业认证培训市场规模为14亿元,而企业E-Learning市场规模仅为1.3亿元,幼儿网络教育市场规模暂为零。2007-2008年中国网络教育研究报告中也指出:我国的网络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以及网络职业认证教育发展势头良好,而幼儿网络教育和企业E-Learning还没有得到发展和普及。
3 学科?抑或是领域
芬恩提出,一个领域是否能够成为一门学科需要六个条件:(1)有智慧的技术;(2)在人类的实际生活中应用此技术;(3)进入这个专业之前,需要长时间的训练;(4)存在由专业人员组成的协会,成员之间有高质量的交流;(5)出台了有关专业的系列标准和职业道德规范;(6)一个有组织的理论知识体系,且随着研究的进行,该体系不断地被扩展[3]。
那么,教育技术能否成为一门学科或作为一门学科是否存在?这个问题似乎不太容易被人理解。因为我国已经形成了一个包括专科、本科、硕士点和博士点的完整的教育技术学科专业体系,教育技术作为一门专业或学科在实践中已经存在。所以,说“教育技术作为一门学科是否成熟”更为合理。我国著名教育学家瞿葆奎先生在对教育科学的分类框架中提出关于评判一门教育科学的分支学科是否成熟的两个标准:一是属于“理论”方面的――对象、方法(理论知识体系);一是属于“实践”方面的――是否有代表人物、著作、学术组织、学术刊物等[4]。若根据以上标准特别是从芬恩和瞿先生所说的理论知识体系来衡量,则中国的教育技术因为有组织的知识体系目前正处于建设过程的初期阶段,所以其作为一门学科的发展目前还非常不成熟。赛特勒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说法――教育技术属于前范式阶段,对于今天我国的教育技术仍然适用[5]。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教育技术无论从实践研究领域还是从专业学科的角度来看均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果把一门学科的成熟发展作为其“立” 起来的标准来看的话,那么中国的教育技术则是“三十而未立”。当然,任何一个学科的发展都要经历一个由不完善到逐渐完善、由不成熟到逐渐成熟的过程,因此,在其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诸如认识上的偏差等问题。更何况,三十年对于一个学科的发展来说时间尤短。但必须坚定的是:教育技术作为一个多学科交叉的、年轻的研究领域正在活跃地存在着,使其发展成为一门真正成熟的学科是教育技术学者的使命。
参考文献
[1] 吴在杨主编.中国电化教育简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2] 陈丽.远程教育学基础[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7-20.
随着国际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的迅速发展,互联网的双向交流方式,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语言方式,对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人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尤其计算机在高校的高度普及,互联网也为中国大学生生活方式的变革提供了全新的媒介生活条件和网络生活空间,大学生的思想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李岚清同志在第九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上也强调指出:“要高度重视和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展思想政治工作,使广大师生在享受因特网传播信息便利、快捷的同时,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因此,正确认识网络文化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教育方法研究,已成为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任务。
一、高校网络思想教育的涵义及其特性
1、高校网络思想教育的涵义
通过几年的研究,学者们不断深化了对网络思想教育内涵的认识。刘梅从技术特征角度出发,认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根据传播学和思想宣传的理论,利用计算机网络所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在了解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知识,掌握现代传播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制作、传播和控制网络信息,引导网民(或受众) 在全面客观地接触信息的基础上,选择吸收正确的信息,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韦吉锋则从人的本质角度,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看成是指抓住网络本质,针对网络影响,利用网络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网民施加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和信息素养教育方面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思想政治品德和信息素养的网上双向互动的虚拟实践活动。
2、高校网络思想教育的特征
网络思想教育是思想教育与信息网络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传统思想教育在工作领域、工作方式及工作手段上的拓展和延伸。与传统的思想教育相比,网络思想教育具有以下显著特征:
(1)网络思想教育内容的扩充性
网络是个开放系统,网络的隐匿性使得上网者的主体地位大大提高,虚拟上网过程中,受教育者即使认同网上的内容后还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再虚拟上网。这种带有传承意义的虚拟行为,在更深的层面上深化了教育者上网的内容,造成了言论自由度大幅度的扩张,使新的理念、认识等有价值的东西, 在开放平等的关系中得到认同、肯定、传播,这在客观上添增了新的网络内容。同时,网络超密度、超高速的传输技术,使任何信息都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增量扩容,在扩张中也实现了网络教育的巨大效能。
(2)网络思想内容的趋异性
一般情况下, 网上内容趋异性是由网络教育者决定的。网络教育者可充分利用社会职责、话语权力以及其它方面的优势, 充分利用掌握信息资源的优势, 把各级各类教育网站建设得更好, 内容丰富多样。广大受众为满足认识启蒙、认识补缺、认识偏颇及认识超越,就需要上网寻找这方面的答案,这是一种自组织行为,它既是一种通过教育者表现出来的社会组织行为, 又是一种单个自组织行为, 二者的结合, 使受众完成了对网上内容的自主选择。受众上网, 一般说来是“求其友声”, 以求同性为指导, 但要实现这种求同性, 又必须以趋异性为前提。因此, 在网络思想教中,如何样解决趋异性与求同性这对矛盾, 是有待于网络思想教育者进一步探索的问题,于是研究高校网络思想教育的方法也就成为高校思想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二、高校网络思想教育的方法研究
1、坚持疏导方法。
网络思想教育,是一种社会组织行为。单个的组织系统必须服从整体组织系统的需要。在网络思想教育中,教育者组织行为的目的是提高广大受众及自身的政治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作为处于主体地位的教育者,就必须科学设置网上教育的内容,上网的受众在思想观念上认同主流社会。这种相容性,为网络思想教育者坚持疏导方针,提供了基础性的前提条件。在网络思想教育中,客观上要求网络思想教育者, 对受众思想认识问题,以及工作、学习、生活、家庭中的具体实际问题,尽可能做解惑析疑的工作,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使受众愿意接受网上教育,并保持受众思想趋上行为的相对稳定性,以发挥网络思想教育的更大效能。在整个网络思想教育过程中,受众出现认识上偏差、反复、片面、偏激甚至错误,是经常存在,为了达到教育者的目的,必须坚持疏导方针。 转贴于
2、强化自我评判能力。
网络思想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对象化实践活动,它是以网络作为载体的庞大系统工程,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具有显著的人为性。在网络思想教育中,人不仅是教育主体,同时也是教育最直接的目的。网络不仅是传播文化精神、价值观念、培养人的知识技能的工具,而且使人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主体可以自主能动地进行选择,必然导致对行为主体的网络行为合理有序的困扰,特别是信息一体化进程的加剧,各种价值观念纷呈,不同文化意识相互碰撞,排斥在多元文化和价值观冲击下,网络思想教育中的知识滋长出不确定性和相对性,不再具有绝对的权威性、确定性和垄断性。由此可以看出,保证网络背景下的思想教育正确导向,提高主体自我评判能力,必然有助于主体在虚拟化的自由环境中提高价值判断能力,正确决策,对自我高度负责。
3、建立长效的网络思想教育机制。
目前,高等学校教育手段现代化已初具规模,接受和参与网络教育已成为大学生的一种时尚,利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途径。在工作机制上,高校若要推动网络思想教育健康发展,保证网络思想教育持续性和有效性,必然要求建立明确的网络思想教育原则和指导思想;建立长效的网络思想教育工作机制;建立网上信息资源利用制度、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制度、网络用户操作规程和网络服务制度、网络思想教育队伍建设制度。所以,我们要结合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和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的特点,定期组织网络管理人员进行业务培训、考察学习、交流取经,通过各种形式培养一批网络技术骨干。鼓励思想政治工作人员、优秀学生干部、学生社团成员和学生积极分子参与网络管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性,逐步形成全方位的网络思想教育工作群体。
三、一点启示
互联网对思想教育就其特点来说是全面和深刻的。一方面,在当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使得我国意识形态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各种文化观念和社会思潮相互交锋,信息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对思想教育的有效性提出挑战,应对网络环境的思想教育理念、方法就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另一方面,互联网的发展深刻地改造着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思想必然出现新问题、新特点。因此,在实践中不断深入网络思想教育研究,将网络对目前和未来可能对大学生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影响,对思想教育理论和实践发展产生基础性的影响,在对大学生知识的传播所具有的开放性、以及受众在网络环境中创造的网络文化(网络文化可以反作用于受众,重塑受众,网络文化的虚拟性)等特征上,都显示出网络思想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而网络思想教育的方法研究就成为网络思想教育发展和改革任务中的重中之重。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作为一柄“双刃剑”,其负面社会问题还会不断出现,对此,我们必须保持足够的文化警觉,应从增强国家竞争力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角度着眼,来对大学生的网上行为进行心理上和思想上的导向,提高运用网络开展思想工作的能力,以适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势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马萍,张世梅,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教育的基本途径[M],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
[2]彭雪开,论网络思想教育的趋异性[M],长沙大学学报,2003(3)。
[3]彭雪开,论网络思想教育内容的扩充性[M],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
论文摘要:外语专业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开设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针对外语各专业语种差异,从语言录入到专业资料检索到各门专业课程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按需教学,不但实现学科交融而且还可相互促进。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主要面向的是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对于外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外语学习正处于一种夯实基础的阶段,而计算机学科恰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针对外语各专业的特点来设计教学案例,学生通过完成面向专业的案例来有效地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以达到计算机教学促进外语专业学习的目的。
一、大学计算机基础面向外语专业的案例教学
(一)课前准备。教师在布置任务的时候,本着对本课程的学习和专业提高两者可以双管齐下的原则,针对外语各专业语种不同的实际情况,根据实际办公中软硬结合的实际应用来组织和设计应用案例。例如在介绍字处理软件Word的排版时,要求学生课前设计完成中文与外文结合的专业介绍,中文部分可以从学校的网站上直接下载也可进行一定的修改但外文部分要充分结合自己的专业,日语专业的学生完成的日文的、德语专业的学生完成德文的、法语专业的学生完成法文的、俄语专业的学生完成俄文的、韩语专业的学生完成韩文的、意大利语专业的学生完成意大利文的、西班牙语专业的同学完成西班牙文的、葡萄牙语专业的学生完成葡萄牙文的、阿拉伯语专业的同学完成阿拉伯文的、其余各专业均完成英文的。
(二)课上实践。现阶段大学计算机基础课采用机房授课的教学模式,该模式具有讲练结合,实时辅导,任务驱动,强化实践,注重实效的特点,是一种“多媒体教室+机房+机房教学管理软件”的新的教学模式,具有很好地实践性和及时反馈性,适合于计算机类课程的教学,具有很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办公自动化软件的教学中通过一个或多个综合的案例将所授知识点有针对性地融合进去并兼顾学生所学专业。以Excel电子表格为例,我们使用学生成绩单录入、汇总、分析和外资企业员工信息管理两个综合性的案例就将该软件常用的知识点和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各专业的专业知识有机地融合到了一起。
(三)课后应用。由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采用合班上课,上课人数多,在实际上课和实验课上很难对每个同学的问题进行答疑。采用网络教学平台,在答疑环节可以采用自动答疑和人工答疑,老师要对就计算机基础常见的问题按一定的方式组织,形成知识库,便于学生检索。另外,充分利用聊天室,留言板对学生的问题做出及时回答。同学们可以在网上调出历年考试题库,进行自我测试,系统可以进行自动阅卷。这样同学们可以对自己那些部分的内容已经掌握,那些部分的内容没用掌握了如指掌,为下一步制定好的学习计划提供一定的依据。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安排学习进度,从而更进一步的提高自己的能力。网络教学利用网络教育资源,开发促进了教学思想,改变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推动了网络教学环境和教学模式的改革。网络教学模式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和学生的创造力。
二、计算机网络与网络教学平台资源有效促进外语专业学习
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师生交流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学生能从网络上找到与课本内容相关的丰富的学习资料。学生从网络上找到对自己有帮助的信息,相对“独立”的完成学习任务,所以在基于网络的教学环境中能更好地发挥他们的自主性,更好地进行个人知识的建构。 转贴于
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授课教师与学生的专业基础课教师联合起来设计一些有意义的任务,以提高学生计算机学习和专业学习的兴趣。如开办网络论坛,选择学习者都十分感兴趣的话题。教师要求学习者以英文书面的方式,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看法。学习者为了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会使他们注意句法及语法方面的规则。而学习者“写”的过程实质上也是积极调动以往知识的过程。当他们信息储备不足时,又会充分利用网络这个宝库,查找自己需要的资料。这些是学习者在运用认知策略以促进外文写作的表现。这和传统的写作课堂区别很大,传统的课堂教师会让学习者当着同伴的面口头发表自己的观点,一些性格内向的学习者总是有一种恐惧感。即使已经充分准备,一旦发言他们还是不能自如地表达。网上论坛这种教学任务就避免了内向型学习者的这种情绪。学习者可以毫无顾及地键入自己的想法,表达自己的愿望。在讨论的过程中,学习者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合作完成相关问题的讨论。这种协作学习的过程既有利于促进他们专业学习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可谓学科交融相互促进。
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融合学生的专业学习,同时还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可以提供一些有用的网站让学生搜索与各门课程课堂内容相关的信息,以加深对授课内容的理解。教师布置的作业任务,学生可以通过E—mail直接发送给教师。教师也可以把学生的作品贴在网上让学生相互评阅并指出错误,提出意见,学生再进行修改。这样学生通过发现同伴的错误,反观自己的作品,同时参考老师的评价,从而达到提高专业学习的目的。
三、结束语
总之,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针对外语各专业语种差异,从语言录入到专业资料检索到各门专业课程学习,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按需教学,不但实现学科交融而且还可相互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