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电工实训教学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2-06-20 06:41:07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电工实训教学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电工实训教学论文

篇(1)

2师资团队建设

1)校内专业教师的培养。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性强,对师资的要求非常高,“双师”是其最基本的条件之一。“双师型”教师的实质就是一名高职院校教师既要有教师素养,同时也要具备企事业单位所需的技能素质。一方面,“双师型”教师在教师素养方面应具备与时俱进的品质和良好的身心素质。首先要热爱职业教育事业;其次要关爱学生;第三要注重自己的外表与内涵建设;第四要具有科学合理的教育教学手段和高水平的教师素质;第五还应具备良好的身心素质,即具有健康的身体、健全的人格;第六应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创新的思维理念,形成大旅游的观念。另一方面,“双师型”教师还应具备如下实践能力:首先应具有行业资格证书;其次要成为酒店行业资格证书的考评员,掌握行业人才需求的基本技能和素养;第三要能为酒店企业培训员工,提升职业技能水平;第四每年至少有累积两个月的酒店实践工作经历。学院可以通过派送专业教师开展校际交流、访问学者,组织相应的课程学习、企业实践等多种形式提升校内专职教师的“双师”素质。2)校外兼职教师的管理。邀请酒店企业骨干人员走进课堂、举办各类行业实践讲座,由企业人员将其丰富的实践案例和经验带入课堂,是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的一种有效辅助手段。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累计聘请了十多位企业一线骨干人员作为学校的专业兼职教师,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建设开拓了新的局面。企业兼职教师进入课堂,对其授课的质量要求类同于校内专业教师,同时也要顾及其企业工作的特殊性。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每年都会对企业兼职教师进行培训,使其熟知学校教学工作的流程和要求,熟悉不同专业、年级学生的特性等。

3实习实训活动的开展

实习实训活动的开展能使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课本中的理论知识,也使学生能将实践与理论有效结合。实训实习的开展是校企无缝对接的重要路径之一,也是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实习实训活动的开展有多种形式:1)专业课程实训。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训遍布各个学期和各门课程。在讲授“专业认知与职业规划”课程时,可以邀请企业骨干、优秀毕业生、优秀实习生走进课堂,同时带领学生实地参观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如按照五星级酒店建设的南通大饭店新楼、金石国际大酒店等。“餐饮服务与管理”、“客房服务与管理”、“前厅服务与管理”、“宴席设计与服务”等课程的实习实训部分都将在校内外实训室和实训基地展开。特别是“酒店专业调研”课程,将实地走访长三角地区的知名酒店,这对学生认识酒店行业、感知酒店企业氛围及工作环境大有裨益。2)工学交替实训。酒店管理专业进行宏观的工学交替实训,将学生安排在酒店进行为期5~6个月的对客服务。学生进酒店前,召开安全教育会和酒店与学生的双向实习选择会,让学生选择具体的校外实训酒店,并按照酒店岗位和学生个性安排实习首岗。进入酒店报到后,酒店要进行实习岗位培训,在为期两周的培训中,让学生理解酒店的理念、文化并掌握岗位基本技能,为实习学生安排校外指导教师,加强对学生实习的管理。实习开始后,由学校安排校内指导教师每两周前往酒店企业一次,对学生思想、技能、知识和生活等进行指导。工学交替实训的中期,由学校各级领导走访各个酒店,与实习生、酒店负责人就学生实习状态、心理、技能等进行交流和沟通,请酒店企业对学生不足、学校管理等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同时与学生就校内外指导老师、实习的工作环境、生活条件等进行沟通,特别对需要由学校出面和企业沟通解决的问题进行交流。在实习后期,校内外指导教师要充分沟通,就实习学生的工作技能、实习态度等进行全方位的交流,对学生回校后的专业学习以及未来的职业选择加以指导,使同学们充分认知专业并进行后大学职业规划。3)假期实训。学校与酒店企业充分沟通,利用周末、节假日、寒暑假等闲暇,同时也结合酒店行业重大活动、重大事件集中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岗位实践,在短期内开展“工学交替”实训活动。

4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

如表1所示,校企合作从步骤上可以分为5个层级,内容上则表现在学生实习、人员互聘、科技服务、人才培养和学材合作等5个方面(资料来自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师生实践经验)。酒店管理专业的校企合作是创新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只有深度的校企合作,才能培养无缝对接的酒店管理高端技能型人才。

篇(2)

与普通高中教育完全不同的是,职业学校教师面对的是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在九年义务教育下形成不良习性的学生。如何帮助教师在新课改提出的“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参与”的核心理念下开展有效教学,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教育教学而言,教科研就是那块“不误砍柴功”的磨刀石。而学校内涵的发展,也必须要走教科研之路。教科研水平是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

怎样让教师用更好的办法、更轻松的方式来取得更佳的教育教学效果。我校的做法是:

一、倡导分享成功,分享喜悦,提升教师的职业认同感

职业学校的教师往往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职业,没有真正地意识到职业工作的重要性,找不到职业价值所在,自身的职业认同感较差。不能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认为自己的学生整体水平较差,无论怎样努力都不会取得突出的成就,因而容易产生强烈的无助感与挫折感,对教学失去信心。

如何恢徒淌Φ慕萄信心,学校针对生源差,学生的行为习惯和基础差的问题,组织教研组展开专题讨论。在各个教研组的分享活动中,史老师说,调皮捣蛋的男孩子最需要的是不断地关注,给予这样的学生适度的眼神、肢体的关注,都有助于课堂教学的组织。周老师在职校教书多年,谈起那些当年淘气的娃娃,周老师满脸的自豪。那些学生中,有的成为了车行的老板,有的办起了幼儿园,有的成为了技术能手。周老师说,学生在校的这段时间,恰逢青春期,这段时间教师一定要加倍付出,教育不是短期能看到效果的,是要在几年、甚至是十几年才看到成效的。经过大家你一言我一语,逐渐打消了教师们的疑虑,大家更加热烈的讨论起来,有的说,遇到特别淘气的孩子,不妨采用冷处理,欲擒故纵的方法;有的说多和学生交流,学生需要关心。教师在交流分享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通过这样的分享活动,合作学习,提升教研组团体教研能力。创建有效交流和合作机制。教师们抱怨少了,心态平和了,教师有了工作新思路,提升了教学信心,有助于教师消除职业倦怠,积极改进教学方法。

二、开展“走出去,请进来”的教研模式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走出去,请进来”的教研模式,可以开阔教师的视野,拓宽教师的思路。机电教研组的老师到贵州省建筑学校参观了数控车间和电子实训室,虚心向该校的机电老师请教校本教研等诸多问题,在学习回来后,机电组的老师积极自编适合我校的电气实训教材。汽车维修运用老师通过在省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去培训学习,专业技能得到大幅提高,在2012年的省技能大赛上取得了三个省级三等奖,五个市级三等奖的好成绩。2012年5月在教务科和实训科的组织下,专业组老师就专业课程设置,课程体系、教学教法与雅图工程机械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工程师等进行探讨;德育组将贵州省警官学校的李金国教授请到学校作法制教育、职业生涯规划等专题讲座,提高本组人员的教育教学综合素养。

三、积极开展各种教学竞赛,以赛代练,提升教师的整体教学实力

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论文、制作课件、课例、优质课等多种比赛,促使教师专业成长。由于职教教师所要教学的学科比较复杂,教学更多侧重课程体系,而课程体系中的每门功课之间又有着相互密切的横向联系,例如电工专业,近10门的专业课。教师在单一学科的教学水平提升非常困难,全面把握、驾驭整个课程体系更加困难。技能大赛不仅考查参赛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和专业技术技能水平,也是对教师的专业水平、教学水平的锻炼。由于比赛的要求很高,教师必须将本专业的专业知识紧密联系,熟练掌握本专业的各项技能,促使教师和学生在专业上一起成长。

四、积极开展优质课的评选,将“常规互检”,变“优势观摩”

传统教研的方式是教师以听为主,被动接受,而新课改条件下校本教研的新内涵是“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

根据这新内涵,我校提出了“教师主动参与式教研”,即以典型课例为线索,以教学实践中的突出问题为切入点,以专业引领为催化剂,激发教师主动参与教研、自我领悟、自我建构的积极性,使教师在各种观念的碰撞中提高认识、达成共识。

传统的研究课活动的评课,大家往往只谈优点,不讲缺点,更不研讨问题。其实,研究课活动的生命在于研究。

在教学研讨过程中,我们变“评课”为“议课”,不再将研究课活动的重心放在对主讲教师的评价上,而将重心转移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上。这里所说的“问题”,可能是大家在教学中都会遇到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不一定是主讲教师在讲课中存在的问题。大家通过研讨,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课才有实实在在的意义。我们的研究课教研活动既重视有充分准备的观摩研讨,又重视随堂昕课和日常研讨,既重视他评、互评。又重视自我评价(看自己的课堂实录,自我分析、评价、反思),不断磋商,达成相对一致的意见,形成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变独立学习为关注彼此学习,质疑和解答,提高教学研讨的质量,教研活动的开展促进了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篇(3)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12.051

On Teaching Practic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Technology

DAI Gengzhang

(Jiangdu Secondary Specialized School, Yangzhou, Jiangsu 225200)

Abstract Electronic and electrical professional is in the observation and experiment in the practice of strong technical courses, as a teacher should have a strong practical research, but also in teaching practice has a good business quality, and in teaching can better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ing and learning. Teachers should carefully go to teach, seriously study the teaching materials, the full preparation before the lesson, but also to the old with new, pay attention to experimental teaching, training students' interest, and in the field of communication and opening up, to promote teaching quality improvement, focus on teaching scientific research, so that they become research teacher.

Key words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technology; teaching; practice

教学的过程是让学生从未知到已知的过程,也是教师不断提升自我学习的过程。电工电子专业课不但要让学生懂得其原理,而且还要让学生提高动手实践能力。笔者作为一名电工电子专业教师,非常热爱自己的教学专业,并从职业技术教育的实践中能学到更多的东西,不断提升自身素质。通过电工电子教学实践,笔者认为,电工电子专业课教学实践应当突出如下几点:

1 用心善教,以老带新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其言行举止都会受到学生的关注、评价、学习和仿效,因此教师应时刻注意为人师表。如提前候课,做到上课不迟到、不早退,体现良好的职业道德;课前充分备课、上课严谨治教,体现认真负责的精神;课堂中教学内容应结合生产、生活和学生思想实际,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方法;习题课要做到相当熟练,和学生一道思考进行,能灵活运用。对教材中存在的问题能够向学生交待清楚,敢于在学生面前做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要以自己的行为来熏陶和感染学生,在各方面都给学生起表率作用。同时要鼓励学生开拓思维,冲破传统束缚,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自我学习。在电工电子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通过指导学生做一些电子产品,让学生认识电工电子学的科学性和严密性以及应用的广泛性,同时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真、善、美世界观的教育,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如通过一些小制作,激发他们学习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兴趣。

同时,电工电子教师除了搞好本职工作外,还要以老带新,师徒结对,特别是搞好同专业教师之间的学习型的互帮关系。通过自己的特长做好传、帮、带,帮助新教师提高教学实施能力,上好合格课、优质课,使电工电子专业课在学校中成为良好专业课程。

2 认真钻研,准备充分

教材是教师备课的重要依据。教师只有熟悉教学大纲,深入钻研教材,全面了解学生,从实际情况出发,才能在备课中紧紧围绕教学点,挖掘能力点,渗透德育点。这样可以开阔学生思维,提高其应变能力。对此,教师就必须备教材、备教法、备学法以及渗透德育兼顾。①教师上课时要根据学生的课堂反馈(如课堂提问、课堂练习等)及时调整方法、内容、深度和进度,随时准备回答学生可能提出的各种问题。总之,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和保证。同时,加强电工电子教师的教学工作常规培训,内容包括辅导,培优补差,作业批改,网络课的安排,教学心得、反思的整理,教学论文的撰写等。教师要做到知己知彼,并对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有个明晰的计划;教师要不断在教学业务中提升自己教学能力,并加强自我学习,对教材教法的研究和讨论,创新课堂讲课活动,积极参与评课议课活动,学习新课程改革理论,积极探讨新课程改革与课堂教学的整合,促进教师教法和学生学法的转变,以适应和满足当今学生的学习需求。

3 注重实验,培育兴趣

电子技术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传统的实验课堂教学一般采用的模式是:教师依据教材,按照实验原理、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实验步骤、数据记录与处理、实验结论、误差分析等几个环节讲解实验,学生被动接受,并划出实验手册里需注意的操作重点,分组实验,得到教材想要学生得出的实验结论。②这种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有:一是整个实验由教师主讲,由教师手把手教学生“做”实验,学生只能掌握教材上面要求的实验方法,遇到新型的方法就会出现混乱;二是实验器材由教师安装、调试,学生的任务只是“做”。只懂得机械地重复教材的步骤,不懂得器材的基本组装操作,不懂得处理实验中出现的各种器材问题,不懂得选用新的仪器器材等。传统实验课堂教学造成学生思维僵化,缺乏创新意识,遇到新情况新问题不懂分析,且造成学生做实验依附性过大,离开教师,自己就无法完成一个实验。新课程教学中要求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一改传统实验以师为本、以生为辅的教学模式,提倡以生为主、以师为辅。搞好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两个方面。教师要因课制宜,因生施教,尝试从实例出发,探讨出适合本校师生最好的实验教学模式。学生先通过验证性实验的课堂教学和分组实验操作,掌握基本的实验设计思路和实验器材操作技能,进而才能较好地进行探究性实验。验证性实验注重对学生基本实验能力的培养,探究性实验则更加关注学生自我设计自我创新能力的培养。两种实验教学模式相互结合,才能更加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基本实验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种艺术。按照教育教学规律,结合学生实际进行针对性施教,是一项艰苦的、创造性的劳动。因此,作为职业学校专业教师,不断探讨学习方法,奉行寓教于乐十分必要的。专业课堂教学中要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实践环境,教师提出问题后要善于引导,使学生产生求知欲和动手欲,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在学生制作收音机过程,教师可引导学生先识读元件再测元件然后焊接元件,识读中提出要点,引领学生激发兴趣;测量中指导学生注意实践要求,焊接中让学生充分动手,产生强烈的实践动手欲望,成果调试中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快乐。

4 交流开放,相互学习

为了促进电工电子专业的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全面呈现教师课堂教学理念与模式、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常规管理创新与成效,促进反思,提升质量,电工电子教学部应当与外校同类专业及其实习单位进行交流和实践合作。为了促进教学质量与就业实践,对电工电子专业部的所有教师的课堂、实验室、实训车间的教学质量和管理常规、课外实习活动等方面进行开放性有效交流。③通过开放课堂和相互交流,从而促进教师对职教课堂理念的反思,让开课教师充分认识到学得会的课堂、有价值的课堂、有活力的课堂是职校生对课堂教学的内心期待,师生通过做中学、体验性学习、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等方法为学生创造适宜、有用、有趣的、有效的课堂,树立正确的职业教育理念。课后和所有听课教师展开积极的互动,相互探讨,力争在分享、交流与反思中不断提高。同时,避免一些教师对教学实践的不足,对其专业部还要进行抽查教师备课笔记和学生作业,重点对学案导学、课堂小练习和课后作业进行全面检查,对发现的优点和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及时改进,让教师今后能够扬长避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将常规工作做得更扎实、更有效,同时作为职业教育一线教师,努力做到低下身来,细心倾听学生的声音,感悟他们对课堂教学的需求,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为学生有效学习,快乐生活,不断进步提供帮助和引导。当然,这些开放交流性活动,对于电工电子部全体教师是一次鞭策、一次学习,更是一次群体智慧的交流、反思与提升,激励全体教师自主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管理方法,引导教师深入钻研教学改革和管理创新,努力把最好的课堂和最精细化的教学实践变为一种常态,把正确职教课堂理念的学习和实践活动作为一种内在需要,不断提高电工电子专业的教学质量。

5 不断研究,摸索反思

开展课题研究是教师促进专业发展,提高教学、教研水平的有效途径。因此,积极开展教师课题研究工作,并对电工电子专业参与实习单位的相关课题,实施电子电工学科有效课堂的行动策略的相关研究。电工电子教研组要围绕这些课题,关注教学实际,开展教学、教研活动,以期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电子课堂教学新模式。并在研究过程中大家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在各种研究中,每个老师也是在反思中更新,发展,再反思,再更新,再发展,得到了提高和成长,使自己不断成长为研究型的教师。

总而言之,电工电子技术教学实践是一门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的专业课,也是教师不断积累教学经验并与学生相互学习的分享过程,只有在知己知彼中有效施教,才能让学生学到真技术、真本领,为实现良好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注释

篇(4)

精品课程是指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优化的教学内容、独特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完善的配套教材、健全的教学管理机制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我校与时俱进,以激光加工技术这一新型特色专业的《激光加工设备》课程为切入点,通过省级精品课程建设的引领和示范,带动了其他课程建设的全面提升,为培养知识型和技能型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中职精品课程的内涵 

中职精品课程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要逐步形成一支以主讲教师为主体、人员稳定、年龄结构合理、教学效果优良、素质过硬、实训指导教师占比合理的教师队伍;二是课程内容体系优化,课程内容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及时反映本学科的最新知识和技术;三是教学方法和模式独特,手段先进,善于运用任务驱动式、教练式等好的独特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明显,相关课程标准、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要网上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四是教材完善配套,要有精品系列教材体系;五是大力开展实践性、实验性教学,组织形式和内容要丰富;六是管理机制健全,拥有相应的激励和评价机制,鼓励更多的教师承担精品课程建设,保证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中职精品课程建设的措施 

1.以特色、新型、专业的优势学科为切入点 

根据《关于安徽省中等职业教育精品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我校立即行动起来,首先精选了激光加工技术专业的激光加工设备课程作为精品课程来创建。大家知道,作为服务于当下新兴产业的激光加工技术,以其“高效、节能、环保”等优势凸显它的独特作用,目前,我校此专业的教学水平在全国占据领先位置。激光加工设备正是整个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特色鲜明、特点突出,学校作了综合布局,重点建设、精心打造,以此为突破口,拓展到激光加工技术专业的其他课程,进行整体性、综合性的课程建设。如《激光基础》、《激光加工工艺》等课程。 

2.加强了师资队伍建设,实施了名师工程 

创建精品课程《激光加工设备》,是由我校一位激光加工技术专业省级专业带头人作为项目负责人,三位从事激光专业教学一线的老师作为主讲,以及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机械类、电工电子类、软件操作类等集机光电、软件控制为一体的共十位老师,组成立一支具有一流教学水平、业务素质高、团队精神强、作风过硬的教师队伍。这支队伍中,在省级以上教师个人单项比赛中获得二等奖以上有三人次,指导学生参加省级以上技能大赛获得三等奖以上的有九人次,国家级裁判员一人次。与此同时,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带动了一批年轻老师,他们年富力强,富有干劲、闯劲和激情,软件操作熟练,积累了大量地课内外与精品课程建设有关的资料信息,为完成既定的任务做出了贡献。 

3.优化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内容涉及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教学管理制度,等等。建设过程中,我校从实际出发,着眼于整体来建设精品课程: 

一是结合《激光加工设备》的特点,改革不适应人才培养的体系和结构,使教学内容与课程的全面建设相适应。如将《激光加工设备》课程删繁就简,以学生能够接受的知识技能作为前提,具有针对性地进行整体教学内容的选择。 

二是教学内容先进,广泛吸收目前先进的职业教育教学经验,使之符合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 

三是教学方法以导、学、教、做、评为主线,将教练式教学、师徒制教学等方法融入课堂教学中,最大限度地将对应的激光产业、企业和学校教学相对接,将校企合作引向了深入。 

四是借力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与管理,在校园网上开辟精品课程网页,实现了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 

4.编写了理实一体化系列教材,丰富了教学资源 

教材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系列化的优质教材与精品课程相呼应非常有必要。在武汉弗莱茵科技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下,以我校主讲为主体,整合部分高校、激光加工企业,以及全国开设激光加工技术专业的50多所中职院校的优质资源,历经六年时间一起编写了本专业理实一体化系列教材共11本,如《激光基础》、《激光加工设备》、《激光加工工艺》、《激光加工实训技能指导》(上、下册)、《AutoCAD技术及应用》、《EzCAD2.0》、《设备控制技术》等。同时,配合激光加工设备的教学,又相继开发了多功能旋转激光标刻机、多功能激光内雕机等4种课程的教学软件,以及3门核心课程的全部教学课件,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 

篇(5)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7-0075-03

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指出:“教师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是提高教育质量、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关键”,并提出了“到2020年,形成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总体建设目标,明确要求“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要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完善“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健全技能型人才到职业学校从教制度”的重点建设任务。

近年来,我校积极探索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路与途径,实施“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改革,取得了良好的办学效益。教育部领导多次视察学校,充分肯定了学校的成绩及教师队伍建设的成果。笔者拟探讨职业学校如何推进“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改革,以期促进教师整体素质提升与职业能力发展。

深刻认识职业学校“双师型”

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建设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是落实“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办学理念的关键,是职教致力于服务社会、培养学生进而实现增强国民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的需要。调查显示,目前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有教师100多万人,其中专任教师80多万人。我校有专任教师150余人,均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其中30%具有硕士研究生学位,45%具有高级讲师及以上教师职业资格证书,97%具有相关专业职业资格证书或岗位技能证书。据统计,2012年中职招生人数达800万。2009年以来,每年中职毕业生人数都超过600万,直接就业人数超过500万。数量庞大的中职毕业生进入职业岗位,缓解了企业技术工人数量不足、人才结构不合理的困境。但是,从总体来看,目前中职毕业生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职业道德、职业素养、专业知识、职业技能等方面,仍不能满足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尤其是老龄化、少子化社会的到来,意味着劳动力人口将持续减少、人口红利将逐步消失,传统赖于数量庞大的廉价劳动力的粗放式生产方式将被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技能化生产方式所取代,这一发展趋势要求职教在技能型人才培养方面承担更加重要的使命。

职教的办学历史证明:没有一支德才兼备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根本不可能培养出高素质技能型的职校毕业生。教师的职业道德与专业技能水平直接作用于办学机制、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科研与技术服务等教学活动,制约着办学质量与社会贡献度,并深刻地影响着我国众多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技能型人才成长有其自身的规律,其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包括实践操作能力、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及计划组织能力、协作沟通能力等,有70%以上的内容需要借助实际操作等直接经验来获得,教师必须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教学规律,必须具备实现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相结合、职业能力培养与职业道德培养相结合的“双师型”教师素质,必须体现职教对教师行业性、职业性、技术性、应用性、技能性的基本要求。基于上述事实,我们认为,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职业学校提升办学能力、完善办学功能的关键,是学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高效率高质量地培养企业生产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保证。

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双师型”

教师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

全国职教工作会议之后,我校积极开展“双师型”教师培养工程,探索“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途径,使教师队伍呈现数量稳步增长、专业布局优化、“双师”素质显著提升的发展态势。主要探索与实践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理念引导,政策保障,营造“双师型”教师成长环境

学校贯彻教育部《关于建立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的意见》,结合大连市经济发展、产业调整及职教现状与发展规划,制定了《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五年规划》及《教师培训进修“四个鼓励”政策》,提出教师须定期参加企业实践、专业进修、技能培训、学历提升等项目,学校给予培训时间、项目经费、生活补贴、职级晋升等方面政策支持。近年来,学校已派出10余名教师到德国、新加坡、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参加国际职教师资培训,30余名中青年教师参加国家级省级专业技能培训,100余名教师参加市级职业岗位技能证书培训;学校与企业签订岗位技能实践协议,每年选派10余名教师到企业一线跟班生产锻炼。通过培训,强化了教师对“校企合作、工学交替、产学结合”等教学模式、“行动导向、项目驱动、任务引领”等教学方法的认识与理解,促使其开展有针对性的创新实践。教师深入企业调研,获取毕业生质量反馈,与专家研讨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捆绑”教学、“订单式”培养。我校与企业签订合同,成立“通世泰建筑绘图培养班”,教师与企业专家“捆绑”教学,共培养160名建筑绘图员,并就职于该公司。学校还与莫莱克斯、帝业技凯精密、欧百特信息等公司合作,开办企业订单培养班,实施“捆绑”教学。外聘教师将技术资料、原材料及生产工艺、加工设备、管理制度、企业文化应用于教学中,企业还投入部分经费,添置实训设备,提供劳保护具,设立专项奖学金。“捆绑式”教学缩短了教师由“科班大学生”到“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周期。学校与企业签订协议,派教师参加跟班、顶岗、轮岗等生产实践,使教师感受最直接的企业文化熏陶,掌握最真实的岗位操作技能,适应最具体的产品加工标准。我校在港埠机电、松下汽车、盘起工业、同宇科技等百余家企业建立了“机电安装”、“电子产品制造”、“DTP排版”、“计算机绘图”等校外实训基地,破解了“学校缺少工业文化、生产情境、能工巧匠,教师缺少生产实践场所”的困局。在完善教师校外实践的同时,学校强化教师校内实践基地建设,包括与长城自控、莫莱克斯精密机械、晟兴机电、格林环保等企业共建“欧姆龙自控”、“晟兴机电安装”、“格林机械加工”、“海尔产品维修培训中心”等十几个校内实训基地。企业为学校培训教师、免费提品、派专家实施“捆绑”教学,特设莫莱克斯奖学金,并捐赠20万元的设备。

(二)校中有厂,厂校合一,夯实“双师型”教师成长基础

教师需要经历长期生产一线锻炼,在真实情境中形成岗位操作技能和实践教学能力。但是,教师生产实践又不可能完全依赖企业,原因是,一方面,企业有其市场需求、生产计划、产品质量、技术保密、人身安全等方面的顾虑;另一方面,许多教师工作量繁重,难以保证有时间随时深入企业,大多数情况下时间是零散的、条块化的,若在校内设置相应的生产车间就可以解决上述问题。我们的做法是,利用学校现有场地、设备、政策等资源优势,整合企业已有的市场、产品、技术、人才等资源优势,以生产项目合作的方式共同经营,解决“学校急需与企业不屑”的深层次矛盾。我校引入企业生产环境和工艺过程,与爱丁数码、华夏吉斯、大连信华等企业合作,教师参加电子产品生产、日文数据录入、计算机工程绘图等方面的生产实践,实现教师与企业师傅合一,教室与生产车间合一,教学与生产劳动合一,实习作品与市场商品合一。学校借助企业的产品与市场,聘请企业专家做技术指导,教师、学生依据生产流程、操作规范、质量管理、安全制度等完成产品订单生产任务,掌握真实技能,学校也获得了相应的办学效益。教师参与生产实践,突破了传统校园禁锢,拓展了“双师型”教师的成长空间、激活了教师的创新动力。

(三)校本研训,项目驱动,全力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针对教师实践能力不足的现状,学校合理调度工作,特聘国内外专家举办“欧姆龙PLC自控技术”、“DTP印刷排版技术”、“CAD建筑制图”等师资培训班。三年来,培养经费达40多万元。共有60多名教师取得了国际资质的技术等级证书或岗位资格证书。学校组建由企业专家与教师组成的教练团队,在重庆、天津举办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取得“亚龙杯电工电子技术技能”、“神州数码杯计算机技能”赛项中的8枚金牌、15枚银牌、9枚铜牌;在大连市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长城自控杯电工电子技能”、“爱丁数码杯信息技术应用”赛项中,获得了8枚金牌、12枚银牌、17枚铜牌。学校组建由企业专家指导的教师参赛团队,参加全国中职学校“创新杯”等教师教学设计和说课比赛,获得9个金奖、11个银奖;参加“神州数码杯”全国中职学校信息化教学大赛,获得了5个金奖、7个银奖;参加“全国仿真学会教学软件评比”获得了2个一等奖。学校被市政府授予“全国职业院校学生技能大赛功勋学校”、“全国技能大赛优秀组织院校”、“大连市学生技能大赛最佳组织奖”、“市技能大赛特别贡献奖”等荣誉称号。通过“双师型”教师培养工程,我校教师的职业素质、专业能力、实践技能显著提高,塑造了一支“师德高尚、技能精湛、能打硬仗”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学校制定了《课程改革工作实施意见》、《推行工作过程导向教学法实施方案》等,开展了课程结构模块化、教学内容综合化、理论实践一体化、评价手段多元化等多项改革。教师与企业专家编写《PLC可编程控制器应用》、《SMT表面贴装技术》等校本教材50余本及《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等国家规划教材20余本,完成教学设计优质课例200余个,发表行动导向教学论文30余篇,完成《项目驱动教学法研究》等“十一五”国家、省、市级教科研课题8个,完成辽宁省《电子技术实训教学系统》、《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实训教学系统》等信息化教学软件项目10余项。

(四)组建职业教育集团,“特邀、特设、特聘”兼职教师队伍

建立有行业、企业参与的职教集团及专业建设委员会是实现教师队伍企业化、专业化、多元化的重要途径。我校参与组建了辽宁仪器仪表职教集团、大连电子信息职教集团,建立了“信息技术应用专业指导委员会”、“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指导委员会”、“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指导委员会”,各组织机构由行业管理部门、行业协会、科研院所、相关企业和职业院校及各方专家组成,学校聘请企业兼职教师进校园、进课堂、进实训车间,促进学校转变办学思想、完善专业设置与培养方式、创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优化学校管理、融入企业文化。学校坚持“内部培养与企业聘请”相结合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思路,采用“特邀、特设、特聘”等措施,聘请50余名企业家、工程技术人员、能工巧匠担任专业指导委员会特邀顾问、德技特设辅导员、大赛特聘教练、专业教师、实训指导教师、顶岗实习“技能导师”,多层次、全方位参与教育教学全过程,提升了学校的办学效率与教学质量,实现了专兼职教师互补、校企资源共享、成员单位共赢。近三年来,学校支付相关经费60余万元。实现了办学机制“规模化、集约化、连锁化”发展。

关于“双师型”教师

队伍建设的几点建议

第一,目前职业学校新入职教师多数来自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或硕士研究生,他们具备相关专业的理论与实践知识,但与学校“双师型”教师的岗位要求还有相当差距。而具有企业经历的专业人才转行入职职业学校又受到编制、身份、待遇、职称、年龄等多重限制,引进机制不畅。因此,需要人事管理部门建立相应的支持政策。

第二,“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渠道应以现代企业为主,教育行政部门进行相应的引导与管理。现在的问题是,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具有强烈的愿望,而企业由于生产、安全、效益、责任、保密等方面的考虑,缺乏合作热情。应由政府协调干预,通过工商管理、税收政策、财政补贴等手段保证企业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与义务。

第三,建立具有权威性、示范性的国家级标准化“双师型”教师实践基地。目前,“双师型”教师培训项目数量多、投入大,学校积极争取、全力保障教师参与相关培训,总体效果良好。但也有部分项目内容缺乏针对性,表现为培训内容与培养目标有所偏离,呈现某种程度的学科化倾向。

第四,兼职教师是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找到既适合教学需要,又具有从事教学工作意愿,同时又有充足时间、精力从事教学工作的人才并不容易。应在政府引导下,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技能型兼职教师人才资源库,提供相关的人力资源信息服务,并对相关人才实施认证、注册、聘用、派遣、评价、表彰等工作,从而形成良好的用人机制及政策环境。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李冰.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11.

[3]张联朋,王超联.“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2(1).

篇(6)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1C-

0006-02

县级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无论在我区或是全国的教育战线而言,是一支颇为庞大而问题较多的队伍,如何建设与发展这支队伍,使其能为振兴地方经济培养出更多的技术人才,不仅仅是要政府与教育部门来关注,也是相关企事业及更多有识之士应该关注的。本文试以柳城县为例,对县级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建设与发展作一粗浅探讨,以期抛砖引玉,吸引更多的目光来关注县级职校的建设与发展,为振兴地方经济建设及发展培养出更多的技术人才。

一、柳城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发展概况

柳城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创办于1983年,2006年1月通过了自治区合格学校验收。2008年职教攻坚之前,校园占地面积50亩,校舍建筑面积为0.78万平方米,在校全日制学生最多时有900多人,教职工53人,其中专业课教师19人,双师型教师7人,分别开设有计算机应用、电子技术应用、焊接技术应用、数控技术应用、制冷和空调设备运行与维修、汽车运用与维修、中华茶艺等8个专业。然而,虽然专业设置和招生规模有所扩大,但校舍、设备、师资明显不足,造成招得学生进来而留不住。如2006年柳城县职校招得学生368人,到2009年毕业时仅有173人。

三年职教攻坚,学校办学规模和办学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为了进一步优化职业教育资源,柳城县于2008年11月成立了县职教中心,将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县农机校、县委党校、县劳动就业培训中心等职业教育资源进行整合、优化,投入大约3000多万元进行改善办学条件,校园面积由50亩扩大到160多亩,校舍建筑面积由0.78万平方米扩大到2.8309万平方米,建有数控、焊接、钳工、汽车、电子电工、制冷等专业的实训室和设备及配置一流的多媒体教室。

职教攻坚之后,学校得到较大发展,特别是硬件方面,但是大楼易建,生源难求,招生非常困难。据调查了解,目前柳江、鹿寨、三江等县级职校都走入生源不足、招生难的困境。主要原因是:普高去了一部分,上不了普高的初中毕生到市级优质中职校就读占大部分,外出打工又占一部分,还有小部分在家务农不愿读书,每年县级职校要完成上级下达的招生任务都很艰巨。可见,职教攻坚之后,给学校带来变化,也带来更多的挑战和机遇。

二、县级职校建设与发展的可行性策略

(一)继续加大投入力度,建设精品专业

职教攻坚期间,各县都投入不少资金,但绝大多数经费都用于基础设施,如教学楼、学生公寓、食堂、道路硬化、绿化美化等方面的建设,用于教学设备方面相对较少,柳州市六县职校只有鹿寨、柳江两县职校有自治区的示范专业,另外四县职校没有一个示范专业,严重制约学校的发展。因此,县级职业学校应有自己的品牌专业,应加大资金投入,选好一两个特色专业,把它们打造成自治区品牌示范专业,带动学校的发展。

(二)加大师资的引进和培训力度,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高质量的学校要有高素质的教师支撑。然而目前柳城县职校的师资力量极为薄弱,远远满足不了职教中心的发展要求。应加大引进人才的力度,面向社会招聘专业教师和实训指导教师,采取降低“门槛”、适当增加编外执教人员等灵活的方式,聘用一批工作在一线的有较强操作技能和施教能力的专业人才加入到职业教育师资队伍中来;应继续实施教师学历达标工程,进一步落实好校企结合的送培计划和“双师型”教师培养工程,对在职的现任教师进行专业技能培训,提升“双师型”教师比例,抓好“名师培养工程”和“专业学科带头人”;通过培养,促教师成长。

(三)加强学校管理,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1.要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对教育教学、招生就业、顶岗实习等要有严格的管理管理制度。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理念,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积极探索并确立以“职业教育为中心,以短期培训为辅”的多层次、多证化办学模式。把“教学为主,育人为本”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努力实施素质教育,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2.加大改革和教育教学科研力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县级职校应设立专门的教研机构,加强教学研究的组织与领导,依托“市职业教育科研所”积极开展改革和科研,加强与教学改革实践密切相关的应用性研究开发和成果推广工作,使教育教学改革和科研更具有针对性、实践性和丰富内涵。比如,在教研管理方面实行“四个一”,即各教研组每周组织一次教研活动;每学期各教研组组织一次示范课或公开课活动;每学期举办一次教师和学生技能竞赛活动;每学年组织一次教育教学论文评比活动。制定相应的教学改革实施计划,积极申报各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加强对课程改革、教材改革、课堂教学改革及考试方法改革的探索。通过教学科研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成长,提高教学质量。

3.加大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力度。县级职校要争取与各企业联手建立实训、实习车间,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和技术培养教师和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提高教师和学生的操作技能和综合素质,实现真正意义的零距离上岗。

4.高度重视师生安全工作。县级职校应始终把确保学校师生生命和财产安全放在工作首位,抓实抓好。(下转第9页)(上接第6页)在建立健全学校安全保卫制度的同时,通过开展校园创安工作专项检查、整治校园周边环境、开展安全隐患排查等,为师生创造了安全、和谐的环境。此外,应积极开展“安全活动周”和“安全活动月”活动,切实加强对师生进行各种安全教育,加强学生安全技能演练,不断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

(四)加快改革和创新,全面提高县级职校办学质量与效益

职业教育的生命在于质量,提高质量的核心在于办出特色。一是按照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结构需求为依据,调整专业结构,开发新的综合性课程。教材内容必须密切联系实际,要体现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同时增强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二是积极探索校企结合、工学结合、校校结合的办学模式。县政府应盘活现有的职业教育资源,通过无偿提供土地等优惠政策,把企业引进县职校,使企业生产车间成为学生勤工俭学的基地,同时可将企业税收作为学校改善办学条件的经费。县职级校要进一步加强与市内及区内外职业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努力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打造“订单”培养方式。三是从双证培养入手,搭建企业需求人才的桥梁,树立以人的能力为本的教育教学指导思想,坚定不移地树立融就业与创业教育于一体的观念。四是城乡联动,发挥城市职业学校优势。针对县职校的实际需要,与国家级重点学校开展连锁办学,从计划制定、招生录取、教育教学管理、学籍管理、经费扶持、教师和管理人员交流、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毕业生就业等方面进行实质性的合作与交流。一所优质的城市职校带动一所农村职校,给县级职校带来更多的发展空间。

(五)建立机制,加强宣传,营造农村职业教育的良好发展环境

1.建立以县政府为主导,各部门积极参与的职业教育宣传工作机制。通过召开会议、印发资料、张贴标语以及报纸、电视、广播和宣传栏的作用,大力宣传国家有关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职业教育对促进就业的突出贡献以及职业教育的先进典型和事例,使社会各界对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使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同样是培养人才的观念深入人心,深入农村,形成共识。

2.建立招生工作责任制和奖惩制度。将招生工作任务分解落实到各乡镇、华侨经济管理区、县直有关部门和学校,把完成送生任务情况作为考评乡镇、部门和学校领导工作成效的重要内容,对在招生工作中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

3.宣传国家对就读中职校学生进行资助政策和对涉农村专业进行免学费及政府奖学金,以后将进一步实现全免就读中职校。

此外,还可多宣传已毕业的就业之星,用这些活生生的典型事例吸引学生就读中职学校。

(六)以就业为导向,不断拓宽就业渠道,吸引学生就读

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县职校要专门成立了招生就业指导办公室,强化学生就业培训指导和创业教育加强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使学生自主创业,谋职生存。要与多家大中型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实行实习就业直通车的模式,提高了毕业生就业的比率。学校鼓励毕业生参加“双选”会,让每一位毕业生都能根据自身条件进行合理的就业。另外,学校还多开设一些茶艺、美容美发、舞蹈、普通话、礼仪等第二课堂,对在校生进行第二技能培训,以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应采取多渠道、多形式推介毕业生就业的办法,以有效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徐加林等.农村职业教育的调查与思考[J].职教论坛,2007(4)

篇(7)

一、高职教育实施学分制的紧迫性及目标

(一)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让学生有更多的自我设计的权利和责任感

市场经济的特点是市场主体多元化和自由、公平的竞争,它要求劳动力既具有专业针对性又具有广泛的职业适应性。高职院校的学生毕业后要参与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因此,学生对学习应该有较大的自和选择权。也就是说,学生可以根据就业市场的变化及自己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特长和兴趣,选择自己所学的专业及课程,自主安排学习进程,具有更多的自我设计的权利和责任感。

(二)拓展学科渗透,提高技能,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在市场经济已经确立、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各门学科相互渗透,新技术、新工艺层出不穷,传统单一的专业培养计划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对技术人才多样化和多变性的需求。实行学分制,允许学生按自己的特长、兴趣、知识基础、爱好选择方向,鼓励学生在学完规定的专业必修课外,跨系、跨专业甚至跨院校选课,促进学科的横向联系。这样,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技能水平,增强择业竞争力和工作适应性,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三)面向多元化的生源,因材施教

高职教育的生源复杂,有普高生、职高生、中专生和来自劳动一线的劳模、优秀技术工人等,学年制的“一刀切、齐步走”必然出现一部分学生“吃不饱”和一部分学生“吃不了”的结果,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和教学质量的提高。针对生源多元化的现实,高职教育实施学分制是因材施教的需要,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然选择。

(四)缩短就业适应期,提高教学效率和效益

从效率观看,能提升个性学习的主动性,适应社会多样化要求的教育,可获得较高的综合效益。高职教育实施学分制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实用性,从而使个人能够迅速适应岗位转换,使学生受教育的结果在择业的层次和薪酬的起点上得到体现。吸引企业参与办学,实行产学合作,树立职教品牌,形成规模化经营,才能获得高职教育的最大效益。

我国高职教育学分制建设的目标是:实现培养模式的多样化和个别化;学习时限的灵活性和弹性化:学习内容的选择性和自主化;学习方式的指导性和主体化。使学生具有较高的择业能力、工作适应性和持续发展能力,提高高职教育的效益。

二、高职教育实施学分制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键问题

(一)高职教育的职业岗位针对性原则与学分制的自由选译制冲突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职业岗位输送合格的一线技术应用性人才,要求动手能力强,专业知识够用。“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特征必须紧扣职业岗位的需求,这样才不失高职教育的特色。而自由选课、灵活发展、多角度延伸是学分制的灵魂,高职教育在有限的时间内、有限的空间内运作,同自由灵活的半分制要求有较大的冲突。

(二)复合型人才要求与生源质量多元化矛盾

高职院校招收的学生文化课基础普遍较差,特别是数理课程。入学后,学生大多需要补习高中课程,学习的难度和压力较大。而且这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限,使校方的压力也很大。学一个专业对学生来说已经有相当的难度了,达到复合型的要求难度更大。

(三)教学资源不足与学分制要求的矛盾

由于教师数量、水平及积极性诸方面的原因,目前各高校开出的选修课种类较少,必修课的班次少,相当一部分课程不能保证每个学期都能开出,学生选课时冲突较多,选择的余地也较小,不能充分满足学分制的需要。另外,由于经费投入不足,教学设备等硬件设施捉襟见肘,严重影响了学分制的实施。

(四)实践教学安排较为困难

突出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的特色,但由于实践教学环节在教学设计中所占比例为40%-45%,比重高,形式多样,对时间的要求严格,使实践教学成了学分制实施中的一个难题。比如,理论教学中的实践教学必须与之同步,电工、金工、车工等基本技能课是基础科目,学生一入学就得修,选课制下繁多的个性化实践教学要求,等等。众多的限制与教学资源的普遍不足,使实践教学成了高职教育学分制的一个瓶颈。

(五)学生的学习习惯、素质及知识能力结构不适应学分制的要求

高职教育脱胎于普通高等教育,普通高等教育的观念影响着高职教育特色的形成及稳固。传统的教学观念及方法时时困扰着学分制教育观念及模式的形成。对学生而盲,因为基础差,初、高中阶段的知识要补课,新的内容对他们来说压力也不小。如何避免学生选课时避难就易,选择那些容易拿到学分的课程,或者选听那些对学生要求偏松的教师讲授课程,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六)现行教学管理模式不适应学分制的要求

实行学分制后,原有的班级被打乱。因此,要研究学分制条件下教学管理的新模式及学生管理的新方法。现行的考核方式必须改革,必须选择一种与学分制相适应的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应强化过程管理及质量监控,加快试题库的建设,实行教考分离,严格把好考试关。对教学质量的评价应具有客观、公正的标准,必须修正与学分制不适应的政策,制定与学分制相适应的配套制度,如招生政策、修业年限、学生选择专业的制度、校际间学分互认等。

三、高职教育实施学分制的改革措施

(一)层阶式课程体系的建立

科学、完善的层阶式课程体系是高职院校实施学分制的基础和前提。在建构学分制的课程体系过程中,应严格执行三个原则。第一,建立各级课程平台。包括院级课程平台、系级课程平台、专业必修课、专业方向课。院级课程平台是指公共课、基础课、全院任选课。系级课程平台是指各专业共同的基础课、技术基础课。专业必修课指每个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专业方向课指专业限选课。在限选课这一块,不断加深专业强项的课程开发,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使每个学生都能在选课表中发现自己喜爱的方向或技能高移的选修课,通过导师的指导使每个学生毕业时都能有自己的专业强项或技能强项,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二,专业课程建设模块化。课程内容模块化要求打破原有的学科体系,以技术应用为核心,针对职业岗位要求,增加技术应用内容,增加大量的应用实例。把课程内容分成若干模块,各模块有鲜明的目标,相对独立,可以按多种方式组合应用。同一门课针对不同对象,组合不同模块,可适用于每周2、4、6、8学时等各种不同要求,这叫课时分级。同一门课程针对不同对象,对每个模块讲授的深度不同,这叫深度分层。按对象分类,即同一门课针对不同对象,组合不同模块,选取不同的实例,讲授的深度不同,可适用于不同的专业或不同类型(如职高、普高、继续教育、短训等)的学虽。第三,理顺课程体系,规范课程名称与编码。理顺课程体系即整理课程的前导和后续关系;规范课程名称和编码,便于教学信息的计算机处理;可加强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便于疏通专业、系部、全院课程体系的联系渠道,建立正常的增加课程、更改课程名称、修订课程的申报和审批制度:规范课程信息公布的程序,逐步完善教学管理。

(二)实行弹性学制及主辅修制

这样可为学生提供柔性的成长环境。取消补考,推行课程重修制度,直到及格。取消留级、试读、退学制(因学习原因),能否升级和毕业,完全以课程修读和学分考核为依据。学生学籍最长保留5年。学院允许部分学有余力的优秀学生,在学好本专业的前提下,同时修读另一个专业,修完规定的全部课程,经考试合格者,由学院发给辅修专业结业证书。

(三)在保证高职教育特色的前提下,解决好职业教育岗位针对性与持续发展的灵活性和适应性的矛盾

这是高职教育实施学分制最大的难题。有效的方法是:加大任选课比重,任选课比例将上升到30%以上;开设大量的专业方向限选课,提供较多的发展方向供学生自由选择;发挥隐性课程的作用。学生选课需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以避免知识结构及技术结构的不合理,避免学生投机取巧、避重就轻式地选课。承认校际之间同一层次且教学要求基本相同的课程的学分,鼓励学生跨专业、跨系甚至跨院校选课学习。要求教师科研过程中有学生参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毕业设计多选择企业的现实课题,既达到了教学设计的要求也锻炼了学生,并且为就业和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学院有相当比例的学生就是通过给企业做课题而被企业选中,一毕业就直接就业。由学校、系里或学生自发组织人文素质教育、艺术团体活动、课外科技活动、兴趣小组活动等,补充、引导学生的全面或单项发展。紧密跟踪高新技术的发展,请名师、名人来校办讲座,扩大学生的见识,启发学生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使培养出来的人才能最大限度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四)合理利用和开发教育资源,满足需要

实施学分制,需要开出大量的选修课,但我国高职院校面临的共同困难是教师缺乏。要解决这个难题有两种方法:一是要求教师既要有专长还要有其他特长,每个教师除开设专业课外,还能开出其他选修课。学院还应动员有较高专业能力的行政人员开课。二是面向社会外聘教师,特别是从企业界聘请实践教学教师,解决学院实训教师不足的问题。三是实行产学合作教育,不断开发社会资源,广泛建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大部分校外实训课,尽量安排在假期进行。这样既可让学生体验到真实的工作要求,又满足了教学组织的要求。四是全天候开课,解决教师、教室、实训场所不够的问题。

(五)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实施教考分离

考核可采用笔试、口试、实际操作等不同方式进行。理论课程及基础课程的成绩采用百分制记分;军训、实验实习课、毕业论文(设计)、社会调查等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采用等级记分制,并计算相应的平均绩点。取消补考制,对考核不丑格的课程,学生要参加重修或另选其他课程。增设课外学分,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科研实践。对学生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及获得的技术等级证书(职业资格证书)计算学分。实行教考分离制度.制定新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

高职院校学分制的改革及探索,不仅校方有积极性,受教育者、用人单位也有热情。一些关心高职教育发展的企业,会根据实习学生、接收毕业生的情况,对学校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提出建议,支持学校的教学改革,使学校和社会(用人单位)走上良性互动的发展轨道。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多方共同努力下,高职教育的学分制会日趋成熟。

[参考文献]

[1]郑若玲.学分制的本质与模式[J].新华文摘,2000,(1).

[2]邓耀彩.略淡学分制与职业性质[J].交通高教研究,1995,(3).

[3]李欣,王俊杰。关于我校实施学分制的几点思考[J].长春大学学报,1999,(10).

[4]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教育教学论文汇编[C],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