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职业道德观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3-01-09 01:57:13

职业道德观论文

篇(1)

以就业为导向构建高职德育新模式,是建立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探索建立有高职特色的德育新模式、提高高职德育实效性的有益尝试。

一、以就业为导向创新德育观念

(一)树立高职德育的特色观

以就业为导向,应该注重理想教育、价值观教育择业观教育,尤其要把职业观放在首位,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使学生在预演、模仿企业人、职业人、社会人的过程中,为实现充分就业作好非智力方面的思想准备。要形成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德育特色,还要以就业为导向选择、设计德育内容,以就业为导向拓展德育的途径与方法,以就业为导向创新德育评价,从而形成具有鲜明就业导向特色的高职德育模式。

(二)树立高职德育的人本观

传统的高职教育把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单纯地理解或定位于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忽视或削弱德育,不仅是片面的,而且是有害的。以就业为导向,造就和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是高职教育的基本目标。高职德育必须围绕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为基础,把德育融人高职教育的全过程。从高职人才培养的角度说,如果德育缺失,培养出的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低下,缺乏社会沟通和人际交往能力,自制力和意志薄弱,敬业爱岗意识不强,就难以被企业接纳而实现就业,即使是暂时就业,也终究会被企业排斥。

(三)树立高职德育的实践观

高职德育的实践观是由德育本身的规律所决定的。首先,从道德运行过程来看,要使道德教育取得实效,必须顺利实现两个转化,即把教师所传授的品德规范信息内化为学生的品德信念,还要将学生的品德信念外化为具体的品德行为。若要顺利实现道德的内化和外化,必须促进学生的道德体验。实践是道德体验的场所及主体性生成的基础,同时是道德体验深化、发展的动力。其次,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是实践性、职业性、社会性,它要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时间的比例达到1:l。实践教学中的实验、课程实习、模拟实训、毕业设计、企业见习、实训和顶岗实习等,既是形成职业技能的主要教学过程,也是进行德育实践、形成道德品质与行为的德育过程。由此可见,正是由于高职教育的实践性,才能充分保证学生的实践体验,并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积极地自我发展。

(四)树立高职德育的开放观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是一种开放的教育,这就要求高职德育也应是一种开放的德育,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从纵向来看,高职德育培养的目标不只是好学生,更应该是好员工、好公民,应以开放的眼光向前看。“德育要求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进步、社会物质条件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发展的。因而德育内容也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特别是对于高职教育而言,不同的专业其德育内容也有不同的要求。从横向上看,高职德育绝对不能“闭门造车”,学生从家庭到学校、到工厂(实习基地)、到社会都有广阔的活动天地,这就决定了其德育素质的形成,除校内影响外,还直接受家庭、工厂、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德育素质的好坏,也会反过来不同程度地影响家庭、工厂、社会的德育状况与德育建设。

二、以就业为导向选择德育内容

(一)把基础文明教育作为高职德育的基础工程

把学生培养成热爱祖国,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公民,是高职德育的基本任务。具有爱国心、民族责任感,具备现代文明意识,能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也是现代人才最起码的人格品质。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逐步完善,我们应树立市场经济的基本意识与规则,强化学生的公平意识、竞争意识、诚信意识、规则意识,使学生牢记在任何职业岗位上,都要始终如一地按市场经济的规律、规则去做人做事。

(二)把择业观念教育作为高职德育的特色内容

以就业为导向,首先就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择业观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就业能力上的综合反映,良好的择业观念必须是:顺应时代要求;价值取向与社会利益一致;具有宽泛性和可调试性。加强毕业生择业观的教育,要让学生明确:职业分类是由社会分工所致,无论什么职业都是社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本身并无高低贵贱之别。无论是何种类型企业,无论是沿海企业还是内地企业,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肌体不可分割的细胞;无论何种就业形式,都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高职德育应当把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教育、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与培养学生正确的择业观结合起来,使之具备更加实际、富有弹性和具有鲜明时代性的择业意识,适应经济发展对人才多元化、多层次的需要。

(三)把职业道德教育和就业创业教育作为高职德育的核心内容

加强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是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内容,是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竞争优势之所在。首先,要加强爱岗敬业、吃苦耐劳、遵规守时、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等基本职业道德教育,使学生掌握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学会正确处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其次,要依据不同职业岗位群的要求,分专业进行特殊职业道德训练,提高职业道德培养的针对性。第三,高职德育应当把培育学生不怕牺牲、敢为人先的精神,热爱科学、献身事业和不断进取的人生态度,淡泊名利、敢于战胜困难的顽强意志,作为必修内容。

(四)把心理素质教育作为高职德育的重要补充

高职生既带着高考失败的阴影,又面临就业竞争的巨大压力,因此必须加强心理素质教育、磨难教育和抗挫折教育,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与就业能力。高职德育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适应新环境的能力,能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能面对现实,相信他人、相信组织和社会,遇到困难不退却,不怨天尤人,始终保持乐观、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三、以就业为导向拓展德育途径

(一)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首先充分发挥“两课”主渠道的作用。“两课”是德育的重要途径,对学生的道德培养有着关键性的作用。“两课”教学不能遵循旧的模式,必须彻底摒弃单向灌输的教学方法,突出引导和启发,突出案例教学,在内容上突出职业道德教育、择业观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内容。其次,要充分发挥其他文化课程与专业课程教学的德育功能,特别是专业课程教学中蕴涵了丰富的职业道德的教育资源,真正做到管教管导,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二)利用实践教学网络,强化高职德育实践

高职教育中课程的实验、课程实习、校内实训、毕业设计及企业见习、企业实习等,既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德育实践的过程与实践的基地。传统德育往往只注重德育理论知识的教育、案例的讲授,只是在观念上培养与提高了学生的“德性”与涵养,却忽视了道德实践,没能形成“德行”。高职院校应把丰富的实践教育资源纳入德育课程教学体系,统一规划、设计、实施和考核,让学生在德育实践中形成道德行为。如在学校或企业的实训基地,引入企业的职业要求,对学生实行8小时工作制和严格的考核制,进行严格的规范训练,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

(三)以企业的要求营造育人环境

首先,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进行对接。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应该具有很强的职业性,根据联合办学或订单式办学企业的文化来改造校园文化,在办学理念上凸显以就业为导向,在产品定位上满足企业的要求,在制度文化建设上引进企业管理的相关理念。其次,第二课堂的开展紧紧围绕“以就业为导向”这一主题,多开展企业与学校互动的活动,如请企业专家、优秀毕业生来校讲座,到企业进行见习参观,举办企业招聘现场会,成立就业指导协会等。

四、以就业为导向丰富德育评价

(一)评价主体多元化

以就业为导向的德育空间可以拓展到企业,企业员工和指导学生实习的师傅也成为学生德育评价的主体,从而形成了由学校教师(包括班主任、任课教师、实习指导教师、管理者等)、企业实习指导师傅、员工、同学、家长及学生本人参与的多元评价主体。

(二)评价内容综合化

德育评价应从认识、实践、心理3个层面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进行综合考查,既要考核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基本方法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又要考核他们运用理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既要考核学生的理性认识能力,又要考核他们的实践表现;既要关心学生的知识、能力,又要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既要根据在校期间表现,又要看实习期间的表现,特别是高职德育的评价更要看学生在实践中职业道德素质的养成,突出其实践性。

(三)评价形式多样化

篇(2)

司法会计,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司法实践的需要而形成的一种新兴职业,由于其兼具司法和会计两方面的性质,对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就有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国内为数不多的开办司内法会计专业的院校,在进行知识教育的同时,还必须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一、我院司法会计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

(一)对职业道德教育重视不够

作为高职院校,道德教育应该是贯穿始终的,我院也一直非常重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通过各种方式,开展各种活动,立德树人,教书育人,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然而,基础道德教育并不等同于职业道德,相比而言,后者其更具有针对性,更符合职业需要。目前司法会计专业职业道德教育并未受到各方重视,也未真正开展起来。尽管我们在专业建设规划中将职业道德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我们也在寻求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的方式方法,我们在日常教学中也会注意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念,但不可否认的是,该任务的实施已明显滞后于专业技能的培养工作,也影响到了司法会计专业建设目标的实现。

(二)职业道德教育仍流于形式

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思想政治教育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无疑是一块主阵地,但是要通过思政课来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显然不太现实。据了解,目前司法会计专业还没有开设专门的职业道德课程,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仅限于思政课堂上。然而,单靠思政课来树立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念,是远远不够的。一方面,思政课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以及形势与政策教育,当然包括一些基本的职业道德的观念,但是由于课时有限,根本无法展开;另一方面,由于思政课教师并不懂专业,也无法从职业角度入手,更加系统深入的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正可谓“心有余而力不足”。

(三)职业道德教育缺乏实践能力的培养

我们常说,实践出真知。以往人们普遍认为职业道德教育只是一种知识的传授,它要求学生能牢记职业道德方面的规范和准则,实际上这种缺乏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教育观念直接影响了职业道德教育的成效。职业道德教育中,则体现为偏重道德知识和行为规范的传授,缺乏对道德选择能力和解决道德冲突能力的培养,忽视了社会实践这一大课堂,致使学生在遇到一些现象和问题时无所适从。具体到司法会计专业职业道德教育,其表现主要是只注重理论教学而忽视职业道德实践能力的培养,不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去感受和体验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其实“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不是凭空得来的,而是与职业实践相联系的自我完善过程,逐步培养起相应的职业道德情感和职业道德信念,形成相应的职业道德修养和职业道德品质”。

(四)职业道德教育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正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我们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其目的最终还是希望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对于职业道德而言,其最终仍然是要依靠学生自我约束,通过内心世界的升华,从而达到行为的规范,而不是简单地凭借某种规定来强制。然而司法会计专业的职业道德教育,并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甚至很多学生对职业道德至若惘然,满脑子想的都是如何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挣大钱,而不是对司法会计职业深层意义的探究,没有意识到自己将来所从事职业的重要性。

二、加强我院司法会计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的构想

(一)提升职业道德教育在司法会计专业中的地位

作为高职院校,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技能型人才固然重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道德观更是我们工作的重点。因此,必须重视司法会计专业职业道德教育,将其提升到与司法会计检查、司法会计鉴定等职业技能培养同样重要的地位,既突出了专业的特色,又做好潜在风险的防范。此外,在后面的专业建设中,应加大对职业道德教育的研究,特别是相关理论的探讨、理解和融会贯通。

(二)开设司法会计职业道德必修课

职业道德的形成与培养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在校大学生尚未进入社会,思想相对单纯,在这种环境下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易于收到良好的效果。可以将职业道德作为一门专业必修课开设,加强司法会计职业道德的理论学习。课程内容中可加进有关司法会计职业道德的案例,通过分析讨论,寓枯燥抽象的说教于生动具体的案例剖析中,增加学生对职业道德的感性认识,增强教育的效果。还可以与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检察院进行合作,聘请从事司法会计工作的专家,通过司法实践中的真实案例,用专题演讲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学生对司法会计职业道德的认知,增强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强化其法制观念。

(三)将职业道德教育与具体实践相结合

职业道德只有让学生到事务部门这个大课堂中去实践、去锻炼,才能真正被学生领悟并外化为实际的职业行为。因此,应多组织假期社会实践、顶岗实习、实训、社会调查、勤工助学等方式,让学生在工作的第一线得到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客观公正、保守秘密、廉洁自律等职业道德行为的锻炼和养成。相关教师对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出现的问题要有针对性地给予引导,督促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结合自己的经历进行反思和总结,加深职业道德对个人、用人单位和社会重要性的认识。

(四)注重有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

学院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建设了司法会计实训室,可以在此张贴操作流程、专业操守、实训管理规定等内容,建设有职业特色的学习环境。在学院已有警务化管理和大思政格局下,学生已经具有了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平和遵纪守法意识,也有更充裕的时间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特别是司法会计协会,应该行动起来,开展丰富多彩的特色校园文化活动,组织各年级、各班级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研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职业道德知识,践行职业道德的积极性。充分利用校园文化活动这一重要载体,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和认知职业道德规范。此外,要利用校内网络、广播、刊物等媒体形式大力宣传职业道德教育,积极营造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氛围,提升职业道德。

参考文献:

[1]于朝.司法会计学(第三版).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8.

[2]项怀诚.会计职业道德案例[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3]龚文龙,黄通菊.论司法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0(4).

篇(3)

目前,除高职高专和军事类、医学类、师范类专业类院校外,普通高校鲜有开设职业道德教育课程,更多是将职业道德教育穿插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环节中进行或是在专业教学中偶尔涉及,高校职业道德教育发展滞后,缺乏导向。这是因为普通高校对职业道德教育的认识存在一定的误区,忽视职业道德教育的作用,认为职业道德教育是高职高专类院校的教学任务,普通高等院校则是以专业教学为主要教学任务,职业道德教育不是高等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没有认识到学生职业道德在其职业生涯中的重要性,缺乏用企业文化建设的发展眼光指导高校职业道德教育的战略思维。

(二)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单一,偏重于对青年学生敬业精神和工作态度的教育,忽视了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的培养

爱岗敬业、恪尽职守是企业员工体现个人存在价值、实现个人职业理想的重要途径,强调对工作的责任感和对企业忠诚、具备奉献精神几乎是所有企业文化体系中的必然构成要素,相应也就成为高校职业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创新是现代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而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则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必备要素,培养青年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意识理应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于当今社会大多数“80后”和“90后”而言,最需要学习的不是个人意愿的表达和个性的张扬,而是如何能够树立全局观念和整体观念,在有效沟通的前提下维护一个团队的整体利益。

(三)职业道德教育的方式、方法陈旧保守,未能发挥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作用,缺乏与教育对象间的互动交流

当代青年学生的思想活跃,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对传统、僵化的说教手段普遍持有排斥心理,在面对与未来职场发展相关的新生事物时更容易表现出一种希望以我为主、自我探索的积极状态。现实生活中高校教师在开展青年职业道德教育工作时往往选择以课堂授课、集体讨论、撰写论文为主要教学方式,缺乏以学生为主体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的方式载体,在课程讲授过程中不能有效针对企业文化等这些职业特点要求的特定内容进行讲述和分析,也缺乏学生亲身体验的实践教学环节。

(四)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人员主要由高校教师担任,缺乏现代企业文化的实践

大部分高校教师没有在企业供职的经历,也没有专业化的岗前培训,缺少企业经营的实践经验,对学生的教育和指导多停留在一般职业道德的范畴,缺乏对学生职业心理素质、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理论阐述和知识传授为主的教育方式显然也无法满足学生职业综合素养提升的现实需求。虽然偶有企业管理人员作为嘉宾被邀请进入高校进行讲座等教育活动,但难以改变教学与企业文化实践相脱节的现状。

二、现代企业文化背景下开展青年职业道德教育的思路

结合部分高校开展大学生职业教育工作的实际,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针对青年职业道德教育的实践环节提出了一些工作设想。

(一)以现代企业文化建设为导向,不断充实青年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

职业道德教育的最终服务对象是企业,企业对员工的职业素质要求决定着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设计。现代企业文化普遍要求具备敬业精神、组织协调能力、团队意识、服务意识、创新精神等综合职业素质应当纳入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范畴,不仅要培养“勤”和“忠”,更要培养“技”和“能”,特别是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团队意识和协作意识。可运用职业素质拓展训练提升青年学生的团队意识和整体观念,教学活动在宣传职业美德的基础上延伸到以法律普及知识、心理承受能力训练、专业技能训练为内容的职业素质培训上来。

(二)吸纳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参与到校园职业道德教育工作当中

企业的经营和管理人员具备高校教师所不具备的职业经历和经验心得,优秀的企业家更是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在大学生中拥有广泛的号召力和影响力,他们参与到职业道德教育的实践活动中,更容易被青年学生接受和认可。邀请国内知名的企业家和知名企业的职业经理人到校园现身说法,讲述自身的职场经历,阐述企业文化形成的详细过程,描述企业文化未来发展方向,不仅有利于学生对企业文化形成全面、客观的真实印象,又能帮助他们获得职场经验,提升步入社会后的职场竞争力。

(三)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活动可以尝试引入企业文化案例

在美国、英国、德国等西方职业教育相对发达的国家,案例教学一向是学校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形式。在职业教育课堂教学中以案例教学、小组讨论发言为主,辅之以教师讲解和撰写心得体会,通过对成功企业文化的全面分析、讨论向学生灌输一些具体的、实用的、相对稳定的道德规则和国家倡导的职业价值观。案例讨论可以灵活的采用观看视听资料、轮流发言、持不同观点者自由辩论等各种青年喜闻乐见的方式,学生与教师之间是一种双向交流、相互评判观点的平等角色,所有被讨论的企业文化案例没有标准答案,重在通过一整套综合分析过程使学生对成功企业的文化形成一套客观全面的认识,在思想的交流和碰撞当中提高自身职业道德素养和职业素质能力。在讨论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是对青年未来职业发展的一种生动直观的道德教育,同时还为青年步入职场后尽快接受企业文化、融入企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篇(4)

在当今世界,科技信息发展日新月异,经济全球一体化趋势日益加强,在全球范围内,人与人之间的的交流也更加频繁与密切,社会对各行各业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不再只关注职业技能的培训,职业道德的养成也已成为各个领域高度重视的内容。随着社会对职业道德要求的增强,各种对职业道德系统的探讨与研究应运而生,涌现出许多促进职业道德发展的优秀观点和思想。在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关键时期,研究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科学含义及影响,加强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建设,对推动我国经济现代化发展和社会主义精深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关于职业道德内涵的论述

对于职业道德的内涵的界定,学者们没有明显的争议,但就具体内容的阐释却不尽相同。

有学者这样论述: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劳动的人们,在特定的工作和劳动中以其内心信念和特殊社会手段来维系的,以善恶进行评价的心理意识、行为原则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是人们在从事职业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内在的、非强制性的约束机制。还有学者认为,职业道德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规范,它包括人们的职业认识的提高,职业情感的培养,职业意志的锻炼,职业理想的树立以及良好的职业行为和习惯等诸方面因素。

也有人提出,职业道德是客观存在的社会道德现象,它的形成和特点,主要是同人们的职业内容和职业生活实践相联系的。人们在实际生活的各个领域所从事的职业或行业活动,就是各种职业道德形成和发展的基础。职业道德作为一定职业范围内道德调解的特殊方向,它的观念、规范和风习表现,是由各种职业或行业的具体利益、业务和义务的内容决定的,是在特殊的职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

李光耀在《职业道德简论》中指出,职业道德就是人们在履行本职工作中,从思想到行为理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准则。它是职业范围内特殊的道德要求,是一般社会道德和阶级道德在人们职业中的具体体现。他引用恩格斯的话说,就是“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政治经济制度的不同会导致职业道德观念的差异。所以,职业道德并非某种职业本身所产生的道德,而是一定社会经济政治制度之上的道德观念在各行各业中的具体体现。

窦炎国在其《职业劳动与职业道德》一文中提出,职业道德起源于劳动的社会分工,它是一种劳动规则。他认为,劳动的分工和劳动产品的交换过程中形成了要共同遵守的规则,而在协作和交往中又形成了一定的管理规范。而职业道德就是在这些过程中形成的,用以规范和管理劳动的规则。

在传统的职业道德研究中,人们习惯于从伦理学的的角度来探讨职业道德,在由申平华等人主编的《职业道德建设的新视野:推进职业道德建设的机制与措施研究》一书中,作者从一个新的视角来界定职业道德的内涵,即从伦理学、人生科学和精神文明综合起来研究道德。书中提出,如果从人生科学的角度来看,职业道德便是人生道德的具体化,是人生道德在职业范围内的特殊表现形态,受人生观的支配;而从精神文明学的角度来看,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的一种载体,它在精神文明的内部结构中,归属思想系统的范畴。同时,书中还指出,从伦理学、人生科学和精神文明学三个角度来界定职业道德的科学内涵,在层次、范围和容量方面具有明显的区别;而三者在研究道德及职业道德时,都把主体人的全面发展问题作为目的,所以伦理学、人生科学和精神文明学在职业道德研究方面又是互相联系的。

在各种观点中,无论哪种论述,都离不开职业道德形成于社会分工事实,并决定于经济基础。职业道德作为一种道德观念,规范着人们的职业活动,对社会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都有重深远的影响。

■二、关于社会主义职业的道德的论述

我们研究职业道德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推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促进社会精深文明建设的进步。关于我国现阶段的职业道德建设,近年来我国众多学者根据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殊国情,做了大量的研究。

(一)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基本规范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问题的决议》规定了我们今天各行各业都应共同遵守的职业道德的五项基本规范,即“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其中,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核心规范,它是贯穿于全社会共同的职业道德之中的基本精神。

《决议》提出的关于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规范是在总结了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是与我国当前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需要相适应的,在其后的研究中,基本上都是围绕着《决议》提出的规范来研究,很少有学者提出异议或创新的思想。但就其具体内容论述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而大多数学者在研究中都把“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作为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最高标准。

(二)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特征

对于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特征,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方面对其进行了阐述,笔者在阅读了大量专家学者的论著后,对各种观点进行了综合杂糅,总结出当前大部分学者对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基本特征论述,主要内容如下: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崭新的道德,因此他不可能自发的形成,而是在马列主义的指导下,通过社会主义中有觉悟的成员努力建立起来的,具有“灌输性”的特点。它属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同时又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是以共产主义道德为指导,它是共产主义道德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社会主义公德的体现。同时,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又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发展,又展示了社会主义精深文明建设的成果。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充分发挥了人在职业活动中的作用,它把为人民服务确定为职业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并实现了个人利益、职业集体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的根本一致,同时也体现了公民与义务相统一的精神和“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原则

在社会主义活动中,不同职业之间的关系是相互服务的关系;社会主义职业活动中,每个职业工作者都是平等的劳动者;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反映了职业活动中工作者的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一致性。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作为一种道德原则和规范的基础形态,它具有社会主体道德的功能,它是共产主义道德原则和规范在职业和职业关系中的特殊表现,并与社会主义道德得到了真正的统一。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是一种高度社会化的角色道德和主体道德,具有直接面对公众的公共性和示范性;同时,它又是随着职业活动的实践产生和发展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又具有实践性的特征。

社会主义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与各种职业相联系的职业道德规范,同样也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社会发挥调节作用。因此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以倡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其指导原则和价值导向。

社会主义的各行各业都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 职业劳动者的个人利益、职业利益和社会利益是一致的。因此,社会主义社会的所有职业道德规范都必须以集体利益为出发点, 并以集体主义原则统率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一切规范和范畴。所以说,遵循集体主义原则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有一特征。

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是国家的主人,人们在职业劳动中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劳动者可以充分发挥主人翁精神,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自觉的为社会主义做贡献,在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引导下,劳动者的劳动热情和积极性被充分激发,所以说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有利于调动广大职业者的劳动积极性。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建设的首要环节就是从解决职业认同人手,培养敬业意识, 在全社会真正形成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良好风尚。因此,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具有着重弘扬敬业精神的特点。

另外,还有学者总结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具有规范内容的确定性,约束机制的针对性,运作结果的效益性,表达形式的灵活性等特点。

(三)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功能和意义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在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各个方面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众多的学者从各个侧面对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做了详细的论述,主要观点如下: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职业道德, 在整体精神文明建设中, 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抓好了职业道德建设, 就能够推动、带动整个精神文明建设的开展,进而促进社会生活的稳定发展,保证社会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性。

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从职业道德的产生和发展来看,道德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强有力的道德支撑。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我们应当进一步明确,市场经济不仅仅是一种法制经济,而且还应当是一种道德经济。职业道德是参与市场经济竞争中的“ 入场券”,市场如同赛场,没有“ 入场券” , 就没有资格, 没有能力与人“ 竞技”。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在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方面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建设,不仅可以逐步提高和改善人们的职业生活质量, 而且有利于促进劳动者树立正确的劳动态度,为社会主义事业做贡献,同时也是培养跨世纪新人的必要条件。

(四)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建设的方法

就如何推进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建设,学者们纷纷发挥自己的智慧,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提出了促进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发展的建议和构想。

在理论上,有人提出,在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建设中,需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组织专家学者论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职业道德的合理性, 论证在新形势下重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必要性。还有人指出,提高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打牢职业道德建设的思想基础,才能提高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水平。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是法治经济,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建设离不开法制建设。所以有众多学者认为,加强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建设应同法治建设结合起来,尽快建立健全规范职业道德的法律、法规、规章和制度体系,健全监督机制。同时,要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新情况,结合各行各业的职业实践,制定公约、守则、责任制等,并不断完善职业道德规范,构建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理论和道德规范规范体系,确立职业道德的指导原则。

促进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发展,应该充分发挥主体人的作用,所以应对从业人员深入开展敬业、勤业和乐业教育,使人们热爱本职工作,忠于各行事业。同时,要把职业道德教育和专业技能培训结合起来, 提高职工的思想素质和专业素质,并充分发挥典型的作用和领导的表率作用。

还有观点提出,要站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抓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教育。在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建设时, 必须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加快文化建设步伐,这是抵制、反对资本主义思想腐蚀, 制止职业道德滑坡的根本方法。

另有观点指出,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建设离不开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所以应该充分发挥各种宣传媒介的舆论导向功能,加强社会舆论监督,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总之,众多学者对如何加强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建设的构想,都具有其科学性和合理性,但也都有一定得适用范围。我们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应该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更好的推进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光耀,减乐源,黄汉充.职业道德浅谈 [M]. 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

[2]翁金墩等.道德科学知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篇(5)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Secondary Accounting Professional Ethics Education Exploration

GUO Shutong

(Jilin Financial School, Jilin, Jilin 132013)

Abstract With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cceleration, the more and more brutal competition in the market, make society for talents professional quality high standard request more strict. As a secondary professional student, in addition to training extremely skilled accounting professional knowledge, skills, but must take the accounting professional ethics education training. This article through long-term practice and research,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econdary accounting professional ethics education present situation, and proposed to solve the accounting professional ethics education of secondary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method for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accounting professional ethics education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

Key words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accounting professional; professional ethics

0 前言

当前社会人才需求要求学校培养的人才不但要有扎实的会计专业技术知识与熟练的会计应用技能, 而且还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与思想品德。正是会计工作存在的特殊性, 社会对会计专业人才的职业道德水准有更高、更苛刻的要求, 作为一名符合要求的会计人才,具备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是从业的基础和关键。

会计职业道德是指在会计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循的、提现会计职业特征的、调整会计职业关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主要内容是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坚持准则、提高技能、参与管理、强化服务。

1 加强中职会计专业职业道德教育是从业关键

现代会计经过近60年的发展,它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在经济活动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会计工作的复杂性,许多部门屡屡发生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这样把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摆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所以说,中职会计专业职业道德教育,是在其未来从业好、坏的基础和关键。

2 加强中职会计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的原因

2.1 影响当前会计职业道德水准的是环境因素

2.1.1 宏观环境因素影响

宏观环境因素是我们国家刚刚从计划经济转型,新的生产关系大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一定程度忽略精神文明的建设,放大了人们对物质文明的追求,在此强烈的冲击、改变着我们一系列传统观念,这对我们的道德提出了严重的挑战。

2.1.2 微观环境因素影响

受宏观社会环境的冲击,在不同程度的改变会计工作人员的世界观、价值观,滋生蔓延拜金、利己思想。

2.2 社会体制缺欠的影响因素

会计职业道德单纯道德是依靠会计从业人员的自觉性自愿地执行,并依靠社会舆论和良心来实现,这种非强制性的维持是有限的,更需要健全的法制体系作保证。

3 当前中职会计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现状

3.1 在中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教学中缺失

由于长期以来传统经验影响,中职学校的会计专业在设定专业大纲和实施教学计划上,多数中职学校过多的强调会计理论完整性的、系统性知识体系,极少数中职学校开设针对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课程。由于近些年启动教育部中职示范性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方案,方案对中职教育改革的一些指导性文件精神的要求,按照教育部参照示范性专业建设的标准, 重构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等要求,各中职学校都特别强调中职学生的会计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技术能力列为中职会计专业培养的重中之重。即使会计专业的职业道德列为从业资格考试内容,许多学校也只是为了考试而考试的内容分学习,而没有将职业道德教育切合实际与会计专业知识融会贯通, 从而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体系。

3.2 陈旧教学形式导致职业道德教育形同虚设

在对吉林市多所中职学校的走访中了解到,从学校现有的会计专业教学体系看,要么会计专业教材内容很少涉及与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相关的知识。要么已经开设的职业道德和财经法课程,很强的理论性或过多法律条文以及比较枯燥的内容,一部分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计划安排,都是基本上按传统内容和方法为主,会计职业道德的理论教育,实际上没有考虑中职学生的文化层次与年龄特点进行教学,也没考虑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新颖的教学方法,导致以填鸭式灌输知识为主,这种缺乏情感的教学方式,使原本枯燥的会计职业道德理论教育更加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

3.3 中职会计专业职业道德建设文化氛围缺乏

过分的强调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忽略会计专业职业道德培养,导致很多中职学校围绕会计专业的知识竞赛、会计专业技能竞赛氛围浓厚。

3.4 中职会计专业课程设计缺乏科学性

通过对吉林市的多个中职学校走访和调查,多数学校根据传统经验进行设计专业课程,如成本会计、企业财务会计、基本会计等课程。而培养学生职业道德设置不正规和缺乏合理性,只有每周2学时左右的就业指导和职业道德或思想品德课程。

4 结论

4.1 建立科学合理的、完善的中职会计教育体系

这个体系的建立,根据教育部中职示范性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方案为依据,建立知识技能与职业道德一体化。

4.2 中职会计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方式的转变

(1)教学内容要丰富。将枯燥的、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学生易理解的,来引导中职学生识别和判断真伪的会计信息,强化会计职业道德观念形成。

(2)不断地创新教学方法。不断的创新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对职业道德理论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接受能力和对客观、抽象的理论的理解能力。

4.3 不断地强化学生会计职业理念

会计职业理念应以诚信为本,操守为重,遵循准则。通过在学校开展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培养,使中职会计专业的学生遵守会计职业道德,为在将来的工作岗位上,秉承正确的职业道德理念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6)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7)12-0091-03

1 引言

黄炎培先生是我国近代职业教育理论的开创者和实践者,他主张职业教育应该是职业技能培训与职业道德教育并重,并借用中国传统典籍中的“敬业乐群”一词概括了其职业道德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集中表达了职业道德规范[1]。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在于如果职业道德教育缺失,职业院校培养的人缺乏对生产劳动的兴趣,没有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服务社会的意愿,职业教育会丧失存在的意义[2]。当前职业教育必须重视 “敬业乐群”的职业道德教育,才能真正提升教育质量,实现职业教育的目的。

2 “敬业乐群”职业道德教育思想的形成背景

黄炎培“敬业乐群”职?I道德教育思想的形成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理论以及实践的发展要求及成果:

2.1 社会背景

中国传统思想尤其是儒家思想,比较轻视体力劳动、轻视“农林工商”等行业。明朝中叶以后“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思想发展到顶峰,社会各阶层即使是体力劳动者都轻贱“农林工商”等体力劳动,忽视职业教育。近代的中国,关于职业教育的错误观点仍然存在着,有观点认为接受职业教育、从事技术工作是很低贱的事,有观点认为从事技术工作纯属体力劳动,很辛苦等。黄炎培先生认为这些观点是“职业教育之礁,必须破除”①。破除“职业教育之礁”的有效办法是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在职业教育中提倡“敬业乐群”的职业道德教育。通过开展职业道德教育,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社会认识对职业教育的轻视,改变职业教育在中国的处境,加快职业教育的发展。

2.2 理论基础

19世纪的世界,人类理论的各个领域都思潮激荡,达尔文的进化论、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赫尔巴特、杜威等教育家的思想逐渐影响我国,黄炎培先生受到这些思想的影响,成为一个人道主义者,并且信奉进化论,教育则主张实用主义。传统儒家学说中的“仁民爱物”思想、“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观点、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影响了黄

炎培先生的人生观,进而促使了其职业教育观的形成[3]。 “敬业乐群”的职业道德思想正是在这样的理论基础上提出的。

2.3 实践支撑

清末,部分封建士大夫和开明人士投身于“洋务运动”,希冀实业兴国。“洋务运动”最终没有成功,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仍不能改变社会各阶层对“劳心”与“劳力”的固有看法,但是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机械化的生产方式需要大量职业技术人才,实践的需求是理论产生的土壤,在中国首要的是要改变人们的思想。

20世纪初,尤其是经历了新文化运动洗礼后,中国的有识之士积极投身于教育救国的热潮中,黄炎培先生也大力兴办学校,并组建中华职教社、中华职业学校等。职业教育的实践使黄炎培认识到:职业教育的目的仅靠传授知识和技能是无法实现的,必须培养“敬业乐群”的职业道德;办学的同时,他还考察了美国、日本、菲律宾等国家的职业教育,认为这些国家职业教育成功的重要原因是社会形成了爱岗敬业、热爱职业、尊重职业的优良风气。

3 “敬业乐群”职业道德的内涵

“敬业”是指“对所习之职业具嗜好心,所任之事业具责任心”②。要求学生应该具备正确的择业观与就业观,以热爱作为选择职业的依据和出发点,并要具备对所从事职业的责任感,化职业为自己终生追求的事业,在不懈努力中完成自我实现和对社会的贡献;“乐群”则是指“具优美和乐之情操及共同协作之精神”,要求学生应该具备“理必求真、事必求是、言必守信、行必踏实”的高尚情操、“利居众后,责在人先”的服务意识,同时还要有合作互助的精神。

黄炎培先生认为,人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体,也就是存在着满足生存需求的本能欲望和向往社会群体生活的意愿(黄炎培称之为同情心)。通过接受职业教育形成个体的职业技能,可以帮助个体获得相应物质条件满足生存发展的需要;然而个体人的本能欲望需要道德和伦理的约束,否

则必然会损害其他个体乃至群体的利益,所以要通过职业道德教育提升个体的职业道德水平,通过与其他个体的合作、服务社会,满足个体向往群体社会生活的意愿。因此,黄炎培借用《礼记》中的“敬业乐群”一词概括了自己的职业道德思想。

4 “敬业乐群”职业道德教育的方法

4.1 开设职业道德课程,做到有的放矢

课堂是职业道德教育的主要渠道。黄炎培在中华职业学校开设训育课,每周2课时,专门进行职业道德的教育;并要求除训育课外,要把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渗透到专业课中,专业课也要担负起职业道德教育的责任。他曾亲自制定《职业训育标准》,规定了专门的职业道德,同时还列出了各科专门的职业道德,包括工科训育标准、农科训育标准、商业训育标准、女子家事训育标准等。这样整个课程体系都蕴含职业道德教育,做到全过程育人,提高针对性与实效性。

4.2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重视言传身教

黄炎培重视教师在职业道德教育中的作用,认为:“教育之善良,存乎其人,不存乎其法。故增进教员智识,实为最要”③,“要真正做到教导合一,革除教师教书不教人的习惯”④。教学实践中要想做到言传身教、教导合一,教授职业道德课程的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过硬的教育教学技能,还要掌握学生所学专业的行业背景和需求、职业道德标准,这样才能切实提高职业道德课程的教学效果。

4.3 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

4.3.1 重视实践与习惯养成

黄炎培深知仅懂得道德知识是不够的,关键是能把“敬业乐群”的职业道德付诸行动,而行为能力的形成必须进行实践,直到养成习惯。中华职业学校兼顾职业技能的形成和职业道德的养成,学校制定了一系列具体修养标准,要求学生时时践行。如“铁的纪律”,贯穿于学生的每一个生活、学习的细节,学生从早操集合到课堂、宿舍,乃至大会、实习、实验、就餐等,都必须时刻认真践行,不得懈怠。在无数次的重复中,学生逐渐养成习惯,并化为自己的道德准则。

4.3.2 重视校园文化的熏陶

努力建设利于育人的校园文化,中华职业学校在礼堂上方悬挂 “劳工神圣”的匾额;校徽、校旗和校办工厂产品上标记着象征“双手万能”的符号;把“努力、努力!自己的努力过自己的生活;努力!努力!自己的努力帮助别人的生活。努力!努力!一致的努力!一致的努力,养成共同的生活”及“用我手用我脑,不单是用我笔;要做,不单是要说”⑤作为学生每日必唱的校歌等。种种举措,构建了良好的校?@文化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4.3.3 重视学生自我管理

黄炎培提倡学生自我管理,在中华职业学校按照社会运作的模式,实行学生自治管理,要求学生要全力以赴学校开展的各种活动,并能够通过自身努力为班级、学校提供服务,在付出中收获自身的价值。入学伊始,学生都必须写保证书:“一、尊重劳动;二、遵守纪律;三、服务社会”⑥。通过这些努力,帮助学生改掉“贫于能力而富于欲望”的弊病,树立为社会服务的意识。

5 “敬业乐群”职业道德教育思想的当代启示

我国职业教育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然而相当比重的学生选择职业院校是因为高考成绩较差而不是因为对某种职业的兴趣,在这样的背景下,黄炎培先生 “敬业乐群”职业道德教育的启示尤显重要。

5.1 转变观念,重视职业道德教育

当下,社会仍然存在轻视职业教育或者对职业教育认识不全面的现象,“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观念、把职业教育等同于技能培训的认识依然有市场;与之相对的则是经济发展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大量需求得不到满足。这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重视职业道德教育,提高职业道德教育的质量,增强职业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转变学生乃至社会的错误观念,推动职业教育高水平发展。

5.2 加强课程建设,拓展教育渠道

课程包括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显性课程主要形式是课堂教育和学生活动,而隐性课程则主要是校园文化熏陶。

建设显性课程,一是在政策层面重视职业道德课程的建设,将其纳入专业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统一管理,确定课时和学分;二是要在全校达成共识,倡导和鼓励各专业教师深入开展行业调研,了解掌握职业岗位对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要求,提炼职业精神和企业文化精髓,充实到课程教学和技能实训中,共同培养和促进学生职业道德素养;三是广泛开展诸如辩论赛、征文比赛、演讲比赛、知识竞赛活动,提高学生对于职业道德的认知度和接纳度;四是鼓励学生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参加学生会、青年志愿者协会、勤工俭学等,在理论探索与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

建设隐性课程,要十分重视校园环境的建设,打造彰显职业道德特色的校园人文景观,如伟人名人塑像、校园职业文化长廊、广场、校训、校标等,让学生耳濡目染,自觉提升职业道德修养。同时,还要充分利用教学实验场所、办公场所、门厅、走廊等地方,张贴业内成功人士和校内先进人物的事迹等与“职业道德教育”有关的内容,供学生铭记深思,修身处世。

5.3 加强校企合作,重视道德实践

要加强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络与合作,根据企业所属行业职业道德要求的变化,随时对学校职业道德教育进行调整。正如黄炎培的观点,如果学校不与社会联络,就会造成“青年之志气日高,欲望日增,不适于指挥,而反艰于待遇,则职业道德之缺乏与夫气习之不良也”,“故此责不唯教育界负之,当与职业界共负之耳。”⑦加强校企合作,学生在实习实践中不能只进行职业技能的训练,还要接受职业道德的教育与熏陶,校企双方共同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

5.4 强化师资队伍,重视言传身教

加强课程职业道德建设,充分挖掘专业教师与专业课的职业道德教育潜力;对于公共课教师,要尽可能通过调研、挂职锻炼等形式了解不同职业的具体道德规范要求,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要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以“敬业乐群”为指引,积极工作,影响学生。

5.5 尊重学生个性,促进全面发展

在职业教育实践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尊重学生个性,因材施教,做到职业技能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相结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如果只是对劳动者进行某种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劳动者的其他技能、肉体以及精神的发展,那么学生的发展将是片面的,不是全面的发展。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最根本是指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即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充分、统一的发展。只有加大“敬业乐群”的职业道德教育力度,才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价值观,在积极为群体提供服务的同时,获取个人充分发展的机会与资源,冲破错误社会观念的桎梏,达到个体的全面和谐发展。

因此,必须加强对学生的“敬业乐群”思想教育,让我们的职业教育能够更快更好发展。

【注释】

①黄炎培:黄炎培教育文集,中华职业教育社编第 1 卷,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4年版,第12页。

篇(7)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指出:“要大力倡导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鼓励人们在工作中做一个好建设者。”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特定的工作和劳动中,以其内心信念和特殊社会手段来维系的,以善恶进行评价的心理意识、行为原则和行为规范的总和。

然而,《纲要》贯彻实施10多年了,还不时出现各类食品安全问题,这说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道德建设面临着新的挑战。在新形势下,我们该如何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呢?探讨这一问题,在两个文明一起抓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

一、职业道德建设面临的新情况

1.市场经济丰富了职业道德建设的内容

(1)市场经济是开放性经济。它从根本上打破了农业自然经济乃至计划经济体制下狭隘的行业界限,打开了各行各业优势互补、相互竞争的新局面,从而为新的职业观念和职业道德的形成提供了新的机遇,注入新的内容。

(2)市场经济是公平竞争经济。它要求尊重市场主体的自,遵循等价交换和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以及优胜劣汰的竞争规则。这种机制有利于冲破和剔除传统职业道德中蕴含着某些等级特权观念、贵贱尊卑、封建宗法观念,激发了从业者敬业乐群、锐意革新、奋发进取的职业道德风范。

(3)市场经济也是法制经济。它要求通过法律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要求各行各业在处理与社会、他人以及行业的关系时应遵循行业法规和行为规范,有利于从业人员增强法制观念和守法意识,使职业道德建设有健全的法规作依托。

2.职业道德建设面临新的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竞争机制和利益原则下,常常会发生人与人之间残酷无情、不择手段的斗争。在追求个人物质利益的同时,滋长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思想倾向和、唯利是图、弄虚作假等不道德行为。在商业领域中假冒伪劣、不正当竞争的现象时有出现;在文化生活中一些不健康、不文明的东西屡禁不止;在党和政府内部出现了少数腐败分子,他们贪污腐化、,败坏了社会风气。

职业道德领域设出现的这些不良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由于新旧体制的交替,人们对利益关系的重组不能正确看待,导致了思想道德观念的混乱;二是由于人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缺乏全面、正确的认识,片面强调物质利益,忽视精神文明建设而导致职业道德观念淡化;三是社会宣传舆论缺乏明确定位和正确导向,导致少数人产生了畸形的道德价值观。当然,我们不能把这些都归咎为市场经济原则运作的结果,因为这是由于某些人违背和破坏市场经济运作原则而导致,它是封建腐朽思想和资产阶级极端个人主义利用市场经济的有利土壤和体制转换中的漏洞,乘机滋生泛滥的结果。

二、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的必要性

1.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职业道德建设有两方面作用:一是增强企业竞争力,二是增强抵御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能力。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和发展,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是对各行业的严峻挑战。这就要求各行业人员树立崇高的职业道德观,严格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合理运用自己手中的职业权力,努力塑造良好的形象。因为个人的形象代表着集体,集体的形象又影响着社会效益,社会效益又影响着经济效益。

当今世界上许多有影响力的大企业都十分注重职业道德建设,他们把有无良好的职业道德形象看成是决定企业生存发展的战略性问题。例如,创造海尔管理法的优秀企业家张瑞敏,他的管理法的核心内容就是注重职工的道德文化素质的培养和锻炼,在全体员工中树立讲质量、讲信誉、讲商业道德的良好风气,赢得了国内外顾客的赞誉。事实证明,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促进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

2.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是从业人员自我完善的需要

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是广大从业人员自我实现、自我完善、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经之路。一个人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职业生活中度过的,对本职工作的态度,在本职工作中的表现,是个人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例如,党的好干部任长霞、牛玉儒,优秀工人代表徐虎、李素丽都是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积极奉献,表现出了崇高的理想境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因此,只有加强职业道德建设,不断提高职业道德修养,才能将外在职业道德要求转化为从业人员的深刻信念。进而将这种内在信念转化为实际的道德行为,自觉改造、主动锻炼、反复认识、反复实践、不断追求、不断完善,形成稳固的职业道德情操和职业道德信念,达到较高的职业道德境界。

3.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是把精神文明建设落到实处的需要

职业道德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是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精神文明建设落到实处的重要环节。假如全社会所有行业人员都讲求职业道德,遵守经营、竞争、质量道德,把自己良好的诚信服务奉献给社会,将有利于人们的道德陶冶和整个社会风尚的改善,有利于解决目前一些地方和行业滋生的物欲横流、人情淡薄的问题。

一些先进单位的成功经验证明,职业道德建设是解决两个文明建设相脱节的有效载体。例如,山东济南市对全市窗口行业职工进行的以“职业道德、职业纪律、职业责任、职业技能”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建设,不仅使窗口行业的服务水平和从业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有了明显提高,还有利于企业或单位自身的生存发展,体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因此,只有加强职业道德建设,从业人员才能够树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意识;只有各行各业都遵守职业道德,人人都爱岗敬业,才能把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到新的水平。

三、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的途径

1.要发挥思想道德教育和社会舆论的导向作用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职业道德建设,防止道德思想滑坡,首先要在全社会广泛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紧密结合改革开放的实际,用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来指导职业道德建设实践,真正做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在加强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同时,充分发挥先进的示范、激励和带动作用,培养人们的敬业意识、乐业意识、职业规范意识和勤业精业意识。

其次要充分发挥正确舆论的导向作用,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歌颂和揭露、扬善和惩恶是职业道德建设中的基本手段。尤其是当社会职业道德水准令人忧虑之时,敢于揭露、鞭笞丑陋现象,往往能起到呼唤人们的道德良知,引起强大社会舆论谴责的震慑作用。事实表明,对假丑恶的社会现象和不道德的职业行为加以揭露和舆论监督,常常能起到“表彰”所达不到的作用。例如,近年来我们查处了张敬礼、、、等败坏官德的坏典型,党的形象并未因此而受损,社会也未因此而致乱,反而表明我党高举反腐倡廉旗帜,顺了党心民心,也增强了各级干部职业道德修养的紧迫感。如果各级思想理论阵地、宣传舆论机构发挥敢于面对现实的道德勇气,在加强舆论监督中把握导向,理直气壮地讴歌真善美,鞭笞假丑恶,无疑有助于各行各业的职业道德建设。

2.要制定和完善职业道德规范

事实表明,在一些富裕发达地区,腐败、欺诈、渎职等丑恶行为比一些贫困地区更甚。说明职业道德进步不是经济发展自发的结果,而是人们在精神生活和精神生产中自觉活动的结果。只有当人们提出一整套新的职业道德规范、原则、标准,才会在社会上形成新的职业道德舆论、环境和氛围,才会形成人们的职业道德信念和行为,才会形成新的职业道德关系,实现职业道德的进步。

因此,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必须在各行各业制定和形成一套符合各行业特点,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规范,使人们明确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发扬什么,限制什么。通过建立标准化、可操作、易检查的行为规范,使人们知道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不断提高人们的职业道德品质,改善社会风气。

3.要善于运用行政、法律的力量促进职业道德建设

市场经济中的法制建设,将为道德提供有力的法律依托。法律与道德共同起着调整和规范人们行为的作用,法律依靠外在的强制力量,道德则依靠社会舆论和人们的内心信念,二者各自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又是相辅相成的。健全而又完备的法律,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尤其在当前职业道德建设极为关键的时刻,法律的威慑力量更是不容忽视的。在我国,情大于法、权大于法、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不公的现象比比皆是,违反职业道德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制裁和纠正,使职业道德建设步履维艰。

因此,在职业道德建设中要善于运用行政、法律手段,对于那些以职谋私、以业谋私构成犯罪的从业者必须绳之以法;对那些弄虚作假、不送礼不办事等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不仅要给予社会舆论的谴责,而且不能免除行政和法律的制裁。

综上所述,在人们呼唤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今天,我们必须提高对职业道德建设的认识,加强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教育,不断探索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建设的新内容、新途径、新方法,努力提高职业道德修养水平,开创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建设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李国友.试析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职业道德建设[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01).

[2]罗伟立.浅谈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的必要性[J].理论学习与探索,2003(02).

篇(8)

一、问题的提出

国家之间贫富的差别,随时间推移,有越来越大的趋势,现有的相差甚至是百倍以上,如美国与某些非洲国家。①其原因是什么?通过研讨有人发现:

国家间贫富的差别,并非建国时间的长短,文明古国印度和埃及同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就是例证。

国家间贫富的差距,不在于它们所拥有的自然资源的多少。例如,日本的国土面积很小,且有80%的国土既不宜农也不宜牧,然而它现在却是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再如,瑞士是个没有海洋的内陆国家,而它的远洋船队是世界上最大船队之一;它不产可可豆,却有世界上最好吃的巧克力;它的国土面积不大,一年只有4个月可以放牧和耕种,却拥有欧洲质量最佳的乳制品,等等。

国家间贫富的差别,更不在于种族。如所谓欧洲南方散漫的民族,现在已经成为中欧和北欧国家的重要生产力。可是在他们自己国家,这些人从来不守规矩,致使他们国家没有成为经济强国。

那么,国家间贫富差别的原因究竟是什么?通过研究有人发现,原因就在于国民的态度,“态度决定一切”。富国的大多数国民的行为遵循以下规则:把道德作为基本原则、遵守秩序、廉洁诚信、准时、负责、积极向上、遵纪守法、尊重他人权利、爱岗敬业、节约投资等等。这些规则构成了人们所说的文化的核心内容。从这里我们深刻体会到,2011年《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决定》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以及增强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的能力,具有多么重要的战略和深远意义。

做好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是会计文化建设的重心。为了推动会计文化建设的大发展,就必须研究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有关理论问题,并以此来指导实践。

本文就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动因、原则和职能等理论问题说些浅见。其逻辑是:先界定一些重要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十分简要地讨论会计道德规范的动因、原则、功能等理论问题。这些问题再加上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实施机制等问题,基本上构成了会计职业道德规范这一课题的理论框架。

二、相关的概念

如果把世界上的复杂事物比喻成是一张无边无际的网,在认识论上,概念就是认识事物之网的网上“纽结、阶梯”;或者说,概念是进行思维的细胞,没有概念,思维一刻也不能展开。因此,在讨论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有关理论问题之前,就很有必要先界定重要的概念。为简便,本文通过文化来界定会计文化;通过伦理道德来界定会计职业道德;通过道德规范来界定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会计文化、会计职业道德、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等概念为本文直接所用。

(一)文化与会计文化

什么是文化?常有人认为,文化就是唱唱歌、跳跳舞。这种说法对不对?为回答它,应先揭示文化的内涵与外延,即进行定义,然后再进行评析。②

古汉语中,“文化”是一个基本和常用的词汇。历史上,给“文化”下定义影响最大的是梁漱溟。在他所著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中认为,文化乃是“人类生活的样法”,并将其分为精神生活、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三大内容。

在西方,18世纪的大哲学家康德认为,“文化”的完整意思包含了人类使其行为目的以道德标准为基础,符合并有益于社会和相应的伦理规范。

但是自19世纪以来,中西方学者对文化这一概念的含义、内容、分类的争论,至今从未停止过。有的学者(如肖秀清)通过检索后指出:“世界各国学者从不同的学科、不同的角度给文化下的定义多达260种。”在笔者看来,还不止这么多种,凡是谈到文化的人,几乎都有各自的文化定义。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除了文化本身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面非常广泛,以及民族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外,还有学科体系和方法论上不相同等因素的分歧,影响到学者在研究视野上的不一样。

现在多数人认为,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有机系统,且有自身的内在结构,其定义应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全部社会现象的总和,由基础层的物质文化、中介层的制度文化、核心层的精神文化所组成;狭义的文化则仅仅是指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即各社会意识形态,由政治思想、伦理道德、哲学观念、文学艺术、科学宗教等所组成。

由此可见,前文说到的文化活动是唱歌和跳舞的说法,并没有大错,也很通俗,但又很不全面,即许多文化活动离不开文艺方面的唱歌和跳舞,但文化却远远不只是唱歌和跳舞。

那么,什么是会计文化?可以初步地认为,会计文化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或一类(正如有企业文化、军队文化、校园文化和酒文化等),它由会计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技术及行为规范等所组成。

(二)伦理道德与会计道德

伦理最初是指人际关系中和谐有序的辈分关系(如爷爷和奶奶辈以及同志等),后来进一步演变成为处理人与人之间和谐有序关系所应遵循的规范和规律。

而所谓道德,是人们基于各自的行为和彼此的关系,在坚持行为规范中所形成并表现出来的思想品质和境界。其主要内容又有道德意识、道德规范以及道德活动三个方面。

可见,在我国,伦理与道德在词源涵义上具有大体相同的意义,可视为是同义词。西方伦理与道德也可视为同义词。

把道德的一些基本理论、原则、规范具体地应用于会计实践领域,所体现的就是会计道德。现在,会计界常用的是“会计职业道德”这个概念,多了“职业”这两个字,其原因何在?这可能是对外而言的,它代表着整个会计职业界对社会所承担的道德责任和义务。

从前面所给的会计文化定义中可以看到,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文化的重要部分,甚至是核心。

(三)道德规范与会计职业道德规范

规范一般上可理解为从事和评价某项活动的样式、法度或标准,即人们行为的准则。因此,道德规范是在内在道德意识和外在道德关系的实践中所形成,目的是确立制定一种人们应当遵循的道德行为准则。

而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是道德规范在会计职业中运用的具体体现,或是结合会计职业的特点的延伸与具体化,目的是使会计人的行为符合社会、政治、法律、经济等所提出的道德要求。除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外,会计还有体现会计业务技术要求的会计准则规范和会计制度规范。

以上已经对会计文化、会计职业道德、会计职业道德规范进行了界定,这就为下面讨论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有关理论问题提供了方便。

三、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动因

为什么要对会计职业道德进行规范,其动因是什么?可以分别从进行会计道德冒险的客观现实性与可行性两个方面进行解读。

(一)进行会计职业道德冒险的客观现实性

进行会计职业道德冒险的客观现实性可以用一句话加以概括,即它是被会计这一职业的特性所决定的。会计的职业特性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会计信息有经济后果。会计的本质是一个有会计人员参与的、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人造经济信息系统。会计信息在企业“契约集合”中起着重要作用,如会计信息可以告诉人们企业归谁所有,拥有哪些债权及债务,什么时候到期,利润是多少,应当怎样分配。这就决定了通过会计所提供财务信息来谋取经济利益,是一种最直接和最简便的手段,即会计信息是有经济后果的。

第二,会计人员经常处在“利益冲突”与“道德困境”的环境中。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会计与其他职业比较既有相同,又有区别。

与其他职业相同的是,会计人员也是所谓的理性经济人,同样会为自己的物质利益最大化而奋斗。

与其他职业相区别的是,会计人员还要面对企业的所有者和经营者,以及同企业有物质利益关系的个人或集团,如国家、银行、税务机关、供货商等。会计人员及其所要面对的这些,它们之间的利益既相一致,又不一致。这样,会计人员需在“合乎准则”及“满足利益相关集团的要求”的双重压力下,选择并决定自己的行为。换一种说法,会计人员一方面从属于企业内部、受雇于经营者,但又必须选择超脱出企业的“公允”立场,甚至部分地担当起监督经营者的职责,亦即并不完全遵循“谁付酬,为谁服务”的原则。这种“利益冲突”与“道德困境”是会计职业行为关系的最重要特征,也是会计职业道德应着重解决的问题。

第三,存在决定意识。由于会计与市场的密切相关性,决定了会计职业与市场经济的唇齿相依关系。也就是贯穿于整个市场经济的生产、消费、交换、分配过程中的道德状况将直接影响会计职业道德的建构取向,构成其最直接依存的外部环境。有人说过,美洲有个加拿大,中国则是大家拿。也就是现在市场经济的道德状况刺激了人们利用会计信息进行谋利的动机。

上述的三个特性构成了会计人进行道德冒险的客观现实性。

(二)进行会计职业道德冒险的可行性

客观现实性不等于可行性,只有二者同时并存,人的道德行为才会产生。那么,进行会计职业道德冒险的可行性是否存在?

会计发展至今,由于被其对象及计量属性的特点所决定,有多种程序和方法可供选择并需要作出判断,从这种意义上说,它尚是一门介于科学与艺术之间的学科。因此,会计人员在生产与提供会计信息过程中,在选择其程序和方法时可以有所“偏好”,甚至有可能进行道德冒险。这就是会计职业道德进行冒险的可行性。

从上述可知,会计人员进行道德冒险的客观现实性和可行性都存在,这就是之所以必须进行道德规范的动因。

四、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原则

一般而言,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主要包括制定道德原则与行为规则这两大部分。道德原则只抽象地指明应遵循的道德标准,而行为规则是结合业务流程环节中可能的情况将道德原则具体化,其目的是提高可操作性。本文仅探讨会计行为道德规范的原则问题。这也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多数人同意以下的五项原则。③

(一)公正无偏

前面说过,在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下,由于实行了多种所有制同时并存、共同发展的战略,因而企业的利益主体也日趋多元化。企业多元化利益主体所形成多元化的契约关系,也就成为当代企业的主要特征之一。相应地会计的产出――财务信息是契约解除、有效决策和财富分配的直接依据,从而使会计也成为利益冲突的中心;并且因准则的非刚性使得“会计操纵”具有可能的空间。在当前会计信息大面积失真并成为世界性大难题的背景下,从道德角度对会计提出“公正无偏”之要求显得尤为必要。完全可以认为,“公正无偏”既是催生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主要动因,又是其核心的原则。

(二)真实客观

随着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的转轨,会计信息所具有的经济后果日益凸显,极大地刺激了人们利用会计信息进行谋私利的动机。再加上转轨时期相关制度空缺或失去规范,使得真实客观的原则容易转化为它的对立面――造假和操纵。

失去真实的会计信息将不再可靠和相关,必将导致决策的失误。仅就股权分散的证券市场而言,失真的会计信息将会动摇投资者的信心,直接危及作为市场经济基础的“信用”这一基石,甚至引起社会经济秩序的混乱和动荡,进而摧毁会计这个职业的市场声誉。因此,反映经济真实是每位会计师的基本道德责任和义务。也因此,有些国家要求会计人员宣誓自己所提供的报表是客观和真实的。

(三)充分披露

可以把“充分披露”原则理解为是对“真实客观”原则的进一步补充。亦即所披露的应该是会计信息的“全部”,而不是“部分”的真实。

(四)忠于职守

由于会计职业行为的特殊性,赋予忠于职守更为丰富的内涵。

从服务于企业内部的角度看,一方面财务会计人员需忠实于雇主,应尽职尽责地履行会计应有的职能。如保守秘密、加强会计核算并为管理决策提供正确的信息支持、发挥内部监督职能、抵制不当的开支、防止其他部门成员对企业资产的侵占等;另一方面,当对企业(或雇主)的忠诚与更高的社会正义发生冲突时,则会计人员的立场应选择后者。例如,尽管保密是会计人员起码的道德要求,但他们有权披露企业故意损害社会公众利益的秘密。

(五)专业胜任

专业胜任指会计人员应具备从事专业服务所需的业务能力,并勤勉和谨慎地运用其知识、技能和经验,且善于根据客观环境作出正确的职业判断,如选择恰当的会计政策、作出合理的会计估计等。现实中,有些雇主要求会计人员会做假账和“避税”,这不是专业胜任。同时,“专业胜任”原则还意味着会计人员去从事自己力所不能及的工作是不道德的,由此而导致的损失也许可免于追究法律责任,但却应担负道德责任。

必须指出,包括职业道德规范原则在内的任何一项职业道德规范,既有超越国界的“职业共同性”特征,但又根植于特定国家文化土壤中。这样,在确立会计道德规范时,首先应立足于本国,并充分借鉴吸收他国的职业道德文化中优秀的精神内涵,同时还要认识到借鉴和移植过程中的渐进性,要注意防止“水土不服”。

五、会计道德规范的功能

会计道德规范的功能,指的是会计道德规范的本质作用。笔者也同意会计道德规范具有如下的功能④,这里补充一些个人体会。

(一)调节功能

调节功能指会计道德具有通过实施中的评价等方式,来指导或纠正会计人员的不良行为及会计活动,从而达到协调各种相关关系的作用。最主要的是调节会计人员在会计工作中与社会和他人的道德关系。这对于当今我国正在建设的和谐社会尤为重要。

(二)约束功能

约束功能指的是会计道德规范指明了应做什么和不应做什么,因而有制约会计人员行为和会计活动的作用。

(三)教育功能

教育指的是会计道德规范具有通过评价和激励等方式,造成社会舆论、形成社会新的风尚、树立好的道德榜样,并以此来形成会计人员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品质的作用。也就是说,通过会计职业道德,可以凝聚会计界的兴国之魂。

(四)认识功能

认识功能指通过会计道德的标准、实施、评判和激励等形式,来反映现实会计活动中会计人员与社会、他人之间的关系,并通过会计道德的调节作用转化为会计人员内心的信念、命令,从而达到会计人员在情感上对某种会计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必然性的认识。

六、启示

通过上面对会计道德规范意义及有关理论问题的讨论,对人们的启示之一是:在我国会计改革的进程中,以前的重点是放在体现会计业务技术要求的会计准则规范和会计制度规范等方面的改革,这当然是十分必要的。但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今后如果不花大力气加强会计道德规范的改革与建设,就很有可能延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的进程。

篇(9)

一、开展轨道交通专业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一)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是轨道交通行业运输生产特性的客观要求

轨道交通是一个大联动机,其运输生产过程与服务过程是同时进行的,生产过程同时表现为服务过程。这种生产过程和服务过程的一致性使其职业道德具有双重意义。机车乘务员安全驾驶,列车员、站务员热忱服务,售票员熟练出票,行李员严格交接,货运员尊客爱货,既是提高运输生产质量的要求,也是为旅客、货主服务的内容,其职业道德水平对生产和服务都具有重要影响。这一特点要求轨道交通企业职工具有较高的道德觉悟和精神境界,以对旅客货主高度负责的精神和忘我的劳动态度,保证轨道交通运输安全畅通、优质高效,满足人民群众对轨道交通运输的需求。如果职工缺乏应有的职业道德观念,违章违纪,不仅使旅客、货主得不到满意的服务,甚至可能会发生事故,造成车毁人亡的严重后果。

因此,需要时时刻刻都把安全正点、尊客爱货、优质服务作为轨道交通专业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培养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使每个学生真正树立起全心全意为旅客、货主服务的观念和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才能准确无误、安全迅速地将旅客或货物送到目的地。

(二)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是轨道交通类高校高等教育属性的本质要求

与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阶段的基础知识教育不同,高等教育以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对学生施以专业知识教育。“高等教育的这一专业化特点,决定了高等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职业教育。”这种职业教育要求高校仅注重对大学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教育和培养是不够的,还要把对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放在与之相同的地位。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知识、技能教育二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是大学生职业教育的两只翅膀。职业知识、技能教育是职业道德教育的载体,职业道德教育是职业知识、技能教育的灵魂和生命线。培养大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不仅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价值观,而且能够促使他们更好地投入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从而获得高水平的职业素养,得以服务职业,报效祖国和人民。轨道交通类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成员,理应把开展轨道交通专业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作为一项重要任务。

(三)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是轨道交通专业大学生职业发展的内在需要

轨道交通作为运输服务的窗口行业,遍及全国,连接城乡,辐射面广,长期受到社会公众和舆论的高度关注。轨道交通企业职工的职业道德水平不仅对轨道交通安全生产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对整个社会文明和道德风尚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轨道交通企业历来重视对应聘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考察。不具备良好职业道德的轨道交通专业大学生越来越难以进入轨道交通企业,更别提在轨道交通企业的发展了。此外,越来越多的90后大学生在从业后普遍表现出来的人际关系紧张、工作敷衍马虎等现象也使得轨道交通各单位寄希望于铁路高校的职业道德教育。希望其能为大学生进入轨道交通打下一个坚实的道德基础。一位轨道交通企业招聘主管借用联想人力资源部负责人鲁灵敏的话说:“人才要先学会做人,人才与企业发展的最关键的结合点在于,企业要有良好的用人战略,而人才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如何培养出具备优良道德品质特别是具备优良的职业道德素质的轨道交通专业人才?笔者认为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是最佳出路。

二、开展轨道交通专业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成败直接关系到我国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市场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经济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与之而来的,人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也无时无刻地不在经受着市场的强力冲击。2013年3月,铁道部迈上了又一轮的大部制改革进程。截至2014年底,全国有铁路与市场的融合将更加紧密。轨道交通企业职工的“三观”也必将遭受市场更加激烈的涤荡。如此环境下,要保证我国轨道交通的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保障轨道交通的安全稳定,就必须加强对轨道交通事业的接班人――轨道交通专业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

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要求铁路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摈弃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针对学生实际和职业岗位群要求,把职业道德要求纳入整体的教学目标体系,把铁路职业道德规范融入教学内容,突出以实践教学为主的目标教学方式,构建以能力素质为目标的过程考核体系,在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生动性的同时,进一步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为学生的成长、就业、事业发展打好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积极开设铁路职业道德教育专门课程

职业道德教育专门课程是指高校为了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针对特定专业学生开展的职业道德教学和实践活动的总和。“道德教育应当作为一个专门的学科课程去设置”,“今天,道德教育这一问题的关键已不再是“是与否”的问题,而是德育应开设什么样的具体课程的问题。”笔者认为,理应在轨道交通专业大学生中开设《铁路职业道德》专门课程,根据专业要求制定专门的教学计划和大纲。在课程目标和内容上,重点发展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注重对学生轨道交通职业情感、精神和行为的培养,而不是简单地传授道德概念和职业道德规范。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突破“美德袋”型的教学模式,大胆吸收科尔伯格的道德两难讨论法及问题教学法。如要求学生对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进行分析和讨论,不仅可以使学生理解职业道德的重要性,还可以培养学生独立的、理性的道德判断力。

(三)注重专业课教学中职业道德内容的渗透

轨道交通专业职业道德教育资源丰富。在轨道交通专业课教学中全方位渗透职业道德教育内容,可以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通过挖掘蕴藏在专业理论和实践中的职业道德“结合点”,巧妙地融入轨道交通行业标准、行业纪律等,授业与传道相结合,使得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获得专业素养与职业道德素质的同步提高。例如:在“客运”教学中穿插轨道交通企业员工敬业助人、周到服务的感人事迹;在“铁道概论”教学中介绍轨道交通行业的辉煌历史和轨道交通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光荣传统;在“机务”教学中申明“通力合作,按图行车”,“高度集中,精心操作”的重要性等等。使轨道交通“坚持岗位一刻不离,按章操作一项不漏,标准用语一字不差,列车运行一丝不苟”等职业要求在专业教学中潜移默化,在学生头脑中深打烙印。

(四)加强实践环节中的职业道德示范作用

“职业道德是高度职业化和实践化的道德。职业道德认识的深化和职业道德行为的养成,只有在职业道德训练和职业道德的实践中才能得以实现。”当前轨道交通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比例不断加大,为我们提供了开展职业道德实践教育的客观条件。我们应充分利用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实践、实习环节,组织学生更多的到铁路现场参观、跟班作业、挂职实习,参与铁路春运、暑运服务等,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让学生亲身感受轨道交通工作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工种责任的重大,学习轨道交通企业职工身上所表现出的职业思想和作风,使学生的思想、情操、知识、意志、能力在工作实践中得到升华和提高。

(五)加强校园文化对职业道德的隐性教育

篇(10)

二十一世纪信息服务业的飞速发展给高校图书馆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在科学发展观理论的指导下,高校图书馆如何以新的姿态、应对信息经济的挑战,成为信息研发中心,为读者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给高校图书馆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作为图书馆员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图书情报专业知识,还应精通计算机技能和网络知识等,同时,尤为重要的是还应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水平,从而更好地适应新环境下图书馆工作的发展需要。

1图书馆职业道德的含义

所谓职业道德是指人们从事某项社会职业,并在履行其职责的过程中,思想和行为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准则,具有行业性、广泛性、实用性、时代性的特点。职业道德包括职业道德认识情感、意识、信仰和行为习惯,这几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整体,缺一不可。不同的职业有着不同的职业道德准则。图书馆员的职业道德是指图书馆员在从事文献的搜集、整理、保存、开发与利用的工作中思想和行为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准则。具体体现为:对工作忠于职守,兢兢业业;对文献爱护备至,积极利用;对读者满腔热忱,千方百计;对同事严以律己,顾全大局;对外部精诚合作,公平竞争。

“读者第一,服务至上”是图书馆的服务宗旨。图书馆的职业道德集中反映在读者工作上,就是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中共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指出“要大力倡导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它涵盖了各行各业各类人员的职业道德基本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图书馆的职业道德就是忠于职守,尽职尽责,对业务技术精益求精,对职业具有奉献精神。认真负责树立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的敬业精神,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热情周到的服务精神,这对图书馆的建设发展至关重要。这种职业道德教育应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要不断教育图书馆员热爱本职工作,热爱图书馆事业。

2加强高校图书馆职业道德素质建设的必要性

当前.我国经济建设飞速发展,人民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人们不断追求高质量、高品位的生活。受经济利益的冲击.一些人的价值观念表现为对物质利益的过分追逐,急功近利,不安心本职工作,服务质量很差,缺乏爱岗敬业的精神。高校图书馆馆员是图书馆活动的组织者,他们的职业道德素质和工作能力直接影响着高校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职业道德是在一定的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道德原则和规范。随着高校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图书馆职业道德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内涵日益丰富,在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图书馆职业道德素质建设与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生活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道德是通过社会或一定阶级的舆论对社会生活起约束作用的。事实上,社会的各行各业都有其相应的道德规范.各职业道德之间既有共性又有特殊性。共性道德规范是:要求从业者必须坚持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爱岗敬业,恪尽职守,努力钻研科学技术,开拓创新,积极进取,热爱劳动。乐于奉献,具有强烈的责任心与使命感,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在自己的行业领域内强化知识创新的广度、深度和速度,使社会的每一成员在事业上学会自我发展。充分展示个性及其才华…。高校图书馆职业道德规范的提出,代表了广大读者的利益与权利。馆员只有自觉遵守职业道德,具备较强的道德观念,才能在长期的图书馆实践活动中按照职业道德准则,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我们正处在一个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追求人与人、人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和谐,已成为时代的主题。加强高校图书馆职业道素质德建设既是事业发展的需要,又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是构建和谐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加强职业道德素质建设,有利于提高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水平,有助于馆员树立崇高的敬业观.为更好地发挥好高校图书馆的教育职能和情报信息职能的作用贡献我们的力量。

3图书馆员应自觉加强职业道德建设

3.1加强政治学习,提高馆员职业意识。大力加强馆员的思想政治理论学习,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走可持续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加强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做到爱岗敬业,服务热情周到。

3.2加强岗位技能培训,提高文化素养和服务质量。高校图书馆应根据馆员的实际,有计划地进行岗位技能培训。对新馆员进行基础岗位技能培训,对老馆员进行创新观念教育、多学科知识结构优化教育、信息能力教育,多培养复合型人才。只有多培养这种既掌握图书馆学又掌握其他学科的复合型人才,才能为现代化的图书馆建设提供人才储备。

3.3参观学习开阔视野,拓宽思路解放思想。每个图书馆都有自身的优势和特点,相互之间进行广泛的交流.互相学习与促进,有利于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也是提高馆员职业道德素质的有效途径。图书馆要不断地组织人员到其它图书馆参观、学习。馆员通过参观、学习。开阔视野、拓宽思路,能解放思想,提高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提高职业道德整体素质,从而更好地为现代化图书馆建设作贡献。

图书馆工作不仅是一项平凡的、辛苦的工作,也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无论是藏书建设,还是分类编目、服务工作乃至科学管理、文献检索、咨询服务,都需要有相当渊博的知识和较强的业务能力。因此,一个合格的图书馆员要爱岗敬业、奉献社会,要热爱本职工作,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

另外,图书馆要经常考核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并将其作为评职晋升考核的条件,为此应加强图书馆员职业道德建设,遵守职业道德,以职业道德规范指导职业道德行为,使图书馆职业道德建设走上健康的发展道路。

在新形势下,图书馆员只有不断的提高职业道德水平,不断提高个人工作能力和各方面素质修养,才能做好读者服务工作,做好图书馆的各项工作,从而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篇(11)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7-0055-03

自1876年上海吴淞铁路修建至今100多年时间,中国轨道交通事业得到了飞速发展。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亟需较高技术水平和良好职业道德的专门人才。轨道交通专业大学生作为面向轨道交通行业培养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只有在加强专业技术学习的同时注重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才能适应铁路行业的发展要求。特别是在近来发生的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上海地铁10号线追尾事故等事件中都折射出了轨道交通企业职工的职业道德问题。作为后备职工的轨道交通专业大学生,其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也必将影响到轨道交通的运输安全。因此探索轨道交通专业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与有效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开展轨道交通专业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一)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是轨道交通行业运输生产特性的客观要求

轨道交通是一个大联动机,其运输生产过程与服务过程是同时进行的,生产过程同时表现为服务过程。这种生产过程和服务过程的一致性使其职业道德具有双重意义。机车乘务员安全驾驶,列车员、站务员热忱服务,售票员熟练出票,行李员严格交接,货运员尊客爱货,既是提高运输生产质量的要求,也是为旅客、货主服务的内容,其职业道德水平对生产和服务都具有重要影响。这一特点要求轨道交通企业职工具有较高的道德觉悟和精神境界,以对旅客货主高度负责的精神和忘我的劳动态度,保证轨道交通运输安全畅通、优质高效,满足人民群众对轨道交通运输的需求。如果职工缺乏应有的职业道德观念,违章违纪,不仅使旅客、货主得不到满意的服务,甚至可能会发生事故,造成车毁人亡的严重后果。

因此,需要时时刻刻都把安全正点、尊客爱货、优质服务作为轨道交通专业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培养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使每个学生真正树立起全心全意为旅客、货主服务的观念和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才能准确无误、安全迅速地将旅客或货物送到目的地。

(二)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是轨道交通类高校高等教育属性的本质要求

与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阶段的基础知识教育不同,高等教育以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对学生施以专业知识教育。“高等教育的这一专业化特点,决定了高等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职业教育。”这种职业教育要求高校仅注重对大学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教育和培养是不够的,还要把对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放在与之相同的地位。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知识、技能教育二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是大学生职业教育的两只翅膀。职业知识、技能教育是职业道德教育的载体,职业道德教育是职业知识、技能教育的灵魂和生命线。培养大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不仅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价值观,而且能够促使他们更好地投入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从而获得高水平的职业素养,得以服务职业,报效祖国和人民。轨道交通类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成员,理应把开展轨道交通专业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作为一项重要任务。

(三)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是轨道交通专业大学生职业发展的内在需要

轨道交通作为运输服务的窗口行业,遍及全国,连接城乡,辐射面广,长期受到社会公众和舆论的高度关注。轨道交通企业职工的职业道德水平不仅对轨道交通安全生产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对整个社会文明和道德风尚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轨道交通企业历来重视对应聘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考察。不具备良好职业道德的轨道交通专业大学生越来越难以进入轨道交通企业,更别提在轨道交通企业的发展了。此外,越来越多的90后大学生在从业后普遍表现出来的人际关系紧张、工作敷衍马虎等现象也使得轨道交通各单位寄希望于铁路高校的职业道德教育。希望其能为大学生进入轨道交通打下一个坚实的道德基础。一位轨道交通企业招聘主管借用联想人力资源部负责人鲁灵敏的话说:“人才要先学会做人,人才与企业发展的最关键的结合点在于,企业要有良好的用人战略,而人才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如何培养出具备优良道德品质特别是具备优良的职业道德素质的轨道交通专业人才?笔者认为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是最佳出路。

二、开展轨道交通专业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成败直接关系到我国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市场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经济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与之而来的,人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也无时无刻地不在经受着市场的强力冲击。2013年3月,铁道部迈上了又一轮的大部制改革进程。截至2014年底,全国有铁路与市场的融合将更加紧密。轨道交通企业职工的“三观”也必将遭受市场更加激烈的涤荡。如此环境下,要保证我国轨道交通的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保障轨道交通的安全稳定,就必须加强对轨道交通事业的接班人――轨道交通专业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

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要求铁路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摈弃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针对学生实际和职业岗位群要求,把职业道德要求纳入整体的教学目标体系,把铁路职业道德规范融入教学内容,突出以实践教学为主的目标教学方式,构建以能力素质为目标的过程考核体系,在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生动性的同时,进一步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为学生的成长、就业、事业发展打好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积极开设铁路职业道德教育专门课程

职业道德教育专门课程是指高校为了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针对特定专业学生开展的职业道德教学和实践活动的总和。“道德教育应当作为一个专门的学科课程去设置”,“今天,道德教育这一问题的关键已不再是“是与否”的问题,而是德育应开设什么样的具体课程的问题。”笔者认为,理应在轨道交通专业大学生中开设《铁路职业道德》专门课程,根据专业要求制定专门的教学计划和大纲。在课程目标和内容上,重点发展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注重对学生轨道交通职业情感、精神和行为的培养,而不是简单地传授道德概念和职业道德规范。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突破“美德袋”型的教学模式,大胆吸收科尔伯格的道德两难讨论法及问题教学法。如要求学生对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进行分析和讨论,不仅可以使学生理解职业道德的重要性,还可以培养学生独立的、理性的道德判断力。

(三)注重专业课教学中职业道德内容的渗透

轨道交通专业职业道德教育资源丰富。在轨道交通专业课教学中全方位渗透职业道德教育内容,可以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通过挖掘蕴藏在专业理论和实践中的职业道德“结合点”,巧妙地融入轨道交通行业标准、行业纪律等,授业与传道相结合,使得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获得专业素养与职业道德素质的同步提高。例如:在“客运”教学中穿插轨道交通企业员工敬业助人、周到服务的感人事迹;在“铁道概论”教学中介绍轨道交通行业的辉煌历史和轨道交通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光荣传统;在“机务”教学中申明“通力合作,按图行车”,“高度集中,精心操作”的重要性等等。使轨道交通“坚持岗位一刻不离,按章操作一项不漏,标准用语一字不差,列车运行一丝不苟”等职业要求在专业教学中潜移默化,在学生头脑中深打烙印。

(四)加强实践环节中的职业道德示范作用

“职业道德是高度职业化和实践化的道德。职业道德认识的深化和职业道德行为的养成,只有在职业道德训练和职业道德的实践中才能得以实现。”当前轨道交通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比例不断加大,为我们提供了开展职业道德实践教育的客观条件。我们应充分利用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实践、实习环节,组织学生更多的到铁路现场参观、跟班作业、挂职实习,参与铁路春运、暑运服务等,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让学生亲身感受轨道交通工作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工种责任的重大,学习轨道交通企业职工身上所表现出的职业思想和作风,使学生的思想、情操、知识、意志、能力在工作实践中得到升华和提高。

(五)加强校园文化对职业道德的隐性教育

校园文化是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隐性载体。高校要充分挖掘轨道交通元素,积极打造“铁色”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更好地受影响、受教育。比如在校园内设立轨道交通博物馆、轨道交通名人名言文化廊、轨道交通发展展览橱窗、轨道交通重大事故警示园地,以我国轨道交通干线命名校园内道路,以轨道交通名人姓名命名教学楼、图书馆、校园景点,以轨道交通行业规范和轨道交通精神口号等做教室、宿舍的标语。这些烘托轨道交通特色的校园物态环境,蕴涵着巨大的教育意义并以其直观性和超语言性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积极开展轨道交通知识竞赛、专业技能比武,轨道交通主题演讲、摄影、书画以及丰富的专业社团活动,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情感,促进学生职业道德素质与身心健康的协调发展。

(六)强化半军事化管理对职业道德的制度约束

所谓半军事化管理是相对军事化管理和普通管理而言的,非军事单位仿效军事管理的方式实行的内部管理。半军事化管理自上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在我国航海类专业学生管理中得到了普遍执行,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国轨道交通与航海相比,在国民经济和军事战略中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种职业不仅要求学生具有热爱祖国的民族精神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有过硬的技术和良好的心理身体素质,还需要具有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和一丝不苟的严谨作风,更需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百折不挠的精神和敢于克服困难、奋力拼搏的勇气。”通过半军事化管理模式,不仅可以培养轨道交通专业大学生高尚的民族精神、健康的身心素质和严格的纪律观念,还能够使学生养成文明守纪的行为习惯,坚忍不拔、勇往直前的大无畏气概,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思想。这些综合素质的养成和提高,是轨道交通专业大学生从事未来职业的基础和保障。

参考文献:

[1]卢艳兰.论当代加强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J].理论界,2004(2).

[2]檀传宝.简论“德育课程”的问题与特点[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3(10).

[3]李晓蕾.我国德育课程研究综述[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

[4]于丽荣.铁路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实践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