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医学表扬信大全11篇

时间:2022-11-20 08:45:50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医学表扬信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医学表扬信

篇(1)

中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阶段,对我们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作为师范生的我们,毕业后必然走上教师岗位。要成为一线的化学教师,必须适应新的课程改革,拓宽教学思路,采用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学方式,以化学教学为载体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课程改革最根本的变革就在于它的新理念――以学生为本。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比较单一,在教学中处于中心地位,直接以文化权威的身份出现;现在要逐渐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平等对话、合作建构。过去我们视学生为“毛坯”,在学校这个加工厂中进行固定方向、固定专业、固定要求的加工;现在要求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根据个人爱好自由选择专业、方向。改革后的化学教材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化学1》、《化学2》两个模块是化学基础知识,为必修;《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实验化学》六个模块为选修。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应该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把自己比作泥土。过去称赞教师为辛勤工作的园丁,但是园丁是对花朵进行修剪,除去杂草。而泥土是为花朵及其它植物提供养料、水分,更确切的描述了老师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质,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本。同时,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教育的发展,社会所需人才的多样性要求教育与教学过程和目标也具有多样性,为了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人才,课程改革是很必要的。

长期以来,传统的“应试教育”根深蒂固,学生学习被动且负担过重,主体意识和参与能力不强,创新精神欠缺。我国学生整体创新能力的薄弱,正如我们现在的科学技术,还属于追踪、跟踪,自主研发创新欠缺。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能力。创造力是个体综合素质中最有生命力的一种特殊素质,是推动全体顺应环境、挖掘潜力、走向成功的内在动能。教师应通过创设情境,积极鼓励、启发思维,引导探究兴趣,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个性品质。

一、创设生动的学习情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化学科学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有对化学知识及规律的拥有欲,并了解所学化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才可能激发创新潜能。情景的创设对激发学生的兴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教材从以人为本、回归生活和注重发展出发,丰富情景内涵,对情景的创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化学课程准要求情景的创设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积极观察和操作,主动猜想和推理。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发挥“先行组织者”的作用,其方法如下:

(一)从生活入手

从与学生紧密联系的生活入手,通过生活中熟悉的东西开始,了解事物背后隐藏的化学知识,这样就给学生带了新鲜感。如‘硫和氮的氧化物’可以通过生活中天气预报关于空气质量的数据来引入。

(二)从自然、社会现象入手

自然和社会中的很多现象都能与化学很好的联系起来,如‘氨 硝酸 硫酸’可与工业生产联系起来;‘碱金属――纳’可与相关钠意外泄露的新闻联系起来。

(三)从真实的问题入手

真实存在的问题能够很直接的引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主动的思考。如‘原电池’可以由教师制作的简易原电池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电流表偏转……

(四)利用认知矛盾

新、旧知识的矛盾,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的矛盾,直觉、常识的矛盾等,都能使学生产生好奇感,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学习愿望。如‘燃烧条件’展示魔术‘烧不着的手帕’,占有一定浓度酒精的手帕烧着但烧不坏的现象。

(五)从化学直观手段入手

利用生动形象的图片、视频将抽象知识具体化,更为直观的展现教学内容。同时教师可以通过集色、态、味、光、声于一体的化学实验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刺激来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一方法与以上几种方法有所交叉,可以互相结合起来应用。

二、实验改革,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创新思维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教学中,要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探究思维,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懂得如何去学习。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把一些动态知识总结为现成的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让学生注重对知识的识记,即使有实验,大多数也只是单纯性的演示,往往使学生形成机械记忆、被动模仿的习惯,而缺少了学生自己的探究思考过程,这对于形成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的学习不利。在力求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宗旨下,新教材着力在化学实验上做了深刻改革。

(一)探究性实验内容比重增大

篇(2)

新《课标》对创新意识有如下释义:“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中。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

我从数学学科教学角度,对学生创新意识的障碍做了分析之后发现:学生数学学习中创新意识的障碍主要来自学生自身学习的消极因素和教师的教学误区。

一、学生自身消极因素造成的创新意识障碍的表现

1.学生不明确数学学习的目的,导致对数学学习不主动;

2.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不认真思考数学问题,往往只重视问题的答案或结果,忽视过程,通常在得出正确的结论后,不愿多想其他的解决方法;

3.对数学基础概念的掌握不到位,理解不深透,在解决问题时,难以展开联想,往往不能灵活运用知识;

4.受小学或前期知识影响,存在思维定势,面对新问题不会变换思路;

5.面对综合问题,只能抓住问题的一个方面,以偏概全,不能从多个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6.在数学学习中害怕犯错误、害怕同学或教师的嘲笑,在思考和解决问题时不敢打破常规的模式、不敢提出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设想。

二、教师不恰当的态度和教学方法造成学生创新意识障碍的表现

1.教师在课堂上的“权威”角色,导致学生习惯接受知识而忽视自我的独立思考;

2.教师对学生的错误不重视分析错误原因或轻易采取批评态度,使学生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

3.“题海战术”使学生的思维模式化,阻碍了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发展;

4.教师对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训练不够,使学生思路狭窄,呆板单一;

5.教师在讲课过程中,不注重视数学思想、数学建模、解题过程的讲解,使学生难于掌握数学概念和规律的本质;

6.教学过程缺乏灵活性,多样性,研究性,探索性,应用性。

三、消除阻碍,培养学生数学创新意识的途径和方法

应对学生数学学习中创新思维障碍的分析结果,下面我谈谈消除学生创新思维障碍、有效培养学生数学创新意识的途径与方法。

1.通过家校联系或家访活动,了解学生及其家庭的实情,调整和改善学生学习的目标。

家校联系是了解学生及家庭情况的最好方式,一方面了解学生的在家学习状况,也了解家长对学生的管理的实际情况。另一方面通过学生在家与在校学习的情况对比,来发现学生的个人想法,尤其是学生对待学习的目的性。这样我们就可能争取更多家长的理解与配合,从源头上调整学生的学习方向、方式、方法。只有目标正确了,学生学习才有了方向,也才会有学习的动力。

2.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兴趣也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更是创新的力量源泉。所以,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关键。例如在七年级的新学期,我就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了各式各样的数学问题。例如:通过某人的身份证号“320523196707098915”识别,如何看出该人的出生年月,目前的实足年龄;用法国“小九九”手势变化来寻访“不同手势”与计数的联系。从而让学生理解数学来自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这样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就有了兴趣与动力,因为他们能发现数学知识是实用的,可利用的,也是必须利用的。同时,我也用国内外著名数学家的成长故事来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刻苦学习。

3.设计合理的问题,提供给多层次学生,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打下增强创新意识的基础。

我们的学生为何迷恋游戏而对数学学习不感兴趣呢?原因有三:一是电脑游戏的情节他喜欢,一般人人都能上手就玩,并沉醉其中;二是游戏中常有相互对抗,或是任务完成级别,所以每升一级,学生就有一种满足与成就感;三是游戏的结果往往不会影响学生的生活,更不需要承担风险,即使失败了也不会有指责与打骂。所以,在教学问题的设计上,我们可以仿效电脑游戏的构成思路:即不同层次的问题由不同基础的同学回答;同一类问题要设计成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回答;对于某些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我们要设计逐级提高的层次,由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

例如,在讲“三角形边的性质”时,可设计这样的问题:如果任意给出三条线段,它们一定可以组成一个三角形吗?也可以问:给你两根定长的线段,要搭成一个三角形,还需多长的线段方能解决问题?你能举出一个“用三根细木棒搭成三角形”的例子吗?等等。以上问题逐步分层,人人能答,也不怕回答。这样,学生的学习就有兴趣。

常有父母给孩子出这样一道智力题:“树上10只鸟,被人用枪打死1只,还剩几只?”孩子一般都把它当成算术题做,10-1=9(只)。此时父母往往笑着说,打死的一只掉了下来,其余的全飞走啦,所以树上没有鸟。这似乎是唯一正确的答案。如果我们耐下性子聆听孩子的回答:(1)可能还剩1只,因为树大,打死的1挂在树上,其余飞走了。(2)可能还剩9只,因为枪可能是无声手枪,打死一只掉了下来,其余9只没有感觉也没飞走。(3)可能还有100只,因为被打死的是鸟中国王,它的臣民从四周飞来悼念。答案可以有无数个,这就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

4.将数学与现实相结合,让学生应用已学知识,进行猜想论证,从而掌握创新的方法并合理应用。

数学的本身是锻炼与增进人的思维与逻辑的。如果我们将其应用于生活,我们的创新意识就能发挥更大的作用。比如问:“周长一定时,长方形面积什么情况下最大?”学生的回答是“正方形”时最大。同样再问:“若一边靠墙,其余三边总长为60米的长方形面积最大值是多少?”则很多的学生会根据原有经验,立即说:“也是正方形时的情形。”此时老师可以请学生运用已学知识来解答这个问题,那么学生的创新意识会得到锻炼与升华。因为:60÷3=20,当以边长20围成正方形时面积S=400;当垂直于墙的这一边长为x米,则矩形的面积S=x(60-2x)=-2x+60x=-2(x-15)2+450,所以当x=15时,矩形的面积最大,为450。

以上过程应用了经验与新的知识,回答了一个要使面积最大怎么操作的问题。然而在我看来这就是一个提高学生创新意识的过程,因为它提供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多个思路,而真正要告诉我们的是:只有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才是创新意识得以发展的归宿。

5.“展示错误,让学生成为发现问题的能手”,这将是我们培养创新意识的真正的起点。

篇(3)

尊敬的家长:

很荣幸地通知您,您的孩子最近在校表现优异,已经获得30个难得的绿苹果,特向您通知一声。感谢您近段时间以来对老师的配合,对孩子的关心与帮助,使学生在获得良好表现,特发通知,以资鼓励。

XX

XXXX年XX月XX日

学校给学生的表扬信范文二

尊敬的小王同学:

见信好!

您的孩子,小王,四年级上半学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较高,和以往二、三年级相比,有非常大的进步。

特别是在学习《角的度量》这一单元时,小王的课堂学习效率非常高。他课堂准备充分,不会在课堂上老师要求画角、量角、用三角板拼角时四处找三角尺、量角器;他在老师要求开始作图、拼角后动作迅速,非常好地完成这些画图与拼角的操作;他认真听老师讲解重点知识,仔细观察老师的示范动作;他不忘倾听其他同学的课堂发言,也能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并且回答得层次分明,重点突出。

总之,在这上半学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小王同学学习非常努力,同时也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作为数学老师,我感到非常高兴,特此写表扬信给你,以示鼓励!

希望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小王能继续保持上半学期的学习热情,把基础知识打牢,坚持每天口算,完成两道解决问题,坚持每天复习所学过的知识,预习第二天所要学习的新知识,(即认真完成每天的家庭作业,做到弄懂弄通),坚持每天进步一点,取得更大的进步!

数学老师

XXXX年XX月XX日

学校给学生的表扬信范文三

XXXX:

学校不但传授科学文化知识,还教育学生思想健康成长,我校环境优美和谐,学生道德情操和精神风貌不断提升,好人好事层出不穷,不少学生主动利用课余时间参与校园劳动,多位同学们不论拾到钥匙手机。几元几十元都能主动交给老师找寻失主,同学们的举手之劳方便了别人,更美化了心灵。

特别要表扬的是八年2班的彭会强同学,3月20日中午,该同学、捡到1200元。彭会强同学没有犹豫,在第一时间将钱交给班主任刘国东老师,刘国东老师及时通知找失主。(当日下午5点30分找到失主)

篇(4)

   心理学专家认为,表扬、鼓励在第一时间提供,就会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这是因为孩子的注意力转向较快,时过境迁,表扬就会失去意义。 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及时给予夸奖和鼓励,让孩子产生成就感和自豪感,增强自信心。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一些话:“这孩子简直是一无是处”,“这学生调皮得受不了”。即使学生做得稍好一点也认为是理所当然,而对错误就非常重视。这样使我们错过了许多表扬学生的机会,打击了他们的自信心。 一次,我班上有位同学迟到了,站在门口显得十分难堪。 我没有责怪他,反而和蔼地跟班上的同学说:“这位同学虽然迟到了,但是,他是一个十分喜爱学习的学生,为了早一点到校,他跑得头上都冒汗了。”这个同学,原以为我要批评他,可是却意外地得到了表扬,不仅消除了尴尬,而且很快投入到了听课学习,成了课堂上最踊跃的发言者。品味这个事例,对做错了事而又知道自己错了的学生,不妨不计其过,对其积极的一面加以肯定和赞扬。这种做法可满足其内心的自我肯定和要求,可以强化其改过图进的欲望。

        二、赏识表扬要坚持不懈

要持续保持学生的自信,教师就要坚持长时间地表达自己对他们的赏识,切忌急躁粗暴,大声呵斥。一般情况下,教师、家长都会注意鼓励孩子,但有时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容易造成成人行为失控,在情急生气时忘了鼓励反倒讥讽,大声地指责:“这么笨,别上学了”、“你真没记性、真是死不改悔”等,从而挫伤孩子的自尊心,降低孩子对自我的评价,对自信心的形成产生不良影响。“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孩子犯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如何让他们在痛苦中总结经验,在教训中学到智慧,使其不迁怒,不贰过,我们对孩子错误的处理至关重要。爱迪生母亲的宽容使这个世界多了位发明家。同样,教师和家长的宽容也会使孩子感受一份真爱与抚慰,所以我们对孩子要宽容、和善、耐心,给孩子以希望。 

        三、赏识表扬要真诚,让学生感到可信

   首先,教师要细心地观察和了解,准确、具体地说出孩子的表现与成就,把学生的良苦用心和艰难努力看在眼里,然后再热情地夸奖他们。这样学生不仅会确信教师的赏识是真的,对自己充满自信,而且会对教师心存一种感激,从而更加努力,充满、自信和活力。其次,要学会利用名人及他人的力量,如适当地用名人的话及其他任课教师或班集体对学生进行表扬,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奇效。 

        四、赏识表扬学生,要做到形式多样化

篇(5)

一、教师要转变观念,提升自身素养

1.“教材研究”转为“教材、学生双研究”.

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考试说明、备教法、备学法、备学生.平时还要做到六个“有”,即:有课必做,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改,有改必评,有评必补.

2.精心组织课堂教学,全面落实“三讲”精神.

“三讲”是在讲清、讲透、讲活上下功夫.“讲清”是基本要求,知识的传授必须准确无误,不犯科学性错误,教案中选题要精,讲题要准确、清楚,使学生听懂听明白;“讲透”是较高要求,教案设计还要考虑选题的经典性,知识覆盖面要广泛,使学生触类旁通,教师讲得透,学生才能学得会;“讲活”是更高境界,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个性特长,努力调节课堂气氛,学生不仅能学懂、学会,还能学透、学通.

3.“面向个体”转为“面向全体”.

传统的教学中,多数情况下是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问答或对话形式,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不能给多数学生参与的机会,这样就不能积思广益、思维互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引导作用不能和谐统一 .

4.“全方为指导”转为“适时指导”.

教师的指导有时是不必要的,有时又会剥夺学生尝试错误和从教训中学习的机会,有时指导又不够充分,以致让学生感到手足无措.在教学中如何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教师在指导中要控制讲话时间;其次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要掌握介入的时间.

在实施新课程后,教师要转变角色,树立服务意识,努力发挥促进者、指导者、合作者的角色作用,收到最佳的课堂效果,优化我们的课堂教学.

二、抓好学生“学”

“教”是老师教,“学”是学生学.不少学生进入高中后因为不适应而导致成绩下降.这是由于高中数学内容多、抽象性、理论性强、思维要求高、学生没有时间巩固新知造成的.而且,一开学就首先遇到理论性很强的函数,其次是数列,对数字的处理要求极高,让不少学生感到很困难.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学好数学呢?

1.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由于初中数学知识浅显易懂,可以通过大量的练习,使数学成绩有明显提高.而高中数学理论性、抽象性强,就需要在对知识的理解上下功夫,需多思考、多研究,不要寄希望于课上老师会空出时间用来做练习巩固,这就要靠学生自己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自主学习.

2.提高听课效率.

学生学习,最关键是在上课的45分钟内提高听课效率,而要提高听课效率,可分三步走:课前认真预习,课上认真听讲和课后认真复习.

好课前预习工作.学生一定要先预习新课内容,在看书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哪部分内容自己觉得有难度,可在旁边写下疑问作上记号.上新课时要着重听老师讲解这部分的内容,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上认真听讲.老师上新课,会对书上的知识点进行系统科学的分析讲解,碰到重点、难点讲解时往往会加重语气,还会重复多遍来强调.此时学生一定要全神贯注听课,适时做笔记.课堂笔记主要是把听课中的要点、思维方法等记下来,以便复习、消化、思考.

好复习和总结工作.上完新课后,必须做好当天的复习工作,利用空余时间采取回忆式的方法复习,在脑海里回顾一遍今天上课的内容、例题以及如何用所学的知识解题.对自己没记清楚的地方可以再翻书查看,这样可以巩固上课内容,印象也深刻.一单元结束后,要主动小结本单元所学的内容,归纳出重点难点,哪些地方掌握得不够好要加强,哪些地方要多加注意防止出错.

篇(6)

首先引导学生用浏览的形式初读本节课要学习的所有内容,了解本节课将要学习哪些新知。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四下“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一课时,通过引导学生浏览教材中本节课的相关内容,学生初步了解本节课要学习的新知有:加法的意义、减法的意义,以及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等。学生有了初步的了解,将对后续更有序、更深入地探究起到铺垫作用。

2.分块精读,深度思考。

数学阅读要达到深刻理解的境界,首先要真正读懂每一个概念的涵义。所以,除了要给予学生足够的阅读时间,还可以把阅读材料分块指导精读,从而更深入地进行探究。

例如,“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一课,可以将原内容分成“加法的意义”“减法的意义”“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这三大块内容逐一组织精读。分块式地精读,学生提的问题就不会太零乱,跨度不会太大,也可能更加细小且更有深度,学生思考、交流时就能更加有序且深入。

3.整体串读,理清学法。

数学阅读要达到深刻理解的境界,还要理清每个知识点的来龙去脉。所以,分块精读后,还要再组织学生串读学过的所有知识,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一方面再次质疑,看看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另一方面理清学法,想想刚才是用什么方法学习新知的。

例如,“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一课。首先,由学生串读“加法的意义―减法的意义―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等所有知识,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将各部分内容整体串起来看看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最后,由教师带领学生理一理学法,理清学法是其中的关键环节。理清学法时,师生一起回忆,刚才是借助青藏铁路的实例概括出加法的意义,再从加法的意义推导出减法的意义。让学生不但感受到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还感受到从具体到抽象的概括思想。接着,组织学生梳理各部分间的关系。从加减法的意义分别推导出加法各部分间的两个关系式,再从这两个关系式分别推导出减法各部分间的两个关系式。这一过程把呈零散碎片状的知识串起来,形成知识框架体系,让学生在推导的过程中再次感受到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感悟推导思想的重要作用。可以看出,通过这样的串读,一方面使新知得到巩固;另一方面理清了学法,有效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二、引导深度思考,培养思考能力

笔者在承担“能力导向的课堂有效教学研究”课题的实践过程中,从以下三个方面下工夫,不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

1.大胆猜想,质疑问难。

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还需要教给学生使用“如果”一词质疑问难。

例如,在“平行与垂直”一课中,针对“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这个概念,学生就提出不少问题:①如果把“同一平面内”这个词去掉行吗?②如果把“不相交”更改为“永远不相交”是不是更准确?③如果把“两条直线”更改为“几条直线”行吗?④如果把“互相”这个词去掉行不?

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学生在猜想中思考,在思考中质疑,在质疑中探究,学生的思维便能螺旋上升,研究就能不断深入。

2.不断追问,刨根深挖。

在实践过程中常会遇到以下情况,当教师提出一个较抽象或较难的问题时,如果被提问到的第一个学生能很流利、完整地回答出来,教师便不再继续追问。可如果不再继续追问,就可能会有学生对这一问题似懂非懂,甚至完全不理解。

例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一课时,教师问:“百分数与分数有什么联系?”第一个学生就流利地回答:“百分数只能表示倍比关系,而分数不但可以表示倍比关系,还可以表示具体的量。”如此抽象的问题,如果就这样一带而过,会导致一部分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为了面向全体学生,将教学目标落实到位,此时,教师应该进一步追问:“你能具体说一说吗?”或者转问其他学生:“你们理解这位同学的回答吗?”“谁来举例说一说?”等。只有不断地追问,刨根深挖,问题才能更加深入,思考也才会有深度。

3.多维思考,加强验证。

多维思考,就是要从多角度,采用多种方法思考问题。在学习新知时,笔者总是鼓励学生多维思考,想出更多的方法来验证新知。

例如,教学“平行与垂直”中的“平行”相关知识时,鼓励学生想出各种方法验证“一张纸上的两条直线是否互相平行?”学生们积极思考,从多种角度想出了验证方法:①看一看,用目测的方式观察两条直线会不会平行;②想一想,想象无限延长这两条直线会不会相交;③画一画,画出这两条直线的延长线,看一看会不会相交;④移一移,用尺子的一条边和其中一条直线重叠,靠紧这把尺子,慢慢地移动到另一条直线,看一看尺子的对边会不会和第二条直线重合;⑤折一折,竖着对折,看一看每条直线的两半会不会都重合在一起;⑥量一量,量出两条直线之间的垂直线段看看是否都相等。学生通过多种方法的验证,多角度进行分析对比,不断优化验证方法,从而达到深度思考的境界。

三、引导准确表达,培养表达能力

1.交流探讨,规范阐述。

课堂中,学生交流探讨的过程,需要学生积极表达、准确表达。但在实际教学中,时常会遇到事实说不清道不明,语言不准确,表达意思不完整等现象。例如,读“96÷12+4×2”这个算式,有的学生读成“96除以12加4乘2”,顺序表达不清。这时就需要教师及时引导,准确、规范地加以表达:“96除以12的商加4乘2的积。”让人明确运算顺序的最后一步应是求和。所以,当学生表达时,教师要善于倾听,及时发现问题,鼓励用规范的数学语言阐述事实。

2.运用知识,思路清晰。

数学学科除了要注重口头表达,还要重视用算式或用文字清晰地表达思路。在教学中,经常会遇到学生只写答案不写过程的现象,这样就看不出学生的解答思路。因此,平时要引导学生养成把自己的思考方法或思路一步步地详细写出来的习惯,从而提高表达能力。

篇(7)

1.疾病治疗的复杂性增加

当前,各类新疾病层出不穷,且随着人口的流动性增大而广泛传播,如艾滋病毒、埃博拉病毒、马尔堡病毒、SARS病毒以及MERS病毒等,疾病治疗的难度增大、周期变长、复杂性提高。

2.医疗行业的服务性增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愈发注重医疗的服务水平,如医院部门对患者的隐私保护、医护人员对患者的服务态度等方面。因此,新世纪医疗行业的服务性大大提升,医学院校的医学人才培养目标也应该适当调整。

3.医学研究的专业性提升

由于维护社会公共健康的压力不断增大,从而对医学研究领域的要求不断提高。当前,医学研究领域的专业性日趋提升,具体体现在研究领域的细化、研究学科的交叉以及研究内容的深入。

二、关于新世纪我国医学人才培养目标的建议

随着医疗领域的新挑战和新威胁因素不断增加,为了有效的确保医学院校培养的医学人才与社会需求相匹配,新世纪我国的医学人才培养目标必须科学、可行、动态化。

1.制定多领域、多层次、符合我国医学发展实情的医学人才培养目标

新世纪,医学人才的需求日趋专业化和层次化,因此医学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也应该根据社会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首先,要扩大医学的学科范围,确保医学的各科研究领域都有足够的人才供给;其次,要注意多层次的医学人才培养,既要重视中低层次的基础医学人才培养,也要重视高尖端的研发医学人才培养,既要注重骨干医学人才培养,也要注重护理医疗人员的培养。总之,教育部门要依据健康市场的实时需求和医学学科的发展要求来确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

2.在教学研究、医疗实践、国内外交流中不断调整医学人才培养目标

毫无疑问,和其他行业一样,医疗行业的发展情况也是瞬息万变的,尤其是在当前各类疑难杂症频繁出现的临床医疗领域。因此,教育部门要注意不断的根据市场需求和研究需要调整医学人才培养目标,具体来说分为三个方面:在教学研究中探讨医学人才的培养规律;在医疗实践中反思医学人才的欠缺不足;在国内外交流的过程中汲取别人医学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总而言之,通过医学教学、医疗实践以及医术交流三个环节的研究与探讨,形成一个多元化、动态化、合理化的医学人才培养目标。

篇(8)

体育课首先应该保证学生身体健康的提高增强。而身体素质的增强就必须以身体运动为载体,因为动作技能学习既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一种有效的手段和方法,也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发展体能的一个有效过程。它通过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掌握运动技能以达到发展学生体能、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展,最终实现“健康第一”的目的。常态体育课如果没有技能教学,体育教学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知识和技能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必修课程。让学生在体育课练习中达到一定的身体负荷,因为只有适宜的运动负荷才能使肌体产生良好的效果,同时有利于运动技能的形成。保证一定的运动负荷,它是增进学生身体健康的需要,也是全面落实教学目标的要求。

二、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

体育意识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下,人们对体育的内容、形式、方法、手段、体育各种内外关系等方面的精神活动的总和。

学校经常性地、有计划地进行引导,有意识地创建健康积极的体育气氛,让学生自觉参与到运动中去。如班级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教工、学生对抗赛等,并形成制度。体育教师则可以利用校园网为体育知识宣传平台,收集和设计一些知识性、趣味性的素材丰富学生的体育知识,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对体育的认识。在各系各层次的体育比赛中,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帮助、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学生在体育活动的尝试和练习中不断加深了对运动项目特有魅力的感知,得到稳定、持久的动力,体验到运动的乐趣,最后转化为自身的迫切要求,从感性上升为理性,从兴趣爱好经过内化变成自觉意识。

三、精心设计教学内容

我们认为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要充分发挥教师创造性,活用教材。发挥教材引子作用,要树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依据新课标“目标统领内容”的原则,在根据课时目标选择教学内容时,要充分挖掘教学内容的内在价值,有效把握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锻炼的切入点。不仅要考虑教师如何教这些教材,更应该关注学生怎样学和用这些教材。

让学生从“学会体育”向“会学体育”的转变,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和“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宗旨,并且要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去设计采用“自主、创新、探究、合作”等多种学习方式,让他们掌握自主学习体育的技巧,为他们的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篇(9)

新课程的实施,新理念的学习,给课堂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外出听课,一堂堂设计精美的数学课展现在我们的面前,生动、直观地诠释着新课标下的新课型,我深深的感觉到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主阵地,所以,要把思维能力的训练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各个方面。激发学生思维动机,理清学生思维脉络,培养学生思维方法,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方面。教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呢?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学生心理特点,教师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的知识因素,从学生自身生活需要出发,使其明确知识的价值,从而产生思维的动机。下面我就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如何在重视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的发展,谈几点不成熟的体会:

一、调动学生亲自动手,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力。

动作与思维密不可分。小学低年级学生好动、好奇、乐于模仿,遇到新鲜事物习惯动手试一试。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低年级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让其亲自动手实践操作。这样,有利于把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为可以摸得着、看得见的实物,学生比较容易接受且学起来兴趣浓厚。如教学九加几的进位加法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凑十的方法,我组织儿童操作,拿出学具提问:"请同学们看这个盒子一共有几格?几格里面放着杯子?还空着几格?盆外有几个杯子?现在要把盒内盒外的合起来,只要把杯子怎样摆弄就能一下子看出一共有几个?"学生带着问题积极投入了操作,得出把盒子外拿一个放进盒子里凑成10个,再加剩下一个是11个。这样学生通过操作建立了深刻、清晰的凑十表象,抽象概括出凑十的算理。

二、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提高思维能力。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因此,要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就要注意教给其思考问题的方法,使其善思、会思。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这正如人们所说的"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所以我在教学中注重加强思维方法的引导,使学生正确使用小学数学常用的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分析与综合等数学思维方法。如在《两步计算应用题》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先分析题中的已知条件、未知条件,并与前面的复习题进行对比,然后再计算。这样学生在思考中产生多个思维指向,沟通知识的联系。加深、拓宽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三、激发潜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思维起源于问题,在有问题的情境中学习,会激起学生对知识的好奇,从而积极主动地去思,去想。在课堂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教材内容,运用直观形象的具体材料,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好奇,从而诱发好思。如我在教学"圆柱和球的认识"时,首先,拿一个圆柱模型让学生观察,让其说说上、下底面是什么图形,上、下底面形状大小是否一样。再拿一个足球,让学生摸一摸,通过触觉先感知其面,再从不同角度,观察其形状。通过观察、提问、回答一系列活动,引导学生逐步得到正确的圆柱和球的概念。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又使学生学会了怎样思考问题。

四、合作交流,深化思维能力。

篇(10)

现今社会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社会,人才是一个国家的主要竞争力。如何培养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人才成为各个国家应对现代竞争的重大战略,因此青少年教育的好坏就显得尤为重要。课堂作为学生接受知识最主要的场所,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上应加大力度,广大教师也应对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进行深入思考并开展积极的讨论。以下就几个方面关于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展开讨论:

一、通过教学过程的设计,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数学科学是一门以理论和实践为基础的科学,它是以严谨和认知所发展开来的。教学大纲中所强调的创新精神并非简单而无目的的异想天开,而是以一种从认识到认知再到发散的模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授课方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一个学生对这个知识点,乃至这门学科学习的好坏,以及以后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教授知识的过程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方式方法上,教师针对初中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心理,可以采取灵活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在教授勾股定理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引进伽菲尔德证明勾股定理的故事,即在网格内,以两个直角边为边长的小正方形面积和,等于以斜边为边长的的正方形面积,这样的教课方式可以让学生接触到许多数学家创造性思维的方法,还可以达到让他们对这个数学概念印象深刻的效果,并激发他们内心对数学家们的敬佩和羡慕,同时产生向他们学习的创新热情,比简单地告诉学生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的平方效果要好得多。

二、恰当地创设课堂情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当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由此可见教师如何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应该得到很大的重视。学生的好奇心能够推动他们主动积极地去观察世界,展开创造性思维。当教师充分把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到数学上,这种好奇心便会升华为一种求知欲,不断地促进学生观察,思考和研究。它是科学发展的巨大动力,是创新意识的显态表现,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了好奇心作为基础,下一步就是如何培养他们的想象力。认知过程只是让学生去了解到基础的东西,并不是要他们完全按照里面的东西思考,这个时候想象力就十分重要,它能够帮助学生冲破旧思想和知识的束缚,进行新的思考和探索,从而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比如,教师在教授知识时就可以用引入问题的方式。在学习有理数的乘方时,可以在课堂讲课前设置一个问题:“切纸片,一分为两,把分开的两张叠在一起又一分为两,如此这样循环,问切50次后有多少张小纸片。”这个时候可能很多学生就会抓头,有些学生会去用纸笔算,过了一会你问他们有答案了没?答案是肯定的,这个时候你再告诉他们答案,并把方法教授给他们。然后再问他们切100次是多少张纸片呢?他们大部分学生已经被你的问题吸引了,通过你的教授他们也掌握了知识,很快就可以得出正确的答案。老师通过问题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然后学生通过探索,解决问题,获得了心理上的满足,完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另外,数学中很多概念,像立体几何。三角函数等都是非常抽象和立体的。没有好的想象力,这些知识的掌握是不可能有很好的效果,老师可以通过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的方式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方式,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个具体的印象,这为他们后续学生和思考中创新意识的培养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十分重要。

三、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新教材和《新初中数学教学大纲》中都提及了一项必学内容,那就是实习作业和探索性活动,这与素质教育不谋而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再是旧模式下的教授知识,而是变成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探索的学习过程,达到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使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学会自主探究学习,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形成的体验,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这种探索性活动是一种在新要求下创造出来的新的教学模式,也是推行素质教育改革的一项重大革新。

例如在学习代数的时候,设计了一个计算:51+52+53+…+100。要解决这个题目不难,但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领悟新大纲的要求,把学生的思维发散开来,让他们通过一个简单的问题,思考到很多相关的知识,并综合地运用起来。我们看这题,有的学生会发现下面一个数比前面一个数多1,从而采用原式=50×50+(1+50)×25的方法来解;又有些数学发现头尾两个相加,以此类推全部相等,从而得出原式=(51+100)×25,这些都是很好的思路,都能解出正确的答案,我们还可以把原式写成(51+100)×50÷2,可以把它看成是一个上下底为51和100,高为50的梯形的面积,联系到实际中可以是一个堤坝的面积,诸如此类等等。让学生的思维全面发散开了,主动去探索每个数学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人类社会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之工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秉承着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为目的,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创造一个充满生命活力和谐气氛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充分的融入到课堂上来,师生与共,相互作用,摩擦出智慧的火花,结出创造之果。

参考文献:

篇(11)

一、改变教学观念是前提

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它的学习过程始终离不开思维和情感。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是要以学生为主体,而老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明白学习语言不是为了单纯的记忆词汇和语法,而是要能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和创造。为此,英语教师要认真学习英语新课标,摸索创新英语教学法,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新型教学模式,大力推进教学活动由“教”向“学”转变,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自主活动和主动探索的基础上,进而形成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利于创设宽松的教学环境。

二、 引导学生养成预习习惯是基础

同学们上课时往往会出现听课盲目、抓不住重难点、努力听讲但却困难重重的现象,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对学习的兴趣。

我国中学由于长期实行应试教育,激烈的分数竞争使得大部分学生对学习失去了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教学方式,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自学能力是学生所有能力中的基本能力。要培养这种能力,前提就是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自我提高的乐趣。预习应该是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必不可少的基础环节。预习前,教师可以相关的课文内容给学生一个预习提纲,或把预习的内容概括成几个问题或知识点,再辅以一定的参考资料,要求学生根据问题或知识点做好预习笔记,课堂上释疑。这种方法对自学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有促进和加速作用。所以,学生如果不在课前预习,造成的不良后果是不言而喻的!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预习有助于学生对新课文知识的理解,熟悉所学知识的内容。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有计划、分层次的引导和训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从“苦学”到“乐学”,从“学会”到“会学”,使学生真正获得适应社会需要的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