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描写端午节的诗句大全11篇

时间:2022-03-30 21:49:21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描写端午节的诗句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描写端午节的诗句

篇(1)

一、活动目的

为了使同学们用心去体验我国的传统节日中蕴涵的意义。对中国这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有更深刻的了解。弘扬中国文化,我们社团部将举办一系列的活动来庆祝这个节日。

二、活动主办方: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学生会

三、活动承办方: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社团部

四、活动时间:6月16号(即5月初5)

五、活动地点:三教地下室103

六、活动内容

(一)活动前期准备:

(1)在网上查找有关端午节的来历、习俗,并打印出70份。

(2)查找有关屈原写的诗歌以及关于端午节的诗。

(3)买一些粽子及香包作为竞赛奖品。

(4)准备做香袋的材料:碎布、棉花、香料粉、丝线(或中国结细线)、剪刀、针、缝衣线等。

(二)活动流程:

1、6月16日18:30,数学学院同学入场。

2、6月16日19:00,各二级学院团委及学生会主席入席,主持人宣布数学学院端午节晚会正式开始。

3、工作人员播放幻灯片,依次展示活动流程:

(1)端午知识竞赛。(提前发给大家端午节相关资料,如端午节的习俗等,然后再针对材料提问)

(2)关于屈原的知识竞赛。(有关屈原的诗歌和生平经历,每人说出一句关于屈原的诗句,诗句累计最多者可得奖品)

(3)抢答描写端午的诗。(诗句累计最多者可得奖品)

(4)做香袋比赛。(由社团部成员教导大家做香袋)

(5)学生动手做香包,然后进行评比。

七、注意事项

活动中要尽量节约材料,别浪费;裁判要公正。

八、备注

1、诗句不可雷同。

2、学生做香袋时,由于材料有限,所以自愿报名的参加,人数限于15人。

3、社团部成员分工记录。

4、香袋做法:(碎布画上自己喜欢的形状,如:圆形、三角形、桃形、动物形等)

(1)剪下相对的两片

(2)用线将三边从反面缝合,留下一边。

篇(2)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唐玄宗)。又到农历五月初五――我国民间传统节日――端午节,亦称端阳节。古往今来,历代文人墨客为端午感怀,留下了大量诗篇。

端午节总是与爱国诗人屈原联系在一起,这在古代诗句中就有体现。唐代褚朝阳诗云:“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把酒时伸奠,汩罗空远而。”诗里句间表达了对屈原的怀念。张耒的《和端午》:“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渠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诗人为屈大夫含冤离去而鸣不平。贝琼的《已酉端午》:“风雨端阳生晦冥,汩罗无处吊英灵。”抒发了对屈原的凭吊之情。边贡的《午日观竞渡》:“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云旗猎猎翻青汉,雷鼓嘈嘈殷碧流。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江亭暇日堪高会,醉讽离骚不解愁。”作者从观看龙舟竞渡而油然而生对屈原的敬慕之情。宋人梅尧臣的《五月五日》诗也流露了对屈原的敬意:“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端午风俗五花八门,屡见于诗人的笔端,如宋代戴复古的《扬州端午呈赵师》诗:“榴花角黍斗时新,今日谁家不酒樽?堪笑江湖阻风客,却随蒿艾上朱门。”生动地反映了古时人们过端午的情景。古诗: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展示了古时端午民间喝菖蒲祈平安,家家户户悬挂艾草驱虫祛邪的场面。北宋诗人朱松的《重五》诗:“异乡逢午节,卧病此衰翁。竹笋迸新紫,榴花开小红。山深人寂寂,气润雨。煮酒无寻处,菖蒲在水中。”描写了在异乡看到的端午节风情。广东潮汕人过端午节颇为热闹,当地有《端午》诗云:“家家插艾望消灾,欲食粽球兴满怀。更喜龙舟竞渡处,锣频鼓急浆花开。”在众多端午风俗诗中,诗人往往在描写端午食粽上花费笔墨,如“端午数日间,更约同解粽”、“白白糍粽美,青青米果新”、“诸闹渔歌响,风和角粽香”等诗句,反映了民间食粽的普遍。唐明皇吃了一种“九子粽”后,赞不绝口:“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唐代诗人元稹的“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写出了粽子的形状和味道。诗人温庭筠的“盘斗九子粽,瓯擎五云浆”,描述了粽子的大小。清代林苏门的“一串穿成粽,名传角黍通。豚蒸和粳米,白腻透纤红。”写尽了火腿粽的妙处。而清代查慎行笔下的“清暑初交殿角风,又传节物近开中。灵符旧系千丝缕,玉粒新颂五彩筒。青箬香分菖叶绿,银盘光射石榴红。云帆不却三韩贡,拜赐还教纪祖功。”则描绘了当时用高丽贡米制作粽子的情景。

在端午风俗中,龙舟竞渡场面壮观热烈,更是牵动了诗人的情愫,成为端午节诗人高哦低吟的好题材。唐代张悦的《岳州观竞渡》:“画作飞凫艇,双双竞拂流。低装山色变,急棹水华浮”、储光羲的《官庄池观竞渡》:“落日吹箫管,清池发棹歌。船争先后渡,岸击去来波。”宛若一幅幅龙舟竞渡风俗画,清新又动人。唐代诗人张建封的“五月五日天晴朗,杨花绕红啼晓莺……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渐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午头彩挂虹霓晕。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更是惟妙惟肖地再现了龙舟竞渡那扣人心弦的场景。唐代白居易的“齐桡争渡处,一匹锦标归。”则反映了当时龙舟竞渡出现以夺锦标为胜的情景。宋代陆游的《归州重五》诗,以极其简练的语言把竞渡盛况描绘得呼之欲出,气象非凡:“斗舸红旗满急湍,船窗睡起亦闲看;屈平乡国逢重五,不比常年角黍盘。”清代董平章的诗句:“堂开宛在俯中流,士女倾城尽出游。记得小西湖上路,罗衫执肩看龙舟。”描绘了当时人们倾城看龙舟竞渡的盛景。

同是端午,由于诗人们的境遇不同,在诗中所流露的情感也各异。唐代殷尧藩在《同州端午》一中写道:“鹤发垂肩展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儿童见说深惊讶,欲问何方是故乡。”诗人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跃然纸上。唐代文秀的《端午》诗:“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有洗得直臣冤。”诗里句间表达了作者为爱国诗人屈原鸣不平的心情。明代高启的《端阳咏子》诗:“香艾裹秫炊,投祭楚江湄。颇恨馋蛟横,忠君竟不知!”流露了作者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无限情思。清代谢墉的《粽子》诗:“玉粒量米水次陶,裹将箬叶苎丝韬。……土俗清明供礼暮,诗家端午吊离骚。年年节令春徂夏,丙舍南瞻念母劳。”诗人不仅描写了故里粽子制作工艺,而且借粽子倾吐对远方老母的思念之情。抗战时期,老舍先生写了一首端午诗:“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前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这首诗既反映了抗日时期生活的艰难困苦,又流露了作家积极向上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读来别有一番滋味。

篇(3)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唐玄宗)。又到农历五月初五我国民间传统节日――端午节,亦称端阳节。古往今来,历代文人墨客为端午感怀,留下大量诗篇。

相传端午节,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这在古代诗句中就有流露。唐代褚朝阳诗云:“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把酒时伸奠,汩罗空远而。”诗里句间表达了对屈原的怀念。张未的《和端午》:“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渠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诗人为屈大夫含冤离去而鸣不平。贝琼的《巳酉端午》:“风雨端阳生晦冥,汩罗无处吊英灵。”抒发了埘屈原的凭吊之情。边贡的《午日观竞渡》:“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云旗猎猎翻青汉,雷鼓嘈嘈殷碧流。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江亭暇日堪高会,醉讽离骚不解愁。”作者从观看龙舟竞渡而油然而生对屈原的敬慕之情。宋人梅尧臣的《五月五日》诗也流露了对屈原的敬意:“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端午风俗五花八门,屡见于诗人的笔端,如宋代戴复古的《扬州端午呈赵师》诗:“榴花角黍斗时新,今日谁家不酒樽?堪笑江湖阻风客,却随蒿艾上朱门。”生动地反映了古时人们过端午的情景。古诗:“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语升平。”展示了古时端午民间¨曷菖蒲酒祈平安,家家户户悬挂艾草驱虫去邪的场面。在众多端午风俗诗中,诗人往往存描写端午食粽上花赞笔墨,如“端午数日间,更约同解棕”、“白白糍粽美,青青米果新”、“诸闹渔歌响,风和角粽香”等诗句,反映了民间食棕的普遍。唐明皇吃了一种“九子粽”后,赞不绝口:“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唐代诗人元稹的“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写出了粽子的形状和味道。诗人温庭筠的“盘斗九子粽,瓯擎五云浆”,描述了粽予的大小。清代林苏门的“一串穿成粽,名传角黍通。豚蒸和粳米,白腻透纤红。”写尽了火腿粽的妙处。而清代查慎行笔下的“清暑初交殿角风,又传节物近开中。灵符旧系千丝缕,玉粒新颂五彩筒。青箬香分菖叶绿,银盘光射石榴红。云帆不却三韩贡,拜赐还教纪祖功。”则描绘了当时用高丽贡米制作粽子的情景。

在端午风俗中,龙舟竞渡场面壮观热烈,更是牵动了诗人的情愫,成为端午节诗人高哦低吟的好题材。唐代张悦的《岳州观竞渡》:“画作飞凫艇,双双竞拂流。低装山色变,急棹水华浮。”储光羲的《官庄池观竞渡》:“落日吹箫管,清池发棹歌。船争先后渡,岸击去来波。”宛若一幅幅龙舟竞渡风俗画,清新又动人。唐代诗人张封的“五月五日天晴朗,杨花绕红啼晓莺……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呜千雷。鼓声渐急标渐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更是惟妙惟肖地再现了龙舟竞渡那扣人心弦的场景。唐代白居易的“齐桡争渡处,一匹锦标归。”则反映了当时龙舟竞渡出现以夺锦标为胜的情景。宋代陆游的《归州重五》诗,以极其简练的语言把竞渡盛况描绘得呼之欲出,气象非凡:“斗舸红旗满急湍,船窗睡起亦闲看;屈平乡围逢重五,不比常年角黍盘。”清代董平章的诗句:“堂开宛在俯中流,士女倾城尽出游。记得小西湖上路,罗衫执扇看龙舟。”描绘了当时人们倾城看龙舟竞渡的盛景。

同是端午,由于诗人们的境遇不同,在诗中所流露的情感也各异。唐代殷尧藩在《同州端午》一诗中写道:“鹤发垂肩展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儿童见说深惊讶,欲问何方是故乡。”诗人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跃然纸上。唐代文秀的《端午》诗:“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有洗得直臣冤。”诗里句间表达了作者为爱国诗人屈原鸣不平的心情。明代高启的《端阳咏粽子》诗:“香艾裹秫炊,投祭楚江湄。颇恨馋蛟横,忠君竟不知!”流露了作者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无限情思。清代谢墉的《粽子》诗:“玉粒量米水次陶,裹将箬叶苎丝韬……土俗清明供祀暮,诗家端午吊离骚。年年节今春徂夏,丙舍南瞻念母劳。”诗人不仅描写了故里粽子的制作工艺,而且借粽子倾吐对远方老母的思念之情。

篇(4)

大家好!我是木瑾瑾!马上我们迎来的就是端午节,听到这个节日大家应该都很熟悉吧。但我还是要为大家介绍介绍!

端午节是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也是五月三十日,端午节也被称为端阳节,午日节,五月天等。

你们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吧!归纳起来,大概有几点吧:一,纪念屈原,屈原是楚国诗人,他在这天汩罗江殉国。二,迎接伍子胥,当时人们把伍子胥视为河神。三,纪念孝女曹娥,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她只有十四岁,每日每夜沿江痛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投江,五日后抱出她父亲的尸体。四,迎涛神,伍子胥含冤死后,化为涛神,后来人们把伍子胥的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江。

在端午节我们会吃粽子,都是用艾叶包的,家人在一起吃,其乐融融,大家吃得津津有味。粽子的品种很多,有蛋黄粽,有肉粽,还有蜜枣粽等。我们还会在端午节这一天划龙舟,划龙舟是为了祭祀屈原,曹娥。划龙舟不是一个人在划,而是十几个人一起划,有一个人在前面击鼓。龙舟的样子更是美轮美奂,非常精致,都是用木雕成,雕刻家们都是精雕细琢。我们还会看到街上的妇女都带着艾虎,人们认为艾虎可以驱邪,小孩子们还会戴着香囊,可以驱避毒虫。今天就讲到这里了,端午节大家也知道了不少吧,我就不介绍喽!

初中端午节演讲稿 尊敬旳各位老师、亲爱旳各位同学:

大家早上好!

XX年的5月30日,农历五月初五,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人们会通过赛龙舟、包粽子、喝雄黄酒等形式来来纪念一颗不朽的灵魂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在流放中,他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屈原死后,楚国百姓非常哀痛,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身体。有的渔夫拿出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希望鱼龙虾蟹吃饱了,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有的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希望晕倒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为棕子。

郭沫若评价屈原为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开浪漫主义诗歌之先河,创立了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同光的楚辞文体;发明了惟草木之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的香草美人

传统。他奔流肆意的想象,源源不绝的才情,似河流汇聚成海一般,浩瀚无垠。我国文史上最长的抒情诗《离骚》,就是他毕生心血所成的作品。

屈原死了已有23XX年了,今天我们来纪念他,主要是学习他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可与日月争辉的人格。屈原作为一个改革家,他的政治理念,他的改革期望,都因当时客观残酷的社会条件而失败了。但作为一个伟大的爱国者、思想家和文学家,他却成功了。举世皆浊我独清,举世皆醉我独醒是他的气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他的伟岸。他如菊的淡雅,如莲的圣洁,强大的精神力量,为后人颂扬,激励感染了无数中华儿女前行的脚步!

屈原的伟大,不仅是他刻骨铭心的诗句,更是他矢志不移的爱国精神,不与奸佞小人同流合污的高风亮节。五千年中华文明史少不了屈原,灿烂的中国文学史少不了屈原。屈原的精神是不朽的。不管时光如何变迁,他永远上生活在岁月的长河里,永远铭记在人们的心中!

我的演讲结束了,谢谢大家!

高中端午节演讲稿 同学们,你们一定听过这首诗吧?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赢躯亦点舟。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这首诗描写了南宋诗人陆游在端午节这天的生活习惯。作者吃粽子,插艾枝,储药、配药方、祈祷这一年能平安无事。从中也反映出了江南端午节的风俗。

作为中国古老文化节日之一,端午节文化不管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可谓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过去,我对端午节的知识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直到寒假里,我读了《我们的节日》这本书,才知道原来端午节有着很深厚的文化内涵。从这本书当中得知,端午节是在中国这么多的节日中,名称最多的:端午节、端阳、重五节、夏节、天中节、五月节、诗人节等。端午节的来源也有很多种,有纪念屈原说、龙说、纪念伍员说等20多种。

其中,最流行的是纪念屈原说。据说,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国家被侵略,含恨抱石头投汨罗江而死,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每年这一天纷纷涌到江边去凭吊屈原,所以在每年五月初五就有了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悬艾草的风俗。其中赛龙舟最有特色,那争先恐后的激烈场面就像屈原强烈的爱国精神一样,几千年来一直激励着我们。

篇(5)

儿歌中的生活多么实在,多么温暖!

现实中的端午呢?有人感叹:童年的端午节多好,哪像现在,什么都从超市拎回,全没有过节的喜悦与激情;有人牢骚:现在的节日没意思,很多时候只是走过场,乏味、寡淡、无趣,感觉很累。

童年的生活真的令人怀念!现在,你看到一些似乎遥远而又非常亲切的生活现象是不是会勾起一种温暖又感动的情怀。偶尔,你看到老人、孩子在收割后的麦田里捡麦穗会激动;你看到老奶奶端着玉米粒、麦粒喂几只鸡会感动;你看到老太太捏花馍、剪纸窗花会唏嘘;你看到老汉掏出旱烟袋,装上烟丝,哧地一声点着会惊叹;你看到有人用一口带气压表的铁锅转动着爆玉米花会兴奋……

这一切已经在不知不觉间离我们远去,越飘越远,渐渐幻化成遥远而缥缈的绝唱。

飘逝的是往事,留下的却是心情。我们可以一如既往地热爱生活,享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现代的“快生活”让我们忽视了很多真切而细小的生活。“快餐式”生活方式让我们只是“概括而抽象”地生活,而我们更多地是需要“具体而感性的生活”。生活如同作文,应该有亮点。这亮点应该是生活中的“小成功”、“小节日”,是“庆祝小成功,天天都快乐”的积极心态,是“做好每一件事,享受每一件事”的人生态度。

今年的端午,决定开始“积极生活”,有意追求有意义的“慢生活”,我谓之“有意端午”,即有意过好每一天,享受每一天。为此,我还制定了“庆祝端午”的过节计划。

前天早上,上网搜“端午节习俗”,随即出现“端午赛龙舟、食粽纪念屈原;佩香囊避邪驱瘟;悬艾叶菖蒲用以驱瘴防病……”,决定照习俗过节。再搜了怎么制作津糕,原来也不麻烦:江米提前一天泡好,当天蒸熟豇豆、红枣,做法同蒸大米,三者混合放入电高压锅,水稍比平时蒸大米的多一点儿,自动保温后,再多焖一两个小时就好了。

搜完,我就和妻子兴冲冲地到超市购得江米三斤,红枣二斤,豇豆半斤,花生豆半斤,消费42元,还买了两个香囊,胖猪样子真可爱。满载而归的我们一路上浑身是劲,反复“复习”着怎么做津糕,讨论着每一个细节,生怕漏掉什么。

昨天晚上,如法泡制,果然做成香甜粘腻的津糕,真是“香满厨”啊!香的是厨房,醉的是人心。

今天一大早,就打电话叫妹夫妹妹一家三口过来吃津糕,热腾腾的津糕一出锅那真叫一个香啊!小外甥连声说“好吃,好吃,好吃”。妹妹也端着碗称赞:“嗨,姐,这是你蒸的吗?比超市里的都好吃啊!明年我也要自己蒸!”

中午,提上津糕又到北郊给爸妈送去,妈妈吃着我们的津糕,忙不迭地说:“蒸得真不错!比你姨送的好吃多了!”返回时,妈妈给一个大塑料食品袋里装她蒸的包子,满满一袋子,好几个包子都探出了脑袋,似乎嫌袋子里太挤,喘不过气,出来透透,吸口新鲜空气。

路上,手机响了,一看是风陵渡大姐的,赶紧接了。姐说:“宽,你在哪呢?要在风陵渡,中午来我这儿吃饭!”姐肯定叫我吃她蒸的津糕和包子吧。我说:“姐,我在永济呢,明天开学我去你家。”我一定去姐家,我要吃姐蒸的津糕和包子。

篇(6)

1.口语的运用为文章增添浓厚的生活色彩。在读者的眼中,最平淡的就应该是口语了,但《端午的鸭蛋》一文却因口语的运用而使文章增色。

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鸭蛋于是出了名。

这些都是平实的口语,有的地方一句一断,大有生活中的说一句停一下,略想想后再接着说的神态,极富生活气息。

更让读者“难以接受”的是“大白话”的运用。“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之处。还不就是个鸭蛋!”“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谁能否认这语言的平淡,但平淡之中却显现出自然而然,让人倍感亲切。

2.古汉语的运用为文章增添厚重的典雅之美。在《端午的鸭蛋》中,典雅的文言词语与质朴的口语相映成趣。

高邮鸭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

作者将极雅与极俗的两种语言自然和谐地捏到一处,使文章倍添艺术韵味。

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

前几个分句本是很通俗的语言,却突然用了一个“多矣”,之后马上又回到大白话,然后引用元稹《离思》中的一句著名诗句“曾经沧海难为水”,运用“大材小用”的诗句来表现对别处鸭蛋的不屑一顾。这种文白夹杂的语句令人忍俊不禁,为文章增添了幽默和趣味。

3.“造型”语言的运用为文章增添独特的神韵之美。作者有时只用一两个字眼就能写出事物的特色和神韵。

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

一个“哦”字,我们仿佛可以看见那个人张着嘴吃惊的样子。此句写出了对方的吃惊,更体现家乡鸭蛋的名气之大。就如作者写吃咸鸭蛋“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真可谓绘声绘色,扎咸鸭蛋的那种动感,看着红油冒出来的那种,在一个平淡的“吱”中得到了活灵活现的表现。

《端午的鸭蛋》一文,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但文中的每一句话都平淡而有味,每一段文字都能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每一部分文章都渗透着淡淡的幽默。而这一切都源于作者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深情热爱。

【即学即用】

1.品读语句,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1)敢称东北第一名菜者,非杀猪菜莫属。先不论好吃或如何吃好,单是一个名字,南方人也好,外国人也罢,一听就 (显示着、透着、体现着)东北人的厚道、实在和大气。

(2)农村的火又快又硬,猪肉下锅不久,肉香就满院子 (飘香、飘扬、飘荡)。

篇(7)

2.B

3.他们两个人干的事情不相同,但在丢失羊这一点上却是相同的。

4.后因以为典,喻事不同而实则一。

5. 这篇寓言的寓意在于告诫人们,做任何事都要一心一意,否则必然会败事。也可说明许多事情原因尽管不同,而造成的后果是一样的。

《棘刺雕猴》

1.(1)喜欢;(2)雨止天晴;(3)用;(4)住处。

2.C

3.(1)有个卫人自称能在棘刺尖上雕刻猕猴。

(2)燕王很高兴,用方圆三十里土地的俸禄来供养他。

4.人主欲观之/必半岁不入宫/不饮酒食肉/雨霁日出/视之晏阴之间/而棘刺之母猴乃可见也。

5.示例: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不管骗子如何花言巧语,施展骗术,只要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就会发现骗术终有破绽,只要细加分析和追究,一切谎言都将原形毕露。

《王勃展才》

1.(1)谦让;(2)流传;(3)停止。

2.C

3.(1)天边的晚霞和湖边的孤鹜相并而飞,秋水和蓝天交相辉映,浑然一色。

(2)于是马上隆重宴请他,欢饮直至散场。

4.衬托少年王勃的才华非凡。

5.示例:(1)在关键时刻要善于抓住机会,展现自己的才华。

(2)后生可畏,不能只以年纪、相貌判断一个人的能力。

(3)谦虚是美德,但必要时该毛遂自荐还是要毛遂自荐,因为机遇不是永远在你身边。当然机遇也是降临给有准备的人的。王勃不是一时气盛,实在是文才盈怀,否则何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天才之句(意近即可)。

《自论书》

1.(1)同样;(2)变成黑色;(3)专心,沉迷;(4)之于。

2.B

3.须得书,一意转深,点画之间皆有意,自有言所不尽。

4.(1)如果我专心到像他这样,未必不如他。

(2)懂得这种妙趣的人,作每件书法作品都会如此。

5.意趣、意旨、气韵、神韵、风格等。

第24版参考答案:

《读书是一种心灵修复》

1.读书可以增智广才,可以励志修德,可以怡情养性,是一种最好的心灵修复方式(读书是一N心灵修复)。

2.示例:读书可以防止(远离)浮躁贪婪(庸俗无聊),让心灵宁静淡泊(澄澈)。

3.比喻论证。把“读书可以摆脱现实的沉重,驱散生活中的不愉快”比作“‘烤火’可以把‘衣服上的湿气烤得烟消云散’”,生动形象地证明了“读书可以消除烦恼郁闷,让心灵愉悦平和”的观点。

4.选文首先提出中心论点“读书可以增智广才,可以励志修德,可以怡情养性,是一种最好的心灵修复方式”;接着用段首排比的方式提出分论点,逐一具体论述读书对心灵修复的益处;最后点明读书的意义:读书能让人“从容睿智地面对人生”。

《季节十二帖》

1.示例:芒种农夫插秧图;小暑玫瑰花开图;白露登高眺远图。

2.“挣扎”原指用力支撑。在这里用来说明玫瑰花开花的过程很艰难。

3.示例:木棉一边在风中起舞一边想:“树,别了。有了你的支持,才有我火红的绚烂。兄弟姐妹们,我来了,这个冬天没有寒冷,因为我们的心紧紧地靠在一起。繁华落尽后,不是落寞,而是一地的璀璨……”

4.示例:我最喜欢“芒种,是多么美的名字,稻子的背负是芒种,麦穗的承担是芒种,高粱的波浪是芒种,天人菊在野风中的盛放是芒种……有时候感觉到那一丝丝落下的阳光,也是芒种”一句,这一句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描绘了芒种时节特有的优美景致,句式整齐,语气渐强,突出了作者对芒种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不想拆掉你的翅膀》

1.“我”拒绝帮助一位年轻的文学爱好者买火车票的请求,激励他自立自强最终走向成功。

2.示例:这个故事让我受到心灵的触动,我不该一次次乞求别人的施舍,我怎么这么没出息啊,我一定要自立自强。

3.人太过于依赖,有时候甚至于丢失自尊去乞求施舍,如果受到拒绝,可以重新唤起生活的勇气,激励自我奋斗的精神,从而走向成功,实际上是最好的帮助(意思对即可)。

4.先是非常热情,接着热情骤减,最后断然拒绝。因为“我”感到对于一个羽翼未丰的年轻人来说,别人每施舍一次,就等于拔掉了他的一根羽毛。哪怕是小恩小惠,也等于是在慢慢拆掉他的翅膀。

5.示例:我想到了我们这一代人,是父母捧着长大的,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有时缺乏独立性,缺乏吃苦精神。读了文章,认识到过于依赖,真的是在自我毁灭,今后,我们要与昨日的懒惰告别,自立自强。

第29版参考答案:

《山水豆花》

1.作者认为人总是“江山易改,禀性难移”,故说人是硬的;食物则随着环境的变化,会微妙地改变风味,故说食物是柔软的。

2.采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山水豆花鲜润、嫩滑的特点。

3.(1)作者从香港原住民不愿搬迁、平静的表情上看到了香港原住民质朴、忍耐的性格。(2)香港原住民的特点与山水豆花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山水豆花与原住民性格相互映衬。

4.三次吃山水豆花,第一次最为详尽,原因是:(1)作者第一次品尝山水豆花,因此对山水豆花的色香味都进行了详尽描写。(2)第一次吃到的山水豆花原汁原味,带着青草的气息,给作者留下深刻印象,使得作者初步领悟了“山水”的含义。(3)后两次品尝山水豆花,一次是作为对比,一次是作为验证,两次都是用来补足作者对山水豆花的感悟,故略。

5.(1)是对山水豆花的精神实质的高度提炼,升华主题,深化主旨。(2)呼应了开头“食物是柔软的”的感悟,又是对其的一种深化和提升。

《采一把艾蒿回家》

篇(8)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5-296-01

“空”字在咏史怀古诗、思乡怀人诗、送别诗、山水田园诗这几大常见的诗歌题材中多被诗人援引。在不同题材的诗歌中,担任了不同的抒情角色。较好地掌握古人对“空”字的灵活运用,是有助于我们把握诗歌的主题的。

一、“空”字所寄寓的情感

1、抒发对社会人生盛衰无常而自然宇宙永恒的慨叹

这本身就是一种强有力的对比。例如王勃的《滕王阁诗》:“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高阁之中的滕王李元婴现在在什么地方?此地只看见栏杆外的长江水波涛汹涌,不舍昼夜地永恒流淌。人生的短暂与江水的永恒使得诗人生发慨叹。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凤凰来寓意着朝廷的兴盛,凤凰去象征着朝廷的衰落。社会人生是盛衰无常的,唯有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存在。

2、借古讽今,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

这种“今衰”是由统治者的昏庸腐朽造成的,所以也蕴含着规劝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不要重蹈历史覆辙的思想。这一点在咏史怀古诗中较为常见。例如姜夔《扬州慢》,昔日的扬州是“淮左名都,竹西佳处”,繁华之极。而今却是“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萧条冷落。韦庄《台城》:“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六朝三百年的历史恰如一场梦,“鸟空啼”暗含着诗人对历史兴衰的感慨。同样地主题还有欧阳炯《江城子》“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诗人凭吊六朝古迹,怀古而伤今。这也是在警告当朝者该如何治国理政,才能避免政权的倾覆。

3、寄寓着羁旅漂泊的愁思、思念家乡的惆怅、孤独寂寞的哀怨、壮志未酬的愤懑

这一点在思乡怀人诗、送别诗中多有体现。柳中庸《听筝》:“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只能与灯影为伴,是何等的寂寞!“空”更增添哀伤的氛围,离愁别恨之意呈现纸面。同样地,如王维的《秋夜独坐》:“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空堂”表达的是诗人孤独寂寞的哀怨。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空”蕴含了绵绵无尽的不舍之情。陆游的《诉衷情》:“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报国之志得不到伸张,空有一腔爱国热忱。一个“空”字将诗人壮志未酬的愤懑倾泻而出。

4、热爱山水、渴望归隐、淡泊名利、超然脱俗

这在山水田园诗中多有体现。例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这里的“空”就是一种闲适、一种宁静。《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大山幽静,不闻人语。《过香积寺》:“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描写了水潭清幽。《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环境的清洁空明,也是诗人淡泊名利心态的有效折射。再如常建的《破山寺后禅院》:“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大自然的山水能够去除内心的杂念、纯洁心灵,超然脱俗。

二、答题技巧与示例

释含义,点手法+描景象,摹情态(结合特定诗句翻译)+谈感情,明作用(艺术效果)

例如:《湘中》

猿愁鱼踊水翻波,自古流传是汨罗。

萍藻满盘无处奠,空闻渔父扣舷歌。

注:该诗写于贞元末年(804)韩愈无端被贬连州阴山(广东县名)的赴任途中。相传屈原贬逐,遇一渔父到:“举世混浊,和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说罢,“鼓而去”。

问题:请简要分析最后一句中“空”字的妙用。

分析:有效理解诗歌,我们需要从宏观与微观处着眼。从宏观处着眼,即抓住诗歌的题目、作者、诗句以及背景介绍等环节。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诗人无端被贬,那么这种情感或者是乐观豁达的或者是壮志未酬的。需要我们再做进一步的确认。从微观处着眼,就是抓住诗歌的典型意象。中国古代文人都有“渔父”情结,其背后蕴含着两种情感:一是渴望归隐、淡泊名利;一是壮志未酬,被迫归隐的无奈。下一步就是抓住诗歌的整体去分析,第一句出现了“愁”的心绪,第三句描写的是寂寥的情境。综合以上分析,诗人想要表达的是壮志未酬的情怀。而一个“空”字将那种怅然若失的心理展露得淋漓尽致。

本题参考答案:“空”字是“只”的意思,“空”字所在的诗句为用典艺术手法。一个“空”字形象地写出了空阔的汨罗江畔只留下渔父扣弦而歌的寂寥情状。这里用“空”字写出诗人面对茫茫水天的怅然若失,含蓄地抒发了那种无端遭贬、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

三、高考真题汇编

(2009年安徽卷)

《小重山・端午》[元]舒颉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注: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沅湘:沅水和湘水。湘水支流中有泪罗江。

问题:从全词看,“空惆怅”和“无人解”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004年全国卷)

《江城子》五代・欧阳炯

篇(9)

中国的传统节日沉淀了千百年的传统文化。这些节日蕴涵着人们特殊的情感内涵和文化价值需求。每一个节日都有它的历史渊源、美妙传说、独特情趣和深厚广泛的民众基础。传统节日的习俗反映了我们民族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和宗教观念,而这些充分说明了民间崇拜和信仰是民间至高无上的精神情感。

1.春节又叫做过年。民间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它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居海底,每年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老百姓个个怨声载道。这惊动了天上的太白金星和地下的地王菩萨。太白金星和地王菩萨一商量,就派神农老祖到大地收“年”。神农手执打兽鞭,对准“年”的屁股就是一鞭。凶猛的“年”竟乖乖伏地不动了。神农奔上几步,一只脚踏在“年”头上,怒吼道:“畜牲,你吃人无数,作孽极深,今天你的末日到了。”说罢,从腰间拿下两片瓜钵,对准“年”就一合。比象还大的“年”竟一下合在瓜钵里了。神农把装“年”的钵埋在地底下,临走时他再三叮嘱说:“这钵埋在地下,将来会长出瓜来,这瓜不能破,一定要说它不破。”后来,那个埋钵的地方真的长出瓜来,百姓就按照神农“不”的话音,把它叫成“北瓜”。神农除“年”的那天正巧是农历十二月三十日,百姓便把这一天叫做“过年”,即避过“年”和除去“年”的意思。这天,北瓜供在堂上,以示压邪,人们还会敲锣打鼓,鸣竹张灯,以纪念神农老祖的功德。

2.据史料记载,秦末就有 “正月十五燃灯祭祀道教太乙神” (太乙:主宰宇宙一切之神)之说,可见元宵节是从“敬神送年”这一民族风俗演变而来的。汉武帝时,“太乙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3.清明节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纪念祖先的节日,传说最早是为了纪念晋国公子的臣子介子推。其主要形式是祭祖扫墓。这一习俗相沿已久,据史书记载,秦汉时代,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汉书·严延年传》载,严氏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还归东海扫墓地”。随着祖先崇拜和亲族意识的越来越发达和强固,远古时代没有纳入规范的墓祭,也归入了“五礼”中:“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朝廷的推崇使墓祭活动更为盛行。

4.端午节的渊源有好多传说,但流传最广的说法是为了纪念屈原。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谗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都城。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开始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后来发展成棕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5.中秋节起源于我国古代秋祀、拜月之俗。《礼记》中载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这里的“夕月”就是拜月的意思。两汉时已具雏形,唐时,中秋赏月之俗始盛行,并定为中秋节。欧阳詹《长安玩月诗序》云:“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于夜,又月云中。稽于天道,则寒暑均,取于月数,则蟾魂圆,故曰中秋。”民间拜月成为人们渴望团聚、祈求平安幸福、以月寄情的一种形式。

【探寻节日文化,看中国民俗魅力】

活动一:对联

在我国许多传统节日里都有对对联的活动。节日期间,我们到处都能看到那充满祥和喜庆气息的对联。对对联,春节最为壮观。有一个故事就是讲春节写对联的:

清朝某年除夕晚上,乾隆脱了龙袍,换上便服,走出皇宫禁院,到三街六巷看老百姓怎样过年。他走在大街上,只见家家户户挂彩灯,贴对联,放鞭炮,人人穿新衣,戴新帽,一派升平景象。他走着走着,只见一户人家门口没有贴对联,于是便轻轻敲开门。只见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头儿,手里拿着一只正在纳底的鞋子。乾隆没客气就进去了。原来这是一个小鞋铺,炕上放着几双鞋,桌上放着大大小小的鞋楦,墙上挂着粗粗细细的麻绳。乾隆在炕边坐下后,问:“老人家,生意不错吧?”老头说:“我是一个老头子,挣得那几个钱混住嘴巴就行了。”乾隆又问:“过年了,怎么不在门口贴上一副春联呢?”老头儿说:“红纸是买回来了,但箩筐大的字认不得一担,自己怎么写?”乾隆一听,忙说:“你要不嫌弃,我就给你写一副吧!”“那敢情好!”老头儿说完,忙到隔壁借来笔墨纸砚,又拿出买回的大红纸,裁了裁,乾隆提笔蘸墨,一挥而就:

大楦头,小楦头,乒乒乓乓打出穷鬼去;

粗麻绳,细麻绳,吱吱嘎嘎拉进财神来。

横批写什么呢?乾隆帝一时没有想出来,老头看着对联十分高兴,说:“如今乾隆当朝,天下太平,百姓都托皇上的福,安居乐业,横批就写‘天下万年’吧。”乾隆听了龙颜大悦,挥笔又写下了这个横批。老头儿当晚就把对联贴了出去,乐得一夜没睡好。

【请你参与】

1.请你把下面的对联补充完整。

王羲之巧防“盗”联

据传,某年腊月,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由山东迁居浙江绍兴。春节将至,王羲之挥毫写了一副门联:“春风春雨春色,新年新岁新景。”让儿子贴于门口。不料刚贴出去就让人悄悄揭走了。王羲之只好再写一联:“莺啼北里,燕语南邻。”他又叫儿子贴上,不料又被一位酷爱他手迹的当地书法爱好者“盗”走了。眼看要过节了,门口仍空空无字。王羲之的妻子很着急。王羲之略一沉思,笑着取过笔墨,又写一联。写好后,他让儿子将对联拦腰剪开,各先贴上半截:“福无双至”,“祸不单行”。这两纸“半联”贴出后,果然没有人再来揭了。初一黎明,王羲之亲手将春联的后半截贴在下面,结果成了“ ”,“ ”。街坊看了,无不称妙。

2.下面是有关端午的对联故事,请你做简要分析。

明太祖朱元璋擅长对联,一年端午节,他赐宴群臣,席间出一上联,联云:“端门北,午门南,朝廷赐宴于端午。”要续下联有一定难度。此时,群臣中的沈应思索片刻,对道:“春榜先,秋榜后,科场取士在春秋。”

3.(2012年湖北咸宁卷)

同学们,你知道吗?今年中考结束后的第二天就是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请按要求完成①②题。

①有位同学为纪念活动写了一副对联,请把下联所缺词语补充完整。

插艾叶 清香缕缕飘九州

赛龙舟 传四海

②有同学不喜欢过端午、中秋节,而热衷于过圣诞节等西方节日,为此,班级专门召开一次“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主题班会,请你为主持人设计2—3句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揭示主旨的开场白。

活动二:猜谜语

猜谜是中国节日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娱乐活动。大家在猜谜的过程中,开发自己的智力,同时也享受猜中谜语后的快乐。特别是在节日里猜谜语,会增加节日的喜庆气氛。

传说,有一年元宵节,乾隆皇帝带着一群文武大臣,兴致勃勃前去观看灯会。左看各种灯笼五颜六色,美不胜收;右瞧各种灯笼别致风趣,耐人寻味。看到高兴时,乾隆皇帝命随行的大臣们也出一谜联,让大家猜一猜。学士纪晓岚稍思片刻,就挥笔在宫灯上写了一副对联:“黑不是,白不是,红黄更不是。和狐狼猫狗仿佛,既非家畜,又非野兽。诗不是,词不是,论语也不是。对东西南北模糊,虽为短品,也是妙文。” 乾隆皇帝看了冥思苦想,文武大臣一个个抓耳挠腮,怎么也猜不出来,最后还是纪晓岚自己揭了谜底:猜谜。

活动三:诵读古诗词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代的文人雅士、诗人墨客,为一个个节日谱写了许多千古名篇,这些诗词脍炙人口,被广为传颂,使我国的传统节日渗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精彩浪漫,大俗中透着大雅,可谓雅俗共赏。

1.写春节的古诗首推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是王安石在元旦之日的感怀之作。当时他位居宰相之位,正在全国推行新法,此诗正是以欣喜的心情,描绘了新法实行后万象更新、喜气洋洋的景象,同时也透露出他那踌躇满志和志在必得的心态。它既写出了元日的民间风俗,又通过对风俗的描写语义双关地表达了他对新法的评价,并反映出一个政治家的观察视野。

2.最能够表现出元宵节热闹非凡的诗应该当属唐代大诗人卢照邻的《十五夜观灯》:

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这首诗描述了元宵节燃灯的盛况,绚丽多彩的元宵灯火将大地点缀得五彩缤纷,人们在节日之夜观灯赏月,尽情歌舞游戏。青年男女在这个欢乐祥和的日子里相互表达爱慕之意。

3.杜牧的“清明”诗可称为清明节祭祀扫墓的经典之作: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诗以通俗易懂的语言、鲜明生动的形象、优美含蓄的意境,再现了清明时节扫墓时的雨中景、雨中情;抒写了清明时节行旅之人的情怀。诗画合一,清新自然。

民间广为流传的孟姜女寻夫小曲则记述了清明无人扫墓的情形:

三月里来是清明,桃红柳绿百草青。

别家坟上飘白纸,我家坟上冷清清。

这首小曲十分真切地反映了当时清明扫墓时的凄凉情景和氛围。

4.唐诗中吟咏端午节盛况的也有不少。文秀的《端午》一诗,不仅反映了端午节的由来与悼念屈原挂上了钩,还表现出诗人对屈原的同情和对昏君奸臣的鞭挞。其诗曰:“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屈为屈原。堪笑汩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读后不能不使人感慨万千!

5.描写重阳节的古诗词不胜枚举,唐代大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大家所熟知的诗词之一。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诗把“我”思人的情绪,折射为人思“我”的幻觉,从中挑选出重阳登高和茱萸插头两个代表意象,展示出一个颇有情趣的兄弟共乐的场面,从而把“共乐而缺一”的人生缺陷感,写得令人心颤而余味无穷了。

【请你参与】

1.宋代大诗人苏轼的《中秋月》作于熙宁十年(1077)中秋。当时诗人任徐州刺史,见到胞弟苏辙,方作此诗。请对该诗做简要分析。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2.中秋咏月的诗句经常出现在中考试题中。

(2009湖北荆州)中秋赏月(欣赏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完成下面各题。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①词的上片极写作者在“天上” “人间”的徘徊、矛盾,下片写 ,以积极乐观的旷达情怀作结。

②说说你对“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的理解。

【品读节日美文 传承民俗文化】

在节日里徜徉

有的日子,值得庆祝它,纪念它,这就是节日。在日复一日的时间河流里,节日就像一个个停泊的码头。人们徜徉其间,体味某种特定的情境,把情绪调到兴奋的波段,尽情释放。节日,给平淡的日子打上一个漂亮的领结。有了节日,日子便有了起伏。

篇(10)

1 自主型作业,提供选择的机会

素质教育以尊重学生的个性为前提,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教学中不仅要注重提高学生诉自我意识,更强调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实现由他主学习向自主学习的过渡。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设计多样化的自主型作业,让学生针对自身情况进行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

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作业的数量和难度。学生的语文能力存在着差异,教师要设计难易有别的多梯级作业,给学生留有自主选择的空间。如学习古诗《小池》后,笔者设计了以下作业:①背诵、默写古诗《小池》。②《小池》描写了怎样的一幅画面?发挥想象写一段话。③学习作者杨万里的另一首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比较:两首诗中所描绘的景物的异同。

第①是巩固练习,旨在积累语言;第②是写话训练,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诗句;第③项作业期望学生迁移学法,提高阅读能力。这三项作业难度依次提高,分别适应于各个层面学生的学习需要。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自主选择作业的形式和完成方式。

2 创编型作业,提供表现机会

学生都是极富个性的生命体,他们对教材的理解和诠释也极富独创性和创造性。“创编型”作业就是引导根据已有的知识,适当地对文中人物进行心理剖析,对文中情境进行想象。

2.1续写故事

如学了成语故事《滥竽充数》后,让学生展开想象,南郭先生逃走后会怎么样呢,是继续骗人呢,还是改邪归正呢,让学生续写《南郭先生逃走之后》。

2.2表演课本剧

语文教材中情节生动的篇目较多,根据学生好动的特点,我让学生将课本内容续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同时鼓励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续编或插编一些自己想象的情节。还有一些难以理解的词语、片段也让学生适当演演。如《嫦娥奔月》中嫦娥巧妙地和坏人逢蒙周旋,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周旋”这个词,笔者先让学生想象嫦娥会怎样和逢蒙周旋,会说些什么,然后让学生表演。这样,学生不但在快乐中尝到了知识,而且还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同时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操作型作业,提供活动的机会

一位教育家说过:“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让学生动手操作,多种感官协同活动,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得更深刻。

3.1绘画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文字优美,内容丰富。根据小学生喜欢绘画的特点,笔者常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画一幅画。以形象的直观性促进理解的准确性。如学了课文《九寨沟》后,笔者让学生根据课文画一画九寨沟的美景,教学《春雨》一文后,学生们画出了粉红的桃花,嫩绿的柳叶,池塘里的青蛙等,并加上色彩。一张张精美的图画展示了学生的绘画技巧,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这样让学生在玩中提高了想象力和审美能力。同时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2制作

有的课文在学习之后,可以让学生按照课文的介绍完成一个小制作,既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内化,同时又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

4 鉴赏型作业,提供拓展的机会

鉴赏型作业是指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观赏资料及线索、背景介绍进行鉴赏活动。一方面巩固、应用、深化所学知识,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另一方面可以增加文化积淀,丰富知识背景。如学了《二泉映月》之后,让学生亲耳聆听一下阿炳的《二泉映月》。在小学语文课文中不少是介绍我国名胜古迹的,在学完这样的课文后,笔者让学生收集与课文有联系的图片进行欣赏,然后开展相应的活动。如学完《泉城》、《拉萨的天空》后,笔者让学生收集有关图片,张帖在教室四周的墙壁上,并结合开展了“江山如此多娇”的主题班会,让学生了解祖国壮丽的山河,抒发浓烈的爱国之情。

5 生活型作业,提供体验的机会

语文学习的天地很广阔,要把语文作业设计与社会生活相联系,使学生在社会实践、家庭生活中巩固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

用生活丰富作业内容。如在传统节日端午节来临之际,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来历,查阅资料了解屈原的生平,搜集、摘抄屈原的诗词进行赏析,了解端午节各地有哪些风俗,并亲自动手包粽子、做香囊,以表达对爱国之士屈原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将学科知识与语文作业结合起来。比如学了小数点,可以布置学生编数学故事《小数点漫游记》,让学生的知识在写作中得到巩固。

学完《春联》一文后,让学生利用寒假的机会,走亲访友的同时收集一些春联,分类整理后在班级内交流诵读,并学着写一两副春联,通过读春联、收集春联、写春联,感受到了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篇(11)

石榴的文化底蕴

石榴原产于古代波斯,经过2000多年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已经形成特有的文化内涵和底蕴,并独具特色的中国石榴文化。历代名家出于对石榴的喜爱,作了大量吟咏石榴的诗词,并赋予了沃丹、安石榴、丹榴、天浆、丹若、金罂、涂林等许多美丽的名字。农历的5月,大红、桃红、橙黄、粉红、白色等各种颜色的石榴花争相盛开,是石榴花最艳的季节,因此,5月有“榴月”的雅称。在明朝,石榴就已经开始进入插花市场,有“花盟主”的称号,列为花主,由此可见在古代,石榴被人推崇之极。在我国优良的民族文化中,石榴被人们喻为繁荣昌盛、和睦团结的佳兆,是吉祥如意、子孙千秋的象征,是人们喜爱的吉祥之果。在民间,石榴是亲朋好友彼此之间馈赠的重要礼品,中秋佳节送石榴,象征吉祥如意,在不少地方,结婚生子也有送石榴的风俗,以示家庭美满、多子多孙。石榴还有友谊长存的象征,榴原作“留”,赋予“留”之意,自古至今就有“折柳赠别”与“送榴传谊”之说,是我国民族文化有的民俗。石榴与爱情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古代因为年轻女子多喜欢穿着石榴红色的裙子,被称为“石榴裙”,用“拜倒在石榴裙下”形容男子被女人的美丽所征服。在日本,石榴象征夫妻恩爱,家庭和睦,还有在端午节佩戴石榴型香囊的风俗。

石榴的园林绿化应用方式

1庭院绿化和景观绿化

在古代,石榴就应用于庭院美化绿化。唐代诗人孔绍安曾用“可惜庭中树,移根逐汉臣。只为来时晚,花开不及春”。这样的诗句描写石榴栽植于庭院中的美丽景色。庭院具有环境较好的小气候,石榴适应性强,栽培区域广,属于栽植石榴的理想场所。石榴初春观叶,碧绿有光泽;入夏观花,从农历5~9月,花色艳丽,花期长;秋天果实累累,点缀于绿枝之间;冬天观姿,石榴树姿清雅,枝条扭曲形状独特,在庭院中观赏价值极高。同时,石榴可以吸收二氧化硫和汽车尾气等,降低烟尘、净化空气,有保护美化环境和保障人民生活健康的作用,是城市道路、公园、广场绿化设计的理想树种。

2盆景景观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石榴被制作成高级盆景放置于庭院、公共空间或居民家中景观观赏。石榴树是制作盆景的上好材料,其干劲壮古朴、根繁多盘曲、花艳叶细、果美枝多,将其制作盆景,展现自然风光,随季节的变化,还呈现出不同的意境。微型或小型盆景一般选择月季石榴、墨石榴等矮生品种。大中型盆景多选用修剪蟠扎完成的老桩或枯桩,有直干、双干、曲干、斜干等形式,枝叶多为自然造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