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美术教育专业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针对以上的问题,通过在教学的不断摸索中,我认为可以从这几方面入手来解决这些问题。第一,要对本专业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针对问题,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措施。由于大多数学生没有绘画基础,因对专业的不明确或择业需要才选择本专业,面对美术课,他们有的新奇、有的不知所措。作为教师首先要向学生讲清楚学习目的:美术课是设计课的基础以及二者的密切关系。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点应在课前首先提出并提供详实的举证。第二,美术学习的关键在于把握造型与色彩的基本规律,并通过动手操作来掌握这些技能。因我们的学生没有美术基础,美术课时较少,所以要调整课程内容。在教学上,要简化教学内容,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少而精。让学生掌握关键技法并对学生强化练习,以加深熟练掌握技法的程度。第三,长期以来处于应试教育的学生,创造力普遍不足,尤其对展示设计专业的学生影响更为重大。应试教育的最大弱点,大部分学生只能在框架内进行死记硬背地学习,比较呆板,就是限制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想象力是创造力的前提,展示设计专业需要人的创造力,如何提高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也就成了职业学校展示设计专业应该解决的重要问题,而这个任务又落在了美术课中。美术课不仅要学习绘画的表现技法,还要激发想象力,为设计打基础。这就需要知识面的拓宽,需要触类旁通的比较,可以通过一些知识讲座,将音乐、舞蹈、建筑等赏析特点介绍给学生,形成艺术形式的互比,提供想象的实例,为设计奠定必要的基础。这样,想象———归纳———创作设计,这条学习脉络就显现出来了。通过艺术专题的讲座,提高学生的鉴赏力,是强化美术教学的一种方式。教师也可以通过课堂实践,诱导学生的想象能力,如把几样独立的物体进行组合,指导学生如何视其为一个整体,这就是美术课中想象能力培养的具体体现,也是归纳的一种方式。
在中等师范院校教学中,美术教育是一门很重要的教育,美术是认识美、理解美、表现美的艺术,是以提高人的审美理解力和审美创造力为目的的,是一门必不可少的学科。
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培养学生的正确审美观点,发展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美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它在提高人的文化素质方面有着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它有助于丰富学生健康的感情世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其对美的向往和追求,塑造健全的人格。
一、运用美术教育进行美育的必要性
运用美术教育进行美育,是幼师专业学生必须进行的教育。幼师专业的美术特点,决定了美育的必要性。在小学、初中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美术只是以鉴赏为目的,美术是一门副科,甚至可以随意被主课占用,并不学习实质上的美术技能,通过美术教育实施的美育比较肤浅。今天的幼师专业学生,是明天的老师,是未来幼儿教育的主体,是新世纪教育的主人,他们的思想道德和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祖国的明天,对未来社会风貌和民族精神有着重要影响。幼师学生一般是十六七岁入学,这一阶段正是其人生观、世界观初步形成的时期,他们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对自然、 社会和人生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但由于知识经验的局限,认识不深刻不全面。所以对中师学生的素质教育势在必行!
二、运用美术教育进行美育的途径
幼师专业美术教育要坚持欣赏课、绘画课、图案课、工艺课四大课程。在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的审美积极性,把美育重点放在情感体验上。
1、以欣赏为切入点实施美育
在幼师专业教育中,我们不是培养画家,不需要也没有时间培养专业人才,而更重要的是素质教育的培养。美育的提高和培养以欣赏为切入点是一个既快又好的捷径。欧洲文艺复兴复兴时期的美学家达芬奇说:“欣赏——这就是为着一件事物本身而爱好它,不为旁的理由。”
1.从欣赏艺术美中进行美育
美术作品常常对人产生情感化的作用,梁启超曾说过:“情感教育最大的利器是艺术”,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主要以完美的形象,卓越的艺术技巧来拨动人的心弦,使人精神奋发,与之共鸣,从而产生强烈的教育效果。欣赏石器时代《人面鱼纹盆》,我们会感叹远古时期的人们不仅有高超的智慧,更有独特的审美。欣赏梵高的《向日葵》,我们会被它顽强的生命力所震撼,画面中那桀骜不驯的线条,金黄耀眼的色彩,就像钢琴上一个个的重低音,虽不高昂却震撼人心。欣赏齐白石的《蛙声十里出山泉》,黑色的岩缝中汩汩流着泉水,初生的蝌蚪顺势而下,没有蛙声胜过蛙声。
我们可以欣赏的优秀作品有很多,可以采取分类、分期的方法进行欣赏,如可以进行“古罗马时期雕塑专题”、“油画风景专题”等,不管从哪个方面,都能激发我们的审美情感,使学生体会其中寓含深层的美,美育不留于表面,而是深入到学生内心深处。
2. 从欣赏大自然的美中进行美育
美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大自然是最好的导师,国画中讲究师法自然,通过对自然的写生,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发现美、鉴赏美、表现美,自然环境是引发学生丰富情感活动的一个重要因素,能够引起他们的联想,从而激发他们的审美素养。
3.从欣赏社会美中进行美育
社会美即人类社会生活的美,是美的具体表现形态之一。首先体现在人类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历史过程中,同时也体现在人类社会实践的成果中。社会美还存在和表现于静态的人类劳动产品上,在感性成果中,凝结了人的本质力量,物化了人的审美心理因素。人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的自身,人的美是社会美的核心,它可分为外在美和内在美两个方面。内在美包括人生观、理想、修养,需要通过外在的行为、语言、风度等形象的表现出来;外在美主要是形式的美,它显现着内在美,但有具有相当的独立性。
美是“应当如此生活”和使人“想起生活”的生活,除去其人本主义因素,赋予它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这美就是根源于社会实践。美是一种价值。美对人总是有用的,然而,美的效用都不在于经济适用,它是通过愉悦人的身心,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达到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个体自由、全面地发展。
社会美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社会道德风礼让尚的美,有日常生活的美。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互相关心照顾,每个公民自觉遵纪守法,文明礼貌,谦恭,与人为善,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促进人类的发展和社会的繁荣。社会美重在心灵美、精神美、性格美,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都是社会美的体现。
2、从培养技能训练入手实施教育
美育不等同于艺术教育,但艺术较集中较典型地表现了生活中的美,也比较充分的反应了人们的审美判断和审美理想,而美术则是艺术的具体表现形式。作为视觉造型艺术的美术,无不依赖形式而存在——线条、色彩、构图、比例、解剖、透视、质感、肌理等都是它的表现形式。学生接触美术,首先接触美术的表现形式,通过对这些形成美的训练与感受,构成了对艺术美的整体知觉。如中国画讲究浓淡干湿,笔墨韵味,讲究意境;油画讲究造型和色彩,气势宏伟,造型准确,色彩绚丽;雕塑则注重质感与造型的结合,用形与线创造美……幼师专业的美术课程主要有素描、色彩、国画、工艺、书法、解剖与透视等,不管是哪一个门类,都离不开上述表现形式。
线条是主要的视觉元素之一,是人类交流、表达思想感情的视觉语言。古今中外许多优秀美术作品中都有不同个性特色的线条艺术魅力。线条在中西方绘画中体现出的表达形式是不一样的。在中国画中,各种不同粗细、浓淡、干湿、疏密、轻重及抑扬顿挫、刚柔并及、变化莫测的线条,表现不同造型、不同质感的事物,线条具有神奇的魅力。在素描等西画中,线条不仅用来勾画轮廓,而且是表现对象形体结构和质感的造型因素,线条的运用范围更广,表现力更强。
在色彩的练习中,通过对色彩明度、色相、饱和度及调配方法的学习。色彩美之所以能打动人,不仅在于悦目好看,得到视觉上的满足,更重要的是色彩能形成一定的情调,打动人的感情。色相、纯度、明度是色彩的三要素,画家充分发挥色彩的属性,使画面形成一定情调的色彩旋律,深化、表达思想感情。伦勃朗《带金盔的人》是雄厚深沉的情调,哈尔斯的《吉普赛女郎》是愉快开朗的情调,梵高的《向日葵》是顽强不屈服的情调……
素描是造型艺术的基础,也是美术学科的根基,是美术专业生最先学习的画种之一,从古至今,素描教学都是美术专业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起到了建设性作用。素描教学不仅仅包括技能性学习,同时还包括学生通过绘画各种石膏像对事物的态度和认识,更能够培养学生的基本专业素养和审美感知度。
一、美术教育专业素描教学所存在的问题
1.受到经验的限制
从目前高校传授素描知识及技能的角度来看,受到了传统经验的限制和束缚,在讲课的过程中不能够加进新时期的元素,不能在讲授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素描教学中有一些专业术语,例如:明暗交界线,反光等,需要学生在清楚地了解涵义基础上进行绘画,其次在教学中还存在着结构,虚实等规律和概念是常用语,其余的都靠教师讲解,不同的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是不同的,培养出的学生也是不同的。一些客观的词语虽然有助于掌握素描知识,但缺少了吸引力和趣味性,导致学生的参与性较少,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2.课堂不够规范
部分教师为了打破原有的课堂氛围,实行大胆的尝试,摆着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空间为原由,以培养学生的真实感受和体验为主,经常组织学生到户外观察生活,这使得教学目标变得盲目。导致了学生对素描的学习不重视,使得素描教学变得机械化和程序化。
3.缺乏好教材和专业性教师
随着教学大纲的不断深入,素描教学也在不断地向前发展。高校请了许多优秀的素描教师,同时也出版了许多精品教材。但是教师的授课水平不够精,对于每部分的内容都只是“蜻蜓点水”,没有系统的传授出素描知识和技能。许多美术教材也都是只提到了美术绘画中的素描技巧,并没有针对美术教育专业着手研究素描教学。
二、美术教育专业素描教学的教学思路
美术教育专业的素描教学构建的是师生共同探讨完成素描作品,素描教师所培养的学生未来从事的工作与自己一样也是美术教育,在传授专业技能的同时更要学会怎样去做人,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实际专业情况和专业特征,能够在传授素描知识的同时,满足学生的专业发展需求,努力去完善素描教学体制,使教学内容展现现代化的教学特征。
三、美术教育专业素描改革的措施
1.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
美术教育的素描教学上应当以基础为主,主要让学生懂得理论知识,其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所以,在传授素描知识的过程中,必须要转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适当加入学生的能力培养,素描教学中的能力培养主要表现在学生对外界事物的感知能力,对客观事物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以及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
2.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主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美术教育专业的素描教学要以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以吸引学生的兴趣为根本,在课下可以让学生关注一些近期素描教学的热点问题,激发学生对素描知识产生兴趣。另外,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尽量选择学生喜爱和感兴趣的课程内容进行讲解,对知识点要注意概括,将较难的学术问题化成简单的语言进行描绘。总之,在进行素描教学的时候,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其次要掌握素描知识必备的内容,为今后的美术教育研究之路打下良好的基础。
3.选用合适教材
美术教育专业是所有美术专业中知识内容较多,学业较大的一个专业。因此,在教材的选择上也要区别于其他美术专业,在素描教学内容的讲解上既要涵盖丰富的知识内容,又要结合实际进行教学研究,优秀的教材对学生的素描学习以及专业的发展方向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另外,在美术教育专业的教师选择上也要下功夫,要选择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综合能力较强的教师,这关系到素描教学的质量提高,也关系着整个美术教育专业的发展前景。本文通过三大方面对美术教育专业素描教学思路和改革进行分析和探讨,提出了目前我国美术教育专业素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分析了教学思路和改进措施,起到了良好作用。美术教育专业区别于其他的美术专业,它是项综合学科,既要求有理论知识的储备量,又要求有动手绘画的能力。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创新能力,转变原有的素描教学的观念,让学生深入体会素描知识和素描技能,希望不久的将来,美术教育专业的素描教学能有更大的突破和发展,为更多的学生创造更美好的课堂。
参考文献:
[1]杨湘涛.从中学美术教育的需要谈高师素描教学改革[J].艺术科技.2012(03)
前言
随着教育领域的逐渐发展,艺术教育与人格教育组合在当前教育活动中被广泛应用。在当前社会中,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不仅要能够对幼儿起到知识引导作用,同时也要能够对幼儿人格素养起到教育作用,这就需要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自身能够具有良好的人格素养。高校为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人格素养,其利用美术教育陶冶学生的思想,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趣与理想,在寓教于乐中通过欣赏艺术作用提高艺术认知,进而完善自身的人格素养。
一、美术教育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人格素养的积极影响
(一)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怀
从古至今,大部分优秀的美术作品都有着具有典型道德修养的爱国主义情怀。例如在近代绘画作品中,徐悲鸿先生的《田横五百士》、《奔马》等都表现了浓烈的爱国意义,徐悲鸿先生以其深厚的绘画技巧抒发爱国情怀,《田横五百士》表现了气壮山河的宣言,《奔马》以马为意向表达了中华民族追求自由解放的心理,与中华民族的审美理想相符合,学生在接受美术教育的时候能够接受美术作品的爱国教育。
(二)提高学生的思想情操
美术教育不仅能够陶冶思想情操,提升精神境界,同时也能够树立健全的思想道德情趣与崇高理想。但是,学生要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才能够使美术作品发挥积极的作用。良好的道德标准有利于人格素养的塑造,在美术教育中,例如在欣赏《父亲》画作的时候,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达基本的美术知识,同时也要结合画家背景使学生领会作品情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教导学生学会感恩,爱父母,树立良好的道德观。
二、美术教育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人格素养培养方法
一、学前教育专业大专生在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
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大专生来说,该群体在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如下:其一,知识积累不足。一些学前教育专业的大专生在中学阶段基础知识不扎实,部分学生的文化素养不高,导致教师的教学效果不理想。另外,部分大专生未接受过专业的美术训练,美术基础较差,所以教学效率欠佳,教师很难在短期内完成对学生的高质量培养。这导致部分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很难提高自己的美术素养。其二,学习重视程度不高。部分学生受专业限制,对学习重视程度不足,对学前教育存在误解,认为只需要看管学龄前儿童,不让其受到伤害即可。这导致部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不够重视,教师对学生的美术教育和技能培养效率大幅下降。其三,学习专注度较低。当大专生进入高校学习后,由于教师不再对其进行全面监督,部分学生对专业的了解程度不足,学习专注度下降,从而降低了学习效率。
二、学前教育专业大专生美术技能内容
学前教育专业中教授的美术技能虽然与美术专业的教育内容有很大不同,但同样需要学生全面了解各类美术技能和思想。对学前教育专业来说,学生要掌握的技能并非专项知识,而是能够建成“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式的知识体系。美术技能的具体内容如下。
1.绘画技能
绘画技能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为造型效果。对学生的美术教学来说,起始阶段为效果造型,要求学生对绘画的效果造型有全面了解,即学生能够全面分析作品的造型效果;中间阶段为标准造型,要求学生掌握绘画中的各种造型形态等,使其在日后的工作中能够向幼儿讲解这些造型的绘制方法;最后阶段为创新造型,要求学生在对标准造型有基本了解后,能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另一方面为色彩搭配。在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技能体系中,教师要培养学生按照一定的方式方法掌握色彩搭配方面的理论知识。当学生对这两方面的内容都有了全面、深入的了解后,学生的审美意识就会全面觉醒,在日后的工作过程中,其就能够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幼儿教学中。
2.手工技能
手工技能是幼儿美术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手工技能培养的第一阶段要求学生掌握手工技能技法,包括纸造型、泥造型、结绳造型和废物利用等。幼儿美术手工教育的第二阶段为技法提升学习阶段,这是学生的主要学习阶段。这一阶段的教学时间较长,重点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各类手工技艺,并能够将这些内容应用到日后的教育工作中。第三阶段为手工技法的穿插应用。学生的学习内容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手工技术本身的穿插应用,如,将泥造型与纸造型融合,激发幼儿的想象力;二是手工技能与绘画技能的穿插应用。
3.综合创作技能
这种技能是指学生在开展美术教育时,能够带领幼儿进行绘画和手工的综合创作,这一过程既包括对幼儿绘画能力的培养,又涵盖幼儿的手工创作内容。学生的学习内容一方面要求学生对创作技法有深度的了解,并能够使用这些技能;另一方面为绘画技能和手工技能的衔接,要求灵活运用。如,教师应要求学生思考和学习如何将绘画作品创作与手工作品创作结合开展教学。综合创作作为当前学前教育中最为灵活的创作方法之一,对学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由于绘画作品与手工作品的综合创作难度较大,所以,教师应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创作能力。
三、学前教育专业大专生美术教育技能培养方法
任何专业的教育都应包含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过程,所以,笔者也将技能培养方法分成这三个过程,通过对教育方法的合理应用,希望学生在掌握美术技能的同时,可以养成良好的习惯,最终让学生能够主动学习。具体培养方式如下。
1.课前教育
(1)教学方法选择在当前的教育学界,已经形成了多种新型教学方法,并且获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在大专生美术教育技能培养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当前开发出的新教学内容进行原理和应用方法的探究,从而找到最佳的教学方法。美术是一门对学生实践能力要求较高的学科,同时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因此,在教学方法的选用过程中,教师需要运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法。笔者认为,教师可以运用翻转课堂教育模式进行课堂教学。这种方法的原理为,教师在课前以视频的形式向学生发放相关知识的学习资料,让学生在了解相关知识理论的同时,以趣味性十足的知识讲解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美术技能培养的过程中,学生难以在短期内掌握所有知识,所以,教师还需要应用目标导向法对教学任务进行分解和规划。这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学质量,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扎实地掌握理论知识。(2)造型技巧课前教育在造型技巧课前教育中,教师应了解学生是否接受过专业的训练,需要找准学生的兴趣点,并且能够根据学生的兴趣点采用适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奠定学习基础。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学会造型绘制的基础方法。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实物绘制训练,使学生掌握这种基础技能,并提高学生对标准造型的绘制水平。在完成这两个方面的教学内容后,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进行造型创新。另外,为了提升教学效率,在造型绘制教学中,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进行色彩搭配学习。教师可以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学习,也可以为其布置课后练习作业。(3)手工技巧课前教育手工技巧课前教育可以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为教师在课前向学生分发资料。分发的资料包括一些优秀的手工作品,以及完成这些手工作品的原料。在实践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这些原材料发挥想象力,完成作品的构思。当学生掌握了手工技能后,教师可以开启第二个步骤,即教师向学生分发手工材料,要求学生进行独立创作,待创作完成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将作品拍照,并上传到班级学习讨论组中,使学生可以讨论、学习其他学生作品的创新之处。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让学生更为高效地掌握手工技能,而且能够通过课堂讨论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能够更为主动地进行学习。
2.课中教育
笔者认为,课中教育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为理论知识的深度探究,其二为学生的实践过程。这两方面内容的具体教育方法如下。(1)理论知识的深度探究对于未接受过专业美术学习的学生来说,教师虽然会在课堂教学中讲授美术技能和理论知识,但是由于其未接受过系统化的学习和教育,他们对理论知识的了解通常处于一知半解状态。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需要带领学生对理论知识进行深入研究。以立体图形的临摹绘制为例,教师应要求学生掌握透视法。这种方法的原理很简单,但部分学生只了解这种技法的原理,难以对这种技法进行合理应用。所以,在授课过程中,教师需要讲解这种技法的具体应用方式,如,透视点和物体距离对创作结果的影响、透视点的选取原则等。在这些内容的讲解过程中,学生能够提高对这种技法的了解,为其进行实践奠定基础。需要注意的是,在课中教育中,教师本身需要具备良好的美术功底,学校可以从本校的美术专业中抽调教师进行教学。(2)学生的实践过程学生的实践过程需要按照学生日后的工作进行针对性教育。在此过程中,教师要让大专生接触幼儿教育中应用的相关材料和设备。对于大专生美术技能的培养内容主要为绘画技能和手工技能,因此,实践教育也要从这两个方面开展,具体开展方式如下。其一,绘画教育。在当前和今后的幼儿教育中,大专生应学会应用幼儿画板开展绘画教育。在大专生的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操作幼儿画板进行学习和实践。在初始应用阶段,部分学生可能会产生不适应感,此时,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学习小组,使其在完成作品创作后进行组内交流,随后在课堂上集中展示作品。这种方式能够在让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获得能力的提升。其二,手工教育。手工教育的开展方式为在课堂上分发手工材料,包括纸工工具、泥工工具、结绳工具、废旧材料等多种材料。教师在分发材料后,让学生独立创作,并在班级内开展手工作品评选活动。对于优秀作品,教师可以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学习心得和学习方法等,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交流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
3.课后教育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不同学科之间的界限正在不断地被淡化,这使得学科交叉的现象越来越突出。在西方国家,为了可以培养出具备高素质的综合人才,艺术教育正在受到学校的重视,已经成为培养学生情感和创造力的重要途径。在我国传统的人才培养观念中,美术教育一直被限制在对美术专业人才的培养中,人们对于美术教育的功能并没有全部的理解和认知,特别是对于非艺术专业所开展的美术教育研究更是少之又少。伴随着新时期人才培养方式的不断改变,培养具有一定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在非艺术专业中开设美术课程,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以下结合实践,就非艺术专业开展美术教育的思路进行了分析,以期能够更好地提升非艺术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
1 美术的相关概念分析
美术是艺术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门类,是人类精神文明创造过程中的重要成果,从广义上来讲,美术包含了工艺美术、雕塑、绘画以及建筑等方面的内容,在我国美术同时还包含了篆刻和书法。在学校教育中,美术教育主要是通过造型实践,对学生的创造能力、空间意识以及审美能力进行培养。目前美术教育主要包含了专业美术教育和通识性美术教育两个层面,通识性的美术教育对非美术专业的学生开展素质教育,主要的目的是对学生自身的认识、想象、创造方面的能力进行培养,使得学生能够在创造美、鉴赏美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艺术综合能力。
2 对非艺术专业学生开展美术教育的作用分析
(1)美术教育的开展有助于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美术教育的开展有助于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可以引导学生依据美的规律来美化自身的心灵,另外也有助于对学生良好品德的培养。美术作品中蕴含着美术家孜孜求新、刻意创新的心血,如我们所熟悉的《万里长城》、《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不仅仅是作者个人精神的物质体验,同时也是人类社会实践创造的真实反映。一部美术史其实就是一部人类创新的发展史,通过在非美术专业学生中开展美术教育,能够对学生个人的思想品德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2)美术教育的开展有助于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
美术教育作为对学生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在非艺术专业开展美术教育其主要的功能不仅仅是向学生开展知识传授,同时还要通过美术教育中的写生、鉴赏以及创造等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很好的发展和培养。近年来,伴随着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学生在学生生活中也面临着来自感情、就业、学业等方面的压力,这使得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障碍的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加,这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而美术教育能够其特有的一些优势对学生进行感染与熏陶,启迪学生的心智,促进学生的健康的成长。
(3)美术教育的开展有助于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形成。
另外美术教学过程中的各种技能训练和感性形象的观赏,能够使得学生的左右脑都得到很好的平衡和开发,因为美术技能中多蕴含的空间、比例、色调等方面的内容属于形象思维的范围,这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也发现,创造型人才的一个比较突出的特点就在于他们往往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形象思维的能力,另外不少实例也证明,创新人才的能力中想象思维的能力和审美教育的能力十分重要。由此可以看出,美术教育的过程其实就是应用正确的审美理想和科学的造型方法对学生自身的表现力、创造力以及观察能力进行培养的过程。对非艺术专业的学生来讲,学习美术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有助于他们自身形象思维的培养。
3 对非艺术类专业开展美术教育的需要的问题分析
(1)对非艺术专业开展美术教育应当开展具备良好的管理机制。在对非艺术类专业学生开展美术教育的过程中,除了应当配备专业的教师队伍和足够的教学物资设备之外,同时还应当具备良好的管理机制,这样才能够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众多的管理机制中,将对非艺术专业类专业学生所开展的美术教育的课程以学分制的形式进行体现十分重要,这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策略保证。在对非艺术类学生进行培养的过程中,要明确每一位学生所必须选修的美术课程的分数,这样才能够保障对学生开展美术教育的效果。同时还应当在学校的培养计划中设置相应的机动学分,鼓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多参加一些美术类的参展类的活动和比赛,对于在学习中成绩优秀的学生要给予一定的奖励,最大限度地调动非美术类学生学习美术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课程的设置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在非艺术专业中所开展的课程应当找准和学生专业的切合点,切记求大求全,强化学科之间的融合和交叉,以此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2)对非艺术专业开展美术教育应当建立相应的教学评价体系。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评价的内容除了对学生的评价之外也包含了对老师的评价,在现代教学过程中没有评价就没有办法获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也没有办法真正的了解老师的教学效果。尽管在教学过程中,非艺术专业的美术教育有着一定的特殊性,但是评价的体系和标准必须要建立。在非艺术专业美术教育评价体系的建立过程中可以结合教学的一般规律,也可以从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着手,结合平时表现和学生最终的考试两个方面,纳入参展、参赛、获奖等内容来制定评价体系,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美术课程的积极系和主动性,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3)对非艺术专业开展美术教育应当把握好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之间的关系。
从现代教育的理论来分析,一个完整的课程不仅仅包含了课堂教学,同时还包含了课外活动以及有目的的仔细等方面的内容。显性课程顾名思义一般主要是指对学生培养过程中教学大纲所规定的一些硬性的学习内容,结业的方式主要是通过考试来完成,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和老师一般都比较重视显性教育。美术教育中的隐性教育主要是指写生、艺术实践、参观考察等等,这些对于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意义重大。所以在对非艺术专业的美术教育中,隐性教育的作用不可低估。在实践中,针对非艺术专业的学生所实施的美术教育一般课程比较少、训练的时间也比较短,而且学生分布在不同的年级,对课程的组织和管理十分的烦琐,因此美术教学的效果往往不够理想。课外活动主要是指在老师的引导下有目的的参观博物馆、美术馆,利用周末开展写生等活动,这些都能够对学生的美术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是显性课程的重要补充。
4 小结
总的来讲,对非艺术专业的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美术教育是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也是提升个人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由于缺少相应的经验,目前在学校对非艺术专业学生进行美术教育不管是微观上还是宏观上都有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需要我们在工作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实践。特别是在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从事美术教学的老师应当不断的更新观念,坚持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才能够适应时展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也才能够培养出有着一定专业技能和比较高的艺术修养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进入新世纪以来,在中西文化交流撞击出现的“现代艺术热”之后,各国各民族都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珍视自己的民族文化及文化传统,转而形成了对传统文化反思之后的“寻根热”,对传统民间美术的重新认识、全面认识就势在必然了。我国传统民间美术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华夏民族文化艺术宝藏中的精华。因此,在美术教育,特别是专业美术教育中加强中国民间美术的教育教学,在全球化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近年来教改的深入,我系设计专业基础课阶段开设了为时四周的“民间美术”课,作为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了一些设计和尝试,进一步加深了对课程的理解和体会。
一、民间美术鉴赏与学生审美素质培养
学习了解中国民间美术,可以培养青年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和热爱。
本课程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中国民间美术形式种类浩如烟海,在有限的课程时间内,不可能囊括所有内容。因此,结合本省地域和平面设计专业特点,在课程设计上,重点选择以中国民间剪纸与年画鉴赏为切入点,以点带面,引导学生理解民间美术的审美价值与基本造型要义。第一周主要为理论讲授与阅读,后三周为剪纸创作实践。
中国民间美术是中华民族的母体艺术,民间美术虽然来自民间,但却为其他美术形式提供了营养,成为民族文化的基础之一,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民间剪纸艺术而言,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中群众性最广泛、地域性最鲜明,历史文化内涵最丰富的、源远流长的、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形态。虽然它的材料――纸的发明只有两千年的历史跨度,却是中华民族从原始社会到今天长达六七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其文化价值远远超越了剪纸艺术本身,具有极为丰富的哲学、美学、考古学、历史学、民族学、社会学和人类文化学内涵,是中华民族心理素质、感情气质的结晶。
民间美术是民间劳动人民群众创作的,与人们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关,它主要通过物态形式直接反映生活,并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体现服务于生活、美化生活的实用目的。这就必然要涉及到人们的心理、情感、思维方式、民族性格等各个方面,形成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民间审美文化。因而从基础性文化特征、设计思想、艺术风格等诸多方面,丰富了平面设计的艺术语言及思想内涵。在材料使用上,用俯拾即是的自然材料,“化腐朽为神奇”,不作过多的雕琢、修饰,保持率真、质朴的制作痕迹,显露出质朴天然的趣味。主观创作意图与材料自然形态巧妙的结合,有真情、去粉饰、不做作,呈现出返璞归真的艺术气质,历经千百年的积淀,仍旧给现代平面设计以富有无限生机的创作启迪。
我国当代的青少年,伴随着影像文化成长,尤其是那些外来的影像文化已经或正在改变着他们的欣赏习惯,就近年来的新生而言,入学前重素描、色彩“技术”的单一训练,又使得大部分学生视野较窄、理解单一,审美素养基本停留在“初级”阶段,对艺术规律认识苍白。如何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关注与兴趣,引导在“卡通”世界里成长起来的一代学生具备基本的民间美术鉴赏能力,应该说是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理论讲授部分,在中国民间美术概述之后,以点切入,主要在中国民间剪纸综述中重点解析经典作品。在创作教学中,针对学生在创作中出现的困惑,在作业讲评过程中不断渗入有关民间美术名家名作的解读和欣赏,特别是结合地域优势,引导学生重点解读秦晋地区民间剪纸、年画及皮影作品,鼓励学生“研究性”学习,广泛浏览,注重比较,辨别“真伪”,并可和将来的毕业论文结合起来,有方向、有目的地学习。近几届毕业生的毕业论文中,有多篇有关山西地方民间美术的研究论文,直接源自基础课阶段学生对“民间美术”课的兴趣以及学习和探讨。
通过“民间美术”鉴赏,填补了学生的认识空白,激发了对祖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热爱,学生在民间美术的学习、创作实践中,受到民间美术朴素的哲学思想的影响,探究到民间美术丰富、深远的人文精神,从而提高了美术鉴赏能力,这就为毕业后从事教师职业或是成为设计师,建立了必要的知识储备和基本的审美素养。应该说就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而言,高师美术教育专业是责无旁贷的。
二、剪纸创作与学生创造性思维及动手能力拓展
处于二年级基础课阶段的“民间美术”课,通过理论和实践环节,和此前其他专业基础课程如素描、色彩、平面构成、色彩构成以及外出写生等课程形成有效的链接,对于培养学生的造型与创造性思维能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民间美术是民族文化之根,保持着物质与精神未分化之前的原始状态,包含着中国传统的自然观和思维方式。它不是自然形态的模仿,而是哲学形态的观物取象,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与艺术造型体系。中国民间美术就是这样一个完整的艺术形态。传统题材与表现语言经过长期的历史锤炼,已经形成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的模式。
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中,中国民间剪纸既有自己的形式规范,又有自由想象的广阔空间。民间艺术家用最单纯的心灵感悟生活,以其独特的形式不断地丰富并拓展着剪纸艺术形象,形成了独立的审美观念、造型规律和表现手法。
中国民间剪纸不是简单意义上客观事物的重复和真实再现,而是劳动妇女根据事物原形进行大胆想象,用艺术的手法提炼、加工、再创造的结果。创造者对现实物象进行大胆的删减、夸张、程序化处理,保留其精神面貌,巧妙地运用二度平面展示丰富的内容,使形态简洁、单纯、一目了然。在这里想象力和创造力完全摆脱客观事物的束缚,中国民间剪纸这种意象造型的理念正是现代设计所推崇的。民间剪纸的夸张变形、简单概括、色彩对比强烈以及视觉冲击性、想象性、意象性等特色正契合了现代人的审美观,具有超越时代的审美特质。
平面构成是现代艺术设计的一种方式,其基本原理是把繁杂的图形高度概括,以二维空间的形式来表达,即通过平面设计中的基本形态要素――点、线、面的特性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依照一定的美的法则进行新的艺术形象的创造,从而达到一种特有的艺术效果。它与中国传统剪纸艺术有异曲同工之妙,民间传统艺术的表达方式中也包含着丰富的平面构成元素。剪纸艺术的表达方式,主要依据形象在内容上的联系,大量使用组合的手法,在造型上合理地夸张变形,从而表现出图案形式的艺术美感。剪纸艺术经过两千多年的继承、发展、流变,其传达方式已经非常丰富,其中对称、平衡、重复、发射是剪纸图案形式中最常用的方式,在这些方式中都不同程度地运用了平面构成的要素。现代设计造型上提倡的“少就是多”,“纯化形态”正好与传统装饰上的这一特征相符合。在中国民间美术中发现了很多构成主义的“影子”。这也说明了传统艺术与现代设计在追求形式美感上的一致性。
将中国民间剪纸与“平面构成”进行对比研究,可以深化对传统艺术的审美价值认识,有助于弘扬传统艺术;同时,平面构成也可以借鉴剪纸艺术,丰富扩展自己的传达方式。
透过中外图形艺术的历史延伸脉络,可以使学生理解到图形艺术本身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在新的技术与意识的冲击下不断地更新、拓展,而其中的内涵与精神则是民族历史长期积淀的结果,是民族所特有的,也是民族形式的灵魂所在。因此,要使中国的传统图形艺术在现代设计当中得到延伸发展,打造出新的民族形式,我们应该在理解的基础上取其“形”、延其“意”,从而传其“神”。引导学生对民间剪纸造型重新认识后的再创造,是深化和提升,从民间剪纸造型发展到对民间剪纸文化内涵的深刻剖析,这应该是在“民间美术”课的实践环节――“剪纸创作”阶段所力求做到的。
引导学生发现课程的联系点,重在学生创造能力培养,是民间美术课的主要目的。在民间美术课实践环节,要求学生从传统艺术中提取元素,以现代创造意识和表现技巧进行再创造,所创造出来的新的剪纸图形既保留本土艺术的神韵,又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应是全新的视觉形象,具有全新的视觉效果。
在指导学生进行剪纸创作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从现实生活中的不同角度进行观察和分析,从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中寻找设计元素,进行有意味的、有形式美感的造型创造,可以将无形的抽象的某种理念和心理状态转化为一种具体形象,引发出抽象意念延伸和连接。这样做能够锻炼其“发现”和“表现”能力,锻炼以不寻常的观念去看寻常事物、从杂乱中寻求秩序以及概括能力和组织能力。这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使学生思维从以往再现性素描、色彩表达方式中解放出来,在设计中想得深、想得广、想得合理、想得周到,使思维方式扩展开来,敢于按照自己的美学意愿和生活情趣塑造对象,丰富平面设计的思想内涵。
民间剪纸艺术家没有接受过正规的专业训练,仅凭对生活的直观感受和审美习惯,无拘无束地表达理想和愿望,他们在作品中所表达的是一种纯真的感情,具有清新的原始趣味和充满了活力的野性美,由于很少受到各种理论的干扰和外界的影响,作品富于表现性,风格也更加纯化。现代的“美术工作者”们受到的束缚更多,“包袱”更重,与真情就更有距离了。在剪纸创作中,学生的思维被解放出来,脱开了“明暗”、“形准”等等束缚,更多地关注内心,注重表现,在特定材料的“限制”中找到“自由”,放手直剪,在实践中理解民间美术造型要义,提高了动手能力,这是单纯的理论“灌输”所达不到的。在低年级进行有关剪纸创作的这一次尝试,增强了设计专业学生的“平面空间”控制能力,也增强了他们今后的创造自信。
应该说在大学美术专业教育中,能够注重本课程和其他专业基础课程的联系的,是好的课程;善于举一反三,找到课程间的联系点的,便是好的“教”与“学”。
经过“民间美术”课的教学实践,由一个民间美术的“欣赏者”和“旁观者”转而加入有关中国传统文化与青年学生的“沟通者”的行列,自己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反思以往的美术教学模式,感触颇深。
现代艺术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借用外来模式、内容、思维观念,失去了本土文化特色,明显地丧失自身应该具有的民族“语言”;过于依赖、摹仿西方艺术审美的形式与内容,没有意识到民族艺术被同化的严重性。凡此种种,更加凸显了高等美术教育中“民间美术“课程的必要性。
对于我国的优秀文化遗产――民间美术,我们的平面设计可以从中吸取精华,从中获取设计创意的资源,形成我们民族特有的设计风格和艺术魅力,把部分优秀传统的民间美术融合于现代美术教学之中,对于民族民间艺术的传承,是极为有效的途径。现代艺术设计教育需要渗透大量的优秀的传统美术知识,而如今民间美术教育在我国高等美术教育中仍然是薄弱环节,我们的关注力度及重视力度还远远不够。
小学美术教育专业是以培养高素质小学美术教师为目标的综合型专业。其专业特征一是职业导向明显,二是带有很大的综合性。对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结构的培养,一方面要合理把握美术专业内涵和美术课程结构,另一方面要充分兼顾到学科类课程和小学美术教师职业技能培训的特点。
一、小学美术教育专业的知识结构
信息社会的发展,需要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综合的创造性思维方法和熟练掌握本专业技能的艺术教育人才。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包括以下三个方面:()教育科学方面的理论知识;()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各学科的基础知识。围绕这三个方面从以下几点来思考,可以更好地对学生进行知识结构的培养。
(一)良好的人文素养
无论是美术专业知识还是美术专业技能都只能存在于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是以人文素养为基础的。人文素养是指个体掌握的历史、哲学、文学、宗教、艺术、审美等学科知识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对人类生存充满深情关怀的意识,人文素养就其核心来说,主要是指人的世界观与人生观,以及人文科学中体现出来的以人为本的精神。它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人文学科知识和人文精神。良好的人文素养是由历史文化和传统精神熏陶而成的修养和气质,是融进了自已理解和悟性的认知结构,是对人格心理及人生定位有着巨大影响的“遗传基因”。
人文知识不等于人文素养,人文知识是指史学、哲学、文学、法学等人文类学科的知识。
(二)较强的创新思维
知识经济的灵魂是创新,而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我国教育的现状,还是偏重知识传授而轻过程分析的应试教育,教学方法多是科学主义的理性分析法,受教育者的创新能力还没有得到较好的开发和培养。
艺术教育具有开发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培养创造性人格的价值,培养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形成其创造性人格,这与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是相一致的。
创新教育的核心内容是教学方法的运用,它要求教育者在教学中注重创新教育观,即以培养创新人才为己任的教育观,它是人本教育观、素质教育观和健全的人格教育观。它不仅要求教育者倡导民主的教学作风,轻松愉快的教学情景,不轻易否定受教育者的思维结果,而且还要注重在校园范围内营造有利于师生催生创新灵感、激发创新潜能、保持创新活力、涵养创新素质、取得创新成果的文化环境,以及注重激发受教育者的思维为关键,注意激发、培养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尤其是批判性思维。
(三)厚实的可持续发展的知识修养
可持续发展是当代社会的新理论和新战略。创新教育的结果是科技的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而科技的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又有利于促进创新,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知识经济是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为基础,以科学技术的知识生产、分配、传播和使用为支柱,以创造性的人力资源为依托的经济形态。自然知识和人文知识还要与人文素养和自身能力诸方面和谐发展,才能确保其主体行为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宗旨,并创造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价值。
对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的知识修养的教育是以可持续发展价值观为核心的教育,旨在使每个受教育者形成可持续发展需要的价值观念、行为和生活方式,进而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广泛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将会逐步提高教育质量,把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推进到新的历史阶段。 (四)丰富的现代教育知识与技术
面对信息社会的挑战,教育改革速度加快以及新型的教学方式,要求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学生适应新的教学环境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技术素质。现代教育技术,一个支点是教育,一个支点是现代技术,它是先进教育思想与先进科学技术密切结合的产物,并且现代教育技术随着科学技术和教育思想的发展而不断充实和丰富新的内容,增加新的内涵。
现代教育技术就是以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方法为基础,以系统论的观点为指导,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由于具有直观性、形象性,给人强烈的活动感、立体感等特点,所以能极大地引起受教育者探求知识的热情和兴趣,减少教学过程中的枯燥无味感,充分调动受教育者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的综合参与,对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小学美术教育专业的能力结构
根据小学美术教育专业的特点,学生的能力结构包括以下五个方面:()审美教育能力;()组织教学能力;()专业活动能力;()美术科研能力;()获取信息能力。根据以上五个方面,教师培养他们的能力结构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把审美教育能力的培养放在第一位
席勒说:“若把感性的人变为理性的人,惟一的路径是使他们成为审美的人。” 面对小学美术教育的预备军,要想他们将来成为审美教育的工作者,必须先使他们成为审美的人。对学生审美教育能力培养的基本任务是:.敏锐的审美感受能力;.全面的审美鉴赏能力;.初步的审美创造能力。而这三种能力的培养是在相应知识建立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审美知识的传授与审美能力的培养具体体现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上。
(二)组织教学能力和专业活动能力的培养是关键
组织教学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的培养,而且还要把儿童心理和生理与儿童美术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在如何科学地对儿童进行美术教育,综合提高儿童素质上下功夫。
专业活动能力是组织教学能力的前提和基础,它包含两个方面:.了解小学美术教学大纲,研究小学美术知识和技能,具备给儿童传授知识和指导学习方法的活动能力;.具备美术专业创造能力。这要求教师在美术必修课、选修课、教育实践环节中,融入专业活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备全面的科学教育知识和广泛的各科基础知识,具备丰富的美术知识和基本表现技能,并培养学生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
(三)美术科研能力和获取信息能力的培养是发展的要求
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是将来推动素质教育和时代进步的基础教育工作者,它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步伐,符合时代的要求。由此,小学美术教育专业必须培养具有时代开拓精神和一定科研能力的高素质的小学美术师资。
对学生的美术科研能力的培养要注意两点:.对小学美术教育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科研能力的培养,推动学生将来深化教学各方面的改革;.对美术学科的科研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艺术创造和艺术思维的提高。
对学生能力结构的培养,也是学生将来从事小学美术教育
一、美术教育专业开设书法篆刻课程的必要性
高等院校开设书法篆刻课程内容专业性强,要求学生掌握书法学习内容和篆刻学习内容,培养形成书法篆刻的鉴赏能力,掌握其表达形式,在学习过程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学习书法篆刻有助于该专业学生传承书法艺术的精髓,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优秀文化的感染和熏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艺术品味,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塑造美学观念,提高审美水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书法篆刻作品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意境,有助于书法篆刻艺术发扬光大,代代相传;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书法篆刻作品学习,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身特点的书法表现形式,传达个人思想和感情;书法篆刻课程开设是美术教育专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开设书法篆刻课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艺术品味,最终发展成为美术教育专业的独特教学方式。
二、美术教育专业书法篆刻课程内容和具体安排
高校美术教育专业旨在培养教育领域专业书法教育教学人才队伍和企事业单位宣传部门的专业化人才。书法篆刻课程的教学内容要在综合美术学和书法学课程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编排,内容主要涵盖以下几点:掌握书法技法,掌握各种书体的笔画形态和结构特点;掌握篆刻手法,能够独立印章;学习书法篆刻史实,对不同时期的书法篆刻特点、规律、各流派篆刻家及其代表作品进行了解;指导学生欣赏各大名家的代表,作品培养学生的书法篆刻鉴赏能力和艺术品味。以上几点教学内容相互补充、密切联系,在教学时要把握整体内容,重点对该专业的学生进行教育引导。美术教育专业书法课程安排在大二整个学年,教材分为上下两册,分别在两个学期进行,其中理论课与实践课相结合,课时安排合理,兼顾书法课程学习和篆刻课程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书法发展史、篆刻史和各大家作品的艺术特点等,掌握四种主要的书法形态的风格特点,临摹经典印章,能够创作自己的闲章。
三、高校美术教育专业书法篆刻课程的培养方案
美学教育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就是书法篆刻课程,但是这一课程的教学质量一直未能达到理想效果,主要体现在该专业学生的书法篆刻功底较差,书法篆刻作品鉴赏能力有限。因此,高校要想培养美术教育专业人才,就要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当前的培养方案,提高书法篆刻课程教学效果。
(一)坚实的专业基础是提高教学效果最重要的内容
由于我国美术教育专业起步较晚,高校开设书法篆刻课程经验不足,比如:篆刻艺术对于艺术体系具有较强的依赖性,相关专业人士和书法家对于书法篆刻和艺术体系的联系极为看重,但是高校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往往忽视了这一点,将二者分离开来,无法实现篆刻和书法艺术的紧密结合,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所以,当前阶段书法篆刻课程代替了篆刻课程,实现了书法艺术和篆刻二者间的紧密结合。当前我国艺术院校招生质量参差不齐,但是普遍存在学生书法篆刻功底薄弱现象,为此,高校在设计美术教育专业培养方案时要增加书法篆刻课程的课时安排,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有选择的余地,在学生的主动学习过程中夯实书法篆刻基础。教师是教育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篆刻和书法艺术的联系,加大对古文、篆书的教学力度,保证学生认识各种书法形态,提高书法篆刻的课堂效果。教师还要注重篆书和古文的考察,严格要求学生掌握书法篆刻基础知识,提高学生实践水平。
(二)了解书法发展史,培养学生书法鉴赏能力
我国的书法发展史是一个非常久远的过程,书法结构变化缓慢,但是其形态演变较为复杂,很难总结发展规律。但是根据历史演变学习书法发展史,将其看作一个整体,再根据具体的线索总结其发展演变特点,理清其大致的发展脉络,对于学生书法、掌握各字体形态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把握整个书法发展演变过程的基础上结合书法发展史和具体的书法形态,总结书法发展线索进行教学。同时,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课件和动画视频等教学方式,让同学们直观感受书法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书法篆刻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实践是检验理论的唯一途径,书法篆刻课程的学习既要进行篆刻史、篆刻技巧、鉴赏技巧的理论学习,也要进行各书体形态、篆刻技巧的实践学习,实现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与实践能力同步提升。因此,教师可以举办多种书法篆刻相关比赛,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参与感,在比赛中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同时引导学生在书法篆刻作品中表达自身的情感,发扬自己的风格,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高校美术教育专业书法篆刻课程教学方法创新
(一)临摹经典书法篆刻作品
艺术院校学生在入学时大都没有临摹实践经验,但是临摹过程对于书法篆刻的学习是相当重要的,因此,教师指导学生进行专业作品的临摹。学生可以通过临摹印章和法帖学习书法篆刻的技巧,掌握不同时期的艺术作品的特点、各种书体的形态和不同的篆刻技术手法。
1.教师示范法
学生在初期临摹时不了解篆刻临摹技巧,盲目操作会出现很多操作误区,给以后的篆刻学习带来阻碍,因此教师亲自进行临摹示范是非常有必要的。临摹前,学生要掌握相关的篆刻作品的理论特点和临摹技术手法,以便随后将理论融入实践,提高学习效率。示范能够使书法和篆刻的造型特点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将抽象化为具体,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感受。
2.教师评价法
学生在教师示范后自行进行临摹实践,操作完成后教师对其操作进行评价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学生在教师的评价中可以发现自己发现不了的问题,加深自己对于书法篆刻技术手法的理解,正确认识范本所要表达的艺术思想,引导学生在思考中体悟书法艺术。
(二)创作自己的书法篆刻作品
目前我国高校美术教育专业大多为四年制教学,学生在大一大二期间进行专业理论和名作名品的学习,大三时期开始创作自己的书法篆刻作品,检验学习效果和教学水平,因此,创作训练意义重大。学生在前期临摹的基础上进行反复训练,在教师的指导下创造自己的作品对于学生专业素养的形成有重要意义。
五、美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向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1-0257-01
《高中美术新课程标准》中指出“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在发展学生的视知觉、获得以视觉为审美体验、陶冶审美情操,提高生活品质等方面具有其他学科难以替代的作用”。本着美术学科这独有的特点,我认为,幼师美术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感觉,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这是基于学生的专业特点。幼师专业的学生以后从事的是幼儿美术教育,而幼儿美术教育的目的不是造就少数的专业画家,而是培养一批有美感的,高素质的21世纪需要的人才。因此在幼师美术教育中,应培养学生从最平凡的事物上,见到美,感受美,刨造美的能力,使学生具有对周围世界处于良好、健康、融洽的态度和心理品质,更使他们能以美的感受,面对人生,从而使心身得以全面健康地发展,这样才会更有利于今后的幼儿美术教育工作。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艺术感觉,提高审美能力呢?
艺术感觉又叫艺术气质,艺术感觉更重要在于后天的培养。首先是感情的培养。
感情是艺术的最重要因素,没有情就没有艺术,人的感情,一方面是天生的,人有七情,这是天性。另一方面是后天培养的,特别是一些崇高、美好的感情,一些社会性质的感情,是要靠情感教育来培养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正常的美术教学中注意情感的渗透。平时人们的感情都是处于相对平静、抑制状态,在美术教育中,教师应有意识营造一种气氛。努力将学生的感情激发出来,使之动情,冲动,激情澎湃,好的教师这时如同催化剂,使学生们兴奋激动起来,千万不要限制和压抑学生的感情,而应该引导他们去尽情表现、抒发、渲泄。从某种意义上讲,美术教师的任务就是教会学生用绘画的形式,来抒发,表现自己的感情。
其次是感受力的培养,有艺术感觉的人,对美的感受力特别强,能从平凡的、很多人视而不见的事物中发现美,学生的感受力可以进行培养训练。感受要靠人的感官,教师应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感官训练。美术最重要的感官是视觉,要教学生学会观察,对色彩、造型、结构等较敏感。除此之外,听觉、嗅觉、触觉、味觉、肤觉、还有痛感等等的训练也很重要。教师应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去听、去摸、去闻、去踩……然后把自己感觉到的说出来,最好能画出来。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感受力一定会比别人更细腻、更敏锐。对美的东西具有特殊的感受力。这是美育应该达到的主要目的之一。
美术教育是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在美术领域里,美有造型美、色彩美、自然美等,这一切都使人们得到美的感受,它把人们带到美的现实和美的精神领域世界里。美术教育,通过观察事物、艺术欣赏及艺术实践这三个主要手段,锻炼了学生的形象思维、想象力、创造力。这是因为,观察是视觉艺术的最基本的活动,在深入的观察中,学生获得的知识越广泛、深刻,在大脑中留下的印象就越丰富清晰,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就越有基础。
艺术欣赏是提高审美能力的主要手段之一,在这里主要指美术作品的欣赏。作为幼师生面对琳琅满目的美术作品应知道如何去欣赏。欣赏美术作品的能力是可以培养的。具备了一定的艺术修养,不仅可以从美术作品中得到丰富的精神享受,更重要的是具有完备的知识结构,有利于人的长远发展。那么,怎样欣赏美术作品呢?总的来说,一般分为三个步骤:
一、优化美术课程内容
1.对美术课程内容的选择
一方面要突出幼儿教育的专业特色,为幼儿美术教学打好基础,另一方面要考虑学生的发展及兴趣爱好。美术课程要强化或增加学生需要和感兴趣的内容,删除陈旧老化的知识内容。例如,教师可将线描和速写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因为这些内容易学、易懂,学生在日后的实际工作中可广泛应用。结合幼儿师范学校的专业特点,还可适当加强卡通画的教学,用各种可爱的卡通形象创编绘制童话故事,不仅使美术教学生动活泼,而且也能使学生的造型能力、设计意识、创新思维得到充分的发展。在绘画内容方面仅仅学习素描、水粉画是不够的,蜡笔、彩色水笔是幼儿最常用的绘画材料。以往由于幼儿师范学校的美术课程中没有涉及这些材料,大部分毕业生进了幼儿园才开始接触、熟悉这些材料,这是十分不利的。因此,应加强对儿童蜡笔画、儿童水笔画、儿童线描画、儿童版画、儿童水墨画和儿童趣味粘贴画等多种贴近幼儿绘画手段和技法的了解和学习,力求在教学内容和形式上灵活多变,不断创新,迅速适应儿童美术教育的新理念。
2.美术内容的设计
在设计内容方面,除了图案、黑板报和海报设计、艺术字的学习,还可以结合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增加和强化空间环境创意、角落活动布置等的教学内容,幼儿园里色彩缤纷的大型墙面装饰画、位置突出的宣传栏、黑板报、卡通造型的班级标志,形成一个美妙的隐性教育环境,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获得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为此,在幼儿师范设计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在欣赏大量优秀作品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发展个性,加强对设计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在幼儿师范学校手工教学中,除保持传统项目外,我们还应开阔眼界,将好的创意都纳入到课程中来。
二、重视美术课程的实践性
1.重视美术实践活动
幼儿师范学校美术课程的实践活动是美术学习与生活、社会相结合的不可缺少的部分之一。它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具有经验性、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美术实践活动强调学生围绕人文主题展开学习活动,活动的基本形式是探究、实验、调查、社会宣传、作品展示等。要改变以往以美术技能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少“填”多“引”,引导学生通过调查、访谈、交流、评述、探究、合作等方式的学习达成学习目标。
2.重视幼儿师范学校的教学实践
幼儿师范学校美术课程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首先应抓住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两个重要环节,并在原有基础上延长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的时间,使教育实践活动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要将实践内容分步骤、循序渐进地安排在每个学期中,这样使学生从入学之初就同幼儿保持鲜活的联系,让学生能反复尝试各种教学方法和策略,使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幼儿美术课堂教学,了解幼儿美术教育的方法提高职业素质。其次,要改变教育实习的观念,重视美术教育实践活动,彻底改变教育实习形式化的现象。学生要完全参与到课堂教学、班级管理、教研活动、校园文化等学校生活的各个方面去,包括观摩美术课堂教学活动、参与幼儿园的美术教学活动、参与学校举办的各项课外活动等。
三、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美国美术教育家阿恩海姆(Arnheim.Rudolf)在其《对美术教学的意见》一书中指出:有利于学习的优秀教育方法在一切学习领域大体上都是一样的,无论在哪里,都需要以培养自发的然而却是直接的冲动来取代机械的练习。在美术课堂中要改变“授”与“受”的美术教学方式,使教师与学生在平等和自由的环境中创造美、感受美,使美术教学充满人文和情感色彩。美术教学方法除常规的指导法外还有:合作学习法、对话法、体验法、启发法、演示法、讨论法、训练法、情境法、观察法、发现法、探究法、游戏法、尝试法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的注入会使幼儿师范学校美术教学活动丰富多彩,使学生从态度、情感上焕发自觉学习、探究学习美术的热情,在愉快的学习中掌握美术的知识、技能,从而促进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发展。如在对话法中,教师以平等的心态和学生就某一件美术作品展开交流和讨论,师生的思路都得以扩展、相互启发而产生新的看法,真正实现教学相长。在探究法中,师生共同提出一个研究主题,学生利用己有的学习经验,查阅资料、交流心得、增强体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美术活动。这种方法使学生不仅在探究中学习了各种知识,熟悉了各种美术技法,还提高了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了主动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美术教学内容,在同一个单元或一堂课内交替使用几种方法。创造具有自由、民主、和谐、愉悦的学习环境,是学生放飞心灵,诱发创造性思维的起点。
总之,幼儿师范学校的美术课程应以人为本,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发展确定美术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加强幼儿美术教学实践,改善教学方法和手段,建立有效的评价体系,提高学生的美术综合素质和美术教学能力。作为幼儿师范学校的美术教师,只有不断反思、不断研究与探索,才能使美术课程焕发出活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