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小学语文教学故事大全11篇

时间:2023-01-04 21:21:09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小学语文教学故事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小学语文教学故事

篇(1)

小学语文教学中选取的故事必须确保其真实性。所以,如若讲述的故事与原本事实不符,学生就会出现质疑,对学生的成长造成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所以,为了预防此种现象的再次发生,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将故事的真实性原则进行有效的把握。

(二)故事的趣味性原则

小学语文教学中引用故事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学习兴趣的不断提高,以此实现学生积极性与主动性不断提高的目标。这就要求选取的故事必须有趣、生动,另外,还需要具有新鲜感,猪油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三)故事的针对性原则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要求选取的故事必须要与课文中的内容保持统一,不能存在脱节的现象,所以,对故事的内容进行针对性的讲述,才能根据故事内容对学习内容进行教学。为了促使故事具有针对性,必须根据学生的思维角度出发,使学生对学习意识的培养,与课本进行有效的融合,在文中将故事找出。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除了能够促使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不断提高以外,还能够对整个课堂效果起到促进的作用。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措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日常生活中对故事素材进行提炼

语文教材中的绝大部分故事都是来自于日常生活中,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善于在日常生活中对故事情节进行提炼,尽量将故事教学的效用充分的发挥出来,进而实现教学的最佳效果。例如:在《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找出与课文中寓意相关的故事,进而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的激发,教师可以这样进行故事导入:同学们,老师家的家乡中有一个很美丽的小河,河里有很多漂亮的小鱼,但是,不知道什么时候起家家都有了钓鱼竿,每户人家便拿起钓鱼竿去钓鱼,后来,鱼儿渐渐少了,日子一天天过去,小鱼一条也没有了,后来人们再钓鱼的时候,钓上来的只有臭袜子,同学们都笑了,老师随后又问:“同学们,这样的做法对吗?”学生回答:“不对”。教师又接着说,那么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中的小村庄也是这样,现在我们就一同来学习一下吧。这样根据生活中的具体故事,能够将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有效的激发,将学生较快的引入到所要学习的知识中来,能够促使学生对课文中的整体有效把握。

(二)根据学生的表演,将故事中的净化进行提炼

教师在利用故事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可以创造性的将教学资料了解清楚,在采用教材时,必须对教材知识进行整理,这样才能对课堂资源进行有效的开发,才能引导学生在具体的学习时对不同的教学策略以及课文中的主要内容进行学习与掌握。因为小学生的表演欲望较为强烈,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将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故事性教材进行有效的融合,将课文中的重点内容精心的编制成一个剧本,以此让学生表演,学生根据自身的角色能够将故事中的人物更好的表现出现,对文中的主要内容以及思想感情进行充分的理解与表达。例如,在对《渔夫的故事》一文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在对课文内容进行系统、有效的讲解以后,可以组织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表演,根据学生的不同的学习兴趣、表演能力以及认知能力,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选取一名小组长,让各个组员对表演角色自行确定,并叮嘱学生课下进行多次的练习,争取将课文中的有趣的故事情节再次展现出来,最终以比赛的方式激励学生进行有效的表演,采用这样的方式,能够促使学生主动性的不断提高。

(三)利用多媒体将故事情境构建

通常情况下,小学低年级的学生都比较活泼、爱动,其好奇心与求知欲都比较强,但是学生的自控能力却不是很高。所以,学生很容易对一种事物产生兴趣,但是随着时间的变化,学生的兴趣会慢慢消失。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必须采用新型的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手段促使学生学习兴趣的不断提高。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故事教学法的应用,可以利用多媒体的方式对故事的情境进行构建,这样能够将声音与图像进行有效的结合,使学生的视觉以及听觉进行有效的吸引,使其更好的进入到课堂教学中来,随后教师引导学生进入到故事情境中,这样能能够对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兴趣进行有效的激发。例如,在《将相和》的实践教学过程中,为了促使学生对故事的理解更深入,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房子的图片供学生进行观看,根据图片中的相关资料,使学生能够对课文中所蕴含的中心意图进行更加直观的体会与理解,所有事情不能只听别人怎么说,必须亲身经历才能有发言权。

(四)鼓励学生多读、讲故事,促使其爱上语文

篇(2)

把故事有机融入到学科教学中,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有益充实是十分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使语文真正与生活交融,让语文课堂源源不断地涌进生活的清泉,把多彩的生活当作语文的广阔课堂,引领学生在与语文亲近的中体悟生活,在对生活的体悟中亲近语文。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请学生根据故事的主题、故事的人物、故事的类型等方法搜集故事。在搜集故事的过程中,要翻阅大量的故事资料,要筛选哪些故事是符合条件的,哪些是不符合的,在筛选中提高了信息整合能力,而且进一步丰富了我们的语文课程资源。结合单元课文的特点,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阅读书目,学生通过家庭阅读、建立家庭小书柜、班级图书角、学校图书馆、好书交换场等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为了突出语文教学的生活化、时代感,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适时地把报刊、杂志、电视等反映时代风貌的故事引入到教学实践中。

语文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发展、完善于生活。教师凭借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运用故事实施生活化教学,将教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之中,激发学生听、说、读、写的强烈愿望,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陶冶学生的生活情操。这样的教学将学习活动介于学生的生命活动、心灵活动,是真正的内部动力驱动下的主动学习。

2 通过故事,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2.1 听故事,培养学生听辨能力。听是说的基础,孩子听取了丰富的信息,再经过大脑的整理、提炼,形成语言的源泉。听的能力直接影响语言表达,传统教育的最大失误之一,就是在学生还没有学会如何倾听时,讲课就开始了。学生首先应该学习的技巧是听课,只有有效地听课,学习才会进步。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和品质是我们国家教育的精粹,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部分。“听”与说、读、写同样重要。通过听故事,可以训练学生对语言的听辨能力和概括能力,促使他们养成边听边思考的好习惯。

2.2 讲故事,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口语交际是语文训练的重要内容。口语交际的特点是“双向互动”,在合作、交流、对话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虽然说口语交际可以表现在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但是,课程标准把它作为独立的内容来阐述,教材也安排专项的训练,可见,口语交际在语文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口语交际训练的有效性在于提供真实的或虚拟的交际情境,而故事恰恰符合了这样的教学要求与条件。学生可以通过听讲故事、演故事、评故事等方式,达到口语交际的训练目的。

2.3 读故事,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学生喜欢读故事,是不争的事实,但教材出于语文教学任务的需要,不可能编排大量的故事,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课外阅读来满足学生才需求。故事的特点是,情节性强,可以做到通俗、易懂、曲折、有趣、富有哲理、唤起想像,因此以故事为题材的文本,能更好地实现教育价值。学生读故事,先要读通,遇到生宇、新词能主动查字典解决。再要求读懂,弄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情节及人物,把故事的原因、经过、结果弄明白。对于某些重点词句,要引导学生在读中想象情景,加深理解。学生在反复的阅读中,感悟故事的真谛,培养语感,积累语言,形成阅读能力。

3 通过故事,实现语文人文性的追求

通过阅读,让学生感悟人生,完善人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是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中国五千年的灿烂文化,留下了无数个具有启迪、教育意义的经典故事,故事在讲述和倾听中强有力地塑造着一个人乃至全民族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故事,塑造了儿童美好的心灵,为儿童的心灵成长注入了一泓活水,提供了必需的精神滋润与营养。学生从故事中得到了判断是非的能力,找到了行动的榜样,心灵变得更美好。他们会因之表现出爱劳动、爱集体、助人为乐、团结友爱、尊敬老师、孝敬父母等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美好的人格品质。

篇(3)

什么是策略?在古代汉语中有这样的说法:“术谋之人,以思谟为度,故能成策略之奇。”[1]可见,策略的突出特点在于对手段方法的计谋性思考。那什么是教学策略?邵瑞珍主编的《教育心理学》一书对教学策略进行的定义是:教学策略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而采取的相对系统的行为。[2]较早研究课堂教学策略的美国学者埃金等人认为,教学策略就是“根据教学任务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方法”。[3]在这里,可以明显看出埃金对教学策略的界定突出了教学策略的两个特点:任务的要求;方法的选择。这反映了教学策略对教学目标的意识和具体方法灵活运用。

笔者认为,故事教学策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应遵循以下策略:

1师生共生“故事”与课堂组织

没有教师的有效组织,任何教学活动都不会起到应有的效应。任何一堂效能高的好课都离不开有效的课堂组织。一堂乱哄哄的或者是死气沉沉的课,它所取得的教学效能可想而知。因此,要上好一堂课就必须有一个好的课堂组织。传统的课堂组织总是教师单方面的驯服学生,让学生按照教师的意向走,使课堂教学表面上看秩序井然,但实际的教学效能不一定理想。现代课堂组织以建立有效课堂环境,保持课堂互动,促进课堂生长为目标。故事教学就能很好地达到这种教学目标。因为故事教学策略是以师生共生“故事”这样一个过程作为课堂组织形式的,而不是教师独自讲故事。师生共生 “故事”策略,是指师生根据教学目标,勾勒与教学目标相关的儿童生活“故事”圈;在此故事圈中寻找可供课堂承载的、以师生共生为契机的“故事” ,并进行一系列的教学行为的组织。[4]

2情境体验与课堂激励

语文是一门语言性的学科,语言的学习极易陷入枯燥乏味的状态。因此,激发儿童动机, 使儿童积极参加课堂活动是有效教学的保证。有了探寻的过程、有了共生的结果,到此,故事教学法并没有结束,接下来必须让儿童进入故事的情境体验。 情境体验“ 故事” 策略是指在课堂营造故事发生的情境,儿童在创设的情境中体验故事,以此来激发儿童的学习动机。故事教学其实就是一种情境化的教学,其作用就是使儿童的生活经验跟作为教学任务而被儿童学习的人类集体经验发生相互联系。需要注意的是,教师所创设的故事情境必须以儿童的生活原型为基础,这样才能使儿童以原有的生活经验去理解故事中的蕴意。根据皮亚杰的儿童认知理论,小学生的认知思维是处在具体运算阶段,其特点是简单化和直觉化。所以教师不能创设过于复杂和过于抽象的故事情境让学生去体验,否则学生将不知所云,从而产生畏难情绪。这样,故事教学策略将会大打折扣。另外,学生总是从他们的认知结构出发去接纳知识,原有的知识组织不同,对知识的理解显然也会各异。所以,在体验故事情境时,教师应鼓励学生从个人经验和集体经验中建构个人化的意义并允许其从个人经验的角度去解释多元的意义。

3言语传递与课堂提问

作为课堂常见的交互活动,提问是必不可少的,是激励的延续与保持,并影响着在提问之后出现的评价。言语传递“ 故事”策略是将故事的起因、 经过与结果作为教学提问过程中的索引,以此来引导儿童在关键词的提示下顺利地进行故事体验。这时教师务必要适切地找出故事中的切入点以言语为载体,借助手势、眼神和表情,传递给儿童,儿童在认知信息加工重组后复述或者续编故事,同时将此信息接着传递给教师,教师再指导,如此循环往复。

4课堂评价与角色表演“故事”

课堂评价是有效的教学监控策略,通过对儿童学习过程的监控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故事教学策略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让儿童进入故事中的角色表演,以此作为故事教学策略的课堂评价形式。角色表演 “故事”策略以儿童对故事的完成程度作为评价标准,儿童模拟故事中一定的社会角色,通过个人努力与同伴互助来共同完成角色所承载的责任与行为。它是以儿童为主体,以儿童的故事表现为观测点,以课堂为场景, 以儿童发展为目标的将评价纳入教学中的形成性评价。

4.1让儿童成为故事角色的表演者。

儿童经历了故事的探寻、体验和倾听环节,接下来要让儿童自己来表演故事。故事教学中的“故事剧本”来源于儿童生活本身,“课堂模拟场景”相当于现实面临的具体情境,“其他儿童”就是假想人群或旁观者,在“表演”过程中,儿童通过角色的模仿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成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主动获取者。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尽情地表演故事,让学生在表演中学习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使儿童最终对教学中的核心知识有了自己的理解和解释,并由此来构造着自己的知识库,从而使儿童对知识的认知生成一种同化和顺应相互平衡的状态。这种状态一旦生成,表明儿童的认知发展达到了比较完善的水平。

4.2寻找恰当的评价标准――故事的完成。

故事的完成是角色表演“故事”策略的重要环节。故事教学应把儿童对故事的完成程度作为评价标准来评价儿童是否掌握了核心的知识与技能。如果儿童能够顺利完成故事的各个情节,说明儿童掌握了必要的知识与技能,此时教师要给予积极的肯定和鼓励,不管完成得好与坏。这顺应了新课标所提出的赏识性教育的要求。对于不能顺利完成故事各个情节的,教师要及时给予帮助和正确引导,鼓励小组合作互说互评,然后再说再演,从而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倾听能力、小组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因为儿童具有极强的创造性和自发性,他们可以通过扮演角色来表现自我的创造个性,发展积极的情感,改善人际关系,增进解决问题的能力,调节自我态度与行为,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故事教学必须围绕教学目标,寻求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为教学和促进学生发展服务。故事教学法并非完全的课堂教学故事化,而且教学也不可能完全故事化。作为一种方法,故事教学法只是起到某些方面的作用,它不排斥其它方法,也取代不了其它方法,只能与其它教学方法共用来完成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辞海》(下),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第4929页

篇(4)

二、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原则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是一种辅助的教学手段,其能够促使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水平的提高。要想将古诗教学法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确保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选取合理的故事情节作为课堂的情节。通常情况下,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必须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

(一)故事的真实性原则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选取的故事必须确保其真实性。所以,如若讲述的故事与原本事实不符,学生就会出现质疑,对学生的成长造成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所以,为了预防此种现象的再次发生,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将故事的真实性原则进行有效的把握。

(二)故事的趣味性原则

小学语文教学中引用故事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学习兴趣的不断提高,以此实现学生积极性与主动性不断提高的目标。这就要求选取的故事必须有趣、生动,另外,还需要具有新鲜感,猪油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三)故事的针对性原则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要求选取的故事必须要与课文中的内容保持统一,不能存在脱节的现象,所以,对故事的内容进行针对性的讲述,才能根据故事内容对学习内容进行教学。为了促使故事具有针对性,必须根据学生的思维角度出发,使学生对学习意识的培养,与课本进行有效的融合,在文中将故事找出。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故事教学法应用的措施

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除了能够促使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不断提高以外,还能够对整个课堂效果起到促进的作用。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措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日常生活中对故事素材进行提炼

语文教材中的绝大部分故事都是来自于日常生活中,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善于在日常生活中对故事情节进行提炼,尽量将故事教学的效用充分的发挥出来,进而实现教学的最佳效果。例如:在《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找出与课文中寓意相关的故事,进而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的激发,教师可以这样进行故事导入:同学们,老师家的家乡中有一个很美丽的小河,河里有很多漂亮的小鱼,但是,不知道什么时候起家家都有了钓鱼竿,每户人家便拿起钓鱼竿去钓鱼,后来,鱼儿渐渐少了,日子一天天过去,小鱼一条也没有了,后来人们再钓鱼的时候,钓上来的只有臭袜子,同学们都笑了,老师随后又问:“同学们,这样的做法对吗?”学生回答:“不对”。教师又接着说,那么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中的小村庄也是这样,现在我们就一同来学习一下吧。这样根据生活中的具体故事,能够将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有效的激发,将学生较快的引入到所要学习的知识中来,能够促使学生对课文中的整体有效把握。

(二)根据学生的表演,将故事中的净化进行提炼

教师在利用故事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可以创造性的将教学资料了解清楚,在采用教材时,必须对教材知识进行整理,这样才能对课堂资源进行有效的开发,才能引导学生在具体的学习时对不同的教学策略以及课文中的主要内容进行学习与掌握。因为小学生的表演欲望较为强烈,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将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故事性教材进行有效的融合,将课文中的重点内容精心的编制成一个剧本,以此让学生表演,学生根据自身的角色能够将故事中的人物更好的表现出现,对文中的主要内容以及思想感情进行充分的理解与表达。例如,在对《渔夫的故事》一文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在对课文内容进行系统、有效的讲解以后,可以组织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表演,根据学生的不同的学习兴趣、表演能力以及认知能力,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选取一名小组长,让各个组员对表演角色自行确定,并叮嘱学生课下进行多次的练习,争取将课文中的有趣的故事情节再次展现出来,最终以比赛的方式激励学生进行有效的表演,采用这样的方式,能够促使学生主动性的不断提高。

(三)利用多媒体将故事情境构建

通常情况下,小学低年级的学生都比较活泼、爱动,其好奇心与求知欲都比较强,但是学生的自控能力却不是很高。所以,学生很容易对一种事物产生兴趣,但是随着时间的变化,学生的兴趣会慢慢消失。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必须采用新型的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手段促使学生学习兴趣的不断提高。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故事教学法的应用,可以利用多媒体的方式对故事的情境进行构建,这样能够将声音与图像进行有效的结合,使学生的视觉以及听觉进行有效的吸引,使其更好的进入到课堂教学中来,随后教师引导学生进入到故事情境中,这样能能够对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兴趣进行有效的激发。例如,在《将相和》的实践教学过程中,为了促使学生对故事的理解更深入,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房子的图片供学生进行观看,根据图片中的相关资料,使学生能够对课文中所蕴含的中心意图进行更加直观的体会与理解,所有事情不能只听别人怎么说,必须亲身经历才能有发言权。

(四)鼓励学生多读、讲故事,促使其爱上语文

通常情况下,教师在课堂上一般采用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方式进行故事的教学,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倾听能力进行锻炼,促使学生归纳总结效率有所提升,但是不管何种方式,长时间采用都会造成相关的效果,小学生也一样,所以,教师不仅要讲故事以外,还应要求学生在课下多读故事,并将自己认为的好故事讲给同学听,这样的方式除了能够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有所锻炼以外,还能能够促使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不断增强,读故事与讲故事是小学语文故事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为了将学生内心中的真善美因素进行有效的激发,教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好孩子》、《棉花姑娘》等,不断丰富学生的故事积累,随后选择一节课,讲述自己认为最好的故事,讲给学生们听,这样除了能够对学生的口才进行锻炼以外,还能够促使学生自信心的提升,使学生渐渐爱上语文学科,最终促使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不断提高。

篇(5)

小学处于人生的起步阶段,这个阶段,小学生的知识开始积累、智慧开始成长,道德品质和世界观也逐步形成。受年龄因素的制约,小学生的成长和环境有莫大关系,除家庭教育外,学校教育直接影响着小学生第一阶段的成长、成型。小学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新课标要求“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因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在与传统教学比较的基础上,新课标确定了小学语文教育的明确目标。但是在目前很多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兴趣不高,积极性调动不起来,注意力很难集中,教学效果很差。探索出一条适合小学生学习认知特点的教学手段是每个小学语文教师的必修课。按照新课标的要求,结合自己近几年来的语文教学经历,在教学中恰当运用故事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思考、进行主动学习,更有利于达到预定目标。

1.故事切合小学语文教学需要

故事,指“旧事、往事;前后连贯、有吸引力、能感染人、可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故事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故事包括神话、传说、寓言、童话、笑话、小说等,凡一切带有故事情节的散文作品都叫故事;狭义的故事,指除上述体裁外而具有故事情节的散文作品。故事具有趣味性,有很强的吸引力,特别容易为小学生所接受,影响深远,运用故事开展教学,能有效达到语文课标确定的目标。

1.1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有研究结果表明,小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而且常常和兴趣有关。生动有趣的事物往往能够引起他们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活力,更能够吸引他们参与思考和活动。但对于比较抽象的概念、定理却很难让他们长时间集中注意力,更难以激发他们的思考力和参与度。二是小学生的记忆以形象记忆和机械记忆为主。对有趣的事情能够很好地记住,而对老师交给的学习任务记起来却比较困难。他们能记住一些具体、形象的材料,而对抽象的却难以记住。三是小学生的思维主要还是形象思维,容易从形象有趣的事物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获得知识,体验情感。四是小学生的意志力不强,容易冲动,自制力差,持久性低,受外部环境影响大。小孩子都喜欢故事,很多小孩子甚至是在故事中成长。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若能够恰当地进行故事教学,必定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1.2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是那种生硬的说教和灌输式的教学,教学流程几乎沿着固定的格式:首先是领读生字、朗读课文,然后按既定思路分析课文、归纳段意。这种教学方式单调,浅显,根本难以激发兴趣、吸引注意力、引导思考、体验情感,相反只能是让小学生产生厌学心理。在这样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新课标第2部分专门提出了小学语文课程所要达到的目标,包括总目标和阶段目标。除能识字、写字以外,还特别强调了这么几类目标:一是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二是认识并理解、尊重民族文化;三是发展思维,激发想象力;四是养成浓厚的学习兴趣,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包括独立阅读能力、独立查找资料的能力;五是锻炼交流能力,包括倾听和表达能力;六是能够发现、体验和理解生活,体验情感。

2.“巧”用故事开展教学

理论要达到预期效果还必须充分考虑实施的过程、方式和方法,必须把握好实施各环节的关键点。为体现故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优势,取得实际效果,教师不仅要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上下苦功,更需认真分析每一个教学环节,严格4个把握。

2.1把握时机

即在仔细分析具体课堂内容、目的的基础上,做到适时开展故事教学。包括什么时候引入故事,引入什么样的故事,怎样引入故事,方式是什么等等都必须根据实际需要来确定。利用故事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巧妙地导入是桥梁是纽带,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

2.2把握对象

即根据教学对象进行具体分析,选择有针对性的故事开展教学。一般情况下,小学低年级应以儿童类文学故事为主,包括童话、寓言、科幻和卡通故事,高年级则可在此基础上增加一些名人故事、历史人物故事等等。古语云“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己”。这就是说,当学生的情绪受到积极的感染后,在其内心产生的学习动力是无限的。借助故事,吸引学生听。

2.3把握形式的多样化

为实现新课标确定的目标,在故事教学中,还应该注意形式的多样化。第一,教师与学生互动。既要老师会讲、能讲,又要鼓励学生讲,既要注意让学生学会倾听,还要引导学生能够复述。可以组织学生通过讲故事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语文教材中选入了一些民间故事、神话故事,如《女娲补天》等一些故事性很强的课文,可引导学生理清课文脉络,抓住课文主要情节、重点词句,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善良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此基础上,再指导学生走上讲台将这个故事绘声绘色地讲述出来。第二,听、说故事与点评相结合。既可以由老师点评,引导学生思考、体验,又要创造环境,鼓励学生点评。点评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思考和表达的过程。为了使一些胆子偏小的学生,能自信大胆地开口说话,我的语文课,在一般情况下都会设置课前一至三分钟演讲和讲一个成语小故事等。这个活动能锻炼学生的胆量,使他们逐渐克服怯懦心理,敢于在公共场合展示自己,同时还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演讲的内容上,教师可适当加以规定,如一段时间演说名人轶事,下一阶段讲述名著故事,还可以朗诵经典美文,畅谈理想、兴趣等,老师可适当加以点评、鼓励,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也有利于提高同学的演说能力。小学生是爱听故事的,不管是城里还是农村学生。科幻故事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神话故事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名人故事为之立起丰碑,民间故事为之阐释善恶是非。第三,说与写的结合。在教学中除了讲、说故事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写故事。这样就不至于只听、说,不写,不至识字和写字能力的缺矢,一定程度上还有利于为以后的写作能力打下基础。

篇(6)

古诗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我国古典文学的精髓。学习好古诗词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学的学习兴趣和对语言文字的敏锐度,还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可以说古诗词犹如一条延绵不绝的河流,容纳百川,滋补着炎黄子孙;又如一棵参天大树,成为了民族文化发展的支柱。作为新时代的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把提高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作为重点,积极探索,有效的达到新课程下对小学语文教学所设定的指标。

一、运用故事情节进行烘托,加强渲染力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更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及领悟到诗词中所包含的意思,教师应该对作词者的个人简历及诗词写作的背景充分了解。比如教师在讲述《赠汪伦》这首诗时,就可以巧妙的利用故事来抛砖引玉,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教师在讲解此诗时就可以这样开头:从前有个诗人名叫汪伦,汪伦的性格十分的豪爽,喜欢广交朋友。在当时,李白在诗坛上名满天下,被人们称为“诗仙”,而汪伦此时只是一个无名小卒,那么他如何才能结交这位伟大的诗人李白呢?然而在接下来,汪伦等到了一个绝妙的时机,因为他听到李白将要去安徽游历的消息,所以汪伦下定决心给李白写信,诚挚的邀请他。李白这个人有两大嗜好:第一,好酒;第二,好游。只要具备美酒和美景,那么李白肯定会赴约。因此,汪伦在写信的时候完全满足了李白的两大条件,他这样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先生好饮乎?此地有。”李白在看到这封信的时候非常高兴,于是他接受了汪伦的邀请,在汪伦那里停留好了好几天,与汪伦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在李白要离开时,汪伦在家里设了宴给李白送行。在李白登上一艘小船,船将要出发时,传来了一阵歌声。李白一回头,看到了令自己大为吃惊的一幕,自己的好朋友汪伦和一群村民,正在演奏着歌曲,给自己送行,这让李白非常感动。这时他立刻提笔,写下这首《赠汪伦》,成为了歌颂友谊的名诗,流传百世。因此,通过以故事的情节进行渲染,让学生产生一种亲切感,使学生从情感上完全融入在这首诗词里,从而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习诗词的课堂也变得活泼起来,同时也为学生将来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运用朗诵代替讲解

语文教学是一个耳濡目染、循序渐进的一个过程,对古诗的教学更是这样的过程。随着新课程的逐渐改革,对古诗的教学也有了新的要求及目标。新课程要求学生要通过对诗词的充足阅读,逐渐累积,亲身感触,学以致用,逐渐提高学生的审美标准及欣赏层次。因此,教师就没有必要针对一首诗教学问题上锱铢必较,教师应该在如何营造一种古诗学习氛围上多下功夫,让学生在潜移默化过程中提高自身的诗词素养。比如,在学习《忆江南》这首词时,教师可以借助乐器,给学生伴奏,让学生跟着优美的音乐开始朗读。除此之外还可以设定场景来辅助学生阅读等多种渠道。与此同时,也为学生学习其他古诗词打下了基础。通过这种方式,学生把学习古诗词当成了一种享受,一种乐趣,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三、善于运用诗词来对诗词进行讲解

所谓借诗解诗就是借助学生熟悉的一首诗来对此诗加以理解。比如:教师在对王翰的《凉州词》进行讲解时,就可以让学生联想其他的边塞诗来学习这首词。学生可以想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或者“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等豪情壮志,报效国家的伟大情怀,更好的去理解、感悟《凉州词》中“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情怀,深刻的理解此地的“醉”代表的真正含义,不是为了感悟生命更不是一种消极心态,而是一种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雄伟壮志,更是一种临危不惧的豪迈气魄。

四、善于用诗组诗

新课程改革下,对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懂得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懂得如何更好的利用教材,多挖掘课外资料,采用活学活用的教学措施。所以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更不能就诗教诗,应该搭建一个开放式的活跃的诗词学习平台,使学生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及创造力。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古诗的学习对学生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国外,流传着许多赫赫有名的古代经典的建筑或家喻户晓的雕塑,作为其他国家的显著代表。而中国历经沧桑,许多文化古迹都被历史所湮灭,只有一种经典尚且完好,那就是古诗词。这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精髓,引领者我国古代文化和现代文化发展的步伐。所以,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一定要对现实生活充满一种新鲜感,从而更有力的促进学生对未知知识的探索和对生命价值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古文化,才能确保古诗词的魅力永垂不朽。因此,指引学生走进诗词的天地,去感悟、欣赏诗词中的美,学会享受这份情感,是最成功的古诗教学。

参考文献:

篇(7)

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体味古诗词的意境美。在我国的古典诗词中蕴含着许多有价值的教学素材,所以教师可以通过多个方面来进行古诗词的美育教学。笔者认为古诗词中最具欣赏价值的是古诗词的意境美,古诗是诗人将情与景交融之后的产物,所以诗词中作者往往会赋予感情,诗中所描绘的景物就会被拟人化,光怪陆离或者空灵幽密。在进行授课时,教师要让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以使他们达到身临其境的感觉。为了让学生对诗中的意境产生更深的理解,有条件的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实地教学。

例如,在《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一诗中,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这种意境,可以组织学生去亲密接触大自然。杨柳飘摇、细雨霏霏,刚刚冒出芽儿的绿草被雨水沾湿,朦朦胧胧,显示出极淡的青绿色,再让学生吟这首诗,此情此景,仿佛与诗人所处的时空重合,不仅使学生对古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给他们带来了一次心灵上的洗礼。

教师要引导学生体味古诗中的情感美。古诗是诗人情感的表达,古人的诗中大多夹杂着个人的情感,而这情感的存在不仅没有影响到古诗的欣赏价值还升华了古诗的内涵。由于古诗距今都有较长的时间,所以,其使用的文字对现代人来说都较为生疏,对小学生来说就更是难以理解了。为了让学生领略到古诗中的情感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古诗进行反复的诵读,首先要做到熟读,然后再对诗中情感进行剖析。学生在熟读时很容易就会对诗中的情感有一个大概的把握,反过来又深深地感染了学生,这是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美育的一个途径。

例如,在对杜甫的《绝句》进行教学时,教师可先叙述作者所处的时代,介绍此诗的创作背景,让学生对此诗的基本情感有一个把握。教师在进行背景介绍时要着重介绍杜甫报国为民的崇高理想和安史之乱所带来的严重危害,让学生明白杜甫对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深切同情和报国无门的焦虑心情,这样就为在安史之乱平定后杜甫感情的喷薄做出了解释。安史之乱平定,战争消弭,作者回到成都草堂之后写下此篇,全诗一句一景,各臻其妙,黄鹂、翠柳、白鹭、青天感情轻快明亮,写出了作者对战争结束的喜悦之情。但是,随着作者视线的游移、景物的转换和江船的出现,他的乡情被触动了。表面上写的是生机盎然的画面,而在欢快明亮的景象内,却寄托着诗人对时光流逝、仕途不达的失落之意,更写出了诗人在重有一线希望之时的复杂心绪。全诗言景,却通篇是情,将一个一心为国为民却只能在家耕读的寂寥读书人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教师通过向学生们分析此诗情感,让学生了解杜甫的内心世界,使学生明白杜甫崇高的情怀,最终号召学生向杜甫学习,关心疾苦,热爱国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在进行小学语文古诗的美育教学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领略古诗的语言美。诗歌是一门语言的艺术,我国的古典诗词言简意赅、语言凝练,字字珠玑,显示出了极高的艺术价值,因而有“炼字”一说。要想感受到古诗的语言美,就要对诗人的炼字有所了解。

篇(8)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皆是短小精悍,但其语言精练优美,意境深远,可谓脍炙人口,妇孺皆知,皆是古诗中精品中的精品。古诗的教学目标是:语言训练,欣赏意境,“以学法指导为纲贯穿教学过程”是实现目标的重要手段。我就联系小学古诗词的教学现状,以达到指定教学目标为根本,谈一下自己的一些粗浅看法。

一、结合古诗词的古今现状,分析背景

古诗词距今年代可谓久远,作者创作的背景也极其复杂,内容也是言简意赅,高度凝练,情感隐晦而深邃,不少教师缺乏对古诗词教学方法的探究,致使古诗词教学仅仅停留在解释字义的层面,让原本抑扬顿挫、充满活力的诗词艺术在老师的逐字解释下成了枯燥的符号和“暗语”。自从新课标提出背诵古诗词的数量后,教师就开始更重视学生对诗词量的积累、背诵,理解偏差。老师们关注的更多的是“量”的积累,成了填鸭灌输,机械地背诵默写,对古诗词毫无审美可言。慢慢地,就丧失了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更不必说用古诗文陶冶情操了。

每一首诗都与作者的思想和经历密不可分,古诗的时代背景据现代很远,所以在学习一首古诗词前必先讲解古诗创造的背景。在学习《田园乐》时,我们首先要讲解题目的意思:乐,指快乐,乐趣。诗题的意思是欣赏田园美景里所得到的快乐。然后我用讲故事的形式先讲解一下王维生平。其中涉及生卒年以及籍贯和生平迁移,再讲述其一生之经历,年少聪明善学可谓少年得志,后因社会动乱,暮年之时隐居终南山。《田园乐》是由七首六言绝句构成,写于其退隐山林后与大自然亲近之乐。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去感同身受地学习这首古诗词,理解诗词大意。

二、精读诗文,了解诗意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古诗词的方法是很多的,可以分自读、分组读、全班读,也可以是默读和朗读等。多种读法相结合,让学生把握诗词的节奏,节奏是古诗词的生命,读诗的过程也就是欣赏的过程,也是让学生整体感知的过程。古文和现代文是有区别的,首先应引导学生读准每个字。例:《回乡偶书》中“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现在“衰”读“shuai”,但在古诗读音应该是“cui”,古诗读音才能押韵,更能体现韵律美。这种现象在古诗中很常见,所以在朗读前老师应该提前讲到,学生在朗读的时候就会体会到古诗的押韵美了。

通过诵读古诗后,就要了解这首诗的意思,在语文课本中古诗词中都会有注释,将不容易理解的字都翻译讲解出来。这时我就采用小组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合作讨论,让学生把诗词一句句地翻译过来,老师这个时候承担的角色就是适当点拨。这样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开始自主学习。

总之,广大的语文教师应该重视古诗词的教学与学习,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正确理解古诗词的背景,把握作者情感,全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带领学生迈入古诗词的神圣殿堂,让学生真正热爱古诗词,领悟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篇(9)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对学生良好意志和审美情趣的培养。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录了很多古诗,这些古诗都是经过千古流传的名篇佳作,是美的化身。所以,小学语文教材中对故事的学习就是教授学生怎样去发现美、感受美的过程,通过对故事的学习,可以达到通过想象再造美的目的。

一、通过对诗歌的反复诵读对古诗中的音乐美进行发现

诗从产生的那一天起,就已经与音乐之间产生了密切的联系了。有一句话形容诗音乐之间的关系特别贴切“每一首诗都是一首流动的歌”,在读诗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古诗中蕴含的节奏美和音乐美。古诗中的这种音乐美与节奏美深深的蕴含在小学古诗教学中,教学教师为古诗进行的设计往往是通过阅读来对古诗中的美进行感受,通过对古诗的反复诵读去感受古诗中的美感。诵读的形式可以是多样化的,教师可以首先进行示范,通过是示范使学生对语调和节奏进行掌握,教师也可以给学生们播放录音,让学生们在聆听中去感受古诗的美感。教师在教学中需要要求学生尽可能的多读,读的次数多了自然就熟了,而且在无形中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在一遍又一遍的诵读中逐渐感受到古诗中的节奏美与音乐美,通过反复的诵读,这种对美的感觉还会迁移到学生们日常生活中去,从而可以使学生交际活动中语言的感染力。

二、在古诗教学中通过词义的比较对古诗中的精确美进行体会

“字少意多”是古诗的特点之一,因为历代的使人都在炼字炼句上下了大功夫,这样,古诗中就蕴含了独特的凝练美与精确美。比方说,小学语文中的《泊船瓜洲》中的千古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的“绿”字就是诗人经过反复的锤炼最后才定下来用了“绿”字。一个“绿”字,使人们在对这首古诗进行诵读的时候,真切的感觉到了诗人用词的精炼性,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拿出“过”“入”“满”“到”等不同的字让学生与“绿”进行比较,在比较的过程中,学生会自然的感觉到诗人“绿”字用的是多么的不同凡响。“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诗中融了诗人的想象,人们在诵读的过程中会很巧妙的将诗人的想象和眼中的情境联系到一起。只是一个字的运用,用词之精炼,内涵之丰富,这就可以看出这句诗之所以成为千古名句的原因了。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对古诗中用字的凝练美和精练美就会有了非常具体的感受。通过这样的教学,会为学生以后的写作做好铺垫,学生们在以后的习作中也会在选字炼句上加以注意。

三、在古诗教学中调动学生的视觉奇观对古诗中的形象美进行感受

在古代,诗画是一家,在这两者之中存在一种内在的共通之处,那就是都具有一种形象美,前者是视觉上的形象美,后者是表现上的形象美。比方说,小学语文中的第一首古诗《鹅》,在这首十八字的古诗中,大白鹅的形象已经跃然纸上,只是四句诗就将鹅的声音、颜色、形态都生动的描绘出来了,通过颜色之间的对比以及形态之间的对比,为读者呈现出一种动静结合的形象美。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想要让学生感受到古诗中的形象美,就要使学生的视觉器官充分的调动。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教材中的插图进行仔细的观察和思考,对画中的形象美进行体会。可以安排学生对自己的想象进行绘制,通过彩色诗意图的绘制,可以将抽象的东西变得形象,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另外,很多古诗中还具有一定的音响美,比方说,小学语文中孟浩然的诗歌《春晓》,整篇古诗从听觉的角度对春声的美进行了细致的描摹,通过对《春晓》的学习,学生可以感受到大范围内的春色之美,调动了学生的听觉器官的活动,从股市教学中感受到了声音美。

四、在古诗教学中对具体的情境进行创设,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古诗的意境美

古诗向我们传达的就是一种意境,何为“意境”,简单的说就是一种情与物,物与我的交融。比方说在小学语文《登鹳雀楼》的学习中,前两句对登楼远望的景色进行了描写,整个画面的景色非常壮阔,整篇古诗中都在洋溢着一种雄浑的意境美。在学习《江雪》时,整篇古诗描绘了江面上老渔翁江心垂钓的画面,从诗中透露出一种清幽、孤寂的意境美。

对于感受古诗的意境美,教师可以通过五种途径对学生的诵读进行引导,1)反复诵读。在学生反复的诵读中就会沉浸到古诗中的意境中,在读的过程中感受抑扬顿挫的音韵美,想象随着诗人创造的意境驰骋奔腾。2)对学生的视觉感官进行调动,使古诗中的形象得到再现。小学生的年龄段对事物的感知还停留在形象的层面上,他们往往会对形象的反应比较敏感,教师可以借助学生的这种特征,对教材中的插图进行充分的利用,另外,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制作一些幻灯片进行教学。3)通过教学语言的运用为教学创设情境。教学语言是教师对学生领会古诗意境的引导,教师可以在教学语言中运用生动的形象,对学生的听觉器官进行调动,使他们的想象得到激发,从而走进古诗的意境。4)课堂转移。因为课堂环境受到了时空的限制,往往会对学生们理解古诗的已经产生阻碍作用,所以教师就要根据教学的需要进行课堂转移,让学生置身于大自然之中,感受古诗中的意境美。

五、在古诗教学中对诗人的情感进行体会,使学生真切的感受到古诗的人格美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古诗作品都展现了诗人人格的高尚,通过这些作品的教学,学生的精神也会受到陶冶。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将古诗的时代背景向学生们做个简单的介绍,让学生对诗人的思想状况和生平有一定的了解,带着这样的理解去学习古诗,通过诗句中塑造的形象感受诗人的真情实感,从而受到诗人人格美的感染。比方说,在小学语文《示儿》的学习中,教师可以首先介绍一下这首诗的时代背景,和诗人的一生,让学生感受到诗人的爱国之心,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的形象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生的情感。

总结:

综上所述,古诗中语言的音乐美、精确美、形象美、意境美以及诗人的人格美,都是需要学生进行学习的,教师可以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基础上进行创新,使学生可以更好的在古诗学习中感受到古诗的各种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篇(10)

故事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百听不厌的娱乐形式,故事也是一种很好的教育资源,语文课堂教学故事化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故事化课堂不但让语文课堂教学更精彩,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一、以故事化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的故事化导入,可以挖掘课文中人物和事件的故事,也可以链接与课文主题相关的其他故事。这些故事有的提出疑问,引导学生思考;有的造成悬念,在最精彩处戛然而止,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如教学《螳螂捕蝉》,我从故事导入:春秋时期,各诸侯战事不断。为了称霸中原,吴王打算出兵攻打楚国,却遭到了部分朝中大臣的反对,可是吴王固执地认为,此战争一定会给国家带来利益,于是便对大臣们说,谁胆敢再来劝阻,我就处决谁。怎么办?这可涉及吴国的生死命运呀!大臣们心急如焚。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有一个人却使吴王取消了出兵楚国的想法。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我话还没说完,学生已迫不及待地读起来。听到这样富有启发性、感染力的故事化导入,学生很是兴奋,浓厚的学习兴趣与强烈的求知欲望也就随之产生了。

二、以故事化提高教学效果

突破教学难点。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背后隐藏着重要的背景故事,并且这些背景与课文内容联系紧密,如果把背景故事化处理,理解课文就容易多了。如在教学《少年王勃》一课时,都督的“奇才,真是奇才!”这句话引起了学生们的兴趣,一位学生读了以后,又请了几位学生朗读,孩子们的朗读正确流利,唯缺神韵。我说:“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感受都督对王勃的赞赏,但是都督一开始可不是这样想的,这里还有一个故事,课文没有写,现在我讲给大家听听。”讲完故事后,学生们似乎听得入了迷。从都督前后迥然不同的态度中,学生感受到了都督对王勃由衷的赞美,也深切地感受到了王勃的才气。在课堂教学中遇到一些学生较难掌握和理解的知识点,不妨故事化处理,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拓展课外阅读。小学语文教材所涉及的教学内容非常广泛,对某教学点进行故事化处理,不仅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而且加深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以及对背景故事的回味,大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

三、以故事化提高语文素养

新《语文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提高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在小学语文故事化课堂中通过听故事、讲故事、读故事、编故事等活动有机整合训练,能够从根本上促进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听故事,可以训练学生对语言的听辨能力和概括能力,促使他们养成边听边思考的好习惯;讲故事,教师可以开展课前一分钟故事会、复述故事、看图讲故事等活动,让学生以讲故事、演故事、评故事等方式,达到口语交际的训练目的;读故事,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故事阅读来满足学生需求,让学生在反复的阅读中,感悟故事的真谛,培养语感,积累语言,形成阅读能力;编故事,随着学生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故事后,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合理想象,大胆创造,编出生动有意义的属于自己的故事。围绕故事进行写作练笔,是成功的教学经验。通过开展综合性的故事实践活动,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故事化课堂可以让学生从故事中得到判断是非的能力,找到行动的榜样,心灵变得更美好。

四、以故事化促进专业化发展

篇(11)

2. 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教师在课堂中运用如多媒体教学等方法,让学生感受除了字体以外的画面感,聆听古朴典雅的音乐诗词,营造出浓郁的课堂氛围,也是很好的激励兴趣方式,更是传统教学无法做到的。如杜甫的《绝句》,学生从中感受有山、有水、有雪、有黄鹂、有小船的美景,这些都是通过多媒体传达出来的,以美的氛围,为学习古诗做好铺垫。再加上老师对这首诗背景的介绍,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更容易融入古诗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