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学校教师素养提升工作大全11篇

时间:2022-09-11 19:06:24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学校教师素养提升工作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学校教师素养提升工作

篇(1)

我校通过实践与探索找到促进教师自身发展,提升教师素养的有效途径。

1.培训学习独具匠心

(1)注重自主性。我校实行了团队研修制,运用个体和团队的力量,在科研实施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加大指导、交流、合作的力度,促进教育科研的有效开展,较好地满足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也提升了教师的科学素养。

(2)注重参与性。教师在教育科研培训的学习过程中,主讲人或中心发言人不搞“一言堂”,而是要求每位教师积极参与到创设的情境中,通过动脑、动口、动手,融入到相互学习与交流中,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共建和创生。

(3)注重情境性。我校的科研培训与教学情境密切结合,运用教学事件、教学实况,从案例分析人手。使教师易于接受和领悟。

(4)注重创新性。我校探索出了“学科四环节参与式”培训,设计了“理念学习一现场执教一互动评议一交流感受”四个环节。在此基础上,又率先尝试创设了新型参与式培训模式:自行设计教案一观摩专家研究课一独立思考、同伴交流一专家引领一确立研究方向。

2.学校教师素养提升搭建发展平台

提升综合素养是新课程标准对小学教师的基本要求,也是农村小学教师自身发展的迫切愿望。而提升农村小学教师的综合素养的主要途径就是校本培训。我校通过校本培训,为教师专业化素养的提高搭建平台,这是学校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校本培训最大的特点是学习与工作有机统一,以工作中问题的解决激发学习动机,通过工作能力的变化和工作效益的提高体现学习的价值;同时,通过校本培训的组织和管理,加强教师间的协作与交流、互帮互学、互教互学、互相激励、比学赶帮,建设会学习的教师群体,促进教师综合素养的提高。

(1)以“提升”为中心,促进教师全员参与实践。我校把教师专业思想的发展、专业知识的发展、专业技能的发展和专业技术发展当作培训的重点和专业发展的目标。因此,围绕课程改革,主要开展了以下几方面的全员培训:一是开展说课和集体备课。即每位教师授课前都要进行说课;授课内容相同或相似的教师要集体备课。二是开展教学反馈活动。即采用填写反馈表格、召开小型座谈会、个别交谈等形式,听取其他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意见。三是开展评选优质课活动。即每学期每个教师都要上一定数量的公开课,然后在这些公开课中评选优质课,以督促每位教师认真上好每节课。四是在适当的时间内要求教师编拟一份任教学科的试卷。在学生考后进行系统地情况分析。五是开展学习和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活动。即要求每位教师娴熟地掌握多媒体教学技术,改变教学手段,使之能更好地适应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六是开展综合读书活动。即要求每位教师利用业余时间大量阅读各种书籍,撰写读书笔记和读书心得等,来促进教师综合文化素质提高。具体做法就是,学校规定教研组或教师个人定期要阅读的教育著作和相关书籍。做好“摘要+反思+建议”的读书笔记,定期收集进行编印和交流,将教师的合理化建议纳入教育教学管理体系,并将学习效果作为教师工作考核内容之一。这样做可以加强经典理论书籍的专题阅读、定向阅读,提高阅读质量,提升教师的理论素养。

(2)以“问题”为中心,对教师进行分类培训。为增强理论学习的实用性,实现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的有效对接,我校征集教育教学中的难点、热点问题,每学期确定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引领教师广泛阅读教育书籍、上网学习,把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解答问题的先进理论整理出来,点明推荐理由及对问题的思考等,并在教师间组织交流学习。每年学校都有新教师调入,为了让他们尽快适应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学校实行“师徒结对”的形式,解决新进教师的角色转换问题。通过帮助新教师备课、指导上课、课后自评等,使新进教师能快速适应教育教学工作,融人到新的工作环境和人际关系之中。此外,学校还专门开展青年教师做教学调研、新教师做汇报课、成熟型教师做课堂展示等活动,促使各层次教师不断获得成功的喜悦或得到赞扬肯定,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专业素养的提高。

二、激励教师成长,提升专业素养

科学有效的激励是学校调动教师积极性、促进教师成长、提升专业素养的有效方法之一。我校采取灵活有效的方式构建激励机制,即满足教师合理的需要,激发教师积极工作的热情,引导教师主动进行自我发展,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升。

1.考核评价激励促成长

我校建立健全一系列考核评价制度,内容包括教师的德、识、能、绩、勤,坚持形成性考评和终结性考评相结合,过程考评和内容考评相结合。学校对教师考核评价工作规范化,可为教师进行自我诊断性评价以及在教育教学中进行经常性评价提供依据,从而形成一股促教师成长的激励力量。

2.事业发展激励促成长

事业发展激励是造就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强大动力。学校十分关心每个教师的职称评定工作。在通过职称评定促进教师事业发展激励方面,学校要求每个教研组开展教学课题研究,做到有课题、出成果:要求教师在备课、课堂、学生身上下功夫;要求青年教师勇于开展各种教学竞赛、教学骨干教师勇于挑担子、老教师发挥传帮带等,以此为教师参加职评而创造评优、评先、出成绩等创造条件。

篇(2)

【关键词】:人文素养 素质教育 提高 改革

人文素养的教育与培养对教师而言,实质上就是人文知识的传播、人文情感的养成、人文素养的提高和人文精神的培育。或者,概括为人道的精神、科学的态度、艺术的情怀、生活的情趣。

实施素质教育,深入开展新课改,教师理应担当此重任,而新课标又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搞好素质教育,教师不仅掌握精湛的专业知识和系统的教育科学知识,还应具备广博深厚的文化素养,这样才能成为学生思想的引导者,用自己的学识、人格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一、提高教师人文素养的必要性

教师是科学文化的学习者,是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履行着教书育人的职责,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合格接班人的使命,同时也肩负着提高民族素质的重任。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对物质文化需要的日益增长;随着教育的改革,教育环境的改进、教育目标的完善,人们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与呼唤,以及民族优秀文化传承等形势发展的需要,人们对教师,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广大教师提出了提升人文素养,提高文化品质,加强对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教育的更高要求。因此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中小学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满足社会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来看;从师生自身全面发展的需求来看,提升中小学教师的人文素养,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培育是学校十分迫切重要的大事。它对创建和谐文明社会,提高民族素质和人的综合素养;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建立学校学习型团队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教师人文素养的修炼方式、方法

(一)构建培育系统。促进教师人文知识积累和教育教学能力提高的有机结合。要把教师人文素养培养纳入本市中小学教师培训规划,作为全体教师职务培训的重要内容。要组织专家讲座、征文比赛、网上论坛等系列活动,开展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知识学习。激发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养成自觉阅读的习惯,拓宽视野,加强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二)完善资源系统。通过各种途径为教师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编写教师人文类系列丛书和资料包,推荐相关辅助学习资料。加强学校图书馆建设,满足教师学习需求。开设“上海市中小学教师人文素养”专题网页,搭建学习交流平台。充分发挥博物馆、艺术场馆和人文讲坛等文化设施功能,开展“教师走进经典”系列活动,向教师提供优秀文化、科普、艺术成果配送服务。

(三)优化实践系统。开展与人文素养

相关的各类实践活动。

探索多种载体,充分展示教师的才艺和魅力。组织教师参加以中外优秀文化、科技创新、城市发展为主要内容的参观考察活动,陶冶情操,体验人生。注重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磨炼教师的意志品质,内省自身,感悟教育工作的意义和价值。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形成良好的教风、学风、校风。 ( 四)、拜访名师 学在身边

名师有两类,一类是全国非常有名的教师,如魏书生、李镇西、窦桂梅、李吉林;一类是在一定区域有名的教师,如本市的名师、学科带头人。这些教师之所以有名,一是课上得好,二是教育素养高。而要课上得好,首先是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只有具备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深刻地解读教材、熟练地驾驭教材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创造出生动活泼的、具有生命活力的课堂,为学生的幸福生活和生命成长奠基。拜名师,不是简单地模仿名师的教学技巧、教学过程、教学模式,而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学习名师先进的教学理念和追求卓越、不断完善的进取精神。一个名师就是一本鲜活的教科书,值得我们认真解读,从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挖掘成功的经验,品尝教育的力量,感悟教育的真谛,提升教育的智慧。

(五)、提升人格 健康心理

教育的真谛是育人,育人的核心是塑造人格、养成道德、培养人文精神。人格、道德、人文精神的获得更多地通过潜移默化的感染、熏陶,因此教师必须道德高尚、人格完整,这也是素质教育提出的要求,而且这种道德人格必须是建立在上述知识、观念、意识的综合融通的基础上的,这样的道德人格才具有巨大的教育价值和教育个性。

心理健康是现代人立足社会、生存发展的一项基本素质,教师的心理素质不能满足于平衡心理、愉悦生活的层次上,他更要以健全的心理素质去操纵课堂教学和课外教育活动,以从容不迫、游刃有余的理智去准确生动地感染学生,以自然真实的情感表达与学生产生心灵的共鸣,以形式多样的心理技巧增进教育教学的成效。

三、加强机制建设,为提升教师人文素养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一)形成组织保障。把教师人文素养提升工作纳入全市教师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统筹部署。协调宣传、科技、文化等相关部门,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要结合自身实际,制定相关工作计划,因地制宜,挖掘区域资源,形成工作特色。学校要把提升教师人文素养工作与日常的教师政治学习、校本培训工作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校工会、教师社团等群众组织的积极作用。

(二)确保所需经费。教育行政部门将

篇(3)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6-0181-01

教师的素养是指教师在其职业生活中,调节和处理与他人、与社会、与集体、与职业工作关系所应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或行为准则,并在这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它包括:教育思想素养、职业道德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身心素养五个方面。中职专业课教师素养提升需要个人、学校、社会、企业、行政部门等多方面的作用。随着校企合作的不断深入与融合,企业在中职专业课教师素养提升方面的作用逐渐凸显,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 更新教育观念,提升教育思想素养

无论是黄炎培的“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理论与实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的教育理念,还是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对于很多专业课教师而言却仍然停留在理论阶段,没有切身的体会和成功的案例。2007年12月25日《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第五点“不断增强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和实践能力”中强调:建立职业院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专业教师每两年要有两个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专业课教师通过自身下企业锻炼,教师可以亲身体会企业对人力资源的真实需求,了解专业岗位群的具体要求及发展趋势,获得企业对人才培养、专业课程设置要求的第一手资料,从而可适时调整专业结构和专业课程体系,从而在修订实施性教学计划时更能有的放矢。同时,教师通过下企业锻炼和带学生到企业实习,对教育思想有深刻体会并能内化,进而产生新的教育心得。

二 感受企业文化,提升职业道德素养

专业课教师在下企业实践锻炼期间,将接受企业培训和顶岗实习,期间要同企业工人师傅、企业管理人员密切接触,切实了解企业的制度、企业的物质、企业的理念、企业的行为等企业文化。良好的企业文化会促进专业课教师坚守扎根职教、发展职教、献身职教的职业理想,使他们日后更能爱岗敬业,积极地、热情地投入工作中。

三 融入科研团队,提升知识素养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新兴技术不断应用于各个行业,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专业课教师要能迅速掌握本行业最先进设备的操作技术并随时将其渗透到教学中去。目前,中职学校会选派教师到企业实习见习,一方面参与产品研制开发,了解行业最新的发展动态,提高教师对市场的需求和发展趋势的观察力和判断力;另一方面专业课教师可以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协助企业进行技术革新,融入企业的科研团队,便于其不断地学习新理论、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增强自身的知识储备。

四 加强实践训练,提升能力素养

目前,中职专业课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的主要几种形式:(1)员工式。教师除具体工作外,还参与对企业员工的培训和研究项目,在贡献自己已有知识与技术的同时,也在不断吸收企业的精髓。(2)助手式。下派教师在企业里不独立工作或只是充当助手,跟随企业里某职位的工作人员一起工作,观察他一天的工作情况,熟悉工作日程与安排。(3)短训式。下派教师在企业里待上几个星期或几个月,有一份具体的工作,在实践的过程中了解工作的内容,需要具备的能力,学习行业里的技术,接受行业的新观念。(4)轮训式,它是短训式的一个补充。一种是轮流安排教师到企业的某一个岗位上实习,另一种是同一教师间歇式地到企业去进行短期多轮次的锻炼。

无论哪种形式,专业课教师都能通过在企业车间的磨炼,熟练掌握相关专业操作技能,为理实一体化教学、项目化教学奠定了基础。目前中职学校还可吸收行业企业中优秀人才,充实教师队伍;聘请具有高级技工、高级技师证书的专家作为生产实践指导老师。专业课教师也可在学校进行实践训练。

专业课教师实践训练,不仅是提高实践操作技术的过程,而且也是备课的过程,一定程度上能提高教学能力。教师通过顶岗锻炼,可以用丰富、翔实的生产实践案例充实课堂,反映企业的实际情况,使专业课教学体现其真正的价值。

五 拓宽交流空间,提升身心素养

在专业方面,专业课教师在学校交流的人相对较少,只局限一个教研组,有时一个学校、一个专业只有一两个人。工作中的焦虑、压抑、疲劳有时无法通过交流排遣。走近企业,扩展了交流的空间,使生活更加阳光,而实践中的纯体力活,无形中又锻炼了身体。

需要注意的是,与学校合作的企业学校要严格挑选。专业课教师与企业之间的互动中,企业对专业课教师会产生较大的影响,某种意义上说企业就是专业课教师的老师,如果企业没选好,对专业课教师素养的提升就不会起到预期的效果,甚至会适得其反。

采取多种形式,切实发挥企业在专业课教师素养方面的作用,提升专业教师的社会竞争力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增强学校与企业的联系。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校企联系将更加紧密,合作的形式将更多样,合作的程度将更深入,企业在专业课教师素养提升方面也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篇(4)

职业教育是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个人就业的要求,对受过一定教育的人进行职业素养特别是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为其提供从事某种职业必需实践经验,并能迅速适应职业岗位需要的一种教育。就目前状况而言,我国职业教育还存在着一系列不尽如人意的问题,但单就学校层面来看,教师素养的提高是职业教育进步的关键,因此如何通过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提升教师素养将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一条路径选择。

一、职业院校教师素养涵盖的内容

优质技能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辛勤培育,而教师素养对职业教育学生的知识、能力和身心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职业院校教师素养主要由以下几方面构成:

1.教育思想素养

教师素养的核心内容是良好的教育思想素养。针对职业教育的“职业性”特征和职业教育学生特点,职业院校的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职业教育课程观、教学观、人才观、质量观,遵循职业教育教学规律,以科学的方法培养适应行业和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2.职业道德素养

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中应将职业道德遵循作为行为规范和准则,职业道德也是教师道德结构的主体部分。教师应具备高度的责任感与敬业精神,治学严谨,言传身教,注重自身职业道德提升的同时,着力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才能为社会培养德能兼备型人才。

3.知识素养

职业院校教师具备的知识素养应包括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素养、精湛的专业知识素养、所需的教育学、心理学和管理学相关知识素养。教师在精湛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在学生的学习成长过程中,不断调整其知识结构,全方位学习发展,才能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完成新时代教书育人的使命。

4.能力素养

能力素养是教师进行教育活动、完成教育任务的重要保证。职业教育的特殊性要求教师具备包括教学设计能力、教学执行能力、教学科研能力、教学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能力素养。

5.身心素养

教师职业素养建立的基础是健康良好的身心素养。职业教育教师的工作既是一种创新性的冗杂的脑力劳动,也是一种需要承受实习实践强度的体力劳动,因此必须要求教师要具有良好的身心素养。

二、当前职业院校教师素养的不足

1.职业道德观念和精力投入有待提升

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主体,其敬业精神和教学热情会随教学实践传导给学生。目前部分职业院校教师只专注于教授相应职业知识,对于学生专业知识之外的诉求不闻不问,职业道德观念和爱岗敬业工作作风欠缺。

2.实践教学技能仍有欠缺

精湛的实践教学技能是职业院校教师教学的主要特点,但就实际情况看,很多职业院校教师并没有经过企业社会实践培训,职业院校受自身条件约束也很难吸引企业优秀高职称人员进入,更多的年轻教师是毕业之后直接从校门进入校门,实践教学能力整体欠缺。

3.创新能力后劲不足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是职业院校的使命所在。就现实而言,很大一部分职业院校教师只重视理论知识的灌输和课堂教学的传授,在意识中并没有重视起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观念落后必然导致行动的滞后。另外很多职业院校教师不主动接触企业,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和实际创业经验,这严重影响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三、人力资源管理视角下职业院校教师素养提升的路径选择

职业院校人力资源管理是指学校运用科学的原理、原则和方法,根据人才发展规律和学校主要任务,对各类人员进行人力资源规划与实施,协调和控制好人事关系,重点做好教师的聘任录用、调配交流、奖惩任免、培训考核、工资福利、职级晋升、离休和退休等工作,使学校人力资源利用高效率、高效益。教师是学校的第一人力资源,教师素养就成为人力资源的重要内涵,人力资源是职业院校提升竞争力和发展力的关键因素,也是职业院校管理的核心内容。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能够起到对教师素养的外化提升作用和内化促进作用,成为大力推动职业院校进步和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人力资源管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提高教师素养。

1.运用科学方法开展教师招聘工作,严格教师准入标准

招聘是职业院校教师来源的主要渠道和师资力量补充的重要保证,也是学校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环节。职业院校的招聘工作除通过社会公开招聘外,也可与企业合作,聘请企业具备精深专业知识和丰富实践技能的人才到学校做专职或兼职教师,但无论通过哪种渠道,准入的方法和标准都需严格执行。测试的内容也要涵盖教师素养的五个方面,严把教师质量关。

2.运用多种方式加强师资培训工作,不断提升教师素养水平

现代职业教育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更新教师的职业教育理念和知识,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升教师素养来适应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诉求,成为职业院校人力资源管理的一大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一是学历、科研教育。鼓励在职教师利用业余时间继续提高学历,加深科研工作,创造科研成果;二是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培训。鼓励、派遣教师到企业进行培训学习,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知识和能力素养;三是加强教师职业教育理念和管理技能培训。培育教师正确的职业教育观,提升教师的教育思想和职业道德素养;四是举办多种文体活动,增强教师热爱学校与本职工作、热爱学生、热爱生活的良好态度和身体素质,提升教师身心素养。

3.运用人本主义理论指导教师使用工作,推动教师个性发展

职业院校管理者应当树立依靠教师办学,依靠教师管理的全新管理理念,科学使用教师,高效执行教师管理职能,建设专业、结构、数量均合理且具有较高素养的教师队伍,这是学校教育发展必由之路。教师使用工作必须遵守“以人为本”原则,尊重教师、相信教师、依靠教师,使教师得到自我实现。推动教师素养整体水平提高的基础上,满足教师个性发展的需要,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校和教师共同得到良好的发展。

4.运用科学手段加强教师考核工作,细化教师素养考核指标职业院校教师考核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的基础和前提。运用科学的考核方法和手段对教师阶段性工作进行客观评价,对于提高教师素养,激励先进,鞭策后进,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职业院校可将教师素养的各个方面纳入考核体系,制定详细指标:一是素质指标,包括教育思想、职业道德、廉洁自律等;二是能力指标,包括组织协调、学习创新、业务技能、执行规范等;三是态度指标,包括进取敬业、服务意识、团队意识等;四是教学质量学生满意度指标,包括教学基本功、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五是业绩指标,包括教学工作业绩、管理工作业绩、科研工作业绩、招生工作业绩等。定性、定量考核相结合,全面提高教师考核水准。

5.运用多种措施强化教师激励工作,构建教师素养激励机制激励是对员工人性观的管理,即“指组织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对员工的本性的基本假设、估计与认识,也就是对员工的个人本质、基本需要和追求、对组织和工作的立场和态度、对管理手段和形式的偏好等内容的认知和判定。”在职业院校,教师激励工作应坚持以人为本和公平原则,通过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方式,适度运用竞争手段,因人、因需、因时而异,围绕教师素养的五个方面,掌握好激励程度和内容,构建完善教师素养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1]樊永生.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08,(3):60-61.

[2]马建新.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57.

[3]孙丽霞.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及其前景展望[J].职业教育,2015,(35):150-152.

篇(5)

高校教师作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拥有者和传递者,背负着开展教学科学研究、教书育人等各项工作,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及其重要。

一、高教教师专业素养的基本内涵

高校教师专业素养是指高校教师在其职业生涯中,调整和处理与同事、与学生、与领导、与社会、与工作关系时所表现出来的观念和行为,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即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专业知识包含普通常识文化知识、专业学科知识和教育心理学科知识;专业技能即指高校教师从事教学研究工作的技巧和能力,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应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能在教学过程中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的素养;能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的素养;具有教学研究、教育科研能力的素养。

二、提升高校教师专业素养的必要性

1、促进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社会地位的提升,实现荣誉感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进步,教育环境的变迁,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如果高校教师一成不变、不思进取,不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就很难化被动为主动,无法理清教学和科研的思路和方法,难以明确教学和科研的目标,最终将被时代所淘汰。所以,教师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才能促进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进而优化个人的职业生涯,提升社会地位,实现荣誉感。

2、提升高校的办学质量

高校教师作为高校最为重要的资源,其自身专业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高校的办学质量。在经济、政治、思想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今天,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数的不断增多,教师队伍的不断扩展,高校教师的人生观、价值观已发生变化,从从前的“春蚕”、“蜡烛”、“园丁”到现在的“简单执教”、随意的“拿来主义”、“现世俗化”,已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职业价值。分析原因,在于教师专业素养的不足和缺失。所以,教师只有也唯有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才能提升高校的办学质量,促进高校事业更快发展。

三、提升高校教师专业素养的途径

首先,学习和思考是提升高校教师专业素养的基础。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要树立终身学习观,通过不断的学习来优化自己的思维、激发自己的智慧、提升自己的素养。其次,完善的培训制度是手段,各高校应制定必要的培训制度和措施,建立行之有效的培训体制。

公平理论的主要内容是当一个人做出了成绩以后,他就会关心自己所获得的报酬,并且他不仅关心自己的所得报酬的绝对量,而且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相对量。因此,他要进行种种比较来确定自己所获报酬是否合理,比较的结果将直接影响今后工作的积极性。所以,无论是何种方式和动因促进高校教师提升专业素养,最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提升专业素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要归集到提高教师收入多少的问题上来。教师收入的多少又在于有一个公平、合理的分配方案,其中分配方案的基础性、核心性问题在于工资结构的设计。

四、绩效工资改革的现实背景及现状

2006年7月1日,人事部、财政部推出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开始了建国以来最大规模的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2009年国务院常务会议,指明了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的基本原则,并决定2010年1月1日起在事业单位中执行绩效工资。江苏省人社厅和财政厅联合印发了《关于印发省直其他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实施办法的通知》(苏人社发〔2012〕142号)、《关于省直其他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若干具体问题的处理意见》(苏人社发〔2012〕154号)文件。根据这些文件的相关精神,岗位绩效工资制度中的绩效工资部分作为此次工资制度的重要内容正在事业单位逐步分步进行,高等院校是此次绩效工资改革的重点单位之一。

五、绩效工资的基本内涵及框架

绩效工资,是以人为中心,以岗位设置为基础,以绩效考核为手段,以提高教职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为目的,根据教学工作量、科研工作量、社会服务量以及其他各种业绩作为分配要素来进行分配的工资制度。我们可以运用绩效工资结构比例的调整对教职工个人努力道路的导向作用来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激发教师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的创新能力。根据文件规定,绩效工资由基础性绩效工资和奖励性绩效工资两部分组成。基础性绩效工资是国家或者省市以文件的形式直接给予的标准,而奖励性绩效工资在总量控制的基础上由各高校自行制定方案进行实施。

基本上,各高校制定的奖励性绩效工资的框架为基本津贴、目标津贴、业绩津贴等部分。基本津贴:依据本人聘任的岗位确定,体现个人的业务水平、工作能力和担负的责任;目标津贴:依据各学院、各部门完成目标的情况和目标考核的结果进行分配,体现各学院、各部门的综合实力;业绩津贴:依据个人教学科研工作的成果、承担的教学科研项目确定。基本津贴及业绩津贴的影响因素及权重如表1所示。

六、设计促进教职工专业素养发展的绩效工资结构

二级学院对教职工的具体情况更为了解,更清楚用何种方法、手段更为有效地激励教职工素养的提升,能做到因时、因人、因地制宜,灵活变通。因此决定了我们在做奖励性绩效工资设计时,应实施打包二次分配,根据各种影响因素所占的比重,及各二级学院业绩在全校业绩中所占的比例计算如何打包。然后由各二级学院根据学校总的指导原则及各二级学院的具体情况自行制定科学、合理、公平、体现绩效的二次分配方案,报学校审核并批准后按二次分配方案实施分配。

根据各高校发展的战略目标和阶段性目标及学校发展的侧重点、大学科研程度和研究生的拥有量等,我们可以将各高校划分为教学型高校、科研型高校和综合性高校。教学型高校比较侧重于教学,是以基础学科的教育为主,且多以本科教育为重点,需要应用型技能人才,着重教学能力。因此我们在奖励性绩效工资方案时,应提高教学工作所占的权重即X4、X5。通过收入分配的导向作用,使教职工努力的方向与学校发展相一致,致力于教学能力的发展;研究型学校与普通院校相比,研究型大学较侧重于学术研究,同时兼顾教学,需要学术型研究人才,看重科研能力。因此我们在奖励性绩效工资方案时,应提高科研工作所占的权重即X6,通过收入分配的导向作用,使教职工致力于科研能力的发展;综合型学校实施多学科均衡发展策略,专业覆盖面广,但也有各自的优势专业。人才培养应该致力于知识面宽,应变能力强,综合素质过硬,具有一定的复合知识,有开拓精神和研究潜力,以技术开发,技术应用为主的高级专门人才,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同时并重,因此我们在奖励性绩效工资方案时,应合理并重地分配教学工作X4、X5和科研工作所占的比重X6,来引导教职工的教学和科研能力发展齐驾并驱。

教师专业素养中不光包含专业知识、理论知识、教育哲学、逻辑学、心理学等显性知识、显性素养,还包含很难被清楚地识别和分享的隐形知识、隐形素养。隐形素养不易表达、结果分散、逻辑混乱、稍纵即逝。如想隐形知识、隐形素养转化显性知识、显性素养,化分散为聚集,化混乱为秩序,抓住机遇,把教师专业素养提升到最显著面,这就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如何激励教师愿意花费这个时间和精力来化隐性为显性是个重点和难点。从绩效工资结果设计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从奖励性绩效工资中挪出一块来专门用于此项的奖励。

【参考文献】

篇(6)

初级层次的师资资源均衡的达成并不与教育质量的提高同步实现,高质量的教师资源能否化为高质量的教育成效,关键在于教师主体的全方位专业素养提升,实现专业知识的丰富、专业能力的加强和专业实践的深入。教师队伍建设究其实质是“人”的建设,与教学硬件资源优化存在根本差别。也就是说,人的差别很难通过行政调拨与加大财政投入来改变,只能通过教师专业化发展和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来实现。加之现有教师再培训与专业素养提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决定了农村教师的主体专业素养提升还需要时间,因此教学的物质资源的丰富并未带来城乡基础教育质量的均质发展,亟待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同步跟进,防止农村教师队伍发展的滞后成为城乡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短板”。

(二)农村教师待遇提高与社区周边的生活质量提升不对等

改革开放后,国家采取多方面措施提高农村教师工资待遇,改善其工作条件,教师的工资水平有了较大的提升。特别是在农村和小城镇,教师的工资与其他行业相比,属于同区域较高水平。工资待遇的提升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农村教师个人“小康”生活的实现,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生的追求转向更高层次的目标,这需要生活条件、工作环境、社区文化等众多因素的配套对接与支援,以达成物质生活、职业工作及精神追求的全方位提升。而目前农村社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生活的整体质量决定了农村教师待遇提高与社区周边的生活质量提升二者之间还存在一定差距,特别是文化生活、精神层面的丰富与愉悦需求难以得到满足,问题较为突出。

(三)频繁的人才流动不利于教师扎根农村学校

为缩小城乡教师队伍差距,促进教师资源向农村学校倾斜,国家采取县域教师流动制,鼓励城区教师和应届师范毕业生到农村学校支教,高校免费培养师范生等多项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教师数量短缺的问题,充实了农村教师队伍,但还未能从根本上改变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养和专业水平不高的现实。县域流动与支教的教师流动性大,农村学校很多时候成为他们暂时的栖息场所,等流动期满或支教任务完成后,绝大部分城区教师都会选择离开。以服务农村教育为培养目的的免费师范生与农村教育硕士学成后难以长期投身农村教育,新教师的成长与扎根农村教育也需要一个较长时段的锻炼与考验,况且教师具有自由流动的权利与主体意识诉求,采取行政调配与鼓励教师到农村发展的管理措施促成的教师向农村的流动,并不能保证教师全身心融入农村学校。

二、城乡基础教育师资可持续均衡发展的重要性

(一)凝聚学校文化的关键

学校与文化关系密切,是文化传承、传递与保存的重要场所,而文化是学校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因其特殊的文化教育使命与任务,决定了其是一个深受文化浸染的地方,一所学校的长足发展离不开文化作为长驱动力。学校的组成可以看作一个整体的教育团队,教师是学校团队的主体成分,也是校园文化创设的中流砥柱。要充分发挥师生在校园文化发展中的创造能力和主人翁精神,发动教师全面参与文化建设进程,营造学校文化底蕴,提炼校园文化特色,生发校园文化主人翁的自豪感。加深教师对农村学校文化的认同感,通过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和职业道德的培养,结合学校周边农村社区域情,综合学校发展历程与特色,提炼学校特色文化。发挥文化团体的聚合作用,通过发挥文化的聚合作用凝聚教师个体,挖掘团体文化的向心力,增强教师对农村学校文化的认同感,并最终在文化的感召聚合下,一心一意投身农村教育。

(二)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的基石

农村学校优质师资相对来说比例小,绝对数量少,农村学校教师的整体专业化水平有待提升。教师作为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优质师资数量少或难以长期投身农村教育,农村师资队伍专业素养整体水平欠佳,就会导致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缺乏相应的人力资源保障,最终会导致农村义务教育质量下降。以城乡基础教育师资的可持续均衡发展为出发点,发散城市众多的基础教育优质师资的辐射范围,发挥原有农村学校优质教师的领头羊作用,城市、农村中小学双管齐下,协作并进,促进农村基础教育教师队伍的整体专业素养养成,摆脱农村基础教育学校师资发展的困境,克服农村义务教育发展难题,清除师资质量提升的障碍,提高农村基础教育的质量,使广大农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诉求得以满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三)城乡教育统筹深入发展的保障

《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国务院及各级人民政府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城乡师资均衡发展作为统筹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环节,城市与农村的义务教育师资的质量差异成为制约城乡教育水平均衡发展的关键因素。教师的专业素养与教学质量直接相关,与教师职业道德、工作热情和工作投入度密切相连,城乡义务教育师资可持续发展既要注重提升教师的专业文化素养,又要注重培育教师的工作热情,重视教师的工作激情的保护。农村义务教育师资可持续均衡发展,可以深入促进城乡教育统筹,为城乡教育一体化提供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统筹城乡师资可持续均衡发展不是农村教师城市化,而是在实现城乡教师地位平等的基础上,融洽城乡教师关系,实现城乡教师共同发展。

(四)促进教育公平的突破口

人们生活水准提升至小康后对于义务教育的诉求已不仅仅停留在教育公平的层面,同时还要求享受高质量的教育服务。传统的城乡二元体制下的义务教育师资配置结构已难以兼顾人们对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的双重诉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提高教育质量作为重心。教师是教学过程的引领者,教师整体质量的高低能从根本上决定教育水平的发展高度。城乡可持续师资建设的新型模式力求城乡教师在业务培训、经费保障和后勤服务等方面多方合作,携手进步,为城乡学生供应平等教育条件及教育机会,保障城乡学生共同享用同质的教育资源,为城乡学生共同拥有水平相当的教师队伍提供了前提,在保证公平的基础上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从而为破解城乡义务教育不公平问题提供有力保障。

三、城乡基础教育师资可持续均衡发展的实现路径

(一)加快扶持农村教师发展的配套体制改革

目前国家就是通过行政调拨与倾斜支持、强化管理与配套服务的措施,保证城乡教育资源配置的基本均衡。在城乡教育资源特别是硬件资源方面实现基本配置均衡后,更需要相关的配套政策巩固已有成果,促进城乡师资的持续均衡发展。首先,完善相关政策,保证教师发展需求。对农村薄弱区域学校进行优先补偿,对“特岗计划”及免费师范生项目中的教师及支教教师满期留任的,相关支持服务措施要及早出台,激励更多人才在农村学校任教,让这类教师住得久远,教的安心,活的舒心。其次,建立激励机制,激发职业热情。要形成城乡师资队伍共同进步、持续发展的长远有效机制。鼓励高校与基础教育学校、教学研究部门、社会相关部门和教育管理机构多方合作,共同探索“协同教研”、“双向互聘”、“岗位互换”等教师成长发展新模式。在职称评审、岗位聘任、职位晋升等方面制定相关政策,为农村教师发展创造条件。第三,发展农村文化,丰富教师的精神生活。加快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进程,强化学校周边社区的文化娱乐场所建设,完善生活服务设施配套,满足教师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立足本校提高教师团队的专业发展水平

提高教师队伍的总体专业发展水平,是实现城乡基础教育师资可持续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途径。特别要发挥好农村学校本校教师为主体的自主造血功能,生成促进农村学校发展的自有生力军,依靠农村基层学校本土教师的主体力量。重视本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让教师从主观上愿意全身心投入农村教育事业,为农村教育发展奉献力量。搭建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建立支持教师专业提升的配套服务机制和注重教师主观能动性发挥的激励机制,积极开展立足本校的教学研修和实践活动,组建以学科为基本单位的合作研究单位,从课堂教学过程的实际问题出发,引导教师积极自我反思,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强化教育理论的学习,提升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做到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融合。革新校本培训方式方法,激发教师的内在动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增强其专业身份认同和职业自豪感,实现其教学理想及教育价值。

(三)发挥学校特色文化的聚合功能

每所学校因其发展历史、所在地域及领导风格的不一,会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学校文化。校园文化具有文化的陶冶、导向、凝聚与教育四大作用。教师人在学校,身心就会时刻受到学校文化的熏染。通过深入挖掘校园文化内涵,凝练校园文化品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广大教师对于本校的校园文化就会形成广泛认同。在文化认同的前提下发动教师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将其作为促进教师发展的根本途径。要强化新进教师对学校文化底蕴的认识,促进教师对校园文化的理解与认同,用学校文化熏陶人,留住人,以校园文化增值的方式提升学校竞争力。

篇(7)

图1数据显示:有66%的学生认为教师只上一节思想品德课,有34%的学生认为经常被主课老师占用,14%的学生认为基本没有上思品课。由此可见,学校德育课程落实普遍不到位, “重智轻德”现象尤为突出!

从图2数据显示,有53%的教师认为部分学生不遵守纪律,有44%的教师认为部分学生厌学。由此可见,教师在学科德育渗透途径中的方法不当,德育效果不理想。

图3数据显示,有60%的教师认为培训有待加强,8%的教师认为没有培训过。由此可见,德育教师在工作中缺乏专业理论的指导, 教师德育素质需要提升。据我考察武都城区小学普遍缺乏专任德育教师,在“重智轻德”教育大环境中,德育教师多数由其他科目的专任教师兼任。

尽管当地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领导在德育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可是由于当地人文素养及社会不良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学校德育工作效果不太理想,跟不上素质教育的步伐。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方针,落实和做好“武都城区小学育德育人工作”,势在必行!就目前武都城区德育现状,让我同时也看到了令人担忧的广大基层教育。我建议重视小学德育,在经济文化素养普遍落后的基层教育中应高度重视品德教育,在育人工作中要“加强德育教师专业化队伍建设与重视学科德育渗透相结合”,走育德育人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教育管理机构及校领导应重视小学生德育工作。

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既要考虑培养高智商的人才;又要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教育还应面向全体学生的未来发展,就应考虑大多数提早步入社会的学生,教会他们学做人显得更重要。学校德育特别是小学德育,具有“全面系统性和时效性”,学生德育应从小抓起。教育学生从小学习良好的仁义道德,从小掌握基本的道德认知技能,从小学会辨别和认知善、恶、美、丑等言行举止。

在当今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学生思想极易受到周围不良环境的影响,如今已出现学生伤害别人、甚至伤害亲人的违法、犯罪行为,还有伤害自身的自杀行为等等层出不穷,真叫人心寒!在经济文化素养普遍落后的基层,小学德育意义远远大于智育,教育管理机构及学校领导应高度重视小学生德育工作。在思想上要深刻认识到学校育德的重要性,在工作上应以身作责,彻底转变“重智轻德”的做法。

二、教育管理部门及校领导应加强德育教师专业化队伍建设。

在当今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如何培养儿童的道德认识能力,如何加强小学生基本道德和行为规范的教育,成为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我认为应加强德育教师专业化队伍建设,提升学校德育师资力量。在专业德育教师和系统的德育教学条件下,为更好的落实学校育德、育人理念,为“培养儿童的道德认识能力,加强小学生基本道德和行为规范”等德育工作做好智力准备。

教师专业化的基本含义包括:第一,教师专业既包括学科专业性,也包括教育专业性;第二,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教师专业化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在当地应试教育观念仍然根深蒂固的现状下,走育德育人可持续发展之路,如何培养德育工作者专业化素养、如何加强德育教师专业化队伍建设,成为德育工作的当务之急!建议做好以下几点:

1、地方教育管理部门建立德育监管机制,明确目标,责任到位;并监督学校细化到管理制度和工作计划中,落实到德育课程安排及班会和少先队活动中。2、学校应落实德育专任教师,开齐、上好品德课,组织开好每次班会,积极开展有教育意义的少先队活动等,以保证学校德育工作有效落实。3、加强德育教师专业素养培训、学习。地方教育管理部门及学校应定期组织培训德育专任教师、班主任老师和大队辅导员,开展小学育德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集体学习,提升学校德育师资素养,为建设德育教师专业化队伍打下坚实的基础。4、学校应开设校本培训,定期集中培训教师师德,动员全员育人与教师榜样示范相结合。通过老师良好的言传身教及榜样示范,教育学生。5、学校定期组织班会课、思品课等公开教学,定期开展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以促进学校德育教学质量。6、学校务必要求全体师生说普通话,讲礼貌。在文明的言行举止中体现出师生和学校的德育风貌。7、地方教育管理部门及学校领导应加强德育监管,及时总结评价。注重德育教育的过程性评价与德育素养质量的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细化德育过程监管。8、学校鼓励德育科研工作,加大对有突出贡献者的激励措施。

三、校领导应重视与学科德育渗透相结合。

篇(8)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06-0056-03

我国对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培训在近十几年的发展中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仍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培训活动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教育传播活动,笔者以SMCR传播模式为视角,从信源、信息、通道、接受者等因素对现有的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培训过程进行分析,发现问题,旨在提出可行的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培训策略。

一、SMCR传播模式

1.SMCR传播模式的内涵

SMCR(Source Message Channel Receiver)传播模式是1960年贝罗在拉斯韦尔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来的。SMCR传播模式认为传播过程是由信息、信源、通道、接受者四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共同决定的,而传播过程的每一个要素又受其自身因素的制约。[1]从下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在SMCR传播模式中,对信源和接受者的研究要考虑到传播技巧、态度、知识、社会背景、文化等因素;对信息的研究要考虑到要素、结构、内容、处理、符号等因素;对通道的研究要考虑到人的视、听、触、嗅、味等感觉。

2.SMCR模式对教育传播的影响

SMCR传播模式现在常用来解释教育传播过程,它明确而形象地告诉我们,为了提高教育传播的效果,必须研究和考察各方面的因素。要想提高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培训效果,需要考虑到教育行政机构、学校、培训者、受训教师、培训过程中所使用的媒体等要素,基于SMCR传播模式对这些要素进行分析, 能够使我们以更清晰的视角和更微观的层次去解析各个要素,发现培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培训策略和技巧。

二、在SMCR传播模式下解析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培训过程中的要素

根据SMCR传播模式,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培训过程同样包含信源、信息、通道、接受者四个要素。

1.信源

信源是传播过程中的发起者。在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培训过程中,根据不同的层次可以将信源分为教育行政机构、学校、培训教师和受训教师。

从宏观层次来讲,教育行政机构推广教育体制改革,并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这一章中提出:“完善培养培训体系,做好培养培训规划,优化队伍结构,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 在总体高度上强调了教师培训的重要性,指导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培训工作的开展。

从中观层次来讲,学校对教师信息素养的重视和投入也影响着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笔者从师范类院校和中小学校来分析,师范类院校承担着培养中小学教师的主要责任,师范类院校的信息素养培训主要通过课程来实现,因此信息技术课程设置、学校管理制度等因素也间接影响着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培训工作的开展。中小学校的领导对信息素养的关注,会影响到教师入职教育、职后教育中校本培训的开设效果,以及学校信息技术软硬件建设和资源配置等因素。

从微观层次来讲,培训教师和受训教师都是培训过程的直接参与者。培训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教学经验以及对培训知识的掌握等因素直接影响着培训效果。近年来,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培训采用了分层培训和网络培训等模式。分层培训即受培训教师在接受培训后,根据已有的知识培训下一批受培训的教师;网络培训模式中受训教师之间会有学习经验的交流和分享。这些过程都直接影响着培训过程中知识的传播。

2.信息

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培训过程中的信息即培训内容。根据SMCR传播模式,培训内容要尽可能包含语言、文字、图像与动画等形式,教育行政机构、学校和培训教师也要在不同程度上对培训内容进行处理,即对培训内容的标准、培训内容的设计与开发、培训内容的顺序等进行环节进行安排,以此来保证培训内容的有效传播。

3.通道

根据SMCR传播模式,在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培训的过程中采用视听等感官结合的方法更有利于培训内容的传播,对培训知识的安排也要考虑到不同的知识通过哪种通道更容易被受训者所接受,这样更有利于提高培训效果。

4.接受者

中小学教师作为培训过程中的接受者,他们对信息素养的认识和理解、对培训内容所持的态度、已有的知识经验、能接受的传播技巧等因素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培训效果的高低。因此,在培训过程中也要考虑到这些因素。

三、针对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培训过程的要素提出建议

根据SMCR传播模式分析了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培训过程中的各种要素之后,笔者将针对各个要素提出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培训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可行性建议。

1.针对教育行政部门

第一,教育行政部门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推进教育体制改革,鼓励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提高信息意识。第二,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大对信息技术设施投资的力度,合理配置资源,改善城乡教育二元化体制,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给教师提供提升信息能力的环境和资源支持。第三,教育行政部门要鼓励学校引进信息技术人才,鼓励学校和企业合作,开展培训工作,从宏观的角度影响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

2.针对师范类院校

师范类院校作为中小学师资培训的大本营,应该在院校专业、课程设置中未雨绸缪,做好师范生信息素养的培训和就业指导工作。第一,师范类院校应主动制定信息技术培养标准,对信息技术课程进行合理设置,注重专业课程与信息技术课程的整合,为在校师范生提供更多的提升信息素养的环境和机会。第二,应适量延长在校师范生去中小学校实习的时间,使师范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中小学校的研究性课题等项目的设计与开发,培养他们在未来工作岗位上信息素养的应用能力。

3.针对中小学校

中小学校是中小学教师的聚集地,在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意识引导和培训过程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第一,学校在平时的教学和管理中应实行信息化,即落实学校的教育技术装备,注重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学校管理和教学工作中,利用信息技术对教学的内容、策略等进行改革,在校园内部营造良好的信息技术应用环境。[2]第二,中小学校应重视并完善校本培训,采用分层分级的培训模式,可以对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和骨干教师进行培训,再由他们主持校本培训,鼓励青年教师带动老年教师进行培训学习。第三,中小学校应建构网络环境下的师资培训模式,为教师提供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和交流环境。如:基于网络的知识管理系统,使教师能够通过BBS等平台对培训过程中的问题、教学中的应用问题等进行提问和交流,为培训教师和受训教师、受训教师和受训教师之间的互动提供技术环境。[3]第四,中小学校应把对教师信息素养的考核纳入到教师评价体系中,激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动运用信息技术,在实践中提高自身信息素养。

4.针对培训教师

培训教师作为培训过程的直接参与者,其先前知识背景、对培训内容的解析、对培训工作的态度将直接影响到培训的效果。第一,培训教师可以从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骨干教师、优秀年轻教师中选择,以便于有效率地开展分层培训。第二,培训教师应该关注新教育政策,在教学工作中通过自身实践不断提高信息意识。第三,培训教师也要主动参与培训内容以及培训项目的设计与开发,以此来加深对培训知识的理解程度。第四,培训教师在培训过程中要经常反思总结,根据受训者的问题,及时改进培训内容,使培训内容更好地服务于受训教师的教学工作。

5.针对中小学教师

中小学教师在培训过程中担任着信源和接受者的双重身份。第一,中小学教师要在教学工作中提高自身的信息意识,能主动认识到信息技术为教学工作带来的便利。第二,中小学教师在接受培训后,要将培训内容运用在教学工作中,以自身实践来促进自身信息能力的提升。第三,中小学教师在培训和教学过程中要经常反思总结沟通交流,以便快速解决实践过程中的问题,分享实践经验。

6.针对培训内容

培训内容作为传播过程中的信息,直接决定着培训目标和培训效果,因此培训内容的设计和开发应该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培训内容的设计与开发需考虑到受训教师已有的教学经验,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教育家库伯提出的经验学习圈理论认为,由于每个人的内在性格、气质的“差异性”,以及生活、工作阅历、教育知识背景的“差异性”,从而导致每个学习者“学习风格”的“不一致”,正因为如此,在设计教育和培训项目时要考虑到这种差异的存在。[4]第二,培训内容的设计与开发应注重解决受训教师教学中的问题,有90%以上的教师在接受培训时,都希望培训内容能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以及教学问题的解决。培训内容应有助于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对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进行设计、开发、应用、评价。第三,培训内容的设计与开发应关注受训教师与信息技术结合的四个层次,在培训过程中按层次培训,分层设计培训内容和培训目标,层次越高的教师,在培训中应更重视对信息化教学设计的锻炼。

7.针对传播通道

根据SMCR传播理论,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培训的内容采用试听结合的方法更有利于信息的传播。因此,需要教育行政机构、学校在加强和完善信息技术硬件资源的同时,不断引进优秀人才,开发各种网络培训模式以及网络电子资源,建构终身学习的环境,使受训教师能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和交流。

参考文献:

[1]杨改学.三种传播理论与现代远程教育[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3(4):14-17.

篇(9)

【基金项目】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教师信息素养与专业化发展分析研究》批准号GS[2014]GHB1157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172-02

为了深入了解我地区教师信息素养现状,我校《教师信息素养与专业化发展分析研究》课题组对全县13所小学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对我县13所小学发放调查问卷243份,回收有效226份。调查对象为我县各级各类小学教师和学校信息技术管理人员。

一、民族地区教师信息素养现状分析

(一)教师信息意识现状分析

信息意识是指人们对信息及信息技术的认识、态度和情感的总和,表现为人们对所关心的事或物的信息敏感力、观察力和分析判断能力及对信息的创新能力。调查显示,85%的教师意识到信息对个人生活、工作和学习“非常重要”和“比较重要”,仅有15%表示一般;当下学习信息技术操作必要性,95%认为“必要”,只有5%的认为“一般”。可见,绝大多数教师已经充分认识到信息和信息技术对教师的重要性。

根据调查教师上网的主要目的与教育教学工作关联很高,已经养成了综合利用各种信息工具和各类教育教学资源,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课堂效果的良好习惯。

(二)教师信息知识和信息能力现状分析

信息能力是指人们有效利用信息工具捕捉获取信息、分析鉴别信息、加工处理信息、交流表达信息的能力。调查显示,能否熟练计算机操作的教师,“较熟练”和“非常熟练”的只占17%,“不熟练”的占43%;能否熟练使用多媒体设备,有20%的表示为“不熟练”,有27%为“较熟练”,“非常熟练”的只占5%,49%的为“一般”,这表明教师在使用计算机和多媒体设备上还有较大的障碍,迫切需要拓宽途径、改善环境、创造条件进一步提升。

(三)教师专业信息素养

教师专业信息素养是教师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能够获取检索、评估和有效地利用信息,与现代教育技术整合进行信息化教育的能力。调查表明,96%的教师觉得教育信息化对课堂的作用很明显,这表明教师对教育信息化的对教育教学的优势已经进入视野、深入头脑;在调查中显示教师对多媒体的运用、专业软件的掌握及教学资源的获取、制作、管理、使用上显示仅仅只有5%至15%为“熟练”,“不熟练”的达到25%,大多教师为“一般”,这表明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能力显著不高,而且能给予帮助和解决问题的渠道较少。

(四)教师信息素养归因分析

调查显示,有52%的教师觉得主管部门和领导对培养教师信息素养“不重视”,表明上级部门对教师信息技术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54%的教师觉得学校“满足不了”教育教学的需求;表明部分学校信息软、硬件设施和各类教育教学资源建设投入还不能满足教师的需要;调查显示,有32%的教师五年内没有参加过信息技术培训;80%的教师希望参加信息技术培训,79%希望培训后“能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以上数据表明,教师信息素养培训仍是当前培训工作中的“短板”。教师的培训需求非常强烈;在回答“适合本人的培训方式”时,29%选“脱产学习”,27%选“在职学习”,8%“自学”,35%“集中培训与分散自学相结合”,说明在学习过程中指导者角色的缺乏。

二、结论与建议

(一)信息意识教育作为教师信息素养培训中的重中之重

对教师来说,信息意识比信息知识和信息技能更为重要,是提升信息素养的思想基础和动力源泉。虽然教师的信息意识已明显加强,但应仍然是信息素养培训工作中的重点,主要工作以引导教师向信息资源设备使用的专业化方向发展。

(二)注重加强教师信息知识的培训

在以前的培训中没有重视信息知识的培训,急需进一步强化提高,考虑到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应在学校至少一名信息技术专家教师,开展有实效的校本信息技术培训,对在学习中的困难的教师进行指导,并引领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向健康方向发展。

(三)引领教师信息技术专业化发展

篇(10)

实施教师交流轮岗制度的核心目的是为了整体提高教师专业化素质,盘活城乡教师资源,为城乡学校教育均衡发展,办好让人民满意的学校,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健康有序发展创设必要条件。学校是教育事业和谐发展的核心场所,课堂是学校教育事业取得成效的核心主阵地,教师是各种教育教学资源的核心。要充分发挥教师交流轮岗制度在发展教育事业中的第一杠杆作用,这个杠杆支点的第一个层次应当确定在完善交流轮岗教师专业化成长教研管理机制上。

落实名师工作室培养目标责任制。对于那些交流轮岗的教师,根据地域、年级学段、任教科目、教研水平、工作能力、自我发展需要等,以自愿报名的方式,参与名师工作室学习活动。对名师工作室提出相关要求,落实名师工作室培养目标责任制,定期进行目标考评,对考评结果进行公示。对那些积极组织培训活动,成绩优异的名师工作室进行通报表彰。对那些积极参加名师工作室培训活动,认真进行自我反思,虚心学习他人长处,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任教学科成绩好的轮岗教师,以文件方式公开通报表彰,记入个人轮岗考评档案。

建立健全轮岗教师考评机制。县教育体育局建立县域轮岗教师花名册,标注原学校、轮岗学校、任教年级、任教科目,发到相关学校和轮岗教师手中。县教研室具体建立每位轮岗教师专业化成长考核档案。具体内容包括参与名师工作室培训活动及效果、担任公开课主讲及辐射效果、在省市县教育教研会议交流内容、参与省市县教研论文评选获奖结果、班主任工作实绩、代课考试成绩、家长和学生评价等。

完善交流轮岗教师专业化成长档案管理,发挥档案管理对交流轮岗教师的正向激励作用。对交流轮岗教师档案材料的收集,要以正面材料为主,收集交流轮岗教师做得好的内容,及时向交流轮岗教师个体通报档案收集材料内容,激励交流轮岗教师专业化成长。

二、对交流轮岗教师提出明确的专业化成长目标要求

对交流轮岗教师提出明确的专业化成长目标要求,是以教师交流轮岗撬动教师专业化成长杠杆支点的第二个层次。

对参与教师交流轮岗的省市县骨干教师提出专业化引领要求。通过教师交流轮岗为他们搭建专业化发展新平台,让新学校成为他们专业化素养的用武之地,彰显他们深厚专业化底蕴的生命价值,使他们在教师交流轮岗中通过发挥骨干引领作用使自己专业化成长向纵深发展,开阔眼界,突破专业化发展高原期,跃上新的更高的发展平台。

对农村学校普通教师提出专业化成长新要求。农村学校普通教师到城区重点学校交流轮岗,要把以教师交流轮岗撬动教师专业化成长杠杆的支点放在提升他们专业化素养这一根本目标上。县教研室要设立专人进行专题教研,明确农村教师专业化成长最需要什么,设置教研专题,对到城区交流轮岗的教师提出具体明确要求。在交流轮岗期间定期进行信息反馈,督促他们不断学习,不断提高,通过交流轮岗使自己的专业化素养获得较大提升。

原学校校长要对到城区学校交流轮岗的教师提出明确的专业化成长要求。对于到城区重点学校交流轮岗的教师,校长要和他们进行个别谈话,鼓励他们到城区重点学校积极工作,勤奋学习,不甘人后,创造优异教学业绩。同时,希望他们虚心向城区学校的同仁学习,借鉴城区学校优质教育教学教研资源,通过参加教研活动,使自己的教育科研能力获得较大较快提升,为自己教育人生积淀深厚的专业化素养底蕴,为国家和人民教育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三、关爱交流轮岗教师内心专业化成长需要,把好事做实做细

关爱交流轮岗教师内心专业化成长需要,把好事做实做细,是以教师交流轮岗撬动教师专业化成长杠杆支点的第三个层次。

基础教育事业坚强根基的关键在于教师专业化素养。要实现把教师交流轮岗作为撬动教师专业化成长杠杆支点的有效性,其根本在于各级教育部门和全社会合力关爱交流轮岗教师内心专业化成长需要,把教师交流轮岗作为撬动教师专业化成长支点这一好事做实做细,真正落实在轮岗教师的心上。

认真听取交流轮岗教师的心声。确定交流轮岗教师交流学校意向时,应征求当事教师的意见,听取他们的心声,关爱交流教师内心专业化成长需要。同时,要考虑交流轮岗教师家庭住址、子女上学、身体状况等现实困难,从实际出发,让交流轮岗教师感受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关怀。

篇(11)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3(a)-0219-01

高校思政教师专业化的名词定义一方面来自于社会因素另一方面来自于教育本身因素。所谓社会因素是指:由于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急速增长,相关的思政学科知识必须不断的更新改革,才能跟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如果没有与之相对应的教学水平,我国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也就在很大程度上被阻滞了;而所谓教育本身因素:是指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大,导致就学的人群极具增多,而现有的学校和教师并不能满足我国人口的增大程度,思政教育岗位的师资力量明显薄弱,因此就急需要大批量的思政教师弥补教育空缺才能促进我国经济和教育的同等发展。由此,我国高校思政教师的专业化成长问题就出现了。虽然大家都知道目前存在的问题,但是各学校的重视度还没有明显的提升,因此笔者在此对我国高校思政教师专业化现状问题进行了简单的剖析。

1.高校思政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存障碍

1.1思政教师专业素养不足

一个国家认可的专业必须得为之匹配一整套与之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后备力量,否则其注定将被社会所淘汰。与其他认可的专业学科相比,高校思政教师专业化明显在这些方面体现出了不足,就目前来看各大学校缺乏与思政教育相匹配的技术知识和后备资源。高校教师的专业素养结构相对较为复杂,但是就目前高校思政教师专业素养还未与其他专业学科达成共识。

1.2高校思政教师教学任务较为繁重

我国高校思政教师的师资力量不足,且教师的教学任务较为严重。繁重的教学任务已经使得思政教师思想疲惫,此外教师还要应付各种提升专业水平的培训以及职称评定。思政教师的专业发展明显受到了阻碍。

1.3高校思政教师备受传统职业文化的影响

所谓传统的职业文化是指在长期的教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持久不变具有相同价值观和教学信念的文化趋势。沉默、保守、个人色彩浓是传统的思政职业文化的典型,很多教师在课堂上表现出有统治者的感觉,其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也相对落后。

1.4高校思政教育体制不全

教学体制是思政教师专业发展最重要的外部环境,而制约教师专业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就是学校体制不全。不合理的学习教育体制不仅不会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很有可能会抑制其他专业的发展。目前抑制高校思政教师专业发展的障碍大都来自于学校聘用制度的不合理、教学课程安排不合理以及教师评价体系不完整等。而教师管理权限也导致教师在处理学校一些事物上力不从心。学校的管理体制很多时候与思政教师的角色要求有着很大的冲突性,造成了教师角色不被认可,教师的责任感和自主意识也都随之减弱。

2.高校思政教师专业化健全策略分析

2.1提升高校思政教师专业素养和自

高校思政教育这一专业需要教学工作者具有很高的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其复杂的教学过程就必须得让教学工作者拥有专业教学的自。思政教师专业发展的进度大都取决于自身拥有的自限。那么如何才能赋予每位高校思政教师专业自利呢?笔者认为高校应该加强高校思政教师职业训练的力度,时刻向思政教学工作者灌输前后期职业培训的重要性,从而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职业培训的方式有很多种:如学校可以邀请有名望的专家到学校进行讲学,帮助辅导在校教师,也可以进行学校与学校之间的交流,让教师走出校门到其他学校学习参观,以便可以培养自身的应对性,针对不同阶层的学生可以随时拿出应对的政策,帮助学生学习。总之,高校应该通过多种渠道帮助学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及时了解社会的变化及时获得社会上最新的科学成果和教学方法,帮助他们更好的提升强化自己,提高教师的理论研究水平,以适应社会的不断发展,帮助学校思政教学更好的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