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故宫博物院教案大全11篇

时间:2023-01-28 17:22:30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故宫博物院教案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故宫博物院教案

篇(1)

恋爱了,北京是一个站台,你跨越千里而来,我们一起在故宫里流连,在公园里缱眷,在花开花落中缠绵,在春去冬来后别离。北京是一个逗点,我从这里向北,你向南,暮霭里我深深俯首,为我珍重,尽管不能共同走过剩下的人生,但同样感谢你曾经走进我的生命。

篇(2)

恋爱了,北京是一个站台,你跨越千里而来,我们一起在故宫里流连,在公园里缱眷,在花开花落中缠绵,在春去冬来后别离。北京是一个逗点,我从这里向北,你向南,暮霭里我深深俯首,为我珍重,尽管不能共同走过剩下的人生,但同样感谢你曾经走进我的生命。

篇(3)

恋爱了,北京是一个站台,你跨越千里而来,我们一起在故宫里流连,在公园里缱眷,在花开花落中缠绵,在春去冬来后别离。北京是一个逗点,我从这里向北,你向南,暮霭里我深深俯首,为我珍重,尽管不能共同走过剩下的人生,但同样感谢你曾经走进我的生命。

篇(4)

一、 网络环境为教师拓展课堂空间,提高课堂效率插上了翅膀

网络教学有利于教学资源共享,互联网上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库存,为广大教师从查阅教学资料提供了便利条件,教师可以从网上选取名师课件和教案进行教学,从而实现了互联网上的资源共享。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备课水平和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解《故宫博物院》时,我从网络上搜索了其课件,该课件直观地展示了故宫的全貌。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既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又让学生进行了一次免费旅游,岂不是双倍丰收吗?

二、 网络教学有利于师生互动,合作探索

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合作,更是师生互动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利用网络教学既能开拓师生的视野,又利于师生互动、合作探索;利用网络教学,使语文课中那些抽象、难懂、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具体、形象、生动。师生尽情地驰骋在网络世界里,大胆尝试、合作探索、共同求知。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解《苏州园林》时,对于从未见过苏州园林的同学来讲,不管怎样去欣赏阅读,都只能是纸上谈兵。基于此,师生分组进行网上搜索,通过查找苏州园林的相关图片、视频、文字介绍等内容,自主查询,对比阅读,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拓展了师生的视野,为学生真正成为知识信息的构建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网络提供“情景交融,多感官感知”的教学环境

网络教学集声音、视频、图像、动画等内容于一体,网络提供了大量与语文相关的文字、音乐、图片、影像等资料,恰当地避免了阅读教学的单调性、枯燥性。如“中学语文资源站(ht88.com)”教学资源网(ruiwen.com)音乐,图片和影像都可以渲染情境,打破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给学生展现一个更为广阔,丰富的空间,给语文课注入活力,增强了语文教师教改的信心和勇气。如:在教学《天上的街市》时,从网络上搜索了《星空》这一乐曲做背景音乐,这种恬静、美好、惬意的氛围,激发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主动性。配乐朗诵,再现语言文字的本色。又如:在教学《云南的歌会》一文时,因其介绍的对象学生极为不熟悉,我们借助网络资源了解云南的当地风俗以及云南风光,通过视频欣赏云南歌会的盛大场面,从而进一步体会作者用语之准确、生动。使学生受到感染,从而达到对作品的领悟和再创造。又如:我在教朱自清的《春》一文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精心设计了一个课前导入和朗读环节。在讲授新课之前,先播放春、夏、秋、冬四季景色。让学生观察指出哪幅是春景图,口头简要描述画面,并背出表现春天的诗句,然后在声画背景下播放全文的朗读。学生听着声情并茂的录音,看着栩栩如生的画面,欣赏品味形象化的语句,通过声情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产生激动人心的情景效果。从而激发起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转贴于

篇(5)

教师备课一要读课文,二要看教参,三要读与文章有关的书本或者文章。在整体与细节相互把握的基础上,写出教案,然后实施。以上过程如果是“读万卷书”,那么教师对课文所写内容的真实接触和感想就需要有“行万里路”的真实体会了。如果文章所写内容恰好是教师亲身经历过或是旅游过的地方,那么在备课中,就能很快熟悉教材,把握教材,写出“形神俱备”的教案。

例如:姚鼐的《登泰山记》一课。备课时,要先看课文,理清作者的登山路线。这就要一步步的根据文字去把握教材,大费一番周折。如果教师亲自登过泰山,那么就可以根据自己的登山经过,结合课文文字,很快理清作者的登山线路,也就是课文的线索。更重要的是能够将自己的登山情感与作者的情感相融合,将其表达得更充实更丰富,也会更细腻。这是真实的情感啊!

二、旅游利于教师授课

一个人如果想将一件事情很顺利地有条不紊的表述出来,而且逻辑性强,感情丰富,语言上没有口语和半截话。怎样才能做到?我想主要条件之一就是对事件很熟悉,尤其是亲身经历过的事情,其表达就会更完美更精彩。

旅游对于语文教师授课有着重要作用。在授课时,如果文章内容恰好是教师亲身经历的地方,将其结合自身感受讲授出来,就能迸发出精彩的火花,使课堂教学内容更丰富更充实、生动,教学效果会事半功倍。

例如:如果教师去过岳阳楼,在讲授《岳阳楼记》时,旅游的经历和感受便会对授课带来很大的帮助。授课时,教师会将登到顶楼时的心境和愉悦感不自觉的带进教学。站在顶楼上,遥望洞庭湖面,君山如黛,江雾若带,水天一片空阔。文中“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的描写,多么精彩,多么富有气势。真实的感受与文章精彩的刻画融合在一起,使课堂内容更加丰富,感情更真挚。同时,在授课中,教师会把岳阳楼最吸引游客的“三绝”告诉学生:范仲淹的铭文,清代书法家张照的书法,篆刻家邵竦的篆刻。历史名胜加上教师生动的描绘,不但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培养了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热爱祖国悠久历史文化的感情。而范仲淹所倡导的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与岳阳楼的气势相结合,古人那种博怀和政治抱负便自然而然的显现出来。讲课时,教师的心境、感受便会影响到学生,能更加深刻地挖掘这名篇的意蕴,进一步将心境升华,深化,唤起学生无限的向往之情,去欣赏这千古诗句。

三、旅游利于写作教学

好文章是怎样写出来的?过去在学习《文学概论》时学到了不少,很多文章中也有提及,但这些都是书本上的知识。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深刻地感受到旅游开拓了我的视野,真正理解到名人名家的作品是怎样写出来的。知道了名人名家的写法,对指导学生写作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近期旅游中我主要理解到以下几点:

1.按事物顺序真实的有条理有重点的叙说

游记性的文章多采取这种写法。作者真实地将旅游经过从头到尾有条理有重点的进行叙说。我通过旅游一些地方,再看一看名人名家的文章,这样一对比就发现了以上诀窍。在文章中名人文章的写作顺序交代得很清楚,内容详略得当,在叙述中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情感,抒发自己的所感所想。《黄山游记》、《登泰山记》、《故宫博物院》等文章便属于这种写法。这种写法对于我们指导学生写游记性文章是很好的借鉴。

2.将复杂的事物分类,由主到次加以叙说

叶圣陶的《苏州园林》便是这种写法。拙政园景物错落有致,景致优美。旅游者游览后无不称绝。然而要写出来却不是件容易事。而名家叶圣陶却能写出来。为什么?其主要原因就是抓住拙政园的整体特征,又将园内的景物按自然之趣的亭台楼榭、重峦叠嶂的假山、入画的池沼、着眼在画意的树木以及园内其他小品等几个方面去解说,这样就把拙政园介绍出来。旅游的亲自一见,加上自己的一点思考,就会明白名家的一种写法,胜过读多少书。真是“纸上读来终觉浅,得来全不费工夫”。

3.在描写对比中,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

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百草园写的多么充满生机啊。读文章时你一定很想知道百草园吧。你到绍兴旅游就知道鲁迅故居中有一个园。这个园较大,里面有菜畦,水井,皂荚树,桑树什么的。课文中将其进行描写,使人感到生动形象,活泼有趣,充满生机。由于前面三味书屋读书生活的无聊,孩子们才到后面这个园寻找乐趣,因而也就有了点情趣。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一比较,我们就体会到:三味书屋读书生活是多么的枯燥无味,百草园又是多么充满情趣。由此我又明白写文章的诀窍:在描写、对比中,表达自己的情感。明白了这个道理,对指导学生写作有很大的帮助。

四、旅游还有利于对古代诗文的理解

古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作者身临其境写出来的,它有着不朽的魅力,精炼的语句,深邃的哲理和深远的意境。出外旅游经常会到一些古诗词作者游览的地方,他们在这些地方游览后,留下了不朽的诗句,这些诗句脍炙人口,今天读来仍感到亲切感人,热血沸腾。旅游中,在古诗词作者留下诗句的地方,读读或者背背原诗句,亲自感受那种意境情感,真是一种文学享受。将教学时的主观说教变成了亲临其境的真实感受,这是文学欣赏的深层理解、感悟,是难得的文学学习,将它运用到语文教学中会收到真实的直观的效果,增强了诗句的文学感染力。如登泰山,经过了艰苦的攀登,终于到了南天门,那种感觉是豁然开朗,精神愉悦,一切劳累疲劳全都忘却,真是舒服极了。再登上玉皇顶,站在泰山极顶,居高临下,极目远望,唐代诗人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受油然而生,这时你才真正进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这种境界,这种感受是亲身体会到的亲自感悟到的,是怎么看书也看不出来的,怎么想象也想象不出来的。将这种体会感受运用到教学中会收到多么好的效果啊!

篇(6)

一、方向目标要明确

在小学教育阶段,重中之重就是要树立求知意识,培养实践能力。针对此目标就要做好两个引导:一是引导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要充分利用业余时间思考备好教案,创设多个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领学生求知的欲望,使他们能主动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努力寻找问题的答案,从而使得数学学习轻松愉快,因为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才是根本。这种学习使得学生获得一种探索的经验,也会让学生改变心理状态,从“老师在教什么”变为“我想知道什么”,而探索后的所得,则会让学生取得成就感。因此,在学生的好奇心最强的小学阶段,我们教师应充分引导好学生的好奇心理。

如百分数的意义这一部分的讲解,从定义上看,概念明晰,学生记忆几遍就可以脱口而出了,而要会运用定义来解决实际问题还差一段距离。此时,教师可以逐步引导,循序渐进,可先让学生理解百分数是用来表示什么的,即它有何用,再学习其表达、读写方式,理解其意义所在。接着老师可以出示几个应用题。当学生带着已学的知识储备寻找答案时,他们就能发现点什么,联系所学,整合思路。像什么是分数,什么是小数,什么是百分数,学生就有初步的疑问提出来了,而能否主动提出问题则是衡量教师引导的优劣。最后是纠正和讲解,之前没有一点想法的学生,在同学和老师共同的引导下对自身的不知,也就有了较深刻的印象和求真的欲望。这样先预设判断,可以让学生加深对新知的认识。

引导好学生的合作。“数学是思维的舞蹈”。数学的魅力就是能使学生学到多样的解题方法,这就要求教师不能搞传统教学模式即以一种“命令”式、“指定”式来灌输,或者把“一题多解”的思维强加给学生,说什么记住这些公式之类的话,让学生在“怎么办,想不出其他办法”的心理中,紧张得思路都静止了。所以对于有多种解题方法的题,教师应该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合作,组与组进行竞争,让整个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学生的思维被调动起来。因为轻松而开放的心态更利于思路的阔展。而在合作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意识与集体荣誉感无形之中也可以得到提升,但最为关键的是,作为小组的成员之一,本组的解题方法也自然会让该小组的同学记忆深刻。最后让各组之间互相学习,集众人智慧,学生定能找到多样解决方案。就算学生没有找到全部方法,教师也可正确引导学生,按照教师预定的解题思路将题做出来。例如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教师可以利用操作演示法先引导学生较好地理清简单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再让学生自主学习分割法和添补法,最后合作交流计算出给的题目。通过引导合作,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高,课堂学习气氛也活跃,师生、生生互动就好。

二、引导的具体方法

1.提问题。要选取能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主动去思考的问题进行提问。如几何图形的认识,可以让学生列举出生活中的所见物,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与周围的生活环境联系起来。又比如,让学生比较两个正方形的大小, 学生一看便能用肉眼比较出谁大谁小,而当教师继续追问 “大多少”时,学生自己就有了算一算它们各自的大小的兴趣,此时再出示面积的算法,学生的注意力就会比较集中,也就容易很快记住了。

2.创设情境。教师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直观的人、物、 图、景,创设逼真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更快更好地融入问题当中。例如7的乘法口诀,可用绘图工具绘出7个七巧板,再讲讲七块板的故事。宋朝有个叫黄伯思的人,对几何图形很有研究,他热情好客,发明了一种用6张小桌子组成的“宴几”——请客吃饭的小桌子。后来有人把它改进为7张桌组成的宴几,可以根据吃饭人数的不同,把桌子拼成不同的形状,比如3人拼成三角形,4人拼成四方形,6人拼成六方形……这样用餐时人人方便,气氛更好。后来,有人把宴几缩小改变到只有七块板,用它拼图,演变成一种玩具。因为它十分巧妙好玩,所以人们叫它“七巧板”。 到了明末清初,皇宫中的人经常用它来庆贺节日和娱乐,拼成各种吉祥图案和文字,故宫博物院至今还保存着当时的七巧板呢! 这个故事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计算的兴趣。

三、引导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篇(7)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3-0182-01

众所周知,学习是一种积极思维的活动,而兴趣则是学习知识的动力,是发展思维的前提。对学生来说,兴趣的浓淡,心情的好坏,产生的学习效果截然不同。欢乐愉快的气氛,浓厚的学习兴趣,能使人精神振奋,学习效果倍增。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途径之一。”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也说:“学习的最好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符合兴趣的学习能使学生学习达到最优化的效果。

一、学习兴趣的定义

学习兴趣是指一个人对学习的一种积极的认知倾向与情绪状态。学生对某一学科有兴趣,就会持续地专心致志的专研它,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二、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根本动力,它极大地影响和制约着学生学习效果和学习积极性。

1、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及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中的运用。 1943年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A.H.Maslow)在《人的动机理论》一书中从个体心理结构的角度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他通过对杰出人物的研究得出人类有五种基本的需要: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与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主要观点是:人们最迫切的需要是激励其行为的原因和动力,这五种需要的次序是由低到高逐级上升的。这五种需要不可能完全满足,愈上层,满足的百分比愈小。作为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学习积极性,首先要了解学生的需要。运用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激励学生,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措施

2.1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 “态度决定一切”,态度是个人对特定对象以一定方式作出反应时所持的评价性的、较稳定的内部心理倾向。所以,应从学生对学习态度着手,培养他们积极进取的精神,并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2.2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 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内动机,教师在教学过程,一定要注意几个方面的培养:一是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洞悉力。二是教师要有民主平等的思想。三是教师要有良好的自制力。

2.3换位思考,保持学习形式的多样性

三、学生的学习方法

3.1全面分析,正确认识自己。

3.2结合实际,确定目标。

3.3长计划,短安排。

3.4突出重点,不要平均使用力量。

3.5计划要全面,还要与班级计划相配合。

3.6安排好常规学习时间和自由学习时间。

3.7脑体结合,学习和其他活动应合理安排。

3.8提高学习时间的利用率

四、教师的教学方法

1.课前精心设计教案,趣味导入新课

1)、故事导入法:在学习新课之前,先讲述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有趣或新奇的小故事,在学生产生兴奋之时导入课文。例如:教《出师表》前,简述“六出祁山”、“五丈原陨星”的故事。

2)、名句导入法:引用名人名言、俗语等导入新课的方法。例如:教《谈骨气》时,引用徐悲鸿的“人不可无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导入。从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导入《纪念白求恩》。

3)、影视导入法:利用影视、录像、影碟等放映精彩片断,吸引学生,激发兴趣。例如:教《谁是最可爱的人》时,

4)、诗词导入法:讲授新课前,朗诵或播放或吟唱与课文有关的诗词歌曲等,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5)、图示导入法:利用挂图、幻灯片、网上下载的图片等,给学生以直观形象,导入所学内容。如:故宫博物院图、人民大会堂图、苏州园林图、人物图等。

6)、游戏导入法:利用一些有趣的小游戏,把学生的注意力从课间休息中吸引到课堂中来,

2.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创设问题情境,首先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

创设问题情境,还要求教师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结构及知识的内在联系。

创设问题情境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方式。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五、课外活动的重要性

在课外活动中,有意识,有目的地开展一些饶有趣味的活动,也是增强学生兴趣,巩固知识的好方法.

1. 游戏法。 游戏本身就具有特殊的感召力,是学生特别喜爱的活动.在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游戏,不仅能使课堂气氛活跃,有新鲜感,而且能使学生在游戏中找到学习的乐趣,真正使语文成为“寓教于乐”的学习乐园.

2. 表演竞赛法。 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是活泼好动,善模仿,好胜心强,针对这些特点,在教学中采用表演竞赛法,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扮演文中出现的不同角色。

3. 直观情景教学法。 在语文教学中,采用多种直观教具、录音机、投影仪和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把教学内容变得有声有色形声并茂.

4. 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兴趣的源泉在于运用”.凡是符合学生兴趣的活动就容易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积极愉快地去从事这些活动.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强大内驱力。浓厚的学习兴趣对学生的学习有着极大的吸引力,能使学生努力求知,勤奋钻研,乐而不倦,专心致志地学习。它不仅对学生当前的学习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也是学生成才和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学习兴趣的形成和发展需要培养和教育。因此,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不可忽视的问题。孔子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旦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语文教学就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参考文献

[1]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第2版.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6版。

[2] 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0年。

篇(8)

一.前 言

西方文化在进入中国的过程中,明清时期的绘画起到了先锋作用,并发挥了长期的影响。因此,分析明清传教士“西画东来”的历史,揭示其中的规律,对于当前中国绘画“东画西渐”品牌策略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前人对于明清传教士与中国绘画这一主题进行了一定研究,但他们的研究大多是针对历史的考究和再现,并没有试图去揭示其规律,更没有把这些经验应用于现代中国绘画的“东画西渐”品牌策略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传播。本文在回顾明清传教士对西洋绘画的传播路径和对中国各阶层的影响的分析基础上,提出其对于当前中国绘画“东画西渐”品牌策略的启示。

二.明清传教士与“西画东来”

(一)明清传教士概况。

明清时期在中国的天主教传教士画家和部分其它重要传教士以及中日西绘画的交流与互动的情况,有迹可寻者,现把部分明清传教士情况整理如下:

1.西班牙圣方济格·沙勿略1549抵日本,他在中国遭到拒绝,于1552年12月2日死于广东上川岛。龙华民1557年抵达中国。会长:利玛窦之后是龙华民。

2.第一批定居澳门者。罗明坚1580年向广州官僚赠送方物。利玛窦于1582年抵广东。他们打着仰慕中国文化的旗号,采取合儒、融儒、抗佛的策略。1582年尼古拉在澳门绘制油画《救世者》是西方教士绘于中国境内的第一幅油画。1601年利马窦向明神宗朱翊钧献天主和圣母像;1614年尼古拉在圣保罗教堂设立澳门第一家美术学校,为中国境内第一家传授西洋画的机构。

3.1616年南京教案,艾儒略和毕方济同至中国。艾儒略,在福建传教,被称为“西来孔子”,早期传教者中著作最丰富者。毕方济,意大利人氏,1610年来华,随艾氏到福建传教,曾为南明朝廷赴澳门求救,1649年作《画答》由李之藻作序并付印。

4.格拉蒂尼是最早在华教授油画者,属巴洛克风格。马国贤1711年为康熙刻制第一批铜版画《避暑山庄36图》。郎世宁于1715年至京城。

(二)“西画东来”的途径。

通过研究史料,我们可以发现,西画通过了以下的途径来到中国。

1.由传教士们携来中国。

传教士,特别是早期来华的传教士,为了传教方便和,他们来华时,多携有一定数量的宗教画。从现有史料来看,最早的应该是方济各会会士阿尔法罗(Pierre Alfaro,西班牙人,—1580年)等携带宗教画来到广东肇庆。阿尔法罗是首名来华的该会传教士,他于明万历七年(1579年)来到广东的肇庆。在他的行李中,就有手绘圣像。除独立的绘画作品外,在其携带的书籍中亦有绘画作品。据(明)顾起元著《客座赘语》载:“(利玛窦)携其国所印书册甚多, 间有图画人物室宇。”

2.作为天主教传教场所,特别是教堂的装饰来到中国。

天主教传教士在华建造的教堂、住院为了增加宗教气氛等目的,一般均有宗教画进行装饰。这亦是西方绘画东来的最初与最主要的目的。而且,它随着教堂、住院在中国许多地方的建立,这些绘画作品亦分布到中国许多地方。由于广东地区是天主教最早传进中国的地区,故西方绘画作品亦是最早传入。从全国情况来看,至康熙六年(1667年)全国仅耶稣会教堂就达159所,可想而知,这需要绘制多少宗教宣传画、圣像。而且每次全国性教案一发生又有大量的宗教画被毁。如在1745至1748年间的教难时期,全国的教堂均遭破坏,宗教画像被焚。

3.作为被赠送的礼物进入中国。

西方绘画有时是作为送给中国君王、要员的礼物来到中国的。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利玛窦从南京启程赴北京,他准备进贡给明万历帝的礼品中,就有许多绘画作品。“贡品中有油画三幅,内圣母像一幅,圣子耶稣偕施洗约翰像一幅,救世主像一幅。”

4.通过园林壁画传入。

意大利籍耶稣会会士闵明我(1639—1712)曾为康熙帝的园林绘壁画。如费赖之说:“有一次在园囿四壁绘人面各一,壁高五十尺,面长如之。正面视之,只见山林游猎诸景,第若位在一定地点观之,则风景没有人面见焉。所绘一切图画,表面视之,似模糊不明,若在一定地点或用圆锥形,圆柱形,角柱形之镜视之,图画毕见,如是之类,举不胜举。朝中贵人见之者,咸惊羡不已。”

(三)明清中国社会各阶层对“西画东来”的反应。

西画在传播中为各个阶层所熟悉,及至17世纪初,便已“风行中国”。然而上层集团、文人士大夫和民间阶层对西画的到来做出了不同的反应,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明清洋风画的发展轨迹。

1.上层社会对西画东渐的反应。

西洋绘画于明代万历中后期大规模流入中国,当时的统治者对西方先进科技很感兴趣。当时的传教士们大都具有天文、数学等方面的科技知识,因此,传教士们也得到了统治者的青睐。皇帝们还任命了许多传教士画家在宫廷工作。

然而皇帝们对传教士画家的创作经常进行干预(高居翰,2003)。皇帝们还不喜欢明暗对比强烈的人物画,于是洋画家在皇帝的要求下,多借鉴中国画的构图、色彩和意境,减弱了画中人物面部明暗,以迎合皇帝的趣味。然而,宫廷洋风画的繁荣却缺乏稳固的根基。很多中国宫廷画家对皇帝授意下的折衷画法并不情愿,而洋画家也为不能尽情施展自己的才华而惋惜,“惟有屈从其(皇帝)意旨而已。”画家的不情愿必定使洋风画很难持久,当乾隆年间东西方局势紧张时,没有了政治上支持的宫廷洋风画便迅速沉寂了。

2.文人对西画东渐的反应。

明清文人士大夫和专业画家们对西画的评价并不高,清代邹一桂在《小山画谱》中说:“西洋善勾股法,故其绘画于阴阳远近,不差锱黍……但笔法全无,虽工亦匠,故不入画品。”可见文人对西画的排斥。在这样观念的影响下,文人和专业画家对西法的运用非常少见。其中,曾鲸是个颇受争议的人物。此外潘天寿、周积寅和大村西崖等也抱有相同观点。但王伯敏、牛克诚等却认为曾鲸的绘画技法来自于传统渊源,并没有受到西洋绘画的影响。但从此争议上看,西洋画法在文人与专业画家作品中的显现确实不像在宫廷绘画中那样鲜明,即使有,也需要十分仔细地辨别和探究。受到传统观念影响深重的文人画家对西画相当保守,西画在文人中间得不到发展的空间,甚至在当时比较有文化修养的收藏家的藏品中也很难看到洋风画。

3.民间对西画东渐的反应。

西洋绘画在民间得到了广泛的欢迎,在民间画中有很大影响,在明清民间版画、玻璃画、瓷器画、外销画等画种中均有体现。明清时广州、南京、上海、北京一线主要沿海地区成为了西学与西洋绘画的传播带,在此基础上,民间与西画有了广泛接触。明清工商业的发展刺激了市民阶层的壮大,使民间绘画的需求增大。在沿海城市和江南地区发迹的,以盐商与高利贷者形成了新的收藏阶层,他们没有太多严格的传统品评标准,而显现出平民化的审美趣味,比较容易接受新鲜的精巧工细的洋风画。在他们的带动下西洋风画很快成为一种时尚。

由上可见,明清时期西洋绘画来到中国后,在与不同阶层的磨合中寻找着自己的发展方向。以皇帝为中心的上层集团对西画比较欢迎,但是他们过多的干涉束缚了洋风画的自由生长,使折衷的西洋绘画在遇到政治因素的影响下便迅速消沉了。文人士大夫和专业画家们对西画态度非常冷淡,他们通常以“笔墨全无”等传统绘画品评标准作为西方绘画不入画品的理由。民间阶层对西画的态度非常开放, 他们主动将西画吸收到自己的画中,融合出新的艺术形式。明清时期民间阶层以其对异族文化的积极态度,使这次大规模的东西艺术交流在民间得以延续。

三.中国绘画“东画西渐”的品牌策略

把绘画看作是一种产品,而把国外绘画的观赏者看作是绘画的消费者,绘画的目的在于满足国外消费者的需要,把中国传统绘画打造成一种世界品牌,从而有力地影响传播中国文化。以下从品牌打造的定位理论,结合明清传教士“西画东来”的优缺点,提出中国绘画世界品牌策略的步骤:

(一)应对初认知挑战。

任何品牌,一经推出就会面临初认知挑战。顾客对品牌的初认知将决定品牌的未来发展,因为认知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为形成一个好的初认知,需要从明确品类宗属和打造代表品项方面着手。

1.明确品类宗属。

顾客消费的本质是购买品类而非品牌,他们之所以购买一个品牌的产品,是因为该品牌代表某个特定品类。顾客只有在清晰品牌所属品类后,才能在心智中给品牌分配一个位置并储存下来。

明清传教士在中国传播西方绘画时,并没有对不同阶层的人士打造不同的绘画。从历史分析来说,中国不同的阶层对西方绘画是有不同需求的,社会上层人士不喜欢明暗对比强烈的人物画,要求多借鉴中国画的构图、色彩和意境,减弱了画中人物面部明暗,以迎合皇帝的趣味。但是西方传教士并没有把西方绘画中国化,这导致他们失去了上层人士对西方绘画的需求,从而严重阻碍了西洋绘画在中国的传播。而西洋绘画并没有在文人绘画阶层流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西洋绘画作为西方文化的一部分,与中国文人绘画阶层存在竞争关系,这种关系在文化传播的早期难于被对方接受,直接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得到上层人士的欢迎。而对于中下阶层来说,西洋绘画反而受欢迎。因此,可以把西方绘画分为两类,一类为中西绘画的结合体,用于上层人士和中国文人;一类为普通群众。

中国绘画在打造世界品牌的过程中,也需要对西方不同群体打造不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绘画品种,以不同的品类宗属创造品牌。例如,可以以不同的社会阶层把西方对中国绘画的观赏者进行分类。

2.打造代表品项。

一个品牌,有可能会推出不同形态的产品或服务项目,被称为不同的品项。如果品牌能有一个独特而令人难忘的代表性品项,将有利于进入顾客心智并扎根其中,在顾客产生品类需求时也易于被突出和优先地选择。

分析明清传教士的绘画作品,大多是西方宗教画,如圣母像、圣子耶稣像幅。绘画作品集中于少数有西方特别的画像,容易传播。中国绘画在打造世界品牌的过程中,如果把绘画与有中国特色的陶瓷、孔子等结合在一起,将更容易传播。

(二)避免风尚化发展。

1.需要创造趋势。

品牌较均匀地加速发展,在初认知期后,有一个相对较长的低速阶段作为品牌和品类的孕育期,让人们有机会慢慢而充分地了解品牌和品类,深入认识其价值。在孕育期内,产品能够得以完善。

传教士在上层人士传播绘画过程中,并没有及时地完善不适合的绘画。中国绘画在打造世界品牌时,通过针对不同人群开发不同的绘画类别之后,需要慢慢地向相应的群体推广并完善绘画的不足。

2.选择合适的源点人群。

产品需要推广给适合的消费者,这些消费者在消费之后对产品的评价对其他在观察的潜在消费者有说服力和示范作用。明清传教士首先对上层人士进行推进,开始时得到了上层人士的喜爱,应该来说是找到了一个能够起到示范作用的源点人群,如果上层人士能够长期坚持使用,这将带来文人阶层的效仿。可惜的是由于产品没有及时完善而夭折。另一方面,绘画在下层群体受到欢迎,但这并不能对文人和上层人士也起到示范作用。

因此,中国绘画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首先需要针对西方上层人士的需要开发绘画产品,以这一部分人群向全社会扩散。

3.规划市场推进。

规划由高到低的区域市场推进方面,其考量的因素和确立源点人群类似。评估哪些地方对品类消费而言是有号召力的地区。传教士首选珠江口和皇宫作为宣传的起点。明清时代,中国的文化经济中心在中原地区,珠江口还没有开发。以珠江口作为绘画宣传中心并不合适,当然,作为沿海入口,传教士也是无奈之举。

中国绘画在世界传播过程中,宜选择西方的文化经济中心作为首选宣传之地。如果在美国,可以以华盛顿为中心进行宣传。

(三)及时补充品牌势能。

1.持续加大投入。

给品牌注入势能最直接和最基本的方式就是加大投入。品牌若是此时因投入不足而停顿下来,将很容易诱发出现“坡顶现象”。因此需要加大投入。

2.注入热销概念。

为品牌注入热销概念,将其塑造为畅销的商业英雄。这将吸引更多的消费者。传递出时尚信息,引发和制造潮流效应;为顾客谈论创造价值。

3.做大品类需要。

在此阶段,品牌可以发挥自己的影响力,转身于致力做大品类需求,引领品类成长。可以有三种方法:第一,演示更多的使用场合,不论广告还是软性宣传均力图告诉顾客,中国绘画不仅只有在艺术绘画馆、博物馆才能欣赏,也可用于公司、餐厅和家庭的装饰;第二,提示消费者不仅在放假空闲时才欣赏绘画,在工作时、下班后也可以欣赏;第三,告诉消费者中国绘画不仅是一种欣赏艺术,更是一种古老文化。

(四)维护品类。

1.保持领先。

某个品牌作为该品类的代表者,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保持自己的领先地位:首先,持续的运营配置领先,提升竞争门槛;其次,不断地进化和建立品类标准;最后,营销品牌的品类地位。

2.打造区域心智资源。

有些地区会被公认在某些品类打造上具有特别优势。如法国催生了众多葡萄酒品牌,瑞士催生了很多手表名牌。这种区域心智资源优势是品类成长源源不断的持续动力。一方面区域心智资源会赋予品类底蕴与信任感,使其易于被认知和接受;另一方面,其使品牌有更好的品牌形象和产品品质感,同时,有利于吸引企业形成产业集聚。

要打造区域心智资源,第一个要点是获取政府的支持;第二个要点是为区域获取信任状;第三个要点是将品类打造为区域名片。

参考文献:

[1]叶农.明清之际西画东来与传教士.美术研究,2004,(2).82-83.

[2](法)伯希和著,李华川译.利玛窦时代传入中国的欧洲绘画与版刻.《通

报》,1921,(20).

[3]高居翰.《气势撼人》.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48.

[4]《石渠宝笈》(卷四十).《国朝院画录》(上).安澜编.画史丛书.第三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5]胡敬.《国朝院画录》(上).安澜编.画史丛书.第三册.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

[6]转引自向达.明清之际中国美术所受西洋之影响.东方杂志,1930.

[7]参见向达.明清之际中国美术所受西洋之影响.1930,10.

[8]沈定平.传教士马国贤在清宫廷的绘画活动及其与康熙皇帝关系述论.人物研究,83-92.

[9]杨伯达.十八世纪中西文化交流对清代美术的影响.故宫博物院院刊l998,8,70-77.

[10]叶农.明清之际西画东来与传教士.美术研究,2004,2,82-95.

[11]乔叶.中国绘画的分类.2011-06-17.http:///whxx/qqsh

篇(9)

前人对于明清传教士与中国绘画这一主题进行了一定研究,但他们的研究大多是针对历史的考究和再现,并没有试图去揭示其规律,更没有把这些经验应用于现代中国绘画的“东画西渐”品牌策略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传播。本文在回顾明清传教士对西洋绘画的传播路径和对中国各阶层的影响的分析基础上,提出其对于当前中国绘画“东画西渐”品牌策略的启示。

二.明清传教士与“西画东来”

(一)明清传教士概况。

明清时期在中国的天主教传教士画家和部分其它重要传教士以及中日西绘画的交流与互动的情况,有迹可寻者,现把部分明清传教士情况整理如下:

1.西班牙圣方济格·沙勿略1549抵日本,他在中国遭到拒绝,于1552年12月2日死于广东上川岛。龙华民1557年抵达中国。会长:利玛窦之后是龙华民。

2.第一批定居澳门者。罗明坚1580年向广州官僚赠送方物。利玛窦于1582年抵广东。他们打着仰慕中国文化的旗号,采取合儒、融儒、抗佛的策略。1582年尼古拉在澳门绘制油画《救世者》是西方教士绘于中国境内的第一幅油画。1601年利马窦向明神宗朱翊钧献天主和圣母像;1614年尼古拉在圣保罗教堂设立澳门第一家美术学校,为中国境内第一家传授西洋画的机构。

3.1616年南京教案,艾儒略和毕方济同至中国。艾儒略,在福建传教,被称为“西来孔子”,早期传教者中著作最丰富者。毕方济,意大利人氏,1610年来华,随艾氏到福建传教,曾为南明朝廷赴澳门求救,1649年作《画答》由李之藻作序并付印。

4.格拉蒂尼是最早在华教授油画者,属巴洛克风格。马国贤1711年为康熙刻制第一批铜版画《避暑山庄36图》。郎世宁于1715年至京城。

(二)“西画东来”的途径。

通过研究史料,我们可以发现,西画通过了以下的途径来到中国。

1.由传教士们携来中国。

传教士,特别是早期来华的传教士,为了传教方便和宗教信仰,他们来华时,多携有一定数量的宗教画。从现有史料来看,最早的应该是方济各会会士阿尔法罗(Pierre Alfaro,西班牙人,—1580年)等携带宗教画来到广东肇庆。阿尔法罗是首名来华的该会传教士,他于明万历七年(1579年)来到广东的肇庆。在他的行李中,就有手绘圣像。除独立的绘画作品外,在其携带的书籍中亦有绘画作品。据(明)顾起元著《客座赘语》载:“(利玛窦)携其国所印书册甚多, 间有图画人物室宇。”

2.作为天主教传教场所,特别是教堂的装饰来到中国。

天主教传教士在华建造的教堂、住院为了增加宗教气氛等目的,一般均有宗教画进行装饰。这亦是西方绘画东来的最初与最主要的目的。而且,它随着教堂、住院在中国许多地方的建立,这些绘画作品亦分布到中国许多地方。由于广东地区是天主教最早传进中国的地区,故西方绘画作品亦是最早传入。从全国情况来看,至康熙六年(1667年)全国仅耶稣会教堂就达159所,可想而知,这需要绘制多少宗教宣传画、圣像。而且每次全国性教案一发生又有大量的宗教画被毁。如在1745至1748年间的教难时期,全国的教堂均遭破坏,宗教画像被焚。

3.作为被赠送的礼物进入中国。

西方绘画有时是作为送给中国君王、要员的礼物来到中国的。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利玛窦从南京启程赴北京,他准备进贡给明万历帝的礼品中,就有许多绘画作品。“贡品中有油画三幅,内圣母像一幅,圣子耶稣偕施洗约翰像一幅,救世主像一幅。”

4.通过园林壁画传入。

意大利籍耶稣会会士闵明我(1639—1712)曾为康熙帝的园林绘壁画。如费赖之说:“有一次在园囿四壁绘人面各一,壁高五十尺,面长如之。正面视之,只见山林游猎诸景,第若位在一定地点观之,则风景没有人面见焉。所绘一切图画,表面视之,似模糊不明,若在一定地点或用圆锥形,圆柱形,角柱形之镜视之,图画毕见,如是之类,举不胜举。朝中贵人见之者,咸惊羡不已。”

(三)明清中国社会各阶层对“西画东来”的反应。

西画在传播中为各个阶层所熟悉,及至17世纪初,便已“风行中国”。然而上层集团、文人士大夫和民间阶层对西画的到来做出了不同的反应,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明清洋风画的发展轨迹。

1.上层社会对西画东渐的反应。

西洋绘画于明代万历中后期大规模流入中国,当时的统治者对西方先进科技很感兴趣。当时的传教士们大都具有天文、数学等方面的科技知识,因此,传教士们也得到了统治者的青睐。皇帝们还任命了许多传教士画家在宫廷工作。

然而皇帝们对传教士画家的创作经常进行干预(高居翰,2003)。皇帝们还不喜欢明暗对比强烈的人物画,于是洋画家在皇帝的要求下,多借鉴中国画的构图、色彩和意境,减弱了画中人物面部明暗,以迎合皇帝的趣味。然而,宫廷洋风画的繁荣却缺乏稳固的根基。很多中国宫廷画家对皇帝授意下的折衷画法并不情愿,而洋画家也为不能尽情施展自己的才华而惋惜,“惟有屈从其(皇帝)意旨而已。”画家的不情愿必定使洋风画很难持久,当乾隆年间东西方局势紧张时,没有了政治上支持的宫廷洋风画便迅速沉寂了。

2.文人对西画东渐的反应。

明清文人士大夫和专业画家们对西画的评价并不高,清代邹一桂在《小山画谱》中说:“西洋善勾股法,故其绘画于阴阳远近,不差锱黍……但笔法全无,虽工亦匠,故不入画品。”可见文人对西画的排斥。在这样观念的影响下,文人和专业画家对西法的运用非常少见。其中,曾鲸是个颇受争议的人物。此外潘天寿、周积寅和大村西崖等也抱有相同观点。但王伯敏、牛克诚等却认为曾鲸的绘画技法来自于传统渊源,并没有受到西洋绘画的影响。但从此争议上看,西洋画法在文人与专业画家作品中的显现确实不像在宫廷绘画中那样鲜明,即使有,也需要十分仔细地辨别和探究。受到传统观念影响深重的 文人画家对西画相当保守,西画在文人中间得不到发展的空间,甚至在当时比较有文化修养的收藏家的藏品中也很难看到洋风画。

3.民间对西画东渐的反应。

西洋绘画在民间得到了广泛的欢迎,在民间画中有很大影响,在明清民间版画、玻璃画、瓷器画、外销画等画种中均有体现。明清时广州、南京、上海、北京一线主要沿海地区成为了西学与西洋绘画的传播带,在此基础上,民间与西画有了广泛接触。明清工商业的发展刺激了市民阶层的壮大,使民间绘画的需求增大。在沿海城市和江南地区发迹的,以盐商与高利贷者形成了新的收藏阶层,他们没有太多严格的传统品评标准,而显现出平民化的审美趣味,比较容易接受新鲜的精巧工细的洋风画。在他们的带动下西洋风画很快成为一种时尚。

由上可见,明清时期西洋绘画来到中国后,在与不同阶层的磨合中寻找着自己的发展方向。以皇帝为中心的上层集团对西画比较欢迎,但是他们过多的干涉束缚了洋风画的自由生长,使折衷的西洋绘画在遇到政治因素的影响下便迅速消沉了。文人士大夫和专业画家们对西画态度非常冷淡,他们通常以“笔墨全无”等传统绘画品评标准作为西方绘画不入画品的理由。民间阶层对西画的态度非常开放, 他们主动将西画吸收到自己的画中,融合出新的艺术形式。明清时期民间阶层以其对异族文化的积极态度,使这次大规模的东西艺术交流在民间得以延续。

三.中国绘画“东画西渐”的品牌策略

把绘画看作是一种产品,而把国外绘画的观赏者看作是绘画的消费者,绘画的目的在于满足国外消费者的需要,把中国传统绘画打造成一种世界品牌,从而有力地影响传播中国文化。以下从品牌打造的定位理论,结合明清传教士“西画东来”的优缺点,提出中国绘画世界品牌策略的步骤:

(一)应对初认知挑战。

任何品牌,一经推出就会面临初认知挑战。顾客对品牌的初认知将决定品牌的未来发展,因为认知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为形成一个好的初认知,需要从明确品类宗属和打造代表品项方面着手。

1.明确品类宗属。

顾客消费的本质是购买品类而非品牌,他们之所以购买一个品牌的产品,是因为该品牌代表某个特定品类。顾客只有在清晰品牌所属品类后,才能在心智中给品牌分配一个位置并储存下来。

明清传教士在中国传播西方绘画时,并没有对不同阶层的人士打造不同的绘画。从历史分析来说,中国不同的阶层对西方绘画是有不同需求的,社会上层人士不喜欢明暗对比强烈的人物画,要求多借鉴中国画的构图、色彩和意境,减弱了画中人物面部明暗,以迎合皇帝的趣味。但是西方传教士并没有把西方绘画中国化,这导致他们失去了上层人士对西方绘画的需求,从而严重阻碍了西洋绘画在中国的传播。而西洋绘画并没有在文人绘画阶层流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西洋绘画作为西方文化的一部分,与中国文人绘画阶层存在竞争关系,这种关系在文化传播的早期难于被对方接受,直接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得到上层人士的欢迎。而对于中下阶层来说,西洋绘画反而受欢迎。因此,可以把西方绘画分为两类,一类为中西绘画的结合体,用于上层人士和中国文人;一类为普通群众。

中国绘画在打造世界品牌的过程中,也需要对西方不同群体打造不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绘画品种,以不同的品类宗属创造品牌。例如,可以以不同的社会阶层把西方对中国绘画的观赏者进行分类。

2.打造代表品项。

一个品牌,有可能会推出不同形态的产品或服务项目,被称为不同的品项。如果品牌能有一个独特而令人难忘的代表性品项,将有利于进入顾客心智并扎根其中,在顾客产生品类需求时也易于被突出和优先地选择。

分析明清传教士的绘画作品,大多是西方宗教画,如圣母像、圣子耶稣像幅。绘画作品集中于少数有西方特别的画像,容易传播。中国绘画在打造世界品牌的过程中,如果把绘画与有中国特色的陶瓷、孔子等结合在一起,将更容易传播。

(二)避免风尚化发展。

1.需要创造趋势。

品牌较均匀地加速发展,在初认知期后,有一个相对较长的低速阶段作为品牌和品类的孕育期,让人们有机会慢慢而充分地了解品牌和品类,深入认识其价值。在孕育期内,产品能够得以完善。

传教士在上层人士传播绘画过程中,并没有及时地完善不适合的绘画。中国绘画在打造世界品牌时,通过针对不同人群开发不同的绘画类别之后,需要慢慢地向相应的群体推广并完善绘画的不足。

2.选择合适的源点人群。

产品需要推广给适合的消费者,这些消费者在消费之后对产品的评价对其他在观察的潜在消费者有说服力和示范作用。明清传教士首先对上层人士进行推进,开始时得到了上层人士的喜爱,应该来说是找到了一个能够起到示范作用的源点人群,如果上层人士能够长期坚持使用,这将带来文人阶层的效仿。可惜的是由于产品没有及时完善而夭折。另一方面,绘画在下层群体受到欢迎,但这并不能对文人和上层人士也起到示范作用。

因此,中国绘画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首先需要针对西方上层人士的需要开发绘画产品,以这一部分人群向全社会扩散。

3.规划市场推进。

规划由高到低的区域市场推进方面,其考量的因素和确立源点人群类似。评估哪些地方对品类消费而言是有号召力的地区。传教士首选珠江口和皇宫作为宣传的起点。明清时代,中国的文化经济中心在中原地区,珠江口还没有开发。以珠江口作为绘画宣传中心并不合适,当然,作为沿海入口,传教士也是无奈之举。

中国绘画在世界传播过程中,宜选择西方的文化经济中心作为首选宣传之地。如果在美国,可以以华盛顿为中心进行宣传。

(三)及时补充品牌势能。

1.持续加大投入。

给品牌注入势能最直接和最基本的方式就是加大投入。品牌若是此时因投入不足而停顿下来,将很容易诱发出现“坡顶现象”。因此需要加大投入。

2.注入热销概念。

为品牌注入热销概念,将其塑造为畅销的商业英雄。这将吸引更多的消费者。传递出时尚信息,引发和制造潮流效应;为顾客谈论创造价值。

3.做大品类需要。

在此阶段,品牌可以发挥自己的影响力,转身 于致力做大品类需求,引领品类成长。可以有三种方法:第一,演示更多的使用场合,不论广告还是软性宣传均力图告诉顾客,中国绘画不仅只有在艺术绘画馆、博物馆才能欣赏,也可用于公司、餐厅和家庭的装饰;第二,提示消费者不仅在放假空闲时才欣赏绘画,在工作时、下班后也可以欣赏;第三,告诉消费者中国绘画不仅是一种欣赏艺术,更是一种古老文化。

(四)维护品类。

1.保持领先。

某个品牌作为该品类的代表者,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保持自己的领先地位:首先,持续的运营配置领先,提升竞争门槛;其次,不断地进化和建立品类标准;最后,营销品牌的品类地位。

2.打造区域心智资源。

有些地区会被公认在某些品类打造上具有特别优势。如法国催生了众多葡萄酒品牌,瑞士催生了很多手表名牌。这种区域心智资源优势是品类成长源源不断的持续动力。一方面区域心智资源会赋予品类底蕴与信任感,使其易于被认知和接受;另一方面,其使品牌有更好的品牌形象和产品品质感,同时,有利于吸引企业形成产业集聚。

要打造区域心智资源,第一个要点是获取政府的支持;第二个要点是为区域获取信任状;第三个要点是将品类打造为区域名片。

参考文献:

[1]叶农.明清之际西画东来与传教士.美术研究,2004,(2).82-83.

[2](法)伯希和著,李华川译.利玛窦时代传入中国的欧洲绘画与版刻.《通

报》,1921,(20).

[3]高居翰.《气势撼人》.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48.

[4]《石渠宝笈》(卷四十).《国朝院画录》(上).安澜编.画史丛书.第三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5]胡敬.《国朝院画录》(上).安澜编.画史丛书.第三册.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

[6]转引自向达.明清之际中国美术所受西洋之影响.东方杂志,1930.

[7]参见向达.明清之际中国美术所受西洋之影响.1930,10.

[8]沈定平.传教士马国贤在清宫廷的绘画活动及其与康熙皇帝关系述论.人物研究,83-92.

[9]杨伯达.十八世纪中西文化交流对清代美术的影响.故宫博物院院刊l998,8,70-77.

[10]叶农.明清之际西画东来与传教士.美术研究,2004,2,82-95.

[11]乔叶.中国绘画的分类.2011-06-17.http://xjedu.gov.cn/whxx/qqsh

篇(10)

1.丰厚的陶瓷文化积淀。德化是中国陶瓷的发祥地之一,历史上曾与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并称为三大瓷都。德化陶瓷有三大特色:一是瓷质洁白纯净。据科学测定,明代的德化白瓷白度已达到84.54-92.5℃,被欧洲人誉为“中国白”。其釉面纯净无瑕,光泽莹润无比,使我国白瓷制作工艺真正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二是瓷塑技艺高超。明代德化瓷塑艺术大师何朝宗享誉国际瓷坛,北京故宫博物院和世界各大博物馆收藏他的作品共49件。数百年来,德化瓷塑一直代表中国瓷塑的最高水平。三是陶瓷远销全球。德化瓷外销历史之久、品种之多、数量之大位居全国首位。宋代以来,德化瓷大量从东方第一大港泉州港附舶远销海外,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输出品。2000年10月从南中国海清代沉船“的星号”打捞出来的35万件瓷器,绝大部分为德化青花瓷,当年的盛况可见一斑。

2.陶瓷成为支柱产业。改革开放以来,德化的陶瓷业有了长足发展。特别是90年代以来,德化陶瓷大举进军欧美市场,成为福建省的出口创汇大户。德化因此被国务院有关部门命名为“中国陶瓷之乡”。全县现有陶瓷企业1200多家,其中自营进出口的集团公司就有20余家。2001年全县陶瓷产值38.02亿元,80%销往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全国最大的工艺瓷生产和出口基地。1996年起,德化陶瓷生产总值占工业总产值的70%,陶瓷业已成为德化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德化县也因为陶瓷经济的迅猛发展,连续四年跻身“福建省经济发展十佳县”,综合实力跃居全省县(市、区)第十三名。

3.陶瓷业发展呼唤智力和人才支持。陶瓷产业是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业。从瓷土的配方、样品的设计、坯体的制作、产品的装饰、产品的烧成、产品的包装,到企业的经营管理、产品的外贸营销,长长的产业链上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目前,全县共有陶瓷从业人员80000余人,仅福建佳美集团一家企业,便有8000多名员工。作为外向型企业,如何提高产品的艺术含量、科技含量,提高管理水平,降低产品成本,从而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始终是一个大难题。解决这一难题的唯一途径就是开发人力资源,而开发人力资源的最佳途径就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因此,县委、县政府在陶瓷企业家的强烈呼吁下,投资5000余万元为我校建设占地面积252亩、建筑面积42000余平方米的现代气息浓郁的新校园。陶瓷企业家与社会各界捐资达648万元。

(二)主动服务当地经济发展的需求,赢得职业教育的发展先机

1.专业设置与陶瓷产业发展紧密结合。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职业学校逐渐进入“买方市场”。市场的人才需求是职业学校存在的必要前提。我校主动适应和服务当地经济建设的需要,专业设置切合于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陶瓷业发展需要哪一方面的人才,我校就设置相应的专业。我校从1981年创办开始就设置陶瓷工艺专业,随后相继开设了幼教、建筑、家电维修、财会、水电、服装裁剪、公关与文秘、计算机应用等专业,但这些专业都相继停办。20世纪90年代后,我校意识到开设专业不能盲目向别人学习,应该了解人才市场的发展态势,科学预测人才市场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要切实把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作为办学宗旨。根据德化乃至泉州市陶瓷企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先后开设了陶瓷雕塑、陶瓷装饰、陶瓷电脑美术设计、陶瓷营销、工艺美术和职业经理、财会电算化等专业,今年将开设陶瓷外贸与英语、陶瓷配方等新专业。专业设置保持适度超前,如陶瓷电脑美术设计专业,培养运用计算机设计陶瓷样品三维图片与国内、外客商进行网上交易的专业人才,为德化陶瓷业未来进行网上交易培养人才。由于专业设置与陶瓷业发展相配套,毕业生深受企业欢迎,对口就业率高达95%。

2.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围绕陶瓷市场的变化与科技的发展,不断改变专业课程设置,不断更新学科教学内容。以拳头专业----陶瓷雕塑专业为例,80年代初期,由于陶瓷业以生产日用陶瓷为主,传统瓷塑为辅,该专业开设素描、国画、色彩、书法、陶瓷工艺学、传统瓷塑(佛像塑造)、日用陶瓷造型、瓷彩、打模、烧成等主干课程;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陶瓷业逐渐以生产销往欧美的小工艺品为主,该专业开设素描、速写、陶瓷工艺学、西洋人物雕塑、动物雕塑、浮雕、创作设计等主干课程;90年代中期开始,陶瓷企业逐渐增加树脂工艺和蜡工艺,且比重连年提高,该专业适时增加树脂雕塑与创作等主干课程。同样是素描,早期是为传统瓷塑服务,故强调明暗;后期是为西洋人物塑造服务,故注重结构。同样是陶瓷工艺学,早期策重为日用陶瓷服务;后期则策重为工艺陶瓷服务。总之,每一课程的开设与停开,每一课程具体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变化,都是以不同时期陶瓷企业对具体岗位技术人才的规格要求为依据,并保持适度超前。

3.与陶瓷企业联合办学。所有专业均与陶瓷企业联办,建立契约关系。陶瓷企业为学校提供人才需求现状与预测,提供学生见习、实习和假期勤工俭学的方便,择优录用毕业生。如泉州冠福陶瓷集团,委托学校开办职业经理和财会电算化二个专业,为企业拓展国内市场培养分公司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企业在招生前以契约形式承诺录用全部毕业生,参与整个教学计划的制订,监督教学计划的实施。学校开学时就组织学生参观企业,企业有重大活动就邀请学生参加,培养学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学校还聘请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为客座教师,莅校介绍企业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以及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为适应企业对高层次陶瓷雕塑人才的需求,从1998年起,我校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艺术设计系联办陶瓷雕塑研修班,从毕业生中择优入学,由清华美院的教授、博士到校授课,该班已为企业培养120余名高级样品设计人才,深受陶瓷企业的欢迎。

二、建立市场化、社会化的运行机制

(一)以人为本,通过竞争培育高素质师资队伍

要把学校办成名牌学校,就要有名牌专业;要有名牌专业,就要有名牌教师。名牌教师必须在竞争产生。为了培养名牌教师,我校多管齐下,努力营造产生名牌教师的竞争氛围。

1.全面实行教职工竞争上岗制度。具体做法是:①公开岗位设置。根据学校的办学规模和上级编制、教师工作量的有关规定,合理设置工作岗位,按需设岗,因事设岗。②公开岗位条件。学校按照教育教学的总目标,确定每个岗位的条件,包括学历、年龄、教龄、品德、能力和身体健康状况等。③公开报名情况。制定竞争上岗的程序和操作方法,教师填报岗位的结果全部公开。④公开发表演说。学校对参加竞争上岗的教师进行资格认定,确认符合条件后,由竞争者在竞岗大会上公开发表竞岗演说,提出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的目标及措施。⑤公开进行民主测评。竞岗演说结束后,评议组或全体教师,根据竞争者德才表现和竞岗职位的工作设想,进行公开测评、民主推荐。⑥公开课堂教学。学校抽调骨干教师成立课堂教学评审机构,制定课堂教学评比办法和评分标准,评定教师课堂教学的成绩。⑦公开择优聘任。以竞争者的工作设想、课堂教学和民主测评结果及德能勤绩为主要依据,以学历、资历、教师职务任职资格为参考,优秀者优先聘任,不合格者不予聘任。⑧实行上岗前公示。对拟由学校聘用的竞岗者在校务公开栏进行公布,允许教职工提意见,反映情况,对公布对象在规定的期间内,教职工没有异议的,由校长正式聘任。2.推行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制度。①公布机构设置和领导职数、岗位职责、任职资格及报名期限。②公开报名竞聘岗位。竞聘者向学校提交书面申请,填写竞聘岗位,也可由教职工民主推荐,每个岗位至少应有2人以上竞聘。③公开发表竞聘演讲。根据报名情况,经过民主推荐产生岗位候选人,参加竞聘演讲。通过抽签确定竞聘演讲的顺序,在全体教职工会议或教代会上对竞聘条件、理由及任职设想等进行竞聘演讲,进行现场答辩和民意测评,并公布测评结果。④严格进行考核。由学校组成的中层干部聘任领导小组组织对竞聘者进行综合素质审查考核,根据任职要求可进行相关知识的考试,依据考核的综合成绩进行排列,确定初步候选人。⑤上岗前的公示。学校确定聘任人选,向全体教职工公布,接受教职工的咨询,时间至少7天以上。公示期满后,召开全体教职工或教代会,公布公示期间内收集的意见,进行审议和表决,确定聘任对象。⑥正式聘任。校长向受聘者颁发聘书,并签订聘任合同,确定任职期。1999年首次实施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制度,原有的10名中层干部有4名落选。

3.职称评定与各项评比全面量化。凡是符合职称晋升条件的均可申报。学校制订了量化考核标准,包括师德、学历、任职年限、教案、作业批改、教学成果、公开教学、教研教改成果、指导学生、论文、受表彰、继续教育等。申报者由学校推荐小组给予评定分数,公示一周后,由高分到低分推荐。学校优秀班主任评比、优秀教研组长评比、教学能手评选、先进教育工作者评选等,均按学校制订的量化评分标准评定,做到公开、公平、公正。

4.全面启动名师工程。邀请全国知名的陶瓷雕塑家莅校讲学,从1998至2001年有十几位教授、副教授、博士到校作专题讲座20余场;推行专业教师"下水"制度,每个专业教师课前必须自制范作方可进入课堂,每个星期举行一次专业教师范作展览,进行师生同展;大力支持专业教师面向社会举办个人作品展,场租、布置、媒体宣传、请柬等费用全部由学校负责,学校还给予2000元奖励;鼓励专业教师在不影响教学工作的前提下,每人至少挂钩一家企业,主动为企业提供有偿服务,既让教师了解市场、服务教学,又提高教师知名度;充分利用《泉州晚报》、《德化报》、《德化文艺》报纸以及自办报纸《摇篮》,全方位多角度宣传介绍有一定成果的专业教师;鼓励专业教师参评工艺美术系列职称,现我校已有中高级工艺美术师以上职称48人,其中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人,高级工艺美术师3人;支持专业教师参加各级各类陶瓷艺术作品展览与评奖,已有100余件作品在全国、省、市、县陶瓷艺术展评会上获奖或报刊发表;鼓励专业教师参加相关的专业团体与学术交流,学校已成为德化县陶瓷文化研究会、书法美术协会、现代陶艺协会的大本营。

(二)全面推行后勤管理社会化。

计划经济时代的学校是封闭的。各所学校内部都形成了一个封闭的“小而全”或“大而全”的“小社会”,存在一个规模不小的后勤服务系统。学校包办后勤时代,校长要是多面手,常常“不务正业”。为了改变这种学校办社会的状况,优化配置教育资源,把有限的人力和财力运用到教育教学的刀刃上,我校大刀阔斧地进行后勤管理改革,把后勤工作全面推向社会。为确保后勤管理改革的顺利进行,我校聘请德化戴云律师事务所二名律师为常年法律顾问,为改革保驾护航。

1.后勤服务机构面向社会承包经营。学校后勤工作市场化、社会化,是市场经济发展对学校后勤工作的必然要求。我校顺应这种要求和变化趋势,主动地适应社会的大变革,主动地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超级市场、食堂、文印中心、休闲阅览厅、理发厅、乒乓球厅、摄影部、医疗室等后勤服务工作全部面向社会招标,由社会行家承包经营,每年可增加收入近25万元,节约人员经费支出约50万元。校办陶瓷工艺厂和陶瓷研究所也面向社会招标,实行经营承包。

2.物品采购面向社会公开招标。学校的教学、办公、生活用品采购,数额3000元以下的一般面向社会询价购买;3000元以上的,有的通过政府采购,有的面向社会公开招标或竞争性谈判,有的面向社会询价购买。所有采购,均事先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开,分发采购须知,邀请监察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派人参加,严格按招标程序进行,物品聘请国家质量技术监督部门验收。从1996年秋季至2001年秋季,通过公开招标采购石膏教具、课桌椅、雕塑架、画架、电脑、多媒体、铁床、图书与课本、办公家俱、书架、厨房用具等等,至少节约100万元资金。

三、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我校致力于树立学生“求新求异、开拓开放”的观念,并将此作为校训贯穿于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之中。不因循守旧,不雷同抄习,不停滞不前,不自我封闭,这是一个职专生应有的基本素质。

(一)构建以综合素质培养为中心的教学体系

我校教学内容围绕区域经济发展而不断改进,从技能的传授过渡到以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质培养。陶瓷雕塑专业文化课以“够用”为原则,根据该专业技能操作性强的特点和学生文化素质低的现状,只开设政治、应用文、英语等课程;基础课以“服务”为原则,只学习必备的专业基础知识;专业课以“实用”为原则,学习陶瓷样品设计人员必备的专业技能,全部为技能操作课,企业样品设计人员做什么,学生就学什么。97年开始推行“两证”制度,即学生须取得职业资格鉴定中级证书,方发给毕业证书。学校先后建立了“福建省陶瓷行业职业技能培训考核中心”和“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考点”,专门为陶瓷类专业和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进行职业资格鉴定,确保毕业生与人才市场接轨。

(二)培养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德化的外向型陶瓷企业,都是通过春季、秋季广州国际商品交易会,与外商签订购销合同,以销定产。企业提供的样品是否得到外商的认可,是关系到企业是否能生存与发展。因而,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是陶瓷样品设计人员必备的素质与能力。我校大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除了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外,经常组织学生参观校外各种专业展览和参加各级专业制作竞赛;以“创新”为主题,经常举行全校性专业技能现场大比武,并对创新能力强的学生给予重奖。在校期间现场大比武总成绩居年段前30名的陶瓷雕塑专业学生(每个年段共11个班近500人),除授予"优秀毕业生"称号外,免试进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德化陶瓷雕塑研修班学习,学费上给予至少1300元以上的优惠;每学期举办一次全校性陶瓷艺术设计创新展评会,并在德化县图书馆一楼大厅面向社会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