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涂自强的个人悲伤大全11篇

时间:2022-06-30 13:58:48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涂自强的个人悲伤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涂自强的个人悲伤

篇(1)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既是情感的,又是认识的。既是一种具体感性的个体心情,也是一种价值与理性的判断。两者水融,难以分离,从而使文学作品呈现出最丰富最深刻的艺术感染力。

武汉女作家方方的创作,一直着意于琐碎的生活和平凡的下层人民,她怀着对生活虔诚的热爱及对下层人民真挚的情感,书写着对生活、对人性、对时代冷静而理性的认识。她的作品没有一般女作家的浅吟低唱,却总怀着一种复杂的心态,用审视和批判的视角关注笔下的人物,于是,总会有一些愉悦中的悲哀,温暖中的阴暗。

从她早期的《风景》、《桃花灿烂》、《我的开始是我的结束》等等,你既能看到她对笔下人物所怀有的悲悯情怀,也能看到她对人性丑恶的揭示,和对生活无助的展示,以及对社会、对时代的深沉思索,让人掩卷之后不免长叹。近几年她的作品如《水在时间之下》、《涂自强的个人悲伤》,更能从中看到她情感上对下层人民难以割舍的深情,理性冷静地审视着人性的复杂和时代的悲欢。于是,在悲欢离合、温暖与凄凉的衬托下,故得更沉重,感慨更强烈,思考却也更为深刻。

《涂自强的个人悲伤》是作家近几年的力作,作品通过一个连名字都带着几分悲凉宿命感的农家子弟涂自强的个人自强、个人悲伤,从而引发更为深广的思考。涂自强的个人悲伤,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悲伤?他的故事带给人们怎样强烈的情感冲击与思索感慨?

在作品中,作者通过对生活场景、人物经历的叙述,巧妙地写出乡村与城市、人性与生活,理想与现实等多重对比,在巨大的反差之中,产生极具冲击性的艺术感染力。

一.环境的对比

涂自强在正式进入大学、进入城市之前的生活,虽然窘困,虽然有遗憾,却不乏希望,不乏温暖。寒窗苦读,一朝考入大学,美好的生活似乎正在向他招手,村民们羡慕他,认为他有出息,甚至希望他以后能当大官,起码可以回村帮助把村里的路修修。带着大家的羡慕和希望,也带着自己的希望和梦想,涂自强走向大学,走向城市,走向自己未可知的未来。

一路上,涂自强坐拖拉机、步行、帮工、借宿,收获了极大的温暖与满足。一位投宿的女主人让涂自强帮自己带点东西给城里的丈夫,正好可以帮助涂自强找个住处。“女人说,说什么麻烦不麻烦,我们山里出了大学生,他坐一晚,都得让你睡下。不然你还花钱住店?”而在另一个借宿的村子里,踏实肯干的准大学生涂自强得到村民们的充分认可,大家对涂自强照顾有加,不仅各家为让自家屋里沾点大学生的才气,都要接他上门,甚至还有好几位大妈看中涂自强,委托村长给他提亲。“涂自强吃得饱喝得足,且百般被人尊敬,自我感觉好得几欲膨胀。”“整个一路,涂自强觉得自己从未有过如此充实和愉快的生活。他觉得自己力量很强大,也觉得这世道上的人十分善良。”

在襄樊帮工洗车时遇到一位善心的顾客,好意提出免费将他带到汉川,一直如鱼得水的涂自强,在这现代文明的象征物――汽车面前,第一次显示出他的无奈和无助,最终只好放弃这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下车步行。这一次经历,也许微小,却仿佛一道分水岭,把穷乡僻壤的涂自强隔离在现代都市之外,或许,在这里,作者已经开始预示着涂自强和现代文明的格格不入,也预示着涂自强的个人悲伤即将上演。

到武汉后,进入了城市文明,涂自强的个人感受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曾经的信心、力量和愉悦瞬间坍塌。“马路上洪水一样用来的汽车,让他紧张得浑身冒大汗。”……当他在报到的最后一个小时赶到学校,把自己一路上挣来的缠在腰带里的零碎钱一张张一块块数给收费员时,“涂自强先没在意,数钱时,突然意识到什么。他抬头四下望望,看到无数惊讶的同情或鄙夷的目光,心里突然就胆怯起来。一路走过的信心瞬间消逝。”在乡村“自我感觉好到几欲膨胀”的涂自强,即将面对另一种陌生且残酷的生活。

家境贫寒,生活窘迫,在别人享受着大学生活时,涂自强不得不为自己的生活费及未来努力打拼。爱情对涂自强显然是件奢侈品,好不容易在食堂帮厨时遇到一个境遇相似,也比较相投的女孩儿,却最终跟着一辆铮亮的银色小车走了。大学临毕业,自己的努力,老师的认可,让考研成了一件近在眼前的事情,生活似乎正准备向他展开欢颜,然而,最关键的时候,父亲去世了,家里的变故让他不得不放弃考研的机会。无奈,他成了一个城市“蚁族”,辛苦奔波,不敢多花一分钱,连洗澡都成了一件奢侈的事。年末到了,就在他盘算着回家好好过个春节时,老板却不见了,连同他计划好的工资五千块一起都消失了。没钱回家,只好找个餐馆打工,家里房子却又塌了。最后,命运截断他所有的希望,带走了这个微不足道的生命。城市里的生活,似乎总在不断地和他开玩笑,在涂自强个人奋斗的岁月里涂抹了一层又一层厚重的悲伤,从而和他进城上学的路上收获的一路温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作者并未着意于对环境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与刻画,只是冷静地叙述着人物的故事。在跌宕起伏的故事里,让人们不能不思考,从乡村到城市,从传统到现代,涂自强的个人悲伤,究竟是谁的悲伤?

二.美好人性和残酷生活

方方的作品,不仅直接而犀利地切中人性灵魂最深处,也一直关注着似乎缺少着温暖的人物。其笔下的人物,或自私卑劣,或扭曲变态,或复杂难言,从不同层面折射出人性的弱点与缺失,这些人物连同他们的故事,抒写出世态苍凉和社会悲歌。

而《涂自强的个人悲伤》则不同,与其充满悲剧的命运恰恰相反的是,作品着力塑造了一个积极向上、善良乐观,虽一无所有,却浑身充满正能量的青年男性形象。

从头至尾,作者未费丝毫笔墨去给涂自强的性格涂抹上灰暗的色调,从开始出现在读者面前,涂自强的身上就让人充满了感动与温暖,这是一个方方笔下鲜见的理想化、单纯化的人物形象。虽不免有些浪漫主义的虚无,却正好与该人物即将迎来的残酷生活形成鲜明对比,从而更增加了作品的情感冲击力。

在进城上学的路上,涂自强之所以受人尊敬,一方面是因为他的大学生身份,而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涂自强的勤劳踏实肯干。每一次投宿,他都主动积极的帮着干活,帮山里女人拖树枝、帮工棚端菜的大婶拎水泥桶、帮村里人挖水塘。

如果说勤劳是山里人的本性,那么,其内心的积极乐观、宽容善良便是他身上最熠熠生辉的人性。

睡在工友的床上,工友长时间未洗的床单有些发臭,涂自强并未有丝毫嫌弃之意,却只是笑笑,“说这大哥真是够懒,走前最好替他洗一下。”

去借宿,吃的都是自带的馒头,在看到借宿人家的老太太牙不好,咀嚼米粒很吃力,涂自强又主动递出自己的馒头。

在极度的贫困窘迫中,涂自强虽偶尔难免会因自己的贫穷有点敏感,但他的心态仍是极为豁达坦然的。在赵同学准备出国后的一段对话中,尤其突出了涂自强乐观豁达的性格。老同学说,“上天对人其实很不公平,以前我没这认识,自从与你同学后,就有了。”涂自强笑笑说,我都没这么想。大家对我这么好,我反而觉得上天待我不薄。赵同学说,你越这么说,我就越觉得你的运气不好。涂自强说,我自从上了大学后,一直觉得自己运气相当好。比起我的哥哥姐姐,我已经是活在天上了。

涂自强心存目标,积极努力的生活。

不独是涂自强的身上充满着人性的光彩,围绕在他身边的所有人都让人如此温暖。老师们理解他关心他支持他,入学时主动帮他联系去食堂帮厨,因为这是一份虽然看起来不够体面却是最适合他的一份工作,在他考研的时候鼓励他,帮助他,甚至承诺只要他上线就一定录用他。食堂的工友们也关心着他,在他用赵同学淘汰下来给他的手机准备给爹娘打通电话时,工友们为了让他能安心的打这个电话,吃完饭一个都不准涂自强留下来收拾,都主动提出可以帮他,让他“赶紧找个清静地方安心给爹娘打电话去”。连他周围的同学,即便是赵同学这样的富家子弟,也并无为富不仁的奸邪。

在你几乎以为这是一个温暖的故事,以为会有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时,作者的笔锋骤转,生活开始露出狰狞的面目。丧父、失去考研的机会、家中房屋坍塌、老板卷款逃跑,这一切将涂自强一点点推入绝路,无论涂自强多么的勤劳善良,多么乐观豁达,多么坚韧顽强,生活没有给他丝毫机会,在他连希望的曙光都没有看到的时候,“就这样一步一步地走出这个世界的视线”。没有人会在意这个微渺的生命,没有人还会再记起这个卑微的生命。涂自强在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依然怀着一颗宽容慈爱的心,在他写给赵同学的最后一封信,拜托赵同学在方便的时候照应一下他的母亲,“如不方便,则罢”。信的最末,他说,“这只是我的个人悲伤”。这个人,从不向生活索取什么,一直在付出一直在努力一直在奋斗,可是,为什么生活会如此绝情地从不给予他任何?

在向来信奉因果报应的文化里,一个充满人性美好与温暖的人物形象,没看到应有的希望和美好,却被社会抛弃,被世界抛弃,遭遇了最残忍最不公平的命运。这样的对比,极具冲击力。以致在读涂自强留给世界的最后一封信时,家境优越,从不以为然,却能轻易获得他想要的任何东西的赵同学落泪了,“他想,果然就只是你的个人悲伤么?”

三.理想和现实

涂自强的理想,不过是能告别贫困,可以不为生计发愁,可以有一个相爱的人,给自己一个平静的生活与未来。这个理想不远,不大,看起来也并不难。为此,涂自强一直在努力奋斗,他考上了大学,进入了一个他哥哥姐姐从不曾接触过的世界,尤其是在涂自强临近毕业之际,他的个人奋斗得到了师生们的共同认可,严谨的专业老师也为之感动,承诺“只要分数上线就一定招他”,“考研――读博――留校――当教授”,让人对他的理想产生无穷希望,似乎他的人生理想已经如此分明而鲜活地出现在他眼前,触手可及。

然而现实没有给他任何希望。这场即将改变他命运的考试,涂自强连参加的机会都没有。他的家乡传来噩耗,因为村子在“上面”没人,祖坟因修路被破坏的变故让父亲气急身亡。这一场变故,不仅是涂自强失去了这次改变命运的最好机会,也让涂自强做出了另一个选择,留在城市,继续奋斗。

于是,在这个根本不属于他的城市,涂自强开始了新一轮的生活。他还是像以前一样努力一样勤奋,可现实从来没有青睐过他,工作越来越艰难,生活越来越沉重:他遭遇了校友老板的欠薪;为了节省开支,他忍受着不洗澡的难受和尴尬;老家房子坍塌了,不得不把母亲接来同住;母亲在他出差时走失了,为了寻找母亲,又失去了工作……为了心中那个清晰且坚定的目标,涂自强顽强地忍受着一切。

然而,无论他如何努力的跋涉,生活却从不放过他。现实如此残酷,理想一直在前,却怎样都触摸不到。最后,连他的生命也一并剥夺了。

而与此同时,涂自强的那些同学,都纷纷找到了好的着落,从不努力、什么都不在乎的赵同学甚至去了美国,生活如此轻而易举的将涂自强拼尽全力也无法得到的东西送到别人手中。

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到底有多远?有些人能轻易地实现自己的理想,而涂自强们却永远也做不到。“不同的路/是给不同的脚走的/不同的脚/走的是不同的人生”,当年涂自强的落榜女友采药的一首赠别诗,似乎是一直低回在作品中的旋律,无奈中折射出巨大的悲伤。这悲伤,果然是涂自强的个人悲伤吗?

通过人物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作者深刻揭示了当下贫富分化、阶层固化日益严重的倾向,以及由此可能造成的生活悲剧,充分体现出作者对草根人群的关注,及其对社会问题的悲悯情怀,也使读者对涂自强们的命运产生强烈的同情,进而深入探索与思考造成悲剧的原因。

篇(2)

对个体命运的关注,是余华一贯的坚持。《活着》是零度写历史,是个体在历史中的挣扎;《第七天》是零距离地写现实,是个体在社会中的挣扎。只是这一次,他站到现实中间来了。也许是因为太近了,满篇都是现实发生过的激烈事件,人们才会说他“用新闻串烧来弥补素材不足”。

在我看来却是作家在用他自己的方式,解读现实。当然,我们不能评价这部作品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力作,也不能将余华比肩于托尔斯泰、巴尔扎克,他不是那种可以用气势磅礴的宏大叙事来批判现实的作家,但他是余华,是用《活着》的艺术灵感来创作《第七天》的余华。他曾说:“我所有的创作,都是在努力更加接近真实。我的这个真实,不是生活里的那种真实。我觉得生活实际上是不真实的,生活是一种真假参半、鱼目混珠的事物。”

灵魂的诉说和新闻事件的密集,也许恰是对现实的一种荒诞表达。以前的生活和时代都朴素而单一,现实往往没有作家想象出来的生活更新鲜精彩。但是近几年,社会的巨变让我们惊叹:生活早就超越了想象。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生活中处处都是突如其来的荒诞。

篇(3)

有无数次,我大声说,公开说,透明说,告诉所有的人,我是真的没能力去解决那些问题。特别是找工作的事。可是,他们不信。不仅他们不信,连我父母也不信,他们接过亲友给我带来的花生、粉丝、玉米面之类的土特产,然后配合着亲友语重心长地对着我忆苦思甜,最后聚焦到“饮水不忘挖井人”这句话上,那些找我求助的亲友,都成为我饮水的挖井人。

这样的话,摆到酒桌上说,更煽情,更有力度。几杯酒下肚,各种血缘织成的纽带捆绑得我难以呼吸,父爱主义的威猛胁迫也开始体现,母爱主义的动情感化开始施展。在那时,我坚持说不,结果必是不欢。

真的不要迷信套在我身上的一些破头衔和乱标签了,有的事,有些忙,我做不到,帮不到,也不愿意去做。我有自己价值标准,也有自己生活方式。我身出寒门,但绝非骄子。如今落迹他乡,打工卖字,每天挣扎在工作和带孩子之间,日子过得紧张,又局促。只不过,活出自我,就很自足。

我一直很想劝慰亲友说,也别轻易梦想你们孩子成为寒门骄子了。恰好刚看到篇文章,标题叫《从此,寒门再难出骄子?》,说的是寒门学子尤其是较为偏远的农村学子们,现在要想再成长为天之骄子,难度确实大大增大了。有几点原因,我深以为然。比如,现在农村早就解决温饱问题,很多孩子也并不是能吃苦的;现在社会光靠优秀学业显然是不够,关键看自身能力;还有农村孩子礼仪文明性格健康也容易有缺陷。

这一切,在那些希望我帮他们找工作的孩子身上,也看得很清楚。只不过,在他们父母心中,孩子都是最棒的。问题是,这个社会不这样看。如果不了解这个社会的真实与残酷,那些寒门骄子梦碎之后,往往就是更大的悲剧。

作家方方谈及她的小说《涂自强的个人悲伤》时说,“这是一个充满混沌意味的世道。”她指出当下年轻人所处的“世道”是“好坏不论,黑白不分,敬畏不存,善恶不辨,一切成功以发财、当官、出名为标准。那些辛勤劳动而获得的平凡生活,却不被认为是成功的”。

平凡的人生同样会有太多幸福与感动,平和的心境才会让自己一步步获得自我。能不能让这些,成为你的基本生活信仰?

篇(4)

前言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的国民经济实现了迅猛的发展,对于各个行业领域的发展均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特别是文学领域,其目前已经形成了一片空前的繁荣景象。对于中国当代文学而言,从时间上来看,其所指的是1949年以来的中国文学,在其实现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也随之涌现了一批优秀的具有独立思想的自由作家,中国当代文学在世界文学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然而,中国当代文学在发展过程当中也存在着很多亟待解决的学术前沿问题,因此要对其予以高度的重视。

一、当代文学较之传统所产生的变化

自从进入到新世纪以来,与以往相比较而言,我国文学发生了较大程度的变化,大众文化和通俗文学已经成为文学市场或格局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文学所产生的改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当中:首先是文学的基本观念。自一批又一批的“80后”作家出现,中国文学的观念也随之发生了极大的转变,在“五四”至1980年的时期当中,对于文学的基本观念还只是将其看作是一种精神和艺术上的事业;在出现“青春文艺”之后,则对于文学的娱乐和消遣的作用更加强调。其次是文学的基本运行机制。在“五四”到1980年代之间,其中出现了很多的论争,其主要围绕的是建国以后的各种批判运动,新文学的主要运作机制之一就是通过论争来介入到社会问题和精神问题当中;然而,在1990年代之后,这种文艺思潮的论争机制已经基本消失。再次是文学的媒体。在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现阶段,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各个行业领域当中已经实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特别是近几年互联网等媒体形式的变化,对于我国文学的整体运行也产生了较大程度的影响;报刊是新文学最早的一种运载方式,当下网络已经成为整体文学的重要载体。

二、中国当代文学学术前沿问题分析

(一)新世纪文学的命名与研讨

当代文学进入到21世纪的发展阶段,对于新世纪文学的命名、认识和评估是当代文学学术前沿问题研究中的关键内容,是研究人员必须认真面对和切实解决的重要课题。在对新世纪文学进行宏观的审视之后,发现当代文学的走向和特点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当中:首先,人们对于社会和文学的认识呈现出越来越切实的特点。随着市场化秩序的逐步建立和文学领域资深的调整,人们对于社会现实和与之相连结的文学现实的认识也越来越理性,从另一方面来看,文学创作更加个性化,而理论批评则更加宽容。其次,市场化的“双刃剑”特点越来越明显。文学和文化生产的主要方式是市场化,因此其会对文学创造产生正面和负面的影响。最后,新媒体和旧媒体之间的联系和互动也变得日渐频繁,特别是网络的普及,使得纸质媒介刊发作品的情况得以改变,为当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活动平台。在对当代文学进行研讨的过程当中,由于媒介的多样性,人们可以从多侧面和多角度对作品进行探究,例如,对于姜戎在2004年所发表的长篇小说《狼图腾》是否是具有新世纪文学特性的探究,李建军的《是珍珠,还是豌豆———评<狼图腾>》和王学谦的《<狼图腾>与新世纪文学的生命叙事》就是在新文化语境下对新世纪文学进行迥然不同的两种评价。

(二)长篇小说的创作与评估

受到文学自身和文化市场规模扩张的影响,长篇小说的创作和出版一直都呈现出经久不衰的趋势,一些名家的新作在文坛内外更是取得了极大的反响,对于长篇小说的创作和评估因而也成为当代文学学术前沿问题之一,主要针对的是长篇小说创作的“新变”及其成因和走势的阐释与解读。对于长篇小说的创作和评估,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贾平凹的《秦腔》和余华的《兄弟》。对于贾平凹的《秦腔》而言,其被称之为是书写当代中国农村的具有史诗性意义的作品,是对近年来许多不无夸饰的宏大叙事的一种“拨乱反正”;有的学者认为《秦腔》一方面敏锐的捕捉到了转型期农村巨变过程中的某一种时代情绪,是对正在消逝的千年农村的一首挽歌;另一方面是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应用了瓷实精致的手法对鲜活真实的世界进行了重塑,在阅读上具有一定的难度。对于余华的《兄弟》而言,其中将历史、暴力、罪恶等人性中最为本质的东西实现了紧密的结合,从中体现出爱的伟大、宽广和无畏,已经远远超越了文学性。有学者认为,当代长篇小说创作的瓶颈体现在对人理解的狭窄、陈旧和单一的层面之上,在文学领域实现不断发展的现阶段,人的复杂性也越来越凸显,将人放在三维复合的时空当中对其进行观照,这是当下长篇小说实现自我超越的唯一途径。除此之外,长篇小说创作和运作中的商业元素也是当代文学学术前沿问题研究中的另一热点内容。

(三)80后青春写作的文化解读

“80后”青春写作在文坛中出现最早是上个世纪末期,指的是出生于上个世纪80年代的从事写作的学生群体,其代表人物为韩寒(《三重门》)、许佳(《我爱阳光》),之后涌现的郭敬明和张悦然,其在网络文坛中占据的读者数量和市场份额甚至和一些著名作家平分秋色,对80后青春写作的文化解读实际上是为了消除中年作家和青年作家的文学差异观念,实现彼此的相互吸取和补充。“80后”作品的主要改变之一是中国人形象发生了变化。对于国内以往文学作品中的中国人形象而言,其所描述的大多是农民形象、阿Q形象、朱老忠形象和陈奂生形象等,但是“80后”作家中具有乡土经验的年轻作家较少,因此描绘乡村故事的越来越少,转而对中国城市进行描写,使得“乡土中国”逐渐转变成为“城市中国”。另一方面,其在创作中对于传统文学的思想和艺术资源也实现了借用,特别是对于底层文学而言,如曹征路的《那儿》、《问苍茫》,胡学文的《向阳坡》、《命案高悬》等,就是站在从底层文学的视角上来看待整个世界的变化;再如方方的《涂自强的个人悲伤》、石一枫的《世上已无陈金芳》、文珍的《录音笔记》等,对于“失败的青年”予以了高度的关注,这也是当代文学中具有症候性的现象之一。另外,科幻小说的兴起是当代文学发展的重要代表。实际上,科幻小说真正兴起并引起关注是在最近几年,刘慈欣的《三体》的发表把中国科幻小说的水平提高到了可以和世界科幻文学相媲美的高度,韩松、王晋康等作家也在其中做出了较大的贡献;科幻小说也成为当代文学在市场经济下的重点研究内容。

(四)网络新媒体文学批评

伴随着数字化媒体的出现和发展,新的艺术形态也随之产生,且逐渐抢占了前沿艺术的重要位置,网络文学、电脑绘画、数字影视、3D动漫、E媒广告以及博客等,一方面使得当代文艺的发展格局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另一方面还从生产体制的层面上改写了艺术的惯例,促使新的艺术存在方式和功能范式得以出现,因此要对网络新媒体艺术保持客观的认知,在这种文学语境和学术背景当中,对于网络新媒体艺术更是要予以正确的认知和解读。有学者提出,当代人对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追求,使得自身处于一个影像大众化生产和消费的“艺术视觉革命”的时代当中,新媒介的出现对于当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和冲击,因此要对“荧屏生活与视觉轰炸”、“视觉中心和读图时代”以及“图腾文化和图像霸权”等之间的关系予以理性的区分和把握,并对其现象出现的原因予以客观的辨析,商业化和娱乐性对于文学艺术本性的遮蔽问题还应该引起文学研究者的重视。当体量巨大且传播广泛的网络创作涌现的时候,对于网络文学的批评也成为当代文学学术前沿问题之一。网络文学批评作为一种全新的批评方式,在大众化和传媒化凸显的批评语境当中,其批评标准与商业和技术之间还没有形成有机的结合,网络文学批评标准应具有审美、商业和技术这三个基本维度,因此网络评价体系和批评标准的建设是当代网络文学研究中的学术热点,由此而形成的学术生态对于网络文学批评史的建构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国当代文学指的是1979年以来发生在特定社会主义历史语境当中的中国文学,已经成为世界文学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至今,主要包括了社会主义初期文学、新时期文学、中国先锋文学、中国自由文学以及通俗流行文学等类别。本文对当代文学学术前沿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共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与传统文学相比较而言,中国当代文学在基本观念、运行机制和媒体这三个方面出现了较大程度的变化,对于文学领域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2)对于当代文学学术前沿问题而言,其主要还是集中在“新世纪文学的命名与研讨”、“长篇小说的创作与评估”、“80后青春写作的文化解读”以及“新媒体文学批评”等几个方面。总的来说,中国当代文学在不断的发展过程当中还存在着很多亟待解决的学术前沿问题,在今后还需要对其实现进一步的研究,从而促进我国文学领域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美兰.前沿性: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的魅力所在[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5:19-20.

[2]李怡.“问题”与“前沿”———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前沿”的思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5:21-22.

[3]刁生虎,张津津,王晓祎.“当下性”、“本土化”与“走出去”———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第七届年会暨“文学理论前沿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高校社科动态,2010,05:1-9.

[4]孙佳山,李云雷.当代中国文学的前沿问题[A].中国艺术研究院文艺理论研究所.青年文艺论坛(第四十五期)[C].中国艺术研究院文艺理论研究所,2015:34.

[5]古代文学研究前沿问题系列学术研讨会综述[J].文学遗产,2014,02:154-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