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课堂教学有效性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然而,在欣喜之余,老师们也存在着许多的困惑,即有对教学的困惑,也有对改革的困惑。如何应对改革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保障课堂教学改革顺利前行呢?概括起来说,即是保障有效、抓实基础、注重运用、综合发展。
一、保障有效
这里所说的有效,主要指的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的有效性与学的有效性。
1、教的有效性。指的是教学方法不仅注重形式,更要注重内容,应追求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简单地说,就是你在课堂上运用各种方法要有教学效益,不能为了使用方法而使用方法,诸如当前的情境教学、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都应为了实现某一教学目标而采用,而不是为了追求这一形式而运用。
因而,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要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能跟着感觉走,又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不同于生产效益,它不是取决于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效果。
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反思意识。即要求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日常教学行为,不断地追问自己: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我的教学哪些是有效的,哪些是无效的或低效的,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
2、学的有效性。
【镜头】
我在黑板上带领大家归纳、总结用小数表示的单、复名数之间的转换特点,随着总结的不断深入,一些原本还有些模糊的学生,思维逐渐地清晰起来了,慢慢地找到了解决此类问题的抓手。此时,我一眼扫去,发现“M”也很认真地在听,在写,还时不时地皱皱眉,从他的学习情势上来看,(教学论文 7139.com)他学的很认真,心想今天“M”或许掌握了一直没有掌握的名数互化的内容了。
可等到全班学生进行练习时,发现“M”的作业几乎还都是错的,并且,错的内容就是刚刚大家讨论过的错例。
【思考】
上课专心听讲,认真学习,不讲话,是不是就能一定把学习搞好呢?通过M这个例子,最起码可以看出,所谓的专心听讲、不讲话、守纪律,不一定能达到真正的有效学习。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学习是否有效,并不与这个人的一些外在的表现相关联。只有当这种外面学习的表现是因为内在学习的动机的自然流露时,外在的表现才能显现出学习状态的某些特征。那什么样的学习是有效的学习呢?
一是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这里所说的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自然流露出来了,不是为了给别人看而做作出来的,做作出来的积极性是被动的、应付式的,他不是学习者真实学习情感的流露。只有真正发自于学习者内心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促进学习者提高学习效率,实现有效学习。
二是实实在在地体验学习过程。学习任何知识都需要学习者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体验过程,学习者只有在实实在在地体验过程中,才能感受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与脉络,才能体味到学习的三味,才能把知识一点一滴地融化在自己的血液中。那些蜻蜓点水式地学习的人,是很难把握所要学习知识的核心。
三是掌握学习方法是学习的首要。学习知识的过程不只是针对某一个知识点进行的点对点的学习,而是借助对某一个有代表性的学习内容的学习,以期达到对点所在面上所有内容的全面把握,这就是要求学习者不仅仅把学习的内容作为学习重点,更要把学会学习的方法作为学习的重中之重。只有掌握了相应的学习方法,学习的效率才能提高,学习才能真正到学习的目的。
二、抓实基础
新课程改革以来,人们一直在回避传统教学中的“双基”问题,好像只要一谈到“双基”就不是新课改了,把传统教学中的“双基”训练与新课改对立起来。可以说这是对数学新课程标准的曲解,正是由于当前存在着不同层面对新课程标准的误读,形成了一种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漂浮现象,不少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基本技能没有形成。
新课程改革的课堂不是对原有传统教学的全盘否定,它应是在保持传统教学中优秀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的改革,只有这样,进行的改革才会有根,才会基础,才能脚踏实地。
因而,在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同时,不应忘记合作、探究的基础,如果失去了合作、探究所需要的最基本的基础知识,那时的合作、探究只能成为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形式而已,更何况,缺乏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自主、合作、探究都无法实现的。
为此,今后的教学中,应把“双基”训练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有机的整合起来,让学生在转变学习方式的同时,“双基”也得到全面的提升。
三、注重运用
加强数学与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是当前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如何有效地沟通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之间的关系,应成为我们教学中关注的一个重点。
原有的教材与生活实际也有联系,但相对来说,那种联系是间接,或很牵强的,甚至是造作的。同时,原有教材在知识运用时,大量出现的都是封闭式的练习内容,模式化的思维方式。这时的运用,与其说是运用,还不如说是在进行简单化的训练,它只单纯地考虑到了如何达成数学学科学习的需要,没有考虑到数学与实际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让数学学习失去了生命的活力。这种枯燥的运用,时间一长,不仅学生对数学学习没有兴趣,也割裂了数学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更不利于学生的思维的发展。
为此,在教学中,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处理好知识点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关系。当前的很多学习内容都是从生活中寻找来的素材,因而,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解读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帮助学生形成数学的眼光,使他们从纷繁的
生活现象中把握住数学内容。
二是处理好封闭性与开放性的关系。通过一些开放性的练习,培养学生学会筛选、甄别、比较、分析等方面的能力,提升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迅速找到解决问题策略的能力。
三是处理好多样化与最优化的关系。学生在知识运用的过程中,多样化与最优化是不可避免的一组问题,我们应在鼓励学生多样化解决问题的基础上,逐步走上最优化解决问题的轨道上来,引导学生的思维螺旋式的上升。
四、综合发展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减轻中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了解学生需要怎样的课堂教学才能得到最好的发展,即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在探究的问题。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尝试实行班内分层教学,也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即不改变原来的教学模式,通过对学生分层,教学内容分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施教方法,使每个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达到基本要求。下面就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教学实践,就初中数学教学谈一点做法和体会:
一、对学生分层
在刚接手新的班级时,根据上一学年期末考试成绩把班内学生按知识程度的低、中、高初步分成A、B、C三个层次,即A组学生学习基础较差,需在教师与同学的帮助下完成学习,达到教材的基本要求;B组学生成绩中等,通过课堂教学能达到教材基本要求,C组学生为能独立达到教材基本要求。同时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让学生了解任何一个人,他的品格、智力与体能状态总是处于相应的层次上的,使每个学生真正认识到学习成绩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划分层次的目的是为了让每个学生了解现有的最近发展区域,因材施教,最终缩小优差生之间的差异,达到班级整体优化。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根据不同形式的测试、课堂上的表现等对各层次的学生进行适当的调整,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向高一层次发展的机会和动力,让尖子生冒出来,使大多数学生迈大步,叫后进生不落伍。
二、分析教材,把握教学目标
1.备课:把握教材,进行准确的分析,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础。备课时,教师认真研究教材,抓住问题的本质,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设置合理的认知阶梯。把本节内容根据知识由浅入深,由单个知识点到综合运用,形成一个梯度。整个课堂设计的指导思想是“低起点,多层次,高要求”,使A组学生能掌握本节课基本知识,B组学生能够掌握中等难度的知识,C组学生能够掌握较难知识。例如在讲授一次函数定义时,教学内容可设计三个层次:(1)引入一次函数的定义,举例并理解满足怎样的条件时一次函数又称为正比例函数;(2)运用定义,充分理解,举例说明当函数中的自变量指数带有字母时如何根据定义确定字母的取值,如:当=时,函数是一次函数;(3)定义拓展,当函数中的和带有字母时如何根据定义确定字母的取值,如当=时,函数是一次函数。
2.上课:上课时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一般讲课规律,低起点,使课堂的起始阶段每位学生都能参与,使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也有用武之地,即针对A组学生教师扶一把;知识的应用,针对B组学生教师指导一下;知识的拓展,针对C组学生教师点拨一下即可。在时间安排上,确保A、B两组学生的需求,一般25至30分钟,保证A、B组学生听懂、吃透。知识的拓展,一般5分钟左右,使C组学生学有余味。通过多层次教学,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从而达到较高要求,使课堂教学的参与达到最大化,有效性达到最优化。
3.作业及评估:每节课后根据本节内容知识设计几组题,每组题围绕一个中心,知识点由浅入深分为低、中、高三个层次的小题,题与题之间,题组与题组之间环环紧扣,步步提升,形成一个知识链。在做题的过程中,要求A组学生完成低档题时争取解中档题,B组学生在完成中档题时争取高档题,C组学生可以直接解高档题。考查时,每份试卷基础分为70分,中等题为20分,高等题为10分,对于A组学生满分为70分,B组学生满分为90分,C组学生满分为100分,最后得分折换成总分为100分。再结合学生平时作业以及课堂表现对学生重新调整组别,使每一位学生都明确自己最近的发展目标。
三、指导学习方法
教学是教给学生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并使学习成为一种思索活动。教师应当使学生在不懂的东西面前出现疑问,让他们想方设法去解决这个疑问,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给予必要的启发,引导学生在思考中掌握知识,在探索中发展能力。“班内分层教学”中,利用题组组织课堂教学内容,整个课堂以解题活动为中心,并且不同层次的学生解不同层次的习题,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堂中思维的积极或受阻即时调控。这样,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渠道不再主要靠听,而是动手动脑解题,即把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引导学生主动操作,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发展。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尽量给学生创造条件,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索,培养他们探索知识的能力。
1.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记》中说:“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在教学过程中经常见到有些学生学习很轻松,课后作业做得又快又好,且学习成绩很好,但有些学生学得很辛苦,几乎放弃了所有课余时间在努力学习,但成绩还是不理想。经过长期的观察发现,形成这种现象并不仅仅是智力问题,学得辛苦的学生智商并不低,而且在某些方面比成绩好的学生反应还要快,只是这些学生上课时大部分不能专心听讲,由于没有领会课上的知识,导致课后化了不少的时间都完成不了作业,而且完成的质量也不好。长期下去有部分学生就会形成“我比别人笨”这种心理,慢慢导致恶性循环。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健康的学习习惯尤为重要。
首先,确立学习目标。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状态确立合理的目标,科学调节学习的强度,科学分配学习的时间,培养学习的兴趣,绝不仅仅是跟在教师的指挥棒后亦步亦趋,从而在身心健康的同时提高学习效率。
其次,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允许学生在学习中有错,但必须改正,切不可打击学生学习的信心,说一些伤学生自信心的话,如“你怎么这么笨呀”,“已经讲了多少遍了,这么简单的题目还不会做”,“在同一个教室里学习,看别人学得多好,你在学什么”等等之类的话最容易引起学生反感,还会令这些学生感到自卑甚至自暴自弃。在分层教学中,每位学生都有属于自己能解决的题组,至少让每位学生都能意识到我和别人一样也能做,而且也能做好。解题过程中出现了错误,及时加以改正,少批评,多鼓励。让学生在心灵上能愉快地接受学习,从而自主有效地投入学习,慢慢地进入良性循环,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使得他们能越学越轻松,越学越喜欢,越学成绩越好。
2.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为了摆正教与学的关系,真实地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应注意学生的参与意识,让他们在参与中主动探索,学会学习。班内分层教学中,把一节课要学习的数学知识分解为若干个不同层次的数学问题,通过解题,自然地学习了所要学的数学知识。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变为具体的数学问题来解决,即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和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能主动自觉地学。充分参与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3.数学思维的创造性和灵活性指导
分层教学过程中,关键的问题是教师的调控,即要恰到好处地处理好各层次题组与各层次学生之间的关系。A组学生在解决低档题材时,B、C组学生虽然没做,但A组学生回答问题时可以快速反应,在短时间内拿出解题的方法以及正确的答案,从而培养他们思维的敏捷性。对于中档题,是要求大部分同学掌握的层次,是A、B、C组学生联系的桥梁,C组学生要在短时间内拿出答案也不是十分轻松了,此时是他们思维最活跃的时候。在解决高档题时,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状况适当地进行调整,使B组学生够得着,C组学生学有余味,进而训练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灵活性。
分层教学使整个课堂的三个层次学生的思维自始至终处于活跃状态,中差生起点低,新的知识容易掌握,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优等生给他们创造了一个展示才华的平台,这样的教学使得各层次学生互相激励,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共同提高,真正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初中课堂教学是以全班学生为对象实施教学活动的,不是精英教育。虽然每个学生在课堂上所听讲的时间是一样的,但是每个人达到的效果确实层次不齐,部分学生对知识点理解很透彻,部分学生则理解不透,这种学习效果的差异影响着数学课堂的有效性教学。在应用题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参与应用分析的机会不均,有1/5左右的学生参与应用题分析的全过程,有3/5左右的学生参与应用题部分的分析过程,有1/5左右的学生因为理解能力比较差,不能参与应用题的分析与解答。
2.课堂教学密度的影响
很多教师抱怨课堂教学时间少,认为教学时间影响着教学成绩。但是,没有利用有限的时间也是影响课堂教学效率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课堂教学密度是指课堂教学时间的利用与课堂总时间的比例,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尽可能提高教学密度。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普遍存在着处理学生作业没有完成,准备教学设备或者讲一些与教学内容无关的废话,导致课堂教学时间不足。但是过高的教学密度,减少了学生的理解时间,减少了新旧知识综合贯通的教学环节,从而使学生对知识掌握不牢固,造成教学效率下降。
二、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
1.驾驭教材框架,进行宏观把握
如果从宏观上对教材进行整体的把握,才能将教学活动安排有序。学生对讲授内容全面的认识,才能为下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具有一定的系统知识,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前提,数学课堂教学的总体设计在于建立一个知识系统,与数学知识形成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因此,在调整教学思路的基础上,根据教材内容,实施情景教学问题,从建立的教学模式中激发学习思维,将数学理论问题生活化,进而主动学习。
2.提倡探究式学习
数学具有抽象性、概括性和严密性的特点。一道数学题可以有多种解法,类似的试题具有不同的问题,因此题海战术的作用不大,要让学生了解试题的精髓,抓住解决试题的关键规律,才能对数学试题游刃而解。在讲授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像与X轴的交点问题时,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如二次函数:y=x3-x+6;y=x4-3x+2;y=x3-x+4
(1)求图像与x轴的交点坐标。
(2)思考:都是二次函数,但是函数的交点数不同,分析主要原因。
(3)进入深层次的分析:二次函数的图像与X轴的交点个数跟什么有关?
3.重视课堂的互动
传统的数学教学活动中注重知识的讲解,教师是教学中主体,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理解知识,完全处于被动状态,师生缺乏平等对话的平台和机会。在新课改下,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根据学生的需求因材施教,并且鼓励学生好好学习,建立了与学生交流与对话的平台,及时掌握学生的想法,根据学生的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4.明确教学目标,把握教学任务
在任何事情的处理上,只有明确了目标,才能到达预期的目的。在教学中如何准确的把握教学内容,完成教学任务是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存在着学生负担太重、教学时间太少等影响着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严重不符。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包括:一是教师的教学观念没有改变,陈旧的教学方式依然存在;二是考试依然是升学的主要依据。
三、对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思考
1.建立和优化科学合理的数学教学方法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方法百花齐放。但是每种教学方法都是相对辩证的,它们都既有优点又有缺点;每种方法有效地解决某些问题,但解决另一问题则无效;以探究活动为主的引导发现法,在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形成科学思想等方面有优势,但难以保证学生在短时间获得最多的知识,而且对于陈述性的知识,也没有探究的必要。要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就必须发挥每一种教学方法的优势,克服其劣势,实现教学方法的优化与组合,使方法缩构协调、合理,各种方法优势互补,长短相济,立体结合,有效的教学方法还应有学生思维的积极参与。
2.有效教学需要教学手段的合理应用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化教学手段已走进课堂,这些手段使得宏观与微观、静态与动态、抽象与直观等能够方便地实现相互的转化,从而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落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需要解决怎么用的问题。对于一些公开课、评优课来讲,多媒体的使用有些己走向了极致,动画、色彩、声音等等进行综合利用。运用PPT进行制作,通常用PPT替代板书,而且限定了教师课堂教学机智的发挥,当学生与教师的设计思维不一致时,教师强行要求学生接受教学活动,如此,学生的积极性难以调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很难提高。
新教材给我们教师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也给我们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带来了新的挑战。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现在的小学英语课堂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在改变,课堂上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了,积极性增强了。小学英语教学的主要途径是课堂教学,而课堂教学又是在教学活动中得以体现的。
因此,关注学生学习,如何使小学英语教学科学有效地发展,怎样使教学成为有意义的教学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思考的问题。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该牢固树立以下有效教学的理念:有趣、有用、有效,构成了一个三角形,使得老师开展课堂教学能更有意义。①“有效”是指教师的教学方式能促使学生较好地达到三维目标,在整个过程中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②“有趣”是指如何运用游戏教学、故事教学、TPR的教学等新的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③“有用”是指学习的材料,使学生感到有价值。它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学生感受到所学知识能够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④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经常进行行动研究。要求每一位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学。
有效教学强调教学效果,注重学生通过一段时间在教师引导下努力学习所获得的进步与发展。有效教学应该包括有效果和有效率两个层面。我们知道,小学英语教学的主要途径是课堂教学,而课堂教学又是在教学活动中得以体现的。因此,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是顺利达到教学目标的可靠保障。笔者认为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课堂教学活动要目标明确
新课程理念下,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学生能够用英语做事情是课堂教学目标达成的主要体现。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广泛采用贴近学生生活的,易于学生参与体验的任务型教学活动。例如,在教学PEP四年级上册Unit5“Whatwouldyoulike?”PartA的教学内容时,教师设计了“Menu”让学生到“餐馆用餐”的活动,让学生练习食物的单词rice,fish,beef,soup,noodles,vegetable,juice,bread,milk,chicken,hotdog,hamburger和句型Whatwouldyoulike?CanIhavesomenoodles,please?Sure.Hereyouare。这个教学活动教学目标十分明确,学生表述食品和要求食物的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这样的教学活动是有效的教学活动。
而有些活动的教学目标指向性不强,甚至指向错误的教学目标。如,在一次听课中,有位教师在教学单词Chinesebook,Englishbook,mathbook,schoolbag,notebook的拼写时,让学生用身体的运动写出单词的字母,有的学生显得很兴奋,而有的学生纯粹是在那里乱扭,甚至连字母都不拼读,只是觉得好玩,好笑。这样的活动看似热闹,但不能起到真正强化单词拼写的作用。像这样不能指向正确的教学目标的活动我们不能认为它是有效教学。
二、情境创设要真实便于操作,合理分配时间
新课程提倡创设真实、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教学环境和问题情境。要求教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学习活动,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
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的真实的教学情境是小学英语课堂实施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小学英语教学中,主要有借助实物和图像创设的教学情境,借助动作(活动)创设的教学情境,借助语言创设的教学情境,例如,在学习文具的词汇时,有的教师设计了利用pen,pencil,pencil-case,eraser,ruler,crayon等实物或图片进行猜谜游戏,让学生猜书包中的物品;在学习“Atthezoo”话题时,教师设计了带学生参观动物园的情景,让学生口头描述他们所熟悉的动物,如elephant,cat,dog,monkey,bear,tiger的特征,并能说Ilikemonkey。这些情境的创设都有利于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教学活动目标明确。
然而,在现在的课堂教学中,尤其在一些展示课的课堂上,有些教师过于注重情境的创设,用大量的时间和语言创设情境。如,有位教师在教授“Myclothes”的内容时,设计了开服装店,买服装的活动。教师可以课前安排学生每四人一小组,分别在家里draw一些服装picture带到课堂上开展活动。但是在授课时教师首先教学生用纸和彩笔在课堂上制作shirt,T-shirt,skirt,dress,trousers,sweater,jacket,vest,jeans,pants等图片,结果35分钟的一节课,学生用了近30分钟的时间制作“clothespictures”,最后教师仅在临下课前几分钟的时候,让学生用做好的“clothespictures”开展clothesshop,进行对话练习。整节课的教学时间安排非常不合理,教师用了过多的时间进行了非针对教学目标的活动,使得课堂教学的效率大大降低。又如,有的教师在教“in,under,on”方位词时,设计了捉迷藏的活动。教师精心地把教室布置成家庭房间的场景,有床、桌子、箱子等物品,一名学生蒙着眼睛猜另一名学生藏的地点。由于学生对活动的场景非常感兴趣,注意力不能集中到运用所学语言描述同学位置的教学活动中,并且由于活动场景的有限,每次只能有两名学生参与活动,使得该活动的效率大大降低。
因此,教师在创设情境时,不仅要注重教学情境的真实性、趣味性,而且要考虑到活动的可参与性和效率性。
三、课堂教学语言应简单易懂
简单明了的指令语能够使教师讲的时间相对减少,学生实践语言的机会相对增加。教师在组织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时应尽量使用英语,这样可以创设浓厚的英语学习氛围,也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接触和学习英语的机会。小学英语课堂活动的英语指示语应当简单和明了。然而,由于小学生所掌握的英语语言知识有限,尽量使用学生能够理解的词句,必要时可以通过肢体语言或母语帮助学生理解,“TPR”最能让学生在“做中学”。如,教big,small,short,long,tall等单词时,教师借助肢体语言进行教学演示,“big”两手张开画个大圈,“small”用两手指做个特别小的小圈等,学生很快就理解了这些单词的汉语意思,并且,学生也在一起跟老师做肢体语言表演时,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在他们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同时我们强调,尽量使用英语并不排除必要时教师可以使用母语。因为如果学生不能准确地理解教师的语言,就会影响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无法正确地运用语言,教师就无法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也就无法达到语言训练的目的。这时如果教师用汉语把意思说出来,学生立刻就会明白该句子结构的意思,这样也能节省出更多的教学时间开展其它的教学活动。
实施小学英语有效课堂教学的技巧有很多。此外,小组活动、两人活动、合作学习、个别化学习、合理有效的评价都是实施有效教学的有效方式。
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充分全面地了解学生,面向全体学生,尽可能使教学活动符合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清楚地了解学习目标,并鼓励和指导学生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教学中尽量使用容易理解的教学语言,不熟悉的教学语言则尽量使用体态语,必要时直接使用汉语;以教学目标为评价标准的依据,建立合理的、有层次的评价体系,使学生清楚了解评价目标,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施有效教学是完成小学英语教学目标,提高小学英语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广大小学英语教师要通过有趣、有用、有效的教学活动达到教学目标,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提问是促进师生互动的有效形式,也是重要的教学手段,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提问是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应当思考的重要问题。在教学改革创新的今天,传统的课堂提问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教学的需求。只有有效的课堂提问才能满足小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与教育事业的发展需求。明确提问切入点与教学目标是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重点。
一、关注适当性,提高问题有效性
关注问题的适当性就是要把握好课堂提问的难度。在进行课堂问题的设计时,教师要考虑到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以及思考能力,更要关注语文教学目标。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如果课堂提问的难度过大,会挫伤小学生的学习信心,因为小学生的语文能力并没有达到这样的高度。如果课堂问题的难度过小,小学生不需要思考就可以回答问题,这会让小学生变得懒惰,影响其学习的积极性。如果问题太难,那教师最好将课堂提问的难度适当降低,不仅可以激发小学生的积极性,还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比如,在讲解《东方明珠》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提出“东方明珠是什么?为什么它被称为东方明珠?”这样的问题,引导小学生仔细读课文,从文字中找到答案。如果教师这样提出问题“东方明珠是不是在上海?是不是一个电视塔?”就大大降低了问题的难度,不利于学生思考。了解与把握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是促进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提高的重点。
二、关注明晰性,提高问题有效性
关注课堂提问的明晰性就是要求教师在课堂中清楚地提出问题,让小学生能够听懂。这主要是考虑课堂问题是否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结构与思维逻辑,课堂提问的方式不同,小学生会有不同的理解,也会有不同的回答。在设计课堂问题时,教师要考虑学生是否会对这一问题有疑问,会进行怎样的思考,会思考到什么样的深度。
比如,在讲解《小河与青草》的时候,教师提出“文章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讲可能有点难度,也会让小学生一头雾水。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一步一步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小河与青草在干什么呢?他们为什么能够像我们一样对话呢?”从而促使小学生意识到小河与青草都像人一样在交谈,进而引出“拟人”这种修辞手法,促进问题有效性的提高。
三、关注趣味性,提高问题有效性
趣味性的课堂是小学生期待的课堂。在课堂中进行趣味性提问,有利于小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小学生正处于好奇心较强的成长时期,同时,他们的学习能力也较强,但耐力较弱。在进行问题的设计时,教师需要综合考虑小学生的成长特点,利用学生可以回答的问题进行提问,尊重小学生的自尊心,增加问题的趣味性。问题趣味性的增加,可以通过教师面部表情的丰富以及语调的调节、手势的应用来达成。教师利用多种课堂技巧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让小学生在课堂活动中获得成就感,有利于小学生之后的语文学习。
比如,在讲解《美丽的丹顶鹤》时,教师可以让小学生先自主阅读课文,并为他们布置一个“了解美丽的丹顶鹤的特征”的学习任务。当小学生完成阅读之后,教师再向学生提问“下面哪些动物可能是丹顶鹤?”在说出每一个选项的同时,为学生进行一次模仿。如在说“A”选项的时候,教师可以模仿长颈鹿,说“B”选项的时候,教师可以模仿大猩猩等。这样一来,提问就变得十分有趣,小学生的注意力也被教师所吸引,能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从而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四、关注启发性,提高问题有效性
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可以促进小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对于许多小学生来讲,难度较大的问题就像是一座大山,压得他们不能喘气。但是,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虽然有时具有难度,但却可以促进学生思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多利用具有启发性的问题给小学生创造思考的平台,促进小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思考能力。
比如,在讲解《木兰从军》的时候,教师可以提问“花木兰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可能具有难度,之后,教师对学生进行启发,“她做了什么事情?为什么这样做?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呢?”这样具有阶梯性的问题会引导学生逐步找到那个难度较大问题的答案,促进学生思考能力的提升。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质量与效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课堂提问就是其中一个。在课堂中,教师提出的问题直接关系着小学生进行的思维运动。在进行课堂问题的设计时,教师要考虑小学生的实际情况,以点拨为主,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内容,成为语文知识的主动探究者,促进学生快速成长。
2设计全新教材,完善教学思路
小学语文教学对教材的依赖性还是很强的,要设计出全新的教材内容,让小学生在语文课堂学习的过程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了解语文知识与技能的有效性,通过革新观念,树立正确的语文学习思路,设计全新的教材内容,完善教学思路。在小学语文的教学实践中,创新必须要在熟悉的教材中设计更多的发散性思维的考题,还要设计情景对话和话剧的主题设计,让学生学习如何自导自演话剧。要让小学生的语文课堂变成一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模式,让学生注重练习,而不是生搬硬套的学习模式,务必要突出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与难点内容。积极引导和提出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向,将生活中学生们感兴趣的话题引入教学中去,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有效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学会解决问题,最终获取知识,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有效完成教学任务和达到教学目的。
3积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课堂氛围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所以教师要积极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经常的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关心他们学习的同时也要关心他们的心理,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合理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
利用现代化技术加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通过加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多维度教学方法,通过高新技术引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动力。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教学、多媒体教学方式引入到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教学引导学生搜索和获取更多的相关知识点,加快信息获取的速度,丰富学生的知识与技能。也通过多媒体技术,培养了学生正确的辨别能力,提高了对科学技术的信任度,极大的提高了学习兴趣。
一、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策略
学生学习积极性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浓厚的兴趣,主动、自觉地进行学习内容的探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越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越高。
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开端引趣就是其中的一种。上课一开始以趣引入,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题的引入,教师要把课堂教学变成一种向知识奥秘探索的活动,甚至是神秘的探究活动,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的兴趣勾起来。有位老师讲授《五彩池》,在解题之后问道:”五彩池在哪里?谁能说出五彩池有哪些彩?谁能说说为什么池水是五彩的呢?”学生急于到文中寻找答案。这样的学习活动就使学生学得自觉、主动。这个引言为这堂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学生学得轻松自如,学得兴趣盎然。开端引趣的方式”设疑”以外,还有”谜语引趣”、”悬念引趣”、”故事引趣”、”小品引趣”等。一节课的开端实在太重要了,它如同在战斗中选择一个突破口一样,辉煌的战果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二、课堂教学中l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策略
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即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学生是课堂学习中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实践过程,教师的作用则是隐性的,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
在课堂教学中,应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引导学生自我发展的教育是中国教育转型时期对教育模式的一种探索,它以引导学生主体逐步按照社会方向学会自已教育自已、自己发展自已为核心。它的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自我发展成为马克思所说的具有人的类本质――”自由自觉的活动”,它将建立起把服务祖国人民与实现自身价值相统一的教育机制。二是当前教学的主流是强调学生的”主动发展”。”主动发展”的内涵是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主体意识,有较高的成就动机;热爱学习,求知欲强,能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学会学习,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主动地规划自己的学习任务和发展方向。三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学生,是能思考、能活动的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学生学得好坏取决于他们的主观努力和能动作用。教育者的种种努力,都是为使受教育者知道应该怎么学,都是为了使学生愿意学、喜欢学、主动学。
怎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
第一,教师亲和学生,学生争做主人。在课堂教学活动的起始,教师首先必须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以真挚的情感,真诚的语言创设情景,激发唤起学生强烈的主人意识,让学生明白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是什么,让学生一起订一个所要达到的目标。当学生认识到自己既是学习活动中的一员,更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时,他就会把自己的学习行为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联系起来,把课堂教学活动看成是自己应积极参与的活动。学生主人意识越强,他的学习参与意识也就越强,越能克服种种障碍和阻力,去实现确定的目标,变”要我这样学”为”我要这样学”,学生由被动变成主动,教育的可接受性也就越大。
第二,教师解放学生,学生勇于实践。要让学生成为主体,就要真正地解放学生,而不要用考试、作业压学生,逼得学生在教师定下的框框里不敢出来。课堂内活而不乱,活而有序。有时看起来很乱,但那是在讨论问题,而不是打闹。有时很安静,那是在听讲,是在做题。教师管理井井有条,既有民主又有集中,该活的时候活得起来,该静的时候控制得住。我们都知道,学习是一种由外在活动到内部吸收的过程。学习中的外化过程,是学生动口的过程,更是一个动手动脑的过程。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经过头脑的加工,然后说出来、写出来、画出来、演出来、做出来,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实践”。
三、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运用各种形式学习的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认识内化成行为的具体表现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主动参与,即主体参与认识的行为实践不是被强制的、勉强的、被动的,而是自觉的、积极的、主动的。如果学生主动性越明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越大,越表明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因此,我们应创设情景给学生以主动施展才能的平台,促成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所以,我们教师应该精心组织学生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2-0083-01
1.引言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从提升教学有效性的角度出发,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并发挥其他的积极作用。"上述国家政策性文件,已从宏观角度出发,明确了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对于语文课程的重要价值,因此,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教师理应不断探索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新策略。然而,受传统教学思维的束缚,我国很多地方的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旧习惯性地采用"一言堂"、"填鸭式"的方法,展开教学,致使课堂教学有效性难以获得真正的提升。以下,我将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历,谈一谈有效语文课堂构建的具体思路。
2.构建互动演绎课堂,提升教学有效性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让学生亲自体会到获取知识的情感,乃是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在新基础教育理念实施的背景下,强化语文课堂的参与性、互动性,理应成为提升课堂有效性的首要课改方向。在多年的教学尝试中,我探索了一种互动演绎教学法,让学生在互动、合作、探究的环境中,体会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实现了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
【案例1】《揠苗助长》教学设计
教师:同学们,在学完这篇课文后,你们能明白什么道理?
学生(异口同声):做事情不能违反事物原本的规律,否则将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教师:大家说的很好!今天,我们来"演一演"这篇课文,大家带着自己的思考,亲自感受一下文中所蕴含的哲理,如何?
(演绎的想法十分新颖,大家的兴趣被立即激发)
在接下来的教学中,为全方面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我将班上同学分为8个小组,每一个小组为一个临时剧组,要求他们结合课文的内容,采用组内探究的方式,编订剧本及演出的形式,为了能够体会一把"小演员"的乐趣,所有同学都表现出了最大的热情,全班立刻陷入了热烈的探究气氛中。当大家准备完毕后,一场别开生面的演绎竞赛开始了,大家纷纷拿出探究好的成果,投入到演绎过程中,有的小组以话剧的形式演出,有的小组则以哑剧的形式演出,甚至有的小组还为"禾苗"安排了角色。课堂沉浸在一片欢声笑语中,演出结束后,我对所有小组的演出成果进行了点评,肯定了大家的成绩,整堂课在互动、协作、探究的气氛中落下帷幕。
【教学效果分析】
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以演绎教学作为思路,通过构建科学、高效的教学场景,以小组合作、小组探究的形式,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了课堂教学中,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演绎情境被打造出来,通过参与演出,同学们体验到了语文学习的快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获得了彰显,教学的效果得到了优化。
3.融入微课设计思维,提升教学有效性
我国著名教育学者叶澜教授曾经说过:"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只有注重对语文教学内容的开放式教学,引入全新的、开放式的教学方法,才能够从根本意义上实现互动-生成式的教学目标,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大胆尝试一些全新的教学手段,革新教学思维。笔者认为,将微课这一新颖的教学理念融入小学语文课堂中,则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通过自制5-10分钟的教学小视频,并利用多媒体视听设备,将其展现在课堂中,能够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案例2】《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
《蝙蝠和雷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四年级下册中的课文,在以往的教学中,我尝试努力向学生讲解蝙蝠利用超声波发声,躲避障碍物的特性,然而,单纯的理论讲解,难以让学生真正理解何为"超声波",这使得学生不能够很好理解蝙蝠为何能在黑夜中飞行自如这一本领,教学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为使课堂教学有效性得以提升,我尝试了微课教学的方法。
首先,我在一处空置的房间内,模拟书本上蝙蝠黑夜飞行的场景,并利用数字摄像机完整地录制了整个过程。其次,利用Camtasia、微课大师等软件,对录制的视频进行处理,添加进了文字、背景声音等内容,并利用视频编辑专家V8.0,对增加了文字、背景音的视频进行剪接、压缩、清晰度处理,制作成集声音、文字、画面为一体的高清视频,视频的长度为8分钟。再次,课堂教学中,我在为学生讲解蝙蝠利用超声波进行定位这一理论现象后,随即话锋一转:"大家想不想在课堂上观察到蝙蝠利用超声波定位的现象?",全班同学自然热情响应,而我则利用多媒体设备,将制作好的视频播放出来,短短8分钟的视频,将同学们的积极性完全点燃,课堂教学效果十分良好。
【教学效果分析】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利用微课这一新颖的教学事物,完全激发起了全班同学的学习积极性,短小而精悍的微课,将原本同学们难以理解的内容,以视听的形式,展现在大家的眼前,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通过欣赏微课视频,同学们不仅获取了语文的真知,更感受到信息化教学带来的乐趣,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然得到彰显。
4.结束语
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有赖于每一位语文教学工作者的思索和实践。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广大一线语文教师应将互动性、乐趣性、交互性思想融入到语文课堂中,通过创设更多、更好的教学方法,激起同学们对语文学科的兴趣,不断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根基所在,课堂教学是否有效,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充分把握课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升学生的对学习的有效感悟,让语文课堂教学更加有效。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基本知识的传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过程与方法的形成。怎样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谈一下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一、创设教学情景,优化教学环境
新课程实施以来,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优化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有兴趣的学习能够充分调动学习的兴趣,引领学生去思考,去探求,整个课堂也是积极有效的。在学习兴趣的引领下,才能促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展开教学时,必须想办法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带着兴趣去学习。在教学实际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创设一些有趣的教学情境,这样让课堂“活”起来,学校效果也会比较明显。
比如,在讲授《观潮》这一课时,许多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因为各种原因并不能亲眼见过波澜壮阔的钱塘江大潮,只凭朗读课文,很难唤起学生对这一天下奇观的向往,他们也不能直观的想象到江潮的雄伟壮阔。为了弥补这一不足,我在上课时,给学生播放大潮的视频资料,让学生亲身体验江潮的壮观,江上闷雷滚动,而后变成如同山崩地裂的巨响,目睹一条白线横贯江面,继而又如同千军万马,齐头并进的磅礴气势。这样一段资料,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效果,孩子们就已陶醉、震撼于这动人心魄的大潮之中,他们不但在兴趣盎然中整体感知了课文大意,而且对新课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为自己有效地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转变学习方式,注重学习过程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教师往往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新课程背景下,有效的课堂教学包括教师科学地教与学生科学地学的两个方面。
同时教师要注意因材施教,根据不同的内容,不同的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同时也要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教师不仅要转变教学方式,也要转变教学理念,新课程背景下,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学生应该发挥主导的作用。
在课堂学习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适时适当的转变角色,由传统的主导地位转变为“引导者”的角色,在学生遇到问题时,要及时指导和答疑解惑。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善于解决问题,注重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对学生遇到的个别问题进行个别解决,促进学生的学习进程。
实践证明,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度越大,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明显。同时,也表明学生自主学习方式的形成。在语文课堂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善于思考,养成自己解决问题的习惯。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一定要创设问题情境,多引导,不要直接揭示答案,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提高。新课程刚实施以来,教师仍然不能完全摆脱传统教学方式的束缚,习惯为学生包办所有的教学,使得学生不但手懒,而且脑子也懒,一看较难的题目不思考就去问老师。这时候如果老师善于引导,学生自己多思考一下,问题也就解决了。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要根据学生的不同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同事要善于传授给学生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有让学生自己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有可能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才能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课后教学反思,提升教学质量
课后反思是课堂教学后必然要做的一项活动,无论教师备课如何充分,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必然会遇到新的问题。只有有效地落实课后反思,才能提升教学质量。课后教学反思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后对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与效果做出回顾和品评,从而从反思中求发展。课后教学反思既是促进教师自觉形成教学内省力的一种方式,也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必经途径。课后教学反思应该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而不仅仅是在教学活动之后的一个教学反思。
教师课后教学反思,应从课堂评价、问题反馈、教学效果等三个方面入手,建立有效的教师反思过程,促使教师对教学活动进行有效评价,教师根据教学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另外,加强反思的交流与研讨,从反思中得到启迪和升华,取得进步。
总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要从教学实际出发,选择符合课改精神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这样才能行之有效。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有效性是不是能够实现,这取决于教师的教学理念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能否发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做到与文本有机结合,真情演绎文本内涵,提升孩子们对文本的感悟,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呈现实效。
参考文献: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才能更好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怎样培养孩子对语文课程产生兴趣”已经成为了许多小学教师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
一、“多样性”的教学方法
回顾以往的教育方式,往往就是“一跟一随”的方法,即老师领读、学生跟读的学习方式,而这种教学方式具有单一性,不利于小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对小学生进行深入了解,根据小孩儿天生具有的活泼性的特点,制订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比如,多样性的教学方法,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多采用一些比较有趣的教育方式,比如,让学生进行朗诵比赛等,以提高学生的兴奋点,增加小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或者语文老师设置一些小问题,让学生讨论完成,因为小学生头脑比较灵活的原因,总是喜欢去探索新知识,所以,老师提出一些比较开放性的问题,还会让小学生陷入主动思索当中,在思考过程中寻找自身的价值,培养学生的情趣。
二、对学生进行多方面培养
如今的社会正在培养多才多艺的人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已经成为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要求,这种期盼性的培养目标应在小学就开始实施。小学语文课程不像数学课程,令小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本来就具有开放性特点的语文课深受孩子们的喜爱,但是,如果教育方式不得当,就会使学生丧失对学习的兴趣。所以,小学教师要采取得当的教育措施对学生进行指导,当然,在引导的过程中要注重多方面的培养,那么就需要学校聘请对口专业的老师,比如,写作专业、文学专业等有关方面的老师,多方面地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教育设施
小学生的好奇心极强,不喜欢老师对自己采用固定的教育方式,然而,随着许多小学配置了多媒体设施,小学生对多媒体教学产生了兴趣。小学语文老师要充分抓住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以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小学语文老师可以提前制作好相关课件,课件内容要新颖,符合小学生的审美情趣,多下载有关课本内容的音频、视频和图片或者拓展一些课外知识,同样用做课件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有效性的引导。因为小学生喜欢动态的东西,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听力、视觉感。所以,老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对学生进行有效性指导,以提高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
为了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小学老师要紧跟时展的脚步,及时调整自身的教育方式,不断探寻最适合学生学好语文的教育方式。
参考文献:
[1]连永红.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探析[J].成才之路, 2011(20).
二、教学行为有效性
教学行为是指教师在进行知识传授过程中一切行为,而教学行为有效性指能达到一定教学目标的教育行为。教学行为是否有效,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得到体现:首先在教课的过程中教学方式是否多样化,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教育行为是不是明确的,学生的参与力如何,教师教学的前提条件是不是围绕教学目标,教师在课堂中能否妥善解决突发事件,并根据不同情况调整教课的模式。如果这五个方面都达到了标准,那么所获得教育效果也是显著的。
三、课堂管理方式与教学行为有效性的关系
1.教学重点向学习过程转变。
在传统的英语教学里更重视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认知程度、知识是否全面等,学习成绩成了唯一的评判标准,这样下来学生除了机械式的死记硬背,个人能力没有得到提高,创新思维也没有被挖掘。新课程改革中认识到了这种教育方式的缺陷,于是教育改革的重点并不是只看学生的学习成果,而是向过程偏移,只要了解学生解题思维,然后教师进行逻辑引导,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才能让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得到体现。
2.引导学生向自主学习转变。
不管是课堂管理方式还是教学行为的有效性都是指向学生的学习,因此有效性教学还是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需要教师组织出精炼的教育语言,将自己消化好的教育模式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换一种方式进行英语题目的解答。英语是众多学生的软肋,因此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使学生可以开展有效的学习。
3.良好的教育沟通模式。
教学行为是否有效很大程度上是受学生和教师沟通方式影响的,尤其是中职英语教学,此年龄段的学生英语能力较薄弱,并且中职英语又是最重要的英语学习时期,如果前期基础打得不好,常常会变成恶性循环,使学生的英语学习生涯遭受瓶颈。因此在此段时间,教师要注意与学生之间的良好沟通,耐心了解学生们的需求以及提出的建议,把自己的教学计划和学生们的需求相结合,研究出一套既能达到教学目的又能解决“教”“学”矛盾的教育方式,利用宽松的课堂管理方式,改善死板的学习氛围。民主的教育方式、注重对话的教学行为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保障。
4.注重实践。
中职英语学习同样要注重实践,常常会听到这样的例子:在学校学了几年,对于英语知识还是一知半解,但是出国学习一年,似乎掌握了英语学习的诀窍。这正是传统英语教学不注重实践的后果。因此开展有效的教学模式,就需要教师对课堂进行管理部署。设置多种模拟情景,增加学生说英语、用英语的机会。当然这种方式涉及到教师管理课堂的水平,如果没有很好的贯彻这一思想或是课堂管理计划还存在缺陷,即使让学生在课堂上彼此流利的交流,但是离开了课堂与外国人交流学生还是无法开口,排除学生自己沟通能力的因素,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还有课堂对于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锻炼不足,模拟对话已经流程化,缺乏学生思维的自主运作。因此有效的教学行为需要在课上开展多方面教学,不光是简单的对话、问答,还需要在歌唱、小品、画画等环节中锻炼学生的英语能力,拓宽学生英语知识的涉及面,锻炼学生在不同情况下运用英语的能力,有助于学生的发散式思维,从而提高英语的学习水平。
5.因材施教,发挥教师特长。
一方面,需要了解的是中职英语教师一般都不只在一个班级上课,因此教师涉及到了班级特色也不尽相同,有的喜欢自主学习,有的喜欢小组讨论,有的爱好沉默背书,有的爱好大声朗读。教育目标的多样性对于教师来说也是很大的挑战,因此教师不可一概而论,而是需要依据不同学生的学习习惯,做好课堂管理工作,结合班级的实际情况分配好个人教学、全班教学、部分教学所占的比重,只有符合自己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方式才是有效的。另一方面,不光是学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教师的受教育背景和成长环境也存在差异,因此教师在选择教学方式的时候要结合自身的长处,例如会画动漫的英语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利用单词拼凑出动画图案,会唱歌的教师每节课花五分钟教学生唱几句英文歌曲等等,教师的这些特长并不需要专业化,这只是达成有效教学的一种媒介,是将课堂管理和有效性教学进行结合的一种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