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物理化学实训总结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Abstract】The silicate physical chemistry is required of students majoring in materials engineering technology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s an important professional basic course, in the aspect of cultivating high-quality applied talent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is paper, the silicate physical chemistry course teaching this course content, teaching methods and teaching evaluation a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Key words】Portland;Physical chemistry;The teaching reform;To explore
0 引言
硅酸盐物理化学是高职院校材料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主要讲授本专业范围内各种物理化学过程的变化和规律性,为学习专业课打下理论基础。但受教材、教学模式、教师教学观念、课时安排以及学生态度等因素的制约,教学效果欠佳。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院根据材料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对《硅酸盐物理化学》本门课程内容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同时,结合我院的教学环境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了进行了各种各样行之有效的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 多样化的教学内容表现形式
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内容表现形式,可以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应掌握的理论知识。
通过将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整合在一起,形成以就业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方式。理论教学中引入实际工程案例,由浅入深地讲述相关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案例。例如:在讲热力学基本公式时,通过多列举热力学在硅酸盐材料应用方面的实例,加深理解,提高学习兴趣。
利用“暗盒”游戏原型,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启发式教学。将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每个小组布置一个大课题,每个学生都布置有相应的小任务,进行任务驱动导向性教学。
采用多媒体电子课件,省去板书过程中画图的时间,课堂中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来讲述和讨论。另外,通过三维软件的演示,可以获得更加完整简捷的展示。例如在讲述"晶体结构"时,采用生动形象的多媒体演示,教学效果更好。
充分利用实习实训基地,通过专业认知实习和专业生产实习,使学生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也提高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 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
2.1 自学指导法
在教师讲述理论后,布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查阅相关资料或结合工厂实际,各自表述其心得体会,学生提出的问题最好让学生自己解决,但教师要把好最后一关,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能力。
2.2 分组讨论法
在教学过程中,成立学习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就某个问题展开讨论,而后教师进行总结。通过这种方法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3 多媒体教学法
利用和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把难讲、难懂的教学内容用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演示展现给学生,降低了教学难度,提高了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述"晶体结构"时,采用生动形象的多媒体演示,教学效果更好。
2.4 现场教学法
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组织学生到与专业相关的工厂进行现场教学,让学生身临其,丰富第一手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 多元化的教学效果评价
3.1 校外评价
授课教师每年利用寒暑假到各相关单位和相关高校进行调研,请各单位的高级工程师及相关高校专业教师对于《硅酸盐物理化学》这门课程提出宝贵意见,以便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
3.2 校内评价
学校实行教学督导组听课和老师相互听课的制度,督导组专家和老师对《硅酸盐物理化学》这门课程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同时也指出现有教学过程中的不足,有利于促进教学改革。
学校每学期还会组织学生进行教学评价。通过学生对教学效果的反馈,便于授课教师能更清楚地了解学生对该门课程的掌握程度、教学方式的接受程度以及学生认为这门课程的难点所在,为后续教学改革指明方向。
4 结语
新世纪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对高职院校《硅酸盐物理化学》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对《硅酸盐物理化学》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评价方式等进行不断的改革和创新,才能充分提高学生对硅酸盐物理化学课程的重视程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对于培养高职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两个重要层次,做好二者衔接至关重要,关键是以课程衔接体系为重点,利用好资源,统筹兼顾,合理安排。
一、中高职课程设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在教学目标上存在背离现象
中职以专业技能为导向,培养的是实用型人才,学校因此减少了文化基础课;高职以文化理论为基础,培养的是理论型高层次高技能人才。
2.在课程标准上不衔接
中职的课程标准往往偏低,高职有时又过高,导致二者在课程标准上缺乏对接,你教你的,我教我的。
3.在专业课程内容和教材上存在重复和滥用的现象
中职的很多专业教材选自高职院校,导致在中职学过的内容到了高职又学一遍,既浪费学生的时间,也浪费人力、教学资源。
二、中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衔接框架
总体框架如下:整体规划,以能力为本位;统筹兼顾,以岗位为要求;分段实施、以理实为一体教学,构建以岗位能力为基础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模块化课程体系,包括公共基础课、职业基础课、职业核心课、职业技能课四个模块。公共基础课模块,指中高职学校各个专业都要开设的文化基础课;职业基础课模块,是以职业岗位共同的知识和技能为基础构建的课程;职业核心课模块,是根据各个职业技能共有的职业能力和职业技术的职业核心课程;职业技能课模块,指根据职业岗位的工作要求,按照职业能力的要求和岗位工作任务设置的课程。
三、中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课程模块设置
根据“工学结合、学做合一、理实一体、知行统一”的思路,进行课程模块设置。根据每门课程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组织设计许多不同的教学模块,再将不同的单元设计成学历层级,实现教学内容的衔接。
1.课程模块衔接总要求
课程模块衔接以职业能力为中心,以理实一体化教学为模式,将公共基础课服务到专业基础课,专业基础课融合到专业核心课,专业核心课运用到专业技能课中。课程模块设计要结合中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由浅入深,对中职学生在实践中加强理论学习,注重知识的趣味性、操作的实用性。对高职学生在实践中总结理论知识,注重知识的系统性、操作的原理性。
2.各模块内容的选取
课程模块内容的选取要按照知识的系统性与连续性,注意避免教学内容重叠或遗漏。依据国家职业资格标准,重构课程模块体系,由浅入深,以子课题、分课题的形式将职业资格的要求融入教学中,做到理论培养和技能操作训练有机结合。以职业技能训练课题为方向,将专业基础课程和职业核心课程紧密地融会贯通。
3.课程模块设置的具体内容
(1)公共基础课程模块设置。模块一:语文、数学、物理、英语、体育、德育、计算机应用基础。模块二:大学英语、体育、高等数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数据库。
(2)专业基础课程模块设置。模块一: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化工原理、化工制图、环境化学、化工设备机械基础、化工仪表自动化。模块二:反应工程、化工热力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分析仪器的使用和维护。
(3)专业核心课程模块设置及层级关系。模块一:无机化学工艺、有机化学工艺、仪器分析、工业分析、化学物料识用与分析、化工生产技术应用。模块二:化工设计基础、精细无机、精细有机、环境检测、企业经营战略概论 、煤化学、化工文献检索。
(4)专业技能课程模块设置。模块一:化学检验工中级技能实训或化工工艺试验工中级技能实训,化验室组织与管理实训、化学检验入门技术实训、化工单元操作实训、化工分析技能训练、化工生产仿真实训、化学检验工顶岗实习。模块二:化工总控高级技能实训或化学检验高级技能实训、化工装置仿真实训、化工工艺综合实训、产品质量控制检验和分析实训、专业综合设计、生产运行管理顶岗实习。
4.中高职课程模块的实施
课程模块设置完成后,对课程模块实施要有所创新。根据学习的难易程度,将课程设计成不同的学习情境,各情境间既关联又递进。情境一简单易完成,情境二中等难度,这些由中职生完成。情境三综合性加强,由高职生完成。这样的实施体系在总体上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通过设计中高职课程模块体系,有助于减少中高职衔接中知识的脱节和教学内容的重复,确保实现高技能实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实验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是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重要场所,学生在校期间在学习相应的理论知识的同时,需要通过相关实践课程的训练来达到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同时从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目标和要求来看,也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岗位职业技能,实践课教学在职业教育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培训的主要对象的层次定位在将来在企业生产一线从事生产工作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实验实训基地能够为职业院校学生提供包括基本技能训练和综合能力培养两方面的实践环境,能培养学生解决生产实践和工程项目中实际问题的技术及管理能力,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精神,通过职业规范化训练,促使学生在实训期间便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提前进行职业道德和企业素质培养。另外的功能就是开展专业技术技能鉴定考核工作,并进行专业研究、技术开发、生产及新技术的应用推广等。逐步发展为抚顺乃至周边城市培养高等职业教育人才的实践教学、职业技术技能培训、鉴定考核和高新技术推广应用的重要基地。
一、化工生产过程的课程体系
二、化工技术实训基地的建设特点
实训基地要不断充实与改进培训内容,改革培训方法,培养学生职业技术技能及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操作训练按照未来专业岗位群对基本技术技能的要求设置。实训过程上要具有专业基本技术技能应用的真实性。在技术要求上要具有专业领域的先进性。使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学到和掌握本专业领域先进的技术和工艺路线。在内容安排上要具有综合性。通过实训掌握本专业的核心技术和技能,得到基本能力、基本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全面培训。具有社会开放性,不仅承担高等职业学历教育的基本技术技能实训,而且能承担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的培训任务,并努力实现产、学、研相结合,开展高等职业教育的科学研究和专业技术应用研究。
三、建设基本结构
1.基础类实训基地是化工类的各个专业都离不开的化工基本知识检验、基本技能培养和职业素养形成的地方。
2.理化检测是培养学员如何应用各种常规的基本技术手段(如化学分析、电分析、光谱分析等),对化学品、油品以及表面活性剂、涂料、粘结剂、化妆品、洗涤剂进行各种物理化学性能的检验。建设油品、化工产品、精细化工产品等的理化检测实训中心。
3.典型化工实训装置及小型化工工艺类工业生产装置,供教学实践和小规模生产使用,操作过程更加贴近生产实际。石油化工属于高度自动化、技术密集型工业企业。基于此,学生在石油化工企业实习时常遇到无法进行具体操作、得不到开停车和事故处理的机会。(4)石油化工仿真教学是运用实物、半实物或全数字化动态模型,深层次地揭示教学内容的新方法,是计算机辅助教学的高级阶段。石油化工生产现场操作与化工仿真技术的结合大大提高了生产实习效果,解决长期以来生产实践达不到预期效果的问题;将理论知识、工艺过程、操作控制能力和计算机的运用充分结合起来,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发挥学员的主动性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建设培训过程更加贴近生产实际,石油化工仿真实验中心。
四、化工技术实训基地的实训内容
1.化工基本职业技能的培训
通过培训使化工专业学生具备本行业岗位基本技能,提升知识和技能, 职业培训的内容是技术业务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为了实现职业培训的目的,职业培训的内容是相关岗位或工种的技术业务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2.产品的质量检测分析
分析检验实训主要由“有机化工产品检验室”、“无机化工产品检验室”、“冶金与建筑材料检验室”、“药物检验室”、“环境分析监测室”、“农产品及深加工产品检验室”和“电子天平室”7个实训室构成。学生应能掌握常规检验分析仪器使用方法,使学生能够独立进行常见化学样品的分析,掌握相关产品质量管理和过程管理的技术,具有综合分析和编写综合报告的能力等。同时,毕业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工业分析、环境监测、矿石品位检验、重要材料理化分析与检验,检测仪器要定期鉴定、定期保养、定期校验,并确保实验室所有设备和计量器具均可量值溯源。对采用的检验标准和检验方法,实验室则需要科学地进行分析,评价它是否与检测项目相适应,是否为最新的有效版本,实验室要动态跟踪相应标准的更新,及时对其进行研究确定。
3. 化工工艺类和单元操作技能实训
实训车间的布置除了有黑板、投影、台凳等,还应该按照生产车间的模式布置,如管廊管架、冷却水的循环利用,操作空间的预留、工具的摆放要求、逃生通道、消防设施等,墙面上挂放装置图片、工艺流程图、操作规程、危险标识等尽量贴近真实的职业环境。在有限的条件下,选择有代表性的操作进行实训,如阀门、管件的安装、应用,离心泵的操作、切换,换热器的操作等。
5.计算机仿真实训
计算机仿真实训在化工生产过程实训中是非常必要的一项,学员仿真系统的构建是按照实际工程而设计的, 因此在该系统上的操作十分接近实际情况, 学员通过该系统的训练,能够将书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系统运行状况联系起来,模拟操作各系统运行检故排障。仿真系统为师生提供了一个安全的学习和实训平台, 完全没有心理负担, 在较为轻松的环境中完成教学任务, 获得知识和技能。 弥补了现场实习只能看不能动的不足。由于没有安全问题的顾虑, 可允许学员对部件、工具等进行仿真随意性凋节。 通过指导教师实训现场循循善诱, 让学员完全进入角色, 直接接触感性知识来强化形象思维, 使学员把不合理的随意调节转化为从中总结经验的手段, 从而给予了学员个性发展空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从感性到理性、从直观到思维, 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同时, 由于实训系统可以由电脑直接进行成绩评定,不会受到教师的主观色彩的干扰, 因而更能体现教学的公平性。
实训基地除了完成校内实训课程的教学外,还可扩大培训项目,可以面向社会上不同类型的企、事业单位,扩大培训对象的范围。建立合适的实训基地的管理模式,充分利用门类齐全、技术先进的各种仪器设备,为教师提供教学研究和科技开发的实验平台。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5.058
食品生物化学课程是高职院校食品类类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程,它是建立在食品、生物、化学等学科的基础上,包括食品的化学构成及构成比例、物理化学性质、生物学方面的功能、营养成分和安全性,以及食品在加工、储藏、运输等过程中发生的物化变化和这些物理化学变化对食品在品质和安全性等方面产生的影响。①
1高职院校食品生物化学课程教学现状
目前,高职高专院校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的总学时数一般为48~64学时,3~4学分,总学时数中理论教学时数占80%~85%,实践教学学时占15%~20%。食品生物化学课程内容由于其理论性强和学科交叉的特点,要求学习过程中要涉及多门学科的知识内容,并且记忆许多基础知识点,其中要求学生具备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学等知识基础,使学生形成自我的潜在认知记忆,才能较好地开展学习。然而,由于高职高专的学生高中时知识掌握不够扎实,部分学生并非理科生,因此学生刚开始学习食品生物化学课程,会比较吃力,理解专业知识有一定困难,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失去学习兴趣。②此外,高职高专院校的培养目标就是以就业为导向,课程理论教学以“够用”为原则,但其实验实训条件却难以做到满足课程实验教学方面的需要。如多年来,广西科技师范学院主要是以师范教育专业为主,因而学校也是以满足师范教育专业的基础实验课教学为主加强对实验室的建设,未集中加强食品类高职专业的专业实验室的建设,这样就使得食品类专业的专业实验条件无法满足课程实验教学方面的需要。因此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必需大力开展。
2改革措施
(1)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培养实践技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此人才的培养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综合实践技能,同时还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需要加强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建设设施完善的食品生物化学校内实训室,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条件保障,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动手能力。由于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的基本理论较为抽象,综合了多门基础学科的知识,学生在开始学习时必然感到不适应。为此,广西科技师范学院购置食品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实验设备和食品生物化学实验室,为学生的课程实验实训提供了条件,增强了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与掌握,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动手能力。(2)改革教学模式,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为学生的实践技能训练提供学时保障。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食品生物化学课程授课计划,对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和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学时比例进行了重新调整,在规定的课程教学时数上加大课程实践教学的时数,即由原来的实践教学占课程教学时数的15%~20%提高到30%~40%,通过加大实践教学的学时比例,为学生的化工操作技能实训提供了保障,为学生毕业后工作需要奠定了基础。(3)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演示课件,将教学内容用图像和动画生动地将原来抽象、复杂的生化反应和机理表现出来,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这样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又使教学内容一目了然,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而对于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理论性较强和实验方法的枯燥繁复性,可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讲课时介绍某一物质的性质时,应从该物质的特性出发,通过实验了解物质的性质。教师在学生实验过程中,应当做到及时指出学生操作过程中会出现的问题,并加以解释,而当实验结果出现异常时,应当指导学生找出产生异常现象的原因并加以分析。实验结束后,要求学生认真完成实验报告,详细地将实验原理、实验目的、实验材料、实验步骤、实验结果、结果分析写于实验报告中。③另外,理论课教学过程中,避免“一言堂”“满堂灌”的授课方式,让学生盲目接受教学内容,而对于一些记忆知识,可以引导学生编口诀,加深记忆。比如,对人体8种必需氨基酸的记忆,可以引导学生编口诀“借一两本淡色书来”,其中,“借”代表(缬氨酸)、一(异亮氨酸)、两(亮氨酸)、本(苯丙氨酸)、淡(蛋氨酸)、色(色氨酸)、书(苏氨酸)、来(赖氨酸)。④(4)革新课程考核方式,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高职高专院校的“食品生物化学”课程大多采用的是闭卷笔试考核的形式,这样的形式很容易让学生觉得是为了考试而学习,失去了主动性,同时在“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的实验实训环节,也没有较好的让学生发挥真正的自主性和创新性,实验课程中学生绝大多数都是按照教师书写在黑板上的实验步骤进行操作,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者可能存在的问题没有在实验过程中指出,因此待学生书写实验报告时,只是简单地描述了实验结果,而没有进行问题的探讨,导致实验课程没有得到较大的完善。因而,在课程考核方式上,首先应该调整学生综合成绩中平时成绩、实验实训成绩和期末成绩的比重,加大平时成绩比重,平时成绩的考核指标应该多侧重于学生的学习态度、上课积极性、课堂讨论;提高实验实训成绩的比重,实验实训成绩考核评价应该多侧重于学生实际动手能力,问题分析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实验完成质量、实训过程中的组织能力等;相应减少期末成绩的比重,但是期末成绩中的题型,如能够考核学生综合应用能力或实际解决问题的题型应该适当增加,这样既能考核学生是否熟悉基础理论知识,又能考核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5)提高教师业务素质,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如何利用好课堂,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这就十分考量教师本身自身的业务素质水平、教学能力。教师应当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包括更新自身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结构体系,根据不同的学科特点,挖掘出适合自己的教学特色,把学科知识由繁变简,由书面变通俗,让学生感受到学科的魅力所在,从而激发起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教师应当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除了在学习上引导和指导他们外,还应在生活上关心和帮助他们,和学生建立起亦师亦友的关系。通过观察学生并了解学生后,会发现学生群体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属于“学霸”型,他们对自己要求严格,学习态度端正,学习刻苦、勤奋、认真,上课一般坐于班级的前面几排位置;第二类属于“跟风”型,他们对自己要求没有那么严格,只是保持自己应该做的事情,遵从并完成老师安排布置的任务就行,没有深入挖掘知识,上课一般坐于班级的中间位置;第三类属于“我行我素”型,他们对自己没有什么要求,上课学习全凭自己的心情,有时候心情好就学习下,心情不好就将学习抛之脑后,主要的心思没有放在学习上,基本上不配合老师,经常旷课、逃课,即使不旷课上课也不认真听讲,一般坐于班级的最后几排位置。因此,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类型的学生,展开不同的引导和指导方式,对于“学霸”型学生,教师应当做到即时的肯定或表扬,让他们持之以恒,并且发挥自己的优势,带动其他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对于“跟风”型学生,教师应当做到循序渐进,慢慢地让他们喜欢上所学学科,耐心地加以引导,并且让他们多与“学霸”型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调整自身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使学生们在整体上保持良好的学习氛围;而对于“我行我素”型学生,教师应当多单独与他们交流,了解他们的心理动态,抓住他们“我行我素”的原因或本质,予以耐心的指导,帮助他们克服自己的心理因素,努力让他们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6-0047-02
一、《有机化工生产技术》课程的特点和教学现状
《有机化工生产技术》课程是高职高专化工类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学生通过学习典型有机化工产品的主要用途、生产方法、反应原理、工艺条件、工艺流程、主要设备等知识,掌握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具备有机化工生产操作、生产运行、生产技术管理能力,成为具有一定产品研发能力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教材对有机化工产品介绍的数量较多,但每个产品的分析过程大体相同,加之有机化工生产过程复杂抽象。如果仅仅按照教材上的内容照本宣科,就会因教学形式单调、内容空洞陈旧,使学生很快失去学习兴趣。
二、提高教学效果的对策
1. 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教师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教师的素质关系到教育教学改革的成效和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和建设一支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结构合理、数量稳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职业学校发展的关键。
《有机化工生产技术》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内容涉及很多专业基础课的知识。其中,包括物理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化工单元操作、化工机械、反应工程、化工安全生产等内容。除此之外,还包括许多实际操作内容,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具有广博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有丰富的实践操作经验和工程技术理念,才能将课程讲得生动透彻。根据这个要求,聘请兼职教师讲授部分课程内容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途径。兼职教师通常是本行业的骨干力量,不仅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而且熟悉本行业的实际运作,具有多方面的实践能力,在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聘用兼职教师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更有利于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台的青年教师缺乏必要的实践经验和必需的专业技能,必须通过下厂实习锻炼的方式加以培养。
2. 改进教学方法。
(1)回顾性学习。《有机化工生产技术》课程是建立在专业基础课之上的一门综合性课程,在学习过程中经常要用到已学的知识。但是,由于时间间隔过长,许多内容学生都已遗忘,增加了教学难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必要对基础知识进行复习和总结,通过温故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应用热力学知识分析产品生产原理和工艺条件时,教师可先复习物理化学中的勒沙特列原理,待学生熟练掌握后再将其应用在分析具体产品的反应条件上,这样就顺理成章,显得游刃有余。
(2)总结性学习,举一反三。《有机化工生产技术》课程的知识点多,如果不进行归纳、总结会显得非常散乱。但是,其中很多内容有规律可循,关键是要找一条主线将它们串起来。例如,在烷烃热裂解、甲醇氧化制甲醛、丙烯氨氧化制丙烯腈、丙烯氧化制丙烯酸、丁烯氧化脱氢生产丁二烯、乙苯脱氢制苯乙烯工艺过程中,反应器中都要加入一定量的水蒸气,通过归纳、总结可以得出水蒸气在化工生产中的各种作用;产品生产中采用了多种不同的反应器,其撤热方式也各不相同,教师可结合反应工程课程的内容,总结归纳初步确定反应器类型和反应器撤热方式的方法。
(3)专题课堂。在《有机化工生产技术》教材中,有几种产品在介绍完工艺过程后,又添加安全生产的内容。如果仅仅在课堂上利用几分钟时间进行讲解,学生印象不深刻,容易遗忘,而化工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又不言而喻。笔者通常将这部分内容归类,专门给学生上一堂化工生产安全课,即从物料特性、工艺条件、单元过程及操作方面综合分析,说明工艺过程的危险所在,并提出相应措施,使学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
(4)角色互换教学。《有机化工生产技术》课程虽然知识点多,但大都不难,同时有很强的规律性,学生很快就可以掌握规律,容易出现审美疲劳。在课程教学中,将学生分组,提前布置任务,让他们查找资料,动手制作PPT,上台讲课,最后进行同学互评和教师点评。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5)补充教学内容。由于有机化工生产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开发应用层出不穷,而教材介绍的都是传统成熟的生产工艺,教师应将科技发展的前沿领域,工业发展及科研新动态、新方向引入课堂。另外,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特色化工行业或生产工艺,如果能够将其引入课堂教学,学生认同感强,更容易引起共鸣。教师在这种情况下应灵活处理,切勿拘泥于教材,可对教学内容进行部分调整和补充。例如,笔者讲到乙炔生产时,重点介绍的是电石乙炔法。但在全国范围内及重庆化工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所在地区,天然气制乙炔已成为发展的趋势,因而在该项目教学内容中补充了天然气制乙炔的生产技术。
3.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1)采用多媒体教学。王丽华介绍了在《有机化工生产技术》课程中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法。通过多媒体的表达方式,形象、生动地展示了该课程的内容特点和实际生产环境,克服了“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增强了学生对有机化工生产的感性认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增加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达到了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良好教学效果。
(2)将工艺仿真实训引入教学。受有机化工生产大型化和自动化的限制,《有机化工生产技术》课程的实训一直以来是教学的瓶颈。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拉近理论与实际的距离,可以通过工艺仿真实训的方式进行弥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化工仿真实训室。例如,讲到甲醇、醋酸等产品的生产时,在学习反应原理、工艺条件和工艺流程后,让学生在仿真操作中感受开停车的过程、工艺参数的调节控制方法,将书本上的枯燥文字说明转化成直观的操作,使学生充分感受有机化工生产过程的复杂性和系统性。
(3)增加工艺实训环节。《有机化工生产技术》课程由于涉及产品繁多,加之实训装置造价昂贵,动辄几十上百万,很多学校都没有相应的实训装置。我院于2010年购买了一套DOP仿真工厂,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理论知识+工艺仿真+工艺操作实训”的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4)其他方法。如果时间和条件允许,还可组织学生到附近的相关化工企业进行参观见习,增强学生对化工生产的感性认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条件成熟的还可考虑将课堂搬进车间,采用课堂理论教学与化工生产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要提高《有机化工生产技术》课程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不断与企业加强联系,积累实践经验,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由于有机化工生产技术在不断发展,知识在不断更新,教师观念也必须不断更新。教师应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实践等方面认真思考,锐意改革,才能为社会培养更多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何红梅,魏勇.谈高职院校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与管理[J].职业教育研究,2008,(9).
2培养化工卓越工程师的《化工设计》课程改革
2.1优化课程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化工设计这门课程的传统教学模式为采用板书及幻灯片课件播放等对知识进行讲解,本课程涉及的知识比较复杂,课程内容与实际联系紧密,学生由于缺乏实际工程概念以及对课程知识点缺乏认识,所以不能深刻理解这门课的重要意义,也失去学习本门课程的主观积极性[4]。学生平时课堂上不能完全投入到听课中,期末时则只能靠考前的突击复习应付考试。这样的教学效果欠佳,在本门课的教授过程中需采用更丰富的教学内容。在备课过程中不仅要鼓励教师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多种媒体组合在一起,这些直观的信息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另外利用CAI(计算机辅助教学)备课直观、生动的特点,可以使学生直观、深刻的认识反应器的基本模型(包括全混流、平推流、置换流)、化工厂车间的布置图、化工厂三维管道模型等内容,克服学生实际工程经验缺乏的缺点。此外,还可以利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合作企业的资源,在学生认识实习、生产实训实习等实习中认识实际生产装置,并聘请的企业中工程师对实际生产过程进行讲解,使学生真实了解到工厂的工艺流程及设计、优化的思路。此外,理论教学过程中讲解知识点时引入一些经典的实际生产案例,且让学生课前先查阅资料,课堂中进行考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与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联系起来,通过教师讲解获奖的作品,或是让学生分析评价各个作品的优缺点。在分析评价过程中,教师总结作品中与课程相关知识点并进行分析,拉近理论与实际化工设计中的距离,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能力;在课程讲解的过程中也可以联系教师的实际科研项目,提高学生理论与实际结合的实践能力,使学生了解利用课程的知识对社会创造的经济及社会效益,提高对本课程的兴趣。
2.2更新教学方法,加强化工设计软件的学习在目前的化工设计行业中,计算机的应用几乎贯穿化工工艺开发和设计的全过程,计算机软件辅助化工设计已成为基本的手段。因此,辅助化工设计专业软件成为化工设计人员必须掌握的工具,如AutoCAD可进行流程图(PFD和PID)、设备装配图、车间布置图和全厂总图的绘制等。另外,化工设计涉及的化工过程分析与流程模拟及优化,换热网路设计等问题都具有过程复杂、计算量大等特点,计算机软件成为主要的辅助工具。如用于大型通用流程模拟设计的AspenPlus、ProcessII软件,能对工艺过程进行严格的能量和物料计算,通过过程模拟,计算主要物料的流量、组成与性质;也可用于工艺流程的优化和全厂系统能量的优化配置和综合利用,进行相应的经济技术指标的衡算。另外还有PDMS软件,可通过建立三维模型,真实的模拟和显示正在设计中的化工装置布置和建设情况,从而发现所设计的工厂在设计、配管和布置等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在化工厂动工前的设计阶段提前解决潜在问题,到达规避施工风险和提高设计质量的目的[5]。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时能尽快适应工作环境,化工设计课程应安排安排一定学时的上机教学,在软件教学过程中通过化工过程模拟软件提供的对工程设备、流程进行分析、改进以及再合成的环境,激发学生大胆探索和创新的兴趣,使学生获得创新实践能力与流程设计能力的训练。
2.3考核方式和考核内容的改革化工设计课程传统的考核方式为“期末考试成绩+平时课堂成绩”确定学生最终成绩[6]。但本课程具有的学科综合性强、与生产实践的结合紧密、涉及化工设计软件多等特点,使得传统的考核方式没有取得好的效果。大多数学生平时上课没有完全投入到听课中,只靠期末考前的突击复习来应付考试。即使通过了期末考试,也没有理解课程的意义、掌握课程涉及的知识点和培养出化工设计能力。因此,对课程的考核方式和内容可以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改进。如对学生的考核应在各个教学环节过程中进行,包括上机考核、课堂讨论评分、工厂实习现场考核、期末试卷成绩几个部分。另外期末考试试卷的内容中,不应仅包括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知识,还要与工程实际联系紧密,要有围绕工厂实际数据的题目,还应有开放式的题目,给学生以充分发挥的空间,使学生能够真正地理解和掌握设计相关的知识点,而不是仅仅记住,这对培养合格的卓越工程师也是至关重要的。
《药物分析》作为药学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具备强烈的药品全面质量控制的观念及相应的知识技能,能够胜任药品研究、生产、供应和监督管理过程中的分析检验工作,并具有解决药品质量问题的基本思路和能力[1],是一门研究药品及其制剂的组成、理化性质、真伪鉴别、纯度检查及其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等内容的学科。其主要运用化学、物理化学或生物化学的方法和技术研究化学结构已经明确的合成药物或天然药物及其制剂的质量控制方法以及有代表性的中药制剂和生化药物及其制剂的质量控制方法。学习过程中学生大多难以把握药物分析的特点和规律,无法提高学习水平,有的甚至难以入门。如何帮助他们消除这些障碍,全面提高药物分析的学习水平和教学质量,是值得教师认真研讨的问题,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对药物分析教学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改进,现将体会报道如下。
1理论教学内容。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面向基层的高级技术人才[2]。学生应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在此目的指导下笔者根据学生专业的特点、接受能力,选择难易适中、先进实用的教学内容来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授课时以分析化学的各类方法为主线,在介绍各种常用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操作、测定条件等知识的基础上,选择一些简单的、学生较为熟悉的药物供学生讨论。
并在教学过程中围绕全面提高药品质量的主题,抓住药品质量控制的鉴别、检查、含量测定三方面的基本规律,紧扣各类药物结构的特点与分析方法之间关系,突出剖析具有特性的方法,尤其重视同一分析方法在不同类型药物分析中的异同点比较。此外笔者还结合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考试应试指南,把药典知识、药品全面质量控制、药品管理、药品质量标准以及药品检验工作的基本程序等方面的内容也作为讲授的重要内容,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一些药物及药物质量管理有关的知识,在课堂和实训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在具体地讲授过程中,药物分析教材中各类药物基本上是以化学结构进行分类的,所以笔者在教学时紧紧抓住“结构-性质-检验(即鉴别、检查、含量测定)”这条主线,并结合药物化学、分析化学等相关课程的知识,引导学生从剖析药物结构入手,分析其相应的理化性质,介绍所采用的分析方法。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也教会学生怎样学习这门课程。
2实训教学内容。
实验教学是高等医药院校最基本的教学形式之一,对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创新的意识与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3]。高职高专教育中,实训课所占比例较大,这就要求在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提高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
为拓宽学生知识面,笔者对药物分析实验内容进行改革。
首先,笔者设计一些基本技能实验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基本方法以及基本仪器设备的训练与应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例如通过对盐酸普鲁卡因、葡萄糖及其注射液等一些不同类型的药物原料或制剂的性状观测、真伪鉴别及纯度检查实验,使学生能够熟悉并掌握药物分析中常用的性状观测设备及性状描述术语,了解并掌握药品真伪鉴别的物理和化学方法,熟悉药物纯度检查的常规项目及限量的计算,并能熟练规范地进行检查操作。
其二,笔者还增加了综合性实验,主要使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进行药品质量控制,培养学生分析、思维能力。实验内容主要综合药物分析及其相关学科知识,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要求学生进行总结、分析。
如通过对牛黄解毒片及阿司匹林肠溶片等制剂的质量全检验实验,学生能熟悉并掌握药物分析检验工作的程序、项目和过程,为其独立进行药品质量的检验、药品质量标准的研究和制定等工作积累技能。
另外,笔者根据药物分析方法学的要求以及药物分析在实际工作总的发展趋势,安排的七次学生实验涵盖了旋光法、薄层色谱法、容量分析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等常用药物质量控制方法,最大限度地利用笔者的最大教学资源来使学生真正掌握实际工作中将会用到的操作,提高动手能力。
3教学方式。
药物分析课程是一门理论紧密结合实践,操作性、应用性强的学科,学生普遍反映比较难学。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在教学中注意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把传统教学中难以表达、难以理解的抽象内容、复杂的变化过程、严格的技术动作、细微的结构等,通过动画模拟、局部放大、过程反复演示等手段予以解决,不但在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
另外,在学生掌握了有关基本知识和分析技术的基础上,笔者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运用具体生动的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进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讨论、表达等活动,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环境中,进一步提高其识别、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能力。例如:结合目前假药劣药给人民群众健康造成重大损害并受到法律追究的实例,近年来接二连三出现的严重药品事故:广西半宙制药集团第三制药厂生产的“梅花K黄柏胶囊”非法搀入过期的四环素,致湖南株洲中毒58人;安徽华源生物药业有限公司未按批准的生产工艺进行生产,生产记录不完整,从而导致欣弗(克林霉素膦酸酯葡萄糖注射液)集中出现患者过敏性休克、肝肾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80多例,死亡9例;齐齐哈尔第二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亮菌甲素注射液”因使用了强毒的工业溶剂二甘醇原料,导致多名患者肾衰竭等。假药劣药给国家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也给患者与家人带来无尽的痛苦,最终生产厂家受到了法律的严厉制裁。实践证明,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案例教学法能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考核方式。
为避免“高分低能”现象,笔者对考核方式和成绩评定进行改革。期末总评成绩包括2部分:一是平时成绩,占30%,根据学生实验课表现及实验报告、讨论分析的情况作出综合评定。二是期末考试成绩,占70%。在理论课试卷设计上,着重主观题的分量,着重考查基础知识、基本理论掌握情况和学生知识面。这样,试卷不再是成绩的最终结果,学生学习积极性得以保持,既保证了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又真正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技能,避免了平时不学习、考前突击现象的发生。
总之,药物分析课的教学探讨是一项系统工程,既涉及教育思想及观念的转变,又涉及教学管理体制的变革;既涉及更新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又涉及平衡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笔者希望通过与同仁们的不断探讨,达到共同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9(b)-0133-02
基础化学[1]实验课程是一门重要的课程,它依托于基础化学理论,同时又为理论提供了实验技能能力以及实验创新能力。南京科技职业学院基础化学实验依托于基础化学实训中心,由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和物理化学实验组成。高职基础化学实验不仅在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数据分析能力、科研创新能力以及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科研实践态度等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更是引导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开拓、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和途径。该文主要从基础化学实验内容的改革,以及实验考核和基础化学实验中还存在的一些问题的思考。
1基础化学实验内容的改革
该校原本基础化学实验室分成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和物理化学实验单独授课,依托于理论课程教学,成绩的评定也是和理论教学合并在一起进行。但是相互课程之间的不统一导致学生所做的实验都是一些基本、简单的验证性实验,同时各门学科间还容易形成一定的重复实验,导致学生对这些实验兴趣不高,都是在被动完成实验过程。通过基础化学实验这门独立课程我们对原有的实验进行了一定的改进,以基本操作和训练为主,同时各专业在不同方向开展综合性实验,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
(1)在平时实验过程中,应以学生为本,不要一味强调学生按照实验指导书的内容不折不扣地来做,应鼓励学生创新,学生可以自己通过查文献,相互讨论,自行设计出实验方案,设计出的实验方案和老师沟通后使用实验仪器以及药品,进行创新性实验。学生的自觉参与对实验教学带来很好的效果,学生能够认真预习,查阅资料,自行设计,写出实验方案,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针,从本质上提高教学质量。同时通过实验在进行改进,优化自己的实验方案。整个过程都由学生自行完成,老师就起一定的指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让学生参与到整个实验中去。如在做燃烧热实验测定萘的摩尔燃烧热时有的学生提出是否能测定液体的燃烧热,后面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开展了乙醇百分含量的测定实验,通过和实验指导老师之间的沟通,确定了实验相关步骤,顺利完成了该实验。在这过程中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想法通过实验都得到了验证,让学生更好的参与到了实验中去,和老师也有了更好的互动。
(2)引入网络化的实验教学手段[2]。随着实验教学手段的深入改革,该校已经在基础化学实验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及基础化学实验中心网站建设上有所成果,学生可以提前通过网站上的相关信息提前通过视频了解实验过程。网站上的实验教学视频形象生动,通过实验指导老师录制的相关视频、实验室需用到的仪器、药品等的照片以及相关的讲解,非常清晰、准确地向学生展示实验教学内容,能够大大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基础化学实验的兴趣,突破了传统的实验教学学时数和实验室的限制,拓展了学生实验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更容易参与到实验中去。此外,对某些燃烧热的测定,蔗糖水解速率常数的测定等,可以引导学生借用电脑上的相关绘图工具处理后期的实验结果,简单明了的绘制出实验数据图形,通过这样和网络化的结合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3)实验后的总结和思考,引导学生重视实验后的数据整理、分析以及实验过程中现象的处理,及时整理出一份详尽的实验报告。通过对实验内容和实验结果的及时总结,学生能更好的掌握同一类实验的操作技能和方法,并使理论知识和实践原理之间建立联系,为知识的管理和应用打下基础。出现实验失败的学生,不强制要求学生重新再做一遍实验,而是要求学生找寻实验中出现的问题,通过实验中出现的现象判断实验出错的步骤,写出数据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
(4)对有需要的学生进行实验室的有计划开放,基础化学实验是基本实验操作和综合实验创新[3]两个方面,对有需要的学生可以采取开放实验室的形式进行小众化实验教学,让有能力、感兴趣的学生在课外也能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来进行自己感兴趣的实验,也是对原有实验内容的一次创新,再加上老师的指导。实践证明开放实验室让有能力和兴趣爱好的同学在课堂时间外有了更多的时间来进行实验创新。通过开放实验室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理论联系实际的知识,让学生有了一定的科研能力。
2基础化学实验考核方式的改进
原本该校的基础化学实验考核是以学生的平时表现(50%)+实验过程(20%)+实验报告(30%)来考核学生的,区别度不高,同时学生的积极性也不利于提高,都是被动的在完成实验。后面做了一些改进
(1)平时考核细致化在学生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提问,并做记录,实验结束后对每位同学按以下要求做出评分标准①实验预习报告;②实验过程中提问是否回答正确;③实验过程中的态度和操作能力;④实验结果。采用上述方法后,学生在实验前都能对实验过程有一定程度上的前期接触,对如何完成实验,以及实验中会遇到什么问题都会有一个大致上的了解。在实验中出现的各种现象都能有合理的解释,学生参与实验的兴趣大大提高。
(2)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相结合[4],原来最后的考核结果基本都以学生的平时表现和实验报告情况来考核学生,比较单一,不能正确的判断一个学生实践能力的高低。现在对所有学生进行做过实验或相关的可行性实验进行单独的实践考核,通过现场评分,对学生的操作能力进行考核。同时加入理论考试,主要以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方案设计等来考核学生。通过这两部分来评定学生的成绩。
3结语
通过基础化学实验内容的改革以及考核方式的改进培养,基础化学实验教学有了较明显的提高。学生对这种改革也有很高的热情,它督促学生做好每次实验,对实验原理、过程有了更新的了解。充分调动了学生上实验课的兴趣和积极性,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技能操作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以后从事化工生产、环境工程、生物工程、食品生产、分析检验等行业掌握了必要的技能,对该校培养高技能应用性人才有很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正兢.基础化学[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2]薛红艳,张宏波,陈朝晖.基础化学实验教学网络化建设与创新人才的培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23(7)8-10.
为顺应国际教育与科技的发展趋势,培养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已成为当前高等工程教育发展中的重点目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融入了国际先进的高等教育理念,是提高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基础。我国的工程教育认证始于2006年5月,由教育部、人事部、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协相关行业管理部门和行业协会(学会)代表组成了教育部授权的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2013年1月中国正式提交加入《华盛顿协议》申请,同年6月中国科协代表我国顺利加入《华盛顿协议》,被接纳为预备成员。该协议承认签约国所认证的工程专业(主要针对四年制本科高等工程教育)培养方案具有实质等效性,认为经任何成员国认证的专业的毕业生均达到了从事工程师职业的学术要求和基本质量标准。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旨在构建工程教育的质量监控体系,推进工程教育改革,进一步提高工程教育质量;建立与注册工程师制度相衔接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构建工程教育与企业界的联系机制,增强工程教育人才培养对产业发展的适应性,促进我国工程教育的国际互认,提升国际竞争力。教育部自启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以来,专业认证工作的认同度不断提高,越来越受到各高校的欢迎,促进了被认证专业的建设与交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导向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目前,高等学校制约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因素主要是工程教育与企业需求脱节、缺乏自主性的工程实训平台以及实践教学没有落到实处等。近年来,兰州理工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标准为导向,根据社会需求和行业引领,定位专业培养目标;并在此基础上认真梳理了毕业要求和课程体系的对应关系,建立符合认证标准的课程体系;通过持续改进的途径保障教学质量。
2.1核心课程体系优化思路围绕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规范和认证标准,依据食品科学与工程涉及的主干学科及其发展趋势,结合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实际情况,按照工程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坚持基础性、综合性、实践性与前瞻性相结合原则,整合或重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核心基础课程和核心专业课程,形成内容先进、观点新颖和结构合理的新型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并创建具有自身特色的新课程。
2.2整合与优化教学内容,理顺课程之间的衔接,构建课程群工程教育指工程技术人员所应接受的全面素质教育,包括道德养成、能力训练、理论知识传授和实践水平提高。现代工程教育观认为工程的、科技的、人文的和社会的教育内容本身都是工程教育的组成部分,作为课程体系,应完整、有机地把这些学科的知识和内容融成一体,形成一个科学的课程系统。因此,课程体系结构的调整首先要确立整体工程观的指导思想,确立整体的课程目标包括毕业生所能达到的知识、能力和素质3个方面。围绕确立的课程目标,在强基础,突出特色;注重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贯通;加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加强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培养的原则下,整体设计专业教育培养方案,搭建多层次多模块的课程体系框架。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主要是构建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核心课程平台,其中化学类、生物类和机械类课程是贯穿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核心课程的三大支柱。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核心基础课程是培养学生掌握本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课程,为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奠定宽厚的基础。根据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规范和认证标准,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核心基础课程优化后应包括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工程制图基础、化工制图、机械设计基础、化工原理、生物化学、微生物学、食品化学和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等课程。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核心专业课程是建立在核心基础课程基础之上的、培养本专业学生具备适应未来工作环境所必需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课程。根据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规范和认证标准,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核心专业课程优化后应包括食品保藏原理、食品工厂设计与环境保护、食品机械与设备、果蔬加工工艺学、粮油加工工艺学、畜产品工艺学、发酵工艺学、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和食品安全与质量等课程;同时根据自身长期人才培养中的积淀和本学科发展的新趋势,将功能性食品、食品分离工程、食品生物技术、食品添加剂和食品资源与环境学等设为核心专业课程,形成专业特色核心专业课程。此外,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遵循“厚基础、宽口径、重应用、塑特色、求创新”基本思路,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为导向,结合教育部2012版本科专业目录和学校的办学特点,对学科类课程进行了认真分析与梳理,将相应专业培养方案中的知识、方法和问题等方面具有逻辑联系的若干课程重新规划、整合构建形成课程群,以理顺课程的衔接,减少课程内容的重复,提高教学效率与水平。学科类课程核心课程群建设见表1。以食品化学课程群为例,对于水、蛋白质、糖类、维生素与矿物质等食品中的常量与微量成分,在无机、有机化学中已初步认识其结构与性质,在此基础上,生物化学侧重于各类成分的生理生化性质及代谢与合成过程,食品化学侧重于各类成分在食品加工与贮藏过程中的变化、功能性质及在食品加工与贮藏中的应用,而食品分析则从常规手段及仪器分析、感官评定的角度介绍各类成分的分析与检测,重要的内容则在食品化学与分析试验中通过验证性、综合性及设计性试验加以实践。通过将课程依照“课程群”的布局进行重新规划,由追求单门课程内容的严密完整转变为追求课程群体系的完善,使群内课程之间“由原来的相互隔离转变为相互贯通,由原来的相互重叠转变为相互补充,由原来的相互矛盾转变为相辅相成”,从而达到课时削减但效率反而提高的目的。
2.3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四级实践教学层次,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实践教学是大学素质教育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在实践教学的内容组建上,以“知识-能力-素质”为主线,按照能力培养要求建立“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培养、专业试验技能训练、工程应用与综合能力培养、研发与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四级实践教学层次。四级实践教学层次间相互联系,各有侧重,有机结合,既突出了专业的工科背景,又形成了由理论到应用、由单项技能到综合能力、由一般应用到科学技术创新逐级提高的实践教学体系。第一层次: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培养层次。作为最基本的实践教学层次,主要包括无机及分析化学试验、有机化学试验、物理试验、物理化学试验和化工原理试验等基础课程试验。在试验内容的安排上,除大部分的验证性试验,还有一定量的综合性和设计性试验,在保证基本试验技能和基本方法培养的同时,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层次:专业试验技能训练层次。该层次主要由专业基础类实践课程组成,包括生物化学试验、微生物学试验、食品化学与分析试验、农产品工艺试验、畜产品工艺试验和发酵工艺试验等。在试验内容的设计上,既考虑试验的基础性,注重试验技能与方法的培养,又注意将试验与甘肃特色资源的利用开发紧密联系。通过实践与理论的互补教学、渗透教学,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专业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第三层次:工程应用与综合能力培养层次。通过金工实习、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认识实习和食品工厂设计课程设计等实践课程对强化学生工科背景、培养工程应用能力、体现学校培养特色起到重要作用。毕业设计(论文)是将大学四年学习知识进行总结和升华的阶段,通过该阶段培养,学生将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并加以运用,综合能力得到有效提高。第四层次:研发与技术创新能力培养层次。产品设计系该层次的亮点,在第七学期利用三周时间,鼓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所学知识自主设计、开发产品,通过该环节的训练,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工程的本质就是创造,因此,必须对工科学生加强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除了鼓励学生参与省级试验示范教学中心开放试验、校级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省级和国家级大学生创业创新训练计划、挑战杯等其他各类创新项目,培养创新能力外,还开设创新课程,包括研究型教学课程与创新案例解析,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传授创新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大有裨益。综上,通过层次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点面结合、全面开放的完整的食品科学与工程实践教学架构,使学生获得实践能力、工程素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9.016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Material Physics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Taking Chongqing Jiaotong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LI Xiaoyan
(Department of Materials Sciences, Chongqing Jiaoto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74)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of Materials Physics in Chongqing Jiaotong University from three aspects: professional orientation, teacher team construction and course system. The practice has proved that these reforms have played a positive role in improving the professional teach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Key words Material Physics;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reform and innovation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和科学研究的飞速发展,各学科之间相互交叉和渗透,①及国外先进的教育模式的影响,推动着我国高校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重庆交通大学的材料物理专业应运而生。②21世纪初,本校针对我国、尤其西部地区公路工程材料人才培养专业几乎为空白这一状态,依托学校主干学科在交通行业多年的办学优势,通过数学、物理学、化学、材料类、土木类、工程力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成立了材料物理专业。在专业成立后的十多年时间中,我校材料物理专业不断发展和完善,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专业改革的思路与措施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开展:
1 明确专业定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重庆交通大学材料物理专业的前身始于50年代的建材教研室,长期承担全校公共课程《道路建筑材料》,为道路工程材料的开发、应用和检测培养了大批人才。20世纪80年代本专业从事工业废渣在公路工程中的应用研究,承担完成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并获多项重庆市科技进步奖。由本专业主编的《现代路面与材料》、《道路建筑材料》等教材长期为交通行业道路工程材料的研究生和本科生教材,我校主编的《工程材料手册》是道路工程设计中的行业技术指导书,撰写的《聚合物改性水泥混凝土》,是该领域国内早期专著之一。依托于学校的优势学科,结合学科发展趋势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本校于2005年成立的材料物理专业,招收材料物理专业本科生。本专业立足于材料物理在各领域的应用,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为背景,材料物理为基础,加强理、工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突出基础、创新和继续学习能力的人才培养特点。将本专业建设成为西部地区有一定影响的材料科学类高层次高素质人才培养基地。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理化力学基础、专业知识及外语、计算机等综合能力,具备工程材料开发应用、检测、加工成型的基本能力,适合从事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程应用、教学与管理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本专业立足重庆、面向全国,在金属塑性加工、塑料及橡胶材料加工、焊接、模具设计制造等领域,服务于重庆及全国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结合汽车、船舶及钢结构件制造等行业的需求,将本专业建设成为行业特色鲜明、重庆领先的专业。开展学科多层次、多尺度交叉,构建适应面宽的高素质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形成完善的教学体系。
本专业每四年将组织专家对教学培养方案进行讨论,对学生应该具备的知识体系、能力及素质以及我们这四年来培养的学生的质量做评估,在此基础上对培养方案做进一步的调整和完善。培养方案的讨论包括:专业定位、培养目标、培养要求、主干学科和核心课程、各类课程学分学时分配及毕业学分要求、采用双语(或全英文)教学的课程、课内教学课程设置表、集中实践教学环节要求与安排、第二课堂及学分要求等环节。
其中课内教学课程设置作为培养学生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三方面:包括通识教育课程、学科专业类基础课以及专业课。在安排课程时根据知识体系的衔接,学生在大一大二期间主要学习通识教育课程,大二开始接触学科专业基础课,大三要以专业基础课和基础课程为主,大四学生则发展其实践操作和动手能力,大四下学期学生以毕业实习毕业设计为主。学生知识体系的要求如下:
(1)通识教育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英语、体育、形势与政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军训与军事理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实践、基本原理、就业指导、创业基础等课程。这部分总共包含了六百多学时的必修课和两百学时的选修课,学分要求修满35分的理论和12分的实践学分。通过通识教育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较高的综合能力和素养,包括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参与交流的能力,学生能够综合应用各种手段获取知识的能力,包括自学能力、表达能力、社交能力、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2)学科专业类基础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数学物理方法、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材料科学与工程导论、大学物理、大学物理实验、物理化学、无机与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工程力学、材料科学基础、理论物理、材料制备与合成、 电工与电子技术等二十几门课程,学生必须修满约一千学时的必修课和两百学时的选修课,学分要求不少于50学分的理论课和10学分的实践部分。通过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具备必要的数学、物理、化学、材料学的理论基础,掌握材料合成、掺杂改性的基本原理,掌握材料制备的主要方法及相关工程技术原理,掌握材料设计、性能优选、工艺优化的原则,以及材料的组成、结构和性能关系;能掌握材料设计、材料合成、材料加工、材料分析和材料应用等方面的理论。
(3)专业课程:固体物理、工程材料学、土木工程材料、计算材料学、材料分析测试技术、材料分析测试技术实验、表面工程、功能材料、化学建材、特种陶瓷、加固土原理、工程材料检测技术、实验室计量与认证等约二十门课程。学生必须修满三百多学时的必修课和一百多学时的选修课,包括20学分的理论课和约10学分的实践课程。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材料性能测试与分析的主要技术方法,具备从应用目标出发对现有材料进行成本、工艺、环保、性能和效益综合评估及材料选用的初步能力。并能接受实验技能的基本训练、并能够具有材料设计、材料合成、材料加工、材料分析和材料应用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基本能力。
2 教学团队与师资队伍建设
本专业从教学和科研需要出发,注重对教师的培养和师资队伍的建设,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
(1)教师培训。本专业对新进入教师队伍的年轻教师,首先接受人事科安排到西南大学进行岗前培训,然后安排有丰富经验的老教师作为指导老师,以老带新,最后由指导教师给出指导意见。一般,新进教师第一学年不担任课程的主讲教师,辅助其他教师讲授课程,如批改作业,答疑等,并要求每月听课6节以上,并作相应听课记录。对其将担任主讲的课程,要求提前备课,准备教案、讲义等教学资料,供教研室其他教师审阅。新任课教师在任课以前,必须首先由本人提出担任某课程的教学,并经过学院组织的试讲考核,考核合格才能任课。
(2)师资队伍建设措施。为满足办学对师资的要求,在继续坚持“保证数量、优化结构”的师资队伍建设方针下,加强对年轻教师的职业规划和培养。每年逐年引进1~2名专业课教师,逐步建成一支年富力强、学科梯队和知识结构更加合理、治学严谨、具有开拓和创新能力的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在职的教师当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具有工程和企业背景中青年教师,并将加强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包括实践培训。
在重视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的同时注重对教师科研潜力的开发。分批次每年派出一定数量的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到省内外及国外知名高校进修。学校及学院每年邀请多名知名专家学者来校做报告和学术交流,并对青年教师撰写基金申报书以及对科研工作中遇到的困惑给予指导。
3 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总结本专业成立以来对本科培养计划的改革经验,借鉴国内外著名高校相关领域的课程体系,促进教学团队和系列教材建设,编写出版一批高质量、适用于材料应用方向人才培养的特色鲜明的教材。
加强实践教学在计划中的比例,对实验教材和实验指导书进行科学合理的修订,减少验证性实验,充实和加强设计性、综合性和自主开发性实验,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逐渐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每年新增一到两个校外实习企业,鼓励本科高年级学生及研究生到科技孵化园实习。
加强对学生课外实践活动的指导,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课外实践活动,创造条件使学生较早地参加科研和创新活动;切实加强社会实践、认识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确保各环节的时间和效果。
通过典型案例或专题讲座等途径,采取互动式、启发式等教学方式。每年邀请多名学术专家到校为学生做学术讲座,增长学生的见识,激发学习激情。每年邀请多名包括企业领导、政府管理人员在内的行业专家来校做指导工作,完善我们的毕业生就业方面的准备与指导工作。
加强对教学实验室的管理:材料物理专业实验室主要包括材料物理实验室、建材实验室、道路实验室及工程实训中心,这些专业实验室及校外近十个实习基地为学生掌握材料专业基本实验技能及了解工程材料应用提供了必要的平台,较好地满足教学需要。材料实验中心建立了完整的实验教学质量保障制度体系,确保实验教学任务顺利完成。管理制度的制定体现了以学生为本,既具有人性化又具有规范化。本专业在土木工程材料方向的教学教学仪器已比较完备,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陶瓷材料以及功能材料、纳米材料、能源材料等新材料方面的教学仪器在完善当中,包括:场发射扫描电镜、透射电镜、核磁共振仪、傅里叶变换拉曼谱仪、俄歇电子能谱仪等。
加强对学生实践活动平台的建设,包括:土建类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大学生创业创新基金资助项目、材料物理实验室综合开放性实验、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等、校企结合加强学生实习基地建设等多种渠道。
总之,就材料物理专业的建设而言,重庆交通大学通过建立明确专业定位,加强教学团队与师资队伍建设和优化课程体系三方面的努力,基本形成了较完善的专业教学和科研体系。然而,学科建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本校的包括材料物理专业的材料学科均处于发展壮大之初,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08-0051-03
《食品工程原理》是高职食品生物技术专业必修的一门核心课程,对于食品类技术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掌握食品工业生产过程中各个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内在规律、典型设备的设计选型计算方法,培养其实际生产操作技能、分析和解决工程设计,以及操作问题的工程能力。此外,学好这门课对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也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将依据岗位(群)要求和课程特点,针对有效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进行课程改革提出对应策略。
一、《食品工程原理》课程的教学特点
笔者结合近几年《食品工程原理》的教学实践,发现该课程有如下特点:①学生需具备高等教学、物理学、物理化学和工程制图等选修课程的基础知识,知识面较广;②涉及大量公式的推导和计算,理论性较强;③每个单元涉及各种结构复杂的设备操作及其可能出现的故障,工程实践性很强。
二、《食品工程原理》课程的教学现状及其问题
1.学生的基础不牢,理论知识吸收难度大,学习积极性不强。《食品工程原理》的理论性很强,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把理论教学重点放在大量公式的推导、记忆和习题的解答上,但高职学生的数学和物理基础薄弱,对公式的推导过程和实际意义理解不够透彻,导致学生为应付考试只能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不利于对知识的全面掌握。因此,学习此课程后仍有很多学生并未理解其真正意义,灵活运用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仅局限于掌握几道计算题的解题方法,很大程度上把工程问题当做数学问题去解决,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学生缺乏工程思维,学习兴趣不高。《食品工程原理》课程在大二上学期开设,虽然学生曾到相关食品企业参观,只是走马观花而已,很难深入生产一线,工程概念认识不足,且对食品生产过程及设备缺乏必要的感性认识。然而,《食品工程原理》课程以培养工程型人才为教学目标,涉及众多的设备结构、复杂的操作原理、各种抽象的操作现象及大量的工程设计。虽然教师在授课时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画图讲解,但学生缺乏工程思维,仍是茫茫然不知所云,普遍反映该课程晦涩难懂,致使学习兴趣不高。
3.实验设备不足,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高职毕业生不仅应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应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食品工程原理》课程实验教学设备多是大型的成套设备,价格昂贵且占地面积大,难以达到需要各种单元操作设备俱全的实训条件,且同一单元操作项目往往只有一两套教学设备。因此,在现有的实训条件下,学生缺少动手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锻炼机会。
4.评价方式僵化,无法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传统的课程考试方式均采用单一的闭卷考试,仅能考查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却难以体现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养,这与高职培养目标不符,无法科学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
三、《食品工程原理》教学改革的措施
在分析食品企业岗位(群)所要求的职业素质的基础上,根据《食品工程原理》课程特点和自身教学实践进行教学改革。
1.重应用,少推导。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应具备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因此,要以“应用”为主旨构建《食品工程原理》课程的教学体系,在基础理论教学中应降低理论要求,以应用为目的,达到必需或够用即可。比如,尽量减少公式的推导,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公式的意义、应用范围和运用方法,使学生从抽象的理论知识中解脱出来,从学会书本表面知识转变为会学、会用。
2.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启发式教学,将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相联系。教师授课时,引入一些生活中大家比较熟悉的实例,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更容易理解和记忆枯燥的知识点。例如,在讲授“如何通过调控传热系数强化或减弱传热过程”这个知识点时,可向学生提出“真空杯是如何实现保温”这类问题加以引导,让他们明白其原理是真空杯为双层杯壁且抽成真空,可减少导热系数;而瓶盖设计为密封,则可降低对流传热系数,减少整个传热过程的热损失实现保温。
(2)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使授课内容形象而生动。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可突破客观条件的限制,将一些工程实例通过屏幕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运用丰富而逼真的图片、动画、视频等将抽象难懂的内容(如设备的内部构造、工作原理等)形象地表达出来,将使教学更加形象、生动、直观,缩短学生的认知过程。但是,单纯地采用多媒体教学,则会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尤其在做一些理论知识的推导时,由于多媒体速度太快、信息量过大,可能造成学生思维跟不上,黑板和粉笔就会体现出优势。比如,在推证公式方面,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基础情况进行,必要时可加入数学和物理知识的铺设,也可控制推导速度使学生跟上教学节奏,对知识点及其应用理解更为透彻。因此,根据《食品工程原理》课程的教学特点,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方式,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积极性。
3.广泛联系工程实际,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生产实际的工程问题出发,进行引导、分析、讨论和归纳总结,由浅入深地让学生建立起一种工程的意识,用工程的思维分析方法来解决问题。笔者认为,只有当学习的知识与实际工程应用相联系时,才能使学生认识到食品工程原理在工程实际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激发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就教师而言,可从奶制品制备、啤酒酿造、果蔬加工这些常见食品的生产工艺出发,为学生介绍如何灵活应用工程化方法分析和处理各种复杂的生产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比如,讲授“滤饼过滤”时以果汁的加工工艺作为实例引入新课。首先,为了保证果汁成品的品质要求,需用过滤法去除果汁中的果肉颗粒及其他悬浮物质,从而引入滤饼过滤操作。然后,结合高中的过滤实验,引导学生思考并归纳滤饼过滤的原理、实质和基本过程,以此激发学生对过滤过程的学习兴趣。对过滤有了整体了解后提出问题:“为什么随着过滤量的增加,过滤速度会逐渐下降?为了提高过滤速度可采用什么方法?”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可压缩滤饼、助滤剂和过滤速率计算等相关知识的学习。最后,介绍果汁加工生产中常使用的过滤设备(板框压滤机)设计选型和操作原理。此外,我们还在学习《食品工程原理》课程期间增设“认识实习”课程,让学生到食品生产工厂参观。在参观过程中,结合生产工艺和产品要求等重点讲解单元操作与食品生产的关系,分析不同单元操作所用设备的结构特点和工作原理,以增强学生对食品生产过程和设备的感性认识,以及对工程设备的想象力。
4.校内小型生产线和仿真教学软件相结合,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为了培养实践能力较强的高技能型人才,逐年改善实训条件。目前,我们已拥有了蒸馏、吸收和管路拆装三种校内小型生产线。与此同时,为了有效解决现场教学设备数量不足的问题,还向东方仿真软件公司引进了食品工程原理实验仿真软件。该仿真软件就是借助计算机在仿真系统上再现食品工程过程的实时特性,模拟真实的食品生产操作与控制系统环境,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正常开车、正常停车、正常运行、紧急停车和事故处理等过程。通过这套仿真系统,可使学生身临其境地进行离心泵、液位控制、列管换热器、精馏、干燥、吸收等单元操作技能训练。
为了强化学生的实操技能,针对现有的实训条件,采用了校内小型生产线和仿真教学软件结合的方法,对本课程配套实训周的教学安排进行改革。首先,通过仿真软件让学生在非常逼真的操作环境中进行操作技能训练。学生通过人机对话,既能对生产实际有很好的认识,又能亲自动手进行反复操作,达到熟练完成各单元操作的冷态开车、停车和事故处理等操作,而教师通过主控制台可以很清楚地了解每位学生的当前操作情况;其次,当学生通过仿真软件熟练掌握各单元操作设备和流程操作后,再由教师在精馏、吸收和管道拆装等小型生产线上进行演示实验,让学生了解实体设备的操作过程,以及不当操作对实验设备的影响。这样,可使学生了解实体和模拟操作的一致性,同时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最后,让学生分小组轮流在不同的生产线上进行实体设备操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综合实操能力。通过以上三阶段的实操训练,可使学生更熟悉各单元操作的原理、设备操作规程,以及不当操作对设备的不良影响与解决措施,更有利于学生达到专业岗位的技能要求。
5.多种考核方式并存,多角度评价学生。课程考试方式由传统单一的闭卷考试改为闭卷考试、课堂讨论、仿真实操考核、平时表现等四种形式相结合。通过多种考核方式,可从不同角度评价学生的能力,使评价结果更公平和科学。具体比例如下:闭卷考试成绩占40%,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理论的理解情况;课堂讨论成绩占20%,给出五六个题目供学生选择,四五人一组,根据所学知识查阅资料完成,此项成绩主要考核学生对知识的运用情况;平时成绩占10%,主要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学习态度、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仿真实操考核成绩占30%,主要考查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对考核方式的改革,评价学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食品工程原理》是一门设计知识面广、理论性高、实践性强的课程。在教学中,只有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最终达到培养工程思维能力,实际操作技能、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合作意识等职业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