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检验医学与临床大全11篇

时间:2022-06-25 13:43:58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检验医学与临床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检验医学与临床

篇(1)

检验医学是指对临床标本进行正确地收集和测定,提供准确和及时的报告,并能为l临床提供咨询服务,帮助临床将这些数

据正确地应用于诊断治疗和预防工作中去的一门学科。它的基

本任务是通过生物、微生物、血清、抗原抗体、细胞或其它体液的检验,与其它检查技术相配合以确定患者的临床诊断。

1检验医学的涵盖内容和扩展更加广泛

现在,医院检验早已经告别了手工操作时代,目前各种类型的自动化化学分析仪已经取代了以前的手工操作,而医院实验室从原来手工作坊式的工作模式,逐步发展成为具有良好组织和工作条件的现代化实验室。其技术含量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例如:在临床生物化学的检测技术方面,原先所用的化学检测方法逐步为灵敏度更高的酶偶联比色法所替代,同时引人酶

偶联连续监测的免疫学方法。在试剂的应用上,也由原来的冻干试剂发展到液体双试剂,从而使临床标本的检测结果更具精确

性和准确性。在临床免疫学方面,随着单克隆抗体的间世,标记免疫学的发展以及各种光化学免疫分析方法的应用,也使得抗

原抗体检测的灵敏度大大地提高。在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方面,各

种试剂的标准化、商品化,使得各种培养基的质量得到保证。尤其在应用了核素14C标记技术和特殊的C02感受器以及利用荧光洋灭的原理来判断血培养的结果,并采用微生物数字分类鉴定和计算机专家分析系统进行结果分析,不仅使整修检测时间大大缩短,结果更加详细准确,而且整修流程更显得标准化。在血液和体液的检测方面,由于全自动多分类血球计数仪和凝血仪进入实验室,淘汰了凝血时间的手工测试,同时扩展了白细胞表面分子标记物的检测,从而使得DIC诊断及临床抗凝疗法的监测更为可靠。白血病的分类从原来单纯性的形态学分类发展到目前及将来的染色体、遗传学、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综合分类,大大提高了白血病诊疗的准确性。

在这种情势之下,传统医学检验本身巳经不能完全涵盖因

82I大众健康2012第5期

此而给检验带来的巨大变化。而这正是检验医学产生并得以迅速发展的缘由。

2检验医学己发展成一门学科

随着医学检验的不断发展,其不仅与传统医学检验的差别越来越巨大,它区别于其他医学专业的特点也开始表露出来:

2.1它比其他医学专业更加强调整体协作。现在的检验医学,早

已突破了过去以血、尿、便三大常规为主的检验。面对琳琅满目的诸多检验项目和越来越准确的检验要求,非常需要整体协同运作。仅就检测结果准确性要求而言,不仅涉及到标本采集时间、部位、方法的确定,还包括对检验方法的选择,以尽量减少不

同方法检测同一目标时的干扰、尽量减少不同试剂检测同一目

标时的差异、尽量减少不同仪器检测同一目标时的差异、尽量减少个体操作间的差异、尽量减少不同实验室间的差异,如果这其中有一个环节出现失误,就会导致最终检测结果的不客观。

2.2检验医学对新技术的应用比其他专业更为敏锐,其学科的发

展与新技术的关系也更为密切。以分子生物学技术为例,对于检验医学来讲,分子生物学使检验医学的工作起围得到了极大的

拓展,不仅使检验可以从事后性判断向前瞻性转变,而且其应用范围也可以扩展到诊断、治疗效果的评价、预后的评估、预测个体发生疾病的趋向、流行病学、健康状态的评价、药敏靶点的选择。

2.3自动化的融入使检验更迅速。这一点对于治疗至关重要。在

不久的将来,临床医学实验室将面临着一个质的变化:首先是临床生物化学、免疫学、微生物学和血液学之间将不再存在一个明显的学科分界线,检测手段将更加自动化、一体化和智能化。大

量的生物技术如:基因克隆技术、生物芯片技术、核酸杂交技术和生物传感技术以及各种PCR等技术的应用和引进,将使得|临

床实验室的科技水平更高、学术氛围更浓、人员素质更好。

3较色转换检验医学在现代医学中的作用愈发的明显,它不仅与病人、

医生息息相关,还跟整个医院的医疗水平密切相关。准确的检验指标不仅可以评价治疗效果,而且可以指导医生临床用药,这就为提高医药的整体医疗水平提供了相当的可能。例如:当败血症血培养阳性时,既可明确疾病的病原诊断,进一步的药敏试验又为患者的治疗提出明确的办法。这就避免了医生根据自己的用药习惯,对患同一种疾病的不同患者,使用同样的医疗方法和药品问题。

另外,它在疾病的预防中的作用也非常显著,这是因为疾病早期往往缺乏明显症状和体征,患者一般不加以注意,往往是通过实验室检查得到确诊,并接受及时的治疗。今天检验医学在现代医学中的角色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已经从医疗辅助角色转变为现代医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4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紧密结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关系密不可分,临床实验室工作的

核心是检验质量问题,为此检验科负责人应主动与临床科室交

流、沟通、对话、协作。

4.11S015189文件的核心是医学实验室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强调医学检验的分析前、中、后全过程的管理。在分析后质控中,要求检验人员对所?结果进行合理解释,并收集临床科室(或病人)的反馈意见、接受合理建议、要求、改进检验科工作,或开展新业务,满足临床需求。在交流、对话中,检验科人员还可以宣传、讲解、新技术新项目的临床意义,合理及如何有效地利用它帮助临

床医生对疾病进行诊断。如厌氧菌培养,虽然不是新项目,但很多医院,甚至较大医院临床科对其使用并不够多,其中有对该项

养,回报结果未生长细菌时,医生则认为检验科技术欠住。实际上很可能是厌氧菌感染而医生未申请做厌氧培养所致。

4.2在医院的全面质量管理方案中检验科负责人参加临床会诊,

病例讨论等,有利于双方沟通和提高。而检验医师更应主动走出去,到临床科查看病人或病例,对检验过程中的可疑结果,进行

调查核实。

4.3检验科主动参与协作:由检验医学的地位与作用,说明检验医学的任务绝不仅是被动地提供数据或结果。过去很长时期,检验科被定位于"辅助科室"。即检验科只能向临床医生提供所需求的检验结果,一旦检验科提供了未受指定的检验结果,就被认为"越位",这种片面、消极的,落后于时代的偏见应予纠正。

检验医学是现代实验室科学技术与临床在高层次上的结合,是门多学科交叉,相互渗透的新兴学科。目前正朝着高理论、高科技、高水平方向发展。由于检验科开展项目的增多,新技术的应用及方法学上的革命性变革,使检验质量和水平显著提

高,使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依靠检验信息综合分析,进行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故实验室的工作在临床诊疗工作中发挥着重

要作用。总之,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必须紧密结合,互相渗透、沟通,

相互学习,才能使以病人为中心的共同目标真正落实,才能更完美的实现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共同发展。

篇(2)

检验医学是指对临床标本进行正确地收集和测定,提供准确和及时的报告,并能为临床提供咨询服务,帮助临床将这些数据正确地应用于诊断治疗和预防工作中去的一门学科。它的基本任务是通过生物、微生物、血清、抗原抭体、细胞或其它体液的检验,与其它检查技术相配合以确定患者的临床诊断[1]。

1检验医学的涵盖内容和扩展更加广泛

现在,医院检验早已经告别了手工操作时代,目前各种类型的自动化化学分析仪已经取代了以前的手工操作,而医院实验室从原来手工作坊式的工作模式,逐步发展成为具有良好组织和工作条件的现代化实验室。其技术含量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例如:在临床生物化学的检测技术方面,原先所用的化学检测方法逐步为灵敏度更高的酶偶联比色法所替代,同时引入酶偶联连续监测的免疫学方法。在试剂的应用上,也由原来的冻干试剂发展到液体双试剂,从而使临床标本的检测结果更具精确性和准确性。在临床免疫学方面,随着单克隆抗体的问世,标记免疫学的发展以及各种光化学免疫分析方法的应用,也使得抗原抗体检测的灵敏度大大地提高。在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方面,各种试剂的标准化、商品化,使得各种培养基的质量得到保证。尤其在应用了核素 14C 标记技术和特殊的CO2感受器以及利用荧光淬灭的原理来判断血培养的结果,并采用微生物数字分类鉴定和计算机专家分析系统进行结果分析,不仅使整修检测时间大大缩短,结果更加详细准确,而且整修流程更显得标准化。在血液和体液的检测方面,由于全自动多分类血球计数仪和凝血仪进入实验室,淘汰了凝血时间的手工测试,同时扩展了白细胞表面分子标记物的检测,从而使得 DIC 诊断及临床抗凝疗法的监测更为可靠。白血病的分类从原来单纯性的形态学分类发展到目前及将来的染色体、 遗传学、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综合分类,大大提高了白血病诊疗的准确性。

在这种情势之下,传统医学检验本身已经不能完全涵盖因此而给检验带来的巨大变化。而这正是检验医学产生并得以迅速发展的缘由。

2具有实际意义,已发展成一门学科

随着医学检验的不断发展,其不仅与传统医学检验的差别越来越巨大,它区别于其他医学专业的特点也开始表露出来:

首先,它比其他医学专业更加强调整体协作。现在的检验医学,早已突破了过去以血、尿、便三大常规为主的检验。面对琳琅满目的诸多检验项目和越来越准确的检验要求,非常需要整体协同运作。仅就检测结果准确性要求而言,不仅涉及到标本采集时间、部位、方法的确定,还包括对检验方法的选择,以尽量减少不同方法检测同一目标时的干扰、尽量减少不同试剂检测同一目标时的差异、尽量减少不同仪器检测同一目标时的差异、尽量减少个体操作间的差异、尽量减少不同实验室间的差异,如果这其中有一个环节出现失误,就会导致最终检测结果的不客观。

第三,检验医学对新技术的应用比其他专业更为敏锐,其学科的发展与新技术的关系也更为密切。以分子生物学技术为例,对于检验医学来讲,分子生物学使检验医学的工作范围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不仅使检验可以从事后性判断向前瞻性转变,而且其应用范围也可以扩展到诊断、治疗效果的评价、预后的评估、预测个体发生疾病的趋向、流行病学、健康状态的评价、药敏靶点的选择。

第四,自动化的融入使检验更迅速。这一点对于治疗至关重要。

在不久的将来,临床医学实验室将面临着一个质的变化:首先是临床生物化学、免疫学、微生物学和血液学之间将不再存在一个明显的学科分界线,检测手段将更加自动化、一体化和智能化。大量的生物技术如:基因克隆技术、生物芯片技术、核酸杂交技术和生物传感技术以及各种 PCR 等技术的应用和引进,将使得临床实验室的科技水平更高、学术氛围更浓、人员素质更好。

3较色转换,从辅助检查到诊断疾病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看来,检验医学在现代医学中的作用愈发的明显,它不仅与病人、医生息息相关,还跟整个医院的医疗水平密切相关。准确的检验指标不仅可以评价治疗效果,而且可以指导医生临床用药,这就为提高医药的整体医疗水平提供了相当的可能。例如:当败血症血培养阳性时,既可明确疾病的病原诊断,进一步的药敏试验又为患者的治疗提出明确的办法。这就避免了医生根据自己的用药习惯,对患同一种疾病的不同患者,使用同样的医疗方法和药品问题。

另外,它在疾病的预防中的作用也非常显著,这是因为疾病早期往往缺乏明显症状和体征,患者一般不加以注意,往往是通过实验室检查得到确诊,并接受及时的治疗,例如子宫颈涂片检查有效地控制了子宫颈癌的发生,在我国普遍开展的甲胎蛋白检查有助于发现小肝癌,明显提高肝癌的生存率。由 WHO 推行的新生儿筛查工作,通过促甲状腺激素 (TSH )和苯丙酣尿症的检查显著降低了甲状腺功能低下和苯丙酣尿症的发病。

正是上述作用地不断发挥,今天检验医学在现代医学中的角色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已经从医疗辅助角色转变为现代医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4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紧密结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关系密不可分,临床实验室工作的核心是检验质量问题,为此检验科负责人应主动与临床科室交流、沟通、对话、协作。

(1)ISO15189文件的核心是医学实验室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强调医学检验的分析前、中、后全过程的管理[3]。在分析后质控中,要求检验人员对所测结果进行合理解释,并收集临床科室(或病人)的反馈意见、接受合理建议、要求、改进检验科工作,或开展新业务, 满足临床需求。在交流、对话中,检验科人员还可以宣传、讲解、新技术新项目的临床意义,合理及如何有效地利用它帮助临床医生对疾病进行诊断。如厌氧菌培养,虽然不是新项目,但很多医院,甚至较大医院临床科对其使用并不够多,其中有对该项目认识理解问题,也有取材等问题。一但医生发现送检的脓液培养,回报结果未生长细菌时,医生则认为检验科技术欠佳。实际上很可能是厌氧菌感染而医生未申请做厌氧培养所致。

(2)在医院的全面质量管理方案中检验科负责人参加临床会诊,病例讨论等,有利于双方沟通和提高。而检验医师更应主动走出去,到临床科查看病人或病例,对检验过程中的可疑结果,进行调查核实。

(3)检验科主动参与协作:由检验医学的地位与作用,说明检验医学的任务绝不仅是被动地提供数据或结果。过去很长时期,检验科被定位于“辅助科室”。即检验科只能向临床医生提供所需求的检验结果,一旦检验科提供了未受指定的检验结果,就被认为“越位”,这种片面、消极的,落后于时代的偏见应予纠正。

(4)学习临床知识加强临床意识:检验医学的特定地位决定了它们必须与临床保持双向联系。检验科除了加强自身建设,还必须加强临床意识。实验室的工作应能为临床科室提供被测项目的临床资料,比如:根据患者病情和实验结果,应能为临床提供如何选择实验,进行疾病的确诊和疗效观察的信息,如何对检验结果进行解释,帮助临床医生正确分析、合理使用检验报告,这就要求检验人员有一定的临床知识和临床实践经验。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检验科组成多以从事技术人员为主,而欠缺临床知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与临床的沟通。故检验科应改变现有的知识结构和人才结构,引进医疗系毕业生,或选调临床医生到检验科工作,设置检验医师岗位,有助于加强临床意识,才能更好的使实验室工作与临床诊疗工作紧密结合,提高检验医学的整体素质。

检验医学是现代实验室科学技术与临床在高层次上的结合,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相互渗透的新兴学科。目前正朝着高理论、高科技、高水平方向发展。由于检验科开展项目的增多,新技术的应用及方法学上的革命性变革,使检验质量和水平显著提高,使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依靠检验信息综合分析,进行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故实验室的工作在临床诊疗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总之,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必须紧密结合,互相渗透、沟通,相互学习,才能使以病人为中心的共同目标真正落实,才能更完美的实现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篇(3)

2加强医学检验的质量管理,提高整体质量水平

据卫生部所提出的医院管理评价指南文件中明确指出,对检验科室的检验质量方面和对患者服务方面提出高标准、严要求,对检验科的评价标准要求达到所有患者和医护人员对其满意度的90%,那么想要达到这个标准,必须将检验科质量控制作为日常首要工作,使质量控制工作进一步规范化、标准化、程序化。一般实验室的质量管理是由分析前质量控制、分析中质量控制、分析后质量控制三个主要环节构成的,据资料统计,分析前出差概率为56%~68%,分析中出差概率为15%,分析后出差概率为48%,在分析中出现的错误概率明显低于分析前和分析后的出差概率,由此可见分析前的标本质量是目前影响检验质量的最大不确定因素。想要降低分析前出差概率的可能性,就要保证临床采集标本的质量,才能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所以检验和临床科室必须建立良好的沟通,这样可以提高服务质量,对检验质量进行全面控制,科室之间也可以获得反馈消息,借此进一步综合评判实验室的方法学以及其临床价值,以便不断完善操作规程并推进新项目、新方法的开展与普及。

3完善检验与临床沟通的具体措施

3.1合格的检测标本是保证检验结果准确的基础和前提。

通常检验科的检测标本都是由临床医师和护士来实施采集的,采集后直接送检到实验室,这是在确保临床实验室检测质量体制中最关键的环节。一旦这个环节出现差错,如标本采集是否合格、送检时间是否正确等,都会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就算实验室拥有再精密的仪器设备和方法也无法客观的检测出真实准确的结果,严重的还有可能出现误导医师对患者的诊疗。作为检验科室人员应主动到临床科室为医护人员发放标本采集手册,讲解采集标本的各项要求和标本采集不当对检验结果造成的影响,例如:做凝血四项时,要求采血时血液与抗凝剂的比例是9∶1,如果采血比例不当,就会引起PT和ATPP的升高或降低,不能为临床提供稳定、准确的数据,影响治疗。以此让临床医护人员知晓规范采集检验标本的重要性,引起临床对此环节的重视。

3.2建立检验科室与临床科室之间的沟通桥梁

3.2.1检验科室首先要重视和正确对待临床的反馈信息,定期下到临床科室与临床医师交流,虚心听取临床医师的意见和建议,及时查找原因,纠正潜在的实验偏差,制定整改措施,以便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改善服务质量。其次,检验科主管人员应不定期参加临床查房及病例讨论,共同探讨病情变化与实验指标的关系,了解临床工作,加深二者之间的沟通。

3.2.2检验科室应根据医院自身的规模、专科特色等实际情况,建立生命危急值报告系统,防范医疗事故的发生,提高医疗安全水平。检验人员当发现检验指标异常和接近危急值时,必须先确认仪器运行是否正常、操作是否正确、各环节无异常后重新检测,复查后及时和临床联系,并在检验科危急值报告登记本上填写危急值报告,使临床医师能及时发现患者病情的变化,进行治疗方案的调整,从而提高检验质量,保证医疗安全。

3.3检验与临床人员加强医学知识理论学习,共同提高临床意识。随着医学技术的新陈代谢和医学知识的不断更新,检验工作人员不仅要提高自身专业技能知识,快速学习新的知识技术,还要学习临床医学知识,这样才能使自己在与临床沟通与交流中提出自己的见解,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诊断信息。当临床对检验质量提出疑问时,专业人员应立即查找问题原因,对有关职责进行审核,及时制定纠正方案,给与临床合理答复。临床科室也要提高对检验科室的重视,加强对检验工作特点的了解,不断扩充自身的医学知识,不能完全依赖化验结果,因为化验是有误差性的,要做到综合分析患者病情,发现检测结果与实际情况不符时,也应及时和检验科取得联系,防止贻误诊治。

篇(4)

(1)为什么以前用日本光电MEK-5108K半自动血液分析仪时很少出现此现象,而日本SYSMEXpocH-100i全自动三分类血液分析仪却频频出现;

(2)环境温度低或远距离医疗点送来的血样更容易出现此现象。

后来发现此现象被称为乙二胺四乙酸(ethylenediami-netetraaceticacid,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症(EDTA-dependentpseu-dothrombocytopenia,EDTA-PTCP),与使用的EDTA-K2抗凝剂有关。EDTA-K2是一种钙配位剂,可与血液中的Ca2+结合形成配位化合物,从而阻止血液凝固,因其对红细胞、白细胞形态影响很小,广泛应用于血细胞计数检测,但当体内存在人源性抗血小板膜糖蛋白(glycoprotein,GP)Ⅱb/Ⅲa抗体时,该抗体可以与GPⅡb/Ⅲa抗原结合形成复合物;在体外接触到EDTA时,会产生血小板凝块、血小板卫星现象或血小板-白细胞聚集凝块等,诱导血小板聚集,用其抗凝的全血在血液分析仪上检测时,可能会出现EDTA-PTCP。住院患者EDTA-PTCP的发生率为0.13%,门诊患者为0.10%[4]。手工计数或采集患者末梢血在稀释模式下检测,可以纠正ED-TA-PTCP。这表明检验人员只有深入临床,随时了解临床的反馈意见,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才能相互促进,使检验这门学科不断发展、成熟和完善。

2检验科应向临床作好检验结果的分析和解释工作

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标本的采集时间与方法、检验科室内质控工作等。临床对检验科部分结果不理解,与临床不了解检验的方法、技术原理有一定的关系。如梅毒的假阳性率为1%~2%,老年人的假阳性率会更高[5],梅毒螺旋体血球凝集试验(treponemapallidumhemagglutinationassay,TPHA)是针对梅毒螺旋体的抗体,其特异性较高;而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apidplasmareagincirclecardtest,RPR)采用抗类脂质抗体,无特异性。但梅毒以外疾病造成的RPR阳性有一个显著特点,即RPR的滴度比较低。临床检验中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是较常见的问题,并非检验水平差,而是由于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较多,任何一项辅助检查都有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的可能。作为临床医师,应学会在众多的检验报告中去伪存真,结合临床进行分析;而作为检验科医师,也应在检验出现可疑结果时,及时与临床医师联系,解决临床的疑问。只有这样,才能使临床误诊率降至最低。

3检验科应积极深入临床,参与临床会诊

合格的检验师必须了解临床,积极参加临床会诊,学习临床知识,听取临床医师对检验结果的评价,解释临床医师的疑问。本科微生物室与临床科室沟通,提出并实施以下改进措施:

(1)临床标本无菌采集后立即送检,应在使用抗菌药物前采集标本;

(2)取脓液标本时,先用无菌棉签将脓液去除,取基底部渗出物送检;

(3)所有送检标本,应先进行革兰染色,必要时做抗酸染色,初报涂片结果;

(4)所有标本应在1h之内接种。细菌室人员应通晓诊断细菌学的全面知识,负责人应不断学习更新知识,了解细菌学检验的进展,积极参与临床会诊、讨论,了解检验与临床的关系,积极与临床沟通联系。

篇(5)

1 检验医学及临床医学沟通的重要性

上世纪初期,检验工作不有从临床中分离出来,众多临床大夫自己施行三大常规的检测,检验及临床的沟通不成为难点。

伴着检验项目标增添,检验工作专人现实,检验科独立于临床科室,被称为辅助科室。从事检验工作职员重要是埋头于实验室做办法学的钻研及运用,目标是为临床供应精确的数据。伴着新技术、新设备的引进及运用,检验科的技术能力获得跨越式的发展,众多新的并且很容易的实验参数能够处理曾经对比庞杂的诊断难点。但中国当前的状态是这种参数在运用几年后,还通常被临床大夫所忽略,例子如一张血常规化验单中的数十项参数中,真正能够被临床大夫体会及运用的大约只有四、五项。临床大夫总希望检验职员能给它们最确切、最有效、最敏感、最特异的旨标,而检验职员总指望临床大夫及时跟上检验科推出新实验的步伐并体会实验技术中一点高度专业化的难点,报告发生一点不睬解乃至抵牾。导使这样不良场面的根源是缺乏相互的合作及勾通。

2 检验医学及临床医学沟通已有的难点

2.1 从医学检验专业本科培养目标所设置的课程机制观,缺乏已够的临床医学论证知识及实践能力。在校时期所学的临床课程内容肤浅,任课老师觉得咱们未来又不干这个,敷衍了事。检验科的带教老师告诉咱们不要归答患者有关病情的发问,以免及临床大夫的归纳不一样,发生抵牾。因此遇到取化验单的患者问及化验报告是不是正常,有可能是甚么疾病时,咱们都归答“找大夫问去”,有时引起患者不满。

2.2 医学专业运用的教科书,在内容上严峻滞后于现代检验医学的高速发展。

2.3 临床大夫不理解检验经过中的影响原因,当检验报告及临床不适应时,常常只是猜疑检验者的操作技术地步,如果处理不当,有可能增添医患纠纷的风险。

2.4 对标本采集知识的不理解或者认识不清,导使标本在运送或者保存时,不能满足检验项目基础需求。

2.5 检验职员不器重及临床的沟通,缺乏沟通技巧。

3 增强医学检验及临床沟通

3.1 指导、建议临床医师选择有理的检验项目 医学检验职员有责任及义务指导、建议临床医师选择有理的检验项目。现代检验医学的发展给医学检验职员指出了更高的需求,同一时间应该的使临床医师及时理解检验项目标更新及临床意义,有理选择检验项目,节约医疗资本。

3.2 增强及临床医护职员沟通,提升送检标本的质量 想使保证实验室检验报告精确牢靠,首先要保障送检标本的质量,而影响标本性量的原因有生理学、采血形式到血样运送、储存等各种非疾病原因并且药物治疗。检验科职员应该的增强及临床医护职员的沟通联系,提升完全职员对这种原因的系统全面认识。

3.3 自觉主动参加临床查房及病例子探讨 可不断完善检验及临床的关联,又可提升工作职员的责任心,提升检验质量。参加临床查房及病例子探讨可使检验职员学习更加多的临床知识,听取临床对检验报告的评估,同一时间解答临床医师对检验报告的疑难,将临床对实验室的建议及时反馈并且时改进。并能及时消除一点误解,使一点错误(如标本采集不当等)获得及时更正。

3.4 临床医师又要主动增强及检验职员的对话 建议医院执行新支配的医师到检验科轮转守则,使临床医师更加多理解本院检验科的检验项目及检验科的工作本色。临床医师开展的科研课题应主动及实验室职员联系,指定方案,共同奋力现实;又可约请医学检验专家为临床开展讲座,对开盘展的实验项目、标本需求、参考值、影响原因、临床意义等施行讲演,这不光活跃了学术气氛,又可加深理解相互拥护共同现实好工作。

3.5 树立检验咨询门诊,直接服务于患者及临床 由某些资质的检验医师解答来源于临床医护职员及其广大患者有关检验医学(包含检验报告单的临床解答,进一步地诊治建议,疾病诊断及预防等)的种种难点,为广大医护职员及患者服务。出诊的检验医师应该的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称以上及两年以上临床工作经验。咨询门诊包含对应的专业特色门诊内容,如高血脂、高血糖检验门诊、出血及血栓性疾病检验门诊、自身免疫性疾病检验门诊、血液及骨髓形态学检验门诊等特色门诊。

3.6 举办质量管理学术活动,各种模式及临床勾通 检验医学科有应该的成立专门的质量控制小组,负责科室质量控制及质量管理督促,树立及临床勾通的固稳窗口,举办质量管理学术活动,以各种模式增强及临床的勾通,通常举办检验医学新进步讲座,分析一点检验项目、仪器的办法及临床意义,每一年要举办1~2次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周,围绕质量管理,增强检验及临床的勾通这一主题宣传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的需求及措施。

4 结语

检验医学及临床医学应该严密结合,相互沟通,相互学习,才可以使以病人为中心,才可以更完美的现实检验医学及临床医学的共同发展。

篇(6)

【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6-0174-01

医学检验是运用现代物理化学方法与手段进行医学诊断的一门学科,主要是通过实验室各种检验技术、医疗仪器设备,正确分析各种标本,提供实验数据,为临床服务。医学检验学在二十世纪中叶就发展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随着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检验科引进先进的检测技术、全自动的检测仪,显著提高了检验质量与水平。愈来愈多的临床医生采用检验结果进行疾病的诊断,因此,在临床诊疗中,检验科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但是,由于历史和传统观念的原因,长期以来,检验科不被重视,处于比较被动、辅助的地位。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医学检验工作与临床两者之间如何协作发展理应引起检验人员足够的重视。

1 医学检验与临床工作现状

1.1 没有对检验项目正确的认识:随着科技的发展,检验项目也在不断进行推陈出新,更新换代,但是大多数的临床医生对于新的检验技术与项目缺乏足够的认识,对这些新的检测技术和项目的原理、临床意义缺乏了解。甚至是,有些医生对新的项目会保持反感、怀疑的态度,一度认为这些新的项目是多余的,完全仅仅相信旧的项目,在进行临床治疗的时候,不开具这些新项目的检验申请单。然而,因为不熟悉这些新的检验项目,有的临床医生开具过多的检查申请单,没有针对性的让患者做各种检查,这样,检验的结果也缺乏针对性,不仅对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产生干扰现象,并且浪费国家的医疗资源,加重了医患的经济负担,常常造成医疗纠纷。

1.2 检验结果的不正确对待:在临床上,尽管有的检验项目一样,但是所采用的检验方法是不同的,因此,检查的结果、临界值范围、意义会有所不同,大多数的临床医生由于缺乏对此的了解,进而对检验结果的信任度大大下降;另一方面,一旦发现检验的结果与临床不符时,临床医生会首先对检验结果产生怀疑,而不考虑其他的因素,比如溶血会对检验结果造成一定的影响,抗凝剂会导致血小板的检测结果发生变化等等。

1.3 检验人员素质有待提高:一直以来,检验人员都以为,只要做好自己本职的检验工作,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就万事大吉了,而没有学习有关临床的相应基础知识,因此,在对患者进行检验结果的解析时,无法讲解清楚,使患者明白;对于病患的咨询也无法给予科学、满意的答复,尤其是对一些异常的结果,更是缺乏相应的分析与建议,无法及时地消除临床医生和患者的疑虑与误解。

1.4 正确采集临床标本有待完善:临床护理人员没有充分意识到对检验标本进行规范采集的重要性,不了解其注意事项,大部分的护理人员并没有接受过相应的专业技能培训。在标本采集前,由于没有充分的准备,或者没有向患者表明是否需要空腹等注意事项,往往所采集到的标本都是不合格的标本。在标本采集的过程中,也经常会发生标本量不够、标本溶血、标本采集后送检不及时等多种情况,对检验结果的准确性造成很大的影响。并且,检验人员由于不了解临床采集标本的过程,无法鉴定标本是否合格,无法拒绝接收那些不合格的标本,但是这些不合格的标本必然无法检测出比较准确的结果。

2 针对当前存在问题的建议

2.1 加强规范采集临床标本的培训:检验工作的质量控制,是指对检验分析的全过程进行全面的质量控制,这包括检查分析的前、中、后过程。据调查,导致检测结果不满意的情况中,80%是由于分析前过程导致的,即分析前的质量控制。合格的标本是检测结果是否准确、可靠的前提与基础,这也是分析前质量控制想要达到的最终目的。如若,临床护理人员未充分了解标本采集的要求,就无法保证分析前质量。是因如此,对临床护理人员要进行专业的规范采集标本知识的全面培训,加深其对正确采集标本重要性的认识,使其恰当的执行标本收集和运送工作,以确保送检标本的质量合格性。

2.2 提高检验人员的临床医学知识水平:要想真正做到医学检验与临床人员的共同协作,那么,检验人员就必须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临床医学知识水平。检验人员不仅需要将各种检验项目的检验方法、检验原理以及临床意义清楚明白的向医护人员讲解,使临床医生能够合理地选择检验项目以外,还要能够依据发病的规律和病情的变化,探寻疾病和实验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指导检查项目的选择,有针对性的进行疾病的确诊、疗效观察等。对于那些异常或者与临床的表现不符的检验结果,检验人员要与临床医生协调合作,共同探究,对检测结果进行正确的分析,便于临床医生及时地进行诊断治疗,提高诊治的水平。

2.3 重视与临床医生的沟通:检验科医生与临床医生需要进行频繁的沟通交流,以提高医疗的水平。首先,针对新引进的检验技术、检验设备和检验项目,检验科医生应该向临床科室进行这方面知识的介绍。 在投入使用新设备、新方法之前,应该向临床科室发放相关资料,使得临床医生能够对于新开展的这些检验项目、该项目的检验目的以及临床意义有所了解,这样,检验科开展的这些新项目才能被临床医生所认可,从而能够对医患进行合理、有针对性的检查。其次,对于那些与临床不符的检验结果,检查人员要和临床医生进行及时的沟通,共同探讨,分析并查找原因,给予合理的解释和建议。对于有关检验项目中存在的检验质量问题,应该及时向临床医生反馈,并提出相应的恰当的处理意见。最后,检验科还需要对临床需求进行了解,根据临床需要不断地引进新设备、新技术和新项目,这样不仅拓展了检验科的工作,同时也有利于提高临床诊治的水平。

3 结语

总之,现代检验医学的发展与临床的共同协作是息息相关的,只有检验人员积极地与临床人员时常进行学术交流、信息沟通,获得临床的理解和支持,清楚临床的需要,不断努力提高其检验质量,不断引进高素质人才和先进的检验技术,才能保证检验工作不断的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篇(7)

中专医学检验教学,是培养能在医学检验科室、血站、医学类实验室等工作的应用型医学检验技术人员。理论教育与临床实践关系非常密切。然而,由于当今医学检验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各种检测仪器、检验方法日新月异。检验技术的发展为临床诊治疾病及医学检验的普及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由于技术改进的速度远远快于教育过程知识的更新周期,使得医学检验临床实践与理论教育形成严重脱节,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专医学检验教学培养目标的实现。本文将对目前中专检验医学教学与临床实践脱节问题进行简要分析。

1 中专医学检验教育与临床实践脱节的现象

中专医学检验教育与临床实践脱节的现象比较普遍,多个学科的理论教育与临床检验实践操作都有所体现。

1.1 微生物检验方面:由于现代医疗技术的应用(特别是侵入性技术),导致院内感染的细菌谱发生了改变,一些原来意义上的条件致病菌变为院内感染的主导菌(如铜绿假单胞、鲍曼/溶血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产气肠杆菌和黄杆菌等)【1】。而这些菌在理论教学时我们仅仅把它作为条件致病菌,认为其致病力很弱,不加以重视,理论课上讲得很少或不讲,这就出现了教学与临床实践的脱节;还有,现在临床上抗生素药物的使用比较广泛,甚至可以用“泛滥”一词来信形容,这就导致细菌呈多重耐药性【2】,给临床治疗带来较大困难。

1.2 生物化学检验方面:现在大多数医院包括县级医院生化检验室检验操作基本都被半自动或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器所取代。而中专学校日常教学主要是从基础出发,将各种实验的原理、操作步骤、结果判断、临床意义进行讲解。实验操作主要还是进行手工操作,配制各种试剂,按照常规方法检验,使用721分光光度计进行比色,人工换算出最终结果。实验结果的准确性、重复性会在很大程度上不如生化分析仪。更重要的是,当学生走上临床之后就发现,平时所学的操作没有用武之地,而所用到的又是平时没有学到的东西,不知道如何使用生化分析仪,甚至对生化分析仪测出的结果也会抱有怀疑。

1.3 免疫检验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能就目前比较普及的酶标记技术和金标记技术等进行详细讲解,并指导学生就这两部分内容进行临床检验的实际操作。对于其他的标记技术只能做理论讲解,学生也只是凭想象理解。教师与学生之间“教”与“学”是“空”对“空”的;再有就是由于免疫检验技术更新比较快,教科书理论知识的更新不能跟上临床实践的发展【3】。

2 中专医学检验教育与临床实践脱节的成因

2.1 教学设备落后,教学手段单一 作为中专学校,经费不足是一个普遍的问题。由于经费及其他条件的限制,无法购买最新的或先进的医学检验仪器,学生与老师都无法接触到最新检验设备。教师为了能够完成教学任务,也只能够在利用陈旧的设备的基础上,通过传统教学模式教学,学生所学到的检验方法和手段大都落后于临床,有的甚至已被临床淘汰。

2.2 教师与临床脱离 中专学校教师大都是毕业后就从事理论教学工作,很少到接触临床。教师教学主要依据书本知识和毕业前临床实习时的经验教课,这在形式和内容上都不容易很好的与临床结合,理论教学与临床脱节问题很难避免。

2.3 教材编写周期过长,内容与临床脱节 虽然国家在教材的编写方面已经做了很大努力,缩短了教材编写的周期,但一本教材从编到使用结束的周期最少也要3至5年,而医学检验技术发展的周期是以年计,这在客观上就造成了教材内容跟不上检验技术发展速度的局面,形成教材内容和临床脱节。另一方面,教材编入的内容要求是较为成熟的技术,而临床应用的却是研究成果,这在观念上也造成了教学内容落后于临床的现实。

3 解决中专检验教学与临床脱节问题的对策

从以上分析可以认为,中专医学检验教育的教学改革已是刻不容缓的现实问题,我们应该认真分析,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提出适当的改革方案。首先,尽可能的更新实验教学设备,改善教学手段。要想改善当前教学与临床脱节问题,首先应从更新设备入手。没有好的设备,即便是教师有改善教学模式的设想,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教学模式的改进也无从谈起;其次,推荐教师到医院参与实践。教师不能亲身参加临床实践,无临床一线操作经验,在讲课时多数时间是照本宣科,不敢超越教材的内容半步。因为无实践经验,对新的检测仪器无直观的认识,对其在使用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无法预知。如果推行这一方法,让更多的临床教师走上临床,多接触临床实际操作,就可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难题。

总之,中专医学检验教学与临床实践脱节是现阶段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何提高教学质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善目前脱节问题,使中专检验毕业生能适应社会需要,向社会输送合格的医学检验人才。各个中专学校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合理安排,锐意改革,不断消除这种脱节现象。

参考文献

篇(8)

        1  检验与病员的联系沟通

        检验结果准确与否,与病员标本准备紧密联系。病员标本的准备首先应由医生或护士特别交代准备事项,病员应严格遵照执行。对于门诊病员,检验人员应主动询问病员准备情况,得知准备符合要求时方可规范采集或接收标本;如果病员准备不符合要求,检验人员有义务重新向病员或家属交代正确的准备。只有严格把控实验前质量控制,才能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在工作中,我们总结病员标本准备有:饮食准备、休息准备和运动准备。生化项目检验饮食宜正常、清淡饮食,抽血前8-12小时禁食,空腹采血;抽血前一定要保证睡眠充足、不可剧烈运动后马上抽血。特殊项目的检验有特殊的要求,也应该给病员明确提出。由传统的经验医学向循证医学的发展是21 世纪医学发展的趋势,循证医学是以科学证据为基础的医学,检验医学通过与病员的联系与沟通,可促进标本的正确采集以及检验结果的正确解释和应用。

        2  检验与临床医护人员的联系沟通

        实验室的质量控制应发展为全面质量保证,实验室从临床上获得宝贵的反馈信息,进一步综合评价检验项目的方法学及其临床价值,不断完善操作程序并推进新方法和新项目的开展。我们常常做出一份检验报告,在保证实验室内质量控制前提下,当结果与临床诊断不符时,我们首先就是与临床医护人员联系。向医生询问病情的变化,治疗方案是否改变,报告检测结果是否与临床吻合;向护理人员了解病员的标本采集是否规范以及询问医护人员是否正确要求病员做好了检验前准备。检验与临床的有效沟通,大大提高临床的诊疗技术水平,检验项目和检验方法的改进更加有效的为临床服务。

        3  检验与医院运输护工的联系沟通

        目前各大小医院均拥有一批运输护工,这一群体基本不具备医学专业知识,但担任检验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标本的运输。在这个过程中,对标本的存放、运输以及标本在室温放置时间等等都有严格的要求,必须加强严格培训,合格者方可上岗担任该项工作。

        总之,检验人员应积极主动与临床沟通联系,强调实验室管理的要素是交流、对话。检验人员与临床医师要共同制定、宣传和执行标本采集、转送的操作规范[2]。检验科在进行临床标本检测的过程中,若发现异常结果应适时与临床联系后决定报告能否发出[3]。

        临床医学通过加强与检验医学的联系,亦可从检验医学中获得许多有价值的临床证据和信息,提高诊断水平,指导治疗,观察疗效和判断预后。因此,加强检验医学与临床的联系是一个利在双方、益于病人的大事,应该受到我们广大医务人员的高度重视[4]。 

参 考 文 献

[1]武洪云.浅谈检验与临床密切联系的重要性[J].当代医学,2009,9:72.

篇(9)

二、对检验数据的理解偏差导致应用效能各异

1、参考值

正常值范围具有选择性,新生儿阶段、婴幼儿阶段、儿童的某些阶段以及极端状态下的特殊人群,不适合通用的(无特殊说明的)正常参考值。不能用新生儿的甲胎蛋白、促甲状腺素、心肌标志物等的检测值去套用正常成人的参考区间。目前大多数项目没有针特殊人群的参考区间和医学决定水平,用正常成人的参考区间去判读它们会出现完全错误的诊断。

2、临界值

临床需要科学地理解检验数据及其判定符号(包括阴性和阳性结果等)。如:谷草转氨酶(AST)的参考值区间为0~40U/L,某患者一次样本的AST结果是43U/L,立即再次送检所得结果是37U/L,虽然前者在报告单中有异常提示符号而后者没有,但是他们却是等效的。因为在CLIA′88标准中,AST的室内总误差在±5%以内,室间总误差在±20%以内[5]。检测试剂与检测设备均有正常的波动,即使AST的真值为40U/L,测出结果在36~44U/L之间都是属于合格的。若某实验室能做到39~41U/L之间,也只是说明这个实验室比普通实验室更高级一些。类似的还有乙肝表面抗原定性检测,其cutoff=0.105,若患血检测值为0.106则显示阳性(+),为0.104显示即为阴性(-),它一样也是等效的,均属于“不能确定的灰区”的范畴,需要复检或告知患者动态随访。切忌不注重临界细节,随意给患者“打上标签”。这是医疗纠纷的隐患,潜在着极大的风险。因此,报告单显示的上参考值范围,只是供非医疗人员用的,医疗人员不仅要掌握正常参考值,还要十分注重检测值的临界状态和医学决定水平等。能否准确处理的临界值体现了一个实验室的水平,临界状况的样本会花去了检验科超常规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在检验结果的理解与判读上,医务人员需要体现出与非医务人员的显著不同。

三、多检测项目综合判读和应用上存在差异

1、项目佐证

通常检测项目之间,对某种或某类疾病有协同的(或拮抗的)支持含义。它是审核报告可靠性的参考依据之一,项目结果在某种疾患上表现出对疾病支持的一致性,这对临床疾病诊治是一个很好的支持。因此,在分析报告时,要注意检验报告单上相互印证的项目。如患者细菌感染时,报告单会有白细胞计数升高,同时伴有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的升高;患者酸中毒时,血液酸碱度降低,同时伴有乳酸的升高;否则可能存在检测错误或患者出现其他的病理状况,需要立即查找原因和及时沟通。

2、全面分析

临床某次的检测样本,相当于患者总体的一次统计学意义的抽样。因此在应用检测结果时,临床医生首先考虑样本是否具有代表性,注意报告备注栏对样本性状的描述和备注,关注护理人员是否是在血样可以代表患者疾病状况的时刻采集的样本,是否按要求进行了送检;其次是综合以前的检测结果动态分析判读,必要时再次重新采样送检以获得可信赖的结果。

3、重视药物对检测的影响

在检验科完善了室内质控,进行了全面质量管理之后,引起检验结果与临床不符合的主要原因是临床用药对体外检测试验的干扰。因此在报告分析和检测数据的临床应用中,需要注意采样时间与药物半衰期的关系,有文献报道:通常地2~3个半衰期以后,药物对结果的干扰可以忽略。

四、检验与临床间的交流沟通仍需加强

1、及时沟通

一旦发现检验结果与临床不符合时,临床医生需要立即沟通、趁热打铁。切忌过了很久再来回溯事实,影响解决问题的效果。检测结果不符合、检验报告延迟、检验服务质量等问题发生时,除了及时与检验科沟通以外,临床医生还需要与检验人员一道,立即追溯采样、送检、检测、审核、报告发放等每一个环节,以学术研究的态度对待和处理医学实践中的每一个问题,可以及时发现很多难以发现的质量缺陷,不必总是因为害怕负担任而回避问题。

2、相互协作

当检验数据给临床诊治或患者沟通带来困惑时,临床需主动联系检验人员,结合检验医学的数据分析会给临床医生带来豁然开朗的好感觉。检验检测是临床医生诊治手段的延伸,任何辅助检测结果须结合临床表现和症状加以分析和利用,不能仅依据一个样本的一次检测数据急着下诊断结论。发现与临床不符合的检测项目时,检验科需要记录这些信息,在多次发生、改进和评估,以及在排除设备与操作因素之后,结果仍不符合临床的项目,需要立即更换检测试剂来源或升级检测项目。

3、注重护理人员沟通

临床医生有必要提醒样本采集运送人员注意样本采集与运送的操作规程,告知患者采样前的必要准备,对细节问题进行关注,尽可能获得最好的样本。

篇(10)

1误差种类与特征

1.1 系统误差

1.1.1 来源 其一,在操作检测仪器之前,没有对仪器进行重新校核。其二,患者自身的感官障碍所引起的偏差也会影响到检测结果,从而产生实验误差。想要消除系统误差,就必须在技术方面采取措施,或者对检验制度进一步完善。

1.1.2 特征 系统误差是由固定的因素引起的,指的是检验中具有相同倾向的数据偏差。只要影响因素不消除,系统误差就会一直存在,不具有随机性的特点,并且找不到明确的分布规律[2]。误差大小可以通过测量进行估算,消除影响因素是根治的方法。

1.2 随机误差

1.2.1 来源 随机误差指的是在检验过程中由于仪器、设备、药剂引发的误差,除此之外,也包括检验人员的不当操作,以及不良的环境影响。该误差具有随机性的特点,因此加强仪器、设备、药剂的管理工作,提高检验人员的操作水平,能够有效降低误差发生的概率。

1.2.2 特征 随机误差在变化上并没有明显的倾向性,因此在控制上的难度更大。不过,增加检验次数、提高检验进度,就能够减小这种误差。而且,随机误差的数据具有对称性,呈现出正态分布的特点[3]。

1.3 抽样误差

1.3.1 来源 所谓抽样误差,指的是在总体中抽取的样本,会因为存在变异情况而与总体不符所产生的误差。避免抽样误差的方式是增加样本数量,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

1.3.2 特征 抽样误差与样本数量有密切的关系:样本数量越多,抽样误差越小;样本数量越少,抽样误差越大。

2 误差的排除与控制

2.1 样本因素造成的实验误差对策 样本在采集中如果操作不当,或者不符合要求,就会导致误差产生。比如对患者采血时,如果手臂刚好事前有过输液,就会使血样标本被稀释,影响了检验结果的准确性。面对此类情况,检验科室应该从样本的检验需求出发,对操作过程进行规范和完善。同时,操作人员要明确注意事项,保持严谨的态度。

2.2 设备和试剂造成的实验误差对策 对于检验设备而言,提高了检验效率,为医师降低了工作量。但是,在外界环境、使用频率的影响下,必须经常对设备进行校验工作。对于此,应该制定设备的操作管理规定,让检验人员掌握注意事项,从而在操作过程中能够按照标准规程进行。还要对仪器进行及时的保养和检修,制定设备保养的周计划、月计划。对于检验试剂而言,应该确保检验试剂是相同的批号和规格,并且委派专人负责试剂的保管,加强试剂的管理工作。

2.3 人为操作造成的实验误差对策 在检验过程中,人为操作失误带来的误差是避免不了的,尽管可以通过复核的方式来降低误差发生率,但工作人员处于繁忙时段,就会顾及不到复核工作。在开展检验工作时,要培养检验人员的职业修养和工作态度。检验人员要对实验误差进行整理和分析,通过会议的方式来增强检验人员的责任心,确保检验人员能够了解并掌握操作规程以及注意事项,从而在最大程度上降低人为操作带来的误差。

篇(11)

检验医学,又称为实验室医学、化验、医学检验,主要是利用实验室的各项工具,协助预防医学中对健康状态及生理功能的评估,临床医学中疾病的诊断、评估、治疗及追踪等。检验医学也是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其本身的发展与应用,均为医学的进步带来极大的贡献与实证。检验医学所涵盖的范围极为广泛,如血液检查、血清学检查、各种体液的显微镜检查、生化检查、免疫学检查、微生物学检查(含致病性的病毒、衣原体、立克次体、细菌、寄生虫等)、细胞学检查、各种组织及器官的病理学检查,甚至在有些国家和地区还包括各种生理功能的检查,且其内容与应用的发展十分迅速。尽管检验质量的控制工作主要在检验科,但是分析前质量控制涉及到患者受检前的准备、标本的采集、检测时间的控制及标本的保存运送等,这些因素对检验结果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因此,为了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检验科与临床科室保持经常性的沟通和联系是必不可少,而且是非常重要的。

1 有效沟通,使临床医师合理选择检验项目,充分发挥检验的临床价值

首先,检验科室在开展每一个检验项目之前,一定要向临床医师积极宣传,做好培训,应该彻底将其临床应用价值、应用的局限性等,要准备的告知临床医生与护士;同时,临床医生对如何正确采集标本也了解的很少,如进行血液培养时,临床上疑为败血症、脓毒血症或其他血流感染的患者,需做血液细菌培养以明确病原,及时、准确地从患者血液中分离出病原菌,才能进行有效的抗菌治疗,提高治愈率和降低医疗费用。采血时机:应在用抗菌素治疗前,最好在患者发冷发热前半小时采血为宜;采血次数与间隔:急性感染患者:从两臂分别采2份血样;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24h内采血3次,每次间隔不少于30分钟;发热原因不明患者:24~48h后可再采血2次,间隔不少于60分钟。这些都是在采血前需要了解的,否则就很可能影响最终的实验结果。另外,不同疾病的病因是不同的,而同一种疾病在不同病程中也会有不同的病理表现。临床医护人员要不断根据实验的方法、诊断意义、原理以及可能干扰实验的各种因素有较细致地了解。有文献资料介绍,在诊断心肌梗死胰腺炎时,血、尿淀粉酶测定具有重要的诊断意义。急性胰腺炎病人胰淀粉酶溢出胰腺外,迅速吸收入血,由尿排出,故血尿淀粉酶大为增加,是诊断本病的重要的化验检查。血清淀粉酶在发病后1~2小时即开始增高,8~10小时标本最有价值,至24小时达最高峰,为500~3000Somogyi氏单位,并持续24~72小时,2~5日逐渐降至正常,而尿淀粉酶在发病后12~24小时开始增高,48小时达高峰,维持5~7天,下降缓慢,如果临床医生不了解各项指标的意义,不但要给患者及家属增加不必要的负担,还可能得出错误的判断而导致失治、误诊,从而发生更加严重的后果。临床工作时刻要求检验人员和临床医护人员必须经常性地进行交流、研究和探讨这样才能更有效地为广大患者服务。

全面质量管理是获得准确实验结果的重要保证。全面质量管理是获得准确实验结果的重要保证。标本从患者到实验室的环节众多,必须步步谨慎。这就要求临床医师熟悉患者的各种情况,要求检验人员对各种影响检验的因素有全面系统的了解,要求采血人员规范操作、完善制度并使用安全性好且质量高的采血用品。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高质量的标本、高质量的检验和对检验结果的准确评价。

2 检验科工作人员要及时向临床科室介绍新项目的临床意义及注意事项

医学检验人员有责任和义务指导、建议临床医师选择合理的检验项目。现代检验医学的发展给医学检验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必须让临床医师及时了解检验项目的更新和临床意义,合理选择检验项目,节约医疗资源。检验科工作人员在开展新的检验项目之前,一定要,应当及时将相关资料、说明书、适及时和临床医生进行沟通,向临床医生说明项目的临床意义及注意事项,包括标本如何采集、对于标本采集的时间有无具体要求、指标的意义和其他相关联的一些指标的鉴别,如果项目很复杂,临床医师不易理解和操作,可以开展专题培训向全院医生进行介绍,这样就可以避免日后工作中出现的错误,例如血尿的检测,确定血尿发生的部位十分重要,尿三杯试验可以了解血尿的来源,方法十分简单。如取3只杯子,在一次小便中,取3只杯子,在一次小便中,第一杯取前段尿,第二杯取中段尿,第三杯取后段尿。如第一杯为血尿表示血来自尿道;第三杯血尿为终未血尿,病变多在膀胱或后尿道;第一杯、第二杯、第三杯均呈血色即全程血尿,提示病变在肾脏或在膀胱以上的泌尿道。如不能按照如此留取标本的顺序,实验结果就会大相径庭,对于临床工作造成影响。检验质量的提高需要医生、护士的配合沟通,检验科在全面质量管理过程中,标本的采集,运送是最基础,是最重要的方面之一。而这部分工作绝大多数过程是由医生、护士完成的。目前,很多临床医生不能准确申请检验项目,未能有效地利用检验新技术目,墨守成规。当检验的结果不能与临床相互符合时,不少临床医生常常怀疑检验科的真实水平,更有甚者当着患者或患者家属的面指责检验的结果不可信,增加了医患矛盾,甚至于造成医疗纠纷。但在临床实际工作中,经常存在护士采集标本不符合检验要求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