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大全11篇

时间:2022-05-19 13:11:29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

篇(1)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农村教育对于整个教育事业的推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它既是农村发展的基础,也是农村发展重要标志。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农村改革力度加大,农村经济发展迅猛,农村教育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把农村教育作为一个战略性问题进行规划,是当务之急。

一、怎样去认识农村教育与农村学生的关系

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和教育为中心的教育观,都有自己的优点,同时也各自都有自己致命的弱点,那么到底应当怎样去认识教育与学生的关系呢?我觉得,学生与教育的关系应当是内因与外因的关系,教育的对象及最终目标都是学生,而教育能否成功起决定作用的也是学生。

二、创造适合农村学生的农村教育

农村教师应根据农村学生的特点,发挥农村学生本身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创造最佳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克服本身的缺点,教育学生向最优的方向发展;而不应当根据教师自己的喜好和固有的教育模式,去限制学生向好的方向发展。教师要创造适合学生最优发展的教育,避免教师教育的狭隘性,我认为要处理好以下几个互相联系的环节:

1、了解学生,分析学生。现在的农村教师,大多数来自四面八方,也有很多来自城市。因此,教师必须要分析农村学生的生活习惯,家庭自然状况,学习态度、学习能力,性格、朋友关系和爱好,身体状况等,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客观地了解学生、认识学生,现在农村学生中有近70%是在老人或亲戚身边生活、学习的,而完全由自己父母抚养大的很少,所以教师就应该要弄清他们的生活背景,并通过观察和了解,认真地加以分析、比较,归纳出学生的性格、学习、行为习惯等方面的特点,这是创造适合学生最优发展教育的出发点。

2、及时发现问题,把握兴奋点。教师通过对农村学生的了解和分析,从中发现问题,掌握学生阶段性的和暂时性的生理和心理的变化,从而就能够把握学生某一阶段和某一时期、甚至某一时刻的兴奋中心和兴奋点,教师如果能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加强理论修养,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的有关知识;

3、要注意教育方法。教育方法的设计,没有固定的程序,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不仅仅适用于教学,同时也适用于教育。所以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情况,不同的学生,把握让每一个同学都有进步的原则,而在教育方法当中,最难于把握的是突发事件的教育问题,因为突发事件是在教师没有任何准备下发生的,如果处理不好,不仅对学生的心灵是一个打击,而且也直接影响到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因此,这就需要教师针对具体的学生和具体的突事件进行灵活而又富于弹性地处理,教师应当细致了解每一个学生平时的表现,多注意积累,临事随机应变才能恰如其分的解决突发事件。

4、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的意义。其学习的过程是自我生成的过程,这种生成是他人无法取代的,是由内向外的生长,而不是由外向内的灌输,其基础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惟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就此进行教学。”

5、要及时反馈信息。成功的学生教育,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尤其是面对农村学生基础比较差的情况下,必须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实现。在实施方案过程中,就要注意不急不躁,耐心细致,不能遇到困难就退缩不前,根据处理方法的恰当与不恰当之处,还要及时找出不足,进而调整教育方法,再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要创造学生最优发展的教育,使教育的效果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当然,农村作为这个社会的庞大组织,也更加需要社会各界的全力支持。这是教育最优发展的外壳;二是教育设计: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的教育方法,它是教育最优发展的保护带;三是教育关系:这是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在一个学校、一个班级形成的互相信赖的关系,它是创造最优教育发展基础内核和基础。

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广大农村教师,我们要积极寻找并创造适合学生最优发展的教育,必须首先解决教育观的问题,转变教师的角色和地位,立足于农村教育服务于农村学生,同时也决定于学生、改造学生的教育观。其次还应建设良好的班级环境和师生关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动精神,创造最优的学生教育,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最优化教育,进而提高农村学生的整体素质。

篇(2)

冯先生讲了一个“老虎当校长”的故事:作为百兽之王的老虎投资办了一所民办学校——森林动物学校,要培养的是样样都会的动物。由于森林里没有一个动物能样样都会,结果开学三个月以后,最后一只动物也退学了。这个故事,形象地说明了他的一个观点:“老虎的错误在于定错了教育目标。学校能培养出什么都会的学生吗?每个学生都能做到全面发展吗?应该尽量让每个学生实现其充分、和谐、自然、均衡的发展!”“学生差异大,都面对同一个目标没有办法教,但是如果都面对上一个目标,事情就好办了。我的课堂就是一种教材三种进度,20%的同学瞄准150分,60%的人瞄准130分,20%的学生瞄准100分,最后每个人都提高到了一个高度。最后我的教学质量全都上去了。”冯恩洪说,这是学生和教法的组合。有人戏称冯先生为“八折校长”,因为冯先生认为学生能学会80%的知识就已经不错了,不同层次的学生更应有不同的要求,要大胆砍知识总量,内容砍下来了,成绩才能提上去,要保证适合,合适比标准更重要,要告别书本,走向生本。

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也在进行删减内容,降低难度的尝试,积极参加了全省生物教材整合实验。下一步将进一步加大教材整合、课程整合的力度,建设具有本校特色的课程体系,重视校本课程建设和学生社团建设,落实走班教学,以适合我校学生实际,让学生在学业水平考试,艺术体育特长等方面有较大提高,发挥学生潜能,让学生快乐成长,实现特色高中的办学目标。

二、结束讲授,走进合作,建设高效课堂

冯先生介绍了学习效益金字塔的应用,结合21世纪成功人士必须具备的能力,提出了转变传统教学方式,建立高效课堂的课题。高效课堂应该是学生学会学习的课堂,是朴实、简易的课堂:没有学生的认真自学,不新授;没有学生的充分独立的思考,不交流;没有发现学生学习的障碍,不讲解。让学生在自主尝试中探究学习,在质疑问难中探究学习,在讨论合作中探究学习,在自我展示中探究学习,在问题解决中探究学习,在实践活动中探究学习,突出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我校正在进行“136生动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实验,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一”是指一个核心理念,即“生”“动”式课堂教学理念。“生”即学生为本,“动”即启迪学生身动、心动、神动。“生”“动”式课堂教学就是要把课堂变成一个以学生为核心,以尊重学生为主题、以引导学生的情感、智能融入到教材生成的情境中为基础,以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快乐学习为关键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自主能动,教材延伸、集思广义,创新创造、生活学习、快乐成长的师生间互动交往的过程。“三”即三个操作平台:①导学案使学习进程前置。②现代教育技术做支撑。③小组合作学习是组织形式。“六”即六个操作环节。①激趣启动,明确目标。②补偿学习,导引诱思。③学案导学,合作探究。④展示交流,互动提升。⑤回顾整理,总结反思。⑥拓展应用,布置预习。实行“136生动课堂教学模式”以来,师生精神面貌好了,学生上课睡觉的少了,争先恐后回答问题的多了,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得到了上级部门和家长的认可。

篇(3)

在小学数学知识的学习和积累中,小学生就像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如何通过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思维能力,需要广大小学数学老师深入研究,不仅要注重对学生整体的提高,也要注重对学生个人的提高。本文根据我国目前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对如何完善小学数学教学,普遍提高小学生的数学成绩进行以下几点方法浅谈。

一、正确评估学生能力

每个老师在接管一个班级的学生时,都会感到陌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方法等都不了解。很多老师在接管或组建新班级之后就会让学生逐渐适应老师的教学方式,这是正确的做法。但是很多数学老师往往忽略了对学生的基础水平的了解和掌握。这也就是说,老师在接管一个班级的学生之前,这个班级的学生已经有相对的旧知识储备,老师应该对学生的整体水平以及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只有这样才能够更高地开展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教授学生以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事物,用数学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用生活化的方式使数学知识直观化,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这样的教学形式起点较低,层次多元,是适合每个学生的教学。

另外,作为小学数学老师,在确保教学技巧和方法正确适用的同时,也要注重对学生的正确评估。比如说,老师可以先对学生进行一个测试,了解学生的整体水平如何,然后再根据学生的整体水平调整教学方法和步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也要不断地对学生进行定期检测,以确保学生的学习能跟上老师节奏,确保老师的教学方法符合学生的发展。总之,只有正确评估,才能够有利于老师更好地调整教学方法,改善教学计划。

二、把学生放到教学的主体地位

在小学教学过程中,很多数学老师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往往会把课堂的大部分时间用来讲课。这样的教学方法看似能够扩大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实则大大降低了学生对课堂的参与性和主动性,根本上不利于学生成绩的提高。同时,这也是忽略了学生自我思考,自我创新,自我创造的过程。所以说,作为小学数学老师,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使教学方式适用于每个同学,首先要做到把学生放到教学的主体地位。比如说,在课堂上,老师不要只是一味地对知识进行传授和讲解,而是应该更多地注重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去发现探索思考。老师还要多注重在课堂上与学生的互动,尽量让学生多去表达自己的想法,踊跃发言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的小学数学课堂,才是真正属于每一个学生的课堂,而不是被动学习的课堂。举个例子,在课堂上,老师可以利用一个知识点进行例题讲解,然后举一反三地引导学生利用同样的知识点解决相似的问题。再者,老师要多用鼓励的语句去鼓励学生进行学习,当学生回答对问题的时候,老师带领其他同学对该同学进行鼓掌表扬,或者是明确地提出赞赏;当学生回答错误时,老师要委婉地指出并且加以引导,让学生得出正确的答案和结果。这样的教学过程,才能够把学生放到教学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想去学,真正参与其中,并且逐步在教学中找到学习的乐趣和自信。只有这样,才真正有利于每一个小学生的进步与发展。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任何一门课程的高效学习都离不开老师的教导和学生的自主学习。但是在广大小学数学教学中,很多老师往往过于注重老师教的过程而忽略了对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很多小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小学生需要老师督促着去学习,老师布置什么任务,小学生就做什么,老师不布置任务不监督,学生很容易就产生懈怠的心理。这正是因为小学生缺乏自我约束力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作为小学数学老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也要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首先,老师应该让学生明确学习的重要性;其次,老师要教给学生如何进行查漏补缺,自我反省总结;最后老师作为教学的指导者,也应该适当地对学生进行指引和监督,帮助学生培养起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所以,只有一个班级整体的学习气氛浓厚,学习效率高,才能让整体中的每个学生都高效学习;另外,老师也要注重对整体中学生个人的指导和帮助,只有解决每个学生存在的问题,才能让整个数学课堂变得高效。

参考文献:

篇(4)

一是构建普修课程体系。普修系列课程以“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为目标,由德育类课程和以高考或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为评价要求的基础型课程组成,以“班级制”为教学组织形式,开展“基于标准的学习”。学校德育处编写的《成长导航》为学校高中三年系统性的德育提供了指导;各学科基于高效课堂编写的导学案,适合学情与班情,为“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科学的载体。

二是构建选修课程体系。选修系列课程以“促进个性特长提升”为目标,由非高考科目的各专项课程及拓展型课程组成,以“体育专项化、科技艺术个性化、职业技能兴趣化”走班制为教学组织形式,围绕学科核心素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带着兴趣学”。目前,学校依托本校师资,开发了“钓鱼城诗词选读”“峡砚雕刻”“丝竹妙音”“跆拳道”“酒店服务与管理”“生活与物理”等近二十门校本选修课程,为促进学生个性特长提升搭建了广阔的舞台。

篇(5)

接纳、包容、发展是我校的办学理念,同时也是资源教室发展的指导思想。10年来,我校从建设最初的1间资源教室多个分区发展到如今的3间资源教室8大功能区;从两套语言训练设备、几件感统训练器材发展到多套语言训练设备、心理咨询与辅导仪器设备、心理辅导软件,以及1间以体能活动为主的资源教室;从只有1名兼职资源教师到拥有一个资源教师团队。学校的资源教室是起源于特殊教育、发展在普通教育、服务于每一个师生及家长的资源中心,资源教室为学校深入进行课程改革提供了有效的支持保障。

■ 两个课堂为主线,提供个别化教育

全纳课堂教学是每一个学生接受学校教育的主阵地,资源教室是实施全纳教育的主渠道。各种形式与内容的资源教室训练课可以有效地帮助特殊需要学生扬长补短,更好地回归课堂。多年来,学校坚持资源教室课程与全纳课堂教学研究并行的策略,为每一个特殊需要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育。

1.资源教室教学

资源教室训练课。资源教室训练课是落实面向每一个学生,让每个特殊需要的学生都获得健康发展的重要场所。在资源教室里,资源教师利用一对一听力语言训练仪器对听障学生进行听力语言训练;利用注意力分配训练仪、双手协调器、沙盘等心理测量和训练的仪器设备,对普通学生和特殊需要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利用海洋球、平衡木、滑板等感统训练设备对肢体不协调的学生进行肢体协调性训练;利用各种教学软件、教具学具等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提供补救性教学和学法的指导。资源教室训练课教学减轻了特殊需要学生课堂学习的困难,为他们适应集体学习提供了支持。

协同教学。为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有效性,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特殊教育需要,教师开展了协同教学的研究,包括教师之间的协同和教师与家长间的协同。课堂上,一位教师担任主讲,一位教师或家长对随班就读学生适时给予个别辅导;对于学习困难大的学生,则采取相同内容在不同空间进行的协同教学,即在任课教师为全班学生授课的同时,担任协同教学的教师,针对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学习的困难点,采用学生能够接受的方法在不同地点进行个别教学,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掌握所学知识。

思维训练课。为进一步开发资源教室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教室的作用,学校开展了资源教室思维训练课的研究。由资源教师根据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和接受能力,开设思维训练课。资源教师利用一些有趣的思维游戏,如组织学生开展“趣味七巧板”、“智力魔珠”、“巧手拼拼拼”等思维训练,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动手操作能力。

2.全纳课堂教学

全纳课堂是每一个特殊需要学生发展的主阵地。学生在资源教室接受训练和补救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回归课堂,回归主流社会。为适应每一个特殊需要学生的发展需求,教师采用分层教学的方式,将随班就读学生和普通学生融合在一起,根据其心理特点、认知基础、学习能力等重新分层,并为每一层学生分别制定教学目标,真正为学生提供个别化、个性化的教育。

■ 四项服务为根本,提升资源教室效能

学校始终坚持以服务学生、服务教师、服务家长、服务社区的四项服务为根本,以科研课题研究为依托的资源教室发展策略,提升了资源教室的工作效能。

1.为学生提供支持

在为随班就读的残障学生提供训练之余,我校还充分利用资源教室对其他特殊需要的学生进行训练和为全体学生开展心理辅导。

为特需学生提供支持。我校学生中有近70%是外地务工人员子女,这些学生普遍缺乏学前教育,表现出认知能力弱、胆小、肢体动作不协调等现象。体育教师与班主任共同对学生课堂学习、课间活动、体育课适应情况等进行观察,通过对学生进行前测,筛查出在跑、跳、动作模仿等方面完成数量和质量明显低于同龄人的学生,利用资源教室的设备开展肢体协调和平衡能力的训练。

资源教室还为特殊需要学生组织朗读比赛,为听障学生举办个人画展,将有绘画、书法特长的随班就读学生介绍到兴趣小组,将抖空竹技法好的特殊需要学生介绍到空竹队,这些做法不仅激发了特殊需要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

此外,资源教师通过对学生日常行为与情绪、情感方面的观察,协同班主任在每个班级中选择1名特殊需要的学生,由全校教师参与开展“一帮一”活动。通过了解学生家庭环境、个性特点、课堂学习、作业完成、日常交往等情况制定方案,教师不定期与学生进行交谈和指导活动,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提高交往能力和学习效益。

开展心理辅导。学校将心理咨询室与资源教室的心理咨询功能进行整合,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心理讲座、团体心理辅导、个别心理咨询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组织特色教育活动。在“爱耳日”、“助残日”、“六一儿童节”等纪念日,资源教室都会举办主题活动,以“专题广播”、“小报宣传”等方式对全校学生进行“关爱”教育。

2.为教师提供研究

资源教室作为教师学习、研究、实践的基地为随班就读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了平台。

学习培训,夯实教师基本功。学校通过多种形式了解教师在开展随班就读研究中的困难和问题,研究教师的发展需要,为教师开展相关培训。资源教师开展了“分层教学策略”、“资源教室课程建设”、“课堂教学中分类指导的有效性”等多个主题的自学与研讨,使教师对分层教学、资源教室课程、全纳课堂教学策略等都有了更加清晰和深入的认识。

课题引领,更新工作理念。学校先后开展了《资源教室的建设与运作》、《全纳性班级语文教学分层评价的研究》、《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教学策略的研究》、《资源教室教学策略的研究》等研究。2010年4月,我校向北京市特教研究会申报了《普通小学特殊教育资源教室课程设置与开发的研究》市级课题。我校教师结合自身基础、特点和开发的可能性,根据承担资源教室训练对象实际情况编写了四大领域的资源教室课程读本,并通过个别指导、小组教学活动、独立学习活动、家校协同等多种教学模式,开展了听力语言训练课、口语交际训练课、思维发展训练课、肢体发展训练课、社会适应训练课、学法指导训练课的六大类课程。教师在开展资源教室训练课的实践中实施训练课百余节,编制教学设计20余份,积累了众多案例。

多项课题研究,充分调动了教师积极参与课程开发的热情,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水平、更新了教师的教育理念,更将我校的特殊教育资源教室的发展推向了新的高度。

3.为家长提供咨询

资源教室是家长的学习中心、咨询中心,更是家校协同的交流中心。资源教室为家长提供了大量的家教类书籍,并有针对性地向家长推荐好书、好文章。每周二作为资源教室的接待咨询时间,资源教师为前来咨询的家长提供教育方法的指导。此外,资源教室还为教师与家长提供了沟通的平台。学科教师或在资源教室的心理咨询区与家长进行一对一的交谈,或在资源教室组织召开部分特殊需要学生的家长会。

篇(6)

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一个重要条件,创造力的发生和发展,不是一个自然、自发的过程,它离不开客观世界,但在主体方面,创造力的源泉和动力都来自于人的深层心理,在自由状态下,个体会感受或把握一种积淀着丰富的情感和特定的社会内容的完整形式,从而使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诸种心理因素活跃起来,处于一种极其自由和谐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深层心理会获得自由的充分的表现机会。体育的魅力正是由于它能消除深层心理的压抑与束缚,保障心灵的自发性,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1、新颖的场景设计

学生对体育教学认识的倾向和情绪状态直接关系到学生创新意识的产生与否,体育课与其它学科不同,它具有空间大,活动强,转移频和室外上课等特点。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客观环境来增强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课前老师必需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需求,精心组织,合理规划,以美观大方的图形,清晰的线条,新颖的情景道具等醒目于学生眼前,给学生增添美感,引发好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创新激情。

2、良好的师生关系

健康的师生关系,崇高的教师威信是唤醒学生内在的创造潜能的重要条件,教师要把激情、微笑、情趣带入课堂,在教学过程中热情地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尤其要厚爱身体素质差、协调性、接受能力低下的学生,让他们能真切地感受到教师的热忱与温暖。对每为学生都抱以尊重与信任的态度。同时,教师在工作态度、思想品质、业务水平、教育能力等方面,也要严以律己,增强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和信任,试想一下,有时我们一个规范、流畅、优美的示范就能使学生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尤其是有一定难度和惊险性的动作更能博得同学的钦佩和赞叹,这样,不仅增进了师生友谊,而且还能激发学生锻炼热情,何乐而不为呢?因此,只有在这种良性互动、情感交融的民主,平等教学氛围中才有利于萌发创新精神。

3、制造创新舆论

为学生创设一种民主、平等、信任的课堂气氛,减少对学生思维和行为的无谓限制,不对学生独特的想法进行批评或挑剔,形成一种鼓励创新、崇尚创新的氛围。教师可以通过课上讲解创新,与个别同学谈创新,也可以通过小组与小组讨论创新等多种组织形式来调动学生创新的积极性,引导教育学生了解体会创新的重要性,激起学生内心的创新欲望,从而塑造一个创新的舆论氛围。

4、树立创新典型

教师可以将那些具有较强创新意识,具备一定创新能力,并且身体素质条件、动作技术掌握良好的同学纳入视野,对其进行针对性的培养,逐步树立创新典型,在学生中间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二、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体育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体育教学的优势,多渠道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1.开放法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对于学生来说,“会学”比“学会”更重要,教会学生锻炼比带学生锻炼更重要。因此,在教学组织中,不要集中过多,统得过死,提倡“形散神不散”。当学生的思维活动越出教师所设计的轨道时,教师要给予准确恰当的评判,多鼓励,少批评,允许学生创造性地理解练习动作,在练习过程中,教师尽可能多地作为一个实际的参与者,从中也可以让学生来评价老师,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教师要发扬民主,帮助,引导学生学习锻炼方法和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

2.发现法

发现法用于体育教学,其突出特点是,不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而让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知识和经验,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较快地掌握所学技术动作和有关知识、原理及方法。

例如短跑教学中采用发现法教学步骤:

(1)设问:你在50m跑中,用多少步跑完?

(2)观察:让学生相互数出同伴50m跑的步数;

(3)启发思考:每人多少步数最为合理?

(4)讨论揭示:学生经过讨论,教师用挂图、录像结合讲解,提示步频、步幅与跑速关系证实霍夫曼提出的步幅/身高=1.20,步频(s)×身高的指数法的理论依据,来衡量步幅与步频的合理搭配。

(5)验证:学生根据自己的身高,在不减速的前提下,在跑道上按标志跑,看哪种步长比较适合自己。

(6)实践提高:50m反复跑,确定自己步频和步长,摸索改进技术。

通过发现法的教学可以挖掘和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景教学法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经常有意识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和形象生动的具体场面,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通过各种教学手段,以生活展现情境,以实物演示情景,以图画、录像、多媒体再现情境,以音乐渲染情境、以表演体会情境,以语言描述情境。例如各种体育节、单项运动会、球类比赛、野营军训、郊游,从而激励学生的情感,帮助学生理解体育教材,促进学生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提高。

4.合作讨论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组织者、指导者,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他们提供相互讨论的舞台。在合作讨论过程中,学生处于一种极为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之中,思维活跃。学练方法是自己讨论确定的,极易超越教材内容进行再创造。例如进行篮球三攻二、二防三简单战术配合教学,学生在场上都有自己位置的分工,从而形成比赛阵型。而比赛阵型受攻守变化规律支配,二人防守可形成平行、重叠、斜线站位, 3人进攻可采用传切、突分、掩护等基础配合。学生通过讨论、实践、理解,再讨论、再实践,逐步总结、提高,在练习中掌握规律,并熟练运用。这是一种团体训练、集思广益的方式,使得个体在群体中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和创造能力,在讨论中达到知识的掌握和思维的开发。

5.自编自导法

体育课在准备操,游戏,舞蹈等项目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尝试自编自导的方法,首先教给学生基本的动作,在一定掌握的基础上,再给学生介绍创编的规律,以及生理要求等,然后要求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让他们自行创编游戏,或编排健美操,舞蹈等,并鼓励学生出来演示,由于学生自编自导,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活跃,而且学生的表达能力,团结协作精神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这样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活动,无疑会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6.媒体借助法

多媒体技术在体育课中的运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比如:一个背越式跳高动作的分解示范,任何一个体育老师也不可能“逐帧”慢动动作完成;而运用计算机则使这些动动作变简单了,它不但可以使学生观看到各种不同难度规格的技术示范和逐帧分解示范,并且还可以把学生自己的技术采集到计算机和正确的技术进行“重叠”比较,从而便于教师纠正和改进学生的技术。而这仅仅是计算机在体育教学上运用的一部分,它更以其生动形象的图形,多媒体动画,声光技术,以及高速的数据处理能力和智能化软件,深深地吸引住学生,并且通过学生主动的参与,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融为一体,不仅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同时也开发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篇(7)

一、“激发”是提高学生探索兴趣的首要条件

美术教育法有这样一种理论:“将人置于最适合的步确定或模棱两可状态下,让人们充分发挥主观的能动性,去寻找需要得到的答案,是人类创造性得以淋漓尽致展现的最好方法”。这种“将人置于最合适的不确定或模棱两可状态下”就是我们所说的“激发”。“激发”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又是的最好方法之一。如图案设计课,开始学生对图案的抽象及表现觉得很幼稚简单,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潜在的思维能力,关键在于先提高学生对生活和大自然的热爱。带领学生深入生活了解生活,享受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从而培养学生对事物的观察,并教会学生如何对观察到的事物进行收集。开始在收集过程中学生往往看到的是表面的现象,如树木就是树木,叶子就是叶子等等。为了更好地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事物的热忠与探索,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比如,除了观察到树木的特征、生长规律以为,还要引导学生发现树皮的机理以及叶子丰富经脉的纹理走向等,一句话、一些东西需要用“科学”的方式去看,而一些东西需要从“艺术”的方式去看。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带领学生共同对事物探索及研究的好途径。

就如布鲁纳认为那样:“对陈年的古训保持一种健康的怀疑,是现代教育学中很有效的教育方法理念”。所以,以往我们的教育观念,是为保证传统意义上教学质量的稳定和提高,总是以知识为讲解、以传授方法为主轴,以教材为蓝本。使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仓储式”学习过程,学生的学习趣味性、积极性、主动性受到抑制。尽管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会逐渐形成相关的能力与技能,但缺乏开发思维的创造能力。因此,教师与学生共同一起学习、研究、探索打破了教师以往的权威性,也打破了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总是处于学生视平线以上的传统教学模式及教师往往追求教学指标上的表面效果。

过去几十年一贯制的教育方法击碎了多少学生的好奇心,剥夺了多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尝试着换另一种方法、将教师的地位降到学生的同一高度,学生可以提出问题、与老师共同探讨、共同研究问题,实践表明这是颇为有益的。全国中小学生教育改革的发展形势告诉我们,课堂教育改革已成为当前和今后中小学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从国家改革之初到如今几十年的教育实践,不少的学校和教师都在思索或探索多种模式的课堂教学。当然,这些改革实验是否卓有成效,是否能形成模式或体系,有待于时间的验证。但不管怎样,在国家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面对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结合实际创造适应我国教育特点的中国式素质教育方法是责无旁贷的。

二、启发式教学与学生的创造表现

其实,世界许多发达国家早已摒弃了教师和学生间的“教”与“学”的传统教学模式,着重采取启发式教学的方法,其目的在于拉近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教师常用探讨、谈心、辩论等方法来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非常重视对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允许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地提问或发表自己的观点,鼓励学生向传统的定理、定义,权威的结论进行挑战,鼓励学生对新的观点、新的领域进行探索。目前国外流行一种“7分钟教学”形式将可能发展、取代“一言堂”的教学模式。现在,我国各大城市的中小学生的教学模式及课堂时间的分配结构越来越有科学性、越来越注意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来发挥其创造性的学习及实践。一位去英国的访问学者在一所初级小学的走廊看到一幅很有趣的画。画面由小孩的脚印构成。校长介绍说这是一位学生在脚上涂上颜料后用脚踩出来的。孩子的内心深处都有他自己的一跟弦,发出自己的调子,因此,要想那颗心与我们的心相呼应,就得使我们自己能和上这根弦的调子。这幅画就是孩子的创造性的表现,它发出属于自己的调子,展示其内心深处的声音。

三、诱导学生好奇的实践尝试

人对自己周围的事物有着天生的好奇心,所有人对学习的求知渴望是不可抗拒的。但是由人们所受教育及生活经验积累程度的影响,人们与生俱来的这种天生好奇心会逐渐的减弱。对于人类来说,知识和文化的发展具体地分应有两种渠道:一是人们经验积累过程中的创造,二是利用人们好奇心理的天性,用培养和教育的方式取得。所以,教育方法的缺陷造成对学生天性的泯灭,将是我们教师一种不可原谅的过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拔动学生的好奇心灵,引导学生养成勤于思考和乐于分析的良好学习习惯,是我们作为老师的一种神圣责任。

启蒙主义思想家卢梭在《教育论》一书中写道:“孩子们是伟大的摹仿者,他们都喜欢画画,我希望我们的孩子们学习这种艺术,不是为了学会艺术的本身,而是为了获得观察和敏捷的手法”。学生观察的兴趣一但产生,他们自然会对其感兴趣的事物进一步地探索。其中摹仿也是一种探索的方式,目前部分青少年学生对卡通画的爱好盲目和摹仿近似于痴迷的程度。例如:我的一个学生在许多课上都喜欢画卡通画,而且所画的人物比例严重失调。有一次我在美术课上将他绘画的作品作为我的课堂的范例,让同学们分享他的快乐,同时启发同学对其作品进行赏析,着重结合美术课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根据这位同学的作品中的人物结构、比例进行分析,广开言路地通过学生自己在赏析作品过程中弄清了人体结构与比例关系。第二节美术课,我还有意安排学生进行人物速写写生。让同学们通过直掌握男、女身长比例标准尺度,并在课堂上请同学们对自己作品互相讲评。利用这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使同学在有关人体比例结构的合理性方面有一个鲜明的、清晰的科学认识,最后我用提问方式向以前那位痴迷于卡通画的同学提问:“你觉得你现在的画与你以前画的卡通画人物在人体结构比例方面有什么明显的区别?”他十分准确地回答我:“以前画的人物是上身长,下身短,脑袋大。现在知道的是人体长为八个头比例。”因此,我圆满地完成了在“人体结构课”的预期教学计划,并取得较好教学效果。

青少年随着身心的健康成长、智力的提高逐渐感知审美。审美是一种内驱力,它能推动学生自觉地主动地学习,还能启发人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行为。如学生看了一件或几件美术作品后,往往会产生悦情悦意的感觉,由此激发的绘画兴趣随即萌发。学生想要模仿着画,甚至想超越它,这是一种可贵的创造欲望。这种欲望是一种美的启迪,同时也是对美的追求。因此,启发诱导学生的创造热情是美术教学的目的。如在教学中针对同学们理解思维的千差万别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辅导;也可采用“激励效应”启发学生发挥他们自身的长处,然后再通过表扬或开展相互竞争活动,将好习作展示、传观等方法来引发学生探讨观摩。把学生的每次作品都分期分批的放到空间、环境里面去,悬挂或摆放在班上展览,让学生每一天都能看到自己的学习成果,同时就会多次下意识地将自己作品同其它同学的作品进行比较分析,不断地自我提高。

四、培养观察的习惯有利于学生的创造能力的提高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关键是引导他们学会观察,培养善于观察和发现美的习惯,时时做观察生活的有心人。青少年时期随着独立的思考与探索倾向的形成,他们喜欢观察各种周边的事物,对事物的发展特别是艺术(形体和色彩)具有强烈的兴趣。针对青少年学生的这种特点,本人常常在花卉植物写生课堂上,打破教学的常规,先让学生自行观察写生,这样容易在学生的作品中发现他们存在的问题,然后与同学们共同进行分析,最后再提出教师的教学要求,使学生能很快的掌握花卉结构、生长规律、叶脉的形状及走向等方面知识与绘画技巧。学生经过教师的启发后,会发现他们再一次观察与前次写生的差异很大。这个时期的启发作用,在培养学生个性思维的发展、训练创作能力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观察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应贯穿美术教学始终,低年级应以观察图画为主,中高年级应以观察实物为主。多安排学生到室外写生,营造情景氛围,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色彩,有了丰富的绘画经验和积累,才能由此及彼、触类旁通,从而创造出内容更丰富的作品。随着年龄的增长、创作技巧的发展、创造力都会大大地提高。批评的敏锐性和自我意识的逻辑性亦随之改进。

篇(8)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4-0049-02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目标,旅游教学也不例外。在旅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文章结合旅游教学的实际工作,探讨分析了旅游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意义,并提出了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策略,希望能够引起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进一步关注,能够对教学工作发挥指导作用。

一、旅游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意义

创造力是人类思维的较高形态,也是每个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技能。在旅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教学工作的重要目标。教学大纲有相应的规定: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更好的落实大纲的要求,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以此为指导,重视采取相关的策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以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的旅游专业人才。

2.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体现在成绩、品德等方面,还应该包括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等等。在旅游教学过程中,如果不重视采取相应的策略,不重视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必将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也影响了学生将来的就业。因此,在教学中,任课老师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创设相关的情境,营造有利于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氛围,促进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高自己的创造力。

3.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时代的呼唤,更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作。创新人才的培养可以有多种形式和方式,但不管采用何种形式和方式,都离不开教育教学工作。在旅游教学中,采取相应的策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与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创新性人才的培养,为整个社会输送更多的优秀的旅游专业人才。

二、旅游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途径与实践

1.巧妙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良好的教学情境不仅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融入真实的情境当中。教学实践表明,这种方式既能够加深学生对旅游知识的理解,又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维,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营造良好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在旅游教学中,授课老师可以利用直观的模型,将抽象转化为具体,给学生以更多的思考的机会,激发学生创新的火花。此外,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材料,适当的设计思考题。让学生进行积极思考,并敢于提出问题,回答问题。这样不仅能够锻炼学生处理实际工作中出现问题的能力,还能够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3.巧妙运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以将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辅助工具,运用到旅游专业课程课堂教学中来,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教师可以进行录像,然后将录像在多媒体上进行放映,通过视频就可以清楚的了解学生的表现,了解学生观察问题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知道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对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的失误进行指正,使学生逐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自己的服务态度和服务水平。

4.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了让学生保持对旅游专业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教学过程中要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接受能力。第一、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大胆进行创新,大胆质疑。第二、课堂教学要重视创造机会,让学生进行课堂实践,给学生以动手操作的机会。例如,在餐巾折花教学上,在讲述基本折法之后,要引导学生想象,使学生充分发挥创造力,折出多种不同的花型,对于创新的要给予肯定和鼓励。在调酒练习中,要品味鸡尾酒的美味和口感,亲手配置,掌握调酒的方法,制造出不同口感的酒,以更好的满足游客的需求。

5.做好教学评价工作,鼓励进行创新思维。在培养学生创造力的过程中,做好教学评价工作也是比不可少的策略。教学实践表明,在教学中,如果缺乏对学生进行恰当的评价和指导,往往会导致学生缺乏信心,对学习逐渐失去兴趣,进而影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学生需要表扬和肯定,尤其是在创造力的培养过程中,对于学生一些稀奇的想法,一些在旅游实际工作中有独特见解的想法,教师不应该指责和批评,而应该鼓励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思考,鼓励标新立异。每个学生都有创造力,而要充分发挥出来,首先就得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应该善于把握每个学生的个性,对性格不同,表现不一样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并善于肯定学生的成绩和进步,提高学生对旅游专业学习和工作的兴趣,为每个学生的成功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旅游专业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它需要长期的积累,需要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今后在教学工作中,我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策略,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他们以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韵琴.高职旅游资源学范式教学改革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7(18)

[2]毛元金.论如何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8)

[3]王.情景教学法在高职旅游英语实训教学中的应用[J].太原大学学报,2011(1)

篇(9)

近年来,我国的中小学教育迅猛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以推进素质教育和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正成为每个学校教育教学的主流。然而,往往有一部分学校却或多或少地忽略了学生的安全教育。俗话说,生命大于天。一次很小的失误,一个很小的坏毛病,就可能引起一起重大的事故。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14460名中小学生在各种意外事故中死亡,相当于每天死亡39人。这个情况令人难以置信,但却是事实。

一、电对中小学生造成危害的原因分析

今天,我要说的是有关电的危害。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迅速走进了我们的生活。在生活当中,我们的很多事情都和电有关,像日常生活中的家用电器、照明、出行车辆、通讯等,所有这一切给我们带来了方便与欢乐,但同时又给我们带来了痛苦和泪水。在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由于电而引起的事故和火灾等,这些都是不正确用电和不注意用电造成的。成人尚且如此,对于孩子来说,危险更容易发生。电对孩子造成伤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用电意识不强造成的。中小学生获得的用电知识较少,而我们家长往往只顾忙于自己的事情,忽略了对孩子这方面的教育。等到事情发生了才意识到,后悔也来不及了。

二、家长及学校应采取的预防措施

电时时刻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给我们带来了视觉、听觉等方面的享受和刺激,而中小学生正处于好奇心、求知欲特别强的时期,对于这些感官上的刺激特别兴奋,总想去接触或者是探个究竟。而电具有能量和自己的规律,一不小心就容易出事故。这就需要他们对于电的知识进行专门的学习和探究。中学生或多或少接触了一些电的知识,而小学生有关这方面的知识,则只有靠我们这些父母了。而我们当家长的,往往只注意孩子学习成绩的好坏,而忽略了孩子的安全教育,尤其是有关电的教育。而有些家长本身这些方面的知识就少,教育就更无从谈起。这就需要我们家长平时多看看这方面的知识,从而更好地去教育好我们的宝贝。例如哪些用电器可以让孩子使用,哪些不能让孩子使用;使用电器有哪些注意事项;不要用铁丝等金属触碰带电插座等。给孩子解说的时候要有耐心,说清楚,讲到位,注意事项要特别强调等。我们家长还要经常提醒孩子,切不可掉以轻心。而对于中学生来说,虽说老师也讲了,他们平时也接触了一些用电知识,但那都是一些皮毛。由于中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更强,且动手操作能力也很强,平时的学习中也需要接触这些知识,因此在用电操作时要更加小心、谨慎。俗话说,淹死的都是会水的。另外,中学生自控能力还不成熟,心态还不稳定,有时更容易出现危险。因此,除了要加强学生自身素质,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还要加强教师的法律意识、安全意识,提高教师的道德水平。为此,学校领导要全面依法治校,依法治教,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等法律法规,提高教师的法律意识,规范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通过依法办教育、依法管理,使每位教师知法、懂法,努力创建良好的校园环境,打造一个平安校园。每个班主任教师要组织学生多听一些有关电的知识讲座,多开一些有关电的知识讨论,并通过办黑板报等形式来提高学生的防范意识。每个任课教师特别是专业课教师,在讲到有关电的课程时,要特别细心、认真,要讲透彻,让学生充分理解,争取做到防患于未然。

三、教师上课时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篇(10)

未来社会发展的核心是人的发展,提高人的素质已成为关注的热点。作为基础教育中的学科――小学语文,理应为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服务。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创新既是使民族和社会富有生机与活力的条件,也是提高民族和社会文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更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象征之一。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习惯和创造能力,一方面要重视培养独立思考能力,这是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基础和前提;另一方面要重视唤起学生的情感活动,这样才能有个性,闪现出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火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语言文字运用的体会、分段、归纳段意,只要合情合理,都应当肯定并加以鼓励;因为在教师的鼓励声中,很可能产生创造型人才。

教学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蕴藏在学生身上的巨大潜力挖掘出来,是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首先要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教师只作必要的启发、适时的点拨。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控者,要善于创造一种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情绪状态中,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并积极主动地投入进去,动脑思考、动口表达。教师要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也可以不求统一,学生根据各自的发展水平“各取所需”。在学习形式上应以个体学习为主,强调独立思考,充分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篇(11)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6-0239-01

一、当下中学美术教育形式

我认为,不仅要开设开展好美术课程和各种课外活动,更要加强对美术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我国中学美术教育的实际情况又如何呢?根据我的了解认识有以下几点:

1、观念认识上存在误区,应试教育仍占主导,美术课程意识淡薄,淡薄的课程意识使得美术课程在普通中学中形同虚设,教师、学生均不重视,往往只能消磨时间,流于形式。

2、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模式陈旧

在中学美术教育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美术、启发学生智慧、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引路人。然而目前普通中学的美术教师相对较少,而农村的美术教师不仅数量严重不足,而且师资水平参差不齐,美术教师的素质普遍不高,很难完成美术学科的教学任务,影响了美术教学的质量。这对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造成了消极的影响,使美术课程完全背离了课程设置的初衷,无法承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教学目标。

3、功利思想影响了中学美术教育

在高考压力下,部分学生和家长为走“捷径”,被迫参加各类短期美术急训班,“病急乱投医”,不考虑个人是否具有美术专业学习的主客观条件,片面追求专业课的学习而不重视文化课知识的积累,急功近利的思想严重。美术带给孩子整整一个少年时代的只是痛苦,已经不再是享受和快乐了。

4、教育针对性不强,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

因为美术课不作为考试科目,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显得十分随意,多把简单、基础的美术知识作为授课内容。

二、如何培养中学生的艺术认识兴趣

1、重感知的升华,让学生在直观感觉中提高“眼力”

眼力,即观察事物的能力,捕捉审美对象的艺术美能力,也即“看”作品的本领。人的智力结构主要是由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活动力等因素组成,其中观察力是人们全面、 深入、正确认识事物的一种能力。观察是人们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的重要途径;观察是思维的先导。它又是视 觉艺术最基本的活动,也是美术教学训练的起点。

2、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创造能力和想象力

创造想象能力的培养是审美教育的最高目标。有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为发展理性认识的内容,有目的、有重点地进行临摹教学是必要的。故而在美术教学中贯彻“启发式”教学方法,对学生的艺术创造想象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新的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应该从塑造人的角度来探索,更加注重学生的心理感受和个性发展,挖掘学生潜在的能力,培养开拓精神的创造性思维。”

三、中学阶段如何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创造拓展

美术基础知识主要是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方法,研究物质基本特征——形态、比例、结构、色彩、明暗、空间感、立体感、质感、量感等。培养他们观察、记忆、想象和创造等思维能力。具体有三种:临摹、写生、创作。

临摹:通过借鉴优秀美术作品,并且把它画下来,训练学生对优秀作品的认识及技法的表现,有利于提高绘画水平。

写生:通过实物的观察,充分认识物体的形体、结构、颜色、质地等特征,在进行描绘的过程中,注意构图比例、明暗、色彩、空间等,经过多次反复的观察、描绘、从整体到局部,再从局部到整体。这种包含着认识、记忆、表现的多次练习,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美术技能。

创作:通过一系列的练习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加深对各种物体的理解,并掌握表现物象的必要方法和表现技巧从中领略和锻炼对客观事物“美的感受”。培养学生全面观察、分清主次、抓住本质、取舍概括、分辨美、丑。并启发学生在实际运用艺术规律时,去发现美、创造美。

长期以来,一些美术教师过于强调学科中心,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失去了自我探究的动力和习惯,严重压抑了自身潜能的发展,学生的创造力被压抑了,所以在教学中,应积极探索多种途径,科学地设计课堂教学,不断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使他们逐渐成为一个素质全面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