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大学生责任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2-05-26 10:28:24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大学生责任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大学生责任论文

篇(1)

信息化时代,以网络为基础形成的网络文化,内容涵盖面广、信息量大、更新速度快、使用便捷,大大缩短了彼此之间文化交流的时空距离,为大学生责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背景和广阔的虚拟空间。作为大学生责任教育主体之一的教育工作者,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空间的无限储存能力,事先将责任教育相关内容巧妙地融入网络文化之中。大学生在享用网络文化大餐时,自然而然地接触到各类责任教育信息,达到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这样一来,既可以避免大学生对显性责任教育的抵触情绪,又可以弥补现实世界责任教育受到时间、空间限制的缺陷。

2.网络文化的动态性增强了大学生责任教育的魅力。

教育者可以利用网络文化的动态性实现两个转变,增强大学生责任教育的魅力,提高责任教育效果:一是变枯燥的理论灌输为生动的情境式学习。教育者利用网络文化灵活多变的变现形式结合教育内容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让大学生身临其境、体验责任情感。在体验中感受责任魅力,然后在恰当的时机加以引导,培育健康的责任情感,激发责任情感内驱力,使大学生积极主动承担自己的责任。二是变抽象的知识学习为具体的案例分析。教育者利用网络文化的动态性为大学生责任教育精心挑选有时代感的鲜活的真实案例,吸引大学生积极分析、讨论,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在主动探索中获得了真知灼见,消除了因灌输引起的厌烦情绪,增强了责任教育的魅力、提高了责任教育的效果。

3.网络文化的交互性提升了大学生责任教育的时效。

在现实社会中,大学生责任教育通常以教育者单向传输为主导,有关信息呈单向运行,教育者很难及时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而自由、开放的网络文化为大学师生搭建了一个畅通无阻的交流平台。在这里,教育者可以将教育计划、教育意图以及教育要求、教育信息等能够及时地传达到每一个大学生,大学生也可以大胆地发表自己对责任的看法以及自己对责任教育的切身体会、感受及困惑,实现责任教育信息的双向交流互动。在交流过程中,教育者可以及时为大学生解疑释惑,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责任观;教育者可以全面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根据大学生的主体需求调整责任教育方案,做到因人施教,提升大学生责任教育的时效。

二、网络文化时代大学生责任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1.网络文化多元性干扰了大学生责任教育的方向。

在多元的网络文化时代,各种思想、责任观念蜂拥而至、相互交锋,教育者传授的一元责任观念受到冲击和挑战。大学生理论根基不深厚、社会阅历不丰富、信息素质不全面,非常容易受到不良思潮的影响,在责任认知上发生偏差。更有甚者,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为了维护自己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借助网络信息技术的优势有意推崇西方意识形态色彩浓厚的责任观念,试图影响我国大学生责任认知,弱化大学生的国家责任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

2.网络文化的无中心性弱化了教育者的影响力。

在传统的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处于绝对的中心地位。但网络文化的介入,使得教育活动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网络文化是多向交流的平等文化,所有网民都是网络文化的参与者和创造者,彼此之间地位平等、机会均等,每一个网民都可以是“中心”、都可以是“权威”。“网络思想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被教育者都是网络的主体,他们之间地位平等,不存在上下级的关系及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网络文化这种“去中心、无权威”的特性,导致教育者中心地位沦陷、权威丧失,其对大学生的影响力也随之大打折扣。

3.网络文化的虚拟性增加了大学生责任教育的难度。

在虚拟的网络文化空间,网民可以隐匿自己的真实身份,很容易摆脱现实社会中各种要素的制约,因而可以自由释放自己的情绪、甚至发表过激言论而不必为自己的行为承担现实责任。由于脱离了“熟人”的目光、社会舆论的监督,自制力不强的大学生网民极易放纵自己、为所欲为。原本在现实社会中不敢说的话、不敢做的事,在虚拟的网络却可以肆无忌惮地去说、去做,颠覆了人类道德标准,混淆了是非价值观念。网络文化在某种程度上让大学生处于一个失控的空间,这就要求高校必须及时占领网络文化主阵地、掌握网络文化主导权,无疑增加了大学生责任教育的难度。

三、网络文化时代大学生责任教育新举措

1.坚持指导,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责任观。

责任观,是责任主体认识责任、履行责任的态度和观点。正确的责任观不是自发形成的,是需要正确的理论指导,通过正确的方法,不断努力才能树立起来的。大学生责任教育必须坚持指导,只有坚持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我们才能正确分辨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和支流,才能顽强抵御各种错误思潮的入侵,才能准确辨别错综复杂社会现象的是与非;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坚定责任教育的正确方向,才能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责任观。责任教育的内容重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价值观多元化的时代,通过责任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和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正确认识个人同国家前途命运、社会发展的关系,坚定自身的历史使命,懂得珍爱生命、关爱他人、奉献社会和服务人类,忠实履行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以及对人类的责任。

2.优化校园网络文化资源,打造大学生责任教育宽广平台。

在网络文化时代,占领主阵地、发挥主渠道作用必须优化校园网络资源,实现政治理论课向网络的延伸,突破传统教育的时空限制,打造大学生责任教育网络平台:一是创建大学生责任教育专题网站,丰富责任教育形式。教育者将与责任观相关的知识和文件上传到网站,占领网络责任教育新阵地。二是搭建交互学习体验的平台,增强责任教育渗透性。高校利用QQ群、BBS、BLOG等网络工具搭建责任教育交互性学习体验平台,可以实现师生之间民主式平等交流和心灵的沟通,可以消除大学生因权威式灌输教育引起的强烈逆反心理,可以提高大学生对老师传递的责任信息的认同度,从而使大学生愿意、乐意接受相关责任教育理论,并以此指导自己的行为。

3.健全网络舆论引导机制,提高大学生责任教育正面引导力。

首先,事先引导,为大学生责任教育“定向导航”,掌握主导权。一方面,面对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科学合理策划主题,大力宣传责任教育理论,创造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产品,牢牢掌握话语主导权,使网络成为主流舆论“放大器”,形成正面舆论强势。通过营造良好的、积极的责任教育氛围,鼓励大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促进大学生责任意识养成;另一方面,面对网络文化内容良莠不齐、泥沙俱下的客观事实,我们必须以科学文化为引领,加强对校园文化的监控和管理,强化健康的舆论导向,实现正能量的传递,防止大学生责任意识淡化,在网络世界中迷失自我。其次,事后救助,为大学生责任教育“扶正祛邪”,掌握主动权。网络文化“去中心、无等级”的特性,注定其不会风平浪静。对于大学生网民中的不良思想、不利苗头,决不可掉以轻心、任其发展,我们必须“准确把脉、及时治疗”,防止事态恶化。强化主流言论,牢牢掌握话语主动权,帮助大学生客观全面、理性辩证地看待问题,主动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

篇(2)

1.引言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严峻,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究其原因,除了客观的社会环境,大学生自身存在的职业定位不清、职业决策不当、对职场及职业了解不足、不具备岗位要求的某些基本素质能力等问题更是其就业难的关键原因。

职业决策是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必要环节。由于种种原因,目前相当多的大学生在做出职业决策时出现困难,影响了顺利就业。同时,面对当前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就业环境,无论是对应聘单位、应聘方式、甚至是应聘结果,大学生都有很大的自由选择权,还可以采取一系列主动行为来增强自身的就业能力。就业难的现状要求大学生更具主动性,从而积极创造自己的就业机会。

主动性人格(Pr0activePers0nality)是目前已发现的最具预测力的人格特质。$ateman和Crant(1993)认为〔z7:主动性人格作为一种倾向性的特质结构,存在个体差异,这种差异会影响个体采取行动改变环境的过程。主动性个体主动改变环境,较少受环境约束;他们能识别有利机会,并采取一系列主动行为,直到能带来有意义的改变。相对而言,不主动的个体表现了相反特征:他们被动地对环境做出反应,消极适应环境,甚至为环境所塑造;他们无法识别机会,更不用说抓住机会来做出改变。

职业决策困难(careerdecisi0n-makingdifficulties)是职业心理学领域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杜睿(2006)提出了我国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四因素结构:职业信息探索是指个体主动获取信息,多种渠道获取信息;职业自我探索是指个体主动探索自我,多种渠道探索自我;职业规划探索是指个体主动寻求职业决策、职业规划的信息;职业目标确定是指个体对未来职业发展目标的确定程度。本研究中的“职业决策困难”涉及在整个决策过程中所遇到的所有困难。

大学生主动性人格对解决他们的职业决策困难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是,我国对于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的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对于主动性人格及其与职业决策困难关系的研究更是非常困乏。鉴于此,在我国文化背景下,基于就业难的社会间题,针对大学生的主动性人格和所有大学生都不可避免出现的职业决策困难,研究二者的内涵及其之间的关系,十分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是一个有价值的研究方向。

2.研究设计

2.1研究方法

本研究将问卷法与访谈法相结合,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采用Bateman,Crant(1993)编制的“主动性人格问卷(PPS)”和杜睿(2006)编制的“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问卷,"2个量表作为研究工具。为保证样本更具代表性,根据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男、女生比例,随机抽取大一至研二的学生,学科覆盖管理、工科、理科和文科。第二阶段采用访谈法对问卷法的研究结果予以支持和补充。访谈提纲根据第一阶段问卷法量化分析的结果设计,选取北航大一至研二的30名学生,其中每个年级5名学生,包含3名男生和2名女生。

对回收的有效数据用SPSS17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访谈信息进行整理和总结;结合量化研究与定性研究的结果进行分析。

2.2量化研究工具

“主动性人格量表”是单一维度,包含17个项目,采用Likert7级量表计分,从1到7分别表示“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得分较高,则代表具有典型的主动性人格。在本研究中,此量表的。系数为0.902。

“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问卷”由职业信息探索、职业自我探索、职业规划探索和职业目标确定4个维度构成,包含16个项目,采用Likert5级量表计分,从1到5分别表示“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得分越高,说明职业决策困难水平越高。在本研究中,总量表的。系数为0.906,4个分量表的。系数分别为0.747,0.656,0.623和0.700。

3.研究结果

本研究共发放问卷350份,回收有效问卷303份,有效回收率86.6%。其中,男、女生人数比例约为7:3,管理、文科、理科和工科人数比例约为Z:i:2:2,本科、硕士人数比例为3.7:1,农村、小城镇和大中城市生源人数比例约为5:5:4。由于篇幅限制,本文将不罗列数据处理过程。

3.1主动性人格

被试总体主动性人格的均值为79.267,标准差为15.672;男生均值为79.488,标准差为15.401;女生均值为78.744,标准差为16.371。男、女生在主动性人格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在平均水平上,男生具有更高的主动性人格。不同学科类别大学生的主动性人格存在显著差异(p=0.00l)0用Sidak法进行两两比较的结果显示,管理学科学生显著高于文科生、理科生和工科生(p1=0.023,p2=0.018,p3=0.003),文科生、理科生和工科生无显著差异。本科生的主动性人格显著低于硕士生(p=0.009)。来自不同家庭大学生的主动性人格存在显著差异(p=0.0414)。用Sidak法进行两两比较的结果显示,农村生源显著低于大中城市生源(p=0.0350),小城镇生源与大中城市生源无显著差异。

3.2职业决策困难

女生的职业决策困难总分和各维度得分均显著高于男生伽1=0.004,p2=0.012,p3=0.008,p4=0.029,户=0.005)。不同学科类别大学生的职业决策困难总分和各维度得分存在显著差异(p1=0.00l,p2=0.0l0,p3=0.005,p4=0.010,p5=0.000)。用Sidak法进行两两比较的结果显示,在总分上,文科生显著高于理、工科生(p1=0.007,p2=0.003);在职业信息探索维度上,文科生显著高于理、工科生(p1=0.013,p2=0.025);在职业自我探索维度上,工科生显著低于管理、文科生(pl=0.026,p2=0.011);在职业规划探索维度上,文科生显著高于工科生(p=0.032);在职业目标确定维度上,管理学科学生显著高于理科生(p=0.029),文科生显著高于理、工科生如1=0.00l,p2=0.002)。不同年级大学生的职业决策困难总分和各维度得分存在显著差异(p1-5=0.000)。用Sidak法进行两两比较的结果显示,在总分上,大一显著低于大三、大四和研二如1=0.00l,p2,3=0.000),大二显著低于大三、大四、研一和研二如1=0.00l,p2,4=0.000,p3=0.004);在职业信息探索维度上,大一显著低于大三、大四和研二伽1=0.041,p2=0.004,p3=0.000),大二显著低于大三、大四、研一和研二(p1,2,4=0.000,p3=0.003);在职业自我探索维度上,大一显著低于大三、大四和研二(p1=0.003,p2=0.002,p3=0.000),大二显著低于大三、大四和研二(p1,2,3=0.000);在职业规划探索维度上,大一显著低于大三、大四和研二.1,2=0.000,p3=0.001),大二显著低于大三、大四和研二(p1,2,3=0.000);在职业目标确定维度上,大一显著低于大三、大四和研二如1,2=0.0l0,p3=0.000),大二显著低于大三、大四和研二(p1,2,3=0:000)。在总分、职业信息探索和职业自我探索维度上,本科生显著低于硕士生((p1=0.014,p2=0.00S,p3=0.040);在职业规划探索和职业目标确定维度上,本科生和硕士生不存在显著差异。在总分、职业信息探索、职业自我探索和职业目标确定维度上,来自不同家庭的大学生存在显著差异如1,2=0.00l,p3=0.007,p4=0.003)。用Sidak法进行两两比较的结果显示,在总分、职业信息探索和职业自我探索维度上,农村生源显著高于小城镇生源(p1=0.002,p2=0.001,p3=0.009);在职业目标确定维度上,农村生源显著高于小城镇和大中城市生源(p1=0.007,p2=0.022)。

3.3主动性人格和职业决策困难

不同程度主动性人格的大学生在总分和各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p1-5=0.000)。用Sidak法进行两两比较的结果显示,学生的主动性人格,在总分上,高者显著高于中等和低者(p1,2=0.000),中等者显著高于低者(p=0.033);在职业信息探索维度上,高者显著高于中等和低者(p1=0.001,p2=0.000),中等者显著高于低者(p=0.015);在职业自我探索维度上,高者显著高于中等和低者(p1,2=0.000);在职业规划探索维度上,高者显著高于中等和低者(p1=0.004,p2=0.000);在职业目标确定维度上,高者显著高于中等和低者(p1=0.007,p2=0.000)。

大学生主动性人格和职业决策困难总分、四维度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220.327,0.3000.252和0.259。因此,以大学生主动性人格为自变量,职业决策困难总分、四维度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主动性人格对职业决策困难总分、四维度的预测效率较高(R1=0.322,R2=0.327,R3=0.300,R4=0.252,RS=0.259,p1=0.243,p2=0.084,p3=0.060,p4=0.043,p5=0.055),回归方程有效(p1=0.000,p2=0.000,p3-0.000,p4=0.000,p5=0.000);以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四维度为自变量,主动性人格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职业决策困难四维度对主动性人格的预测效率较高(R1=0.016,R2=0.274,R3=0.537,R4=0.648,β1=0.951,β2=0.521,(β3=0.305,p4=0.213),回归方程有效(p=0.000)。

4.讨论

根据量化分析和访谈的结果,分别对大学生主动性人格、职业决策困难和二者之间的关系展开探讨。

4.1主动性人格

随着社会进步,社会分工的性别界限日益模糊。女性、尤其是知识女性的独立意识和主动意识日益增强,不甘落后于男性。高校教育对于男、女生具有同等期待,不会歧视女生,也不会对她们降低标准。因此,男、女生在主动性人格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管理学科学生的主动性人格显著高于其它学科的学生。一方面是由管理学科的专业性质、毕业后的工作性质等因素决定的;另一方面,管理学科学生的就业去向更广、更灵活,这促使他们更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和更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以便寻找一份更理想的工作。而文、理和工科生,可能就算采取更多的主动行为也无法改变自己的就业去向。

硕士生的就业需求比本科生更强烈,因为不少本科生毕业后继续攻读硕士学位。硕士生的经历普遍比本科生更多,具有更细致的职业生涯规划和更强的目的性,可能惰性相对弱并更能发现采取主动行为给自身发展带来的好处。所以本科生的主动性人格显著低于硕士生。

农村生源的学生普遍毕业后不愿意回农村工作,努力改变命运的信念很强,所以主动性人格较强。此外,农村、小城镇和大中城市生源的学生,在家庭条件、成长环境上依次更优越。优越可能使人享受安逸、养成惰性,从而降低主动性人格。

4.2职业决策困难

男、女生生理条件有差异且社会角色不同,使社会和家庭对女生的期望相对低,使女生在求职过程中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性别歧视,因而使女生在面临职业决策时很可能降低自我效能、影响对胜任某一岗位的信心。值得庆幸的是,随着社会发展,越来越多的知识女性走向职场并获得成功。虽然女生存在更大的职业决策困难,但是并没有使她们甘于落后,反而使她们更加努力。

理、工科专业性很强,专业和岗位对应性明显,一般都是技术岗,所以其学生在做职业决策时方向较明确。管理学科专业性较强,其中一些专业兼具文、理科性质,就业去向较广和灵活,虽然这是一个优势,但也是一个劣势。文科的专业性最弱,职业决策的目标最不明确。所以,职业决策困难是存在学科差异的。

大一学生刚进人学校,主要任务是完成高中生向大学生的角色转换以适应大学生活,对所学专业和未来职业都不甚了解、且也不急于了解。大二学生已经逐渐熟悉大学生活,专业学习也逐渐步人正规,开始有了初步的职业生涯规划,但缺乏科学和系统的辅导。大三学生会主动考虑职业选择问题,开始考虑求职或者继续攻读硕士学位的两难选择,其职业决策意识显著增强。大四学生面临毕业,职业决策意识更强,从而职业决策困难也更大。研一学生步人新的学习阶段,职业决策意识比大三、大四学生有所降低。研二学生再次面临毕业,普遍选择求职,少数选择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且一般而言,研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最充分,职业决策意识最强,从而职业决策困难也最大。在访谈中发现,不少大学生对职业决策的理解,还仅仅停留在“职业决策是临近毕业时的事情”,并不把职业决策看成是持续终生的人生规划。所以,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辅导的重要性。

学历是求职的拍门砖之一。争取更理想的职业是学生本科毕业后继续攻读硕士学位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硕士生比本科生具有更强的职业决策意识,从而导致更大的职业决策困难。此外,虽然硕士生的就业面可能比本科生更广,但他们的就业需求却更迫切。

相对于非独生子女,独生子女被家庭包办的更多,成长环境更优越和安逸。农村中独生子女较少,所以农村生源的学生从小就有更多的决策机会。考上大学,农村生源的学生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在职业决策的过程中,他们同样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4.3主动性人格和职业决策困难

篇(3)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艺术品经济学》,项目编号:10yjc76001。

人文是指人类社会中的先进思想即人的文化。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体现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规范与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社会分工推动着现代大学专业的不断细化。在这样的历史进程中,大学生人文教育有被弱化的趋势。这种趋势在世界各地的大学中都不同程度的存在。怎样培养和提高大学生人文修养是摆在全世界大学教育者面前的共同课题。

提高大学生人文修养的必要性

在人类社会中更应该重视人的文化。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必须得到重视和传承。大学教育中应该集中体现在对人类社会中先进的、科学的、优秀的、健康的人文成果予以介绍和解读。马克思理论体系明确要求:全面发展的人才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全面提高大学生的人文修养是时代的要求,是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必然要求,是坚持改革开放、与世界经济接轨的必然要求。

任何人的人文修养都不是先天就有的。从我国教育的现实条件来看,每个人都存在于不同的人文环境和文化语境之中。无论是在城市或是乡村,现实社会生活的不同使得每个人都存在着不同人文素养。生长环境的不同使得进入高校的大学生们的人文修养有显著的差异和不同。另外,以中考、高考为指挥棒的教育模式使得进入高校的大学生们存在着知识结构雷同、人文修养不足的问题。怎样培养出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大学生,不断以与时俱进的态度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是大学教育理念创新的核心所在。大学教育的分科结构和大学生毕业后所存在的就业压力使得大多数高校的大学生都不同程度存在着重视专业课程的学习,而不重视文化类课程的学习。大学生们对人文思想的探究精神明显不足。许多大学生认为“那没有什么用”。不可否认,现实的就业压力使得大学生们需要更多学习专业知识。然而,站在大学教育与个人的人生发展的高度来说,怎样在四年大学时光中使大学生成长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是高等教育工作者的历史担当。所以,大学生人文修养的全面形成与提高是摆在高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

大学生人文修养的全面形成与发展的路径选择

大学生人文修养的全面形成需要正确的引导和良好的环境。这就需要高校的教职员工和领导阶层努力建设校园文化软实力。努力在校园中形成优良的教风、学风。让大学生在充满人文精神与人文气息的校园环境中感染大学精神,不断提升自我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人文修养的全面形成。

1.扩充多学科认识体系,不断促进大学生人文修养的全面形成

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衍生出当今社会的诸多学科。农耕社会结构所存在的“三百六十行”在今天已经发展成多元的学科体系。高等学校中所谓“专业”是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为解决社会生活中的种种问题而被人们创造性地“发明”出来,针对人们社会生产生活中所出现的具体问题的系统性的解决方式。社会的分工促使社会人才知识的专业化。作为培养现代化人才的大学有必要从专业和综合两个维度提高大学生综合能力。

这就要求教师在具体课堂教学上不但要将专业知识介绍给大学生,而且更需要在此过程中不断引入其他学科的优秀成果和新的方法论。这些内容的拓展有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与人文修养的提高。这就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给大学生准备授课内容时尽可能在“专”和“博”之间找到那条“黄金分割线”,使大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能够举一反三,并且能逐渐找到适合自己解决专业问题和社会问题的真正属于自己的方法论。

2.以兴趣为原动力,不断扩展大学生知识结构

大学生来自五湖四海。进入大学以前,每个大学生都有自己的社会文化环境。融入大学生活的意义之一就是要教师善于发现大学生的兴趣点,在此基础上不断加以引导。所谓“有教无类,循循善诱”。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和日常交往中使大学生能够不断扩展大学生知识结构,逐渐建立起每一个大学生自己的知识体系。并在此基础上竖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将来进入社会,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作好准备。

3.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促进大学生人文修养的全面形成

促进大学生人文修养的全面形成是需要在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的实践中,逐步锻炼和培养的。首先要引导大学生多读、多听、多看、多接触各种人文艺术形式和流派。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健康的社会活动,促进大学生人文修养的全面形成。各种文化艺术形式之间都存在有机的联系,善于启发大学生对各种文化艺术形式的兴趣,有助于人文修养的提高。各种人文艺术流派之间也是有内在联系的,只有广泛涉猎各种文化艺术流派,才可能有比较、有鉴别。才可能采各家之精华,培养高尚的人文素养,促进大学生人文修养的全面形成。所以,大学生只有在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才有可能辨别真伪优劣,产生出自己的人文态度,培养出较高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刘久成:《知识经济与大学生素质论纲》,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0。

篇(4)

中图分类号:T P3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1(c)-0196-01

高校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是学生在完成全部专业课程学习之后,结合毕业实习,进行的最后一个综合性实践教学活动,是高校实现本科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对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以及专业技术素质与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高校扩招后,毕业学生数量剧增,高校专业教师指导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压力增大,指导学生人数和工作量成倍增加,而高校自身教育教学资源的发展,远远满足不了扩招后对学生培养的需求,如专业教师数量与水平、教师科研项目数量与经费、科研仪器设备数量与质量、专业实验室数量与面积,等等,很难满足对学生培养的需求,导致高校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呈下降趋势。因此,高校充分利用校外教育教学资源,将部分学生送出校外,在校外企事业科研单位进行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可以缓解高校教育资源的不足,大幅度提高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为此,武汉工程大学生物技术专业和生物工程专业,近10年来,进行了充分利用校外教育教学资源,提高生物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有关工作,另文报道。为了充分利用校外资源为高校人才培养服务,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充分认识大学生校外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理论价值与实际意义,现将高校利用校外教育教学资源,开展校外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价值与意义作如下探讨,以期为高校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提供参考。

1 利用校外教育资源,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和时代要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要充分调动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的积极性,共同担负起培养下一代的责任,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要创新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要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科技教育资源共享,推动高校创新组织模式,培育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团队。因此,高等学校充分利用校外教育资源,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和时代的要求。高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是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开展校外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与校外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联合指导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是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方式之一,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教育重要的实践意义。

2 开展校外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可以弥补校内教育资源的不足,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

高校扩招后,由于高校在师资、场地、资金、固定资产、设备、图书等诸多方面的教育资源的限制,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质量呈下降趋势是不争的事实。虽然我国高校之间教育资源存在一定的差异,甚至有较大的差异,但是,任何一所高校仅仅依靠自身校内教育资源,是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高质量合格人才的。高校校内教育资源是有限的,而校外的社会资源是无限的。因此,高校应该充分利用校内和校外两种教育资源为人才培养服务。充分利用校外教育资源,可以弥补校内教育资源的不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除了大部分学生在校内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外,将部分学生送出校外,在校外企事业科研单位,进行联合,培养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一方面,可以减少校内专业教师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人数,降低工作压力,提高校内毕业论文质量;另一方面,部分学生在校外进行毕业设计(论文),结合校外单位科研、生产和应用的实际选题,真题真做,研究工作条件、环境和经费有充分保障,研究结果对所在单位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和应用价值,校外单位满意,达到了互利双赢的效果,这样,可以显著提高校外大学生毕业论文质量。

3 开展校外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可以大幅度提高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篇(5)

大学生毕业论文(设计)能集中反映大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及理论水平的高低,更是对各专业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客观的检验。近年来,由于高等院校的扩招,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教育教学资源日趋紧张,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在教师和学生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忽视现象[1,2]。如一名指导教师指导学生过多、选题不当、一题多人等,致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提高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和院、系革新现有的毕业论文(设计)管理机制,完善对毕业论文(设计)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对指导教师诸如资格、权责、考评、奖惩及培训提高等一系列管理制度,细化对毕业论文的选题、撰写要求、书面格式、毕业论文撰写过程的管理及检查监督、答辩和成绩评定等环节的规范,从而使毕业论文(设计)的管理有章可循,使教师明确职责,使毕业论文(设计)的撰写和管理具有可操作性。

指导教师具体承担着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授业解惑”之重任,毋庸置疑,对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提高起着关键且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高度重视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工作,善于挖掘指导教师的潜能,有效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这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大学毕业生的综合素质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提高认识,强化责任意识

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提高的前提在于认识观念的提高。认识的提高,不仅仅对大学生而言,对指导教师亦如此。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不仅是一个实践教学环节,而且是实现培养目标要求的重要培养阶段,是所学知识深化和升华的重要过程,是大学生综合素质与培养效果的全面检验。它不仅担负着向大学生传授知识和技术,培养大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文献综述能力、实验(设计)及计算能力、外文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任务,而且影响学生的世界观、工作作风和综合素质。对此必须有充分认识。认识的提高要体现在责任意识的强化,要把毕业论文(设计)指导工作放在与课堂教学的同等甚至更高的高度,要把提高大学生毕业论文(设计)质量作为自己的职责,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切实履行指导职责。

二、加强自身素质,提高指导能力

毕业论文(设计)涉及知识面宽,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对指导教师要求比较高。指导教师不仅应具有系统、扎实的理论知识,同时要有较丰富的实践知识和实际工作经验。要提高指导能力,首先,要加强实践性环节的锻炼,要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指导学生实习、参与工程项目设计等方式和途径,深入生产和工程实际,在实践中总结和积累经验,为指导毕业论文(设计)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要积极申报科研项目,提高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为指导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积累丰富而有益的经验。再次,要加强学习,积极关注相关学科最新科研动态和学术成果,开阔眼界,使指导工作有一定的高度。最后,加强学科之间的交流,汲取别人的好经验、好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指导效果。

三、严格要求,切实保证质量

做毕业论文(设计)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走向社会开展调研,搜集有关材料,需要上图书馆、资料室查阅文献,需要进实验室、机房处理信息,时间跨度大,活动地点变化大,给指导教师的管理工作带来许多不便。做好管理工作,第一,要体现计划性。要对学生查阅文献、进实验室、撰写论文三个主要阶段的工作划定明确的时间表,并提出具体的要求,让学生都清楚自己正在做什么,将要做什么,使整个工作有章可循,思路明晰。第二,要检查落实。可以通过定期召开汇报会的形式,听取学生的进度汇报,辅以现场检查和指导,掌握每一个大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进展情况。对进展不顺利的学生要帮助其分析原因,找出症结所在。对那些精力不集中,或是拖拖拉拉、敷衍了事的同学,要严肃给予批评,督促其迎头赶上。第三,按毕业论文(设计)撰写的模板严格要求,规范论文(设计)的撰写。要求论文(设计)理论分析透彻清楚,实验数据准确无误,插图规范清晰,文笔流畅,层次分明,图文并茂。

四、加强人格修养,做到教书育人

毕业论文(设计)也是一项重要的育人工作。在指导工作中,教师的人格魅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人品才学都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力。要特别注意加强自身的师德修养,提高政治思想素质。要以自己高度的事业心、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去感染和教育学生,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

综上所述,指导教师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只要教师对毕业论文工作高度重视,正确选题、认真指导,大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水平定会迈向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篇(6)

据盛瑞生介绍,成立之初,中国平安就很重视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和对公益事业的投入。在从1994年到2003年的近十年来,中国平安一直在捐助希望工程。2003年8月,中国平安启动了一项全新的长期公益项目—“中国平安励志计划”,致力于为有梦想、有抱负的大学生提供成长和发展的舞台。

“在长期关注希望工程的过程中,我们渐渐地感觉到大学生群体的成长与进步也很重要。作为中国平安教育支持领域的一项重要工作,中国平安励志计划专注于青年学子的学业、创业和就业问题,积极整合社会力量为专注和有梦想的大学生提供帮助。”盛瑞生说。

新一代的年轻人生活在信息大爆炸时代,对碎片化信息和即时资讯的追求使得他们普遍缺少专注精神,以及与专注相关的体验和历练。为了鼓励大学生养成专注笃志和励志图新的品格及精神,中国平安在2003年设立励志计划论文奖,以促进经济、金融、保险等专业的大学生积极投身经济学理论研究与实践,帮助大学生增强自己的创新和专注能力。励志计划论文奖评委、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院长郝演苏对此评价说:“做学术研究如同做人,专注和创新都是必不可少的品质。”

经过多年的积累和沉淀,励志计划论文奖在高校和社会上产生了广泛而积极的影响,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学术成果。每年,中国平安公司都会将这些获奖论文结集出版,捐赠给各高校和各地图书馆。

经过6年的发展,2009年,平安励志计划从学术研究领域延展开来,开始关注在校大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为帮助大学生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创新意识和能力,尤其是为了给拥有创业梦想的大学生提供发展舞台,中国平安与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自2009年起联合举办“中国平安励志创业大赛”,为青年人搭建一个创业和就业平台,为有梦想的年轻人护航,为促进大学生创业计划的成果转化创造条件。4年来,创业大赛直接资助了40个创业项目,约3000支团队的数万名参赛者参与到创业培训和实践中。

2012年12月27日,以“专注为明天”为主题的2012年中国平安励志计划颁奖典礼在中央财经大学举行。与上一年不同的是,本届创业大赛首次引入风投机制,那些成长性强或有市场前景的项目在得到天使投资人以及风投专家认可的同时,更有机会争取“中国平安创新基金”最高100万元的直接投资。最终移动互联网创新项目Make Block凭借项目商业模式的创新性、标杆性、可操作性和推广价值,得到决赛评委一致认可,摘取创业大赛一等奖,获得了10万元创业基金。同时,还赢得了天使投资人和风投专家的青睐。

冠军团队队长王建军表示,创业大赛给创业者提供了一个展示的平台,对参赛者进行基础创业知识和技能培训,经验丰富的评委和投资人对项目进行细致的点评和指导,使参赛者不仅获得了奖金,还获得了宝贵的经验。

篇(7)

【摘要】提高对大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的认识。大张旗鼓地宣传安全教育与管理的重要性, 师生员工必须绷紧安全这一根弦,充分认识到安全重于泰山的含义和意义,学校必须至少开好四次安全会议, 学期初、末都必须讲安全问题,各系在学生干部会议上和全体学生大会上必须时刻叮嘱学生注意安全。

【关键词】提高对大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的认识

【本页关键词】欢迎论文投稿 省级期刊征稿 国家级期刊征稿

【正文】

第一,提高对大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的认识。大张旗鼓地宣传安全教育与管理的重要性, 师生员工必须绷紧安全这一根弦,充分认识到安全重于泰山的含义和意义,学校必须至少开好四次安全会议, 学期初、末都必须讲安全问题,各系在学生干部会议上和全体学生大会上必须时刻叮嘱学生注意安全。第二, 形成安全教育与管理工作的网络。学校必须有一名领导主管全校的安全教育与管理工作,各系部必须有一名领导主管系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工作,系学生分会必须设立安全部,各班必须有一个安全委员,各寝室必须有一个安全员。第三,建立学生安全协会和大学生安全教育基地。学生安全协会主要是传播安全文化, 宣传安全知识,组织安全学习,参加安全实践,调查安全隐患,反映安全问题,研究安全理论。通过安全协会召集热心安全宣传的同学,通过会员去影响和带动其他同学,形成讲安全和重视安全的氛围。在农村或城市社区建立大学生安全教育基地,通过“基地”平台去教育和影响社会上更多的人,形成讲安全的习惯和优良传统,从而保证社会安全和谐。第四;让安全知识、安全思想进教材、进教室、进大学生大脑。所有教师都有责任向学生宣传安全知识和安全思想, 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认真负责地讲解安全知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中应独立安排一章安全观(安全基本理论),具体阐述大学生应具有的安全意识、安全意识缺失的表现及原因、大学生安全素质等。大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针对性。全社会都在重视安全问题, 但是大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既不同于中、小学生、幼儿园安全教育与管理,也不同于农村、城市社区居民的安全教育与管理, 同时也不同于其它生产部门的安全教育与管理。大学生是有理想、有文化的一代青年,在安全问题上也很容易麻痹大意,其中主要表现是:1、有理想但缺乏理智,办事凭感性、感情,情绪好,做事就放心、安全;情绪坏,做事就出乱子、不安全。2、有文化,但缺乏细致,不全面,办事粗心大意、丢三掉四。3、大学生有朝气、有活力、有胆量,但易冲动、易走极端、易产生心理问题。大学生虽属于成年人,但处于不明世事的幼童和经验丰富的中老年人之间,他既打上幼童不明世事的痕迹,又有中、老年人的一些经验。幼童靠成年人照顾、帮助,中老年人靠经验处世,而大学生正好缺乏中老年人的经验又缺少父母的照顾和帮助。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管理要突出其文化内含,着重于安全情感教育和安全渗透教育。只有用情感和渗透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管理才会有明显的效果。

【文章来源】/article/87/5846.Html

【本站说明】中国期刊投稿热线:专业致力于期刊论文写作和发表服务。提供毕业论文、学术论文的写作发表服务;省级、国家级、核心期刊以及写作辅导。 “以信誉求生存 以效率求发展”。愿本站真诚、快捷、优质的服务,为您的学习、工作提供便利条件!自05年建立以来已经为上千客户提供了、论文写作方面的服务,同时建立了自己的网络信誉体系,我们将会继续把信誉、效率、发展放在首位,为您提供更完善的服务。

联系电话: 13081601539

客服编辑QQ:860280178

论文投稿电子邮件: 1630158@163.com

投稿邮件标题格式:投稿刊物名 论文题目

如:《现代商业》 论我国金融改革及其未来发展

声明:

本站期刊绝对正规合法

篇(8)

实践性教学环节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环节。为了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各高等学校都努力改进实践性教学体系,把课堂教学、生产实习、社会实践、社会调研以及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从科学知识型向科学知识实用技能型的转化。

1 从教学方法上加强专业课程的实践内容

大学生获得专业知识的必备教学环节是农学专业课程体系其特点是技术性强、实践性强,通过实验内容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实验促进理论课的学习。

改变以往的教学的方法。作物栽培学和作物育种学是农学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其特点是实践性特别强,传统的方式是首先讲授理论,然后进行实验和田间参观,课程学习与生产实践脱节,学生动手实践性和参与性较差,难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主动性;新的教学方式采用生产实践式教学法,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如作物栽培学的授课方法是根据作物生产的技术环节安排教学时间,将作物生产环节分解为整地、播种、中耕管理、收获等环节,在每个生产环节出现时,教师将学生带到生产现场直接讲授;作物育种学也采取与栽培学相似的教学方法,将课程环节分为育种圃建设、杂交、田间选择、考种鉴评等环节,教师针对各环节在田间讲授。

2 提升毕业论文质量,培养学生科研创新精神

毕业论文是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在提高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指导教师队伍水平,要求指导本科毕业论文的教师,必须具有硕士以上学历和中级以上技术职称,而且毕业论文的研究内容必须是科研课题的一部分内容。这些举措的实施,使教师的科学研究活动与大学生毕业论文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促进了学生的求知欲,激励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五学期期末开始论文选题,首先由指导教师拟定研究题目或学生自拟题目,学生根据兴趣选定论文题目,学生与指导教师实行双向选择;确定论文题目后,学生进入指导教师的研究室,在导师指导下查阅文献,完成开题研究报告,进行试验研究。毕业论文的试验在第六、第七两个学期进行,贯穿整个作物生长季节,在此期间学院组织教师进行中期检查

l~2次;第八学期完成论文的撰写和进行答辩,由农学院学科组分派老师按毕业论文写作要求对论文进行评阅,给出评定成绩,此成绩是学生能否参加答辩的重要指标,评阅不合格者,不能参加答辩;合格的论文,将论文返回给学生,学生对照评阅意见与指导教师进一步的进行交流、修改,申请答辩;由至少1名校外专家组成5人答辩委员会,严把答辩质量关,对第一次答辩不合格的同学,一周后进行第一次答辩。 转贴于 农学专业建立了一整套涵盖论文选题、开题、中期检查、评阅、答辩等各个环节的规章和制度,取得了明显效果。

3 强化生产实习,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高等农业院校的学生,不但要学完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通过毕业生产实习,把已经学到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运用于生产实践。这不仅是锻炼学生、使学生在综合能力上得以提高的过程,而且可以对教育质量进行综合检验。农学专业在总结多年生产实习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目前大学生就业等基本情况,对生产实习进行了多方面改革,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

3.1集中与分散相结合,避免生产实习与找工作的矛盾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使大学生在最后一学期,不得不把精力投入到就业找工作

方面。过去安排生产实习计划在时间上与找工作冲突,效果不好。为使生产实习不与找工作争时间,又能提高生产实习的效果,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方式,明显提高了生产实习效果。第一,将实习环节分散到多个学期。如针对耕作技术的实习安排在第五学期、针对栽培技术和育种技术以及制种技术的实习安排在第六和第七学期、针对生产现场和社会调查的实习在第八学期进行。第二,实习采用集中方式进行。如耕作实习、制种实习分别安排在1周里集中完成,春播实习安排在第七学期的第四周至第七周集中完成。第三,第八学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调查,采用分次进行。现在将生产实习分为3~5个关键环节,每一环节集中3~5天时间集中完成,避开招聘会时间,提高了实习效果。

3.2面向社会,加强同社会的联系

我们把社会义务咨询活动和社会调查,也列为实习内容。通过咨询活动,不仅增加了大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也让社会了解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而且锻炼提高了学生的演讲水平及适应社会的应变能力。让大学生利用生产实习的机会把自己切实地置身于民众之中,面向社会、了解社会,服务于社会,从中锻炼自身的综合能力。这不但是毕业学生未来工作的需要,也是大学生自身的责任。

3.3强化实习指导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实习效果

篇(9)

请 假 条

xxx:

(事情),现于 日向您请假 天累计 节课,将于____销假(销假时需持假条),请假期间一切责任安全事故自负,恳请老师批准!

请假人:

联系电话:

年 月 日

辅导员意见:

导师意见:

领导意见:

大学生请假条范文二:

尊敬的学校领导:

我是管理学院 专业 级

班学生 。

我现在 工作,并与公司签订了 请假,不返校参加学习和相关活动。在外期间的安全责任自负。

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相关事宜,自行与论文指导老师商定,学业问题责任自负。

此致!

请假人:

年 月 日

大学生请假条范文三:

尊敬的任课老师:

您好!为了参与信息工程学院阳光家园青年志愿者活动,我院电子信息类xxxx班,xxxx班以下同学:

xxxxxxx

将要于3月5日上午9:00-13:00前往xxxxxxxx慰问智障人士,践行雷锋精神。(请假期间有效联系方式:xxxxxxxxxx)

特向您请假,望批准!

篇(10)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1(a)-0-02

针对“90后”医学生特殊群体的主要特征,从以往责任教育工作中忽视医学生生活环境的营造、责任教育工作中对学生自我管理的重视不够、医学生责任教育弱化的根源等问题入手,全面研究解决对策。同时为强化医学生责任教育提供理论支持,为医学生责任教育方面的研究提供一些补充说明,为医学生责任教育提供可参考的建议。

1 国外研究现状

西方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高校德育教育重视责任教育,责任是他们德育的主要内容,并且在很多领域提倡责任教育,尤其是医学领域,他们重视医德。美国非常重视德育,德育被奉为“教育最本质和最高目的,是学校的重要职责之一”美国教育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强调对青年参与社会生活及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与此同时,责任教育也被拔到一个相当高的位置,这样美国教育在关注学生创造生活质量的同时也在塑造学生的社会责任。举列来说,在20世纪70年代末,“责任公民”的理念在美国传播开来,“责任公民”在享有国家法律规定的权力的自由的同时,也要相应地履行社会义务并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不仅如此,美国还通过立法的手段推进了道德教育及责任教育的贯彻落实,20世纪80年代末,联邦政府接连颁布了500多个教育法案,要求学校制定相应的道德教育评估标准,并在这些标准中突出了责任教育的倾向。在医学教育领域,美国大学比较注重学生医德的塑造和培养,以哈佛大学为例,哈佛大学成立了“哈佛医学院道德期刊编辑部”并通过课外活动来加强医德的课外教学,其对学生医德养成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由此可见,西方的国家特别注重德育教育,尤其突出责任。在经济发展的同时非常重视人的思想和道德的培养,重视公民的责任和义务教育,强调做人的基本准则。反映出教育意识和大学的办学理念,即不仅要教会做事更要教会如何做人,做一个对国家、社会、他人有益的人。作为医学生承载人类健康之大任,责任教育显得尤为重要。针对医学生这个特殊群体,责任教育就应放在教育中的重要位置。

2 国内研究现状

当今社会,大学生人文知识缺乏、人文精神缺失、人文理念淡薄、人文教育薄弱等等众多问题逐渐凸显,大学生道德责任标准语观念的坚守正遭受到严峻的挑战。这些现象引起了我国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可以说“责任心”、“责任感”几乎成了大学教育工作者的口头禅,大学生责任教育也得到越来越多的高校教育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的重视。他们通过对大学生责任教育的研究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

方面。

2.1 对大学生责任教育存在问题的研究

谢志远、夏春雨在《加强责任教育,注重方法创新》一文中,指出当前我国大学生责任教育面临的三个突出问题,即责任教育方法僵化、责任教育内容空泛、责任教育实效性差。王燕的《当代大学生的责任观及其培养》认为,加强对当代大学生责任观的教育既是现实之所需,又是国际道德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就目前的实际状况来看,当代大学生的自我责任观尚需引导,利他观念较为缺乏,集体责任观还处于他律阶段,承担社会责任的自觉性也有待提升。彭定光的《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认为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里凸显出来。可是,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部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却趋于淡化,这使大学生难以担负起历史的重任。对于部分大学生呈现重才而轻德的现象,高等教育没有承担所需的社会责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不强。石丽萍在《加强医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若干作法》中提出了社会责任感的涵义,认为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现状,一方面,医学生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感,另一方面,在现实的选中,许多医学生却把追求个人价值、个人利益和个人奋斗放在了突出的地位,不再满足传统意义上的贤人和完人,而是注重追求成为现代社会竞争的能人和强人。这种自我意识的增强与膨胀,使很大一部分医学生集体观念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同时分析了医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的根源,给出了加强医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途径。许多学生对医学伦理学等课程的兴趣不大,部分医学院校学生对医德教育课程比较反感。

道德培育内容呈现滞后性医学院校学生道德培育在内容上跟不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缺乏时代性、先进性。调查问卷显示,您怎么样看待您的医德教育课程的内容,认为医德教育课程“内容丰富,资料新,能够跟得上时代”的只有37人,占14.9%,不到20%,认为“内容丰富,但资料陈旧”有116人,占46.8%,还有38.3%的医学院校学生认为“医德教育课程的内容跟不上时代”。李明涛在其《互联网时的代道德》中表示:互联网正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各医学院校均已普及多媒体教学,它在给医学院校德育带来难得机遇的同时又使医学院校德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信息网络化的飞速发展,为医学院校学生的学习、交往提供了便捷渠道。但网络上“垃圾”信息对尚未完全形成稳定价值观的医学院校学生产生诸多消极影响。网络的虚拟性和隐蔽性弱化了医学院校学生的道德观和责任意识。“90后“处在网络这个完全开放的信息环境使德育工作者很难了解医学院校学生受到了哪些信息的影响以及他们在网络中干了些什么,从而增加了把握教育对象思想状况和日常行为的难度。医疗行业中的不正之风往往是使医学院校学生产生价值困惑的重要因素。一旦接触到一些行业中的不良风气,医学院校学生常会有感于医德信念原则和社会现实之间的差异。传媒的大量负面报道,亦使医学院校学生并不稳固的医德信念观产生动摇。

2.2 对大学生责任教育问题产生原因的

研究

(1)个人因素方面,阎海潮和柳靓的《缺失与构建:当代大学生责任感问题的思考》,苗春霞和卢建科的《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以及张众的《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论文研究从大学生责任缺乏的内部原因出发,指出大学生责任缺乏的内部原因在于大学生主观心态上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对自我人格、自我修养的理解和重视程度严重缺失。陈文的《大学生责任教育的再思考》认为素质和责任感都受一定的先天条件和遗传因子的制约,但主要的影响因素还在于后天的教育,主要体现在:第一,片面的个性教育使学生过分强调个性发展与其身边同学格格不入;第二,缺乏人生的目标教育,他对自己的人生目标没有明确的概念,不知道自己读书是为了什么,不知道现在该做什么。连自己人生目标都不明确的人如何承担起自我责任,社会责任和人生

责任。

(2)社会因素方面,从徐文才,何洪英的《当代大学生责任感弱化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段志光《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因素》、苗春霞和卢建科的《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等已有的研究来看,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冲破计划经济的桎梏,激活经济新一轮的高速发展的齿轮的同时,也击溃了人们的信仰与道德的价值尺度,激起了灵魂最深处的贪邪之念。再加上大众传媒不适宜的导向作用,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潜移默化的改变,这在涉世未深的青少年和大学生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具体表现就是对自我的过分关注以及社会责任感的缺失。

(3)家庭因素方面,苗春霞和卢建科的探究中还论及了家庭因素对当前大学生责任感低下的影响。事实上,“90”后多生长在独生子女的家庭结构中,他们在家庭中往往处于被关注的中心,从小衣食无忧,习惯了父母的宠爱,比起对他人的关注,他们更强调自己的主观感受和个体

意识。

(4)教育机制方面,在刘范美、李萍及张众的研究中均提到我过教育机制不完善,应试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没有得到有效的改观,家长常常为了孩子能得到一个好分数而包揽一切,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孩子的责任感,不利于社会责任感的养成。雷巧霞的论文《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研究》中提到这样一种观点,我们应当根据大学生责任感培育所处的现实社会背景和当代大学生责任感所存在的问题和现状两方面,同时积极借鉴英美等国的教育实践经验,从社会实践、优化人文环境等角度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王宏宇在论文《大学生责任感教育研究》中也表明了这一要点,要结合哲学与伦理学的观点,全面分析了解责任感的内在含义和构成要素,并针对大学生责任感教育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原则与途径。韩小香,冯基聪的《大学生责任教育的必要性及对策思考》论文从当代大学生责任教育对其本人、学校、社会等的重要性影响的角度出发,认为加强当代大学生责任教育有赖于激发大学生的责任情感,深化大学生责任教育的切身体验,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责任教育模式,并建立责任教育管理评价机制。

3 结语

综合目前国内外有关责任教育的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尚存在一些不足,特别是一些研究大多仅仅是停留在分析现象的层面,理论上尚有待进一步挖掘和深化,且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不够紧密,研究产生现象的原因较少,提出加强责任教育的对策少,雷同的较多而创新的较少。如相关研究不够系统化,对医学生责任教育的专门及论述尚不多见,研究专著更是少之又少。研究大学生责任教育的论文较多,但将医学生的责任教育作为研究主体的文献则相对有限,而作为培养和提高广大医学生责任感的理论指导,现有的研究成果是远远不够的。除此之外,现有的研究文献本身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选材相对宽泛缺乏针对性,大多是针对整个大学生群体的研究,而对不同学科大学生群体的差异性没有足够的关注;另外,研究的时效性较差,缺少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研究以单纯的现象描述为主而缺少有理论深度的剖析,因而其研究结果的普适性值得怀疑。当前医学生的责任教育拯待加强,对责任教育的研究尚须深化。

参考文献

[1] 罗国杰.伦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01.

[2] 吴来苏.大学生人格教育与修身[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97.

[3] 李威新.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学习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25.

篇(11)

[

关键词 ]主体性 学术道德教育 学术精神 学术规范

[作者简介]徐萍(1968-),女,江苏南京人,常州大学工会副主席,副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教学管理。(江苏 常州 213164)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22-0064-03

大学生学业水平、科研能力及道德素质的高低不仅关乎我国的学术之风,而且关系着国家未来科技人才素质的高低以及经济文化软实力的强弱。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大学生在课业、考试、毕业论文、项目申报、学术等环节中频现道德失范现象。虽然各主管部门已颁发文件强调要予以整顿,高校也纷纷开展学风建设和学术道德教育相关活动,但高校学术道德问题并没有得到缓解,反而愈演愈烈。在这样的背景下,加强大学生学术道德教育刻不容缓。

一、主体性德育和大学生学术道德教育

主体性道德教育,是指教育者通过引导和启发受教育者内在的德育需求,激发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受教育者思想道德品质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提升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人格的教育活动。主体性道德教育作为一种道德教育理论和实践模式,确立了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将道德教育意识根植于受教育者心中,为受教育者道德素质提升提供无限的自身动力。主体性道德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受教育者对道德的自主需求和自主教育,在面对道德情境选择时,能理性思考并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从而抵制诱惑,积极主动地履行道德规范,并对自己的道德行为和结果负责。在主体性德育语境下,大学生学术道德教育就是把学术活动中应遵循的道德原则内化为大学生的自觉行为,外在的道德命令转化为大学生的内在自我要求,即由他律转化为自律的过程。主体实践途径强调实践活动在学术道德教育中的载体作用,师生的主体性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不断形成和发展,大学生主体性学术道德教育其本质是通过师生主体实践性的外显,让大学生在现实实践中不断自我判断、自我选择、自我认知、自我内化和自我行动,实现学术道德规范内化为学术道德品质。

二、主体性视角下大学生学术道德教育的内容

(一)学术精神

学术精神反映学者的理想、信念、情操、价值观和道德观水平的高低,主要包括“锲而不舍的求真精神、独立不羁的自由精神、勇于进取的献身精神、敢于批评的无畏精神和服务人民的奉献精神”等。学术精神是学术活动和学术水平的决定性因素,大学生作为社会的学术储备人才,从踏上学术研究之路开始,就要内修学术精神。然而现实中,为了拿到学位而无视真理的追求,学术研究媚俗现象盛行。究其原因,市场经济对教育的侵蚀、功利思想的盛行虽然要负一定的责任,但归根结底还是大学生对科学精神的坚守不足造成的。

(二)学术责任

进行学术责任教育,首先要培养大学生学术责任意识。大学生虽然处于学术研究的起步阶段,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进而自觉内化为强烈的学术责任感,在学术研究中严格要求自己,勇于为自己责任范围内的行为后果担负责任。其次要明确学术责任的具体内容。学术责任主要包括“服务公众和社会的责任、研究发现的责任、学术成果发表的责任、诚实的责任、技术转让的责任以及社会变革的责任”等内容。最后要自觉承担学术责任。当学术研究从纯粹的探求真理变成一种可以获取荣誉、权力和福利,能得到社会广泛资助的高度组织化社会化的职业时,学术研究就具备了利益性的特点,初入学术研究行业的大学生难免在权力的介入、利益的诱惑面前放松学术责任心。因此,抵制诱惑.自觉承担学术责任是学术责任教育的根本。

(三)学术规范

学术规范包括基本规范、学术引文规范、学术成果规范、学术评价规范和学术批评规范等内容。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家各部委陆续了《关于科技工作者行为准则的若干意见》《中国科学院院士科学道德自律准则》《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等学术规范,对规范学术行为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如果高校不将学术道德规范纳入德育教育的范围,并将学术道德规范内化为大学生的学术道德品德,仅仅采取事后处理的方式,很难改善目前大学生学术道德失范的整体情况。

(四)学术法制

法律法规是维护学术道德外在的强制手段,是学术研究者必须遵循的普遍行为法则。宪法、民法通则、著作权法及其实施条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和反不正当竞争法等国家法律法规都对学术研究的不同侧面进行了强制性规定。但由于全社会学术法制氛围不浓,高校本身对学术法律制度的宣传、普及和教育不够,致使大学生学术法制意识淡薄。为了维护学术研究的净土,高校应该通过加大宣传、开设讲座和专门课程等方法积极引导大学生主动学习学术法律规定,提高自身的法律自律能力,尊重他人的学术劳动和学术权益,自觉保护知识产权,减少和杜绝学术道德失范行为。

三、主体性视角下大学生学术道德教育的策略

(一)确立学术道德教育的目标

学术道德教育的价值目标是学术道德建设的核心问题,也是学术道德实践活动的价值导引。主体性学术道德教育以培育主体性的人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其教育目标包括以下内容:其一,增强人的主体意识。大学生作为学术道德教育的主体,不仅要充分认识和积极发挥自身主体性,也要尊重和肯定他人的主体性,自觉维护学术秩序,抵制学术道德不端行为,为学术道德教育树立好的榜样。其二,塑造人的主体人格。主体人格是人作为主体所具有的思想品德、心理素质和行为特征的综合,是主体道德修养成果的集中体现。在学术研究中,只有具备主体人格,才能在实际研究中不惧怕权势的威胁,不受利益的诱惑,潜心学术,攀登科学的高峰。其三,开发人的主体能力。学术道德从来都是通过学术研究实践体现出来的,大学生作为学术活动的主体,如果既具备主体意识,又形成了独立的主体人格,但没有超越客体的主体能力,就无法完成赖以体现学术道德的学术研究活动,学术道德教育也成了一句空话。

(二)发挥教师的主体引导作用

大学生学术道德教育必须重视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的科研能力、科研道德、科学精神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治学态度、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形成。因此,教师要以身作则,不断提升自身的科研能力和学术道德素质,做好学生的学术“带头人”。而且,高校在处理学术道德事件上,对教师和学术也应该一视同仁,给全体师生传递学术道德素质底线不可触碰的信号。同时,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学术道德引导和学术规范教育,在课堂、定期见面会、科研活动和论文指导中,教师要结合实际情况有意识地传授学术道德规范的相关知识,并明确提出学术道德应该达到的要求,对于学生在学术、科研活动中的不规范行为,要及时纠正和教育,甚至惩处。

(三)激发大学生学术道德内在需求,走自律之路

自律是指人们在无人现场监督的情况下,通过自己要求自己,变被动为主动,自觉遵守法度,并以此来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是道德实现的最高形式。社会和学校要给大学生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引导,确保大学生逐步走上学术道德自律之路。第一,端正学术动机。高等教育不仅培养学术型人才,也培养应用型人才,学校应该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让其对自身的优势和理想有清醒的认识,选择适合自身兴趣的培养方向,杜绝功利性学术研究行为和动机。第二,形成良好的研究习惯,增强自身科研能力。虽然道德修养是学术道德失范的最直接成因,但科研能力的缺失却是学术道德失范的直接诱因。从实际情况分析,学术道德失范的实施者除了部分学术功利之人,还有部分是研究能力欠缺之人,因此加强科研能力训练也是道德教育的辅助手段之一。第三,自觉增强学术规范和学术法制意识。高校极少有在培养方案中专门开设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的课程,大学生对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的认识主要从导师的指导和零星的学术讲座中获得。在学校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就只能通过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去自修学术法律规范和学术道德规范的知识,增强法律和规范意识,把握学术道德的标准与尺度。

(四)健全学术道德保障制度,为主体性道德教育保驾护航

1.健全学术管理制度,确立正确的学术研究导向。学术研究受到研究对象、研究者知识范围和时间等因素的限制,不能简单用数量来衡量。然而,毕业论文要求、研究生毕业资格对学术论文的“过量化”要求、项目申报结题对论文的要求以及高校对高等级期刊发文数量的追求等因素导致了高校急功近利的学术价值观。可见,学术研究的行政干预是学术道德失范行为的一个重要诱因.要想净化学术研究的环境,真正实现学术自由,减少学术研究的行政干预十分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