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咨询服务!

中专德育论文大全11篇

时间:2022-06-11 16:16:15

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中专德育论文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中专德育论文

篇(1)

一、面对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现实,培养道德主体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道德主体是在道德活动中具有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出现了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多元利益主体共生的社会局面,使得人们的价值取向趋于多元化。积极的与消极的,传统的与现代的,东方的与西方的,多种价值观并存是当前社会价值体系的总特征。教育是培养主体的社会实践活动,德育是塑造主体灵魂的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德育的重要使命是引导学生接受社会主导价值观,使其学会在纷繁复杂的价值现象面前作出正确选择。当社会的价值导向比较单一时,学校德育通过制定道德规范,宣传唯一的价值观,向学生灌输价值准则就可以完成自己的使命。然而,面对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现实,学校再依照以往的方式方法进行道德教育就难以奏效了。

从教师方面看,现代社会飞速发展,新思想、新观念和新问题层出不穷。许多新的思想观点,不但学生闻所未闻,就是教师也颇感生疏。受教师生活时空和个人品质的限制,教师并不能够完全帮助学生顺利解决所有的道德难题。而且社会道德本来就不是非此即彼的简单判断。教师也需要认真学习和深刻思考,需要进行自我批判和选择。教师很难做到“先知先觉”,很难达到绝对正确。像以往那样由教师代替学生作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做法,恐怕过于简单了。对教师个人来说,也未免强人所难。

从学生方面看,当代青少年处于一个多元、开放、变化的社会环境中,他们在道德发展、价值选择和人生取向等方面都面临着多元选择。青少年学生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自我判断、自我抉择、自我控制和自觉成长。这是道德主体必备的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当代青少年自身也有成为道德主体的需要。有人撰文指出,当前学生的主导性道德需要已经发生了变化,从过去的注重道德身份的获得转到注重道德尊严的确立。道德生活的主体性日益受到重视。求异性和主体性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特性,竞争与效益要求人们独立自主,大胆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在竞争中取胜。缺乏创造,人云亦云的主体只能在竞争中失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呼唤着人的主体性的解放,也催发了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当代青少年在道德生活中和价值选择中较强的主体意识,强烈的主体需要正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为学校教育培养道德主体提供了主观前提。从社会方面看,社会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引发了教育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国家、集体、个人作为不同的利益主体对教育的需求存在着内容上和层次上的不同。国家要求教育培养“经济人”和“政治人”,集体要求教育培养“组织人”,个体则想通过教育使自己成为“主体人”。

表面上看,三者是矛盾的。从本质上看,三者是统一的。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是一个统一的过程,二者密不可分,互为因果。个体既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也是社会历史的生成物。没有个体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就无所谓社会历史的发展。主体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社会总体道德的进步归根到底取决于每一个道德主体的觉醒与发展。培养道德主体不仅是个人安身立命、成熟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走向文明,创造辉煌的必要前提。

二、在走向学习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以学生为重心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然走向

实现现代化,正成为当代中国不可阻挡的潮流。社会的现代化,归根到底是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依托于教育的现代化。现代教育的基本走向是学习社会和终身教育。传统教育观把教育看作是生活的准备,今天受教育为的是明天谋生。教育成为界定未来身份的阶梯,垒砌这些阶梯的材料就是知识。学生通过学知识、记知识、考知识逐级获得高学历,保证今后拥有优越地位。知识学习是贯穿传统教育始终的主题。现代教育观摒弃了以知识为核心的传统教育思想,但不是否定知识,主张终身学习,即生活本身就是学习。教育不再是未来生活的准备,教育就是生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文献中清楚地表明“终身学习始于生,止于死”。“学习为人们所必需,但并非总要受教于他人,学习将贯穿于人的整个一生。这是未来学习社会的起码要求。”②在学习社会中,学习的目的不再是最大限度地积累知识,以备今后使用。学习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成为人们度过闲暇、开发潜能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

很显然,传统教育观以知识为核心,现代教育观以人为核心。以知识为核心必然强调“教”,教育的重点通常是知识的提供者和知识的内容本身。以人为核心,必然强调“学”,教育的重点是学习者本身,因为学习是学习者的行为。由强调“教”转为强调“学”,“这种转变看起来似乎是微妙的,然而却具有极深刻的意义。……它充分考虑到学习者自身的作用,其着重点在于学习的过程和结果。”③“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④

这说明,教育核心的转变必然使得教育的重心从教师转向学生。另外,现代教育以人为核心,实质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以开发人的潜能为核心。学生的学习重点不再是掌握知识,而是学会做人,即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创造,学会过道德的生活。这样的教育目的必然带来学校课程和教育内容的变化。知识课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技能课、修养课和实践课会明显增加。目的在于使学生提高能力和修养,善于实践。教育内容方面的变化是:僵死的、陈旧的知识会大幅度削减,要求学生动手动脑,增长见识,身体力行的教育内容会大大增加。课程和教育内容的变化必然要求教育方法作相应调整。技能课、修养课和实践课必须以学生为主,让学生身临其境、亲身实践,实际操作。在实践中,在与人交往中,在解决困难中,促使学生学会分辨、积极思考、增加体验、积累经验。

总之,现代学校教育方法的重心必须转向学生,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财富的增长,它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剩余时间,使人们可以从事生产以外的其它社会活动。……人们可以在生产以外较全面地发展。因此,教育不仅是劳动力的教育,而且还应是社会主体人的教育;教育不仅是生产者的教育,还应是消费者、享受者的教育。”⑤

三、落实学生重心地位,学校德育应作出相应的调整

(一)落实德育民主化,使德育方法由单向灌输向平等交流转变

落实德育民主化涉及教师与学生教育观的转变。教师要深刻认识到随着社会发展步代的加快,每个人都需要学习和提高。教师要敢于承认自己在某些问题上不如学生。充分认可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分辨能力。相信他们在某些问题的认识上有超过自己的思考,主动与学生交流,虚心接受学生意见,与学生平等沟通,共同提高。学生要消除对教师、对家长的依赖思想。真正认识到自己是个人道德生活的主体,以对本人负责的态度和责任感,主动进行道德学习,自觉磨炼道德意志,积极投身道德实践。以一种积极进娶自觉成长的生活观,与教师相互探讨,共同思考,日益走向道德成熟。以这样的德育观为指导,学校德育方法可以采取民主对话、主题辩论、质疑答疑、师生研讨、情感沟通、心理咨询、两难问题抉择、价值观辨析等方法。总体特征是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调动双方积极性,以情感为纽带,通过双向互动,实现道德的共同进步。

(二)落实德育实践化,使德育方法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

道德品质的形成动力来源于新的道德需要,新的道德需要产生于具体的生活实践。脱离实践,学生的道德需要就会枯竭。另一方面,完整的道德品质由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共同组成。行为是一个关键因素,是道德品质的落脚点。如果道德教育仅仅满足于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却不能使学生付诸于道德行为,这样的道德教育只能半途而废、收效甚微。学校道德教育必须重视学生道德行为的培养。以往学校德育往往局限于课堂教学,满足于讲解道德知识,对学生情感、意志和行为的培养相对薄弱,造成相当一部分学生道德认识不少,道德行为却不多。改变这种局面,学校德育必须打破单一的课堂讲授模式,开发、推行多种多样立体化、开放式的德育模式。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投身于火热的社会生活,体验复杂多变的社会道德情境,尝试进行道德抉择。学生在与人交往中体验情感,在克服困难中磨炼意志,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履行道德行为。

总之,今后的学校德育肯定要走出封闭的课堂,因为无论是德育理论还是社会生活都要求学生以具体的道德行为体现道德品质,参与道德生活。落实德育实践化,学校德育方法要加大实践环节。具体方法可以是:让学生担任班级干部、参与学校管理、负责学校事务、参与社会服务、承担社会义务、讨论社会事件、学军、学农、野营拉练、城乡“留学”(城市学生到乡村学习,乡村学生到城市学习)等。总体特征是:学生是实践的主体,从设计到联系,从实施到组织都要发挥学生的作用,最好是学生自己组织,自觉走向社会,教师主要起指导、建议、创造条件、提供方便的作用。

(三)落实德育理想化,使德育方法由传递知识向塑造人格转变

篇(2)

中图分类号: H3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0-0015-01

随着教育观念的不断进步,人们越来越重视生命教育。由于中专学校教育对学生学业的成绩考核往往是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考核,绝大多数中专学校的教学往往以学习和考核专业知识和技能为主,并没有将生命教育纳入到教学系统中,造成中专学校教育中的生命教育严重缺失。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文化主课程,对传承先进文化和传授生命教育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理应承担起生命教育的重担。

中专学校对生命教育的教学还存在诸多问题。首先,在生源方面,由于近些年大学扩招,成绩较好的学生大多进入高中、大学学习,进入中专学习的学生的整体文化基础较差,对待生命意义的意识淡薄。现在市场竞争激烈,办学压力大,中专学校招生均采用免试入学,大多数中专生进入入学后,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对自己的要求较低,学习缺乏动力,部分学生还有自卑和失落的心理,这一切造成多数学生对生命价值没有充分的认识。其次,在教师方面,中专学校更注重学生的就业情况,多数老师在教学中更偏向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语文课程由于不属于考察范围部分学校不给予开设,更谈不上语文课上的生命教育。学校对于语文课程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更没有意识到生命教育的缺失,对学生造成的深刻长远的影响。最后,在大环境方面,当今社会对生命教育也存在不利的影响,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生命教育的氛围不浓,当前社会利益至上,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不断侵蚀着学生的思想,学生对生命的意识十分淡薄;二是网络媒体对恶性事件的宣传,这些媒体只注重点击率,却忽略了生命教育,社会媒体没有担负起到应尽的教育义务;三是中专学校受到大环境的影响,教学内容非常专业化,教学目标单一,学生来学校只为学到某门或某项技术,这样的教学思想和模式让生命教育大打折扣,最终造成中专学校教育中生命教育的缺失。

为改变这种不良局面,提出以下改进措施。在语文教学中融入生命教育,对有关生命的知识内容进行充分的升华和拓展,做到每节语文课都有生命教育的影子,生命教育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融入生命教育呢?第一,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生命是教育的基础,要进行生命教育首先要让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形成正确的生命意识。在语文教材中,有古人对生命的感慨,有今人对生活的感叹。在课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感受古今名人的情怀,从古人跌宕起伏人生中看到豁达的胸怀,从圣人宁静致远的哲思中看到超人的智慧,从前人百折不挠的奋斗中看到现在生命的可贵,从今人波澜壮阔的人生中看到生命的意义,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体会感知生命的来之不易和生命的唯一性。第二,让学生感受生命的美好。美好的事物人们都会珍惜,生命更是如此,只有学生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学生才会更加珍惜和热爱生命,才能体会生命的意义。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待课文中出现的一些好的内容片段要经常让学生分享感动,分享快乐,分享美好。老师要经常给学生观看一些承载美好生命意义的视频,让学生明白生命中虽然有各种烦恼、不幸,但是只要坚持,一切都会变得美好。当学生从老师、同伴那里获得了力量,知道了世界上还有那么多美丽的景色去欣赏,那么多美好的事物去享受,那么多美好的理想去追求,学生自然就会持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追求美好幸福的生活。第三,让学生探索生命的意义。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人的生命最终会逝去,生命的意义在于活着的过程中赋予了什么内容,诠释了什么意义。语文课程不仅仅是学习文化的课程,更是一门人文教育和精神教育课程,在这个课程中,要让学生明白生命的过程由自己书写,生命的意义由自己确定。乞丐和科学家的人生都是人生,但其人生的意义大不不同,科学家为人类做出了贡献,将自己有限的生命变成了永恒,而乞丐的人生如同水中的痕迹,当其生命逝去时,其人生的意义也随之消失。只有为国家、社会和民族做出贡献的人,才没有虚度光阴,生命的意义才会得以彰显。第四,改善中专语文教学内容和模式。中专语文教学没有占到重要的位置,老师们对语文教学有敷衍的现象,学校要将语文教学提升到重要的位置,不要一味的重视专业知识。为了更突出生命教育的主题,在语文课堂上,老师应该设置专门的生命教育模块,对学生进行专门教学,不应只局限在将生命教育穿插在语文教学中。

语文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的方式,还需要各级各类学校和老师的不懈努力和探索,更需要集思广益,开发新的生命教育方式和内容。生命教育是一项长远的有重大意义的工作,中专及各类学校要充分认识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在教学中不断实践、不断完善,让生命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得到最大体现。全体教育工作者行动起来,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参考文献:

[1]曹明海,张秀清.语文教育文化过程研究[M].山东人民出版社,2011.

篇(3)

2德育教育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

长久来讲,由于深受应试教育的作用影响,教师为了完成任务,仅注重讲授体育知识并传授技能。学生单纯的进行模仿,对学习知识仅能知其然,而无法达到知其所以然的程度,导致学生不能提起学习兴趣。同时,体育教学过程中更加重视智育教育,却忽视了德育教育,呈现出一定的片面性。为此,有效的更新传统德育教育方式,成为当前中专体育教育应解决的首要问题。教师进行体育教学过程中,应合理的融入德育教育,明确其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令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素质教育明确,一切应为学生着想,应将传统文化教育同德育教学有机统一,而非割裂开来。只有全面融合,方能促进学生实现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形成健康的身心,过硬的心理素质,最终实现德育教育、文化教育以及素质教育的全面统一。

3中专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有效渗透

3.1严于律己,渗透德育教育

中专学生年龄特征决定,其情感丰富,学习接受知识快速,因此实践教学过程中,应创新方式,契合学生特点,激发他们的积极性。渗透德育的过程中,应避免采取刻板说教的方式,这样会导致学生的逆反心理。应凸显生动性,促进理论同实践的紧密结合,通过兴趣教育,鼓励鞭策,使学生产生更大的学习热情。教师为进行德育教育的核心表率,其日常言行举止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成为他们争相模仿的对象。因此,教师应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率先垂范,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用师德感染学生,形成上行下效的良好效果。例如,教师应严于律己,严守社会公德,体现出正派的作风。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表现出整洁的仪表,言行举止得体、文明。再者,应全心全意的服务学生,热爱本职工作,不断的钻研业务,提升教学水平。对学生应表现出深刻的关爱,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问题,坚定信念,勇于克服困难。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表现的不足,掌握技术动作要领偏差的现象,教师不应一味的批评、说教,应语气平和、态度亲切,给予耐心的纠正与引导,帮助学生真正的掌握体育运动的精髓,并形成良好的心态,提升道德水平。

3.2有效开展集体主义教育

体育教学之中,较多活动需要集体配合。例如篮球、排球等,需要团队成员默契的配合,积极的竞争。该类活动为每一个群体成员提供了有效沟通以及协作的环境,利于使学生群体更加融洽的相处,通过比赛不断的亲和。虽然人员组织与构成不尽相同,却均以集体方式组织开展。各类体育活动均需要强调组织性与纪律性,仅仅凭借个人力量不可能完成。同时个人行为会对团队的其他成员甚至整个集体产生影响。为此,实践教学过程中,应通过德育渗透使学生将集体利益放在首位,为了团队争光,为了集体荣誉不断拼搏。在不同的团队之中参加活动,不但需要发挥个人能量,还要兼顾同伴核心需求。应同心协力,紧密配合,方能确保体育活动良好的举行并最终取得胜利。因此,在组织体育训练、竞技比赛等活动中,可有效的渗透集体主义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使他们在走向社会后能更快的适应复杂环境,良好的融入其中,同他人更加友好的合作。

3.3积极实施爱国主义教育

篇(4)

二、德育在中职计算机学科中的重要性

德育是教育工作者以社会道德规范影响学生,使其思想道德判断与社会需要相符合的实践活动,它主要指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为人类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一定的社会问题,如电脑黑客、网络诈骗、信息泄露等,这便对计算机操作者的道德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社会中的计算机使用者只有具备更高的道德标准和正确的道德判断,才能更好地抵制不良诱惑,自觉规范自身行为。所以说,在中专计算机教学中渗透德育,是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判断和价值准则的重要途径,也是时展的要求。

三、如何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实现德育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与技能的重要场所,也是教师传授知识、塑造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重要阵地。计算机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资源,将德育与计算机教学相融合,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

1.通过设计任务驱动模块提高学生信息素养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计算机教学中比较好的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得当,使学生更好地吸收专业知识,同时也要统筹考虑本节课所涉及的道德信息,并在教学过程中进行道德信息的渗透,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例如,在学习网页制作时,可以让学生设计一个以生命为主题的网页,展示交通事故、网吧失火致死致伤、埃博拉病毒对人类生命安全的影响等方面的新闻图片,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及感恩教育。然后让学生自己设定主题,选择合适的图片和文字在网页中插入。

2.把传统美德渗透到课堂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助人为乐、尊老爱幼、拾金不昧等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品德。在计算机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相关的学科知识将这些耳熟能详、妇孺皆知的传统美德渗透到计算机教学中去,在文字的设计处理、制作网站的选材及动漫设计中都可有效融入德育。比如,在教学生制国题材的网站时,可以为学生准备“郑和下西洋”“郑成功”“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丝绸之路”“”等史实素材,并让学生根据这些史实来进行爱国教育宣传网站的制作,以展现中华民族坚强自信、不屈不挠、勇敢抗争的民族精神,展示中华民族优秀的文明和文化。

3.在作品中渗透德育

在计算机学科中,作品最能反映一个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思想道德水平。因此,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可以有选择、有目的地将德育的相关理念植入学生的作业中,在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渗透德育,从而达到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目的。例如,让学生观察中央电视台的公益广告,并尝试去做类似的动画短片,如制作“妈妈的等待”“公交车让座”等。通过作品中表现出来的道德场景,培养学生感恩父母、感恩社会、尊老爱幼的道德情感。在学习了PowerPoint幻灯片制作后,让学生制作“我国濒临灭绝的动物”,通过收集诸如野生东北虎、长江江豚、四川大熊猫等素材,让学生体会到要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保护珍稀物种。

篇(5)

一、面对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现实,培养道德主体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道德主体是在道德活动中具有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出现了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多元利益主体共生的社会局面,使得人们的价值取向趋于多元化。积极的与消极的,传统的与现代的,东方的与西方的,多种价值观并存是当前社会价值体系的总特征。教育是培养主体的社会实践活动,德育是塑造主体灵魂的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德育的重要使命是引导学生接受社会主导价值观,使其学会在纷繁复杂的价值现象面前作出正确选择。当社会的价值导向比较单一时,学校德育通过制定道德规范,宣传唯一的价值观,向学生灌输价值准则就可以完成自己的使命。然而,面对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现实,学校再依照以往的方式方法进行道德教育就难以奏效了。

从教师方面看,现代社会飞速发展,新思想、新观念和新问题层出不穷。许多新的思想观点,不但学生闻所未闻,就是教师也颇感生疏。受教师生活时空和个人品质的限制,教师并不能够完全帮助学生顺利解决所有的道德难题。而且社会道德本来就不是非此即彼的简单判断。教师也需要认真学习和深刻思考,需要进行自我批判和选择。教师很难做到“先知先觉”,很难达到绝对正确。像以往那样由教师代替学生作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做法,恐怕过于简单了。对教师个人来说,也未免强人所难。

从学生方面看,当代青少年处于一个多元、开放、变化的社会环境中,他们在道德发展、价值选择和人生取向等方面都面临着多元选择。青少年学生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自我判断、自我抉择、自我控制和自觉成长。这是道德主体必备的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当代青少年自身也有成为道德主体的需要。有人撰文指出,当前学生的主导性道德需要已经发生了变化,从过去的注重道德身份的获得转到注重道德尊严的确立。道德生活的主体性日益受到重视。求异性和主体性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特性,竞争与效益要求人们独立自主,大胆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在竞争中取胜。缺乏创造,人云亦云的主体只能在竞争中失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呼唤着人的主体性的解放,也催发了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当代青少年在道德生活中和价值选择中较强的主体意识,强烈的主体需要正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为学校教育培养道德主体提供了主观前提。从社会方面看,社会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引发了教育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国家、集体、个人作为不同的利益主体对教育的需求存在着内容上和层次上的不同。国家要求教育培养“经济人”和“政治人”,集体要求教育培养“组织人”,个体则想通过教育使自己成为“主体人”。

表面上看,三者是矛盾的。从本质上看,三者是统一的。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是一个统一的过程,二者密不可分,互为因果。个体既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也是社会历史的生成物。没有个体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就无所谓社会历史的发展。主体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社会总体道德的进步归根到底取决于每一个道德主体的觉醒与发展。培养道德主体不仅是个人安身立命、成熟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走向文明,创造辉煌的必要前提。

二、在走向学习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以学生为重心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然走向

实现现代化,正成为当代中国不可阻挡的潮流。社会的现代化,归根到底是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依托于教育的现代化。现代教育的基本走向是学习社会和终身教育。传统教育观把教育看作是生活的准备,今天受教育为的是明天谋生。教育成为界定未来身份的阶梯,垒砌这些阶梯的材料就是知识。学生通过学知识、记知识、考知识逐级获得高学历,保证今后拥有优越地位。知识学习是贯穿传统教育始终的主题。现代教育观摒弃了以知识为核心的传统教育思想,但不是否定知识,主张终身学习,即生活本身就是学习。教育不再是未来生活的准备,教育就是生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文献中清楚地表明“终身学习始于生,止于死”。“学习为人们所必需,但并非总要受教于他人,学习将贯穿于人的整个一生。这是未来学习社会的起码要求。”在学习社会中,学习的目的不再是最大限度地积累知识,以备今后使用。学习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成为人们度过闲暇、开发潜能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

很显然,传统教育观以知识为核心,现代教育观以人为核心。以知识为核心必然强调“教”,教育的重点通常是知识的提供者和知识的内容本身。以人为核心,必然强调“学”,教育的重点是学习者本身,因为学习是学习者的行为。由强调“教”转为强调“学”,“这种转变看起来似乎是微妙的,然而却具有极深刻的意义。……它充分考虑到学习者自身的作用,其着重点在于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

这说明,教育核心的转变必然使得教育的重心从教师转向学生。另外,现代教育以人为核心,实质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以开发人的潜能为核心。学生的学习重点不再是掌握知识,而是学会做人,即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创造,学会过道德的生活。这样的教育目的必然带来学校课程和教育内容的变化。知识课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技能课、修养课和实践课会明显增加。目的在于使学生提高能力和修养,善于实践。教育内容方面的变化是:僵死的、陈旧的知识会大幅度削减,要求学生动手动脑,增长见识,身体力行的教育内容会大大增加。课程和教育内容的变化必然要求教育方法作相应调整。技能课、修养课和实践课必须以学生为主,让学生身临其境、亲身实践,实际操作。在实践中,在与人交往中,在解决困难中,促使学生学会分辨、积极思考、增加体验、积累经验。

总之,现代学校教育方法的重心必须转向学生,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财富的增长,它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剩余时间,使人们可以从事生产以外的其它社会活动。……人们可以在生产以外较全面地发展。因此,教育不仅是劳动力的教育,而且还应是社会主体人的教育;教育不仅是生产者的教育,还应是消费者、享受者的教育。”

三、落实学生重心地位,学校德育应作出相应的调整

(一)落实德育民主化,使德育方法由单向灌输向平等交流转变

落实德育民主化涉及教师与学生教育观的转变。教师要深刻认识到随着社会发展步代的加快,每个人都需要学习和提高。教师要敢于承认自己在某些问题上不如学生。充分认可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分辨能力。相信他们在某些问题的认识上有超过自己的思考,主动与学生交流,虚心接受学生意见,与学生平等沟通,共同提高。学生要消除对教师、对家长的依赖思想。真正认识到自己是个人道德生活的主体,以对本人负责的态度和责任感,主动进行道德学习,自觉磨炼道德意志,积极投身道德实践。以一种积极进娶自觉成长的生活观,与教师相互探讨,共同思考,日益走向道德成熟。以这样的德育观为指导,学校德育方法可以采取民主对话、主题辩论、质疑答疑、师生研讨、情感沟通、心理咨询、两难问题抉择、价值观辨析等方法。总体特征是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调动双方积极性,以情感为纽带,通过双向互动,实现道德的共同进步。

(二)落实德育实践化,使德育方法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

道德品质的形成动力来源于新的道德需要,新的道德需要产生于具体的生活实践。脱离实践,学生的道德需要就会枯竭。另一方面,完整的道德品质由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共同组成。行为是一个关键因素,是道德品质的落脚点。如果道德教育仅仅满足于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却不能使学生付诸于道德行为,这样的道德教育只能半途而废、收效甚微。学校道德教育必须重视学生道德行为的培养。以往学校德育往往局限于课堂教学,满足于讲解道德知识,对学生情感、意志和行为的培养相对薄弱,造成相当一部分学生道德认识不少,道德行为却不多。改变这种局面,学校德育必须打破单一的课堂讲授模式,开发、推行多种多样立体化、开放式的德育模式。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投身于火热的社会生活,体验复杂多变的社会道德情境,尝试进行道德抉择。学生在与人交往中体验情感,在克服困难中磨炼意志,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履行道德行为。

总之,今后的学校德育肯定要走出封闭的课堂,因为无论是德育理论还是社会生活都要求学生以具体的道德行为体现道德品质,参与道德生活。落实德育实践化,学校德育方法要加大实践环节。具体方法可以是:让学生担任班级干部、参与学校管理、负责学校事务、参与社会服务、承担社会义务、讨论社会事件、学军、学农、野营拉练、城乡“留学”(城市学生到乡村学习,乡村学生到城市学习)等。总体特征是:学生是实践的主体,从设计到联系,从实施到组织都要发挥学生的作用,最好是学生自己组织,自觉走向社会,教师主要起指导、建议、创造条件、提供方便的作用。

(三)落实德育理想化,使德育方法由传递知识向塑造人格转变

篇(6)

【关键词】 失根 当代文论 古代文论 现代转换

二十世纪中国现当代文论建设基本上走的是“西化” 路线。尤其是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当代文学理论更是进入了一个众语喧哗的时代。许多西方理论从精神分析学、原型批评、新批评、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到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等,被一波又一波地引进到中国,偌大的中国成了西方理论的“实验场”。而我们已经习惯了用西方话语或观点来解释中外文学现象。仔细审视之,我们就会发现在这个众语喧哗的时代,我们听到多是形形西方文论的叫卖声,却唯独缺少我们民族自己的声音。正如一些学者指出:“近百年来,中国人一直在追踪外国人的理论与批评,忙于学习,把握外国人的新说”①,“长期以来,中国现当代文艺理论基本上是借助西方的一整套话语,长期处于文论的沟通和解读的失语状态中。”②

“失语”成为中国当代文论的显著特征,而“失语症”也成为当代文论的一种症候。究其病因,我们认为当代文论“失语症”的病因即“失根”,就是它丢失了中国几千年文化传统的根基与命脉。它的理论框架、话语系统、思维模式等都从西方移植而来,缺少自己民族的个性。而没有民族个性的文论是不能处于与西方文论平等对话的地位的,只能生活在二十世纪西方文论的阴影之下。故有学者指出我们唯有“重新镀亮自己的理论个性,以理论的民族性来赢得理论价值的世界性”③,只有鲜明民族性的理论,才能在多元化的世界文论格局中占据一席之地。

医治中国当代文论由“失根”而导致“失语病”的药方,就是重新建立有民族特色的,适应于当代文学创作实际的文艺理论体系。而建设这种新的文艺理论体系的重要资源之一就是体现中华文化精神的古代文论。但是由于古今语境、文学样式、文学功能等的变化,我们不能生搬硬套地将中国古代文论的概念、范畴及原理等套用于当代文论的建设上。我们必须用现代人的眼光和意识来阐释古代文论,实现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以中国古代文论为基础实现现代转换,重建我们自己的文论话语,正是根据这个‘失语症的论断开出的药方’”④。

那么如何进行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从而建设有民族特色的当代文论呢?我们认为可以有以下三个途径:

一、继承古代文论的人文主义和审美主义传统,建构“有根”的当代文论

中国古代文论的发展源远流长,具有许多优良的传统。其中儒家文论的人文主义传统和道家文论的审美主义传统对古代文学发展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也是建设当代文论的重要精神资源。

新时期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可是市场经济的浪潮也严重搅乱了人们内心的平静,人们注重金钱名利的追逐,却淡漠道德价值的失落。而这种不良风气同样影响到了文学界。如我们近期的文学创作以“贫血的青春美文”为时尚,以“美女作家”、“身体写作”为卖点等。有人曾描绘世纪末中国文学及文学批评是“诗人死了”、“长篇小说在喧哗与骚动中堕落”、“报告文学等于广告文学”、“沉默与聒噪的文学批评”等等,其产生的原因则是一些文人在商品大潮前迷失了自己,“他们由产生失落、困惑、焦虑、浮躁、愤怒直到放弃理想、责任、操守、良知、道德,以极其庸俗的精神和相当卑劣的姿态出现在崭新的历史舞台上”⑤。显然,文学界这种“精神的溃败”和“道德危机”现象是不利于当代文学的健康发展,不利于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的。因而我们应以关注当今人们的精神困惑为立足点,从解决当代文学创作所存问题的角度来建构当代文论。如果从这个立足点和角度出发,那我们就应该把张扬人文精神作为建构当代文论的一个重要内容。应该说儒家的人文主义传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精神遗产,如儒家主张以道德为本位的诗学观,强调文艺对理想人格的塑造,主张真善美统一等都极富现代意义。正如蒋述卓先生所指出的:“在注重人的精神道德取向,面向社会现实,提升人类灵魂等方面,古代文论是相当有成就的。孔子、孟子、庄子、陈子昂、韩愈、白居易、李贽等人的文学思想,都是出于对社会、人类精神状况的忧虑与关怀提出来的,其针对性、批评性与建设性的意义都是不可低估的。”⑥ 在继承儒家人文精神,弘扬中华文化传统方面,现代新儒家为我们做出许多有价值的尝试和贡献。他们植根于儒家的精神传统,将中国古代文论的某些有效范畴,用现代意识和话语加以阐述,并致力于新儒家文化诗学的建构。“新儒家的诗学理论,不是浮游无根的仿制品,而是遍润中华文化的灵根和神髓的话语场。”⑦现代新儒家对古代传统的阐述与转换,无疑对于我们建构当代文论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中国古代的审美主义传统是源于中国古人与天地和谐共处的心态,依据佛老哲学而建立起来的。它体现为物我相融、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追求言外之意、自然天成的审美理想等。如果我们能将这些优良传统加以继承,融入到当代文论中去,不仅纠正当代文学创作“矫情为文”、“废话诗”的不良倾向,而且能使当代文论更具民族特色。

二、转换古代文论的有效范畴,吸取传统文学批评手法的特点,建构有中国特色的当代文论

古代文论现代转换能否成功,关键在于应用,即我们能否将经过转换后的古文论应用到对当代文学的批评实践中去。我们认为这项工作是可行的。因为“中国古典文论的文本不是封闭的,并且从来没有过片刻的封闭,它一直呈现为开放状态,并且它永远向未来敞开,永远无尽地接纳无尽的阐述者对它无尽的读解,并且释放出无尽的意义。”⑧当我们以当代人的意识去对古代文论进行阐述时,实际上我们就已经赋予了古代文论的当代意义。前人已经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例如王国维将“意境”理论成功转换,他的“境界”说就是从古代文论中提炼出来的,还有鲁迅的“白描说”、朱光潜的“诗境论”说等等。

此外,中国古代文论中许多概念与范畴根本不须刻意转换,就能自然而然地融入当代文论,成为当代文论体系中的一部分,如气势、感悟、主旨、意象等等⑨,这都证实了古代文论在当代文论建设中的重要价值。

中国古代传统的批评手法也对当代文论的建设有重要意义。在中国古人看来,文学作品是文质、情理、形神统一的生命形式。故古代的批评手法注重评点者自我整体感悟,注重直觉性与即兴性,主张留给读者更多的审美感受与空间。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著名批评家李健吾先生的文学批评就具有传统批评手法的特点。他的批评文字大多源于直觉的美感,来源于印象、感悟的自我体现,他的批评是一种鲜活新颖的文体,大多读过李健吾文章的人都能心动一时,久久难忘。当代也有许多人尝试这种传统手法,如李国文评点《三国演义》、王蒙评点《红楼梦》、肖云儒评点贾平凹的《高老庄》等。这说明传统的批评手法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如果我们能将这种具有民族特色的批评手法融入当代文学批评中,无疑会给当代文论增色不少。

三、深入研究中西文化的异同,通过中西对话与融合,建构具有开放性的当代中国文论

古代文论与西方文论的对话与融合也是建构当代文论的一个重要途经。“在信息、交通空前发展的今天,所谓当代意识不可能不被各种外来意识所渗透。事实上,任何文化都是在他种文化的影响下发展成熟的”⑩,所以我们的当代文论,就应该是一种开放性、包容性的体系。我们应该既不排斥西方文论,也不忽视中国古代传统;我们要以当代中国人的眼光、当代意识来阐述它们;以指导当代文学创作为出发点来整合它们,使之形成具有新形态的思想和话语。其实我们的祖先早就为我们做出了榜样。如禅宗就是中国古人用自己的传统与印度佛教对话而形成的。而现当代一些学术大师们,如朱光潜、宗白华、钱钟书、王元化等,都在整合中西文化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这说明这种整合是确实可行的。这可行性就在于一些西方文论与中国古代文论是有相通之处的,如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美学与庄子的道家美学思想等之间的暗合等。而在这种整合中产生的新的思想与话语既是古代的,又是现代的;既是中华民族的,又是国际性的。而在这种整合中建立起来的开放性文论既有助于它走向世界,也能让世界更了解中国。

(责任编辑:吕晓东)

① 钱中文:《在夕阳的辉煌与新世纪的曙光之中》,《中外文化与文论》,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辑,第3页。

② 曹顺庆:《文论失语与文化病态》,《文艺争鸣》,1996(2)。

③ 欧阳友权:《面向21世纪的文艺基础理论》,中南工业大学学报,2001(4)。

④ 朱立元:《走自己的路—对于迈向21世纪的中国文论建设的思考》,《文学评论》,2000(2)。

⑤ 陈耀明:《中国文学,世纪末的忧虑》,《新世纪》,1996(2)。

⑥ 蒋述卓:《论当代文论与中国古代文论的融合》,《文学评论》,1997(5)。

⑦ 侯敏:《有根的诗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2页。

篇(7)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专语文对于中职学生而言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对于学生学习其他学科和继续学习,对于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提高民族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和深远意义。

但在中职学校,课堂上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老师提问,被点名回答问题的同学,慢吞吞地站起来,抓耳挠腮,好不容易才挤出几个字来,别说语气上下不连贯,就是内容也常常词不达意,三言两语便讲不下去了,那声音也是“理不直,气不壮”低得如嗡嗡蝇声。尽管他们中有些同学成绩很好,有的还能写一手行云流水的好文章,但在朝夕相外的师生面前,却一开口便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老师再三鼓励:别害怕,慢慢说,可此时他却反而口吃起来,脸涨得更红了。由此可见,在中职语文课中开展辩论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辩论教学法的涵义和主要作用

辩论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反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为特征,由小组或全班成员围绕特定的论题辩驳问难,各抒己见,互相学习,在辩论中主动获取知识、提高素养的一种教学方式。 [1]

辩论教学法主要有以下两大作用:(一)有助于克服传统教学的弊端,发展学生个性

传统的语文教学重读写轻听说,阻碍了学生健全人格的全面发展。从古代的科举以文取士到现代学校以考卷评定学生学习成绩,乃至国家机关招收公务员大都以考核读写能力为依据,极少考核听说能力。在这一价值取向的引导下,形成了学校高度重视读写能力的培养,普遍轻视听说能力培养的教风与学风。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差,很多优秀学生也很木讷,遇到歪理强词,也常常是“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这类学生性格内向,不善交际,保守懦弱,独立性差,服从型的居多。看似温良谦恭,实际是人格不够健全的表现,以致走上社会又需要一个弥补人格缺陷的过程。

在中职学校语文课开始辩论教学,能锻炼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语文教学中准确的语音、明确的语调、丰富的词汇、灵活的句式、概念的准确性、推理逻辑性等等,都是学生辩论发言的基本功,辩论活动将促使学生将所学到的语言、逻辑、修辞知识转化为实际的口语表达能力,其功效是不言而喻的。此外,辩论活动还将培养学生勇敢自信,大胆表述自己思想的能力,培养互助合作的团体协作精神,培养正确行使自身权利的素质,培养胜不骄败不馁的优良思想作风,这些,都是传统教学所无法实现的。

(二)有利于从小培养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

人类语言信息交流的形式也是听说与读写两大系统。听说具有直接、简便、迅速的特点,使用得最多最广,是基本的语言信息交流手段。读写虽然严密、准确、简炼,但因间接、迟缓,相对来说,使用较少,是第二位语言信息交流手段。社会交际活动中人们主要依靠听说进行语言信息交流。辩论能训练出学生很强的听说能力,并且又有读写能力支撑,因而辩论能力强的人在运用语言信息交流进行社会交际活动中有明显的优势。

辩论在社会交际活动中的应用也十分广泛。典型的,如政治家用辩论以争取选民,宣传和贯彻自己的治国主张;法庭上的公诉人和辩护人就犯罪事实与适用法律展开争辩,争取法庭采纳自己的意见;学术会议上的论文答辩,用以剔除谬误,探究和发现真理,当今辩论能力是沟成社交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在中职学校语文课中训练学生的辩论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及早与社会接轨。

二、?创设辩论情景,进行辩论教学的主要方法

辩论教学有以上的优点和功能,那么,如何在中职语文课中如何加强辩论教学?读者认为可采用以下三种方法:

(一)课堂上采问答式的教学方法,即有问有答,双边结合,让学生有听说表达的机会。如教者先把课文中能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写在黑板上,然后请学生举手发言。这样学生们的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都会处于“亢奋”状态。平时不爱说话的学生也就能积极地举手发言。教者对学生的发言要给予及时评定,即使说错了,也要给予肯定鼓励,这样每个学生都愿意发言,就有了说话锻炼的机会。通过问答,道理越辩越明,创设了一个和谐、专注、活泼的教学氛围。

篇(8)

在现代护理发展过程中,护理工作始终是以女性为主导的职业。但是随着民众对健康的需求日益增加以及护理事业的发展,以单一性别特色的护理队伍格局在维护个人权利,注重个性化护理的新观念下发生改变,护理工作对男护士的需求增加,医院对男护士的需求增加,基于这种原因男护士的数量近年来在世界各地迅速增长。而我校自2002年均有男生报读护理专业,虽然每个年级中的男生所占比例较小,但我们不能将管理女护生的模式直接而生硬套入到男护生的管理中。不论是班主任老师还是任课老师都应该要有不同以往的管理和教学方法。

1专业思想教育

新入校的男护生,心理上尚不成熟,专业思想尚不巩固,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全方位对其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十分必要并具有重要的意义。

1.1榜样教育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了解男性从事护理事业也是很有前途的,有挑战性的,比如在班会课中介绍南丁格尔的生平事迹,形成对护理专业的逐步印象,了解护理工作者在促进人类健康伟大事业中的重要作用。给学生介绍一些获得卓越成绩的男护士,如2003年获得第39届国际护理界最高荣誉奖——南丁格尔奖章的中国藏族男护士——巴桑邓珠的光荣事迹。通过这些方式树立学生对于男性从事护理事业的信心。

1.2优势教育通过分析男护士的优势,来帮助他们认识到男性在护理事业中是不可或缺的。

1.2.1客观优势男性擅长理性思维,且逻辑性强,遇事冷静沉着、判断力强、处事果断、独立性强、依赖性小,接受信息快,动手能力强,对电子化信息和机械性高新技术掌握较快,同时男性在担任繁重体力劳动时具有生理和体力上的优势。遇到突发事件时控制能力强,决策能力强,男性的稳重果敢能给人以充分的信任感。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男护士更容易获得患者的信赖,在护患沟通中往往能收到比较好的沟通效果。护理是一项集脑力、体力于一身的高压力性职业,需长期倒班,工作量大,又要确保不出差错事故,尤其在急诊,外科手术室,精神科等科室,更是需要护士具有果敢有力,当机立断等特制,男护士的加入无疑会使临床护理资源得到优化组合,从而使护理工作更加优质高效。

1.2.2男护士特别受男患者的欢迎据调查,男患者比女患者更愿意接受男护士的护理,女护士在给泌尿外科的男性患者进行导尿、备皮等操作时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尴尬情形,所以在涉及隐私的操作中,男病人可以欣然接受男护士的护理。这对于心理护理的深入开展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1.2.3有利于护理团对的发展护理队伍成员的单一性别现象,使公众形成一种思维定势,而这种思维定势很容易使人们将护理看成是技术含量不高的职业,也使得人们将护理人员看成是弱势群体,女性护理工作者也可能因为长期得不到来自异性的职业认同而使工作积极性大大受挫。男性的加入必然会改变以女性为主的护理工作方式和习惯,有利于建立平衡健康高效的护理团队。

1.3团体心理训练让所有新入校的男生组成一个同质团体(同质团体是指团体成员本身的条件和问题具有相似性1),除了让他们经常在一起学习、生活外,还让他们每周都有机会在一起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指导老师适时地给予辅导,可以通过“对话”、“主题讨论或辩论”等团体辅导形式,促使学生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学习新的学习态度和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适应能力。学会解决问题及克服情绪和行为上的困难,使他们能够正确的认识、对待护理事业,尽快的适应学校生活。

2进行赏识教育

由于高校扩招,进入中专学习的学生,学习差、行为差、自卑感较强。因此,发现学生的微小进步和闪光点,都要大力表扬,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对男生勇敢选择护士职业加以鼓励和宣传,进一步巩固他们的职业选择。老师的称赞对于中专学生的自信心的建立是很有帮助的,所以作为班主任老师不应该在学生面前说他们的短处,而是多给他鼓励。青春期的学生,尤其是男生,他们存在逆反心理,故与之交流时,多从他们感兴趣的话题着手,以朋友的身份,用轻松的方式,使其意识到自己的任务是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积累知识,为将来成为一名理论扎实、技术过硬的合格护士而努力。

3沟通能力的训练

由于我校的大部分是初中毕业生,而且是所谓的“差生”,所以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自卑心理,导致他们不愿和人沟通;而护理工作是以人为中心,与病患的沟通将直接影响到护理质量。所以,在辅导和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男护生沟通能力的训练。

3.1鼓励男护生多在公共的场合发言,这样不仅可以训练其表达自我的能力,而且可以锻炼心理素质。比如,班主任老师在组织班会的时候要鼓励男生多发言。因为各护理班女生所占的比例是很大的,尤其对于新入学的男护生,此方法可以使男生在班级中与其他的女生建立比较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以后的学习和生活。当然如果有机会,可以鼓励他们参加各种形式的活动以此来锻炼自己,如演讲,辩论等形式的锻炼机会。3.2鼓励男护生多参加各种有意义的活动如医院当义工,在这样的工作中既可以检验自己所学的知识,亦可以使其组织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得到提升;同时可以提前了解医院的环境和护士工作的方式。建议学校多组织这样的活动。

4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训练

虽然目前各大医院都紧缺男护士,他们的就业前景乐观,可是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护士,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过硬的护理操作技能。医院都会将男护士安排在诸如ICU、CCU、急诊室、精神科、手术室等工作要求高的岗位,在这些科室所接收的病人大部分都是急危重的,所以在进行治疗和护理的过程中对护士的要求自然就高了,除了要具备果敢有力,当机立断的特质外,还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所以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训练是至关重要的。

4.1加强男护生的人文知识由于大部分中专生的素质是差强人意的,而护士的人文修养将直接影响到和病患的交流,所以在培养男护士的过程中,人文知识的培养是不可或缺。

4.2扎实的理论知识是护理工作的基础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护士,医学知识的积累和沉淀是核心,没有过硬的医学知识的护士,在工作中不能很好的完成工作,甚至可能要造成病人的损失。

4.3加强技能训练由于护理操作的细致、烦琐,但是男性在面对这样的工作的时候可能耐心差于女性,所以护理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作适当的调整,如讲解护理操作的原则至于细节部分可以由学生自行把握,让学生在学习中发挥更多的主观能动性。护理工作是一名实践性学科,所以动手能力将直接影响到工作的有效性。必须确保每一项护理操作都过关。

5结果

篇(9)

2.要立足于社会现实和自身实际。崇高的理想必须与社会现实和自身实际相结合,必须与所学的专业知识相结合,要与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相结合。要让学生懂得,要把自己追求的职业理想与社会现实和自身实际相结合,只有这样,经过努力,才能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如可以教育学生以主人翁态度对待本职工作。教育他们干一行,爱一行,与企业同甘苦共命运,积极参与企业改革,充分发掘自己的潜力,提出切实可行的改革建议。在企业发展的同

时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

二、要努力拓宽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面

要改变过去那种学生道德教育只靠思想政治课的片面认识,注重挖掘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德育因素,拓宽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面,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比如可以在学校开展、勤俭和艰苦奋斗的教育,反对奢侈浪费,禁止学生抽烟、喝酒、女学生禁止涂口红、佩戴金银首饰、穿袒胸露背的奇装异服等。

1.将职业道德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之中

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单靠职业道德课是不够的,要让所有教学分担教育任务,在各科教学中全程渗透职业道德教育,增强育人效果。比如,会计专业教师在传授会计专业知识和理论知识的同时,可以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反复强调会计岗位是一个特殊的岗位,会计人员直接同金钱打交道,处在处理各种利益关系的特殊位置上,不仅要掌握各种系统的会计专业知识更需要有高度的原则性和专业精神,要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2.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和专业特点,开展与职业道德相关的课外活动。教师可以在带领班学生春游的过程中不失时机地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爱护环境教育,引导学生用眼睛去欣赏美,用心灵去感受美,用感情去体会美,让情操得到美的熏陶。祖国山水是美,可是近年间由于种种原因环境污染严重,有的山不再青翠,水不再碧绿,花不再芬芳,草不再茂盛,天空不再蔚蓝,……借此教育学生增强环保意识,爱惜祖国山水,做环保的卫士。

3.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

努力创造职业道德教育的良好氛围和环境。在美丽的校园里,随处可见的名言警句以及科学家肖像使学生耳濡目染,不知不觉地受到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比如,我们在全校范围开展了“做文明学生,树文明形象”活动,要求着重抓文明礼貌用语及仪容仪表,在全校范围内张贴文明用语口号,班主任及任课教师积极引导宣传。班主任会同学生科对仪容仪表不符合要求的学生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此项工作持续了很长时间效果很明显,它有利于严肃校风,整顿校纪,规范校貌,使“树文明形象,做文明学生”成为大部分学生的自觉要求。

三、要理论联系实际,加强社会实践活动

1.职业道德教育必须把理论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实践是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也是职业学校的显著特点,职业道德教育要以实践为落脚点。只有通过实践,增加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才能使学生体验到职业道德标准的意义,并予以严格要求、严格训练,使他们更好、更多地观察了解社会各个方面,使学生对职业道德的认识转化为行为。比如,我校教务处组织学生参观汽修厂,了解该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直立于不败之地的事迹,我们还请已任经理厂长、修理技师的毕业生回校作报告,用其亲身的经历论证职业道德修养是个人进步和成才的重要条件的道理。这些生动、直观的报告加深了学生对钻研务、提高技能的必要性的认识。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学生学会了思考和探索,提高了对职业道德的深层次认识。

2.根据学校办学的总体目标和各专业特点及学生思想素质,与实习单位或联办单位签订协议,团结合作,共同研究和探讨职业道德教育的目标、内容、办法和措施。在实习中,加强职业教育理论与职业道德实践的紧密联系,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实践中受到良好的职业道教育和熏陶。我校在制订学生实习前的教育计划、实习中的指导计划和实习后的总结时,都要把职业道德的教育列入计划之中。实习前,学校举办了关于“职业道德”的专题讲座,分别邀请参加过实习的老师、企业领导、已经工作的毕业生对参加实习的学生介绍业对职业道德的具体要求。实习中,班主任深入到各个实习单位,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实习情况,尤其是职业道德方面的表现情况,给每一个学生写出实习中期评价。实习后,每一个参加实习的同学都上交“职业道德”的作业。从学生的实习报告中,我们看到了他们开始把职业道德的理论内化为自身行动要求。

综上所述,中专生是21世纪职业劳动的主力军,加强对他们的职业道德教育,对于推动伦理学的发展,对于克服我国社会生活中严重存在的道德失范现象,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一定要结合实际工作,采用多种教育手段和渠道,强化中专生职业道德教育。

【摘要】本文结合当前中专学生的现状和特点,分别从政治思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三个方面论述了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对中专学生的德育教育。

【关键词】中专生职业道德教育

篇(10)

首先明确语文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学生语文的技能,提高读与写的能力。其次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品味各种文学的底蕴。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更多地采用多样化的手段,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带着积极的、高涨的、激动的、好奇的心理去学习。教师还要树立学生释学习主体理念,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形成相互交流,相互评价,共同释疑的学习气氛,发展学生学习的个性化特点:1.要努力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在注重“以人为本”,课堂教学的同时,教师还不能忽视课外语文的学习。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课堂时间的教学内容较多,课外时间被作业占据,很难再有时间学习语文。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尽量缩短讲解时间来落实语文学习的有效空间,努力拓展第二课堂,依靠课外阅读和写作练习,加强学生的语文学习,有效地利用班上的图书角和课本单元后的阅读,构建阅读,写作小组,鼓励学生自读,自解难,加强阅读,写作训练。2.重视学生阅读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提升,也是对学生知识的丰富,视野的扩展,兴趣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阅读可以使学生感知中国文字的优美,语言的和谐,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通过长期阅读的引导、训练,学生有了更多的词汇积累,写作能力也提高了。这些就是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课标》,采用了相应灵活的教学策略的语文教学的效果,同时也使学生语文成绩全面提高。3.加强指导学生诵读经典古诗文。经过长时间对学生指导诵读古诗文的实践,学生能够在诵读中理解诗歌来自于民间。特别是叙事诗,它就要求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又通过典型的人物性格和形象来反映生活,用饶有节奏韵律的语言抒发激荡的心情。比如在教学七年级下册《木兰诗》一文时,引导学生诵读,在读中感悟中国英雄的形象。全诗明朗刚健、朴质生动,具有浓郁的民歌情味。优美的语言,丰富的哲理,代父从军的情操,启迪了学生的智慧,塑造了学生美得灵魂,提升了学生的精神境界,激起了学生的诵读兴趣。大量的阅读训练,使学生欣赏到了古代中国诗文艺术的美,也潜移默代地掌握了汉语艺术的精华。这样对学生知识的积累,词语的汇积,写作能和阅读能力的提高有着积极的影响,同时优化了教学效果。

二、转变角色,艺术导入新课

教师的教学效果是从学生中体现出来的,学生释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的引导,组织者。所以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新课的导入必须给学生一个清晰、动人的视觉;一个幽雅、悦耳的听觉;一个感人肺腑、淋漓尽致的教学场面。比如借组很强的语言艺术性、灵活性和千古流传的俗语,名句导入新课,引起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在过去传统教学模式中,总是以教师为中心,改变比了只中知识的传授,把学生变成了被动的接受知识,这样的教学模式给学生养成了只能跟同教师的观点和思想而失去了自己敢于探究、创新的勇气,这样导致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渐渐失去主体地位,挫伤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所以,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改变教学理念,掌握现代教育,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勇于实现角色的转变,在新课导入的艺术中,引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把语文知识带到生活中,让学生充分展示个性,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语文。

篇(11)

中专学校语文教学作为一门公共学科,在实现培养高素质的社会应用型人才教学目标中承担着重要责任,但据了解,不少中专学校语文并未发生其应有的作用。长期以来一些中专学校过于强调对语文知识的传播而忽视语言能力的培养,过于强调对文学知识的记忆而忽视语感的体验,过于强调对少数课文掰开揉碎的“精读”而忽视开拓学生的视野。因此.笔者认为中专教育应是以就业为出发点、落脚点,并且组织实施文化课程为专业课程服务的教学活动。作为中专学校的语文课程,既要满足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教学要求,也要为中专学生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程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更要体现为专业课程服务的原则,对此,中专语文教学应该如何改革。笔者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我们知道,语文知识并不完全等同于语言能力。对于知识并不完全等同于语言能力。对于知识与能力的区别,古人早就做出了非常清楚的回答:“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鱼就是知识;渔就是能力。正基于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变灌输语文知识为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且迫在眉睫。学生的语言能力是指运用汉语进行交流和沟通的能力,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术鉴定中心主持开展的职业汉语能力测试(ZHC),将应试者在职业活动中运用汉语进行交流和沟通的能力分解为:运用语言获得信息和传递信息的能力;对于语言环境的适应能力;运用语言完成一定工作和学习的能力。针对上述语言能力的目标与要求,中专语文课程应该调整、充实、革新教学内容,在教学中要着力突出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四大能力。

首先听是指聆听.聆听在某种程度上是听力理解的过程.教学内容应包括聆听的含义,聆听的作用,影响聆听的因素,如何提高聆听的水平等。

其次说话是人际交流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说话不仅是种技术,更是一门艺术。教学内容包括说话艺术的重要性,说话的基本原则和要求,中专语文教学活动的艺术性.社会活动中说话艺术,常见的说话技巧等。

再其次阅读是获得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提经,是生活中、工作上必不可少的基本技能之一。教学内容包括阅读的作用和价值。阅读材料的选择,阅读的方式,阅读能力的提高等。

最后写作是书面表达能力的具体体现。教学内容包括应用文、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文体特征及写作技巧、写作规范等内容。

二、考核方式的改革

为充分调动中专学生的学习与训练积极性,切实收到训练实效.还要认真改革语文课程的考核方式。这样,学生若想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需要把功夫用在平时,学生要做到平时善于倾听.能够准确捕捉、整合信息;发言踊跃并善于表达自我观点、见解:阅读面广、阅读量大,人文知识面开阔;勤于思考,喜欢动笔。对语言文字敏感、运用熟练等,才可以获得好的考试成绩.而以往学生那种考前突击准备的复习方式对成绩的高低就会变得没有影响或者至少影响甚微。在考核方式改革中应坚持以下原则:

(一)以过程性考核为主.终结性考核为辅。在教学与训练过程中.要结合学习与训练的内容多阶段、多层次考核,从而使学生在长期学习中形成稳定的汉语交际能力,而不是单纯考核前短期突击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