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大学生村官考核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1、农村需要“下得去”的村官。作为一名已经在农村工作的大学生“村官”应该站在农村的角度来看问题,考虑的应该是农村的事务,打交道的是全体农民,这种角色的转换要求他们必须放下身份、用活知识、加强实践,要广泛地接触农民,了解农民的生活情况和生存状态,倾听老百姓的呼声,知道老百姓最想知道什么,最需要解决什么和最盼望得到什么。只有那种“下得去”的精神,大学生“村官”们才能找准自己的定位,才能知道自己该干些什么,那些事情怎么干和怎么把它干好,做出真正有益于农民群众的事情来。
2、农村需要“待得住”的村官。大学生“村官”到基层后会面临着一系列的的困难:一是办公条件落后,不可能提高像城市里现代化的办公设备;二是生活条件相对较差,大部分村官到村任职后,衣食住行不方便;三是农村工作繁杂琐碎,经常会被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缠住而无法脱身。这些艰苦的条件不仅是对刚从大学校门出来的大学生“村官”的意志力的挑战,同时也是对他们人生追求的一大考验。如何实现自己的理想,从容的面对这些困难并能很快的克服它们,全身心的投入到农村各项工作中,就必须要待得住、要扎得下根。这样在农村能够干出自己一番事业,对农村农民有所贡献才不是一句空话。
3、农村需要“干得好”的村官。国家鼓励大学生到村任职,就是为了让大学生能够运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发挥自身优势带领农民群众用知识、用科学来改变农村落后面貌,过上富裕的日子。因此大学生“村官”到村后一定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把干好自己的工作作为恪守本职的基本要求,在工作中要经常虚心向那些有基层经验的老干部学习,向那些有农业技能的农民师傅请教,逐步提升自己的基层工作能力。要放下架子,真正去融入农村,深入农民,帮助农民群众出谋划策,传授科学知识和实用技能,帮助农民掌握脱贫致富的本领,让农民得到实惠。这样才能得到老百姓的真正拥护,才能提高自己在群众中的威信,才能有助于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二、影响大学生“村官”发挥作用的制约因素
1、开展工作的经验不够足。大学生“村官”长期在学校读书,普遍对农村工作缺乏了解。由于年纪轻、阅历浅,没有经历复杂岗位的锻炼和艰苦生活的磨砺,社会知识和生活经验、工作经验都比较缺乏,个别大学生“村官”干工作局限于“跑龙套”,单独遇到复杂问题往往茫然无措、束手无策,缺乏独当一面解决矛盾和驾驭局面的能力。
2、发挥作用的环境不够优。有的村干部害怕“徒(来源:文秘站 )弟”长本事,不愿意倾心相帮,倾囊相授;有的村干部认为大学生“村官”既然是助理,就要又“助”又“理”,将一些烦事、杂事、难事统统推给大学生“村官”;有一些群众思想观念守旧,对大学生“村官”缺乏理解和支持,在工作中设阻力出难题,使大学生“村官”放不开手脚,发挥不了优势。
3、管理服务的机制不够细。首先,身份角色有待进一步明确。大学生“村官”既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村干部,也不是公务员,在实际工作中很难找准自己的坐标,履行职责时存有“名不正言不顺”的感觉。其次,优惠政策有待进一步细化。第三,任期满后的出路有待进一步拓宽。
4、扎根农村的意识不够强。到农村任职,大学生“村官”普遍存有心理落差。有些大学生“村官”到农村任职是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做出的无奈选择,只是把当前职位作为日后报考公务员或者谋求更好发展的“过渡期”,缺乏长期在农村锻炼成长的打算。
三、如何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的选拔和管理
1、进一步健全选拔机制,使大学生“村官”选得准。要严把大学生“村官”入口关,逐步健全完善公开选聘、竞争择优的选拔机制。要针对农村的需求,有针对性地选聘大学生充实村干部队伍。在选聘过程中,除进行文化考试外,还要对他们的德、智、体、劳等情况进行综合考察,把那些政治上可靠、思想上亲民、作风上务实、立志在农村建功立业的优秀大学生选聘下来。
2、进一步健全管理机制,使大学生“村官”稳得住。要根据大学生“村官”任职村的实际情况,确定他们的岗位目标。乡镇党委加强督促检查,定期考核。考核时大学生“村官”向任职村和乡镇党委“双向”述职,认真参加民主评议。要建立激励关怀帮扶机制。适当增加大学生“村官”的薪酬待遇,制定合理的待遇增长政策。开展优秀大学生“村官”评选活动,对优秀大学生“村官”进行表彰奖励,对业绩、能力和口碑差的大学生“村官”进行诫勉谈话,重点帮教。在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招考方面,对优秀大学生“村官”给予优惠政策。拿出一定的乡镇领导干部职位向服务时间较长,业绩突出的大学生“村官”公开选拔。对期满后自寻门路的大学生“村官”,要加强引导和推荐。要建立交流沟通机制。及时了解掌握大学生“村官”的思想、学习、生活和工作情况,设身处地为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
3、进一步健全培训机制,使大学生“村官”推得出。除进行全面系统的岗前培训外,任期中要广泛开展“一对一”帮带活动,安排农村工作经验丰富的乡村干部与大学生“村官”结成帮带对子,采取“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对大学生“村官”进 行政治思想、生产技术、调解艺术等方面的传帮带。定期组织他们到实践培训基地、发展好的地区考察学习,到省、市、县集中培训,开阔视野。要广泛开展大学生“村官”联户活动,组织大学生“村官”联系几户致富能手、科技能人、特困户等,为他们搭建工作舞台。
四、要注重大学生“村官”的能力培养
1、德能正其身,注重提高道德素养。注重培养“大学生村干部”的道德素质,树典型、学先进,树立道德标尺;严要求、高标杆,提高业务水平。形成学先进、赶先进、超先进的浓厚氛围,提高自觉为群众服务的意识。组织“大学生村干部”积极参与思想讨论,查找问题,寻找根源,使他们进一步端正工作态度,更新思想观念,转变工作作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才能胜其任,注重提高工作能力。一是强化培训,尽快转换角色。可以通过党员干部讲课等形式,磨练意志,增长才干,培养素质,坚定信心,为扎根基层、服务群众奠定坚实的基础。二是进行“传、帮、带”活动,尽快适应工作。通过“二帮一”或“三帮一”的形式教授工作方法,传授工作经验,助其早日成才。三是进行专题培训,尽快融入角色。积极组织大学生村官参与县各种理论谈论活动,可以有效提高村官的综合能力,拓宽“大学生村干部”的思路、视野,使他们改变思维方式,增长综合知识,促进工作能力提高。
3、言能达其意,注重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在基层工作,“大学生村干部”每天都要面对群众做大量的政策宣传工作、思想工作,要求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尽快适应农村工作需要。可以组织“大学生村干部”开展辩论赛、演讲比赛、朗诵比赛、知识竞赛等活动,使他们通过参与提高协调、会话、临场应变等能力。通过讲课,提高“大学生村干部”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心理素质。
xx镇现有大学生村官26名,其中11人在去年村委换届选举中被选为村委委员,是我镇新农村建设的中坚力量。我们xx镇党委、政府十分重视大学生村干部管理工作,确立了“以制度规范、以事业留人、以感情留人”的大学生村官培养理念,积极探索培养管理的新手段、新方法,通过五项举措,实施规范管理,帮助他们适应基层环境,提高大学生村干部的实践能力,努力为他们创造良好工作环境,促使其在基层成长、成才。现结合我镇的实际情况,谈谈我对加强大学生村官管理的看法。
一、抓好镇村干部对大学生村官结对帮带,促进其角色尽快转变。我们镇采取了党政领导、包村干部结对帮带的方式,向大学生村官传授工作经验和方法,帮助其开展各项工作。同时,将大学生村官的思想政治学习、工作任务完成、业绩考核等和所在村的年终工作考核结合起来,促使所在村支持、帮助、引导大学生村官开展工作,尽快让他们进入角色。实践证明,这样的做法是非常有成效的,在XX年劳模表彰大会上,我镇有6位大学生村官被镇党委、政府表彰为劳动模范,这是对大学生村官的鼓励与鞭策,同时也表明他们真正融入了工作角色且干出了实绩。镇村干部对大学生村官结对帮带的做法,应值得提倡。
1.大学生村官。大学生村官是指政府通过组织考核或考试的方式筛选出的具有专科以上学历的应届或往届毕业生到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村主任助理或其他村“两委”职务的毕业生。大学生村官大多数具备掌握新思想、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善于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的特点。
2.激励机制。大学生村官激励机制是指:大学生村官管理机构与政府为实现既定的管理目标,遵循一定的激励原则,围绕各种激励因素,综合运用以奖惩为主的各种激励手段来调动大学生村官主观能动性,引导与规范大学生村官价值观念与行为的一系列制度安排与运行规则的总称。
(二)理论基础
现代激励理论起源于西方,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随着动机理论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系统的激励理论,本文主要研究的是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和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1.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要是人的行为的驱动力。大学生村官激励建设系统就是一个需要顺利实施的目标,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与此同时,各项大学生村官的合理需求应充分考虑并尽可能地满足。马斯洛的需求理论认为人有从低到高顺序生理、安全、爱和归属感、自尊和自我实现需求五个层次当中一个需要得到满足,需要更高层成为占主导地位的动机。
2.双因素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赫兹伯格于1959年提出了著名的“激励-保健因素理论”,学术界习惯称其为双因素理论。一种是保健因素,另一种是激励因素,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为大学生村官的激励管理开辟了一条新的思路,各级政府要从大学生村官的基本需求入手,进行细致的分析和划分,根据实际情况,把握好激励原则,综合运用激励机制,实现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的有机融合与科学转化,真正建立起适应大学生村官需求和地方特色的激励机制,不断推进大学生村官队伍建设,促进整个选聘大学生到村任职工作健康、持续、稳定地发展。
二、我国大学生村官激励机制现状
(一)培训缺乏针对性有效性
对于大学生村官的培训,目前的现状是缺少岗位培训,许多地方政府只对学生村官进行手段单一的过场式培训,系统性和针对性不强,没有扩展大学生村官的视野。大学生村官岗前缺少培训就履行职责,到位后,大学生村官没有适当的培训,对当地的情况,怎么做工作一无所知,可以说缺乏业务培训,使其难以迅速提升,不能够在短期内胜任工作。
(二)考核体系不完善,奖惩制度不合理
考核体系是大学生村官激励机制的重要环节,考核体系是否公正直接客观关系到大学生村官公平感的产生。建立健全考核制度对大学生村官的激励效果不仅在于其结果能够给大学生村官带来的收入、职位等方面的直接改变,还在于考核制度及其包含的各项考核标准能够给大学生村官带来一定的心里压力,使其在日常工作中能够自觉地将自己的行为规范到考核的要求上来。能否充分发挥考核制度的激励作用,取决于考核的各个环节能否做到合理、公正、科学。
(三)收入水平偏低,待遇不平等
大学生村官的待遇水平存在差别。大学生村官服务基层,但是往往不能与身边同事享受同等待遇,没有节假期补助,工作量较大但没有加班费等等,这些差异都必定大大降低学生村官热情,损害大学生村官的工作积极性,从而影响其工作绩效。
三、我国大学生村官激励机制建设的建议
(一)完善培训制度
大学生村官要更改农村干部角色的身份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障碍,我们应加强培训和指导,以帮助他们成功地完成身份转型,以更好地适应新的角色和新的任务。通过职业培训能快速提高大学生村官的能力,并能满足其自身发展的需要。
(二)健全完善考核体系
首先,考核主管部门要逐步实现民主化和多元化的考核机制,并设置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以保证村民代表的评估结果具有科学性和准确性。其次,要建立分阶段评价体系,防止年度考核方向发生偏移。最后,加强激励考核评估结果的使用,及时对评估结果进行反馈,将物质利益和晋升等评估结果挂钩,根据评估结果实施正向激励和负向激励,以实现奖优罚劣。
(三)改善薪酬制度
薪酬和各种福利是大学生村官满足基本生理需要和安全要求的最重要的形式,这些新兴经济体是满足他们生活的物质需求的主导因素。为了进一步增加投资激励,使基本的安全需求得到满足。首先,建立科学合理的工资动态增长机制,从而最大程度地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其次,中央、省、市财政共同保证大学生村官日常生活需求,并给予他们保险政策。收入方面要最大限度地缩小各地区之间的差距。最后,要把工资水平和考核结果进行挂钩,以体现薪酬的激励效果。
四、结语
学生去农村担任职务,是时代的呼唤,是党对当代大学生的殷切期望,也是农民的期望。为农村基层干部的结构注入了大量的新鲜血液,为实现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系列的神圣的任务,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大学生村官计划还正在进行和不断深化当中,完善大学生村官激励机制也将是一个长期工程。我们相信,随着大学生村官制度相关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实践的不断发展,大学生村官计划将不断得以完善,并最终为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李海艳.大学生村官激励机制的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
[2] 郭海龙.关于大学生村官现状、问题及对策的研究[J]. 2011.
二是强化教育培训,提高基层工作能力。建立村官培养实施规划,实行“三项制度”。一是定期工作汇报制度。每日记一次工作日志、每月一次工作总结汇报、每半年一份调查报告。二是集中培训制度。定期参加乡村干部的培训,提高业务能力,使他们对如何更好地适应基层工作,提高自身素质,担当起新农村建设重任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三是会议制度。乡要求大学生村干部都要参加所在村的会议和乡干部会议,全面了解村日常工作议程,了解乡整体工作情况。
说起如何对待大学生村官,一位村党支部老书记深有感触地说:严管就是厚爱,放任不能成才。
这位老书记的话说得好,既充满了深情厚意,又很有针对性。有的村干部觉得大学生村官是来锻炼的,是“飞鸽牌”,两三年就走,因而采取放任的态度。正因为这样,使得大学生村官的“镀金”思想未能得到克服,有的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只愿浮在乡镇机关,不愿沉到村里去;有的不能一心一意地与农民群众打交道,成为群众眼里的“陌生人”;有的心里盘算着时间,期盼着锻炼期满好回城……如此这般,大学生村官如何能健康成长呢?
有人觉得,对大学生村官管严了不利于他们成长成才。这种认识显然不正确。大学生村官作为服务三农的生力军,他们是村“两委”的好帮手,是新农村建设的“领头羊”,他们的作风建设具有榜样和引领作用,不可忽视。关于“三严三实”的要求,同样适用于大学生村官,对大学生村官的谋事、创业、做人等都具有指导意义。因此,对大学生村官必须严管。坚持严字当头,严格要求,严格教育培训,严格考核评价,严格管理监督,并且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使大学生村官更好地锻炼成长。
大学生村官锻炼成长的实践已表明。严管要“严思想”。理想信念是大学生村官成长成才的精神之“钙”。大学生村官只有坚定理想信念,坚守自己的精神追求,站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看待自己的工作,才能在顺境和成绩面前不骄不躁。面对逆境和困难不消沉不退却,勇于经受困难和风险的考验,在绿色的田野上有一番作为。反之,没有理想信念,或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经受不住艰苦环境的考验,在迈向理想目标的征途上败下阵来。
严管也要“严制度”。对大学生村官的管理,各地都建立了一些制度,如大学生村官驻村制度、工作日志制度、目标承诺制度、考核评议制度等。但有些制度未能很好执行,或执行不到位。为此,一定要增强执行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按照大学生村官培养的目标要求,强化问题导向,严格制度管理,突出量化考核、过程考核、民意考核,做到关爱不溺爱、指导不包办、放手不放任,确保大学生村官在农村的广阔天地里茁壮成长。
二是强化教育培训,提高基层工作能力。建立村官培养实施规划,实行“三项制度”。一是定期工作汇报制度。每日记一次工作日志、每月一次工作总结汇报、每半年一份调查报告。二是集中培训制度。定期参加乡村干部的培训,提高业务能力,使他们对如何更好地适应基层工作,提高自身素质,担当起新农村建设重任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三是会议制度。乡要求大学生村干部都要参加所在村的会议和乡干部会议,全面了解村日常工作议程,了解乡整体工作情况。
有人说:“农村干部难当,村干部更难当”,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农村工作千头万绪、错综复杂,所以大学生村官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一)明确目的、积累经验。作为大学生村官,必须要端正思想认识,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当村官既不是作秀,也不是镀金,更不是把当“村官”作为“当官”的跳板。而是通过在农村的工作实践,积累农村实际工作的经验和学会处理复杂问题的方法,为将来奠定扎实的工作基础,否则一旦遇到困难或挫折,便容易产生打退堂鼓的思想。
(二)谦虚好学、不耻下问。作为大学生村官,不能把自已看成是“官”,因为要想当好村官,首先你就得当好村民,决不能指手画脚,盛气凌人,总理说过:“只有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才会让你坐在台上”。因此,大学生“村官”应谦虚好学,与农民打成一片,多向其他村干部请教,学会妥善处理村务,争取真正胜任“村官”之职,为新农村建设更好地奉献才智。
(三)抢抓机遇、勇于创业。农村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没有城市高,也正是这样,才需要有文化有知识的大学生去改造它,发展它。大学生村官的任职期限为二年,对于渡金者来说,它是漫长的,但是对于创业者来说,它却是短暂的,情况刚熟悉,方法刚学会,思路刚确定,规划才开始,因此,对大学生村官来说,要作好长期扎根农村、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如果你全身心地投入到农村工作之中,就会发现,在广大农村里也有很多的创业机会,只要你抢抓机遇,勇于创业,你一定会实现自已心中的梦想。
二、大学生当村官,社会各界要做好引导、培养工作。
大学生从城里到农村,从学校到田间,从经济文化发达的都市到相对偏僻落后的小村,这就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因此,要想让大学生当好村官,社会各界就必须担负起各自的职能,切实把大学生村官管理好、引导好、培养好、使用好,帮助他们更快适应基层新岗位、新环境,为新农村建设贡献出自已的聪明才智。
(一)沟通交流,促进大学生村官轻装上阵。大学生刚出校门,初当“村官”,面对农村复杂的问题,一时不知如何开展工作,思想包袱重,因此,组织人事部门要与大学生村官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定期与大学生村官进行谈心、交流,定期召开大学生座谈会,确保及时掌握大学生村官的思想动态,妥善协调处理大学生村官反映的情况和问题,引导任职大学生树立信心,增强勇气,正确面对工作开展、人际交往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同时,可以,利用现代互联网络技术,开设“大学生村官”论坛,大学生村官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工作经验、发表见解,实现“村官”之间的良性互动。
(二)帮带培养,促进大学生村官的快速成长。为了使大学生村官能够尽快适应农村工作,可以建立领导干部与大学生村官“2+1”结对帮扶制度。既由一名组织部门领导和一名苏木镇领导共同帮助指导一名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基层一线开展工作,使大学生村官遇到困难有人帮,遇到难题有人教,少走弯路,增加经验,尽快地成长起来。
(三)教育培训,促进大学生村官提高能力。重点抓好三个方面的培训工作:一是理论培训。由组织人事部门牵头,重点培训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及与农村工作有关的基本知识和工作方法。二是业务培训。由各苏木镇组织,着力提高他们的农村工作水平,促其尽快进入角色。三是社会实践培训。由嘎查村干部与大学生村官面对面传授农村工作的经验和体会。
1.抓“细节”,促工作安心。一是生活上关心。及时落实大学生“村官”的住宿地点,配备生活用品,统一在镇政府食堂就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二是思想上帮助。不断和他们交心谈心,征求意见建议,及时把握思想动态,有针对性的进行帮助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三是工作上支持。明确镇党委组织委员、包村干部、村支部书记担任指导员,定期与他们交流经验做法,工作方法,帮助他们尽快熟悉基层情况,增强做好工作的信心。
2.抓“培训”,促能力提高。对大学生们开展了多层次的培训。一是进行岗前培训,组织农村工作经验丰富的部门负责人进行讲课,重点讲解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及与农村工作有关的基本知识和工作方法,为大学生村官入村工作奠定基础。二是外出参观学习培训,组织大学生“村官”向周边乡镇新农村建设的先进典型学习,为他们提供经验,树立目标。三是例会培训,每周一、周四全体大学生村官参加镇政府统一点名,及时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和掌握全镇工作重点,积极投身到新农村建设中去。同时,每周一、周四也是全镇大学生村官例会工作日,由镇组织委员听取每个大学生的工作汇报和下步工作重点,并对其工作做好正面指导。
3.抓“帮带”,促健康成长。建立“3+1”大学生“村官”帮扶机制,即:党政领导、包村干部、村支部书记三者同时联系帮带1名大学生“村官”。通过政策指导、信息引导,传授开展农村工作方法等,不断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帮助他们更快的适应基层工作,实现了由学生到村官的转变。
4、抓宣传,树立典型。成立了大学生村官刊物编辑部,创办了刊物《村官之声》,现已出版二期,重点宣传大学生村官在村的所做、所想、所感,为大学生交流工作经验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同时,积极宣传大学生村官的先进事迹,先后在中国产经新闻报、消费日报、商丘日报发表了《大学生村官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大学生村官为远程教育添活力》、《大学生村官敬老院里献爱心》和《大学生村官实行全员竞聘上岗》等先进事迹,树立了大学生村官的良好典型,为我县争得了荣誉。蛮子营村大学生村干部闫鹏飞由于工作成绩表现突出,已于2019年年底被吸收为乡镇政府正式在编干部,现已调到镇里固乡政府工作。
二、健全机制,实行规范管理
1.建立三级管理机制。一是镇党委管理。成立了大学生村干部管理办公室,建立了“村官”档案,由组织委员负责对他们的教育、管理和培养。经常听取他们所在单位和村干部的反映建议,并据此提出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真正负起了管理责任。二是村级管理。对平时工作,由所在单位和村进行重点管理,特别是在工作时间、工作方法、工作作风、请销假制度等方面,都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进行管理,切实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三是自我管理。通过民主选举的形式,选出班长、副班长各一名,负责大学生的日常工作。
2.建立定期考核机制。建立“两级”考核体系:一是村级考核,支部书记做好平时督查,主要是对大学生“村官”每天的出勤情况、工作表现、服务态度进行记录,按月汇总后报到“村官”办公室。二是镇党委考核,制订了《大学生村干部管理办法》,对大学生“村官”德、能、勤、绩分为“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四个等次,每月进行一次全面考核,及时掌握大学生村官的思想动向、工作实绩,年底进行综合考评。
3.。建立激励关爱机制。我们格外重视大学生村官的组织培养,全镇13名大学生村干部已成立大学生村干部联谊会,现有会长1名,副会长2名;并成立了大学生村干部党支部,支部书记1名,支委2名,现有党员11名,其中2019年新发展党员7名。对于另外2名入党积极分子,我们正在进行重点培养,明年争取转为预备党员。
4、试行了村官考核标准,一是实行例会制度。在每周一的工作例会上,大学生村官将每周的工作情况和感受在例会上进行汇报、交流经验、取长补短。二是实行月小结、季度总结制度。对工作进展和业绩实行纵向和横向比较,找出差距,以便更好地开展下一步工作。三是实行签到制度。采取每周一、周四签到制,参与镇政府统一点名,每缺勤一次罚款20元,罚款用于班级经费。我们试行村官考核的先进做法被《商丘组工通迅》和《虞城组织工作》进行了宣传报告。
三、实行双向选择、竞聘上岗。
积极探索大学生村干部管理新模式,出台了大学生村干部“双向选择”工作机制,对大学生村干部实行全员竞聘上岗,改“伯乐相马”为“赛场选马”,变“关门点将”为“比武选将”。于2019年2月4日,召开了大学生村官双向选择竞聘会。在会上,由我镇17个行政村支部书记首先挨个上台介绍本村基本情况,急需的人才类型等。随后由大学生村官分别上台开展竞聘演讲,向大家介绍各自的简历、优势、特长等情况。演讲结束后,由大学生村官填写去向志愿,当场选择志愿去的村,再由各村支部书记分别填写表格,进行选择需要去的大学生村官。“双向选择”会后,我镇随即召开了党委会,根据各方选择情况综合研究,最终确定了14个行政村的大学生村官人选,其中有4名大学生村官通过“双向选择”走上了新的工作岗位。
通过对大学生村官实行“双向选择”竞聘上岗的管理模式,使我镇大学生村官进一步增强了忧患意识,进一步增强了他们服务农村的动力。其先进经验受到了县委组织部领导的高度重视,并决定在全县进行推广,《中国产经新闻报》、《商丘日报》、《商丘组工信息》和《虞城组织工作》先后宣传报道了大杨集镇的先进经验。
四、发挥作用,服务农村经济发展。
我镇13名大学生村官走上工作岗位后,迅速转变工作角色,与村两委班子一道,积极投身于农村工作中去,在春季植树造林、计划生育四项手术、社会抚养费征缴、麦收防火、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扶贫调查、新农保宣传和参保等各项工作中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如在植树造林工作中,全镇大学生村干部组成义务植树工作队,深入到310生态廊道沿线帮助群众刨坑、浇水、运输树苗。在2019年的麦收工作中,我镇成立了大学生村干部“三夏”义务帮扶队,对需要帮扶的农户实施结对帮扶。共结对帮扶农户62户,为困难户捐款650元,为群众办好事实事70余件。在县扶贫办组织的扶贫工作调查摸底中,杨集村大学生村官周立坚持工作一线,在镇政府连续三天加班加点输入扶贫表格,为全镇大学生村官做出了榜样。碱地村是蔬菜生产专业村,自开展远程教育以来,该村大学生村官陈涛通过远程教育网络向广大菜农传播蔬菜种植和病虫害防治技术,解决了当地种植户遇到问题无处解决的困扰。
五、现存问题及下步工作思路
虽然我镇的大学生村官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取得了很多成绩,但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村官有效需求充分供给长效机制
大学生村官就是通过政府选拔到农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或村委会主任助理职务的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早在1999年,海南省就推出大学生村官计划。从2005年起,北京、四川、等省市先后启动大学生村官计划。2008年3月,中央组织部等有关部门决定,从2008年开始,用5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
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总体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如四川省近年来大学生村官的流失率高达70%以上,海南省大学生村官计划渐趋停滞。这使我们不得不反思:大学生村官这种制度安排是不是一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1新农村建设对大学生村官的有效需求
对于大学生村官的合法性,《村委会组织法》第十一条规定:“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指定、委派或者撤换村民委员会成员。”因此,大多数地方政府的“空降村官”,多以村支书助理和村委会主任助理的形式出现。虽然这些职务的安排有打球的嫌疑,但只要能够得到村民的认可和接受,权且不去纠缠合法性的问题。我们仅从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人才交易的方面分析大学生村官的有效需求。
1.1大学生村官岗位的事业平台
在对人力资源的激励因素中,吸引和留住人才的首要因素是事业平台。但是,就我国目前的农村,乃至三农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农村,尤其是西部或欠发展的农村地区,并不具备吸纳大学生这一人才群体的环境和条件。然而,在以行政主导为特色的我国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模式中,农村的领导班子和管理队伍的水平和素质,对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以政府需求的方式,搭建一个村官的事业平台,首先在农村村级领导层中引进具有高层次的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大学生人才,作为农村吸纳人才的突破口,无论从成本与效用的比较,还是从可行性考虑都不失为一种立足现实的择优设计。
目前大学生村官就是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优势,协助并村委班子,引导农民认识农村发展的模式与大趋势,传播农业科技,发展农村特色产业,走规模化、集中化和合作化的农村经济发展道路;着力发展农村的社会和文化事业,推进国家的农村社会事业政策的落实等方面施展才干;大力促进农村的民主政治进程,法治进程,促进农村的和谐社会的形成。
1.2大学生村官人力资源交易的报酬机制
作为一种人力资源交易的大学生就岗村官,公平、合理的报酬待遇是必不可少的。就目前情况来看,由大学生村官的使用村来承担其薪酬显然是不现实的,一是一般的村集体收入缺乏,根本无力支付大学生村官的报酬,即使是现任职的村干部的津贴,往往也是由上级财政拨付的。因此,现在的大学生村官的报酬都是由省级政府拨款的。陕西省每年每一大学生村官2.1万元的津贴。除了现金报酬以外,政府对大学生村官还附加有若干非经济报酬的条件,诸如考研加分、考公务员优先等,重庆市规定到农村岗位工作满两年的大学生村官可以直接转正为公务员。
纵观这些对于大学生村官的报酬和待遇附加,不难看出具有很强的暂时性和应急性的特征。在陕西,每年2.1万元,对于目前就业状况不佳的大学生来说,考虑先解决目前短期的就业问题,还是有一定的吸引力,但是这种一刀切政策,能否长期执行以吸引优秀的大学生到农村创业和奉献才能,都是存在疑问的;对于大学生村官所附加的考研、考公务加分或优先的条件,更是与设计大学生村官的实际意义相去甚远。因为如果大学生村官立志于考研、考公务员,他(她)们根本就不会去就应招村官,因为农村根本就不具备考试的学习或复读环境,加那么一点点分数,根本抵不了留在城市或学校复读取得的进步的幅度。再说,到农村去,每天都复习考试课程了,那还有时间和精力承担村官的工作;对于工作几年后能够直接转正为公务员,这倒是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如果这种政策能够长期实施,无疑,大学生村官队伍肯定会壮大和发展。
因此,大学生村官的报酬机制必须要有一种长效机制,否则,现行大学生村安排,也就是毫无意义地解决了一些大学生的临时就业,与真正意义上新农村建设中的知识、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相去甚远。
1.3大学生村官的职业生涯发展通道
除事业和待遇外,吸引和留用人才的重要因素是职业生涯发展通道。其考虑的主要内容有事业发展前景、职位提升的阶梯、收入增加的预期,以及家庭、婚姻和生活环境。对于受市场经济环境熏陶,越来越讲求现实的大学生来说,这些职业生涯发展通道必然在其抉择村官的考虑之中。然而,在事业、职位和收入的未来预期不明,个人生活环境明显差于城市的条件下,就职村官只可能是一种短期的或者是权宜的选择。因此,对于大学生村官的需求,从长远考虑,必需为他们的事业发展和生活前景设计出适合其预期的安排,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更优秀的大学生人才为新农村建设做贡献。
1.4大学生村官有效需求的长效对策设计
对于大学生村官的制度安排,不应该是一项临时的、应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权宜之举,而是借此机遇,从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应对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农村,乃至于“三农”发展趋势和变迁的战略高度出发,以农村基层管理水平提升的一项长远的工程和长效的制度设计。
1.4.1岗位设置法定化
目前的大学生村官岗位只限于村支书和村主任助理,且没有明确、统一的国家或地方法律确认,这些大学生村官,很容易就被只作为临时性的跑腿打杂工来使用。国家或地方可以通过立法或行政法规将大学生村官的岗位,以及岗位职责进行规范,这些岗位不仅仅限于助理,也可以在大学生不是当地村民的情况下,以村官的身份经由村民选举和认可成为合法的村主任或村支书。
1.4.2报酬待遇常态化
借鉴于行政岗位的报酬待遇,对于大学生村官可以按助理、副职、正职等相应地与科员、副主任科员、副科长等级别予以对应。使得大学生村官的报酬待遇常态化。其它有关大学生村官的考研、考公务员加分等附加措施完全可以不要。
1.4.3组织管理和生活保障双重化
在组织管理上,大学生村官的组织关系保留在县级机关,他们以县派干部的身份,在县城和所工作的乡村拥有和安排生活保障条件。
1.4.4职业生涯通道法制化、正常化
将大学生村官纳入县乡公务员管理渠道,规定在村官岗位上工作满两年以上的可以经考核和选拔,成为公务员。同时可以将已经被村民选举为村副职以上的正式村官,按相应级别的公务员对待。
2大学生村官的供给机制分析
农村所需要的是大学生村官,而不仅仅是大学生。而目前的情况是只要是大学生,就可以就岗大学生村官,而不论其所学专业与技能。由此而导致的情况是,一些理工科和人文社科专业的大学生村官,由于自身缺乏适应于农村的经济和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出现了无法适应农村环境,专业知识技能无处发挥,只能做一些打杂跑腿的零活。因此,作为农村基层管理岗位的村官,并非是只要是大学生都能适应,同样需要与岗位职责相对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大学必须有针对性地培养对大学生村官进行培养。
2.1大学生村官岗位的知识、技能
(1)具有一定的农村发展变迁与农业经济的知识和信息;
(2)掌握一定的农业生产的技能;
(3)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
(4)具有农村行政管理,以及农村社会事务管理的知识和技能;
(5)掌握党和国家的新农村建设和“三农”政策和法规;
(6)具备基本的现代信息知识和技术的运用能力和一定的文学艺术修养和能力。
2.2大学村级行政管理专业或专门培训机构的设置
我国现行的大学专业设置并没有专门针对村官的管理专业。从能够真正的培养适合农村工作需要,又能够留在农村工作的现实考虑,让重点大学或外地大学培养当地所需要的村官人才是不现实的。因此,可以在高职学院,地方性的二本院校,或农业院校设置农村村级行政管理专业,有针对性地为农村村级行政管理培养村官人才。
现在大学并没有针对性村官专业,或不设置村官专业的情况下,对于已经选拔确定的大学生村官,必须指定相关的大学再进行一定时间的专门培训。培训内容是大学生村官的岗位知识、技能要求的内容。并且在培训过程中,适当地安排一些实践性的考察和训练的科目和内容。
2.3大学生村官的培养
由于我国农村的情况千差万别,且不同发展程度的农村对于大学生村官的需求内容并不完全相同。因此,大学生村官的培养必须以适应当地农村的村级行政管理需要为导向,培养能留得住、用得上的村级干部。在培养内容、培养方式和政策支持方面可以考虑以下内容:
2.3.1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适应农村基层行政管理需要的管理人才。
2.3.2专业知识技能模块与课程设计
专业的知识技能模块和课程设计不要求统一,而是根据地方的实际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村级行政管理的需要,以及当地农村的特色与优势进行具有特色的课程设计。具体实施时可以在保证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设置具有侧重经济管理、社会事业管理、农村文化的组织管理、农业科技的推广和管理、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推进与管理等具有针对性的专业方向。
2.3.3实践性教学环节
大学生村官的培养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践性,应该加大对学生实践性环节的训练力度。采取建立实践基地、校村结合的方式,从入学开始,在各个学期都应设置和安排认识实践、调研实践、问题分析实践和具体的专项管理实践等实践性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实际农村现实的管理能力。
2.3.4学生的专业思想和品格的教育培养
村级行政管理专业是为农村村级组织培养管理人才的,因此,必须教育学生具有热爱农村、服务农村和奉献农村的思想和品格。加强学生对农村,以及农村发展的新认识,增强学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3大学生村官的选拔与考核
大学生村官作制度安排,只有将其纳入公务员管理范畴,才可能成为一种长效机制。在这种长效安排中,对大学生村官的选拔和考核必须体现为建设和发展新农村事业,以及为了加快我国农村的转型与变迁选拔农村行政管理人才的初衷。
3.1大学生村官的选拔
在选拔大学生的过程中,首先明确其目的是为农村村级管理选拔行政干部,必须使应聘的大学生清楚,村官岗位设置不是政府应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应急举措,同时就岗村官不应成为择业的过度跳板和再选择的镀金过程,它是奉献新农村建设事业的职业选择。其次大学生村官的选拔必须体现出不同地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对村级行政管理的人才需求特点。
3.1.1大学生村官选拔过程的政府主导
虽然大学生村官是村级需求,但是就现行的农村,特别是西部或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并不具备对外来大学生的有效需求。因此,对于大学生村官的需求还必须是以地方政府为主导的计划安排。政府承担大学生村官岗位的全部成本。
3.1.2大学生村官岗位需求的地方特色
由于我国农村发展的极不平衡,以及不同的农村具有不同的地域特点,因此在选拔大学生村官时,不能够进行一刀切式的计划安排。对于不同地区大学生村官的知识、技能要求进行深入的调查,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大学生村官岗位的职责说明。这样就能够保证选拔到适合于当地村级管理需要的不同专业、不同技能的村级管理人才,也能够确保大学生村官就岗后具有其发挥优势的有效的事业平台,和发展空间与前景。同时,也能够实实在在地为农村建设事业的发展起到应有的推动作用。
3.1.3大学生村官选拔过程中的村民参与
大学生村官最终是与村民打交道,对农村的了解、与村民的融合是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基本前提。为了预防所选拔的大学生出现不适应农村、村民不接受情况、难以同村民融为一体的尴尬境地,在大学生村官的选拔过程中,安排由村民参与的大学生村官面试环节,以使村民了解当代的大学生知识、技能和信仰品格,大学生了解农村和农民生活状况,双方进行深入、有效的勾通,确保在随后村官工作中的融合基础。
3.2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和业绩管理与考核
大学生村官,是具有我国特色的村级行政管理的一种制度安排尝试,大学生村官工作具有很强的探索性、适应性和创新性的特点,是一个不断地干中学的过程。因此,对大学生村官的业绩评价应形成融管理、培育与考核为一体的评价体系。
3.2.1制定明确的大学生村官业绩评价体系
大学生业绩评价体系应包括目标责任、岗位要求、发展通道,评价方式,以及奖励措施等完整的激励内容。使大学生村官具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和职业发展前景。同时,业绩评价体系要既能够保证大学生村官的个人发展和个人权益的保护,也要能够确保村官的工作促进农村的发展与建设,以及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转型与进步。
3.2.2业绩考核与培养提高相结合
对于大学生村官的业绩评价过程,不应仅仅进行与升迁、奖励等激励相挂钩的单向结果考核过程。由于大学生村官工作的探索性,各级政府组织应从新农村建设对农村干部知识技能化需要的战略高度出发,对他们更多的进行帮助,培养和促进其农村工作能力的不断提高。业绩评价方式是一个目标沟通、形成共识、支持帮助、结果反馈、不断提高的循环进步过程。
3.2.3大学生村官考评过程中的村民意见表达
对于大学生村官的业绩考评,必须更多地考虑村民的意见表达。大学生村官的去留、升迁、奖励等,都应以村民的意见作为主要依据。这样,既能够对大学生村官的业绩和作为进行客观、有效的评价,又能够促使大学生真正努力服务农村、服务农民,为新农村建设事业做出贡献。
总之,大学生村官制度安排,不应是一种应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临时举措。只有从新农村建设对知识型、技能型村级行政管理人才需要的战略高度出发,以村级行政管理人才的有效需求和充分供给为基础,开展大学生村官的选拔、使用和考核评价工作,才能使大学生村官的安排形成一种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赵锦山,《论大学生村官权威的合法性》[J],天府新论,2008年第5期.
[2]李法霞,《大学生“村官”的角色社会化分析》[J],法制与社会,2008年第10期(中).
落实好农信“三农信息员”工作,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在知识、技术和信息方面的优势,协调各方面力量,积极为村里找项目、帮技术、跑资金,根据信息员在服务期间表现、到村任职满两年后,本年度力争一批同志考录为正式员工。
2、实践活动
开展争当“十大员”主题实践活动,争当“十大员”即:方针政策的“宣传员”,先进文化的“传播员”,村级组织建设“推进员”,远程教育“管理员”,科学技术“推广员”,服务群众的“代办员”,农村经济发展“示范员”,致富信息“传递员”,邻里纠纷“调解员”,党情民意“报告员”。通过开展主题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大学生村官服务群众的技能本领,进一步密切与群众关系,坚定其扎根农村、服务农民的信心。
3、远程教育
依托远程教育的网络优势,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的个人专业特长,履行好远程教育管理员职责,做好远程教育登记簿和民主议政日登记簿的填写工作。
4、宣传报道
做好对外宣传报道工作。做好《阳信县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简报》或《沃土》文章的征集工作。要善于发现和总结工作过程中所闪现的亮点,要注重关于新农村建设理论的调查和研究,定期撰写高质量的村情调查分析报告。
5、学习培训
加大对大学生村官的教育培训力度,为其创造和搭建学习平台,不断提高大学生村官的道德修养和业务水平,每季度组织大学生村官集中学习培训至少一次。
6、政治培养
根据工作需要,争取年内培养村党支部书记;任命一批同志担任村党支部副书记;落实好预备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日常考察培养工作。
7、日常考核
按照便于操作,奖勤罚懒的工作思路,强化日常考核,进一步修订完善《洋湖乡大学生村官日常考核办法》。
8、工作例会
1995年江苏省为解决“三农”问题,率先开始招聘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工作。山西选聘大学生村干部的工作于2006年正式启动,在连续四年时间内累计选聘了28782名大学生村官。大学生村官为各地的新农村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这一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急需我们研究解决。本文通过分析,提出了五大解决对策,旨在为大学生村官政策更好地实施提供决策参考。
一、大学生村官在山西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一)促进了山西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加快了农村经济向现代化发展的步伐
山西农村经济中“小农户与大市场”矛盾突出,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将各农户的农产品汇集到城市中去销售,需要农村建立一套完善的物流配送体系,将信息流和物流有效的连接,这就要求农村发展现代化电子商务。山西大多数农村中农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难以掌握电脑和互联网的使用,使电子商务发展受阻。拥有现代知识、现代眼光的大学生村官,将山西各村设立的“农村网络文化站”作为农村基层信息节点,为当地农民农产品购销等信息,并培训村民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有效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大大加快了农村经济向现代化发展的步伐。
(二)解决了山西新农村建设中实用人才匮乏的难题,推进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大量实用型人才,有数据显示,我国农村实用人才仅占全国农村人口总数的0.6%。“十一五”期间山西省农村实用人才需求总量将达到60.58万,占乡村劳动力资源的5%。大学生村官带着自己掌握的现代文化知识、专业技能回流农村有效地解决了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人才匮乏的难题。西方经济学中人力资本不仅能自身形成递增的收益,而且还能促使其他经济增长的投入资源也形成递增的收益。当前的农村发展中,以土地为主的自然资源日益减少,其他资源也开始显现缺乏的趋势,大学生村官作为人力资本对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将日益凸显。
(三)改善了山西村级干部队伍的年龄结构、文化结构,促进了基层干部队伍的整体优化
农村原有的干部呈老龄化,文化程度偏低。就山西省而言,已录用的大学生村官平均年龄约为25岁,年轻大学生的加入明显改善了村级干部的年龄结构,使村级干部朝年轻化方向发展。大学生村官文化程度高,管理理念新,他们来到农村能够使村级干部的平均素质得到提高,充分发挥了“鲶鱼效应”,激活了农村干部的整体活力,并为培育新农村建设中需要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原村委成员丰富的工作经验、人生阅历与大学生村官活跃的思维、良好的理论基础相结合会取得“1+1>2”的效果。
(四)搭建了村校间合作的桥梁纽带,创造了山西农村发展新产业的契机
大学生村官利用自己的资源把科研院所及高校的专家、教授请进农村,把科研项目引入农村,改进了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提高了经济效率,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持续的科技发展动力。山西省忻州市烟村大学生村官根据当地为旱作农业区的特点,与省农科院玉米研究所开展合作,积极争取使烟村成为了“旱作玉米水分高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基地。这个项目的落户为实现旱作玉米的高产和稳产创造了可能,并提高了当地农民的收入。大学生村官引导农民进行土地集约化经营,引导农民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同时也解决了留守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二、大学生村官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动机不纯,挂职不上岗现象普遍存在
大学生选择村官这一“职业”动机是多样的,有的大学生确实是抱着到农村扎实干事业的想法而有的大学生明显动机不纯。有的大学生仅仅出于就业考虑,在报考之初就想着把“村官”当作就业跳板,工作态度不认真、得过且过,在农村获得一定“工作经验”后选择二次就业;有的看重国家出台的各种优惠政策,不安心工作,整天想着尽快离开农村;有的私自报考普通高等院校研究生和各类公务员等,出现边读研边做村官和一人兼多职等情况。这严重违背了中央出台大学生村官政策的意图,使基层老百姓从充满希望到彻底失望,认为这仅是一场政治秀,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根本起不到多大作用。
(二)缺乏经验,盲目乐观,工作中产生不适应感
大学生村官大多是刚迈出高校大门的学生,由于一直在校读书,缺乏经验、阅历,加之对农村生活不了解,在到村工作的前期产生不适应。许多大学生村官在上任之始感到没有头绪,对工作感到无从下手,工作积极性受到打击。有一部分大学生村官抱着到农村轰轰烈烈大干一场的心态,对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盲目乐观,认为新农村建设简单易行,在工作中不顾农村的客观现实条件,不深入调查,草率从事,导致制定的许多政策不符合实际,给农民的利益带来损害,使许多村民对大学生村官产生排斥心理。
(三)村官能力不足,阻碍优势发挥
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人才,大学生村官自身能力的不足,严重阻碍了其优势的发挥,导致实际工作能力下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应对复杂环境的能力不足,由于农村具有的特殊性及环境复杂性,许多大学生村官入村后很难适应,在开展具体工作时处处碰壁,工作无法顺利开展;二是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大学生村官有先进的文化知识,但是在农村实际生活中,无法很好地把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来解决实际问题,出现专业不对口、力不从心等现象。
(四)工作定位不明,造成资源浪费
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政府对大学生村官工作定位不明确。实际工作中要么把大学生村官看成万能的,大小事都安排他们去做,借调借用现象存在,使大学生村官沦落为“跑腿工”;要么把大学生村官当“贵宾”供奉起来,很少让他们接手村委中心事务。二是大学生村官对自身工作定位不明确。有的大学生村官以当官者自居,巴结领导弄虚作假,不深入基层融入群众,工作浮于表面流于形式;有的大学生村官与其他地方的村官或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等进行比较后,发觉差异便开始对现状感到不满,工作态度变得消极。这些问题影响了村官政策的落实,造成人力、财力资源的严重浪费。
(五)村官配套政策机制不健全,导致工作连续性差
由于村官政策机制不健全,政府对任期结束后大学生村官的去向没有明确规定,大学生被政府“引”到了农村,却因合同期满后去向不明确而感到迷茫。有的村官在上任之始就开始考虑将来的去向,有的村官在工作渐入佳境之时不得不边工作边找门路,为自己的将来做打算。村官政策机制不健全,导致三年合同结束后绝大多数大学生村官选择了离开农村,重新谋求出路,导致村官大量流失,工作连续性差。
三、大学生村官存在问题的对策思考
(一)发挥村官管理机构作用,执行村官考核细则,统一管理严格考核
山西省、市(县)、乡(镇)已分别设立了专门负责管理大学生村官的办公室,应充分发挥其作用,对大学生村官的各项事宜进行统一规范管理。可通过例会制度、经验交流、汇报工作等形式,为大学生村官与上级领导之间、与其他地区的大学生村官之间、与其所在乡镇政府之间及与村干部和农民之间,创造交流的平台,为其营造一个更加宽松的、有保障的氛围,使其能够有的放矢地工作。针对大学生村官脱岗严重的问题,管理部门要认真落实综合考核办法和考核细则,入村入户走访调查,对村官的工作情况进行严格考核,将考核结果与工资、晋升、政绩等挂钩,有效解决村官在职不做事和挂职不上岗等问题。
(二)政校联合,开展政策解读,进行村官实习合作
加强山西省各级政府和学校的合作力度,组织高校学生学习村官相关政策,使其对村官有更加全面准确的了解,充分认识到“村官”的特殊性,让大学生在考取村官之前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学校也可选出一部分有意考取村官的学生到农村进行“村官实习”,使“准村官”们全面了解村委工作流程和农耕程序等农村实际情况,提前进入工作状态,有效避免任职后工作不适应等状况出现,进而改善村民对大学生村官的印象,增强对村官们的认同感。此举措可能会使一部分准备报考村官的大学生在经历了实地实习的“考验”后重新做出就业选择,有效避免盲目跟风的现象。
(三)加强培训,先做“村民”后当“村官”,积累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建议山西省各接收村官的单位建立长效培训机制,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的培训。村官在任职期间若有需要可回流学校进行有针对性的“充电”,山西省有条件的高校可开设村官专业,为村官进修创造机会。大学生村官本身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要先放下身段,虚心向当地村民学习,与当地村民融为一体,先做“村民”后当“村官”。当地原有村干部和“老”大学生村官对新录用的大学生村官积极提供帮助,通过“一对一”或“多对一”等形式开展帮扶活动,为新录用的大学生村官提供更多的学习、实践机会,使村官们在干中学、学中干,不断积累经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明确定位,澄清误区,培养名副其实的村官
山西省各级政府和各位大学生村官都要明确村官的工作定位,澄清选聘工作中存在的各种误区,引导大学生村官扎实工作,为山西各农村培养名副其实的村官。大学生村官到农村的主要使命是传播新思想新观念、普及科学知识、传授实用技术和帮助农民掌握致富本领,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这一点政府和村官都要明确。各级政府要对大学生村官们进行积极引导、悉心培育,结合实际情况对当地村民进行适当的“教育”,消除其对大学生村官的误解。建议当地政府根据实际情况为村官定岗定职,有效避免将大学生村官当“跑腿工”或“贵宾”的现象出现。
(五)采取多元措施解除村官后顾之忧,着重培养本土青年为村官政策持续发展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