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信息化培训总结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通过这次培训,我认为信息化教学是一个网络化、信息化、专业化、微型化、集中化的教学,同时可以把抽象的教学对象具体化、实体化、直观化的新型教学方法。首选对于硬件的条件很高。其次,对于教师收集信息、整合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以及教学设计的能力都要求很高。在培训的过程中,每一位培训的老师都提到教师主导,而从案例的分析上,每一位展示的老师确实也做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动学习。因为在教学中的一切都是新鲜的,想一些利用闯关类游戏进行的任务驱动,我想任何一个有智能手机的人都会尝试以下,在娱乐放松的环境下就把要掌握的知识点学会了,谁又不想尝试呢?同时,对于信息化教学,我认为还应该做到以下几条
一、教学理念上的更新
1、这次教育信息化能力提升培训,我真正的认识到活到老学到老的责任感,只有更新观念,不断学习新知,从根本上提升专业素养,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2、具备良好的信息收集和运用能力是实现信息化教学的基本能力。同时,还应该具有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熟练运用各种工具(网络,各种信息加工软件等)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收集、加工、组织、运用,这些素质的养成就要求我们不断地学习,才能满足现代化教学的需要,信息化素养成了终生学习的必备素质之一。
二、专业知识方面
1、聆听了单从凯等学者关于“mooc、微课和翻转课堂”专题与案例分析的学习,使我充分认识到作为老师,要具备基本的信息化素养,掌握信息处理加工的能力,还应具备信息收集处理以及表达的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同时,认识到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了解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情况,信息化教学环境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以及几种常用的教学模式和软件的基本应用 。
2、教育的实质是通过传播、交流信息,有目的的影响他人的活动,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五大感官对信息的获取,并按一定的目的要求,选择合适的信息内容,通过有效的载体把经验,知识方法传给学生。发挥信息传递视角的六大功能,方可创造情境,变静为动,变可见为不可见,变抽象为直观,模拟场景,转化信息,课堂教学效率才会不断提高。
3、利用现代技术,解决传统教学手段表达不够精准,不够具体,不能够掌控每一个同学的弊端。有效达成教学目标的困难点和影响有效达成教学目标的哪些关键性的教学因素和教学环节是整合点的不同定义。正确运用整合点的诊断方法,才能在现代教学设计中,找准有效达成教学目标的困难点。把握整合的三项原则:紧扣学习目标;适合用啥就用啥;先用传统细信息技术后用现代信息技术。
4、要“以人为本,育人为本,发展为本。”作为教师要尊重终身教育观,做好解析者,示范者,组织者,启迪者,指导者,给渔者,促进者。学生终身学习、发展观。做到主动参与,自主,探究,交互,合作,会学习,会活用。要以优质的数字化学习环境为支撑创新,因材施教。处理好尊重鼓励,民主平等,学会合作的师生关系。
一、2009年农村信息化培训普及工程的目标任务
2009年,农村信息化培训普及工程主要开展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继续在本市闵行、嘉定、宝山、浦东、南汇、奉贤、松江、金山、青浦和崇明10个区县开展农村信息化培训,计划完成3万人的培训工作任务。
(二)继续在上述10个区县开展信息化宣传普及,计划完成30万人的宣传普及工作任务。
(三)为上述10个区县的每个行政村建设一个网站,在网上实现村情、村务公开,并相关信息。
(四)建立农村信息化带头人队伍,在上述10个区县的每个行政村设立1名村信息化带头人。
二、农村信息化培训普及工程的实施
(一)信息化培训
为确保质量,培训采用“统一组织、材、统一培训点认定、统一考核、统一发证”的方式。
1.培训对象
10个区县的村干部、村工作人员、村信息化带头人等农村基层管理者,专业农民以及有积极性的普通农民。
2.培训内容
培训分为入门班、应用班和提高班三个层次。入门班面向电脑初学者,主要讲授电脑的基本操作、文字输入、上网浏览和搜索信息、收发电子邮件等。通过入门班的培训,使学员达到“两会两能”的基本要求,即会打字、会上网,能搜索信息、能收发邮件。应用班则是在入门班的基础上,侧重于互联网应用技能的培训。提高班面向有一定电脑操作技能基础的学员,讲授文字处理、表格处理、演示文稿制作、电脑外部设备使用等内容。
培训采用分层教学、集中授课的方式。各培训点应根据学员的需求和实际情况,对学员进行分层教学,以增强培训的效果。入门班、应用班和提高班集中授课的时间原则上不少于24学时。各区县也可以根据不同的培训对象对培训内容作适当调整。
3.培训教材
由市经济信息化委统一组织开发、编写符合农村特点的培训教材。各培训点应在开班前按照培训人数向区县信息委申领培训教材。各区县也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参照上述培训内容修订完善培训教材。
4.培训点
培训任务由经过认定的“‘千村万户’农村信息化培训点”承担。2009年新增的培训点须经区县认定后,报市信息化培训协会备案。各类培训对象原则上在就近的培训点参加培训;个别地区出行不便的,可向市信息化培训协会申请安排“信息大篷车”开展培训。
5.培训管理
每个培训班应配备1名培训教师、若干名辅导人员和1名班主任。培训教师负责讲授培训内容;辅导人员负责课堂辅导;班主任负责学员考勤、维护教学秩序、组织考核,并及时将审核后的学员信息录入农村信息化培训普及工程管理信息系统。
6.考核和发证
学员完成培训课程后,由各培训点组织参加市统一考核,考核合格者由市经济信息化委、市农委、市教委、市妇联联合颁发培训合格证书。
(二)信息化宣传普及
1.宣传普及对象
上述10个区县的农村居民。
2.宣传普及内容
向农村居民介绍电脑、互联网、手机等方面的知识,引导他们认识互联网,感受信息化,提高信息化意识。
3.宣传普及形式
2009年,除了继续采用“信息大篷车”、“信息小篷车”进村、进厂等方式,组织农村居民观看信息化知识宣传教育片、参加体验活动、阅读普及读本之外,还可结合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以及区县、乡镇组织的各类宣传教育活动,开展信息化宣传普及,也可利用上海白玉兰远程网,组织农村居民观看宣传教育片。
4.宣传普及材料
由市有关部门统一制作宣传教育片,设计体验活动,编写普及读本。
(三)行政村网站建设
根据市统一要求,为每个行政村建设一个网站。各行政村应落实专人(即村信息化带头人)负责网站信息的更新维护。具体建设要求另行发文。
(四)村信息化带头人队伍建设
为进一步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巩固农村信息化培训普及工程的工作成效,在每个行政村设立1名村信息化带头人。村信息化带头人主要承担以下工作:负责行政村网站信息的更新维护;帮助村民通过网络收集农业科技信息,收集和农产品供求信息;负责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中心电脑、“农民一点通”等的日常管理与维护,并提供使用指导;帮助村民了解和学习信息化知识。
村信息化带头人原则上要求具有高中以上学历,掌握信息化基本知识,具有较熟练的电脑应用操作能力,由各区县根据实际情况,在行政村现有的村干部或村信息员中选拔产生。市有关部门将对村信息化带头人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并在年底对村信息化带头人开展工作的情况进行考核。
三、组织分工
为切实做好2009年农村信息化培训普及工程的实施工作,市经济信息化委、市农委、市教委、市妇联联合成立领导小组,协调解决农村信息化培训普及工程实施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同时成立工作小组,制定实施方案和工作标准,组织、协调农村信息化培训普及工程的实施。
市级层面各单位分工如下:市经济信息化委主要负责制订培训计划和宣传普及计划,协调区县做好农村基层管理者培训、行政村网站建设和村信息化带头人队伍建设工作;市农委主要负责专业农民的培训工作;市教委主要负责有积极性的普通农民的培训工作;市妇联主要负责宣传普及工作;市信息化培训协会主要负责培训教材的编写、考核和发证、“信息大篷车”的运行管理,指导区县开展培训工作;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是农村信息化培训普及工程的协办单位,主要负责利用“信息大篷车”、“信息小篷车”配合市有关部门开展培训和宣传普及工作。
各有关区县要明确本区县农村信息化培训普及工程的分管领导,并建立相应的工作小组,指导本区县农村信息化培训普及工程的开展,制订相应计划,落实培训任务。
区县层面各单位分工如下:区县信息委主要负责本区县农村信息化培训普及工作的统筹协调,并做好农村基层管理者培训、行政村网站建设和村信息化带头人队伍建设工作;区县农委主要负责本区县专业农民的培训工作;区县教育行政部门主要负责本区县有积极性的普通农民的培训工作;区县妇联主要负责本区县的宣传普及工作;区县电信局主要负责配合区县有关部门做好培训和宣传普及工作。
四、经费安排
农村信息化培训普及工程不向培训对象和宣传普及对象收取费用。培训和宣传普及所需经费(包括培训教材和普及读本编印、宣传教育片制作、培训合格证书印制、培训教师补贴、培训场地使用、“信息大篷车”和“信息小篷车”运行维护等)由市有关部门承担。各有关区县要安排专门经费用于工作推进,加强对培训点的经费投入;有条件的区县可根据本区县经济发展水平给予培训对象适当的误工补贴。鼓励各有关区县扩大培训和宣传普及工作的覆盖面,超出计划任务部分的经费由区县承担,但由市有关部门免费提供培训教材、培训合格证书、普及读本、宣传教育片。各有关区县根据宣传需要,自编小品、小戏下乡开展宣传的,市有关部门将提供部分经费补贴。各有关区县自行编印培训教材、普及读本的费用由区县承担。
五、有关要求
(一)农村信息化培训普及工程覆盖面广,涉及人员多,任务重,且今年正逢区县机构改革,各有关区县要统一思想,高度重视,做好新老机构的工作交接,确保工作的延续性,做到有专人负责、有专门的队伍落实;要建立例会制度,确保组织协调及工作统计、情况汇总的渠道畅通,并及时总结经验,弥补不足,保质、保量、按时完成各项工作。
(二)各有关区县信息委、农委、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市级层面的工作安排制定本区县的培训计划,切实加强对培训工作的管理,对培训点进行有效监督和考评,确保培训的质量。
(三)各有关区县要合理安排培训学员在乡镇成人学校、农技推广中心等培训机构参加培训,避免学员在不同培训点之间的重复培训;参加过20*年培训的学员原则上不再参加2009年同一层次的培训班,且参加过20*年提高班的学员不再参加2009年入门班的培训,重复参加同一层次培训班的学员的培训费用由区县自行解决。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5)09-69-02
Improve the police's computer application level by enhancing informatization training
Wang Yan
(Guizhou Police Officer Vocational College, Guiyang, Guizhou 550005, China)
Abstract: The "Golden Shield Project" the implementation and deployment, has promoted the public security departments at all levels to carry out the work by means of informatization. To carry out information training is for the purpose to improve the computer application level of police'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ree aspects of the training subject selection, teaching method and training effect evaluation,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ublic security informatization training.
Key words: police; informatization; training; the Golden Shield Project
0 引言
在当今时代,信息化是科技革命和社会变革的重要推动因素。从警务工作上看,依托公安网络资源优势,广泛开展各种公安信息化应用,对于提高警务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计算机的运用是信息化应用工作的基础,是实现科技强警的前提。要实现科技强警离不开具备现代科技化水平的公安队伍,在当前和今后的公安工作需要一大批具有一定信息化素质的公安民警,然而现有公安民警队伍无论在知识水平上,还是在信息化应用技能上,都无法满足现实工作需要,必须强化队伍素质建设,提高现有民警信息化特别是计算机应用水平,培养其成为真正的现代警务人才。面对民警参差不齐的计算机应用水平,研究如何加强民警信息化培训,切实有效地提高公安民警的计算机应用水平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从公安院校的角度,结合我院在职民警信息化培训的情况,探讨民警信息化培训的方法和途径。
1 信息化培训主题的选定
公安培训工作不是普通的学历教育。学历教育是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制定好的一系列课程来对学生进行各种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而公安培训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培训的主要目的是使参训学员了解当前公安工作中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培训的课程内容要紧贴实际,具有一定的实时性。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让民警学习到实用、有效的技能和方法,信息化培训主题的选定工作显得尤为重要,选题工作是顺利开展其他培训工作的重要前提。如何做好选题工作,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1]。
1.1 基层调研
调研工作是信息化培训主题选定的重要前提。我们需要了解参训学员所需求的知识有哪些,参训学员的基本情况及知识背景等,只有对学员有充分的了解,才能讲授好相关的培训课程。公安院校的教师只有通过调研才能对当前公安工作的需求和问题有充分了解。调研可以综合采用以下两类方法。
⑴ 实地考察法
利用寒暑假等比较集中的时间直接深入公安一线进行调研,采用多看多问多记的方式,以紧密贴近公安实战为原则,集中应用面最广、基层民警接触最多、对社会影响最广、对基层警务工作效率提高最快的内容作为主打教学内容。
⑵ 资料收集法
收集资料一般是收集现有的资料,不必每次调研都深入基层。由于时间所限、精力所限,每一次调研都深入一线是不现实的。可以充分利用民警到学校集中培训的机会,进行资料收集。一般是事先列好提纲、要点、调研要求,比如计算机使用情况、公安网应用情况、通过信息化培训获取相关知识和技能情况等,制成调查问卷,然后发到每期参训学员的手中,在培训结束前收集上来,汇总成篇,进行统计分析。这种方式的优点是调查警种全面,地域范围广,人员层次多,快速直接。
1.2 多方论证
信息化培训属于专业性比较强的工作,与公安业务息息相关,学员构成也比较复杂。在选定专题的时候,最好由本专业相关的教师教官、实战部门专家和部分培训学员共同参与研究确定。在制定授课内容、授课方法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⑴ 注重实用性
公安民警的计算机应用技能应以实用性为主导,以使用频率高、能直接在工作中运用且具有明显效益的技能为主,同时还应根据公安民警所在岗位的业务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工作。
⑵ 强调简明性
计算机是一种高科技武器,说到底,它仍然只是一种工具,只具有应用性的功能。因此,在强调对公安民警进行计算机培训时,必须以简明、概括为原则,做到深入浅出,并注意循序渐进,不必花过多时间深究其中的理论和原理,力求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⑶ 突出层次性
考虑到现阶段公安系统内部人员知识结构复杂,涉及业务范围广泛,计算机技能可能在不同的层次上发挥作用,我们在确定培训主题时也应该根据民警不同的知识结构、专业水平、职务职位、业务能力的具体情况,因人授课,做到授其所需,补其所短。
⑷ 兼及趣味性
求知的过程应该是在兴趣引导下能动地向着知识的更高境界迈进的过程。根据大多数民警的具体情况,在培训中还应特别注意增加课程的趣味性。多向民警传授一些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可以用到的小技能、小本领,例如,如何收发电子邮件,如何利用搜索引擎,检索查询普遍感兴趣的课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2 信息化培训课程开展的有效手段
2.1 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要求教师先讲解一个经典案例,学员先学习解决这个经典案例的基本技能和基本思路,然后模仿前一个案例对下一个案例进行自主探究从而巩固所学到的技能和思路。在公安信息化课程中也可以引用案例教学模式,主要的教学过程就是把公安工作中的常见问题引入课堂,让学员带着任务和问题来学习相关内容,通过学习可以顺利地完成和解决问题,这样能够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激励学员独立思考,引导学员变注重知识为注重能力。通过案例教学模式,教官和学员之间能够建立双向交流,学员更了解公安的实际工作,教官更了解相关的知识体系,通过引入案例,使得学员和教官之间建立一个共同学习、探讨的平台[2]。
2.2 警务实训教学
警务实训教学,是根据培训学员特点和公安工作实际,对学员基本技能、综合应用能力进行的训练,是信息化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开设实训课程是指结合课程理论教学,借助实验室、信息系统等软硬件设施,以课堂教学的形式模拟警务实践,组织学员进行专业技能训练的一种教学模式,是实训教学的基本方法。实训课程分为验证型实训课程和综合设计型实训课程两个层次。验证型实训课程主要是使学员在认识和理解理论课程各知识点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分步骤地训练单项业务技能;综合设计型实训课程要求学员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科学整合所学各课程的知识,使各种单项技能相互融合,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民警短期培训班中,因为培训学员都从事公安工作多年,基础较好,采用综合设计型实训课程较为合适;而对于新入警培训学员,培训时间相对较长,一般是3至6个月,验证型实训课程和综合设计型实训课程交叉设置比较合适。
通过实训教学,参训学员学过的理论知识得以巩固和提高,同时实践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在模拟实训教学中,让学员扮演不同的角色,进入实战状态,让他们感受到实战的气氛,指导教师进行点评,肯定成绩,指出存在的不足,通过反复实践,不断总结经验,使他们的实战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2.3 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应用
⑴ 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扩展学员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搭建网络教学平台,使学员在课余时间或者培训结束回单位后,也能进行学习,有效扩展了学员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同时,有效整合信息化培训的教学资源,使学员实现自助选学,自主学习和自我增值。
⑵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通过制作各实训项目的操作视频,使学员对教学内容产生更为直观、形象的认识,让学员“眼、耳、手、脑”并用,充分调动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习效果。
⑶ 使用仿真训练系统,提高学员的学习效率。通过仿真训练系统的使用,营造逼真的学习环境,使学习过程和基层实战任务相结合,从而降低课程学习成本,提高教学训练性价比。
3 信息化培训效果的评定
培而不考,易流于形式。学习的自觉性是靠压力塑造的,在竞争机制不很健全,分配机制不很完善的现阶段,部分民警知识退化严重,缺乏再学习新知识的动力和能力,根本没有学习的自觉性可言,没有足够的压力不足以使他们警醒。考试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通过考试,把培训的内容加以消化、吸收和巩固、提高。培训与考试相结合是取得学习效果、牢固掌握新知识的有效手段。如何做好信息化培训效果的评定工作,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3]。
⑴ 统一标准的横向评定。采用入训前的资格测试和参训后的结业考核两种方式,加强民警对信息化重要性的认识。无论是资格测试还是结业考核,都采用统一标准,统一题库。在入训资格考试中,考核内容可以相对简单,考核的知识点相对较少。学员参加培训后,通过教师的授课和专门有效的辅导,在结业考核中可以适当增加难度。通过统一的考核标准,使学员掌握必备的信息化技能。
⑵ 坚持技能本位的考核原则。考核中,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以实践技能为主。实践技能考核中,以基本技能为主,同时兼顾综合技能和扩展技能。一般考查理论性知识的试题占20%,考查动手发挥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试题占80%,实践操作性的内容应当是考试的主要方面。
4 结束语
在现阶段公安工作的要求下,信息化应用工作要上新水平,必须加快公安工作信息化建设步伐,同时不断提高民警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公安民警的信息化培训是一项长期而有序的工作,在信息化培训的过程中,只有采用先进的培训思想和教学理念,结合有效的培训手段,才能不断提升信息化培训的质量和效果。
参考文献:
21世纪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人才的培养成为影响整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这势必对学校教学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教师,作为教学一线的实践者,如何掌握教育领域中的新事物──信息技术,并将其熟练运用于教学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已成为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可见,对教师进行信息化培训势在必行。
职前教师教育(Pre-service Teacher Education)是教师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目的在于为教育系统提供和培养合格的教师队伍。在信息化背景下,职前教师培训受到了世界各国教育部门的普遍重视。美国自上世纪末启动了一系列教师培训项目,PT3就是其中之一,其目标着眼于培训未来的教师使用信息技术从事教学。本文即从PT3入手分析美国职前教师培训的现状,并借鉴其成功的经验,提出我国职前教师培训的改进思路。
一、 美国PT3项目的现状分析
(一)PT3项目的背景、目的
所谓PT3(Preparing Tomorrow’s Teachers to Use Technology),即“培训未来的教师使用技术”的简称,是美国联邦教育部于1999年启动的针对职前教师技术教育的大型资助项目,旨在鼓励和扶持对职前教师进行技术教育的创新实践,是为“培养未来教师使用技术”而创立的项目。
该项目源于当今美国教育的时代背景,作为发达国家,美国在上世纪末已基本实现了教育信息化硬件环境建设,但调查发现,当他们花费了数十亿美元为学校装备了计算机和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设施后,仅有1/4到1/3的教师能在教学中熟练应用。很多职前教师仅知道如何使用计算机,如何上网,而还没有学会如何很好地使用技术创建和实施高质量的富含技术的课程来进行教学,很多职前教师的课程与技术整合的技巧有限,不能充分利用技术来促进和改善学生的学习。
为解决这些实际问题,教育信息化的重心逐渐转向教师培训,对教师进行职前教育成为教育部门普遍关注的问题。自1999年pt3项目实施以来,仅在2年时间里就资助了441个教育技术应用与培训项目,包括网上教学项目,受资助者包括学院、大学和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教师,参与项目的教师达到全部教师的52%,项目资金达到3亿3750万美元。这一投资巨大的项目由高等院校、州政府、学区、非营利组织等共同承担,其目标为加速培养满足信息时代要求的高质量教师,研究、发展和推广成功的职前教师技术教育模式,以使未来的教育者精通技术使用,也能更有效地将技术整合到教学中,保证进入课堂的新教师具备有效使用计算机和现代学习技术的能力,创建信息时代的教学环境。
(二)PT3项目的成功经验
PT3是适应时展而出现的一种教师培训新形式,纵观PT3项目实施的6年,我们可以总结出其成功的经验:
1. 革新传统的教师培训内容,重视技术的培养
依据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要求,美国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进行了改革,更加重视对职前教师技术使用能力及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的培养。例如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PT3 项目是在实习学校培养职前教师的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PT3 项目让教育技术教员和学科教学法教员走到一起,为使职前教师完成实际教学体验而共同设计所需的实习环境。为了支持职前教师在教学中更好地开发使用技术,PT3@ASU 项目特别强调要为这些老师提供及时地支持,这些支持包括技术和教学法两方面,如帮助他们获得上课所需要的技术资源,指导他们在特定教学环境下恰当地使用技术等等。
另一个例子是内华达大学拉斯韦加斯校区(the University of Nevada, Las Vegas)和克拉克县学区(Clark Country School District )一起实施的THREAD (Technology Helping Restructure Educational Access and Delivery)项目,该项目是通过提供合作规划过程、专业发展机会、可用技术资源和一对一支持等方式,创建职前教师学习技术的浸入式环境。其主导思想是“技术应该像线一样编织在学生的各项学习活动之中”,旨在使职前教师深刻认识并熟练掌握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学院为此改善了技术条件,让师生有机会接触多种技术和资源。同时教育学院还和学区教师一起设计职前教师的实习,帮助职前教师按照ISTE 标准整合技术。正是由于对技术的特殊重视,该项目获得美国教师教育学院联合会2002 年技术创新应用最佳实践奖。
2. 建立促进职前教师技术培训的多方合作
美国教育部鼓励中学、大学、教育类机构之间的合作,也包括学校和企业、组织之间的合作。例如,衣阿华州立大学教育学院和四所k-6 学校的TechCo项目(The Technology Collaboratives for Simultaneous Renewal in Teacher Education ),即以John Goodlad 的“同时革新”理论(theory of simultaneous renewal)为依据,主张教师教育学院和中小学必须一起合作才能完成对教师技术与教学整合能力的培养。为此,二者分别为合作做出相应的工作:衣阿华州立大学教育学院从2000 年开始每年成立一个学生实验组,从二年级开始连续三年系统学习富含技术的教师教育课程,每门课程都要求去学校实习。而四所k-6 学校正是其实习点,为此他们特设了一些新的专业发展结构,比如每月每个学校都有一天为技术服务日,主要接受由衣阿华州立大学教育学院的教师和实习生对学校教师提供一对一的帮助。这样在衣阿华州立大学教育学院和四所k-6 学校之间建立起一种良好的合作氛围,实习生可以在四所k-6 学校的课堂充分发挥在教师教育课程中所学到的技术与课程整合方法,并因此促进了实习学校技术与课程整合总体水平的提高。这样的合作既可以促进大学和实习学校之间的沟通交流,也可以相互促进彼此的教学效果。
3. 学习者合作社区作用的体现
在合作学习成为一种趋势的信息时代,教师职前培训也深受这一时尚的吸引,之所以要建立这样一个合作社区,是因为研究发现:要想在教室里充分地使用技术,必须要与他人合作,创新需要见多识广,需要与他人交流经验,而这种交流的社区在教师职前培训领域还屈指可数。匹兹堡大学PT3项目即是其中一个,该项目的核心思想是要建立一个学习者的合作社区(the Collaborative Communities of Learners, CCOL),在社区中参与者是平等的,可以不断地反思、提出质询。每一个参与者也即学习者,因为每个人都会在这个社区中从别人那里学到很多东西。这个项目所建立的CCOL 包括了14所机构的未来教师、大学教员、实习导师和学校管理人员,这些机构有大学、公立学校、私立学校、非营利机构和公司。通过各种形式的项目活动为参与者创设交流经验、分享成果的环境,使得合作社区的作用体现得淋漓尽致。
二、我国教师职前教育信息化培训的误区分析
当前我国职前教师教育的工作主要由师范院校来承担,而职前教育信息化的培训主要体现在高校对学生信息技术技能的培养上,尽管当前广大师范院校都开设了信息技术课,但基本上仍只是作为师范专业的公共选修课来实施,并且由于师资和各种条件所限,此类课程都只在内容和形式上完成最基础的教学需要,而与实际的信息技术教学目标存在着很大差距。这些差距严重阻碍了学生在校期间相关信息技能的提高。
1.在内容上,简单地用计算机基础课代替信息技术教育
纵观目前高校的信息技术课程设置情况,我们发现大多数院校的信息技术课程只是停留在面向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教授诸如传统的计算机操作系统、文字处理软件、电子制表软件、数据库以及一些课件制作软件等基本计算机技能的层面上,其实这些计算机基础知识早在初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学生都已接触,此类教学内容无疑是低水平的重复,并没有在实质上体现高校信息技术培养的优势。
高校师范生的信息技术教育内容应该是为他们开设有关信息技术在教育应用方面的课程,并给学生提供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途径,可目前开设的诸如《计算机应用基础》之类的课程普遍存在着内容老化、缺乏网络支持的现象,更未涉及信息观念、信息化手段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问题。
2.在模式上,传统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知识的迁移和技能的培养
由于条件所限,目前师范院校的信息技术课还主要以传授基本理论和演示基本操作为主,学生实践的课时相对较少,使得学生缺乏运用信息技术的经历,缺乏运用技术提高教学效果的感受,缺乏主动运用信息技术的意识。由此,结合高校信息技术课程的培养目标,在教学模式上应采取学生主动实践、主动运用、主动探究的模式,使“技术”能真正融入到教学实践中。
3.在策略上,教育实习远不能满足职前教育信息化培训的要求
目前师范生所能接受到的职前培训仅仅以教育实习的形式体现出来,而4~6周的实习主要是专业实习,大多数学校根本就没有提供其他时间开展信息技术的教育实践运用,实习教师缺乏实际操作和运用信息技术的机会和条件,这与信息化培训的要求之间产成了极大的矛盾。因此,高校应该考虑采用新的方式,对“准教师”们进行信息技术培训,使其适应信息时代对新一代教师的要求。
三、PT3项目对我国教师职前教育信息化培训的启示
中国的教师职前培训现状不容乐观。师范生的职前教育信息化培训关系到21世纪教师的素质,关系到21世纪创新人才的培养。为此,推进职前教师教育信息化培训是一项关系国计民生的伟大工程。综合美国PT3项目经验并考虑国内现实状况条件,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策略来优化当前国内的职前教师教育信息化工作:
(一)改革现有师范院校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
为培养信息时代的准教师,结合信息技术课程的实质内涵,应让学生明确信息技术能力不仅仅是掌握简单的办公自动化和计算机基础知识,而是包含对信息的获取、加工、处理、应用和创新的能力,最重要的是,在教学实践中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来提高教学效果的能力。因此,在教学内容上,既要注重基本概念技能的传授,也要注重教学策略、方法和教学设计的示范,要让学生明白如何使用信息技术来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
另外,在教学模式上,单一的传授理论和演示操作远远不能满足让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实践的需要。因此,在前期理论和演示的教学中,指导教师应充分注意信息技术的创新性使用,给学生做好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果的表率,并给学生提供主动实践、主动探究、主动创新使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习期间尝试性地运用这些技术,那么在以后的教学中就能探究创造性技术的使用了。所以在教学模式上,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未来的教师在接受专业培养期间就接受良好的信息技术熏陶,为他们日后适应信息化的教学环境铺平道路。
(二)建立校际交流,实现各校优势互补的合作培养机制
美国衣阿华州立大学教育学院和四所k-6 学校的TechCo项目为我们做出了多方合作的典范。当前我国的师范教育面向的用户主要是中小学校的基础教育,高校的信息技术教育若与信息化开展较好的中小学进行合作,其发展前景将是非常乐观的。不仅能给师范生提供真实的教学环境来运用信息技术,并进行探索创新,提高学生自身的信息技术应用技能,同时也能提高中小学校的教学效果。另外,这些中小学校教学一线的教师,往往不乏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较强的教师,师范生在实习过程中可以“拜师学艺”,用这些教师优秀的实践经验,指导实习生的信息化教学实践尝试。
另一方面,从事职前教育培训的高校之间也可以建立校际间的交流,开展同一项目的不同学校之间也有各自的特点和优长,校际间的交流可以起到取长补短,相互借鉴的作用。通过校际交流,教师可以接触到不同的学校文化、教学情景,融合不同的教育教学思想,这对于丰富教师经验,提高教师素质是极其有效的途径。尤其在中国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情况下,扩大优势教育资源的辐射影响,将是全面提升我国教师质量和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
(三)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将信息技术作为工具整合到学科教学中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作为当前教育领域的一种时尚,吸引了包括从中小学基础教育到高校专业教育各阶层教育工作者的注意,课程整合如雨后春笋般在各级各类学校开展起来,这也正是适应我国课程改革的需要而出现的必经之路。当代课程改革极为强调课程的整体性和综合性,目标综合课程、研究性课程等早已进入中小学课堂并成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使教育摆脱独立学科单一教学,缺少必要的学科综合这一困境,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做了大胆地尝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将信息技术以工具的形式与课程融为一体,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体系各要素中,使之成为教师教学的工具、学生认知的工具、重要的教材形式、主要的教学媒体。这一理念正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需求,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了信息时代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
四、结束语
美国,作为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国家之一,其教师职前教育培训也必须随着信息化程度的逐步深入而不断调整、革新。任何一个国家的传统的教育模式都会面临信息时代的考验和挑战。当然,作为信息化教育起步较晚的我国,教师的职前教育培训也需要迎接信息社会的挑战。作为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我们应着眼教育未来发展的前景,设计出适于信息化背景的职前教师教育培训模式,力争使每位“准教师”在走上讲台之前就具备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能,并能在教学实践中灵活应用信息技术以提高教学效果,为今后从事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学工作做好充分准备。借鉴美国PT3项目的经验,以适合中国具体国情作为前提,来分析我国职前教师教育信息化培训中的误区,并提出改革思路,使之适应信息社会对明日教师提出的要求,从而推进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将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 PT3官方网站[DB/OL] pt3.org/
管委会指导非常注重单位的信息化建立和信息化工作的治理。依据长常新发〔〕20号文件,新区治理委员会成立了以管委会副主任同志为组长,行政综合办公室主任王鹏俊为副组长,各部室为成员的信息工作小组。认真制订切实可行的信息工作方案,明确工作重点,为提高信息化工作作出具体规划,制订信息化工作治理、运转准则。财政室做好信息化建立的资金投入方案,保证信息化建立需购物资的资金需求。(包括购置安全防护软件、硬件等设备)还,指派专人负责治理收集运转及维护工作。
二、准则健全、保证信息安全。
我单位十分注重信息工作的准则建立,结合本身实践,坚持健全了各项信息治理准则,制订了《核算机运用准则》、《信息安全应急预案》和《收集信息安全治理准则》等。为保证信息保护秘密和工作需求,并根绝在网上干与工作无关的工作,单位共有电脑28台,实践连网电脑15台仅为营业部室供应了疾速、自力的上网通道,使网上办公成为单位工作的中间,保护秘密和安全工作也获得增强。初步坚持了单位信息化、收集化及无纸化治理,步入正轨化、科学化、现代化的治理轨道。
三、积极做好电子政务网的使用工作。
依据运用电子政务内网办公主动化系统进行公函交流的要求,指定专人天天上班时间保证上岸机关办公系统进行公函交流,可以实时、精确、具体地搞好电子公函的上传下达工作,以便于指导尽快把握最新的信息动态。充分发扬政务信息为指导决定计划服务的顾问助手效果。并认真总结,做好年管委会电子政务的总结工作。
四、保证区县政府门户网站信息内容具体且实时更新。
我单位布置专人依照长政办发[]116号文件要求,对区县政府门户网站信息内容保证工作进行查漏补缺,经过各科室积极支撑共同,供应各类动态信息,经审核后实时、精确了单位工作职责、指导成员、机构信息、科室职责、年度总结、发展规划、专项规划、年度工作方案、工作动态等网站信息。实时将信息资本向社会开放。
1 引言
当前,日新月异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对教育的改革,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网络环境不断更新,一方面为教师发展提供了时间和空间,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另一方面也给教师带来巨大挑战,教师的教学位置将发生改变,由传授者转换成组织者[1]。教师是否能够充分利用网络环境,推动教学改革,已经成为一个非常紧迫的问题。
2 网络环境对教师发展影响
2.1 网络环境的概念
近几年的研究表明,网络环境是在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基础上生成的。它是在一定技术条件下,以计算机网络为平台,以网站、网络爱好者为载体,以大量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为主要内容,由网站创建者及网络爱好者长期建设而生成的各种现象的总称[2]。它具有信息显示多媒体化、信息传输网络化、信息处理智能化和教学环境虚拟化的特征,包括硬件设施、资源、平台以及工具等基本部分。它也是学习者在追求学习目标和问题解决的活动中可以使用多样的工具和信息资源并相互合作和支持的场所。
2.2 网络环境对教师改变
2.2.1 对教学环境的改变
过去教学,老师靠一支粉笔、一本书,学生的信息资源来源于书本。现如今高等职业学院都建立了校园网络,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了教学资源的网络化,为老师和学生创造了良好的网络化环境,从而根本地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法,也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2.2.2 对教师角色转变
由于教学环境发生了改变,教师所承担的角色也随之发生转变,教师个体发展要与信息化环境相适应,慢慢成为“全能者”。首先,在网络环境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信息资源走向平等,教师要把自己“垄断”的信息资源转变成学生的共享信息资源,而且教师还要担当起提供信息资源的任务。其次,教师转变为知识的引领者。在网络环境下,对教师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采用的教学模式是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起引导作用,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再次,在网络环境下,教师要由传统教学讲授者转变成现代教学的设计者[3]。这就要求教师具有一般学科知识,也要求教师学会将现代教育理念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融合。另外,网络环境打破了教师通过培训班形式进行学习以提高自身能力的模式,网络环境给老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为教师知识的提升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这也符合教师终身学习的理念。
2.2.3 对教师信息素养的改变
美国信息产业学会主席Paul Turkowski在1974年提出“信息素养”的概念:“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中国学者何克抗提出“教师的信息素养应当是与信息的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和信息利用”。当前网络环境为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教师借助网络技术,实现资源共享,改变学习、教学方式,探求新的教学模式,创建更好的教学环境,提高教育教学技能[4]。当教师的信息素养能够适应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工作,自己的专业素质就能得到最大程度发展。
3 网络环境下提高教师素养的对策
3.1 转变教师的思想观念和态度
转变思想观念就是要转变和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事业观。要不断提升教师的现代化教育技术意识,使他们意识到现代化教育技术是未来教学的主要手段,是未来教学的必然趋势。同时,也让他们体会到,现代教育技术为他们施展才能提供了机会,他们是现代化教育技术的直接使用者和受益者。如果不能抓住这一机遇,就会成为时代的落伍者。另一方面,教师对现代化教育技术的态度直接影响到教师角色的转变。由于一部分老师缺少计算机网络等知识的培训,不了解它们在教育中的作用,满足于传统的“粉笔加黑板”的教学方式,对现代化教育技术存在着或多或少不良的态度,产生恐惧、失望的心理,这些都直接影响到教师角色的转变。
3.2 对教师进行信息化培训
当前的教育要面向网络信息化社会,因此需要培训出大量的具有信息素养的教师,这也是我国教师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开始的阶段要对在职教师进行信息技术的全员培训,可以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计算机基础、常用办公软件的应用等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一系列课程的培训,使教师的信息素养能力达到一个最基本的层次水平。其次,在信息化培训中,要重视教师思想观念的更新,培养信息素养所包含的理念,要从网络资源中学习,从实际项目中去学习。再次,信息技术是变化发展的,因此就必须对教师的信息化培训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才能保证教师适应信息化变化发展。在培训过程中要避免过分的注重技术层面的培训,主要是进行相关应用软件的使用等,最终的目的是让教师能够有效地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开展教学教研活动。
3.3 搭建教师专业发展的网络平台
学校不仅要在教师信息化培训方面下大力气,还要让教师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使他们的教学技能、教学水平以及相关的教学成果能有重大突破,这就意味着教师必须是对信息化技术经过长期的学习与实践。因此学校应该为教师创造好的信息化教学平台,在注重信息化硬件环境建设的同时,定期组织教师进行信息化的教学评比,校内组织多种形式的信息技术方面的技能比赛。同时对教师日常的信息化教学和信息化工作进行鼓励和督促,要让教师体会到信息技术是以后教学工作的重要手段,并且也意识到信息技术在教学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不懂信息技术,就意味着是落伍者。另外,鼓励教师写好博客,将自己日常的生活感悟、教学心得、教案设计、课件等上传发表,让学生们课下共享教师的教学资源。
3.4 深入网络教学研究,更新教研观念
目前,在教师队伍中,科研风气不浓,一些教师满足于靠积累个人经验采教书。然而,教育事业是与时俱进的,就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科研意识与科研能力,一直站在学科的前言,在教育、教学中不断研究、探索。教师的科研能力是高质量教育和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一直没有科研活动的教师是不称职的、落伍的教师。因此,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要对自己的教育实践和周围发生的教育现象进行对比与思考,在网络环境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开拓。可以把讲授课程的学习内容转变成数字化的学习资源,提供给需要的学习者或是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资料。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数字化资源作为自己课程教学的素材资料,把这些素材整合到与课程学习内容相关的电子讲稿、课件之中,整合到学习者的课程学习内容中。在信息化教学研究中,教师要坚持反思教学实践,在总结经验中丰富自己、完善自己与提升自己。
4 结语
当前,网络技术已渗透到教育的各个方面,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研究、教师发展研究已经成为全国教学改革的热点话题之一。在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中,教师必须要转换角色,提高个人信息素养。教师的自身发展,推动了现代化教学,对实现人才大国、教育强国具有一定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宋广文,魏淑华.论教师专业发展[J].教育研究,2005.7.
流程固化让员工不再偷懒
“作为一个传统家电行业企业,我们在全国各地都有销售办事处,需要管理的人太多。这是我们在管理中的一大难题。我觉得精确管理的最大好处是固化流程。” 常州市新科商用空调有限公司总经理费跃在4月12日举办的“育林计划”总结表彰大会上表示,“以前我们只注重结果,抓不住过程,因为流程没有固化。我听了金和公司董事长栾润峰的精确管理课程之后,当场决定与金和公司签约,希望能够提高公司管理水平。”
他们在随后的三个月在公司停用了Foxmail,因为要让员工接受新武器――金和C6协同管理平台解决方案(以下简称“C6”)。
“育林计划”是什么呢?它是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司提供指导,北京金和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具体实施,各地中小企业主管部门、服务机构与有关行业协会参与合作的为中小企业提升管理实力搭建的一个平台。作为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育林计划”旨在通过对中小企业管理人员进行精确管理和信息化培训,采用创新的咨询实施模式和信息化管理工具,引导和支持中小企业加强管理,全面提升中小企业管理软实力,进而加快推进中小企业的信息化进程。
费跃介绍了他们在使用了C6之后获得的管理提升。首先,固化流程。原来,他们企业的员工职责不清,而使用了该解决方案之后,员工提交的任务都是有数据可查的,减少了互相推诿的现象。第二,保证信息处理的及时性。以前的汇报方式是从下向上的意向汇报,现在上级打开电脑就能看到未处理的消息,提高了信息处理的及时性。第三,信息的保存。原来领导每次通过邮件收到的报表都要保存到本地电脑上,每一类报表存放到一个文件夹,这样的工作比较繁琐。C6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应用C6后,文件分门别类地存储在网络上,相关人员随时随地可以查找资料。第四,C6的日记功能让上级知道下属每天所做的工作,同时下属也可以看到上级有没有看他提交的日记。这样,基层员工、中层干部都无法再偷懒。
当记者问到在使用该解决方案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时,费跃说:“文件分门别类地放在网络上是件好事,可是这些门类分得太细了,有时记不住哪类文件放在哪里了。”
“育林”硕果累累
“育林计划”惠及的企业还很多,参与实施“育林计划”的企业有501家。据悉,“育林计划”于2010年4月试运行,2010年6月面向全国范围内的中小企业启动实施,为期2~3年。
“育林计划”通过免费的评估诊断、培训咨询、先用试点、现场实施四个环节,准确定位企业管理提升需求,制订企业管理提升目标,循序渐进地实施精确管理解决方案,帮助企业提升管理软实力。作为“育林计划”的承担单位,金和软件面向中小企业开展了免费的信息化培训、专业诊断和咨询指导,完成了《中小企业管理软实力评估模型》的设计。
2009年3月27日,由用友软件、众多行业协会以及信息产业企业联合组建的行业联盟在北京成立,希望通过信息化培训、咨询等服务,帮助企业升级转型。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企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通过信息化来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进而提升核心竞争力变得越来越重要。在ERP已经在我国企业得到普及应用的背景下,根据行业的不同深化企业信息化建设成为新时期信息化建设的焦点。很显然,用友软件、各个行业协会,还有一些IT企业,都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记者了解到,包括中国中小企业协会、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工业协会、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中国服装行业协会、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电子元件协会、中国物流协会汽车流通分会、中国农学会农业产业化分会、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等在内的众多行业协会都加入了行业联盟。此外,微软、联想、IBM、用友伟库网、用友致远软件技术有限公司、用友软件中企数据等IT企业也加入了该联盟。
记者在3月27日举办的行业联盟成立会上了解到,行业联盟的宗旨是要“用信息化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视危为机,在狠抓内部管理的基础上,规范行业企业业务流程,控制成本,提高接单速度,加快库存周转,从而帮助行业企业实现管理升级,崛起中国”,致力于通过管理巡诊,帮助企业找出管理中的症结和问题;总结出行业最佳管理实践,帮助企业实现管理升级;组织系列的培训和论坛,共同探讨企业转型升级之道;提供得心应手的管理工具,为企业转型升级助力。
在会当天,根据各个行业的管理现状,行业联盟还了包括机械、电子、服装、汽配、医药、化工、食品、服务等行业在内的2009年转型升级策略,提出在新经济形势下各行业企业经营管理难点和突破点,如:机械行业如何打通底层到顶层系统管理,如何管理升级让利润最大化;电子行业如何开辟新兴业务市场,抓住机遇优化产业链成本;化工行业面临日趋提高的节能环保要求,转型升级必备8个管理体系;服装行业在严峻的外贸环境下,如何通过信息化打造标准化、行业化、平台化经营之路;食品行业如何利用ERP四大手段完善企业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医药行业如何紧抓医改契机,利用流程、物料监控、产供销协同、销售管理创造新价值。
据了解,在接下来的全年行业活动中,行业联盟将在全国范围内举办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培训会、行业管理信息化高峰会、行业集群活动或分领域活动,形式包括培训、峰会、论坛、研讨、现场参观、小型座谈等,并提供企业管理咨询等服务。
教学现代化主要表现为教学手段、教学资源、教学过程等信息化,借助现代数字化技术、网络资源、多媒体技术与资源等提示高职院校教学现代化、智能化水平。“信息化教学是依据现代化教学环境中信息的传递方式,教育学生对知识信息进行收集和加工的过程,即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调动尽可能多的教学媒体、信息资源,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并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学生能够真正成为知识信息的主动建构者,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高职院校教学信息化要根据学校自身发展与专业特点,将现代信息技术与理论灵活地渗透到教学实践中,优化教学过程,提示教学水平与教育教学质量。
2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现状
2.1教师信息化教学素养有待提升
在信息化教学时代,教师对信息化教学的意义认识普遍认识不足,无论是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意识,还是教师掌握信息技术的能力,都难以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在信息化课堂教学设计中,仍然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利用停留在运用PPT进行教学层面,缺乏信息化教学资源开发能力,信息技术运用难以与课程教学有机整合起来,实施过程简单,教师信息化教学素养难以适应信息化教学需求。
2.2学生对信息化教学认可度不高
受多种因素影响,高职院校学生对信息化教学的认可度不高,不少同学对运用信息技术提升课程教学的兴趣不浓,认为信息技术在高职院校教学中的运用可有可无,学生普遍认为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没有必要性,迫切需要高职院校加强信息化教学设计,提升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效率。
2.3信息化技术与课程整合度不够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是为了促进教学,是提升教学水平的一种手段,而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效率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程度有密切关系。信息技术只有与课程有效整合时,信息技术才能发挥最佳作用。目前高职院校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过于简单,尤其表现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度不高,严重影响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运用的优势。
2.4信息化教学配套资源有待完善
信息化教学是一套系统工程,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信息化资源库。目前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缺乏系统性,信息化教学资源开发力度不够,尚未形成配套的资源库。高职院校需要加强宏观调控,建立适应信息化教学需求的资源库,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优势。
3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对策
3.1援培结合,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建立一支适应信息化教学的教师队伍是实施信息化教学的前提与关键,高职院校要将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信息化教师队伍作为信息化教学的首要任务,多途径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水平。总的来说,主要有两种方式:援引与培训。高职院校要立足于现有的教师队伍,加强对现有教师队伍的信息化培训,将教师信息化培训纳入教师培训体系中,通过系统培训,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此外,高职院校要在现有人才队伍建设基础上,适当地援引信息技术专业人才,通过援引人才,发挥专业人才的辐射作用,带动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师队伍建设。
3.2强化设计,提升信息化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在高职院校课程教学中优势的发挥,直接与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相关。教师要强化信息化教学设计,重点突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教师学习信息化教学设计除了了解有关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外,主要是通过案例学习来模仿、分析、移植、创新,反复实践、反思、总结,逐步掌握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信息技术与高职院校课程教学的整合要从整体入手,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目标结合起来,促成教学目标达成,将信息技术渗透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实际出发,从课程教学实际出发,发挥信息技术教学优势,合理定位信息化教学模式,通过运用信息技术营造良好的学习情境,促进学生自主与合作学习,促进学生课堂学习互动,提升学生对信息化教学的认可度。例如运用信息技术模拟职业情境,引导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进行学习体验。
学校领导和全体教师充分认识到,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会迅速拓展农村教育的时空界限,可以迅速了解国际国内的教育信息,理解和掌握先进的教育思想,可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1、教师意识到位
学校努力提升教师现代教育意识,通过学习、参观、培训让教师充分感受信息化给教学带来的重大变革,着力提高自身信息素养。
2、认真组织、精心安排
为了加强学校信息化工作,学校成立了由校长组长,以及其他任课教师为组员的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
3、经费投入有保障
本学年来,学校投入了一定资金用于信息化建设确保学校信息化建设的硬件设施到位。学校还保证信息化软件的投入,每年用于购置软件、教师信息化培训、教育教研等方面的经费逐年递增。
4、健全各种管理制度
为了使远程教育项目工作常规化,从起步就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学校依据县教体局及学区安排,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出各项规章制度,如:设备设施管理制度、教师培训制度、资源使用登记制度、远程教育资源的接收、管理、收集制度及网络的维护等。学校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和奖惩措施,把教师的年终评比、平时的考核与远程教育资源的利用情况结合起来,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备若干节课的电子教案,上若干节多媒体课。
二、加大硬件投入,提高装备水平
信息化的建设,需要硬件设备的保障。因此,学校加大对信息化设备的资金投入,确保信息化的进程。计算机教室的更新之后,为教师使用计算机、学习操作计算机提供了硬件保证。这一系列措施都为学校更好地开展现代远程教育奠定了基础,为远程教育的应用提供了良好的物质保障
三、加强软件建设,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
1、开发信息技术课程
(1)学科课程
我校严格按照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要求开齐开好信息技术课,把信息技术课纳入正式课程,着力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了解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学生基本具备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来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2)开设活动课
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和信息技术实践活动,如文字编辑、电脑绘画等,培养学生兴趣特长。让学生上网获取信息,使学生养成上网搜集资料的习惯,自发上网搜集有关资料,丰富学习内容,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加强信息资源的整合
现代远程教育实施后,学校的资源十分丰富,有教学教育光盘,《师资培训》、《学科教学》等;有卫星数字、视频资源:即空中课堂电视节目、优秀案例、课件制作等;由远教ip接收系统接收的资源。
四、注重培训,提高了教师运用远程教育资源的能力
有了优质的资源,不等于就有了高质量的教学,关键还在于能够把优质资源有效地用于课堂教学中。我校对全体教师进行有关远程教育知识的培训,学校专门召开了远程教育动员会,从思想上让广大教师了解远程教育,重视远程教育,认识到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必要性、现实性及长远性,在使用中体会远程教育实际意义,逐步达到人人爱远程教育、管远程教育,在教育教育工作中离不开远程教育。
推进全员人口宏观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深入开展,进一步提升人口信息化应用水平,确保全员人口信息覆盖率、完整率、准确率和统计准确率达到95%以上的目标。
二、主要措施
(一)围绕自治区下达的全员人口信息覆盖率、完整率、准确率和统计准确率指标任务,补充完善人口基础信息。各县(市)区政府要加强领导,强化协调,统筹安排,要集中一段时间,组织人口计生、公安、统计、民政、卫生等部门,对人口信息出入较大、统计误差率高、人口信息不完整的人口基础信息进行再核查。特别是要协调公安部门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支持补充完善公民身份证信息,确保公民身份证等人口基础信息真实、准确、客观、全面,确保全员人口信息覆盖率、完整率、准确率和统计准确率达到95%以上。
(二)抓好全员人口信息化再培训。各县(市)区既要通过强化培训来确保全员人口信息质量的提升,又要积极组织参加区、市的业务培训。四月份,市将分县区举办全员人口宏观管理信息化培训班,对管理人员进行一次系统培训,确保县、乡两级工作人员能有效掌握软件的使用方法。同时,注重做好日常的升级培训。目前,全员人口宏观管理信息系统正处于完善阶段,有些应用功能需要升级,我们将把每次升级部分的功能及时反馈县区,利用短训的方式,确保基层工作人员能及时掌握应用功能。
(三)进一步强化人口基础信息核查。各县(市)区、各乡(街)镇要按照区、市的统一部署,组织人力抓紧做好深入细致的核对补录工作,通过进一步的补录,把错报、漏报、漏填的个案信息按规范要求在数据库进行完善,确保全员人口基础信息底数清、情况明,信息真实可靠,覆盖率、完整率、准确率有一个较大幅度的提高。
(四)进一步提升人口基础信息核查的重点。全员人口信息包括常住人口信息、已婚育龄妇女信息及流动人口信息,这是今年自治区平时抽查考核的重点和年度目标管理考核评分的主要依据。常住人口信息质量提升的难点是身份证信息质量,要想办法采取有效措施确保身份证覆盖率、完整率、准确率有明显的提高。已婚育龄妇女信息提升的难点是育龄妇女的出生、妊娠、避孕等信息质量,要通过深入宣传、服务和走访、入户核对等形式将信息及时收集、补充和完善。流动人口信息是今年提升全员人口信息质量的重点和难点,主要表现在人口流动性大,收集个人信息困难以及户籍信息不能及时收集或收集的不完整等方面,务必要通过国家PADIS平台或与户籍地取得联系等方式进行完善。
三、实施阶段
今年全员人口信息化工作分为三个阶段来推进:
(一)安排部署阶段。制定全员人口信息化工作方案、考核指标和考核方案,安排部署今年重点工作,加快信息系统的测试,抓好信息系统的培训,完善系统应用功能。
(二)组织实施阶段。制定下发全员人口信息管理规范,组织实施培训工作,配合做好信息系统的测试,组织对人口信息数据质量进行补充完善,开展抽样调查考核。
(三)总结巩固阶段。总结全员人口信息化工作。对全员人口信息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完善,创新人口服务和管理,健全工作机制,为2012年全员人口信息化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四、具体要求
1、强化领导,认真组织实施。各县(市)区要把全员人口信息化工作作为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明确工作职责,指定专人负责,定期召开部门联系会议,交换人口基础信息,研究部署各阶段任务,协调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